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超极本Pro13超极本,x-reality图像设置缺失,VAIO控制中心里面的

延续Z系列纤薄传奇 索尼VAIO Pro13评测
 作者: 杨玥锴 编辑:
  【IT168 评测】在超轻薄的历史中,VAIO Z绝对是一款里程碑产品,12mm超薄机身、35W标准电压、外置、碳纤维机身等等许多不可思议的设计聚集在一起铸就了Z系列的传奇,同时也开出了29999元的天价!  时过境迁,在三步走战略的推动下,轻薄已经成为主流,薄不再是高售价的代名词。进入2013年以后,随着英特尔针对推出的第四代酷睿处理器的问世,在超轻薄笔记本市场再度发力,推出了Z系列接班人VAIO Pro系列超极本。▲VAIO Pro 11裸机重量仅为870g  作为Z系列的接班人,VAIO Pro系列超极本传承了Z系列的优良血统的基础上,将轻薄做的更加极致,其中11寸的VAIO Pro 11裸机重量仅为870g!超越了此前世界最轻超极本 LaVie Z系列875g的记录。▲VAIO Pro 续航能力超强  与此同时,在英特尔对新一代超极本严苛的标准下,如此轻薄的索尼VAIO Pro超极本还配备了触摸显示屏,搭载英特尔第四代酷睿处理器,并且具有超长的续航时间,其官方网站信息显示VAIO Pro 11可实现8.5小时续航,VAIO Pro 13使用时间长达7.5小时。不过比较遗憾的是我们这次拿到的测试样机并非最轻薄的VAIO Pro 11,而是13寸VAIO Pro 13,但它依然非常值得关注,接下来我们就共同走进VAIO Pro 13。加强型碳纤维顶盖 质量更轻硬度更大▲碳纤维顶盖  既然是Z系列的接班人,VAIO Pro 13的整体风格与Z确实有些相似,棱角分明的深色系机身带有一种低调干练的气质。不过两者的差异也相当明显,特别是在顶盖上,&虽然都是碳纤维材料,但VAIO Pro 13使用的是一整块碳纤维,而当初的Z系列顶盖两侧的边框是拼接上的。▲方方正正的机身顶盖  VAIO Pro 13使用的碳纤维材质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升级,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VAIO Pro 13使用的碳纤维材料强度更大,硬度更高,这也是VAIO Pro 在保持超薄的机身的同时突破重量极限的秘密之一。▲机身底面同样为碳纤维  翻倒机身底面,VAIO Pro 13同样使用碳纤维材料打造,在它的中间部分留有底座插孔,两侧为电池底座卡扣预留了两个孔,这也是索尼高端轻薄笔记本的经典设计。▲面和屏幕面  虽然顶盖和底面都是用碳纤维,但其屏幕面和面机壳并没有使用碳纤维,其中屏幕部分覆盖有一整块康宁,在提供出色的触摸体验的同时,具有更强的耐磨性和透光性,让VAIO Pro 13的屏幕显示效果更加出色。▲屏幕边框比较窄▲屏幕上方设有缓冲垫  和大多数一样,为了保护屏幕,屏幕边框上都会设置一圈橡胶材质缓冲垫,不过VAIO Pro 13并不是一圈都有,只有屏幕上方才有一条。键盘带有背光 接口配置相对较少▲背装式巧克力键盘  在键盘面,VAIO Pro 13取消了索尼笔记本标配的三款个快捷键,保留了用于系统恢复的ASSIST按钮,采用背装式巧克力巧克力键盘,带有背光功能,使用起来虽然还是存在键程较短回弹力度不足的问题,但和之前的超轻薄产品相比,VAIO Pro 13的提升是明显的。▲键盘带有背光▲一体式触摸板  对于触控板而言,VAIO Pro 13采用一体式设计,表面具有磨砂质感,手指滑动起来比价顺畅。▲VAIO Pro 13掌托部分▲屏幕后方打开后稍稍支起  在转轴部分的设计上,VAIO Pro 13使用了索尼经典的方式,当屏幕打开以后,机身底部被稍稍抬起,让整个键盘面与桌面存在一个角度,这样在使用键盘的时候手腕部分会更加舒适。▲接口配置较少  受到机身厚度的影响,VAIO Pro 13和同类型超极本一样,接口数量种类略显不足,但对于一般日常应用来说2个USB和HDMI也基本够用,只是缺少了RJ45接口以后在国内的网络环境下稍显不便,不过我们可从官方网站购买相应的配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官网提供多种配件&启用新一代酷睿 能耗比有所提升◆硬件配置SONY&SVP13219SCB(黑)参数名称参数规格处理器第四代英特尔 酷睿 i7- 4500U 处理器组&8&GB DDR3-1600 HD Graphics 4400256GB SSD&显示屏13.3英寸(分辨率&10点触控)(R) Wireless-N 7260有线无Microsoft Windows 8价格11999元  索尼VAIO Pro13官方最低售价为8999元,配备第四代酷睿i5-4200U处理器和128GB SSD固态,而我们此次测试的VAIO Pro13是款高配产品,使用第四代酷睿i7-4500U处理器,8GB以及256GB ,售价11999元。◆CPU性能▲CPUID  酷睿i7-4500U隶属于英特尔第四代低功耗酷睿处理器,TDP为15W,较上一代U系列CPU功耗降低了2W,它集成Intel HD Graphics 4400核芯显卡,是一款面向超轻薄产品推出的CPU,采用单构架,PCH芯片与CPU封装在一个BGA封装阵列中,降低了整体功耗,缩减了面积。▲处理器性能  在处理器性能上,降低功耗以后的第四代酷睿i7-4500U,在CINEBENCH R10的测试中,得分不及上一代17W酷睿i5-3317U,不过对于日常应用而言这样的表现已经足够。◆显卡性能▲CPUZ  英特尔第四代酷睿处理器在显卡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型号,其中定位高端的锐矩和锐矩Pro核芯显卡可媲美主流中端独显,不过此次测试的索尼VAIO Pro配置的i7-4500U受到功耗限制并没有使用锐矩或锐矩Pro,而是搭载了Intel HD Graphics 4400核芯显卡,拥有20个EU单元,与上一代HD4000相比增加了4个EU单元。▲3Dmark VANTAGE  ,虽然EU单元增加了4个,但由于功耗更低,所以它的性能与上一代17W酷睿处理器集成的HD4000核芯显卡处于相同的水平,在3Dmark VANTAGE E模式下GPU得分比较接近。不过和上一代15W超低功耗版酷睿处理器集成的HD4000相比,性能略有提升,这表明全新一代酷睿处理器具有更优秀的能耗比。◆性能▲AS SSD固态硬盘测试  AS SSD Benchmark是一款SSD固态硬盘传输速度测速工具,它可以测出固态硬盘持续读写的性能。从测试结果来看,索尼VAIO Pro 13使用的256GB SSD表现较好,484.23MB/s平均读取速度以及288.03MB/s的平均写入速度达到主流水平。◆SYSmark 2012  SYSmark 2012是BAPCo去年推出的新一代PC性能基准测试软件,其最大的特色在于使用真实的负载,模拟用户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测试。它包括Office Productivity、Media Creation、Web Development、Data/Financial Analysis、3D Modeling、System Management六个项目,其测试结果可以反映出PC在视频渲染、数据分析、文字处理、网页开发等应用场景下的处理能力,是商用PC的标准测试项目。▲SYSmark 2012得分  从测试结果来看,索尼VAIO Pro13在Office Productivity、Data/Financial Analysis、System Management三个子项目中的得分比较理想,这说明它比较适合用于日常办公应用,对于Excel 2010 、WinZip Pro 14.5、Acrobat Pro 9、Media Creation、Premiere、After Effects这些软件支持较好。机身重量较轻 单块电池续航超6小时◆机身厚度与重量▲重量较轻  从侧面看,索尼VAIO Pro 13呈楔形,他的机身前端比较薄,后半部分相对较厚,17.1~12.8mm的厚度虽然没有超越极致,但1.055kg的裸机重量可以算是目前最轻的13寸触屏超极本,即使加上适配器整体重量也不过1.34kg,外出携带非常轻便。▲机身尺寸约 322 mm x 216 mm x 12.8~17.1mm&◆电池使用时间▲电池使用时间  续航能力是第四代酷睿处理器的一大亮点,从实际测试结果来看,对于索尼VAIO Pro 13而言,在MobileMark 2012电池使用时间测试中,在办公模式下运行了376分钟(6小时16分钟),与索尼官方宣传的7.5小时比较接近。机身表面温度略高 屏幕显示效果出色◆机身表面温度▲高负载  在机身表面的温度方面,索尼VAIO Pro 13在室温25℃的环境下,经过30分钟拷机测试以后,键盘面和机身底面存在大面积热量堆积,其中键盘面的键盘区温度在40℃左右,摸起来会有温热的感觉,但掌托部分还是比较清凉的。在机身底部,VAIO Pro 13靠近散热孔附近的区域温度较高,其中红色区域最高达到51.2℃,不建议大家长时间放置在腿上使用。◆屏幕显示效果▲屏幕显示效果出色  索尼VAIO Pro 13色域为78%,最大亮度高达392d/m²,虽然具有触控功能,但画面看起来依然通透明亮,色彩还原较好,屏幕显示效果在主流超极本中处于较高水平。◆总结:&  从整体来看,全新的VAIO Pro 13系列超极本确实没有VAIO Z系列那样惊艳,不过1.06kg的裸机重量确实够轻,外出携带的负担要比普通超极本小很多,而且它在重量减轻的同时还保持了超长的电池续航能力,在单块电池的情况下可以使用6小时!这与新一代低功耗酷睿处理器在功耗控制方面的进步有很大关系。  对于性能来说,VAIO Pro 13表现比较中庸,第四代酷睿i7- 4500U低功耗处理器完全满足日常办公应用的需求,虽然和上一代低功耗产品相比CPU和GPU的测试成绩都有些下降,但降幅不大,且新一代酷睿i7- 4500U处理器功耗更低。  在功能和使用体验方面,13.3寸全高清触摸显示屏配合Windows 8不仅提供了出色的触摸功能,而且VAIO Pro 13的现实效果也非常不错,只不过接口配置与传统笔记本相比还有所欠缺,但这也是目前所有超轻薄笔记本、超极本普遍存在的问题。
CPU:Intel 酷睿i5 4200U
其它性能:触控超极本
硬盘:256GB
厚度:12.8-17.2mm
大学生分期购物销量榜
CPU:Intel 酷睿i5 4200U
其它性能:触控超极本
硬盘:256GB
厚度:12.8-17.2mm
重量:1.06Kg品鉴 SONY-VAIO Pro 13 设计评测丨数字尾巴
这是一篇主要从设计的角度剖析产品的文章,没有在星巴克和露天咖啡馆的清新靓图,没有各种气派环境映衬的优雅身影。我尽力避免“不错”、“很好”这些模糊的评述,左手放大镜、右手螺丝刀,目的是要把VAIO Pro 13这款笔电由表及里地解读、品评。
Power of SONY
从设计来说,SONY是一个让我景仰的品牌。它的理念和产品协同一致,对设计和材料非常考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思考与技术应用常有巧思。
SONY的产品覆盖电视、音响、音乐播放器、数码相机、电脑、手机、游戏机等等个人数码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配套的是SONY的电影、音乐、游戏等文化产业。SONY有足够的雄心和实力提供一站式的数码生活体验。这艘巨舰有浮出海面的华丽精巧,也有隐于水下让其稳健前行的持久动力。
VAIO从我上大学时创立至今,这几个字母最初代表的是“Video Audio Integrated Operation”(影音互动),到2008年SONY将其内涵改为‘Visual Audio Intelligent Organizer’(影音智合“Visual Audio Intelligent Organizer”(影音智合),新的诠释反映出产品理念从向技术向人性化的转变。
VAIO品牌拥有齐全的笔电产品线,历来不乏精品,尤以高端产品反映出SONY精致时尚的设计品质。对大部分消费而言,设计是SONY最强大的竞争力;设计也是其进行市场推广的重要策略,时常能看到他们的设计师在营销活动中讲述背后的理念和故事,一次次地强化其品牌内涵。
VAIO Pro 13是SONY笔电产品线中的最新款,是近年涌现出来用以对抗Macbook Air的超极本中的一员。我除了分析Pro 13本身的设计,还打算谈谈我对VAIO产品理念的理解,并将其与战友ThinkPad X1 Carbon、对手Macbook Air(笔者现用的2012款)进行设计上比较。希望尾巴们能沉心看完全文。
外在 | Form
倘若从设计的角度在地球上寻找最出色的几家消费电子企业,我观念中的三个代表是美国的Apple、日本的SONY、荷兰的PHILIPS。衡量的依据是理念的统一、设计的品质、人性化的思考。VAIO Pro 13作为SONY发展历史中的一款产品,完整地体现了这三个特点。
尺寸与重量
下表是三款轻薄笔电在数据上的对比。
厚(mm) 宽(mm) &&深(mm)单机重量(Kg)
旅行重量(Kg) Macbook Air 13“&&3~17
325 227 1.35 1.5 X1 Carbon
8~18 331 226 1.36 1.8 Pro 13
12.8~17.2322
216 1.06 1.3
接下来是实际观感的对比。
Macbook Air定义了如今轻薄笔电的标准,超极本新品总免不了与其做比对、找优势。MBA的13.3寸16:10屏幕过大的边框经常为人所诟病,实际上这是为了保证其边缘的薄、锐所作出的妥协。
ThinkPad X1C的上盖没有采取与MBA一样的锐利造型,方正的壳体提供了可以扩大屏幕尺寸的空间,因此X1C的卖点之一就是用13寸的面积提供了14寸(16:9)的屏幕。
VAIO Pro 13则是直接缩小屏幕周围边框(尤其是深度尺寸),减少了13寸笔电的面积。所带来的好处除了减少视觉干扰以外,还能节省一点桌上面积和携带面积。
这样的体积,把我CC邮差包里的X1C换成Pro 13的时候,显得宽松了不少,加一个iPad刚合适。
VAIO的电源适配器很小巧,有一个USB接口,可以接上SONY无线路由器这个官方配件,重量约240克,比起X1C约440克的硕大电源轻巧不少,出差时鸭梨也小了不少。
不过这是两种不同竞争策略的体现,X1C的90W电源适配器可以实现35分钟充满80%电量的快速充电,而Pro 13则是追求极致轻巧,60W的电源适配器充满电需要两个半小时以上。
综合来讲,Pro 13通过造型、材质(后续将延伸来讲)、配件搭配等方式被打造成一款极致轻薄而又性能强劲的13寸超极本,毫无疑问这将成为SONY新旗舰获取高端用户青睐的一大卖点。
造型与材质
图片会说话,产品毒不毒你说了算。下一章节再阐述我对Pro 13设计的解读。
推敲 | Study
由于职业原因,我在使用产品时总忍不住思考其设计的缘由和优劣。设计和决策总是面临各种可能性,为何选择最终的方案?所产生的效果如何?与其他竞品对比是否更好?这些问题推敲起来,颇有点学语文要求理解作者意图的意思,但拿到新东西这么玩一玩,其乐无穷。
SONY的VAIO TZ曾是轻薄笔电的巅峰代表。2008年乔布斯发布Macbook Air时拿TZ做垫脚石,其后MBA迅速成为轻薄笔电的标杆。任何一款主打轻薄的笔电,媒体、消费者(包括我)总要将其与MBA做比较,除了尺寸和重量,造型是其中的重点。MBA的楔形侧面和Unibody机身,与iPhone的圆角矩形一样,定义了现金轻薄笔电“最合理”的设计,深刻地影响了笔电产业。
三年后Intel定义的超极本为了逆袭MBA而生,各大品牌都持续推出自己的作品。Zenbook的轮廓造型基本就是MBA的Copycat,而同心圆纹理的各色铝合金亮瞎钛眼;ThinkPad X1 Carbon也被批向MBA致敬过头,尽管还是一如既往的黑,以及中间一点红;Aspire S们也脱不开MBA的影子;Z830口碑还不错,但影响力不够大;Dell和HP的产品线极大丰富,不过,他们真的有超极本吗?
像Apple、SONY、BlackBerry、Nokia这样的品牌,最令我钦佩的一点是他们的节操——哪怕落后、困顿甚至落魄,也不会去抄袭领先者的设计。因为他们也曾是领先者。这种小企业们无法理解和承受的骄傲,是因为有强大的底蕴(资金和资源)和文化(理念和人才)支撑,能够度过一时甚至长时间的低潮。他们的设计师有勇气也有智慧去穿破同质化的浪潮,开辟符合自己气质的新路径。
1、整体造型
MBA创造了后端稍厚、前端急剧收敛的楔形侧面轮廓,用它来切蛋糕切西瓜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其追随者众,包括前面提及的诸多PC品牌沿袭了这一造型手法。VAIO Pro 13没有,更早先的VAIO也没有,相信ThinkPad如果还在IBM手里的话也不会有。因为他们拥有一颗王者之心,不管有没有王者之位。
VAIO Pro 13整体造型是棱边切割的风格,时尚中透露一丝稳重,不是MBA那种锋锐的感觉,又比X1C多一点精巧。
Pro 13的1080P触控屏幕比X1C和MBA略厚,前端稍显平淡。
下半部的机身从后向前略微减薄,侧面采用了扭转过渡曲面,与平滑减薄的造型不同,而在视觉上同样有减薄的效果。
整体看来VAIO Pro 13的造型是偏于稳重而不失灵气的设计,与MBA极简年轻的酷锐风、X1C浓郁的商务风不同,但三款产品的造型笔者都很欣赏。
2、A面材质
A面(顶面)是笔电的脸面,是宣扬品牌、吸引注意的必争之地。Macbook磨砂铝合金加发光LOGO、ThinkPad的黑面加侧上角斜置的铭牌都是标志性的设计,VAIO硕大的电镀LOGO就是其签名。
VAIO的LOGO形态有自己的含义,前两个字母VA设计成弦曲线,代表模拟时代;后两个字母IO代表了二进制数字信号1和0,喻示了VAIO是SONY向数字时代变革、开拓的核心产品之一。
经过15年的重复宣导,消费者对这个LOGO不说眼熟能详也是非常熟悉。在已经全面数码化的今天,这个LOGO的设计是否有必要进化一下?抑或把其内涵与时代特点再重新匹配一次?
Pro 13的A面采用了复合碳纤维材料,在以往的VAIO机型有过使用。
这种材料非常强韧,面板部件弯成U型也不会断裂。给个官网链接,用酷炫的方式地展现Pro 13的特性,并在其中“坚固”的部分有个视频展现了碳纤维的惊人韧性:
Pro 13的轻巧纤薄有赖于这种材料的加持,但上盖实在太薄,从中间一按就会下凹,造成的印象并不能反映其本身的优良特性。
黑色的面板表面进行了消光处理(很细微的磨砂质感),不容易沾上指纹和污渍。
面板表面处理的硬度不够好,我十来天的体验期过后就已经出现了细微的划痕(我才不会告诉你我是怎么用的),而本人另外两台笔电上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第一代iPod nano需要我当成宝贝一样呵护,这份小心翼翼也要用于你的笔电吗?优雅整洁的商务范儿用户也许不用担心。
A面后部的金属条无疑是对比提亮的精彩之处。拉丝表面加上切削亮边,为VAIO一色的机身添加了帅气的一笔。
金属条的两端嵌入了透明的硅胶片,硬度较大、微有弹性。硅胶片的轮廓在打开屏幕后顺滑地接触桌面、将机身后部抬高,合适的硬度保证了稳固度,又可以提供一定的缓冲。
把机子后部抬高一是可以提高打字舒适度,二是形成可用作散热的空间。在合上屏幕时,底部抬高的空间又消失了,使得笔电厚度大为减少。Pro 13的这个设计也出现在其早先机型上,比起X1C为了保证底部散热空间而简单粗暴地放置几个厚脚垫,在营造超薄的视觉效果上更巧妙。
设计总是面临许多的可能性,典型的说法是设计师/决策者要从100个点子里面选出一个,而对其他99个说No。设计的光辉体现选择的智慧。金属片所在的斜面多大角度合适?菱形尖端如何处理才不会过于尖锐造成不便?透明片的轮廓要怎样才会让打开的动作顺畅无碍?硅胶的硬度是多少才能取得强度与弹性的最佳平衡?
这里面需要经历概念、方案、打样、测试、试用、对比、决策一系列的过程,需要企业对设计足够重视、舍得投入、允许"浪费",需要设计师对品质精益求精的态度。关键的设计研究一旦成功,所凝聚的knowhow就成为品牌独有的知识财富,形成产品的竞争力,甚至可以沿用到几代产品上,把消费者牢牢地吸引在周围。
言过其实?ThinkPad的小红点配合按键,让多少用户欲罢不能、一次次买单;Macbook的触摸板,丝般顺滑的体验让鼠标失业;Macbook单手屏幕打开以及接近合上时自动吸附的快感,好比开合名车车门的体验,秒杀众笔电……这些自身沿用数代而他家无法复制的设计才是不会磨灭的人类智慧,这样的企业才是无愧以设计作为签名的品牌。
以上更多是我对This is our singature宣言的由衷赞叹,而SONY的笔电、手机,我的感受是款款有品质、每每有杰作,就是少一些像以前的Walkman那样能够引领行业、在跟随者涌现后仍能独步武林的绝招。其实这样反而对设计师有更多考验,对每一款产品都面对新的挑战、要有不同的思考。如果说苹果是一位稳定出品几道招牌拿手菜的chef,那么SONY这另一位大厨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常常推陈出新、给食客奉上不同样式但色香味同样俱全的新菜品,然后自豪地告诉顾客:It's a SONY.
扯得远了点,但这部分还没完……上盖后部的金属条中间有SONY的LOGO,机子放在包中仍能看到,再次增强了品牌的接触点——每次拿出Pro 13,都再接受一次"我又要开始用SONY了"的心里暗示。
每次拿出来、每次打开屏幕的时候,是你准备应对一天工作、准备给客户演示、准备再次回归先前作业的时候。对于形成了品牌信赖度的用户,潜意识里也许在默默自语:"SONY, let’s do it now."
矫情了吗?绝对不是,一个注重品牌的企业,会尽一切所能在产品设计中用优雅的方式反复增强其印象。比如看美国橄榄球比赛中教练所用的对讲耳机,话筒部分布满MOTOROLA的LOGO,配合其耐用耐摔的可靠性,一次次在观众、教练、球员中传输其品牌形象。
又比如速度与激情6中出现的对讲机X1P(中国第一品牌海能达打造的全球最薄的数字对讲机),使用者在手握机子的时候刚好露出Hytera的LOGO,反复出现就能反复传递品牌、强化形象。之所以把X1P设计成双面,并在每一面的顶部都放置Hytera LOGO,就是这个目的。
Pro 13后部的造型、材料和使用方式,尽显日式设计的细腻巧思。
3、转轴设计
VAIO Pro 13采用隐藏式转轴,A面上盖看上去很整体、干净,打开后看屏幕也没有转轴的视觉干扰。
屏幕开合转轴处的设计是独特的线面交错,整个后部区域颇有一点跑车的设计语言。
有一个值得吐槽的地方,Pro 13选用这个转轴本身花的心思还不够。Macbook开合屏幕仅用一个手指就可以搞定,顺滑优雅。而我见过的所有PC笔电(包括Pro 13),都未能提供这样的使用体验。
单手开合是一方面,此外VAIO Pro 13提供了触控屏幕,在你指指点点的时候屏幕总是晃动,殊为不爽。
我理想中的设计,是开合的时候转轴阻尼足够小,支持单手打开;当打开到正常视角范围、屏幕停止转动的时候,转轴阻尼变成足够大,以保证触控的时候屏幕稳固不晃。如果哪家转轴供应商能攻克这个难关并申请相关的专利,一定会发。换个思路,未必一定要通过转轴本身,PC厂商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位的设计来达成目的。
Pro 13隐藏式的转轴也支持了扬声系统的设计,将喇叭放置在机身后端,通过屏幕的反射形成音场。同时这里的小孔也是散热系统进风的入口。
4、键盘设计
Pro 13采用典型的键盘布局,没有独立的Pg Up和Pg D让我有些不便,其他困扰倒是没有。
键盘区域的平面平滑下凹,键帽顶部与C面平齐。下凹的造型与MBA和其追随者又有不同。
超极本对极致厚度的追求压缩了键盘的设计空间,诸多品牌都采用了孤岛式巧克力键盘,稍微节省的一点键程减少了厚度,却常以降低输入快感为代价。Pro 13就是如此。
腕托处是一片铝合金,进行表面拉丝和阳极氧化处理。有内蕴的品牌,总是能把品味隐于细微之处,而不会过分渲染材质的华丽(Zenbook,说的就是你)。
Pro 13的键盘,简洁,可用。
光是改善使用体验,又能营造科技感、时尚感的重要元素。
还记得VAIO TZ到Z之间的一大波机型,在转轴处那一圈销魂的绿光(前面的图就有)。如今的Pro 13,绿光还在,由于转轴的设计不同而放在了C面的右上角。
接入电源时,是机身独立的LED指示灯,充满即灭。
还有键盘背光,是高端超极本必不可少的配置了。
Pro 13的键盘背光根据环境光自动点亮,不过其脾性我还没有琢磨清楚。
此外,屏幕的亮度也能根据环境光自动调节,并且在VAIO控制软件中提供自动调节开关。但即使关闭自动调节,我在使用时屏幕也会忽明忽暗,并且亮度是一格一格地跳动,诡异得紧。
大航海体验期短,而且笔者把主要精力放到设计分析上,因此对使用体验仅作文字描述,但确实是切身的感受,读者尽可参考。
13寸超极本中最纤薄的体积,1.06公斤的整机重量,加上电源适配器后1.33公斤的携带重量,让Pro 13拥有在同类笔电中出众的便携性。
我上班主要背一个CC邮差包,基本以13寸MBA的尺寸为设计基准,14寸的X1C能放进去但有点撑、会硌人,Pro 13放进去就显得好空荡,肩带对肩膀的压迫也小了。——嘛嘛再也不用担心我出差了,而领导嘱咐我多带点手信回来……
Pro 13的孤岛式巧克力键盘简洁方正,键程偏短,Click感不强,输入体验不算出色。个人偏爱键帽有下凹造型、键程长一些的,定位更准不易误触,长时间输入也更不容易疲劳。
这里说的包括C面的触控板和B面的触控屏,结合操作系统和软件所形成的操作体验。
Pro 13的触摸板表面的磨砂感恰到好处,没有X1C的玻璃触控板易脏的问题。Windows 8中的单击、双击、双指滑动scroll、双指捏合缩放等操控体验还比较流畅,此外从触控板左边缘之外右滑能切换应用程序,右边缘外左滑唤出超级搜索栏。这个触控板还加入了NFC数据传输功能,我用黑莓9900尝试了一下,没有反应,就没有继续体验。
很多人说X1C的触控板体验在Windows笔电中最接近Macbook,Pro 13与之相比并不逊色。不同的厂商对触摸板的定位不同,有的是作为鼠标的补充,有的是为了干掉鼠标。Pro 13明显是前者,ThinkPad的小红点很大程度上属于后者,MBA基本属于后者。不过以上的前提都是针对商务办公、上网、娱乐等轻量化使用场景,在需要精确操作的设计等情况下,鼠标仍然无法取代。
又有人说触控屏就应该是Windows 8的伴侣,有一定道理,对于可变型为Tablet的笔电当然是必备的,比如SONY的Duo、Lenovo的Yoga等等。在传统形态的超极本配上触控屏,除了某些商务演示或多样化交互的场合有用武之地,其他的应用场景并不比触控板、鼠标甚至键盘来得便捷。最关键的是Windows 8的软件生态,还没有完全Ready for Touch。此外前面已有提及,Pro 13的触控屏容易晃动,影响了使用体验、减弱了操作欲望。
笔者体验的Pro 13配置为i5-4200U
1.60GHz可超到2.29GHz,4G RAM,操作系统为64位Windows 8,体验指数5.6。
商务办公(非最新版office)完全不成问题,几年前的笔记本就已满足。笔者设计所用到的Photoshop、CorelDraw、Lightroom甚至Rhino等软件都能够流畅运转,满负荷时能听到风扇拼命地工作,但也没有遇到卡顿或崩溃的情形。就工作而言,Pro 13可以满足我的需求。
影音方面体验略少,通过IE10播放网络上的1080P高清视频很流畅。
笔者不是职业评测人员,对游戏无爱,这方面请参考其他大航海体验文的反馈。
如前所述,在运行2D/3D软件需要消耗大量系统资源时,Pro 13的风扇扯开嗓子全力运转,最高温度的部位在出风口一侧的底部,摸上去有些许烫手。C面的操作区域则没有明显的热感。其他轻商务应用场合发热不大。
Pro 13官方的续航力是8.5小时,笔者属于非典型的重度用户,运行的都是大型设计软件,而且由于触摸屏带来的反光需要提高屏幕亮度至70%左右,因此使用时间在5小时左右(与X1C基本相当)。就Pro 13商务人士、时尚白领的目标用户群而言,达到7、8个小时的续航力应该不成问题。Pro 13也提供了X-Reality for mobile的引擎开关,结合Windows 8的电源计划,可以灵活切换性能和耗电模式。
1080P的屏幕对网络浏览有利有弊。在运行IE10或Windows 8模式的Chrome浏览器(放大一点比例)时,文字显示锐利、色彩绚丽;但运行桌面版Chrome或其他第三方浏览器时,会有文字和图像模糊的问题。无论如何,走向高清屏是行业趋势,这个问题需要微软和浏览器开发商一起解决。
上网时配合触控板的操作,体验还算流畅,比起MBA有差距,但在同级对手中属于优秀。有评测和用户反馈Pro 13的WiFi连接有问题,笔者除了遇到无法连接CMCC网络之外,其他的网络连接和稳定性没有问题。
在1080P屏幕上,微软的Windows 8配合自己打造的Office,熟悉的使用方式、清晰锐利的图标文字,在早已满溢的硬件性能加持之下,商务办公的良好体验实在不需要多说。唯一的不爽也早已存在,在使用2007版之后的Office软件时,肥厚的控件区域占用了16:9屏幕太多的纵向空间,在面对可怜的内容区域时欲哭无泪。
一个字:爽。
声音方面,Pro 13的隐藏式喇叭位于机身后端,发声方向与用户相反,但通过屏幕进行反射到达用户。这样的声场设计与位于两端的发声效果相比有一定的优越性,而出于轻薄的考虑超极本不太可能把喇叭放置在机身,13寸全尺寸键盘的笔电又基本没法把喇叭放置到键盘所在的C面。Pro 13的音质在我接触的13寸体积超极本中属于上乘,没有同级竞品中经常听到的单薄感,最大音量也没有听到破音。
视频方面,1080P高清屏加上X-Reality引擎加持,Pro 13带来视觉的享受。比起X1C屏幕的颗粒感和MBA TN屏幕的渣色彩,Pro 13视效的优势无须赘述。
Pro 13的高清屏幕、屏幕窄边框、隐藏式转轴、隐藏反射式声场结合在一起,尽可能地消除视觉干扰,为用户打造出在超极本中可称卓越的影音体验,很好地契合了VAIO“影音智合”的理念。开篇所说的理念和产品协同一致,含义就在于此。市场上那么多所谓的品牌在营销中宣扬的理念跟实际产品错位,看到SONY、苹果们坚守的理念通过设计照进产品,不得不景仰,不得不学习。
作为VAIO旗舰的Pro 13,体验不算完美,但仍有惊喜,尤以便携性和影音娱乐为甚。整体说来,Windows在系统级别的体验上仍无法与Mac OSX抗衡,某种程度上也连累了笔电制造商,但SONY们仍可通过设计打造特色。在商务办公方面,Office的壁垒仍然牢不可破,其他第三方软件则互有长短。
以SONY的功力,如果把所有的资源集中在若干款产品、若干处细节上,我相信可以创造出不输于Macbook硬件层面的使用体验。但产品策略不同,各人需求也不同,就这样吧。
思考 | Thoughts
品牌与设计
国际工业设计协会对国外的品牌和产品做过一个研究,在工业设计上投入1美元,能获得400倍的收益。不过我认为只有除了财务目标还有其他追求的品牌,持续投入设计之后才能有这样的收获,甚至所得比这更多。比如苹果、索尼、飞利浦、博朗、BMW……
我在HTC One的体验文中说到品字三口,品字三口,第一口是解决温饱,第二口是展现地位、科技,第三口是沉淀、持续性的品味。SONY毫无疑问早已臻至化境。
初代iPhone选择了没有设计的设计,指的是没有鲜明的风格趋向以最大化适应用户的审美,并不是没有设计品质、没有设计成本投入,某个新兴品牌宣传的某个设计大师,你故意理解错了。而SONY的高端产品从未缺乏设计亮点,甚至曾是苹果的学习对象。如何用设计创造差异化、提升品牌附加值,SONY的做法值得国内的企业学习和长期实践,更要结合中国自身的文化气质,树立足够独特的品牌特性。
从未听说SONY的笔电有亮眼的财务数据,但VAIO确是笔电中的贵族。高质高价是VAIO的竞争策略,不同级别的笔电价格基本都高于同类竞品。为什么要选择VAIO?它能满足你哪方面的需求?
就Pro 13而言,这款VAIO新旗舰呈现的是不同于其他超极本、具有纯正SONY血统和品质的设计。我认为这就是最大的差异优势。同时,工业设计协同硬件布局、创造尺寸重量上的轻薄优势则是吸引拥趸之外消费者的重要竞争力。硬件配置短时间就会趋向一统,系统更难有差异。保证软硬件位列前沿的同时发力于设计,绝对是在红海竞争的明智之举。
Macbook Air引领了轻薄笔电的潮流,领先行业已经5年了,比iPhone的优势还要持久。移动互联时代,便携产品必然成为主流,但如何赶上甚至超越MBA的体验,超极本还在路上。需要努力的除了各个笔电厂商,最重要的当属微软这个队友(抑或主宰者?)。
而如何努力,系统层面的Metro UI(我还是喜欢这么称呼)必须在习惯与创新间更好地平衡、更平顺地过渡。Windows 8丢失的开始按钮让无数用户怀念,藏于深处的关机按钮让我不爽(我不习惯按实体电源键),还有各种粗糙的软件让人抓狂。微软必须引导或要求第三方软件厂商朝着Touch friendly的方向跑步前进,只有整个生态系统齐步迈进,才能提供优于上一次成功的体验,让用户乐于改变。
船大难调头,改变要智慧,进化需时间。
综述 | Summary
纯粹从设计来评判一款产品是不全面的,但在同质化严重的红海,从不缺乏愿意为设计付出溢价的消费者。OS、软件生态和硬件平台不在Windows笔电厂商的控制之下,SONY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创造差异化的设计,并改善特定方面的体验。差异、巧思和品质就是设计的附加值,从这个意义上讲,VAIO Pro 13是其中的佼佼者,尽管有一些地方还可以更完善。
此外,细腻绚丽的屏幕、最新的Haswell平台、不可逆转的操作系统和触控操作潮流、续航力等等都让VAIO Pro13站在笔电产业的最前沿(当然国行的价格也是)。这款SONY的新作值得商务精英、时尚白领和追求家庭影音体验的用户去考虑。
市场上没有一款尽善尽美的产品,不爽之处自然会有。笔者本身是MBA和X1C的用户,知道WIFI连接、风扇噪音、触控操作、高分屏显示适配等等方面的缺憾不仅在VAIO Pro上存在,只能期待通过系统和驱动的升级来改善。而Pro 13也有自己的不足。
笔者对于VAIO Pro 13这款新笔电,尽可能地按照大航海期间的体验去客观阐述、品评长短。同时由于职业原因带有一点品牌和设计的强迫症,近乎庖丁解牛地推敲各种细节,有太多会被认为小题大做的个人理解。第一次在数字尾巴上评测索尼的产品,有向真正重视设计的品牌致敬的意味,胸臆不抒不快。这要请大家理解,也请综合其他评测文一起做判断。
Anyway, it's a SONY. 尽管不完美,不管有多少人买单,设计的品质就在那里。品鉴其中的精彩,感受造物者的智慧和心血。对于设计师而言,这是值得学鉴的他山之石。
你越欣赏,越懂欣赏。
快给朋友分享吧!
请先登录再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极本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