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有电商设计网站公司吗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 - 区部门 - 成都市双流区商务局 - 信息公开目录 - 政府决策 - 发展规划
成都市双流区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www.chengdu.gov.cn  填报时间:  责任单位:成都市双流区商务局
成都市双流区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
成都市双流区商务局
2017年10月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是引领区域经济社会面向全球市场参与产业分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力量。其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十三五”期间,是双流加快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率先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双流实现“三去一降一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培育壮大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时期,是双流放大临空优势、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打造天府新区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的战略机遇期。为进一步促进双流服务业健康发展,谋划布局双流“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成都市服务业2025发展规划》、《成都市双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国家、省、市及区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双流区“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16-2020,规划范围为双流区466平方公里。
第一篇 环境篇
一、紧扣服务业发展新特质
服务业是引领产业升级、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源动力,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经济全球化发展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服务业发展格局、发展方式、发展重点与发展模式呈现新的变化。
一是“一带一路”放大了服务业发展格局。一带一路沿线是世界贸易最集中地区,是现代商贸流通面对的最重要市场。基于“一带一路”战略架构,实现成员国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共同发展,为服务业发展资源整合提供了国际化的平台。而面向全球市场、增强国际合作、深化开放改革,必将为服务业产能扩散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互联网+”创新了服务业发展方式。互联网已成为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支撑。以云网端为基础设施形成的新型生产关系,通过加速社会分工,催生了大量的服务新方式、商业新模式和经济新形态,并促进服务业的信息化、知识化、专业化和品质化发展。泛在互联信息基础设施与服务业的融合,必将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综合竞争优势提升的关键。三是深化供给侧改革提出服务业发展新要求。作为国民经济和吸纳就业的第一大产业,提高服务业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是新经济常态下服务业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优化服务供给、创新服务供给、增加短缺服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增加公共服务产品和供给,已成为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与水平提升面临的重大问题。四是创新创业提供服务业发展新动力。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为主要方式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平台,通过拓展创新创业与市场资源、社会需求对接通道,不断优化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资源配置,延长服务业产业链、催生服务业新业态,加速服务业种群裂变,必将为服务业发展动力机制转换提供持续动力。五是集聚与扩散仍是服务业演进的主要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资源要素的空间约束,使新兴服务业发展开始呈现分散化与生态化特征,但资源的地域依赖仍是影响服务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因而,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服务业企业及关联机构依托自然、经济、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实现链式延伸、集聚发展,以总部经济提升服务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以产业集群实现服务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仍是现代服务业重要发展模式。
二、顺应省市规划新导向
当前四川、成都正在成为国家新的开发开放前沿和区域热土,成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全面推进新一轮经济建设,深入实施服务业2025规划和服务业提升行动,为“十三五”期间双流服务业发展勾画出清晰的战略框架。
一是创新驱动将贯穿双流服务业发展过程。成都正在深入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新引领行动,创新驱动已成为成都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成都“突出科技研发、产业孵化、成果转化”,构造“产业成都”核心引擎的产业发展战略框架,要求双流服务业以创新为引领,深入“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服务业创新发展氛围,提升服务业创新供给能力,释放服务业发展活力,实现服务业增长动力机制转换。二是高水平双向开放将成为双流服务业发展重心。成都以建设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推动全方位开放合作的重要抓手,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国服务业核心城市,并将“临空经济”作为双流服务业发展核心。双流是空港经济区的主要载体,成都经济开放型发展总体格局,要求双流服务业充分发挥临空枢纽和保税资源优势,引导和鼓励服务业企业融入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双流国际开放合作水平,助力成都建成西部经济中心和西部对外交往中心。三是强化区域合作是双流服务业拓宽发展空间的必由路径。成都是四川首位城市,“双核共兴,一城多市”是成都拉大城市发展架构的重要举措。双流是成都“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中“独立成市”八大卫星城之一,在成都“两核多点”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中,双流服务业“十三五”发展重点确定为“临空经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新一轮经济发展格局,要求双流服务业立足成都服务业战略定位,深化与中心城区、天府新区直管区的合作,为成都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双流力量。
三、适应城市发展新需求
“十三五”期间,围绕成都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双流以建设“两城、两高地、一枢纽”为主线,加快实现城市新发展,必然对双流服务业提出更高要求。
一是城市经济对公共服务能力的要求。双流是天府新区的主要载体,承担着独立成市及承担国家中心城市空间拓展、人口承载、产业支撑等系列重大任务,要求双流着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增强公共管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推进产城融合。二是都市经济对生活服务品质化的要求。高品质、精细化的生活服务是都市经济的重要标志。双流建设“成都城市副中心”的城市发展目标,要求双流加快改善消费服务环境,优化商贸服务网络,加速城乡一体的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提升生活服务基础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互联互通水平,以注重质量品质、重视文化内涵的新消费,引领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和品质化发展。三是城市发展动力对服务业体系的要求。城市发展动力决定着城市未来的发展速度、质量和可持续性,是决定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提升双流在成都城市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打响天府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城市品牌两大城市发展目标,要求双流服务业着力创新改革、深化开放合作、加快高端人才聚集,加速构建以自贸经济为引领,以国际项目合作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支撑双流创新、改革、开放、人才“四轮驱动”城市动力结构,引领双流城市持续发展。
第二篇 基础篇
一、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围绕建设天府新区新兴增长极和凸显空港经济特质,双流区以临空经济为引领,着力改革创新,服务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十二五”期间,双流区紧紧依托枢纽机场和综合保税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15年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31.1亿元,增长8.8%,GDP占比达38.90%,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1.89亿美元。海滨城购物中心、金恒德汽配城等49个项目建成运行,万达云基地、国际商品展示中心等60余个项目加快建设,双流鹏盈进口生物医药总部基地、太平园国际家居建材中心项目等26个项目开工建设;中国商飞民用航空客服与运营产业园项目等55个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专栏2-1 双流区服务业十二五期间发展情况
增加值(亿元)
备注:2014年因双流行政区划调整,新双流数据增幅重新核算。
(二)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双流服务业提档升级稳步推进,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更趋科学合理,支撑一、二产业发展的能力和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双流区批发贸易、餐饮服务及非营利性服务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从约40%下降到30%左右,以航空枢纽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比重从约50%上升到60%以上。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从零起步、迅猛发展。2015年,双流区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40亿元,增长24%。
专栏2-1 “十二五”期间双流区服务业分行业发展情况
(三)临空特色日益突出
“十二五”期间,双流区以临空经济战略为导向,以机场口岸、综合保税为依托,推动临空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成都国际快件中心、国际商展中心、进口冰鲜产品口岸等一批功能平台建成投运。航空动力小镇、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等新兴产业承载园启动建设。区内集聚基地航空公司8家、知名物流企业23家、世界500强企业22家。航空枢纽服务、航空物流、现代商贸、现代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已成为双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2015年临空服务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82.5亿元、增长12.4%,综保区累计实现产值1200亿元,临空现代服务业引领西部临空产业新城发展的能力逐步增强。
专栏2-2 双流区临空资源集聚发展基本情况
代表性企业
(或项目)
2014年产值规模
先进制造业
航空动力制造、智能制造
1.西航港经济开发区;
2.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
中科航发航空、中商飞、成都航宇
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物联网、云计算
飞阳科技、中电子、中电科、精量电子、仁宝、纬创
化药、中药、生物技术药、医疗器械
恩威、康弘、扬子江、川大华西药业
临空服务业
航空物流业
航空快递、第三方物流、物流仓储、保税物流、航空货运
1、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
2、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
3、临空服务业园区
1.DHL、UPS、FedEx、TNT等全球物流100强13家;
2.大新华物流、安吉物流、中国货运航空等全国物流100强10家。
航空维修业
发动机维修、整机维修、机载设备维修、公务机FBO
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四川飞机发动机工程有限公司等
空港贸易服务
口岸服务、保税贸易、电子商务
O2O电商线下体验中心、进口酒食品展销中心、成都进境水果指定口岸
基地航空及其他
航空运营、航油销售、航材保障、地勤服务
1.基地航空公司7家:国航西南分公司、四川航空、东方航空等;
2.驻场单位7家:中航油西南公司、中航材西南公司、四川机场集团等;
(四)集聚效应逐步凸显
“十二五”期间,双流区依托空港国际航空枢纽,服务业集聚发展取得新进展。服务业产业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西航港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重点培育的5个2000亿产业园之一。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临空经济综合功能区加快发展,国际体育赛事产业功能区、以动漫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等服务业集聚区的资源聚集能力快速提升。东升片区外双楠主力商圈快速崛起,形成了以万达广场、时代奥特莱斯、海滨城、优品时代广场为代表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集群,以奔驰、奥迪、丰田为代表的汽车4S集群,以金恒德国际汽车城为代表的汽车后市场集群,以元瑞国际家具城、成都太平园国际家居建材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家居建材集群,外双楠主力商圈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不断增强。文化创意及文化休闲旅游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牧山文化带、锦江滨河休闲商务带、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集聚发展区。
二、发展优势明显
(一)区位优势独特
双流区位于成都城市南北发展主轴上,是天府新区重要区域,是成都市未来城市发展副中心之一,承担着成渝经济区、成都经济区、天府新区的开放门户和国际交往服务平台功能。天府新区双流区域是空港高技术产业功能区、高端服务功能区重要承载区,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显著。双流国际机场是中西部最大、客运量位居全国第四的航空枢纽,是西部面向欧亚的重要国际门户。2015年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200万人,货邮吞吐量达到56万吨。双流以国际航空枢纽为依托,成绵乐客专、成温邛快速路等对外大通道不断完善,16条轨道交通纳入规划,对内对外综合交通网络持续优化,初步建成航空运输、轨道交通、快速公路“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使双流区具备面向“一带一路”,构建“空中走廊”、吸纳国内外服务业资源要素的区位优势。
(二)创新资源丰富
双流科研教育优势明显,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双流是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成功引进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入驻双流,累计吸聚国家“千人计划”、省“千人计划”专家、“成都人才计划”215人,高层次人才总量全市第二。区内聚集了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四川大学等30多个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与四川大学、电子科大、香港城市大学等共建的“研究院+产业园”大学科技创新园初见成效。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达125家,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各类创新研发平台114家,其中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26家。中物院银河596、核动力研究院、中电科信息安全产业园成为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全区建成众创空间等各类双创载体73万m2,电子科大研究院和产业园、天府创客公园获评成都创新创业新地标。2015年全年完成技术交易额20.59亿元,申请专利3817件,实施各级各类科技成果转化133个,带动企业科技投入5亿元。富集的创新资源为双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以创新为核心城市发展动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产业基础扎实
双流经济实力雄厚。双流区连续6年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连续18年荣获四川十强县榜首,区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排名由2011年的第20位跃升至2015年的第13位。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594.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22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69元。双流新型工业快速发展,以新兴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迅速壮大,工业集中度达88.5%,是全省第一批工业强县示范县。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100亿元大关。第二产业增加值达349.10亿元。双流现代农业稳中提质,以精品、特色、优质为导向,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137个,培育家庭农场、现代农庄等经营主体102个,年销售上千万元的龙头企业32家。2015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14.11亿元。雄厚的经济实力与产业基础,为双流服务开放型、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临空资源优越
双流国际机场是全国第四大枢纽机场,是我国西部内陆地区面向世界的重要空中门户,航线总数已增至条以上、国际航线突破条,通航城市个、国际通航城市个,稳居中西部第一,实现了全球五大洲重要枢纽城市全覆盖,成功架起“覆盖国内、通达全球”的空中丝绸之路。区内聚集国航、南航、东航、川航、成航、祥鹏、藏航、深航等8家基地航空公司,共执管飞机276架;国内城市通达率仅次于北京国际机场,是中西部首个72小时过境免签航空口岸,并顺利实现与综保区双流园区、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的区港联动和全域通关。以成都双流国际空港、综保区双流园区、成都国际快件中心、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和航空动力小镇构成的双流航空枢纽板块主要承载区加快建设。DHL等全球物流100强13家、全国物流100强10家入驻园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平台加快建设。优越的临空资源,为实现双流引领区域服务业高水平双向开放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面临挑战严峻
(一)国际临空枢纽优势亟待巩固
双流临空枢纽优势,是承载双流高水平开放发展的核心资源要素,但这一优势与双流产业结构的融合亟待深化,以巩固和提升双流在中西部的临空枢纽优势,凸显“空港双流”城市特质。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拥有空港资源的城市之间的竞争正在加剧。区域范围内,西部主要空港城市都将临空枢纽资源作为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的核心资源,发展跨境贸易、集聚临空服务步伐加快;市域范围内,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及临港区域开放型经济架构,极可能削弱双流临空口岸的独特性。立足城市竞合关系,以国际空港主枢纽建设为导向,加快布局双流服务业发展格局,是巩固和提升双流服务业临空优势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支撑城市经济发展能力较低
双流以临空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不断壮大,支撑双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但服务业体系助力双流发展城市经济、助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能力仍然较低。保税加工、保税商展、保税维修、保税物流、保税文化、融资租赁等自贸新兴业态发育不足,临空指向型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较低。服务业供给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合理、供给质量低等现象仍然严重,有效供给能力亟待提升。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小,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升级的能力较弱。覆盖城乡、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还在建设中。加快适应都市经济发展、积极承担国家中心城市空间拓展与人口承载,是双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
(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双流面向国际市场,着力提升开放合作能力。以中电子代线、成都芯谷、航空动力小镇等核心项目为依托,航空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千亿级产业生态圈正在形成;与深圳前海自贸局的联系不断增强,与青白江成都国际铁路港、泸州宜宾水港的合作不断深化;保税加工、保税维修、供应链金融物流、文化保税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双流大开放、大合作格局加快发展。但当前双流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尚未与国际接轨,还存在进出口贸易总量小、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低、区内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品牌国际化程度低等系列问题,尚不能匹配双流建设国家城市副中心的城市发展目标。放大双流服务业临空优势,探索“一带一路”和“双空港”背景下的新型国际化路径,加速聚集国内外高端资源要素,引领区域产业融入国际产能合作是双流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亟需突破
双流是中西部内陆地区面向“一带一路”的空中桥梁,是成都经济区联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节点,是成都实施“蓉欧+”的重要战略支撑点。推动自贸经济在中西部领先发展、助力成都探索内陆地区畅通国际贸易的新机制是历史赋予双流的重大责任,而促进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推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平衡发展、构建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双流经济社会开放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构建以自贸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凸显空港城市特质,亟待双流配合国家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创新外商投资管理监管机制、建立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等若干机制体制问题。
四、发展机遇巨大
(一)成都机遇勾画发展新框架
当前成都正面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临空经济区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天府新区建设、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建设“六大历史机遇”。双流是天府新区建设的重要区域、全市经济发展版图的重要板块和国内第四大枢纽机场所在地,是成都架设“空中丝绸之路”、实施“蓉欧+”战略的核心点,是承载“中优”“南拓”经济地理布局的重要连接点,具有联动长江经济带、融入“一带一路”、建成成都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开放门户的天然优势。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等系列成都历史机遇,为双流服务业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及实现创新型、国际化发展,勾画出清晰的战略框架。
(二)产业分工转移架构发展新格局
随着全球产业整合加剧,全球资源配置逐步优化,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和转移传导影响之下,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中心城市转移的趋势逐步加快。双流是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最佳中转站。随着卫星城独立成市、都市经济建设、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系列重大任务的加快推进,双流投资环境和城市的产业承载能力将不断改善。双流服务业顺应产业分工转移趋势,加快集聚国际国内资源与参与全球市场产业合作,将开创双流服务业引领自贸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三)“互联网+”开拓发展新路径
以“云、网、端”为新信息基础设施,以大数据跨行业、跨部门高效流动,以社会实时分工系统共同构成的“互联网+”新型生产关系,正在加速互联网创新要素与服务业融合,促进服务业社会分工细化,并催生了网络购物、移动生活服务、在线教育、在线租车等大批服务业新形态、新模式。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为培育双流服务业新业态、打造双流服务业发展新动能提供新的路径和方法。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互联网+”转型的发展趋势,双流服务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三篇 战略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八大系列重要会议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市委“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自贸实验区建设重大机遇,以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工作统揽,以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引领,聚焦“中优”融入“南拓”,深入实施“五大任务”“七大工程”,加快双流区服务业与都市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融合,构建口岸体系优越、临空特色突出、商贸经济繁荣、创新创业活跃的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体系,构筑提升双流“四轮驱动”城市发展动力的重要引导产业群,推动“空港双流”自贸经济发展,全面增强双流城市发展极核功能和发展能级,努力为成都建成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贡献双流力量。
二、发展原则
——创新驱动原则。以创新为双流服务发展基点,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创新载体、汇集创新动力,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基础,激发双流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
——转型发展原则。坚持服务业与农业、工业融合发展,促进双流现代服务业结构优化;坚持互联网创新成果与服务业发展深度融合,引领双流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开放共享原则。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以平等公正、互利共赢为目标,促进双流现代服务业要素流动,提升双流现代服务业跨境经济合作能力。
——区域协调原则。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推动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双流服务业整体效能。
——绿色发展原则。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为核心,立足产业高端,提升研发能力,以产业升级转型引领现代服务业与双流环境质量协同发展。
三、发展定位
按照“临空特色、集散口岸、自由贸易”的发展方向,以国际航空枢纽和口岸平台为依托,以发展亚欧客货转运中心和打造外双楠主力商圈为突破口,以航空枢纽服务、临空物流、口岸通关服务为核心支撑,以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现代商贸等新兴服务业为重要增长引擎,努力构建临空高端服务业与传统优势服务业协同、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并重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打造“空港双流”发展的的核心引导力量。近期建成亚欧货运转运中心和以外双楠主力商圈为代表的成都消费新地标。“十三五”末,基本形成创新动能充沛、文商旅融合、高端业态集聚、辐射带动强劲的区域性国际化临空服务业集聚区,建成临空总部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突出的临空现代服务业产业生态圈,形成“全国知名、西部一流”临空经济示范区和全省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引领示范区。
四、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以开放发展、创新发展为主线,聚焦放大临空优势,努力促进双流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增长动力机制转换、发展提质增效、集聚辐射能力提升。到20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力争达10%以上,努力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元奋斗目标,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40%,力争达到45%。
专栏3-1 双流区服务业发展目标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服务业在GDP中占比(%)
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占比(%)
单位投资创造的服务业增加值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
分行业目标
增加值(亿元)
占服务业比重(%)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住宿和餐饮
金融服务业
其他服务业
营利性服务业
非营利性服务业
营利性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非营利性服务业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五、空间布局
(一)布局思路
1. 着力临空优势放大
充分发挥双流国际机场在国内第四大航空枢纽,以及双流科技、人才等方面加快集聚的优势,以服务双流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优化提升为核心,以临空核心产业及临空高关联度产业统筹协调发展为突破,构建以自贸经济为特色的空港现代服务业产业生态圈,形成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放大双流区临空优势,支撑“空港双流”城市发展目标。
2.突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聚焦“中优”、融入“南拓”,全面增强城市极核功能和发展能级,按照“一核一轴两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布局双流区空港周边地区产业,促进双流服务业与周边区域互联互通、协调发展,建设区域性的国际跨境电子商务中心、亚欧客货转运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国际供应链中心,建成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支点。
3.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格局
以《双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统领,坚持多规合一、协同发展。高度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提升空港中央公园及双流环城生态带的文旅康养服务功能,突出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城市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双流服务业深度的发展,以新模式新业态构建双流服务业发展新动力,全力推动双流空港区域生产体系、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绿色化,全面提升“空港双流”生态系统和生活环境质量。
(二)空间布局
坚持“城乡一体、产城相融”理念,按照成都重塑经济地理整体布局,以空港现代服务业产业生态圈建设为核心,依据都市发展区、现代农业区和生态涵养区总体开发布局,重点依托机场枢纽、临空自贸区板块和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向北承接中心城区、高新区,向东对接天府直管区,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形成“一核引领,两区协同,三带联动,多点共兴”的空港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建成面向“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的开放型、国际化的空港现代服务业产业生态圈,形成双流区建设“中优”“南拓”经济版图的核心支撑产业群。
一核:以航空枢纽功能区为空港服务业发展核心。依托国际机场港口及口岸平台,联动成都国际铁路口岸、智能型国家公路物流枢纽,在机场环港路围合而成的区域打造航空枢纽核心功能区。重点布局站前服务、航空物流、口岸贸易、国际商务等高端临空服务业,形成空港现代服务业引领发展区。
2.两区:国际供应链枢纽核心发展区、空港高端商贸区。以国际供应链融合和空港品质化消费为特色,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形成空港现代服务业优势发展区。
——国际供应链枢纽核心发展区。依托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航空动力小镇及双流高技术产业功能区,联动天府新城,以高端制造业服务化为主线,集聚专业化、国际化生产性服务业资源,以临空服务生产服务特色,打造国际供应链枢纽核心发展区。重点布局离岸外包、科技研发、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保税加工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升双流国际空港枢纽面向“一带一路”的资源聚集功能和辐射作用,引领区域经济体系融入国际供应链体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
——空港品质生活引领发展区:依托外双楠主力商圈,临空生态产业功能区和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重,打造空港高端商贸区,提升发展优势服务业。以外双楠大道为发展轴,重点布局现代商贸、文化创意、消费金融、电子商务、体育赛事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打造成都品质化高端消费新地标,提升城市级辐射能级,引领西部空港优质生活圈建设。
3.三带:成新蒲生态旅游观光带、蜀风牧山农耕文化产业带、锦江滨水走廊复合功能带。三带联动,协同空港中央公园、环城生态带等区域,打造美丽成都引领区重要支撑,以空港优质生活服务为特色,形成空港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带。
——成新蒲生态旅游观光带(双流段)。依托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都市农庄、花香林苑”,以都市观光农业和休闲体验旅游为主,重点建设一河一湖一湿地,形成九江街道、彭镇、黄水镇、金桥镇4个特色镇与15个新农村聚居点的镇村格局。
——蜀风牧山农耕文化产业带。依托源远流长的古蜀农耕文化,集聚商业娱乐、特色节会、观光旅游、文化旅游等服务功能,形成胜利、黄甲、公兴、永安、黄龙溪5个镇(街道)为主的农耕文化休闲产业带。
——锦江滨水走廊复合功能带(新双流段)。依托黄龙溪古镇等锦江滨水资源,延伸永安镇,以田园休闲、古镇文化、水文化为主题,重点布局影视、文化创意、生态观光旅游、文化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业态。
4.多点:在城乡居民集中居住区,融合互联网创新成果,打造一批品质化社区生活服务示范点,打造以城乡统筹、便民生活为特色的文明和谐幸福区,形成空港全域品质生活重要支撑点。
专栏3-2 一核引领,两区协同,三带联动,多点共兴
“一核两区三带多点”为双流区空港现代服务业产业生态圈发展的基本态势。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核引领。以临空自贸核心区为核心,优化通关、口岸服务等功能,打造引领双流空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形成空港现代服务业产业生态圈演进的动力源,引领双流空港现代服务业发展。
两区协同。以国际供应链枢纽核心发展区、空港品质生活引领发展区为区域竞合协同发展区,以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品质化发展为特色,构筑空港现代服务业产业生态圈发展优势。
三带联动。以点带面,连点成片,推动成新蒲生态旅游观光带、蜀风牧山农耕文化产业带、锦江滨水走廊复合功能带三带联动,整合双流中央公园、环城生态带等资源,融入成都环城休闲康养运动圈建设,巩固空港现代服务业产业生态圈可持续发展能力。
多点共兴。依托城乡居民集中居住区智慧社区示范建设,切实推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创新公共服务模式,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15分钟公共服务圈资源和公共服务品质。与一核、两区、三带联动,以空港服务、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和公共服务协同发展,促进空港双流城市多维品质提升。
专栏3-3 双流区区域总体开发格局服务业布局重点
依据双流“都市发展区、现代农业区和生态涵养区”总体开发格局和“一核一轴两中心”城市空间格局,双流区域总体开发格局的服务业布局重点为:
都市发展区。以临空经济总部发展为重点,围绕强化天府文化特质、双流资源特色,着力推进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双流城市能级。以38km2航空枢纽板块为依托,打造双流空港现代服务业核心发展极。依托临空经济示范区,以外双楠片区为中心,向北承接中心城区,强化商贸、休闲、人居等生活服务功能,打造成都高端消费新地标,引导临空生活服务品质化发展;以双流高技术产业区为核心,向东对接天府新区直管区,强化双流现代物流、特色金融、科技研发等生产服务功能,打造区域性国际供应链枢纽核心发展区。
现代农业区和生态涵养区:以服务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立足双流资源特色,强化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康养服务、运动休闲、公共服务等功能。依托机场东侧的怡心湖和西侧的杨柳湖组团,强化公共服务和文旅服务功能,建设产城融合城市中心。依托“三带”,强化农旅融合、巴蜀文化、运动康养等服务,建设环城生态带。统筹城乡资源,依托“多点”,延伸都市发展区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双流全域多点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西部临空优质生活服务圈,提升“空港双流”经济发展承载力。
图3-1 双流区服务业空间布局图
第四篇 产业篇
基于双流服务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特色,顺应都市经济转型发展需求和“互联网+”发展趋势,根据省、市服务业规划布局,构建双流653现代服务业体系,分层有序推进双流服务业体系建设。突出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释放供给侧改革活力;创新发展现代商贸、健康服务、文化创意、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拓宽消费服务新空间;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医疗、公共管理等公共服务业,促进民生成果向惠民实效转化。
图4-1 双流区653服务业体系
一、突出发展临空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是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按照增强枢纽服务功能、引领区域经济融入国际产业链、扩大国际产能合作能力的思路,重点强化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商务等服务功能,构建专业化、国际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一)现代物流业
1.发展愿景与目标
深入实施“蓉欧+空港”战略,以建设国际空港主枢纽为抓手,加快发展以航空物流、保税物流、商贸物流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2020年形成以“空中丝绸之路”为主体的高效物流网络,基本建成融入“一带一路”的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核心支点,努力打造国内最大的中欧货运转运中心,全区物流业增加值40亿元,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到10% 。
2.空间引导
立足成都国际航空物流园区,优化双流区现代物流业空间布局,形成航空物流中心、多配送点“一心多点”的现代物流业空间发展格局。航空物流中心着力强化枢纽功能,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商贸物流。多配送点以服务区域、连接城乡为目标,依托物流信息平台整合城市运力,形成城乡共同配送网络。
图4-2 双流现代物流业发展空间引导
3.发展重点
(1)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双流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打造集物流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交换、跟踪追溯、智能分析、软件应用(saas)等功能为一体的航空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中心。支持物流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深化合作,推动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商品可追溯、实时运输组织调度管理、智能自动化货物配载等物流领域的应用,实现物流作业透明化、可视化、智能化。
(2)航空物流园区建设。完善物流园区专业服务体系,促进物流资源共建共享,增强园区公共服务能力。以重点物流项目引进为抓手,着力引进大型航空货代企业、知名物流企业和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提升园区物流服务能力。促进港区联动,集聚物流企业,形成第三方物流与自营物流、区内物流和区外物流、保税物流与非保税物流、路运物流与空运物流并存的物流产业格局。
(3)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支持航空物流园区企业与城市配送企业开展联盟联营,实现航空运输与直线运输、城市配送有效衔接。建设双流城区共同配送中心,探索引入供应商管理库存技术,增强物流产业链协同能力。健全城乡配送网点,构建一体化城乡物流网络,发展面向城乡居民社区的精细化物流终端服务能力。鼓励发展社区自提柜、智能配送箱、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支持大型物流企业,整合农家店、邮政农村便民服务站、农村供销社等农村配送网络等资源,提升农村地区配送“最后一公里”服务能力。
(4)多式联运网络建设。依托中商飞产业园、阿里巴巴骨干网、绿地T7、顺丰西南分拨中心等重大项目,做强双流现代物流体系。依托亚欧货运转运中心建设,整合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物流通道资源,加快航空口岸、空港货运站等转运设施建设,完善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网络。积极发展以航空运输为骨干、公铁水联动的国际国内多式联运业务,发展保税物流、货运中转站、散货集中配送、多式联运等多元化物流服务。
专栏4-1 双流区现代物流业重点业态
航空物流。依托航空物流园区以及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际快件中心、机场货站,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全球经营网络和强大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国际航运集团,并在此设立中转中心和区域性总部,重点面向航空快件、高科技产品、特色农产品等高时效性货品,提升双流物流服务全球市场能力。
保税物流。依托双流综保区,建设规模化保税仓库,打造全球化的原材料采购网络平台,采用保税与非保税相结合的仓储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国际货物中转、配送、采购和转口贸易等业务,打造连接国际国内物流网络的核心节点。
商贸物流。以双流物流中心为载体,依托国际汽配商贸物流城、国际家居城、奥特莱斯、海滨城、双流万达等重大服务业项目,打造西部供应链物流信息中心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共同配送。以统筹城乡为主线,整合区内外物流资源,面向城乡居民社区,延伸物流网络终端服务能力。
(二)信息服务业
1.发展愿景与目标
顺应“互联网+” 及云计算、大数据发展趋势,重点围绕信息安全产业园、8.6 代液晶显示面板、集成电路芯片等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双流信息服务业,提升双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能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辐射西部的信息服务业集聚发展中心,全区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信息服务业协同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形成拉动双流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来源。
2.空间引导
依托中电科信息安全产业园、万达云基地、成都芯谷及科研院所等载体资源,形成军民融合信息产业创新应用发展区、西航港信息产业研发服务区协同发展的“两核驱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布局。
图4-3 双流信息服务业发展空间引导
3.发展重点
(1)完善信息服务业发展载体。推进万达云基地、信息产业园项目建设,协助企业开展顶层设计,制定招商项目库,加快形成面向全域成都的信息产业服务能力。在西航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发展信息技术研发、孵化服务。在东升区域,加快信息产业链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创新应用。
(2)提升信息服务业创新能力。推动东升、西航港区域对接成都中心城区,整合信息技术研发资源,增强系统平台建设、信息安全服务、大数据挖掘等信息服务能力。推动协和、公兴区域,对接天府直管区,提升软件外包与服务,物联网研发、应用与推广能力。
(3)促进信息服务业与产业融合。积极发展面向三次产业的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推进生物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在都市农业、生物医药、医疗康养、现代物流、商贸等领域应用,提升行业信息服务应用能力。推进大数据应用普及工作,支持企业培育和发展大数据应用能力。
专栏4-2 双流区信息服务业重点业态
信息安全服务。依托中电科信息安全产业园,增强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应用能力。构建双流网络安全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标准体系,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完善网络数据共建共享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完善数据跨境流动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以行政评议和第三方评估为基础的数据安全流动认证体系。
大数据服务。完善高技术产业园区、总部经济发展区、服务业重点发展区等区域的无线传感网、行业云及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应用基础设施。实施云计算工程,大力提升公共云服务能力,重点发展和推广面向政务、教育、物流、医疗健康等民生领域的大数据服务。普及大数据应用服务,开展企业大数据应用培训。
物联网应用。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加快发展物联网系统集成和运行维护服务,支持企业面向行业应用开展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运行维护、测试评估服务。
软件和服务外包。依托电子信息产业、信息安全产业园等资源,对接天府直管区,发展软件开发、游戏设计、网络服务、数据库服务、数字出版等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高效衔接的临空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模式。
(三)商务服务业
1. 发展愿景与目标
坚持临空指向引领,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化高端商务服务中心。到2020年形成以临空为特色、引领高端、服务成都、面向西部的商务服务业集群,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
2. 空间引导
立足放大临空优势,优化双流商务服务业空间布局,以空港航空商务服务中心、西航港总部经济发展区、牧山高端商务区为主体,形成“一心两区”协同的临空商务服务发展格局。
图4-4 双流商务服务业发展空间引导
3. 发展重点
(1)建设专业化商务服务体系。推动商务服务集中发展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跨园区商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及商务服务合作。在元华路以西,以三江总部、蓝光总部、大学生创业园等为重点,集聚壮大专业服务,发展法律服务、经济鉴证服务、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专业服务,优化双流经济发展环境。面向区域重点产业和优势资源,建设功能配套、服务专业的国际化会展体系。
(2)聚集高端商务服务资源。依托临空区位优势及相关扶持政策,吸引国内外高端商务服务人才,吸纳知名商务服务企业入驻双流,积极引进国内外总部型商务服务机构,打造临空高端商贸服务集聚区,提升双流商务服务能级。
专栏4-3 双流区商务服务业重点业态
总部经济。着力延伸总部经济产业链,大力引进航空类总部、大型物流企业总部、商贸营销总部、研发设计总部、行政商务总部。重点吸引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等大企业大集团到天府新区双流区域设立区域总部、功能性总部。围绕区域航空物流、新能源、电子信息、物联网等优势产业,努力将本地优势企业培育成为区域性总部。
专业服务。围绕天府新区双流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法律、会计、审计、咨询、广告、资产评估等专业服务,打造立足成都、面向西部的国际化专业商务服务中心。以都市发展区为重点区域,增强城市商务服务功能。引进国内外资信等级高的大型中介服务机构和专业性强、特色突出的中小型中介机构,推动专业服务企业集聚化发展。
会展服务。积极引进新能源、物联网、电子信息等优势行业的国内外高端峰会,打造提升双流城市形象、发展临空经济重要平台。依托国际贸易商品展示中心,吸引国内外知名消费品牌企业参展,发展以航空、汽贸、电子产品、珠宝、时装为代表的高端消费类展览。积极发展双流特色节庆活动,提升休闲旅游节庆品牌影响力。
(四)科技服务业
1.发展愿景与目标
立足双流高新技术、都市现代农业及重点服务业发展需求,整合国际国内科研力量,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到2020年基本形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科技产业服务园区,全区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科技服务业成为实现双流城市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有力支撑。
2.空间引导
优化双流科技研发服务业空间布局,在成都芯谷、东升新城和西航港区域打造科技服务产业园,形成“两区共兴”的科技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即军民融合(成都芯谷)科技服务发展区、怡心湖高端科技服务集聚区。
图4-5 双流科技服务业发展空间引导
3.发展重点
(1)建立科技服务体系。依托国家级光伏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国家级硅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天威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天府芯谷等科研服务平台,在航空、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着重发展技术转移、技术咨询、科技评估、跟踪分析等科技中介服务,加快形成集项目发现、筛选、撮合、转化为一体的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
(2)创新企业与研发机构合作机制。支持产业园与企业,联合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香港城市大学研究园、天府新区大学科技创新园等周边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产品研发中心、培训基地等合作平台,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与科技培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形成军民融合创新机制。依托中物院银河·596、核动力研究院、中电科信息安全产业园三大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努力争取国家大型军工集团在双流布局区域总部、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提升双流服务业发展内生动能,形成军民融合创新创业活力区。
(4)深化区域科技合作。建立科技促进服务体系,搭建科技交流服务平台,推动企业、园区、科技服务机构、科研单位跨区域开展科技试验、科技咨询、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服务,提升双流科技服务能力。鼓励双流企业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科技服务外包。
专栏4-4 双流区科技服务业重点业态
研究开发服务。整合优化区域科技资源,搭建一批产业协同研发创新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围绕重点产业关键环节,协同政产学研用资源,制定创新路线图,提升行业创新能力。积极引进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为建成“产业成都”提供科研支撑。
科技交流与推广。大力扶持技术中介机构,鼓励和扶持面向全社会的技术扩散、成果转化,重点加强技术转移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的建设,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科研单位、企业、投资方等提供规范优质的技术交易全程服务。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和技术转移机构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
技术转移服务。建立双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支持技术交易机构发展在线技术交易模式。支持大型技术研发中心创新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跨领域、跨区域、全过程的技术转移集成服务。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产业联盟、工程中心面向市场开展中试和技术熟化等集成服务,促进技术转移转化。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面向全球贸易市场,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提升双流经济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能力。支持有条件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认定,努力促进检验检测认证结果和技术能力国际互认。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和应用。
食药溯源体系。加快食药行业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评估等咨询服务机构建设,推动食药行业标准检验国际互认,建立与完善食药溯源体系,提升食药行业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五)金融服务业
1.发展愿景与目标
立足跨境贸易便利化发展,发展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及创新创业投资为主体的特色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区域性金融组织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力争实现40亿元,在服务业中占比提高到10%;引进设立基金及其管理公司100家以上,打造西部首个百亿级基金公园,基本建成支撑临空经济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及民生事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2.空间引导
立足强化金融对生产、商贸和创新创业的支撑能力,优化双流金融服务发展空间布局,突出金融产业聚集效应,形成两区协同的金融服务业发展格局,即以协和街道怡心湖创意产业新城为核心的天府新区基金聚集区和以双流东升街道新城片区为核心的新型金融机构聚集区。
图4-6 双流金融服务业发展空间引导
3.发展重点
(1)建立跨境金融服务体系。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吸引跨国公司设立财务中心、结算中心,开展离岸结算等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跨境贸易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融资租赁、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融资、上市扶持、融资担保、保险合作等跨境金融服务。
(2)加速金融服务资源集聚。在东升新城建设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加快集聚金融服务资源。在天府芯谷,探索建立交易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深入双流现代商贸、高技术产业、都市现代农业等重点行业,发展期货交易、产权交易等服务。在环川大区域,建立创投服务平台,促进多层次资本对接。探索引进专业化财富管理机构,启动区域财富管理中心建设。
(3)创新直接融资方式。根据双流产业发展需求,创新企业直接融资方式。支持双流重大项目、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启动资产证券化,把实体经济优势转化为资本竞争优势。扩大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产品发行规模。加强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
(4)推动外向金融改革创新。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金融改革有关政策,有效推进各项外汇管理改革政策在双流落地。打通跨境资金流通渠道,支持企业以各种方式融入外币资金,有效扩大跨境人民币支付结算,实现企业借力海外资本市场,促进自贸经济发展。
专栏4-5 双流区金融服务业重点业态
供应链金融。整合大型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融资企业资源,搭建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发展代客结算模式、融通仓模式、物流保理模式等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供应链环节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建立适应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结算系统,以及物流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融资租赁。鼓励基地航空公司及租赁企业,以飞机发动机、航材等保税租赁业务为突破口,着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培育与融资租赁相关的商业保理、保险等金融服务业。
互联网金融。支持互联网企业拓展金融服务,发展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服务。支持传统金融机构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引入一批重点互联网金融项目,完善“互联网+”产业发展生态。
中小企业金融。尝试推广企业集合发债的直接融资模式,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重点扶持成长性好、经营管理规范、信用度较好的中小企业。根据新能源、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的融资需要,新成立1-2家政策性担保机构,形成融资保障,有效规避和化解金融风险,推动中小企业融资顺利进行。
创投融资。搭建创投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创业投资基金的规范和引导,促进项目和资本市场对接。加强对拟上市公司的培育力度,建立区级拟上市企业资源项目库。完善产业引导基金,对高技术产业链条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和技术保障。
农村金融。立足“三农”发展金融需求,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探索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县级保险行业协会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面向“三农”的微型金融服务产品。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农业互助保险为辅的农业保险体系
(六)新兴服务业
1. 发展愿景与目标
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形成以临空为特色、融合互联网创新成果的“互联网+”产业体系。到2020年,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基本建成中西部“互联网+”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中心。
2. 空间引导
立足产业发展趋势,在双流区域形成“两心多点”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格局,即以专业化电子商务服务为重点的东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以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为重点的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中心、以彭镇—黄水、黄甲—永安—黄龙溪两大片区为重点的农业电子商务应用示范点。
图4-7 双流新兴服务业发展空间引导
3. 发展重点
(1)加快传统产业电子商务应用。创新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电子商务应用,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体系。支持互联网企业面向都市农业种植基地、农民合作社建立农业服务平台,促进产销对接,推动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
(2)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引导产业集中发展区,建立园区电子商务配套服务区。加快“两心多点”电子商务园区建设进程,重点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农村电子商务示范点。
(3)打造可信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政府引导,联合金融、电信等部门,共同建设双流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加强电子商务统计制度建设,有效监测运行双流电子商务发展。
专栏4-6 双流新兴服务业重点业态
电子商务生态。建设和完善一批电子商务专业楼宇,吸引全球电子商务优质资源向双流聚集。完善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与统计监管体系,打造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与应用示范平台。依托双流临空优势资源,积极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跨境电子商务。以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建立与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监管及通关服务体系,打造“进出口国际电子商务市场的西大门”,提升跨境电子商务对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支撑能力。
农业电子商务。建设以特色农产品为主要交易品种的大宗商品远期订单交易和现货网上交易市场,建立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集散中心。实施“互联网+”都市智慧农业升级行动,建设农业物联网智慧系统,提升农业生产监测与管理水平。
制造业电子商务。在高技术产业区推进云平台建设,实施智慧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双流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协同设计、产品营销及服务的智能决策水平。
二、创新发展临空生活性服务业
生活性服务业是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力量,是引领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力量。围绕服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创新贯穿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始终,优先发展现代商贸业、文化创意服务业,打造以外双楠主力商圈为标志的成都著名消费新地标;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健康服务业、社区服务业,以新消费引领新供给,激发市场活力。
(一)现代商贸业
1. 发展愿景与目标
重点依托综保区双流园区、奥特莱斯、优品时代商业广场、双流万达广场及站前服务区等商贸资源,充分承应航空出行人群及国际化大都市消费需求,以建设环港“城市候机厅”和“空港国际购物城“为抓手,积极融入成都购物天堂建设,提升发展现代商贸业。到2020年形成实体商贸流通市场繁荣、互联网经济与本地化消费协同的现代商贸业发展格局,建成以外双楠主力商圈为代表的成都著名消费新地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40亿元。
2. 空间引导
依托机场站前商务区、综保区双流园区、外双楠商圈等重点发展区,优化双流现代商贸业布局,形成“三区联动,多点共兴”的现代商贸业空间发展格局,即航空商贸发展区、跨境商贸聚集区、外双楠高端商贸聚集区,及城乡居民社区集聚点。
图4-8 双流现代商贸业发展空间引导
3. 发展重点
(1)打造“进口商品购物天堂”。以综保区双流园区为依托,强化国际商品展示中心商贸功能,着力引进进口酒食品等快消品,进口服饰、皮具、珠宝、钟表等生活消费品和进口文化艺术品展贸企业,抢占西部进口商品集散高地。
(2)支持传统商贸转型升级。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借助“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创新消费场景、优化消费路径、提升消费体验。加强传统商贸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推动“智慧商场”、“智慧商圈”建设,发展O2O商贸零售新模式,促进本地商圈二次繁荣。
(3)促进市场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市场建设。增强双流综保区与市区主力商圈、市州邮政核心网点对接,开设跨境商贸零售O2O体验店和进口商品展示店,支持大型商贸企业进入综保区,建立与发展国际贸易。加速城乡居民商业网点转型升级,推进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和流通体制改革,建立高效统一的城乡双向流通体系。
专栏4-7 双流区现代商贸业重点业态
航空商贸。以双流国际机场为核心,在临港区域积极引进专业水平高的特许经销商、国际知名零售巨头,开设购物中心、免税商场、品牌店、专卖店,发展为旅客、航空工作人员服务的保税零售、汽车租赁、餐饮、候机服务等服务。积极培育航空培训、航油航材航食等航空枢纽高关联度配套产业,加快中商飞航空培训等项目引进和建设。
精品专业市场。依托临空区域优势资源,结合双流高技术产业、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培育和壮大一批生产资料、消费品专业市场集群,同步规划建设租赁、期货、电子商务、分拨和配送功能。打造业态集聚、功能完善、交易现代、特色鲜明的精品市场发展高地。
高端商业综合体。以外双楠商圈为主轴,完善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酒店、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服务功能。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品牌旗舰专卖店、折扣店、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百货入驻。
特色商业街。在都市发展区,以“临空商务、生态文明”为主题,打造特色商业街,再现成都及双流“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文化与现代商贸文化。在特色商业街积极发展仓储超市、连锁店、专业店等新兴业态,强化休闲娱乐与文化、美食、商业的融合,大力引进国内外特色品牌企业,促进双流商业业态提升。
网络零售。重点在外双楠商圈引导大型卖场(商超)、专业店搭建网络销售平台,开设网购体验专区,拓展网络销售渠道。引导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合作,在外双楠主力商圈开设展示体验和个性化网络定制中心,探索发展C2F经营模式。鼓励连锁商业企业开展网订送货到家服务。
(二)休闲旅游业
1. 发展愿景与目标
依托黄龙溪镇、金桥镇等历史文化名镇、新农村建设点、环城生态带,以打造“天府旅游第一站”为抓手,构建以“文化、体育”为特色,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休闲旅游产业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临空高端休闲度假旅游重要目的地,旅游收入超过4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100万人次。
2. 空间引导
立足打造临空高端休闲度假目的地,优化双流休闲旅游业发展,以黄龙溪国际旅游名镇、金桥生态旅游名镇为引领,促进成新蒲生态旅游观光带、蜀风牧山农耕文化产业带、锦江滨水走廊复合功能带连片发展,形成“两镇三带”休闲旅游业空间布局。
图4-9 双流休闲旅游业发展空间引导
3. 发展重点
(1)打造精品旅游产品体系。促进双流旅游业与商贸、文化、体育、会展融合,发展时尚旅游、品质旅游、商务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构建融合国际商贸、川蜀文化、四川美食、农耕体验的休闲旅游精品体系,形成“西部旅游创新发展高地”重要支撑。
(2)深化周边旅游区域合作。加强双流与周边区域旅游合作,延伸旅游线路,丰富旅游产品,提升双流旅游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依托现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针对国内外消费群体的需求,开发类型多样的新式乡村旅游项目。
(3)提升旅游服务能力。搭建旅游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黄龙溪、金桥镇、环城生态带重点区域开展智慧景点、景区建设。完善旅游餐饮、住宿、娱乐等旅游基础设施,鼓励发展星级农家乐,提升双流旅游服务能力。打造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品牌,扩大双流旅游影响力。
专栏4-8 双流区休闲文化旅游业重点业态
农业观光旅游。在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锦江流域休闲农业示范带、牧山文化生态旅游观光带,以农耕文化、都市休闲为主题,发展农事体验、果蔬采摘、庭院经济、休闲农业等农业观光旅游。
文化休闲旅游。以黄龙溪古镇文化、湿地公园、中国西部陈设艺术创意中心等为主干资源,依托三国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培育艺术聚落、酒吧聚落、会所聚落等都市文化旅游集群,发展高品质、高品位的都市休闲文化旅游,打造中西部都市休闲娱乐品牌。
智慧旅游。引导旅游景点、旅游企业、种养殖基地等面向“互联网+”,以自建平台、加入第三方平台等多种方式,推动传统旅游在线化发展。在重点镇和环城生态带,着力打造一批智慧旅游示范景点、示范企业、示范村镇。
(三)健康服务业
1. 发展愿景与目标
围绕提升双流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以“健康双流”体系建设为抓手,以休闲运动、医养结合为特色,建设功能齐备、资源充足、形式多样、城乡一体的健康服务网络,到2020年建成覆盖全生命周期、业态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努力建成“互联网+”健康服务先行区,健康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30亿元。
2. 空间引导
依托环城生态带,优化健康服务业发展布局,以牧马山运动康疗为重点的环城休闲运动圈、以双流体育馆为中心的高端体育发展区、以毛家湾森林为核心的休闲运动发展区、以城乡人口集中区为重点的高端医疗及健康融合发展点协同发展,形成“一圈两区多点”健康服务业空间发展格局。
图4-10 双流健康服务发展空间引导
3. 发展重点
(1)健康服务基础运行环境建设。加强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完善全区体育、健康服务基础设施布局。实施“互联网+”健康服务行动计划,提升健康服务基础设施运营效率。加快双流康养管理服务评价、健康市场调查评价机构发展,建立市场化长效运行机制。
(2)融入成都环城休闲运动圈建设。依托成新蒲生态旅游观光带、蜀风牧山农耕文化产业带、锦江滨水走廊复合功能带等现代农业与生态涵养区,培育医养结合服务产业集群,发展健康咨询、健康旅游、体育健身等多样化康养服务。积极融入成都环城休闲运动圈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体育竞赛表演等体育活动。
(3)促进医养结合。加强专业医疗机构与社会健康机构合作,提升健康服务水平。结合成都中医药健康服务建设项目,开展城乡中医药一体化管理,发展双流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创新健康服务技术手段,丰富健康服务产品种类。
专栏4-9 双流区康养服务业重点业态
高端体育。依托豪威马术俱乐部、四川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四川国际网球赛事中心、谢菲联足球俱乐部等机构,面向专业运动员、职业俱乐部、体育爱好者等,以双流独特的地形地貌、丰富的专业体育基地为基础,适度发展高尔夫、马术、斯诺克、赛车等高端体育项目。
体育服务业。依托四川省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现代五项赛事中心等体育产业承载体,发展赛事经济,高水平运作重大赛事,争取更多重大体育赛事落户双流;增加运动体验元素,发展都市运动、俱乐部产业,延伸体育服务业产业链,建设成都体育服务业基地,打造“运动双流”。
休闲运动。在环城休闲运动圈,依托双流体育中心、四川省国际羽毛球训练基地、谢菲联足球训练基地、田园绿道等设施场所,面向城乡居民,大力发展骑行、网球、羽毛球、足球等大众体育休闲运动。
竞赛表演。依托双流大型体育设施,重点申报承办一批国际国内知名赛事,提升双流城市品位。大力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引导支持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等组织机构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
养生保健服务。引进和培育养生保健服务连锁机构,融合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广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应用,提供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管理等服务。
中医药康养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与中医专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合作,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水平,培育和引进一批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推广太极、健身气功等中医传统运动。
(四)文化创意服务业
1. 发展愿景与目标
依托双流产业集聚区,结合蚕丛文化、三国文化、古镇文化等本土文化,大力发展具有双流地方特色的文创产业,高标准打造地标性文化街区,积极推进具有空港特色的音乐、创意、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国际、时尚大气的空港文创赛事名城,文化创意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超过10%,空港特色文化创意服务业成为彰显双流城市文化、提升双流城市形象的新引擎。
2. 空间引导
以文化创意国际化发展为目标,优化文化创意空间布局,形成“一核三极”文化创意服务业发展空间格局,即东升新城动漫设计创意文化发展核,西航港创意文化发展极、空港保税创意文化发展极、黄龙溪影视文化发展极。
图4-11 双流文化意服务业发展空间引导
3. 发展重点
(1)着力打造双流文化创意特色。依托双流综保区,建立双流文化创意产业国际交流交易平台,形成保税文化、动漫产业、创意设计、影视产业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国际文化贸易发展区,助力成都打造西部国际文化贸易交易中心。
(2)促进文化创意与产业融合。建立文化创意重点项目库,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城乡统筹建设、金融、会展、休闲旅游、健身养老等行业融合发展,提升双流文化创意服务业创新能力,建设区域性国际化设计创意中心。
(3)加快文化创意互联网化转型。以“互联网+”基础设施为依托,搭建文化创意信息服务平台,拓宽文化创意传播渠道,发展众筹、众包等新形式文化创意服务。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推动文化服务产品制作、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
专栏4-10 双流区文化创意服务业重点业态
保税文化。依托双流综合保税区,引进和培育一批文化创意服务企业,积极发展文化产品存储、展示、交易、创意、设计等服务,打造中西部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创意设计。围绕新能源、电子装备、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培育产品设计企业,重点发展产品设计服务业。充分发挥区内各大建设设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引领作用,导入区域内各高校学科优势,大力发展建设设计服务业。
动漫产业。着力引进和培育动漫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以影视动漫、网络游戏为主的产业群,提升动漫原创能力,着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动漫品牌形象。打造数媒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动漫产业交易市场平台、动漫体验消费中心,扩大动漫创意产业影响和辐射范围。
影视产业。依托“中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黄龙溪演艺中心等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影视、设计、艺术创作、表演、婚庆等文化创意企业的集聚。
职业培训。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物流、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行业的发展需求,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育本土的培训机构品牌,并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教育培训机构入驻,推进教育培训国际化。加快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资源开发。
(五)社区服务业
1. 发展愿景与目标
以促进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发展为主线,配合智慧治理先进城市打造,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城乡一体、便捷安全的社区服务体系。到2020年,形成“多点共兴”的社区服务业发展格局,建成双流西部空港优质生活服务圈的重要支撑,社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
2. 发展重点
(1)完善社区服务网点。立足居民生活需求,完善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服务圈。加强社区服务网点建设,多方式提供婴幼儿看护、居家养老、美容美发、洗染、票务、维修等生活性服务。鼓励在乡村建立综合性服务网点,推进城乡居民社区居民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均衡发展。
(2)创新社区服务方式。引导社区服务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整合社区便民商业资源、创新社区服务经营模式,促进社区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个性化和网络化发展。
(3)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多层次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微型养老机构为核心的“保基本,全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4)创新发展机制。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多措并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社区服务领域,建立起政府和市场共同举办的社区服务投资机制,提升社区服务供给能力。
专栏4-11 双流区社区服务业重点业态
居家养老。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支持专业养老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
便民服务。整合社区商业资源,完善社区服务网点,发展社区经济,在餐饮、娱乐、家政、中介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提高家庭服务供给规模与服务质量。培育一批知名家庭服务品牌。
社区培训。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整合社区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引入行业组织等参与开展社区教育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幼儿教育、养老保健、生活休闲、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服务。
三、均衡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业
公共服务业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关键力量,是建设天府新区文明和谐幸福区的核心保障。抢抓成都打造国家下一代互联网城市机遇,以智能公共服务为核心,着力拓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公共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促进公共服务供给均衡化发展,积极开创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新局面。
(一)基础教育服务
1. 发展愿景与目标
立足双流基础教育优势,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大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到2020年率先在中西部实现教育现代化,奋力争创中西部教育强区和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
2. 发展重点
(1)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突出时代发展主题,丰富教育发展内涵,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更新教育理念、解决教育难题、激发教育活力,促进教育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品牌化办学向品质化办学转变,由分散式评价向系统性评价转变。
(2)统筹协调优化供给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协调推进各类教育发展。加强资源配置与需求评估有机结合,强化政府统筹、调整教育布局、优化供给结构,确保教育服务能力与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人才培养体系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教育发展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
(3)绿色多元提高育人质量。深化人才强区战略,聚焦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因材施教与多元评价有机结合,摆正质量取向、改善教育生态、提升队伍素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教师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专业知识和仁爱之心。
(4)开放合作激发门户效应。发挥临空枢纽优势,抢抓重大历史机遇,提升教育开放合作水平。加强互利共赢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拓宽开放渠道、深化交流合作、扩大教育影响,统筹利用好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发挥好全社会多方教育智慧,引领建设好中西部教育开放门户。
(5)共享普惠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加强城乡一体与公益普惠有机结合,确保机会公平、重视过程公平、推进质量公平,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异,更加关注特殊受教育群体,使每一名双流学生都能同等共享优质教育。
(二)医疗服务
1. 发展愿景与目标
以“名医引育计划”、“示范医院创建工程”为着力点,优化城乡基础医疗资源布局,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医疗服务均等化。到2020年基本建成“互联网+”医疗先行区,实现城乡医疗、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一体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2. 发展重点
(1)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以区属综合性医院为龙头、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引导优质卫生资源和社会资本参与双流高端医疗建设,鼓励民营资本在双流建设具有优势、特色的专科医疗机构。
(2)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点下移和医疗卫生资源下沉,确立区域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等优质资源共享体制机制,突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制约瓶颈,确保卫生服务资源有效覆盖。
(3)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整合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开展在线预约诊疗、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提升双流医疗服务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与成都市三甲医院合作,开设网络诊室,引进远程医疗智能设备,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
(三)公共管理
1. 发展愿景与目标
深化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促进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沿“东升――公兴”城市发展轴,建立与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双流城市功能。到2020年,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围绕居民集中居住区的十分钟公共服务圈覆盖全区。
2. 发展重点
(1)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制定与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城乡常住人口公共资源配置和享有均等化。加快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向城郊、乡村延伸,促进城乡交通、行政等公共事业均衡发展。
(2)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改革。打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促进公共数据有序开放,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推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基本公共服务投资准入限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环保等公用设施建设,有效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3)发展“互联网+”公共服务。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等,加快推进政务新媒体发展建设,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鼓励政府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双流社会信用体系。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互联网应用试点工作。
(4)加大食药行业安全监管。以创建食品安全城市为抓手,进一步完善食药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检验检测和风险预警体系,推进产品溯源和市场准入管理,推行数字化监管,实现日常监管与动态监管相结合,全面提升食品监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专栏4-12 双流区公共服务业重点业态
智能交通服务。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建设智能停车与诱导系统、电子停车收费系统、智能交通监控与管理系统、智能公交系统、综合信息平台与服务系统等五大智能交通系统,完善双流服务网络,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
公共医疗卫生。完善全区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提供城乡一体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深入推进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加强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培养。建设公共卫生管理监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
智慧医疗服务。实施“居民健康卡”项目,积极打造高端智慧医院系统,构建“互联网+医疗”体系,推动城乡一体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居民健康卡”平台功能,开展预约诊疗、自助服务、医患互动等信息便民惠民服务。引导医疗机构发展对接中心城市医疗资源,延伸面向农村地区的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
智慧公共服务。建设应急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对各种应急信息进行整合和访问,打造统一的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公共安全与城市智慧交通管理平台、城市智慧医疗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双流区域的防灾抗灾功能。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加强公共服务考核和引导制度。
基础教育服务。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建设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全过程的双流城乡现代教育体系。加快“学有优教”进程,大力推进“名师倍增计划”、“名校培育计划”和“学校建设标准化提升工程”,加快实施“一网两标准三中心”建设。提高双流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水平,扩大双流基础教育品牌影响辐射力。
第五篇 任务篇
围绕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临空服务业集聚区,加快航空枢纽功能建设、增强口岸平台服务能力、加速服务业创新发展、促进服务业开放合作等五大任务为抓手,努力提升双流服务竞争力,全力促进双流服务业创新型、国际化发展。
一、加快航空枢纽功能建设
(一)国际航空枢纽
围绕建设国际空港主枢纽,抢抓成都第二机场建设“窗口期”,加快构建“国际多直达、国内满覆盖”的航空运输体系,巩固双流国内航空第四城地位。争取开放并充分利用第五、第六航权,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优化并加密国际国内航线网络,以双流国际机场为核心打造连接欧洲、中东与东南亚之间的枢纽空港。进一步完善双流国际机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断扩大基地航空公司及其机群数量,加快释放双流国际机场空域,提升双流国际机场客货运能力。加强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双流国际机场为核心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深化与青白江铁路港、泸州港、宜宾港合作,着力构建“空、铁、公、水”四位一体的交通大道,全面提升双流国际机场对外交通运输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二)航空物流中心
充分发挥航空物流园区以及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际快件中心、机场货站载体功能,大力发展航空货运,加快亚欧货运转运中心建设,打造中西部保税物流集散中心。鼓励外运长航、DHL、UPS和顺丰等大型物流龙头企业立足国际航空枢纽,建立与发展面向全球市场的物流网络。利用优惠政策,加速大型物流企业及产业链相关企业集聚。引进成熟综合供应链服务商入驻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双流国际邮件互换局和铁路口岸,围绕空港国际航线大通道快速形成供应链服务能力。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金融物流以及更高层次的物流产业,全力打造以贸易与转口贸易物流为主、兼顾区域物流和市内物流的现代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三)航空枢纽服务
以航空枢纽和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为抓手,全面提升双流国际航空枢纽服务能力,全力将双流建设成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战略支点。按成都市“高水平、高起点打造西部首个公务机基地”要求,主动对接海航金鹿、四川海特、香港飞瑞等6家意向企业,合力开发双流机场FBO项目,大力引入MRO(检查维修)及FSS(飞行服务站)等管理产业,科学谋划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分阶段打造以会务会展、体验飞行、观光旅游为特色的通航产业基地。积极培育航空培训、航油航材航食等航空枢纽高关联度配套产业,加快中商飞航空培训等项目引进和建设。
二、增强空港平台服务能力
(一)通关服务体系
抢抓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建设契机,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机构的紧密对接,优化提升双流国际机场和综保区双流园区的通关服务能力。按照“清单核放、汇总申报”的要求,积极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服务体系,深化通关模式创新。深入推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监管,实施分送集报、自行运输的“区内自由”便捷管理。科学设计通关操作流程,完善通关、检验检疫、退税、结汇等环节的全方位、全过程有效监管和服务,提高货物通关、退税、结汇效率,提升通关管理服务水平。
(二)口岸平台建设
增强口岸平台建设,优化提升双流国际机场和综保区双流园区的口岸服务体系,协同中西部内陆区域,发展“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合作能力。巩固提升进口种苗、进口药品和冰鲜水产品等指定口岸功能,充分发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国际快件中心功能,加快进境水果指定口岸的申报建设,加强与成都铁路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整车进口口岸等专业口岸的联系。
(三)增强城市配套服务
围绕“空港双流”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新型空港城市管理体系,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市多维品质提升。构建“区、镇街、村社、网络”四级网络化管理体系,提升双流空港城市管理水平。着力推进15分钟公共服务圈,完善基础教育配套、文化体育设施、医疗卫生服务、商业等公共服务配套资源,促进双流向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城区转型,提升双流经济发展承载力和城市空间品质。优化政府、企业、口岸、机场、海关、民航局、商检、边检等专业管理机构的联系沟通机制,建立全方位空港 企业服务体系,优化“空港双流”城市软环境。
三、提升服务业集聚能力
(一)壮大服务业市场主体
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制造与服务等高技术产业和家居、服装、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等传统优势行业,壮大双流服务业市场主体。推动制造业服务业优化发展,鼓励生产制造企业将研发、营销、运营等总部机构落户双流,培育吸引上下游服务企业成链条入区集群聚集发展。深度挖掘双流传统农耕文化、农村生活方式和农业生态资源,在都市农业发展区,大力扶持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和科技农业等新型农业服务企业。以传统服务业“互联网+”发展为契机,促进航空枢纽服务、物流服务、商贸流通、金融服务等服务业扩大业务内容、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
(二)培育双流服务知名品牌
立足双流区资源特点与服务业特色,积极推进双流区服务业行业品牌建设,在服装、家居、电子电器、农特产品等方面,着力打造一批知晓度广、信誉度高的本土品牌,形成空港服务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发挥“双流品牌网”平台优势,建立商标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资金和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双流商标品牌创建梯队。建立行业品牌建设项目库,确定行业品牌建设计划和支撑项目,搭建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品牌建设项目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品牌建设与投资对接。积极对接国内外主流媒体,通过节会赛事、媒体宣传、活动推广、形象代言等多种方式打造双流服务品牌,提升双流服务国际国内市场影响力。
(三)发展临空总部经济
依托机场枢纽、临空自贸区板块和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吸引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投资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管理中心和集团总部等入驻双流,打造“空港双流”总部集群,着力 提升双流城市品牌价值和综合影响力。支持企业总部加强与中西部相关总部经济功能区的联系,强化总部经济效应,带动高端要素集聚和流动,打造双流总部经济品牌。重点支持围绕航空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的临空总部培育和引进,优化提升双流三大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价值链分工和创新链建设,完善产业生态,提高参与国际产业链合作的能力。立足双流传统优势产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研发、营销、管理等价值链高端环节,着力培育一批区域总部,推动双流“空港双流”发展转型。
四、加速服务业创新发展
(一)创新载体建设
紧抓成都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打造有国际影响力区域创新中心的重大机遇,依托“天府芯谷”、东升新城、环川大智慧经济圈为核心的“一核两翼”双创生态圈,打造一批服务业创新发展载体。完善天府新区大学科技创新园、“创客公园”、“成创空间”、“E创空间”等创新载体平台服务功能,加快打造“双创基地+产业园区+高端商住区”、“公园+孵化器”等具有双流特色的综合性、专业性创新创业社区,集聚服务业创新资源。鼓励利用特色街区、楼宇等存量载体资源转型发展服务业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孵化器,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孵化体系,夯实双流服务业创新基础。
(二)创新能力提升
围绕建设空港创新创业高地,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充分用好区内高校院所资源优势,打造双流创新创业源创区。依托中科院光电所、中物院、核动力研究院等军工科研院所资源,搭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军民融合创新平台,突出发展军民融合创新。围绕促进双流经济社会“互联网+”转型,全力推进互联网创新成果在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重点服务领域的应用,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导服务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跨行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创新创业主体培育。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模式,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支持服务业企业开展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流程创新等多种形式创新,建立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市场化长效机制。
(三)创新发展支撑
建设高速信息网络。统筹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下一代互联网的商用部署,扩大无线局域网覆盖,形成适度超前的宽带网络发展格局。依托万达云基地等数据中心,实施大数据战略,普及服务业数据采集与挖掘分析能力。实施创新人才战略。以“创新联盟”、“产业联盟”、“创业联盟”建设为主线,实施“空港英才”计划,壮大双流服务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释放服务业创新发展活力。加速服务业创投资本聚集。以打造“西部第一基金公园”为抓手,加速天使投资、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及产业投资等基金及其管理公司集聚,引导资本市场投资服务业创新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商视觉设计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