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前的bbb398介入地点呢,最近国服目前无法招募吗wwWbbb398com访问到了

前段时间经常bbb155收视的,最进wwWbbb155com怎么却无显示守页了_百度知道
前段时间经常bbb155收视的,最进wwWbbb155com怎么却无显示守页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换鑫域明了。偶尔换下安全吗。对不对。 换完的是 b21.cb5.tech 。 没换之前有提示啊 你怎么没注意看哪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以前收及的那写bbb398不管了,还有什么wwWbbb398CoM能取代_百度知道
该问题可能描述不清,建议你
以前收及的那写bbb398不管了,还有什么wwWbbb398CoM能取代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有啊可取代的,g8e.us
采纳率:5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都刚才还登的wwWbbb233Com这会就联不上了,这bbb233是什么破网占前_百度知道
都刚才还登的wwWbbb233Com这会就联不上了,这bbb233是什么破网占前
都刚才还登的wwWbbb233Com这会就联不上了,这bbb233是什么破网占前都刚才还登的wwWbbb233Com这会就联不上了,这bbb233是什么破网占前*改了【iUa0D1.Kan78.win】宽带连接wAIg5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那什么,我再给你推移下!”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于是两个就只能继续找小夜总会上班。在之前那家上不到台,便决定换一家。那天,排骨看着唐月进了那家夜总会,便寻思着去哪里呆一会,等会再回来接唐月。正好旁边有条服装街,排骨就走了进去瞎逛。远远的看见几个男的在前面也是瞎逛,其中一个像他表哥鱼哥。排骨就扯着嗓子边喊边跑上去,还真给排骨把组织找到了。
    日前一篇文章很轰动
女人愈演愈烈的“妓女倾向”,我想说最起码应该说责任并不完全在于男人一方,男人和女人其实都在推波助澜。而真正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而是这个社会中不断加剧的贫富差异。
  妓女的定义很简单:用自己的身体来换取男人钱财的女人。妓女的行为通常叫做“卖淫”。
  但是仔细去想一想,卖淫是做妓女的唯一方式吗?参照一下上面的定义,就知道答案是“No”,卖淫并不是女人用身体换钱财的唯一途径。一种比较近似的方式就是现在已经司空见惯了的傍大款、当N奶,尽管走这条路的女人自己绝不承认自己是妓女,而其他的女人也是用嫉妒、羡慕和鄙视的多光谱混合眼光来看她们,但是在本
企业最关心的是银子的支出,员工最关心的是自己收入的增减。取消底薪之后,将所有业务人员的提成由原来的1%提高到1.5%,并不是盲目的臆想,而是针对业务人员已经达到稳定,结合销售队伍的业绩与薪酬状况,按照维持和增加大多数人眼前的收益来予以相对平衡的结果。当时,大部分原有业务人员的月度销售总量在30—50万,按原来2K的底薪加1%的提成方案,他们可以获得5—7K的月收入,而取消底薪直接将提成比率增加到1.5%之后,业绩30万的业务员比以前每月减少收入500元,这类人员只占销售队伍的10%,业绩40万的业务员与原来持平,这类员工占70%,业绩50万的业务员月收入增加到了7.5K,比原来多出500元,这类业务员接近20%,只有个别业务员接近100万的业绩。从这里可以看出:业绩只要在40万以上,业绩越大,收入随之也就越高。
  经过财务反复核算,论证了这一数据的客观性和可行性,公司付出的提成经费总体上会因为“降低补高”而保持持平之中略有增加,但却直接刺激了业务员为了生存、为了高薪而保持业绩、提升业绩的激情,也对业绩平平的业务员形成了直接压
亲爱的朋友:
&&&&欢迎您在新浪博客安家,您的博客地址是:
&&&&您可以用文字、图片、视频记录和展示最真实的自我,与网友交流,与线上好友聊天,还能通过手机发表博文和上传图片,随时随地记录心情和身边趣闻。
&&&&我们为您提供了丰富的炫酷模板来装点您在网上的家园,强大的音乐播放功能更能陪伴您的网络生活。准备好了吗?现在就开始精彩的博客之旅!穆斯林在中国的历年暴乱简表:  &br&&br&  758阿拉伯和波斯水手劫掠广州,被平叛。&br&&br&  760扬州穆斯林商人叛乱,百姓驱逐阿拉伯商人。&br&&br&  801穆斯林(阿拉伯和撒马尔罕军队)从南亚方向攻击唐朝,失败,残兵约一万在云南省境内向唐军投降。&br&&br&  1277年,被宋朝任命为泉州市舶司的回教徒蒲寿庚叛变宋朝,投靠元庭,残杀宋朝皇室及仆从约五千到一万人。明朝时蒲寿庚的尸骨被挖出来“鞭尸三百”,他的蒲氏后人更被朱元璋指为“余孽”,全部充军禁锢,并被要求不得读书,“世世无得登仕籍。&br&&br&  1513哈密穆斯林叛乱,明失哈密,中国暂时失去对西域的统治权。   1514陕西穆斯林叛乱,穆斯林袭击陕西。&br&&br&  1525西域动乱,西域穆斯林在甘肃省定居。&br&&br&  中国西北穆斯林先后七次叛乱,攻击明朝西域居民及部队。&br&&br&  1646甘肃穆斯林叛乱,米喇印和丁国栋为首,被平定。&br&&br&  1648甘肃穆斯林叛乱,清军平定之,其头领斩立决。&br&&br&  1671未经政府允许,纳合西班底苏非兄弟会渗透到中国西北,私自传教&br&&br& 1722穆斯林文献开始编制“穆罕默德出现在唐皇的梦中”的谎言,并将此归结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原因。&br&&br&  清政府统一准噶尔、南疆。&br&&br&  1761国外穆斯林精心培养的马明心离开也门,渗透到中国,在甘肃传播纳合西班底“新教”(哲赫忍耶);引发穆斯林“新教”与“旧教”内部冲突,斗争,并引发中国其他地区穆斯林参与内斗。&br&&br&  1781新教穆斯林暴乱;因穆斯林内斗,危害治安,政府逮捕马明心;武装信徒们试图劫狱救援马明心;马明心被杀,其信徒被镇压。&br&&br&  1783乾隆皇帝下令审查汉文穆斯林经籍;穆斯林采用欺骗手段,宣称清真寺意为“清朝皇帝是真主”的庙宇,收买审查官员,并提供伪经书供审查。后得逞,允许继续著述。&br&&br&  1784哲赫忍耶穆斯林在田五阿訇带头下,对外宣称为马明心复仇,在甘肃东部展开穆斯林叛乱,被平定。清政府禁止穆斯林教。&br&&br&  1817玛哈图木阿杂木穆斯林在西域首次叛乱。&br&&br&  1818云南首次穆斯林叛乱,乱军攻占省城,屠杀汉人,被平定,叛乱首领斩立决 。&br&&br&  1820西域穆斯林叛乱,甘肃穆斯林叛乱。&br&&br&  1821云南回族穆斯林暴乱。&br&&br&  西域穆斯林叛乱。&br&&br&  云南西部回族穆斯林暴乱。&br&&br&  1839云南穆斯林暴乱。&br&&br&  1845云南穆斯林暴乱。西域穆斯林叛乱。&br&&br&  1846云南穆斯林暴乱。&br&&br&  1847云南穆斯林暴乱。&br&&br&  1855西北回族穆斯林叛乱。轮台维吾尔穆斯林叛乱,甘肃撒拉族穆斯林叛乱。&br&&br&  1855云南穆斯林暴乱,在大理建立穆斯林国。&br&&br&  1862《古兰经》首次在云南被译成汉文。&br&&br&  陕西回乱。暴乱首领被处千刀万剐的刑罚。&br&&br&  喀什噶尔突厥人穆斯林统治者阿古柏在英国、俄国和奥斯曼人支持下入侵西域,建立“穆斯林政权”,于1877年被平定。&br&&br&1873云南回族穆斯林暴乱。&br&&br&1877清军入疆,消灭阿古柏叛乱政权。&br&&br&1895甘肃东部穆斯林内乱,内斗,长达18个月。为稳定地方治安,清政府派军平定暴乱。&br&&br&穆斯林阿訇王浩然在伊斯坦布尔同奥斯曼苏丹阿布都.哈米德二世取得联系,为国外穆斯林进一步渗透中国铺垫道路。&br&&br&1907苏丹派两名土耳其官员、突厥神学家到北京传教。&br&&br&1912王浩然创建中国回教俱进会。&br&&br&民国初年,西域宁边城(今西域昌吉)穆斯林屠城。&br&&br&1928西北回族穆斯林暴乱,马仲英为首,反冯玉祥,持续两年,后被平定。&br&&br&1931中国的穆斯林到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学习;《古兰经》汉译第一次由王静斋阿訇全部完成。&br&&br&1943哈萨克族穆斯林西域暴乱。&br&&br&1944维吾尔一哈萨克一乌兹别克族穆斯林西域暴乱,建立伊斯兰教“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br&&br&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50——70年代)&br&&br&1951年马匪步芳旧部叛乱,被解放军迅速平定,上万名穆斯林匪帮被击毙;&br&&br&  1956年甘肃南部穆斯林暴乱,击毙回匪298人,缴获枪支71支。&br&&br&1958年青海省循化县发生穆斯林武装叛乱,击毙俘虏穆斯林匪徒万余人。&br&&br&1958年甘肃的广河、东乡等地发生大规模穆斯林叛乱,击毙穆斯林匪徒一万多人。&br&&br&1958年3月至8月,甘、青省内一部分穆斯林上层分子和藏族部落头人掀起武装叛乱。先后参加叛乱的有13万余人,叛乱地区达42万平方公里。兰州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坚持了以军事打击,政治争取和发动群众相结合的方针;在战术上采取了以集中对集中,以分散对分散,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由近到远、由东向西、由北向南,先农业区后牧业区的平叛步骤。胜利进行了平叛穆斯林作战,共歼灭穆斯林叛匪11.6万余人,收缴各种枪70000余支。&br&&br&1962年西域伊犁地区发生大规模穆斯林骚乱,大量的回鹘,哈族等群众,在苏联克格勃和某族的几个叛将的煽动下,先是冲击各级政府,然后大量逃往苏联,先后三次,数量达60000余人。&br&&br&1975年,云南沙甸事件,穆斯林禁止解放军入村搜缴武器,维护秩序,并攻击解放军,遭镇压。&br&&br&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80年代——新世纪)&br&&br&1987年,在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一书中,由于对有关少数民族婚姻的如实描述,引起穆斯林的强烈不满。&br&&br&1988年,由陕西电视台所办的《电视剧》杂志发表了《大将西征》剧作,叙述了清代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兵收复新疆的故事。该剧作对白彦虎进行了如实描写,引起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    &br&&br&1989年3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性风俗》一书,由于如实描述,引起穆斯林全国性的暴乱,并叫嚣要杀死作者。带头闹事的都被判刑了。&br&&br&1990年巴仁乡暴乱。8名暴乱分子被判处死刑。&br&&br&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云南红河州沙甸等地,伊斯兰教分子大规模示威游行,要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伊拉克总统萨达姆。&br&&br&1992年8月—10月,云南文山州平远街“严打”伊斯兰教贩毒分子。平远镇7个村庄严打80天,抓获惩处854名罪犯,缴获各类枪支1000多支,搜出毒品1000多公斤,毒资1000多万元。        &br&&br&1992年10月《重庆日报》发表的《“小麦加”临夏》一文,又引起教伊斯兰教教徒全国性的抗议游行;&br&&br&1993年10月西宁穆斯林暴乱。&br&&br&1993年5月,《环球》第五期发表《别有滋味伊朗行》,再次引起伊斯兰教教徒抗议;&br&&br&1994年8月,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脑筋急转弯》一书,立即引起回族群众的不满,引发少数民族聚集事件。&br&&br&1994年,宁夏发生西吉事件,影响波及青海等地,伊斯兰教折合忍耶教主马烈孙(宁夏政协副主席),因在教派冲突指使杀人而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br&&br&  2000年某晚报刊登的题为《吃肉的是是非非》一文发表后,立即引起回族群众的不满;&br&&br&  2000年夏,浙江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张文祥刺马》中,出现了在清朝道光年间任两江总督的山东荷泽回族马新贻的家族祭祖和祭祀时,在供桌上供有猪头的镜头,从而引起回族群众的强烈不满。&br&&br&  日,山东省阳信县河流镇发生一起汉回纠纷。12月12日,在少数人的串联、组织下,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数百名回族群众乘车前往阳信县,在阳信县境内与劝阻民警发生冲突。造成6名群众在冲突中死亡,19人受伤,13名民警受伤。&br&&br&  日,天津《今晚报》刊载署名文章“人性寓言”,引起天津穆斯林的愤怒,引发了抗议示威;&br&&br&  2004年,河南中牟事件,回汉大规模的冲突;&br&&br&  2005年,河南封丘事件,回汉大规模的冲突;&br&&br&  2005年6月,山东淄博市山东理工大学事件,汉维学生大规模冲突;&br&&br&  2005年10月,中央电视台“黄金搭档杯”模特大赛,使用伊斯兰教的宣礼声被抗议事件。&br&&br&  2006年2月,河南新郑华阳寨事件,回汉大规模的冲突;&br&&br&  日,歌手许巍被封杀事件;&br&&br&日山东商河县回民因盗窃电动车被打而打砸商业街、袭警事件;&br&&br&日,河北孟村县汉回冲突;&br&&br&
2009年天津天穆村回民借口有冷冻车上带有卡通猪头商标路过而寻隙闹事打砸并袭警、围攻派出所事件。该事件的指挥者李志起(早前制造今晚报围困事件的人)利用洋楼清真寺为据点策划,攻击警察,以年级大的穆斯林掩护青壮年暴徒围攻民警,冲击派出所。&br&&br&
日岷县回民因拦路调戏汉女被打而打砸抢事件&br&&br&
日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的流血事件。中国政府称其作“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实于2009年,乌鲁木齐分别在7月5日、7月7日和9月3、4日发生了3次冲突事件。罪犯被判刑。&br&&br&2010年海南三亚回民讹诈并破坏解放军特种兵训练基地事件&br&&br&2011年山东青州回民闹事打砸抢事件&br&&br&日,山东德州宁津县长官镇田庄回民寻隙闹事打砸抢事件&br&&br&2012年底,湖南省也曾发生一起涉及维族人的暴力事件。一名平江县城关镇天岳村的村民购买维吾尔族另一种民族特色食品切糕时与来自新疆的小贩发生口角,后来演变为群体殴斗事件,引起外界对维汉族群矛盾的关注。&br&&br&日21时20分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的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维族穆斯林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br&&br&2014年长沙市有关部门证实,3月14日上午,长沙市五家岭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发生一起维族穆斯林伤人事件。据悉,事件中有维族当街砍杀市民,并造成人员伤亡。&br&&br&2015年自新疆部分地区,青海甘肃云南沙甸穆斯林禁烟禁酒禁猪肉,把村里的汉族赶出汉族村并鸠占鹊巢,5月份甘肃打砸蛋糕店之后,5月24日,西安穆斯林进行禁烟禁酒禁猪肉穆斯林运动,要求穆斯林与不清真(肮脏的)的咖啡乐(异教徒)划清界限,并且打砸不清真店面,响应甘肃云南穆斯林运动。&br&&br&  2015年安徽临泉县的穆斯林在当地伊斯兰协会及清真寺的带领下,非法干涉汉人在菜蓝子和摩托车后座放猪肉、用猪油生产果子,悬挂都阿宜牌子。临泉县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临泉县城管清真寺管委会主任李敏;伊协副会长、清真寺管委会副主任白从宽;临泉县城关清真寺原阿訇洪幸福、原伊协和寺管会其他主要成员在内的21名穆斯林于日被判刑。
穆斯林在中国的历年暴乱简表: 758阿拉伯和波斯水手劫掠广州,被平叛。 760扬州穆斯林商人叛乱,百姓驱逐阿拉伯商人。 801穆斯林(阿拉伯和撒马尔罕军队)从南亚方向攻击唐朝,失败,残兵约一万在云南省境内向唐军投降。 1277年,被宋朝任命为泉州市舶司的…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cc47e92e092e5b49cc1c13c_b.jp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cc47e92e092e5b49cc1c13c_r.jpg&&&/figure&&p&自2月1日马尔代夫的国内政争,在现任总统阿卜杜拉?亚明(Abdulla Yameen)拒绝执行该国最高法院要求释放9名反对派领袖的判决后,便进入白热化阶段。反对派支持者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并与军警发生冲突。面临来自议会的压力和最高法院的弹劾威胁,亚明宣布马尔代夫全国进入为期15天的紧急状态,并逮捕了反对派议员、最高法院法官等一批重要人物。&/p&&p&在各方均将目光投向这个印度洋上的41万人口的岛国之际,流亡海外的马尔代夫前总统纳希德在推特上公开表示,&b&“请求印度派遣由印度军方支持的特使前往马尔代夫,敦促政府释放被逮捕的法官和其他人”&/b&。&/p&&p&纳希德这一要求印度介入本国情势的表态,迅即在印度激发了空前热烈的讨论。虽然不乏理性和克制的声音,但仍有不少严肃的印度智库人士和评论家趁机呼吁,印度应以“恢复民主与秩序”为名干预马尔代夫局势,甚至不惜进行武装干涉。&/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a542c14af04fca19e60673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2& data-rawheight=&3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a542c14af04fca19e60673_r.jpg&&&figcaption&马尔代夫前总统纳希德请求印度介入的推文 来源:推特&/figcaption&&/figure&&p&在国家主权概念与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已为世所公认的今日,自命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anchsheel)”卫道士的印度,为何却甘冒大不韪地将武装介入马尔代夫局势当作政策选项之一?对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区域各国确实有过不少干预纪录的印度,这次究竟会不会对马尔代夫局势出手;出手的方式和力度,又会如何?&/p&&p&在印度主流报纸《印度斯坦时报》的一篇评论①中,学者康斯坦丁诺?谢维尔(Constantino Xavier)公开提议,“为了使马尔代夫回到立法、司法、媒体自由的民主轨道,确保其政府尊重印度的特殊战略和军事利益”,印度除了进行常规外交施压和经济制裁,还可以组织“更加强有力的反对派,激活在马尔代夫国内的‘隐藏资产’发起抗议示威、打断马尔代夫政府的运行,在极端情况下,印度还可以像1988年一样对马尔代夫进行军事干涉”。&/p&&p&而印度著名战略学家,美国智库卡内基印度中心的主任拉贾?莫汉(Raja Mohan)则在印度另一家主流报纸《印度快报》②上露骨地说,“虽然印度历来反对他国干涉其内政,并批评西方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干涉,&b&但是并不反对印度自己干涉周边国家的内政——1971年肢解巴基斯坦;上世纪80年代末干涉斯里兰卡内战;2015年干涉尼泊尔大选”&/b&。&/p&&p&在做了此番铺垫之后,拉贾?莫汉提出,如果印度面对马尔代夫局势“什么都不做”,其实就是助纣为虐,因此应该使用包括武力在内的手段,为马尔代夫“恢复秩序”。&/p&&p&除了拉贾?莫汉和康斯坦丁诺?谢维尔这样的鹰派评论家,印度军方也不甘寂寞。&/p&&p&据印度时报(Times of India)报道,一位印度军方高层宣称,印度武装力量已经处于待命状态(stand by),随时准备采取从撤侨到武装干涉的任务,以应对马尔代夫的危机。&/p&&p&而近来由于“亚达夫间谍事件”而争议不断的印度新兴媒体the Quint甚至罗列出印军干涉马尔代夫的“行动计划”③:第一,印度军队会进入马尔代夫恢复秩序,以确保反对派领导人不会在政治动乱中遭到迫害;第二,如同1988年印军向马尔代夫的反政府雇佣军发起的进攻一样,印度军队会采取“果断行动”,表明印度对其马尔代夫盟友的“坚决支持”;第三,印度将通过空中和陆地行动,在印度洋地区表明“身份和态度”,向中国、巴基斯坦等国表明“印度在域内保留采取自利行动的权力”。&/p&&p&the Quint甚至还通过多个渠道向印度军方证实,在叶拉汉卡(Yelahanka)基地的印军已经“完全准备好了”,一旦收到命令,就会乘坐C-17环球霸王运输机直奔马尔代夫。&/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a877a4c1e6b3c55cda1f434cc21c9460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67& data-rawheight=&6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a877a4c1e6b3c55cda1f434cc21c9460_r.jpg&&&figcaption&印度新兴媒体the Quint的“行动计划” 来源:the Quint&/figcaption&&/figure&&p&然而,除了要求武装干涉者,印度舆论圈也不乏呼吁采取和平手段、理性处理的声音。例如,印度观察家基金会(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的拉贾什?拉贾哥帕兰(Rajesh Rajagopalan)就认为,&b&赤裸裸地进行武装干涉风险过高,可能让马尔代夫“全面倒向中国”&/b&;因此,比起派出军队干涉,印度更好的选择是采取综合施压的办法,“防止马尔代夫做出有损印度利益的事情,例如将军事基地租借给中国”。&/p&&p&此外,针对印度舆论界将当下局势与1988年类比以论证出兵干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倾向,印度一些有识之士也指出,马尔代夫国内的情况,和1988年相比已出现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这种基于历史经验的推论根本无法成立。&/p&&p&为何当前印度对武力干涉马尔代夫局势的讨论热情甚嚣尘上?这可以说是多种因素结合的一场“完美风暴”。&/p&&p&从历史的角度看,1988年,印度对马尔代夫进行武装干涉的仙人掌行动(Operation Cactus),一直是印度极为自豪的案例,认为此举既显示了印度对于区域事务的“责任”,又彰显了印度介入区域事务的能力。在“仙人掌行动中”,印军应时任马尔代夫总统穆蒙?阿卜杜勒?加尧姆(Maumoon Abdul Gayoom)的邀请,在一天之内就出兵打退了来自斯里兰卡的反叛雇佣军。当时,一千多人的正规印军轻易地弭平了不到100人的雇佣叛军。&b&这次低成本、高回报的行动,让马尔代夫时任总统加尧姆对印度感激涕零,迅速拉进了与印度的关系&/b&;美、英等国也纷纷称赞印度负起了在区域内的“维稳责任”,印度从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作为“区域警察”的国际认可。而印度国内民众也赞赏印军行动神速神勇,“仙人掌行动”成了印度的骄傲。&/p&&p&因此,在此次又一位马尔代夫前总统纳希德向印度公开发出“求救”呼吁后,不少印度舆论便喜出望外,急于复刻1988年的“辉煌与荣光”。&/p&&p&而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印度干涉斯里兰卡内战的“帕万行动(Operation Pawan)”相较之下就损失惨重,最后只能灰头土脸地收场。因此,如果这次发生动荡的地点是斯里兰卡而不是马尔代夫,恐怕印度的鹰派人士也不会动辄联想到武力干涉的选项。&/p&&p&&b&而从维护“民主范式”的角度上看,印度此次若出兵马尔代夫,似乎亦属师出有名,或能获得西方舆论的背书。&/b&一方面,马尔代夫总统亚明拘捕最高法院法官、封锁议会、迫害反对派人士在先,也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强烈谴责,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都要求亚明尊重马尔代夫最高法院的裁决。在这种情况下,以民主体制自我标榜的印度,似乎便可扛起“保卫民主”的大旗,理直气壮地为马尔代夫“恢复秩序”。&/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9eef1a2867bdc1e2e37282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9eef1a2867bdc1e2e37282_r.jpg&&&figcaption&马尔代夫现任总统阿卜杜拉?亚明 来源:NDTV.com&/figcaption&&/figure&&p&再加上这次公开向印度求援的正是马尔代夫第一任民选总统纳希德。这也为印度可能采取的行动,提供了一个价值高地,可将对马尔代夫局势的武装干预,诠释为替该国“恢复民主”,并获得合法性。&/p&&p&从国际环境的角度上看,印度在区域内对其他国家行使“警察权”,不太可能引起美国的公开阻挠,甚至还有可能获得其背书。&/p&&p&特朗普上台后对美国的南亚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特朗普政府一方面疏远了被指控包庇恐怖分子的巴基斯坦,另一方面则通过“印太战略”的概念向印度示好。&/p&&p&此外,康斯坦丁诺?谢维尔在其文章中也提到,近年来美国和欧洲的对外政策孤立主义倾向越发严重,对外发起“自由干涉主义(liberal interventionism)”越来越谨慎。在这种情况下,&b&如果印度能代表“自由世界”冲锋在前,那么西方国家或许也乐于见到印度请缨担当,主动作为&/b&。&/p&&p&从更宏观的地缘博弈上看,印度鹰派人士认为,&b&若采取武力干涉马尔代夫,就有可能一举扭转近年来其在马尔代夫与中国“竞争”时,节节败退的颓势&/b&。&/p&&p&虽然印马关系在1988年以后迅速拉近,印度取代了被内乱困扰的斯里兰卡,成为马尔代夫依赖的头号伙伴,并常常以马尔代夫的“保护人”自居。但是,近年来印马关系却龃龉不断。在亚明之前,临时上台的瓦希德政府即曾因印度大型公司对马国咄咄逼人,而取消了印资GMR公司获得的马累机场的租赁合同,决定收回经营权。这使得印度政府颜面扫地并大为火光。&/p&&p&亚明上台以后,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马尔代夫与中国的经济交往迅速密切;而且亚明个人还由衷推崇中国式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先行的发展策略。&/p&&p&如此一来,不仅中资企业取代了印资企业,成为马尔代夫建设大型项目的伙伴;亚明还主导中马两国签订自贸协定,并&b&“在没有先咨询印度”的条件下就加入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b&。&/p&&p&马尔代夫近年来的幡然转向令印度既扫了面子又丢了利益;还被刻意“留白”,成为频频外访的印度总理莫迪唯一还没有造访过的域内国家。&/p&&p&在这种背景下,在不少印度鹰派人士眼中,马尔代夫如今爆发的政局动荡,就成了“教训”亚明、顺带“逆袭”中国的良机。&/p&&p&但是,印度政府有没有可能真的进行武装干涉?除了武装行动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更符合印度当下客观条件和成本收益比的介入杠杆?&/p&&p&和1988年的武装干涉行动相比,2018年有几大有利条件已然不在:第一,在1988年,请求印度出兵的,是代表马尔代夫合法政府的时任总统;而今,发出请求的却是“过气”的流亡前总统,这使印度出兵的法理依据大打折扣。第二,1988年印军在马尔代夫的敌手,是侵略马尔代夫的斯里兰卡雇佣军,因此行动得到了绝大多数马尔代夫民众的支持。但如今,若印军针对合法选出的马尔代夫政府发动干涉,难免将以“入侵者”的面貌出场,有可能激起马尔代夫民众的同仇敌忾。&/p&&p&第三,1988年印军在马尔代夫的对手,只是不到100个人的外来雇佣军集团;而今一旦印度出兵,就不得不面对马尔代夫规模上千人,且仍效忠总统亚明的正规政府军,胜算未必高。&/p&&p&而最为关键的不同是:1988年印度出兵时,与其在马尔地夫抗衡的主要地缘政治对手是斯里兰卡。但当时本就孱弱的斯里兰卡仍深陷内乱之中,美苏两强又慑于冷战平衡不便单独出手。因此印度当年出兵之举,不仅没有国际势力阻挠,反而受到高度赞扬。但是,如今亚明政府已经摆出鲜明姿态向中国、巴基斯坦、沙特等各方求援。&b&中国政府也一再重申,马尔代夫局势应由马尔代夫内部自行通过各方折冲等方式解决,不应由境外势力插手,还表明支持马尔代夫政府维护好国家主权和独立。&/b&因此,印度若想出兵,则必须掂量其他国际行为者的可能反应。&/p&&p&综上所述,&b&由于风险难以预料,印度当前出兵介入马尔代夫局势的可能性并不高&/b&。况且如果武装干涉失败,更会把亚明领导下的马尔代夫进一步推向中国,甚至加快马尔代夫与中国的安全合作──这是印度在区域间最不欲见到的局面。反之,如果印度在此刻按兵不动,尚且有可能防止马尔代夫进一步滑向中国。&/p&&p&盱衡当前,印度的最优策略并非直接出兵干涉,而是一面举着“捍卫民主”的旗帜发动舆论与外交攻势,强调印度干涉区域事务的能力和意愿,以此对亚明施压,鼓动马国反动派行动;另一方面,亦可能采取印度鹰派学者所言的“激活其在马尔代夫国内的‘隐藏资产’”,运用各种特殊手段进行操作,发起抗议示威,最终目的则是争取让亲印度势力在马国预定于2018年举行的大选中获胜,进而排除中国的影响力。&/p&&p&目前看来,虽然现任总统亚明极有可能以“紧急状态”为由,推迟甚至取消2018年大选。但是其对手“反对派联合体(The Unified Opposition)”绝不会因此善罢甘休。&/p&&p&这一联合体,集合了各路反对亚明的力量,包括前独裁总统加尧姆的势力、前民选总统纳希德的“民主派”势力、还有富商加斯米?伊布拉辛(Gasim Ibrahim)的共和党(Jumhooree Party),与具有浓重伊斯兰主义倾向的正义党(Adhaalath party)等。&/p&&p&反对派阵营的规模庞大,再加上有印度全力支持,势力和影响不可小觑;马尔代夫掀起更大政治风波和动荡的可能性绝不能低估。&/p&&p&①&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hindustantimes.com/analysis/india-must-play-hardball-if-it-wants-to-be-part-of-the-maldives-return-to-stability/story-sDLbd8jxsnlCqgfbqcyd4I.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hindustantimes.com/anal&/span&&span class=&invisible&&ysis/india-must-play-hardball-if-it-wants-to-be-part-of-the-maldives-return-to-stability/story-sDLbd8jxsnlCqgfbqcyd4I.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②&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carnegieindia.org//turmoil-in-maldives-what-india-must-do-pub-75447&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carnegieindia.org/2018/&/span&&span class=&invisible&&02/06/turmoil-in-maldives-what-india-must-do-pub-75447&/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③&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thequint.com/news/india/maldives-crisis-spirals-indian-tanks-special-forces-on-standby&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thequint.com/news/india&/span&&span class=&invisible&&/maldives-crisis-spirals-indian-tanks-special-forces-on-standby&/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④&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orfonline.org/expert-speaks/a-realist-indian-strategy-for-maldives-and-south-asi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orfonline.org/expert-sp&/span&&span class=&invisible&&eaks/a-realist-indian-strategy-for-maldives-and-south-asia&/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作者为盘古智库印度研究中心研究员)&/p&&p&世界说&/p&&p&毛克疾&/p&&p&&br&&/p&&p&责任编辑 | 张梦圆
&/p&&p&运营编辑 | 梅琼予&/p&&p&版面编辑 | 徐靖怡&/p&&p&&br&&/p&&p&&b&文章版权归原作者,谢绝商用&/b&&/p&&p&&b&如需转载请私信&/b&&/p&&p&&b&微博 @世界说globusnews&/b&&/p&
自2月1日马尔代夫的国内政争,在现任总统阿卜杜拉?亚明(Abdulla Yameen)拒绝执行该国最高法院要求释放9名反对派领袖的判决后,便进入白热化阶段。反对派支持者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并与军警发生冲突。面临来自议会的压力和最高法院…
&p&更新:原问题被已被修改,删去了「谁能讲讲阿拉伯帝国历史」一句;由于本答案主体部分都是在讨论阿拉伯帝国之历史流变,故作此声明,以示区分。&/p&&p&------------&/p&&p&中文语境下所称之「阿拉伯帝国」,一般指公元632-1258年间的三个哈里发,即&b&正统哈里发&/b&(Rashidun Caliphate, 632-661),&b&倭马亚哈里发&/b&(Umayyad Caliphate, 661-750)和&b&阿拔斯哈里发&/b&(Abbasid Caliphate, 750-1258),三者在中文文献记载中皆被称为「大食」,其中阿拔斯哈里发被称为「黑衣大食」,另有「白衣大食」指倭马亚帝国灭亡后在安达卢斯(即今天伊比利亚半岛中南部)建立之&b&后倭马亚王朝&/b&(初为酋长国,929年正式称哈里发);亦有「绿衣大食」指10世纪什叶派穆斯林建立的与阿拔斯帝国分庭抗礼的&b&法蒂玛王朝/法蒂玛哈里发&/b&(Fatimid Caliphate)。所谓「阿拉伯帝国」,是一个比较笼统且缺乏准确性的定义方式,因为这样的称谓隐隐然透露着两层意思:一、这是一个以阿拉伯人为主体的国家;二、这是一个以阿拉伯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国家。这两点乍看都似有道理,但略一分析即会发现每一点都存在纰漏。&/p&&p&首先看第一个问题:&u&「阿拉伯帝国」是不是一个以阿拉伯人为主体的国家?&/u&回答是:不好说,要根据所处历史时间段而定。在630年代以前,阿拉伯人一直是一个游离在两大文明(拜占庭和萨珊)边缘地带的半定居-半游牧族群,其活动范围也基本被三面环海的阿拉伯半岛和北部叙利亚的沙漠牢牢圈定。公元634年,有「安拉之剑」称号的大将&b&哈立德·本·瓦利德&/b&(Khalid ibn al-Walid)率领阿拉伯军队长驱直入叙利亚,并在短短四年之内征服了几乎整个黎凡特,将拜占庭帝国治下东地中海的大片土地和大量非穆斯林人口纳入了帝国统治之内;此时的「阿拉伯帝国」,仅从人口构成上而言就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阿拉伯人的国家了。在随后的二十年内,正统哈里发更是以迅雷之势征服了埃及和北非大部、波斯全境、安纳托利亚东部及高加索一部,疆域面积翻了近三倍,统辖的人口更是翻了三倍不止,其国土内的民族、语言、宗教、文化构成已经变得极其复杂;尽管手握大权的阿拉伯统治集团采取了一系列维持和巩固阿拉伯人优势社会地位的措施,但在客观的悬殊人口差距之下这样的措施与政策往往收效甚微。&/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9bd9be88f5e54b4add420d0e60bdb403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4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9bd9be88f5e54b4add420d0e60bdb403_r.jpg&&&figcaption&622-750年间的穆斯林征服&/figcaption&&/figure&&p&(图片来源:维基用户DieBuche,原图出自伊利诺理工大学线上图书馆,公共领域)&/p&&p&阿拉伯人征服的越远,其作为统治阶级对当地社会的掌控力也就越差;面对这样的情况,当时的阿拉伯人主要想出了两套应对办法:其一是移民,尤其是将阿拉伯军人整建制的移居至边疆地区以强化军事存在;其二是通过劝服当地精英阶层皈依伊斯兰教,从文化和宗教角度认同阿拉伯人的统治,进而稳固民心。但这一时期的阿拉伯人统治集团内部对是否应大规模在新征服地区推行传播伊斯兰教存在着较大分歧,一部分人认为依照《古兰经》之教义(当时古兰经还尚未完全辑校成书,仍以口头传授为主),阿拉伯人有义务将伊斯兰教传向世界各个角落,而另一些手握既得利益的人则不愿意扩大穆斯林群体的规模,坚持只有阿拉伯人才可称得上真的穆斯林。对于传教的争端,还出于对其带来的经济后果的考量:非穆斯林需缴纳比穆斯林「天课」数额更高的人头税(即「吉兹亚」Jizya),且在对土地和财产的支配上亦受到更大程度的限制——换句话说,如果大量被征服人口皈依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对于哈里发的中央政府而言将会是一个不小的经济损失,因此伊斯兰早期扩张时期,对非穆斯林人口皈依伊斯兰教设置了许多障碍,甚至一度禁止他们阅读和学习《古兰经》,也禁止穆斯林向非穆斯林儿童传授《古兰经》。对于这块有兴趣的童鞋,推荐找来&b&《欧麦尔契约》&/b&(Pact of Umar/Covenant of Umar)一读;《欧麦尔契约》相传是在正统哈里发第二任哈里发&b&欧麦尔·本·赫塔卜&/b&(Umar ibn Al-Khattab)授意下阿拉伯穆斯林与叙利亚的基督徒(一说耶路撒冷)签署的一份双边条约,规定了双方各应履行的一部分义务与一些不可触碰的红线,是早期伊斯兰教法系统内的一份重要文件。该契约非常直接而详细地提出了非穆斯林皈依伊斯兰教受到的各类限制,以及擅自皈依者将接受的刑罚,可见在正统哈里发时期阿拉伯人对于异族皈依整体持谨慎而保守的态度。这种情况一直到了阿拔斯王朝建立,大规模的对外扩张战争告一段落,国家趋于和平稳定之后,才开始逐步改观;原本受到刻意打压与歧视的波斯人,由于处在阿拉伯人纷繁复杂的部族宗法系统之外,身上没有多少利益纠葛,因此得以在阿拔斯的朝廷里如鱼得水,成为哈里发的贴身近臣,例如哈伦·拉希德(Harun Al-Rashid)统治时期得势的巴尔马克家族(Barmakids)。10世纪后,突厥人(在当时阿拉伯人的语境内,「突厥人」一词泛指一切来自呼罗珊以东,波斯以北地区的游牧民族)登上历史舞台,凭借其高超的骑兵作战能力很快成为了深得阿拔斯王室信赖的雇佣兵;而熟悉罗马帝国历史的人对于雇佣兵的内在发展逻辑一定不会陌生——随着时间推移,雇佣兵所掌握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大,加上把持了兵源管道,逐渐取代了正规军,并开始在自身军事地位稳固后开始进一步谋求与之相匹配的政治地位,甚至不惜夺权篡位取而代之——于是乎又一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波斯人和突厥人的例子也从侧面说明了,阿拔斯时期的阿拉伯帝国已经很难说是属于哪个民族的帝国了——它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甚至在伊斯兰教信仰上都呈现显著区域化、本土化特征的多元帝国。&/p&&p&再看第二个问题:&u&「阿拉伯帝国」是一个以阿拉伯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国家吗?&/u&这同样要根据不同的时期分别讨论。我在此前的一个&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回答&/a&中已经提到了阿拉伯化(Arabization)的概念;客观地评判,8世纪末9世纪初拉希德统治下的阿拔斯帝国确实可称得是文化意义上的「阿拉伯帝国」,因为这一时期,以阿拉伯语为主要载体的阿拉伯文化成为了从埃及到波斯、从叙利亚到也门的广大地区内的社会主流文化并被普罗大众广泛接受。不过这样的阿拉伯大同局面并未持续多久,随着9世纪后阿拔斯帝国国运转衰及突厥人等新兴力量的出现,阿拉伯人在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逐渐受到动摇,以波斯人为代表的许多民族本土意识觉醒,开始有意阻止本土文化的阿拉伯化,乃至主动剔除语言、服饰、艺术、建筑工艺中来自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而这一时期崛起于呼罗珊、德来木及河中地区的一系列波斯人政权不仅有实力割据一方,甚至能直接攻占巴格达,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以此为渠道大兴文化复兴之潮。可以确定的是,公元1000年的阿拉伯帝国(此时再用「帝国」一词都已显得不合时宜,因为此时的阿拔斯政府仅握有对美索不达米亚及叙利亚东部的控制,哈里发更成为虚职,大权旁落,政令不出巴格达;外部更是有法蒂玛、后倭马亚两大敌对哈里发争夺宗教话语权),毫无疑问地比两百年前处于国势顶峰的拉希德时期更加多元化。&/p&&hr&&p&讨论完围绕「阿拉伯帝国」的名词之争后,是时候正面回答题主的问题了:&b&那样一个波澜壮阔的阿拉伯帝国是怎么变成现在乱成一团糟的中东的?&/b&&/p&&p&灯光略显昏暗的会议室里,一群人影在争吵。&/p&&p&阿拉伯帝国:这个锅我不背!我1258年就嗝屁了,六七百年之后的事儿跟我有毛线关系!&/p&&p&塞尔柱帝国、伊尔汗国、帖木儿帝国、马木留克苏丹国、白羊王朝、萨菲王朝、奥斯曼帝国、桑德王朝、卡扎尔王朝等:看我干甚?!这火我不传!&/p&&p&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一直默不作声的英国和法国。&/p&&p&英国耸了耸肩,法国翻了下白眼,两人一齐看向坐在后排阴影里的那个人——大家定睛一看,原来是个犹太人,正面无表情地看着台前喧闹的众人;只见他手中牵着一条细绳,拴着靠在墙边的一辆破自行车,那墙后面还隐约耸动着几个暗中观察的人影。&/p&&p&------&/p&&p&简言之,&u&&b&阿拉伯帝国的衰亡与今日中东乱局两者间的逻辑关联性略等于零——基本上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件事&/b&&/u&,题主若希望明晰中东乱局(尤其以巴以冲突、伊朗-沙特阿拉伯冷战为代表)发生之根源,应该了解的并非阿拉伯帝国的历史,而是中东地区的近现代史,尤其是其殖民史。但问题既然如此,答主我还是会尽力做出较全面的回答。近代中东问题之根源相当复杂,且掺杂了相当多的道德与情感因素,作为一个外行答主万万不敢在此班门弄斧,以免贻笑大方;以下答案仅探讨第一个问题,即阿拉伯帝国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p&&p&我在前面解释「阿拉伯帝国」一词异议的时候已经提到,阿拔斯王朝自9世纪开始走上了长达400年之久的下坡路,按时间顺序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p&&h2&&b&第一阶段:861~945年——政治权威的崩塌与地方自治的扩散&/b&&/h2&&p&861年,时任哈里发穆塔瓦基勒(Al-Mutawakkil)被其突厥近卫军刺杀,帝国随即陷入长达近十年的政治动乱,其间先后有四任哈里发被突厥近卫军扶植上台,随笔又被突厥人刺杀,直到870年穆阿台米德(Al-Mu'tamid)在其兄长的协助下继位为新任哈里发,秩序才得以重新建立。即便如此,这场动乱(史称「萨马拉无政府时期」Anarchy at Samarra)已然给帝国带来了沉重打击——埃及在艾哈迈德·伊本·突伦(Ahmad ibn Tulun)的统治下实现自治,名义上依旧接受哈里发的法理权威,实际已脱离中央政府之管辖;东方的呼罗珊和波斯早在820年代就已经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此时更是趁巴格达政府疲于平乱而大力扩张自身实力,其中尤以&b&萨曼王朝&/b&(Samanids/Samanid Dynasty)和&b&萨法尔王朝&/b&(Saffarid Dynasty)最为著名。到9世纪下半叶,来自东方的波斯人王朝已经对处在帝国核心区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构成了严重威胁,例如萨法尔人就曾在870年代数次攻打伊拉克,甚至一度在876年对巴格达形成包围之势;虽然阿拔斯政府凭借其军事力量(主力为突厥雇佣兵)尚可免于沦亡,甚至有穆阿台迪德(Al-Mu'tadid)在位期间一轮短暂的再征服,但终归难抵帝国衰颓的大势。945年,由崛起于里海南岸的德来木人(Daylamites)建立的&b&白益王朝&/b&(Buyids/Buyid Dynasty)袭破巴格达,随后攻占了阿拔斯哈里发剩余的最后一点实际控制领土,偌大的阿拉伯帝国已然名存实亡,山河破碎。(由此开始的历史阶段也常被称为「大分裂时代」Age of Fragmentation)白益王朝首任埃米尔艾哈迈德·伊本·白益(Ahmad ibn Buya)在攻克巴格达后受封「王朝镇守者」(Fortifier of the Dynasty)的头衔,自此哈里发彻底失去实权,成为仅具有政治与宗教象征意义的虚职;白益王朝的埃米尔们则走到前台,成为政权的实际掌控者,挟天子以令诸侯。&/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c0ecde5eff1c6c7b7f9b11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321& data-rawheight=&8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2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c0ecde5eff1c6c7b7f9b11_r.jpg&&&figcaption&公元970年的白益王朝下属各酋长国&/figcaption&&/figure&&p&(图片来源:维基用户ro4444,公共领域)&/p&&p&与哈里发政治权力的沦丧同时发生的,是其作为宗教领袖的精神权威的进一步崩塌——这是因为到公元10世纪时,哈里发这一头衔再不是巴格达的阿拔斯家族一家独揽的特权了;909年,隶属什叶派伊斯玛仪支派(Isma'ilism)的&b&阿卜杜拉·马赫迪&/b&(Abdullah al-Mahdi Billah)自立为第11任伊斯玛仪派伊玛目(Imamah,区别于什叶派下属的另一个主要派系,十二伊玛目派),并对外宣称自己的家庭谱系可直接追溯至先知穆罕默德的小女儿法蒂玛(Fatimah)与其丈夫阿里(Ali),自称哈里发,其政权以此得名为法蒂玛王朝/法蒂玛哈里发。崛起于今天阿尔及利亚一带的法蒂玛王朝,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来迅速扩张,很快控制了整个马格里布(Maghreb)地区,并在969年攻灭盘踞埃及的突厥人伊赫昔迪王朝(Ikhshidid Dynasty),定都于福斯塔特(Fustat,即今开罗),并以埃及为大本营向白益王朝控制下的美索不达米亚派遣大量什叶派传教士,同时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向周边各国的逊尼派穆斯林人口进行传教与文化渗透。&/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0e94a98a340eaa4a88fce4b63d5fe9b0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83& data-rawheight=&5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e94a98a340eaa4a88fce4b63d5fe9b0_r.jpg&&&figcaption&法蒂玛王朝之扩张,在1000年前后达到疆域之极盛&/figcaption&&/figure&&p&(图片来源:维基用户Omar-toons,公共领域)&/p&&p&这对于已然大权旁落沦为傀儡的阿拔斯王室而言无疑是火上浇油的又一道晴天霹雳,因为倘若法蒂玛王朝成功夺得了伊斯兰世界的精神制高点,则信奉逊尼派的阿拔斯哈里发的身份将变得一文不值,除了成为白益王朝及其继任者的政治负担外已毫无任何利用价值。&/p&&p&与法蒂玛王朝的咄咄逼人之势遥相呼应的,是929年,位于安达卢斯(即今伊比利亚半岛大部)的后倭马亚王朝的埃米尔&b&阿卜杜拉赫曼三世&/b&(Abd-ar-Rahman III)改埃米尔称号为哈里发,建立科尔多巴哈里发国(Caliphate of Córdoba,因其首都而得名),成为与阿拔斯和法蒂玛分庭抗礼的第三个哈里发。&/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c300ad5046fca10e31412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86& data-rawheight=&5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c300ad5046fca10e31412_r.jpg&&&figcaption&公元1000年的科尔多巴哈里发&/figcaption&&/figure&&p&(图片来源:维基用户Tyk,原图为西班牙语,英文译者为维基用户Morningstar1814;公共领域)&/p&&p&关于哈里发这个头衔,是有必要多说两句的——白益王朝的埃米尔们挟持阿拔斯哈里发而不直接取而代之,一方面因为哈里发在当时仍是伊斯兰世界的最高宗教权威,不容轻易僭越变更;而更为实际的原因是,哈里发的存在天然地为他们的割据政权提供了统治合法性的最佳来源。中世纪时,哈里发在伊斯兰世界内的地位,是可以和古代中国的天子相类比的——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在阿拔斯哈里发尚在的情况下,法蒂玛和科尔多巴两个新哈里发政权的建立无疑是向世间所有穆斯林传递了一条清晰的信息:要么他死,要么我亡。打起哈里发的旗号,不仅仅意味着增强自身的统治权威与合法性,更是在向天下人发号施令,是在向一切尚未臣服的势力宣战——哈里发的力量,来自他作为所有穆斯林精神领袖的崇高地位,因此哈里发的权威绝对不容分割。这与古代中国,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是有一定可比性的。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率先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称帝者下场惨淡,迎奉汉帝而号令天下诸侯者却得以在乱局中稳如泰山,其逻辑亦有相通之处。&/p&&h2&&b&第二阶段:945-1157年——外来王朝的交替统治与哈里发权威的缓慢复兴&/b&&/h2&&p&进入11世纪,白益王朝国力渐衰,其东部领土一点点被新近崛起的&b&伽色尼王朝&/b&(Ghaznavids)蚕食,国内政治局势也愈发不稳。1037年,&b&图赫里勒·贝格&/b&(Tughril Beg)自称苏丹,在花剌子模建立&b&塞尔柱帝国&/b&(Seljuk Empire),随即拉开新一轮对外扩张的序幕,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征服了波斯全境、呼罗珊大部和美索不达米亚。1055年塞尔柱人攻克巴格达,灭亡白益王朝,顺理成章地取而代之,继续将阿拔斯哈里发作为维持中央权威与稳固统治合法性的工具,而将日常行政事务放在首都伊斯法罕。塞尔柱人的到来,对于长期受法蒂玛威胁的阿拔斯哈里发而言无疑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白益王朝的历任统治者对法蒂玛王朝肆无忌惮的传教行为无动于衷,甚至暗地里提供支持,相比之下塞尔柱人在宗教信仰上则是坚定的站在逊尼派一方,对于法蒂玛王朝坚决抵制。塞尔柱帝国统治下的历任哈里发,尽管依旧没有任何实际的政治权力可言,但由于巴格达远离位于波斯的塞尔柱朝廷(初定都伊斯法罕,后改设东西二都,东都为梅尔夫,西都为哈马丹),因此相较白益时期,在日常事务中往往享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权。&/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6f022c9ddb1ea007cd25216eea33f9f8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6f022c9ddb1ea007cd25216eea33f9f8_r.jpg&&&figcaption&1092年,苏丹马立克沙一世(Malik-Shah I)驾崩时的塞尔柱帝国,其疆域达到极盛;图中亦展示了1040年丹丹纳干战役(Battle of Dandanaqan)与1071年曼齐克特战役(Battle of Manzikert)之交战地点&/figcaption&&/figure&&p&(图片来源:维基用户MapMaster,公共领域)&/p&&p&时间临近12世纪,塞尔柱帝国陷入内忧外患之中;1092年罗姆苏丹国(Sultanate of Rum)正式脱离帝国独立,1095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First Crusade)拉开序幕,塞尔柱人接连遭遇失败,本就存在深刻内部矛盾的塞尔柱各部此时纷纷将矛头对准对方,趁着十字军东征带来的乱局扩张各自的地盘和势力范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身居巴格达的哈里发嗅到了机会的味道,他开始悄悄地培养自己的私人力量,并且在不知不觉间将已被埃米尔们和苏丹们夺走近二百年的政治实权一点一点的重新收入囊中。1118年,&b&穆斯塔尔希德&/b&(Al-Mustarshid)即位为新任哈里发,同一年塞尔柱帝国也迎来了新任苏丹——年仅13岁的马哈茂德二世(Mahmud II);穆斯塔尔希德觉得搞大新闻的机会来了,他一方面在暗中积蓄起兵反叛所需的军事力量,一方面与年幼的苏丹围绕一系列政治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1122年,马哈茂德二世任命艾哈迈德·伊本·尼札姆·穆勒克(Ahmad ibn Nizam al-Mulk)为哈里发的新任维齐尔,穆斯塔尔希德却毫不买账,在第二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艾哈迈德解职流放,公开与苏丹叫板。1125年,穆斯塔尔希德觉得重振哈里发权威的时机已到,于是起兵进攻位于瓦西特(Wasit)的塞尔柱军队,结果大败而归,自己也被重新软禁在巴格达。1131年,马哈茂德二世驾崩,塞尔柱帝国随即陷入内战,驻守巴格达的塞尔柱军队也被调往北方参战,穆斯塔尔希德于是抓住机遇第二次起兵,一路北上攻打摩苏尔,但久攻不下,试图转战大马士革(当时正受到来自十字军的巨大压力),但未成形;折腾了几年,围着巴格达转了几圈,最后在1135年与西塞尔柱苏丹海耶斯·马苏德(Ghiyath ad-Din Mas'ud)的交战中被士兵遗弃,沦为俘虏,不久被杀。&/p&&p&穆斯塔尔希德的叛乱虽然被平定,但塞尔柱人此时忙于内战和应对十字军,没有精力去进一步制约哈里发的权力,1136年&b&穆克塔菲二世&/b&(Al-Muqtafi)走马上任为新任哈里发,继续着穆斯塔尔希德未竟的事业;与他的前任不同,穆克塔菲二世的作战经验要丰富的多,对形势的判断和对战场利弊的分析也要准确的多,更善于在多股力量之间谋求己方利益的最大化。即使如此,他依旧在1156年犯下大错,错误地支持了哈马丹的一次叛乱,结果叛乱的塞尔柱军队反而调转枪口攻打巴格达,旋即开始了长达七个月的围城战。这场围城战相当具有戏剧性,攻城的塞尔柱士兵数量在三万上下,而守城的哈里发手里只有约七千人,差距悬殊;开战后不久塞尔柱人就攻陷了巴格达西城(巴格达城分东西二部,以底格里斯河为界,有数座桥梁连接),退进东城的穆克塔菲二世拼上老本,将国库内的黄金第纳尔全数发予城内百姓,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号召百姓与城池共存亡,结果老百姓们果然买账,顽强抵抗塞尔柱人的猛攻数月。到这一年的七月,围城的塞尔柱部队得知了后方发生动乱的消息,加上眼前久攻不下的城池与惨重的伤亡,遂决定撤军,巴格达就此解围,穆克塔菲二世也一战成名。&/p&&p&1157年的巴格达之围,在阿拔斯王朝的历史上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自945年白益王朝占据巴格达以来,哈里发第一次从外来统治者手中夺回了属于自己的军政大权,恢复了对巴格达及伊拉克大部的直接统治,也象征着阿拔斯王权的全面复兴。&/p&&h2&&b&第三阶段:——哈里发国的回光返照与蒙古入侵&/b&&/h2&&p&1157年后的阿拔斯哈里发,与塞尔柱帝国形成了很微妙的共存关系。一方面,此时的塞尔柱帝国经过数次内战,又时刻面对着东方花剌子模王朝(Khwarazmian Dynasty)的虎视眈眈,国力已经大不如前,所统辖的领土也已大幅缩小;另一方面,刚刚重获独立自主地位的阿拔斯哈里发面对的也是一片大战后的废墟,百废待兴。双方于是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形成了默契,各自避免与对方发生正面冲突,也尽量不参与正陷入胶着的十字军战事,谋求和平共存。&/p&&p&塞尔柱帝国最终在1194年被花剌子模征服(罗姆苏丹国则在此之后又延续了一百多年),而花剌子模人还没来得及把刚抢到手的板凳坐热,就遭遇了更为凶狠的对手——蒙古帝国。&/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8bbaa5efff72be4cbba9e4b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4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8bbaa5efff72be4cbba9e4b_r.jpg&&&figcaption&1217年处于全盛时期的花剌子模王朝,两年蒙古即发大军进攻,王朝自此由盛转衰&/figcaption&&/figure&&p&(图片来源:维基用户Arab Hafez,公共领域)&/p&&p&1219年,蒙古大军跨过天山,进入花剌子模王朝统治的河中地区(Transoxiana);次年,布哈拉(Bukhara)和撒马尔罕(Samarkand)相继失陷,蒙古人兵抵呼罗珊,开始准备对波斯本部的进攻。而就在花剌子模与蒙古人做殊死搏斗之时,远在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则在享受死亡前的最后欢愉——此时已是哈里发纳赛尔(Al-Nasir)在位的第四十个年头,纳赛尔统治下的伊拉克虽与阿拔斯黄金时代的繁荣与富庶相距甚远,但倒也称得上国泰民安;在经历了长期的动荡与不安后,阿拔斯王朝似乎时来运转,又将重新走上复兴强国的道路。&/p&&p&然而这一切只是错觉。早在几年前,当纳赛尔因为花剌子模国王穆罕默德二世(Muhammad II)来犯而向盘踞草原的蒙古人求援时,他的帝国的国运就已经被画上了终止符。在蒙古摧枯拉朽的攻势下,偌大的花剌子模帝国在短短三年内就遭到毁灭性打击,穆罕默德二世也在逃难中病死他乡,蒙古大军长驱直入波斯,与巴格达遥遥对望。窝阔台继任为大汗后,命大将绰儿马罕(Chormaqan)进攻阿拔斯王朝统辖地区,1236年绰儿马罕突袭重镇阿尔贝拉(Erbil),但只是劫掠一番后即收兵回撤,并未攻城;此后数年间蒙古军队因为战略中心转移至小亚细亚与欧洲,因此仅对伊拉克地区劫掠侵扰,并未开展大规模的主动进攻。1241年,正当蒙古大军驰骋中欧如入无人之境之时,阿拔斯哈里发穆斯坦绥尔(Al-Mustansir)正式向蒙古帝国称臣,宣誓年年向蒙古大汗纳贡;但蒙古人对这样的安排并不满意,贵由汗在位时就曾要求哈里发直接献土归降并亲身赴和林以示忠心,但遭到哈里发的拒绝,这给日后蒙古的正式进攻提供了有力的借口。&/p&&p&1257年,蒙哥汗正式命令其弟旭烈兀向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发动进攻,而旭烈兀此行的另一个重要战略目的则是扫荡据守在伊朗北部山峦的&b&阿萨辛派&/b&(Assassins)残余势力。由于尝试刺杀蒙哥未果,蒙哥一直对阿萨辛派记恨在心;早在一年前,阿萨辛派最重要的据点,哈桑·沙巴(Hassan-i Sabbah)当年的主城,阿剌模忒堡(Alamut)已经遭到毁灭,残余的阿萨辛势力潜入深山之中据险而守,但已是强弩之末,根本无法招架旭烈兀的大军。消灭了伊朗的阿萨辛势力后,旭烈兀马不停蹄地向巴格达进军,并要求时任哈里发&b&穆斯台绥木&/b&(Al-Musta'sim)全盘接受蒙哥提出的归降条件;穆斯台绥木不仅断然拒绝,还有意在回绝的文书里显露出狂妄之态,让蒙古人大为恼火,此举也意味着战争将不可避免。后世史学家分析穆斯台绥木此举,通常将责任指向他的维齐尔伊本·阿尔卡米(Ibn al-Alkami),认为此人对哈里发谎称蒙古军队战斗力低下,并称一旦受到攻击其他伊斯兰国家都会前来相助(参见Paul K. Davis著&i&Besieged: 100 Great Sieges from Jericho to Sarajevo&/i&),导致穆斯台绥木做出错误而愚蠢的判断。&/p&&p&之后发生的故事毫无悬念——蒙古大军迅速包围了巴格达,而穆斯台绥木仓皇迎战,全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仅仅二十天后,这座「和平之城」,伊斯兰世界的掌上明珠、文化与宗教圣地,在一片烈焰中烧为白地。广义上的伊斯兰黄金时代(Islamic Golden Age)也就此画上句号,「阿拉伯帝国」也在这一刻迎来终结。&/p&&p&穆斯台绥木的最终下场值得一说;由于蒙古人对直接斩首哈里发有所畏惧,故选择了在他们看来更有尊严的处刑方式——将穆斯台绥木裹在毛毯中,再令马匹将其践踏而死。但广为流传的另一个版本的记载(出自《马可波罗游记》)则称,旭烈兀在发现了穆斯台绥木国库内的大量奇珍异宝后,将其与其宝物锁在一间屋内,使其饥渴而死,以示「富贵不可食」。后一种记载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但其可信度究竟如何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0e10dce1ddcd5b64a7f70fe4fed5cb8a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678& data-rawheight=&9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7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0e10dce1ddcd5b64a7f70fe4fed5cb8a_r.jpg&&&figcaption&出自15世纪刊印《马可波罗游记》(Le livre des merveilles)的插画,描绘了旭烈兀(左二)命令囚禁穆斯台绥木的情景&/figcaption&&/figure&&p&——————&/p&&p&&b&日更新&/b&&/p&&p&此前的回答已按时间顺序简要叙述了阿拉伯帝国(632-1258,不计马木留克的续命)的衰亡始末。答主本来准备另分一条线写一写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其与欧洲列强就中东利益的博弈以及中东地区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起,但看到已有新近添加的比较完备的答案,因此就不再围绕同一个话题多做讨论。今次更新的内容,就算对以上内容(阿拉伯帝国之衰亡)做个系统性总结吧。&/p&&p&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国的衰颓,究其原因,大体可分两点讨论:&/p&&ul&&li&&b&内部矛盾:继承人问题引发的政治动荡与军事对立&br&&/b&一部分史家(最著名的当属吉本)将奥勒留放弃养子继承制度转而传皇位于康茂德作为罗马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并且认为缺乏一套稳定持久的皇位继承体系是罗马衰微的重要内在原因之一。这一观点放在罗马身上确有一定合理性,而若将其与阿拔斯王朝的历史对照,我们可以观察到类似的发展轨迹——巴格达政府始终缺乏一套行之有效且能够长期沿用的哈里发继承体制;尽管名义上尊奉长子继承制,但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各派势力都对哈里发之位有所觊觎(这一情况在9、10世纪尤其显著),轻则动用政治力量威逼胁迫,重则直接起兵反叛取而代之。这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关键人物,是阿拔斯王朝第五任哈里发,&b&哈伦·拉希德&/b&(Harun al-Rashid)。拉希德统治下的阿拉伯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维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现了罕见的盛世景象,但这样的盛世却极为短命,帝国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推手即是拉希德为自己死后所做的一系列政治安排——将帝国一分为二,由两个儿子各自统领,且设置了二者不得互相僭越等一系列苛刻规定,为其后的内战与长期动荡埋下了伏笔。而围绕争夺哈里发之位的内战一旦爆发,再想平息就难比登天,因为第一个僭位者的登基必然给下一个僭位者的上台提供了合法性论据;因此一旦内战爆发,仅凭对立各方自身的力量已远远不够,这时有力的外援就成为了各派政治势力争夺的对象,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们所能够争取的无非是来自两股力量的支持——&b&来自非阿拉伯人名门望族的政治支持,以及来自游牧部落雇佣军的军事支持。&/b&导致帝国崩溃的第二个主要原因因此登场:&/li&&li&&b&外部压力:地方大家族与外族雇佣军的乘虚而入&br&&/b&为了在内战中获得优势地位,对巴格达有所觊觎的各路力量往往会依赖当地大家族的政治支持,而这些大家族在得势后自然不会任人摆布,更不会甘愿对已经被动乱折腾的焦头烂额的中央政府言听计从;相反,他们最合理也最常见的选择,是在名义上继续服从哈里发的统治,而在日常事务中一点点篡夺巴格达的统治权力,形成事实上的地方自治——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在位于帝国边疆的河中和呼罗珊发生了,在距离帝国统治核心很近的埃及和阿曼也同样发生了;而缺乏可靠力量的中央政府对此除了默认现实外毫无对策。坐在巴格达的哈里发自然不愿意看着他的领土一块块分崩离析,更不会愿意被手握军权的地方豪族所挟持,但他自己手里所掌握的军队力量又实在太过薄弱,且战斗力与边疆地区那些在当地招募组建而成的边防军与私人武装力量根本无法相比。面对这样的不利境况,哈里发本人往往也需要采取与那些谋求篡权的僭位者同样的策略——培养一支可靠而有超强战斗力的私人武装。因而自穆阿台绥姆(Al-Mu'tasim)开始,雇佣突厥骑兵作为自己的近卫部队就逐渐成为了哈里发的标准配置,而随着时间向后推移,雇佣军的数量、兵种、来源地与来源人群也一步步地被拓宽。伴随着雇佣军而来的,是短内的安全保障,与长期的动荡不安。我在之前答案中提到的「雇佣军逻辑」此刻即到了大显身手的时刻——表面上突厥雇佣军直属哈里发管辖,但雇佣军自身的逐利逻辑导致他们的忠诚往往只指向哈里发手里的钱粮,而非哈里发本人;当驱逐、囚禁甚至杀死哈里发的边际收益足够大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揭竿而起沦为叛军。与雇佣军的经济地位同时提升的是他们的政治意识——一部分雇佣军领袖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手中所拥有力量的潜在政治价值,并且开始以此为筹码,与另一股势力——地方大家族进行交易以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自身优势。另一部分雇佣军领袖则将这一逻辑进一步推向极端,他们直接通过武力消灭了地方豪族势力,自己肩负起了地方行政与军事防卫的双重职责,此即10世纪后一系列雇佣军政权的最初来历。不难看出,在这样的情势下,哈里发纵有复国兴邦之志,也难以独自与舞台上的两个主角(大家族、雇佣军)搏斗,但一旦请来帮手,则这个帮手极有可能坐倒成为新的霸台主角。这一逻辑曾在帝国灭亡前夕被短暂打破(即前文提到的皇权复兴),而究其原因,主要是帝国统治半径的极大萎缩(仅领有美索不达米亚主要市镇)降低了行政统治的难度与成本,而外部强权的崩溃(可以套用前面的逻辑,即取代哈里发的两股强权在经历了一轮扩张与膨胀后遇到了与哈里发一样的问题——他们也在各自的系统内被新生长出的强权所取代)也为哈里发稳固自己在小空间内的统治提供了有利环境。这样内外皆适的条件必定难以维系,而12~13世纪的哈里发复兴也并未从本质上解决导致帝国衰颓的一系列制度性原因,因此这样的复兴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回光返照。&/li&&/ul&&p&以上两点分析,是对阿拉伯帝国覆灭最简单直白的逻辑解释;可以说,这两个因素是导致帝国衰微的主要因素,但绝非唯一因素,二者之间也绝非简单的因果关系,其中因时间和地域不同往往存在许多波折,各自都值得做深入讨论,但此处为节省篇幅仅以最简洁的文字来做叙述,以免答案过于冗长。&/p&
更新:原问题被已被修改,删去了「谁能讲讲阿拉伯帝国历史」一句;由于本答案主体部分都是在讨论阿拉伯帝国之历史流变,故作此声明,以示区分。------------中文语境下所称之「阿拉伯帝国」,一般指公元632-1258年间的三个哈里发,即正统哈里发(Rashidun C…
伊朗某些程度上和中国类似,所以用中国类比看来是比较合适的。&br&伊朗是个很有潜力的国家,无论从地理位置、资源还是人口素质的角度上,都是如此,好好发展,成为中东领袖,世界经济前十的国家并不是不可能,即使发展的不好乃至崩溃,应该也能保持在世界上前三十的水平。&br&回答的铺垫可能会比较多,如果想要简要的答案,看最后一部分就可以了。&br&&br&&b&先介绍下伊朗的概况:&/b&&br&&br&&b&伊朗的综合国力&/b&&br&伊朗目前的经济数值和各方面工业用品的储量产量基本都处于世界前30的位置,很多工业用品,比如汽车、钢产量,发电量都是世界前20的水平,这还是在十年残酷的两伊战争和十几年的制裁影响下打到的,以波斯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光辉历史,以及伊朗的国土、人口、资源、位置,经济和综合国力成为世界前十并非遥不可及(事实上,70年代巴列维王朝时代,伊朗经济总量曾经是世界前十)&br&伊朗在巴列维时已经开始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伊朗的国土面积大,耕地面积不小,粮食基本能自给,除了石油,天然气,铜和天青石等各种矿产储量也不少,这些因素支撑着伊朗,让他能够在严酷的制裁下,保持国家基本稳定而不崩溃,同时受制裁期间,某些技术无法获得,不得不自立更生,因此工业体系越发完备,有些类似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的状况。随着制裁的解除,外资和新技术的涌入,有望让伊朗的经济和工业提升到新的层面。&br&&br&&b&资源和地理&/b&&br&中东地区面积较大(仅次于沙特),资源最丰富、最富有多样性的国家,从石油、天然气,到金属宝石矿,一应俱全;中东地区地形最富多样性的国家,从丘陵、沙漠到高原,一应俱全。因此具有发展工农业的有利条件,伊朗大部分粮食都能够自给,广袤的国土和丰富的自然环境是主要原因,农业基础和比较完善的工业能力是伊朗能够顶住西方那么多年制裁的主要原因。中东地区自然地理条件能接近伊朗,而且拥有足够人口的国家,唯有土耳其。&br&地理位置&br&北连中亚和高加索,东接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连中东土耳其,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贸易要到,伊朗地区的古国帕提亚和萨珊就依赖此交通要道而获益颇丰,如今,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中,伊朗的地理位置也会给他带来重要的地位。&br&弊端:伊朗的水资源并不丰富,如果人口进一步增加,可能还是会有压力的,重要的地理位置给伊朗带来地缘政治的影响力,也会让他成为大国觊觎的目标。&br&&br&&b&文化和民族&/b&&br&悠久和辉煌的文明给了伊朗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于是和中国类似,即使面对复杂而险恶的外部环境,仍然怀有大国之梦,即使面对制裁,大部分人民依旧支持现有的政府,虽然他还是有不少弊端,但总体来说政权还是比较稳定的。&br&有人说中国是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伊朗某种程度上也是,所以我们要明确下伊朗和波斯的区别,以中国类比,伊朗是个国族(nation)的概念,在古代指的是说东伊朗语和西伊朗语的族群,在现代则指伊朗人,类似于中华民族的概念;而波斯之名则来源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帝国,波斯族是伊朗的主体民族,波斯的概念,就类似与汉族的概念。于是,和华夏类似,也有了类似的“泛伊朗”概念,泛伊朗的概念由穆罕穆德-阿夫沙尔提出,作为和“泛阿拉伯”和“泛突厥”的对应(我们在后面也要提到泛阿拉伯和泛土耳其)&br&虽然如今伊朗是个伊斯兰教国家,但是伊朗的文明并未中断,阿拉伯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帝国,一个能够在数百年统治如此广袤地区的国度,波斯文明对其功不可没,阿拉伯帝国的官僚行政制度,乃至建筑风格都是波斯文明的遗产,中东地区普遍使用阿拉米字母(我们常见的阿拉伯文字),也是源自波斯帝国的推广。&br&说了古代的文化,再来谈下现状,伊朗人民并不缺乏创造力,就在去年,伊朗裔的女数学家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菲尔兹奖的女性,1961年,伊朗裔科学家A.贾文等人制成了氦氖激光器,现今理论物理和天文学的前沿,也有著名的伊朗裔科学家。近年来,伊朗的理工科大学实力提升的很快,大学生比例在中东居于前列,并且女大学生数量远多于男学生,在男女平等方面做得比大部分中东国家都好(虽然是个神权国家,也许历史传统和巴列维王朝对此有不小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伊朗和土耳其成为中东科技增长最快的国家,科技论文数量位列世界20位左右,数学和物理奥赛也稳居中东前二(另一个是土耳其,大部分场合下成绩不如伊朗),世界前10的水平。&br&最后民族,伊朗是个多民族国家,波斯族占有近一半的人口,阿塞拜疆族为第二大民族,也是之前萨非王朝等朝代的统治民族,虽然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分裂倾向并不是特别严重,相对于土耳其国内的库尔德问题,伊朗算是太平的多了。&br&弊端:伊朗文明和伊斯兰之间的抉择,之前巴列维时代通过强调波斯压制伊斯兰,引起了神权势力的反对,造成了伊斯兰革命。主体民族比例不够高,依旧有分裂的危险(东部俾路支地区和库尔德地区是不稳定因素)&br&&br&&b&政治和宗教&/b&&br&伊朗是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世界上都很特殊的神权民主国家,虽然是神权国家,宗教领袖占有至高的地位,但总统和议会却为民选,并且专家委员会拥有罢免最高领袖的权利,用中国类比,最高领袖类似于总书记,而总统则类似于总理,这套体制已经平稳运行了三十多年,经历过战争和制裁的考验,也许是比较适合于伊朗人民的政治体制。&br&伊朗的宗教信仰以什叶派伊斯兰教为主,伊朗为何会信奉什叶派?其实在改信伊斯兰教之后,最初伊朗信仰主要以逊尼派为主,土库曼游牧民萨菲家族依靠宗教力量建立萨菲王朝之后,伊朗逐渐成为什叶派国家,当时伊斯兰世界的霸主是奥斯曼帝国,也是逊尼派的领袖,可以用宗教的名义号召逊尼派教徒进行圣战,萨菲王朝要和奥斯曼帝国争夺中东的霸权,于是推广什叶派信仰,使其可以对奥斯曼帝国圣战,细思恐极~和现在的情况也有不少相通之处。&br&弊端:神权国家使伊朗成为西方民主斗士的靶标,什叶派则让他成为逊尼派世界的公敌,作为伊斯兰神权国家,伊朗必须坚持反以的宣传,所以她总是会成为以色列的假想敌&br&&br&&b&历史与现实&/b&&br&中东地区的争端,可以看做泛阿拉伯、泛突厥、泛伊朗三波本土势力以及外部势力(主要是西方)间的互动。&br&&b&泛伊朗&/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0e330f900ab665e114bff_b.png& data-rawwidth=&619& data-rawheight=&4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0e330f900ab665e114bff_r.png&&&/figure&泛伊朗的范围,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印度河流域。从波斯湾到中亚高加索&br&泛伊朗民族的概念包括了现代的波斯人、普什图人、布拉灰人、塔吉克人、库尔德人、奥塞梯人等&br&历史上,伊朗地区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和萨珊王朝先后都控制了几乎整个泛伊朗地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初都说着伊朗语(伊朗语族的语言),有着类似的信仰(雅利安人的轮回信仰和后来的祆教)&br&&br&&b&泛突厥&/b&&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7dde761cce8ffbc869dbea31b1967508_b.png& data-rawwidth=&1680& data-rawheight=&10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7dde761cce8ffbc869dbea31b1967508_r.png&&&/figure&&br&&br&泛突厥的思想发源于鞑靼族思想家&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Ghabdennasir_Qursawi&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ursavi&/a& ,在奥斯曼帝国末期和一战期间曾经被土耳其“进步”人士当成让国家起死回生的保心丸,我们至今仍能感受到泛突厥思想的力量-东突。泛突厥的范围包括了历史上讲突厥语的民族,而这些民族的文化,则千差万别,种族也是各式各样。&br&&br&&b&泛阿拉伯&/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b851b9fb38b9cb2e1e500f_b.png& data-rawwidth=&538& data-rawheight=&3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b851b9fb38b9cb2e1e500f_r.png&&&/figure&&br&泛阿拉伯的概念由Jurji Zaydan提出,阿盟的建立就受到了泛阿拉伯思想的影响,历史上,纳赛尔作为埃及的领袖曾经成为了泛阿拉伯运动的坚定推行者,之后的萨达姆也有类似的野心,然而未得实现。泛阿拉伯的范围包括了广大说阿拉伯语的地区,历史上则是贝都因人、阿拉米人等闪米特民族和柏柏尔人等北非游牧民栖居的地区。&br&不同势力的互动,在伊朗早期的宗教经典中就有体现,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和萨珊王朝的国教-祆教的教义中,整个世界由光明和黑暗两股势力掌控,他们互相争斗,试图夺取主动,在历史中,则表现为伊朗和图兰的战争,这个伊朗,就是泛伊朗主义所指的伊朗,他们居住的土地,被称为雅利安纳乐土,而图兰,指的就是草原民族的土地,最初的图兰指的可能是伊朗语草原民族,而后期中亚地区突厥化,图兰指代的就变成了突厥人,图兰则是和雅利安纳乐土相对的苦寒黑暗之地。在祆教创始的时代,西方文明还未强盛,阿拉伯人则还在沙漠里游牧,于是泛突厥和泛伊朗就成为了最早的矛盾,这种矛盾延续至今,土耳其和伊朗都试图成为中东有声有色的大国,不可避免的会有冲突。&br&&br&&b&从古至今的冲突:&/b&&br&&b&泛伊朗和泛突厥:&/b&&br&最初表现为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冲突,之后则主要是伊朗本土国家和突厥国家的冲突。&br&萨珊王朝时期,嚈哒人和突厥人先后对其发动攻击,在大部分的时间段,萨珊王朝都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不但需要应对罗马的威胁,也需要防备游牧民的入侵&br&之后在阿拉伯帝国时期,行政和文化波斯化,但军事系统却逐渐突厥化,11世纪开始突厥人大量进入中亚和中东,突厥雇佣兵成为了诸伊斯兰国家军队的主力,随后突厥人推翻了这些国家,建立起塞尔柱帝国及形形色色的突厥公国。而后,花拉子模从塞尔柱帝国之下独立,先是成为西辽的附庸,后逐渐强大,控制了泛伊朗地区(花拉子模的统治阶层似乎介绍的不多,从使用称号“沙”这点看,应该是伊朗系民族)好景不长,在强盛了几十年之后,又一支来自内亚的势力入侵,蒙古人在大约十年的时间里占领了泛伊朗地区,并建立起伊尔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等,在蒙古人统治的末期,察合台贵族帖木儿建立起帖木儿帝国,对中亚、中东和印度地区进行了血腥的征服(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征服之一)蒙古人和帖木儿的战争对中东,尤其是伊朗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农业造成了空前的浩劫,人口降低到不如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水平,在帖木儿之后,白羊王朝和黑羊王朝(都是土库曼突厥人的王朝)先后控制了伊朗高原,整个11-15世纪,泛伊朗地区的主导力量基本都是各种突厥或者游牧王朝,伊朗的文明进入了低谷。&br&随后,土库曼游牧民和什叶派教团建立了萨菲王朝,虽然萨非王朝的建立者是游牧民,然而他们文化上则伊朗化了,为了和泛突厥的旗帜势力-奥斯曼帝国对抗,他们选择了什叶派。(讽刺的是,在突厥势力在中东和印度占有优势的时代,文化阶层乃至官僚中,最通用的语言还是波斯语,就像希腊语一样,波斯语代表了文明)&br&近代以后,奥斯曼土耳其成为了西亚病夫,伊朗也经历了恺加王朝、阿夫沙尔王朝等形形色色的王朝,并且成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二战后,土耳其加入北约,巴列维王朝也和美国亲近,双方双双成为反苏桥头堡,如今,土耳其在埃尔多安时期准备重返中东,而伊朗也慢慢扩展在什叶派地区的影响力,双方开始了新一轮交锋,主要战场,在叙利亚。&br&&br&&b&泛伊朗和泛阿拉伯&/b&&br&在两河文明建立之初,中东的定居民族就要面对沙漠游牧民的袭击,阿拉伯人的先民之一,阿摩利人入侵了苏美尔城邦,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强国之一-阿卡德帝国,随后就是一波波的游牧民入侵-定居并且被同化-新一轮游牧民入侵的过程。&br&对于伊朗来说,沙漠游牧民的入侵最初是微弱的,难以动摇统治根基的,然而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一切都改变了。伊斯兰教团结了不同的沙漠游牧民,并且给了他们信仰和旺盛的斗志,之后,强盛一时的萨珊王朝在阿拉伯人的攻势下覆灭,王族逃奔到当时的唐王朝(中伊友好历史悠久~),对于伊朗地区最大的影响,在于让他们放弃了历史悠久的祆教,成为了伊斯兰教的主要地区。&br&之后随着突厥势力的渗透,在军事上,阿拉伯人进入了低谷,直到近代他们在土耳其人的统治下独立&br&如今,伊朗在什叶派的地区影响力占有优势(无论信仰什叶派的是波斯人还是阿拉伯人),所以矛盾主要发生在逊尼派阿拉伯国家和伊朗之间,主要是海湾诸国和伊朗之间,他们不但有教义的冲突,也有对于疆界和资源的冲突,逊尼派和海湾阿拉伯国家目前的带头大哥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冲突的主要地点,同样是在叙利亚&br&&br&&b&泛伊朗和西方&/b&&br&泛伊朗和西方的冲突并不是必然的,冲突的原因主要是双方的野心和意识形态的冲突&br&最早的冲突是在阿契美尼德王潮,在王朝之初,波斯帝国即已征服了整个小亚细亚,包括沿岸的希腊城邦,之后大流士希望能够征服希腊,发动了希波战争,在继任者薛西斯时期,战争继续,希波战争中,波斯人曾成功的占领了半岛不少地区,并且焚毁了雅典,但在希腊人奋力的抵抗下,波斯人最终撤军。&br&之后,腓力二世几乎统一了希腊,准备发动对波斯的战争,不幸被杀,继任者亚历山大以向波斯人复仇的名义发动了远征,摧毁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并且焚毁了波斯波利斯,开启了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死后,亚洲大部分领土由塞琉古王朝继承,之后在公元前2世纪,东伊朗游牧民帕尼人建立了帕提亚帝国,逐渐蚕食塞琉古王朝的领土,并且占有了大部分泛伊朗地区,在帕提亚王朝将领土发展到两河流域之时,地中海的罗马共和国也逐渐强大,在最终消灭了塞琉古帝国后,罗马和帕提亚开始了新一轮的西方-伊朗冲突,之后罗马帝国和帕提亚、罗马帝国和萨珊帝国、萨珊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在六百多年里时战时和,直到阿拉伯帝国的崛起。&br&随后过了近千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始,西方重新介入了中东,萨非王朝与英国交好驱逐葡萄牙人在波斯湾的据点,训练新军以对抗土耳其,土耳其则与法国交好对抗萨非王朝,西方在此时扮演着次要参与者的角色。&br&之后西方国家逐渐发达,先是俄罗斯为了取得印度洋出海口不断向伊朗施压,获得了高加索地区诸多土地,其后英国和俄国在伊朗划分势力范围,二战中,伊朗亲德,引来了英国和苏联的攻击,二战之后,苏联通过扶持伊朗共产党希望获得印度洋出海口,最终失败,之后巴列维王朝投入美国怀抱,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一度与欧美、苏联交恶,冷战之后,俄国和伊朗出于共同的利益站在了一起,对抗欧美。&br&&br&&b&泛伊朗和以色列&/b&&br&四千年前,犹太人的先民还在阿拉伯半岛游牧。随着喜克索斯人的入侵,他们来到了埃及,最终被埃及人赶了出来,颠沛流离的经历让犹太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宗教,随后有了犹太教以及最初的以色列王国。新巴比伦王朝时,北以色列王国灭亡,人民被掳到巴比伦成为巴比伦之囚,之后,犹太人和伊朗人发生了交集,阿契美尼德王朝灭亡新巴比伦之后放出了巴比伦之囚,允许他们保有一定程度的自治,在随后的上千年里,伊朗成为了中东犹太人最多的地区之一,直到近代,伊朗的犹太人仍是中东除了以色列外最多的。&br&以色列和伊朗在文化和历史上并不是天然的敌对关系,历史上他们也从未发生过战争,目前伊朗政权频频指责以色列主要是出于神权国家的职责。&br&&br&分析下这几组冲突:&br&伊朗和西方、和以色列的冲突或者联盟基本都是出于野心和利益,伊朗和俄国就和中俄类似,历史上他们都被俄罗斯侵占过不少土地,但出于对抗美欧,现在成为了准同盟关系,伊朗和以色列的矛盾主要是由于神权国家的原因,需要不时用嘴炮来表明决心。&br&伊朗和阿拉伯、突厥则是结构性的冲突,你看或者不看,土耳其和阿拉伯人就在那里,不离不弃,总是需要面对他们的野心和挑战。&br&&br&&b&关于未来的看法:&/b&&br&伊朗有比较完备的工业和农业基础,资源也比较充足,可以想象会迎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br&至于美国的限制:从核谈判协议达成可以看出,美国的政策应该有所变化,如今中东逊尼派力量比较强大,恐怖主义也主要产生于逊尼派地区,为了平衡逊尼派势力的影响力,并且阻止恐怖主义的扩散,美国可能会对伊朗有所支持,虽然由于意识形态问题,支持不会太深入,也不会太真心(可以参照中美,合作与遏制并存的关系)&br&伊朗社会的变革:目前保守和宗教势力在伊朗依旧占有主导的地位,他们一定不希望文化领域也和经济领域一样迅速开放,但是新思想总会逐渐的渗入,当初巴列维王朝要工业化,不要资本主义,但却没有挡住新思潮的崛起,导致了伊斯兰革命。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思想开放带来的社会变革,对于伊朗应该是个比较严峻的课题。可以类比中国的情况,我没去过伊朗,不知道伊朗人民怎么想的。&br&中国得到的好处:在被制裁的时期,中国是伊朗为数不多的贸易伙伴,也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这段时间中国承建了伊朗很多基础设施,解除制裁后,随着伊朗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希望成为更大的消费市场,蛋糕会变大,但竞争对手会增加,我相信中国还是能得到比制裁时更多的好处。&br&发生内战或者二次革命的可能:我觉得不大,参考中国。人民不希望战争,皿煮人士也不占主流,颜色革命应该没有什么成功的机会&br&面对的挑战:&br&伊朗可能会继续扩展在什叶派地区的影响力,资助反对逊尼派统治者或武装的运动,但是这些活动都需要财力和人力,在这些地区成为伊朗势力范围并且平静下来之前,不会带来现实的经济利益,反而会成为负担。&br&保守势力和自由势力之间的冲突,西方思想和伊斯兰传统的冲突,可以预见会加剧,看统治者如何处理。&br&工业发展的局限性,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需要有足够大的国内市场和足够多的劳动人口,在如今只有大国才能办得到,伊朗的人口不足以支撑太完整的工业体系,只能有目的性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在被制裁的时期的确能够保证人民的生存所需,但核协议达成,市场开放后,可能这些产业会因为缺乏竞争力遭受萎缩或淘汰,伊朗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方向,比如韩国以色列的信息技术、古巴的制药业等等,但是伊朗现在找到特别的方向了吗?&br&&b&为什么说伊朗不可能成为世界性的大国呢??&/b&&br&伊朗人也有大国梦,就和韩国人也有大国梦一样,虽然伊朗的人口、国土、资源环境都比朝鲜半岛的条件好得多,也有过成为世界大国的辉煌往事,但是如今已经不是一个普通国家就可以靠自己力量改变地区局势的时代了,地区局势背后总是有大国的身影,小的冲突几乎都是某种程度上的代理人战争,任何国家要成为世界性大国,都需要面对五大流氓的反对,德国如此、日本如此、印度如此,未来的伊朗和韩国也是如此,他们只能在各大国间周旋,保持平衡,保有地区的影响力,除非整个地球的局势重新洗牌,否则五大流氓永远都会是五大流氓&br&&br&补充资料:&br&伊朗的工业&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bs.tianya.cn/post-worldlook-.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亚雄狮-伊朗工业品生产规模及...穆斯林世界工业最强国没有之一(转载)_国际观察&/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fyjs.cn/forum.php%3Fmod%3Dviewthread%26tid%3Dextra%3Dpage%253D%26page%3D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昨天开了一贴封锁中的伊朗工业,今天看看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私募基金到期无法兑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