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什么男朋友家庭情况不好下不好用

也许「刘海」看起来有些怪,但用过之后就回不去了:iPhone X 使用体验 - 少数派
请选择你要投稿的专栏
也许「刘海」看起来有些怪,但用过之后就回不去了:iPhone X 使用体验
0" v-cloak>
iPhone X 的「X」,容易让人想起当年的 Mac OS X,那是在乔布斯的带领下,告别过去带着苹果走入新篇章的电脑系统。苹果本可以把今年的旗舰机型命名为 iPhone 8 或者 9,或者张三李四——这只是个名字而已,但苹果选择了「X」,意味着这不是一部例行升级的手机,苹果想赋予它特殊的意义。
今年苹果的宣传策略很有意思,在过去他们会规定一个时间点,超过之后,提前拿到测试机的媒体们才能发表对新设备的测评。但是在今年,美国地区仅有三家媒体(全球有十家)提前一周拿到了 iPhone X 测试机,其它科技媒体均在 24 小时前才拿到,另外苹果还给一些不太知名的、甚至都不是科技相关的 YouTuber 们提供了测试机。这些媒体和 YouTuber 们都更面向年轻的群体,看得出苹果想要在今年触及更多的人群,并且也在尝试不同的宣传策略。
我拿到手上这部 iPhone X 已经有一个多星期,刚上手时确实充满了新鲜感,5.8 英寸全面屏用起来怎么样?取代了 Touch ID 的 Face ID 体验如何?没有了 Home 键该怎么交互?接下来我将一一为你解答。
尺寸:单手操作爱好者的福音,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大屏
我上一部手机是 iPhone 7,再之前是 iPhone 6s Plus,所以大小机型的 iPhone 都体验过。iPhone X 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有点厚(7.7mm,比 iPhone 7 厚 0.6mm),并且重了一些(174g,比 iPhone 7 重 36g),不过这种感觉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就适应了。由于这几年 iPhone 持续变薄,反而有不少人提出加厚机身来提升续航的想法,所以这次厚度和重量的增加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各个 iPhone 型号的尺寸参数对比
iPhone X 整体尺寸和 iPhone 7 接近,高度多了 5.3mm,宽度则多了 3.8mm。站在小尺寸手机(4.7 英寸)的角度,尽管 iPhone X 变得狭长了,但基本还是保持了单手使用时的可操作性。Plus 尺寸之所以不方便单手操作,不是因为它高,而是因为它宽,握持手另一侧的区域很难通过改变手势来碰到,屏幕顶部则容易通过改变手势来触及。喜欢小尺寸手机的人,从 iPhone X 身上也能找到熟悉的感觉。1
iPhone X 和 iPhone 7 的尺寸对比
站在 Plus 尺寸的角度,iPhone X 则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大屏」。最明显能感受到区别的是,Plus 尺寸独有的横屏两栏设计并没有运用在 iPhone X 上,比如系统自带的设置、邮件、备忘录等应用。尽管我自己不太使用这些功能,但如果你有需求的话,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备忘录应用横屏时在 iPhone X 和 8 Plus 上的区别
此外键盘输入区域也能感受到明显区别,iPhone X 虽然比 4.7 英寸 iPhone 稍微宽一点,但明显不如 Plus 尺寸来得宽敞。
从实际显示的内容量上看,iPhone X 和 4.7 英寸 iPhone 在横向上所能显示的内容量是一样的,同样为 375pt 2 ,Plus 尺寸为 414pt。竖向内容量则增多了不少,达到了 812pt,Plus 尺寸为 736pt。你可以通过下面这张
绘制的图片来对比其它 iPhone 型号。
PaintCode 绘制的对比图
人们喜欢大屏手机的原因不只是屏幕更高带来的,同样也是因为屏幕更宽,iPhone X 在这一点上可能会让部分 Plus 手机用户失望。不过由于全面屏的缘故,iPhone X 的屏幕视野比 Plus 更开阔,直观感受上弥补了一些。
我们今年并没有别的选择,只有一个尺寸的 iPhone,不过近期也有称,苹果可能会在明年推出 Plus 尺寸的 iPhone X,也许可以期待一下。
屏幕:隐藏「刘海」很容易,留下它才是「勇气」
全面屏看起来真的很棒,即使它正面有一块「刘海」。平时我们不太会注意到它,原因很简单,iPhone X 发售前,我们是通过照片看到的 iPhone X,我们的注意力在整个手机上。而当我们拿到 iPhone X 后,我们是在使用手机,这个时候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屏幕里面的内容,因此「刘海」不会太容易引起你的注意。再加上使用黑色壁纸的话,会让它看起来跟屏幕融为一体,因此就更加不显眼了。
黑色壁纸下的「刘海」
「刘海」在刚开始的时候引起了大量不满,网友们纷纷反馈 iPhone X 丑死了。直到最近少数派介绍了一款去「刘海」的壁纸应用,我注意到有不少人在评论里面说「去掉刘海反而更丑啦」,还挺有意思的。就我自己而言,我从来不觉得这是一个丑的设计,这只是一个「怪」的设计。从「使用手机」的角度来说,它并不影响日常使用。
隐藏「刘海」其实是相对容易做出的决定,比如在状态栏固定显示黑色背景,或者就像其他厂商一样,直接不要这两块屏幕区域,但苹果最后选择留下它,这可能比去掉 3.5mm 耳机孔更需要「勇气」。,他认为屏幕是最主要的,其它东西不能干扰屏幕。延伸出「刘海」两侧的屏幕可能要比直接去掉更符合「无边泳池」的概念,也让屏幕看起来更没有边界。
无边泳池(图 / Pexels)
从前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里面再画个小圆圈,我们会知道这是 iPhone。而现在去掉了 Home 键的 iPhone X,只剩「刘海」作为它的标志性设计,也可以预见短时间内「刘海」不会消失。
当我看习惯了全面屏的 iPhone X 之后,再回去看其它 iPhone,会觉得特别不习惯。,你知道这是设计的趋势,大边框和非全面屏看起来就显得笨重。
iPhone X 和 iPhone 7
今年是苹果第一次在 iPhone 上采用了 OLED 屏幕,像素密度达到了 458ppi,这让界面元素看起来更清晰,边缘也更锋利。苹果在色彩校准方面也控制得很好,你不会看到传统 OLED 屏幕上常出现的颜色糊成一片的现象。拓展阅读:
至于 OLED 屏幕可能带来的「烧屏」风险,由于我们拿到 iPhone X 的时间都不算长,而「烧屏现象」往往需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因此得依靠时间去验证。:「我们设计的超视网膜显示屏可以减少 OLED 的『老化』效应,是业内首屈一指的显示屏。」
不过 iPhone X 的这块屏幕可不便宜,易碎而且维修价格高。国内需要 2288 元,其它损坏维修价格为 4588 元,均比 iPhone 8 高出 1000 元左右。便宜一点的保护方案就是带保护套,但如果你喜欢不带保护套的手感,平时又比较粗心,那么这次真的可以考虑一下苹果推出的手机意外险服务 AppleCare+,具体购买建议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请输入图片标题
今年的三款新 iPhone 都用上了 True Tone(原彩显示)技术,会根据周围环境的色温自动调整屏幕的色温,理论上会让显示效果更自然。但我发现自己经常在修图或者看美剧的时候关掉它,修图自然不用说,滤镜分冷暖色调,True Tone 会影响判断,但后者则需要我们从心理上去接受这种设定,因为影视作品通常都有自己的调色习惯,屏幕色温可能会影响到所谓的「导演表达」,但这就类似「音频文件格式和耳机音质是否会影响音乐家的表达」,这些都是所有人都难以控制并且会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变化的东西,因此只要你心理上接受它了,其实也就没什么大不了,况且 True Tone 真的会让你在夜晚对着屏幕时不那么刺眼。
发现目前处于 Beta 阶段的 iOS 11.2 会在开启相册时自动减弱 True Tone 效果,也许未来苹果会把这个功能开放给第三方。
Face ID:第一次觉得手机似乎有了灵魂
iPhone X 上另一个大变化就是用 Face ID(面容 ID)取代了 Touch ID。Face ID 设置过程很简单,只需要将前置摄像头对着自己,然后根据指示转动头部两次,就能设置完成,录入过程很顺畅,结束后甚至还会发出「这就完啦?」的疑问。
这让我想起第一次帮我爸设置 Touch ID 的时候,整个过程很容易出错,比如手指按压过久或者没有覆盖到中心部位,录入过程也耗时较长。在初始引导上,Face ID 做得比 Touch ID 好太多了。
录入 Face ID
Face ID 的原理是利用了「刘海」上新增的两个传感器,一个是最右边的点阵投影器,它可以发射某种有特定结构的光到你脸上,然后通过最左边的红外摄像头(不是前置摄像头)拍摄你脸部的照片。由于脸部本身就存在凹凸,再加上与发射器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拍到的光会有所变形,与原本的结构一比较,就能计算出人脸的 3D 深度图。另外它还会拍摄一张红外照片,这样 2D 的脸部细节特征也有了。两个数据一结合,再跟录入数据做比对,就能知道此时解锁的是不是你本人了。
点阵投影器发射出来的光(图 / The Verge)
所有 Face ID 数据都储存在 A11 仿生芯片的安全隔区中,并且会进行本地加密。当第三方应用需要调用 Face ID 进行解锁时,它只能知道认证的结果是否成功,并没有权限获得 Face ID 的数据,因此你不需要担心自己的脸部照片会被上传到服务器上。
关于 Face ID 最大的疑问是,它能否替代 Touch ID。在我这一周的体验过程中,Face ID 绝大部分情况都运行得很好。成功率和解锁速度都不错,虽然没有第二代 Touch ID 那么精准和快,但真的一点都不差,比起第一代的 Touch ID 要好非常多。
但有一种情况确实会令 Face ID 有些尴尬,就是当我们把手机平放在桌面的时候,Face ID 失败率很高。其实前面有提到,Face ID 在进行验证时需要调用红外摄像头,因此它需要「看」得到你的脸,包括眼睛、鼻子和嘴巴,三者缺一都不可。红外摄像头的视野范围跟前置摄像头相似,你可以尝试打开前置摄像头观察一下什么时候能看得到你的五官,以后就知道 Face ID 的有效解锁视角是多少了。
除了视角,Face ID 还要求你与手机的距离保持在 20–55cm 之间(苹果官方建议的距离是 25–50cm),掌握这两个数据,相信你能更熟练地使用 Face ID。
请输入图片标题
另外也有人提到双胞胎的问题,虽然苹果自己也提到了,如果是双胞胎,目前的确会大大减弱 Face ID 的安全性。但还是有几家媒体找来了双胞胎进行测试,具体过程我就不在这儿详述了,大家可以
查看测试的详情,简单说结论就是同卵双胞胎确实很容易就骗过 Face ID,目前苹果也没有什么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如果你担心这个问题的话只能使用密码进行解锁。
抛开成功率和解锁速度,Face ID 最大的优点是自然,比如当我们熟练使用 iPhone X 后,直接拿起手机就往上轻扫,在手指滑动过程中 Face ID 也会跟着验证,手机自然也就解锁了,以至于很多时候我都没感觉到有「Face ID 验证」这一步。类似的情况还有 Safari 自动填充密码的时候。
用 Face ID 进行解锁
当然你可能会担心安全性的问题,其实该有确认过程的时候还是会有的。比如 Apple Pay 需要你先按两下侧边按钮,然后再进行 Face ID 验证,验证成功后,手机会处于可刷卡的状态,直接拿到 POS 机前刷一下即可,不需要一直把脸对着手机。类似的线上 Apple Pay 支付和应用内购支付也是需要你先按两下侧边按钮再进行验证,由于这个行为是主动执行的,所以说 Apple Pay 和应用内购不存在一不小心就把钱给付了的状况。
使用 iPhone X 进行 Apple Pay
不过你可能得警惕一下其它的支付或转账场景,比如使用微信进行转账,整个过程中唯一的确认步骤就是一个绿色的「确认」按钮,当你按下「确认」后,就会立即进行 Face ID 验证。由于不同的应用会采用风格各异的设计,所以当你在进行涉及到财产相关的操作前,一定要看清步骤,不要把安装应用时猛按下一步的习惯带到这里来。
微信转账前会提示「确认」按钮
Face ID 第一次让我感觉到电子设备似乎有了灵魂,最典型的场景就是,当锁屏界面有通知消息时,只有机主本人注视屏幕,通知消息才会展开详细内容,其他人只能看到一条未知消息。需要注视屏幕这个设定确实非常有意思,你似乎在跟屏幕进行对话:「嘿,老伙计,让我看看今天有什么消息。」
交互:有一些学习成本,但很好用
随着 Touch ID 离去的还有 Home 键,这是 iPhone 曾经的标志性设计,并且也是易用性的代表。乔布斯曾说:Home 键它总能带你回家。
On the front, there’s only one button. We call it the Home button. It takes you home from wherever you are. And that’s it. — Steve Jobs
当我们不知道怎么操作的时候,按一下 Home 键总会回到主屏幕,非常简单易懂。但实际上 Home 键后来衍生出的其它功能还是需要一些学习成本的,只不过它们都被分布在更新迭代的岁月里,用户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经验积累,已经习惯了这套操作。
iPhone X 改变的是一大堆操作习惯,相信大家都得依靠一段时间来适应。具体改变的操作可以看《》这篇文章,里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了 iPhone X 的各种交互手势,这里我只说一下自己的使用感受。
iPhone X 用横线替代了 Home 键
大部分底部操作的手势都很好用,包括直接上滑返回主屏幕、左右滑动切换应用,不过触发多任务界面的手势则一般。这里有一个小技巧,你不需要像发布会那样上滑到屏幕中央停顿,或者画个倒 L 型,你只需要从底部往上短滑,稍微停留(非常短暂的)一小会儿后松手,就能触发多任务界面。
切换多任务的手势
屏幕顶部的手势操作则没那么好用了,以我自己为例子,控制中心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一下子从一个极易唤出的位置挪到一个需要改变手势才能唤出的位置,这让我非常不习惯,甚至到现在一个多星期了,也还没有适应过来。通知中心就更加不方便了,以前可以从右上角区域唤出,现在得左移了。我认为把通知中心和控制中心都堆到一起是一个不合理的设计,希望苹果能在明年的新系统上进行优化。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手势操作是锁屏界面的闪光灯按钮和相机按钮。这两个按钮跟普通的按钮不太一样,它们是 iOS 上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模拟的是现实中开关的触感。这两个按钮你不能 3D Touch 它们,你需要稍微用力按下后,再抬起手指,就像现实中你按下开关后也要抬起手,过程中会有两次震动反馈,跟现实里体验也非常像。当年 iOS 7 从形状上抛弃了开关的样子,不少用户怨声连连,现在反而从触感上找回来了,说不定以后会更大范围地利用。
锁屏界面的两个开关
除了 iPhone X,我日常使用的还有一部 iPad Pro,很快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它俩的交互逻辑不统一。令我最不习惯的一个地方就是 iPad 的控制中心在底部,而 iPhone X 则跑到右上角去了。另外我也时不时会误以为 iPad 也能从底部往上轻扫返回桌面。这可能得忍好长一段时间了,也许明年的 WWDC 会让这些情况有所改善吧。
相机:小尺寸手机终于有了双摄像头和人像模式
iPhone X 的摄像头参数大体与 8 Plus 相同,@nerd_du 这篇 里提到的「人像光效」部分在 iPhone X 上也基本适用:
目前(人像光效)这个功能和去年的「人像模式」一样,也处于 Beta 阶段,所以实际拍照效果是否能做到发布会样片那样惊艳,完全取决于周围环境,如果在本身光线环境充足,光源不复杂的情况下,「人像光效」的效果还算可以,尤其是「摄影室灯光」模式,能在提亮面部亮度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自然的效果。
但是一旦切换到「轮廓光」「舞台光」和「单色舞台光」模式就瞬间破功,后期效果非常明显,「舞台光」和「单色舞台光」的效果甚至看起来有些吓人,像是抠图失败的照片,基本上是不可用的。
考虑到去年「人像模式」Beta 版时的情况,我们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明年去掉 Beta 之后的「人像光效」应该会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效果。
iPhone X 摄像头有提升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长焦镜头和前置人像模式。
长焦镜头从 ?/2.8 光圈增大到 ?/2.4 光圈,并且新增了光学防抖(此前只有广角镜头有光学防抖),当你想要放大两倍进行拍摄时,终于不用太担心牺牲画质了。
左 iPhone X,右 iPhone 8 Plus,长焦镜头,图片经压缩
从上面这两组样片来看,使用长焦镜头 2 倍模式下,iPhone X 的拍摄效果和 iPhone 8 Plus 比差别并不大,噪点控制稍微好一点点,但如果不放大显示的话几乎看不出。
不过考虑到几乎很少有人是从 iPhone 8/8 Plus 升级到 iPhone X 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关注 iPhone X 和前代相机的对比。从下面这组图片可以看出,同样作为小尺寸手机,拥有双摄的 iPhone X 夜间拍摄效果要明显比 iPhone 7 好很多,包括噪点控制、暗部细节、画面明亮度等各个方面。
左 iPhone X,右 iPhone 7,图片经压缩
另外今年的三部新 iPhone 都使用了新的感光元件,进光量比上一代提升了 83%,因此夜间拍照的效果自然会好很多。
得益于新增的红外摄像头(苹果把它叫做原深感摄像头),前置相机终于也可以拍摄人像模式了,不过虚化效果一般,边缘过渡不太自然,还有待苹果对软件算法的进一步调校。
光线较好时的前置人像、人像光效、光线较暗时的前置人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用到了红外摄像头,前置人像模式在光线比较暗的情况下也能正常拍摄,反而后置摄像头由于进光量不足无法拍摄人像照片。
至此,小尺寸手机终于有了双摄像头和人像模式。曾经因为这两个原因转移到 Plus 尺寸的人,终于能同时拥有单手握持感和出色的拍照能力了。
Animoji:Animoji 确实很有趣,我自己会经常发到上,也写了一篇。不过 Animoji 的问题在于国内环境并不依赖 iMessage,虽说有办法将 Animoji 发到其它平台上,但终究还是没有原生内置那么方便。希望苹果能尽快将 Animoji 的 API 开放给第三方使用。
120Hz 触摸采样率:根据上提供的信息,iPhone X 的触摸采样率(Touch Sample Rate)达到了 120Hz。首先你要知道这不是 ProMotion,它不会在滚动、缩放、平移等操作时变得更加流畅,不过它可以让 iPhone X 对交互做出更快的反应。
续航:由于 OLED 屏幕的省电特性,iPhone X 的待机续航有很大的提升,比 iPhone 7 好很多,不过使用续航则达不到 Plus 的水平。我的日常工作环境是随时都有电充的状态,所以我个人并不太在意 iPhone 本身的续航时间。
扬声器:我将 iPhone X 和 iPhone 7 左右摆到一起,分别用扬声器播放音乐和播客,能明显感觉的 iPhone X 的音量更大,而且也更有穿透力。这对于常在家里用手机扬声器听播客的我来说很有帮助,我能更容易听清主播们在说什么了。
iPhone X 并不便宜,国行 64 GB 售价为 8388 元,256 GB 售价为 9688 元。有不少人问,iPhone X 卖到了这个价格,值得买吗?价格问题其实非常因人而异,如果一定要我给一个答案的话,我会说值得。因为我们在意的那些功能、期待的那些功能,确实都实现得不错,比如 Face ID、全面屏、没有 Home 键的交互、摄像头,都没有辜负我们对新机型的期待。
请输入图片标题
从 iPhone X 身上,我们可以窥探到苹果其它产品未来的样子。手势操作、Face ID、全面屏这些特性毫无疑问会运用在将来的 iPad、Mac、甚至 Apple Watch 身上。
我自己在 iPad 上其实已经很少使用 Home 键了,基本只有解锁或者需要使用 Touch ID 的时候。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我的 iPad 都是横着架在 Smart Keyboard 上使用的,Home 键离键盘区域有点远,每次都要往上够其实不太方便,甚至连返回桌面我都是用五指捏合,或者唤出多任务界面后再点一下空白处的。Home 键在未来的 iPad 上会消失也是完全可以预见的。去掉 Home 键的 iPad,和翻开盖才使用的 Mac,用 Face ID 来进行解锁都是非常自然的。
iPhone X 身上的这些新特性,会影响到千千万万用户在接下来很多年里的使用习惯,也许未来会有新的东西出现,但回到此刻,iPhone X 就是这一切的开始。(文中部分产品图片由 @Oscar Liu 和 @nerd_du 拍摄。)
评论(${commentLength})
请勾选举报理由
${ item.text }
0" v-cloak>
${ related.released_at * 1000 | friendlyTime }
${related.summary}
${ related.likes_count }
根据国家网信办规定,互联网账号需要实名认证。验证手机号码再进行评论或撰写文章。
点击去验证iPhone X 一周使用评测:这是 7 年来最大的 iPhone 升级_智能_好奇心日报
社交账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上传头像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预览 忘记密码
设置新密码
智能iPhone X 一周使用评测:这是 7 年来最大的 iPhone 升级
黄俊杰 周韶宏 马若飞
是未来,也是最贵的
如果不主动显摆,苹果最贵的 iPhone 并不引人注目。
我上周一拿到银色 iPhone X 测试机,换上自己的 SIM 卡、恢复备份每日使用。
8 天,经过两个机场、两家酒店、十来间餐厅酒吧咖啡店,没几个人认出苹果尚未发货的新手机。
不亮屏幕很难注意到它有什么不同。延续十年的圆角设计、接近 4.7 寸 iPhone 的轮廓、同样全黑的正面。
iPhone X 银色版
上:iPhone X 银色;下:iPhone 8 银色
iPhone 8 银色 VS iPhone X 银色。涂层的关系,银色 iPhone X 的后盖更接近镜面,但没有 8 那么白
iPhone 的第十年,苹果主推的银色版 iPhone X 有着颇为复古的搭配,黑屏幕搭配闪亮的不锈钢边框神似 2007 - 2009 的前三代 iPhone。
不过相似之处也就到此为止。
银色 iPhone 8 VS 银色(没打错)iPhone X
iPhone X 侧边键大了许多
金色 iPhone 8 Plus VS 银色 iPhone X。iPhone X 的重了近 1/6
金色 iPhone 8 Plus、银色 iPhone X、黑色 iPhone 7 Plus。原本摄像头边上的麦克风和闪光灯放在了两个镜头中间
交互方式也变了,我们拍了一段视频解释。
打开 iPhone X,你看到的只有一个屏幕。
它的两侧边框和从 6 开始的 iPhone 一样是 3mm。Home 键消失以后,原本 iPhone 上下最占空间的黑边完全消失,边框和侧边同宽。唯一的异样是顶部那块放着一堆传感器的黑色凸起。
在用上这块屏幕以及背后的新系统之前,你首先会碰到 Face ID。
Face ID 足够流畅,有时你会忘记它的存在
解锁是手机上最常用的功能,不管你偏爱什么应用,每天使用次数总多不过解锁。
从 5s 开始,我已经养成肌肉记忆,抬手之间拇指按下 Home 键解锁 iPhone。难以想象有什么会比 Touch ID 指纹识别更自然、更方便。
Face ID 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我们和 Siri 说话,多少会放慢语速、用更简单的词句,因为担心它听不懂。它也确实经常听不懂。
对着 Face ID 用不着这么小心,你不用一本正经,可以说话、刷牙、大笑,甚至跑步到精疲力竭面容扭曲。只有夸张的鬼脸会提示识别失败。
Face ID 也不用看清整张脸,吃饭时咀嚼食物、拿起水杯甚至汉堡放在嘴边都不会影响。
它以红外视物,不需要光、也不受黑夜白天、室内室外的影响。理论上,足够热辣的阳光会影响它的红外成像系统识别。但北京并不富裕的阳光下,我还没遇到问题。(更新:)
一般的装束变化,诸如戴没戴眼镜、化没化妆,换了发型或者用帽子遮住头发,都不会影响识别。
如果敷面膜,得过一会儿,等到面膜与脸部完全贴合。
苹果说阻隔特定红外波长的墨镜可能会影响对眼部的识别。我们在亮视点试了 11 幅不同深浅的墨镜,包括像镜面一样反光的镜片,还没有碰到会影响识别的。如果你用这种墨镜,可以在设置里关掉对人眼的识别。
一掌距离外,30 度以内差不多是它认出你的限制,一般不会超出。如果你要在开会、上课时悄悄解锁,可以稍微低头快速看一眼。
Face ID 是一个远比 Siri 更像人的人工智能功能。它像人一样在数分之一秒的时间里认出你是谁,然后将 iPhone 上的秘密全交给你。
在 Face ID 录入人脸,需要扭两圈头,比录入指纹更快
识别错误会发生,我差不多每一二十次会碰到一次,基本都是因为拿起手机屏幕亮了还没来得及看,已经开始识别。
这时候 iPhone X 机身和屏幕顶部的小锁图标会轻轻抖动,提醒你解锁失败。当你从屏幕底部往上划动屏幕,它会再次试图解锁,这时候再失败的非常罕见。
如果这次再有问题,iPhone X 不会请你挪动头部、调整姿势,而是提示输入 PIN 码。
这么设计大概是为了让用户尽快开始用手机,而不是停下来研究 Face ID。
Face ID 的效率来自屏幕上方黑色部分藏着的传感器:每当屏幕亮起,都会有 3 万个不可见的红外光点打向前方,红外摄像头将会根据这些点的位置和距离判断你的面部形状。依靠名字怪异的 A11“仿生”处理器加速,识别在瞬间内完成。
根据苹果提供的信息。每次识别,Face ID 不只是判断你的身份,也是在学习。慢慢变长的胡子、去多了或者去少了健身房所带来的变化都会被它看在眼里。识别错误的时候,你输入正确的密码,它也会将识别错误的数据用来学习。
目前只有两种情况让我想念 Touch ID。
一是躺在床上的时候。比如早上醒来,侧卧在床上看夜里错过什么新闻。这种姿势下很容易过于靠近手机,而 Face ID 要求你的脸距离它一掌以外。下床以后我还没遇到过距离造成的解锁失败。
还有戴口罩的时候。上周三北京起霾,我戴上普通的 3M 呼吸阀口罩,iPhone X 就完全认不出,只能密码解锁。
不止有雾霾才需要戴口罩,医生护士、感冒咳嗽,还有烈日下徒步都不能用 Face ID 解锁。
说来让人安心,人工智能加上那么多传感器还是比不上我们低功耗的大脑和眼睛。
让 Face ID 更流畅,你需要养成新的肌肉记忆
根据苹果高管在发布会上的演示,Face ID 解锁分三步,亮屏、看屏幕完成解锁、手指从底部往上推开锁屏界面。
iPhone X 的锁屏界面上方的小锁图标也在暗示你需要等待它解开。
但实际上这个过程可以缩减到一步:拿起手机,不等 Face ID 解锁提示、拇指直接从屏幕底部向上滑动,解锁就完成了。
不论从口袋掏出 iPhone X 还是从桌上拿起来,等到你正视屏幕的时候,屏幕都会自动点亮。
你也不用等那个锁的动画改变,直接从屏幕底部往上滑动就会自动完成解锁并到达主屏。如果动作快,Face ID 解锁的动画会一闪而过。动作慢一点,根本看不到动画。
收到通知消息后,Face ID 解锁更自然。
iPhone X 会默认藏起刚发来的通知(如果没有,可以在通知系统里设置具体应用的通知选项),比如微信只提示“1 条通知”、看不到发信人是谁。
面对屏幕完成解锁,它会自动展示出通知里的完整内容。
原本因为 Touch ID 解锁太快而变成鸡肋的锁屏通知又回来了。
认出用户前后的 iPhone X 锁屏界面
点亮屏幕直接看推送,Face ID 也会在后台默默解锁。当我点开通知进具体应用的时候,往往觉察不到面部识别的存在。
Face ID 的上手曲线比 Touch ID 稍抖,但你习惯之后会觉得很自然。
特别是解锁手机之后用到它的时候,比如付款时的身份确认、在网页里调出 Safari 存储的信用卡或者密码信息。以往用 Touch ID 你要让手指从屏幕移动到底部按 Home 键。
如果你盯着屏幕上的照片出神,它也会注意到你的注视,保持屏幕不关闭。
在 App Store 购买应用,或者 Apple Pay 往上付款,Face ID 不会直接识别,它会提示你点两下屏幕右侧的侧边键,也就是之前 iPhone 上的电源键。
用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时候没有这一步确认。
屏幕顶部独特的弧度会延续下去
iPhone X 和三星 S8 在如何用屏幕填满正面这件事上做了不同的选择。
同样是三星制造的超高分辨率显示屏,iPhone X 用了没有那么艳丽但更准确的色彩。比如同样打开《神奇女侠》开场,戴安娜在卢浮宫外,三星 Galaxy S8 的地面颜色发青,iPhone X 是略泛黄的灰色,真实情况接近后者。
组成 iPhone X 屏幕的像素也更密集,这是 2010 年 iPhone 4 之后苹果首次改变 iPhone 的像素密度。
iPhone 8 Plus 和 iPhone X 屏幕的像素级对比,iPhone X 的高密度像素带来了更清晰的字体边缘,不过你要贴近屏幕盯着看才能有感知
但每个人第一次看到这块屏幕,注意到的应该都不是它的色彩或者长度或者有多细致。你的视线会停在顶部那块黑色区域。
这是苹果的设计选择。
采访中,每一位苹果高管都说这是一块“凹口(Notch)”——屏幕的凹陷,而非边框的凸起。让屏幕尽可能填满机身正面是它的目标。
Face ID 让苹果得以去掉 Home 键,实现这个目标,但也要占据一条 34 x 5 mm 的空间。最后苹果的选择是尽可能大的屏幕,而不是在顶部留一条窄边,维持传统。
这个决定很像 iPhone 6 开始,机身底部凸起的摄像头。苹果选择了尽可能大的镜头搭配尽可能薄的机身,而不是为平滑或者说传统的背部设计牺牲其一。
和凸起的摄像头一样,凹下的屏幕顶缘设计也挑战了传统。特别是在苹果明确了不会通过数字黑边修饰屏幕形状之后。
负责用户界面设计的苹果副总裁 Alan Dye 对我解释说,苹果在设计阶段尝试过用黑色填满两边的区域,让你看到一块完整的圆角长方形。但最后他们还是决定让屏幕画面占传感器以外区域,因为这样才是真的让屏幕覆盖整个正面。
这是一个为功能而生的设计,不是遵循传统或者降低生产成本的选择。
对于这个设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意见。就好像库哈斯留给北京的 CCTV 总部大楼,会有人觉得它美、也会有人觉得它丑。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无聊。
确定这个大胆设计之后,苹果毫不遮掩地拥抱那块凹陷。软件设计、到户外广告,甚至藏在系统里的线图都是如此。
这将成为未来几代 iPhone 的一个新标志,一如曾经的弧角和正圆 Home 键。采访中,苹果软件高级副总裁 Craig Federighi 很肯定地说,苹果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沿用这个设计。
为了适应凹陷,苹果改了 iOS 11 系统几乎所有用户界面,曾经贴着顶边的标题、搜索框全部被往下挪,以免太靠近凹陷。
凹陷两侧也被利用起来,并且是动态的。它的左侧平时显示运营商信息,录音、拨打电话时那里会改成红蓝两色的录音与通话提示;右侧是手机信号、Wi-Fi 和电池状态,VPN 连接建立时会动态出现你熟悉的加框 VPN 标志,几秒后消失。
实际使用两天之后,我挺习惯顶部的凹陷。
但有一个例外,看视频。
很多视频是 16:9 显示,在 iPhone X 上播放左右两侧黑边。
不过也有很多视频是 2.35:1 的超宽影院比例,比如苹果最喜欢用来展示 iPhone X 屏幕细节的《神奇女侠》在腾讯视频上就是这个比例。这时 iPhone X 左侧会缺一块画面。
从上到下:三星 Galaxy S8、iPhone X、iPhone 8 Plus
我觉得你很难习惯看电影的时候边上缺这一块。
为 Face ID 影响的还有背后的摄像头位置,它不得不变成纵向排列以腾出空间。
当我把手机放在桌面上,手指点屏幕中间区域机身也会晃动。吃饭的时候放在桌上刷刷社交网络、看看新闻还挺明显。
相对来说,更大屏幕的好处超过这些不足。
大多数时候我们在手机上竖屏阅读。超过 2:1 的显示屏让 iPhone X 能比 4.7 英寸 iPhone 多几行字,大部分时候默认字号显示信息比实际屏幕更大的 Plus 系列更多。
iPhone 8 Plus VS iPhone 8 VS iPhone X。X 系统设置多了两行
iPhone 8 Plus VS iPhone 8 VS iPhone X。X 在好奇心日报正文比 4.7 英寸多 5 行文字、比 5.5 英寸多两行
iPhone 8 Plus VS iPhone 8 VS iPhone X。X 淘宝首页多显示完整一行商品图片
智能手机本质是应用和游戏的画布,其它都是多余的存在。iPhone X 让你在一个相对尺寸较小的手机上得到了一块大画布。
随着 Home 键消失,iOS 界面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改版
从初代 iPhone 开始,Home 键就一直在那里。不管你在哪里、遇到什么问题,按下 iPhone 正面唯一的那个按钮,它就会回到主界面,一切从头开始。
谁都会用。
换掉 Home 键对苹果是件大事。最终取代 Home 键的是一系列手势。
Home 键最主要的功能是回到主屏,取代它的是从屏幕底部往上轻划屏幕的手势。在任何应用、任何界面下,这么一划都是回到主屏,没有例外。
为了帮助用户过渡,苹果在屏幕底部留了一个细长的小条提醒你可以上划。在锁屏界面下,它还会轻轻跳动并带出文字提示。
在 iPhone X 上,这个操作的优先级高于一切。过去一周我没有遇到上划时误触发第三方应用内其它功能的情况,只有它遮挡未适配第三方应用按钮的情况。
它个条的优先级高于第三方应用。软件开发者无法对这个条做任何调整,只有在视频横屏全屏播放时,它才会自动隐去。小条本身的颜色会随着背景变化,以避免背景的深浅变化让你看不清它。类似的小细节在 iPhone X 的 iOS 11.1 上到处都是。
在划动屏幕时,你会明显感到 iPhone X 比之前的其它 iPhone 更流畅。苹果确认 iPhone X 屏幕的触控层刷新率翻倍到了 120Hz,这样它对触控的响应从每秒 60 次变成了每秒 120 次。
但 iPhone X 屏幕本身的刷新率还是传统的 60Hz,不会像新 iPad Pro 一样在 24 到 120 的多个刷新率之间切换。
变化更大的是多任务手势。有两个手势可以在不同应用间切换。一个是从底部往上划动屏幕时,手指划到屏幕中部稍等一会儿就会显示一个类似其它 iPhone 的卡片式多任务界面。
在其它 iPhone 上,你只能向左右滑动,或者向上扔出卡片关掉特定应用。iPhone X 不再有上下和左右两个滑动方向的位置,你可以任意拖动卡片,往上推得足够远再松手就会回到桌面,整个过程更自然。
经过两代系统更新,iOS 11 的所有界面元素都被改成了卡片设计。每个应用就都是一个卡片,iPhone X 的多任务就是在管理这些卡片。
这是一个说起来比实际用起来更麻烦的过程,可以看下面的视频:
还是开头的视频,刚刚没看的可以点开。
用过 Palm webOS、黑莓 BB10 这两个系统手机的人会觉得熟悉。苹果的设计再往前走了一步,彻底拿掉了屏幕以外的部分,不再需要手势区,也不再需要在屏幕上留出一条边放虚拟按钮。
另一个切换方式是在屏幕底部边缘左右划动。从左往右划是上一个应用,顺序和卡片上一样。
这在返回上一应用时格外方便。iOS 10 开始,你从一个应用跳到另一个应用,左上角会有上一个应用的名字,点它可以跳回去。但那几个字特别小,很容易点错。现在你只要在屏幕底部从左往右划一下就会回到上个应用。
新的快速切换对于用手机工作的人来说非常有用。比如你要从微信或者网页里复制多个不同的信息到邮件客户端写邮件的时候。
这里可能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应用切换的顺序。往回切多个应用后,任何触碰都会让那个应用变成最新使用的应用,顺序就变了。
原本通过手势从底部拽出来的控制中心现在到了屏幕右上角,左手拿手机很难单手拖出来开关 Wi-Fi。加上它比 iPhone 6 重近 1/3,单手使用 iPhone X 需要适应一下。
如果你像我一样有精确清楚电力的强迫症,就得经常打开控制中心。受限于顶部空间,现在电源百分比只在控制中心显示,不会出现在右上角。
iPhone X 主屏和从右上角拉出的控制中心,蓝牙、VPN、闹铃、电源百分比都在
拿掉 Home 键之后,苹果把右侧的侧边键做的更大,并且改变了一些组合键。这些按键大部分都有触控的操作替代。
单击侧边键:开屏/关屏(关屏时手指点屏幕也能直接点亮它)
双击侧边键:打开 Apple Pay 支付(可以直接把 Apple Wallet 放在桌面上)
同时按住音量加和侧边键:截图
同时按住音量减和侧边键并超过两秒:关机
还有一些需要自己设置的:
三击侧边键:辅助功能。需要自己开启、选择激活何种辅助功能,我用它让屏幕进入灰阶模式
五击侧边键:SOS 报警,可以拨打当地各种报警和急救电话
增加很多功能的侧边键比 iPhone 8 的加长了 60% 左右
还有个救急的:
先按一次音量加、再按一次音量减,松开后长按侧边键:强行重新启动手机。我遇到过一次,因为第三方应用迈生活调用推送请求出错卡住,最后只能重启。
第三方应用大多没准备好
第三方应用决定着手机的体验,也一直是 iPhone 占优的地方。
iPhone X 调整了屏幕长宽比,并且新的设计决定了应用顶部和底部的按钮不能太抵边、视觉上也需要重新考虑。这就需要开发者调整自己的应用。
截止 10 月 30 日,大部分开发者还没准备好。
最糟糕的是银行应用,招商银行网银(不是掌上生活)、浦发信用卡启动直接崩溃。
互联网公司的应用少有崩溃的,大公司产品里暂时我只发现爱奇艺启动就崩溃。但这不意味着它们都准备好了。
大部分应用上下留有黑边,包括百度地图、高德地图、亚马逊 Kindle、大众点评、美团等等以及几乎所有的游戏。
百度地图的上下黑边,截止 10 月 30 日的最新版
两个不同应用下,输入法布局变了
这些应用带来另一个问题,输入文字时苹果会按照上一代 iPhone 的样式显示键盘,而新键盘底部布局变了,切换输入法的地球和上一代不在一个位置。如果你经常需要切换中英文或者全键盘和数字键盘,这是很不好的体验。
没有黑边的应用很多也有问题。有一部分还没有调整按钮位置,像微信底部的按钮都贴着底边被底部的系统滑动小条挡住。腾讯视频咋看上去一切正常,但全屏播放视频时不会隐去小条,影响了进度条的拖动。
微信公号底部的按钮被挡住,Spark 邮箱遮住了顶部的状态栏
看似正常的应用中,有不少在展示全屏图片的时候也被强行从 16:9 拉升到 19.5:9。
这是第三方应用的问题。但当 11 月 3 日第一批用户拿到 iPhone X 的时候,这些应用将直接影响使用体验。
在 iPhone X 上,苹果留给开发者的时间不是很够。9 月发布会后的测试版虚拟机并不完整,当时看不到控制中心、没有桌面背景、在 Mac 上拖放卡顿严重。这也从侧面说明了 iPhone X 时间表有多紧。
拍摄的进步主要在人像模式和夜间
和 iPhone 7 Plus 及 iPhone 8 Plus 一样,iPhone X 背后也有两颗 1200 万像素摄像头。iPhone X 硬件上的变化在于第二颗用于光学变焦的镜头,它的光圈更大,由 ?/2.8 提升到 ?/2.4。
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光线进入这颗摄像头,改善暗光环境下的拍照效果。
从我们拍摄来看,提升主要集中在人像模式上。
先来看夜间的拍摄效果。非人像模式下,iPhone 8 Plus 到 iPhone X 的改观并不明显。放大来看的话,iPhone X 的噪点会少一些,让整体的画面稍微细腻了一些。
从左到右依次是 iPhone 7 Plus、8Plus、X。
iPhone 8 Plus
因为有更大的感光元件,iPhone 8 Plus 相比 iPhone 7 Plus 有一些显而易见的提升,不过也没有到令人惊艳的地步。
总之三张照片放在一起可能并不会让人觉得差异巨大。
但打开人像模式你会看到明显的差别。iPhone X 的边缘更加清晰、色彩更加自然,更重要的是噪点明显少了很多。相比之下你会发现 iPhone 7 Plus 甚至都有很大的色彩偏差,iPhone X 用于夜间人像模式的效果最好。
从左到右依次是 iPhone 7 Plus、8Plus、X
iPhone 8 Plus
同样的差异在白天也有所体现,iPhone X 在日光下的人像模式会有自然一些的肤色。不过这里的差异并没有夜间那么巨大。不仔细对比的话,iPhone X 和 iPhone 8 Plus 几乎是一样的。
从左到右依次是 iPhone 7 Plus、8Plus、X
iPhone 8 Plus
白天的样张来看,其他方面的差异就更小了,比如 2 倍光学变焦的对比、色彩、明暗度差异的场景。iPhone X 基本上和 iPhone 8 Plus 保持了一样的水准。
iPhone X 其他样张
比较吸引人的地方是前置摄像头,iPhone X 虽然也是 700 万像素,但因为深度传感器的加入,这颗镜头也可以生成人像模式的图片。
从我们的体验来看,前置人像模式显然不如后置的精细,包括边缘的处理都有瑕疵,接近于 iPhone 7 Plus 上的人像模式。
iPhone X 说明苹果依然能拿出最好的产品,但它能造出第二好的么?
iPhone X 至少是 iPhone 4 之后跨越最大的一代 iPhone。
除了那些大变动,一些细节也更好了,比如 iPhone X 的不锈钢边框配方和 Apple Watch 不同,镁更少、更硬。虽然用一周还是会有划痕,但不像一代 Apple Watch 那么容易。
iPhone X 的电力续航也从 4.7 英寸 iPhone 跳到了接近 5.5 英寸水平,只是无线充电 2 分钟只能充 1%。
iPhone X 在发布时最吸引人的卖点可能是 Face ID。拿到手上用一段时间之后,很明显更吸引人的是充满生机的新交互方式,一个从芯片到传感器到机身设计到应用到系统界面都为全面屏幕而优化的完整体验。
苹果不是第一个拿出全面屏的公司,也不是第一个推出面部识别功能的公司。但它以前也不是第一,Touch ID 比惠普指纹识别完十年、iPhone 比微软触屏手机晚四年。第一个做到足够好更重要。
这大概也只能是苹果来做的事。这么些年下来手机制造商里只有苹果靠 iPhone 的高利润率积累了近乎无限的资金、慢慢研发这些底层技术。
开发 Face ID 所用红外传感器的 Prime Sense 团队早先为微软 Kinect 提供技术,2013 年被苹果 3.6 亿美元买下。之后几年苹果并未推出类似 Kinect 的产品,一直等到它能做进 iPhone。Kinect 上周停产,总销量不会有 iPhone X 一个季度多。
驱动 iPhone X 的 A11 芯片来自苹果收购芯片制造公司 P.A.Semi,已经是更新了 8 代。
这些技术投入从乔布斯时代开始,被库克延续。iPhone 相关的技术越来越多由苹果自己掌控。现在苹果连图形处理器和无线耳机的芯片都自己做。AirPods 推出一年,还没有第二家公司能造出同样小尺寸的竞争产品。
手机的体验不是单单由硬件或者软件决定。三星可以造出 iPhone X 的屏幕,两年前就抹掉 Galaxy S 系列手机两侧的边框。但它得等 Google 完善 Android 系统,认出手掌碰到屏幕边缘是握持所需还是在滑动屏幕。至今 Google 没能处理好边缘误触,躺着用手机时有发生。
掌握手机体验的不同组成部分,意味着苹果不用等 Google 重新设计操作系统、不用等高通推出人工智能芯片、不用等整个行业对应用开发者提出新的要求、不用等“方案公司”告诉它下一部手机可以是什么样子。
全球科技巨头里只有苹果一个公司,背靠 8000 多亿美元的市值、2000 多亿美元现金,每年投入全公司之力只做这么几个产品。
同样巨头中也只有苹果,市值仅靠一系列产品,甚至一个机型支撑。
为了不打算花 8388 买手机的人,这家公司也造出了 iPhone 8。不过很明显,整个苹果公司的注意力都不够两款手机用的。
苹果从最初的发布会上就没给出让人买 iPhone 8 的理由。产品本身也是一样,iOS 11 的大改动全为 iPhone X 准备。
上一代的交互、没有尽力的系统,iPhone 8 不是与 iPhone X 同代的中端产品。只隔一个多月,iPhone 8 已经是 X 的上一代。
既然是旧款,为什么用户不买更便宜的旧款?都,中国市场更多用户在 iPhone 8 推出后买了更早期的机型。
当然还有 Android。过去一年间,Android 在中国 3999 以上价位智能手机市场所占份额从23% 增长到 32%。其中中国厂商份额翻了 4 倍多。
Gfk 2017 年 7 月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报告,
今天 iPhone X 靠超前的技术和高昂的成本获得了差异化,也卖出了更高的价格。
从近期苹果股价激增看,看重利润和分红的华尔街也并不在意 iPhone 8 的失败。
习惯了 iPhone X 带来的新价格之后,苹果还会愿意认真投入可能影响利润的中端产品么?
不愿意的话,8388 大概就是新起点了。这么一年年加上去最终不会是好事。
起价越来越贵的 iPhone
文中图片、视频以及拍摄部分评测来自周韶宏和马若飞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没有更多啦
好奇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朋友家庭情况不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