为什么余甘果树种植被指定在世界推广种植的三种保健植物之

李洪兵& (昆明济健生物有限公司& 650224)
【摘要】&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为大戥科,叶下珠属的木本植物。为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其性微寒,味苦、酸、甘,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对咽痛、口干、咽喉炎、腹泻等疾病有效,鲜余甘子既有抗衰老、抗癌等功效,因此必须对生余甘子进行引种栽培。以保证余甘子的持续利用,本文对余甘子的引种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余甘子&&& 作用&&& 引种栽培&&& 技术
&&&&&&& 一、概述
&&&&&&&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为大戥科,叶下珠属的木本植物。又名余甘树、余甘、庵摩勒、橄榄、滇橄榄、园酸角、油柑、望果、牛甘子、久如拉(藏语)、麻项邦(傣语)等名。余甘子在304年晋代就始载于《南方草木状》,原译名称庵摩勒,为常用清热剂毒药。其性微寒,味苦、酸、甘;有清热凉血、生津止咳,消食健胃、化痰解毒等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咳嗽咽痛、口干、咽喉炎、肠炎、腹泻、白喉等。目前药界和民间广泛使用,并开发出多种制剂。
&&&&&&& 余甘子为世界第三大野生果类,果实风味独特,先酸涩,后甘甜爽口,其营养丰富,含12种维生素,16种微量元素,18种氨基酸,有机酸,蛋白质、糖类等。其中维生素C非常丰富,其含量可高达470mg~680mg/100g果肉,最高可达1814mg/100g,平均含量是柑橘的100倍,苹果的160倍,猕猴桃的3~5倍,在水果中仅次于刺梨而位居第二。因此目前已余甘子果实为原料,开发出了许多食品和功能食品。除此之外,余甘子的树皮和叶可以提取栲胶,树皮鞣质含量为22.4~29.36%,嫩叶鞣质含量为23~28%.种子还含有丰富的油脂,可用来榨油。余甘子对生长环境适应性很强,在林业上可作为绿化荒山的优良先锋树种,也是当前退耕还林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
&&&&&&& 余甘子最近研究表明,果实中含有大量的超氧化歧化酶(SOD),每克鲜果中含SOD活力482.14U,而SOD在模拟胃液条件下,阻断强效癌物N&亚硝基化合物而成,阻断率在90%以上。因此余甘子果实具有抗衰老,抗癌等功效,目前也正在研制开发类似的保健食品。联合国卫生组织也制定余甘子为全世界推广种植的3种保健植物之一。余甘子有&生命之果&、&天然维生素丸&的美称。云南省政府确定至2000年新造2000万亩经济林,从今年开始省级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搞经济林基地建设。我省果类产品资源开发的趋势是基地化、规模化、商品化,以形成新大产业。为此,应以市场为导向,100%的应用良种,采用早实、优质、高产、高效的配套技术,使产品优质化、高档化、并开发产品综合加工技术,在初加工、深加工和精加工中实现增值。余甘子、猕猴桃是云南的主要野果资源,应重视和开发。食品专家也把余甘子、猕猴桃、山楂列为我国高营养的三大品牌。所以余甘子更有发展和开发价值。
&&&&&&& 从余甘子的经济价值来看,可以说是全身是宝,目前在云南省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却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应结合林业的退耕还林,大力发展和深度开发,使余甘子为我省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二、植物形态
&&&&&&& 灌木或小乔木,高达3~7m。全身株无毛。叶在小枝上呈羽状排列,互生,几无柄,明显二列,相似羽状复叶;叶片线状矩圆形,长约1cm,宽约0.4~0.6cm,先端略尖或圆钝,茎部圆形,边缘略反卷,全缘,侧脉不明显;叶柄长约0.1cm;托叶钻形,长约0.1cm。团伞花序着生在小枝中下部叶腋;花小,黄色,单性同株,具短柄;雄花多数,雄蕊3,花丝合生呈柱状,花药直裂,药隔伸出;雌花子房卵形,3室。花柱3,基部联合,顶端2裂,柱头2裂;萼片5~6,倒卵状矩形,长不及0.2cm;花瓣缺。果实圆形或扁圆形,肉质核果状,径1~2cm,幼为黄绿色,熟时有的变为赤色。每1果实内藏种子6枚,种子进三棱形,棕色。花期4~5月,国期10~11月。
&&&&&&& 余甘子的物候是:冬季落叶,3月下旬发新梢,4月上旬如雷花开,花期1个月,8至11月果实成熟。余甘子寿命见有200多年的老树还青枝绿叶。
&&&&&&& 三、分布和生长环境
&&&&&&& (一)分布:
&&&&&&& 1、国外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缅甸、斯里兰卡、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 2、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湖北、湖南、西藏、四川、贵州、云南等等。
&&&&&&& 3、省内分布于:西双版纳的景洪、勐腊;普洱市的思茅、澜沧、孟连、江城、景东、景谷、普洱、镇源;文山州的文山、马关、西畴、广南、球被、麻粟坡;红河州的河口、屏边、蒙自、泸西;临沧专区的临沧、耿马、双江;保山专区的保山、腾冲、龙陵;楚雄州的楚雄、元谋、武定、永仁、双柏;玉溪专区的元江、新平。
&&&&&&& (二)生长环境:余甘子性喜温暖干热气候,能耐干旱和瘠薄的土壤。在云南南亚热带三江两岸和小流域地区的干旱河谷地区。海拔500~2500m,年平均温度20℃以上,年降雨量800~1500mm的疏林或向阳山坡地。目前云南多为野生、人工栽培甚少。若要进行大面积的人工栽培,首先要进行野生变家种的驯化研究。
&&&&&&& 四、栽培技术
&&&&&&& (一)选地与整地
&&&&&&& 根据余甘子的生物学特征性和生长环境,以及GAP基地建设的要求,要对土壤、灌溉水、空气等进行测定,要求土壤符合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灌溉水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空气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以保证种植地的环境质量,栽培地应选择在南亚热带的河谷和小流域地区,海拔高在800~1600m,坡度为25度左右的阳坡,土壤为红壤,土壤PH值在6.5左右。最好是退耕还林或荒山草坡的地段上,作为余甘子的种植地。
&&&&&&& 在选好的地上,首先进行种植规划,在规划好的地段上,待秋冬季或早春季进行整地。一般种植地不须全垦,只需进行带状整地,或在山面打塘。带状整地可沿等高线开带,带宽2m,带间隔4m,带面上要散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为基肥。带上翻土深25cm左右,将基肥翻于土下,带的背面作背沟以达到保水保土,防止地表冲刷和土壤流失的目的。若坡度较陡,地形破碎,不便于带状整地的地区,可挖成&品&字形的鱼鳞坑,即所谓穴垦整地。
每穴的直径大约50~60cm,深度为30~40cm。整地作业中要注意拣出草根、碎石,把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因表土肥沃,栽余甘子时要将表土埋到坑的底层,然后再回填心土,在每坑内也应施足基肥,做好移栽种苗的准备工作。
&&&&&&& (二)选种和采种
&&&&&&& 云南的余甘子为野生资源,未见有大面积的人工栽培,无种子园。栽培的中原要靠野外采集或外地引进优良品种。对野外采种的母树,应选择6~10年生的壮龄植株,植株生长健壮,发育优良,结实情况良好的丰产母树进行采集。单独孤立的老树或过于稠密林地上的种子,往往质量较差,应不采种。
&&&&&&& 采集时一般在果实充分成熟之前,大约在10月左右。果实由绿黄色变成黄白色,有时略带赤色。单果鲜重约7~10g,果味有回甜。种子以变成浅褐红色。有这些特征就意味着余甘子的果实和种子已经成熟,可以采种。将采下的果实除去果肉,将果核放于阴凉处,后取出种子。每一核内藏有6枚种子。取出的种子放于干燥阴凉处保存,待来年春季播种时用。
&&&&&&& (三)种苗的培育
&&&&&&& 1、苗圃的建立:苗圃地应选在余甘子造林地较劲的地方,以便减少移栽时苗木的运输。苗圃地要求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通风向阳、水源和交通较方便之处。但要避免选在鸟兽和病虫为害严重的地方。在选好的苗圃地上,进行规划,并清除杂草,灌木和石块。在作畦处,普遍施用1次腐熟的有机肥做底肥,然后将有机肥按25~30cm的要求全面深翻到土壤,并进行深耕、细耕和整平。同时每亩撒施青矾粉10kg或石灰粉20kg进行土壤消毒。在正好的苗床地上,按东南或正南方向作床。一般作高床,床宽1.2~1.5m,长度视地形而定,两床间留出50cm的步行道,床面高出步行道15~20cm。
&&&&&&& 2、种子育苗:余甘子用种子繁殖,称为有性繁殖。通过性繁殖培育的苗木称为实生苗。往往实生苗结果较晚,是通过嫁接才能提前开花结果。实生苗繁殖一般是在春季,将采集的种子,按株行距20&30cm,深3cm的要求,将种子点播在苗床上。播完后将床面整平,稍加镇压,上盖山草或松针,并喷水使盖草和床面潮湿。播种后一般在20天左右,种子发芽,种苗逐渐出土,此时逐步揭去盖草,并随时保持苗床有一定的湿度。对床面的杂草要随时清除。待苗高40cm时在阴天进行间苗,后喷灌清粪水一次,把间出的苗,带土移至另外苗床上种植。到苗高70~100cm时,即可出圃进行移栽。
&&&&&&& 3、扦插育苗:余甘子的扦插繁殖,称为无性繁殖,培育的苗木叫做扦插苗。其方法是:在早春腋芽尚未萌动之前,在选好的母树上,剪取已经木质化的二年生枝条作为扦插条,将扦插条剪成15~20cm,每一扦插条要保证有3~4个腋芽。将扦插条下部沾生根粉后在苗床上按株行距20&30cm,深5cm斜插土中,千万不能将插条倒插。一般插后15天左右,地下部就会产生愈伤组织,形成根系,地上部的腋芽开始萌动。在苗高50~80cm就可以出土移栽。扦插育苗,最好在塑料棚内进行,有利于保持土壤,空气的湿度和温度,克提高扦插苗的成活率。
&&&&&&& 4、种苗的管理:培养的种子苗和扦插苗,最好能在塑料大棚内进行。要注意间苗、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等管理工作。通过间苗,把间出的健壮苗,可移入营养袋内培植,使苗木能充分利用。若从国外和外省引进的优良的余甘子品种,可采用嫁培的方法,培植嫁接苗。余甘子的种苗培植在云南多为种子繁殖的实生苗。也可从广西引进新培育的&平丹一号&大玉余甘果品种,也可从福建惠安县引进粉甘、兰丰1号、玻璃甘、扁甘、六月白、秋白等新品种进行繁殖。
&&&&&&& (四)移栽造林
&&&&&&& 把培育或引进的余甘子种苗,按科学的方法移栽到已经整好的林地上,就叫做余甘子的人工造林。营造的余甘子林属于经济林,一般是在春梢萌芽之前2~3月种植,最迟不能超过6月份。在雨季将到时,选择阴天把苗木从苗床取出,苗木尽量带土,或用3号生根粉,用酒精溶解,放清水同黄泥浆搅拌均匀浆根种植,若天气干旱把装好沾浆的种苗放在树下阴凉处,用物隔开种苗,遮荫盖住,对种苗不能挤压。运至造林地上,放入已施好有机肥10kg,磷肥0.5kg基肥的坑内盖土到根茎交接处为宜,根系入土要求舒展,先回填表土,植密度可采用株行距2&3m,亩植110株为宜,或株行距2.5&3.3m,亩植80株为宜。
&&&&&&& (五)林地管理
&&&&&&& 1、补苗和追肥:移栽后15~20天,应逐塘检查是否有死亡苗。若有死亡苗应立即进行补苗。补种的苗木应用同龄苗补种。补种后仍应灌水和遮荫。种植苗全部成活后,施复合肥或腐熟的清粪水一次,以促进苗木的扎根和生长健壮,保证移栽苗木在当年正常生长和越冬。
&&&&&&& 2、培土除草:余甘子移栽后的当年,因根系不发达,其生长较慢,所以在雨季后,应除草培土一次,避免杂草与幼苗争夺养分和生长空间,同时将移栽时所设的遮荫物全部撤除,若根部的土壤有冲刷者,应进行培土。余甘子根群发达,分布广而深,故在种植后第二年就不需灌水和施肥,直至挂果时,仅在早春和早秋两季各施肥一次,以便保花保果。
&&&&&&& 3、整形剪修:若有嫁接苗,长到50~60cm时进行短截主枝,出芽后选留三个健壮的侧芽作为主干,主干老熟后,在修剪1变2、2变4、4变8、8变16、16变32.......使之形成一个自然的半圆头形的丰产树冠。
&&&&&&& 4、林地间作:余甘子时多年生的植物。种植后林地的土地应充分利用,一般种植绿肥来提高土壤肥力,以促进余甘子的生长发育,绿肥的种类多种豆科紫花目蓿,黄豆等。
&&&&&&& 5、病虫害防治:余甘子的虫害有:介壳虫、蚜虫、木毒蛾和天牛幼虫蛀干等。可用0.1%~0.8%的甲胺磷、乐果、石硫合剂等喷射防治。若天牛蛀干,可用棉花沾敌敌畏100倍液塞入树干孔内,用泥土密封杀幼虫。花期前一定要喷杀一次虫满,可喷上海市农药研究所的0.5%&虫满立刻&2500倍~3500倍,余甘子的病害有:叶点霉褐斑病、拟盘多孢叶斑病,炭疽病等叶片病害。阻止方法,首先是加强管理,增强余甘子的长势,剪除病枝、病叶,冬季还要清除病叶并销毁。病情严重时还要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 6、采收加工:余甘子的果实、种子、树皮、根、叶等部分均有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树皮和嫩叶及根含有鞣质可做栲胶的原料;种子可作为榨油的原料;果实可作水果和药用。其中果实用途最大,作为人工栽培的余甘子主要是采集果实。一般果实在秋季10~11月成熟时采收。可鲜用或用开水烫透用盐水侵泡后晒干,亦可根据市场的需要,保留挂果在树上至次年3月份分期采收(不会影像当年挂果)。
&&&&&&& 根据广西中指的&平丹一号&大玉余甘产量来看,一般种植三年(嫁接苗)后,株产量10kg左右,到盛果时期,单株平均可达50kg左右,每亩可产4000kg鲜果,按现行市价,亩产值可达1.8万元左右,基本不分大小年,是农户一年种百年收的摇钱树。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酶解生产鲜余甘子速溶粉加工工艺研究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l)又名“油甘果”、“牛甘果”,是卫生部确定的药食两用植物,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定推广种植的3种保健植物之一。余甘子富含有机酸、蛋白质、糖类、多酚、SOD、12种维生素、16种微量元素和18种氨基酸等,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防癌症、防心血管病、治疗糖尿病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保健和治疗功能[1-3]。近年来,国内外以余甘子为原料开发果酒、果茶、果脯、果酱、果冻、果汁等产品的研究已见报道[4],但在产品口味、加工过程中营养活性成分保持等方面仍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本实验采用粉碎复合护色、酶解、喷雾干燥等技术来研究余甘子速溶粉的加工工艺,旨在开发一种速溶、有效成分保持完整的余甘子产品,既可作为直接冲饮型产品,也可作为复合固体饮料的原料开发生产高端产品,从而为余甘子产业化及深加工提供一条新的途径。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研究对象余甘子鲜果:广西大玉余甘果有限责任公司贵港市余甘子无公害种植基地...&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我国余甘子成片野生或半野生栽培,分布广,蕴藏量大,病虫害少,生态质量好,几乎不受工业污染,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的加工原料。而且余甘子果实中维生素C的高含量、高稳定性和对N 亚硝基化合物的高度阻断性,所含具类似SOD活性物质的耐热、耐贮藏和小分子透皮性以及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多方面的特性在果蔬中较为罕见。余甘子这类具保健功能成分与优良加工性能的野果,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诸多领域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同时,开发余甘子既可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又能绿化荒山和减少水土流失,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潜力巨大。此文对余甘子加工利用研究进行综述。1 果汁饮料由于余甘子果汁单宁含量较高,放置过程中易产生沉淀,余甘子果汁中天然维生素C含量虽高,但若加工处理不当,易导致维生素C的大量损失,这是余甘子果汁至今未能大规模投产应市的主要原因。限制余甘子果汁工业化生产的主要关键技术在于果肉与果核分离技术,防止果汁氧化褐变、果汁沉淀、降低果汁维生素C损...&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余甘子 (PhyllanthusemblicaL .)系大戟科(Euphorbiaceae)叶下珠属 (Phyllanthus)落叶小乔木或灌木 ,其果实自古以来即被我国人民视为具有保健作用而加以利用。果实生食 ,酸甜酥脆 ,初食时味酸涩 ,食用后回味甘甜爽口 ,故名余甘。余甘子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广西等省区 ,资源丰富 ,国内部分省市早已开始了对余甘子资源的开发利用 ,福建、广东已有大面积经济栽培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不少省区对余甘子进行了较系统的资源调查、选育种、药效学研究及加工利用研究 ,产品已远销国内外。1 种质资源及其研究应用1
1 种质资源的调查1 1 1 野生资源分布 李昆等 (194 4 )对云南楚雄、临沧地区共 14个县 (市 ) 6 8个乡进行野生余甘子资源调查 ,发现云南的余甘子集中分布于金沙江、南盘江、元江、澜沧江和怒江等五大水系地区。万明长等 (1993)调查...&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引言余甘子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干热河谷地区,原产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在我国栽培利用越有1800年历史。余甘子营养丰富,含有12种维生素、16种微量元素、18种氨基酸、有机酸、蛋白质、糖类等。目前余甘子大多是野生或半野生,病虫害少,几乎不受工业污染,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加工原料,营养成分和功能性成分突出,可开发成疗效食品或功能性食品[1]。国内外对余甘子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食用、药用两方面。针对余甘子果实、茎、叶、枝等的研究发现余甘子对于延缓衰老、抗癌阻断癌细胞扩散、清肺润喉等方面功效较明显。在民族药学研究中余甘子可用来治疗眼部感染及疗痢疾、肠胃炎等症[2-3]。但是,在余甘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其果核的研究文献较少,而对其核油的食用、药用价值的分析更是一片空白,导致余甘子加工过程中,大量果核被无谓的浪费。通过回流提取的方法提取余甘子果核中的油性成分,并通过气质联用的方法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其主要...&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1 民族药学研究 在传统的药物体系中 ,余甘子有十分悠久的使用历史。据研究 ,在印度古老的寿命吠陀 (主要指印度有关长寿的学说 )传统药物体系和我国的中草药、藏药、蒙药、傣药、维吾尔民族药等17个国家及民族传统药物体系中 ,余甘子与 35种治疗功效有关 ,包括便秘 ,止血 ,消化不良 ,肠胃炎 ,止泻 ,健胃 ,眼科疾病 ,镇咳 ,保肝 ,利尿 ,癌症 ,肿瘤 ,哮喘 ,解热 ,皮肤病 ,高血压 ,贫血 ,疟疾 ,外伤 ,胆囊疾病 ,黄疸 ,生殖系统疾病 ,妇科疾病 ,杀寄生虫 ,退烧 ,养发 ,镇静 ,麻风病 ,补心 ,发汗 ,头痛 ,痔疮 ,坏血病 ,鼻炎和感冒等[1] 。在我国 ,余甘子作为一味重要的传统草药也载入《中国药典》(1990 )。我国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余甘子可用于治疗小儿腹泻[2 ] ,胆道蛔虫引起的胆绞痛 (张月霞 ,1984 ) ,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3~ 4 ] ,对乙型肝炎也有明显疗效 (陈章荣 ,1...&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又名山油柑、油甘子、余甘果等,为大戟科叶下珠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广泛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贵州、湖南、广西、四川、浙江和云南等省区的山地、丘陵和平原[1]。据《异物志》记载,我国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已种植余甘树[2]。余甘子抗旱耐贫瘠,适应性强,病虫害少,是绿化荒山和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余甘子营养物质丰富、用途广,具有较好的保健治病功能和药用开发利用价值。余甘子全身都是宝,果实可制成果脯、果酱、凉果和果汁饮料;种子含油量16%,可榨油;树皮是上等的栲胶原料;根有收敛止泻作用;树叶除了作栲胶外,还可入药治皮炎、湿疹[3]。余甘子的药用价值倍受关注,全世界有17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传统药中使用余甘子;在中国,约有16个民族使用该药,载入《中国药典》[4-6]。经研究发现,余甘子主要含酚性成分、有机酸、还原糖、多糖、黄酮类、类酯与香豆精、植物甾醇、三萜、挥发油等,果仁中还含有不饱和脂...&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xuewen.cnki.net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我的图书馆
&&&&&&& 余甘果又名牛甘果, 油甘果,因其吃起来“先苦后甜”得名。 目前市场上也有野生牛甘果卖和水果型牛甘果两种。与野生牛甘果相比,水果型牛甘果具有果大、肉厚、纤维少、营养丰富、产量高、效益好等特点,而且吃起来更加甘甜爽口。化学成分  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有机酸、纤维素、果胶、单宁、蛋白质、生物碱、磷、钙、铁、钾、钠、鞣质{分离可得诃子酸、没食子酸等),迂台有余甘子酸、余甘子酚、粘酸等成分。&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简称l、12种维生素、18种氨基酸、16种宏量和微量元素。
&  DOS、vc、鞣质等,因而能明显提高人体虹细胞 SOD活性,降低血液中LPO台量&&&&&&& 药用价值  润肺化痰,生津止渴,降低血压,增进食欲,可治喉炎和乙肝炎,常吃牛甘,有医疗和保健功效,在民间应用广泛。
&  能明显治疗和预防胃癌,对乙肝、高血脂、高血压、高血 糖等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咽喉不适、烟酒过度、胆道蛔虫绞痛等等,更是立竿见影。此外,余甘果的根、茎、叶均可入药,用余甘果叶作药枕,民间早已广为流传。&  提取物时葡萄球茵、佶寒杆茵、鄯佶寒杆菌、走肠杆茵、痢瘫轩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最近几年.研究者又发现余甘果具有抗癌作用:北京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时余甘果进行了防癌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余甘果采汁时强致癌物 N一亚硝基化合物在动物、人体内的合成有明显的阻断作用,阻断率达 90%姒上。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余甘子“九胺轻身,延年长生”。轻身即为减肥,延年长生则为抗衰老,而且余甘子可以久服,无 任何副作用中医学认为,余甘果味甘苦、性凉,具有清肺刺咽、补益肝肾、化瘟止噘、生津解毒的功教,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喉痹、肺热或感冒风热、咳嗽咽干、烦热。
余甘果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为有待开发的小果树和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联合国卫生组织(WHO)也将其指定为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种植的保健植物之一。
余甘果又名牛甘果, 油甘果,因其吃起来“先苦后甜”得名。 目前市场上也有野生牛甘果卖和水果型牛甘果两种。与野生牛甘果相比,水果型牛甘果具有果大、肉厚、纤维少、营养丰富、产量高、效益好等特点,而且吃起来更加甘甜爽口。
  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儋州、海南琼中等地等
  具有丰富的维生素C、E、B、多种微量元素及矿物质,同时还含有人体所需的14种氨基酸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丰富的有机硒,尤其是维生素C,每100克鲜余甘果中含维生素C500-1841毫克,比素有维生素之王猕猴桃高4倍,比柑桔高25倍,具有多种保健医疗作用。
  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有机酸、纤维素、果胶、单宁、蛋白质、生物碱、磷、钙、铁、钾、钠、鞣质{分离可得诃子酸、没食子酸等),迂台有余甘子酸、余甘子酚、粘酸等成分。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简称l、12种维生素、18种氨基酸、16种宏量和微量元素。
  DOS、vc、鞣质等,因而能明显提高人体红细胞 SOD活性,降低血液中LPO含量
  润肺化痰,生津止渴,降低血压,增进食欲,可治喉炎和乙肝炎,常吃牛甘,有医疗和保健功效,在民间应用广泛。
  能明显治疗和预防胃癌,对乙肝、高血脂、高血压、高血 糖等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咽喉不适、烟酒过度、胆道蛔虫绞痛等等,更是立竿见影。此外,余甘果的根、茎、叶均可入药,用余甘果叶作药枕,民间早已广为流传。
  提取物时葡萄球菌、佶寒杆菌、鄯佶寒杆菌、走肠杆菌、痢瘫轩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近几年,研究者又发现奈甘果具有抗癌作用:北京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时余甘果进行了防癌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余甘采汁时强致癌物 N一亚硝基化合物在动物、人体内的合成有明显的阻断作用,阻断率达 90%以上。
  李时珍在《》中称余甘子“九胺轻身,延年长生”。轻身即为减肥,延年长生则为抗衰老,而且余甘子可以久服,无 任何副作用中医学认为,余甘果味甘苦、性凉,具有清肺刺咽、补益肝肾、化瘟止噘、生津解毒的功教,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喉痹、肺热或感冒风热、咳嗽咽干、烦热。
  以“贱生”著称。它不怕瘦,红土、黄土、石砾土,不管 多贫瘠的土壤都能扎根。它既耐旱又耐涝,多旱的高坡,常被水淹的畦地,照样春华秋实。 冬季落叶的自我保护机能,还使得它不畏惧霜冻。余甘果几乎没有病虫害,还特别长寿,200 多年生的老树如今仍青枝绿叶。野生果实自不待言。人工栽培也因肥料用量极 少和不用农药保持了它的天生丽质。至于每年8月成熟后可在树上挂果保鲜到次年2月,又不 影响次年产量,在水果家族中是绝无仅有的。
  牛甘果在印度被奉为圣果。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时,曾品尝过惠安南田的一株余甘子树站的果实.并诰封为“皇帝甘 这抹余甘子的树龄已高连630多年,虽然清朝时被雷电劈成两丰.但至夸仍部都葱葱,而且每年结果。此树已被引入重点文物保护古树,前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皆称其为国宝 闽南民间有句谚语:“苷}甘 回昧甜,越吃越少年”,还有“余甘吃了回味甜,老人吃了变少年”的民谣。
  牛甘果嘹鲜食,还可制作蜜饯、糖果等,目前已开发为保健药品余甘子胶囊。供辅助治疗。
  本种高可达10余米,枝灰褐色。单叶互生,10~23对,排成两列,着生于侧生小枝上,极似羽状复叶,叶线状长椭圆,长2cm,先端圆钝,叶柄短几乎无柄,全缘,叶面浓绿色。单性花同株,花黄色,生于小枝中、下部叶腋,雄花多数,具细长的梗,花被6;雌花少,不具梗,花被6,子房上位,3室。果实扁球形,呈不明显的6棱,黄绿色,直径2~2.5cm,果皮肉质,有酸味,表面光滑有光泽,内果皮硬骨质,种子6枚,褐色。花期和果实成熟期依类型和地区不同,花期有春开一次,春秋两次花和四季开花几种情况,花期约1~1.5个月,座果率高。一般早熟品种7月成熟,中熟品种8~9月成熟,晚熟品种在10月成熟,二次开花的则翌年2月陆续成熟,但集中成熟期在冬季。大小年不明显。
  原产地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目前已经引种到埃及、南非、肯尼亚、古巴、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其中以中国和印度分布面积最大,产量最多。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热带亚热带地区。
  分布区涵盖东经70~122、北纬1~29的广大地域;世界分布范围来看,北缘为我国的川、滇、黔交界地区,南缘为印度尼西亚;垂直分布高度为海拔80~2300m,具有很强的对不同海拔高度的适应性。
  余甘子喜光,耐干旱,忌寒霜,对气温要求高,年均温需达20度、降雨量要求在1000mm左右,尤其对热带,亚热带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有着很好的适应性。
  该植物根系发达,主根深,侧根广,蓄水力强,固土作用好,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在较贫瘠的土壤中亦能顽强地生长,因此是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适合庭院种植的果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