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听说先人在这块地上撒米克,老人说这样的地不能建房子,这是怎么回事?

中国文化劣根性的28个标识_日记谷日记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
& 中国文化劣根性的28个标识
选择字号: 中
关闭音乐播放音乐
中国文化劣根性的28个标识之一:礼治与专制所谓礼治共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一系列有关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的法律制度。如“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亩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二是与法律制度相呼应的道德伦理观。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慈子孝;兄敬弟爱。三是一整套合于法律制度、道德伦理观的礼仪行为规范。如三磕九拜、三呼万岁、打躬作揖。礼治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经济资源分配,就是一个“钱”字,这一点恐怕要让那些沾沾自喜于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人们痛心疾首了。因为羞于谈钱,耻于言利是咱中国人一贯引以为傲的美德,想不到在我们最珍视的古代精神文明中最本质、最核心的竟是俗不可耐的一个“钱”,真令人汗颜,但事实不容置疑,君不见日常交往中人们彼此送礼时,私下里最为掂记的不就是礼的含金量多少吗?礼的价值不菲,则是礼重了;反之,则是礼轻了。上下级、同事、亲朋、街坊邻里之间,嘴巴上的礼貌再周到,如果少了请客吃饭、银钱往来,那就要大打折扣。不但要送钱请吃饭,而且要送大钱吃得够档次,吃得不丰盛钱少了都是不够礼貌的表现。
http://www.rijigu.com/ 中国人的礼是论斤秤两的,礼的轻重成为人们衡量人际关系的一把标尺,礼轻交情薄,礼重感情深。并且也是对等的,礼尚往来,你重我也重,你轻我也轻,配合默契,分毫不差。在中国农耕社会史上是先有专制,后有礼治。礼治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专制而产生,周公制礼也好,孔子克已复礼也好都不外乎这个目的。打开专制政体的漆黑大门我们看到:位于权力结构顶端的君王可以为所欲为而绝少制约,吃不完的山珍海味,玩不完的后妃美女,花不完的黄金白银,住不尽的高堂华屋。言出法随,集天下苍生的生杀予夺大权于一身。这样的位置谁不想得到?人同此情么!于是,背叛、造反、忤逆、阴谋、弑君、杀父、犯上作乱、篡位、政变、仇杀、镇压,一出出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持续不断的上演,社会陷入巨大的动荡之中。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人人胆颤心惊,个个朝不保夕。长期在这种恐怖环境中,谁又能承受得了,除非是野兽,谁不渴望和平?如此,制定出一套不但能维护现有经济资源分配秩序,又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所拥护的治理规则、理论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正是礼治体系设计者的出发点。
http://www.rijigu.com/ 日记谷 在历朝历代统治者不遗余力地对礼治精神推广教化后,黎民百姓早已形成了对礼治政体的由衷敬仰和本能依赖,大一统的观点深入人心,服从与逆来顺受成为被统治者的自觉和衡量是非的标准。所以除非是昏庸残暴到极点的独夫,通常,他们的龙椅都能风雨不动安如山。专制政体在中国悠然自在了两千多年,礼治体系的功不可没。专制不是中国农耕社会的特色,但礼治与专制的合二为一却使中国农耕社会的专制与众不同,礼治粉饰下的专制更残酷、更稳固、更有欺骗性。礼治体系的道德外衣,能把一切对大人、强者存非分之想的小人、弱者置于心灵上的惶惶不安境地,防患于无形。礼治虽是为粉饰、强化专制而诞生,但其中亦不乏某些在当时看来颇为合理的成份,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慈子孝;兄敬弟爱等。问题是由于专制在先,处于上位的大人、强者往往对此视而不见,仅是一味地要求处于下位的小人、弱者尽忠尽孝,无条件地奉献服从。而礼治体系的鼓吹者对此又无可奈何。于是在礼治体系设计者那里是双向的节制、约束,到了实施时却蜕变为单向的节制、约束。礼治的初始精神被后世的施行者曲解异化。旨在上下和同的礼治变为狰狞吃人的礼治。吃人的礼治虽有许多可恶之处,但中国人对它的态度却是复杂的,它恰是一只烫手的山芋,惹得人既恨又爱。当一个人处于下位时,是礼治的受害者,对礼治恨之入骨,万般诅咒;当一个人处于上位时,是礼治的得益者,对礼治赞不绝口,顶礼膜拜。由于每个社会成员一生中都是多种身份、多种角色的复合体,即使是皇帝老子也不例外,免不了此时处于上位,彼时处于下位;此地处于强势,彼地处于弱势;此人面前处于上位强势,彼人面前处于下位弱势。所以,每个人都同时是礼治的受害者、得益者。一个平庸的在乡绅、族长面前是瑟瑟发抖的可怜虫,但一回到家中看见自已的老婆孩子,顿时就威风凛凛,俨然是个大王,在外虽是个狗屁不如的草包,但到家大小也是个长,也可以享受一下礼治的优越性。一个小王子,父皇、兄长在世时频频挨训,膝盖上早已跪出了老茧。但如果上天垂青,时来运转,侥幸登上龙位,则从此面目一新,风光无限。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曾经整得自已苦不堪言的礼治更好的东西呢?正是因为每个礼治的受害者同时又是礼治的得益者,狰狞吃人的礼治才拥有如此广泛的社会基础、民众基础,到如今仍死而不僵,阴魂不散。可悲可叹的炎黄子孙们就这么一代一代、一年一年地重蹈着前人的脚印,苦在其中,乐在其中,没落在其中!中国文化劣根性的28个标识之二:内圣外王当一个人进入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时,就可以无愧于内圣或圣人的称号了。他浑身上下,从里到外没一点毛病,每时每刻“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十全十美,既高又大又全。这样的圣人可不好找。孔子是中国农耕社会公认的圣人,但孔子就曾说过:“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先事之,未能也。”“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期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期可矣。”孔子是诚实的,因而也是可敬的。道学家们在抨击世风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人心不古”,他们总宣扬越古之人越淳厚,越古之人越神圣。果真如此吗?也许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还不算遥远,那就再来看看炎黄子孙的始祖--黄帝与孟夫子所极力推崇的周武王二人,到底算不算得圣人?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关黄帝得天下的描述是:“(黄帝)以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虽寥寥数笔,着墨不多,但一个尚武好战的王者形象已呼之欲出,黄帝之得天下凭武力多,靠德政少,算不上标准的圣人。至于周武王,孟子本人就心存疑虑:“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漂杵也?”意思是以最仁慈的周武王讨伐最不仁慈的殷纣,何至于流血多得把捣米的木槌都漂了起来呢?可见周武王也算不得货真价实的圣人。我以为道学家们之所以言必称三王、称上古,并非三王、上古之人真如他们所言的那样淳厚、神圣,而是现实世界中无法找到支持他们理论体系的完人、圣人,只好跑到年代久远的上古去找根据,搬救兵,因为称三王、称上古用不着担心证据是否准确,谁要是胆敢质疑,立马给他扣上一顶污蔑祖宗的大帽子,让他吃不了兜着走。孔子不是圣人,黄帝、周武王也不是圣人,那么中国农耕社会史上到底有没有圣人呢?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点错误都没有的圣人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永远不会有。内圣或圣人既是如此的可望不可及,道学家们何苦还要孜孜以求呢?个中原因很简单,即他们所津津乐道的礼治体系是一个“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的体系,是一个系国家兴衰于一人的体系。这个人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皇帝一旦骄奢淫逸,视民如草芥,则大臣百官就会竞相效尤,贪赃枉法。本来就已向皇帝百官严重倾斜的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秩序,这时简直是一边倒了。如果不幸又碰上水涝灾害,颗粒无收,那摆在平民百姓面前的就只有坐以待毙和犯上作乱两条路可走。虽说中国农耕社会的平民百姓一贯以刻苦忍耐为能事,但也不是无止境的,总有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维持生存所必须的最低生活保障。低于这个底线,平民百姓就容易被逼上梁山,铤而走险。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背景即是如此。所以,要实现一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至高无上的皇帝就要内圣,内圣了就不会毫无节制的放纵自己,就会使自己的言行努力符合“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的为政要求。皇帝内圣了又会带动大臣百官,直到每个族长家长都能身修家齐,于是,国治天下平。这便是道学家们的如意算盘,很可惜,他们从未有过如意的时候。内圣外王的价值观对中国农耕社会的影响基本有三:一是绵绵无醒期的家国梦。西方的哲学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君王跟凡夫俗子一样有为恶的倾向,要使君王少为恶或为小恶,则需对君权进行限制和监督。限制君权,君王想为恶也很少有条件;监督君权,君王打算为恶时,会担心受到惩罚而却步。中国的哲学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君王不同于凡夫俗子,可以依靠后天的格物致知、意诚心正进入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格物致知、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之间存在着内在、渐进的逻辑关系。齐家与治国密不可分,家放大一下就是国,国也无非是一家之天下。既然修好身齐好家就可能治国平天下,而自以为修好身,齐好家者又不计其数,则古往今来稍为得志即做起家国之梦者自然会如过江之鲫,绵绵不绝了。二是百姓自主意识的丧失。1976年,在我还是一个天真未凿的孩童时,一代伟人毛泽东谢世了。记得那些上了年纪的人顿时觉得天塌了下来,“这如何是好?这如何是好?”毛泽东在世时,一切都有他老人家给我们安排好了,毛主席是那么的英明无比,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开天辟地第一人。咱老百姓除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忘毛主席,感恩戴德外,其它啥也不用管,不用想。现在毛主席抛下我们不管了我们怎能不六神无主,惶惶不安呢?百姓自主意识的丧失由来已久,其根源就在于内圣外王的价值观。皇帝是圣上、是君父、爱民如子,无所不能,百姓是子民、是愚夫、不能有丝毫自主意识,自主意识应该扔到大江大海里去。有了反倒是麻烦,官府会问你一个小老百姓要自主干吗?是否对“圣明天子”不放心?或者有什么混帐心思,暗中图谋不轨?三是社会生活中假、大、空的盛行。西方的基督教虽然把耶稣的人格说成是完美的,但只是要求教徒们去信仰他,而不要求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它把人和神分属于两个世界,不要求信徒去修凡人无法达到的德行,去遵守脱离人性的清规戒律,其道德教化是理性的,现实的,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中国的儒教也把孔子的人格说成是完美的,但它跟基督教不同,它还要求吏民百姓向孔圣人学习,以他为楷模。儒教把人与神连在一起,人可以修炼成神。儒教不但虚拟圣人,杜撰圣人,而且还要求吏民百姓去修凡人无法达到的德行,去遵守脱离人性的道德。这就难免要在吏民百姓的眼中形成两种反差:一方面昏招迭出、昏话连篇的皇帝被百官一个劲地喊成圣明天子;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上官被下官恭维为明镜高悬的清官,人人言不由衷;另一方面皇帝百官嘴上讲得唾沫横飞的大公无私、修身齐家,从来就不曾付诸行动,个个言行不一,仅是说给下官、平民百姓听的,千万当不得真。如此,现实产生反差,反差反作用于现实。上行下效,上下期满,假话、大话、空话长盛不衰矣!中国文化劣根性28个标识之三:官本位在中国古代,一个平民布衣的孩子,若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除去读书做官外,鲜有其它途径。练武吧,师傅难找苦难吃;经商吧,官府有重重障碍;读书做官虽然也难,但毕竟是人间正道,人人可为。官本位是什么?官本位根本上还是钱本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不是目的,读书是为了做官,做官能发家致富;读书不是真正的高,真正的高是在书读好了做上官后,做了官才会高高在上,才有资格傲视苍生。要不,象范进那样书读到胡子白还做不上官,不但高不了,而且连自家丈人胡屠夫都要嗤之以鼻。书对梦想读书做官之人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宝箱,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做官的魅力实在太大,几乎成为所有读书人千古不变的最高理想。从《大学》的格物致知、治国平天下;《论语》的“学而优则仕”、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到《神童诗》中的“少小须勤学,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都是一脉相承,差不多的意思。读书做官在经济上的好处多多,稍加归纳有六:一、有旱涝保收的薪俸。种田的收成如何要看天,经商的收入多少要依码头运,当官赚钱就不一样了,不管是风调雨顺还是洪水连天一样的盆满钵满,硬棒棒的吃皇粮。唯一的风险就是江山易主,但即使是江山易主,也难不了那些见风使舵,唯利是图的官场老滑头,不过改一下弦,易一下帜,还是照做官不误。二、有来路不明的灰色收入。当官的只要愿意,坐在家里自有八方来客变着法儿送钱上门,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如果送钱送物有行贿之嫌不方便,那就坐下来打麻将输送,或赠古玩字画,送爱好,进行一番艺术化处理,有何难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经商的生意人靠诚信赚钱,要被故作清高的文人骚客讥讽为满身铜臭;当官的用权力赚钱却是为民作主、是公仆;不但如此,公仆拿了人家的钱,人家还得一个劲的讨好,忙不迭赔笑脸,名利双收,鱼和熊掌兼得,物质和精神双丰收。三、当官的钱值钱,含金量高。老百姓花十块钱才能买到的东西,当官的花一块钱就行,而且无须担心什么假冒伪劣,肯定是质优价兼的超值享受。四、当官的走到哪儿,吃到哪儿,玩到哪儿,一切花费均为公家报销,用现代的术语叫“职务消费”。五、一人当官,全家享福。官轿可以共坐,官药可以共吃,官仆可以可使。六、官官相护。今天你有难我帮你,明天我有难你帮我;帮你就是帮我,帮我就是帮你;谁不怕拔出萝卜带出泥?平日里都是有饭大家吃,有财大家发惯了的;当官的赚钱不用怕犯法,犯了法不愁没有兄弟同党们来遮掩。如果当事人实在难逃一劫,最终也会以认罪态度好而敷衍了事过去,本来要杀头的,打上几板子意思意思就算“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了。当官赚钱乃零风险的买卖,个中的妙处,绝非一般小老百姓所能体会。同是做官赚钱,而且西方市场社会官员的薪俸比中国农耕社会的官员们高得多,为何官本位反倒成为我国社会久治不愈的玩症呢?原来,市场经济社会为平民百姓提供了无数条发家致富的途径,从事工商业可以发家,从事农牧业也可以发家,甚至于捡破烂拾垃圾都可以发家,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农耕社会却不是这样,自古华山一条路,不读书做官就难有出路,读书做官是不二法门,此其一。此其二是人家有相对过硬的监督制约机制,官员们在有力的制约监督机制之下很难有偷鸡摸狗的空间,离开明里的主收入,很少有暗中的副收入,即使是职务消费也会受到严格的稽核,众目睽睽,丁是丁卯是卯,读书做官在经济上的六个好处一下子少掉了后面的五个。据此,我们也不妨顺便来个推测:现阶段,在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的情况下,若采取象西方一样的高薪养廉政策未必能奏效。弄不好,廉政问题没解决,反倒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激化了社会矛盾。中国文化劣根性的28个标识之四:暗箱操作看到一个“暗”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暗中捣鬼、暗中勾结、暗中交易、暗地里、偷偷地之类不光彩的字眼。虽然暗箱操作不能与之划等号,但它毕竟为暗中捣鬼、暗中勾结、暗中交易提供了便利。暗箱操作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三个,即独断、随意、隐秘。所谓独断即大事小事一个人说了算,决策指挥权高度集中于一人之手,权力的运用不受任何限制。国家、集团如此,家族、家庭也是如此;普天之下大凡实行暗箱操作的地方莫不如此。整个中国农耕社会就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君主、家长的玩弄于股掌之上,家长即家庭家族之君主,君主即国家社稷之家长。独断虽不拒绝幕僚、谏议、参军之类的人物,但他们在暗箱操作中发挥的作用却十分有限,有赖于掌权者的明智,掌权者明智如唐太宗,则幕僚、谏议、参军之类的人物就有用武之地,如姜太公、诸葛亮、魏征;反之,再大的官,再善的心,再好的建议都得提心吊胆,弄不好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在龙颜大怒时被推出午门斩首,于霎那间人头落地、魂飞魄散。独断很容易带来事业中的大起大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其进锐者,其退速。这种大起大落的幅度不是一般的波动、曲折等词汇所能形容,真正似惊涛骇浪,翻江倒海。创业时,明主们志存高远,耳聪目明,事业的发展如火如茶,一日千里;创业成功后,明主们志满意得,头昏眼花,事业的衰落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泻千里,兵败如山倒。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也有起落,但这种起落通常是小幅的、温和的,它尚不至于使民族国家一下子倒退几十年,这就是民主与独断的根本区别!所谓随意即凡事缺少一套公开合理、有权威、有约束力,能得到切实遵守的规则制度,单凭独断的掌权者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同样是男女偷情,当事人受到的惩罚会相距甚远,到底是被处死还是被鞭笞,全看大老爷的性子;嫡长制是皇位继承中公认的规则,但很不牢靠,动辄要被当事的皇帝丢弃,皇帝老子讨厌长子,长子就活该倒霉,皇帝老子喜欢老三,老三就得道升天,谁玩权弄术的技高一筹,皇帝就轮着谁做。随意和循规蹈矩是一对矛盾,随意性一大就没有规矩。今天是是的东西,明天就变成非,是非不明,黑白不清,下面的人不知道怎么办,左右为难,无所适从,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对长官意志的主观揣摩上,费神费力,效率低下,效率低下是随意的必然产物。顺便一提的是:中国人确定规则总喜欢留有余地,时常要在基本的条条杠杠后补上一句:“在特殊情况下如何如何”。看起来好象是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既抱了西瓜又拣了芝麻。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国人心目中的特殊情况大多是有利于暗箱操作者的局部利益和放不下的眼前利益。好端端的规则,一旦允许“在特殊情况下如何如何”,实际执行时就会变得面目全非,不但特殊情况下的芝麻没有捡到,而且连普遍情况下的西瓜也没抱住,规则成为一纸空文。所谓隐秘即包含了两层意思:1、是规则的制定和运用在幕后进行。2、是规则本身对老百姓深藏不露。老百姓不知法就很容易犯法,犯法后该怎么处罚又取决于暗箱操作者对规则的自由运用,怎么对操作者有利就怎么办,而且每次都不难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独断的掌权者为何死死抱住暗箱不放,就在于暗箱中自己的利益多多,不可告人的多多。遮掩暗箱的惟幕一朝落了,一切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西洋镜被揭穿,戏没法往下演,虚假的神圣的角色光环消失殆尽,暗箱操作者便无利可图,无计可施。暗箱操作历来也是滋生小道消息、流言蜚语的温床,中国人自古就有热衷于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语的光荣传统,甚至谁知道的小道消息多,谁知道得早,谁知道得细致,谁就受人崇敬,谁便高人一等。这就难怪中国的精英们做事总爱保持一种神鬼莫测的森严气象了。因为越神秘,越沾沾自喜,越有水准,神龙才会见首不见尾,谁不希望被人尊称为神龙啊!中国文化劣根性28个标识之五:道德教化凭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头悬梁、锥刺股的求学精神,以及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历史上为何没有诞生一批彪炳千秋,堪称世界级的社会与自然科学巨匠呢?原来,中国农耕社会尊师重教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科学,而是为了维持固有的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秩序。老师无非是一些皓首穷经的腐儒,教材也不外乎四书五经之类的道德文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推广合于固有的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秩序的道德,才是尊师重教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农耕社会对道德教化的重视在世界各国史上是无与伦比,因而对后世的影响亦罕有其匹,以至于今天仍有人称中国社会为耻感社会,以示与西方的罪感社会相区别。生活于耻感社会的人们言行举止的取舍标准是周围人的反应,是社会道德舆论的褒贬。如寡妇再嫁,虽然是天理人性的需要,但恐遭左邻右舍的白眼,便只有作罢;相反,为狐朋两助插刀,虽然国法难容,但深受狗友赞赏,所以死不回头。中国农耕社会对道德教化极端重视了几千年,其成效到底几何呢?且不说秦二世、隋炀帝这等暴君和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漆黑官府,单看被后人心驰神往的所谓淳朴民风。孔子周游列国,阅历深广,他老人家的两句话可作为我们穿越时光隧道的指南。“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内讼者也”。或许孔子所处的年代是一个王室式微,天下纷争,兵祸连结,道德沦丧的年代,算不得数。再看曹芹笔下的和平年代的道德风景又是咋样?“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钱忘不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爱,君死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女谁见了”。不难看出,道德教化虽被中国农耕社会的统治者日日、月月、年年讲在嘴上,挂在心上,但真正的效果却微乎其微,乃至适得其反,无论是孔子眼中的社会众生,还是曹雪芹视线内的男女老少,其所作所为与礼治道德所强调的妇女要从一而终,子女要孝顺长辈,君子要视金钱如粪土,淡泊名利等准则还相距甚远。其实,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一、中国农耕社会的经济落后,而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客观上又与它的经济基础成正比。记得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有些地方的农民温饱问题未得到解决,面子熬不过肚子,偷鸡摸狗,顺手牵羊之事比比皆是,那时,一大早起来,伴随着袅袅炊烟的是叫骂之声相闻,老死不肯谅解。后来土地承包到户,农民衣食温饱问题已不成为问题,清晨的叫骂之声相闻才日渐被鸡犬之声相闻所取代。路不拾遗仅靠空洞的道德说教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千家万户的粮仓、衣柜里塞满了,路上遗失的粮食、衣服才没人拾。国人看到自己熟悉的,昨天还生龙活虎的亲朋今天突然去世时,通常要由衷地感叹人生的虚空:“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呀!在世的时候,整天为了钱奔波劳碌,与他人争个不休,现在一眨眼撒手西去了,什么也管不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听听这种感叹,好象他们都想开了,往后啥事定能礼让三先。可事实不然,第二天照样会为一点蝇头小利与邻里争得昏天黑地,这也难怪,毕竟眼睛睁一天就要吃一天的饭,不去奔波、劳碌、竞争,饭从哪里来呢?不但要去争,而且越是资源稀少,经济不发达,竞争的手段、程度越惨烈。现代资本主义生存竞争的主流是靠资本、智慧、诚信,而传统农耕社会生存竞争的主流却是靠屠杀、抢劫、盗窃。有人可能说中国农耕社会的经济虽然落后,但整个社会却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谦让、舍利取义的高风亮节社会,与你所讲的情况不符。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因为从最终得到的实惠上看,谦让、礼仪、舍利取义都是损处于下位的弱者,利处于上位的强者;处于上位的强者不遗余力地推崇谦让、礼仪、舍利取义本身就是在竞争;这种竞争比资本主义赤裸裸的竞争更具欺骗性、垄断性、残酷性、道德水准更低。谦让、礼仪、舍利取义的本质就是要求处于下位的弱者们尽其所能的节欲、省俭,然后把节省下来的利无私奉献给处于上位的强者,让来让去总不会让给处于下位的弱者,这一点,处于上位的强者心透亮。二、道德无理。依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标准去衡量用于教化万民的道德理应是符合自然规律,符合人伦天性,否则就不可行,就是无理,无理的道德再怎么教化也无济于事。在中国农耕社会的道德体系中虽不乏合情合理之处,但悖逆人伦天性、自然规律的地方也触目皆是。象“食色”本是包括女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天赋人权,但中国农耕社会的道德戒律就是拒不承认妇女对于性的合理要求,男人死了妻子,妻子的尸骨未寒便可以堂而皇之的喜迎新娘;女人死了丈夫,不要说是一年、二年、整个的余生都得为一个阴魂坚守空房,做贞女烈妇,必须“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才行;如果真的是出于夫妻情深也罢,但不少的花季少女,仅仅是和未婚夫定了亲,面还没碰过,一旦未婚夫遇故身亡,未进夫门的少女也得为之守寡一生。做丈夫的梦里和别的女人翻云覆雨,醒来后可以当作事说与妻子共享,但当做妻子的也坦言相告:“人都是一样的”时,却要招来丈夫的一顿暴打。再如“孝悌”,儿女对父母反哺固然是应尽的责任,但为了孝顺父母就应当卖掉自己的妻子,甚至将自己的儿子杀死吗?这么血淋淋的孝道能发扬光大吗?宣扬为父亲暖席可以,但进一步要求儿女们为了满足父母的口福应不顾冰天雪地去卧冰求鱼,就是无理。提倡无理的道德势必会孵化出大量弄虚作假的伪君子。“唐东海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乌大集,使验有实,旌表门闾。后试,乃是孝子撒饼于地,群乌常来食之,其后数如此,乌闻哭声以为度,莫不竟凑,非有灵也。”道德的无理还表现在用理想中的神化人物的完美操行来要求凡夫俗子,或是把各色人等的道德优势集中于一些并不完美的凡人身上如孔子、关公等,塑造道德偶像,并以此来约束普通民众。“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果能如此,道德则不教自化。三、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教甚于言教的道理不需要多说,这里的身教主要是指处于上位的强者的身体力行,再生动的道德教化如果离开处于上位的强者的示范都是软弱无力的。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正是这个意思。孔子的话不会是空穴来风,当是有感而发,在中国农耕社会中,很少有象汉文帝、范仲俺那样贤明的帝王将相,通常都是些厚颜无耻、巧取豪夺之徒。他们满口的仁义道德,子曰诗云,暗地里男盗女娼,五毒俱全。有的杀害自己的父兄而抢班夺权,有的奸淫自己的姐妹、母后而乱伦。他们一旦君临天下,位极人臣后,社会风气亦可想而知。更为蛮横的是允许上位的强者不道德,不允许下位的弱者谴责,下位的弱者胆敢谴责就是不道德,就是不忠不孝。因而,岳飞只能将愚忠进行到死。四、道德败坏者得不到惩处。中国农耕社会的道德纯粹是强者的道德,成功者的道德,一个人成功了,成为了强者,就什么都好。不但出生高贵,少有大志,而且古道热肠,尊老爱幼。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仅管他当初不过是不名一文,人见人嫌的穷光蛋或游手好闲,横行乡里的地痞。他有本事窃国是王侯,是天降大任的圣明天子,万岁、万岁、万万岁!他没本事窃国,哪怕是一念之下偷了人家一只钓鱼钩也得被杀头问斩,挨千刀万剐。道德败坏者不但得不到惩处,而且高高在上的严酷现实会从反面刺激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如果说正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反面榜样洋洋得意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道理放在反面榜样身上一样适用。中国文化劣根性28个标识之六:名位与面子《韩非子》中讲述了一则商汤如何赚取美名的趣闻:“汤放桀欲自立,而恐人议其贪也,让于务光,又虞其受,使人谓光曰:‘汤弑其君而欲以恶名予子’光因自投于河。”孔二先生对名一向也是格外重视的,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无成”。强调正名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曹操为了顺利实现独霸天下的梦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拉天子的大旗做自己的虎皮,号令天下。与曹操的手法相仿,历朝历代的征伐者、反叛者出师之前必定要千方百计地制造出一个凝聚人心的正义之名,以使师出有名,得道多助……。老祖宗们对名可谓情有独钟,追本溯源,中国人对名的重视不外乎两个理由:一、农耕社会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名在一般人心目中决非一个用以标示人或物的简单符号,而是代表了与名对应的实,他们听到名就想到实,见到风就是雨,名不符实至多是少有的例外。张三是举人,张三必定具备举人所应有的学识才华;李四是孝子,李四必定具备孝子所应有的品行事迹;王五是豪绅,王五家里必定是良田万顷,奴仆成群。二、与名号密切关联的是位、利、分。一个位置一个名,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论是官名、功名还是家庭中长幼关系的称谓。名号、名位不同,享受到的名之利也两样,不仅不同的官位有不同的俸禄、服饰、车马工具、衙门建制,就连豪宅深院里的大小老婆,长幼子间享受的实利也大有讲究,规矩大的从月钱、使唤的奴仆到住房、一日三餐都有严格的区分。名有实名、虚名之分,位也有实位、虚位之别。皇帝、丞相、族长是实名、实位,利益待遇当然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黄金白银。孝子贤孙、贞女节妇、能工巧匠、忠臣良将是虚名虚位,其利益待遇也是虚拟,没有定额的。但既是虚名虚位和虚空的利益,为何还有众多人孜孜以求、乐此不彼呢?原来这虚名虚位虽没有明文规定、雷打不动的种种好处,但毕竟也有一些能无中生有的潜在利益,如忠臣良将的后代有机会得到皇恩圣眷;孝子贤孙的荣誉能赢得官府和社会各界的称赞,能出席各种典礼,陪吃陪喝,大官捞不上,讨个小差使混混也还有些资本。贞女节妇的美名容易为子女引来金玉良缘,攀龙附风;能工巧匠的品牌有利于招揽生意;即使是一个普通的秀才之名也足以在乡里充充老娘舅,承接些舞文弄墨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虚名虚位有很高的成长性,是不可多得的潜力股,颇有点候补官员的味道。范进中了举人,并不立即有官做,但毕竟大有希望了啊,因而,很快有先进的同道送房子、送银子。名位、利有了,紧随其后的就是分。分是什么?分是人们对待名位、利的态度。天子是天皇老子派到人世的儿子,凡夫俗子一律要无条件地服从、忠诚、听命、奉献于他。曹操因而想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妙计,有天子的名位在前头开道,谁敢不听,谁敢不从,不听不从者乃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而乱臣贼子是要人人得而诛之的。名只有与位、利、分有机结合在一起,才会对世人具有诱惑力,人们才会趋之若骛。象争名夺利、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名声显赫、名利双收、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中的名都跳不出这个圈子,跳出这个圈子名对世人不但没有意义,反倒成为唯恐避之不及的祸水。人怕出名猪怕壮,猪壮了要挨刀,有钱人出名了一样要被宰,相识的不相识的,有关系的没有关系的纷纷前来揩油水。没钱的人想出名是为了钱,有钱的人怕出名也是为了钱,钱是问题的关键,钱是名的核心。如果说争名、想出名不过是部分中国人的愿望,那么爱面子却差不多是所有中国人的共性。个人要面子,家族要面子,朝廷、官府也要面子。社会交往中不给人面子就是跟人过不去,就是不懂游戏规则,面子之于中国农耕社会,如同空气之于每个人一样,须臾不可离。面子按其来源可分为四种,即道德尊严意义上的面子,业绩意义上的面子,权钱意义上的面子,角色意义上的面子。道德尊严意义上的面子如女子有外遇使丈夫失脸面,儿子做贼使父母愧对左邻右舍,官吏徇私舞弊使衙门大跌眼睛。业绩意义上的面子如莘莘学子金榜题名后,衣锦还乡;好勇斗狠的青年参加县里比武得了第一名,趾高气扬;抵抗外侮的将帅得胜回朝,一路高歌。权钱意义上的面子如权力大者面子大;有钱能使鬼推磨;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钱”乎?有钱是大爷,没钱是龟孙。角色意义的面子如兄弟分家遇到忙烦要借老娘舅的面子来摆平;学生高中状元,老师也跟着长脸;同道的小甲出了纰漏切不可张扬,大家都得顾点面子,不然有损于行业的形象。四种面子中源于道德尊严的面子不可丢,丢了道德尊严的面子,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道德尊严的面子最重要;源于业绩的面子不可剥,剥了要引起一大堆丑闻,事关大局,不可不慎,业绩的面子最张扬;源于权钱的面子不可犯,犯了就会遭到报复、吃苦头,今天你给我难堪,不买帐,下次栽到我手上或向我借贷时就等着难受吧!权钱脸面最厉害;源于角色的面子不可揭,揭了人家角色的短处,戏就无法唱下去,戏唱不下去对大家都没有好处,角色的面子最神圣。人们爱面子、争面子、努力维护自己的面子、给他人面子、丢他人的脸、抬他人的面子都是因为面子有着一系列神奇的功效。首先,面子是护身符。有头有脸的人即使犯禁越轨也不要担心受到惩罚,除非犯禁越轨的事实已公布于众,不可遮掩。狎妓嫖娼、打麻将聚赌在普通百姓是人所不齿的可耻行为,要被罚款,但到了大老爷那里就成为不足挂齿的小节。其次面子是通行证。某人面子大,也就是说某人到那里都走得进,都有门路,再密不透风的高墙深院,某人一出面,则一切法呀规矩呀统统似摧枯拉朽,一路绿灯,畅通无阻。该收的钱不收,该办的手续不办,该拦截的一律放行,大事可化小,小事可化了。再次面子可参与社会资源的分配。地方上碰到什么公共事务需要找人公议时,面子大的人被优先考虑;行会中要制订游戏规则,面子大的业主既是发起人又是代言人;团体中分发实物时,面子大的总能摊上好的。第四面子可用于交换买卖。今天我有求于你时,你给我面子,我心中有数,下次你有求于我时,我也会给你面子;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投桃报李,来而不往非礼也。第五面子能压人。两人对簿公堂,面子大的总能占点优势;本来咽不下的恶气,面子大的人发了话,势孤力单的再有委屈也得打落牙齿和血吞。最后面子能为当事人营造良好的生存氛围。在一个视面子如性命的社会里,面子大的无疑能左右篷源,如鱼得水。除丰厚的物质利益外,精神的享受也是不菲的,试想生活起居在众多恭敬有加的笑脸中间,自我实现的感觉当十分强烈。争利夺利是人之常情,只要有可能都会想方设法地去争,因为人首先是逐利动物。但中国人爱面子却有个前提,即在熟人圈子内。象乡村中的暴发户为了面子不惜在左邻右舍跟前一掷千金,但若是经商在外,在无人撞见的地方,则他的吝啬、节俭丝毫不减当年;穷人请客,为了掩盖其穷相,很少不咬紧牙关一跺脚,努力铺张的,宁可自己关起门来啃三个月的冷馒头,也不愿让亲友有机会对自己捉襟见衬的窘相表示一点高傲的优越的同情,真正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名位与面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大致成正比,名位高、面子大,名位小、面子小,但也不是绝对的。中国文化劣根性28个标识之七:忠与孝在中国农耕社会的用人、择人标准中,放在第一位的是德,而德的核心又是忠。中国人虽然也讲唯才是举,讲学识才华的重要性,但那大多是一种摆设,一种口号,很少有打算真正付诸实施的。一个人能否被上官、东家选中,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他的德与忠,因为在绝大多数用人者看来,德才兼备固然难得,但当德与才不可两全时,德还是优先于才,有德无才者可以通过培养、学习,给予锻炼机会,慢慢提高,有德无才者的用人风险,不过是效率低下与业绩不良。但有才无德者就大不一样了,有才无德者一旦与上官、东家反目,带给上官、东家的风险就不仅仅限于效率低下和业绩不良,而是整个事业的夭折。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任用有德无才者保险。毫无疑问,这种以忠诚为取向的用人择人方式在中国农耕社会里自有它合理的一面。因为农耕社会是一个竞争压力较少的社会,来自外界的压力不大,保证内部人相安无事,上下和同是压倒一切的首要目标。试想,当所有的属员都一颗红心向主子、向朝廷,朝廷、主子的基业还愁不坚如磐石吗?什么是中国农耕社会所倡导的忠?简单地讲可归结为无私无我、无他六个字。无私无我就是作为奴才的我在君父利益面前不能有独立的个人和家族之私。封建社会从所有制性质上看虽然也属私有制,但这种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是除法律外的任何势力所不能剥夺的,资本主义的私是凛然不可侵犯的私,是得到法律充分保障的私。但封建社会的私却很不牢靠,一切须无条件服从君父利益的需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生命都属于君父,何况是区区身外之物。只要是君父看中了的私,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据为己有。无私无我的忠臣要时刻把君父利益挂在心上,凡事从君父利益去考虑,不容有丝毫的私心杂念,无私无我就是我的生命、我的妻子儿女和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君父的恩赐,都是为君父利益的存在而存在。我是君父的奴才,我是相对的,君父是绝对的。仅管我蒙受着不白之冤,被君父下旨抄家、处死,我还不能有一点怨言,临死还要说一句谢主隆恩。孟子讲:“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孟子的忠即无私无我之忠。无他就是作为奴才的我今生今世都要专一地效忠于君父,即使江山易手,我也不能转而效忠新主。忠臣不侍二主,烈女不嫁二夫么!我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永不变节,从一而终。除君父之外的任何人都不能分享我的忠诚,那怕是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不论是谁只要胆敢侵害到君父利益,我都得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大义灭亲。忠心耿耿、忠贞不渝、忠贞不二、忠言逆耳、竭忠尽智、忠诚、忠烈、忠厚、忠实、忠信等是一些常见的与忠搭界的词语,从中我们也可以对中国农耕社会所倡导的忠之窥见一二:忠是内心的忠,灵魂理念的忠,从里到外的忠,发自肺腑的忠,只有思想认识上坚定不移了,才可能对君父忠贞不二,忠贞不渝,竭忠尽智,跟着君父一条道走到黑,做到无私无我、无他;忠之道要诚于中而形于外,要厚、要实、要信,对君父要象纯真无邪的孩童,只要是对君父有益的话,不管其逆耳与否都要大胆的毫无保留的讲出来,切不可因为担心龙颜大怒,可能被杀头而闭口不谈,这样才有资格称之为忠烈之臣;忠烈之臣在关键时刻,危急时刻,应不惜自己的身家性命敢于壮烈牺牲,誓死捍卫君父,乱时见忠节,危时见忠臣呀!中国农耕社会的忠之道一样源于先天失调的礼治体系,因为礼治体系的正常运转有赖于君父的修身齐家和止于至善,但君父是人不是神,根本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只好转过来要求大臣百官、平民百姓对君父不加怀疑,不讲条件地忠诚。理解的要支持,不理解的也要支持。君父是天子,他贪婪,纵欲,我们拿他没办法,只好由着他去,顶多是斗胆劝谏一番,但臣子、百姓不同,我们有的是办法,听更好,不听可以杀一儆百。有了忠诚到无私无我无他地步的臣民和不过于无道的君父,礼治体系虽然先天失调,也可以马马虎虎维持,凑合着过。中国农耕社会的忠是极端的忠,单向的忠,狭隘的忠,不近人性的忠,无人能做,无人能及,如果有,那一定是伪装的,虚假的,粉饰编排出来的,大奸若忠,从来如此。孟老夫子曾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忠诚与仁爱都是双向的,单方的愿望再强烈再恳切都不可能达到亲密无间的佳境。“君使臣以礼”与“臣事君以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世上不存在一方无止境的牺牲奉献,另一方无限度的索取掠夺的道理。这话让那些处于上位的强者和道德家们听起来颇不顺耳,但现实中的忠都是这样,不由你不信。“忠孝自古不能两全”说的是当忠与孝发生冲突时,作为无我无私、无他的忠臣要忍痛割断骨肉,把父母放在一边,服从君父之大义。由此看来,忠与孝似乎是一对矛盾,其实不然,在儒家学说的创始人那里忠与孝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孝者,所以事君也”。孝的适用范围远比忠来得广大,不仅仅是对生身的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对君父、地方官、授业解惑的老师。皇帝也叫君父,地方官又称父母官,就连当过一天的老师也可终身为父,学生须孝敬到老。忠与孝不但不相矛盾而且同本同源,忠也好,孝也好都是为君父利益服务的,忠是本,孝是忠的延伸,忠的补充。因为单纯讲忠君会显出君父的自私,其社会基础有限,而讲孝或者把忠用孝包装起来,忠的社会基础就骤然膨胀。无数个原来对忠君不以为然的父母,看到自己在家中也能享受一些与忠同本的孝道的好处,对忠之道也就不能说三道四了。孝可以说是君父用来分化、拉拢、扩大民众支持的一种手段,推崇孝与天下父母的利益息息相关,没有人好反对。殊不知孝有不同的种类,有对君父的孝、对父母官的孝、对长辈的孝,而其中对君父的孝也就是忠又是最重要的。对长辈的孝要服从对君父对父母官的孝,“事父母能竭其力”就行,但“事君能致身”才通得过。不同的孝有不同的道德要求,不是等量齐观,板凳桌子一样高的。在中国农耕社会,一个早年并不孝顺的人一朝得道成名后总会想方设法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孝子,做出一副孝子的模样给公众看,其言外之意无非是:“我孝敬我的父母时小心翼翼,我是你们的父母官,你们也应以我为榜样,象我孝敬父母那样孝敬我,小心伺候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孝既然与忠拴在了一起,其身价也就陡增百倍,人人追捧,个个争先,以至出现一大批失常疯狂之人和过激极端之举,把孝弄成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怪胎。像古时候一个“孝子”因为家里穷养不起父母,就萌生将亲身儿子活埋的念头,妻子虽然不乐意,但也不敢违抗,岂不是怪胎一个。羊有跑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适当强调晚辈对长辈尽孝,确保长辈能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但孝的提倡一、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前途,牺牲民族的未来为代价,不能将孝变成束缚子女自由,阻挠后辈进步的羁绊。鲁迅先生早就对中国本末倒置的孝进行了无情的鞭策:“本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二、不能脱离实际唱高调。过去人家死了双亲,子女都要讲“寝苫忱块,涕泣血流,哀毁骨立”之类的话,敢问天下孝子,到底有谁做到了呢?三、不能对自己是一套,对子女又是另一套,要身体力行。很多人自己为人子为人媳时做出种种骇人听闻,丧天害理的忤逆行为,后来轮到自己需要赡养时,却大言不惭地忠孝仁义起来,并提出一大堆无理的要求。已所不为,却苛施于人。中国文化劣根性28个标识之八:顺与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佳话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人问,假如诸葛亮对刘备的三请仍无动于衷怎么办?刘备是继续四请、五请一直请下去,还是深表遗憾另寻高人,抑或找个借口让关、张二位老弟把不识抬举的诸葛亮做了?姜太公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要比刘备大得多,至今乡里人盖房子不是还要写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才放心吗?他老人家执政时,也有个与孔明差不多的人物,姜大人虽不象刘备那样亲自登门,但毕竟也请了三次,谁知那家伙竟不领情,姜大人于是乎一气之下就把他灭了。姜大人的理由是“夫不臣天子,不友诸候,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而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之为君乎”?是啊,都象这样不买帐的话,这一方诸侯还怎么当?该杀!宋朝人张咏因库吏偷拿一钱而杀之的故事,在传统社会是深得人们嘉许的,特别是他怒杀库吏前下的那句著名的判词:“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里我们姑且不谈由一日一钱到千日千钱的推论是否成立,是否合理,单看张咏杀吏究竟是为了国库的千日千钱还是为了库吏的不服气,不顺从!开始张咏看见库吏偷拿一钱并无杀掉他的打算,只想打上几板子警戒一下,可是该死的库吏竟敢无视张大人的威权,勃然大怒说:“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对上司如此的不恭不敬,上司的尊严何在?这不等于找死吗?张咏可以用法过度,但库吏不能不顺从,不顺从就得杀掉。对张咏怒杀库吏一事原因的推断,还可从有关张咏的另一则故事中得到佐证:“咏知益州时,尝有小吏忤咏,咏械其颈。吏恚曰:‘枷即易,脱即难!’咏曰:‘脱亦何难’。即就枷斩之,吏俱悚惧。”懂得顺从,学会顺从是中国农耕社会各阶层臣民的安身立命之本。顺即顺君王之旨,顺官长之命,顺长辈之意,顺强者之欲,从即唯命是从,无条件服从,叫你往东不往西,叫你打狗不吆鸡。顺从从大的方面来讲是奉三纲五常为圭臬,从小的方面来讲是遵乡规民俗,守族规家教。具体则表现为:一个人从能够记事的时候起就被要求做一个不乱说乱动的乖孩子,听长辈的话,听兄长的话,敬长辈若神明,向长辈打躬作揖,给长辈磕头跪拜。《三字经》中讲的“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弟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正是这个意思。处于那样的氛围,即使有一两个开明的家长不想让子女受繁文缛节之苦,也不可能,你固然可以在自己家里同情和宽容自己的孩子,但孩子终归是要走上社会的,社会并不肯特殊对待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不守规矩,不知顺从,长大后又怎能立足?为了孩子不至于老大徒伤悲,还是趁早管教为好。更何况你虽然愿意同情宽容自己的孩子,但你的同族同宗们却未必愿意,因为这关系到门风、族风呀!孩子稍大一点,望子成龙的父母便迫不及待地为他张罗文房四宝,请先生,进学堂,开始起“学而优则仕”的漫漫人生,面对双亲的热切期待和拳脚相加,他不得不早早收起一颗天真好玩的童心,一天到晚,规规矩矩地端坐在学堂里,学着老夫子的样子,满口子曰诗云之乎者也,头悬梁锥刺股,梦想着有一天能“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实现他祖祖辈辈未曾实现的夙愿。光阴茬苒,转眼间又到了男大当婚的年龄,做长辈的出于经济的、政治的、门第的、传宗接代的种种考虑,紧锣密鼓地为他张罗起婚事。不管他愿不愿意,喜不喜欢,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不能抗拒,必须老老实实地按社会、家族、父母的意愿去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婚前,做儿子的有些不守规矩,不懂礼节的行为并不要紧,因为在长辈的心目中他终究还是个孩子;婚后,他已是一个大人,已有了本质的不同,再不能象婚前那样胡来,出门要请示,回来要问安。婚姻,不但使他在家中多了一层束缚,而且也使他在社会上平添了诸多榜梏。他开始要独立地去应对数不清的乡规民俗和猛于虎的苛政。昏聩天子的喜怒无常他要顺从,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他要顺从,乡里恶霸的巧取豪夺他要顺从,戕害人性的巫婆神汉他要顺从,村头田边的流言蜚语他要顺从,族中长老的装模作样他要顺从。在顺从中度日如年,在顺从中消灭自己。支撑门户的男子虽因格守三纲而受气在外,但回家后尚有妻子儿女供他做出气筒,还可多少得到一点弥补,恢复一点心理平衡,算不得最难受。最难受的莫过于女子,从小在娘家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上不得台盘见不得人,饱受父兄的冷眼;好不容易等到出嫁,婆婆的横挑鼻子竖挑眼早已在那恭候多时,碰上一个通情达理的丈夫方能免受皮肉之苦。什么是小媳妇?小媳妇身份最低,微不足道如一粒微尘,小媳妇就是时刻要小心谨慎,小心翼翼,小心伺候,小声下气,小心挨训,小心挨揍,小心被休。丈夫、公婆再无理再蛮横她都得一声不吭,一味顺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最后即使熬到丈夫去世,自己做上婆婆也不一定能称心如意,仍有目不识丁,恶声恶气的儿子在那里吹胡子瞪眼,农耕社会的女子真难,难于上青天!顺从的顺对处于上位的强者而言是对的,但对处于下位的弱者则不能叫做顺,而应叫做逆和屈。因为顺从了强者的贪欲,淫欲,权欲,兽欲,必然会逆拂弱者的自由意志和基本人性。处于上位的强者对礼治体系的显失公允虽心知肚明,但也没有更好的两全共美的办法,因为有强者的舒心快意就有弱者的屈从压抑,不可避免。于是强者们为着缓和矛盾,减少冲突只好向弱者们大讲特讲顺从的好处,以期在弱者的灵魂深处树立起顺从强者是天经地义的观念,将弱者可能出现的怨恨与不满消除于无形。但仅管如此,弱者的肉体痛苦和精神折磨还是难以止息。痛苦的顺从终究要给弱者们造成两大不可磨灭的伤痕。一、个性的丧失。在中国农耕社会如果你不幸是一位咄咄逼人、大刀阔斧的改革家;一位顶真碰硬、不留情面的包大人;一位敢说敢为、勇立潮头的拓荒者;一位百折不挠、事业有成的实干家;一位直言不讳、犯颜直谏的诤臣,那你一定会被公认为个性太强。不但别人讲,而且自己也要常常迫不得已地作检讨、打招呼:“对不起诸公,我这个人就是个性太强。”个性太强,在成熟的市场国家无疑是一个受到鼓励的优势,但在我们传统的农耕社会却是个人人嗤之以鼻的劣势。个性太强势必意味着有独立的思想,不肯人云亦云;不肯随大流,赶时髦;不肯以别人的耳朵、眼睛、嘴巴为自己的耳朵、眼睛、嘴巴,喜欢自己去看,去听,去思想,去主张。意味着责任感强,敢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完全的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只认理不认人,好汉做事好汉当。殊不知这两条恰恰是维持农耕社会统治秩序的大忌。允许你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思想,独立自主,藐视权威,目无尊长,我还怎么统治?怎么舒心快意?治国平天下中不允许臣民有个性、有主张,同样,修身齐家中也不允许家长以外的成员有个性、有主张。于是便有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口号,女子无才,才不会胡思乱想,才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提这样那样的要求,才乐意做小伏低,温顺如羔羊。对中国农耕社会的强者们来说,个性这玩意儿决不可助长,谁有个性就打倒谁,谁就得挨整挨罚。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我者步步高,逆我者节节败。我要千方百计把那桀骜不训者身上的刺拔掉,把头上的角磨平,不把他变成一个光溜溜,圆滚滚的回头浪子誓不罢休。二、人格的扭曲。一个向来强调臣民要顺从,要循规蹈矩的国家,老百姓的规矩意识偏又十分贫弱,满目皆是对规矩的戏弄,对规矩的蔑视,其中的道理何在?原来,一则规矩无理。规矩都是由强者制订,从合于强者的利益出发的。弱者顺从规矩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迫不得已,一旦有条件、有机会不受规矩的约束,规矩就会立刻被抛到九霄云外。二则物极必反,太多的压抑,必定会带来太过的宣泄。在外面越是窝囊无用的男人,回到家中的脾气越大,架子越大;多年的小媳妇熬成婆后,会格外地注重媳妇的礼节,稍有不顺则雷霆大发;长期屈从于强者的弱者,对栽到他手中的强者会采取非夷所思的报复方式,无所不用其极,令人发指,会用强者的痛苦呼号来找回自己丢失已久的人性。印象中曾看过一段有关老北京的饕餮们如何吃驴肉的文字介绍。大意是先用铁索将驴子捆在铁桩上,然后一边用滚烫的开水浇驴子的屁股,一边用锋利的刀子割下鲜红的驴肉,据说这样吃进口里的驴肉味道特别鲜美嫩滑。中国人烹龙炮风,生吞活剥的技术的确是无与伦比的,但人们很少想到与卓越的烹调技术一样令世人叫绝的还有我们的杀人技术、折磨人的技术,外国佬痛恨一个人,整治一个人,基本上是一刀砍了,一枪毙了,一根绳子吊了,即使是折磨,也不能跟我们老祖宗相提并论。我们老祖宗的杀人技术之精,折磨人的本领之高,堪称举世无双,不要说亲自体会单是听听就头皮发麻,不寒而粟。追根究底,这不能不说和历史上人民长期受压抑、遭屈辱有关。中国文化劣根性28个标识之九:迷信与盲从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迷信?我们不妨把迷信分解为迷和信。迷是眼迷、耳迷、心迷、迷惑、迷糊;信是相信,信任、信赖。大凡迷而后信,先迷后信的都可看作是迷信,对伟人、大人、权威、圣人之言、祖宗遗训不加分析的运用是迷信,对名家、名匠、名星的过度崇拜是迷信,对科学、对自己、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绝对信赖是迷信,甚至对对父母的言听计从也是迷信,迷信不只限于对鬼神、上帝、佛祖、老天爷的盲目信奉。中国农耕社会是迷信盛行的社会,中国农耕社会的人民是执着于迷信的人民。婴儿取名字要看五行,缺什么,补什么;小孩子受了惊吓,要撒米叫魂;亲人生了一点难治的疾病,家人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医生而是巫婆神汉;成家立业时,男女双方须交换生辰八字以防相克;出门经商谋生要择日子,七不出八不归;建房造屋、先人入土少不了方士看风水;人生得意,家业兴旺时要感激列祖列宗的护佑;人生失意,家业凋零时要请瞎子算命摆卦,富烧香穷算命。天不下雨、河水泛滥、蝗虫横行、老虎肆虐、两国交战、大事小事家事国事无不祭天请神。帝王将相迷信,贩夫走卒迷信,东西南北迷信,男女老少迷信。迷信深深根植于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其实中国人也并非特别迷信,并非天性倾向于迷信。只是跟西方人相比,中国农耕社会的历史特别长,人民长时间陷于蒙昧状态之中,无知无识,对自然、社会科学知识知之甚少,缺少基本的鉴别能力,愚昧使中国人更容易坠入迷信。愚味是迷信的主要原因,迷信又反过来强化了愚味。迷信的人时常拒绝科学,远离科学,迷信群体大多是弱势群体,他们没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孤陋寡闻,愚味与迷信互为因果。中国人信鬼神拜菩萨,完全是取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在中国人的鬼神世界里,山神、土地神、灶神、财神、阎王、龙王各有不同的职能,哪个神对人们有用,哪个神显灵,人们就敬谁,就给谁烧香磕头。反之则无人理睬,庙门冷落车马稀。中国人骨子里头虽然非常敬畏神,但无灾无难时是很少把鬼神放在心上的,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无事不登三宝殿。中国人拜神信佛时很注重许愿这个环节,如果神能满足信徒的某一世俗要求,那信徒就会按获益多寡对神予以相应的回报。与其说是迷信,倒不如说是与神互惠互利。不少人住家过日子很精明,但一到巫婆神汉身边就糊里糊涂,呆头呆脑,道理很简单:鬼迷心窍。这里的鬼即是心中对财、权、色的贪求,财迷心窍,利令智昏也。迷信使人多疑。迷信的人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缩手缩脚,在迷信者的眼中草木皆鬼,针钱皆神,说话怕犯禁忌,睡觉怕犯禁忌,关门怕犯禁忌,鬼心事重重,胆小如鼠,恍恍惚惚,劳形伤神,寝食难安。迷信使人保守。迷信的人对大人言对圣贤言对书本深信不疑,从不觉得其中有何不对的地方,有什么需要修改商榷的地方。在鬼神书本大人圣贤面前,迷信的人自我批评意识特别浓,喜欢把一切的失败归咎于自己迷信的方法不对,对自己的诚意专心动辄表示怀疑,痛恨自己不能一丝不苟地按鬼神书本圣贤大人言去行动。迷信使人懒惰,迷信的人相信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小富由命大富由天等歪理。不肯艰苦奋斗,拼搏进取。“既然是命中注定,该是我的不努力也会送上门来,不是我的再努力再刻苦终究是白忙一场,徒劳无功”。不肯探求真理,钻研技术。“既然是天命无常,天机不可泄,神鬼莫测,我们凡夫俗子干吗还要空费心思去格物致知呢?我们只要虔诚地信佛敬神,做上天嘉许的善男信女,上天就会眷顾于我,思赐于我”。迷信使人消极。迷信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困难不是想方设法地解决,不是找原因找对策,从积极的角度去反思己过,讲自己的不是,严于律己,而是统统归咎于命,归咎于天,都是命不好,都是老天爷不帮忙,自己一点错也没有,这样人永远没有提高,永远没有进步,只能潦潦草草,囫囵吞枣一辈子。“信仰主义要达到迷信的程度,服从领袖要达到盲从的程度”。大汉奸周佛海的这句话向世人暴露了一切迷信制造者、传播者的真正企图。皇帝把自己说成是天子,把王公大臣说成是天神下凡,把他们对平民百姓的专制说成是上天的旨意,君权天授,目的就在于让平民迷信,让平民盲从。因而,迷信的人民常常也是盲从的人民。“皇帝、百官既然是老天爷派来的,那他们再刻薄、再阴毒、再贪婪也是合理合法,必须忍受顺从,因为老天爷的权威可是至高无上的,不可抗拒的”。在迷信与盲从的关系上,迷对应于盲,信对应于从。四肢发达,耳聪目明之人一旦耳迷、目迷、心迷,势必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对迷信制造者、传播者盲目顺从,被他们的玩弄于股掌之上,成为其谋取私利的得力工具。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同样,迷信一旦掌握群众,也会变成巨大的盲从力量。中国文化劣根性28个标识之十:崇古与守旧假设你在一间阴暗、潮湿、拥挤、破旧的老房子里住了二十年之久,现在总算盼到了乔迁新居。假设你头发花白,饱经风霜,一辈子省吃俭用,刻苦耐劳的双亲仍健在。接下来的情形你便可想而知,你虽在装潢考究的新居里备齐了各式家俱与日常用品,早打算将老房子里缺胳膊少腿的旧家俱和叮铛作响的坛坛罐罐送给收旧货的小贩,但临到搬家那天你还是不得不面对父母亲的唉声叹气。仅管你一个劲地催促动身,老两口却不住地东摸摸西瞧瞧,一脸的舍不得,放不下,敝帚自珍。那些过去弄得老两口脸红脖子粗的破铜烂铁,此刻都成了恋恋不舍的宝贝疙瘩,最后你没办法只好向二老妥协,拣几件最具象征意义的经典带到新居去,一个好端端的乔迁之乐变成了长辈不开心,小辈不惬意的乔迁之怨。中国人的好古、尊老、恋旧之风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有目共睹。讲政治:法先王;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退群盗;事不师古,而克永世,匪有悠闻;讲道德:纯然古风,三代气象;人心不古;古道热肠;讲学习: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讲用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姜还是老的辣,高梁还是老来红;老马识途。讲文化:诗词是唐宋的好,是先秦的好,歌赋是西汉的好,书法是隋唐的好,戏曲是元明的好,是明清的好。讲科学:祖冲之的圆周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衡的地震仪,以及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火药四大发明,把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无限夸大,仿佛四大发明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始祖,别人的科学文化都是受了四大发明的启迪而衍生出来的,我们的四大发明是老子,别人的科学文化是儿子是龟孙,孙子再发达也还是祖宗的荣耀。讲人情:老领导,老首长、老上级、老朋友、老同学、老乡亲、老员工、老伙计、老邻居、老街坊。讲专业水平:老中医、老师傅、老专家、老教授、老法师、老先生、老把式。讲品质信誉:祖传秘方、宫廷秘制、百年老店、老字号、老窖、老坛、老酱、老醋。其它,还有什么老传统,老办法,老规矩;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凡事要好,须问三老;无作聪明乱旧章等不一而足。只要是老的、古的、旧的东西就刮目相看,越老越香、越古越美、越旧越可爱。记得有一首小诗,大意是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太阳每天从西方落下,一代人走过,一代人走来,大地却依然如故。如果把它用来描述中国农耕社会的崇古与守旧,那就再恰当不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耕社会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社会,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社会,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制度,变化都微乎其微。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人民,拥有一样的文化制度一样的风俗人情一样的山水。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个智力正常的人活上三二十年后,从自然界、从社会、从传统风俗、从老一辈口中得到的经验知识足以从容应对一生,十五有志于学,三十即可自主立业。做后生的如果能认真听取老一辈的意见,按老一辈的意志行事,一般不会出大错。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在那时具有相当的现实合理性。相反,谁不听老人言,不肯安分守己,就会四处碰壁,四处招怨。死人的力量,传统的力量,孔孟之道的力量太强大了,改朝换代仅是换了不同的人做皇帝,其余一概照旧。连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和清兵入关也还不是一个个被大汉文化同化。反复不变的经验告诉中国人,只有崇古、尊老、恋旧才会四平八稳,才有荣华富贵,任何非分的改革,都是可笑而毫不足取的。西方人也很重视过去,但他们的目的是着眼于将来,他们希望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有益于未来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以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少走弯路。中国人重视过去却是为了更好地向后看,机械地学习古人,模仿古人,以古人为榜样,死搬硬套,亦步亦趋,让活人做死人的牺牲。中国文化劣根性28个标识之十一:封闭与自大参与中国入世谈判长达13年之久的WTO专家刘光溪先生,对什么是封建主义有着自己颇富个性的见解,他认为封建主义就是封闭起来搞建设。初次听到这样的话觉得很精彩很振奋也很过瘾。尽管如此,我还是以为封建主义的核心却不在于封闭起来搞建设,而在于封闭起来搞政治。因为,真正一心一意搞建设,持之以恒搞建设的人也许一开始会误入封闭的岐途,但最终都会倾向于开放,倾向于不同的乡村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任何一种经济建设从根本上讲都离不开商业,商业需要流动,流动带来开放。只有狭隘的政治稳定才需要封闭,封闭是把一个国家、地区、乡村与其它国家、地区、乡村完全隔离开来,彼此没有人、财、物、信息的往来,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园对外界就是封闭的,“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阎锡山治下的山西对周边省份是封闭的,在外省中通行无阻的火车,一来到山西的大门只有望而却步的份;大清帝国对新起的资本主义世界是封闭的,康熙老人家的一纸禁海令使沿海渔民只得望洋兴叹。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猴子为了长时间称王于山中,就得设法把它所管辖的山与外界隔离开来,既不让老虎进来,也不让徒子徒孙下山。老虎一进来自己不是对手,大王位子肯定保不住;徒子徒孙一下山,山外的世界很精彩,从此一去不复返,自己沦落为孤家寡人。唯有在从未跨出山门半步的徒子徒孙们面前,猴王才可以大言不惭地闭着眼睛讲:“我们家的山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山,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中心,不是天堂的天堂”。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目不识丁,头脑简单的徒子徒孙们,因为没有明辨是非的本领和货比三家的机会,对猴王的话自然是信以为真,从而满足于眼前的现状,安居乐业,和平共处。所以说封闭有利于狭隘的政治稳定。在一个封闭的独立王国中,人民无知无识,夜郎自大,不晓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和井底之蛙一样把井口大的天当作是全部的天。看自己是老大帝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家的月亮也比别人的圆。看人家是蛮荒之地,兔子不拉屎,什么都不好,什么都不顺眼,好像别国的老百姓时刻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牛马不如,专等我们去拯救他们于倒悬。这就很容易养成盲目地排外,贱外的心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大,风景这边独好。老死不与他人往来,从不愿离乡别井,乐于做小国寡民。这正是皇帝老儿求之不得的好事,既然平民百姓都高高兴兴地呆在自己的茅草屋,朝廷也就无需担心那些危险分子私下里搞串联,煽风点火,图谋不轨了。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其具有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都是有限,不可能万物皆备于我或一无是处,客观上需要大家走到一起来交流沟通,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方能增进相互间共同的福利。封闭固然可以使一国的政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但这种稳定是狭隘的,是以牺牲发展为代价换来的,其中一定蕴藏着很大的危机,封闭意味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国际社会规律。你可以封闭一国于一时,你不可以封闭一国于长久;你可以不让先进的观念、先进的制度引进来,但你不可能阻止外国的坚船利炮把你的国门打开、炸开。二千多年前长江长城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二千多年后长江长城的战略屏障作用几乎已消失殆尽。一国要么在开放中走强,要么在封闭中灭亡,不存在第三种途径可寻。封闭的国门一朝被迫敞开,外国先进的文化、艺术、科技、产品会一古脑儿地涌进来,令盲目自大的人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原来以为自己什么都比人家强,现在一看根本不是那回事,自己散发着腐朽气息的沉渣烂货,跟人家现代化的器具比起来简直不值得一提,无异于天上人间。自高自大的国民一下子成为自轻自贱的人民,闭关锁国时的排外贱外突变为国门敞开后的崇洋媚外。由此看来闭关锁国与崇洋媚外的原因是同一的,都是无知与偏见,都是不能理性地看待自己和评估别人,闭关锁国是盲目,崇洋媚外也是盲目,盲目是两者的共性。2001年对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在经历了艰巨的马拉松式的谈判后终于迎来了入世,入世意味着什么,一位可敬的老人直言不讳地说:“入世就是不能再混了”。说得太好了!入世前你可以正襟危坐,煞有介事,关起门来称老大;入世后你得拿出真本事去和外国强手一见高低。不然只有出局挨饿的份。中国人到西方去在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的同时,更多的是无奈,无奈于自己求生能力差,无奈于自己不得不为老祖宗吞食封闭的苦果;而西方人到中国来却是机会大于挑战,喜剧多于悲剧。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舞台上,他们现阶段是老师,我们是学生,老师在学生羽毛未丰,没有胜于蓝以前,毕竟要占有一定的优势。对此,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承认,否则,永远都不会有出头之日。有种人平常提到西方发达国家时头摇得像个拨浪鼓,不是凶杀、色情、贪污、贿赂就是爱滋病、流浪汉、吸毒者、邪教,头上长疮,脚底流脓,情况一团糟,把人家恨得牙痒痒。但如果有一天,自已的国粹如戏剧、杂技、烹饪等在西方巡回表演时被喝彩叫座,则貌似民族主义的衮衮诸公们,马上又会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告诉国人:“不错吧,我们的戏剧、杂技、烹饪艺术连外国人都说好”。那言外之意是:“我们说好,你们可以不信,现在连外国人也说好了,你们总得信了吧,外国人的话总是靠得住的罗”。你说这等人到底是民族自信心十足呢还是民族虚无主义?是自高自大呢还是自轻自贱?我觉得恐怕两者要兼而有之,他们平时的痛恨并非真正的痛恨,而是痛恨人家没有把咱放在眼里,痛恨人家小瞧了咱,现在人家稍一抬举,则还是洋大人高,我们的高只有经过洋大人的首肯,才是货真价实的高,底气十足的高。中国文化劣根性28个标识之十二:平均主义什么是贫穷?今天的人们几乎会不加思索地说身无分文,缺衣少食,家徒四壁,屋上无片瓦就是贫穷。但至圣先师孔二先生对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持有异议,“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在老先生心目中,身无分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富不均,不均才有所谓贫富之分。这是典型的农耕式的平均主义!中国农耕社会史上的天灾加人祸十分频繁,饿殍遍地,满目疮痍的凄惨景象并不鲜见,但即使是那样艰苦的生活,老百姓一样少有怨言,一样能咬紧牙关挺下去。只因为老祖宗们的理念是:天塌下来固然要遭遇灭顶之灾,但灭顶之灾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灭顶之灾不要紧,要紧的是大家一块完蛋,一块完蛋就死得其所,就可以含笑于九泉。这是平均主义的神奇功效!改革开放后没几年,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一张张面黄肌瘦的脸渐渐有了红润,一只只羞涩的腰包慢慢鼓了起来,按理老百姓应该高兴才是。谁知出乎意料的情况发生了,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不平之音开始在全国蔓延。人们觉得过去日子虽然紧巴巴,住茅屋,喝稀饭,吃了上顿想下顿,但军民人等一律平等啊!现在倒好,虽说大家都无衣食之忧,但凭什么我住公寓,他住小别墅?我碗里五块肉,他碗里十块肉?我穿蓝巴拉叽的棉衣棉鞋,他身上西装笔挺皮鞋锃亮?这公平吗?能叫人气顺吗?这是平均主义在作怪!劫富济贫,历来是受国人敬仰的英雄主义行为。富人,不管是贪污致富、赌博致富,还是勤劳致富、继承致富,都该不分青红皂白地遭劫,该倒霉。穷人遭难会赢得社会舆论的一片同情。富人遭劫虽没人公开地站出来表示幸灾乐祸,但私下里感到欣欣然者肯定不在少数。谁叫他有钱呢!反正以前享足了福,现在遭点罪也是应该的,老天爷公平。柏杨先生讲:“中国人喜欢做的事情是你比我好,我把你拉下来,如果我没饭吃,那么你也别想有饭吃。”拉不下来就暗中诅咒你,希望你不得好死。诅咒无效就发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牢骚,借杜甫的酒,消自己的愁。的确是一家饱暖千家怨!所以,在中国拎得清的富人都有乐善好施的美名。你有钱你就得请请穷哥儿,让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来沾沾光。穷哥儿们会异口同声地劝导你说:“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今天让大伙沾点光,明天有难时也有人帮帮忙,要不,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先不谈日后真的遭难时可能举目无可靠之人,单想想当初白手起家,摸着石头过河时,穷哥儿的态度就够令人寒心。含蓄的人会不冷不热地说句:“苟富贵,无相忘”。口无遮拦的人会斜着眼来一句:“癞哈蟆想吃天鹅肉,好日子不过,找死!”“摆平”是否新创造的名词我没有做过考证,但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之高却是确凿无疑。不同的意见之间需要摆平;相左的利害关系也需要摆平;打板子需要摆平,论功行赏同样需要摆平。现以论功行赏中的摆平举例说明之。假设某单位某日以风险招标方式发布了一项技术攻关课题,一连几天虽人言窃窃,但敢吃螃蟹者却未见踪影。眼看离最后截止时间还剩一天,一个新进单位不到半年,锐气尚存的大学生张某终于在众目睽睽之下立了军令状。再假设张某在一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后如期攻克了难关,顺利进入了奖金兑现阶段。陡然间,人言四起:“这个方案去年差不多就有人提出,只不过没有条件实施,一下给他十万太多了。”“没什么了不起,我们也会做,仅仅是不想出风头,就这点芝麻大的成绩也值十万?”“凭什么他一个人独吞这十万,虽说他有一定的功劳,但也离不开咱们大伙儿,我们食堂不把一日三餐做好,他能饿着肚子去研究?成绩不是他一个人的,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出来的。”……掷地有声,人言可畏。何去何从?这时就看领导的态度了。如果有一位言必信、信必行的领导,他会力排众议,如约兑现。很可惜这样的领导太少,可遇不可求。通常倒是些善于摆平,折中调和型的领导。他首先会充分肯定小张同志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其次,他要畅谈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再次,他会谆谆教导小张:“小张啊,你做出这么重要的成绩,按理应当得到十万,但群众的意见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年青人来日方长,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斤斤计较于眼前的一点得失;大度一点,胸怀宽广一点,照顾一下群众的情绪。这么着,我做主,给你一次性奖励五万,群众那边的工作我来做,怎么样?”接下来,他又会马不停蹄地找群众谈心,大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性。“当然,你们的意见也需要考虑,这样吧,为了体现共同致富,利益共享的政策,这个月每人增发五百元效益奖,其余的年终再酌情安排。”这便是正宗的摆平。对小张而言,领导发话了,自己再坚持也无济于事,众怒难犯,五万元先拿到手,以后有机会远走高飞;对群众而言,领导还是重视大家意见的,算了,咱也想想人家小张不容易,就得了五万,何况没有小张在前头冲,咱五百元奖金和那年终的酌情安排到哪儿有呀?一场难解的利益纷争就此摆平,还是平均主义灵!还是平均主义高!中国文化劣根性28个标识之十三:知足常乐“终日奔忙为了饥,才能饱食又思衣;冬穿绫罗夏穿纱,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并四妾,又怕无官被人欺;三品四品嫌官小,又想南面做皇帝;一朝登了金天还嫌低”。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歌谣中的主角应是一个不肯向现实低头,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进取者,但他在中国农耕社会却成了那些知足常乐,小富即安者冷嘲热讽的对象。后者对人生,对金钱抱有的信条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没钱不行,钱多了也不行。你跟他们谈及荣华富贵,他们会在满脸的鄙夷不屑之余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更问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掰着手指头告诉你:“本城的张老爷过去少年得志,大红大紫。谁知,官场险恶,一不小心得罪了上面的王大人,差点丢了性命,多年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旦,现在赋闲在家,还得被人监视,不比咱平民百姓来得自在”。“前村的李乡绅,富得流油,家中的金银车载斗量,方圆百里之内几人不种他的田,不吃他家的饭?就连省上的刘大人见了他也敬三分,但结果又咋样,也不过前年一场官司就人财两空,门可罗雀。为什么打官司,还不是府里那班人看他有钱,做好了圈套让他钻的呗”。“还有东乡的孙老爷在外头做官,贪得无厌,什么钱都敢拿,连朝廷拨下来的赈灾款都敢碰,到后来终于东窗事发,锒铛入狱,那下场也够惨的了,贪心烦恼多呀”!他们会晃着脑袋唏嘘再三:“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太多有啥用?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人生在世何必为了那富贵的虚名,整天劳形伤神,自讨苦吃,还是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实在啊”!听听他们的感慨,也蛮有道理,尤其是在那样的环境,那又是怎样的一个环境呀!一来所有一本万利,无本万利,包赢不输的买卖全都被官府垄断。就算是精明能干的小民也只能发点小财,顶多丰衣足食,要想发大财,做富豪,成功的可能性极小,微乎其微。想不知足,想不小富即安也没招。二来生产力水平低下,基本靠天吃饭,全社会可供分配的物质资源很少。平民百姓不知足,不肯小富即安,也就意味着在有限的物质资源分配中占据更多的份额,这势必与统治阶层的利益发生冲突,统治阶层从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出发,当然会希望平民百姓都满足于自身做奴做婢的现状,满足于每日的粗茶淡饭,能安分守己,顺时听天。所以,知足在中国历来是一种受到鼓励的美德,知足的人容易让上官放心,容易得到上官的信赖,而不知足则代表着野心勃勃、功高震主、危及上司的稳定与安全。三来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一个村落一座城池就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社会。在这些独立的小社会中,某个家庭能达到小富就令人称羡,就门楣生辉,主人就有成就感,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没有大富、巨富,我小富就是大富、巨富,就是大王也。”知足之人果真能常乐吗?未必,这里的足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足,真正的满足无需通过理性的认知才能获得,而是在欲望、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自然而然的事。饥饿的人一顿酒足饭饱后;疲惫的人好好睡上一觉后;进京赶考的人金榜题名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无需自己对自己讲我应该满足了,才会满足。因而,知足常乐大多是聊以自慰的话和劝人的话。自己的追求无法达到,为了求得内心的平衡,回过头来看看,不如我的人大有人在,于是叹口气:“算了跟他们相比,我还算可以,应该知足了”。看到自己的亲朋好友不满于现状,而又无可奈何,便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好啦,别不知足,你要钱有钱,要地位有地位,多少人巴望着还得不到呢?”知足常乐的足是比上不足的足,这种足是低标准的足,低层次的足,象钱够用就行,够吃够喝就行,有个地方混混就行等。这样的足或许能让头脑简单的人真的满足,而且从此快乐起来,但决不能使志存高远者满足。如果硬要讲志存高远者也会知足常乐的话,那么他们的知足只是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宁,人身的安全不得已而知足。于其说是知足常乐,倒不如说是知足常安,知足了,激流勇退了,方能保住有限的荣华富贵。否则,不要说高远的志向实现不了,就连身家性命也成问题。宋太祖赵匡胤看到他的元勋们,功成名就后仍不知足,还不赶紧全身而退,便干脆跟他们把话挑明:“人生如白驹过隙,所欲富贵者不过多得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日饮酒相欢,以终无年,君臣之间而无嫌猜,不亦善乎?”幸好他的元勋们也是些一点就通的人,都晓得知足常安的道理,不象朱元璋的穷哥们那样拎不清,不知足。因而,赵匡胤才得以留给后人“杯酒释兵权”的佳话。中国文化劣根性28个标识之十四:勤劳与节俭行走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村镇,眼中会不时地闪现过一幢幢造型新颖、装潢考究、价值不菲的小洋楼,但当我们惊羡于农民生活的今非昔比时,小洋楼前的水井又会引发出一连声的叹息,一吨水算它2元钱,三口之家一个月耗用15吨,所费不过30元,几十万的小洋楼造得起,一个月30元的水费却舍不得,在老外大慨又要百思不得其解了。农村的孩子大学毕业后进城拼搏上几年,渐渐有了自己的一番天地,首先想到的是把含辛茹苦的爹娘接出来享点清福,但常常要事与愿违。勤劳节俭惯了的爹娘,一下子离开自己熟悉的农舍竟变得六神无主,听说儿媳妇买一件衣服的花费差不多可以让乡下人吃上一年,便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一天下来没活干就象掉了魂似的。好不容易熬过半个月,说什么再也不肯呆下去,做儿子的拿他们没办法只有悉听尊便。这就是勤劳节俭的中国人民。勤劳与节俭早已深深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头上,浸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如有不信,但见我们随手拣来的一长串中国农耕社会有关勤劳与节俭的格言、民谚、诗文就够了。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传家二字耕与读,守家二字勤与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能补拙;天道酬勤;人一能之已百亡,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之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中国农耕社会人民的勤劳与节俭已经是确凿无疑的了,但洋洋自得者且慢,要知道他们的勤劳大多是不讲效率的勤劳,他们的节俭通常是迫不得已的节俭。他们一年到头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消耗在狭小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光知道手勤、身勤,不知道脑勤,仅管产出很少,所得很少(我不否认,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也是导致人民所得甚少的重要原因),还是日复一日地,劳作不止。这种勤是机械的勤,不但补不了拙,而且会越勤越拙,越勤越愚。这种缺少效率,缺少脑筋的勤显然是不会上升到勤则不匮的勤,天道酬勤的勤的。既然作为开源的勤不能给他们带来富裕,不能让他们养活全家,那只好转而求助于作为节流的俭,一人吃三碗干饭不够,就改为一人喝三碗稀饭凑合,节俭的养成主要是由于贫乏而非自觉自愿,虽然这并非是节俭的全部原因。这种俭,时间久了会变成一种是下意识的俭,不但开创不了一星半点事业,而且会越俭越萎,越俭越缩。外国人勤劳节俭的目的是为了明天的富足,希望明天会过得更好,因而他们由穷变富后,会很好的享受生活,品味丰裕;中国人勤劳节俭的目的似乎是为勤劳而勤劳,为节俭而节俭,因而他们由穷变富后会一如既往,贫穷时做什么,富裕后还是做什么。而且,只要精力允许会一直做到老,节俭到老。勤俭变成人生的桎梏,勤俭变成人生的悲剧,正应了俗语中讲的穷命,穷骨头。两个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中国老太太说:“谢天谢地,到昨天为止我终于攒足了钱,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美国老太太说:“感谢上帝,到昨天为止,我总算还清了所有的购房贷款”。同样是拥有自己的住房,一个苦苦期盼了一辈子,一个整整享受了一辈子。谁优孰劣,答案并不难寻。中国人关于消费的逻辑是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有钱不敢花,一辈子节衣缩食。外国人关于消费的逻辑是有钱就花,没钱借钱也要花,一辈子浪费,一辈子丰衣足食。中国人超前消费苦日子,为了应对假想中的尚未到来的苦日子,降低眼前的好日子,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外国人超前消费好日子,为了创造将来的好日子,改善眼前的苦日子,贷款买房,贷款学习充电。还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诸如“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发扬革命的老黄牛精神”等口号标语就已铺天盖地,但这么多年下来效果似乎并不好,总不尽人意,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其中不少理应走在老百姓前头,率先垂范的人老是只说不做,言行不一。他们私下里只希望别人勤劳,别人节约,别人充当老黄牛,自己却无时不在那儿大肆侵吞国家财产,挥霍浪费,喝牛血,扒牛皮,食牛肉。刚参加工作那阵子,每逢部门开例会,科长和老师傅们正襟危坐地教导我们新同志要积极要勤快,要尽快融入到企业中来。听见这话,所有新来的毛头小伙子谁也不敢怠慢,一个个早出晚归,见桌子就抹,见扫帚就刷,见领导就敬,见师傅就招呼。可好景不长,不到三个月,除个别意志坚强者还在那儿咬紧牙关外,其余全部泄了气。原来理应身教甚于言教的科长、师傅们既不回应也不领情,在他们看来先到为君,后到为臣。既是臣,是奴才就应该为我们提开水扫地。类似上面情形的事还有很多,恕不一一列举。所以中国农耕社会虽然是一个大力倡导勤俭的社会,但中国人的勤俭却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别,上下有别,强弱有别,公私有别的。不少人在家中是标准的劳模,到外头却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老爷;花自家的钱是锱铢必较,一分钱放在脖子上转三圈,花公家的钱似流水,一掷千金笑眯眯。中国文化劣根性28个标识之十五:谦让某乡绅一日大宴宾客,山珍海味一口气上了几十道,却很少有客人动筷,大伙儿谦来让去,谁也不愿多吃一口,生怕别人误以为自家穷得揭不开锅,没上过台盘。人人摆出一副吃惯西餐大菜的神气,指点餐桌,激扬文字,仅作象征性地表示。可事有不巧,一阵狂风刮过,灭了蜡烛,全体立即陷入一片黑暗中,正当主人为情急之下,找不到火而忙不迭抱歉时,忽闻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主人大惊失色,等到点上蜡烛一看,不多不少,但见七把叉齐刷刷地插在一双正死死抓住盘中烤鸡的手上。这是一幅展示国人谦让精神的生动图画。但还不够,要想完整地表现我们博大精深的谦让文化,还得加上梁实秋先生有关让座时的精彩段子:“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谁也不肯先座,谁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让,人声鼎沸,辈份小的,官职低的,垂着手远远的立在屋角听候调遣,自以为有占首座或次座资格的人无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过他们表现谦让美德的机会,有的说:“我们叙齿你年长!”有的说:“我常来你是稀客!”有的说:“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实固然是为让座,但是当时的声浪和唾沫星子却都表示象在争座,主人腆着一张笑脸,偶然插一两句嘴,作鹭鸶笑。这场纷扰要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的话差不多都已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该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无苦恼之象,而往往是显得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看过一出谦让的闹剧,我们对谦谦君子们的真情实意该略知一二了。究竟什么是谦让呢?谦让由谦和让两出戏组成,谦是引子,谦是为后面的让做准备,做铺垫;让才是目的,才是主题。卑者幼者谦,尊者长者也谦,到底谁让谁呢?当然是卑让尊,幼让长。因为谦让文化是礼治文化的一个分支,卑者幼者功再大,水平再高,面对尊长时也得先自谦自贬一番:“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家的支持,离不开上官和老先生们的帮助”;“我虽然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但跟在座的老先生们相比,还差得很远,还需要继续学习,继续提高”;“我前面虽从事过部门管理,有一定的组织指挥能力,但跟李大人相比,还有明显的不足,还难以胜任新的领导岗位”。谦卑、谦卑,一谦就卑。“你既然晓得还赶不上我尊长,那你就得按礼让文化的要求给我从名利身边让开。我尊长者虽然也谦,但不过是虚晃一枪,我作为尊长的客观现实是存在的,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叫你们卑者幼者自谦,就是怕你们出了点成绩,有了点进步就不知道姓什么,分不清高低贵贱,妄想在分配实利时和我们尊长平起平坐。”所以,尊长的谦让是形式上的谦让,礼仪上的谦让,而卑幼者的谦让才是名利上的谦让,真正的谦让。让卑幼者在名利面前先谦后让,比粗暴地,直接地让他们走开要艺术得多,含蓄得多,体面得多。农耕社会的尊长们真正是手段高明,用心良苦哟!既能稳稳当当,兵不血刃的获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门口撒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