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构建世界东盟经济共同体体

习近平如何为世界经济“把脉开方”-习近平 改革 共同体意识 发展 合作-中国新闻-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习近平如何为世界经济“把脉开方”
&&& 原标题:习近平如何为世界经济“把脉开方”  图片说明: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 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我宣布,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开幕!”日下午,钱塘江畔,习近平主席正式宣布后,掌声响彻会场。  G20的“中国时刻”,历史与现实交汇于此。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齐聚杭州,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峰会主题,共商世界经济发展大计。  这是习近平连续第4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从2013年到2016年,4届峰会,10多次演讲和致辞,对准全球经济的疑难病症,习近平“望、闻、问、切”,把脉开方,彰显了中国对世界的责任与担当。  细读习近平的历次讲话文本,不难发现,频繁出现的几大关键词串联起了习近平这4年来的G20足迹。从“把准脉”到“开好方”、“抓对药”,透露出的是习近平对全球治理的关切与思索,展现出的是他对发展的基本判断与破解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与“增长”:  讲话中出现254次与158次  在习近平4年来出席G20各项活动的讲话中,“发展”与“增长”二词露面最频繁,分别被提到254次与158次。而在此次杭州峰会中,“发展”与“增长”二词被提及得愈加频繁,分别为131次与70次。  “发展”与“增长”,是习近平对世界经济最为关注的两个问题。今年二十国集团峰会也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核心位置。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9月5日,在G20杭州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经济虽然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但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反复动荡、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等多重风险和挑战。  “治病”应找准“病根”。在今年的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深刻分析了世界经济复杂病症的根源: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动能面临消退,新一轮增长动能尚在孕育。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政治安全冲突、难民危机、气候变化等地区热点和全球性挑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作出准确判断与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共同目标。梳理他历次G20峰会的讲话发现,“治理”一词出现达51次之多,单此次G20杭州峰会,“治理”一词就在他的讲话中出现了27次。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如何使世界经济保持“发展”与稳定“增长”?在今年的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同时,他又指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重点,即四个“共同”: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共同构建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共同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  习近平G20杭州峰会讲话高频词 供图:人民在线  “改革”与“创新”:  分别被提及69次与58次  找准了“病灶”,就要“对症下药”。盘点近4年来习近平出席G20活动的讲话,不难发现,把脉世界经济,他开出的关键“药引”便是改革与创新。  记者注意到,在习近平有关G20的讲话中,“改革”与“创新”分别被提及69次与58次,且这组关键词常常形影不离,相伴出现。而在今年的G20峰会中,“改革”与“创新”分别被提到30次与36次,提及次数几乎达到了历年总次数的一半。  习近平主席如此频繁强调“改革”与“创新”,意在何处? 2015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工作午宴上,习近平道出了答案,“我们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增长源,推动世界经济走向新一轮繁荣。”改革和创新,一个解决发展的障碍,一个解决发展的动力,总而言之都是解决发展问题。习近平认为,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  围绕这一目标,在今年的G20杭州峰会上,“改革”与“创新”两大关键词再次成为重头戏。今年G20杭州峰会的主题即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其中“创新”一词位列四大主题词之首。  “抓住科技创新就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在9月3日的B20工商峰会上,习近平重点强调了创新与改革。他指出,中方把创新增长方式设定为杭州峰会重点议题,推动制定《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目的就是要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把握创新、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  9月4日,在G20杭州峰会的开幕式上,“创新”与“改革”再次成为习近平常讲常新的话题。他指出,二十国集团应该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应该调整政策思路,做到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并重,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  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杭州出席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开放”与“合作”:  先后出现59次与104次  “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梳理相关报道发现,习近平在G20上的讲话中,“开放”与“合作”频频“上镜”,先后出现59次与104次。在本次峰会习近平的有关讲话中,“开放”与“合作”分别被提及31次与48次。  在“开放”方面,记者注意到,“开放型世界经济”是习近平历次G20峰会主题发言必倡导的内容,且提法步步深入。由“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到“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到“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激发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力”,再到“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  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投资是关键。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是习近平历次G20峰会一贯的主张。G20杭州峰会,中方把贸易和投资摆上二十国集团重要议程。今年的B20峰会开幕式的发言中,习近平更是引用“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来阐述贸易和投资对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他强调,为各国发展营造更大市场和空间,重振贸易和投资这两大引擎。  针对“合作”,4次G20峰会主题发言中,习近平主席的倡议不断深化:由最初的加强“沟通协调”、“各主要经济体要首先办好自己的事,确保自己的经济不出大的乱子”,到树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到形成国际“政策和行动合力”,再到“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 。“合作”一词的内涵由内至外不断扩延。  通观G20峰会主题发言,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到“独行快,众行远”,到“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再到“同舟共济,发扬伙伴精神”。“合作”新表述的背后,既是习近平为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合理、互利共赢的方向迈进所体现出的诚意和担当。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习近平如何为世界经济“把脉开方”
日 21:51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原创稿
&&& 原标题:习近平如何为世界经济“把脉开方”  图片说明: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 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我宣布,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开幕!”日下午,钱塘江畔,习近平主席正式宣布后,掌声响彻会场。  G20的“中国时刻”,历史与现实交汇于此。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齐聚杭州,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峰会主题,共商世界经济发展大计。  这是习近平连续第4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从2013年到2016年,4届峰会,10多次演讲和致辞,对准全球经济的疑难病症,习近平“望、闻、问、切”,把脉开方,彰显了中国对世界的责任与担当。  细读习近平的历次讲话文本,不难发现,频繁出现的几大关键词串联起了习近平这4年来的G20足迹。从“把准脉”到“开好方”、“抓对药”,透露出的是习近平对全球治理的关切与思索,展现出的是他对发展的基本判断与破解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与“增长”:  讲话中出现254次与158次  在习近平4年来出席G20各项活动的讲话中,“发展”与“增长”二词露面最频繁,分别被提到254次与158次。而在此次杭州峰会中,“发展”与“增长”二词被提及得愈加频繁,分别为131次与70次。  “发展”与“增长”,是习近平对世界经济最为关注的两个问题。今年二十国集团峰会也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核心位置。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9月5日,在G20杭州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经济虽然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但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反复动荡、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等多重风险和挑战。  “治病”应找准“病根”。在今年的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深刻分析了世界经济复杂病症的根源: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动能面临消退,新一轮增长动能尚在孕育。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政治安全冲突、难民危机、气候变化等地区热点和全球性挑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作出准确判断与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共同目标。梳理他历次G20峰会的讲话发现,“治理”一词出现达51次之多,单此次G20杭州峰会,“治理”一词就在他的讲话中出现了27次。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如何使世界经济保持“发展”与稳定“增长”?在今年的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同时,他又指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重点,即四个“共同”: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共同构建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共同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  习近平G20杭州峰会讲话高频词 供图:人民在线  “改革”与“创新”:  分别被提及69次与58次  找准了“病灶”,就要“对症下药”。盘点近4年来习近平出席G20活动的讲话,不难发现,把脉世界经济,他开出的关键“药引”便是改革与创新。  记者注意到,在习近平有关G20的讲话中,“改革”与“创新”分别被提及69次与58次,且这组关键词常常形影不离,相伴出现。而在今年的G20峰会中,“改革”与“创新”分别被提到30次与36次,提及次数几乎达到了历年总次数的一半。  习近平主席如此频繁强调“改革”与“创新”,意在何处? 2015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工作午宴上,习近平道出了答案,“我们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增长源,推动世界经济走向新一轮繁荣。”改革和创新,一个解决发展的障碍,一个解决发展的动力,总而言之都是解决发展问题。习近平认为,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  围绕这一目标,在今年的G20杭州峰会上,“改革”与“创新”两大关键词再次成为重头戏。今年G20杭州峰会的主题即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其中“创新”一词位列四大主题词之首。  “抓住科技创新就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在9月3日的B20工商峰会上,习近平重点强调了创新与改革。他指出,中方把创新增长方式设定为杭州峰会重点议题,推动制定《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目的就是要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把握创新、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  9月4日,在G20杭州峰会的开幕式上,“创新”与“改革”再次成为习近平常讲常新的话题。他指出,二十国集团应该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应该调整政策思路,做到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并重,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  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杭州出席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开放”与“合作”:  先后出现59次与104次  “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梳理相关报道发现,习近平在G20上的讲话中,“开放”与“合作”频频“上镜”,先后出现59次与104次。在本次峰会习近平的有关讲话中,“开放”与“合作”分别被提及31次与48次。  在“开放”方面,记者注意到,“开放型世界经济”是习近平历次G20峰会主题发言必倡导的内容,且提法步步深入。由“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到“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到“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激发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力”,再到“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  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投资是关键。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是习近平历次G20峰会一贯的主张。G20杭州峰会,中方把贸易和投资摆上二十国集团重要议程。今年的B20峰会开幕式的发言中,习近平更是引用“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来阐述贸易和投资对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他强调,为各国发展营造更大市场和空间,重振贸易和投资这两大引擎。  针对“合作”,4次G20峰会主题发言中,习近平主席的倡议不断深化:由最初的加强“沟通协调”、“各主要经济体要首先办好自己的事,确保自己的经济不出大的乱子”,到树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到形成国际“政策和行动合力”,再到“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 。“合作”一词的内涵由内至外不断扩延。  通观G20峰会主题发言,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到“独行快,众行远”,到“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再到“同舟共济,发扬伙伴精神”。“合作”新表述的背后,既是习近平为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合理、互利共赢的方向迈进所体现出的诚意和担当。世界经济这一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化作出贡献
▲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向全世界发出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全球经济治理,对构建公平公正的国际新秩序、实现共赢共享的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
在过去一年里,尽管逆全球化的思潮暗流涌动,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理念为推进经济全球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区域经贸合作方面,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越来越多公共性产品,在基础设施、丝路基金、电子商务和开发区建设等方面提供了诸多“中国方案”。
▲ 日,肯尼亚蒙巴萨,连接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和首都内罗毕的蒙内铁路竣工通车。
中国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并购交易的数量和金额都出现爆炸式增长。2017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并购交易数量从2016年的22个增长到135个,并购金额从20亿美元涨到2017年的214亿美元。中缅原油管道投入运行,蒙内铁路通车,中巴经济走廊首个大型能源项目投产,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开工,中国与马尔代夫、格鲁吉亚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 日,中缅原油管道工程正式投入运行,在缅甸马德岛港,工作人员将卸油臂与油轮原油管口对接。
在多边经贸合作方面,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于2017年2月正式生效。该协定作为“本世纪全球贸易领域发生的最大变革”,其履行将会使全球贸易成本减少约14.3%。贸易便利化对于推进全球价值链体系下的深度分工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 日,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贸易组织总部,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中)与卢旺达代表(左一)、阿曼代表(右一)、乍得代表(左二)和约旦代表(右二)一起向媒体展示《贸易便利化协定》议定书。
中国正在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实施。一是建立“单一窗口”,简化企业的通关手续;二是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在国家间建立监管部门的相互认证。
在中美经贸合作方面,自2017年4月中美两国元首在海湖庄园会晤以来,中美经贸合作通过“百日计划”实现了若干早期收获。2017年11月特朗普访华,中美两国元首会晤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经贸成果。两国企业共签署34项合作协议和意向,共计总额2535亿美元的订单,预计将创造超1.2万个就业机会。中美两国在农产品、飞机、高新技术产品、芯片等领域的贸易额不断增加。
▲ 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共同出席中美企业家对话会闭幕式。在闭幕式上,中美两国元首共同鉴证了中美企业的签约活动。
中美经济联动性不断增强,中国充分尊重美国的重大关切,两国重点关注的双边贸易失衡问题已逐步调整。
在国内改革方面,以开放促改革的进程明显加快。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自由贸易港将拥有更大的改革自主权,主要体现出“四个自由”: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和人员流动自由。从自贸试验区到自由贸易港,这无疑是中国经济探索“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伟大尝试。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将领航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
在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方面,2017年11月,中国金融业开放迈出了关键一步,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中国决定扩大单个或者多个国外贸易伙伴直接或者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等金融产品的投资比例限制,将投资比例限制放宽到51%,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金融业开放有利于促进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激发了市场活力。
▲ 金融开放路线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是增强全球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协同性。在未来,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并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大金融服务业开放,推动全球价值链合作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撰文 / 刘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 副教授)
编辑 / 郑楠、宁静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逐渐成为什么样的利益共同体_百度知道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逐渐成为什么样的利益共同体
我有更好的答案
M形社会、贫富悬殊、利益垄断共同体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
“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这表明欧洲共同体建立的目的是
A.谋求欧洲的独立安全和发展B.遏制共产主义C.同美苏对抗D.独霸欧洲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四川省中考真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主要考查你对&&二战后欧洲的联合&&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二战后欧洲的联合
欧盟: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根据1992年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建立的国际组织,现拥有28个会员国。欧盟是世界上最有力的国际组织和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实体,在贸易、农业、金融等方面趋近于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在内政、国防、外交等其他方面则类似一个独立国家所组成的同盟。欧洲一体化特点:1.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欧洲联盟,简称欧盟。2.货币一体化:使用单一货币──欧元。3.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4.欧盟国家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 二战后的欧洲联合:1.背景:(1)经济: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欧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2)政治:消除战争的威胁,彻底消除法、德两国的矛盾;面临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必&& 须联合提高政治地位。(3)历史因素:西欧各国在文化和价值上有认同感。2.欧盟的发展历程:(1)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2)欧洲共同体(1967);(3)《马斯特里赫条约》(1991);(4)欧盟成立(1993);3.欧盟的性质: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4.欧盟成立的影响:(1)有利于欧洲的经济发展,能有效的取消区域内贸易和资本流通的汇率风险,降低区域内的交易费用,使商品、资本、人员、服务往来更有效益;(2)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的概念,促进欧洲走向联合;(3)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4)对世界的格局产生影响,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战后德国发展迅速的原因:1.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实行非军事化;2.政府积极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干预经济,促进经济发展;3.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4.联邦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5.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参加欧盟的主要国家:世界三大经济组织:1.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日,它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临时机构。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任务是在提高生活水平和保证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的份额与其经济需要相称;保护和维护环境。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它是根据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和联盟国家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而建立起来的。于日正式成立,日开始办理业务。同年11月15日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但在经营上有其独立性。任务是向成员国提供货款,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研究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有关问题,研究扩大基金组织的作用,提供技术援助和加强同其它国际机构的联系。3.世界银行(IBR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俗称,它是一个国际组织,其一开始的使命是帮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的国家的重建。今天它的任务是资助国家克服穷困,其资金来自成员国交纳的基金和世界银行债券。
发现相似题
与““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7785469808445136193797214058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什么世界_百度知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什么世界
我有更好的答案
真理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哲范畴真理具客观性构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今世界客观现实真理性认识所广泛共识价值物积极意义构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符合全类利益需求具全球推广价值广泛共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共同体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经济共同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