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名片全能王泄露隐私,我的信息卖给其他软件

你的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 APP正窥伺你的隐私
关注新华网
  小心!APP正窥伺你的隐私
  用着GPS,连着免费WiFi,守着验证码,注册着各种APP,享受着智能手机带来的便利生活。但同时,骚扰电话、诈骗短信、精准到恐怖的推送,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也承担着隐私信息泄露所带来的风险。离不开智能手机的都市人正在面临一种困境:既不知道自己的信息流向何处,也不知道黑暗中有什么正在窥伺着你的个人隐私。
  应用索取的权限合理吗?你的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该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主动保护我们的个人隐私?昨天,腾讯联合DCCI发布《2017年度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分析报告》,通过统计1129款APP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限的情况,评估移动端隐私安全性,并对近期肆虐网络的欺诈现象,剖析手法,提出应对措施。
  现象:
  一款手机壁纸应用竟然要读取你的通讯录,一个浏览器应用竟能随时给你录音。别觉得不可思议,通过越界索权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APP不在少数,个人隐私泄露问题也日趋严重。北京晨报记者打开自己手机中的应用商店,随机搜索安装了几款软件,发现绝大部分软件都要求用户开放存储、位置信息、电话等权限,还有的要求开通访问通讯录的权限。如果选择不同意,就无法安装这些应用。
  根据《2017年度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移动网络隐私的泄露主要有手机软件获取、免费WiFi窃取、旧手机设备泄露,以及黑客盗取企业大数据等渠道。报告指出,针对手机软件获取情况,研究团队共选取了852个Android手机APP、275个iOS手机APP,对三类隐私权限的获取情况进行逐一分析,包括核心隐私权限、重要隐私权限及普通隐私权限。
  “核心隐私权限”包括获取位置信息、读取手机号、读取短信记录、通话记录等;“重要隐私权限”包括打开摄像头、使用话筒录音、发送短信、发送彩信、拨打电话等;“普通隐私权限”则包括打开WiFi开关、打开蓝牙开关、获取设备信息等、打开数据网络等。
  《报告》隐私安全测试结果显示,2017年下半年,852个Android手机APP中有98.5%都要获取用户隐私权限,这比去年一季度增长了2%。其中,网络游戏与常用工具是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限占比最高的两类应用,分别达到获取隐私权限总数的24.4%和18.8%。
  一个良性的变化是,与2017年一季度测评结果相比,Android手机APP对核心隐私权限的获取情况有所降低。特别是读取手机号码、读取彩信两个权限大幅度下降,下半年测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0.9%和0.8%。此外,Android应用在下半年越界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比例也有明显下降,从25.3%降至9%。
  测评还发现,对隐私权限管理相对完善的iOS系统,同样也存在隐私泄露问题。
  《报告》显示,2017年下半年iOS应用获取的用户手机隐私权限比例相较于第一季度有所上升,达到81.9%,提高了12.6%个百分点。其中,通讯社区、影音娱乐类APP为100%获取手机隐私权限,此外,常用工具、图像美化、投资类的软件获取比例也有所上升,均达到90%以上。
  支招:
  大家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呢?《报告》建议可从以下五点着手:
  一是下载软件选择正规渠道,如应用宝、安卓市场等;二是谨慎填写个人隐私信息,防止信息被无谓采集;三是管理手机软件中的隐私权限,了解软件权限行为,关闭不必要的授权;四是防范公共WiFi,转账与支付时改用数据流量;五是通过“恢复出厂设置-格式化-反复拷入大文件并删除”三步骤,彻底清理旧手机信息。
  此外,对于来路不明的WiFi、链接、程序……即便再有吸引力,为了安全起见,用户最好说不;短信验证码、身份证信息,也万万不可贸然交给别人;不要为了好记将不同账户设置相同密码,否则一个被攻破全部都遭殃;也不要使用纯数字、生日等特别简单的密码。
  “有多少人在手机里存了身份证的照片,一旦隐私泄露,后果不堪设想。”胡延平建议,用户应当养成关闭不必要的授权的习惯。“即使安装了安全软件,也应该随时关闭不必要的授权,不要怕麻烦。涉及转账时,最好不要使用公共WiFi而是采用移动基站。手机上的安全还得是靠自己保护。”
  ■记者手记
  养成好习惯,生活必然受益。这些好习惯不仅是饭前洗手、睡前刷牙,也包括保护你自己的个人隐私。
  在如今互联网+大环境中,隐私的安全一方面体现在主观能动,一方面也必须客观创造。在日前由知名网络安全在线教育平台i春秋发起的2018首届互联网安全责任峰会上,滴滴出行信息安全部战略副总裁弓峰敏表示,做好数据隐私保障是网络运营者的重要安全责任,弓峰敏认为做好数据隐私保障是每个互联网企业都必须担负起来的责任,而有效处理好漏洞就是网络运营者对用户负责的一种表现。尽早修复漏洞,尽量帮助用户应对安全威胁减少安全风险,是每一个互联网企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永信至诚高级副总裁潘柱廷也表示,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粗放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安全责任问题,不同群体互联网安全责任的界限问题变得更加重要。
  而作为隐私信息产生的源头,用户自己更需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杜绝一切隐私数据被泄露的可能,培养保护个人隐私的习惯。对眼花缭乱的APP谨慎选择使用,看似有趣的测试游戏别太好奇,太过优惠的朋友圈团购想想再加入……清醒些,让自己从坏习惯养成的路上及时退回安全地带。
  分析:
  一切源于对数据的渴求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了实现更准确、更全面的服务,一些APP在使用期间往往需要调取用户的位置、相册等隐私信息而实现定位、扫码等功能。然而,越界掌握用户隐私的行为却在肆意蔓延,隐私泄露也往往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今年1月3日,支付宝开放年度个人账单查询之后,其APP存在默认选项诱使用户授权芝麻信用使用个人信息事实在网上曝光,引发热议。支付宝随后表示道歉,并称这个做法“肯定是错了”、“愚蠢至极”。随后,百度、今日头条也相继因涉及用户隐私问题陷入舆论漩涡而被工信部约谈,引发了社会对使用手机APP时存储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讨论。
  “从行业看,都在尽一切可能收集用户信息。”移动互联网系统与应用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高级安全研究员朱易翔指出,本质上就是一些APP开发商没底线。北京晨报记者发现,近日,不少应用在升级后都会弹出用户协议,会对调取的用户隐私权限作出说明。但如果想继续使用这些应用,用户必须选择同意。“一个地图应用,提示需要读取用户的短信记录、通信录。这到底算不算越界获取用户隐私?有可能它的确是为了提供生活服务而给用户发送短信验证,但基于地图的社交真的到了需要读取用户短信记录的时候吗?这是值得商讨的。”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表示,大数据时代,数据对商家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对数据的渴求和对用户的隐私保护之间的这个度,是值得商讨的。应用更新后弹出用户协议的变化,一方面体现了从“拿了白拿”到“告诉你我要拿”的变化,这是积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应用在用户协议中把所有有可能要调取用户的隐私权限都进行穷举,反倒是用户只能选择同意。“现在一些中小应用开发者会尽可能地获取用户的隐私权限,即便很多隐私权限他们只是放在服务器上,不去立即使用,但为了以后的不时之需,还是会过度地索取用户的隐私权限。如果没有针对用户隐私获取的规范,没有立法保护,用户早晚被扒个精光。”(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韩元佳)
责任编辑:谁泄露了我的信息?——▲361《深度中国》中国新闻周刊2011
我的图书馆
谁泄露了我的信息?——▲361《深度中国》中国新闻周刊2011
房子刚交钥匙,就有人电话催你搞装修;刚成为家长,就有人短信催你买保险;经常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推销促销短信;半夜还会接到地下六合彩的销售电话;你不认识的人,能一口气说出你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甚至身份证号码……吃惊之余,你是否更多的是后背一阵发冷:是谁泄露了我的信息?又是谁在消费我的信息?
&&& 个人信息被誉为21世纪最有价值的资源,它不但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被商业利用产生利润。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可能发生侵害。个人信息被一些不良机构和个人瞄上,成为了一桩无本万利的生意。
&&& 违法成本很低,维权成本过大,这是个人信息泄露屡见不鲜的结症所在。但个人信息岂能因此成为不法分子砧板上的鱼肉?事实上,为破解这一难题,若干年前,国家就已启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可至今依然是只闻楼梯响,足见应对该问题的难度。
“一个小时就接到三条短信,刚删不久又来!”随着广东高考招生接近尾声,不少考生的个信息被泄露,频频接到一些学校的招录骚扰电话、信息,苦不堪言。... [
& “一个小时就接到三条短信,刚删不久又来!”随着广东高考招生接近尾声,不少考生的个信息被泄露,频频接到一些学校的招录骚扰电话、信息,苦不堪言。&&& 考生:频频接到骚扰信息&&&& 小李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已被武汉一所大学录取。但最近他仍不断收到一些打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院校下属学院名义的电话和短信,劝小李到其学校就读。小李说,“起初我还出于礼貌听他们介绍,耐心解释我已被录取。可仍接二连三有人打来,有一个学校甚至接连打来三次,直到我生气说要报警了才停下来。”&&&& 同为应届考生的小陈也有类似遭遇,高考结束后陆续接到许多录取短信。“其中茂名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一所梅州什么电脑培训学院,还寄来了录取通知书。”令小陈吃惊的是,招录来电或通知书一概知道他的高考分数、身份证及准考证号码。“在一封录取通知书里,甚至有我的身份证复印件和准考证号。”&&&& 小陈的父亲在梅州做公交车司机,他怀疑是教育局泄露考生信息。他告诉记者, 8月初上班时,曾巧遇高校招录代理人员乘车,“闲聊中我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就调侃他们是下乡圈钱。但招录代理人立刻澄清说,他们是通过常规手段到教育局拿考生资料。”&&& 学校:有专人“盗”资料&&&& 这些发来骚扰信息的到底是哪些学校?他们又从何处获取考生信息?记者按照小李提供的若干短信息显示的号码,以考生身份逐个拨通电话。&&&&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招生负责人回答其学校性质时说,他们是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学生入学后在天河区五山高校区授课,欢迎来学校实地参观。”&&& 这名负责人还表示,学校将依据考生的入学申请,“大致会在本校读一年,再出国学习三年半。不颁发华工授予的学位,由国外留学方来颁发。”至于从何处得到高考考生信息,该负责人称,“学院会安排专门人员去教育局拿,但具体怎么拿到手不属于我的职责范畴。”&&&& 记者接着拨通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电话。一听是考生主动咨询学校情况,该负责人随即挂机,并主动反拨回来。“学校你尽可放心,我们是与中山大学合作,在中大海珠校区开课。”并称,学生毕业时中大网络教育学院会颁发两个毕业证书:一个为中大,一个为所选专业。至于是中大本部颁授还是其他下属学院颁发,其语焉不详。而问及从何处知道考生信息,负责人则避而不答。&&&& 教育局:查考生资料需密码&&& 记者就考生资料被泄露一事向广州市教育局了解情况。教育局回应称,暂未收到考生的相关投诉。&&&& 据介绍,考生的个人资料为报考时从网上录入,由省招生办统一管理,查看相关资料都需要账号密码。除了省一级,各市、区级招生办都有可能查看到部分考生的资料,单凭学校的说法很难查证资料的泄露源头。
近日,英国《世界新闻报》电话窃听丑闻再一次将通信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推向了顶峰,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个人信息通过通信方式,特别是通过移动通信方式泄密 或被他人利用,造成个人信息忧患和损失的比例日益高涨。尤其是使长期不换手机号码达6年以上的个人信息泄露被利用率更是高达50%以上。... [
近日,英国《世界新闻报》电话窃听丑闻再一次将通信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推向了顶峰,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个人信息通过通信方式,特别是通过移动通信方式泄密或被他人利用,造成个人信息忧患和损失的比例日益高涨。尤其是使长期不换手机号码达6年以上的个人信息泄露被利用率更是高达50%以上。&&&& 手机信息不安全给社会、家庭、个人造成巨大损失&&& 案例一:窃听手机通信信息,使百年新闻巨头毁于一旦。日,有着168年悠久历史的《世界新闻报》因电话窃听丑闻而停刊。这个世界新闻巨头,正是利用了窃听个人通信信息的方式,非法获取了包括英国首相在由的通信信息内容,而使百年品牌毁于一旦。据报道,在长达数10年的时间内,《世界新闻报》通过对知名人士、商务人士、政务要客的移动手机号码进行跟踪,通过技术手段对通话内容进行监听,从而窃取要人们的通话信息。《世界新闻报》通过从要人们的电话通话中,获取了大量"独门"信息,因而披露出一大批爆炸性新闻,使《世界新闻报》名声大作。人们也正因为缺乏对手机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让个人信息外泄,造成了个人的政治、社会、家庭巨大损失。《世界新闻报》也因采取窃听个人通信信息的丑闻不得不关闭百年新闻报刊。《世界新闻报》在这一丑闻中,正是利用了普通技术手机保密性能差,获取个人通信信息方便的漏洞获取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案例二:手机号码信息泄露,巨额资金被洗劫一空。2010年10月,巨商王某下班回家,发现家中保险柜被橇,柜中20余万元现金被浩劫一空。随后,王某报案,公安机关破案后,罪犯李某供诉,正是由于掌握了巨商王某的手机号码信息,根据王某的手机号码信息进行移动定位,从而掌握了巨商王某的行动规律,并从定位信息上发现其不在家时,潜入王某家中行窃。&&&& 案例三:盗用他人手机信息,让美好家庭四分五裂。IT公司做销售的张先生称,近半年来他和夫人手机上,经常出现一个自称是他"情人"的信息,内容十分爱昧。在他生日那天,这些暧昧信息还发到了她夫人的手机上,这让她夫人十分恼火,两人的恩爱,也变成了相互不信任。家庭经常为此事争吵,好好的家庭走到了分裂的边缘。&&&& 后经查,是张先生的竞争对手为了市场竞争,而排齐张先生,想到了利用张先生的手机号码信息,了解到其基本情况,又通过对张先生夫人手机号码的信息了解,制造起了家庭矛盾。也正是由于张先生和夫人的手机号码使用过长时间,号码信息被利用,而让美好家庭蒙上了阴影。据统计产生信息安全损失80%以上是手机号码是长期使用时间达数年以上,由于手机信息安全引发的商务损失占比逐年攀升,导致家庭和个人经济、财产损失的也呈快速增长势头。个人手机与号码等信息的泄露已成为个人信息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手机和手机号码成为个人信息安全重要内容&&&& 手机信息安全已成为影响社会、家庭、个人生活的重要因素。许多因素宜造成个人手机号码信息外泄,如名片、银行记录、房地产登计、通讯录、倒卖手机号码信息、长期使用的号码等。据统计,由于手机信息安全引发的商务损失占比逐年攀升,导致家庭和个人经济、财产损失的也呈快速增长势头。个人手机与号码等信息的泄露已成为个人信息不安全的重要因素,而连续使用手机与号码数年以上的,个人信息安全更是堪忧。有数据表明,数年以上手机号码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占比达到80%以上,手机信息安全造成损失的80%以上是因号码信息引发。手机号码长期不变,加速了手机信息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别有用心的人,可以通过手机号码去查找主人的身份信息,利用手机号码发送各种误导信息,更有罪犯利用手机号码进行钱财诈骗。造成手机信息不安全还来源于许多人仍使用低于3G的移动手机,满后的技术,造成十分方便地让别人用心的人获取通话信息。&&&& 强化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更换手机、更换号码&&&& 信息安全专家在分析个人移动信息不安全因素时指出,信息技术、信息渠道、个人安全意识是引发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解决通信个人信息安全应该从社会、组织、个人三个层面方面入手,增强全社会信息安全意识。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引导社会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各单位、组织部门要广泛采用信息安全措施,积极防范影响个人信息安全的因素;个人更应该强化信息安全意识,个人可以从三方面去保护自身的通信信息安全。一是更换新一代移动通信手机,也就是选择3G(第三代移动通信),最好是智能手机,从技术层面上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二是对手机号码进行更换。尤其是长期使用的手机号码,其号码信息和个人身份信息的安全性极低,应该进行适当的更换。三是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不随意下载手机软件,不随意公布手机号码,不随意到不安全维修点(应选择正规的天翼手机维修点)修理手机,发现手机号码泄露面过广时更换手机号码。&&& (荆楚网 文/吴迪)
新房还未交,业主的手机却不间断地被装修公司业务人员几乎给打爆,每天要被数十个(条)电话、短信“骚扰”。近日,有读者反映,不知道是房开商还是物管倒卖了准业主的手机号,使得他们的生活秩序被干扰。... [
&核心提示:新房还未交,业主的手机却不间断地被装修公司业务人员几乎给打爆,每天要被数十个(条)电话、短信“骚扰”。近日,有读者致电本报反映,不知道 是房开商还是物管倒卖了准业主的手机号,使得他们的生活秩序被干扰。据业内人士称,在装修界,倒卖业主信息的事情时有发生,信息越“精准”价格越贵。律师 表示,大面积业主信息泄露可报警。 &&& 读者:&&&& 遭到频频骚扰&&&& 读者陈娟(化名)是中天花园某小区的业主,她还没有接到交房通知,但是最近装修公司的短信和电话打得她心烦。让她气愤的是,这些装修公司的业务员非常了解她家房子的信息,连住几栋都清清楚楚。&&&& 更有甚者,一位装修公司的业务员打电话给陈娟推销装修服务,被拒绝后,他仍连续不断的打来。陈娟告诉该业务员,还要等几个月才交房,谁知这业务员在电 话里“义正词言”地告诉她,你的房子8月份交房,我头一天已去房子里看过了。陈娟立即打电话给房开公司核实,竟然连售楼部都还不知道具体交房时间。&&&& “只发短信还要好些,问题是打电话来,不分青红皂白就推销,死缠烂打让人心烦。”陈娟说。给她打电话的有万佳美家装公司和创艺家装公司。&&&& 按照她提供的电话,记者打电话给经常打电话给陈娟的那位创艺家装的业务员,表示自己也是中天花园的业主,从此,隔三差五,总会接到该业务员的电话,有时通知去开家装设计会,有时表示有样板房征集活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买新房的业主在交房前后的一两个月都会遭遇家装公司或建材销售商的电话推销的困扰,但不少人对此都不会深究。&&&& 业内人士:&&&& 小公司共享业主信息&&&& 记者佯装成家装公司业务员走访了部分楼盘,多家售楼部及物管得知要业主的信息后,均要记者出示装修公司的介绍信及营业执照,要看了这些才有进一步“谈”的可能。乌当区燕山雅筑的售楼小姐得知装修公司要“合作”,表示交房还早。&&&& 记者以业主的身份质问一些房开商为何泄露业主信息时,他们表示都有严格保密措施,不可能泄露业主信息。&&&& 一位家装公司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实际上业主电话号码在装修业内往往被卖了好几次。通常情况下,大的装修公司不用干电话推销这种事,收集业主号码的 多是二三线装修公司。这些装修公司的业务员已经组成了一个“信息联盟”。比方说一个业务员通过房开商或物管拿到一个楼盘业主的信息后,这些信息会被迅速传 遍业界。以信息交换或者补差价等方式进行。&&&& “贵阳的价格通常有两种,不太精准的每千个业主信息500元左右,精准的则是每千个业主信息1000元左右。”该人士说。&&&& 他所说的精准是指业主住几栋几单元,什么时候交房等具体信息,这样的信息推销成功几率要高许多。业主的电话被传到家装公司业务员组成的“信息联盟”,就会被当成“宝贝”,只能由他们内部人员使用。&&&& 律师:&&&& 大面积信息泄露可报警&&&& 贵州涛闻律师事务所于海容律师认为,电话号码是个人隐私。没有征得业主同意,如果有人对外泄露业主的电话号码,并给业主带来困扰,这种行为是违法的, 侵犯了业主的隐私权。通常情况下,遭遇推销这种情况,业主掌握证据后,可以去法院投诉泄露其联系方式的单位或个人。一经核实,泄露者必须承担民事责任,向 业主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如果是一两个业主信息泄露的话,掌握证据通常走民事责任途径,假如是大面积业主的信息泄露的话,业主可以选择报警,由警方介入调查。”于海容律师说。&&& (金黔在线 记者 吴华)
接到陌生电话邀请参加“创业宣讲”,到了现场却发现是产品推销会,个人信息在不经意间被泄露带来的麻烦可能你并不陌生。记者通过电话、QQ和华龙网两江论坛调查显示,八成网友称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的问 题。而让人难以相信的是,你的个人信息,可能只值3分钱。... [
&接到陌生电话邀请参加“创业宣讲”,到了现场却发现是产品推销会,个人信息在不经意间被泄露带来的麻烦可能你并不陌生。昨(27)日,《阳光重庆》栏目推出的[网络时代,你的个人信息泄露了多少]系列报道,引起不少网友共鸣。记者通过电话、QQ和华龙网两江论坛调查显示,八成网友称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而让人难以相信的是,你的个人信息,可能只值3分钱。&&&& 恐怖:陌生电话能报出你的所有信息& &&&& 看了昨日本网报道,住在沙坪坝天桥的罗琦(化名)打进记者电话诉苦,称每天都会接到二十余个自称是装修公司的电话。&&&& 2010年,罗琦在九龙坡区歇台子买了一套新开盘的两居室期房,合同约定日交房。今年6月初起,房子还没交,罗琦就陆续接到自称是装修公司的电话,而到交房前后半个月,更是密集遭遇装修公司的电话、短信“轰炸”。&&&& 有一天,罗琦接到太多装修公司的电话,心情烦躁的他,将一位客户用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误认为是装修公司给挂断,后果便可想而知了。&&&& 与罗琦一样遭遇陌生电话、短信骚扰的,还有家住渝中区大坪的张女士。儿子今年6月结束高考的第二天,她便接到一所自称是某职业学校的打来的录取电话。随后一段时间,不同学校的电话、短信不断,甚至连信件也寄到了家里。张女士按那些信件所留电话拨打过去,询问对方是如何得知他们的地址和儿子今年参加高考的信息时,对方无一例外地均拒绝回&&&& 不少网友跟帖说,陌生电话里的陌生人,竟对自己姓名、手机号、工作单位,甚至收入水平、房屋户型面积、是否有小孩等都了如指掌,“感觉自己被扒光衣服裸露在别人面前,非常恐怖”。&&&& 愤怒:你的个人信息可能只值三分钱&&&& 究竟是谁出卖了我们的“个人隐私”?记者调查发现,在很多个“不经意间”,我们就埋下了泄露个人信息的危机。&&&& 银行存款、旅行报名、购买房屋、入学求职等等,均会要求市民填写详细个人资料的情况,这时只能如实填写;此外,网上购物或者在一些网站注册,也需填写个人信息。网友“我是重庆崽儿”称,现在不少街边一些所谓的小调查,让行人登记个人信息,“他们以赠送小礼品为谢,便轻松搞到了个人信息”。&&&& 你可能很难想象,就在我们写下个人信息的同时,也为一些不良商家提供了“商机”:据媒体报道,西安某楼盘售楼小姐自爆,售楼部一建好,就会有装修公司过来购买业主购房信息,一般价位是一条五毛钱。而一个较大的楼盘,有上万户业主,开发商并不只卖给一家装修公司,中间的不良得利可想而知。&&&& 而《青岛早报》去年6月的报道更是让人毛骨悚然:网上四处兜售考生信息的“信息员”称,因他“有关系”,手里有4万条青岛考生的个人信息,售价仅为1200元――算下来,每条考生信息仅“值”3分钱。网友称,屡屡出现的类似事情让人不得不愤怒。&&&& 今年6月,自北京高考生信息被网上叫卖后,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高考考生信息被叫卖的情况。这些在网上兜售考生信息者的昵称都非常直白:“考生信息”、“落榜生资源”、“高考名单”、“高考名录”等。&&&& 调查:八成市民曾遭遇个人信息遭泄露&&&& 昨天开始,不少网友华龙网两江论坛讲述自己信息被泄露的麻烦,在网友发起的“个人隐私泄露太严重了,都来曝光你收到的骚扰电话和短信!”小调查显示,今天上午共有200多名网友参与调查,综合记者通过电话、QQ、微博等调查的结果,八成市民称自己曾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 参与调查的网友表示,因为个人信息泄露,曾收到过房地产开发商、装修公司、银行消费转账、补习班的各种电话和短信推销。其中,有20.20%的网友接到过银行转账的骗子短信;19.19%的网友遭遇了各种房地产开发商的电话和短信;装修公司、调查公司电话及短信的网友,所占比例也比较高。&&& (华龙网 首席记者王森、实习生罗梅)
目前众多社交、招聘等涉及个人信息的网站,已然成为黑客和商业网站盗取财富的新平台。一份较为详细的个人资料,售价甚至可以达到50元,黑客一个月可获利高达上万元。... [
“这个星期,无数的求爱电话和短信让我看到手机就心烦!”未婚的张小姐昨日告诉记者,她在某家婚恋交友网站注册了新用户,由于该网站保密技术很差,个人信息泄露了出去,她现在不得不更换手机号码。&&&& 记者随后通过深入了解发现,目前众多社交、招聘等涉及个人信息的网站,已然成为黑客和商业网站盗取财富的新平台。一份较为详细的个人资料,售价甚至可以达到50元,黑客一个月可获利高达上万元。&&&& 泄密&&&& 个人信息被刊登在网站&&&& 张小姐是中关村一家出口贸易公司的销售经理,今年32岁,有房有车。据她透露,由于大学毕业后一直倾心于工作,把个人大事给耽误了,所以就选择了在婚恋网站上找找机会。&&&& 注册网站新用户后的头一个月,一切都很正常。对张小姐有意向的网友,必须通过她的验证才能聊天和加为好友,此间张小姐的联系方式也一直处于保密状态。但一个月后,苗头不对了,张小姐频频收到来自陌生人的短信和电话。通过再三地询问,张小姐得知自己的手机号、QQ号等联系方式已经被其他交友网站公布出去。此后,张小姐多次与刊登自己信息的网站交涉后得知,由于该网站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不强,用户个人信息被别的网站盗取,导致了张小姐的遭遇。&&&& 揭秘&&&& 一份个人信息能卖50元&&&& FW(法制晚报):能简单介绍一下目前个人信息安全的情况吗?&&&& 魏善明(某互联网公司安全工程师,7年黑客经验):目前国内很多社交、招聘网站防侵入技术很差。&&&& FW:盗取个人信息一般都有哪些用处呢?&&& 魏善明:个人信息就是钱,比如招聘网站,一份简历至少卖1元钱,高级人才的简历最高能卖50元。很多黑客利用卖简历一个月就可以获利万元以上。&&&& FW:盗取这些信息需要的专业知识高吗?&&&& 魏善明:对于专业黑客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甚至有时百度搜索都能把这些个人信息给抓取出来。&&&& 防范&&&& 网络实名制是大势所趋&&&& 据国内大型婚恋网站百合网CEO田范江介绍,目前网站个人信息丢失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黑客直接盗取,第二种是会员获取对方信息后进行传播,第三种则是网站内部人员盗取,对于以上三种盗取方式,目前网站大多采取以下方法防护:&&& 网站防护个人信息泄露方法&&& 第一,提高注册门槛,响应国家号召,提倡实名制。&&& 目前严肃的交友网站,每个人注册平均要花二三十分钟来填写;并且,在测试题中暗藏了测谎题,如果注册者前后不一致,或者潦草完成,网站是能够识别此人的。&&&& 第二,提示会员不要轻易公开个人信息。&&&& 有的是因为会员自身安全意识不够,把个人联系方式放在了个人简介中完全公开。网站应提醒会员这样做有风险。&&&& 第三,还有的网站是内部管理做得不够,让内部员工能够获取到会员的完整信息,从而增加了泄露的风险。目前,大型网站都采取了严格的内网监控,比如对访问权限加强管理,在数据库中对联系方式加密,呼叫中心的电话号码隐藏拨号系统等等。&&& (法制晚报 文/杨帆)
“我们是国家信息中心委托的XX公司,你有一部XX品牌的轿车,我们想请你到公司来作个问卷调查,有200元油卡相赠。”这是记者最近接到的一个电话,人名、电话、车型、车牌号码一一对上。可以确定,记者的车主信息被倒卖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接到过类似的电话。... [
“我们是国家信息中心委托的XX公司,你有一部XX品牌的轿车,我们想请你到公司来作个问卷调查,有200元油卡相赠。”这是记者最近接到的一个电话,人名、电话、车型、车牌号码一一对上。可以确定,记者的车主信息被倒卖了。&&&&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接到过类似的电话。就在最近,8万个温州老板的手机号在网上被要价280元公开出售。据卖家称,他有浙江45万名企业老板的联系方式。经记者取样确认,85%的信息准确无误。&&&& 源头:155万车主信息被“裸奔”&&&& 7月22日,四川、浙江两名协警因从公安内网上下载车主信息出售给他人,被苍南县法院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分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和一年六个 月,并各处罚金2万元。从两协警处买得车主信息又出售给他人的刘美霞,也犯同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十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 据了解,温州此案具有相当典型意义:在以往的公民个人信息泄密案中,一般能被抓获的往往只是买卖链条上的一个中间人,而这次的涉案者却是倒卖的“源头”。更重要的是,在目前国内破获的类似案件中,直接查处政府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况并不多。&&&& 据警方调查,四川旺苍县人郑飞是旺苍县交警大队嘉川中队的协警,温州市苍南县人苏炳珏是苍南县交警大队灵溪中队协警。这两人利用工作之便,从车管系统盗窃车主信息,然后转手倒卖,从中渔利。&&&& 从法院查实的案情看,日左右,一个网名叫“光刀刀”的人(真名毛传龙,已另案处理)通过互联网找到了郑飞。毛传龙向郑飞传授了偷窃下载信息的方法,并向郑飞提供了网页数据下载软件和下载演示视频等工具,要求其到公安内网下载车辆车主信息卖给自己。&&&& 在此后一个月左右,郑飞利用自己在嘉川交警中队当协警的便利条件,查询和下载了约100万条车辆车主信息,通过互联网发送给毛传龙。&&&& 2009年10月份以后,因全国交通管理信息查询系统升级,郑飞因没有公安数字身份证书登陆公安系统,便决定自己做中间人,另找人偷窃车主信息。&&&& 2009年11月底,郑飞通过互联网以“野人”、 “小田”的网名找到在苍南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灵溪中队当协警的苏炳珏。此后不到两个月,苏炳珏利用晚上无人值班之际,多次利用窃取的公安数字身份证书登陆公 安内网全国交通管理信息查询系统,查询和下载了55.7758万条车辆车主信息,然后通过互联网全部发给郑飞。自此,仅两名协警,就偷窃了155万名以上车主的信息,卖给了中间商毛传龙和其他客户。&&&& 155万条信息就这样被“裸奔”了。有知情人说,这些信息可以被不断地、反复地倒卖下去,两三年后,就很难再查清谁是泄露信息的源头了。&&&& 失控:现代人饱受“信”骚扰&&&& 苍南县法院判决的这起案件,影响当然不止于法庭。在生活中,我们几乎都受到过信息外泄造成的骚扰。&&&& 最近,刚在杭州注册了一家分公司的陈胜发现,公司的固定电话经常接到一些培训公司的电话,要求提供培训业务。“连我们公司的全名、注册地点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陈胜2008年来到杭州工作,同年5月他买下一辆新车,最先打来电话提供“热心服务”的是各种保险公司。“大到平安、太平洋车险,小到各种不知名的,特别是每年换车险的时间段电话更多。”&&&& 之后就是各种汽车俱乐部。“有的打电话,有的发短信,以各种方式招揽你加入俱乐部。”&&&& 在杭州买好两套房子之后,陈胜每天接到各种中介公司、装修公司的电话和短信,询问的内容包括新房要不要装修,要不要转售,要不要出租,要不要做抵押贷 款,还有房产公司过来询问要不要购买新的房子或是商铺,近到浙江省内的杭州、嘉兴,远到山东威海、青岛,全国各地都有。”陈胜不堪其扰,他几乎可以肯定地判断——自己的信息被出卖了。&&&& 但,由于信息被出卖带来的烦恼恐怕还不止这些。杭州的夏女士是一个全职太太,老公在杭州的买卖做得不小,家中大小事都由夏女士打点。&&&& 去年某日,夏女士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要求夏女士打款到某账号上,夏女士以为是平日司空见惯的诈骗电话,听过就算了。可是过了一星期,对方再次打电话过来,居然直呼夏女士的名字,并报了一串地名。夏女士惊呆了,对方说的竟和自己刚搬离的家庭地址完全吻合。&&&& “我们平时很注意保护隐私,轻易不会透露自己的家庭地址。”针对这个让她心惊的骚扰电话,夏女士最后还是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尽管最后对方没有实际行动,不过我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仍然很不放心。”&&&& 另一名周先生的处境则令人哭笑不得。他一向工作很忙,接到“信”骚扰电话时,通常会不耐烦地挂断。之后,他发现自己接到的电话却越来越多。“反省”之 后,他怀疑是由于自己态度不好,对方可能觉得做他生意的可能性不大,于是将他的信息再转手卖掉,导致知道他信息的公司越来越多。
&&&& 黑链:一条信息不断倒卖身价暴涨&&&& 在公民个人信息的偷盗、倒卖链条上,获利最丰厚的往往不是源头,而是中间商。&&&& 如旺苍县协警郑飞,以每条信息0.05元的价格将部分信息卖给毛传龙。&&& 毛传龙获得这批信息后,一转手又以0.15元的价格将部分信息转售给陈天水(另案处理),得款6.5万元。&&&& 尝到甜头的郑飞自己也做起了中间商。苍南协警苏炳珏以0.2元的价格卖给郑飞一批车主信息,共获得3.57万元。&&&& 然后,郑飞将自己从苏炳珏处购得的一部分车辆信息和自己下载的车辆信息出售给毛传龙,共得款9.79万元。减去给苏炳珏的部分报酬,还获利6万多元。&&&& 2009年12月初,郑飞又通过QQ认识了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的刘美霞,尔后以0.6元、0.7元的价格多次向刘美霞出售车主信息。从日到日,共交易150.3192万条车主信息,刘美霞共支付给郑飞信息费15.42万元。&&&& 一转手,刘美霞又通过出售这批车辆车主信息共得款42.99万元。减去给郑飞的信息费15.42万元,获利27万多元。&&&& 由于仅获利3万多元的苍南协警苏炳珏于日投案自首,一星期后,郑飞也到公安机关投案。接着,刘美霞也被警方抓获。&&& 在法庭上,警方提供了远程勘验工作记录、浙江省公安厅IP异常访问日志清单等证据。&&& 此案虽然从司法上有了一审判决,但危害并没有结束。刘美霞自称将信息卖给了一些保险公司和车友俱乐部,但警方并未查到下线。&&& 堵住源头&&& 朱永红&&& 信息泄露,肯定是覆水难收&&& 个人信息可以循环利用,且可以不断复制,在出售的过程中价格不断提升,对于偷窃者来说,这简直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对受害者来说,其危害很难随着结案而终止。也因此,对于这类黑色产业,必须从源头上给予制止。&&& 从根本上说,全面系统的个人信息,只有一些重点机构才能拥有。比如最受欢迎的房产业主和车主信息,前者只有房产管理部门才掌握,后者只有车管系统才掌握。因此,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基本上都可以从上述机构找到源头。可惜的是,此前的种种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案中,很少看到机构因保护不力被追究的情形。在温州这起案件中,被追究的只是两名协警。虽然他们是直接的犯罪分子,但相关机构管理的失职,是否该受到追究?&&&& 7月26日,浙江省人大审议的《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草案)》规定,金融、保险、电信、供水、供电、供气、医院、物业、房产中介等掌握公众信息的单 位,不得将其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信息出售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提供给他人。如有违反,将被根据《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法 律、行政 法规规定追究民事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根据《刑法》相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我们要为以上规定的出台叫声好,要堵住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就一定要让那些敢于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者,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组织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才能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 香港:隐私有监管&&& 7月26日,香港八达通公司承认,曾将200多万客户资料转售给其他公司,非法获利4400万港元。消息传出,社会哗然。此前的7月21日,香港特区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已经介入调查。那么,这是个什么样的机构呢?&&& 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是亚洲唯一一家公营的独立隐私监管机构。它成立于日,其职能涉及监察个人资料(私隐)条例的施行,通过教育、宣传和推广,培养香港公众尊重个人资料隐私的文化,监察和督导个人资料隐私获得保障等。&&& 平日里,私隐公署用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制作视频等多种方式向市民推广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 私隐专员公署下设政策部、法律部、审查部、执行部等七个部门,业务职员只有30多人,规模为香港同类公营机构中最小,但却担负着保障全港700多万人个人资料隐私的责任,工作十分繁重。&&& 据介绍,接到投诉并核实投诉人的身份后,私隐专员公署首先辨别证据真伪,再展开调解,或正式调查。假如举报属实,私隐专员发出执行通知,要求违规者改进。若不遵守,当事人最高可被处以罚款5万元及入狱2年。&&& 香港的私隐专员公署负责监管香港所有管理个人资料的机构,包括所有政府部门,且不受任何政府部门的指示和管辖。近年来,香港警队、特区入境处、医院管理局等机构都曾因个人资料处理失当接受过公署的质询。
机主信息、通话清单、手机定位信息……这些个人信息被按条出售,电信公司员工竟是“内鬼”黑手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8月5日上午宣判一起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包括三大电信公司员工在内的23名被告因出售、非法提供、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而被判刑。 ... [
机主信息、通话清单、手机定位信息……这些个人信息被按条出售,电信公司员工竟是“内鬼”黑手。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8月5日上午宣判一起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包括三大电信公司员工在内的23名被告因出售、非法提供、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而被判刑。由这起迄今北京最大的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记者揭开了倒卖个人信息产业链黑幕。
电信“内鬼”成个人信息泄露源头
“这个案件涉及多个单位保管的公民个人信息,其中电信公司保管的信息占绝大部分,远远大于国家机关、金融等单位保存的公民个人信息,占全部涉案的公民个人信息的95%以上。”承办此案的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官孙威告诉记者。
这些关乎个人隐私的信息是如何泄露出去的?
据公诉机关介绍,23名被告中,有7人分别来自移动、电信、联通公司内部,或其他公司派驻电信公司的职员,他们是个人信息泄密源头。
被告黄伟帆案发前是中国移动北京公司10086客户服务中心职员,2009年3月至12月期间,黄伟帆先后多次将本单位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机主信息等公民个人信息200余条出售给被告刘远洋,非法获利人民币1万余元。
除了一些固定信息外,这些电信公司的工作人员甚至将客户的手机定位信息非法提供他人,用于不法目的。被告谢新冲案发前是北京京 驰无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运维部经理。2009年3月至12月,谢新冲利用中国移动北京公司授予其所在公司进行手机定位业务的权限,先后多次为被告刘海亮等 人提供90余个手机号码定位信息,非法获利人民币9万元。
“这个案件充分反映出电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落实不到位。”孙威表示。
据孙威介绍,电信单位内控不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查询权限过低,致使最低层级的业务员也可以接触到海量的机主信息、通话 记录;二是查询过程没有进行监管、记录,电信单位工作人员查询公民个人信息后,系统没有进行相应记录,以备核查;三是没有履行告知义务,电信单位工作人员 查询公民个人信息之前、之后都没有告知被查询人;四是对合作伙伴缺乏约束,电信单位业务繁多,与多个单位具有合作关系,这些单位工作人员也有机会接触到公 民个人信息,电信单位疏于防范,致使公民个人信息泄露。
审理过多起类似案件的北京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林洁告诉记者,许多公司在员工入职时就与之签订了保密协议,协议中一般都会要求对客户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但事实上,在没有道德底线的员工面前,保密协议只是一纸空文。”林洁说。
买家、卖家一般黑
孙威告诉记者,本案涉及的公民个人信息的种类有座机和手机通话记录、短信清单、手机定位信息、机主信息、户籍信息、银行账户信息、车辆档案信息、房产登记信息等,种类十分繁杂。
如此多的信息是谁在“消费”?
据介绍,涉案的部分信息主要用于婚姻调查、债务纠纷、商业信誉调查、个人背景调查等。“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大量民间纠纷没有得到快速、合理的解决,促使部分权利受侵害者转向私立救济,刺激了非法调查行业的发展。”孙威说。
除用于民事维权外,也有部分信息也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例如用于不正当商业竞争,打击报复举报人,诈骗,敲诈勒索,甚至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行为。
2008年9月21日,北京导游安毅为报复前妻新结识的男友,将其杀害在家中。事后警方发现,安毅与被害人并不相识,是他雇用的“私家侦探”从电信公司“内鬼”那里得到被害人的住址信息,“私家侦探”再将信息出售给安毅,一幕惨剧由此发生。
有了如此强烈的“市场需求”,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人加入到倒卖个人信息的队伍中,成为个人信息泄露最重要的推手。
据此案第一被告刘红波供述,在她倒卖的信息中,一般手机机主信息以每条30元的价格买入,然后以50元到80元不等的价格卖出,话单的买入价约200元到400元,但经她一倒手就能卖到300元到500元。
刘红波的生意几乎全在网上进行。网名叫“骑驴裸奔”的她,活跃于十多个公民个人信息交易QQ群里,一边向他人购买机主、通话清单、车辆档案、户籍等信息,一边积极寻找买家,转卖牟利,为此,她还专门自建了两个QQ群,用于推销。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邮件、即时通讯技术与群组聊天的大规模运用,使获取、存储、传送公民个人信息的成本大为降低,刺激了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平民化、经常化和产业化。”孙威说。
如何斩断个人信息泄露“黑手”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七),明确规定了出售公民个人信息、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三项罪名,这一规定为打击倒卖个人信息产业链提供了法律利器。
但是,作为新罪名,出售、非法提供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在法律和实践层面上仍存在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例如,如何界定“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尺度如何把握,都需要法律进一步加以明确。
“打蛇打七寸”,孙威认为,除了法律需要完善外,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掌握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完善内部控制才是杜绝个人信息泄露的治本之策。
孙威建议,首先要严格限制有权限查询个人信息人员的数量。上述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公民信息分类保存,分级查询制度。应当严格按 照工作需要,确定有权利用、查询公民个人信息的人员,并划分不同的权限,明确责任追究制度;其次,应保存查询、使用过程中的完整详细的记录,以备事后检 查;再次,应保证公民的知情权,上述单位在查询、使用公民信息后,应当及时以适当形式告知公民信息查询情况。
此外,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网络监管,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及时移除涉嫌侵犯公民信息的广告和链接,监管可疑聊天群组并及时做好记录工作,增加公民个人信息在网络上流传的成本,以减少相应犯罪。&&&&& &&& (新华网 记者涂铭、李京华)
今年3月,一网友在百度文库上,分两次以Excel文档的方式,发布了汇贤居、汇金公寓、黄金豪园、菊园等14个高档小区业主的个人信息,包括了通信地 址、家庭电话和手机,遭泄密的家庭数量总计超过3600户。上海公安机关经过一个月的缜密侦查,成功破获了这起案件,泄漏的源头是一名售楼小姐。 ... [
今年3月,一网友在百度文库上,分两次以Excel文档的方式,发布了汇贤居、汇金公寓、黄金豪园、菊园等14个高档小区业主的个人信息,包括了通信地址、家庭电话和手机,遭泄密的家庭数量总计超过3600户。上海公安机关经过一个月的缜密侦查,成功破获了这起案件,泄漏的源头是一名售楼小姐(见本报上周六报道)。&&& 当得知破案后,业主们在开心之余还考虑起诉泄露他们信息的售楼处和百度网站。但律师表示,由于此类事件的民事法律或行政法律条例的缺失,业主想得到经济补偿很困难。&&&& 业主很生气"我想维权"律师很无奈"真的很难"&&&& "烦得来要死。"吴小姐提起信息被泄漏这事就一肚子的火气,嗓门略大地告诉记者,"时不时地来一个电话,不认识的号码我又不敢不接,生怕误了工作。现在案子破了,也许这只是暂时的,我生怕资料又不小心跑出去。"&&&& 与吴小姐如出一辙,名单上某小区的业主高先生也哭笑不得:"我压根就不是这个小区的业主,不知道为什么电话就出现在名单上了。"在破案之后,高先生曾想过要打官司,状告房产销售公司和百度,"不过销售公司和我老婆的单位有些关系,有点抹不开面子啊!"&&&& 不过邹先生倒是不甘心事情就这么算了,"凭什么把我的电话散布出去?"邹先生告诉记者,他不想忍气吞声。"就怕有一次便有第二次,我目前考虑把我电话传出去的公司、百度告上去,要让他们赔偿我,也起到个警示作用吧。"&&&& "将小区业主的姓名、电话、住址上传到网上,涉嫌侵犯公民和他人的隐私权和安宁生活权。"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律师宣子翀表示,业主可以起诉泄露他们隐私的那名售楼小姐和百度文库,追究他们的责任。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条例的缺失,业主想得到经济补偿非常困难。&&&& 宣律师指出,我国在2009年修订了刑法,增加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这两项新罪,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按照法律规定,首先,个人信息是"窃取"或是"非法获取"得来的,显然,售楼小姐获得信息的途径并非上述两项;其次,规定要求"情节严重",业主接到骚扰电话也肯定够不上情节严重,所以业主无法进行刑事诉讼。"&&&& 宣律师坦言,遗憾的是我国刑法在增加这两项罪的同时,却并没有相应的民事法律或行政法律的修订或增加,至于精神损失费,那更是不可能。"业主们受到的困扰够不上刑事诉讼,只能走民事路线,但这样的话最多要求赔礼道歉,或是消除影响,经济补偿基本是天方夜谭。这样不仅时间和精力的成本极高,而且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也很差,得不偿失。"&&&& 网站如改正就算没事?"避风港原则"不能滥用&&&& 记者昨天看到,百度文库已经删除了相关的业主个人信息。即使是这样,已经下载至各个电脑硬盘里的个人信息文件是百度无法删除的,也无法保证网上不再出现与此类事件相同的信息泄露。随便在搜索引擎上试着搜索个人信息,仍多多少少能够搜到一些个人电话。也许常人无心,但在某些"有心人"的手中,便成为了其推销产品的目标。&&&& 据了解,目前网络上公布的这些个人信息,只有在接到用户举报之后,网站才会去删除这些内容。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网站享有"避风港原则",也就是只要网站及时将侵权内容删除,即可免责。对此宣律师指出:"网站不可滥用避风港原则。因为避风港原则的前提为网站事先必须不知道用户上传的内容是否侵权。然而,一旦有用户上传了大量的市民个人信息,网络管理方何以会全然不知这是侵权行为。""所以作为百度方面,在发布用户上传的文件之前应该予以严格审核。"宣律师表示。据悉,我国侵权责任法三十六条第三款也规定了,若是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这就是所谓的"红旗原则"。&&&& 》业主回忆&&&& 信息"大白于天下",家中饱受骚扰&&&& "你家离我很近。"3月20日,在一家咖啡馆里,王女士生意合作伙伴马先生不经意间说了句。王女士惊讶于对方的"了如指掌",便惊奇地问,"你是怎么知道?"她得到的答复是:"网上有的。"家住浦东新区某小区的王女士近日在与合作伙伴进行某一项目谈判,合作伙伴对她的熟知程度让她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恐慌。在"百度文库"上,王女士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在名为"某某小区2011最新精准名单"的表格中,王女士发现,单独成行的表格上,不仅罗列了业主的姓名,而且包括了通信地址和家庭电话。&&&& 无独有偶,多名同小区的业主也发现不断有人打来电话推销保险、楼盘和保健品,不时收到一些垃圾信件,地址、姓名准确无误,一些房产公司也来电询问是否需要出售房屋。"几乎每天都能接到,电话打过来,就直接报出我父母的全名,之后再说出打电话的意图,我感到很没安全感!"业主向记者说道。 》新闻延伸&&&& 3条利益链环环相扣导致个人信息不断"曝光"&&&& 通过本市破获的这起典型案件可见,个人信息网上泄密的背后,是一条商业公司员工、无孔不入的"信息贩子"和"流量至上"的网站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利益链的第一环往往在于电信、物业等大型公司内部环节监控失控,使得员工轻而易举地接触到用户个人信息,造成信息倒卖泛滥。"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主任游闽键如是说。&&&& 个人信息泄密利益链的第二环,在于各个倒卖环节的"信息贩子",也就是一些非法的网络公关公司或个人。"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为了开拓自己的"业务领域",甚至专门收买、窃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成为所谓的"专业户"。"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院长丁寿兴告诉记者。据悉,当信息转手多次之后,往往会辗转流落到业务员QQ群等半公开的网络空间,最终被个别用户上传到公开的平台上"裸奔"。在百度文库上传了上海某商会会员联系方式的网民就承认,其信息来源于"自己常常上的群里面共享的信息"。&&&& 个人信息"被上网"之后,为何一些网站"我行我素",迟迟不见删除?这就牵扯出了利益链的第三环"流量至上"的无德网站。"一些网站自恃是大公司,不怕打这样的官司。它通过流量能赚到大量的广告费,而输掉官司也不过赔偿几千元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刘春泉说,"商业逻辑大于法律逻辑,像前几年的百度MP3纠纷案,在打官司的过程中,它的流量不停地涨,达到整个流量的20%,赚取巨额的广告费,而最后输掉官司也不过赔了几万块钱。逐利的本性让网站不会主动删除涉及个人信息的文档。"&& (上海青年报)
面对这种信息侵权的问题,政府部门的无作为,其他监管部门的霸王条款,信息、技术、责权的严重不对称,让我们一直处在弱势群体的位置,我不知道我们还要继续无助多久?... [
本人很喜欢在网络上购买东西,因为有时候可以淘到不少物美价廉的东西,就在几天前,我想对自己的支付宝进行实名认证,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增加账号的安全性,同时还能享受更多便利,可是在进行身份证信息核实的时候,系统提示我的身份证已经与另一个账号进行绑定认证了,这让我很困扰,因为我及我的家人并没有进行过这样的操作,我的身份证也从未丢失过,于是我找了支付宝客服,进过确认,我的身份证确实与另一个账号进行了绑定,而我根本就不知道那个账号,因此可断定我的 身份证信息被盗用了。&&& 能进行支付宝账号实名认证绑定,是需要身份证信息与银行卡信息相符这一条件的,这就说明那个盗用者同时还用我的身份证信息办理了银行卡,一想到这个情况,我就头皮发麻,我担心那个盗用者要是利用我的身份证信息做了什么违法犯罪、天怒人怨的事情,那我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就算进过调查可以还我清白,但是我在银行的信誉名单中也可能会被划入黑名单,所以我联系了支付宝客服,要求他们监管盗用者账号,并为我提供盗用者其他信息以便我与相应的银行取得联系,尽快保障我的个人权益。但是支付宝客服之说让我等他们核查的信息,并不提供任何有效信息。更可笑的是,支付宝客服告诉我,即使经过他们调查证明了我是身份证持有人,也只能冻结对方帐号,但是从此我的身份证不能再绑定任何支付宝账号(包括我自己持有的账号),理由是为了安全,面对这样的霸王条款,我竟然连一个公民的基本权益都没了,用小品里的台词说就是“人一生有那么多的证,还不能证明我的身份?!”。进过一再沟通,支付宝最后给出我的答案更让我无所适从,如果我一定要用我的身份证绑定我的支付宝账号,那么以后该账号出现的所有安全问题全部由我自己负责,支付宝不承担任何责任,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由于他们监管不力导致我权益受到损害了,他们不但没有任何补偿,还要我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后果买单?!&&& 如果说支付宝的处理方法让我气愤,那么后续发展已经让我无奈。&&& 我将此事告诉朋友,朋友让我最好报警寻求警方的帮助,避免以后那个盗用我身份证信息的人利用我的身份证做其他违法的事,也避免自己的信誉度再次受到损害,我觉得有理,所以报警了,可是报警之后才发现,我们想的太简单了,报警根本就是浪费时间。由于不知道哪个部门负责处理个人信息侵权,所以第一次我是将电话打到我的身份证所在派出所,民警告诉我这个事情他们管不了,让我要报案就找盗用者所在地区派出所,这个说法直接让我气结,我要是有那个能力,我就不寻求警察的帮助了。&&& 于是第二次我将电话达到了市长热线,接线员告诉我等她核实一下该由那个部门负责处理我这样的情况再给我电话,得,敢情连政府单位的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在市长热线的办事效率还不错,不到5分钟就有人给我回电话了。&&& 给我电话的据说是市公安局的什么监管部门,但是他们也说这个不归他们管,而且在损害没发生他们概不负责,难道个人信息被盗用不算损害发生?!是不是非得等到损害发生再找他们?江主席以前不是说过吗,防范胜于救灾,为什么我们的政府部门不能在损害发生前给我们提供帮助将损害降到最低,非要等到损害发生后才能来处理不觉得更麻烦吗?后来又说我这种情况属于民事问题,让我自己找律师提起诉讼,可是一场诉讼要花费的时间、精力、财力等等成本是随便一个人都能承担的?!也许公安机关真的很忙,忙着处理重大案件,这些小事情不在他们的职权范围,但是偌大的政府部门就没有一个公共部门能帮助我们?有了前两次的碰壁,我已经可以想象找银行部门协助我处理这个侵权问题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事实也的确是这样的,我顺着给8个银行一一打了电话,希望能查询是否有人利用我的身份证办理银行卡,得到的回答是无法查到省外办理的信息。面对监管部门的不负责任,面对一开始就存在着信息、技术、责权严重不对称的情况,我觉得无力,我第一次感觉个人力量的单薄,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所有努力,可是效果为零,我只能坐等损害的发生。&&& 我在百度上搜索“身份证被盗用怎么办”,结果触目惊心,无独有偶,一网友在他的身份证信息也被盗用后发帖写下了他的碰壁过程,尽然与我的一模一样:&&& “我的身份证也被盗用了,真实没有说理的地方了, 没想到现在淘宝的支付宝回收资金的时候可以不用认证的银行卡,使被盗者没有控制盗用者。 以下是我的申诉经过: &&&& 2010年12月份我在淘宝注册店铺,突然失败 说我已经有了一家店铺,8月份注册的,那个邮箱我没有印象。&&&& 于是我分别联系了 淘宝客服,派出所,银行。&&&& 我:我的身份证在你们淘宝被盗用了? &&&& 淘宝客服:是吗?那您上传一下您的证件我们帮你查封那个伪身份的店。我:那谢谢,可不可以告诉我那个账号的开户行或是店铺注册城市啊 ,我好去银行销户,(因为实名认证是我身份证的银行卡)。&&&& 淘宝:& 对不起 不可以 我们信息保密!我们只能派和司法机关!您要非想查,你还是报警吧。 &&&& 我:行啊 ,那我问问警察吧! &&&& 我:我现在身份证被盗用了,怎么办?我想查一下谁用我身份证办了银行卡,并开了网店,侵犯我的权益,并且对我以后的账户造成安全威胁。 &&&& 110:你目前受到什么损失了吗? &&&& 我:还没有发现 ,但是不确定就是没有,能帮查一下吗?因为他现在已经侵权了。&&&& 110:那不行,你没收什么伤害,我们没有权限查啊,要不你先去银行查到是谁用的呢身份证办了卡在来找我们查吧! &&&& 我: 没办法,去银行查 (总共8家银行我挨个去问)&&&& 我:& 我的身份证被别人用了,不知道谁能用了我的身份办卡!我想查查我的账户有没有问题,目前都开过哪些账户?&&&& 交行:我们只能查本地的 外地查不了。&&&& 工行:同上。&&&& 我:那我怎么查啊 ,那不是没法查了?那我们也不知道 。没有办法! &&&& 就是这样!这是我的查询经历!大家看看吧,谁来保障我们的权益?”&&&& 网上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已经不是个案了,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年代,个人信息被盗用以及围绕被盗用信息发生的刑事案件已经不算少数了,为什么还没有引起重视,为什么没有一个能说理、能帮助我们的地方呢?&&&& 很多年前,才开始有110的时候,那时候有一句话我至今难忘记得“有事请找110”,那时候的派出所帮加班的人接过小孩,帮邻里开过锁修过车,老百姓的事没有小事。&&& 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部门职权的划分,人们的责任越来越多,权利却越来越少,政府职能部门越来越多,管事的却越来越少,不在权限范围内不能管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它们在老百姓心里的威信越来越少,我们的无奈越来越多,我们的安全感越来越少,这样的变化让我们无所适从。我的父亲曾对我说过,这个世界上的不平事没有能不能管,只有想不想管之分,可是现今的实际情况却是不知道找谁管,在我们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在我们自己都无能为力的时候,到底谁还能帮我们?面对这种信息侵权的问题,政府部门的无作为,其他监管部门的霸王条款,信息、技术、责权的严重不对称,让我们一直处在弱势群体的位置,我不知道我们还要继续无助多久?
&&& (尤里耶儿)
对违反规定向第三方泄露个人信息的,除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外,还应禁止其进入相关领域和市场。没有重罚就不足以制止那些拥有个人信息的企业与团体的牟利冲动。... [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把矛头直接指向了个人信息,为人们揭秘个人信息泄漏源头,仅花100元就能买到千条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 收到垃圾短信,开始时有些气恼,久而久之也就渐渐麻木了。 相信与笔者一样的手机用户大有人在。&&& 当个人因为维权成本太大或其他原因而对垃圾信息的侵害无可奈何时,政府部门、电信运营商乃至媒体等与信息发布和制造有关的部门,就应该担负起阻截和曝光垃圾信息的责任来。&&& 但现实远非乐观。比如在今年央视举办的3?15晚会上,就揭秘了一条个人隐私被出售或被人盗取后牟取暴利的链条。其中,本来对监控垃圾信息负有重要之责的移动运营商竟然成为制造和发布垃圾短信的源头,除了自己发布外,还通过出售用户信息,帮助发送垃圾短信谋取利益。此外,还有一些网站大量贩卖民众的个人信息等。&&& 其实,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国移动已正式推出“垃圾短信自动屏蔽”功能,用户只需下载一个免费软件,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垃圾短信”的骚扰。这就说明屏蔽垃圾短信在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问题。运营商本来就是监控垃圾短信的第一道也是最主要的防线,他们为什么不主动屏蔽,而希望消费者下载软件呢?那当然是利益的使然。&&& 只要有利益可以谋取,就别指望运营商主动放弃这些“垃圾”了。不能指望运营商主动放弃发垃圾短信,那么只有规范它。而到现在为止,我国尚无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对个人信息进行规范和管理。因此,当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时,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文对其构成要件进行明确的规定,受到垃圾短信干扰的手机用户自然就面临着无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尴尬。正是法律的缺失,制造、发送垃圾信息者才敢肆无忌惮,从而使一些移动运营商经受不住利益的诱惑加入此行列。&&& 之前,曾有人建议:治理垃圾短信应由企业行为转变为政府的公权力行为、限制发送短信数量、推行手机入网“实名制”、建立用户黑名单制、建立垃圾短信管理平台、设置垃圾短信监控和拦截功能、加大对短信群发设备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监管力度等。&&& 而在笔者看来,治理垃圾短信,首先要从法律层面,完善相关法律,特别是要对个人信息进行立法保护。据悉,有关部门正在起草 《个人信息保护法》,该草案规定了拥有个人信息的企业与团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禁止任何团体在未经个人同意的前提下,将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这个规定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还必须要有严厉的处罚措施。对违反规定向第三方泄露个人信息的,除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外,还应禁止其进入相关领域和市场。没有重罚就不足以制止那些拥有个人信息的企业与团体的牟利冲动。&&& 在规范与处罚方面,香港地区的做法值得借鉴。香港建立了传真、短信和预录电话信息等三份登记册。不愿接收垃圾信息的市民,可在任何时间通过自助电话系统轻易完成登记。商业电子信息的发信人如果向任何已登记拒收非邀请商业信息的号码发信,首次定罪,可处罚款10万元,第2次或其后定罪,可处罚款50万元。总之,要治理垃圾短信,当前最迫切的,是加强对个人信息的立法保护。&&& 邓聿文
个人信息被非法买卖,独处的权利被无礼入侵,而公众通常维权无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方面,一个更大的事实则是:应当被公开的个人信息,也因此处于含混与拒绝公开之状态。... [
“由于目前我们对个人信息隐私没有切实有效的保护,导致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因个人信息的外泄而遭受严重的干扰,甚至造成财产和名誉受损。”全国政协委员胡旭晟日前提交提案,呼吁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正像是对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呼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2009年“法治蓝皮书”指出,随着信息处理和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个人信息滥用问题日趋严重,其中更为恶劣的是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社会对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无数的机械设备预示着,将来有一天,我们在密室中的低语,将会如同在屋顶大声宣告一般。”100年多前美国人布兰代斯的预言,早已兑现于世界的每个角落,以至于布兰代斯百年之后,他的同胞、美国女参议员戴安娜?范思坦忧心忡忡地指出:人们正在对他们的身份失去控制,我们的私人生活正在成为市场上具有价值的商品。中国社科院的“法治蓝皮书”,无非进一步揭示了,在毫无节制的信息商品化开发之下,人们失去自我身份控制的程度。当然也正是出于对“独处的权利”的捍卫,人们毫无疑义地呼吁并且赞同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散落在一些法律条款中的信息保护规定已无法适应尊严与权利的要求,我们需要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这已没什么好说的。然而,相关立法工作却讳莫如深地变得迟疑起来。早在2003年,《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就开始起草,并于2005年递交相关部门。“由于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该课题组组长、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周汉华曾认为这部法律最终出台“不会用太久时间”。但五年过去,全国两会政协委员依旧在为制定此法提交提案,公众在漫长的等待中,也一再支付着成为“透明人”的代价。&&&& 个人信息被非法买卖,独处的权利被无礼入侵,而公众通常维权无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方面,一个更大的事实则是:应当被公开的个人信息,也因此处于含混与拒绝公开之状态。这实在是个人信息立法不容回避的一个环节,那就是并非一切个人信息都受到保护。比如公众人物尤其是官员的信息。我们已经知道,以官员财产申报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公开作为人类社会文明成果之一,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公共人物必须承受的权利让渡,表明了权力者必须接受的公众监督。这意味着,欲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必不可回避对官员相关信息的公开的规定。在今年两会上,对于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提案,相关部门的回复依旧是“条件不太成熟”,作为个人信息保护必须厘清的重要方面,官员信息公开规定一下子变得遥遥无期,而此前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如何界定官员财产与个人隐私方面,亦并不明晰。这样的缺失,注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只能处于“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局面。&&&& 事情终于呈现出这样一个结果:《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缺位,非但未能有效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反而使应当公开的官员信息,得以以“隐私权”为由拒绝公开。比如2007年出台的《广州市依法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法》中,明确规定“领导成员廉洁信息”不应公开。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个人信息立法工作才变得迟疑起来。其中所胶着的,已不是公民隐私权要不要保护的问题,而是官员个人信息要不要公开的问题。记得在2005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王有杰曾提供一个数据:有97%的官员对“官员财产申报”持反对意见。由此,始信利益集团干扰立法之说并非虚妄。
数年来人们一直在呼唤这部法律的问世,几乎每年两会时都有代表委员提出要加快出台步伐。但是《个人信息保护法》几年来犹如浮云一般,在时间上一直没有确切消息。只希望《个人信息保护法》能尽快出台,为缺乏隐私保护的“透明人”穿上外套。... [
个人信息缺乏保护的问题由来已久,进而形成了一条倒卖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等信息被当做商品一样买卖。人们仿佛成了一个个“透明人”,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接到过垃圾短信、骚扰电话。《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保护指南》(简称《指南》)意见稿的发布,应该是工信部首次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上出台行政规章,这令人欣喜。但是短暂的欣喜之后却是失落,《指南》能起多大的作用令人质疑,而期待多年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何时出台又让人茫然。&&&& 《指南》充其量只是部门规章,而行政规章在法律体系中处于最低的位阶,威慑力自然不够。《指南》本身似乎也明白自己的地位,纵观全文,只是规定个人信息管理人应该如何如何,而违反规定的处罚措施丝毫没有提及。没有处罚措施,违规没有成本,完全靠网站等这些信息管理者的自觉性来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泄露,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何况现在有些网站还暗地里在搜集个人信息。现在涉及到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不是没有,比如前年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中设立了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打击比较严重的公民信息泄露、买卖的行为。但是对于情节较轻或者其他的个人信息泄露、贩卖行为缺乏整体有效的整治效果。而《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一部专门针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的法律,从民事的角度出发,能更好更全面地保护个人信息。数年来人们一直在呼唤这部法律的问世,几乎每年两会时都有代表委员提出要加快出台步伐。但是《个人信息保护法》几年来犹如浮云一般,在时间上一直没有确切消息。&&&& 《指南》不是我们想要的,只希望《个人信息保护法》能尽快出台,为缺乏隐私保护的“透明人”穿上外套。&&& (IT时报记者 钱立富)
哪里有利益,哪里就可能发生侵害。只有社会不断发展,隐私保护、诚信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骨髓,同时法制法规不断健全,个人信息泄露才有可能不再发生。个人信息保护,我们还任重道远。... [
我们都是“透明人”&&& 新车刚买到手,家住回龙观的陈女士就接到自称是“商务部个人汽车消费补贴中心”的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声称缴纳手续费后就可以领取补贴。虽然张女士当场就识破了这是一个骗局,但骗子报出的个人信息全部正确,“到底是谁泄露了我的信息?”,张女士感到十分不解。&&& 和张女士有相同遭遇的人不在少数。近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07、08、09级数十名同学就遭遇了“被”办卡,据反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名下均冒出5张银行卡。经查询,办卡地点均为工商银行河北保定七一支行。目前学校正在对此事开展调查。(新京报)&&& 银行办卡、医院检查、网上购物、报考招工、买火车票……生活中太多场合需要填报个人信息,姓名、住址、手机号码、邮箱、身份证号码……一应俱全。当这些个人信息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时,再加上现代科技的日益发达,被无意泄露或恶意盗取的个人信息让我们瞬间成了“透明人”,电话骗局、推销产品、骚扰电话短息等“不速之客”经常能精准地锁定我们,搅得生活不得安宁。有调查显示,中国88.8%的人曾因个人信息泄露遭遇困扰。&&& 倒卖个人信息是门“好生意”,受害者鲜有维权&&& 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宣判一起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包括三大电信公司员工在内的23名被告因出售、非法提供、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而被判刑。这是迄今北京最大的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京华时报)据了解,此次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中,犯罪分子非法获利十万元。&&&& 大成律师事务所的道日纳律师对记者表示,按照国家法律,倒卖个人信息刑事犯罪情节非常严重(像上述案件),即大量盗取个人信息,凭借个人信息大量非法获利,才会处以三年或三年以下的判刑。一般情况下,缴纳一定数量的罚金就能逃避牢狱之灾。换言之,个人信息泄露、倒卖的违法成本相对较低,较小的风险能获取较大的报酬。这也是为什么倒卖个人信息成了新兴的黑色产业,越来越多的人不惜铤而走险。&&& 同时,中国社科院2009年发布的“法治蓝皮书”显示,在个人信息曾被滥用的被调查者中,仅有4%左右的人进行过投诉或提起过诉讼。&&& 道日纳律师认为,导致受害者在进行投诉、诉讼时遇到困难或不愿意投诉、提起诉讼的因素有:投诉、诉讼对象模糊。我们每个人在数不清的场合都要填写个人信息,因此无法确定信息是被谁泄露,即使能确定,也无法确定向什么机构投诉或者以谁为对象提起诉讼;举证困难,无法获得有力的证据。个人信息通常情况下归入到个人隐私类,个人隐私被泄露后侵害到名誉权才构成了民事诉讼。一般情况下,普通人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困扰并不足以构成民事诉讼。因此,个人信息泄露投诉、诉讼成本过高,受害者鲜有维权。&&& 据悉,早在2003年至2005年,我国就根据国内需要和借鉴其他立法先进国家的经验,已研究完成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特别是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中增设立了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严惩“国家机关、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工作人员非法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 但总体来看,我国现有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定,不仅过于原则、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实用性不强,而且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同时还存在保护范围狭窄,缺乏统一主管机构等不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孙桂华就专门递交了“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制裁信息泄露者”议案,呼吁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追究个人信息泄露者的法律责任。&&& 道日纳律师认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是一方面,不如先从涉及个人信息填写的机构抓起,例如银行、网店、4S店等等。用户在填写个人信息时,要求上述机构应该同时备有一份格式文本或者合同,上面详细注明填写的信息用于哪些用途,如果超过这些用途,该机构将会被追究责任,受害者将会获得赔偿。可惜的是,此前的种种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案中,很少看到相关机构因保护不力被追究的情形。在北京这起最大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案中,有7名 “内鬼”,有关电信企业也仅仅是表示要加强监管。他们管理上的失职,是否该受到追究?&&& 个人信息保护任重道远&& 诚信,隐私保护意识缺失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其中最不能容忍的莫过于公权机构以公共利益为由肆意泄露公民隐私。日前,湖南公安厅官网泄露3000赴港人士私隐资料事件就在香港引起了轩然大波。湖南公安厅的疏忽恰恰说明我们社会极度缺乏隐私保护的意识,政府部门尚且如此,遑论普通人。&&& 个人信息被誉为21世纪最有价值的资源,它不但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被商业利用产生利润。哪里有利益,哪里就可能发生侵害。获取个人信息的机构应恪守诚信,不仅应努力做到不随意泄露用户个人信息,更应将保护用户个人信息作为自己与生俱来的职责。&&& 只有社会不断发展,隐私保护、诚信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骨髓,同时法制法规不断健全,个人信息泄露才有可能不再发生。个人信息保护,我们还任重道远。
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寄希望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法尽快出台的同时,提高个人警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办理相关业务时提交个人信息时,查看下是否有关于信息用途的文字说明;填写个人信息内容的表格票据多余或过期时,不妨碾碎销毁;接到陌生人的电话,一定不要轻信对方所言……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facebook隐私泄露事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