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岭屯堡古镇普好玩吗?有没有人去玩过?

安顺苗岭屯堡古镇确保亮相旅发会
&&&&来源:&&&&
原标题:苗岭屯堡古镇 确保亮相旅发会
  苗岭屯堡古镇项目已建成的部分步行街
  西秀区苗岭屯堡古镇项目是第十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建设项目之一,目前项目建设进展如何?3月12日,记者走访了苗岭屯堡古镇项目建设现场。
  苗岭屯堡古镇建设项目是以屯堡文化为核心,建设具有典型贵州民族民居建设风格,集文化、旅游、商业、住宅、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商旅文化项目。项目总占地面积1200余亩,总投资规模约50亿元,于2013年正式开工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建设已基本结束,建筑面积约38000平方米;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目前已有3万平方米完成封顶;三期工程目前正在进行征地拆迁。目前已完成投资6亿余元。
  项目总经理杨阳告诉记者,自开工建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今年,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苗岭屯堡古镇建设项目被列为第十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项目建设之一。
  杨阳说:“全省旅发大会能够让我省的旅游产业实现提质增效,苗岭屯堡古镇项目定位为打造新型多元化大黄果树地区旅游接待站,来到安顺旅游的游客在黄果树、龙宫、大屯堡、旧州等景区、景点旅游完后,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集休闲、旅游、观光、购物、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场所,让来安顺旅游的游客能留下来。”
  据了解,在全省旅发大会召开期间,苗岭屯堡古镇项目的样板间建设及硬件设施将初步具备接待能力。
  项目总工程师黄建春告诉记者,目前项目已经完全复工,工作人员及工人已经全部到位,项目建设正在全力推进。“为了加快项目建设,我们采取分标段、分班组,轮流加班加点进行施工,同时,倒排工期,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记者 刘仲强 文/图)
(责编:赵淑霞、秦晶)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马巍巍高原,对江山名胜儿女情长,左手青山,右手绿水,多彩贵州,有我一唱。
  黄果树大瀑布抒怀
有语云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黄果树,不知天大地大!去过黄果树的人如是说:到了黄果树,你什么心事都放下了,什么结都解开了。
兴许你见过一望无垠的草原,为天地之大而慨叹;或许你曾眺望宽阔的大海,为宇宙之无边而嗟然……如果你身临黄果树瀑布,除了感受自然的博大雄浑之美,更感受豁达奔放的力量之美的冲击、执著坚定的精神境界之美的濯洗。
众流赴壑急如梭,泻作层滩千尺波。素影空中飘匹练,寒声天上落银河。徐霞客见黄果树瀑布叹为观止,赞其“捣珠崩玉”、“万练飞空”。黄果树大瀑布是白水河的鲜亮的风景,是奔流不息的力量所在,是追求不止的高原精神颂歌。
巍巍高原,黄果树瀑布代表了高原精魂。这白水河一路从高山走来,经历无数跌宕坎坷,执著于辉煌的理想。君见瀑声震天,十里相闻的胜状之外,可曾见白水河沿理想逶迤而来的低吟浅唱?他走过人迹罕至的深谷,经过怪石嶙峋的河滩,穿过百般阻拦的乱石,往心中向往的地方如约奔来。黄果树之外的河段,是那么平凡不惊。黄果树周围的瀑布一个接着一个,十八道瀑布风格各异,千姿百态,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这是气势磅礴的追求精神的练习,是生命一次次跌落、聚集、奔涌,然后再次飞升。到了黄果树,生命向理想纵身万跃,终成一式雄伟壮观的飞翔。
观瀑亭上,咏几遍清代贵州印江诗人、书法家严寅亮的观瀑亭名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虹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看这高原精魂之水,飞身而下,有虎啸龙吟之雄,万马奔腾之势,霹雳惊雷之声!瀑布激起的水雾如纱,缥缈数百米,漫天浮游,形成针织一样的细雨,直入毛孔。此情此景,直使血液涌动起来,几欲对瀑布高喊一声,已无语言表达此时的膜拜。
名动四方也好,绝世称奇也罢,这高原的水似乎没有停留的念头。文人的雄词伟赋,丽人的流盼美眸,其实与黄果树的本原世界没有多大关系。周围的世界因黄果树而喧闹了,黄果树还是在四季的流转中信守理想,继续赶自己的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有“地”会识君。
常期望自己的心,能像黄果树瀑布那样,平淡路程中聚集力量,光辉时段里永记理想,坚定自己的步伐,永远往下一程赶去。明白长路漫漫,敢于前行,人生自有风景。也许长路上平淡无奇,但这心境好比养育了黄果树的青山绿水,留了青山在,何愁水不绿。一条长长的河流,就因这短短几十米的高度而成就。人生也莫不如是,百年时光,执著进取,见到几年辉煌,已算不枉为天地之过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梵净山洗心录      
谈诗,必言李白,论山,必举五岳。又有几人知,五岳之外别有高山。如果说每一座名山是一位诗人,贵州梵净山,可称为群山之中的李太白。  
说梵净山是山中太白,并不为过。不需细提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皇帝诏令而建的古碑上“众名岳之宗”的嘉美,问问天下间,哪座山能有李诗一般的雄伟磅礴、莫测奇诡、飘逸豪放、情韵俊朗,四种味道溶于一体?横观中外,纵览四海,唯有梵净山兼具,方敢称此山为山中太白。  
梵净山系武陵山脉主峰,方圆八百里,古老的山体距今已有10~14亿年的历史,峰峦巍峨雄奇。群山若怒涛骇云,似巨兽飞奔。远看苍莽起伏的梵净山,新金顶恰如龙吟于天,海拔2493米,从山脚到山顶,八千级台阶,没有点豪情的人是登不上这高度的。一步一步往上攀,越往上越陡峭,金顶那一段更是惊险,高峻的石山上凿出了一线石路,要好脚力才上得去,与《蜀道难》中“猿猱欲度愁攀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金顶一分为二,中间就是金刀峡,两峰对峙千年。在这样险绝的山顶,居然建成了寺庙,释迦居左,弥勒归右。美好的自然山川与人文宗教结合,变得更有灵气。登上山顶,听到天鸡鸣叫,放眼宇内,目极八荒,再柔弱的人也会敞开胸怀,豪呼几声。这时候你看群山,自己如在云端,那些不及金顶高的山都在脚下匍匐,像小动物在脚下屏息。看看来时攀越的八千级台阶,目迎流云,闭目遐想,风云在身边聚会,奔来涌往,领悟世界的真谛,不亦快哉!  
登这么险峻的山,对某些人来说,是小菜一碟。明代开始在金顶建寺庙的和尚、工人,把一石一瓦背上金顶。又如眼前抬游客上山的滑竿夫,皮肤和古铜器颜色一般。名山自有高手,我等空手道登山一族在山上气喘神定发几声呼喊,对江山挥舞几下手臂之辈,见这些每天抬人上山下山的滑竿夫,不禁心嘘:名山就是名山,一个滑竿夫都练成了无敌铁腿功,更多莫测奇诡的东西隐在此山中。  
梵净风景,不得不谈高山石林中的蘑菇石、万卷书、红云金顶、云海林涛、梵净佛光、天仙桥、定心水……蘑菇石是梵净的象征,上重下轻的形态总是令人看了担心,可它屹立千万年,偏偏姿态飞扬,风雷莫动。万卷书,地质运动、风侵雨蚀造就,巨石被刻划成一层层石片堆摞的模样,若经书卷卷。云来云往,涛声阵阵,云海在脚下或眼前涌动,天地顿宽,青冥浩荡,霓为衣兮风为马,快哉快哉!山中气候变化快,时而晴朗,时而雾雨霏霏,转变之中变幻出佛影,佛光四射,真如佛现人间。天仙桥,连接金顶两庙,横跨金刀峡,地势之险绝,月朗风清之夜,概天上客也来此看人间烟花。金顶草木并不丰茂,在这到处都是石头的地方,金刀峡悬壁处流淌出一线清泉,就是传说中的定心水,长流不绝,清咧甘甜。各风景形胜,巧若天工,不得不称叹大自然的莫测奇诡。  
梵净的飘逸和情韵俊朗体现在他的生态系统上。梵净山一带有八十一条溪流在山中蜿蜒而行,灵动而秀美。有的从高崖飞下,薄如白纱,潺潺清唱;有的顺山沟峰回路转,激流迸溅;有的静若处子,作无声之流……这条条溪水使绿意葱茏的梵净山获得了灵感,变得飘逸起来。山静水动,山青水白,一刚一柔,水土相滋,佳景天成。梵净山是联合国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成员,4.2万公顷原始森林,植物种数20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等21种。记录在案的动物有800多种,以黔金丝猴,大倪最为著名。这些动植物是梵净真正的主人,千百年来在这里生生不息,因它们的存在,梵净山才显出了人间的味道。看看可爱的金丝猴在林间跳跃,声如娃娃的大鲵在清流中游弋,形如鸽子的珙桐花在山野洁白开放……它们在梵净山活得快乐,过得如此自在,有了它们,梵净山才鲜活起来,才是一座有烟火情味,有生命气息的不死之山。  
常说男人如山,不知道男人要如哪座山才算好。如果要我选,当如梵净山。男人就该有那么五分的雄伟磅礴和飘逸豪放,把胸怀心襟放飞在广阔的天地,经风刀历霜剑,迎日送月,成就一番大风景。一分莫测奇诡,谁都不曾晓,留与世界去回味探讨。四分情韵俊朗,有情有义,爱恨明分,明明白白真男儿,留待后人传。  
  走进百里杜鹃      
我是在四月天走进百里杜鹃的。  
沿林间小道而上,还没有进入景区,远远看见山上杜鹃花一从从地盛放,油彩画一般。如果从天空俯瞰,四月的大地一碧千里,百里杜鹃就是大自然在大地这块绿布上描下的油彩。走进百里杜鹃,才知道,油画其实还不够确切,该是工笔画更确切些。  
百里杜鹃位于黔西和大方交界处,绵延百里。分布着马樱、团花、迷人、露珠等30余种杜鹃花,是当之无愧的“天然大花园”。四月天里的杜鹃花争奇斗艳、竞相绽放、如烟似潮、如云如海,身处其中,欣赏造物的神奇和伟大。我想,这莫不是上帝散落人间的珠链或花环,抑或是天女散花的杰作?看那山上,一丛红,一丛紫,一丛白,一丛粉,一丛绿……交错重叠,这美是天然的。山风吹动,树木一齐波浪般涌动,万花摇曳起舞,五彩的波涛出现了,一阵阵香味弥散在天地间,洗涤着我,从我的毛孔穿过,从我的眼睛流过,我就如变成了一枚生机盎然的绿叶,整个身心化入自然里去。  
白居易有诗赞美杜鹃:“闲折几枝持在手,细看不是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在诗人的眼中,杜鹃花犹如美丽动人的西施,至于芙蓉芍药之类则如老妇。徉徜于花间小径,映入眼帘的尽是苍枝虬干的杜鹃花树。杜鹃花扎根于深壤厚土,性喜山野,方寸之地的花钵,狭小窄逼的庭院不是她的生活之地。我想,这大概是白居易喜欢它的原因。  
喜欢它,是因这般美色给了我陶冶。放下城市生活里的焦虑、紧张,关掉手机,在自然的怀抱里,亲近这些杜鹃花。看这些灿烂的生命,这些自然的精灵,我满心欢喜。我认为自己很幸运,不用费多少时间,就能到这里来看看,来走走。花草树木的生活比之人的生活,更有生机。站在山顶,当想到自己是工笔画里的一分子,就盘腿坐下,看这百里的杜鹃烂漫,看五彩的群山在阳光下有如彝家女的笑脸那般明亮,闪烁迷人的光辉。  
在数花峰的一处草坪上睡着了,蚂蚁爬上我的牛仔裤,青草毡子托着我,丛丛杜鹃守护着我。许多年没睡过这么安静的觉,不远处游人的笑声、鸟雀清脆的叫声、阵阵风声林涛,自然的天籁误入了我的梦。  
想起了那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空崩裂,洪水滔天,彝族神王支嘎阿鲁用了三年时间补天,花了整整九年时间赶山填水。其他族人都死了,天神派仙女索玛来与支嘎阿鲁成亲生育后代。支嘎阿鲁与索玛生育了很多子女,待到人间繁荣昌盛后,天神要索玛返回天上。索玛舍不得支嘎阿鲁和她的子女们,神命难违,伤心的索玛眼泪都流干了,化作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彝族后裔把杜鹃花叫做索玛花,并将其奉为圣花。这时候,我想到山下遇见的那位彝家女,勤劳地在河边浆洗。世代居于此的人民在这里生生不息,这是大自然给予的福气。淳朴的民风和优美的大自然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想,传说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说表达了这方水土上的人对这方水土的热爱,对杜鹃花的喜爱,流露出居于斯长于斯的那份自豪,对这美好大自然的由衷赞美。  
今天比以往走得更远。来时是早晨,现在夕阳西下,金黄的暮霭从天边洒来,这百里杜鹃快达到绝美了。五彩的山头上笼上金黄色的轻纱,鸟雀归巢的剪影伴随一声鸣叫;晚风轻送,远处的村落传来了歌声。  
还得同往常一样回家去,下山时,脚步变得比上山还缓慢。来过这里多次,每次都是慢慢地走上山,然后以更慢的速度下山,真想带顶帐篷,在这山上住几晚。来这里看杜鹃花,不只是亲近自然,更是亲近自己。原来,要有份轻松愉快的心情也很简单,下个周末,还来这里。  
  青岩一日      
我一直相信青岩古镇是有雨巷的,阴有小雨的天气,古镇,一个人,一把伞,去寻找那幽长幽长的雨巷,去访黔中名士周渔璜的故居:桐埜书屋。  
桐埜书屋是清代贵州名人周渔璜儿时读书之地。周渔璜,清初著名诗人。曾参加编辑《康熙字典》、《渊鉴类涵》、《皇舆春》等学术专著及《贵州通志》,著有《桐埜诗集》等等。去桐埜书屋,先从贵阳坐车去花溪,到花溪后转坐青岩车,达青岩后,有跑骑龙村的面的。一路上,细雨淅沥,两旁的建筑越来越少,越来越乡土。很久没有出城转转,算算,已经三月没有出城。树木在夏天努力抽枝展叶,山林郁郁葱葱。出青岩古镇,大片的林海,因为细雨飘飞,白色的雾在林海漂浮。庄稼地里这时苞谷秧大约一米高左右,田里的秧子青青成行。到达骑龙时,看到一个普通、安静的小村子。下车的地方,几根电线杆立在村头,几十只燕子停落在电线上,叫个不停。此时,距离桐埜书屋还有一刻钟的行走。  
原以为骑龙寨是个古朴的小村,现在大失所望。这里已经是乡下,小村正处于向小乡镇发展的儿童期,村落没有规划,房子修得洋不洋,土不土,没甚看头。青瓦木房不曾见到,都是些钢筋水泥的小平房。但群山环抱,这乡野气息还是很浓郁。村里人给我指了方向,撑开伞往桐埜书屋走去,心想书屋大概在山上。十分钟后,看见几个草亭,杨柳依依,一座低矮的小山,古木参天。我的直觉:到了,桐埜书屋必定在此。环顾四野,就这一处山林逸出一股灵秀之气,风水学上叫人杰地灵。走近时,见一条小河环着小山流下。河岸种了杨柳,盖有供游客休闲用的草亭,溪流清清。一坐石头小桥:仰贤桥,走过就是石板路沿山而上,一丛夹竹桃在雨中倍觉鲜美。  
书屋环落丘山之正中,一横一纵,两栋建筑,红墙青瓦。看见一池、一亭、几株水莲、几座假山、数丛修竹、数十块鹅卵石座凳,果然是读书的好地方。门锁着,这时的雨点大小正到好处,古木为我遮掉一半的雨滴。大门上的宫灯,结满了蜘蛛网。顺山丘上的小路走向那些茂盛的古木,残断的青石板上满是青苔,雨打湿后更滑。听说,幽寂的桐埜书屋常放着红楼梦的清曲。这时的桐埜书屋在雨里显得古旧而寂寞,适合我最近的心境,如若再有那凄清悱恻的红楼清吹音,形单影只,不免心生冷意。山丘之上,紫荆、毛栗、龙鳞树杂生。丛林小道,不小心就被拦路的蜘蛛网粘住脸。山丘脚下,有一处慧泉,慧泉从石龙嘴流淌而出,潺潺有声,清澈甘甜。据说周渔璜幼时顽皮,不好学习,跳入惠泉,喝饱这从阴河而来,经山体滤透的秀水后,好学而聪颖。  
进入桐埜书屋,横的正房大厅悬挂周渔璜及其夫人画像,身着官服正襟端坐,不失儒者风范。各间厢房及楼上,陈列了周渔璜诗集、使用过的器物、读过的书籍、仰贤的文人墨客的书画作品,十分丰富。爬上阁楼,在“桐埜书屋”的牌匾下,见蛛网百结,青瓦之上落叶堆积,杂草从生。想到那些与周渔璜有关的诗句: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桐乡自多野趣,书屋仰见高风。陈列室的门一开,上百只飞蛾从屋里飞出,在走廊上飞转一圈后,飞入雨中。陈列室一股米仓的霉味,我连打了三个喷嚏。这般衰败的庭院景象,不免觉得这般读书的人,读书的屋都已经作古,沧海桑田。周渔璜在此地时,肯定是书声琅琅,家仆有众;“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直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文光四射。在书屋的檐下听雨,旷远、清寂。冷冷林间风,淅淅檐外雨,郁郁山中树,幽幽我古心。  
古来,诗书最寂寞。曾经繁华的书屋去了。今天,我是书屋唯一的访者。  
回到青岩古镇的时候,雨歇了。我希望雨一直下,让我找到一直想找的那幽长的青石巷道。选择周五来,是想看人少的青岩,选择雨天来,是为雨巷而来。  
在古镇漫步,雨天的古镇清静多了。偶尔走过的一个游客,安静地拍自己的照片。各手工业店主在家里悠闲地坐着,没看出因雨天影响生意的愁情。脚下是整齐而有了些年岁的石板路,这万万千千的脚步在这古朴的石板路上走过。有南方的,有北面来的,其它大陆板块来的,慕名而来,在这里汇聚。石头,使古镇长存,有一种历雨经风的历史感。木头,是古镇的脉搏,是古镇不死的气息。因那些青瓦盖着的木房,店铺内的木躺椅,我看到古镇活着,有迥异于节奏快速都市的的血液。上千种手工艺术品,烙画、木刻、竹器、布艺、蜡染、玉石银器等等,手工艺术品的天堂。米酒、玫瑰糖、青岩猪脚、鸡辣角、酸菜等等是青岩的味道,这些,是古镇对现代人活色生香的诱惑。  
雨停着,雨帘未收,白帆布雨帘,两根竹子撑着;石板路、青瓦木房、明清的店铺就在了眼前。我走进背街,寻找更清幽处。这里的巷道窄了起来,两旁的石头墙在岁月中参差出自然错落的曲线。墙上不时看见野生的指甲花、牵牛花,古镇里的人家里传出巴乌、洞萧的声音。一听,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这偏僻的巷道里没有我之外的人过往,梦里想在这幽长的巷道里有一个长久的深吻。落寞的油纸伞挡在巷口,心在古镇窒息。  
那么一位丁香般的姑娘,在梦里那遥远的地方。心,在幽长的古镇巷道等你。  
  赤水竹海,萍踪我影      
去赤水竹海,生出这样的感叹:还好我不是老红军,要不然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时候,我肯定跑进竹海,找个农家女,过有点甜的山泉生活去了,赤水就是有这样的魅力。  
唐伯虎大概没有玩过竹海,要不他肯定会把那首《桃花庵歌》写成《翠竹庵歌》:翠竹海里翠竹庵,翠竹庵下翠竹仙。翠竹仙人种翠竹,又伐翠竹换酒钱。酒醒只在竹前坐,酒醉还来竹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笋生笋老年复年。但愿老死竹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竹枝隐士缘……  
我,在赤水竹海等你。  
知道吗?竹海风姿万千的修竹就像你每天不同的妆容,每天都有变化,不同的仪容不同的心情。神韵清逸的瀑布就像你的气质,你的性情。景区里的水帘洞瀑布,月亮潭瀑布,飞蛙瀑布,白龙潭瀑布,十丈洞瀑布……或妩媚娟秀,或气势磅礴,或静若西子,或动如奔鹿,像极了你的喜怒哀乐,变化之中,总有迷人的风致。  
修竹无尽,流水缠绵,沿林间小径而上的时候,心在想着你。那葱茏浓绿的竹叶,点染着对你的思念。你怎么不在身边呢,这时牵你的手向竹海深处行去,我不想知道走出竹海的路。风声度竹,听到清朗的节拍,竹海上空,白云映出了那么一抹淡绿。我的爱,也像这自然环境一样纯净。  
在赤水青翠的竹海里,对你的思念铺山盖岭。一道一道幽长的石板路,蜿蜒进了心的最深处。如果你在身边,和我在这清绝的林子里,或牵手拾级而上,或相拥听风涛过林,或竹叶一曲表心,或共赏月下娟娟翠竹,心,已经在这里定居。一群鸟儿忽地欢唱起来,我想到了火红的轿子,这景色里,我骑一匹白马来接你,在这景色里为你上演一场火辣辣的“颠轿”。  
离开十丈洞瀑布,穿行在景区小道。爱情这条路如同眼前的景况,奇兵古道,一条很小的沿山开凿的栈道,崎岖蜿蜒而进,草木杂生,野花丰茂;爱情的路就是这样子,沿途未必全是天成佳景,也有那么一段一段普通的小路等着,甚至是难走的路在等着。景美不美,在于心;情美不美,也在于心,走着,走下去,会发现不一样的景色。  
山南山北竹婵娟,翠涌青围别有天。你见到我们的观海楼了吗,带你上楼,看吧,竹林涌翠,风吹千亩迎风啸,古竹老梢惹碧云。大自然给了我们这般美景,仿佛她在舞动绿色的轻纱,溅起绿色的涟漪,划起绿色的浪涛。我想带你到这里来,看万亩竹海,夕阳雾霭,月下幽篁,你会喜欢这里。都不要做天上的流云,做竹海里一对快乐自由的小鸟吧。我只想我们早上在这里,晚上在这里,年轻时在这里,年老时,还搀扶着,走在这竹海深径。  
丙安古镇,火红的灯笼挂了起来。我不是运动健儿,不然可以跑块金牌给你;也不是富翁巨贾,不然可以填海造楼送你;我是一棵无名的草根,修了一栋小小的竹楼,等你。竹地板、竹桌椅、竹笔筒、一概竹家什器皿,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情。瀑布,从竹楼旁边飞泻,桫椤,在屋后山上生长。做竹筒饭,烧豆花竹笋,这,就是梦想的农家桃源生活。这里,不需要移动电话,不需要钢筋水泥,也不需要知道都市的文明,这里是古镇,是心灵的居地。  
窗前一丛竹,南枝交北叶,可我知道,你不会来了。  
月朗风清良夜永,竹楼听萧知音稀。赤水竹海,半檐苍月,一筒清酒,一径寒辉,萍踪我影。  
  共看万鸟齐云飞      
小时候在自然书上看到高原明珠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介绍,位于贵州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境内西南侧,面积1.2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黑颈鹤及高原湿地生态系统。自小对那一片草海心生向往,渴望一睹水天一色,万鸟齐云的胜景。  
徐自摩的《再别康桥》里写着: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到草海的时候,觉得《再别康桥》的景色也不过如此,草海的美,是百个康桥也比不上的!  
草海又称“松波湖”,是一个由岩溶堰塞形成的淡水湖,常年积水,清澈见底,水草繁茂。四面环山,周围青松葱郁,高原天然的旁林木茂密,构成了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冬春都温暖,气候宜人。划一条小木船,一根竹蒿,驶进25平方公里的水域,想起《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草海水均深2米,更深处达5米,水中满是海菜花,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比荇菜高级。海菜花花朵透明,洁白如兰。清澈的湖水中,还有芦苇,香蒲,三菱草等共37种高等植物,植被丰富。水底,水面,水中,开着一朵朵、一串串、一片片的黄花、红花和白花,船行其中,花随水波荡漾;各种水草,葱郁,青柔,一枝枝,一丛丛,一层层,构成一幅静美的水中立体图画。阳光照射着草海,波光粼粼,远处的渔船上,传来高原民族的歌声。黑颈鹤,斑头雁、灰鹤、丹顶鹤、黄斑苇雉、黑翅长脚鹬、草鹭,还有大量的大雁和野鸭,这些草海的精灵,在你身旁出没,或引颈高歌,或嬉戏浅水,或飞入远处……这,又是一幅充满了诱惑的动感画境。  
水不在深,有鹤则灵。黑颈鹤是与大熊猫、金丝猴齐名的国宝,每年在草海过冬的黑颈鹤有四百多只。“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在草海观鹤舞、听鹤鸣,是至美的事。鹤的羽毛光洁,性情机敏,地上活动时动作潇洒,空中飞翔时姿态飘逸。看鹤在浅水中婀娜而行,倒影倩丽;或群体交颈起舞,你逐我追;或振翅高嘹向空,互比音美。心中喜爱,以至于希望自己也是一只鹤,在这片迷人的自然环境里自由自在地飞飞停停。这些鹤,有的是从日本、印度、不丹等国飞来的,这里,是他们的天堂。这些鹤,不辞辛苦,不远万里而来,恐怕不能用简单的避寒本能来解释。到达心中的理想,是要付出坚持与努力的。看他们悠哉的在草海生活,惬意地飞舞在高原湖泊上,和人一生不断努力,追求理想生活,本质大概是相同。  
草海落日时分,运气好的话,能看到万鸟齐云飞翔。夕阳金黄的余晖洒落在高原湖泊上,云彩绚美,远山在烟水霞霭之中。鸟鸣此起彼伏,水面热闹起来,渔船相邀而归,空中飞鸟往来不绝。鸟飞草海间,鹤舞草海东,雁飞草海南,鹭戏草海西,鹳鸣草海北……晚风徐徐吹来,船缓缓划动,向远天夕阳处驶去,金色的水波无际,迎着人流动而来,人的肩膀,也落上了柔柔的光辉。往更深处行去,往草海更深处行去,一滩又一滩的飞鸟,飞起来,向更远处隐去,似乎和我玩起了捉迷藏,等待着我再去发现他们,陪我看尽这一片草海。在天边的云朵上,鸟儿飞来飞去,盘旋迂回,留下美丽的剪影。岸边,青瓦白墙的农家炊烟升起,孩子的嬉闹之声在空旷的海面上飘荡,谁家烤土豆的香味随晚风而至,这样和谐的境况,我是不想下船的,贪恋着,直想呆在船上,让双眼饱尝这一方风景,心醉于这一片草海。  
  好文  顶起
  真的写的好,作为一贵州人,还真不知道咱贵州有这么多美景.有些地方原也去过,不过作者一写出来,看了才知道贵州山水的大美.真美.看了过瘾.继续努力吧,亲爱的作者,为贵州山水立传.为贵州人民增辉
  谢谢天涯网友的欣赏和支持。
  谈不上人气,没有什么点击啊。
  荔波散步      
这一生,不能忘记的地方,是荔波。贵州山多,喀斯特地形上多见石漠化,唯独在荔波这地方风景陡然一变,山水出佳韵,多彩贵州生出纯净的传奇,美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荔波县位于贵州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的最南端,云贵高原向广西盆地丘陵的过渡地带,华南十万大山之中,聚集着国家级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和风光秀丽的荔波樟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独特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是荔波山水的缩影,被誉为“山水贵族”。由细致婉约的小七孔、磅礴大气的大气孔、惊险刺激的水春河、神秘的茂兰原始森林等风光带组成,各景区风格迥异。,水似柔情,佳景如梦!  
小巧玲珑的七孔古石桥位于景区之首,景区名因桥而得,桥长25米,桥面宽4米,拱高4米,建于清道光15(1836)年,昔为沟通荔波至广西的重要桥梁。桥由麻石条砌成,桥身生满藤蔓和蕨类,桥下是涵碧潭,水平如镜,绿似宝石。河岸连接崇山峻岭,古木参天,停步桥上,头顶有虬枝凌空;俯看涵碧潭,山影桥影互衬,树色水色交叠。此桥看似单簿,但几百年来它经过多次洪水冲击却泰然屹立,迄今完好无损,可见其建筑工艺的精妙。桥头青草漫生,更远处鸿声回旋,凭增几分幽迹古意。  
过小七孔桥,行百米许,有拉雅瀑布沿绿色丛林而出。瀑布宽10米,落差30米,水在布满青苔的山石中跌宕,顺山势奔涌而下,由窄变宽,如抖开的银色渔网。瀑布旁茂树无边,水中苔石如大鱼力争上游。瀑在路侧,人在瀑下,溅喷的水雾纷扬飘洒,清风凉雾扑面而来,顿觉轻松振奋。万丈高松古,千寻落水寒,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自然佳境。  
荔波号称山水贵族,自然玉水清波处处,沿水而行,见68级跌水瀑布。河床呈梯状,水从山谷中一路欢歌,淙淙哗哗倾泻而下,在不到2公里的距离里,跌落68级台阶,如此密集的瀑布、跌水,全国罕见。寒云淡淡天无际,玉水清波沙鸥起,水在这喀斯特地貌上塑造了无尽的风景,或如丝绸顺滑而行,或勇流激溅有声,或水雾腾空生出彩虹,或飞身引风动树……对美景,不妨行乐,掬一捧水,洒向同行;寻取摄点,拍跌水奇趣;挽起裤管,踩滑溜的河石而上,随这欢畅的跌水放开心情,童性飞扬,水有几多风采,人也有几多欢歌。  
水上森林,是荔波的又一奇景。水在山间穿行,从树丛中流过,千万年来,水流不改其道,树适应了水的浸淹,努力生长,一派葱郁的水上森林逆境而生。走进这片林子,水雾弥漫,水流潺潺,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之景象。水草葳生,树木以曲动的身姿冲出昏暗的生地,头和手掌迎向阳光蓝天。林中有星布的石头,形成石桥,供游人穿行。穿着拖鞋下水,在林中听鸟,寻找阳光洒漏,看树根延展何处,移步林尽水明地带,陡然开阔,另有一番神秘隐趣。  
景区更有风胜处,是鸳鸯湖。此地烟霞常在,云水树共深,水在此处安静下来,与粗壮稠密的大树拥吻,缠绵难分。水将空合色,云与我无心,划一叶轻舟,细看风景,鸟儿在山谷中悦耳鸣叫,绿荫荫的湖水散发清凉之气,弯月一般的堤坝生满青苔,旁边一山如毛笔向天,这鸳鸯湖,是与之呼应的墨池吧。荡起木桨,波动山影,影影绰绰的水墨意境在眼前荡漾开来,挑起水声,清脆悦耳。认一认水中的树木,抚摸一下它的枝叶,找湖水的来龙去脉,近看水中倒映青草一片,远观华南群山莽莽,水静山高日复斜,正好扁舟独眠碧波里。  
见识了荔波的水,更得去看荔波的山,从荔波县城去南部的茂兰约有一小时车程。水灵之地山亦奇,茂兰原始森林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中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性较强的残存森林。茂兰气候温暖湿润,受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影响,形成丰富多样的小生境。采集鉴定的维管束植物有1203种,有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的单性木兰以及54个兰花品种,较为珍贵的有春剑、线叶春兰、寒兰、美花石斛、绒线斑叶兰、硬叶兜兰、带叶兜兰、鹤顶兰、万带兰、开唇兰等。中草药植物、大型真菌、鸟类均逾百种,苔藓植物有68种,兽类列为国家保护的兽类15种,还有两栖类、爬行类、鱼类100多种,更有荔波壁虎、大鳞金线鲃、小口缨鱼、荔波盲条鳅、长须金钱鲃等40多个动植物新种。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森林,数以万计的动植物生活在千姿百态的山光水景里,与碧绿的森林景色揉合在一起,呈现一幅完美的自然景画。  
去时风和日暖,路上有莺莺燕燕的悦耳声不断,走近森林,见归鸟入平野,寒云浮远村,那是景区内唯一的居民点:布衣洞多寨。往密林深处走,高大的树木在岩石上、石峰中挺拔耸立,漫无边际的山林郁郁葱葱。山色满溢,诗景富饶,同一座山风致大不相同,峰巅有针叶林,峰谷有阔叶林,山腰竹类、藤葛缠绕横生,交错重叠,这就是著名的漏斗森林。寻找仙踪,访问隐士这类的想法悠然而生,往森林深处行去,没有一丝尘世迹象,四面云山,只有当暮晚时分,数家烟火升腾,才犹记起自己在原始森林中。山生苍烟,延伸至远处接天云;林中有溪,泠泠的流淌声弥散空灵之意;诸峰翠涌,一山更比一山青,地秀晴晖,浮光云影从山体上轻盈掠过。停步看百合风中微微摇曳,蝴蝶林里蹁跹而舞,鱼儿在涧水嬉戏,猕猴树上呼伴跳跃……这至美的自然景象集中到一起,融和泉鸣林涛,风动乱叶,千峰映青云。  
我印像最深刻的是醉林。这是一片鸟兽频繁出没的地方,林中虬枝残树并存,树干上生满苔藓,把整棵树包裹得绿茸茸的。石上盘古根,不是天生有,这是石漠化环境的奇迹,薄薄的土壤提供不出丰富的养分,树长在石块上,用根须抱住大石;有的从悬崖面上侧生,树根沿石缝延伸,紧紧地拥贴着石头,顽强地长成参天大树。它们扭曲着身体向上争取阳光,分不清树根树干,草木有性格,生命的坚韧在此展现。散步苔径,静坐充满飘逸生命情怀的醉林,裸石破崖也能有这般生机,自然造物,日落月升,何必概叹夕阳西。  
  回来看看,点击平淡。
  石头村落,枕水人家镇山行         
石头村落,枕水而居的镇山村,是贵州高原大地上的一个远古童话。  
花溪区镇山村,位于贵州省会贵阳市西南部,距中心城区约21公里,属石板镇。中心城区河滨公交车站有开往天河潭的公交车,经过镇山村口。或者从花溪车站乘坐开往天河潭的面的,过吉林村,达石板镇,至镇山村路口停步。也可走水路,由花溪大坝乘船约4公里可达该村。  
新年之初,带上相机一个人,去镇山村旅游。从花溪区车站对面乘坐开往天河潭的面的,花费两块五,在村口下车,步行进村。远远望见镇山村牌坊,走近一瞧,有些玩味之处,上联: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联:贵州贵阳镇山村,横批:大国小家,颇为工整对仗。横批上悬挂一只牛头,乡野气息朴面而来,心情从这副对联开始变得轻松,牌坊背后隐见镇山村朦胧的山水,半边山像一只巨猴端坐水边,湖水与天光交融,生出瓦蓝瓦蓝的色泽,心生快意,不由加快脚步前进。  
进入村子,先见“镇山艺术家村”的石碑,路向山洼深处延续,杂树若干,村内120多户人家散布其间,青灰石板房随脚步挨近渐渐清晰。村子三面环水,集真山真水、民族建筑、历史遗存于一体,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最初,这里是明朝戍边军队的一个屯军要塞,清代中叶后,逐渐成为以布依族为主的民间聚居点。  
全村四分之三是布依族人,四分之一是苗族人。村里人用石板砌造山寨,一座座石板房依山就势而建,层层叠叠,体现出生活在这里的人家世代和谐相处,关系紧密。靠山面的寨口建有石城墙和城门,村分上下两寨,上寨系古屯堡区,民居全在屯墙之内,多为三合院民居,木构建筑,石板装壁,石板铺天井,屋面用石板相迭铺盖。这些石料构成的房屋,工艺朴实,经久耐用。有用石块精凿细錾安砌的,也有用乱石堆砌再用水泥填缝的,石间接缝紧密,缝格匀称,并能体现出层次感。院坝,寨中小路都由石板铺盖而成,斑驳各异,不拘一法。村民正房为面阔三间或五间,有吞口,堂屋除置大门外,还另置腰门。大门上方有门簪,有向日葵图案或张贴“福禄“字样。家家户户堂屋均设神龛,饰以龙,或祥云,造型古朴。窗户木雕配装玻璃,清爽明亮,图案精当。下寨原建于河畔,1958年因修建花溪水库搬至屯墙下的椅子形地带。村内留有主干道,由屯门通下寨码头,各小巷通至住户,纵横交错。走进村子,等于走进一座石头城堡,石头城楼、城墙、石屋、石板路,就连许多家庭生活用具,诸如碓、磨、钵、槽、缸等等,也都是由石头凿琢而成,呈现出浓郁的布依族特色,是当之无愧的石头村落。  
2000年中挪奥斯陆协议,镇山建成为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布依语言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第二土语区,镇山地处贵阳市郊,长期与汉民族交往,除老年人会布依语外,大部分村民都讲汉语。和村中老人攀谈,我刚开口,他们就直问:你是布依族?!我都没弄清楚自己短短的一句话怎么就露出了自己的民族身份,不禁一笑点头,回答说是。游村串寨,与另一老妇聊天,同样被一语道破身份,直把俺震撼住了。  
每年正月十二、十三、十四这三天,镇山村布依族和苗族的“跳花场”,苗族的“四月八”和布依族的“六月六歌会”是传统节日,是镇山村最热闹的日子,参加者来自石板镇一带的布依族、苗族,有万余人,活动内容为吹奏芦笙、跳舞、斗鸡斗雀,在寨内搭台举行对歌,民族风情浓郁如醇酒。  
村里大约半数人家经营农家乐,年均收入七八万左右大概不是问题。可以打牌,K歌,游武庙,观古城墙,划船游花溪湖。看这些布衣农家菜,辣子土鸡,酸菜炒魔芋、腊肉蒸香肠、岩芽菜、糯米花,小豆汤、荫辣角、苦蒜炒鸡蛋、布依豆腐干、油炸黑糯米饭、清沌银鱼等等,味道不仅香美,更重要的全是农家自产天然环保食品,吃食秀气的淑女都不禁大嚼大咽,直呼原生态,原生态!再加上喝上一壶布依米酒,真有回到遥远村落,农耕时代的感觉。  
镇山寨脚,就是波光粼粼的花溪湖,宁静而安详。花溪河因为筑大坝拦河而变成了花溪水库,成为“湖水碧绿二十里,夹岸桃花照眼明”的高山平湖,镇山村居于其间,上接天河潭风景区,下连花溪平桥地带,这里可是贵州省会贵阳的城市居民饮用水源之一,水质良好,提说镇山村,人们都会笑说:镇山的凉水清又甜啊,镇山的米酒好喝啊!  
泛舟游湖,可望半边山、一线天景点,船顺水慢行,靠近“半边山”,山体背面平缓连接远地,临湖的正面陡峭,被刀削掉了一半似的,像一只猴子,陪在村寨身旁。湖边的高山,都能明显看见亿万年前地质褶皱运动的痕迹,一线天是从山脚往上经山体中穿过通向山顶的通道,接近九十度角直线向上,陡峭险峻,身处其间,触摸苍老古老的石层,感受漫长岁月里的地壳运动。攀至山顶,鸟瞰花溪湖,山高湖瘦,水蓝船微,云远村隐,境致旷远,自然精美。  
镇山在我的心目中,是极有中国味道,极具高原生态,极美生活风情的村落。休闲于此,细品一卷石头村落,枕水人家风俗民情画,玩水方便自不待说,游船悠悠划过,村民河埠石级上捣衣洗菜,农家院落喝茶聊天,悠哉!依山村落枕湖湾,家家窗外泊舟航,美哉!这里的人家,每天开窗便见深蓝的湖水,临窗可观湖光山色,迎面是清爽山风,人在画中活,不过是如此。山水装饰了他们的窗户,村落凝聚了山水的灵魂,他们的生活风情,地理环境,已成为都市人追求的目标。生活于此地,是让人羡慕的,自然要忘情。想想,有这么一个傍晚,靠湖水边的小桌子,饮一杯清香的茶,吃两样小点心,看着河面上氤氲雾气,夕阳西下,把流水染成金色,而后月上柳梢头,醉于黄昏后。     
  支持,多写写。
  世盖太大了,真是名不虚传!  都是些才人!  大力顶起!  好!
  瘦美杜鹃湖     
初听杜鹃湖,是在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上,图片上的杜鹃湖,青山绿水是背景,几丛红艳的杜鹃花醒目地开放,只一眼,就生起了向往,这是处美丽的地方。多年以后,机缘巧合,背上相机去找多年前就记得的那处湖,那丛杜鹃花去了。    杜鹃湖位于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境内,属古夜郎国政治中心,距县城19公里,离贵阳105公里,是在摆所河上游,猛坑附近修建的人工湖泊(猛坑水库)。从贵阳花溪乘坐到长顺的班车,再从长顺乘坐到猛坑或是安乐的班车,可达杜鹃湖。班车驶进长顺县境,喀斯特地貌上严重的石漠化现象在眼前呈现出来,一座座石坡或独立,或相连,绵延无尽。山上裸露着青黑的石头,稀疏地长着些草,小树木,就像一个石头人,披挂了几条细绿带。沿公路两旁,有小面积的盆地,村落就分居在山脚下的平地里,多是上了年代的石头房子,也见新修好的水泥楼房,也还存在着低矮的泥巴夯筑的土房子。这是一方贫瘠的土地,心里不免狐疑,难以想象这地方会有什么美景。    长顺是个小县城,杜鹃湖也是近几年才大力开发投资,目前没有县城到杜鹃湖的旅游班车,都是去往乡镇的车辆路经而已。天气晴朗,为赶时间,我打了辆摩的。接连干旱几月,路况很好,风呼呼地从衣领往胸口灌,凉爽极了。乘摩的的好处在于视野开阔,空气新鲜,行车自由,遇到某处不错的风景时,说声请停,下车掏出相机立马将景色摄入行囊。摩的行至猛坑,树林越来越茂密,路边可见茁壮的大树,山风也越来越清凉,心里欣喜,就要到杜鹃湖,路边已经不时看见一丛丛如血的杜鹃了。    进入杜鹃湖景区,先见景区门楼,有六对楹联,其中三联:花似锦绣林似万里涛,湖如碧玉山如千重浪;雨过青山处处润,风来杜鹃朵朵香;湖漾沧波花似锦,树摇翠叶月如钩。门楼后,见一山顶上有楼阁,望云楼,相传朱元璋的谪孙明建文皇帝以帝为僧,到长顺白云山隐姓埋名,出家修行数十年,曾登望云楼,成千古之谜。顺山林间的水泥路前进,几分钟后见杜鹃湖,碧绿的湖水环绕座座山峰,山峰浮于水上似的。靠近码头,一排婀娜的杨柳树在山野之中倍觉娟秀,正好有游船开回来,平静的湖水激起重重浪涛,拍打黄土河岸,悦耳的声音在安静的山谷间久久不绝,心里好像有波涛轻涌,快步走向码头。往前望去,杜鹃湖看不到边,向左右看,看不明水的来路,比之江海,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但在石漠化地区,有这一方湛蓝的湖水,一带茂密的森林,一林一林的杜鹃花景色,实在是难能可贵。    上船游湖,我坐船头,船往湖心深处驶去,湖面渐渐开阔。杜鹃湖全长7.4公里,湖面88万平方米,水深15到40米不等,库容1339万立方米,呈树枝状展布,主要湖区就如树的主干,两旁迂回的地带如同小树枝,形状各异,疏密错落。今年干旱,景区又遭遇火灾,没有见到满山满岭姹紫嫣红的盛景,湖边连绵的山坡,低矮瘦小,零星地开着杜鹃花。水位下降,湖岸裸露出黄色的泥土,形成一条匀称的泥黄色线条。湖两岸,有野生的白鹭,黑鹭鸶,灰鹤等鸟类飞飞停停。又见几户人家,掩映在树林中,炊烟在树林间弥漫,水牛,马匹随意地放牧在湖边空地。船家说,见过湖里的鱼,大的一百多斤,十来斤重的十分常见,更有稀罕的柳根鱼。    游船很快,顺船侧坐,山间的这一方湖水都动荡起来,有波涛顺船舷跳跃起来,散落成细小的水珠,飘洒在我的相机上,我的脸上,有的小水珠还借助风力,顽皮地跑到耳朵里去,凉润的感觉舒服至极,这一方山水的清凉与慷概,我都领受了。不时,有游船开回来,相向的浪涛互相撞击,游船起落之间,带来起伏跌宕的快意。两旁座座青山,现在算是早春,那些常青的树木颜色深青,那些春天发芽吐绿,开枝散叶的树一抹淡淡的嫩绿,阳光下透着微黄,山色随意地浓淡,季节的更替,没有抹掉旧有的风物,新旧并存,新景华生。船往杜鹃花山开去,才绕过一座山,见一宽阔处,不远又有一山挡住,似乎到了尽头,可船一拐弯,又到了另一宽阔的湖区,真是瘦美鹃湖有洞天,转得行人空喜欢,正入湖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遮。    湖边杜鹃年年开,船至湖的尽头,就是花山,下船步行前进,去看那与报春花、龙胆花共享“三大高山花卉”盛誉的杜鹃花。这时看到的,是春鹃,这里杜鹃树多,马缨、炮仗、映山红、照山白散布山野,与毛栗、杨梅、映山红、枫树、松杉、青杠树等众多树木共生,尤喜长在阴坡上。种类丰富,色彩因种类不同而有红、黄、白、紫、粉红等色。没见过比杜鹃树更丑的树,搜遍山岭,怕也找不出有手臂那么长的一段笔直树干,丑到极点,又见美来,植株低矮却形态自然,枝体遍生腺鳞,虬形苍古,粗糙中透露野性。杜鹃树有超常的耐贫瘠的品性,山野之内,林木之中,蕨草类植物都干死了。大火过处,比杜鹃高大的枫树松杉青杠等大批树木生命随之终结,我见这一株在火海中生存下来的杜鹃树,一半枝干已经焦干无叶,另一半枝干犹然吐出新花苞,树冠上开着两朵殷红的杜鹃花。对杜鹃花的喜爱,似乎都聚焦到了这两朵身上,爬上山坡,举起相机微距摄下这火中涅盘的生灵,这两朵瘦美的鹃花。    花山林间的小路上,布满青苔,不时见有空地,青草似绿毯,阳光正好,有游人躺在草地上小睡;也有三五成群围成一圈席地而坐,打开零食啤酒,欢声笑语;年轻的拉起情侣走进鹃林深处,赏他们的花言花语。山风徐来,淡淡花香从这座山吹到那座山,从那处山谷飘到这处山谷,一来二去,满山生香。沿小路随意行走,见农家地块里金黄的油菜花一片片点染山间,山上住有人家,木屋青瓦,两树桃花,几声牛叫,直把心里对世外桃园的向往都牵引出来。    都市之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我不是踩着泥土走路,是踩着苔藓青草,登上山顶,迎着三月暖暖的阳光,坐看杜鹃湖。看见了吗,青草钻出泥土,全然不惧这料峭的春寒气候;杜鹃湖里的小鱼活泼可爱,嬉耍着跳来跳去,逗弄着妩媚的花影;那山岭已经褪掉冬日萧衰的颜色,换了淡淡绿意,生机外现;炊烟淡淡,这是春天里的青烟,悠悠地环绕在湖边小屋;湖心的渔舟传来鸬鹚欢快的叫声,它们捕到了鱼,这春水里的鱼下放锅里,煮上一壶酒,慢慢斟酌,数数桃树又发了几处枝条;不知道是谁家的小牛犊在早春的山野里撒欢快跑,孩童的叫喊都召唤不住它。这一幅画卷里,我愿是望云楼边的白云一片,抑或,湖边的鹃花一朵,山深春晚有人赏,云光霁影几枝红。
  息烽堡子村行记        
一直偏爱乡村,当得知半边天文化的发源地竟是息烽养龙司乡的堡子村,生出了几多问号和叹号,一直寻找机会前去,盼望解除疑惑。五月中旬,和风雅颂的一帮朋友去了息烽堡子村。  
车从贵阳出发沿贵遵路北上,约60Km就能到达息烽,再行半小时就到堡子村。坐在车里,心情轻松起来,又给自己放了一天假。生在乡村,长在乡村,每每脱离城市,走进乡村,不管是往黔东南方向,还是黔南,或者黔北,都能有种回家的感觉。此时,随意翻看手上的一本书,淡淡的阳光透过玻璃洒了进来,连绵的丘陵,葱茏的行道树在书页上以细碎的投影显现,飞逝,那些熟悉的梯田梯地,青绿的庄稼,仿佛在字里行间鲜活生长,带出《诗经●七月》里“四月秀葽,五月鸣蜩”的乡村雅唱。  
堡子村的人家,房子建在半坡上,平整的坝子都留做了农田。放眼望去,农田五颜六色,有的田里油菜正青绿,有的已经割倒,开始泛出金黄色泽;有的田里水亮亮的一片,有的已经寄种上稻秧,青青成行,细小的浮萍水上轻轻动漾;有的种着苞谷,半尺来高,颜色淡绿中泛点嫩黄;有的种着深青大葱,点点白色葱花规则地整齐开放;更远处沿缓坡而上,就是环抱村子的群山,五月的山地丘陵,草木丰茂,阳光下生机盎然。  走在田间地头,感受农耕的五月。错落的阡陌之间,散布劳作的农民,路下埂的油菜田里,就有一家人在田里劳作,中央一席竹编晒垫铺开,黄灿灿的油菜在上堆放,那位年约六十的老妇手执一米长的木棍在油菜上拍拍打打,年轻的少妇躬着身,手持连枷(一种农具,一长一短两根木棍,间隔一尺左右,用木头连接,持长棍,短棍可以360度转动),连枷翻飞,油菜杆蓬蓬作响。两个八九岁的小孩坐在箩筐上,手里不知在编弄着什么。越过三块田,一个农民大哥穿着高筒水鞋,防水裤子,手里扶着的耕田机震天价地响,他已经是一身泥浆,身后耕耘过的田土上,几只花麻雀飞飞停停,啄弄着蚯蚓小虫。不远处,一对夫妇手把锄头,低头锄着苞谷,一个两岁左右的幼孩坐在苞谷秧苗旁边,抓玩着塑料袋里的大橘子,喊着他的爸妈,女人时而停下活路,手掌搭在锄头上,下巴靠着手掌,看着小儿,两母子嘻嘻地笑出声来。  
走到坝子中央,一条灌溉水渠汩汩流淌,几只原产南美秘鲁的番鸭,面部长着几颗红色肉疣,善于飞翔的它们,此时安静地站在水沟边,用淡粉红色嘴喙相帮着梳理羽毛,黑色脚胫和蹼掌没在水中,肥胖的样子,憨傻中又显露着可爱。右侧秧田里,三只白头鹮鹳在觅食,纤嘴瘦脖,长翅细腿,一身光洁的羽毛,头顶一丛白羽,柔软优美。只见它们机警地在青嫩的秧苗间走走停停,蹁跹的身影倒映在清亮的水田,青柔的秧苗是“三鹤秧田行”背景。  
走到村子对岸,回过头来,堡子村的农家在树林间隐现。白墙乌瓦,屋顶和边缘用水泥白灰加固,勾勒出干净明了的青瓦白线;或是水泥楼房工整矗立,贴着洁白的瓷砖,顶檐用上了防古的红色琉璃瓦,一抹热烈的生活元素展示开来;阳光下闪亮的光点,不是来自农家屋顶的电视接收锅盖,就是来自太阳能热水器;高大的柏木,枫树,在徐徐的炊烟中,坚守着这一方老天地,护卫着这一处新农村。  
吃晚饭的时候,谈论起半边天文化的发源,上世纪50年代初,以堡子村易华仙、赵玉华等为代表的妇女,针对当时生产中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率先提出了“同出一天工,男女要计同样工分”的权益要求。1955年12月,反映她们事迹的《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一文,出现在《中国的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该书封面印着“中共中央办公厅编”,实际的“执行主编”是毛泽东,序言也是其手笔。毛泽东称该书编辑过程是他“建国后的第一次调查”,毛主席以“本书编者按”的名义,亲笔为该文题写了“这篇文章不长,容易看,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的批示。自此,“男女同工同酬”在全国各地普遍推广,“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响遍大江南北。2009年年底,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将堡子村定为“全国妇女教育基地”。  
细细回想,白天在田间地头看见劳动的妇女大大多过男性,男性大多外出务工,这一方水土上的女性,是这么勤劳坚韧,支撑起了农村的天空。想起了那句话,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此改写一下:世界的风景,一半在于女人。  
  杜鹃湖
  喜欢那篇黄果树大瀑布抒怀,有气势。
  自己也是贵州人,很高兴能读到贵州的文章。  但还建议少写浮躁,多些内心的东西。  如果有了照像技术,为什么还有人画画呢?
  明天外出采风,20天后回来,来给天涯网友说一声,等我回来后,发新的游记出来给网友看,感谢大家的支持。
  醉宿西江  
文|荷塘风月    
有故事的人,应该去趟西江,记得带上和你有故事的人;没有故事的人,更应该去趟西江,那里,正在发生故事。  
西江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城东北36公里处,距州府凯里市33公里,离省会贵阳大约260千米,坐落于苗岭之中。西江拥有1080户苗族人家,居民近6000人,为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寨,因此得名千户苗寨。去黔东南之前,看了很多西江的图片和资料,心里有了一个印象,苗族浓密聚居的村镇,对那一座座山头上错落分布的苗族人家由衷向往。从贵阳出发,坐火车到凯里花了十四块,再从凯里火车站花一块钱坐公交1路到洗马河汽车站,转乘开往西江的班车,25元,领略时而盘山而上,时而盘山而下的喀斯特山区公路。一条细小的溪流沿着公路,顺着山脚清流不绝,两岸生态很好,即便是河岸的石壁,也会有一丛映山红或者一蓬细竹盎然生长,让人心里油然生出赞叹之情,这一方秀气的山水,肯定会有些精灵的作品出现。  
即便已经在心里默想过很多次西江村镇,当西江千户苗寨映入眼帘,两座山头上密麻堆叠的乌瓦苗家房屋造成的视觉冲击,瞬间征服了我:好大好美的寨子!我没有从风雨桥上正进西江,怀着欢喜的心情,沿那条穿寨而过的白水河流快步前进。面对村庄,不想即刻去靠近她,和她对着面相望,如同电影里久别的恋人远远望见,从远到近,由快到慢,并不急切着热烈拥吻,作一次细细的端详。久盼的眼睛,不想立刻畅饮相逢的喜悦,而是把那渴望着的梦愿一点一滴吸进胸里,吸进肺里。  
举起相机,面对傍山而建,临水而居的村落,不由埋怨起自己的相机来,没有广角,拍不下这方人家,摄不全这方山水;像素太低,想留下木房楼檐下悬挂的苞谷挂、辣椒串,却颗粒不明;更不要说把握美人靠上倚楼凝望的苗家女的秋波神韵了。  
和你说说西江,你去过吗?你要回答我:哦,你说的是那个苗家寨子,就是有酒店酒吧农家乐的西江吗?我要问你知道西江什么,你会回答我:衣装精盛米酒醇甜歌声美又多的西江吗,豆腐味香酸汤鱼鲜村民憨厚的西江吗?其实不想对你夸赞什么,只是想你在静静的花桥美人靠上,看水中的桥影上日升月起;或者走进一户农家,在暖暖的灯光下就着一锅原生态的菜饭,细细喝杯农家泡的杨梅酒;也可以选择在濛濛细雨里登上邻近一座山头,看如蛇的寨路上一两个农人牵马挑草慢步回家,隐没于错落的吊脚楼间;或者这样吧,放慢脚步走在陡峭的石子路上,带上相机,去拍屋檐下晾挂的精美服饰,几串苞谷,抑或一盆映山红……  
从进寨的那一刻,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今夜醉宿西江。  
借着黄昏的夕阳余晖,走进苗都的心脏,苗寨的主体呈椅子形状,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想起那句顺口溜:汉族住坝子,布依住水边,苗家住在山巅巅。村邑人家就这样依山发展,受耕地资源的限制,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惜地如金,平整的地块用来耕田,而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居住。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气势壮观。  
吊脚楼以木材为主要建造材料,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有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之分。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数百年来在生活中不断完善的建筑理念,浓缩了山区房屋的精髓,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雨桥,也是西江的重要建筑之一,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桂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除了通行,休息聚会的功能外,在苗家思想中,有关蓄风水的神秘作用。勤劳勇敢的西江人在这方山水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山地开辟出成片的梯田,相对封闭的地理条件构建出和谐安静,自给自足的苗寨,清澈的白水河安然流淌,茂盛的大树遍布村寨,无言中,把整颗心都交给了西江,浸泡在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苗岭田园风光中。  
晚上,喝了不少杨梅泡酒。西江上千盏橘黄色马灯渐次亮起,展示出西江温柔与现代的一面,千户灯火之前,内心安详起来,酒吧,音乐吧,客栈,河边,风雨桥上,人来人往,并不喧哗,在西江安静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份美丽。和朋友聊谈,他们流露出对西江在商业经济冲击下变异或扭曲的担心。留意到村寨主要通道上铺着的鹅卵石图案,有农家装谷物的斗,苗岭山路中常见的勾勾草,常用在蜡染上,我已知西江的发展是细心谨慎的。我很认同,今天的西江,村民的生产经营,生活日新月异,这是社会发展的进程,谁也无法封闭地保护,让他们在追求更好生活的道路上停步,只需建立苗寨的记忆并维持发展,帮助当地人保护传统的文化,就够。心里话,愿每个山区的村寨都能像西江这样。  
醉宿西江的夜晚,做了一个很甜的梦,西江是我心中的远方家园,留恋这里的寨路,吊脚楼,风雨桥等等这里的一切。来西江的路上,怀想着一个人的话,美好的浮想与开端是条暗流河,把心攥得很紧,刷洗了又再冲刷,相见时的那一眸,如堆叠的房屋,压在心上,陡然明白自己是为此而来,只有醉宿的方式,才读懂西江是美梦的序言。  
  增冲鼓楼的梦幻  
文|荷塘风月    
1997年,国家邮政部发行了《侗族建筑》邮票一套四枚,增冲鼓楼位列其中,我也因此记下了增冲鼓楼。十三年过后的2010年,找到机会在黔东南行走,旅程计划里自然没有忘记增冲,四月三号,在增冲品味鼓楼的这一天,想起了一些遥远的事,冒出一个念头:三百三十八年前,我和一个人在此厮守过一世。  
增冲是个小村,又有小增冲,大增冲之分,我惦记的鼓楼在大增冲。平时没有跑增冲的班车,可以从榕江县车江大桥头坐开往往洞乡的车,目前正在修路,山路崎岖,颠簸十分厉害,两小时后到往洞。再从往洞搭农家马车、农用车、摩的或者步行去增冲,约有10余里路。当车在大增冲村头停下,一条小溪抢先映入眼帘,数棵五十余米高的绿树掩映着一座风雨桥,再往后看,青瓦的侗家房屋密麻出现,一座鼓楼矗立其间,高出房屋,高出远处的山坡。  
村寨安静得出奇,听到流水哗哗,风雨桥静卧村头,桥身简朴,桥栏矮小,简单整齐。桥顶盖着屋瓦,中段桥顶建有宝塔,是华美的亮点。河两岸是桥基,左岸有大型石兽镇守,中间设一桥墩,用石头水泥细沙筑成,六七米高,圆柱外形上用各色细鹅卵石镶嵌,美观自然。左面桥头设有小神庙,石头建筑,石门上刻有瓶中生树、开枝散叶图案,庙柱游龙缠绕,庙顶双侧有灵鱼飞来,中间是一尊侧首神兽,雕刻粗拙,内容十分古朴。桥栏上晾晒着许多蔬菜,是用来做酸菜的,以桥为界线,以上是村子,简单的吊脚楼一栋挨着一栋。  
寨子三面环山,村路边树木茂盛,有鸟叫个不停,路坎上青草疯长。一条石板路蜿蜒进寨,两边挤满了侗家,进入中心,一个约50平米的长方行水池摆在面前,三面都是人家,增冲鼓楼陡然映入眼帘。池水清澈,有洗头的,磨菜刀的,洗衣的,洗农具的,有老有少,穿着一身青色侗布衣服,女的挽着发髻,插一把梳子。人来人往,大人说话声不绝,有小孩在水边嬉闹,池边人家放着电视,正播放流行MV歌曲,一派兴旺的生活气象。  
增冲鼓楼始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秋,距今已有三百三十八年,鼓楼为八角形、攒尖顶塔式木构建筑,形如宝塔。鼓楼的底层原来安装有三扇大门,现在已经拆除,留有围栏,正中是一个极大青石火塘,十来平方左右,四方摆有长条宽凳。鼓楼高25米,约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内有四根大柱,直径0.8米,高15米,每柱之间距离3.6米,构成正方形骨架,是鼓楼的主心骨。大柱外围三米处,竖有八根高3.5米的支柱,以穿枋方式与内柱相连,将大柱团团围住,拓宽辐射开来,形成八角形貌。鼓楼有了年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的故宫处于同一保护级别。  
征询村领导意见后,他们借给我竹梯,同意我上楼参观,这是很少能得到的机会。鼓楼有五层,每层楼上叠有数层楼檐,由八根短爪柱,层层叠竖,直叠出十一层楼檐。楼层之间,都留有木梯通行,鼓楼中间是空的,数百年烟熏火燎,风雨侵蚀,积满又黑又厚的灰尘。沿楼而上,每层楼其实就是一圈中空的回廊,楼板已经古旧,踩在上头,竟觉得摇摇欲坠,脚下传来木板撕裂之声。回廊有护栏,或是精细的镂空,或是几何格形,两种风格在上下楼间交替使用。鼓楼不用一钉一铆,全是杉木榫接,精密严谨,历经三百余年的风雨,仍然风采出众,着实是侗家建筑的明珠。  
村里的老人说,侗族祖先是古越人,龙是越人最重要的图腾,祖先从水滨迁住山地,保持着对水的情感依恋。山脉、河流都有龙脉,建寨要选择“龙嘴”,就是多水的地方或者水源处,每个侗人就是一条小龙,村寨就是龙窝。鼓楼为龙头,寨子为龙身,花桥为龙尾,和山脉河流这些大龙紧密联系,就能通天接地,村寨就会兴旺发达。有些风雨桥不是修在河上,而是修在旱地上,这是其中原因所在。鼓楼下的水池是活水,溢出的水沿水沟通往各家各户,每栋楼周围都有水沟环绕,形成防火水沟,洗刷更是方便,最后,水进入环寨的河流,出寨而去。  
锦鸡翅膀凤凰尾,比不上侗家鼓楼美,缘楼而上,透过楼檐,看得见村寨,看得见水池,看得见寨路上来往的村民。楼阁正中挂有一面长三米,直径半米的牛皮“楼鼓”,牛皮用竹钉固定,纯手工打造,我像个顽皮的孩子,靠近抚摸不停。三百年的轮回,从镂空的木板间散开的光芒,唤醒记忆的种子,记起来了,这应该是我几世前生活过的山川。  
“鼓楼是村寨的暖和窝,没有鼓楼无地寻找欢乐,高高的杉木竖起鼓楼来,就有了聚集的场所和欢乐的歌”,站在三百三十八年前的楼顶上,听寨里传来琵琶歌,唱亮了阴雨的山野。我像流水一样游走村寨,寻找几世前在池边梳洗的盛妆丽影,找出来,和我一同化进侗鼓里。  
  写得很好,是贵州人的顶起!
  岜沙春秋    
岜沙位于贵州省丛江县城西7.5公里,海拔550米,是一个仅有两千多人的村落,至今仍然保持着狩猎耕田的古老生活状态,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走进岜沙,隐秘的部落在眼前呈现开来,沿路参天林木茂盛生长,十分幽静。寨子建在高山斜坡上的密林之间,民居多是杉皮房或吊脚楼房,并不拥挤。寨路旁边向阳的地带,建有谷仓,也搭着一排排高约十余米的“禾晾”,用来晾晒稻谷庄稼。有一片竹林,带来一股柔和的气息,淡薄的清香弥漫在林间。此时正是四月,草木丰茂,蝉鸣鸟啼,雾气笼罩村寨,苍茫的环境正契合了内心对岜沙的神秘印象。  
背枪打猎的男人,临窗织布的女人,是岜沙最生动的风景。岜沙男人随身带着七件装备:火枪,酒篓、弯刀、烟管、火药葫芦、腰包、花袋,琢磨过,这配备倒也算是有刚有柔,那花袋大概是心上人送的,绣染结合,颇为精细。火枪扛在肩上,花袋斜挎背着,酒篓弯刀其它装备整齐挂在裤腰带上;身着左衽右开圆铜扣黑色高腰衣,直筒大裤脚,光着一双大脚板;面色刚毅憨厚,头顶挽着椎髻,缠着条状头巾帕,活脱脱一个战国武士。岜沙女人衣着上也以黑色为主,大襟黑上衣,黑百褶短裙(已婚的有白边),耳朵上的银耳环状如铜鼓,项上戴着粗大的银环,用彩色锦带扎着绑腿。身上的衣饰是她们一针一线缝制的,衣上领口,袖口,下摆饰有做工精致的花边和围布,围布是彩色的,形状像肚兜,岜沙女人对生活的热情,爱美的心机在衣着上淋漓地表现。  
岜沙村寨至今保持着男耕女织的生活,饲养牲畜,耕田种地,养狗打猎,男人一枝猎枪一条狗,一枝扛子朝山走,游走山地,耕猎样样拿手。女人做家务,纺线织布,用木槌将布捶得又亮又挺,加以绣染,土法做出的衣服紫黑发亮,防雨防风,感叹,很早以前,他们早就穿着冲锋衣裤了。快吃晚饭的时候,夜色来临,寨路上多见劳作归家的村民,他们呜——呼——呜地高喊,声音此起彼伏,男女老少,互相呼应,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以此表达回家休息的喜悦,问候村里的哥兄老弟,传达信号给家人把饭菜准备好,这呼啸是如此丰富,独特而新奇。  
在岜沙住了一天,等着看这里奇异古朴的表演。清晨十点左右,我来到寨门,十多位岜沙女孩聚在一起说话刺绣,想起一段苗歌唱的内容: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亨(小伙子),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姑娘)。她们或三三两两,在村口停车场看远山,看村子,不时笑声四起。停车场下边就是山脚小盆地,山间田地种着油菜,花儿正黄,更远处又是山坡,坡顶大雾。侧身回头一看,雾气环绕的大树间水珠不时滴下落在湿漉漉的寨路上,阴霾的天地,黑衣黑裙的苗家女孩挨靠在一起,身上的银颈圈熠熠生辉。  
客人来的时候,岜沙姑娘领客从山林间的老寨路走,在休息草亭,客人停步,女人一直往前走过草亭,分成两列夹道迎宾。四个男人两两组合,分站亭前路旁,肩扛火枪,岜沙男人装备一样不少。路中央又是四个男人并排,两人手执大芒筒,另两人手执芦笙母,草亭正中又有四个男人等距并排,手执小号芦笙,领队笑哈哈地向客人说了几句欢迎词后,开始吹奏迎宾乐,声音轰轰响,有高有低,节奏舒缓有力,曲调苍凉粗犷。芒筒是一个三四尺长的圆筒,筒里插有一根小竹管,一端着地,躬身口含竹管一吹,声音低沉、浑厚;芦笙母是特大号芦笙,高达两丈左右,配有支脚,音高又亮,也是弯腰才能吹奏。小芦笙轻巧便于携带,手执站立就能吹响,可以同时跳舞。只见吹芒筒和芦笙母的躬着身子,两腮鼓起小包,以脚根为重心,吹乐器的时候腰臀随着节奏左右摆动。吹小芦笙的以脚尖为中心,头,上身左右大幅度左右往复摆动。扛枪的四位男子被音乐调动起来,随着音乐小幅度自由摇晃。持续十来分钟后,停住吹奏放好乐器,各自拿起火枪站出草亭,加入最先站立亭外的枪手队列,分开两腿,摆出对空射杀猛禽的造型和表情,次第扣动扳机,呯——呯——呯,枪声响后,火药味散发开来,青烟不绝,之后在女孩的欢迎歌声中一起走向密林深处的岜沙部落神树亭。  
神树亭供奉着香樟神树,是岜沙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地方。岜沙,在苗语中意为“草木繁盛的地方”,岜沙人对树有着特殊的植物崇拜感情,以树为神。山巅松树青又青,河边榕树根连根,人树本是同一心,每个岜沙的孩子出生后,父母都会为他种植一棵树,让树伴随着孩子成长。人死之后,家人会用这棵生命之树为其制作棺材,埋葬的时候不立墓碑,而是再种上一棵树怀念已经离去的亲人,以此期盼生命能够一代一代延续下去。这是非常古老朴素的生死观,认为生命就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一个人出生,表示祖先以他的肉体形式来到世界,一个人去世,则意味着灵魂离开了肉体要回到远祖的世界中去。因此,一棵树有一个灵魂,越是古老的树就越是有神性,岜沙人绝不随意砍伐树木,遮天蔽日的百年大树十分多见。    (天涯回复不得超三千字,文字未完见下一楼)
  精了,好文不精不行了。。。  楼主,继续为我们奉献好文。。。
  楼主的文章,很犀利,真实,把大自然的美表现得那么自然,原来身边有那么多的美好,你的每一篇文章都可以上教科书了,建议整理一下,出本专辑,我第一个购买
  谢谢天涯网友欣赏。下接25楼文章:岜沙春秋    
寨子中央的平整坝子,是岜沙唱歌跳舞的舞台,此时,正准备着一场芦笙踩踏舞。只听到芦笙母一声亮响,乐器齐鸣,众人皆动,舞会开始。看到四个男子在场地中心围成一圈,两人手执芦笙母,一人拿芒筒,一人捧着小芦笙,三位弯腰吹着芦笙母,芒筒,身体随着节奏摆动,肩部时往下沉,时往上升,如同健身房里踩着动感单车登坡一般,另一位两腿叉开,露出小腿,上身左右使力摆动。之外是八名男子围成一圈吹奏小芦笙,边吹边舞,在音乐中步伐一致,整齐而动感十足。最外圈是十多位女孩,双手握着绣帕或锦带,面露微笑。中心圈的男子在芦笙踩踏舞中掌握音乐节奏,引领舞会,基本没有舞蹈动作,中间圈的八名男子和外圈的十多位女孩是主要的舞蹈者。只见中圈男子面向客人,女孩面向中心,错位起舞,时而转变为女孩面对客人跳舞。男人忽而靠拢中心,之后倒退靠近女孩,围着女孩转圈,用芦笙管挑起女孩头发或者头饰,再回中圈;时而又与女孩反向跑圈,走走停停,徘徊彷徨;女孩时而用绣帕或锦带甩向男人,故作媚态,逗得男人靠近相向而舞,要么女孩一手握拳叉腰,一手搭在男人肩上,共舞共转;要么男女保持距离,舞蹈中一人伸出一只脚来互相碰触。男人动作粗犷狂野,展示耕猎内容,或跳,或甩,或转,或蹲,或扑,跌宕腾挪,刚劲猛健。女人姿态舒曼有致,体现日常生活动作,或晒,或采,或绣,或梳,或织,浆洗缝补,动作优柔。岜沙先民们已经吸收了远古的风雅精华,眼前的一切,正是《诗经●关雎》里的现实演绎,窈窕淑女,笙筒友之,歌舞乐之。  
看完歌舞,接着见到奇特的镰刀剃头。岜沙男人留有奇异的发型,头顶中间一束头发是从娘胎下来就留着的,永远不会剃掉,挽成椎髻,人称为“苗纠纠”,四周的头发则在十四岁开始用镰刀剃去,表示已经成年,再戴上扎成圆圈的白色头帕。剃头时不用剃刀电剪,而用割草割庄稼的镰刀。只见一岜沙老者弯腰躬身,表情泰然,手似枯枝,一掌按在一年青人的头顶“苗纠纠”上,另一手持着明晃晃的镰刀对蹲在地上的年青人头上精耕细作,镰刀过处,兹拉兹拉兹拉的声音,旋即露出白花花的头皮。年青人一动不动,任凭老者摆弄,剃头过程中不用水或肥皂,纯粹的干刮干剃,麻辣的头皮上渗出了豆大的汗珠,年青人不吭一声。有青年女游客面露苦相,捂嘴失声,几分惊恐表露脸上;有老年游客面露怜悯,走近轻言细语表示关切;猎奇的挨得很近,问这问那,哈哈大笑;摄影者频举相机,闪光灯不停闪烁,喀嚓喀嚓,声响不绝,老者也不恼怒,有问有答,不紧不慢,不卑不亢。老者是寨子的剃头高手,这场面对他来说是司空见惯。十五分钟左右,剩余不剃的中间头发捆扎成了“卧蟠龙”,世界上最古老的发型,岜沙“苗纠纠”完工收刀。  
岜沙的世界,固执地坚守一份朴素简单的生活。他们的爱情,不像现代都市人,搞得很复杂,很物质。岜沙男人的财富就是火枪,酒篓、弯刀、烟管、火药葫芦,有这样几样东西,就能得到岜沙女人的青眛。这里,有很潮很时髦的约会——秋千节,夏季水稻扬花授粉的时节,青年们便聚集到树林中去“荡秋千”,那秋千绳是用稻草搓成的大绳索,系在树上,小伙子和姑娘就一双一对地跳上去,秋千荡得越来越高,姑娘的叫喊声越来越大,小伙子就把姑娘紧紧地抱在怀里,继续往高处荡去,进行秋千上的“极限约会”。  
这里至今存留着抱姑娘习俗,秋收是岜沙“抱姑娘”开始的时候。白天,小伙子和姑娘呼朋引伴,成群结队收稻劳作;晚上就聚集在主人家里喝酒唱歌,抱姑娘。一个小伙子可以同时抱几个姑娘,姑娘们也乐意让小伙子抱,姑娘被小伙子抱得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小伙子想娶她回去做老婆。他们常常唱道:“竹子要熟了才能砍,姑娘没熟就能嫁”。  
耕织的生活,有他令人向往的动人魅力所在,翻读岜沙的故事,在那面古老原始的镜子前,清晰照映出跳动的心,这是我梦幻深处的秘境。那些朴实楼房上空飘动的炊烟,是一种罂粟花,我宁愿中毒,不愿再醒。  
  楼主好文笔,感谢为贵州版带来这么厚重的作品。。。
  楼上古寨白鹭飞  
文 / 荷塘风月    
曾看过一张中国乡村旅游飞燕奖的图片,茂绿的大树上群鹭飞舞,不远处就是村庄,因那些少见的灵鹭,记下了那座村庄:贵州石阡楼上古寨。  
从镇远赶往的石阡,车至石阡中坝,清清的河水在公路旁流淌,不时见白鹭掠过。近了县城,和大城市比起来,郊区没有杂乱的建筑,绝大多还是乌瓦木房。楼上古寨距离石阡县城15公里,在县城新转盘地带,有跑楼上古寨的面包车,客少车也稀,车费十元。上车静等,感觉手背被东西叮咬,一拍,拍到一只蜢虫,这是乡村四月常见的小昆虫,如今竟在县城里能出现,把头探出车窗,天空中很多昆虫在飞动,此时,是乡村农忙季节。如果用城市居民常说的蔬菜以有虫子吃过的为佳,那么同理,城市生态环境以能够大量出现乡村虫鸟为胜景,真是城市无言,鸟虫作凭。  
车行了一个小时石子马路,沿连绵高山半腰纵深前进,农家很少,村寨稀落。车在村寨路口停下,司机告诉我到了,下车步行进村,乡村路上,白杨参天,茂密大树沿道不绝。梯田错落,一处平坦的坝子上有所漂亮小学,此时下午五点左右,学生正放学回家,我问小朋友寨子里鹭鸟最多的地方在哪里,小孩向我行少先队礼,用普通话说再往下走,顺手指望去,八百米开外一带有更葱茏高大的树林,红瓦的仿古建筑隐然若现,有幡旗迎风猎猎。  
到达村寨中心,看清寨中拥有一大片古树,由紫薇、丹桂、红枫、柏树组成,这一片林木以柏木,枫树为主,据村民讲,这些古树年龄在300年以上。最为奇特的是七株枫树呈“北斗星”形状分布,胸径2米左右,高达40多米,七株枫树上栖息着成百上千只白鹭,而白鹭从不到其它古树上居住。枫树坚壮,白鹭健美,浓荫林中,鹭声四起,有的嘹亮,有的嘶哑,嘹亮的是成年鹭,嘶哑的是幼鹭。这就是多年前想来体验的环境,村落安静,仙鹭翩飞,和气自然。  
我在树下待了很久,换了很多位置,想仔细端详鹭的样子,记录鹭鸣的声音。树上有很多鸟类,除了白鹭,还有小麻雀、喜鹊、山碴、野鸽、花调羹、八哥等等。山碴喳喳喳喳,叫声急快,小麻雀叫滴丢滴——丢,布谷鸟谷谷——布,也凑热闹,白鹭戛然——戛,声音最响,也是我最喜欢的鸟叫声。  
登上旁边农户家的房顶,得到一个更好的拍照点。暮色中的楼上古寨,炊烟和暮霭连在一起,是这般安详,如同一位困乏的老人在庭院静静吸着旱烟。远山已经看不清楚,只见浓重的一抹青色,那片柏树枫树林风中发出一阵接一阵的哗哗声,树冠之中看见白鹭四处动作,只是只闻鹭声,难见鹭影。不时,有大鹭投林归巢,近树冠时或盘旋一圈,减慢速度,轻盈站立枝头;或看见一黑色纤美剪影飞近,纤嘴瘦脖,长翅细腿,由低处沿树冠往上飞升,影态翩翩;而巢中幼鹭扑蔌,争先恐后,呼鸣之亲切,叫唤之依恋,成就了一曲乡村天籁。  
当夜的睡梦里,我长出了翅膀,变成一只白鹭,绕树多匝,振翅长飞。  
次日清晨六点起床,来不及洗漱,端了根凳子坐下,静静的拍照。树冠上白影点点,是一道闻名遐尔的靓丽风景线,眼里的白鹭,性灵而又多情。现在正是幼鹭成长期,巢中多为两只小鹭,羽翼青中泛黑,有的在梳理羽毛,有的戏耍逗闹,有的嗷叫待哺,可爱之极。见有大鹭在旁边守护,弄窝理巢,或显倾听样,或作教导貌,或现欲离状,每分钟都在变化,情态万千。  
天光大亮,鸡鸣犬吠,村庄醒了过来,看清了,这座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寨,有楼上古建筑群、周氏宗祠、小屯寺、周氏墓群等文物。古建筑群集梓潼宫(含有戏楼、正殿、南北两厢及院落、后殿、观音阁)、天福古井、明清古民居于一体,村民房屋多是木结构的石屋四合院、三合院,坐北面南依山而建。古楼、古屋、古巷、古桥、古井、古树、古墓、古书、古风、古韵于一体的古寨,在2008年12月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榜上有名。  
在农家屋顶放眼望去,晚春时分,叶盛山青,乌瓦明清旧居之中,一条青石古村路往山脚的廖贤河蜿蜒,一路梯田,绿树星罗棋布,更远处,轿顶山、狮子岩、猴子岩、月亮岩、文笔峰、河岸绝壁和碧色河水构成了一幅天然国画。沿青石村路下行,缓坡地带上,细品油菜,蓼蓝等等散发的植物味道,通达各块梯田的沟渠汩汩流淌,带来微凉的清水气息。有农民正在犁田,农民一身上了年代的破旧中山装,执鞭扶犁,吆喝去——走——哟,老黄牛慢腾腾地在泥田中展动四蹄,泥块从铁犁上掉落水中,声响不绝,这又是另一种乡村音乐了。  
和农民大哥打了招呼,摆起龙门阵,农活家常聊谈开来,话题都是围绕当地,我们竟然都没有说起与城市相关的只言片语。我注意到田间地头的树木,有七八年树龄的并不少,按说,田埂上的树常被砍伐,因为会遮挡阳光,影响庄稼生长,但当地人只是把树干锯断,剪裁树枝,留下了树的生命,护树惜树之情,常人难以和他们相比。树保持水土,牢牢护住梯田田坎,相得益彰,或许,他们才是这方环境中最懂得和谐的智者。  
山脚就是村底,一条小河流淌了几百年,有草坪,沙滩,乱石堆,河对岸一片山崖绝壁,杂树遍生,人迹难至,莺飞蜂舞,成了鸟类的天堂。河滩漫步,踩乱一地鹅卵石,小路边常年有野花生长,山地中一派物华渐嘉的景象,忍不住色眯眯的心态,举起相机咔嚓咔嚓把这方山野秀色打包了。  
离开古寨上车前,回首了很多次,云山静有情,天地宽无际,高山青绿,流水逶迤,梯田泛动天光,白鹭飞翔天空,鸟雀互相呼鸣,楼上古寨不是仙家,却是休闲养心的乡村极品。    
  顶一个!贵州人写的贵州美文
  这个值得顶
  梵净山秘踪记  
文 / 荷塘风月      
4月20日,从石仟楼上古寨赶到江口县,晚上住江口。清早赶往梵净山,车费8元。到梵净山门前,先吃了一顿饱,计划徒步攀登梵净八千级台阶到山顶,得先把体能储备工作做好。梵净山景区门票50元,进门后有景区观光车,从景区大门到鱼坳索道下站,也就是梵净山脚,近十公里,车费十元。本想徒步顺着黑湾河探究梵净风光,想到前头还有八千台阶等待着我,选择做观光车。  
景区门口到鱼坳这段路,已经初步领受梵净山的生态神韵。黑湾河清洌可生饮,从梵净山脉上一路跌落奔涌而来,时而水声清越,时而浪涛四起,不时有其它溪流从山上冲下来,汇入黑湾河,细小清澈的山涧在山体上铺洒开来,白如纱,美如帘。黑湾河中多见光滑的巨石,多是地壳运动时期滚落到山脚,流水上亿年的冲刷,变得光滑,然那份沧桑感犹存,山上,还有更多古老的岩石。  
梵净山这一星期来都是雨雾天气,空气潮湿,道路上雨水渗流。此行想拍些照片,免不了要在山上住宿等天晴,随身背包20kg,笔记本衣服洗漱用品以及山下灌装的开水,没有在湿滑的石板山路前退步,暗暗一笑,幸亏幼时放牛深山野岭,炼就了一双无敌铁腿,走遍天下都不怕。  
山路上就我一人独行,第一千步已经很陡峭,从容应对,心神安然。路上有挑夫站,不曾想过找人背包。石板台阶上,生满青苔,有细小的白色蓝色野花开放,阔叶大树浓荫遮天。路上不时有小客栈,提供食宿,专为徒步登山客服务。到达第二千步,有些喘气,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背上也在流汗,干脆脱掉上衣,减下毛裤,赤膊光背上阵,凉爽轻松多啦。此段山路以上浓雾深锁,也就看得清五十米内。本想换上牛仔短裤,想想算了,光背赤膊已经很露,不小心遇上专业摄客,把我拍了去获取金镜头奖的可能性极大,那时肯定会和梵净山一样名扬九州,因为光背赤膊,短打上阵的装束,给梵净山不是凭增了“野人”之谜,就是引出梵净山出现摇滚歌星假新闻,还是穿着长裤。  
到达四千步时,累了,上山时脚步声极轻快,现在的脚步声很重,间隔时间也变长。走走停停,檫檫汗,喝点水,吃点干粮,给朋友发信息,寻求鼓励。朋友回复了我,开心至极。路两边古木参天,有倾倒的树横在路上,倒下的树,也就几根根须没有断掉,生命维系在这几根须上,佩服佩服!山中石径,难得有平直路面,一两百台阶后,可见一处六七平方的小平地,可以休息。崖上生树,路从巨石侧畔开凿,路是石头的缺口,在梵净山里,很是常见。有时望见一段陡峭若直线向上的石阶,大雾中恍惚见石阶上有平坦路段,有大树路旁等待,心想到了那里休息吧,慢慢登上去,却没有平坦之地,另一段石阶又出现在眼前。山路上前不见鸟,后不见人,林木阴密,当初拍聊斋鬼片实在应该在此选景,浓雾氤氲,有跳离地球之感。  
到达六千步后,先寻住的地方,放了背包,卸掉负重,体力已经透支殆尽。又登红云金顶。红云金顶就是一颗奇诡的大石头,大到成了一座山而已。只是这一颗大石头非比寻常,公元1618年,明朝一位皇帝就因这颗石头把梵净山嘉美为“众名岳之宗”。上金顶根本没有路,只是来看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山体上精细雕琢,有了放脚尖的地方,安装了铁索护栏,双手抓牢铁索,双脚踩稳,身体贴在石道上,就是这样攀岩而上。  
今天金顶风大雾浓不见顶,等了半小时,大风过后,吹开了雾,看得见崔嵬的山峰,抓紧机会拍了下来。下着细雨,石头上到处是雨水,四面都在滴水,滴水声不免让恐高者胆寒。金顶半中,看旁边,远不见山,低不见谷底,看不见来路,如在云端。到达金顶,风雨大作,呼啸疾驰而过,心里不免悚然,要是风雨太大,会不会把山吹歪了。想罢又笑,这山都14亿年了,结实得很,在上面还要修神庙天桥呢。  
晚上,脚很酸胀,喝了瓶酒,在梵净的雨声中睡下,希望明天晴光普照,阿弥陀佛!  
21日起了个大早,雨下个不停,大雾依旧,冒着雨去看蘑菇石。天很冷,冷雨打在脸上,风拼命往衣服里钻。往拜佛台方向,长了许多野茶树,细瘦的竹子,在空寂的山顶显得冷寞凄清。往山上一直走,雾中隐约见到硕大的石山,到了九皇洞,风和雾从远山飞来,直从九皇洞呼啸而过,呼呼声很响,打开相机拍石头地质断层景象时,雨水很快跑上镜头,不到十分钟,手冻僵,按不动快门。转身,看见了蘑菇石,雨雾中的蘑菇石背后是白茫茫的一片,没有见到屹立于莽莽群山之巅的景象,只见到那上重下轻的错落石块浮于云雾之中,快速流动的雨雾包围着蘑菇石,总觉得石头在动,若近又若远,忽左又忽右。吹口气暖手,拍下这方诡异的地质景象。  
朋友查了天气预报,告诉我未来两天梵净山都是雨雾天气,决定下山。没有考虑坐索道,还是徒步下山。下山也不容易,负重20kg下八千级台阶,得担心膝盖的承受度。一路拍拍停停,行至4500步时,雨渐无,雾渐散,能看到远山,难得的机会,知道我要下山了,好歹也让我瞧上几眼。  
近看梵净山体,百树参天,因山势陡峭而倍觉树木挺拔向上,好像每分钟都在往上生长。沿路树木的主干上,生满了寄生的苔藓,绿阴阴,毛茸茸。有的树看不出它是活着,还是已经干枯,虬枝刺空,经年不倒。远观梵净山脉,透过树枝间缝隙,莽莽茫茫的武陵山脉高大巍峨,看不清延伸的方向,四面都有更高的山出现于视野,这山树木葱茏,面颜青翠;那座山上有溪水流泻,隔远听不到水声,仅能观看它弯弯扭扭的身体害羞地在山中时隐时显;更远处山脉,山体上又有独峰生成,状如春笋;回头,见一山断崖现于云中,形色苍老,静守一方。有云雾在山体上弥漫,浓如河,飘似纱,东边的仿佛还在寝睡,轻卧山谷;南面的翩然游动,腾挪转展之状,白龙在野;忽而风起,有雾沿山飞升,转眼又把万千景致尽收,归于白茫茫的一片。  
路途中,碰上野鸡穿路而过,红艳的羽毛,迅速机警的动作,心喜之下,也使出了凌波微步的独门功夫,追入山林一百米左右,听到左侧树枝有轻微响动,停步转身,扫视一周没有见到活物,再细察,好家伙,两只漂亮的野山鸡在树枝上瞅着我呢。轻轻举起相机,拉近,小东西!见我就跑,终于拍到了你。  
走完八千台阶到山脚,脚有些打颤。山脚到山门,约10km,有观光车,想想还是慢慢走出去,进山时看见沿路有很多溪流从山上奔泻直下,很是美丽,不近拍就白来梵净山了。就这样顺着黑湾河徒步,亲近这条灵性的河流。许多河段,是秀美的,美在天然,美在清秀。看这处下坡河段,十来米内三次跌落,浪花朵朵,各有风景;瞧那处山谷,山溪变飞瀑,冲就十平米大小的水潭,淡蓝的潭中央翻涌白亮的水泡;往下走,又可见三百米平坦河滩,鹅卵石两旁铺开,青山夹岸,清流逶迤,细声轻唱而过;山风徐来,水中山影,树影动了起来,有帽雀啼叫,翠鸟斜飞。  
细细看来,不曾后悔自己的选择带来疲累,一千个行者,就有一千种景致,不必看他人乘车骑马,走好自己的路,找一片属于自己的风景。    
  龙里草原的天空  
文 / 荷塘风月    
如果每一种地形都能像人一样婚恋,那么,贵州龙里草原,就是奇异喀斯特山地和辽阔大草原的唯一结晶;如果需要选用一种音乐风格来展现一个地方,那么龙里草原,无疑是一张粗犷奇丽的原声天籁大碟,在高原的云上流传。  
黔南州龙里县,距省会贵阳市30公里,距龙洞堡机场24公里,从贵阳坐班车四十分钟就到。龙里草原位于县城外北面的高山顶上,又叫玛格诺吉大草原,苗语意思是“美丽的姑娘居住的地方”,海拔一千六百米左右,总面积9万余亩。乘开往草原的班车,盘山而上,山越来越巍峨,坡陡路险,一个小时光景,视野忽然开阔,绿草如茵的草原出现在眼前。  
草原为喀斯特断块台地,由王寨坪,王里坪,掌舍坪,亮山坪等大小十几个草坪连片组成,最大的亮山坪面积1.2万亩。赶到这里的时候,薄雾还在草原上游走,白色的大雾弥漫,青绿的草尖上凝结着小水珠,看不见草原的边缘,只能看清半里以内,此时有风,忽而将眼前一带浓雾吹散,看见远处度假村奶白色的蒙古包。正前方路上有马群在草动上活动,有的啃吃青草,有的立定侧耳,似乎在分辨远处传来的声音,右侧一丈开外,十来头黑色的大水牛埋头在草丛里,喘着粗重的鼻息。  
中午时分,大雾已经散去,金色的阳光照耀草原,草原露出了明朗宽阔的面目。租了一匹精壮大马,由慢渐快,体验策马啸东风的快意,草原上车辆极少,可以沿公路狂奔,或者在草原上恣意驰骋。俄而,见中午下课回家吃饭的小孩,背着书包,两两骑马归来,大声呼喊着,有些油黑的稚嫩脸上流露下学后的轻松。或者,一阵暴风骤雨的马蹄声在身后响起,一位中年汉子从后边超越了我,一马青尘,不消一分钟,已经听不到他的马蹄声。骑在马背上,大风呼呼檫耳而过,草原上那些亮闪闪地反射着太阳光的小水洼,沿路而筑的青瓦木屋漂亮农家,远处苍莽的群山,似乎都在流动着,马儿奋蹄刨起的泥土和踏断的细草,扬落在身后,直觉得一股豪情在胸中飞旋,不禁要一声大吼!武林中日行千里的迅疾,草原上金戈铁马的故事,此时,在这方广阔的天空下,由我盗版上演。  
累了的时候,仰躺在柔软的草地上,一亩清亮的水洼在我的面前,水中的倒影,有草坡、马匹、黑山羊、牧犬、蓝天、白云,单纯澄净的念头生了出来,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要做归人,不做草原的过客。前世,我一定和我的女人在广袤的草原深处过着骑马牧羊的生活,生有一群孩子在草原上撒开腿乱跑,寻找星星点点的野花。我和我的女人骑着一匹高大的黑马,每天从蒙古包出发,越过旁边的草坡,扬鞭追云,唱响粗犷豪壮的山歌。  
草原边缘,是让人望而却步的悬崖绝壁,喀斯特山地与草原的结合,既得辽阔的美韵,又具有山地的奇异色彩,一个地方,两种风情。猴子沟省级风景名胜区,龙架山森林公园,景区内森林茂密,峡谷众多,峡谷深切成廊道式,有许多的岩溶洞穴,洞穴内又多地下暗河,暗河出口形成若干流泉飞瀑。景区里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苏门羚、林麝、水獭、大鲵、穿山甲、红腹锦鸡和猕猴等,以猕猴最多,总数约有500多只,故称“猴子沟”。  
从草原去猴子沟,骑马慢行大概五小时左右,沿着河谷向上走,两岸是青翠的竹林,峡谷两边陡峭,多见峰丛石芽。有一根约十米高的石柱,形似古代将军,名为“岳飞塑像”。贫河处住有几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苗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