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私募基金保壳代发产品保壳

私募“保壳”战
私募备案新规的实施,让大批空壳私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壳战。日前,基金业协会推迟部分私募注销登记的5月1日大限至8月1日,约1100家私募有望“续命”。此外,基金业协会明确表示,被注销的私募可以继续申请登记资格。业内人士称,登记通道的敞开,有望令炒壳热降温。
在私募登记备案新规下,以券商为主力推的私募“保壳”业务用“凶猛”来形容毫不为过。“3天就能成单,只要两万元手续费”……券商业务人员活跃在各大私募群中,主打“优惠”和“迅速”的广告语令人眼花缭乱;一些第三方也推出了“首发产品”计划,为私募提供路演通道。
“过去几年,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出现井喷,一些机构登记备案后开展着跟基金管理完全无关的业务,不少机构根本没有实际的办公场地和人员,完全是个空壳。新规推出之后,保壳成本大大增加,这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基本都是主动弃壳。”一家券商相关研究人员表示。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已登记但未发行私募产品的基金管理人超过1.7万家,占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总量的69%。在这1.7万家中,有接近1/3的私募公司实缴资本为零、无官网、无产品,即“三无私募”。此外,有很大一部分私募为迷你私募,产品规模不超过5000万元,甚至有不少私募产品仅为一两百万元。
自“史上最严”私募政策出台之后,私募界从“小白”到“大佬”都如坐针毡。临近5月1日的第一次洗“壳”大限,新规不仅要求“空壳”私募基金在期限内备案项目,其高管及相关机构的负责人也必须取得基金从业资格证。根据基金业协会公示的信息,备案私募机构数量从4月底的26056家减少至24155家。这就意味着,今年2月5日新规生效后,登记满一年的1901家私募“空壳”已经遭到清理,成为第一批出局者。而3个月后,未能保壳的私募还将继续出局。
空壳价不低
“有私募牌照一张出售,有需求私聊。”“有没有私募牌照想出手?联系人吴总,手机号XXXXXXX。”“私募牌照出让,有兴趣的朋友私信。”除了“保壳”业务凶猛之外,近来在投资圈中,买卖私募牌照的消息也突然多起来。
如今所谓的空壳私募并不在少数,很多人拿到私募牌照后,却拿不出能让客户认可的产品,只能沦为空壳。记者了解到,诸多私募随意备案,但不积极运作产品,这样的空壳私募几乎占整个私募数量的七成左右。
由于相关监管政策加强以及市场转冷,基于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考量,众多迷你私募开始弃壳,“不少私募之前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去备案,产品规模也就几百万元,根本不可能花大笔钱去‘保壳’、‘养壳’。”业内人士表示。
实际上,按照新规,维持一张私募牌照的成本并不低。“比如律师、基金业会费、券商、场地租赁费等,尤其是律师费,月度、季度、年度都要出具相应的律师意见,这样林林总总加起来一年二三十万元是打不住的。”深圳一家小型私募管理人黄先生说。
随着市场转冷,股票越来越难做,小型私募的生存空间更是明显受到挤压。“我们资金管理规模1亿元,按照2%管理费计算,一年营收才200多万元。扣除其他费用,在没有业绩提成的情况下,不可能赚钱。”一位私募人士坦言,与此相伴的是离职潮来袭,“我原来的公司现在只剩下老板和另外一个人。去年业绩不好,钱少得可怜,十几个人的团队基本走光了。”
记者了解到,一个私募“壳”值多少钱,主要看有无产品,产品交易记录情况。一般来说,存续时间长、业绩记录好的,价钱会比较高。这类壳后续募集资金比较方便。大致来说,一家合规的私募基金公司,在不计算注册资本金的情况下,若只为“保壳”,当年需要至少付出700万元的代价,包括实缴注册资本金500万元,以及当年发行备案一只100万元规模的基金产品。其后每年也需要支付100多万元的“养壳”费用。
“壳”从何来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告诉记者:“不少打着‘私募’旗号的‘空壳’并没有发行产品的能力,反而借此从事P2P、民间借贷、担保等非私募基金管理业务,甚至从事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这是必须要清理和限制的。”
“但是市场并不同想象的一样,很多人拿到‘牌照’后,却拿不出能够让客户认可的产品,只能沦为‘空壳’。当然也有一开始就只打算要占个‘牌照’的那部分人。”奚君羊说。
上海一家私募基金的高管也告诉记者:“会出现这么多‘空壳’私募,很大原因就是私募市场火爆的时候,不少代办公司注册业务的中介机构鼓励投资公司拿一个私募‘牌照’,这样中介机构就能多收一笔中介费,但是这些拿了‘牌照’的公司其实并不了解私募。”
“其实在之前北京收紧带‘投资’、‘基金管理’等字样公司的注册后,民间私募壳的买卖就开始火热了,去年12月均价大概在5万-10万元,更有甚者达到20万元。”一位北京私募人士认为,“不过,现在协会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做出发行产品的要求后,私募壳也没以前值钱了,对于不是诚心想做基金投资管理的人说,拿了牌照不发产品照样没用。”
值得注意的是,除去一些可以放在阳光下讨论的用途外,私募壳还有诸多灰色用途,比如一些大小非减持者可以利用这些壳作为“马甲”。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大小非或者大户为了规避监管,会通过“代持”方式将筹码转移或者分散化,这几乎是目前最为隐晦的减持方式,代持的“马甲”如果是私募这类准机构户,显然利于掩人耳目。
分析人士预计,随着私募监管的收紧,私募业走到最后可能只有两处与公募不同:一是“特定和非特定的”,即资金募集方式的不同;二是私募基金投资更具灵活性。但在规范性、信息披露等方面二者应达到同等水平。对于私募来说,未来将是“业绩、规模、合规”的三元考核模式,合规会成为私募的生死线,如果不合规,其他都等于零。
三个月续命
4月29日,基金业协会发布通知,推迟部分私募注销登记的5月1日大限至8月1日,让近千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松一口气。知情人士透露,约1100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有望“续命”。此举令面临8月1日注销大限的私募增加到1.57万家。
不过,基金业协会明确表示,仍然为想要展业的私募保留着大门。通知显示,被注销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若因真实业务需要,可按要求重新申请。对符合登记要求的申请机构,协会将以在官方网站公示私募基金管理人基本情况的方式,为其再次办结登记手续。
业内人士认为,登记大门的敞开,有望遏止“炒壳”行为。据悉,由于多地工商局已经收紧对包含私募在内的投资类企业的注册,再加上基金业协会加强对空壳私募的清理,有登记资格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价格一度攀升。据悉,一个已登记满一年、也有产品备案的私募,近期因为无需补提法律意见书,也没有首发产品的紧迫性,价格迅速抬升。“有的股东私下跟我说,预期价格从10多万元增加到100万元以上。”法律相关人士透露,“据了解,一些想做私募的人甚至以投顾身份来借壳展业,原股东采用代持方式,这样不用变更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甚至不用出具重大事项变更的法律意见书。”
据悉,我国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制度始于日,此后私募基金行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3月底,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5901家。已备案私募基金27553只,认缴规模5.7万亿元,实缴规模4.61万亿元。私募基金从业人员44.65万人。
上海一家显示为“相关申请正在办理”的私募机构内部人士透露,公司早在两年前就成立,目前已发行13个产品,规模达78亿元。只是这些产品都走的是通道,所以并未单独在公司名下备案。新规出来以后,公司内部积极地准备备案事宜,一开始跟很多私募一样存在诸多疑惑,直到4月上旬才提交有关申请,而这个时候正是众私募集中提交之时,所以并未来得及在节前走完程序。
基金业协会公示的信息也显示,5月1日前补充提交法律意见书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500余家,提交首只私人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也有600余家。目前多家机构登记平台上的信息显示“相关申请正在办理”,这也意味着与一些弃壳而去的机构不同,这些机构正努力地进行着“保壳”运动。
[责任编辑:什么是私募牌照、私募基金保壳费用
&什么是私募牌照,怎么办理私募牌照,如何私募基金保壳
&什么是金融牌照,所谓金融牌照,其实就是指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是批准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正式文件。目前金融许可证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部门分别颁发。金融监管根据时段划分为事前监管、事中监管、事后监管,市场准入制度是事前监管的核心,金融许可证则是市场准入制度的常态表现。
& & 传统金融行业需要审批的金融牌照主要包括银行、保险、信托、券商、基金、期货、金融租赁、基金子公司、基金销售、第三方支付牌照、小额贷款、典当12种。&
& & 上述阐述的是狭义的“金融牌照”。事实上,目前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绝大部分平台都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牌照的涵盖范围更广泛。本文提到的“金融牌照”,是泛指互联网金融业务可能涉及到的、且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审批核准的金融业务属性牌照。
如今,随着私募基金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对行业规范化管理的制度需求呼声也日益高涨。根据至善基金了解的数据,截至2018年2月底,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管理规模的共19923家,平均管理基金规模6.03亿元;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3097家,较1月份增长0.94%;已备案私募基金70802只,较1月份增长2.48%;管理基金规模12.01万亿元,较1月份增长2.08%。私募基金管理人员工总人数24.21万人,较1月份增加1181人,其中,已在从业人员系统注册员工人数20.36万人,较1月份增加2984人。
这些不断增长的数字反映了私募行业蓬勃发展的现状,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一傲人成绩背后还面临着私募行业发展不均衡和“二八分化”的问题。根据至善基金的分析,目前私募管理人的分布规模不仅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等结构性因素的限制,还受到部分地区私募基金自身信托关系不明确、投资及融资功能不清晰、市场化信用机制不健全等内部因素的制约。要改变当前的现状,既要从市场制度与市场行为不匹配的视角思考,也要从监管层面考虑如何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筹决策和协调职能,将目光聚焦于推动现代化行业治理体系的建立。
经历了长期考验,拥有出色业绩纪录的私募群体正在出现。私募组合大师的统计数据显示,68只私募产品拥有10年以上年化收益率大于10%的业绩纪录,如明达资产和景林资产拥有12年的年复合益率超过20%的业绩纪录。
自*只阳光私募成立以来,私募行业已经有14年的发展历史,经过A股几轮大起大落的考验,有投资能力的私募逐步得到市场认可。自2017年以来,明达资产、景林资产和高毅资产等长跑价值型私募发行的产品频频遭遇资金秒杀的消息不断见诸于媒体,部分大型私募管理规模正在奔向千亿元的体量。
深圳一位大型私募基金掌门人认为:经过数轮潮涨潮落,尤其是2015年股市巨震之后,银行渠道和高净值客户的投资理念已趋向成熟,价值投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而具有投资能力的私募基金经理是稀缺的。资金自然也就不断流入这些投资能力突出的私募,私募行业显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分析人士表示,由于价值型私募更偏好业绩确定性较高的蓝筹股,资金加速流入长跑价值私募,白马蓝筹行情易涨难跌,大小盘风格转化短期难以发生。券商私募保壳业务3天成单
□金证券记者 胡春春
私募登记备案新规下,券商力推的私募保壳业务究竟有多凶猛?
昨日,《金证券》 记者从券商处了解到,目前保壳业务已经发展到最快3天就能成单。为了争抢业务,各家券商可谓使尽浑身解数。
争食5000家私募
2月5日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公告中提及在规定期限内仍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中基协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公告发布一周后,券商便相继推出帮助私募保壳的“首发计划”。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市场上已登记但未发布私募产品的基金管理人超过1.7万家,占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总量的69%。
理论上看,整个市场有1.7万家私募有尽快发布新产品、避免注销登记的保壳需求。而《金证券》记者统计,这1.7万家中,约有三分之一依托集团公司,自己就有尽快发布产品的能力,如江苏金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它的组建方是新三板挂牌企业金茂资本。昨日公司在接受采访时,明确回应自己解决首发产品不成问题。
另有三分之一实缴资本不足20%,甚至为零,且公司员工不足5人,备案至今无官网、无公开信息或信息错误,这部分私募存在直接放弃登记备案的倾向。只有剩下的三分之一,大概5000多家私募确实有保壳需要。换句话说,目前已推私募保壳业务的券商要争的就是这5000多家私募。浙商证券业务人士对《金证券》记者感叹:现在就是抢哎!
价格战凶猛
券商的“抢业务”究竟有多凶猛?
昨日,《金证券》记者了解到,最新的已经有券商打出“3天就能成单,只要2万元手续费”的口号,上周券商一般承诺得一个星期。首发产品规模上,这周更有券商表态可以做到100万,而上周这一标准是200万。
记者统计,目前已经明确宣传推出私募保壳业务的有中泰证券、申万宏源、中信证券、银河证券、中投证券、东吴证券、山西证券、浙商证券、华泰证券和日信证券等十家券商。
从上周开始,这些券商业务人员便开始活跃在各大私募群中。但从私募反应看,暂时并不着急,观望情绪浓厚。此外,一些第三方私下还推出了“首发产品”客户计划,为私募首发产品提供路演通道,吸引客户;会计、律所等中介也提出打包服务。
总之,这场保壳大战可谓吸引了各方能够插一脚的看客,各种“便宜”和“优惠”让人分分钟凌乱。
注销还是保壳
对于券商力推私募保壳业务,上周一中基协在答记者问时也进行了表态,要求相关中介机构在开展私募基金服务业务时,应当对私募行业法律法规和《公告》的内涵有充分理解和正确认识。
申万宏源方面人士对《金证券》记者称,中基协的意见中并未反对券商开展这一业务,只是提示风险,预计5月1日之前市场会出现第一波新发潮。
按照要求2月5日之后备案的,需在6个月内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 已登记满12个月的,需要在日前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登记不满12个月的,应在日前备案私募基金产品。
不过由于目前市场表现并不明朗,新发产品成立后何去何从仍是问题。资金和操盘实力不够的私募,到底是放弃备案资格还是勉力保壳是个大问题。
南京近200家备案私募无产品
部分私募回应:不排除借助券商保壳
昨日,《金证券》 记者根据中基协公开数据统计,截至昨日,南京约有200家私募无备案产品。而南京全部备案产品约在300家左右。可以说三分之二是无产品私募。
随后记者连线了几家已备案无产品的私募,其中南京沸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方面人士表示,目前市场上很多券商都推了私募保壳业务,难分好坏,公司还需要看看,如果可以,借助券商保壳会在考虑之中。南京橡子树方面人士则表示,公司是去年9月份备案,时间上不满12个月,时间比较充裕,会再等等看。 胡春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免责声明: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搜了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业协会详解4号文 明确表示反对私募保壳倒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业协会详解4号文“反对保壳” 多家私募备案未过栽在“法律意见书” 私募新备案产品不在少数,但法律意见书通过率较低,“法律意见书与系统填报信息不一致”为主要问题。
  离基金业协会2月5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下称“4号文”),已过去一个多月,券商、律所、私募等机构在执行过程中对诸多细节仍存疑惑。
  3月17日,由基金业协会主办的“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宣讲会”在北京召开,对4号文的有关规定进行了宣讲和解读。
  一名参会人士表示,协会对于私募的保壳行为持“反对”态度,登记后的机构应履行持续报告的义务,未来将发布一系列规则,配合4号文,形成完整的规范体系。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私募新备案产品不在少数,但法律意见书通过率较低,“法律意见书与系统填报信息不一致”为主要问题。
  多名律师解释,一方面4号文部分条例不够清晰,理解上有偏差;一方面从事非证券、基金业务的律师“分羹”,导致在尽职调查过程中核查不到位、基础性工作没做好,使法律意见书及格率低。
  协会详解4号文
  3月17日,基金业协会在北京召开“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宣讲会”,对4号文相关问题进行了补充及释疑,逾300家私募基金、律师事务所的相关人员参加。
  一名参会人士表示,协会对保壳和倒壳的行为表示不支持甚至是反对,并指出备案并非“一备了之”,登记之后的机构应当履行持续报告的义务,持续遵守协会规则,这是保证持续合规的基础。同时,协会表示将陆续发布一系列的规则,配合4号文,形成完整的规范体系。
  据了解,协会还对法律意见书、风控制度、实缴资本金、人员方面提出详细要求。
  其中,法律意见书是绝大部分备案私募面临的主要难题。上述参会人士表示,协会对法律意见书提出较多要求,一是重点关注系统填报数据和法律意见书要一致;二是意见书需要证据支撑;三是法律意见书指代要正确。而第一点是目前最大的问题,一旦因信息不一致被驳回,则需出具补充法律意见书进行专门说明。
  他还提及,协会将对法律意见书进行审核,包括约谈高管、现场检查及向证监局、证监会等机构咨询等,视情况在登记或者重大变更的反馈意见中进一步询问,并要求提供进一步的信息或者出具相关补充法律意见书。如果法律意见书中存在虚假、误导或重大遗漏的情况,将无法登记,同时协会将披露该律所及律师的名字,并严肃追责。
  他透露,鉴于每个机构都不一样,法律意见书的内容和价格无法进行标准化,也不存在官方的法律意见书版本,但协会近期将进行问答,并对法律意见书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
  法律意见书通过率低
  尽管4号文执行已有一个月,但法律意见书成功通过基金业协会审核的私募数量较少。深圳一家券商机构部人士告诉记者,“我们从协会了解到,确实有一些私募的法律意见书通过了,但数量不多。”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表示,由合伙人蔡君友、律师谭彦华等人为深圳源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源和资产)提交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法律意见书,已成功通过基金业协会的审核。
  据华商事务所介绍,基金业协会3月初开始审查法律意见书,3月14日第一次开会讨论了十家候选通过管理人,目前仅源和资产一家通过基金业协会审核。
  蔡君友表示,“我们把核查过程、结果详细体现在法律意见书里。从协会近期培训来看,我们的行动契合协会的要求,也就是说法律意见书必须包含律师核实的手段。”
  对于未能通过协会审核的法律意见书,上海一家券商机构部人士表示,普遍问题为“法律意见书与之前填报信息不一致”。据了解,由于此前私募基金备案时已向协会报送材料,律师要进行核实,比如法人代表是否出现更改等。
  上海一名资本市场律师表示,根据基金备案法律意见书反馈意见来看,审核员要知道尽调过程、搜集证据、推理过程,要按这个逻辑来写,类似于法院判决书的写法,包括各方提交什么证据、质证采信、说理、下判。专业化方面要求现场走访、网络舆情搜索,排除P2P等。
  深圳一名资本市场律师亦表示,“打回来的意见书存在核查验证不达标的问题,比如法律意见书要体现出,对某个事实的核查进行了哪些方法手段,核查出什么内容,以及给出结论性意见。”
  他还指出,“有的法律意见书没有律师声明也被打回,即需注明&本所律师同意将法律意见书作为材料一并报送基金业协会并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我觉得最核心的一点是律师问题,有一些律师单纯为了拉业务,意识不到职业风险,对监管没有深刻认识,甚至没有做过证券业务,就来出具法律意见书。”北京一名律师表示。
(责任编辑:钟慧 UF025)
&&&&&&</div
“打新”以低风险高回报的特性,成为投资者争相追逐的香饽饽…[]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代办私募基金备案保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