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分析与产品的结构层次结构图有什么关系

写得精辟的品牌的产品结构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写得精辟的品牌的产品结构分析
&&写得精辟的品牌的产品结构分析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产品架构的五个层面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产品架构的五个层面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2008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及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_甜梦文库
2008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及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
西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及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 姓名:朱彦丽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杨慧玲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经济增长永远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 于新科技革命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和交换活动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 深了各国间的相互往来与依赖。当今的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封闭锁国 而取得经济的迅速发展。发展对外贸易,对任何国家的国民经济而言都显得 十分重要。因此,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以及对外贸易能否促进 经济增长等问题一直是许多学者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成 为贸易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界一直争论的焦点之一。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 系的研究俯首皆拾,但从笔者所查找的资料来看,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 系的解释一般都是从改革开放后来分析的,从而在数据支撑上也主要是从这 一方向进行说明;而从改革开放前后角度对两者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的资料还 比较少。而在本文中,笔者从改革开放前后角度来研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并以《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作为主要的数据支撑,来分析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影响因素上面,对外贸易到底起到了一个什么样 的作用。同时,笔者通过对数据和已有理论的分析,来说明我国外贸结构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提出我国 外贸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想从一个全面、综合的角 度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分析、解释和运用,并对我国对外贸 易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这对于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将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其观点如下:第一章,导论。这一部分主要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文章的结构安排、论证使用方法等的介绍。第二章,主要进行了基本理论与研究综述。首先,笔者对国内外关于对 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进行梳理,阐述了传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及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互关系理论及其局限性,贸易理论与经济增长的现代观点,马克思关于贸易 促进经济增长的经典论述,以及国内学者对两者关系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而 又分析了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分别从要素供给和促进全要素生产 率提高的角度进行阐述,说明要素供给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产业结 构升级共同作用,促进了经济增长。 第三章,笔者主要对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进行回顾。分别研究了改革开放前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发展的历史轨迹。即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非均衡演进,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实现了从总量增长到结构优化的转变;分阶 段考察了改革开放前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及改革开放后的总量特征和结构特征。为下一章分析两者的关系提供现实基础。第四章,在借鉴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外贸与经济增 长关系进行了基本分析。运用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的GDP增长弹性、 贸易竞争力指数等分析工具,从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结构两个方面对我国外 贸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出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对 经济增长作用不显著,而改革开放后外贸在中国经济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等 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的结论。根据研究结果,对外贸与中国减少失业、资本积 累、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作了系统理论分析,为结论提供有力的理论支 撑。 第五章,本文重点分析的章节,通过Eviews软件实证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笔者首先对文中选取的样本数据进行处理,进而对样本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最后得出了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误差修 正模型。分析过程表明,从长期来看,出口与进口共同促进经济增长,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推动作用;从短期动态关系来看,我国的出口对GDP的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且,国外需求变动对中国产出变动没有形 成显著的滞后影响,对比之下,进口却对国内产出调整产生了显著的反向滞 后影响,说明对国外产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对中国国内产品的需求。 结论为:短期内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进口增长 却对国内产出调整产生了显著的反向滞后影响,即短期的经济增长是出口导 向型的;长期内,进口和出口共同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指出,不 能轻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口和出口作为对外贸易发展的两个轮子,2 中文摘要在经济发展中同样重要,二者相互推动,分别发挥着利用他国长处和发挥本 国优势的作用。笔者在这一部分比较了进口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从而说明在短期和长期进口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 在本章最后一部分,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出口能够 利用国外消费需求,更多地实现本国产品的销售,从中赚取外汇,带动扩大 生产规模,创造更多的国民财富,应该是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因子;而进口, 从长期角度讲,可以促进科技进步、经济集约化增长程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的 提高,并最终促进GDP增长率的提高。从而使本文的结论更加完善。 第六章,笔者提出了我国外贸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从结构方面对我国 外贸发展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外贸市场结构集中度偏高,现阶段 的对外贸易结构有待升级,仍处于国际贸易中分工较低的地位,贸易利益比 较单薄,这一系列的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影响我国宏 观经济调控的效果,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提升。最后针对前 文的实证及因素分析提出了我国外贸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首先,实现对外 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其次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产品结构层次,从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文从改革开放前后综合的视角来解释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 关系问题,并借助数据的实证分析,证实了长期内我国进出口对经济增长有 正向推动作用。本文可能的贡献有以下两个方面:(1)本文以经济增长理论 为依据,在系统回顾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发展情况的基础 上,通过大量的数据,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较为详实的定 性分析研究,得出了定量的结论。(2)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考查了进口、出 口等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同时运用协整理论,对出口和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 之间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短期的经济 增长是出口导向型的;而长期,进口和出口共同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的结论。本文还存在很多不足: l、在对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时,指标的选取和模型的 建立至关重要。不同的指标体系,不同的计算方法都有可能导致相左的结果。 所以,计量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比如,可以考虑使用季度数据或月度3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及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数据,用增加样本量等方法来提高实证的准确性。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具有说 服力的数学模型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2、受篇幅所限同时也是基于以下原因考虑,本文未在文章中针对研究对象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由于本文篇幅有限且影响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因素相当复杂,Granger因果检验必须在建立好相应的宏观经济模型,构建好成熟的经济学理论框架条件下进行研究,而本文的研究重点则主要集中在对 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以本文没有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加上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局限性,这些都导致了对 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所得出的结论还是一些初步的探索,大量的后继研究 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去挖掘,这是今后需要努力的原因之一,也是努力的方向。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4 Abstract4 bstractEconomic Growth is always the keycontent ofEconomy research,Since theWorld War II,the internationalprocess of producing and exchanging have beengreatly promoted because of the new scienceand technologyone callrevolution.Countries fast economic growthbecome more and moreinarelyoneach other.Nogetablock out environment.Developing the foreign trade seems to be the mostimportant thing to every country. Basedonthe existingreal data,this article analysesand researches therelation between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rticle fh'st statesthe main theories that foreign trade promotes the theoretically clarifies-the relationeconomical development,andtrade and economy:foreign also promotes thebetween foreigntrade not on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nge of theeconomy,buteconomyby technology’S improvement.Then,the article describescurrent situations by the relation betweenforeign trade andeconomic developmentbasically.Lots of data material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frameoneconomy andUS aforeigntrade.Relyonbasic theoriesand thereality.The author tradealealso givesclear criterion:the tr,acks of economyand foreignthesame.TheChina’Smore reliable the foreign trade is,the more developed thediversity of China’S economy.Later,economicalframe is,and themacroofforeigntrade market promotes the stability ofauthoranalysestherelevance andelasticconnectionsforeigntradeandGDP by researching the ofexamples and models.This thesis is series forbased on the theoryeconomic growth,verified the stability of timeaimporttoaand export throughlarge quantities ofon adata.Atthesalnetime,the author have made the CO―integration teSt and come conclusionforeign trade stableand economicgrowth,th.at:Thereisrelationsbetween China’Strade playseconomic growthand foreign trade in the longi'un,and foreignanimportant role in driving the economic growth.Besides,the author also has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Foreign Trade China’S ExperienceandEconomic Gro、vth: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ourforeign trade,pointing out the problems arisesfromthatourforeign trade.Finally,find out the right foreign trade mode and policyoutCan accelerateeconomic growth largely.The main contentsand its standpointsof this thesis areasfollows:Chapter l,it’S the introduction.T11is part is mainly tO show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article,research purpose and meaning,structure arrangement and the argument operation methods,etc. Chapter 2,It is mainly described the basic theory and research Firstly,the author hackles the theory of relation between thesummary.foreign trade and ofeconomicgrowthdomesticandabroad,describestraditional theoryinterrelation between foreign tradeand economicgrowthonanditslimitation,alsothe modem viewpoint,the classical exposition of Marxtrade promoting economicthe viewpoint of foreignongrowth,and thepartial research of domestic scholars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Then,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mechanisms of foreign trade promotingeconomicgrowth,from the angle of factor supply and promoting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show that,the interact between factor supply andtechnical progress,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updat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promoteseconomicgrowth.Chapter 3,the author mainly reviews China.Study the historical track of after reformforeigntradetrade andeconomicgrowth inforeignandeconomic growth beforeandandopening.That is.the disequilibrium revolution of foreign trade from total sum increase tO structural opening;Investigating thebefore reformand opening,the transformationis realizedoptimizationafterreformandandbasiccharacteristics before reform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fteropeningandtotalamount characteristics,reform and opening by stages.It provides therealistic basis foranalysis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aChapter 4,the author makesbasic analysis of relation afterbetweenforeign tradeand economic growth before andqualitativereform andopening inChina.Making and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form the angle oftradeof the relation between foreign tradeeconomic growthby using theforeigntrade structure and economic structure offoreigndependence degree,GDP growth elasticityaimport(export),trade competition index,drawconclusion that before reformandopening,foreigntrade made less contribution toeconomic growth,whileafter2 Abstractreform and opening,it is opposite.And then,the author makes theoretical analysisof the relation between foreign trade and employment,capital accumulation,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pter 5,this text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thesis.Based this part briefl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he history of theon alot oftheories,foreigntrade and discussesreformof our foreign tradesystem.Weapply statisticaltoanalyticalmethodtO prove the export andimport trade’influencesthe Chinese economicgrowth and usetrade and thethe theory of CO―integration to tex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reigneconomicgrowth.It draws conclusions thataforeigntradeCanpromote theeconomicgrowth inlong―term.‘Chapter 6,the writer appoints some advices in order tO contribution that theenhance thelong―termforeign trade makesonthegrowthof economy.Because of the deficient data,shortage of time and the restriction of writer's ability,theanalyzenotaof the relationbetweenforeign tradeandeconomic growthup shortage.inthis thesis invery perfect,writer hopes that she Can fulfill her abilityresearchonandcontinue tO trackthis problem in futureand makeKey words:Foreign tradeEconomic growthCo-integration testError correction model3 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 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学位论文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特此声明学位申请人:年月 日 1.导论1.导论1.1研究缘起对外贸易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历来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 题。在当今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闭关锁国而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发 展对外贸易对任何国家的国民经济都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关于对外贸易与 经济增长相互关系以及对外贸易能否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等问题一直是许多学 者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成为国际贸易学和发展经济学学界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轨迹,1978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了研究我国对外 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的分水岭。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奉行进口替代 战略,对外贸易仅仅是用于调剂余缺,进口额与出口额都不大。改革开放以 来,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发展,1978年到2006年,我国的国内生 产总值由3624.1亿元猛增至211808.0亿元,增长了约57.4倍,26年间 (1978屯004)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4%,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 时,对外贸易也快速发展,无论是总额还是增长速度都呈现出快速增加和增 长的态势,2006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已达到创纪录的140971.4亿元,改革 开放后的年均增长率为23.83%,高于GDP的发展速度。∞中国对外贸易在全球 的排名,由2001年的第6名,上升到2004年的第3名,成为仅次于美国和 德国的全球第三大贸易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强劲的增 长,外贸依存度也随之急剧攀升,1980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12.5%,2000 年为44%,2006年达到67%。②这些数值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在 国民收入领域还是在外贸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根据附表计算得出。 o根据附表计算得出。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及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也与改革前不可同日而语,己经成为支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 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中国的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实践活动为对外贸易促 进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案例,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意义。 国内学者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问题已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有的学者认为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有的学者认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大,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 度过高对中国经济增长不利,等等。虽未达成共识,但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我国外贸与经济增长在改革开放前后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这为研究 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供了思考的空间。鉴于目前关于改革开放前后对外 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综合研究的文献尚不多见,本文将通过相关理论和中国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践的回顾,利用相关数据对中国的贸易与经济增长关 系进行理论及实证研究,并结合研究结果提出有利于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对经 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1.2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笔者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回顾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及作用机制,为后面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之后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中国 对外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及特征,找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内 在相关性,对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做出基本判断,得出结论:中国 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前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小,而改革开放后大大促进了经济 增长,最后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中国促进经济增长的对外贸易发展对策。 本文依据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大量 的统计数据,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较为充分的分析研究, 力求对研究的主要内容能有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2 1.导论1。3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引言。第二章回顾有关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关 系的基本理论,总结国内外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为文章后面的分析提供了 理论上的依据,同时分析了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第三章对中 国对外贸易发展及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及其基本特征进行描述。第四章通过 外贸依存度,进、出口的GDP增长弹性,贸易竞争力指数等工具的运用,对 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基本判断,提出了改革开放前中国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小,而改革开放后大大促进了经济增长的观点。在第二、三、四章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第五章则对上述分析进行综合实证检 验,以验证理论分析的结论。第六章针对我国对外贸易当前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外贸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本文的结构框架见下页:3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及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图I-I4 2.基本理论与研究综述2.基本理论与研究综述2.1国内外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述评2.1.1传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理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早在重商主义学说中就有过一些论述。该理论认为,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保持对外贸易顺差才会增加本国的财富总量。由于其论述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 因此并不能将其看作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先驱。在传统的外贸学说中,有重 大影响的主要是“绝对优势’’学说、“剩余产品出口"说、“比较优势”学说及要素禀赋论。l、“绝对优势”学说和“剩余产品出口’’模型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学说和“剩余产品出口"说,表达了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绝对优势’’学说是指,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 则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斯密主张各国应该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 分工,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这样就能 更有效地利用各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增加社会财富,每个国家都能得到更多的利益。∞ “剩余产品出口”(VentforSurplus)说假定,一国在开展对外贸易之前处于不均衡状态,存在闲置的资源或剩余产品,当该国由封闭转向开放后, 便可出口其剩余产品或由闲置资源生产的产品,即对外贸易为本国的剩余产 品提供了“出路"。出口所带来的收益或由此而增加的进口没有机会成本,必 然促进该国经济的发展。①参阅裴长洪主编: 《国际贸易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5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及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强调通过国际贸易,各国都会从中得到好处。但由于它假设贸易各国都必须以自己的绝对优势部门参与国际贸易,所以这个理 论被认为不能成为解释现实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 2、“比较优势”学说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1817年提出了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相对差异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学说。这一学说解决了当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 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优势时,是否应该参加国际分工及如何分工的问题。 按“比较优势”学说的观点,“各国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或者劣势较小的商品……这样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只要各国之间生产的产品有比较成本差异,各国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使资源配置更合理并获得贸易利益、 促进经济增长。后来穆勒和马歇尔等经济学家以边际分析、机会成本和生产 可能性曲线等工具将这一理论进行了一般均衡分析,使其更加充实和完善。3、要素禀赋论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F.Heckscher)首次将要素生产理论 引入国际贸易。1933年另一位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Ohlin)将其修订,提出了要素禀赋论(H-O模型或2×2×2模型),更为深入地揭示了国际分工的模式及其产生的贸易利益。H-O模型的基本含义是,劳动不是唯一生产要素,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丰裕程度的差别导致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这就使得具有相同要素构成比例 的同一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成本,从而构成了国际贸易的基础。 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是由该国资源禀赋中相对丰富而且价格比较便宜的那种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而进口的是由该国相对稀缺又比较昂贵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从而各国均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现以微观经济学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并用边际成本递增情况下的贸易均衡来分析要素禀赋理论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如图2-I所示,假设A、B分别为劳动力和资本丰富的国家,X、Y分别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又假设两国的消费无差异曲线是一样的,在 两国进行自由贸易前,最佳的生产与消费点分别在A和A’点。其点处斜率分④【英】大卫?李嘉图著: 112页。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O、6 2.基本理论与研究综述别表示A国和B国x产品和Y产品的价格之比。显然,只’>只,即A国的x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而B国Y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A国。因此A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而B国在Y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Y YXX图2-1图2-2如果两国进行自由贸易,A国势必增加具有比较优势的X产品的生产,B 国势必增加具有比较优势的Y产品的生产,即A国的生产格局沿着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下移,B国则上移,直至两国产品相对价格相等,贸易达到均衡。如 图2-2,均衡时,B、B 7点为新的生产消费点,两国的价格比率斜线P8交消 费无差异曲线于点E(E=E 7)。显然,这一消费组合点所处的无差异曲线比两 国原来的要高,反映两国生活水平的提高,说明国际分工可以产生贸易利益, 提高国民福利。o4、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堪称完美,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有很大的局限性。 (1)逻辑上看,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前提下的,而 该理论据以成立的假设条件和现实情况又存在巨大差异,如放弃有些假设条件就会从根本上动摇该理论的正确性。.(2)方法论上,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见不到时间因素,所以被批评为是静态的国际贸易理论。它强调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事前差异,也就是各国资源禀赋造成比较优势,没有考虑到资源禀赋可能的变化以及在该变化下可 能出现的结果。o参阅裴长洪主编:《国际贸易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7、34页。7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及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3)从指导实践的角度看,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不适宜指导处于绝对劣势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战略。也就是无法成为“赶超论”的理论基础。每 个国家不仅要和自己的过去比,更应该“睁眼看世界”,以发展的眼光审时度势,积极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培育自己的幼稚产业,争取后发优势,实现赶超。2.1.2贸易理论与经济增长的现代观点 受传统经济学家上述观点和理论的启发,后来的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贸易对经济的带动问题。 l、关于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观点 (1)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BernardKeynes)1936年在其代表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论述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后来,凯恩 斯主义者进一步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凯恩斯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四个主要部分,即消费、投资、政 府支出和对外贸易,以恒等式表示如下:Y=C+I+G+(X―M)。对外贸易乘数是 从投资乘数引申出来的。凯恩斯主义认为一国的出口与国内投资一样,会导 致国民收入的增加;而一国的进口则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当商品、劳务出口时,可以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消费增加,同时,也会引起与出口产业部门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增加,收入增加。以此类推,收入增加量将是出口增加量的若干钒渺愤易乘靴2篆2币志而’其机渺。生变量(假设出口由外国的购买力和购买要求决定),夕是边际消费倾向,t为 边际税率,y是边际进口倾向。回 因此,当~国的国际贸易顺差时,对外贸易能增加就业,提高国民收入, 对外贸易乘数越大,贸易顺差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大。这也在 一定程度上过分强调了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2)“增长引擎"学说及其争论。高鸿业主编: 《西方经济学<第二舨)》,中国人民大学出舨社2002年版,第504-519页。8 2.基本理论与研究综述二战后,伴随着一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独立,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研 究贸易“引擎”的理论逐渐兴起。“增长引擎”学说(Enginefor Growth)或译为“发动机”学说是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逊(D.H.Robertson)在1937 年提出的,其主要着眼点在于阐述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增长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这一学说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从发展经济学家中产生现代增长引擎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illiamArthurLewis)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其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间接论述了二元经济条件下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他把经济分为资本主义部门(即工业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即传统农业部门)。工业部门通过积累和吸收传统农业部门 的剩余劳动力,必然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尤其是在剩余劳动力尚未吸收完毕、工业部门工资不上升的情况下,利润和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将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将加速。如果工业部门生产的是出口产品,传统部门生产的 是进口产品,对外贸易无疑将有助于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和需求,并降低劳动力的工资(因为食品价格将因进口而降低),从而进一步增加工业部门的利润 和积累,促进经济增长。∞而欧文?克拉维斯(I.B.KraviS)在1970年指出对外贸易仅仅是经济增 长的“侍女’’,而并非“发动机”。这种贸易“侍女’’论后被许多西方发展经 济学家所接受,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有人指出,一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 国内因素决定的,外部需要只是构成了对经济增长的额外刺激,这种刺激对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而言,重要性不同;外贸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也不一定有利于经济增长。圆以普雷维什(R.Prebish)和辛格(H.Singer)为代表经济学家对“增长 引擎”命题持完全否定的态度。20世纪50年代“普雷维什一辛格命题”(P―S Hypothesis)提出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论点:他们从分析贸易条件 恶化的角度展开了“中心一外围论”,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作为中心,控制着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地带,外围国家只能顺。参阅郭熙保主编: 《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168页。 o参阅杨正位著: <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舨,第ll l页。 @注: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9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及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应中心国家的发展。这种依附关系在国际贸易方面则表现为发展中国家贸易 非但不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反而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的原因。他们 认为,一百多年来,初级产品的价格与制成品的价格相比下降得相当大,由 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格局主要是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情况必然 引起整个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对外贸易的发展反而会导致贫困化增长。巴格瓦蒂(Bhagwati 1958)指出,一国出口供给能力的增长可以导致该国贸易条件如此的恶化,以致使该国的境况变得更差。贫困化增长是某些特定发展中国家发生的情况。①2、产业内贸易理论与经济增长 二战后,产业内贸易圆发展较快,传统的以规模报酬不变以及完全竞争假 设为前提的比较利益模式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产业内贸易理论由此应运而生。该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为假设前提,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各国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 为规模经济及产品差异而产生国际贸易。格鲁贝尔和劳埃德(Grubeland Lloyd1975)在其合著的《产业内贸易》一书中认为,运输成本、转口贸易、季节性贸易、消费者偏好、政府干预等 均可导致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生:④格雷(Gray)和兰卡斯特(Lancaster) 主要从产品异质性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强调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 内贸易的基础;法韦和克斯考斯基(Falvey1981、Falvey and Kierzkowski1984)解释了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的产生,通过假设成本递减、产品差异、国 家间要素禀赋差异、资本在行业之间不能流动而且至少有一个行业生产垂直 差异化产品,发现在垄断竞争市场中也会发生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并且两国 之间资源禀赋、收入差异越大,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比例越大;@克鲁格曼①参阅李敏、郭曼: 第l期。‘贸易增长的“贫困化”陷阱和比较优势的悖论》,《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o注: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个产业内部的产品贸易,一国同时既是同一类产品的出口国又是进口国的 贸易情形,典型的情形经常发生于差异化产品。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国家之间,同时一个国家内也 存在产业内贸易。 @注: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两国之间发生具有完全替代性的同质产品的双向贸易现象。 回韩燕: 《产业内贸易研究综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固注: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是指进行双向贸易的产品属于同一种产品,但却存在质量差异。 @参阅苑涛: ‘西方产业内贸易理论述评》, ‘经济评论》,2003年第l期。lO 2.基本理论与研究综述(Krugmanl984)研究了水平性产业内贸易①的产生,认为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只要产品具有水平差异并且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即使完全相同的两个国家之间也会发生产业内贸易,从而使同一产业内的国际分工可以增加各种 不同类型的产品需求,使生产规模相应扩大,使各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圆 由此可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会使各国通过增加规模效益的途径来提 高要素的边际产出率,从而实现要素投入变情况下的经济增长。 3、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 为了从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角度进一步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 积极作用,‘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又称为内生增长理 论,其核心是把技术变动内生化,强调技术进步的内生决定或者经济增长主 要来源的内生决定。分析贸易、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技 术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罗默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真正将内生技术进步引入增长模型的奠基性工作是罗默(Romer格鲁斯曼和赫尔普曼(Grossmanand Helpman1990)、1990)。在他们的模型中,技术进步是有目的的研究和开发投资的结果,新产品的开发类似于基础创新的 活动,通过有意识的研发投资,厂商把借此发现新技术去获取利润作为首要 目标,获得竞争优势,占领更大市场,推动了经济增长,因此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推动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因素。@国际贸易可以通过“技术外溢”④和外部刺激来促进一国的技术变动和经 济增长: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创新活动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这种密切的联系,是因为对外贸易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更为频繁的技术交流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对创新活动产生了有效的促进。(2)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卢卡斯(Lucas 1988)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一个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增长模型,认为,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回注: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指进行双向贸易的是质量相似的物品,只是在特性或属性上不同。 口参阅陈家勤: 《近年国外国际经贸理论述评》, 《财贸经济》,1999年第12期。 固杨斌: ‘三种类型的内生增长模型》, 《教育与研究》,2004年第5期。 固注:技术外溢是指外商投资、跨国贸易等对东道国相关产业或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生产技术、管 理技术、营销技术等产生的提升效应。对当地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示范、刺激与推动,称为平行外 溢:对当地上下游关联企业的技术进步的示范、援助与带动,称为垂直外溢。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及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的真正源泉。①卢卡斯把人力资本的作用区分为内在效应和外在效应,内在效应是通过正规与非正规教育形成的,它体现在高人力资本可以产生收益递 增,并获得高收入;外在效应是在实际工作中“边学边干",获得经验而形成 的人力资本带来的,表现为资本和其他要素的收益递增。他强调,正是各国 在人力资本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了各国在收入和经济增长率方面的差异。@ 这也为发展中国家积累人力资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发展对外贸易,引 进高科技产品,而后通过直接操作或消费新产品等方式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学习掌握新技术,这样可以促进国内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加速积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3)斯科特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斯科特(Scott)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率主要取决于资本投资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与罗默等人的理论相同,斯科特也认为技术进步, 知识和技术对劳动力质量和劳动生产效率有重要的影响,但反对罗默、卢卡 斯等人过分强调技术进步、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将其 与资本积累割裂开来的做法,他认为技术进步与总投资总是一体的,而不是 一个单独的力量。斯科特强调,资本投资是技术进步的源泉,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他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入力资本, 从而减少失误,形成一种特殊的赶超效应,从而可以使本国的经济迅速地得到发展。4、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传统与现代贸易理论并不能较好地全面解释各种贸易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利于一国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从而不利于获得较多的长期贸易利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试图解释如何才能造就并保持可持续的相对优势,从而获得长期贸易利益。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1990)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回注:卢卡斯把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把劳动划分为原始劳动与专业的人力资本。同时, 卢卡斯把人力资本又具体化为:全社会共同拥有的一般知识形式的人力资本和表现为劳动者劳动技能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LucusRobert:Dn舭Mechanics ofEconomicDevelopmen,JournalofMonetary Economics.1988(6)国参阅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hup:ll豇.cqit.edu.cn/xfljx/jiaoaa/14_.1121.htm 2.基本理论与研究综述势理论。波特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而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只有建立国际竞争优势,才能获得持久的比较利益。从宏观 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四组基本决定因素:生产要素状况、 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此外,还有 两个辅助因素:机遇和政府。这六组因素结合成一个体系,共同作用决定国 家竞争优势,构成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方面所特有的“钻石"结构,①可以用图2-3表示。图2.3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钻石模型)资料来源:.(美)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 社2002年版,第119页, 图3-5。’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弥补了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的不足,扩大了传统 比较优势的内涵,是对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整合与完善,较圆满地回答了理 论界长期未能解答的一些问题。波特的竞争优势是微观企业竞争优势、中观 产业竞争优势和宏观国家竞争优势的有机整体,它具有广泛的兼容性,既探 讨了要素、技术及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整合了价格因素与非价格因 素对竞争优势的决定,又反映了竞争优势与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o参阅熊伟:‘新国家竞争优势论:当今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弓策对国际贸易主要理论述评》,‘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5卷第128期。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及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2.1.3马克思关于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经典论述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散见在其经典著作中,其论述有力地说明了国际 贸易的目的是增加生产,增加价值量,增加社会财富。这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1、交换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认为,贸易、交换领域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中间环节,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只有商品销售出去了,才能够实现价值,实现价值增殖,才能转而再进行生 产。这一原理对于国际社会的再生产同样适用。同时,马克思还从生产与交换的辩证关系看交换对生产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指出生产决定交换,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交换对生产也起决定作用,他把生产与交换看作是一切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与交换还是相互制约的经济职能。2、马克思关于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 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国际贸易对剩余价值的增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进口价格低廉的原料和其他投入品,使不变资本得 到节约;进口比较便宜的消费资料使可变资本得到节约;产品的出口会使剩 余价值得到更有效的实现。从数量指标上来看,马克思讲了三种情况,直接 表述了对外贸易可以增加一国的价值量,从而增加国家的国民财富的观点: 通过对外贸易得到的较多的价值用来购买新劳动,新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创造 新的价值;通过交换使本来不具有任何价值的东西成为交换对象,从而增加 价值量;把新价值的一部分重新出口,把另一部分与输出国外获利的同一价 值相交换,从而获利。①这说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对外贸 易及扩大国际市场空间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又反过来通过要素成 本下降、利润增加、资本积累等来促进经济增长。留 2.1.4国内学者对中国外贸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部分研究成果 我国学者非常关注外贸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从不同角度做了大。栾文莲: 《贸易全球化与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 <财贸经济》,2004年第12期。 。杨正位著: ‘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14 2.基本理论与研究综述量的经验验证,分析结论尚不统一。杨全发和舒元(1998)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初级产品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但制成品出口增长却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他们的解释是:中国在提高制成品出口的过程中,制成品的增长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增长上,并 没有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等实现集约型发展;①杨全发(1998)用1994 年的数据,把全国的省份分为人均GDP大于3000元和小于3000元两组,回 归分析表明人均GDP大于3000元的一组出口增长率和GDP增长率有着显著的 相关性,从而证实了中国各省存在着临界发达水平效应;圆李建春、罗艳和张 宗益(2004)利用1978--2001年的全国及各省市的年度数据的研究,得出了 相似的结论: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因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上述研究表明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因产业及发达水平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 相关特征。既然出口促进经济增长是有条件的,我国经济从总体上是否是出 口导向型增长呢?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沈程翔(1999)对 1977―1998年的年度数据的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与产出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 系,但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固而许和连、赖明勇(2002)研究结果却 认为我国GDP、出口与贸易条件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仅存在出口 促进增长的单向因果:@此后,范柏乃、毛晓苔、王双(2005)结合了因果关 系模型和广义差分回归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出 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且在研究期内一年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 率约达24.1%;唧林毅夫、李永军(2001)通过建立一个小型的宏观经济模型 来分析进出口对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90年代以来,外贸出口增长10%,基 本上能够推动增长1%,而进口作为漏出因子对经济增长起负作用;⑦张鹤、刘 金全和顾洪梅(2005)的研究得出相似的结论:国外需求(出口)对中国产回杨全发、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8期。 o杨全发: ‘中国地区出口贸易的产出效应分析》, <经济研究》,i998年第7期。 o李建春、罗艳、张宗益: 《中国出口导向型增长的区域差异性》。 ‘改革》,2004年第5期。 回沈程翔: 《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977--1998), <世界经济》.,1999年第12期。 四许和连、赖明勇:<出121贸易带动经济增长假设在中国的进一步检验》,《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2年6月,第29卷第3期。 田范柏乃、毛晓苔、王双: 问题》,2005年第8期。 o林毅夫、李永军; 第9期。 <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1952-2003), ‘国际贸易《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国际贸易》,2001年15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及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出具有“正的贡献”,而国外供给(进口)对国内产出具有“负的贡献”。∞以上研究对出口贸易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观点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学术界并未因此而达到共识,反对声音此起彼落。彭福伟(1999)、张小济(1999)从净出口的角度的实证分析,得出净出口与经济增长并非强度相关的结论;②赖明勇等(1998)和尹翔硕等(1997)则通过将国民生产总值分为 出口产业部门和非出口产业部门,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认为出口贸易对非出口部门乃至整个经济增长推动作用不强;@孙焱林(2000)的研究则发现, 中国经济增长和出口间的统计关系即使在50%的水平上仍不显著,并认为中国现阶段不宣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战略,而应该实行进口替代战略:④刘晓 鹏(2001)通过对我国1952年以来GDP与进出口的有关数据变量进行协整计 量分析,揭示了我国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出口则与经济 增长存在弱相关性;⑤范泊乃、王益兵等人(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关系,而且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 很强的促进作用。@ 国内学者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己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虽未达成共识,但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大部分学者都只研究改革开放 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忽略了改革开放前二者的关系。笔者认为宏 观经济形势的转变势必会影响到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度,所以本文 根据我国建国以来宏观经济实际情况的变动,从现状描述和实证分析的角度 全面分析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2.2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一般地随着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深化,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张鹤、刘金全、顾洪梅: <国外总需求和总供给对中国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经验分析》, ‘世界经 济》,2005年第4期。 o彭福伟: 《怎样看待目前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国际贸易问题》,1999年第1期。 o尹翔硕、朱春生: 年第5期。 回孙炎林: 《中国的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回归分析中的问题》, 《世界经济文汇》,1997《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2期。o刘晓鹏:‘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密范伯乃、王益兵: 期。 《我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416 2.基本理论与研究综述的因条件不同而作用不同的关联机制。概括起来,对外贸易促进一国经济发 展主要是通过对生产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实现的。 2.2。1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机制――基于要素供给角度 1、出口一增加国内就业一增加劳动投入一经济增长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解决过剩人口的劳动就业问题成 为世界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 一。就业增加使国内劳动力供给增加,同时带动国内消费需求,最终带动经济增长。 通过出口贸易的发展,可以为各行各业带来大量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那些劳动过剩的国家与地区。以我国为例,据估计每出口一亿元人民币的工 业品,就可直接为1.2万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可见,大力发展出口产业, 积极参与出口贸易,会使得一国扩大生产,解决就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2、对外贸易一资本积累、投资一经济增长删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是生产要素的积累,尤其是资本要素的积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产诸要素中,劳动力一般是比较充裕的,因而生产 要素积累的核心是资本的积累。资本要素的积累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 来实现:一是本国储蓄转化为资本;二是扩大出口,抑制消费品及其中间材 料的进口,扩大资本品的进口,从而提高资源向资本品的转换率。 货币投资转化为实物投资,货币储蓄转化为实物资本的条件是资本品生产的充裕能力。这一能力在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即便是存在也是很弱,而国内资本品生产的不足恰恰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显然,要解决这一矛盾, 就需要通过第二条途径。在这里,对外贸易的作用不仅是简单地用商品交换 商品,而是用商品交换国内短缺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品以及技术、管理等 软要素。发展中国家普遍都存在闲置资源,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既可。牛利民: 《开放经济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测算》, 《特区经济》,2007年第8期。 口黄晓玲:‘发展中国家外贸、外资与工业化》[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第122-39、 6卜68页。 o陶文达主编: 页。 回钟昌标: <发展经济学(修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一16、37―42、71-90 ‘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3期。‘国际贸易促进区域经济成长的机制和战略》,17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及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以积累外汇,又相当于限制国内消费,增加国内的储蓄;通过进口资本品, 相当于国民收入流入投资部分,等同于增加国内投资。利用商品出口实现的 国际价值来购买本国或地区短缺的生产要素。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发挥资本传动带的作用,即产生“贸易 创造型投资”。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外贸易量越大,在现 实假定条件下预期可得的外资流入量越多。这是由于贸易额大,利息和本金 偿还的转移更加容易发生。同时外贸额(特别是出口额)增长快将使外资的注入更有信心。2.2.2对外贸易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机制分析以Solow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开创性地将经济增长中不能被资本、 劳动等要素投入所解释的残差部分,包括技术进步、结构变化,及要素效率的提高等因素归结为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这一研究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的视角和框架。∞l、对外贸易一技术进步及创新一经济增长 对外贸易便利了知识的国际扩散,促进各国厂商追逐新思想和新技术,从而使得一国在高技术创新和与国外的动态学习中实现长期增长。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带动因素,对外贸易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 增长:(1)对外贸易是一国获得技术的重要渠道,任何一国哪怕是最发达的 国家都不可能仅依靠自身发明来满足本国技术进步所需的大量技术。对于自 主开发技术能力低下的国家而言,技术引进更是其实现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 (2)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把在一国已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技术产业输出到其 他相对落后的国家,不仅能获得那些国家的相对成本优势,而且还有助于输 出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完善。(3)对外贸易引入国际竞争,促使国内厂商不 断改进技术和进行技术创新,增加人力资本开发投资和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从而使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圆2、对外贸易一入力资本积累一经济增长。胡兵、乔晶:‘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LA―VAR模型的实证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5期。 。姜鸿:‘我国进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双月刊)。18 2.基本理论与研究综述入力资本是蕴含于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从各国 发展现实来看,人力资本丰裕的国家比人力资本贫痔的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更快。人力资本一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积累:教育和工作培训。首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逐步积累了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存量, 当这种存量被利用时,它就成了现代经济高比率的总量增长和迅速的结构变 化的源泉。因此,教育是缓慢的但也很有可能是最有力、最根本的增长因素。 其次,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进行大量的投资和训练, 促使从教育中获得的知识和技术积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种通过“干中学’’ 获得的专业化知识,具有重要的外部效应,使人们的平均技能水平或人力资 本水平可以在人们之间传递,其结果是不仅提高自身的生产率,还增加了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生产率,并产生了生产中的递增收益。①对许多国家而言,提高本国人力资本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对外 贸易、国际投资。首先,通过对外贸易实行专业化的分工生产时,由于边干 边学效应的作用,专业化生产将有利于一国人力资本等资源禀赋的增长。其 次,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本,弥补本国人力 资本投资的不足,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从而产生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 3、对外贸易一产业结构升级一经济增长弗农(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产品的技术创新角度对工业先进国 和落后国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比较优势变化作了论述。该理论认为,在工 业先进国的生产过程中,产品表现为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新产品刚研究出 来后,先投放到国内,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直至市场出现饱和;于是,工业 先进国就凭借新产品所具有的技术领先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将产品出口到国 外并与技术落后国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这种结合将加速落后国生产能力的 形成,并最终使这种产品以更低的价格出口到技术先进国市场;这时工业先 进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失去了比较优势,因此不得不研究开发新产品,而新产品开发出来以后会经历同样的循环过程。②o参阅阎淑敏:《人力资本理论评析及启示》, 《两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27卷第5期。 o参阅盏翊中:《产业生命周期中产业发展阶段的变量特征》,《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12月,第 25卷第12期。19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及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工业先进国与落后国之间比较优势的不断转换 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外贸易是各个环节必不可少的重要纽带,而整个过程会促使参与其中的国家产业结构得到升级,从而带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 3.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回顾3.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回顾3。1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态势及其分阶段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有较为明显的发展。1952年进出 口总额仅为19.4亿美元,1989年突破500亿美元,1994年突破1000亿美元, 55年间(1950-2004)出口额年均增长13.81%,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3%, ①如图3-1所示。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1978年中国在世界贸易 排名中居第32位,2001年第6位,2004年上升到第3位,成为仅次于美国 和德国的全球第三大贸易国。②现以1978年为分水岭,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作一回顾。贸易额(亿美元) 8000 6000 4000 2000 01952 195l/≯2001年份圈3-1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资料来源:人大经济论坛,http://册.pinggu.org/bbs,《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历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统计(1950―2004)。o注:本文所引数据,未特别说明,均是根据附表统计数据计算整理得出:除第五章外,对外贸易额 均按美元计算。 ∞数据引自正文表3.3。21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及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3.1.1改革开放前中国非均衡演进的对外贸易从1953年开始,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由图3―2可以看 出,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明显以1957年为分界点分为两个时期。增长率(%)100 80 60 40 20 O -20 ―40森爪觚.叭/ W蠹2 v195H958图3_21964l嘉再97i 1973潞6l=堂呈塑望墨兰!!!二些旦塑丝堡兰!!!I1952-1977中国进出口额增长速度资料来源:人大经济论坛,http://m.pinggu.org/bbs,《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历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统计(1950―2004),根据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1953年我国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一期间,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至195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31.03 亿美元,比52年增长了6096,年均增长9.83%,出口额年均增长14.3%,进口 额年均增长6.096,由于出口的大力发展,从1956年起,扭转了几十年来的入超局面。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配合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进口了大批的机械设 备和技术。1957年,进口总额中生产资料进口的比重高达92%,其中机械设 备的比重就高达52.5%。由于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出口结构与国内经济主导产 业失去内在联系。为了满足进口付汇的需要,鼓励出口,使得出口商品中农副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品占到了出口总额的70%以上。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为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起了重要的作用。 3.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回顾表3―11953―1957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所占比重①出口商品结构 进口商品结构 重工业品(%)17.4 22.7 24.3年份农副产品 比重(%)55.7 46.1 40.1轻工业产品比重(纺生产资料 比重(%)92.1 93.8 92.0生活资料 比重(%)7.9 6.2 8.0织品、轻工业品)(%)26.9 31.2 35.61953 1955 1957资料来源:人大经济论坛,http://w钠v.pinggu.org/bbs,1981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IV)统计资料,第1V一8、IV一10页。2、经济动荡时期(1958―1977)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大起大落。1958年,“大跃进”使对外贸易也脱离实际大幅增加。60-7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加上1959年开始的自然灾害,使中国对外贸易连年下降,至1962年降为26.63亿美元,基本上倒退到1954年的水平。1972-1978年,由于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和发展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对外贸易,出口额有了较大的增长。1978年达97.5亿美元,7年间每年平均增长20.5%。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60年代,由于自然灾害影 响,中国开始大量进口生活资料:前期,生活资料进口约占进口总额40%左 右;后期大量进口了工业生产用的原材料,主要是10年浩劫经济各部门之间 比例严重失调,不得不大量进口以协调生产发展。70年代,生活资料进口比 重基本上维持在20%左右,出口中重工业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77 年的26.4%,对外贸易结构因为遵循了经济规律而出现好转,纺织、轻工等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在出口比重中开始上升,1973年开始出口石油,石油出口成 为支付进口的重要创汇来源。表3-2 1958-1977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所占比重 出口商品结构 年份 农副产品 比重(%)35.5进口商品结构 重工业品(%)22.8轻工业产品比重(纺 织品、轻工业品)(%)41.7生产资料比 重(%)93.1生活资料 比重(%)6.91958o注:由于1980年以前,我国对进出口商品的分类不是采用的国际标准,因此本文改革开放前将进口 商品划分为生产资料、生活资科:出口商品划分为农副产品、轻工业产品、重工业品。改革开放后将 按国际标准进行划分,即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23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及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19601961 1962 1966 197031.0 20.7 19.446.2 53.122.8 26.2 27.3 23.2 15.7 15.6 26.495.461.9 55.2 72.2 82.7 76.4 76.14.638.144.8 27.8 17.3 23.6 23.953.340.9 47.6 48.635.936.71973197735.827.646.0资料来源: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bbs,1981年《中国对外经济 贸易年鉴》,(Ⅳ)统计资料,第Ⅳ一8、IV-IO页。纵观我国从1952-1977年的对外贸易发展是大起大落,但单从总量来看, 我国对外贸易仍然有较快发展,进出口总额平均每年8.47%的速度递增,其中 出口年均增速为9.31%,进口年均增速为7.73%,略逊于出口的增长。进出口商品结构尤其是出口商品结构比建国初期有了较大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连年上升,国际收支变化较为平缓,基本保持平衡(见图3―3),为今后的经济 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作用。贸易差额(亿美元)lO5O―b。一r、./\门// 叫56?晶啪4嘲8’搠护76年份一10图3-31952-1977中国对外贸易差额图资料来源:人大经济论坛,http://嗍.pinggu.org/bbs,《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历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统计(1950-2004),根据相关数据计算整理。3.1.2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从总量增长到结构优化的转变l、中国对外贸易的总量特征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走的是数量扩张型道路,对外贸易发展的最 主要特征是贸易量、贸易额不断增加,对外贸易发展速度高于国内经济增长 3.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回顾速度,对外贸易的数量增长与规模扩张高于出口金额与价格的增加幅度。我国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45.5亿美元,2006年上升为17603.97亿美元,是1978年的近85.3倍,期间对外贸易年均 增长17.2%。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无论是从贸易总额还是从出口额或进口额,都已经开始稳定地进入前三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表3-3 1981-2006中国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位次及比重 年份 位次198l 1985 1990 199l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2 ll 16 15 11 1l ll ll ll 10 ll 10 7 6 5 4 3 3 3进出口 比重(%)1.1 1.8 1.7 2.0 2.2 2.7 2.9 2.9 3.O 2.9 3.0 3.2 3.6 4.0 4.7 5.6 6.2 6.7 7.2出口进口位次2l ll 18 15 13 11 ll 12 12 12 11 11 8 6 6 3 3 3 3位次19比重(%)1.1 1.4 1.8 1.0 1.3 2.5 1.9 3.O 2.9 3.3 3.4 3.5 3.9 4.3 5.1 5.9 6.5 7.3 8.0比重(%)1.1 2.1 1.5 1.8 2.1 2.8 2.8 2.7 2.6 2.5 2.5 2.8 3.4 3.8 4.4 5.3 5.9 6.1 6.4L715 13 1l ll 11 11 11 10 9 8 7 6 5 4 3 3 3资料来源:2005年以前数据摘自杨正位著:《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2006年数据为baidu网站搜集整理。2、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结构特征 对外贸易的结构分析包括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等方面。(1)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反映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一国对 外贸易中的金额或比重,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重要体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及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一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首先考察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历史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较快的优化。具体来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经历了两次大的转折点: 1981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比重首次超过初级产品,1986年起,工业制 成品比重连年上升,以纺织品和服装等取代了石油等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 产品,出口商品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从资源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转变,从而构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第一个转折点,见图3-4。比重(%)100 80 60 40 20 0’匡焉露:]l+工业制成品比重(%)图3-4 l1978-2006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资料来源: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bbs,《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 料汇编》,1981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IV)统计资料,第Ⅳ_9页。1978―2006年间,在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以纺织品和杂项制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以化学品及有关产品、机械运输设备 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逐渐上升。1995年以后,机电产品的出 口开始明显增加,成为第一大出口类别,并不断呈现上升趋势,2003年其占 全国外贸出口总量的比重首次超过一半,直接表现为2003年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见表3―4,构成我国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第二个转折点。表3-4 1980-2005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 年份 工业制成品出口额 (亿美元)198090.05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工业 制成品比重(%)75.90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占 工业制成品比重(%)21.80 3.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回顾1985 1990 199l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135.22 331.1 374.6 462.05 556.98 679.4 750.8 1013 1272.9 1291.2 1588.4 1632.2 1749.9 2237.4 2397.6 2970.6 4035.659.01 54.67 55.79 74.14 73.49 72.22 68.18 65.77 66.04 62.91 60.44 57.58 54.6l 51.88 48.36 46.50 45.3515.75 20.17 19.69 25.86 26.5l 27.77 31.82 34.22 33.96 37.09 39.55 42.32 45.15 47.90 51.40 53.30 54.43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2007》,历年进出口货物分类金额,根据相关数据计算整理,http://m.stats.gov.cn/tjsj/ndsj/2007/indexch.htm。注:以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以及杂项制品代表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化学 及有关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代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其次,分析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情况:表3-5 1980-2006中国进口商品结构 初级产品比 年份 重(%)34.77 12.52 19.87 18.47 16.98 16.45 13.67 14.26 18.49 18.32工业制成品 比重(%)65.23 87.48 80.13 81.53 83.02 83.55 86.33 85.74 81.51 81.68矿物燃料等 比重(%)1.01 O.4l 2.79 2.38化学品及有 关产品比重(%)14.53 10.58 12.78 12.46 14.54 13.85 9.33 lO.49 13.10 13.04.机械及运输设备比重(%)25.57 38.43 30.79 31.58 30.73 38.86 43.3l 44.52 39.85 39.451980 1985 1989 1990 199l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3.314.43 5.60 3.49 3.88 4.95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及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20.10 16.36 16.20 20.76 18.78 16.69 17.63 20.89 22.38 23.6479.90 83.64 83.80 79.24 81.22 83.3l 82.37 79.1l7.2413.55 14.37 14.50 13.42 13.18 13.2237.07 40.53 41.92 40.84 43.94 46.42 46.72 45.05 44.01 45.1l4.835.38 9.17 7.17 6.53 7.07 8.55 9.69 11I 2511.8711.67 11.78 11.0077.6276.36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2007)),历年进口货物分类金额,根据 相关数据计算整理,http://www.stats.gov.cn/tj sj/ndsj/2007/indexch.htm。综观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1985-2006年间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基本稳定。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 品一直占主要地位,制成品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大约稳定在80%左右;进口初 级产品的比重基本稳定在15%-20%之间。 第二,进口商品的资本技术构成不断提高。在制成品进口中,机械及运 输设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表3―5显示,改革开放后,机械及运输设 备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均在40%-50%之间。这种趋势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新 型工业化的特征,即在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传统的重化工业,而是 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第三,在初级产品进口中,矿物燃料进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反映了 我国的资源状况,我国总体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均资源不足,对于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来说是相对稀缺的,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健康发展,我 国每年需要用大量外汇进口矿物燃料。 (2)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 对外贸易方式结构指不同贸易方式如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3.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回顾表3_6 198卜2∞6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构成(按美元计算) 年份 一般贸易1981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94.50 86.76 57.1l 53.Ol 51.42 47.08 50.87 47.97 41.60 42.66 40.41 40.60 42.2l 42.05出口贸易方式构成(%) 加工贸易5.14 12.12 40.94 45.10 46.64 48.23 47.09 49.54 55.83 54.49 56.86 56.88 55.24 55.41 55.26 55.19 55.28 54.66 52.67进口贸易方式构成(%) 一般贸易92.53 88.22 49.1l 46.31 41.72 36.60 30.72 32.84 28.35 27.41 31.15 40.46 44.46 46.58 43.74 45.47 44.2l 42.37 42.08其他贸O.36 1.1l 1.95 1.89 1.93 4.69 2.04 2.49 2.57 2.85 2.73 2.52 2.56 2.55 2.91 3.27 3.66 3.99 4.37加工贸易6.83 lO.12 35.16 39.24 39.14 34.98 41.15 44.19 44.85 49.3l 48.92 44.40 41.12 38.58 41.40 39.48 39.50 41.52 40.62其他贸易0.64 1.67 15.73 14.45 19.15 28.4l 28.13 22.97 26.80 23.27 19.94 15.14 14.42 14.83 14.86 15.05 16.28 16.11 17.3041.8341.54 41.06 41.35 42.95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stats.gov.cn/,《中国统计年鉴2007)) 计算整理。如表3―6所示,改革开放之后,贸易方式在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中呈现 两种不同的趋势: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996年以来, 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基本上在55%左右,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方式;而 在进口贸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呈先升后降之势,1998年曾高达48.92%,2000年发生逆转,2001年下降到40%以下,发展到以一般贸易为主。上述变化趋势说明:在出口方面, 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逐渐成为出口的主导。这是因为,在国际分 工中,中国最大的优势并不在于自然资源,而在于源源不断供应的劳动力资 源,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应该是出口发展无可替代 的选择。这也是加工贸易这一最能利用中国比较优势的方式逐渐成为中国最29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及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重要的贸易方式原因之所在。而在进口方面,加工贸易一度协同出口快速提 高了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但近年以加工贸易为特征的生产型进口比重减少, 表明中国进口商品结构逐渐优化。3.2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及其分阶段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实力已有了很大的提高。195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到2004年己达到136875.9亿元,是1952年的201.6 倍,实际年平均增速为10.7%。其中第一产业的年均增速为8.2%,第二产业 的年均增速为12.7%,第三产业的年均增速为11.0%。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国民 收入也不断增长,2004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561元,比1952年的 119元提高了80多倍,实际年均增速为9.0%。 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标准可将1952―2004年的经济增长分为三 个阶段:1952―1956,1957―1977,1978年以后。如图3-5所示:G 30 20 lO O ――101 ―20 一30跳。.A.‰仑角:企=.?319驴l。苦71197二198l19881995 2。。2图3-5952-2004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E三互亟匡圃年份资料来源:人大经济论坛,http://删鬻.pinggu.org/bbs,《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计(1953-2004),根据相关数据计算整理。3.2.1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及其分阶段考察 从1953年开始,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增长取得了较快 发展,1953-1977年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