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关失了wwWiflying saucer杀软后,还是不能连合到iflying saucercom播放页

/////////////////////////////////////////////////
不知道是否能做成一个系列。
各类视频的制作水平差别极大,考虑到时间的不断变动,撇开主持、采访这些因素,单就制作对象或课题来说,值得我们相当注目
/////////////////////////////////////////////////
中文名称: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
别名:我们的留学生活
资源类型:RMVB
版本:新增《含泪活着》。。网上唯一版本....
发行时间:1999年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
视频:12个
分类:生活
来源:优酷网
时间:<font color="#08-01-21
我们的留学生活 在日本...
视频:13个
分类:生活
来源:土豆网
时间:<font color="#07-08-17
我们的留学生活 在日本的日子(全)
《我们的留学生活一在日本的日子》是一部介绍新一代海外游子在日本求学奋斗的系列纪录片。由留日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己集资,历时三年,屡经磨难,亲手制作的。
全片共 10集,每集约50分钟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记录,为研究新一代留学生的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影像资料;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是无数在日留学生献给祖国和亲人的爱!
三年里,无论是拍摄者还是被拍摄者,先后涉及数百人,但没有任何人拿过一分钱的报酬。相反,拍摄到谁家,谁家便端来热饭热菜;录相带用完了;摄制人员从自己的存款里取出钱来……就这样,在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有一群炎黄子孙,扛看用打工挣钱买来的再简单不过的设备,东奔西走,翻山越岭,前赴后继枣这是发生在今天的夸父追日!
且不论这部纪录片的水平高低,仅拍摄本身,就是一首值得人类引为自豪的伟大赞歌!
为了记录下这首赞歌,3年多来,富士电视台在支援留学生们拍摄的同时,另派出摄制组,一直跟踪拍摄留学生们的整个制作过程……
/////////////////////////////////////////////////
/////////////////////////////////////////////////
分类:生活
时长:5'27"
来源:优酷网 <font color="#07-12-31
11&(含泪活着)
时长:2h19'53"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05
时长:42'0"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05
时长:48'0"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05
时长:48'1"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05
时长:48'0"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05
时长:48'3"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05
时长:48'10"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05
时长:40'0"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05
时长:48'11"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05
时长:40'0"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05
时长:48'13"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05
/////////////////////////////////////////////////
/////////////////////////////////////////////////
/////////////////////////////////////////////////
/////////////////////////////////////////////////
《陈静日记 澳洲新移民的故事》
讲述中国人在澳洲的故事――陈静日记连载(1)序言
序言:他们为梦想而来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有那么一群不安分的中国人。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他们漂洋过海,来到了太平洋最大的岛屿――澳大利亚。
他们是为梦想而来的。那些激荡在他们心中的梦想,或者无比的美好,或者无比的狂妄,如同一双一双强劲的翅膀,牵引着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把他们带到了这个美丽而陌生的新世界。
然而,落脚之后,不管在自己的故土曾经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都必须忘记过去,从零开始,脚踏实地,辛勤耕耘,付出比以往更加艰辛的努力,以求不辜负自己重新开启的另一段人生。
&&& 这群富有冒险精神的中国人,远离自己最熟悉与依恋的一切,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倾注在这片广袤苍凉的土地上。十多年过去了,不管他们现在的生活是辉煌还是平淡,是富有还是困顿,终究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为了梦想而来,他们都经历了其他人未曾经历过的丰富精彩与辛酸无奈。
我也是他们之中不安分的一员,请允许我向您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
和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的合影
讲述中国人在澳洲的故事――陈静日记连载(1)序言 上一篇 / 下一篇
19:33:07 序言:他们为梦想而来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有那么一群不安分的中国人。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他们漂洋过海,来到了太平洋最大的岛屿―...
blog.dukuai.com/index.php/uid--ac ... 20K
/////////////////////////////////////////////////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24"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17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25'15"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31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1'37"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31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8"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31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26'8"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31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17"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31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9"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31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9"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29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6'54"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29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21"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29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25"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29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24"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29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6'47"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26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24"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26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25"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25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19"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25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9"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24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6'58"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24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10"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24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10"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22
/////////////////////////////////////////////////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16"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22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26"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22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7'3"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20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26"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20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25"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20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24"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20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24"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20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7'3"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18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26"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18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25"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18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32'24"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2-18
/////////////////////////////////////////////////
《陈静日记》中的人物颇具人性深度和美学意蕴,显示了陈静独特的观察力和卓越的创作才华。《陈静日记》在墨尔本试映...从这些话语我感到她是在诚恳地争求意见,并不计较我们将自己的日记深藏不露,却要求我们挑剔《陈静日记》中的不足;...
wenxinshe.landaishu.com/home/blog_read.as ... 29K
/////////////////////////////////////////////////
节目: 频道:
播客:*土豆*
Dolls(自我认识)
时间: 标签: &
播放:24215 评论:11 收藏:36 得分:
/////////////////////////////////////////////////
&你们一个一个,都以为能看穿我李寻欢的肝肠肚脾吗?&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08-01-15 20:34
很好的东西,支持.
How&many&roads&must&a&man&walk&down
Before&they&call&him&a&man&
How&many&seas&must&a&white&dove&sail&
Before&she&sleeps&in&the&sand&
发表于:08-02-23 23:35
&&[第2版 02-23 23:35]
//////////////////////////
分类:电视
时长:43'44"
来源:优酷网 <font color="#07-12-25
//////////////////////////
标签: 留学
分类:生活纪录
时长:43'45"
来源:<font color="#视频 <font color="#07-12-26
//////////////////////////
分类:影视频道
时长:45'51"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11-19
//////////////////////////
分类:生活频道
时长:29'9"
来源:新浪播客 <font color="#07-09-20
//////////////////////////
时长:44'32"
来源:土豆网 <font color="#07-11-01
//////////////////////////
时长:18'55"
来源:土豆网 <font color="#08-02-03
时长:25'8"
来源:土豆网 <font color="#08-02-03
//////////////////////////
蔡康勇的小说,看过台湾综艺节目的应该都认识他吧
&&下载次数:19 
&&&电子书籍 共享者:sunqiaochu
& 20:44:50
//////////////////////////
凤凰卫视当家花旦:曾子墨--《墨迹
&&下载次数:48 
&&&电子书籍 共享者:wxyz9517
& 09:04:26
//////////////////////////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以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
book.sina.com.cn/nzt/tech/_liud ... 46K
//////////////////////////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 中国人留学史话
&&下载次数:12 
&&&基础科学 共享者:yzszgr
& 19:35:25
//////////////////////////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
&&下载次数:0 下载需积分1分
&&&学术研究 共享者:flyingson
& 08:32:19
//////////////////////////
&你们一个一个,都以为能看穿我李寻欢的肝肠肚脾吗?&
发表于:08-02-15 22:37
//////////////////////////
今天才看《含泪活着》,感动了一大把,男人的坚韧、女人的坚强与矜持是那么清晰而强大,绚烂人生显得那么真实
//////////////////////////
《我们的留学生活一在日本的日子》是一部介绍新一代海外游子在日本求学奋斗的系列纪录片。由留日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己集资,历时三年,屡经磨难,亲手制作的。
全片共 10集,每集约50分锺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记录,为研究新一代留学生的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影像资料;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是无数在日留学生献给祖国和亲人的爱!
三年里,无论是拍摄者还是被拍摄者,先後涉及数百人,但没有任何人拿过一分钱的报酬。相反,拍摄到谁家,谁家便端来热饭热菜;录相带用完了;摄制人员从自己的存款里取出钱来……就这样,在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有一群炎黄子孙,扛看用打工挣钱买来的再简单不过的设备,东奔西走,翻山越岭,前赴後继枣这是发生在今天的夸父追日!
日本的富土电视台感动了:投入一流的摄影人员及设备;参加留学生的拍摄队伍。
中国的北京电视台感动了:加盟後期制作。
你走来,他走来;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
且不论这部纪录片的水平高低,仅拍摄本身,就是一首值得人类引为自豪的伟大赞歌!
为了记录下这首赞歌,3年多来,富士电视台在支援留学生们拍摄的同时,另派出摄制组,一直跟踪拍摄留学生们的整个制作过程……
第1、2集:初来乍到(上、下)
  人物:王尔敏,19岁(当时)浙江省舟山市人。
     韩松,26岁(当时)江苏省盐城市人,已婚。
  日下午,两名来自日本自费留学的中国青年,拎著大包小包的行李,踏入了东京成田机场--日本的国门。他们素不相识,抱著不同的理想,迎接一切从零开始的挑战。从他们走下飞机的那一瞬间起,摄制组跟踪拍摄了二年半,忠实地纪录了他们“初来乍到”的泪水与笑容,记述了他们完全不同的成长过程......
第3、4集:彼岸的青春(上、下)
  人物:大学生的群像,平均年龄25岁。
  受尽溺爱的柳林来到东京後,每天洗11个小时碗,脚底板疼得不敢著地。他却很自豪:“我柳林也能吃苦,也是一条汉子!”
  西装笔挺的陈晨没有一分存款。毕业前夕又因故失家,成了流浪汉。冬夜,他踯躅在东京街头......
  陈麒来日本6年,上学打工,每天只能睡3小时,电车成了他的床。
  还有福建来的渡边敏行,江西来的李芳......彼岸的青春岁月,苦中有乐。
第5集:家在我心中
  人物:丁尚彪,43岁(当时)上海市人,来日8年。
  妻子和女儿留在上海,单身到日本留学。因所在的日本语学校之故,迫使他走上了专念打工的路。丁尚彪一口气在日本乾了8年,每天少则乾两份工,多则乾三份......八年来,他没有休息过一天,没有回过一次国。拼命地打工挣钱,是为了把上海的女儿送到世界一流大学去读书。这一强烈的愿望支撑著老丁的人生。他的信念是:“我在日本多打一个小时工,女儿以後就可以安心地多读一个小时书”。1997年6月,在上海复旦大学附中读书的女儿丁 ,终于获得了美国纽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同年8月,八年多没有见面的父女俩在东京相会。
  现在,老丁一家三口,分别在上海、东京、纽约。
第6集:角落里的人
  “黑户口”在日本法律上称为“非法滞留”,处理措施:规劝或驱逐出境。
  一旦“黑”了,升学、正式就职乃至自由回国探亲等权利将随之失去。而且,平素最怕碰上警察......在日本,“黑”了的同胞有数万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阶层。近年来,由于日本经济不断下滑,靠打工挣钱的路越来越窄,出路何在?
  在这集中,著重介绍了三个“黑户口”约2年里的生活变化以及对人生出路的思考和选择。
  最後的结果意味深长。
第7、8集:小留学生(上、下)
  人物:张素,女,9岁(当时)北京某小学三年级优等生。
  留学生的第二代,他(她)们跟随父母漂洋过海,突然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外国小学,失去了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和朋友,上课时裁炊继 欢 从械淖孕藕陀旁礁斜涑闪死嶂椤?
  二年後回国时,难忘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得了班级第一,还有深埋在心底里的真诚和友谊。
  摄制组从张素来日本第一天开始,到两年後回北京,一直跟踪拍摄。
第9、10集:我的太阳(上、下)
  人物:李仲生,45岁(当时)北京市人。来日11年。
  1986年,34岁的李仲生来日本留学,考上博士课程後,老李的妻子便不让丈夫打工了,全家的生活靠妻子洗碗的收入来支撑著。96年夏末,老李抱著筹资在国内建一所学校的想法,听信了诈骗组织“KKC”成员的谎言,在没和妻子商量的情况下,将妻子花了10年心血攒下来的全部财产--300万日元,投向了“KKC”......
  妻子,终日泪水不止--结婚15年的夫妻最终分居了。
  45岁的李仲生带著书,在中野区租了间不足5平方米的小屋,每周外出2-3次打零工,维持生活,每天写论文到天亮--离提交论文只有半年。96年除夕,妻子让老李回家吃顿团圆饭,望著增添了不少白发的妻子和默默包饺子的女儿,李仲生感慨万千,放开喉咙,唱起了十几年前唱过的那首名曲--我的太阳......
  日本的除夕之夜,十分地甯静,李仲生的歌声在街头回落,迫人胸怀......
最後一部是特别篇,片名《含泪活著》,也是第五集的延续篇,追踪主人公至今:
“在连续三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人顽强地含泪活著。”这是日本富士电视台11月3日播放的电视纪录片《含泪活著》片首的一句话,在这部历时多年拍摄的两个小时的纪录片里,讲述了一位中国父亲为给女儿挣学费在日本打工15年的动人故事。
  在日本电视节目的黄金时间播放中国人拍摄的、关于中国人经历的严肃题材纪录片,这对于擅做娱乐节目的富士电视台来说非常罕见,该台制片人横山隆晴说:“这部纪录片表现的精神气质和感人情节,据我所知,在日本电视界制作的纪录片中,还没有能与之比肩的作品。”
  1989年,上海,35岁的丁尚彪面临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偶然在街头买了一份日语学校的招生简章:首付入学费和半年学费共4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万元)。丁尚彪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连初中学历都没有,他决定赴日留学,改变自己没有文化的人生。为凑足学费,他到处借钱。当年6月,他挥泪告别妻子、女儿,只身来到日本。丁尚彪报名的日语学校位于日本北海道的阿寒町布伏内地区,这一带曾经有煤矿,1970年煤矿关闭後经济萧条。丁尚彪本来打算边学习、边打工还债,可这一带连便利店都没有,到哪里去打工,怎么还债?
  丁尚彪选择了离开阿寒町,前往东京打工。但入国管理局(相当于中国的出入境管理局)认为他擅自离开阿寒町,没有批准他延长居留的申请,丁尚彪成了非法居留者,打黑工的生活从此开始了。
  欠债还清後,丁尚彪继续留在东京打工。他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送女儿去国外一流大学留学,为她留学挣学费,成为丁尚彪新的人生目标。
  1996年春天,中国留学生张丽玲认识了丁尚彪,那时他已经在日本生活了7年。《含泪活著》从此开始了跟踪拍摄。
  作为非法居留者,丁尚彪生活在随时可能被发现、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恐惧中。但他仍然每天打三份工,乘坐最後一班地铁回家。回家之後的固定程序是做饭(包括第二天的早饭和午饭)、吃饭、洗澡,睡觉都是在後半夜。
  丁尚彪住在东京丰岛区一个破旧木板楼的二层。做饭、吃饭、睡觉、洗澡、如厕,都在这不到10平方米的空间内,生活非常艰苦。
  1997年夏天,女儿收到纽约州立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前往美国途中需要在日本转机,可以停留24小时,女儿与父亲约好在日暮里车站见面。看著父亲艰苦的生活环境,女儿泪流满面。
  2004年6月,女儿即将学成回国,丁尚彪认为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登上飞机离开了日本,担惊受怕的非法打工经历终于成为历史。
//////////////////////////
“含泪活着”反响强烈 中国式的爱震撼东瀛
由旅日华人张丽玲等拍摄的电视片《含泪活著》,记录黑户口丁尚彪拚命打工十五载,实现女儿留学美国学医的理想,展示无私忘我的中国式父爱,千万日本观众为之震撼并深思。
  亚洲周刊报道,东瀛上空的电视波穿透夜空,让日本人沉浸在一种久违的感动里。在日华人张丽玲策画摄制的电视纪录片《含泪活著》,二零零六年冬在蝉联日本收视第一的富士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后,激起强烈反响。
  数十万东瀛电视观 留言雅虎日本和富士电视台的网页,对中国人丁尚彪十五载面对坎坷、含泪微笑、战胜逆境的精神感到震撼。
  日本每年自杀人数超过了三万,成为西方工业国中自杀率最高的国家。自杀诱因最主要为失业、破产和债务。近年来,日本日益缺失忍辱负重的精神,家庭亲情关系冷淡,两者结合更令一般人对艰困生活的「抗压度」大为衰退。
  纪录片《含泪活著》开宗明义:在樱花缤纷飘零画面中,在日本的自杀人数持续突破三万的背景下,一个在日中国人又是如何为了家庭和女儿,无怨无悔、顽强生存的呢?纪录片由此展开了主人公丁尚彪在日本艰苦追梦的人生轨迹。
  出生於上海的丁尚彪於一九八九年举债赴日留学,希望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经济困境。可是当他来到位於日本北海道的偏僻乡村阿寒町的日语学校后,才知道受骗上当,这里根本没有条件边学习、边打工。为了还债,丁尚彪只能离开阿寒町,前往东京打工,但也因而失去就学签证,成了一名「黑户口」。
  在日本完成学业的理想破灭了,丁尚彪将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从此以后,丁尚彪开始为女儿的未来打工,好让她日后能到美国去留学。
  丁尚彪小心翼翼,整天生活在可能被拘留的阴影下,同时更抓紧时间打工,有时每天奔波於三个地点打工。从大楼清扫到建筑工地,从塑胶制品工厂到餐厅厨师,丁尚彪任何脏、累、苦的活儿都干过。他在东京各区奔波,风雨无阻,披星戴月,有时甚至不眠不休,而住的却是破旧板房,连基本的洗澡设施也没有。
  有梦最美也最残酷
  有梦最美也最残酷,最苦也最快乐。十五年来,丁尚彪没和妻女团聚,放弃天伦之乐,最终以自己的「搏命钱」,实现了女儿进入美国医科大学留学的梦想。含辛茹苦一幕幕的真实场景,令日本观
与电视中的丁尚彪一家共同悲喜、热泪盈眶。
  三十五岁的家庭主妇铃木纯子在网页上写道:「我含泪看完《含泪活著》,丁尚彪能够如此无怨无悔地为家庭、为女儿,让我太感动了。」二十岁的女大学生山崎洋子在留言中说:「中国的父亲真伟大。」大学生竹下明在博客上写道:「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丁尚彪竟能绱送缜浚
淌芗枘眩 庵钟缕 途 穸晕掖ザ 艽螅 乙惨猕槭迪肿约旱睦硐攵 Α!?
  家庭主妇村上?#123;子写到:「不负责任的北海道学校把丁招来,令他『非法滞在』,吃了不少苦。但最后丁尚彪回国前还特意到荒凉的阿寒町的学校去默默地鞠躬道谢,这种以怨报德的谦虚令我敬佩。」
  四十八岁的渡边太郎说:「我非常惭愧,不久前刚被公司辞退,并曾产生自杀念头。看到丁尚彪能为家庭和女儿作出如此伟大奉献,相比之下,我无地自容,真是太胆怯、太不负责任了。」
  与张丽玲合作多年的日本富士电视台著名纪录片制作人横山隆晴对亚洲周刊说,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主人公丁尚彪的情感,这部纪录片以中国语配日语字幕的形式播出,是日本全国性电视台播放史上首次。
  张丽玲在接受亚洲周刊访问时说,《含泪活著》是她拍摄制作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的最后一部,摄制组整整用了十年时间,辗转於日本、中国和美国,记录了丁尚彪十年间一家三口天各一方的生活片断,素材带就拍了五百多盘。
  张丽玲於一九八九年到日本留学后不久,就被身边许多为改变命运而忘我 斗的中国人所感动,由此萌发决心,要把这段历史和中国留学生在日真实生活记录下来。一九九五年,张丽玲自筹资金,开始艰苦的追踪拍摄,一发不可收拾。一九九九年底,由张丽玲摄制的电视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率先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后,迅速被中国各地电视台播放。二零零零年五月,日本富士电视台首次在黄金时段播出《我们的留学生活》中的《小留学生》,创下了百分之二十四的极高收视率,张丽玲因而获得了日本「放送文化基金会」的纪录片大奖和最佳个人奖。
  随后几年,富士电视台先后又播出了张丽玲的系列纪录片《年轻人》、《我的太阳》、《来自中国的瑰宝》和《含泪活著》,为日本国民了解中国留学生在日生活打开了一个窗口。
//////////////////////////
[华人世界]记录片&含泪活着&在日播出反响强烈
CCTV.com消息(华人世界):
&&&&“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华人顽强地活着。”这是电视纪录片《含泪活着》中的一句话。2006年11月《含泪活着》在日本收视第一的富士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后,立刻在整个日本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那么这部记录片究竟讲了一位怎样的日本华人?他在日本又是如何顽强战胜逆境的呢?
&&&&《环球时报》报道,1989年,上海35岁的丁尚彪借钱来到日本求学,然而由于经济原因,留学的梦想马上成为了泡影,后来为了还债,老丁来到东京打工。一年后欠债还清了,但是老丁并没有回到上海老家,而是继续打工,因为这时他留学的梦想已经寄托在了女儿的身上,他要在日本努力工作,日后好送女儿去国际一流的大学来改变命运。
&&&&因为没有学历,老丁在日本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他每天打3份工,乘坐最后一班地铁回家。老丁的住所在东京丰岛区一个破旧木板楼的二层,吃饭、睡觉、洗澡、上厕所,都在这不到10平方米的空间里。洗澡设施是丁尚彪特制的:一个澡盆大小的塑料袋,喷头就是洗碗用的水龙头。洗澡时,人必须站在塑料袋里,水才不会流到地上。洗完澡,再把塑料袋拎起来,把水通过洗碗的下水道倒出去。在这简陋的屋子里,墙上挂着一幅老丁女儿的照片,老丁说,他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这幅照片。正是凭着对女儿的爱和希望,老丁苦苦的坚持了十五年,最终让女儿拿到了纽约州立大学的毕业证。
&&&&香港《亚洲周刊》报道,这部《含泪活着》纪录片播出后,数十万日本电视观众在网上留言,赞扬老丁十五年面对坎坷、含泪微笑、战胜逆境的精神。
&&&&四十八岁的渡边太郎说:“我非常惭愧,不久前刚被公司辞退,当时我产生过自杀的念头。看到丁尚彪能为家庭和女儿作出如此伟大的奉献,相比之下,我无地自容,于是我马上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三十五岁的家庭主妇铃木纯子在网页上写道:“我含泪看完《含泪活着》,丁尚彪能够如此无怨无悔地为家庭、为女儿,让我太感动了。”
&&&&大学生竹下明在博客上写道:“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丁尚彪竟能如此顽强,忍受艰难,这种勇气和精神对我触动很大,我也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为了自己的一份梦想,为了家庭和孩子,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苦苦打拼十五年,老丁不仅是一名成功地创业者,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我想老丁来日本奋斗的初衷是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女儿的命运,但是他没有想到,就是他的这份坚持和顽强却改变了许多日本人的人生态度,加深了中日两国普通人民之间的了解。
&&&&在日本努力活着的还有图片上病榻上的这位女孩,林海鸿有些观众可能已经不陌生了,她就是我们前段时间一直报道的患有癌症的日本中国留学生。这是日本一些华人团体的代表正在向小林赠送慰问金。那么小林现在的病情怎么样了呢?《关西华文时报》说,小林刚刚做完脚部患癌部分的切除手术,病情还在继续观察中。不过文章说,忍着手术后剧痛的小林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自己有信心战胜病魔,决不会轻言放弃,请关心和帮助他的人放心。
责编:马芳
//////////////////////////
&你们一个一个,都以为能看穿我李寻欢的肝肠肚脾吗?&
发表于:08-02-23 20:45
&&[第3版 02-23 20:45]
//////////////////////////
中文名称:百年留学
资源类型:RMVB
版本:[YYTvO][EM发布组][更新中]
发行时间:日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第一部全景式描述中国留学发展过程的电视历史记录片《百年留学》从7月11日开始在广东电视卫星频道和广东电视新闻频道推出。据《信息时报》报道,这部大型历史记录片共24集,每集42分钟,是广东电视台在人文记录片制作领域的一大探索和突破。
  从1847年容闳赴美算起,中国人留学海外至今已有159年的历史,这部记录片以百年留学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以重大留学事件和重要留学人物为主体,以新的立意、新的视角讲述中国留学的缘起、发生、发展等不同历史阶段的留学特点和杰出留学生的成长故事,从而揭示留学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片从策划、采访、摄制到后期制作,历时两年半,摄制组足迹遍及中国十多个省份以及英、法、美、日等多个国家,采访留学生后裔、专家学者逾200人,拍摄挖掘各级博物馆、中外着名大学校史室以及名人故居的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呈现给观众。
//////////////////////////
时长:42'7"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42'7"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58'0"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42'6"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42'5"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42'5"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42'6"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42'7"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42'7"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42'18"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28'23"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55'0"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57'0"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42'6"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42'5"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42'5"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39'57"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42'4"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27'5"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28'0"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56'0"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时长:42'7"
来源:飞视播客网 <font color="#08-01-25
//////////////////////////
《百年留学》分集(1-24)
&&第一集 容闳,打开留学之门
&& 编导:郑晓旭
&& 1847年,一个名叫容闳的广东少年登上了开往美国的帆船,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留学。25年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120名幼童前往美国留学。后来清朝政府将全体幼童撤了回来,幼童留美教育虽然夭折了,但是中国的留学大门却再也关不住了,而且这批留美幼童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 第二集 洋务,推进海军留欧(上)
&& 编导:陈小莉
&& 中国学生留学欧洲始自晚清,1877年,清政府为培养海防人才,在福州船政学堂选派首批优秀毕业生去英国、法国留学,学习海军驾驶、武器制造、轮船制造、航海技术,史称海军留欧。海军留欧,20年中只派了80多人,却在近代中国的实业、军事、教育等方面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 第三集 洋务,推进海军留欧(下)
&& 编导:陈小莉
&& 从1880年开始,到欧洲学习海军的留学生陆续学成回国,作为经历正规海军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专业人才,他们被南、北洋海军争先留用,成为中国海军建设中的主要骨干力量。其中突出代表人物严复,翻译出版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优胜汰劣”的原则,唤起国人变法图强的民族意识,成为最伟大的西方思想传播者。
&& 第四集 留日狂飙
&& 编导:曾伟文
&& 1900年前后的中国,由于甲午战争的战败和科举的废除,各种各样的人怀着各种各样的动机,纷纷东渡日本,总人数超过三万人。有人把这称之为“留日狂飙”。
&& 黄兴以公派的身份留学,三年后,孙中山与黄兴在东京凤乐园首次会面,由此,辛亥革命的帷幕正式拉开。
&& 第五集 凤凰涅磐(上)
&& 编导:曾伟文
&& 时势造英雄。
&& 留日潮造就了许多的革命者,更涌现了大量的文化和军事精英。
&& 郭沫若用诗歌的形式最早讴歌了新中国。
&& 中国近代教育的许多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由留日学生创立和实施的,马君武便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 陈独秀等人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犹如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 第六集 凤凰涅磐(下)
&& 编导:曾伟文
&& 留日潮中,军事留学一直是亮点。
&& 蒋百里成绩超群,被当时的日本天皇亲赐指挥刀。后来,蒋百里“慧眼”识风云,准确预测了抗日战争的战局态势。
&& 中国军队的不少将领是从日本的士官学校走出来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的战场上,二十年前日本士官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变成敌我进行厮杀。
&& 与此同时,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留日学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坛的中坚。
&& 第七集 文化的呐喊
&& 编导:陈小莉
&& 1905年9月,清政府颁布了《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谕》。科举的废除,直接地推动了留学的突飞猛进,促进了新学问、新文化、新教育的产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革命,蔡元培、胡适、陈独秀,这些沐浴着欧风美雨日潮的留学生,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发出了最强悍的呐喊。
&& 第八集 庚款留学(上 )
&& 编导:郑晓旭
&&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却反倒要付给列强们巨额的战争赔款。后来,中国学生却又拿着列强退还的部分赔款去留学。这就是中国百年留学史上一段特殊的庚款留学,十足的打着国耻烙印的留学。令别有用心的列强们始料不及的是,庚款留学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众多的杰出人才,而且探索出了特殊的英才留学模式。
&& 第九集 庚款留学(下)
&& 编导:郑晓旭
&& 长达四十年的庚款留学,创造了中国留学史上的奇迹。庚款留学生们学成后几乎全部回到了养育他们的黄土大地。他们对祖国最大的贡献,一个是教育,一个是科学。梅贻琦、陶行知、梁思成、钱学森、杨振宁……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个传奇的故事!
&& 第十集 勤工俭学,从做豆腐开始
&& 编导:陈小莉
&& 20世纪一二十年代,在中国留学欧洲的历史上,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动荡的原因,一是国内发生了辛亥革命;二是欧洲发生了世界大战。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一批在欧洲留学的老的同盟会会员李石曾、吴稚晖、蔡元培、吴玉章等人倡言苦学、俭学、乐学,鼓励国内青年学生赴欧留学。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和积极的推进,酝酿于民初,汹涌于五四的留法勤工俭学成为一个运动,在中国掀起一波留学热潮。
&& 第十一集 勤工俭学中走出来的共产党人
&& 编导:陈小莉
&& 法国,巴黎公社的故乡,《国际歌》的发源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一批胸有大志的中国青年打开了风云激荡的世界之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法国边打工边学习,其中的先进分子积极追求真理、研究各种社会思潮、坚定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涌现出一大批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准备了大批卓越的领袖人物,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这是一串长长的名字。
&& 第十二集 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 编导:范小静
&& 因为革命去留学,因为留学更革命。中国留学大潮头一次涌向北方,红星闪耀的苏联。莫斯科的中山大学校长骄傲地告诉美国人:他的学生们回国以后是要做革命领袖的。张闻天、刘伯承、李立三……留学苏联影响了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命运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 第十三集 为了祖国的召唤
&& 编导:黎建力
&& 日,卢沟桥事变,中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远离万水千山,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纷纷回国参加抗日救亡,归国留学生成为抗日救亡一支重要的力量。
&& 冼星海、周尧、华罗庚、李温平等人成为抗日救亡各条战线上的重要人物。
&& 日,新中国成立,遍布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冲破层层阻力回到中国,为中国的国防、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钱三强、钱学森、郭永怀是他们中的代表。
&& 如果说抗战留学生归国潮为的是救亡图存,反抗侵略,那么新中国留学生归国潮就是要建设强大的新中国,建设强大的国防。
&& 第十四集 世界是你们的
&& 编导:范小静
&& “世界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是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对中国留学生的讲话。建国初期的十多年里,中国的留学生全部是公派的,而且绝大部分派往苏联。这是把一切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这是百年留学史上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一代。他们的刻苦,他们的忠诚,他们的奋斗,为留学史的那一页涂抹了鲜红的色彩。
&& 第十五集 流动的艺术(上)
&& 编导:范小静
&& 东方文明是一个纵坐标,西方文明是一个横坐标,在坐标的交点上站立着一个个留学归来的艺术大家,历史巨人。徐悲鸿、田汉、吕彦直……他们的作品交映着东方的灿烂和西方的辉煌。在流动的艺术海洋中,他们是勇敢而智慧的弄潮儿。
&& 第十六集 流动的艺术(下)
&& 编导:范小静
&&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小说《围城》、电影《祝福》、岭南画作《渔港雨色》、钢琴协奏曲《黄河》,这一部部的艺术经典中包含着许多留学生的故事。他们用东方之经线和西方之纬线,织出了绚丽的艺术彩缎。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千千万万的留学生是勤奋的友好使者。
&& 第十七集 成千上万地派
&& 编导:黎建力
&& 日,邓小平视察清华大学时,作出了历史性的留学指示“不要派三个五个,而是要成千上万派”,中国留学史从此揭开崭新的一页。
&& 从1978年到2005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向西方各国派出的留学生将近50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7万人学成归国。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成为我国留学基本政策。
&& 第十八集 天高任鸟飞
&& 编导:黎建力
&& 中国的自费留学大潮始于一位外籍老师玛丽的大胆建议。自费留学大潮得以发展,有赖于各方面因素:国家的倡导和大力支持;国外教育产业化的蓬勃发展;高校发展的吸引;中介推波助澜。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百万学子漂洋过海,展翅高飞。
&& 第十九集 中国大舞台
&& 编导:杜军
&&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始,紧闭的国门向外打开,欲师人长技的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终于可以越洋远赴西方先进国家求学。如今,当年在学海畅游后归国的学子,许多已成了社会的精英和栋材。他们挟所学的知识技能、及独特的视野,在这个开放改革的年代,在中国现代化的进步中,在向全球一体化迈进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独特作用。本集在这批学子中,从体育、教育、农业等领域里,撷取几个人物(田麦久、闵维方、李华)故事,通过他们艰辛或是异常努力的留学历程,以及他们在各自的科研和工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创新及成绩,以小见大,折射出这一代留学生不惧苦困、勇于创新的浪漫的爱国主义情怀。
&& 第二十集 创业中国(上)
&& 编导:曾伟文
&& “海归”创业在中国百年留学史上前所未有。目前,归国的留学人员已超过二十万人,创办企业上万家。他们正逐步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和商务发展的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中国国内的许多行业正在由“海归”创办的企业独领风骚,领军人物举足轻重。
&& 本集聚焦北京、广州、苏州等地的“海归”创业人物和企业,透视“海归”创业的背景、过程和成果。
&& 第二十一集 创业中国(下)
&& 编导:曾伟文
&& 丁健和田溯宁把互联网引入中国。6年之后,一个机遇却把这对创业伙伴分开了。
&& 张潮阳凭一纸计划书,获得风险投资。搜狐品牌的诞生与风险投资密不可分。
&& 邓中翰与“5”有缘,留学时5年拿下三个学位;创业后5年打造五代星光芯片,在世界同类芯片市场份额中占据第一位。
&& 吴鹰的胡子成为公司董事会的议题;UT斯达康快速增长的奥秘。
&& 八位“海归”精英的精彩人生;八种不同际遇的创业之路。
&& 第二十二集 港澳台留学
&& 编导:郑晓旭
&& 香港、澳门、台湾的留学,与祖国大陆的留学息息相关,而又形态迥异、各显风流。
&& 中国百年留学的薪火自澳门、香港点燃;台湾学子田长霖冲破美国社会的“玻璃天花板”,站在了智慧金字塔的顶端;港澳台留学生们在港澳台地区乃至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第二十三集 欧美同学会
&& 编导:杜军
&& 1913年,中国第一个归国学人团体欧美同学会成立。本集以历史为脉络,辅以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述说,勾勒、展现欧美同学会近百年来的轮廓和风貌,以及它所起到的历史作用;展现负笈海外,团结在欧美同学会旗帜下学人留学报国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 第二十四集 百年留学潮
&& 编导:陈小莉
&& 中国留学教育的萌芽和发展,始于近代,自近代以来的160年里,中国人出国留学历经了三次大潮,这三次留学潮一次比一次大,一次比一次广,一次比一次更深入,一次比一次对中国的影响更大,百年留学潮与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进步、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紧紧联系在一起。
//////////////////////////
《百年留学》主题歌&
&&&&&&&&&&&&&&&&&&&&&
&&&&&& 英名天下传
    花开花谢,年年岁岁,花香满人间。&
&春去春来,学海寒窗,大洋远无边。
    异国他乡,砥砺学问,开引思想洪流。
寒来暑往,追求真理,报效神州故园。
    潮起潮落,惊涛拍岸,水滴石穿。&&& &云卷云舒,内忧外患,地覆天翻。
    先知先觉,一声接一声,唤醒梦中人。
救国救民,一步跟一步,重整好河山。
    看百年历史,一笔连一笔,可歌可泣! 看风流人物,一代接一代,英名天下传。
+++++++  
  中国人出国留学,从1847年容闳赴美算起,至今已有159年的历史。自那时起,中国的历史就和留学连在了一起。无论是洋务运动、清末改革,还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甚至是中共的成立,在经济、军事、科技、政治、学术、艺术各个方面,留学生们都是中国进步的直接动力。他们的英名天下传:詹天佑、严复、辜鸿铭、孙中山、蒋介石、宋氏家族、周恩来、胡适、陈独秀、蔡元培、鲁迅、陶行知、梁思成、钱学森、华罗庚、杨振宁、钱锺书、徐悲鸿、冼星海……可以说,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名人除了毛泽东等少数人外,即便是后来的邓小平、江泽民,都曾经在美国、欧洲或者日本留过学。
  留学生并非历来都喜欢滞留海外,大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留学生不回国是很特殊的情况,而报效家国是不言而喻的天经地义。可1957年以后,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让大批优秀的爱国学者被打成右派、反革命分子,他们有的自杀,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中国也因此坐失大批优秀人才,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擦肩而过。从此,爱国的留学生们不愿回国,也不敢回国。这负面影响甚至一直持续到今天。
  不得不说的是,中国的留学生中存在着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的现象。其实这是有着深刻的国情背景的:中国人的心里都存在着一种“思想、政治是禁区,政治太危险”的下意识警觉。这是历届中国政府恐怖统治的直接结果。甚至到了改革开放后,这种恐怖依然继续存在,笼罩着每个中国人。至今中国人还是不能像西方民主国家民众那样,以谈股市、谈球赛、谈烹饪的平常心来谈论政治大事。哪怕留学海外,也要有所顾及,三缄其口、“莫谈国事”。不过可以感觉到的是,积极的因素正一天天地在中国积累,中国也正一步一步地走向健康。不能太着急,可要有信心:自由女神一定会到来的!
//////////////////////////
《百年留学》全景式描述中国留学发展过程
广东电视卫星频道、新闻频道即将隆重推出
本站记者 杨坤标 &
  第一部全景式描述中国留学发展过程的24集电视历史记录片《百年留学》即将在广东电视卫星频道和广东电视新闻频道隆重推出,该片是广东电视台联手欧美同学会、香港电台电视部、广东新气象影视宣传中心精心打造的一部力作,也是广东电视台在人文记录片制作领域的一大探索和突破。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陈泉;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总编辑、广东电台台长白玲;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副总裁、广东电视台台长张惠建;珠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晓东;香港电台处理广播处长张文新;广东电视台副台长陈永光等领导出席了该片的开播发布会,并对该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多方合作展留学精英风采
  2004年开春,刚任广东电视台台长的张惠建,提出充分利用广东在百年留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记录百年留学历史,展示留学精英风采,制作《百年留学》电视片的创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韩启德在得知广东电视台的制作计划后,也积极支持欧美同学会与广东电视台的合作,该片也是第一部全景式描述中国留学发展过程的电视历史记录片。
24集电视历史记录片《百年留学》开播发布会 现场
  全片以百年留学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以重大留学事件和重要留学人物为主体,以新的立意、新的视角讲述中国留学的缘起、发生、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留学特点和杰出留学生的成长故事,从而揭示留学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片从策划、采访、摄制到后期制作,历时两年半,摄制组足迹遍及中国十多个省份20多个城市以及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采访留学生后裔、留学专家学者逾200人,拍摄挖掘各级博物馆、中外著名大学校史室以及名人故居的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呈现给观众。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副总裁、广东电视台台长张惠建对欧美同学会、香港电台电视部等单位的支持表示感谢
  在看完样片后,当提及对于该片的评价时,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陈泉说:“《百年留学》出乎意料的好。”总监制、广东电视台副台长陈永光说:“每一集内容都有精彩的故事。”总编导劳鸿锴说:“六位编导,各有各的擅长,范小静长戏剧冲突,郑晓旭长影像结构,曾伟文长挖掘细节,陈小莉长深思严谨,杜军长故事叙述,黎建力长影像拍摄,自由发挥而又团结紧张。”
            全景式描述中国留学发展过程
  中国人出国留学,从1847年容闳赴美算起,至今已有159年的历史,从1872年清政府正式选派官费留美幼童算起,也长达134年。而在中国留学史上被誉为留学第一人的容闳,正是广东珠海香洲人,1855年,在他学成归国之后,他成为曾国藩的幕僚,抱着“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信念,极力游说晚清朝廷派遣留学生前往美国学习,在容闳的上下奔走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洋务运动主将的操持下,第一批留美幼童成功派出,开创了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也掀开中国留学史的崭新一页。在派出的120名留美幼童中,广东籍的就有83位,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是其中的佼佼者。自此之后,中国人出国留学几起几落,幼童留美、海军留欧、留日狂飚、留法勤工俭学、留学苏俄,直至当代留学……历经起步、发展、断裂、鼎盛,不同时期的留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该片从策划、采访、摄制到后期制作,历时两年半,摄制组足迹遍及中国十多个省份20多个城市以及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采访留学生后裔、留学专家学者逾200人,拍摄挖掘各级博物馆、中外著名大学校史室以及名人故居的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
  从封闭走向世界,从传统走向现代,百年留学历史就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融合的历史。在历史的浩瀚中寻找,在现实的遗存中发现,当我们走进《百年留学》的细节里,看着那些带着历史体温的照片、奏折、手迹、历史旧地,彷佛可以在历史的碎片中勾勒出百年留学的身影。
播出时间 :
广东电视台卫星频道   <font color="#ff日――7月14日 22:00 逢周二到周五
广东电视台卫星频道   <font color="#ff日――8月18日 22:15 逢周二到周五
广东电视新闻频道    <font color="#ff日――10月1日 20:35 逢周六、周日
《百年留学》全景式描述中国留学发展过程广东电视卫星频道、新闻频道即将隆重推出
... 全片以百年留学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以重大留学事件和重要留学人物为主体,以新
www.gdtv.com.cn/bzbb/show.asp?NewsID=39491
//////////////////////////
谈《百年留学》的新探索与新创获 周松芳 24集的大型历史纪录片《百年留学》绝对堪称大制作,对于广东电视界来说,是...因为在我看来,一个地方台,能将《百年留学》拍到这个水平,的确是出乎笔者意料的。《百年留学》,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
www.gdtv.com.cn/southtv/06-05/art02.htm 7K
//////////////////////////
&你们一个一个,都以为能看穿我李寻欢的肝肠肚脾吗?&
发表于:08-02-23 21:09
/////////////////////
宋健:百年接力留学潮
&&& 中国近代留学潮经历了130多年的历史,从晚清到20世纪末已有过十代留学生。按戴逸先生的划分,光绪初年官派幼童赴美为第一代,年负笈留苏、欧的列为第九代,文革以后的是第十代[1]。前有先驱,后有来者,伏涌延绵,越代相师。溯觇前八代的经历和贡献,始见第九代在中国现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冀望第十代及以后的走向。
&&&&人民共和国以前八次留学运动
&&&&鸦片战争,清廷大败,却放不下大清帝国康乾盛世的架子。视西方的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是“西学中源”,以胜败兵家常事作阿&Q式自慰。二十年后的1860年,英法联军卷土重来,攻大沽,占天津,清军大败于通州。联军进入北京,抢掠屠杀,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逃命到承德,由奕言斤签《北京条约》,批准《天津条约》,割地赔款,被迫再开放一批商埠。沙俄趁机割走乌苏里江以东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国已不国,民不聊生,始有“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议。
&&&&第一代官派留学生是120名12─15岁的留美幼童。由早期留美的容闳(,1847年耶鲁大学机械系毕业)提议,经曾国藩、李鸿章奏请慈禧批准从全国选招的。1872至1875年分四批赴美后,分住新英格兰百姓家中,拟先读中学,再进大学。稍久,为避同学嘲弄,有人剪掉了辫子,改长袍马褂为西装,见师长羞于跪叩,还有人随房东去基督教堂,惹怒了“选带幼童出洋肆业局”正监督吴嘉善和驻美公使陈兰彬,认为学生离经叛道,不读儒书,目无师长,沾染恶习,有以夷变夏之险。不顾容闳的反对,1881年奏请慈禧批准撤回全部幼童,遣送回国。船到上海登陆时,像一群罪犯,由清兵押送,被关押起来,最后不问所学而分配到全国各地[2,3]。尽管这批归国少年有不少以后成为晚清民初的优秀人才,如民国初年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等,那并非初衷。第一批科技留学计划以失败告终,令世人惋惜。否则,中国科技起步会早数十年。容闳后来说:“我所有的努力都宣告无效……,我的救助中国之心也就此而止了。”百日维新失败后他逃往香港,转至美国而终老。詹天佑()等个别人“叛逃”未归[4],考进耶鲁大学机械系,学成后回国,成为中国自己铺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第二代是光绪初年(1877年)派出的海军留学生近百人,分赴欧洲各国学习。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兼旗舰“定远号”管带、代理提督刘步蟾(,1877年留英);左翼总兵兼“镇远号”管带,后任提督的林泰曾(,1877年留英);左翼左营副将兼铁甲舰“经远号”管带林永生(,1877留英);左翼左营参将兼快速巡洋舰“超勇号”管带黄建勋(,1877年留英)等人在年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
&&&&严复(,1877年留英)1879年在格林威治海军大学毕业后,对西方科学发生了浓厚兴趣,遂后从事著述、翻译,成为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1912年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他首次把亚当.斯密(&Adam&Smith)的《原富》(The&Wealth&of&Nations)和赫胥黎(Thomas&Henry&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and&Ethics)等八种科学名著译成中文(古文体)出版,为在中国传播现代科学做出过重大贡献。
&&&&第三代是20世纪初的留日潮。1894年正值全国为慈禧贺六十大寿时,日本海军对北洋海军不宣而战。甲午海战打了8个月,结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4年后的1898年,慈禧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软禁了光绪,捕杀了谭嗣同等六君子。两年后,1900年八国联军19000人(日8000,英3000,美2500,俄4800,法800,奥匈帝国50,意大利50,德军未赶到)攻入北京,烧杀抢掠,慈禧挟光绪西逃西安。签《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关银,40年还清,本利共9.82亿两,是为“庚子赔款”[5]。
&&&&处于国防崩溃,民不聊生,社怨沸腾的内外压力下,“西狩”西安的慈禧不得不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改革教育制度,停科举,废八股;以日本为楷模,鼓励留学;从留学生中考选进士、举人和政府官员。詹天佑、严复、辜鸿铭(,生于马来西亚,自幼留学英、法、德等国)等1910年成为第一批留学生进士[6]。采纳并转发张之洞1898年写的《劝学篇》:“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书甚繁,不切要害,东人已删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越西洋,有何不可?”[7]1903年清廷采纳张之洞奉诏拟定的《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并公布实施。官费、公费、自费留日运动形成高潮,每年赴日青年多达万人。20世纪初10年中留日学生总数至少有5万人。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主要领导人和地方分会主盟人(孙中山、胡汉民、黄兴、邓家彦、汪精卫、宋教仁、秋瑾、蔡元培、廖仲恺、徐麟、吴玉章等)都是留日学者。两年内即有960多位学生加盟。发起留日潮的人始料不到的是,他们回国后成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先锋队和中坚力量。在清末民主革命的进程中,归国留日学生们起到了关键作用[8]。
&&&&第四代是庚款留美生。1907年被传教士明恩溥说服了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将美国分到的庚子赔款2444万美元(按每两关银折合0.742美元计)中的超过实际消耗部分减退1078万美元,用于中国办高等教育和招寻中国学生留美。次年参众两院批准总统提议,规定此款应由美国人掌握。此后,英、日、法等国都效法美国,退回部分庚款,用于兴办中国高等教育。1911年中国为选拔和预培留美学生,建立清华学校。从年清华学校派送留美预备部毕业学生967人;年经四次招考,共派送104人;年招考两次,共录取39人。总计由清华选派庚款留美学生1971人[9]。按规定应有80%学理工科[10,11],文科占20%。
&&&&与此同时,有大量“自助学者”赴美求学,故从年留美学生总数远大于“庚款”学生数,达到三、四千人。叶企孙(物理)、吴有训(物理)、胡刚复(物理)、赵忠尧(物理)、胡明复(数学)、施汝为(物理)、秉志(生物)、梅贻琦(电机)、何杰(地质)、周仁(冶金)、高士其(生物)、周培源(物理)、竺可桢(地理、气象)、侯德榜(化学)、张钰哲(航空)、顾毓L(电机)、杨石先(化学)、钱学森(航空)、钱伟长(力学)、梁思成(建筑)、张光斗(水利)等等都是各届庚款留美学生。这是开拓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一代,很多人成了学科奠基人和学术栋梁,为中国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人才。
&&&&留法勤工俭学是第五代。从1915年开始,中国知识界的李石曾(,1902年留法)12
、蔡元培(,1907年留德)、吴稚晖(,1901年留日)、汪精卫(,1903年留日)等人激奋于振兴中国的科学技术,鼓励青年向西方学习,提倡“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在里昂、北京等地设立分会,招寻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在河北高阳县办“留法工艺学校”,为贫寒子弟留法做准备。李石曾还组建“法华教育会”,与法社会各界建立联系,为留法创造半工半读条件。到1916年已接待100多人,至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逐步形成全国性潮流,延续了20多年,为以后中国的政治、科技、文化、艺术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培养了大批栋梁人才。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蔡和森、蔡畅、李富春等都是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的。严济慈、童第周、徐悲鸿、钱三强、肖三、冼星海等著名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都随此潮在法国学习和工作过。
&&&&第六代是20年代留苏学生。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两年后,于1919年3月成立了第三(共产)国际,1920年5月决定建立莫斯科东方大学(全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招生对象是苏联远东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革命青年13
。瞿秋白、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王一飞、柯庆施、彭述之等首批去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东方大学中国部改名为孙逸仙大学,又叫中山大学。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由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选送一批人去中山大学14
。张闻天、叶剑英、王稼祥、秦邦宪、罗亦农、许光达、杨尚昆、伍修权、乌兰夫、廖承志、刘伯坚、谭平山、蒋经国、屈武、谷正纲等都在东方大学或中山大学学习过。1923年以后,朱德、邓小平、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聂荣臻、李富春等从西欧转到莫斯科东方大学。1926年中山大学在校生340人,1927年达到800人。到中山大学1930年关闭止,留学生总数当在千人以上。另外,1922年联共(布)远东局在满洲里开设政治学校,毕业后分送苏各大学续读,共接收中国学生310人(广州180,上海、北平、天津共100,湖南、云南、黄埔军校各10人)15
&&&&历史学家们称之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赴欧洲、苏联的留学生绝大部分成为优秀的革命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支柱力量。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仍然继续向美、英和西欧各国派遣官费留学生,每年有100人左右,最多时每年达千人。自费留学的人数也日益增长。除清华大学继续选派庚款留美生外,英、法所退部分庚款和一些慈善机构的支持也有利于中国留学潮保持不衰。由于二战后交通不便,很多人毕业后留在国外长期工作,战后回国时已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熟习现代产业技术的工程师,为中国科学研究体系和工业基础的建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1927年到1937年期间的留学生可称为第七代。
&&&&第八代是指年期间赴欧、美的留学生。抗战期间,留学人数锐减,从年仅有300人左右出国留学3
。抗战胜利后,全国上下渴望进行和平建设和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战争时期中国武器装备的落后,激励了新的留学热潮。当时政府制定了《自费留学生派遣办法》,为大批学生和学者到西方学习和工作创造了较有利的条件。李政道(物理)、朱光亚(物理)、唐傲庆(化学)、孙本旺(,数学)、张瑞马先(化学)五人是蒋介石亲自决定选派的。1946年蒋介石找吴大猷、曾昭伦和华罗庚问为什么中国不能造原子弹。答曰,中国缺少人才。蒋委托三位科学家立即选派并护送一批最优秀青年去美学习,回来造原子弹。五人于1946年9月从上海起程去美国。美国政府以原子技术对外国保密为由,拒绝接收。吴大猷和华罗庚不得不宣布解散,请各位自寻出路16
&&&&据高教部统计17
,到1950年滞留在各国的留学生和学者有5000多人。其中美国3500人,日本1200人,英国443人,法国197人,德国50人,丹麦和加拿大各20人等等,大多数是抗战前后出国留学或工作的。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和老一代科学家们召唤学子们回国工作。年经过坎坷挫折和艰苦不绕的斗争而回到祖国的1424人,多数是从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和法国(85人)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李恒德、师昌绪、陈能宽、侯祥麟等,是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迫使美国停止扣留而回到祖国的。他们为开拓和发展新中国的教育、科技、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50年代的第九代留学生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共产党人流血牺牲、忘我追求的目标,是实现民族解放和祖国的富强。为建设事业培养人才始终是各代领导人念念不忘的大事。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毛泽东就给在苏联国际儿童院学习的中国孩子们写信说:“新中国需要很多的学者及技术人员,你们向这个方面努力是很适当的。望你们努力学习,将来回国服务。”18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的1948年8月,党中央批准由东北局选派21名青年去苏联学习科学技术,五十年代都回国工作19
。文革期间“四人帮”立“4821苏修特务案”,对他们进行迫害审查,故“4821”之名从此传开。“4821”拉开了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规模向苏、东欧各国公费派遣留学生的序幕20
&&&&据教育部的报告称17
,在“4821”以前还有24名“老留学生”,他们是在国际儿童院长大的中国革命先驱和烈士子女,以苏联公民身份进入各大学,1951年后,转为中国留学生21
&&&&与中国历史上历次留学运动不同的是,新中国派遣留学生计划与国家工业建设计划密切结合。1949年初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中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22
全国解放后中央政府立即开始制定工业化发展计划。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花了三年的时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规定了“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培养技术人才,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1952年8月周恩来率团到莫斯科与苏联政府商谈援助执行“一五计划”问题。陈云、李富春与苏具体谈判达8个月。1953年5月签订《关于苏联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23
&&&&1957年3月,中苏政府又签订《关于特种技术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援助议定书》,1957年10月签订《国防技术新协议》,苏方对原子能工业、火箭、航空、电子等技术给予技术援助。1958年1月又签《关于共同进行和苏联帮助中国进行重大科学技术研究的协定》。由于中国科技人员严重不足,缺乏工作经验,为实施这些计划,必须加速派遣留学生,加强对尖端技术和科学前沿人才的培养24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央即决定大规模向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成立了由聂荣臻、李富春、陆定一主持的留学生派遣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方针、计划和组织实施,以便与经济建设计划相协调。
&&&&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1950年35名,1951年381名,1952年231名,1953年675名,1954年1518名,1955年2093名,1956年2401名。年每年减少至400─500名。60年代初中苏关系紧张后,派出人数进一步减少,1964年以后基本停止向苏联派遣,改向西方各国。据教育部统计,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8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
&&&&按照中苏政府于1952年8月签订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苏联高等学校学习之协定》,由苏联政府支付中国公民在苏高校学习时的生活费和学习费,包括大学生津贴每人每月500卢布,研究生700卢布。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偿还本协定上述各项费用的50%,每年两次按非贸易付款协定由中国人民银行汇入苏联国家银行所开账户上。
&&&&除前述教育部门派出的以外,还有50年代军委系统派出的军事留学生800人,共青团中央派出138人。为执行各项苏、欧援建计划,“一五”期间由工业部门独立派出7800人去苏联、东欧工厂、矿山对口实习工艺技术和管理,其中管理人员609人,工程技术人员4876人,工人2291人,其他44人26
&&&&为支援中国大规模建设,苏联政府先后派出85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华工作,计年1210名,年5000名,年2024名,1960年全部撤走专家时有1390名。同一时期中国使用苏联优惠贷款26.5亿美元(年利1%),用以引进各种技术装备和物资。西方学者评论说:苏联50年代向中国提供援助和资本货物的重要性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为过。苏联转让的设计能力和技术成果历史上前所未有。薄一波提示后人:50年代苏联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人不应忘记。
&&&&50-60年代派出的1万8千多留学人员全部回国,无条件地服从分配,愉快地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青春年华,成为后来发展工业和全面建立科研体系的骨干力量。他们在苏联、东欧各国学习期间得到了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热情帮助,与教师、同学建立了诚挚的友情,成为中俄、中欧友好时代的美好佳话载入史册。
&&&&改革开放留学潮
&&&&第十代留学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的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改革开放列为国策。为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及其它有益的文化,向世界开放,加速培养人才成为第一要务。邓小平于1978年6月提出:“留学生的数量要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我们要从外语基础好的高中毕业生中选派一批到外国进大学,今年选三、四千,明年派万把人。这是加快速度的办法。现在我们的格格太小,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大学的水平,一方面派人出去学习,这样也可能有一个比较,看看我们自己的大学究竟办得如何。教育部要研究一下,花多少钱都值得。”27
&&&&邓小平的指示开启了中国留学运动的一个全新的时代。1971年10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地位,打开了与西方各国经济技术交流的大门,为交换留学生创造了有利条件。1978年7月美国卡特总统科技顾问弗兰克.普雷斯(Dr.&Frank&Press)向方毅副总理发出邀请,请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去美商谈今后几年“中国计划派出的学生人数、专业兴趣、学习课程的性质(大学生、研究生、进修生、得学位和不得学位的学生和是否需要上语言课)以及选拔到美国学习的学生事先的准备工作。我(美)方准备讨论在美国大学里接受中国学生可能做出的安排,希望来中国学习的美国学生的大概人数和专业等安排及安置学生的机构,以便根据他们的专业、水平、经历和语言能力,确保其在最合适的大学里学习最适宜的课程。……鉴于双方对交换学术的高度兴趣,我们认为9月会晤是必要的,它将为这些交流建立一个及时和成功的开端。”28
&与美国达成协议后,国家教委陆续与英国(1979)、埃及(1979)、加拿大(1979)、荷兰(1979)、意大利(1980)、日本(1981)、联邦德国(1981)、法国(1981)、比利时(1981)、澳大利亚(1986)等国政府达成交换留学生协议。
&&&&大门一开,被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断和抑制了20多年的留学渴望迸发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学潮。与西方世界隔绝了30多年之后,1978年12月首批50名赴美留学人员到达华盛顿,进入各高等学校。从1978到1989这十年中,经国家教委派往前述各国的留学生达到96100人。其中公费派出的29990人。
&&&&中国大量派留学生的决定得到了海外科学界的热情支持。80年代初,李政道先生发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计划(China-US&Physics&Examination&and&Appkication&Program&
简称CUSPEA)到1986年按此计划安排了700多名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康奈尔大学的吴瑞教授于1981年倡议把CUSPEA扩展到中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简称CUSBMBEA)29
。复旦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化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多林教授于1981年发起了中美化学研究生计划(CGP)。丁肇中先生于1982年提议设立实验物理研究生培养计划。陈省身先生1982年倡议并组织实施选择赴美数学研究生项目,等等。
&&&&中国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决定也得到了海外民间和官方各种基金会的热情赞助。首先为留学生提供奖学金的有美国李氏基金会(The&Li&Foundation,1982),包玉刚先生()捐设的包兆龙留学生奖学金(1983)等。1985年包玉刚致信邓小平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提议设立“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包爵士及其家属认捐1400万英镑,中国政府出资1400万英镑,英国政府从外援基金中拨资700万英镑,由英国文化委员会在英国本土实施该计划。1986年6月三方在伦敦签署了备忘录,成立了“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委员会”,每年支持350-420名中国研究生和学者到英国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学习和学术研究。
&&&&从1979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向西方各国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万7700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统计之内。
&&&&八十年代中国政府根据中外的实际情况,完善了留学生政策,那就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核心依然是鼓励回国工作,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祖国服务。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说:“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要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告诉他们,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
&&&&二十年中约50万人出国留学,这是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运动的伟大成就之一。这第十代留学生,很多已经或陆续回国,成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高技术产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新一代骨干力量。仍在国外工作的学子们,也在寻找机会,珍惜机遇,用各种方式为祖国的振兴和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20世纪出现的一批世界著名华人科学家,事所必然,但一切必然莫不通过偶然而实现,凭机遇而发生。正如杨振宁所说:诺贝尔奖也是可遇而不可求。
&&&&改革开放路漫漫
&&&&从鸦片战争撞开中国紧闭的大门,到20世纪末的自主改革开放,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漫长岁月,充满了曲折、坎坷、流血和牺牲,多少仁人志士和学者献出了生命。正如戊戌变法后血溅菜市口的谭嗣同()所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30虽经苦劝,但他不肯躲避,决心以血唤醒民众。
&&&&一百多年的历史表明,从苦难深重的中国出国留学的,都是忍辱负重,发愤图强,为祖国强盛而拼搏,去投入一场战斗。欢送的亲友以为是去“西装革履、牛奶面包”,实则大谬不然。打工求学,常饥寒交迫。自费的一旦断了接济,求生存就成了首要任务。即使公费生,首往异国他乡,语言障碍,精神压力,无亲缺友,需要全力以赴去应对那越来越酷烈的教育制度。历代留学生和学者中遭迫害、扣压、驱逐、遣返的不计其数。他们的艰辛和苦难,历史记录汗牛充栋。
&&&&20世纪上半叶,从辛亥革命到建立共和国以前,在革命斗争中牺牲和被反动派杀害,在各种场合为国捐躯的归国留学生成千上万。下列是曾见诸报章而震动全国的悲壮。
&&&&1905年4月,吹响民主革命号角的《革命军》作者,留日归来的邹容(,1902年留日)瘐死狱中。
&&&&1905年12月,湖南留日学生陈天华()为抗议日本政府《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而蹈海自绝,以死抗议日本政府,唤醒同胞,年仅30岁。
&&&&1906年10月,山西留日学生李培仁()为推动从德国人手上收回山西矿权运动而蹈海。
&&&&1907年7月,留日学者秋瑾女士()殉难于绍兴,终年31岁。留绝命笔曰:“秋风秋雨愁煞人”,“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1911年,林觉民()挚同学数人从日本赶回广州参加起义,葬身黄花岗。致妻诀别书云:“吾作此书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有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求福也。汝其勿悲。”年仅25岁。
&&&&1913年3月,辛亥革命先驱、留日学者宋教仁()在上海遇刺,二日后逝世,年32岁。
&&&&1925年8月,孙中山的忠实朋友和同志廖仲恺(,生于美国,留学日本)被刺身亡。夫人何香凝说,“廖先生是为着中国争自由而死,为国民革命而死。”
&&&&辛亥革命以后大革命时代被杀害的著名留学生有:杨暗公(,1917年留日),汪寿华(,1921年留苏),孙炳文(,1922年留德),李大钊(,1913年留日),陈延年(,1919年留法勤学),陈乔年(,1919年留法勤学),赵世炎(,1920年留法勤学,1923年留苏),张太雷(,1921年留苏),王一飞(,1921年留苏),傅烈(,1920年留法勤学,1924年留苏),罗亦农(,1920年留苏),向警予(女,,1919年留法勤学,1925年留苏),彭湃(,1921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郭隆真(女,,1920年留法勤学,1924年留苏),王步文(,1925年留日),蔡和森(,1919年留法勤学),刘伯坚(,1920年留法勤学,1923年留苏),瞿秋白(,1920年去苏任记者多年),等等。
&&&&共和国成立以后,滞留在各国的留学生和学者归心似箭,急切寻求回国之途,遭到了美国、日本、英国等政府的阻挠。他们奋起反抗,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始得归回祖国。
&&&&中国现代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1904年留日,1917年留英)冲破重重险阻于1950年回到祖国,领导开创了新中国的地质事业。
&&&&钱学森先生在美国受到的迫害是学者们苦难经历中悲切的代表。32&33&34
。40年代末,正当他在航空、航天、火箭理论和技术方面卓有成就,为美国航天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时,受到麦卡锡主义政府的迫害。他留美12年后功成名就时,年36岁,于1947年回国探视,与青梅竹马的蒋英完婚。因与朋友聚会听音乐,美国指控他是共产党,回国秘通中共,吊销了他参与研究工作的证件。满腔愤怒的钱先生决定返回祖国,不准,反而遭拘捕,保释后又被扣留五年多。朝鲜战争后,经周恩来总理和外交部的援救,才和一批被美扣留多年的留美学者返回祖国。1986年胡耀邦同志主持中央会议,听取钱先生关于系统工程的报告,得知他接到母校加州理工学院邀请返校参加学术活动,劝他宽容地回去看看。钱先生仍怒不可遏,说:“我的情况不同。美国政府如此迫害,他不道歉,不改正错误,我不能回去”。后来,他对我们讲:“只要美国不承认错误,我此生此世绝不踏上美国的土地”!35钱先生1954年在美国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开创了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受到全世界科学界的赞扬。他说,“那是为反抗美国特务的迫害而作”!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真正的工业化建设,数代中国人的梦寐夙愿开始成真。历代归国的学子们,意气风发,崇论宏议,荣辱皆忘,全身投入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事业,与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写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光辉的新篇章。然而,历史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世事如大海,无日不风波。五十年代运动不断,一直发展到文革十年大乱。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在内的知识界,那些建设新中国的中坚力量,捧着一颗心在奉献着的归国学者们,在一个接一个运动的冲击下,惊疑、彷徨,不知所措。即使谦诚应对,也难避开旋涡。文革期间“四人帮”和造反派们的返祖野性达到了顶峰。批判、斗争、牛棚、放逐,留美的成了美国特务,留苏的从“4821”起,都是苏修特务。从第三国际儿童院回到祖国的先烈子弟们,自认为是“天生的国际主义者”,放言无忌,在逆境中轻抛青春生命,辜负了一片忠心,此种悲怆并非一二20
。老一代科学家们,想用科学去克服愚昧的,变成反动权威。像马寅初先生那样大气凛然,明知寡不敌众,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绝不向那些以势压人的势力投降,这是极少数。部分学者于人格丧失后,不堪受辱,拂袖弃世而去36
。精英既去,万马齐喑。倘若鲁迅先生在世,也难以幸免37
。就这样断断续续20年,工程师不做工程,科学家不格物致知,文学艺术家斯文扫地,尚存的老、中、少学子们都白白荒废了20多年的光阴。浩劫过去,春风又吹开了夭桃李,新中国已向全世界开放。知识界兴高采烈,崇辱皆忘,又重新投入战斗。然而,岁月无情,前几代渐凋谢离去,第九代留学生和从国际儿童院长大的小弟小妹们也已两鬓如霜,垂垂老矣,被催促办理退、离休手续。
&&&&开放路漫漫,人生无坦途。盛世道路也崎岖。
&&&&保持开放性是永恒的主题
&&&&最近20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所显示的巨大威力使世界震撼。尽管20世纪中国人口增长了三倍,今仓廪充溢,服装过剩,人民丰衣足食,自用不尽,还能为世界各国人民的衣食尽礼仪之劳。工业化突飞猛进,经济增长速度20年平均9.3%,创世界记录。人民平均期望寿命已达71岁,比20世纪上半叶增长了一倍。斯情此景,千年所未有。
&&&&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毫无保留地证明了系统学中一个普适定律:只有在一个对外开放的系统中,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人才,才能聚集和增大有效的发展动力,获取有用的信息,才能使系统迅速、稳健地发展成长。相反,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无序性只能不断增长38&39
。观近世各国之发展历程,无一例外。
&&&&过去20年,在民族工业、农业、服务业迅速进步的同时,中国吸用外资4500亿美元,建立外资企业40多万个,外贸规模2002年达到6000亿美元,外汇储备2860亿美元。20年中在华工作过的外国各类专家愈100万人40
。是谓从外界吸收和集聚能量,交换物资和信息。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和高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保持了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回顾20世纪,革命、改革和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主题。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没有革命性社会改造,中国仍会是封建社会;没有民族独立的开放,那是殖民地;没有开放的改革仍然是愚昧落后的闭门自守。20世纪历代留学生回国后对中国的革命、改革、工业、科学技术和其他事业的建立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当是有目共睹的史实。请验证下列历史记录。
&&&&清末人们急切地学日本。“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伊滕、山县、木夏木、陆奥诸人皆20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方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谐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
7数万人涌向日本留学,成为孙中山发起同盟会的骨干,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1日召开成立大会,出席代表12人中有8人是归国留学生,占三分之二。
&&&&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1月3日组建南京临时政府,核心成员12人中有8人是归国学者,占三分之二。
&&&&1923年10月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共15人中留学归国者13人,占87%。
&&&&中华人民共和国10位开国元帅中有6位在国外留学或工作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政府委员共63人,在国外留学或工作过的42人,占三分之二。
&&&&中国教育会于1902年成立于上海。由蔡元培、吴稚晖、章炳麟(,1899、1906年长期留日)、马君武(,1901年留学日本)等人发起。
&&&&20世纪初大批留学生归国,于1913年在北京成立“欧美同学会”,共同寻求救国拯民、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道路。该组织至今仍然显示出勃勃生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以推进科学的传播和研究等多项事务为任务的“中国科学社”于1914年6月由留美学生发起,在美国绮色佳(Ithaca)成立。社长任鸿隽(,化学),书记赵元任(,语言学),会计胡明复(,数学),编辑部长杨杏佛(,矿冶);董事会成员由任鸿隽、赵元任、胡明复、秉志(,生物学)、周仁(,陶瓷)五人组成。1915年在上海出版中国历史上第一期《科学》杂志。41
&&&&中国农学会于1917年在上海成立,由丁颖(,东京帝国大学毕业)、邹秉文(,1915年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蔡邦华(,日本鹿尔岛农学校、德国柏林大学毕业)等发起。
&&&&中国地质学会于1922年成立,由丁文江(,1906年留英)、章鸿钊(,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翁文灏(,留学比利时)和袁复礼(,美哥伦比亚大学)等人发起。
&&&&中国数学会1935年成立于上海。董事会、理事会与评议会主要成员有:胡敦复(,美哈佛)、冯祖荀(,日本)、姜立夫(,美哈佛)、熊庆来(,法国)、陈建功(,留日、美)、苏步青(1902─,日本帝国大学)、江泽涵(1902─,美哈佛)、钱宝琮(,英国)等。
&&&&中国天文学会1922年建立于北京,第一任会长高鲁(,布鲁塞尔大学)、副会长秦汾(1882─?,美、英、德留学)。
&&&&1928年南京政府建立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长蔡元培。1948年选举产生81位院士。数理组26人和生物组25人全为归国学者。人文组28人,除国学、中医、出版专业等5人外,都是归国学者。
&&&&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座越江大桥──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建成通车。总设计师茅以升(,1921年留美)。他说:“崎岖多于平坦,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中国科学院于1950年成立。1955年首届学部委员共172名,(不含哲学社会科学部)有158位是归国学者,占92%。
&&&&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
&&&&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中国很多人对20世纪这段历史感到尴尬和不快: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何都来自西方?42从康熙开始就不服气,有“西学中源”说。1704年他评《三角形推算法论》曰:“论者以古法、今法之不同,深不知历原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西人守之不失,测量不已,岁岁增修,所以得其差分之疏密,非有他求也”。43群臣诺诺。乾隆时代的袁枚()也随言现代科学是中学西渐而成:“西洋有算术,名曰几何,乃冉子(前522─前489)所造。今在海外,西人得之,出其精思,以成此书”。44这些说法早为历代中国科学界所否定,那不过是虚荣的牵强附会。正像杨振宁先生所断:儒家说的“天人一物,内外一理”的理,不是近代科学所讲的规则、规律和定律。近代科学追求的“理”与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理”是不一样的。传统中国文化里,没有这个定律、规律和这些规则的观念&45。工业技术所依靠的技术科学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并不存在。至于中国为何未产生近代科学?今称为“李约瑟之谜”,科学界已讨论了一百年,仁智各见,至今仍是科学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46
&&&&最近一位英国朋友评论说:“其实,中国人不必为‘李约瑟之谜’太觉不安。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中国的未来未必有多大影响。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过强处和弱点,成功和失败。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即使现代科学未在这里产生,中华民族依然是伟大的。”“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等文化如何?他们消失了,他们的帝国早已灭亡!那里今人的文化与先人完全不同。只有中国的文化、文明生存了下来,并且以其数千年的技术发明和创造启迪了人类。数千年前开始的中华文明,今日仍在繁荣兴旺,中国人未来会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47]
&&&&如果把牛顿定律的出现(1687,清康熙26年)看成为现代科学的起点,到辛亥革命只不过200年。以瓦特发明蒸汽机(1765)算作产业革命的开始,到辛亥革命仅150年。这在中国历史上不过是一个短暂的间冰期。国家处于危难之时,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知识界疾呼“德、赛救国”,仁人志士急切于办“洋务”(工业),贤明的政治家们热情于派青年游学科学技术,是为救国家之既衰,拯人民于水火而战斗的紧急措施,其情可歌,其事当颂,是不待智者可决的。南非首任黑人总统曼德拉说:只有以立即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为斗争目标才能迅速拯救人民解脱被压迫之苦。完全弄明白各种理论的优劣,对处于战斗之中的战士来说那是承受不了的奢侈&[48]。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中国这种以社稷为重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各代留学生的人生观。为发展工业,建立现代科技体系,传授先进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增强国力而学习和奋斗,成为历代留学生心心相印的奋斗目标。国家和人民对他们总寄予殷切的期望。第九代、第十代留学生都是新中国派出的。1953年周恩来总理对留学生说:“三、五年后,你们一定能接替我们的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你们今后的任务比我们这一辈更重”;“你们要好好学习,吸取外国的长处,化为我国的长处,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现在我们更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知识,这一光荣任务放在你们身上,需要你们学好为祖国服务。”[49]&1957年邓小平访苏期间语重心长地说:“这些学生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要好好爱护,严格要求;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劳逸结合,智力体力双丰收,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49]&这些语重心长的嘱托,曾激励着数万名留学生、实习生勤劳奋斗,刻苦努力,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习任务,回国后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世纪的中国以其辉煌成就载入史册。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启动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建立了完整的现代科学教育和研究体系,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尽管工业化和现代科学技术事业比欧洲晚了200年,中国奋起直追,仅用了50年的时间,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革命事业的成功到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历代留学生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再过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之日,对外开放的政策会更加宽松,向世界各国派遣和交换留学生的工作仍然会以更大的规模继续下去,成为中华民族继续前进,实现现代化,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应有贡献的有力保障。
&&&&我极为相信毛主席展望中国未来时说过的一段话:应当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n.flying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