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50+_,怎样才能打中新股。

芦蓬原创:&上帝太喜欢90后了——50、60、70、80、90后压力分析
芦蓬原创:上帝太喜欢90后了——50、60、70、80、90后压力分析
作者:芦蓬(王栋)
本文为原文《70、80、90后形象、现状、使命思考》中压力分析的部分整理,其他部分整理为《伟大的90后——50、60、70、80、90后的形象、现状、使命》。春节放假回来,经历了喝酒、感冒、发烧、无力、嗜睡,然后再感冒、发烧、无力、嗜睡,终于前两天好了,赶紧把原来的文章整理一下,形成两篇文章。本文《上帝太喜欢90后了——50、60、70、80、90后压力分析》共2.89万字,又浪费大家阅读时间了。谢谢大家支持芦蓬!
我们有的时候,经常听到70后人在网上说现在工作压力大,而80后的人在网上不仅会抱怨自己的工作压力大,而且会更加慨叹房子、婚姻、孩子等生活压力大的直不起腰来,而90后的学生则在说自己的学业压力大,大到让人无法呼吸,就业压力大,大到让人看不到明天的太阳。可以说现在网上关于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学业压力的话题非常多,郁闷和抱怨不断。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下,我们现在年轻人的各种压力,与我们的父辈们在这个年龄段的时候,所面对的人生的学业压力、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的状况相比,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的压力更大呢还是更小呢。从我个人对于父辈们年轻时候经历的调查,已经自己对于儿时经历的回忆而言,个人觉得,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的学业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与前辈们相比是小的多的。如果从年龄段上来讲,从50后到60后、70后、80后、90后,各年龄段的人的学业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是在逐步减小的。而且不仅仅是在各年代的人在其年轻时考学、立业、成家的时候压力是在逐次降低的,即便是现在各年龄段现在所面对的社会压力,以及各年龄段的应对能力而言,从全部人群的角度看,50后开始面对养老压力,60后的中年危机,70后的事业压力,80后的家庭压力,90后的就业、升学压力,比较而言年轻人由于掌握比较强的劳动技能,社会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各年龄段的人的压力也基本呈现逐次降低的情况(由于50后、60后、70后的人群阶层分化较大,就其人数最多的主体人群而言,50后农民的养老压力、60后农民为子女成家的压力、70后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压力也基本是逐次降低的)。可以说上帝太喜欢90后了,当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已经处在了我们国家各个年代的人在各方面压力最小的时代。
本人在文章《伟大的90后——50、60、70、80、90后的形象、现状、使命》已经详细分析过,媒体中和我们日常一般意义上所说的50后、60后、70后、90后,不是真实的按照出生年代来划分的50后、60后、70后、90后的主体人群的情况,而仅仅是他们中的一部分。“50、60后”指的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人中的精英中的精英;“70后”指的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中的精英分子;“80后”指的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中的大多数;“90后”指的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中的“问题“分子。而真正按照出生年代而定义的50后和60后的主体人群是农民,70后的主体人群是农民工,80后的主体人群是现在在城市里、工厂里的工薪阶层、工人,90后的主体人群是现在学校里的学生们,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本文中分析中的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除文中意思明确表明外,主要指的是按照其真正的出生年代定义的各个年代的主体人群。
一、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学业压力分析
&现在我们的学生对于学业的压力、学习的压力天天在抱怨,而媒体上关于现在中国学生学业压力大的报道更是铺天盖地。好像我们现在学生的学业压力不仅仅与全世界各国比是最高的,而且也是古往今来之最,后无来者不敢说,已经做到前无古人了,无以复加了。那么我们结合中国历年来教育的发展情况,把现在90后学生的学业压力和80后、70后、60后、50后在学生时代的学业压力做一下对比详细分析一下,各个年代的人学业压力的情况。
&现在的90后在学生中的跨度比较大,有的还在上高中可有的上大学,有的上研究生,更有的已经毕业。为了简便起见,我们仅仅分析高考的情况,因为高考是最为重要的升学考试,也是学业压力最大的考试,最能体现各年龄段的人的学业压力。
相对而言,50后和60后很多是知青一代,两个年代的人高考基本上是在一起的。1977年、1978年、1979年,三年中,挤压了十几年的人一起高考,绝对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1977年报名的人是570万,录取27.3万,录取比例为4.8%,1978年为6.6%,1979年为6.1%。可以说这三年能够通过高考的人不仅仅是极其聪明,而且其毅力也绝非常人能比,就是其运气也要比一般人好很多才对(本身能够报名高考的人已经是极其少数的人了)。可以说只有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好条件占尽的人方能进入大学。而后80年代高考进入正轨以后,招生量有所增加,但是在整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也就是60后最后的一批人高考的时候,全国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基本在60万以下。而当年的1962年以后到1969年我国每年平均出生的人口2741万人,比后来的实行计划生育后的80后和90后要多很多。1950年-1969年我国共出生人口2.19亿,而1977年-1987年(大部分学生为17-19岁高考)高校录取人数为451万,整个50后和60后能够通过高考升入大学的人,占全部人口的2.06%。50后和60后在那个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学到了现在书本上不能学到的东西,锻炼了他们的实践年能力,但是仅就学业压力而言,是以后的高考应届生无法想象的。
70后所面临的高考基本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这个时候,社会上对于高考重视的风气已经形成,但是高校的招生人数依然非常少。70后(1970年-1979年)共出生人口2.20亿,而年高校共录取803万人,能够通过高考升入大学的人,比例为3.65%。70后前期和后期的升学比例差异比较大,1970年出生2774万,1988年录取67万,比例为2.42%,1979年出生1738万,1997年录取100万,比例为5.75%。综合来看70后能够通过高考,升入大学的概率已经较50后和60后提升了77.33%。但是其难度,和学业的压力也是现在的孩子无法相比的。
国家1999年开始高校大规模招生,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而这次扩招正好被80后的人赶上了。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到2007年最后一批1989年出生的人高考的时候,招生566万,而考生只有1010万,录取率为56.04%。而由于从1981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80后的人口并未比70后多多少,1980年-1989年共出生2.22亿人,而1998年-2007年高校录取人数合计为3522万人,能够通过高考升入大学的人,比例已经达到15.84%。当然80后前期和后期能够上大学的人比的比例差异更大,1980年出生1797万人,1998年高校录取108万人,比例为6.01%,而1989年出生2432万人,2007年录取566万,比例为23.27%。可以看出80后能够通过高考升入大学的比例是70后的4.34倍,也就是说80后的学业压力只有70后的23.03%,可以说压力已经小了太多了。
90后面对的高校扩招更加疯狂,而且90后的出生更多的受到计划生育的影响,出生人口较之80后已经有所下降,1990年-1999年出生人口2.12亿人,较80后总人数减少1062万。90后现在还没有全部通过高考,但是从已经通过高考的人数情况来看,1990年-1997年共出生1.73亿人,而2008年-2015年高校录取人数合计为5337万人,能够通过高考升入大学的人,比例已经达到30.89%。90后前期和后期能够上大学的人比的比例差异不是特别大,1990年出生2407万人,2008年高校录取599万人,比例为24.89%,而1997年出生2038万人,2015年录取700万,比例为34.35%。而且现在90后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已经多样化,很多人已经将出国等作为高等教育的选择,也有很多人因为其他原因不参加高考,高考的报名人数在逐年下降,高考的录取率最近几年已经达到了75%左右。可以看出90后能够通过高考升入大学的比例是80后的1.95倍,也就是说90后的学业压力较之80后又小了很多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从高考的升学压力对于来看,以升入大学的人数占全体人口的比例来计算,90后面对的升学压力相对而言是最小的。90后能够上大学的概率是50后、60后的15倍,是70后的8.5倍,是80后的1.95倍。可见现在90后们天天叫嚷的学业压力大,实际上是我国教育史上最小的。与前辈们相比90后所面对的升学压力非常之小,只是50后、60后的十五分之一,70后的八分之一到九分之一,80后的二分之一。可以说对比前面人所面对的升学压力,90后们你们所说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的学业压力,在50后、60后看来简直就是在享受学习的乐趣、在70后看来是愉快的高考旅程、在80后看来是从容的面对未来。当然现在90后所面对的学业压力还有新的问题,如90后需要面临更多素质教育和考研等方面的压力,但是即便如此,可以说90后所面对的学业压力依然是最轻最轻的,80后做梦还能梦到这种轻松程度,而估计50后、60后、70后当年做梦都不会想到90后所面对的学业压力是如此之轻松愉快。
二、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就业压力分析
年轻人的就业是任何国家重点解决的问题,现在的90后已经成为就业的主力军,成为我们国家再就业方面重点结局的问题。而对于找工作的压力问题,也成为90后在网上抱怨人生艰难,压力山大的重要方面。但是我们可以回顾对比一下各个年代的人的就业情况,真实的回想一下各个年代年轻人的就业情况,就会发现,我们的90的就业形势还是不错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多少就业压力。
50后和60后的就业主要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主要实在1975年到1985年进行就业,而这一时期的就业中的现象就是,农村到生产队去,无所谓失业问题,但也绝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就业。而这批城市的青年就业可就是多重的坎坷了,开始是要到下乡当知青,而后是返城待业。可以说50后和60后的就业来说,自己个人的努力所起的作用,是不太大的,在其就业阶段虽然有些艰难,但是压力之说并不大。但是50后和60后在他们进入中年40岁以后,却真实的感觉到了就业的压力。在农村的50后、60后,在世纪之交成为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的50后和60后很多成了国企的下岗职工。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顶梁柱,这个时候的就业压力才真正是就业压力,没有工作,一家老小就没有饭吃。而要工作,50后和60后由于受教育年限较少,劳动技能相对缺乏,而且由于到了一定年龄,体力也开始下降,那么他们面对的就只能是城市里最脏最累,工资待遇最低的工作,而且一起抢活的人太多。城市里的50后和60后下岗职工,“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而眼前的一切却要重新再来;农村里的50后和60后在城市里只能干最买有技术含量、收入最低的活,而且还不能彻底离开农村,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在农村种地和在城市里干环卫等工作的人都是农村来的50后和60后。可以说在90年代末和新世纪之初,50后和60后所面对的就业压力是真正的就业压力,那是“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
而且这个时候我国的教育改革、住房改革、医疗改革的市场化开始了,50后和60后成为这些改革冲击,第一批真正感到阵痛的人。国企改革使他们收入降低,而教育改革他们的孩子上学开支大了,住房改革自己的住房和孩子的住房都要他们出钱,医疗改革的利益受损者更是这批人。但是“为了我致爱的亲人,为了那些期待眼神,我不能随波浮沉,再苦再难我也要坚强”。各个方面的压力同时压到这些已经不惑之年的50后和60后身上,这才叫真正的就业压力,不就业就不能生存的压力(在这里50后和60后一同论述,相对而言50后的就业压力比60后还是要大很多的)!与后来80后和90后,面对的可以啃老,自己吃饱了全家不饿,一家人帮着给你找工作,还要挑三拣四的就业形势,50后和60后在中年不惑之时所面对的再就业形势,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70后的就业时代主要是在90年代到新世纪之初,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处于计划向市场转型的时期,当时的大学毕业生,90年代中期以前还是包分配工作的,开始市场化以后,工作也是不错的。可以说上了大学的70后就业压力是比较小的。但是生活在农村的70后就要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问题。所以70后的主体人群农民工,他们走向社会面临就业的时候,正是我们国家农民负担最重的90年代中期,土地的收入非常地,而且负担比较重,所以70后的农民工,一般都是年轻的时候在农村种了几年地,由于土地的收入太低,然后才来到城里打工的。这样在90年代末和新世纪之初,70后的农民工也就和50后、60后的人一同来到城里打工,与城市里的下岗职工一起竞争。而70后所面对的压力较之50后和60后是小得多的,因为一方面受教育较多,有一定的劳动技能,体力也好;另一方面他们的负担比较轻,上边老人身体还好,下面没有孩子。但是他们来到城市,面对的是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打拼,白手起家在城市打出一片天地。在农村还有些割舍不下,但是主要的生活必须在城市中了,而且后代是一定要下城市生活了,这代人就必须打下基础。这样他们所面对的压力就是三个年代的人一起竞争工作岗位,虽比50后和60后压力小,但是其白手起家的、体力劳动的奋斗,也不是现在的90后们面对的就业形势所能体会到的。
80后的就业主要是在新世纪的前十年,这个时候80后所面对的就业形势就新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大学生毕业就业困难的问题,这也是高校扩招后出现的问题。所以对比70后的大学生,80后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就空前的大起来。最典型的就是80后大学毕业后,考公务员和事业编的人员的竞争极具增加了。也恰恰是这些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在网络上大喊自己就业压力大,毕业就失业。但是我们另外要看到的是,80后就业的时候,中国已经加入了世贸,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形成,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各种企业,将原来进城的70后和80后全部收下,还出现了民工荒。可以看到的是80后无论通过考学还是打工进入城市工作,大部分工作的地点已经是工厂、写字楼了,已经是比较稳定的工作了。十七大以后,劳动者收入的增长,尤其是农民工收入的增长速度开始大大超过经济增长。再这样的就业形势下,80后总体上的就业压力是要小于70后的,因为他们从小已经适应了市场经济规则,而且完全没有对于农村的眷恋,一开始就拥有超过70后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世界工厂。可以说80后的就业压力而主要指的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原来的大学生就业没有原来好了,就业压力空前大了,而就全体80后而言,就业形势并没有网络上喊得那样严重。
90后由于受教育的年限比70后和80后大大拉长,只是在最近两三年才大量进入就业市场。这个时候,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是极其旺盛的,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增就业超过6400万人,超过了全部90后的就业人口。尤其是在2012年以后,中国的供给劳动力已经出现负增长,而劳动力需求却还在不断增加,各种劳动力的工资都在飞速的增长,几年间就出现翻番的现象。可以说90后进入就业的时候已经面临的是:只要你愿意工作就一定有工作;只要你肯吃苦,肯踏踏实实干工作你的收入就一定不差;只要你有一点劳动上的特长,你就一定有发挥的地方,一定就比别人收入高。看看现在90后弟弟妹妹们的就业,和就业后所拿的工资,自我感觉,他们的就业真是不难,他们的就业压力也真是不大。而且有一种现象让80后在中小企业中工作的人内心对90后恨得咬牙切齿,自己在这个企业干了好几年了,已经是业务骨干,但是90后入职的工资经常就比你高。自己辛辛苦苦和老板拼打出一片天下,是给90后打的,你不跳槽不涨工资。而且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90后的父母们已经普遍有了一定的养老保障,而且他们的父母已经为他们的生活储备了足够多的物质财富,父母也基本不期望他们赶紧就业来增加家庭收入。可以想象90后的就业是在没有家庭生存压力的情况下,完全是按照自己愿望去选择就业,好像90后的就业压力主要“说“出来的,而不是真正感受到的。(当然从去年开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90后的就业压力出现了一定的增加,但是依然压力不大)。
现在我们反映的很多90后新民工的问题,更多不是就业压力的问题,主要是思想认识的问题,而且产生问题的人数也比较的少。很多90后新民工问题的产生也比较好解决,因为经常是由于主流社会没有关注到他们的问题而产生的问题。只要我们的主流社会稍微关注一下90后新民工的问题,无论是增加他们的资源分配,还是增加对于他们的教育,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为什么不关注他们,就是因为,在50后、60后、70后、80后看来,90后新民工所面临的就业条件,生活的环境,与他们年轻的时候比好太了,他们感到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工作压力,不会产生任何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综合而言90后的就业压力真的不是太大,为什么90后经常跳槽,比80后刚工作的时候要频繁的多。我们经常有的时候觉得90后比较任性,但是他们任性的前提是有新的槽让他们跳进去。看看现在的90后就业,个人感觉,如果说90后就业有压力的话,基本是来自于互相攀比,为了工作的更舒服,去寻求更好的付出回报比的“压力“。可以说对比而言,50后、60后的就业压力是,不就业就不能生存;70后的就业压力是,不就业就不能在城市立足;80后的就业压力是,不就业就不能发展;而90后的就业压力基本就是,不就业就不能好好的”玩“(主要是指90后现在的生活方式)。
三、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住房、婚姻、养孩等生活压力
现在年轻人对于压力的更多感受是来自于生活压力,最为重要的是住房、婚姻、养孩的压力,也就产生了房奴,孩奴等词语。尤其是80后,对于生活压力的感受最为明显,80后自称是最为史上最为悲催的一代,因为他们认为现在的主要经济资源被60后控制,而70后也分了一杯羹,而60后们又把资源转手给了90后,剩下80后夹在中间,什么都没有得到。而随着90后陆续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面对生活的压力,面对比80后高出几倍的房价,高出几倍的婚姻费用,养孩费用,也是泪水一片片。尤其让90后的男孩们倍感压力的是,万恶的80后“老男孩”们,和他们争夺他们自己感觉应该天然属于他们的90后新娘。可以说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生活的渐渐稳定,90后越来越处于数数什么都要钱,想想什么都犯难,四面楚歌的生活压力中,他们的哭声开始超过了80后。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各个年龄段对于生活压力的感受好像是越来越大的,特别是逃离北上广,躲避压力,成为近几年被生活压力压得无法翻身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选择。但是我们去仔细的观察和回想一下身边的50后、60后、70后、和80后、90后在住房、婚姻、养孩等生活压力方面的真实情况,就会发现,实际上各年龄段的人,无论是现在现实面对的生活压力,还是当他们在年轻的时候,面对的住房、婚姻、养孩等压力的时候比,个别的可能有所增加,但总体情况来看从50后、60后、70后,到80后、90后,生活压力都是在依次减轻的。
1、真正压力大的50后和60后,现在面对的生活压力及其成家立业之时的生活压力分析
50后和60后,现在的年龄为45岁到65岁,他们现在多数已经不用面对自己的住房、婚姻、养孩的生活压力问题,但是他们却需要面对他们孩子的,也就基本是80后和90后的住房、婚姻、养孩的生活压力问题。50后和60后的人群在经济上分化非常之大,但其占人口最多的农民群体,其年轻的时候收入是不多的(城市中的一般职工,在其年轻的时候收入也非常低),也就是说,他们以前没有太多的积蓄。而且他们身强体壮能攒钱的时候,没有什么理财途径,基本最好的方式就是存银行,现在有了投资理财渠道了,他们绝大部分人也是不懂的(能够买金,买股的中国大妈只是他们中的极少数,多数人只能存银行),这样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他们原来攒的钱,到了孩子真需要用的时候也不值钱了。可以说现在50后和60后的大部分的收入积累,也就是这几年来体力劳动收入增加后攒下的。但是当他们的孩子们80后和90后面对已经看得眼晕的房价的时候,他们需要咬紧牙关计算着他们比孩子们还要低的多的收入水平,拖着疲惫的身躯,和他们的80后和90后孩子们一起面对,他们几乎无法想象的房价。可以说用他们的收入来衡量,他们为他们80后和90后孩子们的住房、婚姻、养孩压力而背负的债务压力,一点都不比80后和90后小。要知道,大部分50后和60后是靠体力吃饭的,而且是干收入最低,最苦最累的,收入最不稳定的活,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的下降,也就意味着收入的下降,到了一定的年龄,找活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而且50后和60后,到了50岁以后,身体已经疲惫,由于多年的劳累,身体机能下降,疾病开始迅速的多起来,很多人已经处于疾病缠身的状态。就在这种状态下,很多人已经要开始面对自己的养老问题了。但是当他们的养老问题实际已经开始呈现的时候,他们却根本就无暇思考,因为他们现在更急切需要面对的是自己父母一代人的养老问题。父母还需要养老,你即便是已经身体不行了,也不能说自己老了。更大的问题是,在50后和60后年轻奋力工作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起来,他们父母一代的医疗和养老就更没有着落,到现在50后、60后和他们的父母依然是我们国家社会保障最薄弱的人群。
还有一个压力也是70后、80后、90后不可能有的,就是由于中国社会发展速度太快了,今天社会的价值认同上,更加推崇“新”。50后和60后的很多东西越来越不灵了,他们需要去重新适应这个时代,和年轻人在同一起跑线上去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事物。这是他们的父母一代和孩子一代都没有的烦恼。可以想象他们将是多么焦虑的面对这些新的事物。比如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孩子,80后和90后们,和他们的价值观差异太大。他们觉得自己挣钱养80后和90后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压力再大也要挺起来,而80后和90后被他们养着也心安理得;但是他们觉得80后和90后被他们养着之后,需要尽尊重他们,听他们话的义务的时候,却发现80后和90后在他们看来却极其“不听话”、“不懂事“,权利和义务完全不对等。更气人的是80后和90后还“不听话”的理直气壮,整个社会舆论在他们那边。很多50后和60后有时候感到,奋斗一生都为了孩子,所有的心血都给了孩子,但面对如此“不听话“、“不懂事“的孩子们,会感觉自己这一辈子太没有意义了。有时候为孩子付出辛劳,财富,受到多大的压力他们都能忍受,但是当感到孩子们却不能像他们内心渴望的方式对待他们,”太不懂事“的时候,他们是无法忍受的。而且面对悲惨的这一切,还没地方说理,整个社会的价值更倾向于“不懂事“的孩子。可以说,我们现在所说的由于社会发展太快,不同年龄段的人之间存在较大的”代沟“,社会不同价值观之间有比较大的摩擦,但是基于此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是由年龄大的人来承受的,而且主要就是压在现在的50后和60后身上了。因为比他们老的人主要是思想意识压力,主要是”看不惯“,比他们小的人容易接受新的事物,而对他们50后和60后的影响却是不仅仅是思想意识方面的,也有需要极大影响,甚至彻底改变他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有时候对于某些50后和60后来说,这种由于社会变化发展,带来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上的不适应压力,比实际的经济生活压力还要大。
以上就是我们现在的50后和60后需要面对的现实压力,绝对比是现在的年轻人所面对的,要大的多的多。也就造成了现在的50后和60后处于了人生的危险期,很多疾病突发和显现,出现了较高的猝死情况。50后和60后中真正成就卓著,所谓的实现财务自由者,实际上寥寥无几。大部分的50后和60后,生活压力比年轻人大,生活条件比年轻人低,休闲方式比年轻人少,精神状态也比年轻人差,更没有多少压力的排解方式,唯有咬紧牙关,硬着头皮,双眼茫然于这个他们越来越看不懂的世界。
而对于50后和60后当年在成家立业的时候面对现在80后和90后面对的住房、婚姻、养孩的压力的时候,实际上也是面临巨大压力的,绝不是现在我们年轻人想象的轻松愉快。50后和60后的人的面临成家立业,也就是面临自己的住房、婚姻、养孩的压力的时候,主要发生在年,大家可以想象在那个时候,房价肯定是没有现在这么高的,男女比例没有这么失调,结婚的礼金也绝对没有这么丰厚,当时的孩子也没有这么金贵,养孩子成本要比现在低得多。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也比现在低得多,普通人的收入更是比现在的人低的更多。而且50后和60后的人,分别赶上了中国在年的人口出生高峰,和年的两次人口生育高峰,那么到了这些生育高峰的人口面对住房、婚姻、养孩的问题的时候,就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而言,整个国民经济和对于个人家庭的经济压力而言,可以想象整体困难是要比现在我们国家和年轻人个人所面对的困难要大的多。
现在的50后和60后的人,他们大多数年轻的时候是在农村的,面对的主要是在农村有住房,农村的青年结婚,他们的子女也主要是按照农村的生活水平养的。但是在当时能够盖几间像样的房子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也基本是要耗尽一个人一生的积蓄的。当时的丈母娘更是要房子的,没有几间房子,结婚也是不可能的。而且现在还有很多租房结婚的人,但是在当时也是不可能的,农村根本就没有租房市场这一说,家里盖不起房子根本就没有人嫁给你。而压力相对小一些的是养孩子的成本,只有在这一点上,压力比现在的人要小的多。但是我们在思考50后和60后的主体,生活在农村的50后和60后,面对当时这些压力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主要是在他们自己原来成长起来的村里去完成住房、婚姻、养孩的压力的,可以依托很多的当地的资源,而现在的80后和90后面对的这些问题,主要是要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来完成这些的。如同样是住房,在自己生活的周边,和到大城市去买个房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当时的50后和60后到城市里去安家落户买房子,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是完全无法想象的概念,其难度要比现在的80后和90后在城里是买房子要难度大得多。如果现在的80后和90后不是在大城市买房子,而是尽在自己周边的县城买房子,其压力并比不当时的50后和60后在村里盖房子难度大。而且当时的房子和现在的房子概念更是没法比,我父母是50后,他们结婚的房子也就是我4岁以前居住的房子,房顶连瓦都没有,大体算来只有25-30个平方左右,一半的面积是火炕,另外一半由锅灶、大水缸、粮食屯、一张桌子、一个放杂物的橱子、一把大椅子组成,可以说卧室厨房、客厅、储藏间都在这不到30平方的地方。而且就这个房子,还是我大伯当年结婚用过的,我的堂哥、堂姐都是在这所房子中养大的,大伯盖了新房后,才用来给我父亲结婚用。这就是当时村里大部分人家的情况和做法,我们家在当时村里条件应该说是中等还要偏上一点。而且我们家乡可是山东省东营市,可是东部沿海地区,可以想象当时全国大部分中西部农村中的50后和60后结婚的时候面临的住房状况,应该不会比我们好哪里去。通过看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就可以看出,陕北农村50后的孙少安,当时还是小队长,天上掉馅饼般的娶媳妇,女方基本是神话般的没要一分彩礼,只是办婚礼整个家庭已经压力巨大了,而最大的问题是婚礼的衣服和吃饭,最后也只能借用村里饲养室边上放种子的窑洞来结婚。这就是当时中西部地区农村第一出生人口高峰的人结婚的住房条件。
另外一个方面是,在50后和60后成家立业的时候,他们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吃饭问题,其收入的大部分首先用于的是基本的食物的需要,而后才是用于住房、婚姻、养孩等生活压力。当时正好是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中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完成的时期,所以年轻人主要的生活压力还是吃饭、穿衣,是基本生存需求的压力问题(只有在90年代后,大部分农村吃饭穿衣的问题才不再放在首位),而不是住房、婚姻等生活改善的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吃饭、穿衣等基本生存问题对于人的压力要比住房、婚姻等生活改善型问题对于人的压力,要大的多的多。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说农村的50后和60后在年轻的时候面临的生活压力,特别是有要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上,要比现在的年轻人面对的住房、婚姻、养孩等压力要大的多。那么50后和60后中的少数,在城市中生活的50后和60后,基本可以说吃饭穿衣问题解决了的情况在,面对住房、婚姻、养孩的压力情况又如何呢?个人感觉可以说,比现在的年轻人所面对的要困难的多。由于这批人正赶上两个人口出生高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这个时期年轻人的需要。虽然那个时代都是单位分房子的,好像是不花钱的,是对于职工的福利,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其住房资源是极其缺乏的,甚至在住房问题上,基本条件并不比农村好多少。城市中的50后和60后大量是知青(主要是50后),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返城的,但是当时城市里的很多基本设施建设,社会配套的机制,根本就没有做好他们返城的准备,可以想象在80年代能够为他们的住房、婚姻、养孩准备什么的条件。可以说80年代四五十平方米的房子,在城市中住上好几口,老少三代同居一处,卧室、客厅,双层床、打地铺,这样的情形很正常。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城市中的50后和60后结婚的年龄一本要比当时的农村要晚的多,基本都要到25岁以后,甚至30岁才结婚,多数情况不是像现在年轻人因为上大学,或则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所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城市中根本没有提供他们基本的住房、婚姻、养孩条件。比如在90年代初浦东开发前期,有说法是“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座房”,实际情况是,当时社会能够给年轻人提供的住房条件基本也就是一张床,甚至出现最紧张的情况,工厂三班倒,你拥有的住房只有1/3张床。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1993年的室内情景剧《我爱我家》中,剧种贾志国和和萍都是国家正式单位的职工,贾志国还是有一定级别的干部,但是都到90年代初了,贾志国和和萍都40来岁了,已经返城十几年,孩子贾媛媛马上上初中了,只有贾志国的单位分了房子,而且要和别人合住一套。而电影《没事偷着乐》中反映的90年代初期,60后天津市民张大民的生活情况,一家人兄弟姐妹五个加一个老人,6口人住在一间屋里,而后又娶进了两个媳妇。影视文艺作品可能有夸张,但是也绝对能够反映,当时的城市里,普通居民的在住房、婚姻、养孩等生活方面的困难程度的。可以说,面对如此的状况,当时城市中50后和60后面对的成家立业的压力绝对比现在城市中的年轻人要大的多。
2、兼顾农村城市的70后生活压力分析
当70后的人在成家立业之时,面对住房、婚姻、养孩等生活压力的时候,主要是在1990年-2010年,由于城市和农村中结婚年龄的差异,面对住房、婚姻的压力,农村基本是在年,城市一般是在年,主要集中的时间是在年。相对于50后和60后,当70后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大家的收入相对多了起来,但同时也面临着过去大量的福利需要用货币去购买的问题。前文已经论述,70后的主体人群是农民工,是向城市转移的农村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应对城市中住房、婚姻、养孩的压力的收入来源已经主要转向在城市中打工的收入。由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相比于50后和60后,70后应对生活压力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越,他们的主要生活压力已经不是穿衣吃饭等生存性的压力,而是变成了住房、婚姻、养孩等改善型的生活压力了,较之50后和60后,70后的基本吃饭、穿衣的生活压力已经小了非常多了。可以说从70后开始,无论农村与城市,年轻人所面对的生活压力已经完全变为了生活改善型压力,与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活压力已经差异不大了。
那么70后的主体人群,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主要是农民工)所面对的住房、婚姻、养孩生活压力与后来的80后和90后相比还是相比大的多的。其中压力区别最大的,也是压力最突出的就是,这些农村出来的70后(本段论述中70后均指农村出来的70后),需要同时面对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的压力,而80后和90后只需要应对城市里一个方面的压力。如在住房方面,70后需要在农村和城市完成两处房产的奋斗,而80后和90后只需要完成在城市中一处房产的奋斗。也就是说来自农村的70后,在城市购买住房的时候,实际上较之80后,并早不了几年。也就是在大约年的几年中,农村70后在城市买住房,城市中70后大量结婚购买刚需房,50后和60后购买改善型住房,80后也进入购房最旺盛的时期,好几“代”人的住房需求叠加的迸发出来才一起急速造成了城市房地产的火爆。
而在婚姻家庭方面,70后也需要面对农村城市两个家,结婚的时候基本在农村,而后慢慢转移到城市生活,很多都是夫妻两地分居(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初期比较普遍),而80后和90后则基本都是在城市里结婚了,生活也全部在城市了。而在养孩子方面,70后就更是农村城市两个压力了,留守儿童的父母主要就是70后,自己在城市打拼,而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孩子只能留在农村上学的情况很多。之后等在城市混好了,在城市买了房子,才有可能将孩子接到身边了,而很多地方由于户口所限,孩子还必须在原籍上学。而80后和90后一般是先在城市有房子,而后再有孩子,留守儿童的情况就比70后少的多了。另外从生育孩子的数量上来看,70后的生育意愿比80后多,70后两个孩子的比例要比80后要高(普遍放开二孩后,这种情况会发生转变,但生育意愿上70后是高于80后的),这样也就意味着70后在养孩的压力上比80后要高一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70后中的主体人群农民工们,由于其正处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前期,他们在农村成家,却要到城市立业,那么就需要面对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的压力:需要同时在农村和城市有两处住房,需要同时兼顾农村和城市两个家庭,需要同时在农村和城市养育孩子。还有其刚刚融入城市生活,也需要有一定的适应过程,而在农村也已经不能很好的生活了。这样处于城市和农村双重压力中的70后,是要比仅仅需要面对单方面城市生活的压力80后和90后们,压力感受是大很多的。
而在城市中的70后和通过大学毕业有稳定工作来到城市的农村70后,相对而言要比70后农民工压力感受要小一些。当这些城市70后和大学毕业的农村70后(下文中统称城市中70后),走向社会的时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建立,城市中公司企业成为其主要就业渠道。在90年代末开始,国家开始实行住房和教育改革,那么正值城市中的70后成家立业的开始,改革中的很多利好70后都受益了,但是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首先由城市中的70后来承担。可以说,住房改革开始后,城市中70后的住房的主要来源变成了商品房,很多人也就成了中国第一批房奴。那么随之而来,70后婚姻中也就出现了对于房子的要求,婚姻的成本也就随之加大,剩男剩女的现象也就是从这些城市中70后开始的。养育孩子的成本急速增加也是在教育改革之后,首先在城市中70后的孩子身上呈现出来,压力也就出现了。但是毕竟而言,当这些城市70后大部分人成家立业的时候,房价还不是特别高,很多城市70后,在2003年就买房子的房奴们,很多现在已近解套了;城市中婚姻的成本也相对没有现在高;养孩子的成本也还没有到达孩奴的程度。但当这些压力来临的时候,在城市70后身上却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基本的状况是,城市70后中越早买房子、越早结婚、越早要孩子的压力越小,越晚的越大。可以说城市中70后受到的住房、婚姻、养孩的压力是要比后来的80后压力要小一些的,这就是现在在很多舆论中看到的,70后比80后幸福、压力小的所在,主要是70后的精英们-城市中的70后比80后的压力小。
总体而言,70后较之50后和60后,压力是要小很多的,其主要面对的生活压力已经是改善型的住房、婚姻、养孩的压力了,而不是穿衣吃饭的生存型的压力了。而相比于80后和90后,70后的大部分,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其由于需要面对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双重压力,其压力是比80后和90后大很多的,而70后中的精英分子,城市70后相对而言比80后要小一些。比如在2009年上映的反应住房压力的经典电视剧《蜗居》,反映了今天城市中普通人的住房压力。但是对比《我爱我家》和《没事偷着乐》中反映出的城市居民的90年代的也就是50后和60后的住房状况,可以发现,《蜗居》中呈现的,在大城市中蜗居的70后(郭海萍、苏淳)的住房条件虽然很差(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结婚晚,买房子晚了),但依然比《我爱我家》和《没事偷着乐》中50后和60后的住房状况,好很多。而对比其中的80后们(郭海藻、小贝),这些70后的精英,城市70后还是不错的,至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不错的房子了,比80后的希望还是大很多的(如果电视剧再延续反映2010年以后的状况,这种差距更明显)。
3、自认为最为悲催的80后生活压力分析
现在在媒体、舆论、网络上对于生活压力喊得最响的是80后,因为80后进入成家立业的年龄主要是从2005年开始的,截止到现在,多数85前的80后已经完成了住房和婚姻,生出了08后,而85后的人还在经历买房和婚姻的过程,也开始孕育新的一代。而也就是在80后的这代人在完成以上三大任务的时候,正好是我国住房价格连连上涨,男女比例失调问题逐渐凸显,养孩成本急速上升的时期。80后们就在此时,走出了农村、走出了校门,走进了城市,走进了公司,负起家庭的责任,也就面临着买房难、买车难、看病难、娶妻难、养孩难、上有老下有小的经济压力,体验蜗居式的住房、蚁族式的生活、候鸟式的奔波。自己感觉收入没有70后好,心理上没有90后看的开,支出远大于70后,而父母支援又远远少于90后。上小学的时候,上大学不花钱,上大学的时候,上小学不花钱。上大学的时候,大学生是稀缺人才,大学毕业后自己成了戏谑的人才。没入股市的时候,傻子都能赚钱,刚入股市,发现自己成了傻子,正赶上空前的2008年的股灾。在国家新出台的普遍两孩政策后,80后发现自己还是历史上最为孤单的一代人,没有兄弟姐妹和你分担这些压力,所以80后自己都已经认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的最为悲催的一代人。
但是我们看到是80后所面临的住房、婚姻、养孩的压力,与70后的主体,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面对城市和农村两个世界的压力相比,80后已经仅仅需要面对城市的单方面的压力了。进入城市后的80后,无论是通过高校扩招,还是通过工厂招工,还是自己创业,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城市的生活,甚至已经适应了高房价,看惯了结婚难,做好了养孩难的准备,因为他们无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已经无法回到农村。虽然我们的80后对于自己的悲惨遭遇描绘的惨不忍睹,诉说的痛苦流涕,但是我们如果和他们羡慕的70后一代人相比,他们即便是买房难、买车难、看病难、娶妻难、养孩难的诸多压力下,他们买房、买车的年龄要比70后的大哥大姐们要早好几年。特别是买车,70后们在80后买车的年龄的时候,做梦都没有想过自己能买上车;80们上班没有几年,在很多小企业中,几乎是和70后同时拥有了医疗和养老保险;而与70后的先成家后买房先比,他们更多是先买房后成家,由于独生子女非常多,双方老人对于小家庭的支援是要大大超过70后。如在90年代的时候,也就是70后进入结婚高峰的时候,流行“一等父母给买房,二等父母给租房,三等父母不帮忙……”这就是70后所面临的父母的支援,也说明70后很多人就是要面对租房子结婚,没有房子结婚的现状。而对于80后而言,80后的父母基本都是一等父母了,80后的父母可能不是一个孩子,但只有一个儿子的情况比较多,父母在买房的问题上怎么也要帮助一下,而且很多是两个家庭一起帮助。而结婚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共同努力的事情了,结婚的礼金虽然高,但是一般来说最终都是用于未来的小家庭了。只要成家后,在城市安定的家中安心养育后代,对于孩子的养育老人的支援就更多了。如2010年上映的电视剧《裸婚时代》反映了城市中,80后(刘易阳,童佳倩)艰难的成家立业的过程,但是其中所谓的裸婚主要就是在城市里没有房子就结婚吗,而对比70后的婚姻,大部分人都是在没有城市房子的情况下结婚的。如《蜗居》中的70后(郭海萍、苏淳)绝对都是裸婚。而且可以看到是,80后没有房子结婚,这主要是发生在一线城市奇高房价下的情况,而80后进入城市最多的三四线城市,大部分80后还是先有房后结婚的,总体而言其买房、婚姻上生活压力要比70后要小很多的。
但是我们去也分明看到的是80后在大喊压力山大,这一方面是80后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他们已经在网络上晾晒自己的眼泪与汗水,让整个社会同情他们。而他们前面的70后和50后、60后,在成家立业的时候,有天大的压力泪水流满了肚子,只能说给身边的人说,整个社会是不会如此真切动情的听到他们的“苦难”的。而另一方面的原因是,80后的压力中有很多是来自于心理感受上的,是心中的“欲望”太大导致的“压力”,是为了追逐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又的“压力”。80后在高校扩招后大量进入大学,来到城市,或者进入城市周边的工厂,或者来到城市创业,可以说80后在其步入社会,成家立业的前几年,其视野和眼观是较前面的青年时代主要在农村生活的50后、60后、70后要开阔的多,高的多。已经到了使他们不可能再回到农村的程度。特别是其中考入大学的80后,由于大学更加集中于一线和二线城市,其视野和眼光的提升更是高层次的。但是在他们的开阔视野,提升层次的时候,也是我国社会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快速拉大的时期,他们拓展的视野都是经济发达地区,先富起来的人的面貌,提升的层次都是以更高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这样当他们进入成家立业之时,所追求的住房、婚姻、养孩等生活标准,都是按照社会中生活水平相对比较高的人群的状态制定的,也就是80后们相对超出一般人实际经济现状“欲望”的住房、婚姻、养孩等要求,成了他们生活压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80后们的很多压力是来自于他们对于周围人的“认知“(很多时候甚至表现为攀比),产生的对于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导致的。这样也就可以实际的对比看出,80后们追求型的生活压力,实事求是的说要比70后的改善型的生活压力是要小很多的,更不能和50后、60后生存型的生活压力相比。
而这种80后与以前相比特有的追求型的生活压力,很大程度上都不能算作压力。真正的压力是你如果不能承受你就不能保持现在的状态,你别无选择,无论你愿不愿意你都要承受。而80后的生活压力则是你如果不去追求这样高标准的生活水平,能够克制自己的一些过高的“欲望”,你也就不用承受这种所谓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压力在不同的方面则就有了四种不同的表现:在思想上表现为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的升力,而在客观现实中表现为实际条件的阻力;在80后以及他们的父母一代人的行动上则表现为动力;而在80后的口中,在他们自己“操纵“的网络媒体中则表现为压力!
4、上帝最宠爱的90后生活压力分析
当我们还在认为90后是一群孩子的时候,很多的90后已经成为了晚婚晚育的人群了,成家立业未来也将更多的成为90后应该面对的问题了。现在90后中有的已经开始面临如此的问题,而有些还在青春期,面对成家立业还要有十年的时间。所以成家立业,面对住房、婚姻、养孩的生活压力,还没有成为90后现在主要面对的压力,虽然很多90后谈起此类问题的时候,有的已经表现出压力大到要比80后呼喊还要痛苦,简直有“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的感觉。但是90后对于这些压力,实际主要是看到80后的“窘像”后,对于自己可怕的未来的想象,而不是真实的感受。
由于90后现在主要的压力来自于找工作,成家立业的生活压力还没有完全呈现出来,这一过程将在为未来的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我们不能真实的比较其面对的生活压力有多大,但是我们根据现在的我们现阶段的社会现实条件,可以设想一下,未来90后群体在未来十五年中陆续进入成家立业阶段,其将面临的住房、婚姻、养孩的生活压力的大体情况,从而与现在的50后、60后、70后、80后真实面对的情况进行对比。
我们首先看一下住房,这是现在生活压力中最大的一个,只要住房解决了,其他的压力会迎刃而解。因为有了房子,也就有了最大的解决婚姻问题的筹码,婚姻问题和养孩问题无论解决的水平如何基本都会解决。而就住房而言,我们的90后真是头顶上掉下了一连串的,几千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大馅饼,甚至还有油条豆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我们国家过去十几年中房地产业近乎疯狂的发展,房地产库存已经到达了需要中央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专门讨论的程度。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现在房地产的库存,虽然各地的具体情况有所差异,但就现在的每年的销售情况而言,大约需要消化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未来的90后需要的房子,现在特别眷恋90后的房地产开发商们,已经为他们都盖好了。从房价的情况来看,居住人口比重最多的三线城市的房价已经较之2013年和2014年有所下降,甚至有的地方下降幅度比较大。这是70后和80后做了十几年的梦,都没有梦到的事情,90后刚刚想买房子,就成为了现实。而更不能忽视的是,未来的二手房市场对于90后来说,更是来的轻松愉快。最大的因素是中国第一人口出生高峰的人口,1950年-1957年出生的人口,最大的已经65岁,最小的58岁,按照我国的现在的人均寿命而言,而在未来十五年其中的大部分人将走完其人生的最后旅程,为90后准备前所未有的大量二手房。可以说90后在未来十五年中,所面临的住房压力的局面,除非是想到一线城市去体验70后和80后未尽的光荣的“蜗居”事业,在三四线城市,90后想拥有自己的住房,需要付出的努力和面临的压力要较之70后和80后要小太多了。
除了以上90后未来十五年面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特别眷恋外,另外90后在面对住房问题的时候其家庭支援能力也要比70后和80后要好的太多。因为90后现在而言独生子女的比例要比80后还要高很多,两家人的经济资源都会投入到他们的身上,在一般的三线城市购买住房,并不是非常艰难的事情。而且就现在已经结婚的80后最后的一批人和90后的最先的一批人看,多是父母已经为其准备了房子,自己都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
住房的压力解决以后,90后的婚姻压力也就不是太大了,现在结婚的末代80后和90后的先进分子,结婚的时候经常出现“一步到位”的模式,在结婚的同时就拥有了房子、车子,而且房子够大,车子够档。这可是大部分的50后和60后,一生都不能实现,一般的70后要在结婚前后,再到养孩子后奋斗十几年,一般80后在结婚前后奋斗好几年,才能得来的。按照现在的这一情况推测,未来90后在其结婚的时候,“一步到位”的比例将变的更高,可见其未来婚姻的压力也并不是太大。如果说婚姻有压力的话,可能会有两个因素让90后感到婚姻的压力:一方面就是随着,我国适婚人口中男女比例失调越来越严重,会出现初婚男女年龄差距拉大的情况,也就是那些成功的80后“老男孩”会牵手90后的女孩,90后的男孩们则就面临更加激励的竞争了,而且这一问题将在未来十五年中,变的更加严重。另一方面的婚姻压力则主要是来自于90后心中的对于理想爱情的追求了,虽然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在择偶挂念上有很强的功利性,但实际上现在90后年轻人在择偶上并不是比以前的人更加重视经济因素,而是由于收入信息不确定性,导致的对于经济信息的关注多了而已。而确切的说,由于现在90后成长的物质条件非常优越,和未来脑体收入差距的缩小,他们在择偶问题上,实际上相对50后、60后、70后、80后而言是更少关注经济因素,而是把自己对于爱情的理想看的比以前的人更重要了。一种表现的就是,在寻找爱情的时候,90后常常是“一定要找有共同语言”,或者“XXX样的”,可以说90后在婚姻问题上更加的“任性”了,但同时也就是经济因素小了。而恰恰也就是因为他们择偶中“任性”的成分多了,经济的成分少了,也就导致了他们寻找爱情更难了。因为标准因人而异,出现了多元化。这也就意味着“单身主义”等任性的爱情婚姻模式将越来越多的出现了。而从父母的角度讲,随着自由恋爱不仅仅深入人心,而且已经深入骨髓,父母越来越不能对于他们的婚恋施加影响。这样也就造成了未来90后在婚姻问题上由于男女比例和对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导致了90后婚姻压力的加大。而70后和80后们通常说的婚姻的经济压力,对于90后而言由于家庭支援的增加,是要大幅减少的。
而至于未来90后们的养孩的压力,我们可以设想,随着国家对于普遍二孩政策的放开,国家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甚至有可能出现在未来十五年左右,90后进入生育高峰的时候,出现鼓励生育的情况,至少会在很多养孩子的成本上进行降低。同时来自于父母方面对于养孩子的支持则更是空前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在孩子养育问题上,90后的父母们更是要比80后的父母支援能力大的多。一个重要的表现是,80后的父母在照看孩子问题上,对于其支援是非常大的,但是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因为80后的父母多是50后和60初的一代,其受教育程度较低,所以不能帮助80后父母教育孩子学习知识,现在80后的养孩成本和养孩的压力,很大的一块就是因为父母只能看孩子,而不能教育孩子。而90后的父母多是60末和70后,其受教育程度已经完全可以帮助90后进行孩子的最初教育了,相对于80后而言,90后在孩子教育上,由于父母可以有更大的帮助,而压力大大降低。而就现在90后对于孩子问题的基本认识,个人感觉,如果说未来90后养孩有压力的话,更多的是来自于思维认识的压力,是是否养孩子问题上价值观的问题,实际生活的压力实际是很小的。根据现在90后对于未来养孩主要的压力认识,不是在于需要自己真正的付出多少辛苦的努力,而是认为养孩子会限制其生活的自由,降低其生活标准,而实际上就是少“玩一点”,而这也就导致了很多90后在思想上有压力,而不想要孩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预见,上帝太喜欢90后了,在未来的十五年中,90后们将面对的是房子降价(三四线城市)、婚姻一步到位,父母对于结婚和养孩子的空前支持。可以说,90后面对的成家立业,住房、婚姻、养孩的生活压力,比较而言是不太大的。相比较而言,其因为个人的很多对于住房、婚姻、养孩的理想要求而导致了压力,如要在一线城市落户,要找心目中的另一半,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而90后这种理想型的生活压力较之,80后的追求型的生活压力,又有了很大的降低,那么比起70后的改善型生活压力,及50后和60后生存型的生活压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四、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压力的需求层次分析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在80后和90后年轻人的压力与50后、60后、70后的压力的性质,由于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50后和60后的压力中,现实的生存压力是主要的,而80后和90后因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认同,追求理想而产生的压力是主要的。如果套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那么可以大体认为(不完全一致)50后和60后的压力更多是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而造成的压力,而80后和90后的压力则更多是因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造成的压力。那么70后就比较特殊了,由于70后的主体人群,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要同时面对农村和城市的两方面的压力,可以大体的认为,其在农村的时候,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而造成的压力更多,也就是因为这种压力,导致他们来到城市。来到城市后,渐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压力渐渐变小,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造成的压力成为主要的压力(而很多70后到现在依然没有完成这一转变)。
当然任何一个年代的人,无论是50后、60后,还是70后、80后、90后,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都要经历这种因为需求的变化而导致的压力形式的变化,而我们以上分析的压力的大小主要原则是,因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而产生的生存型压力更大,而因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产生的追求理想型的压力相对小。那么我们所说的80后、90后压力要比50后、60后、70后小,也就是80后、90后在其一生的奋斗过程中,集合个人努力和家庭支援,国家环境造成的合力,实现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为主,向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为主的转变的难度要比50后、60后、70后小的多。
而在国家层面,大部分家庭(一般一个家庭中有三代人,比较能综合体现各种需求)的需求由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转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压力由生存型转为追求理想型,这一转变的过程大部分地区,主要发生在这十年中,也就是70后成家立业的十年。而这十年,从我们国家的层面讲,正好是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战略,第二步完成,第三部开始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步战略,主要就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从这个角度讲,第二步战略中,“小康”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也就是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基本满足,开始去实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让全国人民的压力主要转变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实现上来。而在现实中,实现这一转变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比较高水平的城市化建设(非贫民窟型的城市化)。一般来说一个国家能够建设比较高水平的城市,一个人能够适应现在城市的生活,其人生的基本需求也就会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为主,转变为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为主。我们也就可以展望我们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我们不同人而言就是你基本不再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担心,你人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实现,甚至更多是来自于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社交需求都会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变得轻松。
五、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压力的环境分析——平等造成了不同年代人压力的变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生活压力由生存型压力为主转为追求理想型压力,总体上逐渐降低,其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经济数据来进行衡量,其中的促进机制也是非常好理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低层次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解决了,自然就会追求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压力自然也就转移了。而社会进步对于由生存型为主转为追求理想为主的作用机制,其中核心的一点就是社会的公平性。社会的公平是社会进步的最主要体现,也是人们追求理想的压力所占比重越大的原因,公平是基本的条件,在公平的基础上,通过个人追求理想的压力的过程最终达到平等的目的。
追求理想的压力产生和增大的原因是有理想,能向往美好的明天,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希望、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努力奋斗对于理想的实现有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追求理想的压力才会产生,也才会被真实的感受到。这种因追求理想而产生的压力是与生存型压力完全不同的压力,因为生存型压力是一种“静态”中感受到的压力,是你为了维持你的生存或者生活现状,外界加给你的,从上边来的力,你不能承受这个力,你的生活状态就会下降,甚至不能生存。但是我们现在年轻人所遇到的追求理想的压力是一种“动态”中感受到的压力,是你在追求理想的上升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而这种阻力,在某种程度上不是真正的压力,是整个国家、社会和你个人,先有一个向上的动力而后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而这过程中,社会给予每一个人公平的机会去竞争,则是这种动力产生的基本条件,只有社会公平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参与竞争,才会产生追求理想的动力。
但仅仅有机会去竞争是不够的,还要有希望,也就是你自己的努力奋斗对于理想的实现是有效的,这样才会促进你继续去努力,也就持续增加了追求理想的动力,才能最终达到平等的目的。有机会和有希望是社会公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有机会保证了最初的努力奋斗的投入,而有希望保证了后续的持续的努力奋斗。既有机会,又有希望的社会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也才能实现平等的目的。而且就今天世界上一般的国家而言,对于成家立业的年轻人来说,有希望更加重要,因为年轻人对于事业和家庭迫切的需要,而且有充沛的精力,对于未来的世界充满了理想,现在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于有机会的问题世界各国,在国家制度层面对于其公民的各项平等具有的公平竞争额权利,都有一定的保障。但是对于有希望的问题,则是理想与现实结合的问题,不是国家在制度层面颁布法律,很快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必须与国家现实相结合,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利益均衡博弈,长时间的探索才能形成的社会运行机制。现在很多贫穷落后的国家,按照民主自由的理念,建立了国家制度,全体国民在法律上享有了平等的权利,可以说大家都有机会了。但是现实中却发现人们没有希望,自己的努力对于自己理想的实现没有任何的效果。那么在实际上这中有机会,但是没有希望的公平不是真正的公平,没有太多的意义。也就给人一种感觉这个世界非常“公平”,但是却非常“不平等”。
我们国家的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的成长过程也就经历了我们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基本的公平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初步实现有机会,而后在国家、社会、个人利益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机会越来越多,而且希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最终形成今天机会均等,充满希望,逐渐平等的局面,而大家的追求理想的压力成为主流的情况。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人民有了基本机会,但是只有经过土改,人民获得了生产资料之后,才使普通人有了希望,才能产生基本的理想。在没有获得土地以前,基本上所有人的压力全部为生存型的压力。而后来我们国家经过工业化运动,农田水利建设,在解决基本温饱的情况下。50后和60后的生存型压力越来越小,在改革开放后,大部分人才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通过招工进入厂矿获得更多的希望,而随之而来的也就是追求理想的压力越来越多。而当我们国家农业机械化推开,同时放开城乡人口流动限制,70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给普通人更多的希望,则生存型的压力渐渐减少,追求理想的压力逐渐增加,从而70后的压力呈现出改善型的特点。
但是虽然70后获得了来到城市的机会,但是就70后而言,其人群的分化是非常之明显的,70后中一出生就在城市和通过高考上完大学后进入城市的人,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上,与通过农民工进城的人的差距是非常大的。而且这种差距不仅仅是表现在外在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在其70后不同人群中的思想意识方面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70后的人自己在内心深处都认可了这种差距。比如在媒体中讲到70后的时候,在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一般不认为说的是自己,只有讲到农民工的时候,他们才认为是在讲他们。城市中的白领也一般不会讲农民工与自己共同列为一样的70后。这也就说明,我们国家在90年代末和世纪之初,给予70后的公平进城的机会,也给了他们比在农村大的多的希望,但是希望还没有达到大家在社会地位和收入上的“平等”,也没有在思想意识上在70后中形成深入人心的平等意识。所以在压力上,虽然70后中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是改善型的压力,但是不同人群之间的感受,和改善的目标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而在80后的成长过程中,80后由于受教育相对较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依法治国的推进,80后一代人天然在内心深处建立了人人平等的观念,而且也拥有了平等参加市场竞争的社会意识和环境。这样80后在社会思想领域比70后的机会大的多,所有人都已经认为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如只有80后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普遍接受老师和学生是朋友,教学相长的一些理念,以及一些做法。而在70后受教育的过程中,这种现象还是相对少的。而且在意识领域的平等也在制度上让推进了很多给大家希望的制度。如在教育领域,从80后的人中考开始,才实现同一地市中,重点高中招生市区和农村的孩子同样的录取分数,在70后中考的时候这种差异还是非常大的(具体地方在实施的时间上有一定的差异)。省一级实现高考招生统一分数线,也是在80后身上实现了,而在70后那里各地市的高考本科分数线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具体各地实施时间的差异比较大)。而在经济领域80后获得的机会和希望更是70后无法比拟的,在他们成家立业的时间中中国经历了经济最为快速增长的十年(2003年到2012年),我们国家的GDP
连续超过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由世界第六位跃升为第二位,中国的崛起的说法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我们的80后则是这一经济成就最为直接的受益者,因为80后再这一时期就业,而且更多的人创业成功。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在经济收入方面,80后中学历高低之间的差距在减小(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80后赶上了中国最好的创业时机,很多高学历的人,原来的学霸佼佼者,到真正走向社会后,仅以经济收入来衡量,并不比当年的“学渣”们高哪里去。哪怕仅仅是依照劳动力的价格来看,最近十年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收入差距在大大的降低。而80后中因为具有基本的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较之70后的人基本都可以从事技术性的工种,其劳动的技术性含量更高一点,收入也相对高一点。而由于高校扩招,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白领变得不再稀缺,其收入增长速度也就没有体力劳动增长的快了。这样一上一下,导致80后群体中个人的收入差距较之70后要小的多,其住房条件,衣着,饮食、休闲等方面的差距也小的多,很多情况下这些经济方面的生活条件,已经仅仅有个体之间的差距,而没有群体之间的特别明显的差距了。80后的“打工妹”玩的手机绝不比在CBO中心写字楼里的80后都市白领的差。
而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80后再社交方面的平等性更是其前面的50后、60后、70后所无法比拟的。50后和60后的社交中,不同经济收入群体之间的交往是非常少的,在农村务农的普通农民,与他们原来一起发小、同学但后来混迹到城市的人交往比较少。不仅仅居住地域、经济收入、生活习惯在阻碍他们交往,其思想意识上的“不平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而70后的交往中,这些问题的影响依然存在,但是已经较50后和60后小一些,但是其交往依然不是太多。比如70后也会组成一些微信同学群,但是其活跃程度并不是太高,大家的交往依然存在思想意识上的差异。但是到了80后,其在社交领域的平等性就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比如在聚会中的AA制,应用要比50后、60后、70后要普遍的多(50后、60后、70后“吃大户”的情况相对多)。而且80后中由于经济收入和思想意识上差距小了,在交往中互相讨论的话题也就非常多,80后组成的同学微信群是非常活跃的,上边的同学们“普遍发言”,经济收入存在非常大差异的同学可以很“平等”的交流,没有太多的隔阂。而在50后、60后、70后的各种交流平台上,无论是现实场地中的,还是网络上的,多是那些比较“出人头地”的人物在交流,其“平等性”要差很多。究其原因还是,80后生活的时代,社会为其提供了较之以前更多的机会和希望,而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让大家的交流平台更加平等,那么在80后中平等更加成为现实。而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80后的压力也就呈现出了追求型的特点,大家比较平等,思想意识结构相对差异比较小,大家追求的差异也不是太大,如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孩子等(当这些实现了以后,常出现比较大的分化)。而也就是在这一,有机会、有希望,相对平等的平台上,大家在“比学赶帮超”中追求理想的压力也就大大增加了。
90后的人所生活的时代基本都是在1992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来之后的环境中,其成长的过程中,其天然就接受了平等的观念。而当他们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的时候,互联网已经普及,他们成了天然的“网生”的一代人,其成长的经历中也就具有了“世界是平的”的观念。虽然随着90后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加深,他们会越来越多的感触到世界的不平等,但是世界平等的观念在他们心中理念的深入是以前年代的人无法比拟的。而且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为90后所提供的平等的机会和希望也是前所未有的。在90后进入小学受教育的时候,他们已经天然的接受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公平的“义务教育”,而在受教育的过程中,90后的家长很多都已经接受了和孩子做朋友,孩子需要多鼓励而不能打骂的理念。而且在90后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国家的教育支连年的飞速增长,成为所有财政支出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可以说在受教育方面90后所得到的公平和希望是80后们无法比拟的。在90后参加高考的时候,虽然他们依然在抱怨各个省之间的高校招生的不平等,但是较之70后和80后(基本为85去前)的人受到的地市之间录取分数的差异,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在90后的心目中,天然就要有各方面的公平,而且我们的国家也在为其提供这样的公平。当现在90后要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们国家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系统。也就是在90后就业的时候,所有的单位基本都有五险一金,而他们的父母也都有了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险。而当80后进入就业的时候,一入职就拥有五险一金的单位可是需要好的学历、好的能力、好的关系、还要有好的运气才能得到的。80后的父母中在他们就业的时候就有最为基础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人,绝度是父母中的精英分子。可以说现在国家为90后们的就业——他们将要面临的最大的事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公平。而从现在90后们已经就业的情况来看,他们一入职的工资,无论从绝对金额,还是相对于物价,都是要大大好于前人的。如在很多的企业中,很多90后人的起薪都已经超过了前面奋斗了几年的80后前辈。80后就业的时候,国家的口号和形式是一定要解决好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里的转移问题,而到了90后这里,就变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80后走出校门的时候,社会对于学校评价最大的标准是就业率,而在90后们走出校门的时候,大家对于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关注度大大下降,对于其毕业学校的评价好像就要转到创业成功率上来了。经济收入的增加就是国家给予90后的最大的希望。那么在如此的公平机会和希望的情况下,我们的90后所面对的生活压力,也就基本不存在了生存型的压力了,而主要是追求理想的压力了。
我们更可以明显的看到的是,在90后走向历史舞台的时候,由于受到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发展。网络和手机对于我们的90后的影响要比,70后和80后到大的多,90后拥有知识和朋友来自网络的比重要比70后和80后多的多,在现在的90后眼中电视机更多成了一种家里的装饰品。而这种网络文化对于90后的影响,使90后在思想上更加具有平等性和多样性。如在90后的人群中经常出现在很多人看来是思想价值观混乱的现象,在90后的思想中呈现出经典尘封,大家陨落的状态。但这也不就是由于互联网给我们90的思想带来的平等性和多样性的价值追求吗?我们的50后、60后、70后和80后的人,受制于当时的信息渠道主要是传统媒体,我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没有多少自主性,而且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渠道不同,获得的信息重要性的差异非常大,很多人的不平等的重要体现就在于他们获取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上。由于50后、60后、70后和80后的思想价值观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由传统媒体塑造的,也就造成了,他们一个时代的人,基本有一个时代的主要的思想认同,大部分人认同的偶像,大家都看过的电影,都用过的的很多流行的品牌的用品等等。但是到了90后,网生的一代人,由于他们的价值观受到了可以在网络上自由选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的影响,则他们的思想就很难有统一的特征了。90后中不会有都认可的偶像,也不会有都认同的品牌了,他们以自己的个性的认识而自豪。他们会在网络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成各种“部落”,如很多基于微信群的读书会。,在这些“部落”中,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认同,而且在这些“部落”中没有太多现实的社会中,因经济财富、政治地位、年龄的差别造成的不同的人际关系处理,其中的价值认同更多是思想层面上的兴趣和爱好。可以说90后们在很多不同的领域里,在公平的思想下,人人都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为他们美好的理想生活不断带来希望。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伴随着90后的成长,我们的国家也在迅速的崛起。在50后、60后、70后和80后的记忆中,在对于国家在世界上的形象形成的时候,总是有挥之不去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很多情况下,这样的国家认识,甚至后超过这些话前面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但是在90后对于中国形象的认识完全就不是这样了,虽然90后的心中的中国形象还有文明法治程度不够,国人素质还需提高等问题,但是中国已经强大了,已经崛起了,已经是绝对的事实。自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经济的老二,已经五年了,但是我们的50后、60后、70后和80后由于儿时的国家形象的记忆过于深刻,我们还很难适应我们世界老二的地位,甚至有的时候,我们都很难相信我们国家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拥有如此国力的中国,我们中国人应以如何心态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交往。而在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还不是很适应中国崛起的时候,我们50后、60后、70后和80后自己都不太习惯的时候,我们的90后恰恰成为了世界最早在内心真正接受这个现实,并很好的适应这种大国崛起心态的人群。因为平等的观念深入他们内心,而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给于他们了公平的机会,给予他们了未来无穷的希望,他们没有历史的思想负担,面前更多的是追求美好明天理想的压力。
可以说从我们的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所处的国家的环境而言,国家和社会给予我们的平等的机会是越来越多的,给予我们的希望是越来越大的。我们个人发展的速度,个人理想实现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的。50后和60后个人事业和理想的发展就像是赶着牛车在山路上前行;70后就像是开着拖拉机在乡村小路上前进;80后就像是开着跑车在公路上奔驰;而90后的发展简直就是坐着高铁在飞奔。是我们伟大的国家的发展,我们民族的复兴,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好的外部条件,使我们面前的生存型压力越来越小,追求理想的压力越来越多。不是上帝太喜欢90后了,而是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为我们的年轻人,为我们的90后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希望,他们也就在压力上面对一个考大学容易,就业宽松,房子降价,结婚一步到位,养孩子更加轻松的国家大环境,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小,他们获得的是向往明天美好生活的,追求理想的动力!
我们的国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我们的每一个炎黄子孙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于我们的理想。虽然我们每一代人面前依然有很大的压力,但是那是我们追求梦想的压力,是我们在中国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的因上升速度太快,而产生的摩擦力。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就在我们每个人期待的的明天,我们每个人理想的实现也在我们充满机会、充满希望、激情澎湃的明天!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芦蓬(lupeng_wd)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u盘要格式化才能打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