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监控自带移动雷达侦测监控摄像头,如果摄像头被人为移动或线被剪断会不会第一时间提供报警?

当前位置 &
15:54:00&&&&
编辑:随心[])
内容导航:第[01]页:[小米智能摄像机赏析]第[02]页:[小米智能摄像机详细体验及总结]
小米智能摄像机属于小米生态链旗下、是与小蚁智能摄像机团队合作开发的产品,所以有多个App可以进行管理,包括小米路由App、小米智能家庭App、小蚁App都可以。
因为并不是所有家庭都使用了小米路由,所以后两者更适合普通用户,体验发现其中的小米智能家庭App最为方便,所以这里用这款应用来管理这款摄像机。
1、如何连接
打开应用,首页已经显示了目前已经公测的两款产品:摄像机、插座,相信后期也会加入智能灯和遥控中心等设备。
初次使用,需要点击右上角的&+&,选择&小蚁智能摄像头&,便会要求连接Wi-Fi。为了验证普适性,我们选择的并非小米路由,而是极路由,事实证明非小米路由也能正常工作。
Wi-Fi连接成功后,大约5、6秒钟便能用手机操控了,画面如上面右图。
默认显示填满了全部正方形视野,其实真正的监控画面是矩形的(嘛),所以你可以通过左右拖动或缩放查看全部画面。
2、界面功能
图中时间轴上的黄色区域表示录制了视频,之所以黄色不连续,是因为笔者开启了&移动侦测录制&选项,只有画面中有运动时才会录制,你也可以关闭该功能,不过对存储空间的要求就比较大了。
手机端如何管理呢?无论手机连接的是Wi-Fi还是移动网络,都可以随时查看监控画面以及这些回放,而且画质还有高清和标清两种清晰度可选,满足即时监控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对了,该App也提供了分享功能,授权后,其他小米帐户也能观看监控视频,当然分享给谁都标记的很清楚,泄露的风险是比较低的。
3、画质如何?
点击图片查看原始尺寸
使用PC上的播放器查看,小米摄像头录制的确实是标准的720P视频,帧频20fps,静止时画质理想,而其采用的111&广角镜头也可获得宽广的监控范围,作为日常生活监控完全够用了。
4、拔掉存储卡、断开Wi-Fi还能不能监控?
实际测试,拔掉存储卡后仍然可以通过手机查看到即时监控画面,也可以通过手机端截屏。当然这时要想存储视频也是不现实的,毕竟没有存储卡嘛。
至于断开Wi-Fi的情况,笔者将其插在移动电源上,借着中午外出吃饭、冒着被疑偷拍群殴的危险进行了测试,事实是未连接Wi-Fi也是可以存储监控视频的。
不过拿着这个去偷拍也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时蓝色指示灯会急促的闪烁。另外,如果镜头移动过快时,只有20fps的画面也会有明显的卡顿甚至撕裂感。
5、存储的视频时如何组织的?
我们在电脑上浏览存储卡文件,可以发现,小米摄像机将时间进行了切割,具体就是每个小时都建立一个文件夹,里面保存着该小时内所有录制的视频。
我们再打开其中的一个文件夹,可以发现每小时内录制的视频又被分割成1分钟时长,如上图的&38M&即代表38分钟时所拍到的画面。
为什么分割的如此细呢?笔者猜测如下:
1、存储空间有限,后来的视频需要覆盖前面的视频,所以越细的分割变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
2、60s一段,便于未来查看、整理、备份。
3、如果开启&移动侦测录制&选项,录制60s后能够及时停止,更大限度的节省存储空间。
4、程序猿是处女座。
同时,我们也对小米摄像机的720P有了更多了解,分辨率、帧频20fps、比特率667Kbps。
6、一段视频占多大空间?
另外,一分钟大约占用5MB空间,如此算下来,这张8GB存储卡(实际7.4GB)总共可以不间断录制1500分钟左右,也就是25小时。
实际使用中,我们可以开启&移动侦测录制&选项,即侦测到图像变化时才开始录制视频,画面静止后不久便会自动停止录制,这样便可大大节省存储空间,如果放在客厅,正常工作3、5天是没有问题的。
7、其他人性化的及不人性化的
指示灯可以熄灭,这在监控方面很有必要,毕竟蓝色的LED灯还是很引人注目的。
可以开启警报功能,当画面有较大变化时,会及时提醒,用于家庭监控、车库监控非常合适。
当从一个Wi-Fi环境切换到另一个Wi-Fi时,需要重置摄像机,如果能直接切换Wi-Fi就更好了。
随着智能摄像头和智能插座的推出,小米在智能家居系统的搭建上更进一步,其他厂商自然会加紧追赶,这也一定程度上加快智能家居的普及。
回到小米这款产品,该摄像机确实可以满足普通家庭的监控需求,720P的画质和111&广角能够记录足够清晰的监控画面,并且视频也有条不紊的存储在TF卡中,实际使用中,赠送的8GB存储卡可以满足3-5天的监控需求。
另外,手机端也能实时观察监控画面、及时收到报警,还能与摄像机进行双向通话。值得一提的是,及时Wi-Fi断开也不会影响监控视频的记录,而且拔掉TF卡,手机仍然能够收到实时的监控画面。
当然,按小米的一贯思路,这款摄像机的杀手锏还是价格,究竟能够压倒多低,相信小米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吧。
阅读更多:
相关阅读:
下一页尾页
文章内容导航第2页 小米智能摄像机详细体验及总结
文章观点支持
为文章报道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 次打分)
登录驱动之家
没有帐号?
用合作网站帐户直接登录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湖北省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共享平台建设指导意见(V5)(1)
湖北省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 共享平台建设指导意见(讨论稿)2009 年 9 月-1- 目录1. 绪论 ............................................................ 11.1 项目背景.................................................................................................................................... 1 1.2 指导意见主要依据.................................................................................................................... 22. 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介绍 ........................................ 32.1 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现状 .................................................................................................... 3 2.1.1 前端摄像机建设情况 ............................................................................................... 3 2.1.2 管理平台的建设情况 ............................................................................................... 4 2.2 建设目标.................................................................................................................................... 4 2.2.1 前端监控点............................................................................................................... 4 2.2.2 传输网络................................................................................................................... 4 2.2.3 视频监控管理平台 ................................................................................................... 4 2.3 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情况 ............................................................................................ 53. 视频监控系统结构 ................................................ 53.1 平安城市视频监控需求特点 .................................................................................................... 5 3.2 视频监控发展趋势分析 ............................................................................................................ 7 3.2.1 模拟视频监控系统 ................................................................................................... 7 3.2.2 模数结合的视频监控系统 ....................................................................................... 7 3.2.3 DVR/DVS+流媒体服务器(全球眼方式) .............................................................. 9 3.2.4 智能监控解决方案 ................................................................................................. 10 3.3 系统总体逻辑结构.................................................................................................................. 13 3.4 系统的建设.............................................................................................................................. 14 3.5 管理平台间的关系.................................................................................................................. 15 3.6 监控承载网的组网方式 .......................................................................................................... 164. 前端部分 ....................................................... 174.1 前端选点.................................................................................................................................. 18 4.2 摄像头的设置及要求.............................................................................................................. 18 4.2.1 前端监控点的分类................................................................................................. 18 4.2.2 不同监控点的摄像头设置..................................................................................... 18 4.3 解码器的配置.......................................................................................................................... 23 4.4 前端电源的供电...................................................................................................................... 23 4.5 前端设备的安全性.................................................................................................................. 23 4.6 前端监控点防雷...................................................................................................................... 24 4.7 前端监控点立杆,基础 .......................................................................................................... 25 4.8 户外机箱及稳压电源.............................................................................................................. 26 4.9 前端摄像机的接地网.............................................................................................................. 27 4.10 前端摄像机的接地和等电位连接 ......................................................................... 275. 监控承载网络 ................................................... 285.1 视频专网基本要求.................................................................................................................. 28 5.1.1 网络传输协议要求................................................................................................. 28 5.1.2 媒体传输协议要求................................................................................................. 28-1- 5.1.3 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 28 5.1.4 网络传输带宽......................................................................................................... 28 5.1.5 监控中心内部及监控中心间互联的 IP 网络性能指标 ....................................... 28 5.1.6 视频报警联动响应时间......................................................................................... 29 5.1.7 传输图像质量......................................................................................................... 29 5.2 建设原则.................................................................................................................................. 29 5.3 监控承载网络建设.................................................................................................................. 30 5.3.1 接入网技术的选择................................................................................................. 30 5.3.2 接入技术在监控承载网中的应用 ......................................................................... 35 5.4 平台互联承载网建设.............................................................................................................. 38 5.5 建设案例.................................................................................................................................. 39 5.6 光缆及管道网建设.................................................................................................................. 436. 管理平台建设 ................................................... 456.1 分级分域的全省平台总体架构功能 ...................................................................................... 46 6.1.1 市三级级平台和监控中心结构和功能 ................................................................. 48 6.1.2 区/县二级平台和监控中心结构和功能 ............................................................... 50 6.1.3 派出所平台结构和功能 ......................................................................................... 51 6.2 平台体系架构 .......................................................................................................................... 53 6.3 平台组成 53 6.3.1 管理平台基本要求 ................................................................................................. 53 6.3.2 平台互联................................................................................................................. 54 6.3.3 互联结构................................................................................................................. 54 6.3.4 原有监控系统兼容整合 ......................................................................................... 55 6.3.5 管理平台接口要求 ................................................................................................. 55 6.4 平台主要功能 .......................................................................................................................... 56 6.4.1 基本功能................................................................................................................. 56 6.4.2 深度应用................................................................................................................. 58 6.5 各服务器的功能要求 .............................................................................................................. 59 6.6 计算机服务器的技术要求 ...................................................................................................... 61 6.7 存储系统 .................................................................................................................................. 64 6.7.1 录像存储系统架构 ................................................................................................. 65 6.7.2 市级三级监控存储 ................................................................................................. 66 6.7.3 区/县二级监控存储中心 ........................................................................................ 66 6.7.4 派出所监控前端存储 ............................................................................................. 67 6.7.5 存储质量及配置要求 ............................................................................................. 68 6.7.6 图像存储容量的计算 ............................................................................................. 69 6.8 系统安全 69 6.8.1 网络安全................................................................................................................. 69 6.8.2 视频安全边界接入平台......................................................................................... 69 6.8.3 其它应用部门使用................................................................................................. 69 6.8.4 公安信息网的视频接入......................................................................................... 69 6.8.5 政府部门视频共享方式......................................................................................... 70 6.8.6 系统可靠性要求..................................................................................................... 707. 3G 应用 ......................................................... 70-2- 7.1 家庭/园区监控 ........................................................................................................................ 71 7.2 营业厅监控 .............................................................................................................................. 73 7.3 无人值守基站/机房监控 ........................................................................................................ 75 7.4 平安城市中的应用 .................................................................................................................. 77 7.5 中小企业主 .............................................................................................................................. 79 7.6 无人值守站点 .......................................................................................................................... 80 7.7 商务用户、中小企事业单位 .................................................................................................. 81 7.8 铁路客运――远程无线视频监控大舞台 .............................................................................. 82 7.9 其他 828 项目可研要求 ..................................................... 83-3- 1. 绪论1.1 项目背景当前,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目标, 是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而 。 “和 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 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安定有 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社会管理完善, 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 把握和体现。 而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强调, 着力解 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 并指出, 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积极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特别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严重暴力犯罪、黑社会 性质组织犯罪、毒品犯罪和多发性侵财犯罪,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提高保障 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 失。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构建维护国家安全的机制。 因此, 在这样的大环境需求下, 湖北省公安系统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的建设, 是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从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 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推进社会 主义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按照公安部《关于开展城市报警与监控技术系统建设的意见》和《城市报警 与监控建设技术指南》的要求,自2004年起,公安部组织实施城市报警与监控试 点建设。2005年,扩大了试点范围,湖北省武汉市是第二批全国“3111”工程建 设22个试点城市之一,襄樊市樊城区、仙桃市和云梦县作为湖北省的试点,也同 步进行了城市报警监控系统的建设。自2006年以来,全省各市、州、县相继开展-1- 了城市报警监控系统建设,截至目前为止,湖北省114个市区县中已建和在建的 有83个系统,这些系统的建设,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等公安实战中取得了明显 的效果。 为了保证城市监控联网报警系统建设的科学规范和实用有效, 公安部先后出 台了《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 ――技术标准》(GA/T 669-2008)、《城市监控 报警联网系统 管理标准》(GA/T792-2008)、《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 ―― 合格评定》(GA/T 793-2008)等系列标准。公安系统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有关 安全技术防范工程以及城市监控联网报警系统的标准,并结合我省实际,从社会 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面向实战、面向基层、面向应用,以规 范技术应用为重点,以增强技术设施的实际应用效能为核心,通过技术集成,建 立和完善覆盖面广、 资源共享、 综合应用的各级报警系统和监控系统的技术平台; 通过机制创新, 建立健全报警与监控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安全技术防范的整体 效能。 近期,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我省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建设的要求,按照“公 安规划、运营商承建、政府租赁、公安使用”的建设模式,根据罗清泉书记和李 鸿忠省长的指示精神,在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厅科技处起草了《湖 北省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共享平台建设技术方案》、 《湖北省社会治安视频监 控系统安全使用工作规范》、《湖北省治安监控报警系统建设规范》、《湖北省 治安监控系统施工规范》,按照“科学布局、分类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统 筹我省社会治安监控系统建设规划, 构建满足公安需要的我省社会治安视频监控 系统共享平台。 对于未建视频监控报警系统的市、 县, 统一采用 “公安机关规划, 网络运营商出资建设,政府租赁,公安机关管理使用”的建设模式。而湖北联通 做这全国三大运营商之一积积参与其中。 借平安工程的契机, 加大联通固网建设; 同时巩固与政企客户关系。 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在提升联通品牌有着重要 的影响力。同时不单从经济角度,还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也将为未来3G业 务的在视频监控领域中应用树立一个标志。1.2 指导意见主要依据湖北省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共享平台建设的主要依据如下: GB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2- GA/T 669-2008 GA/T 792-2008 GA/T 793-2008 GB
GA/T 75-1994 GA 308-2001 GA/T 367-2001 GA/T 70-2004 GB
GA/T 670-2006《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 技术标准》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 管理标准》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 合格评定》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安全防范工程费用预算编制办法》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安全防范系统雷电浪涌技术要求》ISO/IEC 14496-2 《MPEG4 视音频编解码标准-视听对象的编码》 YD/T
《IP 网络技术要求 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 RFC 2030 RFC 2326 RFC 2976 RFC 3261 RFC 3263 RFC 3428 RFC 3550 RFC 3725 《简单网络时间协议(SNTP)第四版》 《RTSP:实时流协议》 《SIP INFO 方法》 《SIP:会话初始协议》 《会话初始协议(SIP):定位 SIP 服务器》 《会话初始协议(SIP):即时消息扩展》 《实时传输协议》 《会话初始协议(SIP)中第三方呼叫控制(3PCC)的当 前最佳实现》 RFC 4566 《SDP:会话描述协议》※以上规范均引用于公安厅规范中《湖北省共享平台建设方案》部分。2. 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介绍2.1 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现状2.1.1 前端摄像机建设情况-3- 据统计,截至2009年4月份,全省已建前端摄像机22.38万个,其中,公安自 建和使用的21977个,社会面监控探头总数为20余万个,主要分布于主要街道、 交通路口、公共场所、重点区域、要害部位、住宅小区、金融网点、文博系统、 商业店铺、网吧、学校、医院、水、电、油、气等部位。 2.1.2 管理平台的建设情况 截至 2009 年 6 月,全省各地已建市(州)级监控中心 13 个,县区级监控中 心 83 个。建有管理平台的只有 2 到 3 个市(州),多数市(州)只建有监控系 统,没有建立管理平台,无法实现信息的上传下调,互联互通,资源共享。2.2 建设目标2.2.1 前端监控点 2008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 理工作的意见》(鄂办发13号文件),根据文件精神,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强城 市视频监控建设,至2010年底,全省A类监控点数量达到7.5万个;B类监控点数 量达到70万个。省厅及各地公安机关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当地党 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提出系统建设需求,提供相关行业标准,省公安厅将继续组 织专家制定我省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 2.2.2 传输网络 公安部《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A/T 669.1-2008)关于 传输网络的要求是: 传输网络可分公安专网、公共通信网络和专为联网系统建设 的独立网络;其网络结构分为IP网络/非IP网络;传输方式由有线传输/无线传输 构成。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传输方案,无论采用何种网络、何种传输方式,均应 保证接入公安专网的安全问题。 根据湖北省的实际情况,在县(市)级接入点以上,湖北省社会治安视频监 控系统共享平台的传输网络全部采用专为共享平台建设的独立视频网络, 省―― 市、州――县(市)传输网络可以采用SDH设备传输,或IP专用网络以及DWDM 技术。 2.2.3 视频监控管理平台 根据湖北省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共享平台的统一规划原则,在省公安厅、 市(州)公安局以及县(市)公安局三级部署具有不同管理权限和功能的管理平-4- 台,管理平台负责视频多媒体流接入、存储、转发,客户端的接入和系统设备、 用户等方面的管理和维护。2.3 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情况全省地市区县按行政划分总数为106个。全部需要建设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 统。现有建设情况如下: (1)已经完成建设的地市县有73个,其中由电信建设的52个,联通建设的 有7个,自建租用联通电路的有1个,广电建设的有1个,其它方承建的6个,完全 自建的有4个。 (2)在建的有4个,其中由电信负责建设的3个,联通负责建设的1个。 (3)未建的有31个。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对公安系统现代化信息化建 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平安城市的建设的需求也是一个对运营商综合实力的验 证, 由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在平安城市的前期建设中湖北电信占据了相当 大的份额。 硬件方面中国电信通过多年的大力建设在基础网络资源建设方面有着 显著的优势, 但该优势在平安城市的建设中同时也制约中国电信的建设思路,在 前期建设中中国电信在局部仅将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的网络模式定义为逻辑上的 专网,而不是作为物理上的专网进行建设,不符合公安厅专网专建的原则,降低 了网络的安全性, 但重新建设则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建设,不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提 出的建设积极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电信业重组之后,中国联通充分融合了原中国 网通的资源, 大大缩小了硬件方面与电信的差距,在平安城市建设上中国联通则 没有资源重复建设的羁绊,完全可以做到专网专建,物理隔开,充分保障公安专 网的安全性。 湖北电信经营湖北通信市场多年,政策和机制等方面相对固定,而中国联通 则是整装待发,在资费政策、渠道政策、管理机制等方面较为灵活。 营销政策 灵活、市场反应速度快,产品线丰富;才能更加贴近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应 用更加全面、内容更加丰富、高质量的服务。3. 视频监控系统结构3.1 平安城市视频监控需求特点-5- 城区面积大,数不清的街道和设施,成千上万处摄像头监控点,但是,随着 监控规模的不断扩大,监控点数也成倍增加,很多问题也随之产生: (1)如何实现大规模社会资源高清晰、高动态的实时监控? (2)如何实现监控视频流的远距离、高质量传输? (3) 如何实现大容量、 高可靠的监控信息海量存储、 共享及检索的方便性? (4)如何有效管理和维护如此复杂的监控系统? (5)如何实现与其他应用系统(如三台合一,城区电子地图等)的集成及 联动? 。。 。。 。 。 从上述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目前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不难看出, 平安城市视频监 控有如下本质需求: (1)监,即实时监视视频流:实时状监控,事件预防及应急响应,对实时 性(延时小于300ms)和清晰度要求高、图像切换快速灵活等; (2)控,即对前端摄像头控制及信令交互等,要求控制灵活; (3)查,包括存储流和历史图像回放流,用于事后取证或调阅,实时性要 求低、可靠性要求高,有些情况下对清晰度要求也很高,对历史图像回放流检索 要求快速和方便。 (4)管理、维护,与其他业务系统集成等,监控的规模越大,统一管理和 维护就越重要,同时视频监控系统绝不是封闭的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如三台 合一、电子地图等)的集成也显得非常重要。 只有能同时满足监、控、查、管视频监控本质需求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IP 智能监控解决方案,从视频监控的本质需求来看,监控的发展经历了全模拟、数 模结合、数字化(即流媒体服务器方式)、IP智能化的阶段。IP智能监控方案替 代传统监控方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6- 图 3-1视频监控系统发展趋势3.2 视频监控发展趋势分析3.2.1 模拟视频监控系统 模拟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较早,目前常被称为第一代监控系统。模拟监控系 统是以视频矩阵、分割器、录像机为核心,辅以其他传感器的模拟信号传输、控 制、处理系统。模拟监控系统采用视频切换矩阵连网,多路数视频光端机上传视 频图像。系统主要特点是:视频、音频信号的采集、传输、存储均为模拟形式, 一定距离范围内图像质量保持得很好。 传统的模拟视频监控系统有局限性。首先,模拟视频信号通常采用同轴电缆 进行传输, 在距离较远时, 需要使用视频放大器对视频信号进行放大以补偿传输 损耗,而这将导致信号信噪比的下降。在实际工程中,如果对视频信号进行两级 或两级以上的放大,图像就会产生明显失真;第二,模拟视频监控系统中所存储 的视频图像信号是未经压缩的模拟信号,需要使用大量录像带,成本高、体积大 且不易保存;第三,模拟视频监控系统在进行长延时录像时的图像质量较差,检 索时需要在录像带上反复进退查找,难度大、不易使用;第四,与信息系统无法 交换数据,应用的灵活性较差,不易扩展。 由于模拟视频监控系统这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 不能适应报警与监控系统 信息共享的要求,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逐步淘汰或者进行升级改造。 3.2.2 模数结合的视频监控系统-7- 图 3-2模数结合的视频监控系统组网示意图如上图所示,数字硬盘录像机(DVR)应用到模拟监控系统中,将传统的 模拟视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通过计算机网络来传输,这就形成了模数结合的 监控系统。 模数结合监控系统的报警信号和视音频信号的接入、 图像的切换和前端设备 的控制主要采用模拟切换矩阵; 图像的记录采用数字方式;图像数字化后通过计 算机网络传输。 模数结合的视频监控系统存在诸多问题: (1) “矩阵+DVR”是两套系统组合。矩阵作为实时查看设备,起到控制、 切换作用;DVR 作为数字存储设备。两套系统之间没有相互控制、统一管理的 机制,并且也不能同时控制前端摄像机,仅仅是两套系统的组合。 (2)矩阵级联问题。矩阵在级联过程中产生了以下问题:由于信号衰减导 致图像传输到到上级部门时质量下降;上下级之间容易形成控制冲突;无法获取 其他同级区域的图像, 在突发情况下无法实现对周边情况的全方位了解,等等问 题。 (3)标准化问题。矩阵协议目前没有形成国际标准化,不同厂家的矩阵难 以实现互通,对后期扩容造成隐患。 (4)视频存储问题。在模数结合的视频监控系统中采用 DVR 作为存储介 质,但是 DVR 没有采用 RAID、不支持硬盘热插拔,使得 DVR 难以为平安城市 治安视频监控的事后取证提供高可靠性、稳定性的存储系统;视频存储图像采取 文件方式存储,其安全性得不到保证,检索效率非常低,同时由于视频文件分散 在不同设备上,难以形成统一管理和视频数据综合利用,例如图像识别等应用。-8- 3.2.3 DVR/DVS+流媒体服务器(全球眼方式)图 3-3 DVR/DVS+流媒体服务器视频监控系统组网示意图如上图所示,流媒体服务器简单联网方案中,前端DVR(数字硬盘录像机) /DVS(视频服务器)、服务器、网络、存储部分只是不同厂家产品简单叠加, 缺乏有机组合,不能安全满足平安城市视频监控需求。有如下问题: (1)受限于DVR/DVS处理性能,难以满足低延时、高清晰、高动态(尤其 是道路监控)、图像切换快速灵活实时监控要求; (2)DVR/DVS系统安全性低,无法保障监控数据安全,所有存储都是基于 文件方式,查询和检索非常不方便。流媒体服务器方案的存储模式如下:将流数 据切成一个个文件进行存储, 但是为了满足监控应急响应的要求,所有监控应用 中,在事故处理时,都希望可以尽可能及时的回放历史图像。所有历史图像回放 都是通过调用播放存储下来的视频文件形成的,由于文件形成期间,管理人员是 无法读取该文件的,“DVR/DVS+流媒体服务器”方式的监控应用中,采用每 半小时形成一个视频文件的方式对监控图像进行存储, 这就意味着在当前时刻以 前半小时以内的历史图像是无法调用的。但在紧急事件发生时,人们希望能够尽 快看到历史图像, 甚至要求可以随时回放,这样又要求数据流形成文件的时间间 隔尽可能短, 但时间过短又会给造系统成巨大的性能压力。所以在大规模监控系 统, 形成文件的时间间隔和人们对监控系统及时响应的要求必然形成无法调和的 矛盾。 如以5分钟形成一个视频文件考虑, 每个监控点一天就将产生近300个文件, 如果每个监控点的历史图像要存储30天,就意味着每个监控点需要产生近9000-9- 个文件,对于平安城市这样一个大规模监控系统,以规模1000路计算,系统将需 要处理900万个文件,最终系统必然不堪重任; (3)假如存在同时查看同一实时热点地区的需求,多个部门,如市局、分 局等中心等相关部门都需要查看事件发生地的实时图像, 而且这些人对实时监控 视频流的实时性要求都很高, 通过传统流媒体服务器分发易导致时延过大(有可 能几秒,在监控规模越大延时就越明显),同时占用过多的网络带宽; (4)调用任何一路图像必须经过流媒体服务器转发,导致了实时监控图像 延时大(3秒以上),存储图像和历史回放图像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得不到保障; (5)缺少可靠的全系统网络管理手段,可管理性差,无法做到统一管理和 维护; (6)视频存储图像采取文件方式存储,其安全性得不到保证,检索效率非 常低。 3.2.4 智能监控解决方案 数字技术和以IP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发展, 改变了包括监控系统在内的 各种IT系统的架构,原本封闭的监控系统逐渐转向开放和标准。监控系统已经开 始从模拟监控系统向DVR/DVS+流媒体服务器简单联网方案 (即流媒体服务器方 式)、IP智能监控系统发展。模拟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模数方案和DVR/DVS+流媒 体服务器简单联网方案受限于系统架构和原有厂商的技术能力的局限性, 这两类 方案无法适应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规模和范围越来越大、 管理越来越复杂的需 要。- 10 - 图 3-4 智能监控系统组网示意图图 3-4 智能监控系统组网示意图基于对IP技术与应用的深刻理解,作为IToIP战略的最佳实践,融合交换、 视频、存储、IP标准信令控制等多纬度技术,摒弃传统监控弊端,以融合开放、 简单、易用的IP智能监控解决方案,才能满足平安城市视频监控大规模应用时 “监、控、查、管”本质的需求。因此选择IP智能监控解决方案是大势所趋,代 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充分满足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的需求。 IP智能监控解决方案特点 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只有基于在IP网络、IP视频应用及IP SAN存储等领域 长期的技术积累的IP智能监控解决方案,以标准、开放、高质和高度融合的IP技 术,才能有效地解决平安城市视频监控面临的新课题,满足监、控、查、管等平 安城市视频监控本质需求,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大势所趋,IP智能监控解决 方案让“监控变得简单”,即让整个监控系统规划部署变得简单,管理维护变得 简单、扩展升级变得简单、增值应用变得简单。 当前,IP智能监控解决方案除了可具备同模数结合方案媲美的图像清晰、实 时性好(延时小于300毫秒)优点之外,还具备以下特点: (1)先进性,IP智能监控采用最先进的体系架构(NGN架构),IP智能监 控解决方案充分整合了IP网络、视频、存储、信令等领域的技术,采用开放的- 11 - NGN架构,标准的技术实现,系统将信令控制与媒体流交换分离的先进理念引 入视频监控系统。 系统中音视频流并不在视频管理服务器上集中处理,而是通过 网络的处理交换以分布式的形式分发出去(把流媒体融入到路由交换中,通过硬 件级芯片级转发,延时小),避免了由于简单联网方案流媒体服务器处理的性能 压力而造成的瓶颈问题, 从而可以实现监控规模的无限制扩展,非常适合平安城 市监控中大规模扩展应用,既可靠成熟,又能反映当今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符 合当今发展潮流; (2)可扩展性强,由于IP网络的部署非常广泛及简易,采用IP智能监控解 决方案, 把黄石市平安城市视频监控平台和监控网络一次性建设完成后,增加新 的监控点变得非常容易, 不需要复杂的拉线安装调试过程,基本上只需增加前端 和相应的存储即可,同时规模越大,平均每个点投资成本越低; (3)IP智能监控解决方案含括编解码器、网络存储设备、网络系统和管理 平台四大基础组件的解决方案。 通过四大组件特性的相互融合, 优化了系统架构, 提高系统整体效能、 可靠性和性价比, 同时也保证了后续服务的方便性和快捷性, 避免不同厂家之间相互扯皮。由于监控核心设备完全为H3C自主生产和研发,对 用户、性能、故障、配置及安全能做到统一标准管理,这样大大简化了大型平安 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4)专业可靠的海量IP-SAN存储,考虑存储安全同时兼顾读写效率,存储 采用可靠的RAID5技术进行磁盘冗余,同时设置了一块全局热备盘,对数据进行 了全面保护。此外把存储虚拟化的概念引入IP监控,实现海量存储管理和视频监 控数据的生命周期管理,完全满足平安城市监控中海量视频数据及管理要求; (5)IP智能监控解决方案中编码器存储流支持标准iSCSI,采用块方式直接 写入IP SAN存储,实现秒级的高效检索,满足应急响应的监控需求(如,需要回放几秒前的历史图像,历史图像和实时观看图像作对比,分析现场情况,方便 作出决策,满足应急响应的需求)。最终能充分发挥IP SAN的高效、可靠和可 扩展性,实现平安城市视频监控中大容量存储,无存储中间服务器的瓶颈; (6)灵活丰富的接入方式(SFP、EPON、无线等),如通过EPON技术可 大量节约光纤;- 12 - (7)可融合新的业务,多媒体的IP化已经是大势所趋。IP智能监控解决方 案是真正的数字化方案,可以与增值应用及业务系统整合:如门禁、校园告警系 统、GIS地图等集成整合。这些都是传统监控方案不可想象的。 (8)存储流和实时流相分离,实时流通过组播方式直接上传至各分控中心 和总控中心, 实时监控视频流一次性编码直接显示, 即使多级级联也无图像衰减, 且多个地方观看一路摄像头只占一路带宽。如在平安城市视频监控中,存在多个 人同时查看同一实时热点地区的需求,如有事件发生时,可能多个部门都需要查 看事件发生地的实时图像,而且这些人对实时监控视频流的实时性要求都很高, 通过传统流媒体服务器分发易导致时延过大,同时占用过多的网络带宽。因此, 如果网络可支持组播,前端编码器以IP组播方式发送实时视频流,需要观看图像 的客户端和显示器可加入到该监控点所对应的组播组中, 便可直接观看相应的实 时视频图像了。由于采用了IP组播,无论有多少个客户端或显示器在观看该前端 编码器的实时视频流,其实时性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同时所占有的IP骨干网带宽 为一路视频流带宽,从而节省了大量网络带宽。3.3 系统总体逻辑结构在基本体系结构中,明确“一纵三横”的主体方案: 一纵,主要按公安建制,根据需要建立县级共享平台、市级共享平台、省级 共享平台、公安部接入平台,确定平台之间相互关系、应用模式和使用对象。 三横, 主要解决横向图像资源的共享,根据需要可分为同级交警共享平台互 联、 同级政府单位共享平台互联、非政府单位图像接入平台等三种横向图像资源 共享,确定互联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模式和使用对象。 整个系统可分为前端监控图像接口层、监控图像传输层、监控图像应用层和 监控图像管理层4个组成部分。其中接口层完成监控图像资源的接入和输出;传 输层完成图像资源的传输,包括平台纵向调用过程的视频流重新进行编解码转 发; 应用层完成监控图像资源的各类应用; 管理层负责对视频流、 数据库、 用户、 各类服务器进行应用管理。- 13 - 图 3-5 系统总体逻辑结构示意图监控平台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满足视频监控的一般需求外,对外提供开 放的接口,通过接口,可以实现与各种警种业务相关的二次开发:获取需要的图 像资源、 系统之间的联动 (按业务系统的指令, 完成相关的动作, 比如弹出图像, 启动存储、停止存储、产生报警、启动预案等等)3.4 系统的建设图 3-6监控系统结构示意图- 14 - 整个系统可分为前端监控图像接口层、监控图像传输层、监控图像应用层和 监控图像管理层4个组成部分。相对应的又将网络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建设对应关 系如上图所示。其中前端监控图像接口层(对应前端部分)主要用于监控信息的 收集(包括报警信息、视频信息、音频信息)等各种信息的收集。监控图像传输 层(对应监控承载网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为视频监控专网主要用于前端部 分与管理平台及存储系统的通信。 二为管理平台之间互通及与其他网络互联的承 载平台。监控图像应用层和监控图像管理层(对应管理平台与存储系统)其中管 理平台完成监控图像资源的各类应用及视频流、数据库、用户、各类服务器进行 应用管理。 存储系统主要对收集的监控信息进行管理。下面各章节将对这四个部 分中的管理平台与存储系统的关系、监控承载网络建设的组网模式、各部分建设 的相关要求进行介绍。3.5 管理平台间的关系结合湖北省社会安全防范的技术需要,系统分为省、市、区、县四级,按行 政区域的业务需求不同分别设置相应的视频监控平台。 其中监控中心为业务应用 的主体,省、市、区、县四级都进行设置部署,根据《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通 用技术要求》的规定,在业务应用上重点关注以派出所等基层单位为应用主体, 但省、市、区在调用前端设备资源时,享有更高优先级和抢占权;监控平台设置 为省、市、区三级,区及以下派出所等单位使用同一个监控平台进行管理;视频 录像的存储也以派出所前端存储、区级中心存储相结合的方案,在市级设置三级 存储备份。 系统总体逻辑层次设计如下图所示:- 15 - 图 3-7各级监控系统间的逻辑示意图3.6 监控承载网的组网方式图 3-8数字型视频监控系统组网示意图本次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均采用数字接入方式的数字型视频监控系统。 组网示 意图如图3-8所示。数字型视频监控系统的监控中心中只存在数字控制和处理设 备, 视频编码设备放置在靠近前端设备处。将若干路模拟视频信号进行数字化和 压缩编码,转换为可以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或直接使用网络摄像机),通过 IP网络传送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对数字视频进行存储、交换和处理等,由视频- 16 - 解码设备将数字视频解码后送显示设备显示。 监控中心之间采用数字级联的方式 实现互联。4. 前端部分监控前端担负着图像监控系统的数据采集和控制命令的执行部分, 是整个系 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前端探头部分安装在现场,它包括摄像机、镜头、防护罩、 支架和电动云台(可以旋转的摄像部分)及前置编码器。它的作用是对监视区域 进行摄像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 ? 摄像机云台及支架 云台不仅起到支撑和安装摄像机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扩大了摄像机的视野范 围。 云台可以使摄像机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任意转动和俯仰,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它 起到了变一台摄像机为多台摄像机的作用。 云台可分为手动式和电动式两种。在监视系统中,电动式云台获得了广泛的 应用。 电动云台多是由中心控制室通过摄像机遥控单元来进行控制的。电动云台 是―种以微电机为动力, 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摄像机在水平方向做0~350转动和 在垂直方向做0~90俯仰的一种机械装置。 ? 摄像机防护罩 用于监控系统的摄像机, 特别是置于室外的摄像机,一年四季全天候进行工 作,环境条件变化无常,有时需要在相当恶劣的条件下工作。例如,风沙、雨、 雪、冰雹、烟雾、高温等。为了保证摄像机工作的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给 摄像机配装具有多种特殊性保护措施的外罩,称为防护罩。一般防护罩的功能是 防尘、防雨雪风霜、自动调节温度等,根据需要,还可以附加防爆、防砸、防腐 蚀、 防冲击、 防烟雾、 防辐射等一些特殊的功能。 另外为了防止阳光直射摄像机, 还应加装防阳光直射的遮光罩。 ? 立杆和室外机箱 立杆是前端监控点的物理支柱, 室外环境的恶劣加上各种不可预测的天气情 况,要求室外立杆一定要具有良好的牢固度,因此立杆由变径钢管制成。立杆和 室外机箱外观必须与城市景观配套,符合市政设施规范颜色,采用浅蓝色和白色 基调。立杆要采用防锯防盗特殊材料,高8/6/4米,由底下往高处渐细挑出。对于- 17 - 球机立杆上端弯曲, 采用吊装的形式安装球型摄像机,而对于枪机采用直立横臂 安装。 ? 前置编码器 前端编码器要求支持在一个视频接口下进行至少双通道媒体流发送。 可以对 一个视频输入发送出两条属性独立的媒体流。4.1 前端选点前端选点工作应本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属地管理、谁受益 谁负责”的原则,由当地市政府组织公安、城管、电信、供电、街道办事处、村 委会等有关部门根据建设原则向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下发任务书。 根据任务书的要 求和本辖区治安实际情况, 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本辖区监控点设置方案 的总体规划。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确定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重点敏感区域、治 安案件高发地段和各自工作重点范围来画出选点位置分布图 (图中应包括已建监 控点的分布情况和新建监控点分布情况),并标出点位的GPS坐标数据;施工设 计单位要确定所选点位的视频信息、控制信息的传输路由和汇接点;供电部门要 确定选点位置设备的供电方式;最后由公安机关统一汇总。4.2 摄像头的设置及要求4.2.1 前端监控点的分类 按照前端摄像机分布的位置和所监控的对象,可将前端监控点(监控系统) 分为以下七大类: (1)城市出入口、县(区)城区出入口监控系统 (2)重点部位监控系统 (3)单位监控系统 (4)道路监控系统 (5)特种行业监控系统 (6)社区监控系统 (7)城区、城郊和农村监控网络 4.2.2 不同监控点的摄像头设置 (1)省、市出入口、县(区)城区出入口监控系统 在省、市出入口、县(区)城区出入口以治安卡口、警务查报站为支撑,构- 18 - 筑省、市、县(区)三道监控防线。通过建设卡口视频系统,全天候监控省、市出 入口、县(区)城区主要出入口、关键车道,做到车牌自动识别、快速处理、提 前预警, 为及时快速侦破以机动车为线索的案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同时采 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控制和管理道路交通,以科学合理组织交通、发展智能交通 系统、避免道路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提高运输效益。 设备选型 车道的监控,适合使用固定摄像机,对于监控点的视频清晰度要求高,因此 要使用较好的摄像机和镜头(能准确地记录交通情况、交通事故、交通流量、车 牌号码等)。摄像机采用低照度宽动态高清晰机型,在逆光环境采用逆光补偿技 术以清晰的看到背景下的物体, 在夜间光照不足的情况下,采用辅助光源以看清 物体。 摄像机的选型应参照下列技术参数及要求: ①摄像机清晰度。高清晰摄像机的车头图像分辨率应不低于 1600× 1200,车 尾图像分辨率应不低于 1024× 768。标清摄像机图像水平分辨率要大于 500 线, 宜配置高清晰度监视器。 ②摄像机灵敏度。 应全面比较取得最低照度指标的条件,不同测试条件所得 到的最低照 度指标的 实际含义是 不一样的 。如彩色最 低照度 0.15Lux/F1.4 /50IRE/AGC ON,这表明 0.15Lux 的低照度是用 F1.4 通光量镜头,视频信号测 量电平在 50IRE(350mv),AGC ON 的条件下测出来的。 ③摄像机信噪比。应选择信噪比高的摄像机。 ④采用具有强光抑制功能的摄像机。 ⑤采用具有背光补偿功能的摄像机。 ⑥摄像机色彩还原性能。 摄像机没有具体的色彩指标,只能用色度调整和白 平衡调整使色彩真实还原。 不同种类的摄像机色彩还原性能不同,这项指标只有 通过调试及和现场真实色彩进行比较。 ⑦采用具有数字降噪技术的摄像机。 ⑧由于室外高速一体化摄像机具有可上下、左右旋转、变焦、变倍、自动巡 迹及自动巡航功能,方便大范围监控,可作为固定摄像机配合使用的重要手段。 针对于突发事件快速做出反应, 可以选择带有三维智能定位功能的高速一体化球 型摄像机。球型摄像机在水平方向要求 360° 连续旋转,在垂直方向 0-90° 转动,- 19 - 到 90° 自动翻转,球型摄像机在预置位旋转最高转速在 300° /秒。监控半径大于 300 米选用 30 倍或以上光学变焦,少于 300 米的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用 26 倍或 以上光学变焦。由于气温的差异,在冬天室外球型摄像机容易起雾,要求球型摄 像机内部具有加热器和风扇装置,使球型摄像机内部能够快速的上升到工作温 度;夏天通过内置风扇能够达到良好的散热,确保球型摄像机能够 24 小时不间 断工作。在防水方面,要求球型摄像机通过 IP66 标准。 (2)重点部位监控系统 一是公共复杂场所,包括体育场馆、机场、火车站、码头、汽车站、地铁站、 风景旅游区、城市广场、商场、网吧、会展中心、大型超市、公共娱乐场所等; 二是各类专业市场,包括农贸市场、证券交易市场、人才(劳动力)市场、商品 批发市场等;三是治安复杂区域,包括特色商品街、城市步行街、水上船只停泊 点、流浪乞讨人员聚集区等。 设备选型 ①候车厅、车站广场等地方采用高速智能球型摄像机实现快速定位与跟踪, 监控半径大于 300 米选用 30 倍或以上光学变焦,少于 300 米的根据现场实际情 况选用 26 倍或以上光学变焦,为方便操作可以选择带三维智能定位功能的高速 一体化球型摄像机; ②候车厅、车站广场、售票大厅需要设立具有变焦、变距的摄像机用于拍摄 特写,并能看清票面上的颜色,分析票面的大小。摄像机水平分辨率建议达到 480 线以上; ③商业区、步行街、农贸市场、证券交易市场、人才(劳动)市场、商业批 发市场、 水上船只停泊点、 流浪乞讨人员聚集区宜采用低照度彩色转黑白一体化 摄像机; ④在需要大面积监控时,可以选择高速一体化摄像机作为固定摄像机的补 充; ⑤娱乐场所监控系统的使用时间一般在夜间(存在光线不足的情况),可以 采用带红外夜视功能的摄像机或者在摄像机配红外灯模式, 红外灯的有效距离应 该在 5 米以上; ⑥在出入口等敏感地区设置固定摄像机或半球型摄像机, 半球摄像机要求具 有广角镜头;娱乐场所通道光线比较暗,宜采用照度比较低的摄像机;大堂等地- 20 - 光线比较复杂,各种颜色的光线交叉,需采用色温范围比较广的摄像机。 ⑦城市广场、风景旅游区的摄像机选型与车站广场摄像机选型依据相同。 (3)单位监控系统 一是党政机关所在地和驻地;二是金融、文博、医院、学校、电力、电信等 重点单位;三是危险物品生产、销售、存放处和涉枪单位;四是企事业单位;五 是监管场所。 这些场所对每一个城市都十分重要,所以要求其内部设立自己的监 控系统,并有专人值班,能够实时调看前端的图像资料。单位监控系统建设单位 须自行做好监控图像存储工作; 根据各重点部位的实际监控需求,可在前端监控 点安装广播、监听设备。 设备选型 ①在受光线影响比较大的门口等部位,采用彩色转黑白一体化摄像机;在监 控面比较大的室外部位如停车场、广场等采用一体化高速球型摄像机;室内监控 点采用固定摄像机;楼道相对比较长,摄像机应配置长焦镜头,镜头焦距选择在 5.0-50mm,以保证整个楼道都在监视范围内; ②银行、邮政等金融场所固定摄像机要求高清晰,能看清楚票面上的颜色、 面额的大小,摄像机要求水平分辨率 540 线以上。ATM 自动取款机有两个摄像 机要安装在机器内部,要求体积小,由于监控距离近,分辨率相对可以低一些, 采用的针孔型摄像机的分辨率要求在 420 线以上; ③走廊、通道采用具有低照度的摄像机; ④广场等一些大范围区域采用智能高速球型摄像机, 监控半径大于 300 米选 用 30 倍或以上光学变焦, 少于 300 米的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用 26 倍或以上光学 变焦; ⑤对一些常规监控的区域可以采用低照度高清晰的经济型枪型摄像机, 摄像 机水平分辨率 420 线以上; ⑥对部分重要监控点可加装麦克风以实现监听功能, 设置在室外的麦克风需 加装防风罩,避免振膜受震产生干扰噪声; (4)道路交通监控系统 通过对道路监控系统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建,真正实现对主要道路、重点道 路的监控。同时,通过与交通部门的协调,充分利用好公路现有监控系统,实现 各个重点道路必有监控记录的目标。- 21 - 设备选型 ①车道的监控,适合使用固定摄像机,对于监控点的视频清晰度要求高,能 准确地记录交通情况、交通事故、交通流量、车牌号码等; ②摄像机低照度宽动态高清晰,在逆光环境下可以清晰地看到背景下的物 体,在夜间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能够看清物体。具体摄像机的选择可以参考本文 城市出入口监控系统建设的要求; ③室外高速一体化摄像机具有可上下、左右旋转、变焦、变倍、自动巡迹及 自动巡航功能,方便大范围监控,可作为固定摄像机配合使用的重要手段。可以 选择带有三维智能定位功能的高速一体化球型摄像机。 监控半径大于 300 米选用 30 倍或以上光学变焦,少于 300 米的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用 26 倍或以上光学变 焦。 (5)特种行业监控系统 旅馆业、 旧货业等特种行业监控系统建设,特别要注意旅馆业中的三星级以 上宾馆(含三星级宾馆),旧货业中的二手机市场、二手车市场、二手家电交易 市场监控系统建设。 设备选型 ①大厅的光线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大,宜采用红外一体化摄像机; ②走廊、通道采用具有低照度的摄像机。 (6)社区监控系统 在社区设置监控点除起到正常的监视作用外, 在接到报警系统和出入口控制 系统的示警信号后,还可以进行实时录像,录下报警时的现场情况,以供事后重 放分析。该系统还可与门禁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联动联防, 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管理。 设备选型 停车场出入口受光线影响比较大, 可以安装一体化的彩色转黑白宽动态摄像 机; 在小区的出入口周围面积比较大的区域可以选用高速智能一体化摄像机,而 对小区内一些干道可以选用普通的彩色转黑白固定摄像机。 (7)城郊和农村监控系统 除了建设城区监控网, 城郊和农村监控网的建设也尤为重要。通过构建纵横 交错、分层设防、相互策应、协调联动的网格化监控格局,确保对违法人员和车- 22 - 辆活动轨迹的有效管控。 设备选型 监控网的设置,适合使用固定摄像机,对于监控点的视频清晰度要求高,因 此要使用较好的摄像机和镜头,能准确地记录交通情况、交通事故、车牌号码以 及过往的人流情况等。 采用低照度宽动态高清晰摄像机,在逆光环境下可以清晰 地看到背景下的物体,在夜间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能够看清物体。 由于室外高速一体化摄像机具有可上下、左右旋转、变焦、变倍、自动巡迹 及自动巡航功能,方便大范围监控,可作为固定摄像机配合使用的重要手段。为 针对突发事件快速做出反应, 可以选择带有三维智能定位功能的高速一体化球型 摄像机根据。监控半径大于 300 米选用 30 倍或以上光学变焦,少于 300 米的根 据现场实际情况选用 26 倍或以上光学变焦。4.3 解码器的配置解码器的配置根据公安部门监控节点的要求而定, 公安部门对监控点有视频 采集、音频采集、音频输出、报警信息触发等需求。4.4 前端电源的供电本次供电方式由供电部门提出解决方案,我们仅配合实施。但是重要监控点 应配置备用电源, 备用电源应能延长供电不少于 4 小时。重要监控点的定义由各 地市公安部分给于解释我们仅配合实行。4.5 前端设备的安全性前端设备为整个社会监控报警的最主要的信息基础来源, 所以我们在前端的 设备物理安全性方面我们应考虑如下因素: 我们的前端设备,应有强的抗自然力的能力,比如台风,雷电,防水等。视 频端口,音频端口,数据端口都是极容易遭受损害的部位,静电,浪涌,感应雷 击都有可能造成设备的损坏, 除设备本身应该提供必要的端口保护,选择设备应 特别关注厂商的保护措施外,应增加些其他保护设备如电源防浪涌和数据保护 等。 在一些治安比较混乱的地方, 我们可以考虑对我们的前端设备做一些安全措 施,比如我们在我们的前端设备箱做联动报警保护功能等。 设备需具备掉电保护,以便重新上电后原有的设置不变。- 23 - 光端机, 解码箱或其他部件在室外运用时, 应具有良好的密闭防水结构保护。 传输线路辅设中需有明显的标识,防止被无意破坏。4.6 前端监控点防雷由于现场摄像机安装于立杆上,为防止雷电直接打中摄像机和编码器等设 备,必须在立脚点杆上安装避雷短针。 避雷针的高度及安装位置应适宜。 由于现场环境要求防雷器防尘、防水,应将防雷器安装于户外箱内。 由于信号传输受外境环境影响很大, 信号雷击浪涌保护器的安装主要注意如 下几点; (1)信号雷击浪涌保护器需安装固定好,避免移动,增大信号衰减; (2)信号雷击浪涌保护器不同电源雷击浪涌保护器,电源雷击浪涌保护器 无方向性,信号雷击浪涌保护器具有方向性,其安装方向主要影响其泄流能力, 方向混乱会降低防雷功能; (3)信号雷击浪涌保护器接地采用就近接地; (4)信号雷击浪涌保护器保护管脚应与通信管脚一致,否则起不到防雷功 能; 现场摄像机及云台采用由现场提供的交流电源进行工作。 用电源防雷器对摄 像机的供电提供防雷保护; 防雷器是用于特殊电压控制设备电源供给部分的精细保护装置, 防止它们受 到由于雷电或开关操作引起的浪涌过电压的损坏; 内部由气体放电管及压敏电阴器组成的保护电路, 保证了防雷器有较大的通 流容量,同时专门对 24V 电路进行设计,使产品的保护残压达到较小水平,确 保设备能被很好的保护; 视频防雷器应用于各类视频同轴线路上,进行浪涌过电压的精细保护。防止 它们受到由于雷电或开关操作引起的浪涌过电压的损坏; 防雷器内部采用大容量放电管和快速箍位二极管的两极组合保护电路, 前级 的大容量放电管保证了防雷器具有较大的通流容量,可承受大雷电流的冲击,后 级的快速箍位二极管将剩余的浪流通渠道过电压限制在很小的水平, 确保了后端 设备即使在大雷电的冲击下仍安全运行;- 24 - 现场云台的转动等动作是通过与中心机房相连的 485 控制线来完成。 应通过 信号防雷器对控制信号线进行保护。4.7 前端监控点立杆,基础采用统一样式。 立杆是前端监控点的物理支柱, 室外环境的恶劣加上各种不可预测的天气情 况,要求室外立杆一定要具有良好的牢固度,因此立杆由变径钢管制成。立杆和 室外机箱外观必须与城市景观配套,符合市政设施规范颜色。采用浅蓝色和白色 基调,喷注黄色监控点编号和临近电灯竿编号。立杆要采用防锯防盗特殊材料。 对于球机立杆上端弯曲, 采用吊装的形式安装球型摄像机,而对于枪机采用直立 顶端安装。 立杆底部焊接固定的法兰盘。法兰盘与杆体之间均匀焊接加强筋。 立杆应做灌筑基础,基础深度适宜,立杆高度适宜、支架长度适宜。图 4-1监控点立杆示意图立杆需安装在地锚混凝土式基础上。 钢管立杆要求安装保护地线,使用铜镀钢接地棒制作。铜镀钢棒采用电镀的 方法在钢芯和铜之间形成一个分子联结的铜层,含铜量≥99.95%。最终在铜、镍 和钢之间形成一个高质量的联结。保护地线可沿穿线地沟敷设,对于引下线与接 地网连接点的焊接问题, 建议采用放热焊接的方式。使连接点的焊接质量达到引 下线与接地网材料浑然一体的效果,使接头处不因时间推移而老化、松脱。立杆- 25 - 安装应保证杆体垂直,倾斜度不得超过杆体长度的 1%。图 4-2监控点电杆基础示意图4.8 户外机箱及稳压电源前端的户外机箱是保证前端系统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户外机箱统一安 装在立杆 3m 高处以防盗撬,机箱外喷涂与立杆颜色保持一致,机箱中除安装以 下设备外,还要求留有空间余量。 ? ? ? ? ? ? ? 编码器 专用稳压电源 市电进线和光纤都要引入机箱内 过流过压保护装置和电源防雷保护装置 接线端子 维修开关和插座 接地设备室外机箱性能要求: ? ? ? ? ? 防雨 耐高温 防撬 和立杆统一接地以避雷 前端需要提供可供云台摄像机和光端机工作的稳压电源,并要具有过压、过 流、抗干扰等功能。- 26 - 4.9 前端摄像机的接地网接地体电阻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接地体的总体积和土壤电阻率, 而与导体的截 面积关系不很大。因此,接地极材料的选择,主要考虑耐腐蚀和安装强度。防雷地网施工图一 50*50*5角钢连接建筑本体地网要求: 防雷接地地网电阻 4欧姆。焊接点焊接点防雷泄流模块降阻剂要求: 防雷接地地网电阻 4欧姆。连接建筑本体地网降阻剂图 4-3监控点接地示意图根据实际情况, 接地网材料可以选用新型技术接地装置,免维护电解离子接 地系统、低电阻接地模块、长效铜包钢接地棒等等。 地网施工的技术要求如下: (1)水平接地体应埋入地下 (2)垂直接地体利用热镀锌角钢。水平接地体则选用热镀锌扁钢连接或焊 接; (3)在地网焊接时焊点做防腐蚀防锈处理;扁钢与角钢焊接时,为了连接 可靠,除应在其接触部位两侧进行焊接外。并应焊以由钢带弯成的弧形(或直角 形)卡子或直接由钢带本身弯成弧形(或直角形)与钢管(或角钢)焊接。 (4)地网应作防腐蚀、防锈处理; (5)预留接地测试点。4.10 前端摄像机的接地和等电位连接接地网中心点引出热镀锌扁钢至立杆,金属立杆与扁钢良好连接,由扁钢处 引出 25 平方接地铜缆, 套装 PVC 管, 引至立杆项部与防雷箱的接地端良好连接,- 27 - 设备的外壳也同时与防雷器的接地端良好连接。5. 监控承载网络监控承载网络的功能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为视频监控专网主要用于前端部 分与管理平台及存储系统的通信。 二为管理平台之间互通及与其他网络互联的承 载平台。5.1 视频专网基本要求5.1.1 网络传输协议要求 共享平台联网系统的网络层应支持 IP 协议,传输层应支持 TCP 和 UDP 协 议。 5.1.2 媒体传输协议要求 视音频流在基于 IP 的网络上传输时应支持 RTP/RTCP 协议;视音频流的传 输格式应满足 GA/T 669.4-2008 中第 7 章的要求。 5.1.3 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 当信息(包括音频信息、控制信息及报警信息等)经由网络传输时,端到端 的信息延迟时间(包括发送端信息采集、编码、网络传输、信息接收端解码、显 示等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应满足下列要求: 1)前端设备直接接入监控中心的信息延迟应≤2s; 2)前端设备与用户端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应≤4s。 5.1.4 网络传输带宽 根据监控中心互联网络带宽的估算公式 监控中心互联所需的带宽≥并发联接的视频路数×间距视频码流 在考虑余量的情况下,视频监控专网应能满足省、市州、县(市)三级监控 中心之间至少 60 路并发视频图像的相互调用。(视频图像要求 4CIF/D1 格式, 25 帧/秒,传输码率不低于 1536kbps)。 5.1.5 监控中心内部及监控中心间互联的 IP 网络性能指标 监控中心内 部及各 级 监控中心之 间互联 的 网络性能指 标应符 合 YD/T
中规定的 1 级(交互式)或 1 级以上服务质量等级。具体指标如下: 1)网络时延上限值为 400ms; 2)时延抖动上限值为 50ms;- 28 - 3)丢包率上限值为 1×10-3 ; 5.1.6 视频报警联动响应时间 报警触发后, 在本监控中心内触发并启动视频显示和记录所需的直接联动响应时 间应≤4s。 5.1.7 传输图像质量 经由视频专网传输的图像应保证图像信息的原始完整性,即在色彩还原性、 图像轮廓还原性(灰度级)、事件后继性等方面均应与现场场景保持最大相似性 (主观评价)。系统的最终显示图像(主观评价)应达到四级(含四级)以上图 像质量等级,对于电磁环境特别恶劣的现场,图像质量应不低于三级。图像质量 的主观评价见 GB 中的 4.3。 经智能化处理的图像, 其质量不受上述等级划分要求的限制。但对指定目标 的智能化处理,其处理前后的主要图像特征信息应保持一致。 为了保证 A 类资源的质量,省公安厅将对视频监控系统(含前端信息采集, 视音频编/解码,视音频显示、存储、播放)、传输模式、交换与控制方式以及 信息接入要求等制订相关的规范。5.2 建设原则(1)本次“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利用与优化现有资源、合理利用投资” 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的进行建设。 (2)采用“分区接入,集中汇聚”的原则进行接入专网的建设。 (3)引入丰富多样的接入技术,灵活的组网方式,在有线接入为主,3G 无 线应用为辅建设模式。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资源组建监控承载网络。 (4)以满足本次工程为主,适度超前原则进行设备及网络容量的配置。按 照模块化、结构化的原则设计网络,便于扩充和升级。 (5)基础资源建设立足本次项目,以政府为主导加强联通基础网络。以市 场为导向,以利用原有资源为主,完善现有本地网光缆资源。 (6)本次就者就近存储的原则,同时存储系统的设置,监控专网(既前端 部分与监控中心互联网络) 依据存储系统的设置进行建设。 主要接入区县市局内。 (7)本次建设原则上不与新建杆路与管道,在经济发达与市场潜力大的地 区,地市分公司以专项专报的原则向省公司报批,最终决定权在省公司。- 29 - (8)监控承载网数据传输设备在当地公安部门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放置 在联通机房之内。管理平台服务器与存储设备放置于公安部门机房内。5.3 监控承载网络建设5.3.1 接入网技术的选择 (1)以太光纤接入 采用全光以太网交换机和单纤收发器组成。 交换机千兆光口上行至监控上心 核心交换机,下行插单纤 SFP 模块,通过城域单芯光缆连接至接入端单纤收发 器,实现视频数据的接入。 前端编码器自带一个 10/100M 以太网接口,配合相应的网络接口适配器可 支持的网络接入方式有 ADSL、LAN、WLAN、光纤、E1/2M、SHDSL 以及无 线方式等。不同的网络接入方式根据其带宽的不同达到的视频传输效果不同。 方案特点: 1)采用单纤连接,节省光缆投资 2)接入局端采用全光交换机接入,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少故障点 3)通过网管平台可实现接入端交换机至收发器的全程网管。图 5-1以太光纤接入示意图- 30 - (2)PON技术 PON 是一种点到多点(P2MP)结构的无源光网络,是无源光网络的简称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拓扑结构适合汇聚多用户,便于运行维护,低成 本,承载数据业务效率高,适于承载广播、组播业务,升级性好,容量大、传输 距离长。目前主要有 EPON、GPON 两种。PON 结构示意图见下图。图 5-2 PON 网络结构示意图由光线路终端 OLT(Optical Line Terminal)、光网络单元 ONU( Optical Network Unit)和无源分光器 POS(Passive Optical Splitter)组成。 PON 的主要优点 1)点对多点的光纤接入技术,千兆带宽接入,带宽共享; 2)节省主干光纤资源(单纤),节省局端设备光端口和光适配模块; 3) 点对多点的 EPON 光纤传输接入技术, 通过使用无源分光器将多个 ONU 上行流量共享汇聚到一个 OLT 端口,不需另外配置二层交换机进行接入汇聚, 节省建网成本,简化了网络层次,降低网络运维成本; 4)无源分光器具有无须供电、防盗、防雷电,不需机房建设的特点;- 31 - 交换机组网LanSwitch 有源设备都是 潜在的故障点 OLTPON组网 PON组网网络可靠性高无有源设备 LanSwitch LanSwitch Splitter Splitter? PON属于无源光学网,网络中无有源电子器件,这意味着维护成本将显著降低。 ? 由于网络组件数量少,因此故障点也将相应减少,进而运营支出也会最大程度地降低。图 5-3 交换机组网与 PON 组网比较 5) 动态带宽分配(DBA), 运营商可根据灵活的资费模式提供 1M~1GE 的接 入带宽;通过动态的优先级化分方式我们可以方便的实现: 高优先级的数据始终位于一帧数据的开始处,有效地降低了高优先级数据延时和延时抖动,同时 当有新的ONU加入初始化时,高优先数据没有被打断,保证了其低时延的要求;在OLT端控制优 先级数据的接入量,防止了由于带宽分配不公正造成的丢包现象。图 5-4 动态带宽分配原理 6)相对其他几种 FTTH 组网方式,EOPN 可灵活地组成树型、星型、总线型 拓扑,覆盖范围可达 10~20km。- 32 - FTTH几种方式的比较P2P? N条光纤 ? 2N光收发器 ? 1条光纤 ? 2N+2光收发器 ? 需要本地电源 ? 大量节约光纤 ? 1条光纤 ? N+1光收发器 ? 大量节约光纤 ? 大量节约光收发器P2P CurbP2MP(PON)大量节约光纤 和光收发器图 5-5 FTTH 组网方式 PON 的几种技术标准: PON 技术比较表APON/BPON ATM 封装; EPON 以太网封装; GPON ATM、GFP 封装; 逐步完善,较 BPON 和 EPON 落后; 包封装效率和带宽高于 EPON; 的解决方案;由 FSAN 提出,ITU-T 标准化, 由 IEEE EFM 工作组提出,IEEE 标 由 FSAN 提出,ITU-T 标准化,标准正在 目前标准化最为完善。 在增强了 准化,即将形成正式标准; 一 些 功 能 后 2001 年 改 名 为 GEPON 是 EPON 的千兆版本; BPON; 80%以上的市场份额; 随着 EPON 的发展,市场份额将 逐年下降, 预计 1-2 年内就会被 EPON 超越。 产业化程度最高, 目前拥有 PON 方案;目前已经有多个厂商可提供解决 目前还几乎没有厂商可以提供可供商用 在亚洲,市场份额将大幅增长。 预计 4-5 年内会在欧美市场发展。综上所述, EPON 是由 IEEE802.3EFM 工作组 (Ethernetinthe First Mile Study Group)引入的一种新接入技术标准, EPON 中传送 IEEE802.3 规定的以太数据 帧,即 802.3ah 协议。 EPON 技术组网,可保障在使用 1 根主干光纤的情况下,通过无源分光器接 入多根分支光纤(最多 32 根),每根分支光纤可分别接入不同用户,完全解决 了远距离光纤接入时主干光纤资源不足的瓶颈问题,同时由于 PON 的天然汇聚 结构,相比传统点对点光纤接入组网,节省了大量 OLT 侧光适配模块。而且采- 33 - 用 EPON 技术可提供从 1M 到 1000M 的接入带宽,真正实现“千兆到桌面”的 大带宽接入, 这是 ADSL/VDSL/光猫等其它接入技术无法比拟的, 充分满足监控 系统所要求的网络配置。 使用 EPON 技术搭建网络接入层,可大大降低用户建网成本,简化用户网 络层次结构, 完全符合监控系统对网络的需求,而且在保证网络的稳定性的前提 下,有效地保护的客户的投资,保证网络在几年内的可持续发展性。 所以 EOPN 设备作为我们的监控承载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决定 了整套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系统在使用 IP 结合 EPON 的应用后可以将狭长地带分布的多个监控点视频 设备用一条光纤接入, 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光纤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复合星型结 构也大大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中心采用 OLT 网络交换设备,作为光终结点,在每个需要分支的地方采用 采用分光器,分出需要的光路(使用 5%:95%分光比的分光器级连,最大不能超 过 12 个。避免故障点过多),然后每分光器分出的光纤到需要铺设监控器的点 (每个 ONU 光接受灵敏度-26dbm,必须保证)。对端接上 ONU 设备,把光 转为电,电口接上前端解码器。借助 TCP/IP 协议传送视频组播(监控后端设备 使用)及 Iscis 协议(直接写入到 IP-SAN 里存储)。 在局点内用户我们选择的核心 OLT 设备支持 SFP 光口,通过光口与监控中 心汇聚交换机(需要支持至少 SFP 光口以及 100/1000M 电口)的设备,电口用 作灵活的接入解编码器或者其他设备。和核心 OLT 设备运行 OSPF 路由协议, 组播方式采用 PIM-SM 方式。 为了灵活方便的管理承载网的 OLT 及其它网络设备,我们需要使用网管设 备对承载网上的网络设备进行管理,要求可进行网络拓扑管理,设备告警管理, 设备故障管理及设备配置管理等功能,进一步强化网络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物理应用示意图如下所示:- 34 - 图 5-6 PON 在平安城市中应用模式图 EPON 技术具有天然的优势,建议新建城市采用 EPON 技术。同时原有系统 扩容仅需安装少量监控设备,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 EPON 技术或以太光纤接入。 5.3.2 接入技术在监控承载网中的应用图 5-7 接入技术在监控承载网中的应用 接入技术的使用相结合监控平台的设置, 监控点的分布情况, 现有联通管道、- 35 - 光缆、 机房等资源情况进行组网。监控平台的存储系统采用分级下面分几中情况 简要说明: (1)在城区内 在城区内, 监控平台存储系统采用分布式部署、集中管理的方式减少视频流 的传输问题。在网络建设初期因为监控点少,一般设置在市县区三级,派出所做 为应用单位,不设置存储设备(此跟据地市情况而定,以当地公安部门实际需求 为准)。采用监控点接入各区(县)与市的监控平台内。依据本区下辖范围大小, 本区监控点的布分情况设置 OLT 设备。设备放置在联通机房内。通过 GE 电路 与区管理平台相联接。 1)OLT 放置位置与配置依据 OLT:根据市县内监控中心分布情况县市进行分区, OLT 覆盖范围控制在 20km 左右, OLT 的覆盖范围应同时考虑监控点的分布以及对接入光缆资源的消 耗等因素,考虑到网络实施的实际情况,OLT 的覆盖范围可以适当扩大,但应 考虑 PON 光链路预算的影响,OLT 放置在中心位置,就近监控中心相联。监控 中心可以为区局、县局、市局。如果分区较大,可以选择几节核心位置放置 OLT 主要跟据 OLT 上联监控中心管理的区域大小及监控节点分布情况有关。OTL 设 备容量配置及与监控中心的中继宽依据分区内分布监控节点的数量决定。 设备容 量 PON 口配置计算方法为:本次使用 PON 口数/90%=本期需要 PON 口的数量。 为了满足将来新增监控节点的需要。要有一定富余取值 10%。OLT 采用双归保 户方式 (跟据当地公安机关对安全性的要求而定)与监控中心汇聚机交换机相联 接入监控平台之内。OLT 与汇聚交换机之间的中继带宽≥所带监控节点视频路 数×间距视频码流(值为 2M)。初期配置为 1G 互联。后续扩容为 N*1G。 2)ONU 放置位置与配置依据 ONU:放在前端视频监控点机箱内或内置在编码器上,采用单独的 ONU 设 备,一端连接 EPON 光纤,另一端通过双绞线连接编码器;也采用编码器内置 ONU 插卡的方式,将编码器直接连入 EPON 网络。 3)ODN 的选择与放置位置 ODN:无源光纤分支器,是一个连接 OLT 和 ONU 的无源设备,它不需要 电源,可以置于相对宽松的环境中。ODN 网络结构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在选择 ODN 结构时,监控节点的分布情况、地理环境、管道资源、原有- 36 - 光缆的容量,以及 OLT 与 ONU 之间的距离、网络安全可靠性、经济性、操作 管理和可维护性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②ODN 以树形结构为主,分光方式应尽量采用单级均匀分光方式,不宜超 过 2 级,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光分路器的端口利用率,根据用户分布情况选择合适 的分光方式; (2)在郊区与偏远地区 在郊区与偏远地区, 因为联通的光缆与传输网络资源有限,可以为了减少监 控承网的视频流量,节约资源,可以在派出所内设置前置存储设备。采用全光以 太网交换机或着采用以太网交换机+光纤收发器的接入方式。(为将全光交换机 的 SFP 光接口改为光缆收发器) 接入方式如图所示。上联到上级监控平台可通过 本地传输网解决(宽带需求跟据当地公安局要求调用频视信号的路数决定)。图 5-8 以太网交换机+光纤收发器方式- 37 - 图 5-9 全光以太网交换机5.4 平台互联承载网建设平台互联承载网主要负责派出所与区局,区局与县市局之间的互联(另省市 县三个平台的互联由省公安厅统一解决)。均可采用监控中心内汇聚交换机出 SFP 接入直联。也可以将其组成 RPR 环网。在节点少时可以光纤直驱的方式。在 接入点多需要组成 RPR 环网,以保证组网的安全性。 弹性分组环(RPR)技术是一种基于数据的 MAC 层网络技术,其统计带宽复用 和资源公平访问机制可以充分利用环网的资源, 智能保护倒换机制可以使保护时 间小于 50 ms。- 38 - 图 5-10 平台互联承载网结构图5.5 建设案例(1)恩施建始平安工程图 5-11 恩施建始平安工程组网图 方案采用以太网专网组网方式,在公安局部署核心交换机 H3C S7502 和 H3C 3600-28F-EI,在城区派出所治安防控分控中心和业州中队道路交通分控中心部 署 H3C S3600-28P-EI 接入交换机,方案采用 EPON、SFP 及以太网口多种接入方 式,满足用户不通需求;采用双流技术,存储流和实时流相分离,实时流支持组- 39 - 播,通过网络组播优化,基于组播实现实时多人同时查看,具备更好的实时性, 满足多级大并发量客户实时访问,无服务器瓶颈,无时延瓶颈;可靠存储、高效 检索:基于 iSCSI 的块写入存储,基于 DM 的高效检索机制,存储空间动态调配, 可根据需要随时检索回放,基于秒级的高效检索。 (2)从化平安工程组网方案图 5-11 从化平安工程组网图 简要设计说明: 1)网络设备说明:在从化市局中心机房配置 H3C S7500 系列核心以太网交 换机一台, 核心交换机配置冗余电源以及 OLT 无源光网络终端板,区域内各监控 点通过无源光网络 EPON 将视频数字信号传送到中心机房。各派出所监控中心配 置 S3628 系列接入交换机, 通过千兆光纤与市局中心机房核心交换机连接,可接 受点播各前端视频信号。 2)存储设备说明:在从化市局中心机房配置集中存储设备 IPSAN,前端编 码器可将编码后的 iSCSI 数据流直接写入 IPSAN 存储设备。 3)监控设备说明:在从化市局中心机房配置视频管理服务器(VM8000)和 数据管理服务器(DM8000)对全网设备进行管理,前端视频编码器(EC1001)支 持双流输出, 包括实时组播视频流和 iSCSI 单播存储数据流,在市局和派出所的 监控中心可由解码器(DC1001)接受视频流实时输出显示。- 40 - 系统扩容后系统设计框图(2000 个监控点) 在一期系统基础上扩容至 2000 点设计说明: 当系统规模扩大至 2000 点后,避免出现中心网络瓶颈,可设置部分派出所 为区域中心,将视频源通过无源光网络 EPON 汇聚至区域派出所,同时监控核心 设备也可下沉至个区域派出所, 包括核心汇聚交换机 S7500 以及存储设备 IPSAN。 (3)孝咸平安工程组网方案图 5-12 孝感平安工程组网图 在孝感市局监控中心机房配置 H3C S7510E 核心以太网交换机一台,核心交 换机配置冗余电源、冗余主控板,部署光纤接口业务板,在各个监控点就近的联 通基站部署 H3C S3600 系列智能弹性交换机作为接入,前端各监控点编码器接入 到接入交换机 H3C S3600,各接入交换机与核心交换机通过千兆光纤直连。派出 所与市局监控中心 S7510E 之间通过千兆光纤直连。 监控点信息传输方式: 考虑到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性,监控点信息传输采用光 缆承载的方式, 并且系统中的网络设备和视频监控设备同时支持光以太网、 电口, EPON 多种接入方式。 派出所信息传输方式: 派出所网络单独接入到指挥中心节点上,采用裸光纤 的方式,连接带宽为 1GMbps。各监控点信息将统一汇集到指挥中心,派出所管 理的监控点可以通过指挥中心的视频监控平台进行权限划分, 在逻辑上归属派出- 41 - 所管理。 (4)黄石组网方案图 5-13 黄石孝感平安工程组网图 整体网络按照接入、汇聚、核心三层架构规划。 遍布于黄石城市各处的摄像机, 都需要通过单路编码器完成模拟信号视频到 数字信号视频流的转换,为减少编码器的故障点和减少数据包的存储转发延迟, 401 个前端编码器(通过光电转换器)通过单模单光纤专线接入各个汇聚机房的 光电转换箱完成线路接入, 继而通过 100M 双绞线连接到汇聚交换机的电口模块, 通过汇聚交换机向核心交换机上传视频媒体流。 交警中心共有 99 路模拟视频流,每 2 路通过一个二路编码器转换为数字视 频流, 共有 50 路 100M 居于网电端口输出。所有编码器连接至部署在交警监控中 心的汇聚交换机,汇聚交换机通过 1000M 光纤线路与核心交换机互连。 黄石市公安局监控中心部署一台接入交换机, 通过 100Mbps 以太接口连接内 部局域网和多路解码器, 由于市局监控中心具有全局图像调取的需要,同时地位 比较重要, 为了保障网络速度核心交换机直接下发 1000M 单模光纤同市局监控中 心的接入交换机相连。- 42 - 14 个派出所(分局)监控中心各部署一台接入交换机,通过 100Mbps 以太 口电接口连接内部局域网和解码器或数字矩阵, 同时通过 1000M 单模光纤端口就 近接入汇聚交换机,从而接受来自管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摄像头移动侦测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