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返城丢下孩子现状后打出的标语有:还我青春,还有什么?

云南知青大返城的诗词作品
我的图书馆
云南知青大返城的诗词作品
在这些出于知青笔下的诗词作品里,反映了当时知青所处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最终爆发知青大返城是有着一种必然性。所谓的“接受再教育”变成了一种“变相劳改”,令无数知青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逐渐清醒。  1978年秋天,云南西双版纳各个农场掀起了知青大返城的浪潮。这场由云南知青发起的大返城浪潮,从写信给邓小平开始,留在云南的上海、重庆、成都、昆明以及北京5万名知青历经了抬尸游行、集体罢工、北上请愿、拦截火车、京城告状、绝食下跪等过程。在中央的关心和决策下,发生在“文革”期间的上山下乡运动终于被终止了。  云南知青大返城是自1949年共和国建立以来,唯一一次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罢工请愿,前无先例、后无来者的事件。云南知青大返城是共和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民众请愿取得成功,并且取得了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而告终的事件。  如同一些大的自发的群众运动一样(如1976年“四五”天安门广场事件),在云南知青大返城的事件中也产生了一些诗文,这是那个特定年代的特定产物。当知青开始罢工请愿后,短短的时间内在西双版纳这些被称之为“知青罢工请愿文艺”在广泛地流传着。这些作品在特定的时间内起到了鼓舞人心、激励斗志、揭露真相、鞭挞丑恶的作用。作品的作者是谁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出自于知青之手的这些诗词虽然艺术性不高,但它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是“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的真实的写照,是云南知青大返城的真实记录。  一、知青吃穿谁来管,良心人道飞九霄。  直到今天,对于发生在“文革”期间的上山下乡究竟如何看,各有各的讲法。有悔与无悔之争反映了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对于这场波及到1600万人口的运动的不同看法。那么当时上山下乡真实的情况是如何的呢?为什么会爆发5万人同时罢工请愿要求回家呢?  在云南知青开始发出“我们要回家!”的呼喊以后,很快在当时的西双版纳8个国营农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日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以后开始的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已经历时十年。未来的路究竟在何方?上山下乡到底还要持续多久?国家开始大规模地拨乱反正了,我们该怎么办?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还在农场的知青。  一首《送别》把知青离开家乡的苦楚和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写了出来——  汽笛一鸣别千里,  泪水未干父母还。  版纳八载尽悲忧,  穿吃住宿谁悬念。  父辈旧昔关东闯,  孟女泣声撼长城。  儿女何故困南国,  我盼明秋月重圆。  盼啊,盼啊,就是为了早点能够回到父母的身边。这在当时绝大多数知青的心里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迫切心愿。眼看着整个国家在结束十年“文革”以后开始的新变化,知青们发出了儿女“何故困南国”的疑惑,期盼着“我盼明秋月重圆。”  为什么如此迫切地要逃离农场呢?当年上山下乡时候的那些“豪情”到哪里去了呢?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  有一首诗题目就叫《农场实况》。诗是这样写的——  冬去春来年复年,  八载已似二万五。  知青吃穿谁来管,  良心人道飞九霄。  白饭米汤充肌肠,  茅屋透天雨水凉。  捆绑吊打不为奇,  上梁投河宿阴曹。  这首诗真实地写出了知青们在西双版纳的农场的生活状况。知青上山下乡以后的衣、食、住、行以及噩梦般的生活在短短的句诗里得到了反映。在如此恶劣的生活工作环境里长大的知青们,忍受已经到了极限。遇到了一个大返城的决口,爆发出惊人一致的决心:我们要回家!这样诗词里没有“微笑面对命运的挑战、歌声唱响美好的期盼”(电视剧《知青》主题歌)的情感了,留下的一种愤怒!  在一首题目为《油啊,油》的打油诗里,从吃油这个问题来反映知青的生活,是那个时候的农场真实写照,也可以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诗是这样写的——  “大家都知道,炒菜要放油,油啊油,为了要点油,脑筋都伤透。  刚来一、二年,菜里没有油,我也根本不愁油,身上油水没干透。  过了三、四年,写信给父母,要点油水有道理,父母只当儿年幼,把菜泡在油里头,其实这里没有油。  五年六年探亲走,回家吹吹牛,云南有油不合口,需要带点家乡油。一带就是四五十,吓坏一栋楼。  七年八年难开口,编点鬼话骗父母,又怕父母愁,自己日子又愁过,要到几时好度愁,只想明年真有油。  那想日子如箭走,八年过去还愁油,伤透脑筋无路走,小孩正好是借口。孩子喜欢吃猪油,最后再骗一点油。今年怎么办?  想想没借口,九年以后再要油,提笔手发抖。年年回去刮,父母没办法,今天找阿姨,明天求舅舅,谁知家家都作难,尽有儿女在外头。  油啊油,真叫人发愁,如果炒菜不要油,省去脑筋多少愁。可惜人啊不同牛,吃菜还得放点油。刮也刮了油,骗也骗了油,求也求了油,今后哪里再搞油,哪里再搞油。”  如果说《油啊,油》这首诗以点带面地反映了知青的生活,那么一首《今日农场》则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知青在农场的生活,反映了“文革”期间农场的状况——  伙食——白菜米汤不为常,茄子可烧汤。南瓜煮煮一顿菜,死猪人也抢。  住房——茅屋顶上见月亮,四周到处可乘凉,大雨一下满屋湿,赛如泪水呼爹娘。  劳动——锄头砍刀命中定,八年时光它为伴。只见劳动无硕果,汗水得来是凄凉。  雨季——版纳不分春与夏,每天雨来湿淋淋。规定下雨也要干,生病之时谁来管。  旱季——赤日炎炎似火盒,三十八度不为奇。烤得头昏不敢躲,口号之声要大干。  病假——请假如求佛,包裹送前头。小病请假你得笑,大病请假你得哭。  坐车——乘车一次不容易,身贴身来背靠背。车子不翻算命大,要么只好炼脚筋。  过节——每到佳节肉一斤,几天之内由你定。馒头饺子全靠它,客来另得动脑筋。  文化——电影几周放一次,小说连队找不到。闲谈蜚语一夜过,扑克噪声震星空。  官人——小车一溜烟,楼房沙发椅。轻按后门钮,招财有权术。  在这些出自于知青笔下的诗词作品里,反映了当时知青所处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最终爆发知青大返城是有着一种必然性。所谓的“接受再教育”变成了一种“变相劳改”,令无数知青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逐渐清醒。尤其是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两年时间里,他们看到了各个阶层都在平反冤假错案,唯独没有知青的份。长时间对于现状的不满和怨气到了临界点以后必然会“井喷”。在遭受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苦难以后,发泄着心中极度的愤慨。在这些诗句中,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十年浩劫给整整一代人带来的灾难。他们承受了,但是不愿意继续无谓地承受下去。这些真实写照在告诉人们,该为上山下乡的知青们打开一条活路了。  2、你是知青吗?那么,请加入我们罢工的行列。  在这个时候比较多的是一些反映罢工请愿的作品。这是当时西双版纳地区知青们最为关心的话题。知青们用手中的笔记录和反映了当时的情景。比较有震撼力的是流传较广的是那首《请加入到我们罢工的行列里》——  你是知青吗?  那么,请加入我们罢工的行列。  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在这曙光即将呈现的黑夜,  你,还有什么理由,  采取观望的,出于自私的动机。  也许,你畏惧官僚主义者的威胁?  那么,请看这千万人组成的铁壁,  任何阻挡者将在这里,像苍蝇一样碰壁,抽泣。  也许,你抢着病退的希望?  喂,那是乞求。  在我们的行动面前,将显得多么软弱,无力。  也许,你,纯洁的姑娘,  为离开这里而嫁给一个素不相识,两鬓斑白的男子?  啊,那将是多么可耻、卑鄙。  也许,你想在这场运动里投机取巧,坐享其成。  呸!你将遭到人们的唾弃!  起来吧,善良的年青人。  八年前,火车站里悲痛心欲裂。  难道你已经忘记?  日夜里,母亲盼子归家的泪痕,难道你已从心里抹去?  够了!  我们的命运,全靠我们自己。  醒来吧!  沉默的年青人,不要犹豫,不要彷徨。  为了我们正义的事业,  为了我们合法的权利,  请在罢工宣言上,签上你纯洁的名字。  请在共同事业上,作出你应尽的努力。  那么,在我们欢庆胜利的日子里,  你就会毫不惭愧地说:“我,做到了力所能及。”  这首诗在当时的西双版纳流传很广。特别是在知青写信给邓小平以后,许多人在观望彷徨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作品。这无疑是在激励广大的知青们积极支持写信者,努力争取回城。那个时候,在各个农场连队里知青们传抄着、朗读着这首诗。被这些激动人心的诗句所打动。从知青写出第一封信给邓小平以后,短短的一个月里发展到了5万人集体罢工。开始北上请愿直至最终绝食抗争。可以说,这些诗词在当时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  在云南知青开始罢工请愿的时候,这样的诗歌出现不仅仅是知青内心的真情实露。在大返城的各个过程,知青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如《北上誓言》:“八年沉醉黄梁吃,生死一别梦已尽。请愿无罪北上坚,项颈宁伺利剑刃。丹心一片甘自由,满腔热血争人权。苦能奔得此物归,先抛我颅何不可。”还有《浪声》:“涛浪掀起愤悲潮,八载苦水决堤哨。四害毒注昨方知,平冤昭雪看今朝。赴京请愿泻心声,旧恨昔冤滔天浪。倾尽余勇伐四害,还我青春回家乡。”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北上请愿,在此期间,在西双版纳各个农场中,开展了一场捐款运动。知青们从每个月三十多元的收入中,毫无保留地捐款给他们自己的代表,资助他们北上请愿。有一首诗《捐----为北上请愿捐款作》是这样写的——  捐,  为了四化早实现。  别犹豫,  拿出青春献。  捐,  父母兄妹泪流干,  归心切,  八年不算迟。  捐,  数载岁月多辛酸,  盼子家团圆。  捐,  该向四害讨血债,  同心干,  革命勇向前。  捐,  赴京代表已推选,  众知青,  同心表意愿。  在一首《西江月·集会》里对于知青罢工集会作了这样的描述:  惠民三信飞勐棒,  今日勐棒人万千。  “恶帮”潦倒两年余,  激讨盛会已初开。  八年怒火似岩喷,  深苦怨仇当众诉。  勐棒街头群声齐,  还我青春何不成。  (注:惠民,指写信给邓小平的丁惠民。恶帮,指四人帮。勐棒,为西双版纳一个镇名,农场所在地)  为了反映知青们的诉求,云南知青分成两批北上请愿。目标是到北京向最高领导层反映情况。第一批北上的知青在昆明受阻,第二批知青巧妙地绕过昆明到达了北京。这个艰难的历程在诗词中也有所反映。一首《北上行----北上请愿途中有感》把知青北上请愿的决心和斗志写了出来:  历历沧桑尽,  餐风宿值营。  五万众志城,  盼我北上行。  红墙南海处,  请愿万人心。  急令南下归,  金鸡报捷日。  艰难曲折的历程,无怨无悔的北上,终于在北京向最高领导层反映了知青们的诉求。在这些诗词作品里,知青们用自己的心声表达了“我们要回家”的心声,也是对于发生在历史一瞬间的这场5万人罢工请愿事件的真实的记录。  日云南知青第二批北上请愿团出发。在西双版纳自治州首府的景洪大街上,闻讯赶来市民群众早已站满马路两旁,由各农场知青组成的百辆自行车组成的纠察队在前面开道,勐棒农场重庆女知青谢继红举着“云南版纳地区知青第二批赴京请愿团”大旗昂首阔步走在请愿团队伍最前面,两名女护旗手在她稍后两旁走着,紧跟着的是四个壮小伙抬着担架迈着平稳的步伐,担架上躺着丁惠民。代表们佩带北上代表红布条,一个个昂首挺胸,在副总指挥刘先国哨声中,踏着响亮的步伐往前走,并参差不齐地唱起前几天刚由丁惠民作词,刘正华作曲的《请愿团团歌》——  迎着寒风坚决北上,  任重道远无尚光荣,  我们版纳地区的赴京请愿团,  不畏艰险誓师北上。  我们要见华主席,  八年苦水要倾诉,  我们要回家乡去,  要为“四化”贡献力量。  北上,北上,坚决北上!  肩负数万知青愿望,  我们版纳地区赴京请愿团,  宁愿坐牢也要北上。  我们要见邓副主席,  八年的怨恨要昭雪,  我们要回家乡去,  要为“四化”贡献力量。  请愿团代表在景洪街心花坛发表北上请愿的临行演说, 宣布北上请愿的四项任务:1、在日,代表团全体成员一律步行前往人民英雄纪念碑,代表云南知青向敬爱的周总理献上我们的花圈。2、要求有关部门安排代表团前往毛主席纪念堂向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献花圈在,寄托我们深沉的哀思。3、向党中央、华主席、邓副主席当面递交请愿书。如尽到最大努力未能达到上述目的,请愿书可委托其它中央首长移交,但其身份应是政治局委员,这一点是明确无疑惧的,任何人无权另作更改。4、口头汇报云南知青的实际情况,要求中央派工作组下来调查情况,直接听取广大知青的呼声,实地考察知青的工作、生活、思想等等方面的状况。  如潮的人群,一直把请愿团送到澜沧江桥头。当请愿团队列经过驻军营区,通过澜沧大桥时,人们惊异地发现军区高音喇叭播放的竟是一曲熟悉的战争年代苏区民歌——《十送红军》。  当年的这首歌里没有“无怨无悔”,没有花瓣、花环,没有美好的期盼。有的是苦水要倾诉、怨恨要昭雪;有的是不畏艰险誓师北上、宁愿坐牢也要北上;有的是我们要回家乡去的呐喊!  这就是当年云南知青大返城的真实一幕。  三、千万青年担国祸,尝尽人间苦难处。  发生在1978年秋天的云南知青大返城时,知青们喊出的口号是“我们要回家!”。一句简单的口号凝聚起了5万知青的心。因为这5个字反映了知青们共同的心声,诉求是要回家,矛头实质上直指上山下乡。在不少当年的知青作品里都能够看见这一点。  一首诗写的很感人。作者从“手”入手,描述了知青艰难的生活经历。  《十六字令·手》——  手,  扶着孩子把路走,  孩子笑,  仰脸眸母手。  手,  整理行装送儿走,  恩未报,  叫儿怎开口。  手,  梳理白发强按愁,  屈指算,  望儿归膝头。  手,  盼儿归来颤抖抖,  苍天啊,  要她伸多久?  手,  不向儿女索报酬,  归来吧,  愿儿不再走。  通过“手”,把知青渴望回城、父母盼望孩子回家以及对于上山下乡的不满情绪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母亲的手为儿女整理行装,无奈地看着孩儿被迁移到远方。“梳理白发强按愁”, “盼儿归来颤抖抖”啊。于是发出了“苍天啊,要她伸多久?”,  “归来吧,愿儿不再走。”读后,泪水盈盈啊!  在一首题为《上山下乡》的诗直指上山下乡的不是。诗是这样写的——  “革命”十年国灾深,  内府夺权共知明。  失业否能扬出外,  只有上山下乡来。  千万青年担国祸,  尝尽人间苦难处。  指望三五能有置,  八载依旧原地徘。  另外一首叫《变相》的诗写道——  六十年代去镀金,  七十年代变劳改。  根本方针谁制定,  历史无情作鉴定。  违背人心人民反,  一朝一代有见证。  十年之错无人纠,  共声诛讨声更高。  在这些诗句里,知青们提出了对上山下乡的质疑,提出了要纠正上山下乡的错误,反思上山下乡的得失。他们通过写作这些诗词,对上山下乡云做了无情的批判。指出这是违背人心的,是人民反对的。因为在中央上层没有否定上山下乡,相反还在全国知青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上山下乡。尤其是要求在国营农场的知青们身份改变为企业职工以后,就像一把火点燃了知青们长期累积的愤怒。失去了知青的身份,意味着在国营农场的知青们回城的道路被阻断了。引发了还在云南农场知青的集体反抗也是必然的。在这个过程中,知青们从自身的觉醒中感到上山下乡这条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在知青写诗词里集中到了对于这场运动的不满、反感、反对。  如一首《忆秦娥·问天》写道——  别故乡,  坎坷八年艰辛尝。  实指望,  全家圆欢,  齐聚一堂。  几番省亲尽悲伤,  恰似梦中倚黄粱。  新凄凉,  洒酒问天,  何日返乡。  在另外一首《清平乐·望乡》里写道——  重口雾障,  登高欲远望。  历尽艰辛志未酬。  誓将枯骨归乡,  赤城肝胆相见,  团结一往无前。  今日呕心沥血,  笑迎春风来年。  这些出之于知青之手的作品,没有虚假,只有直言。有的诗或许在今天还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对当年知青们的罢工和请愿,包括这些诗,我只想说知青们在说真话!  四、知青都晓代表好,真正代表在何方?  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过程中,不能否定个别的知青成为当时的“先进”、“代表”。这些在特殊年代成为标兵的榜样们在知青大返城的时候成为广大知青“批判”的对象。知青们把对于上山下乡的不满发泄到了这些榜样的身上是可以理解的。当年正是这些所谓的“榜样”,在上山下乡运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著名记者陆幸生撰写的报告文学集《向前走,别回头》一书里有一篇《走出光环》的文章。当年知青的“榜样”邢燕子、侯隽、董加耕、张韧,都是上山下乡那个年代响当当的人物。在知青上山下乡大潮退去以后,这些人物也渐渐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陆幸生认为:“走出荒诞‘运动’的光环,是他们的第二次历史幸运”。在这篇报告文学作品里,我们了解到了这些曾经站在顶峰的标志性人物走下神坛以后的真实一面。真实来源于“‘知识青年’的身份,自始至终是我完成这次采访的通行证。”  书中写到——  邢燕子——“当她用稚弱的翅膀,全力载起解决家乡饥馑的任务时候,她没为自己保留一丝力气。这就是代价,共和国起步时刻的代价。”  侯隽——“(知青大返城)侯隽把人接来,再把人送走,虽然还有被人留下,而侯隽的感觉是‘历史转了一圈,就剩下我自己’”  董加耕——“对在北京的经历,董加耕比喻说,好比饭桌上‘闹酒’,有人醉有人没醉也就是一杯之差;‘就看你有没有自控能力’”  张韧——“人不能在过去的光环中生活,我要在新的岗位重新树立自己。”  在云南知青掀起的大返城浪潮里,那些当年的知青“榜样”失去了先前的光环。知青们在诗词作品里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些“榜样”们的批判。有一首《好了歌》也别有一番味道。这是写知青中几位“代表”的,知青们称他们为知青的败类―――  知青都晓代表好,  唯有升官忘不了。  张三李四在何方,  早随四害殉葬了。  知青都晓代表好,  只有地位忘不了。  “卫疆”“小兵”在何方,  早被人们唾弃了。  知青都晓代表好,  只有扎根忘不了。  铁心扎根在何方,  城市内地早到了。  知青都晓代表好,  只有大家忘不了。  真才实学去不成,  狼亲狗戚早走了。  知青都晓代表好,  真正代表在何方?  知青命运全不顾,  那管菜少房漏了。  知青都晓代表好,  真正代表出来了,  丁君惠民开头炮,  知识青年齐叫好。  (诗中写的张三是指当年的“白卷英雄”张铁生。朱四指当年在云南插队、后成为中央候补委员的朱克家。卫疆指原勐满农场党委书记、知青罗卫疆,小兵指原勐棒农场党委副书记、知青郭小兵。)  在这首诗里,知青们愤怒的是这些榜样们没有兑现自己扎根的诺言,早就回城了。他们认为在日写出第一封致邓小平的公开信的丁惠民才是真正代表着知青代表。是丁惠民在信中代表知青发出的请求:“我们农场的知识青年以最诚挚的心情向您——邓副总理恳切呼救,请帮助我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吧!”  在1978年的秋天,当丁惠民振臂一呼时,有多少人为此欢呼、叫好;又有多少人为他担忧、不安;还有多少人在犹豫彷徨!假设当时掌权者动用了专政的工具,将丁惠民们全部拘留起来(不是不可能的),又将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呢?今天想想似乎这一切真的有点后怕。但历史并没有出现这样的轨迹。  丁惠民还执笔写了《我们的心声》的传单,其中写道——  “听吧!看吧!——这就是我们埋藏在心灵深处已8年之久的呼声——今天终于发出来了!  谁能否认——8年了还不该回去吗?  想一想,人生还有几个8年?  签上自己光明磊落的姓名,滴水成海,心齐山移,邓副总理会听见我们正当的呼声。  知青们,快行动起来吧!”  不能否定在当时的情况下,丁惠民的举动是有很大的风险的。无论是农场还是地方,随时可以动用专政的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假如把丁惠民抓了起来,知青们怎么办?假如对云南的知青罢工请愿的举动采取镇压的手段,知青们怎么办?我们还可以提出许多假如,这仅仅是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的一种思考。但是在当时的环境里,这样的假如确实存在发生的条件和可能。从现在陆续披露的材料来看,当时的农场领导和西双版纳州的领导在事件爆发的开始确实存在这样的想法,只是没有付诸于行动。要不然,云南知青开大返城的先河的历史将会重写。从这个意义上说,丁惠民的举动实在是令人敬佩。已经将自己的生死命运置之度外了,在为知青的命运奋起的呐喊中完全抛弃了个人的一切私心杂念,我想这绝不是每一个知青都能做到的。不管以后的结局如何,在1978年的时候兴起的云南知青罢工请愿的事件中,丁惠民的历史功绩是永远会被历史铭记的。因为,他是第一人!  这些当年知青的诗词作品,在艺术上是无法进行评判的。也许是受到了当年的天安门广场“四五”的诗歌的影响,在愤怒中发出的声音唯一的就是真实。在这些诗词的背后,它所产生的缘由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馆藏&29353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沙坪坝双碑区华宇温莎小镇开发商把原有的游泳池绿化等都修成了别墅房改变了规划政府部门管管吧,我们可是小老百姓,日晚上5点好多业主都在温莎小镇售房部闹。口号是还我青春 还我阳光
还我绿化 ,大家业主都签字准备去规划局 房产局叫给个说法。华宇二期还没修 都是要不准华宇修了 还我们的绿化 和游泳池 等运动设施 的绿化地带,现在每天都在闹。要激化矛盾的 政府部门早派人来管管这可是我们学汗钱买来的。给我点优惠吧。。呵呵 华宇的高层看见了
处理处理一下,我是穷人,天天投诉我在行,还有就是我们买的1号_重庆市政府公开信箱
重庆市沙坪坝区政府公开信箱
&&&&&&&&&&&&
发布单位:
沙坪坝区政府
来信内容:
沙坪坝双碑区华宇温莎小镇开发商把原有的游泳池绿化等都修成了别墅房改变了规划政府部门管管吧,我们可是小老百姓,日晚上5点好多业主都在温莎小镇售房部闹。口号是还我青春 还我阳光
还我绿化 ,大家业主都签字准备去规划局 房产局叫给个说法。华宇二期还没修 都是要不准华宇修了 还我们的绿化 和游泳池 等运动设施 的绿化地带,现在每天都在闹。要激化矛盾的 政府部门早派人来管管这可是我们学汗钱买来的。给我点优惠吧。。呵呵 华宇的高层看见了
处理处理一下,我是穷人,天天投诉我在行,还有就是我们买的1号
沙坪坝双碑区华宇温莎小镇开发商把原有的游泳池绿化等都修成了别墅房改变了规划政府部门管管吧,我们可是小老百姓,日晚上5点好多业主都在温莎小镇售房部闹。口号是还我青春 还我阳光
还我绿化 ,大家业主都签字准备去规划局 房产局叫给个说法。华宇二期还没修 都是要不准华宇修了 还我们的绿化 和游泳池 等运动设施 的绿化地带,现在每天都在闹。要激化矛盾的 政府部门早派人来管管这可是我们学汗钱买来的。给我点优惠吧。。呵呵 华宇的高层看见了
处理处理一下,我是穷人,天天投诉我在行,还有就是我们买的1号楼。说是商用电。为什么呢 电力局 我们又没办理商业 也没使用商用经营。政府企业 不应该欺负老百姓吧。早点改成民用电吧。可以实地调查 这里没人经商。你占用国家的资源用来欺负穷人 这个肯定要闹到底
都是同样的一块地
上面 12栋楼就只有1栋明明是住宅区 非要收商业用电, 政府部门给我们改改,
办理单位:
沙坪坝区政府
办理结果:
来信人,您好。
渝发改信箱[号邮件已收悉,我们立即转批区规划分局调查处理,现将相关情况回复如下:
接到来信人的情况反映后,区规划分局十分重视,立即开展调查核实工作,经核实,建设单位现正在申请对项目二期方案调整,区规划分局于今年2月28日至3月6日进行了公示,并未将游泳池和绿化调整为别墅,根据区规划分局局审批的一期方案,1号楼设计为办公建筑。至于您反映的用电问题,建议您向电力部门反映。
感谢您的来信!
回复时间:
ICP备案编号:渝ICP备号知青岁月:青春无悔还是不堪回首pdf下载_爱问共享资料
知青岁月:青春无悔还是不堪回首.pdf
知青岁月:青春无悔还是不堪回首.pdf
知青岁月:青春无悔还是不堪回首.pdf
简介:本文档为《知青岁月:青春无悔还是不堪回首pdf》,可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主题内容包含知青岁月:青春无悔还是丌堪回首近日大型“青春励志剧”《知青》在央视热播只播出短短数集已引起了巨大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如何看待那段岁月究竟是“青春无符等。
侵权或盗版
*若权利人发现爱问平台上用户上传内容侵犯了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合法权益时,请按照平台要求书面通知爱问!
赌博犯罪类
441人已下载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青返城丢下孩子现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