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4日,刚借的,苏菲娜蓝小花日本价格现在多久到账

《再说长江》解说词
《再说长江》解说词
&&&&&&CCTV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解说词&&作者:《再说长江》摄制组&&&&&&&&&&&&&&&目&& 录&序和前言……………………………………………………&#第一集大江巨变……………………………………………&#第二集重上江源……………………………………………&#第三集生命的高原…………………………………………&#第四集金沙流韵……………………………………………&#第五集一江东去……………………………………………&#第六集水的年轮……………………………………………&#第七集青铜岁月……………………………………………&#第八集古蜀沉浮……………………………………………&#第九集水润锦官城…………………………………………&#第十集大佛东渐……………………………………………&#第十一集天生赤水…………………………………………&#第十二集行走江上…………………………………………&#第十三集水火山城…………………………………………&#第十四集三峡存证…………………………………………&#第十五集告别家园…………………………………………&#第十六集他乡、故乡………………………………………&#第十七集坝梦千秋…………………………………………&#第十八集江流入海…………………………………………&#第十九集水映三千峰………………………………………&#第二十集江湖武汉…………………………………………&#第二十一集道化武当………………………………………&#第二十二集庐山说“庐”…………………………………&#第二十三集无梦到徽州……………………………………&#第二十四集黄山无形………………………………………&#第二十五集灯火石头城……………………………………&#&第二十六集江村变迁………………………………………&#& 第二十七集创新浪潮………………………………………&#& 第二十八集曲水姑苏………………………………………&#& 第二十九集发现古镇………………………………………&#&& 第三十集时速上海…………………………………………&#.& 第三十一集浦东新高度……………………………………&#&& 第三十二集江海交汇的地方………………………………&#.& 第三十三集生生不息………………………………………&#&&序和前言20年间,长江发生了巨变,20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变。这是《说话长江》之后,我们为什么 要《再说长江》的缘由。这是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纪录长江的行动……中国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摄制组用整整两年的时间,行走在万里长江之上,飞越长江沿岸十二个省市,用高清摄像机纪录下55000分钟时代长江的最新影像。《再说长江》摄制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序1983年,一部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40%的收视率,媒介报道中的“万人空巷”的用语,以及专家论说中“电视史上的里程碑”的评语,无疑表明了这部在当时热播的节目深深打动了亿万观众的心。改革开放之初的20多年前,电视的普及率还不高,电视台的节目品类也不多;因此,那时《话说长江》是有着一枝“独秀”的优势。从根本上说,《话说长江》令万人瞩目,那是因为这部真实形象地表现中国母亲河的电视节目,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使人们在咫尺荧屏上领略了6380公里长江的风貌,感悟到了祖国河川的壮丽与恢弘,激发了爱国主义的热情。从那时起,人们认识到,一条长江包容了我们民族历史与现实、精神与物质非常丰厚、丰富的内涵;一条长江可以透视出中华民族前进的轨迹。20多年过去,在人们心目中,《话说长江》依然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一个“话说”的名字,一首《长江之歌》的旋律,时时唤起人们对于长江的思恋。人们也在思索,20年后的长江怎么样了?20年,长江变了。20年,电视变了。20年,观众也变了。一个“变”字,让电视人拎起摄像机再次走向了长江。于是,有了新世纪的一部新的长江影像的纪录。这部名为《再说长江》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所表现的还是那条长江,不过,20年来长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部《再说长江》,所沿袭的还是《话说长江》的基本电视形态,不过,从创作理念到技术手段展现的却是20年后具有时代特征的崭新面目;这部《再说长江》,所面对的依然是热心的电视观众,不过,处于信息时代的受众却有了既广又高的收视起点和要求。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再说长江》问世了。这部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出现的电视作品,力求真实地准确地刻画今日长江的风采,不仅仅是自然形态的,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江表达今日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不同于其它表现长江的电视作品,《再说长江》的出现,有20年前的《话说长江》作为参照与比对,不仅仅在内容构成上通过对比显现出了长江的变化,而且通过在微观上细节中的同空间的对比,更真实、更形象、更强烈、也更令人信服地凸现出了长江的变化。从这一点来看,《再说长江》是《话说长江》的承接、继续与延续。而勾连这两部电视作品的实体,就是生生不息的万里长江;而连接这两部作品的载体,就是20年来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电视事业。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力求用真人实事来表述长江的现状与历史性的变化。同时,也力求通过人文的视角透视一个民族在崛起中所表现出来的有着久远历史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就是文明,就是文化。长江之所以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就是凭借着五千年文明的深厚的深远的渊源。在这部纪录片中,这种向着内涵深处的掘进,应该说,是一种探求,是一个目标。不过,这种探求,这个目标,却是这部纪录片价值的一个构成。如果说,20年前的《话说长江》还只是在说长江,看长江,还只是在风光及历史、文化的范畴内展现那时的长江;那么,《再说长江》则从对长江的说与看,扩展到了思考,开阔到了生态、人文、发展等多个领域,并以人为主体,以故事为核心构成了表现手法上的特色,从而揭示出一个更广阔、更鲜活、更生动也更耐人寻味的新时代的新长江。如果说,《再说长江》对于《话说长江》有了超越的话,那是因为有一个使长江发生巨大变化的伟大时代作为大背景,有一个新时代的新长江展示了如此丰富的素材,有当前高科技时代的电视技术手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有朝气蓬勃的新一代电视人成为了生力军,那么,这个超越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从一条大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崛起与发展。《话说长江》在20年前的推出,见证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时代。20年后《再说长江》的播出,则纪录了新世纪的中国现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或许她也能够成为今天这个时代的见证。(中央电视台台长 赵化勇)前言2006年7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和广大观众见面了。这是继20年前《话说长江》播出后,又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在荧屏上展示出了中国母亲河长江的最新影像。《再说长江》的推出,是电视上对于《话说长江》的传承;但更重要的是,20年后的长江本身就有着应当再一次倾情讴歌的价值。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的20多年,是中华民族日新月异的巨变时代。而新时代的长江,充分体现出了20年来中国在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文化等多元发展中的巨大变化。因此,体现20年来中国巨变就成为《再说长江》创作的一个贯穿全篇的主题。长江,在20多年发展中,成为中国高速发展的最集中、最典型的地域。长江巨变的标志是:上游的重庆直辖成为中国最大的直辖市,中游的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主体竣工;下游的长江三角洲高速发展和浦东开发,以及长江源头地区世界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横贯长江的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全面启动,这些世纪工程见证了长江的巨变,也是20年前《话说长江》影像中所没有的崭新的内容。在《再说长江》中反映变化,就是要以人、以事、以物来看变化,以现在与过去的对比来讲变化。尤其注重的是挖掘与思考长江巨变的缘由,从历史的纵深感和人文的传承性来看这个巨变的深刻意义。应当说,《再说长江》由于拥有20年前《话说长江》留下的丰富的影像资源,这就提供了一个进行视觉形象对比的优势。这个对比直观地、有说服力地凸现出了长江的变化。对于《话说长江》中还没有出现的新的人、事、物,给以了重点的充分表达;对于《话说长江》中已经表现的内容,通过对比看到了今日发生的变化;对于《话说长江》中典型的、象征性的细节,有了延续性的表达,而形成一脉相承;对于《话说长江》中出现的重要的人文景观、典型人物,在新的采访和纪录中,又形成了呼应与对比。如果说,20年来长江变了,那么,20年后以电视方式“再说”的长江也要有新的变化。这个变化,实质上是创作观念的变化。《话说长江》中更多的是注重了历史和人文景观,在那个巨变刚刚开始的年代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而在《再说长江》中,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人。也就是说,长江的变化首先是长江两岸人的变化。因此,《再说长江》首先确立的是以人为纪录主体的创作理念。通过长江沿岸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以及情感的变化,透视出大江的变化和时代的变化。而对于人的表现,首先是对于人的真实的故事、情节、情感的表现,通过小故事反映大背景、大主题。在《再说长江》中出现了人物和故事,但最打动人心的则是人的情感。情感的力量是作品产生魅力引起共鸣的基础。纪录片中对那些出场人与千百万观众相通的情感的表述、纪录与抒发,无疑是这部作品留在人们心中的一个深刻的印记。在对于人、对于事、对于情的表达中,最根本的是:真实。真实是《再说长江》的起点与终点。长江上的真人、真事、真情是这部作品的灵魂。唯此才能再现出一条真实的长江。运用纪实的方式深入到江的深处、人的深处,纪录到“真实”的人与事,运用多元的叙述方式铺陈出江与人所处时代的与社会的“真实”背景和信息,一个“真实”便使这部作品能够产生巨大的的力量。以人为主角,以故事为载体,以情感为核心,以真实为灵魂,是《再说长江》在创作上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20年后在已经有了更高欣赏水准的电视受众群体中,相信这部作品能够让人们接受,给人们感染,引起人们共鸣。正在发生的变化,正在出现的事件、正在踊现的人物,作为长江最贴近时代、最贴近现实的“新”的内容又使《再说长江》真实而清晰地体现出了时代的风貌,让一个焕发青春的、朝气蓬勃的长江走到人们面前,把一个创造奇迹的新的时代、新的中国、新的长江留给了历史。(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张长明)&第一集 大江巨变  20年,历史中的短暂一瞬,对于世纪之交的长江,却充满沧海桑田的意味。它的背后,是一个巨变的中国。  这是20多年前一部史诗般的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中的影像,拍摄者将镜头对准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记录下与它有关的神奇自然、厚重人文和长江流域人们的生存状态。1980年代,一个将改变中国人生活的时代正在到来,时代变迁的急促脚步,成为《话说长江》中最具历史张力的影像。  1983年,《话说长江》播出,产生了一个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当年的报道这样描述:“每到星期天的晚上,数百万中国人便坐到电视机前,收看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对于当年的人们来说,这是一次影像的盛宴,更为重要的是,这条巨大的河流带给他们澎湃的激情和民族自豪感,一个个难忘的画面,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时代印记。通过电视荧屏,中国人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了流淌亿万年、养育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母亲河的真实容颜。  这部长达25集的系列节目,来自4000多分钟的电影胶片素材。鲜活的画面背后,是历时整整一年的艰辛拍摄。1981年,一代电视人开始了这次盛况空前的拍摄,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两岸。之后,一部在中国电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脱颖而出。  2004年,距离《话说长江》播出整整20年后,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摄制组,沿着长江开始了又一次大规模拍摄。这是对20年前脚步的追寻,某种意义上,这是跨越不同时空的同一次记录。  20年,历史中的短暂一瞬,而对于世纪之交的长江,却充满沧海桑田的意味。它的背后,是一个巨变的中国。  这是20多年前留下的画面,长江上这些险峻的峡谷,令人想到古诗中关于蜀道的描述。峡谷居民搏命般的水上生活,带着远古的血性和豪气。而在流域的另一些河段中,富于现代色彩的水利工程已初露端倪。20世纪80年代,长江边的城市中已出现这些规模巨大的楼群,时尚,开始成为大多数人的新鲜话题。  这些情景,仍然深深地映在许多人的脑海中。甚至,每一个细节都会令人感动。这些来自20年前的面孔、表情和动态,让我们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同时,也更加清晰地看到,今天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这是属于每一个人的20年。  从2004年起,《再说长江》摄制组开始多方寻找当年镜头中的人物。他们的人生凝聚着20年长江流域,甚至整个中国变迁的历史。  1982年,在长江上游的重庆,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竣工了,人们用罕见的隆重庆祝桥梁的落成。这一年,重庆孩子李曦11岁,居住在新大桥旁边的他,成为大桥上的第一个晨跑者。  23年后,李曦和家人仍然居住在长江边,在桥上晨跑的习惯也一直保持下来。不同的是,这已是重庆无数新大桥中的一座。今天,重庆的跨江桥梁的数量已超过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桥梁数量的总和。它们纵横南北,依山就水,连接出一个巨大的都市。  23年后,这个长江上游的城市,已是中国最新的直辖市,如同当地传统戏剧中的绝技一样,它在令人不可思议的高速中变脸。  今天的重庆,是另3个中国直辖市总面积的2.4倍,重庆版图的翻新,已缩短到每3个月一版。  影像,展示出这个城市魔幻般脱胎换骨的历史。这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城市,布满时间创痕,饱含生长能量,20年间的突变,已超出了重庆人想象力的极限。  20年,在整个长江流域,对于居住在不同城市和乡村的许多人来说,生活的奇迹,都已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上海,长江入海口的国际大都市,100多年前留下的西式建筑和欧陆情调背后,城市的脊梁和肢体飞速延伸,血脉贲张。  上海人对时尚的追求,在今天呈现出更丰富的形式。速度,刺激了上海人的灵感,现在,这仍是他们遵从的法则。20年,速度,带来一座城市沧海桑田的诗意。上溯到六七千年前,今天上海所在的地域还是茫茫大海,数千年间,长江水带来的泥沙不断堆积,形成长江流域这个巨大的冲积平原,这是上海最初的历史。现在,历史仍在长江与大海的交合中衍生。  这个由长江的泥沙堆积孕育的中国第三大岛屿,仍在以每年新增2万亩土地的速度增长,这些伸向大海的湿地,仿佛是长江生生不息的象征。  在距离大海6000多千米外的地方,长江以另一种形式表达它的个性。仿佛从天而坠,狂野的水流带着初生的血性和莽撞,劈开山脉和峡谷,一路浩荡东去。  今天,以我们短暂的生命,仍可观照这条亿万年的大河,长江流域这些亘古造化的自然奇观,有着长江脱胎临界过程中所有的生命迹象。许多证据表明,200多万年前,人类的身影开始出现在这里。在孕育万物和人类的过程中,长江仍以各种方式呈现它最新的生命状态,周而复始,昼夜朝夕,如同我们每个个体生命的降临。  20世纪80年代,在长江两岸,许多人正在经历他们不同的人生阶段。而作为新中国历史中的一个特定时代,80年代却充满最原生的活力和状态,有着和孩子一般的天真和生动。此时,不论对于孩子还是他们的时代,一种富于能量的生活正在来临。  那时在长江两岸的许多地方,人们的身边发生着不同的事,一些重大的事件,成为长江历史中的重要标志。  1983年,在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外,一场盛大的庆典活动被记录下来。这一年,人们在长江上建成了第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葛洲坝。  20多年后,在距离葛洲坝不远的长江三峡中,人们开始告别即将被淹没的家园。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正在这里进行,人数多达百余万的移民们,将要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家园。  今天,世界水利史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名词——三峡大坝。这座大坝给长江带来的不仅是山河巨变,更使一个民族的百年梦想变成了现实。  这个长江历史上最为宏大的文明壮举,带来中国人对长江文明源流的进一步探寻。13年前,随着大坝的动工,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工地出现在三峡库区600多千米长的河段中。  这是中国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层出不穷的出土遗址与长江流域的众多考古发现默默呼应,成为古老长江神秘拼图中的重要环节。  当我们可以像飞鸟一样俯瞰长江和它怀抱中的神奇山川、广袤大地时,脚下的许多时空密码仍是陌生而未知的。我们为何生活在这里?很久以来,即使是这样的问题也充满层层疑惑。  一些来自土地下的偶然发现,使我们对长江的过去满怀好奇和虔诚之心。一个世纪以来,好奇心和敬意带来考古学家对长江流域的一次次考古发掘。依据近20多年来石破天惊的新发现,我们已经可以把大河上的人类生息故事回溯到2000年、3000年,直到遥远的7000年前。相对于黄河而言,长江先民也创造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辉煌文明。  在另一些时间里,他们曾这样生活:这些男人和女人曾经种植和收获过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稻谷。最简单的原始材料,被用于修造无以伦比的水利工程。  青铜器和彩陶美玉,来自它们的主人对宗教的狂热和对精密工艺技术的掌握。山川日月,鱼蛇走兽,使这些人的疑问充满想象力,信仰变得空灵而富于艺术精神。  在河流的另一些地方,匠师们醉心于一种仪式般的体验,用清水和粮食酿出可以燃烧的液体。  宗教,哲学,艺术,生活,战争,生存。  这一切,链接出长江先民曾被埋在土地下的一个个记忆片断。  不少古老奇迹和生活仍然停留和流动在我们身边,它们同来自黑暗中的祖先秘密,连缀着长江流域惊天动地的文明史。追溯使人相信,这条哺育自然万物的大江,也曾作为古老中国的文明之源而存在。  汹涌狂暴,或静流如歌。  多少年来,长江有着它截然不同的状态和表情,但在它的种种表象背后,却是无限的生机。和世界上的许多文明大河一样,长江在带来洪水和泥沙的同时,也带来肥沃的土地。此后,田野上的牧歌年复一年。  我们追寻长江孕育万物和文明之谜,这来自它那天造地设的生命系统。像人体的经脉与脏器,对于长江,它们是纵横交错的支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与长江连接的湖泊包括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和洪泽湖。湖泊像肺叶一样,通过经脉般的河流自如吞吐,存储、消涨着长江之水。这是多达700余条的支流,江湖相通和支流汇集的地方,产生出最早的鱼米之乡和人类居所,居所日渐扩大……如同长江繁复的水系,不同的种族开始聚集,形成集镇、城市和国家,戏剧般的历史开始演绎。  在已经过去的漫长时光中,长江两岸平畴绿野,男耕女织,渔歌帆影,北往南来。  1982年,《话说长江》摄制组在长江下游拍摄下这条古老的运河。运河中的繁忙景象,使人依稀看到被长江水浸润的那些古老故事。20多年后,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在进行,工程的东路干渠将沿用运河故道修建。古运河再获新生。  “南水北调工程”三条线路的水源来自长江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这是人类水利史上的壮举,从此,长江开始浸润着中国南北。  然而,在过去的千百年中,长江从未泄露天机。人们膜拜的这些仿佛来自天外的水,渗透于他们周而复始的生存历史,而它的来源却一直被蒙上浓重的神秘色彩。  为了寻找长江的来龙去脉,中国人在长江沿线默默探索了2000多年。1982年,亿万中国人从《话说长江》的影像中,看到了悬念千古的长江源头。在此之前的1976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到达各拉丹冬雪山的巨大冰川中,一条大江的身世方才水落石出。  1976年的发现,使长江的长度第一次得到确认。数年后,通过《话说长江》,人们第一次感受到这条长达6380千米的大河带来的心灵震撼。横贯半个中国的长江,成为了世界上第三大河。  20多年前,曾创造中国电视收视奇迹的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将拍摄的脚步停留在长江的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边。  这是《话说长江》中的部份影像,除了真实的感叹,主持人还在20年前的时空中想象着长江的将来。  20年前的那次记录,同时成为长江和中国影像历史上的重要标志。运用当时先进的胶片摄影机,拍摄者第一次为这条大河留下了有史以来最为翔实和完整的珍贵影像。  这是历史中的瞬间,却是唯一的瞬间。  数字成为这个瞬间最有力的表达方式:海拔5800米,行程半个中国,历时730余天,记录影像55000分钟。  日,这是最初的数字。这一天,中国中央电视台开始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长江探源拍摄活动。这只是为长江举行的最初仪式,此后,万里行程,成为心灵的膜拜。  运用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清影像设备,我们的视线穿越时间和大地,掠过城市和乡村,随浩荡江水,惊涛裂岸,水滴石穿……  这是从一滴水开始的朝圣。第二集 重上江源&&& 晴朗的天空下,唐古拉山脉以超过20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连成南北50多千米,东西20多千米的雪山群,绵延成一座令人敬畏的庞大身躯。&&& 各拉丹冬,东经91度07分, 北纬33度29分。&&& 就从它落下的那一瞬间,这一滴水便开始了一条大江的万里行程。&&&&&&&&&&&&&&&&&&&&&&&&&&&&&&&  & &&& 这滴水就在青藏高原的冰雪中,就在各拉丹冬的冰川里。正是以这一滴水为起点,我们开始了追溯6380千米长江的身世。&&& 日,《再说长江》摄制组踏上前往长江的源头之路。&&&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探源行动开始了,时间是2004年的8月,从长江第一镇出发。&&& 我们向着峰峰相连的雪山深处走去,奔向江源那圣洁的一滴水。&&& 壮观的探源之旅,正将记录时代变迁的视角投向大江的源头。&&& 沱沱河,海拔4820米。&&& 为了一探大江的源流,中国人在万里长江沿线,努力探索了至少2000多年。直到大约300年前,才终于有人攀上了青藏高原,望到了现在的江源地带。但只见河网交错,蜿蜒直到天边,至于源头何在,却依然是千古悬疑。&&& 日,中国向全世界发布:长江源头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因此比原先的地理资料又多了500千米,成为6380千米……&&& 一个月以后,美联社报道:“中国长江取代了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河流。”&&& 1976年,中国科学考察队第一次进入长江源地区。&&& 1976年的8月25日,28位专家组成的江源考察队,经过51天的跋涉,突破冰雪的阻隔,走进了长江源头。一条世界大江的身世,终于水落石出。&&& 那绝不是锦上添花的一回,而是石破天惊的一举——拥有这条大江的中国,总算打破了千古的悬疑,弥补了历史的遗憾,为全人类理清了长江——这条世界第三大河的头绪。&&& 追念着前辈的壮举,悬念着源头的无限风光,我们向着各拉丹冬雪山挺进。没有人知道,我们能否成功,也没有人知道,谁能坚持到最后。不过,人人都向往着去捧起江源的那一滴水。&&& 小唐古拉山口,海拔5100米。&&& 日出日落,千万年来不曾改变,天空之下的这片尕尔曲羌塘,北依昆仑山,南以唐古拉山为屏障。方圆400平方千米的这片羌塘,位于两座大山之间,成为海拔4500米的高原盆地。这里有一条河,因尕尔曲羌塘而得名,它就叫尕尔曲河。&&& 江源冰雪融化而成的尕尔曲河水,平缓柔和,它横在我们的去路当中,成为我们进入江源的第一条河流。此刻,尕尔曲温婉的轻波在我们心中激起兴奋的涟漪。&&& 一辆装满物资的牵引车正要结束这次涉水之行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忽然陷入到湍急的水流中。&&& 不到半个小时,温柔的尕尔曲突然变得暴躁起来。&&& 阳光下的冰川逐渐融化,给这条河带来了一幕幕意想不到的凶险。当时的水流,速度每秒2米,足够冲走一头壮硕的牦牛;当时的水温,在零度以下,有着刺骨的威力;当时的水深,极限之处达到4米,时时有吞下我们全部辎重的危险。此刻,我们只仰仗着一条缆绳……&&& 车在挣扎,水在急流,人在奋争。挺进江源第一天的第一个危机让每一个人对今后的行程充满了忧虑,却又有了足够的准备。&&& 一场人车与尕尔曲的拔河,足足进行了6个小时;刚以为逐渐适应过来的高原反应,又回来了;淙淙的流水声,却依旧在我们的耳边、在羌塘之上,不断地回荡。&&& 伴随着刚落幕的一场意外,我们搭起了营帐。幸运的是,人员毫发无伤,物资全数救回。只是出发时的豪情壮志,在尕尔曲受到挫折。此刻,天边正有一场风雪蓄势待发,向着我们扑面而来。“江源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20年前,《话说长江》里有这么一句话。果然,尕尔曲的8月天,下起了雨雪。就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白天遭遇的是渡河之险,夜里遭遇的是一场风雪。内地雪景的悠然,到了这里是一种危险。雪压营帐,会让人窒息。是前进还是后退,每个人都在心里暗自百转千回。&&& 一觉醒来,风雪已无影无踪。太阳照常升起,小花又恢复了神采,在晨光之中、在尕尔曲的微风之中抖擞。8月是羌塘最好的季节,山花野草生气蓬勃,各自炫耀着风采,这是一个最富色彩、最为温柔的季节。只是温柔只有短短几个月,其余大半年,羌塘只是一片令人敬畏的白色世界,除了冰雪,没有其他。&&& 高原花草,顺天应时,它们的共同体征是叶小花大身子短,加上御寒般的一层毛绒,却也是一种难得一见的“适者生存”。不过山花野草以它们坚强的韧性,又激励我们收拾昨日的疲惫,继续前行。&&& 藏语说羌塘,意思是一片平坦的土地。但尕尔曲羌塘实际上却是一层冻土,在冰天雪地里,它是坚硬的陆地,而在这百花怒放的晴朗季节中,冰雪融化之后,它却是一片陷阱,此刻每一步你都可能陷入泥潭。&&& 陷阱密布的2千米路,我们的车以时速300米挪动,竟走了6个小时。&&& 反反复复的高原反应,步步陷阱的前进之路。走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理解,为什么2000多年来,人们对长江源头的探索,进展是如此的缓慢;又为什么30年前那一回江源的发现,是如此的石破天惊。&&& 在将近5000米的高海拔,号称世界第三极、氧含量只有平地一半的青藏高原上,它们就以这里为家,在这里飞翔、奔跑、跳跃,在这里繁衍生息。在我们的面前,它们是强劲的生命;在江源永恒的流动里头,我们不过是一群太小太小的过客。&&& 朝阳初升,我们启程。营地距离目的地各拉丹冬雪山,只有20千米。20千米这个数字本不是什么阻障,但在雪山唐古拉5000米的高海拔,这20千米,就成为一个“漫长”的概念。&&& 晴朗的天空下,唐古拉山脉以超过20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连成南北50多千米,东西20多千米的雪山群,绵延成一座令人敬畏的庞大身躯。&&& 海拔5800米的雪线之上,积雪终年不化,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固体水库。长江源头就躲在主峰各拉丹冬的冰川深处。那里有七十几条现代冰川,源源不断地供给长江水源,更护卫着大江源头的贞洁。&&& 日,《再说长江》摄制组到达各拉丹冬,海拔6621米。&&& 这一路走来,高大的各拉丹冬挺立在天尽头。而今,它就在我们的眼前,身影渐渐变得清晰。我们日日夜夜向着它走去。在这高海拔地区行进,我们的一呼一吸都和我们的脚步一样沉重而艰难。&&& 那天的阳光,照亮了那天的天空;那天的风,吹散了那天的云;那天的各拉丹冬,给了我们最激动人心的见面礼。我们终于来到了它的面前!&&& 6600米的各拉丹冬,高高屹立在唐古拉山脉之中。各拉丹冬,名字来自藏语,意思就是高高尖尖的山峰。它以俊朗挺拔的高大身躯,被尊为中华儿女的父亲山。&&& 雪山脚下,冰岩上的纹路,是亿万年岁月雕凿出来的年轮,这也是冰川的真实面貌。&&& 十几千米的冈加曲巴,是各拉丹冬七十几条现代冰川之中最大的一条,也就是一路陪伴我们而来,给了我们惊喜、也给了我们考验的尕尔曲河的源头。因为系出各拉丹冬,于是有人把这些冰川形容是各拉丹冬的儿女。七十几个儿女姿态万千,各自延展,各自发育。&&& 水,就在冰川融解的角落,此起彼落地滴着。水滴在一瞬间团聚,而在下一瞬间簇拥成涓涓细流,潺潺流水再凝聚成湍湍的溪涧,争先恐后地走出冰川,走出了亿万年的沉寂。&&& 挟带着岁月的尘埃,才走出冰川的流水其实并不清澈。只是当水过石滩,几经过滤之后,像母亲为这些儿女接风洗尘,那流水才洗得一身洁净。&&& 斑驳的冰碛石是地壳和冰川运动遗留下来的痕迹,它留下了远古冰川的深刻记忆。如今,一块小小冰碛石就能映像出冰川万顷的壮观气象,万里长江也正是从亿万年沧海桑田之中流到了今天。&&& 70多条冰川的融水,汇聚成了大江最初的源流。数据显示:各拉丹冬冰川贮存的淡水资源,相当于两条黄河的年流量。此外,仍有26条冰川不断生长延伸,保障了长江水源不会枯竭。&&& 即使距离雪线已经不远,雪莲依旧顽强地把它的根扎进岩石缝里,它被奉为高原花王,是地球上目前已知的生长海拔最高的植物之一。就在这高海拔上,我们遇见了布尕玉。&&& 布尕玉是一家4口的主人,女儿白玛则是这门户里头唯一的女人。&&& 布尕玉告诉我们,十几年前的一天,他们一家人赶牲畜游牧四方,发现这里水草丰美,就再也没有离开。每天清晨,布尕玉家里都会传出舂打酥油的声响。伴着洁白的奶浆,白玛捧出了酥油茶,满口茶香带来了满身活力,增强肺活量的功效使高寒人家世世代代得以在高寒地区生存。酥油茶就成了高寒人家每日不可或缺的传统饮料。&&& 藏族的传统,少了女主人便不成为一个家。女儿白玛成为父亲布尕玉的寄托。日复一日地操持着家里的柴米油盐和3个男人。&&& 赶着一群牛羊,把家安置在海拔5400米的地方,这是万里长江沿线住得最高的一家人。在江源冰川之中,生命是如此地顽强。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这一家人,生命与大自然的默契,又为冰川赋予了生命的壮丽。&&& 就在各拉丹冬脚下,布尕玉一家人汲取了各拉丹冬的第一瓢水,这是大江源头的第一瓢水。他们是母亲河长江恩泽的第一户人家。&&& 每一天,布尕玉眼中的山川,都和他们生活的温馨与惬意融合到了一起。&&& 悬念着20年前《话说长江》里的那一滴源头的水,它已经不远了。它就在各拉丹冬的西南侧,一座名为姜根迪如的雪峰冰川里。我们寻找江源一滴水的最后行程,就从这里开始了……&&& 日 ,《再说长江》摄制组挺进到姜根迪如,这里海拔5800米。&&& 从各拉丹冬到姜根迪如,一路满地的砾石,让我们只能徒步前进。严重的高原反应,让我们每个人都走得极慢,极慢,仿佛每个人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但却要用这最后一口气走完这最短也是最长、最艰难也是最神圣的一段2000米的路。&&& 在走向姜根迪如的路上,一口气走一步的艰难,几乎让每个人都体味了生与死的考验,但为着曾经滴落在亿万人心里的那一滴水,我们依然在圣洁的冰雪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据说,至今全世界也只有不足300人,亲眼见识过姜根迪如的风采。&&& 从空中俯瞰,两条锯齿状的现代冰川,一南一北,紧紧拥抱着姜根迪如雪峰。30年前的那一次源头考察,根据“河源唯远、水流顺直”的原则,确认了沱沱河为长江的正源,这姜根迪如正是沱沱河的源头。再经由科学地测定,长达12.8千米的南侧冰川,被确定为大江之源。&&& 海拔5800米的姜根迪如冰川,成了世界大河之中,海拔最高的源头;姜根迪如也在那一夕之间,随着世界第三大河的诞生,成为举世皆知的名字。&&& 原来就是这么平凡的一滴水,滴着滴着,滴出了长江源头这个不同凡响的名字。&&& 我们终于来到了让亿万人瞩目的那一滴水的身边,为着寻找孕育万里长江的那一滴水,人们探寻了百年、千年。2004年,我们终于记录下了海拔5800米大江之源的最新影像。&&& 大自然,以亿万年的阵痛和沉淀,孕育了我们生命的河。走出了各拉丹冬,沱沱河就像个孩子,在大地母亲的胸膛上,尽情地放纵身躯,交错着地质学上所说的辫状水系。透过密网如织的水系,远望大江正源沱沱河,在它的身边,还有两条河流南北相伴。沱沱河、当曲、楚玛尔河,共同构成了长江最初的源流。&&& 沱沱河, 长度642.1千米。&&& 6380千米的长江,从沱沱河起步。名冠世界唯一冰川河流的长江,也是因沱沱河而得名。由此,沱沱河才有了大江正源的崇高地位。&&& 当曲河, 长度641.1千米。&&& 当曲,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藏语为沼泽地的意思。作为大江南源,当曲流出了峡谷之后,最终在囊极巴陇与沱沱河会合,从这里开始称为通天河。&&& 楚玛尔河,长度530.3千米。&&& 藏语楚玛尔,意思是红水河。沿线多湖泊,作为大江北源,它在曲玛来汇入通天河。&&& 万里长江从雪山走来,从亿万年的岁月走来。在这里,沱沱河、当曲、楚玛尔河三水合一,奔向了通天河,从这里开始,百转千回,才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那就是长江!&第三集 生命的高原&  每当红灯亮起,公路上的车辆都停车等候,公路上一片寂静……反反复复,走走停停,藏羚羊要经过多次试探,为的是确信公路上已经没有了威胁。  朝圣路上的每一次叩拜,都是向着那神圣的追求又迈进了一步。  20年前,藏族僧人扎西昂江沿着青藏公路去拉萨朝圣。20年后,他又一次踏上朝圣的路,身边却多了一条钢铁之路——青藏铁路。  这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平均海拔达4500米,人们将它称为天路,它在苍莽的“三江源”地区蜿蜒前行。  “三江源”是指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条江河的源头地区,总面积31.8万平方千米。这里,原生态的冰川、湖泊、溪流、沼泽,共同孕育了三条江河的生命之源,成为世界高海拔地区中天然湿地最多、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  日,罪恶的枪声打破了荒原的宁静。  那一天,索南达杰在得知一伙盗猎分子正在疯狂猎杀藏羚羊后,带领队员急速赶往可可西里的太阳湖。  这是40岁的索南达杰第12次进入三江源地区的可可西里腹地,在随后激烈的枪战中,索南达杰中弹牺牲,成为第一位为保护野生动物而牺牲的中国政府官员。  索南达杰用鲜血和生命唤醒了人们对藏羚羊、对可可西里的关注。  2000年,中国政府在这里建立了世界上海拔最高、国内面积最大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藏羚羊,这一中国特有的物种,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作为世界上唯一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羚羊,藏羚羊被列为世界一级濒危动物。  可可西里,蒙古语意为“美丽的少女”,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面积达8.3万平方千米。  可可西里地势高峻,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中国最大、世界除南北极外第三大无人区,这里保存着地球久远的记忆,也是中国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  虽说可可西里环境严酷,但也会尽显“温柔”一面。它像一位母亲一样,哺育着长江北源——楚玛尔河,并用它5万平方千米的胸怀养育着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高原湖泊。  可可西里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高原湖泊密集区之一,它有大大小小的季节性河流50多条,当长江、黄河、澜沧江浩荡奔流时,这些流程只有几千米、几十千米的小河以自由的形态流动着,滋润着可可西里的生命,最后以湖泊为归宿。  只要看见了水,你就知道在可可西里不乏生灵。  春天,远道而来的候鸟在可可西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享受着高原“水乡”的宁静。  野生动物是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主人”,高原的草滩、湿地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粮和广阔的空间。  目前,可可西里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在荒原上奔跑的29种哺乳动物中,就有11种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种群。  可可西里常年冰雪封冻,严酷而寂寞。这里,人类难以生存,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每年的5月,冰雪融化,高原上短暂的夏季即将来临。  与往年一样,怀着小羊的藏羚羊便会北迁,它们从千里之外的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等地,沿着一条古老而固定的路线,向着可可西里开始了旷古持久而充满神秘的迁徙之路。  1996年,在藏羚羊迁徙的通道旁,环保志愿者们建起了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站,保护站被命名为“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  在瞭望塔上,用望远镜就可以巡视200千米以内的辽阔草原。  可可西里曾经是藏羚羊的美丽家园,20年前,可可西里纯净的空气中开始飘荡着屠杀藏羚羊的血腥,藏羚羊的数量由原来的100万只骤减到不足1万只。  藏羚羊身上的绒有“软黄金”之称,一只藏羚羊身上可以提取100克左右的羊绒,3到4只藏羚羊的绒经过加工织成的一条披肩,在欧洲能卖到5万美元左右。暴利的驱使让一些利欲熏心的盗猎者铤而走险,疯狂地猎杀无辜的藏羚羊。  才嘎(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局长):昨天他们出来的时候是按照这个路线,还是另一个路线?昨天他们是从这条路线出来的,进去的两辆车,从山里进去,今天可能到卓乃湖。所以我们今天必须在晚上要赶到卓乃湖。  才嘎,第一任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局长。1996年,他来到危机四伏的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工作。  才嘎:有的朋友跟我说,为什么到这个地方去,这个地方很危险。索南达杰同志为了保护可可西里这个地区,保护藏羚羊这个物种献身了,这种危险是大家都要面对的。  此后的10年间,一次次充满危险和血腥的反盗猎行动,成为才嘎新的生活内容。  有一段影像记录了一次反盗猎行动。2001年6月,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接到报告:阿尔金山附近有人猎杀藏羚羊。第二天中午,干警们与盗猎分子相遇,双方对峙近一个小时,最终避免了一场盗猎者对藏羚羊的屠杀。  经过10年的努力,盗猎藏羚羊得到了有效控制,可可西里正在恢复往日的宁静。  2004年,江源地区一座新的铁路桥——“沱沱河铁路大桥”代替了50年前修建的青藏公路桥,成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  青藏铁路要穿越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以桥带路”是铁路通过冻土层最佳方案。  然而,突兀在平坦荒原上1米高的铁路,将成为藏羚羊迁徙的一道障碍。  铁路工程设计者将原设计稿中高1米的涵洞升高到3米,每个涵洞的宽度不小于20米,保证了藏羚羊和其他野生动物自由来往。2米之差,使建桥的投资比预计高出了3倍。  长达11.5千米的清水河大桥建成后,成为中国最长的却又是无水的铁路桥。  距清水河大桥1千米并行着50年前修建的青藏公路,20年来,公路每天过往的车辆接近千辆,这给藏羚羊迁徙带来了隐患。  6月,大群的藏羚羊准时出现在山冈上。前几年,在靠近公路的地方很难见到藏羚羊,这几年,反盗猎行动使藏羚羊已经不再望人生畏。  青藏公路在藏羚羊的视野里并不陌生,它们最担心的还是在路上奔驰的庞然大物。  能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在草原上奔跑的藏羚羊,敏感胆小的天性使它们要为跨越7米宽的公路而犯愁。  10年前,青藏公路上时常会有藏羚羊被撞死的惨剧发生。  1996年,在海拔4500米的青藏公路上,出现了中国第一次为野生动物通行设立的红绿灯。每当红灯亮起,公路上的车辆都停车等候,公路上一片寂静。  藏羚羊迁徙习性很有规律,几百只,甚至上千只聚集在一起越过公路。反反复复,走走停停,藏羚羊要经过多次试探,为的是确信公路上已经没有了威胁。  为跨越这7米宽的公路,它们竟耗费了一个多小时。面对青藏公路,藏羚羊如此谨慎,那么穿越铁路时,它们又会怎样呢?  青藏铁路的清水河大桥静静地等待着藏羚羊的来临。  为了确保怀孕的母藏羚羊有一条安全的通道,才嘎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清障行动”,管理局的干警们将要用两个月的时间,踏遍可可西里,对藏羚羊迁徙之路进行检查,不给盗猎者以任何可乘之机。  此时,第一批从西藏羌塘方向来的母藏羚羊已先期到达青藏铁路旁。  监护它们的干警也悄悄跟随到了这里。  藏羚羊第一次看到了突起在荒原上的大桥,它们显得犹豫不决,在试探了几次之后,谨小慎微的藏羚羊终于壮起了胆子。  所有的担心和疑虑都在迅速地奔跑中化解。  历经几个月的千里跋涉,怀孕的母藏羚羊安全地越过公路、穿过铁路,渐渐消失在天地相接的远方。  可可西里最高峰布喀达坂峰是青海与新疆交界的地方,山脚下的一片无人区是藏羚羊重要的通道,这里除了河流和湖泊,还有终年不断的地热喷泉,它们的水温高达91℃。  高原上体态最大的野牦牛注视着这些侵入它们领地的外来者。  可可西里的盗猎终于得到了遏制,没有了杀戮的可可西里,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为了尽快赶到卓乃湖,藏羚羊们一直在可可西里的荒原上不停地奔跑。  卓乃湖被尊为母亲湖,这是它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几万只要做母亲的藏羚羊,在日夜不停地行走了两个月之后,此刻,终于来到了母亲湖的身边。  藏羚羊的世界很奇特,先期到达的母藏羚羊会一直等待其他的同族从四面八方到来之后,才开始生儿育女。  夜幕下的高原是神秘的,每年的这一时刻干警们都充满了希冀。  母藏羚羊们将要在这个夜晚分娩,天与地,山与水,都在静静期待着生命的降临。  高原的火光照亮了高原的夜晚,高原上的歌声是守护者们用生命呵护生命的心声。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当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新的生命将会诞生。  小羊羔的出生给草原,给可可西里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刚出生的小羊羔体重在2.8千克到3.3千克之间,羊水还没有干透,小羊就可以站立,出生10分钟后可以走路,3天后能够奔跑,对于藏羚羊来说,奔走的命运从降生的第3天就开始了。  藏羚羊的种群在人们的呵护下逐渐恢复,目前的数量已恢复到近5万只。  青藏铁路所穿越的三江源,是野生动物繁殖、迁徙与觅食的最主要地区。  青藏铁路为环保工程投入的总投资为21亿,首次为野生动物修建迁徙通道的青藏铁路,在铁路沿线修建了33处野生动物保护工程,为高原野生动物提供了一条  “生命通道”。火车给自然让路,这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  青藏铁路还首次成功在高海拔地区移植草皮,为中国的大型工程建设树立起环保的典范。青藏铁路的贯通,将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的物资、人员进出困难的问题。  如今,建成后的青藏铁路沿线景观依旧,千里铁路与江河、雪山、湖泊融为一体。  沱沱河向东,在囊极巴陇与长江南源当曲汇合,改名叫通天河。  通天河畔,有一条古道。1300年前,荒凉的古道上出现了一队庞大而豪华的车辇,车里坐着一个名为李雪雁的长安女孩,这个女孩就是文成公主。  长长的车辙印在这片高原上再也没有消失。文成公主所到之处,不仅传播了佛教文化,同时还带来了农耕文明。今天我们在玉树地区的通天河边的农田里,依然可以看到当年文成公主带来的双牛抬杠的农具。  如今,玉树的勒巴沟,依然保留着1000多年前的样子,沟里的文成公主庙折射着沧桑的岁月。  青海南部重镇结古镇是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首府,“结古”在藏语中是“货物集散地”的意思,长江从它身边流过,它也成了长江流域中第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  玉树,是三江源重要的地区之一,高海拔使这里的生态环境变得非常脆弱。近年来,全球变暖、天灾、鼠害、过度的放牧等因素使一些地区出现了荒漠化。  扎西才德在通天河边开荒植树已经整整7年,7年的执着使河边的荒滩变成了绿洲。说起扎西才德种树,还得从他的祖辈说起。  拉布乡,通天河边的一块绿洲。这里的白杨树连接成片,在3700米的高海拔地区,简直就是个奇迹。  拉布乡有个拉布寺,在拉布寺300年的历史当中,寺里的第四世活佛姜雍罗松姜措的故事,传遍了整个玉树。  姜雍罗松姜措活佛,因佛事来到西宁,看到西宁路边栽种的白杨树,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  他用做买卖的钱,买了2000株树苗,长途跋涉中,2000棵树苗仅存活了60棵。姜雍罗松姜措活佛的诚意打动了上苍,这60棵树苗在拉布乡扎下了根,繁衍至今,甚至延伸到整个玉树地区。  因为有了100年种树的历史,拉布乡的河水,清亮洁净,日夜不停地流向滔滔的通天河。  活佛的孙子扎西才德一家,延续了家族种树的历史。  1998年夏天,电视上连续报道长江中下游洪水的消息。扎西才德一家意识到,他们应该为中下游的人们多植树、多造林。第二天,他们拿出30万元积蓄,在通天河畔租下了340亩荒滩,种下十多万棵树苗。  在这样的高寒地区,能把树苗种活已是不易,树木生长的缓慢程度更是超乎想象。历时5年,荒滩地里小树连成片,又一片生命的绿洲在玉树飘摇。  岭国的老人作了一个神奇的梦,天神向他预示,英雄格萨尔将诞生在长江源头地区。为了长江、黄河源头永远繁荣昌盛,神说,让雪山永远洁白、晶莹,让湖水永远洁净不干涸。  青藏高原是江河之源,也是神话、民歌的海洋。英雄史诗《格萨尔》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  2001年,中国政府在三江源建立起59千米的高原绿色长廊,绿色长廊的起点就从玉树开始。  在一片片绿洲出现后,长江的水质开始变化,水土流失逐年减少,长江上游的含沙量也逐渐降低。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开始得到有效地保护。  玉树有很多民间的石刻艺人,新寨村70岁的老人宗西就是其中一个。  玛尼石是藏传宗教石刻艺术品,上面镌刻着6字真言,它与飘飞的经幡共同形成了雪域高原独特的文化。  宗西每年要把108块玛尼石放到流向通天河的溪水里。按当地藏民的说法,这是一座金桥。溪水从“金桥”流过,带着宗西的祝福,带着人们美好的祝愿流向长江入海的地方。  通天河流过玉树地区,改名叫做金沙江,它奔腾着,浩荡东去。  &第四集 金沙流韵&以清晨洗街作为每一天的开始,也以黄昏的洗街作为一天的结束:这里是丽江的四方街,以清澈的泉水洗街,在中国,它似乎是独一无二的。  彷佛是一种古老的仪式,在古城每天的清晨和黄昏进行着。没有人说得清楚这到底是谁的设计,但借着古城西高东低的地势,当西河的水眼被打开,水流快速向东流淌时,古城古老的街,就这么被清洗了一遍,焕然如新。  以清晨洗街作为每一天的开始,也以黄昏的洗街作为一天的结束:这里是丽江的四方街,以清澈的泉水洗街,在中国,它似乎是独一无二的。  海拔5596米的庞大身躯,玉龙雪山就在古城的北边,披云戴雪地拔地而起。这座北半球离赤道最近的冰川雪峰,正是古城的活水源头。冰川雪峰溶化的雪水,在雪山脚下,和地下泉水汇聚成4万平方米的黑龙潭,再沿着15千米的玉河,流进丽江古镇,也给了古城历久弥新的面貌。  北面是高不可攀的玉龙雪山,东西南三面都是滔滔的金沙江,江山环抱,成为古城的天然屏障。同样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勇闯横断山脉,并肩奔流,形成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奇观,其中怒江和澜沧江径自向前流去,只有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来到丽江城外,拐了一个大弯。这就是长江第一弯。  就这一弯,成就了长江东流的奇观。  也就是这一弯,金沙江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切出了一条18千米长,拥有7道瀑布、18处险滩,举世最深、最险的虎跳峡。  世界奇观,就在丽江边上风云际会——雪山、金沙江和泉水,就这么造就了丽江的神奇,而金生丽水,更注定了丽江的诞生。  50来岁的李实,就像许多传统的丽江男人一样,日子过得悠闲而自在,但事实也并非完全如此,原因是丽江变了,李实的生活步调无可避免地也变了。  原来不过30万人口的古城,如今每年都挤进超过300万的观光客,他们有些来自国内,有些却是来自千里迢迢的国外。  1996年的一场大地震,让丽江有了更让世人关注的名声,这名声从国内远播到了国外。  面对源源不绝的访客,古城有些人家索性就把自己的宅子改成了民居客栈。  经历地震而毫发无伤的李家,几年前,在原本爱玩鹰的李实手里,成为敞开大门迎接宾客的丽江古宅之一。传统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的纳西建筑样式,祖传上百年历史的宅子,也是丽江重点保护民居,当时要开办客栈,李实还和老人家费了一番唇舌。  李实(丽江古城居民):这里是个3人房,还蛮干净的,楼上空气和光线也好,房间还可以,楼上楼下都有客房,环境不错,你们可以挑一挑。  300万的游客,是古城建城800多年来最繁华的时候,李实的生活、丽江的街头,就是这么开始忙碌的。  初来乍到的人都说,丽江的街道彷佛迷宫。和其他古城不同,此地没有中轴概念,没有对称的布局,分不清东西南北,找不到几条笔直的路,然而,这也正是古城的魅力之一。  街道依水而建,人家依水而造,古城迷宫的街巷,便来自于这些交错的水道。但谁也说不明白,这是在哪些年代、由哪些人完成,正如没有人知道,这古城到底有多少条流水。  人们只知道,最初古城只有一条溪流,它从城北流进来,顺着东南方向出城,最终汇入金沙江。之后,人们再以人工开凿方式,从这条溪流引出东河和西河,原来的那条溪流就被称为中河。如此一分为三、再三分为九,约莫到了清代,丽江古城已经大致有了今天处处柔情似水的模样。  丽江人说,水就是丽江的眼。眼的典型,就是随处可见的井。井眼底下,便是地下的清泉。以这点状的泉眼、网状的溪流,加上中河及东西两河,便构成了古城纵横交错的水系。  不大的地方,几十条的流水,丽江城就彷佛建在了水上面。流水也俨然就是古城一条美丽的飘带,连着东家,也接着西家,邻里之间便因为这些水日夜的相连,而互通有无、守望相助了千百个寒暑。  古城开办的民居客栈,至今已经有260多家,李实开办客栈不算久,知名度却很高。来到他家的客人,都要看一看那个很有名气的激沙沙。  激沙沙,来自纳西语,按照纳西古东巴象形文的描绘,激意味着房子里有水,沙沙则如同两把锁,整个涵义,就是要用锁,把象征吉祥的水锁在房子里。  东巴,是纳西人对经师或祭司的称呼,早先也只有祭司使用这样的文字,它是当今世界保存得最完整,也是最古老的象形文字。  李实的家,据说是丽江古城里少数有水流进家里的地方,水从灶台下流过,而在院墙外分出两条小溪,当地人把它称为激沙沙。但也有人说,激沙沙其实就是水流的声音,以这样的名义形容古城处处流水,俨然处处都是激沙沙。  一个美丽的地名,自有她美丽的由来;一个因为水而美丽的古城,自有她源源不绝的水源。多水的丽江,吸引了纳西人的聚集;他们世世代代倾注心力,用心经营着丽江。直到今天,这个金沙江边、玉龙雪山下,聚居着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坝子,仍然以纳西族人为绝大多数,其中大约30%的人,依旧操持着传统的手工业。  丽江古城,木府。  13世纪末,元世祖忽必烈率军攻打纳西,建立了当地的土司制度。这座气宇轩昂的木府,曾经是古城权力最高的木氏土司的府邸,据说还是仿造北京紫禁城的样式修建而成。  作为木氏的后人,木霁红和他的朋友展开了追溯古城历史的旅程。研究发现,自古以来,丽江地区一直就是古道重要的贸易中继站。  古道,那是一条以人力和马蹄,从三江并流的险峻山区踩踏出来的贸易之路,人们称之为茶马古道。  有证据显示,古道极可能早在汉唐时代就已经形成,因为马帮和货物的经过,渐渐形成人烟聚集的地方。  水源充足、地势平坦的丽江坝子,顺理成章成了古道的驿站。马帮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丽江的四方街,再从这里向四方分散开来,于是便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街道呈放射状向外延伸、房屋从四方街层层铺开的古城格局。  丽江古城称得上是“活着的茶马重镇”,它面积不大,只有3.8平方千米,从高处俯瞰,就像一方大砚台,人们又称它为大砚古城。  而今,马帮渐渐从历史中退隐,取而代之,是背着背包行囊的旅行者,络绎不绝地涌进丽江的街头。  80多年前,一位出现在丽江街头的年轻学者,率先把丽江介绍给了全世界。年轻的学者名叫约瑟夫.洛克。  如今年近80的宣科,回想当年,恍如昨日,洛克在丽江前后27年,有几年就是找他的父亲当翻译,当时的宣科,不过5岁。  原意为雪山下的村子,纳西语称作“巫鲁肯”。玉龙雪山下的这座玉湖村,是洛克住得最久的地方。就是这位美籍奥地利裔植物学者、探险家,不断地以文字和照片,把丽江种种的美,通过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披露给外面的世界。  洛克在文章里写到“这是一座天人合一的古城。”他也不止一次对宣科的父亲说:“水是纳西人的灵魂、丽江的灵魂。”只可惜,他要归宿在这美丽地方的愿望却未能实现。  为寻找人间天堂而来到丽江的外国人,洛克绝非是最后一个。譬如法国人乐家生,若干年前来到丽江旅游,一眼就爱上了这座多水柔情的古城,乐家生留了下来,并成为古城长期居住的90个外国人之一。  乐家生(丽江古城居民):我在这里生活得很快乐,对我来说这里是人间天堂,我开了一个小酒吧名叫小巴黎,为什么?因为我喜欢喝酒,这个酒吧里什么都有,而且我喜欢这里的气氛。当我看到水两边的酒吧就想到法国巴黎塞纳河的左岸,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有很多的学生,也有很多的吉他手。另外,还有这里的水。这里的水与巴黎塞纳河的水不同,塞纳河的水有些脏,这里的水是从山上流到这里的,更加干净、清澈,水里还有很多鱼,像鲑鱼等等,所以,对我来说,这里绝对是人间天堂。这里的生活让我觉得很快乐,我将在这里度过我的晚年。  这是乐家生在这里欢度的第三个圣诞节。为了留在古城,乐家生辞去了工作,也娶了一位中国妻子。  前后相隔80年,乐家生却似乎和洛克灵犀相通,都因为丽江天生丽质的山水以及这里淳朴的民风而停留在玉龙雪山下。远比洛克来得幸运的是,他还握有最大的胜算,将自己的晚年安顿在这美丽的地方。  来自塞纳河畔的乐家生,似乎更加欣赏丽江水系巧妙的设计,比如古镇随处可见的三眼井,顺着水往低处流,连成3个流动的水潭——上层饮用、中层洗菜、底层洗衣,层次分明,数百年来不曾改变。  显然生命中不会再有第二个选择了,乐家生在古城十几千米外的束河,又着手开办了第二家店。在这里,他将打造一个与小巴黎迥然不同的酒吧。  乐家生:这个酒吧也叫“小巴黎”,小巴黎一,小巴黎二,是小巴黎分店的意思,小巴黎丽江,小巴黎束河。  面对潮涌的游客,丽江人不免开始忧虑,担忧他们改变了丽江传统的步调,甚至破坏了它古朴的情调,丽江人萌生了守住传统的意识。  慕名而来丽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旅游旺季,李实的激沙沙客栈,十几个床位经常被预订一空。  李实最近又租了一个院子,开办分号,使得接待量增长了一倍,但房间都是不带卫生间的普通客房,为能提高价位,李实的夫人极力说服,要李实重新装修客房。在老宅子里大兴土木,李实一时还拿不定主意。  李实一家的讨论:我们这个激沙沙在游客当中比较有知名度,没有标准客房比较被动。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遗产之内了,遗产怎么能变呢?变了就不是遗产了。你说的这个也是事实,但是,我说的是保持原汁原味,都搞成标间,客人去住(宾馆)标间得了嘛,那种宾馆标间多了。但是,很多人家都在改了,我们家没有。是的,这个也是个事,刚才,还有人在问有没有标间,这个有点被动,但是,我们不需要跟人家随大流地去走。现在这个年代需要竞争,做生意的也是。竞争归竞争,但是,我说的是从长计议,更长远的一种竞争法,你们考虑一下。  好吧,我倒是赞同我爸爸的说法,大家都改来改去,改成宾馆式的有什么意思,世界遗产去哪里找?  这样的讨论,在李家不止一次了。而李实的坚持,似乎也只有在纳西人对古城那份古朴而坚贞的情感中,才能找到答案,包括古城的一草一木,每一条溪水,每一座桥。  从最大的石桥,到仅有两米长的木板桥,古城的水上总共354座桥,密度之高,也是全国之冠。在河水流过古城的北端,有一座古桥,名字也很别致,就叫“水上有桥,桥上有水”。  如今,桥已不复存在,但老丽江人却记得,那是一座具备疏导洪水功能的桥,洪水先是被导入这座桥,再引到水流最大、最快的中河,快速流动的中河水将洪水冲出城外,就这样巧妙地利用了城里的水系统,而保证了古城和古城水系的安全,丽江也因此安然无恙到今天。  供奉在古城外靴顶寺里的铜像,就是纳西人崇拜的水神。  在纳西人看来,人与万物原本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和人类一样,万物本有灵,因此在他们坚定的信仰里,崇拜着山川,珍惜着草木,自然也更景仰着与他们祸福相依的水,那是大自然的赐与,是丽江的魂。  同样抱着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宣科把精通古乐的老人们重新聚在一起。  这些乐手有的是教师,有的是裁缝,还有马帮的领队,正是这群身份不同、年龄古稀的老者,组成别开生面的纳西古乐会,在1981年的第一场演出之后,震惊了世人。  一种深藏唐宋古风,有着汉族道教神韵,却早在中原销声匿迹的古乐,借着纳西的老乐手,悠扬地在古城的夜空中飘荡,似乎又找回了古老的乐魂,欲罢而不能。有人说,尽管这不是记录在音乐史籍,或是大剧院演奏的音乐,但他们中间或许坐着不为人知的丽江巴赫。  乐天知命的丽江人,尊重着自己的传统、尊重自然,这也就等于尊重了古城的价值,尊重了自己生命的存在与延续。  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日复一日地流动在古城之中。这就是丽江,一个给过许多人祝福,同时也让许多人为她祝福的地方。而这静静的清泉、悠悠的流水,也将把这些祝福带到金沙江,带到与它紧紧相连的长江。&&第五集一江东去南津关,长江三峡的出口。这是一道神奇造化的关口,由此向西,高山峡谷连绵不绝,由此往东,地势却宽阔平坦。流过这个关口后,长江终于冲开一条出路,向着大海,踏上东归之路。距今2亿年前,长江流域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古地中海中。发生在1.8亿年前的印支造山运动,使山脉突起,高原呈现。在横断山脉、秦岭和云贵高原之间,形成断陷盆地和凹地,当中湖泽相连,自西向东流入古地中海,形成与今天的长江流向相反的古长江。距今300万年前,长江流域西部地势进一步抬高,东西两条古长江终于贯通一气,浩浩荡荡流入东海,形成了今天的万里长江。有着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是一座和水有密切关系的城市。水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不断流淌,渗入了每一户人家的生活。被丽江人奉为神山的玉龙雪山就在古城边,雪水融化后从山上流入古城的每一条小河,然后,汇入了金沙江。金沙江在历史上曾经被叫作丽水,丽江古城之名就由此而来。到宋代时,因为在河道中发现了大量的金沙,这段2308千米长的河流才被称为“金沙江”。那个时候,人们认为金沙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1639年,50多岁的徐霞客来到了丽江,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考订江河源流。正是这一次地理考察,改变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长江的认识,为以后江源的探寻指明了方向。在对金沙江的水文状况进行了详细考察后,徐霞客在《溯江纪源考》中首次提出了“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的论断。从此,金沙江成为长江干流的上源。直至300多年后,人们沿着金沙江向上游探索,才最终找到了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冰川消融之后,化成了众多细小的河流,这就是万里长江的正源,被当地人称为沱沱河。那种形态独特、密集如网的河流在地貌学中有一个形象的名称——辫状水系。沱沱河在流淌了370多千米后与当曲汇合,向东南流去形成通天河。通天河在经过813千米的行程后,在青海玉树县巴塘河口进入了金沙江。巴塘河口,通天河和金沙江的分界点。对长江来说,它的意义并不只是改变地理名称的标志。巴塘河口以下,长江进入了西藏、云南、四川三省区交界处的横断山脉地区,这里的地质结构大体保持着从北到南的走向。于是,长江也由通天河段的大致从西向东流,转为金沙江段的从北向南流动。同时,长江的河道也结束了在旷野中的恣意穿行,开始了在高山深峡中的破冰之旅。横断山脉,绵延千里,神秘莫测,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自然奇迹就孕育在其中。沿着横断山脉,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条大江自西北向东南平行流淌了1000多千米,三条大河最短的直线距离只有19千米,形成了“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2003年7月,这一地区正式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那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如此奇观呢?距今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开始了强烈的造山运动。在地壳相互挤压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大断裂,它们引导着峡谷中的各条水系按照与山脉平行的走向前行,最终形成了“三江并流”的奇观。强烈的地质运动在三江并流区内留下了深刻印记,也让这个区域成了科学家眼中地球演化的历史教科书。在众多的地理奇观中,岩层中含有大量氧化铁的丹霞地貌令人震撼。这片总面积近250平方千米地质景观,是目前中国最大、发育最完整的丹霞地貌群。这里是长江水流速度最快的地方,30米左右的宽度、16千米的长度,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金沙江纵身跳下了213米,从江面到两岸的山顶之间3900多米的高差,形成世界上最深峡谷之一的虎跳峡。湍急的江水在崇山峻岭间劈开一个缺口,两岸的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就像拉开的帷幕,冲出虎跳峡的金沙江,势不可挡的向东奔去。狭窄的河面和汹涌的激流,使金沙江在历史上几乎成了不可逾越的天险。金沙江唯一可以横渡的地方在距离虎跳峡20多千米的上游。在这里,远古的造山运动迫使向东南流淌的金沙江改道,拐了一个将近270度的大弯,也使奔流不息的江水放慢了脚步。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领十万大军征战云南,就在这里,他们用完整剥下的牛羊皮做成皮筏,渡过了金沙江,统一了中国。后人把这次著名的军事行动称为“元跨革囊”。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地人还继续使用这种皮筏渡江。今天,人们用装有马达的渡船来往于两岸。即便有了机器作为动力,人们每次渡江还是不易。因为,在这片表面宁静的水面下,水流的速度居然达到了每秒4米左右。金沙江在这里形成的江流急转的奇观就是著名的“长江第一弯”。“长江第一弯”所在的石鼓镇曾经是云南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一块汉白玉鼓状的石碑成为旧日小镇留下的标志。当年,来往于藏区和内地的商人就在小镇的市集上做着买卖。如今,“长江第一弯”给石鼓镇带来了众多来自各地的游客,他们远道而来就是为了一睹这一决定大江命运的神奇之地。从这里开始,长江和怒江、澜沧江分道扬镳,向东流去。在冲出了虎跳峡两岸一系列栅栏般陡峭山脉的阻挡后,长江终于顺利地突破了它东流入海的第一道关口。离开丽江古城300多千米后,金沙江流入了四川省境内。20多年前这个被称为渡口的地方,现在已经有了和其他城市一样的繁华,这座金沙江上最年轻的城市就是攀枝花市。攀枝花依金沙江而建,因为有着储量惊人的铁矿,在40年时间里,外来的移民们在金沙江边建成了这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在这里,长江最长的支流雅砻江与金沙江汇合了。雅砻江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这条在峡谷里穿行了1637千米的河流,总落差却达到了4420米。 2000年竣工的二滩水电站就在雅砻江的下游,它距离攀枝花市区大约30多千米,是中国在三峡大坝修建之前最大的水电站。金沙江在这里开始离开雪山群的环峙,进入了干热河谷地区。由于气候和地形的原因,攀枝花还保留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原始苏铁林。水流湍急、礁石密布的金沙江,让攀枝花成为航运禁区。20年前《话说长江》留下的情景直到今天还没有改变。长江上船只能够到达的最上游城市就是宜宾,这里是长江航运的零千米处,宜宾也因此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由于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1030千米的河段大部分在四川省境内,人们又习惯地把这段河段称为“川江”。从长江源头到宜昌长约4500千米的干流河段,就是滚滚长江的上游。在宜宾,又有两条支流汇入了长江。一条是从北岸汇入的岷江,另一条就是从南岸汇入的南广河。发源于云南省境内的南广河,与长江上游众多的大型支流几乎不能相比,但是,这条小小的支流却是古代中原封建王朝开拓西南边疆的一条重要通道,它沟通了云南东北部地区与长江及四川之间的物资往来。在过去的岁月里,航行在南广河上的船到达宜宾后会停靠在“水门”旁边,人和货物就从这临水的城门进入城市。始建于公元前182年的宜宾城,以围绕城市的长江和岷江为天然的护城河,城墙就修建在临江的岸边。城市东西南北的城门,都以“水门”命名。环绕着宜宾的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支流,这条全长735千米的河流,流经了四川盆地中降水最为丰富的地区,又汇集了大渡河、青衣江等几条支流。岷江曾一度被认为是长江的正源,它发源于四川阿坝的岷山山脉南麓。岷江自北向南进入四川盆地之后,在道教名山青城山北面,被中国最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分为内、外两江,并因此而造就了天府之国成都。在中国众多的河流中,岷江是一条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河流。岷江流域基本处在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四川盆地之中。这个面积20万平方千米的盆地,四面环山,几乎完全封闭。四川盆地的水资源极其丰富,大大小小1000多条河流滋润着这片土地。水为四川盆地带来了柔美和灵动,从天空俯瞰,水滋润着这一片神奇的造化之地。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气候,使四川盆地成了中国西部最富庶的地方。天地之间,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四条大河自由流淌,四川也由此得名。发源于陕西秦岭的嘉陵江因为流经陕西省凤县的嘉陵谷而得名。嘉陵江全长1120千米,流域面积有16万平方千米,它是整个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处,就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城市——重庆。这座由两条江流围合而成,面积约22平方千米的渝中半岛,是重庆商贸、金融和交通的枢纽。流淌在四川境内的长江受到盆地和丘陵的相互制约,忽宽忽窄。在江面最宽的地方,乌江从南岸汇入了长江,两江交汇处也是重庆市涪陵区的所在地。全长1037千米的乌江发源于乌蒙山区,由西南向东北横穿了贵州中部,在涪陵注入长江。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半个世纪前,它是贵州省物资进出的最重要通道。对许多人来说,涪陵的名声主要来自于这里出产的榨菜。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榨菜。这种备受欢迎的食品,是以在中国西南地区普遍种植的菜头为主要原料。乌江是长江所有支流中植被保护最好的地方,有“生态河流”之称。这样的环境加上周围山脉阻挡了江面蒸腾的水汽,就形成了最适宜菜头生长的温度、湿度和照度。于是,涪陵就有了榨菜之乡的美名。从攀枝花到涪陵1000多千米的河段上,长江汇集了雅砻江、岷江、赤水河、沱江、綦江、嘉陵江、乌江等10多条支流,在每条支流与干流交汇的地方都形成了城市。这,也许就是文明依水而生的有力佐证。对于长江而言,每条支流的汇入都是一次水量的补充。当长江在上游段汇集了一条条支流后,已经是汹涌澎湃、能量惊人了。矗立在长江边已经有700多年历史的锁江柱是南宋末年设立的。锁江柱原来一共有7根,遇到战争,就用巨大的铁链横穿江面,连到对面的铁柱上,拦住敌人的战船,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锁江柱所在的地方就是被称为“巴蜀咽喉”的三峡夔门。夔门地势险峻,两岸最窄处仅有数十米。进了夔门,长江再次进入了峡谷地形。此起彼伏的山脉、峡谷中错综复杂的地质构造裂隙和江水一起构成了长江中最壮丽的景观——长江三峡。三峡,是长江自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在长约208千米的河段里所穿越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3大峡谷的总称。从青藏高原一路走来,长江矢志不渝地向大海奔去。当长江遇到了巫山山脉的阻挡后,积蓄了巨大能量的大江犹如一把利斧,开山劈岭,横切巫山,在万山丛中奔腾而过,这就是长江水的力量。冲出巫山的长江,终于穿越了东流入海的第二个重要关口,也为人们留下了旖旎的三峡风光。从夔门到巫山县大溪镇长约8千米的峡谷,就是三峡之首瞿塘峡。这是三峡中最短却最为雄伟的峡谷,这片动人心魄的壮美之地就是长江劈开巫山留下的切口。45千米长的巫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段峡谷,幽深秀丽、云雨变幻。巫峡中分布着包括神女峰在内的12座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孤峰,它们被称为“巫山十二峰”。孤峰和峡谷中变幻的云雾一起组成了“巫山神女”的浪漫传说。西陵峡是三峡中江面最宽阔的峡谷,但湍急的江水,也让西陵峡成了长江三峡中最险的峡谷。三峡大坝蓄水以后,水面上升,水流平缓,这里已经是一片高峡出平湖的平和景象。1981年,以三峡中著名景观“神女峰”命名的“神女”号在长江下水,“神女”号的主要观光线路就是长江三峡。20多年前,“神女”号的游客在长江上看到了令人震撼的美景和行走在江边的纤夫。三峡大坝蓄水后,逐渐升高的水位让今天的游客可以进入峡谷深处。在人迹罕至的峡谷里,曾经的纤夫还在拉船。这是长江上最后的纤夫,他们昔日的劳作今天已经变成了旅游的景观,和峡谷一起构成了长江里古老、野性的美。葛洲坝是截断万里长江的第一座大坝,它的建成让当时的人们充满了自豪,这为10多年后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2006年5月,三峡大坝施工已经进入了第十四个年头。随着三峡大坝主体建设完成,三峡工程开始发挥作用。三峡大坝位于葛洲坝上游的三斗坪,和葛洲坝相距仅38千米。两座大坝的位置都在湖北省宜昌市的范围内,一城两坝的格局,让宜昌成为长江上最特殊的城市,一座名副其实的水电重镇。宜昌古名夷陵,“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意思是水面变得平稳宽阔;高山变成了小丘陵。正是这样的地理特点,成就了宜昌的今天。流过宜昌以后,长江结束了上游的行程,进入了中下游。从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长江的上游河段长达4500多千米,占长江总长度的2/3以上。它经历了中国地形的三大阶梯,落差达到了5400米。一路之上,长江遇山开山,遇谷穿谷,起伏褶皱的岩石门槛终究抵挡不住至柔却至刚的滔滔江水。南津关,长江三峡的出口。这是一道神奇造化的关口,由此向西,高山峡谷连绵不绝;由此往东,地势宽阔平坦。流过这个关口后,长江终于冲开一条出路,向着大海,踏上东归之路。 &第六集 水的年轮&&& 水,在这里幻化了神奇之后,也将从这里走出深山,流向几百千米外的长江。&&& 相接却不相融的两条水流,肩并肩地流淌着,一路相伴,在400千米以外的一条大江中,它们交汇了。&&& 这条清澈的支流,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汇入远从陕西来的嘉陵江,然后再一同流进长江。&&& 如果溯着这条清澈的支流,向着它清纯的来源走去,那便是名闻遐迩的九寨沟与黄龙沟。&&& 海子,是传说中仙女打破的镜子,也就是那条清澈的水的来处。他们说,仙女的镜子打碎成108块,就有了108个海子,散落在九寨沟周遭的深山翠谷之中。&&& 仙女的镜子,有人说是打碎成108片,有人说是114片,也有人说是118片,总之,它们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着各种形状,流动着模样不同的水,映照着各种颜色。&&& 群山幽静而深邃,也把这些仙女镜子的碎片,隐藏得幽静而深邃。&&& 大约在1000多年前,为避战乱,九寨沟的先民从青藏高原迁移到了这里,他们在峡谷间建起了树正、荷叶、扎如等9个村寨,这条山沟于是被叫做九寨沟。&&& 1984年,九寨沟被确认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一夕之间,她就彷佛从神话里走了出来,惊艳了全世界。&&& 深藏在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岷山山脉之间,大约50千米长、720平方千米的九寨沟,实际上是由树正、日则和则查洼三条山沟谷地组成,错落着无数的湖泊、瀑布和溪流,其中52%都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正因为如此,它深藏不露,直到被寻山而来的伐木工人发现。&&& 时间是1956年,有两名勘查森林资源的林业工作者,一路披荆斩棘来到岷山深处,就在这不经意间,走进了仙女传说的禁地,跨越了幽深的界线,打破了它的沉寂。与世隔绝的九寨沟,这才被意外地揭开了面纱。&&& 在那之前,九寨沟这里一直都只是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的乐园,山明水秀之间,隐匿着2000多种植物、300多种动物,其中不乏古老的珍稀物种,它们始终就在这里默默地繁衍生息。&&& 充沛的流水,滋养着从海拔2000米上下,到3100米之间,大约300平方千米的原始森林。因海拔的不同,分布着种类不同的林相,随着季节的来去而变化万千。每年到了一月,接近-20℃的气温,各个海子都被冰封,连平常气势磅礴的诺日朗瀑布,也在这片冷冽的空气中凝结。&&& 冰天雪地里,唯独五花海依旧碧波荡漾,它是九寨沟上神奇的不冻湖。&&& 这或许是海拔2472米的五花海,有史以来第一次被水下探测。在水下摄影的镜头里,散布在水深20米清明透澈的湖底、不断涌出热泉的泉眼,使得占地将近8万平方米的五花海在严冬季节仍能保持6℃的水温,它们就是五花海抗寒的奥秘。&&& 不过,相对于五花海丰沛的水量,地下水的补给还不到总水量的30%,那么,除了雨水的补给,五花海大量的水流究竟从何而来呢?&&& 海拔约3100米、面积93万平方米的长海,是九寨沟最高、也是最大的海子。&&& 雪山融化的冰雪水,源源不绝地注入到这里。&&& 乍看长海的水并没有出口,然而隐藏在山体之间的断层间隙,却如同一条信道,源源不断地把水送到地势较低的湖泊,长海便这么默默地成全了九寨沟众多的水流。&&& 水上、水下,处处都是碳酸钙的沉积物和附着物,这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质。这些无处不在的碳酸钙,和山沟里无处不在的流水,勾画出了九寨沟奇妙的美景。&&& 它们都是大约300万年前,地球第四纪冰川期的遗留物。当时,它们只是顺水漂流,大约12000年前,地球气候回暖,这些碳酸钙开始活跃,随着水流,就在这山沟里随处地堆积、随处地附着。直到半个世纪前,它才以艳丽的姿态,在众人惊异的眼神中,慢慢浮现出婀娜的身影。但在地质学上,可没有任何浪漫的形容,这些因为碳酸钙堆积、蓄水而成的海子,就称为“堰塞湖”。&&& 堰塞的是海子,高低落差的是瀑布,瀑布又形成了海子之间的联系。水就在这些碳酸钙的地层、地形当中,忽隐忽现,川流不息,造化了这一片惊世的杰作。&&& 九寨沟居住的大都是藏族人,他们的祖先把迁徙的脚步停留在了这片神山圣水之中。或许因为这里水多的缘故,无论耕作、放牧,还是用溪水磨磨,当地人的生活总是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年前,九寨沟人的生活情态第一次留在了电视影像之中。&&& 20年后,九寨沟人没有想到他们家乡的美景会引来这么多客人。他们也没有料到,家园竟可以带给世界这么多的惊奇,这些惊奇最终却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那么多未曾想过的改变。&&& 1992年,九寨沟成为世界自然遗产;1998年,更因为这群深居简出的藏族人,连同这里众多的珍稀动、植物物种,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纳入《世界人与生物生态圈保护区》,成为举世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取得双认证的稀有品种。&&& 紧邻岷山山脉,与九寨沟相隔大约140千米,便是赫赫有名的黄龙沟。&&& 静静地依偎在黄龙沟里,海拔5000多米的玉翠峰脚下,一处泉水积成的小水潭,是当地藏族人心目中的圣泉。&&& 他们经常带着鲜花到这里祈福,而如果花朵在水中旋转,便意味着神灵已经接受了他们的祝愿,人们因此称这里为“转花池”。&&& 黄龙沟,海拔3000多米,长不到4千米,却簇拥着3400多个彩池。这其中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整条黄龙沟的水竟然都是来自那小小的、人们许愿的转花池。&&& 浅黄色的钙华地表堆积,让3000多个彩池在阳光下恰似金光闪闪的鳞甲,层层叠叠地蜿蜒在山谷之中,从高处往下看,犹如金龙盘踞,就因为这居高临下的一眼,因而被称作黄龙。&&& 多少年来,黄龙沟一直是当地藏族人信仰的圣地,很少有外人的足迹,天幸如此,黄龙沟因此保有了它的原始。&&& 豪格尔.帕奈博士是一位来自德国科学院的生态学家,2001年,他选择了这个宛如金龙盘踞的黄龙沟,开始了在中国的植物生态考察之旅。&&& 帕奈博士曾经是德、俄、美合作项目的负责人,主持过西伯利亚和北美温带地域生态环境的研究,这几年,他徜徉在黄龙的山山水水之中。&&& 帕奈在这里娶妻,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随着研究的深入,黄龙沟也逐渐在他眼前变得清晰起来。&&& 3亿年前,整座岷山山脉连同九寨、黄龙,被深埋在一片汪洋之下。剧烈的造山运动将青藏高原抬高,岷山山脉从海底升起,拔高成主峰5588米的大山。&&& 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渗入了石灰岩的山体,携带出大量的碳酸钙,顺势在斜坡上沉积,遇上石头就包覆石头,遇上树根就包覆树根。有的沉淀,有的则堆高形成一个个水潭,再形成一道道、一片片滩流。岷山山谷之间如此的钙华结果,被学者称为“钙华的岷山式喀斯特地貌”。&&& 如此的喀斯特,放眼全世界,唯岷山最独特,中国于是有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黄龙沟和九寨沟。&&& 探测者在九寨沟的水下还发现,水从长海流到五花海,碳酸钙的浓度提高了20倍。长久以来,它们在这里年复一年不断地沉淀、堆积和包覆,在人们无从察觉的变化中,改变着九寨沟的样貌。&&& 彷佛是调色盘,693个水潭、693层色彩,连成一片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的五彩池,是黄龙沟里规模最大的彩池群。经由帕奈博士的试验,五彩池的增长速度大约每年3毫米。岷山式的喀斯特地貌就这么积沙成塔一样地形成了。&&& 彩池当中一座石塔建于明代,据说是某位功臣后代的陵墓。前后不过500多年,现在几乎成了碳酸钙的雕塑。&&& 亦真亦幻,原来的景物已不见了踪影,处处都让人惊奇:这里到底还在进行着多快、多大的改变?!&&& 大自然就在这里极尽造化之能事,以不尽的流水冲击着岷山喀斯特的地貌,最后赋予它们更缤纷的色彩,为人类彩绘出了两处珍贵的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沟。&&& 大自然的神来一笔,在水潭、彩池或海子处处抹上的色彩,来自水中大量的负离子,和那些自始至终漂流在水中的譬如水绵、轮藻、水蕨,以及各式各样的细微漂流物,融合了水边同样多变、善变的山川草木的倒影,在阳光的照耀下,完成了举世为之目眩神迷的艳丽景致。&&& 水不仅映照色彩,水还深藏意境。由于九寨沟的水远比黄龙来得深,九寨沟的海子因此更显得如梦似幻,彷佛来自遥远的天外。&&& 黄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阿坝州松潘县境内,这里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岷江、涪江的源头地区,这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松潘古城是连接黄龙沟与九寨沟两大景区的中继站。&&& 松潘古城,这座茶马古道上的历史小城,曾经是外来者路过集散的驿站。&&& 从小生长在这里的郭常,现在已是古城马帮旅行社的经理,每逢旅游旺季,100多个导游、200多匹马,依然是应接不暇。因为经常被国外媒体报导,郭常每年都要接待大约8000名的外国游客。&&& 虽然距离相当,但郭常的马队却从来都不往黄龙沟、九寨沟走,而是取道另一处人们比较陌生的峡谷,叫牟尼沟。&&& 牟尼沟也在黄龙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虽然比黄龙沟小了许多,但人迹稀少,似乎更具原始的味道。郭常喜欢把马队带到这里。&&& 就在牟尼沟这片体积庞大的石灰岩化石上,帕奈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在剥蚀的残面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波流动的痕迹,这些厚薄不均的层次,显示着某一个时期形成的年轮,足以推算出钙华堆积的速度和过程。只可惜,钙华表层已被破坏,他们考察证实了牟尼沟的钙华已经衰老,却无法确定它衰退的年代。&&& 距离钙化衰老的湖泊不过十几米,考察队找到了一处地下洞穴。不断从岩层渗透下来的水,形成了钟乳石,也在洞穴里积聚成大量的地下水。考察队不禁产生怀疑:莫非这面积不大的地下洞穴,就是牟尼沟钙华衰老的重要线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花月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