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买什么居民在内地的租金收入如何汇回香港

香港与内地跨境婚姻第二次探讨 —最新趋势及启示
作者:香港集思会
1.随着香港及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人口流动政策愈趋便利,两地很多人会跨境工作及读书,加上网络交友的风气盛行,两地男女交往的机会亦大幅增加。在过去二十年,香港与内地跨境结婚的人数接近一百万,累积结婚宗数逾48万宗,相等於现时香港家庭住户比例两成,而每年跨境结婚的数目,占全港结婚总数的四成或以上。这批跨境夫妇及其所生育的下一代,成为了香港社会、经济及政治发展当中的重要持分者,在不同范畴发挥影响力。
2.香港集思会曾於2013年以相对中产、高学历的跨境婚姻人士为研究对象,作出初步探讨。事隔四年,两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及政治气氛出现明显变化,香港集思会逐作出第二次研究,希望在香港及内地的最新格局下,掌握这批跨境结婚人士的特徵、处境及挑战,从他们的角度分析两地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的矛盾与融合。
3.除了桌面研究外,研究亦透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访问了804名香港与内地跨境结婚的人士,并与另外33名相关人士进行深入访谈。值得注意的是,在合资格登记成为香港选民的问卷调查受访者当中,53%表示已登记成为选民;而在拥有选民身分的受访者中,逾六成表示曾经投票,可见他们有一定的话语权。
跨境婚姻的四大新趋势
4.「港女」嫁「内地男」数目大增:过往多是男性到内地娶妻,但近年香港女性嫁内地男性的数目大幅上升。在1997年,「港女」嫁「内地男」的比率仍不足10%,但2016年的比率升至三分之一。当中不少港女嫁给内地男士後,更会随对方在内地定居。
5.双方教育程度显着提高:在2001年跨境结婚的港人中,只有约4%拥有大专或以上的学历,2016年大幅增加至17%。在2017年第二季,有87%内地新来港人士拥有中学或以上的教育程度,较港人的81%更高,而曾接受专上教育的比例亦达19%。
6.夫妻年龄差距缩小:近年两地夫妻的年龄差距明显缩小,此情况於学历较高的组别最为明显。拥有大专或以上的港人,与内地配偶的年龄差距中位数由2001年的9岁,大幅下降至2016年的3岁;在2016年,夫妻整体的年龄差距中位数为4岁,可见传统印象中的「老少配」已非主流。
7.内地配偶就业人数增加:近年内地新来港人士的就业率不断增加,为本港经济带来一定动力。而现时内地配偶不一定要依靠「单程证」来港,不少人在婚前已担任专业界别或行政管理层工作,有的则在香港读书,可透过多项入境计划如「输入内地人才计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在港居留。
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的主要发现
香港居住环境挤逼移居内地具吸引力
8.现时两地男女结婚後,不一定是港人申请内地配偶来港定居,有的会选择北上与配偶同住。事实上,本港狭窄的居住环境,削弱了内地人移居香港的意欲,很多受访者都认为「居住环境」是婚姻关系最主要的挑战。而随着过关的口岸不断增加、两地往来的交通日益便利,不少受访者也开始考虑移居生活成本较便宜、空间较大的内地城市。
9.另一方面,虽然香港地方狭窄、租金及房价不便宜,不少受访者仍欣赏本地的治安良好、交通方便、城市规划较内地为佳,因此仍有一半受访者认同「整体而言,香港适合长远定居」。与此同时,有超过一半受访者(55%)认同「我乐意考虑在「大湾区」(即包括香港和位於广东、深圳等邻近城市)长远定居」,可见在居住层面来说,两地对受访者其实各有吸引力。
10.很多跨境夫妇的地域流动性强,未必长期留在同一个地方工作及居住,例如不少内地妇女取得香港身分证後,就会搬回内地居住,亦有原居内地的家庭,会在产子後回流香港,让子女留在香港接受教育,也有部分长期过着「两边走」的生活。以他们的生活模式、个人及家庭规划来说,两地的界线已渐变模糊。
自觉融入异地社会最难适应政治体制
11.无论受访者原居香港或内地,大致上很满意现时的婚姻关系,认为自己和配偶也颇适应异地社会的环境、文化。当被问及婚前和现在对香港或内地各方面的适应程度,受访者在所有范畴的接受度均有所提升,而原居内地受访者的改变一般较为明显,至於变化最大的范畴是「工作方式」、「语言」、「生活习惯」及「人际关系」,变化相对温和的则是「政治体制」及「价值观」。
12.不论是婚前或婚後,两地受访者较难适应的范畴均是「政治体制」,当中以原居香港受访者的适应度较低。现时有六成受访者表示「适应/非常适应」异地的「政治体制」,较婚前的41%有所提升,但升幅是各研究范畴中最少的一项;同时表示适应程度「一般」的有36%,另外5%表示「不适应」。
两地矛盾源於资源竞争融合为香港带来出路
13.对於近年香港与内地冲突频生,有四成受访者认为两地的矛盾属於「严重/非常严重」,近一半觉得属「一般」,约一成认为「不严重/非常不严重」。至於两地矛盾的根源,最多人认为是因为「两地居民争夺有限资源(例如房屋、医疗服务、日用品等)」(46%),其次是「两地文明程度差距」(41%)、「两地居民的价值观不同」(37%)、「两地政治体制差异」(36%)及「两地生活习惯不同」(34%)。
14.大部分受访者均认为,香港与内地在磨合过程中自然会产生磨擦,期望随着双方认识加深、慢慢了解,矛盾会得以缓和。有43%受访者对化解两地矛盾感到「乐观/非常乐观」,感到「悲观/非常悲观」的有11%,而当中以原居内地受访者的态度较为乐观。
15.事实上,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两地融合是大势所趋、无可避免。有逾六成受访者认同「香港的发展需要依靠中央支持」,近七成受访者支持加强两地经济融合,而支持加强两地文化融合的亦有近六成。不少受访者指香港经济体系小、市场需求有限,而且产业发展过於单一,集中於房地产和金融业,没有任何亮点或增长点,与内地融合可说是「唯一出路」。
香港须保持一国两制同时维护核心价值及国家主权
16.提及对香港及内地政治环境的看法,大部分人均认为「香港的核心价值(廉洁、自由、公义、法治)必须维护」(73%同意/非常同意),同时认同「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84%同意/非常同意)、「国家安全和主权一定要维护」(76%同意/非常同意)。对於有部分香港青年以激进方式争取民主,有受访者欣赏他们的勇气及抱负,但强调不认同任何暴力行为或「港独」主张。
17.超过八成受访者认同「香港要保持『一国两制』」,表示不同意者只有1%,同时有逾四成人认为「一国两制」已被削弱。而有逾八成受访者认同「现时出面争取权益的各种团体阻碍政府运作」,近七成认同「政治改革要循序渐进」。不少受访者指内地新一代的思想较为独立及开明,未必完全认同政权及上一代的处事方法,但不会高调抗争,一般主张温和渐进、兼顾社会和谐的政治改革。
两地环境及制度各有优势对内地前景看高一线
18.大多数受访者认同「香港的环境比内地自由开放」(69%)、「香港的社会比内地文明」(65%),逾六成认为香港的教育制度、医疗服务比内地好,近六成认为香港的社会福利制度比内地好,同时工作/事业发展机会仍较为吸引。然而,对於投资机会及居住环境,受访者对两地的评价相距不远,认为各有优劣。
19.对於两地的前景,受访者明显对内地的将来较为看好,七成表示对内地的前景「有信心/非常有信心」,至於对香港前景「有信心/非常有信心」的则有五成。然而,有受访者指随着内地市场不断扩张,早已吸纳了海外制度及文化的优点,香港人在内地的优势开始不断弱化,因此北上工作未必是理想的选择。
跨境婚姻的角色及启示
化身「亲善大使」促进两地了解及包容
20.从是次的调查可见,当来自香港及内地的男女结为夫妇,将有助加强两地人彼此了解、尊重及包容,超过七成受访者便认同「跨境婚姻对两地融合有正面的影响」。受访者本身长期受两地语言及文化所薰陶,不断接触两地的人和事,对当中的差异早就习以为常,一般不会太过在意「香港人」、「内地人」的身分界线,也较能理解两地的优势、弱点、处境与限制,对促进两地的互相包容及融合,发挥极大的催化作用。
21.除了夫妻两人互相感染,也有不少人自愿肩负「亲善大使」的角色,提供较一般传媒深入、多角度的资讯,以及较客观、温和的意见,如有港人会向内地亲友解释「自由行」对香港社会带来的负担、「水货客」对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他们也跟香港的亲友分享内地的最新情况,澄清某些刻板印象或误解,让港人明白内地近年在各方面如城市规划、市政衞生方面已大有进步,人民质素亦提升了不少。
人口增长重要来源补充短缺的劳动力
22.此外,现时很多内地配偶会投身香港的就业市场,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除了前线员工外,当中亦不乏专业人士及管理阶层,加上跨境夫妇生育的子女,两地婚姻已成为香港人口增长的重要来源,为补充香港短缺的劳动力、纾缓人口老化的压力,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反思及限制
23.有见香港人与内地人跨境结婚,已构成本地婚姻的重要一环,是两地人情投意合、自然衍生的现象,港人应加以理解及尊重,不再标签及歧视新来港人士,营造欢迎包容的环境。政府当局亦要将「家庭团聚」生活圈的定义扩大,不单吸纳内地人士来港定居,同时了解居於内地港人在升学、就业、投资营商、住屋、医疗等各方面的的处境,为他们提供所需的资讯及支援,让他们成功适应内地生活。
24.最后,基于技术上的限制,问卷调查未能采用科学性的随机抽样方法,而本研究亦只集中讨论较高学历及/或中产人士,未有把较为基层、弱势的跨境婚姻家庭纳入研究对象之内。若要全面分析两地婚姻的最新趋势及社会影响,应广泛地聆听不同阶层、背景的跨境夫妇的声音,集思广益,以求得出更完整及有系统的分析。
第一章 引言
1.1随着香港与内地关系日益密切,在经贸、文化、教育、旅游等各层面的交流频繁,两地跨境婚姻(即新郎或新娘是内地人)变得愈来愈普遍;2016年港人结婚总数为55,567宗,其中41%(或22,926宗)属香港与内地的跨境婚姻。回归以来,每年平均有超过2万宗两地跨境婚姻,二十年间共累积了48.8万宗,相等於2016年香港家庭住户总数的20%,涉及夫妇人数近一百万人,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1.2港人日常谈论香港与内地融合,一般较关心经济方面的合作,对婚姻及家庭等社会文化融合现象的讨论不多。而过往跨境婚姻的研究主要针对它们带来的社会及家庭问题,提出的政策建议亦倾向以基层为对象。然而,近年两地跨境婚姻人士的背景渐趋多样化,年青、高学历、中产人士结合的现象愈趋普遍,这些家庭面对的困难、对社会造成的负担,理应较基层家庭为少,甚或对两地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带来一定贡献。不少社福机构亦认同此说法,因此近年它们的服务定位、内容也有所转变,由过往集中争取家庭团聚、社会福利,演变至现在较侧重让内地新来港人士投身社会、发挥作长。
1.3香港集思会於2013年曾就此现象作出第一次调查,研究针对较为被忽略的中产及相对高学历的两地婚姻家庭,探讨这批较有竞争力的家庭成员的特徵和处境,了解他们在婚姻关系、就业问题、居住环境、社会融入等各方面的经验及意见,以及他们对两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矛盾的看法,并探讨他们对推动两地融合所产生的作用。
1.4事隔四年,不论是本港或内地的社会环境均产生了不少变化,两地在融合过程中亦出现了颇多矛盾,但两地婚姻数字依然占本地整体婚姻的重要比例。有见及此,香港集思会再次进行大规模的调查,更新有关研究的结果,旨在为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各关注团体及公众人士提供更贴近现况的参考依据。期望透过是次的最新研究,各界可藉此回顾过去、了解现在、预视将来,以客观的态度面对这趋势带来的影响及变化,并汲取它对两地关系、未来发展带来的启示。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为探讨跨境婚姻的新趋势,如2013年的初探研究一样,本研究把对象设定为2003年後跨境结婚的两地居民。选择以2003年作分界线,主要是基於当年香港分别推出了「港澳个人游」(一般称为「自由行」)、「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及「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同时国家开放香港高等院校在内地六大省市自主招生,令两地居民的流动性和接触面快速增加。本研究对象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两地跨境婚姻(即夫妻中一方为香港人而另一方为内地人);及
二、於2003年或以後结婚;及
三、家庭每月收入为2.5万港元(相等於2016年第四季香港家庭入息中位数)/人民币或以上;或
四、夫妻中一方或双方达大专或以上教育程度。
2.2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一)桌面研究、(二)问卷调查及(三)深入访谈。桌面研究透过收集政府统计数字及文件、非政府机构调查报告、传媒报道、网上讨论区等文献及资料,分析香港与内地跨境婚姻呈现的趋势、公众形象,包括这些夫妇的背景及特徵,以及对社会的潜在影响。至於问卷调查用作收集「量」方面的数据1,深入访谈则透过受访夫妇分享其两地婚姻的亲身经验和感受、加上受访机构及学者的观察和分析,就不同范畴进行深入讨论,藉以取得「质」方面的资料,两者相互补足。
2.3香港集思会於日至8月4日期间,委托了敖志方略(香港)有限公司进行问卷调查,透过滚雪球抽样方法2,以面访的形式在香港及内地成功访问了804名符合上述条件的香港与内地跨境结婚人士(见表2.1)。由於跨境婚姻遍及香港和内地多个城市,为了平衡整个受访群体,增加研究的代表性,研究团体根据受访者的原居地和现居地设定了样本配额(有关804名受访者的背景资料,请参阅附件一)。在访问调查开始前,研究员进行了问卷测试,确保两地受访者能理解问卷的内容。
2.4另一方面,研究员於月期间,邀请了26名符合上述条件的两地跨境结婚人士进行深入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婚後面对的处境,分享个人及家庭对异地社会的适应情况、对两地矛盾及融合的态度,以及对个人以至两地前景的看法。
2.5此外,研究员亦访问了7名其他人士,包括两地婚姻/恋爱配对顾问、婚礼管理协会代表、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预留学额予跨境学童校网的小学校长3,以及相关的社会福利界代表,从不同角度探讨他们对跨境婚姻、两地家庭的观察及意见。附录二载列了33名参与深入访谈的受访者的基本资料。
2.6现时香港与内地对跨境婚姻的研究或统计调查十分有限,以至最基本的参考资料如两地婚姻结合的家庭分布、社会和经济特徵等,均没有实证的研究及数据库可供参考,只能透过其他相关数据(例如民政事务署进行的内地新来港人士问卷调查)加以推敲,并透过质性研究(例如跨境婚姻人士的访问内容、社福机构提供的意见)反映有关现象的变化。故此,本研究所定义的对象或有不足之处,但希望藉此促进各界对课题更深入的探讨。
2.7由於目标受访群体的数目难以确定,在实际探究中研究员只能进行非概率的滚雪球抽样。这种抽样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根据某些样本特徵对样本进行控制(如性别、年龄、学历和收入等),适用於目标受访群体总量不详的情况,但抽样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偏误,不能绝对保证其代表性。而基於其非随机抽样的性质,是次研究只能以「快照」(Snapshot)形式反映这批受访者的现况,因此不宜与2013年的初探研究结果作直接比较。
2.8最後,本研究只针对相对中产、高学历的两地婚姻夫妇,而未有把较为弱势的家庭包括在内。虽然从种种迹像看来,基层家庭在两地婚姻所占的比例似乎已有所下降(详见第三章),但这些家庭对两地矛盾、融合和前景的看法,以及他们面对的挑战与困难,同样值得社会关注及讨论,建议政府及各界同时正视不同群体的声音,整合出两地婚姻更全面的画面。
第三章 跨境婚姻的近况及趋势
港人对跨境婚姻的普遍印象
3.1目前港人可循两个途径与内地的异性结婚:第一种是在香港申请「无结婚记录证明书」(俗称「寡佬证」),以便到内地办理结婚;第二种是内地人以游客身分来港,与另一半在香港注册结婚。根据入境事务处的登记结婚数字,及其签发的「无结婚记录证明书」个案,便可推算出每年两地婚姻的数目4。自年,每年两地跨境婚姻占整体港人结婚数目约四至五成,属於甚高水平(见表3.1)
3.2由於部分跨境婚姻或涉及「假结婚」,因此有人质疑跨境婚姻的整体数字的准确性。同时,早期两地婚姻主要涉及基层、年长、学历不高的香港男性北上寻觅伴侣,经常形成「老夫少妻」、「家庭暴力」、「离婚率高」等负面标签,不少研究亦聚焦於低下阶层新移民的生活苦况,以及这些家庭带来的社会问题,如依赖社会福利。此外,当中一些两地夫妻因聚少离多、未能融入配偶原居地、为子女管教及学习问题而争拗等原因,最终离婚收场5;有关两地夫妇离婚的报道亦常在网上讨论区被转载,令大众认定两地婚姻不能长久。
3.3然而,从客观资料来看,包括近年怀疑「假结婚」的被调查个案、内地新来港人士申领福利的人数、香港及内地整体离婚率等数据,两地跨境婚姻的真实情况并不如想像中负面(详见附录三)。事实上,近年涉及跨境婚姻人士的背景渐趋多样化,两地的年青、高学历、中产人士共谐连理的现象愈趋普遍,当中更不乏香港或内地的知名人士,如影视明星、体育名人。虽然目前未有正式统计数据,显示这批人士所占的跨境婚姻比例,但随着两地经贸持续发展、人民的接触增加,相信有关夫妇的数目亦不断上升;而这些家庭面对的困难理应较基层家庭为少,甚或对两地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带来一定贡献。
(1)以港人获发「无结婚记录证明书」为指标。
(2)在港登记的婚姻包括港人与港人、港人与外国人,以及极少数新娘与新郎均是来自其他国家/地区的非香港居民婚姻。
(3)由於获发「无结婚纪录证明书」(声称作为在中国内地申请结婚之用)人士最後未必全部结婚,以上的总计数字只是港人结婚总数的一个粗略指标。
跨境婚姻的近况
3.4据政府统计处的资料显示,1986年全港共有16,451宗两地结合的婚姻,至1997年攀升至逾3万宗(见图3.1)。2003年起在「自由行」的带动下,加上本港开始实施多项入境计划,特别是「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两地居民往来快速增长,同时跨境婚姻的数目再度上升,其後於2006年到达高峰期,录得近3.5万宗,占当时全港整体结婚总数约55%。
3.5近十年港人整体结婚数目下降,两地跨境婚姻的数字亦随之回落,但其比例依然高企,2010年至今一直占港人整体结婚总数逾四成。而从2003年起计算,本港每年平均有超过2.5万宗两地跨境结婚个案,二十年来累积逾48.8万宗,相等於2016年本港家庭住户总数的20%,涉及的夫妇人数近一百万,数目十分可观。而回归前的香港人与内地人结婚,主要透过申请「寡佬证」在内地登记6。发展至今,大部分个案均选择在香港注册,以2016年为例,当中逾七成半在港注册。
图3.1:年香港及内地跨境婚姻总数
促进跨境婚姻的因素
3.6香港与内地跨境婚姻愈趋普遍的主要原因,是近年两地展开经常性的交流和互动,包括跨境读书、工作、甚至长期居留,令两地居民接触的机会增加,不少人因此而相知相处、堕入爱河,甚至组织家庭。
因素一:两地人口双向流动内地人来港途径增加
3.7随着香港回归内地,两地人口不断双向流动,数据显示港人来往内地的人数自1997年起上升逾倍,至2016年的1.62亿人次7;同期的内地访港旅客人数更大幅上升近19倍,2016年约有4,278万人次8,特别是2003年推出「自由行」9计划後,内地人来港变得十分便利。
3.8在劳动力流动方面,近年不少港人北上发展事业,在年期间,每年均有20多万名港人在内地工作,後期人数虽有所回落,但在2010年仍录得17.5万名10(详见附录三、表B5)。另一方面,香港自2003年开始陆续推行多项入境计划,包括「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以及「非本地生毕业留港/回港就业安排」,吸引了不少海外人申请来港,其中大部分是内地人,累计获批个案超过19万宗(见表3.2)。
3.9当中「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申请者需持学士学位或其他专业能力,自2003年计划推行开始,每年均有数千宗获批个案,在2016年有关数字更首次「破万」涉及的行业主要有「学术研究和教育」、「艺术及文化」、「金融服务」、「商业和贸易」等(详见附录三、表B6及表B7)。而「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配额及获批个案虽然较少,累计也有三千多宗;该计划旨在吸引高技术人才或优才来港定居11,藉以提升香港的竞争力,成功申请者主要来自「资讯科技及电讯」、「建筑、测量、工程及建造」、「金融及会计服务」等专业界别。
表3.2:适用於内地人申请来港的入境计划
注释:(a)除「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外,所有计划也适合海外人士申请,有关比例以2016年的数据计算。(b)此计划虽已暂停,但入境处会继续按规则审批计划暂停前接获的申请。(c)「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的所属地区分类统计数字由2010年开始备存。资料来源:入境事务处
因素二:跨境读书人数上升海外留学愈见普遍
3.10另一个令两地居民、特别是年轻人互相认识的契机,是愈来愈多内地人来港读书,修读本地的专上及大学课程。1998年香港赛马会以一亿港元资助首批内地高考生赴港升学,至2003年中国开放香港高等院校在内地六省市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及福建自主招生,之後再不断扩展招生省市及规模,来港读书的内地学生逐年递增。以近五年为例,单是八间资助院校教的大学课程,每年也有逾一万名内地生就读(表3.3);若把副学位、自资学位课程也计算在内,相信人数高达二万人。
表3.3:近年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课程的内地学生人数
3.11这批内地生除了在港读书,亦有不少人在完成学业後选择留港工作、发展事业,甚至落地生根。政府於2008年推出「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
,容许内地毕业生留港12个月,毋须在申请时已觅得工作,逗留期间亦可自由从事及转换工作,有关限制较以往放宽了不少,吸引很多内地毕业生留港发展。在过去九年,已有约6万名内地人通过此计划在港居留及工作(见表3.2)。
3.12与此同时,内地亦於2012年推出「内地部分高校免试招收香港学生计划」,现时包括84所内地高校,其中有「985」、「211」高校,也有省属重点高校。除了传统名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不少港生会选择到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相对邻近香港的院校升学,计划每年吸引到二千至三千名港生申请免试到内地升读大学(见表3.4);当中最受欢迎的学科是医学(包括中医),最受欢迎的大学为中山大学。此外,连同「港澳台联招」、「六校自主招生」等计划,每年申请北上升学的港生人数十分可观,2016年的总数约有6800人。
表3.4:近年申请免试到内地升读大学的港生人数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留学交流(香港)中心
3.13此外,不论是香港或内地,近年很多家长也爱送子女到海外留学,是次调查中就有不少受访者曾在英国、澳洲、美国等地接受教育,在当地邂逅来自异地的伴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数据显示,香港每年有3.2万名学生到海外留学,占全港小学、中学、大学人数的12%,当中以英国最受欢迎,占本港海外留学人数的四成18。至於内地学生亦热衷到海外读书,根据内地教育部统计,2015年出国留学人数已达52.4万人,美国是当中最热门的地点,2014/15学年有多达30.4万内地生在美就读,占了当地三分之一的境外学生。
因素三:交友平台大受欢迎婚介所撮合两地情缘
3.14除了跨境工作及读书,近年科技与网络不断发展,利用社交平台交友的情况愈趋普遍,特别是年轻人经常会上网结识新朋友,网络世界渐渐打破了地域的分界线,促使不少香港及内地的男女走在一起。2016年的一项调查便显示,接近七成的受访香港青年曾使用网上交友平台,其中近五成的用家更曾与网友见面、逾四成曾与网友谈恋爱。
3.15而随着智能电话兴起,各种社交软件大行其道,近年便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交友APP」(见表3.5),攻陷了不少内地人及香港人。以中国内地於2011年推出、为人熟悉的「微信」(WeChat)即时通讯软件为例,在2017年5月便有逾9亿名活跃用户,其基於地理位置「摇一摇」的交友功能,更广受两岸三地人士欢迎。尽管部分用户交友时只追求一夜情,但也有人寻求长期交往的伴侣、结婚对象,当中撮合了不少跨境恋情及婚姻。
表3.5:部分近年流行的手机交友程式
资料来源:各交友程式网页
3.16与此同时,随着两地人对结识异地伴侣愈趋接受,近年多了内地的婚姻介绍所来港开设分公司,本地的恋爱顾问公司、婚姻介绍所也纷纷推出港人到内地的配对服务。两地配对形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一对一」的传统约会,香港与内地婚介公司交换资料,为会员进行配对;第二种是旅行团式的约会,几名背景相近的港人一同到内地游玩,期间安排他们和内地异性相处。有受访的配对顾问称,大部分香港人并不抗拒结识内地异性,现时每十名客人中,约有六、七名接受与内地人约会;而每十个尝试与内地人约会的客人中,又有一、两个成功配对。
跨境婚姻新趋势
3.17从政府提供的数据及相关调查资料可见,香港与内地的跨境婚姻除了数目可观、倾向在港登记结婚,近年同时呈现以下几个新趋势:「港女」嫁「内地男」数目大幅上升、双方教育程度显着提高、夫妻年龄差距缩小、内地配偶就业人数增加。
趋势一:「港女」嫁「内地男」数目大幅上升
3.18一般提到香港人与内地人结婚,大多认定是「港男」娶「内地女」,而虽然目前两地跨境婚姻当中,仍以香港男性与内地女性结婚为主,但有关比例近年持续下跌,而香港女性嫁内地丈夫的数目则持续上升。八十年代香港经济最繁荣的时期,大约20对跨境结婚的人士中,只有约一对是香港女士嫁内地男士;至1997年,「港女」嫁「内地男」的比率仍不足10%;但至十年前,有关比例上升至每五对中有一对,2016年的比率更达三分之一22(见图3.2)。
3.19在过去二十年间,「港男」娶「内地女」的数目下跌逾四成半,由1997年的28,309宗,跌至2016年的15,300宗;但同期「港女」嫁「内地男」的数目,却由2,190宗大幅增加至7,626宗,升幅高达三倍半(见图3.2)。受访的婚礼管理协会代表称,随着两地的经济、文化发展逐渐拉近,香港女性对内地的看法也因而改变,由过往抗拒结识内地异性,到现在觉得他们「也不错(唔差)」,甚或有一定吸引力,加上香港面对男女失衡的现象,女士们开始接受与内地男士谈恋爱。
图3.2:「港男」娶「内地女」与「港女」嫁「内地男」
资料来源:政府统计处
3.20 据受访的恋爱配对顾问观察,愿意与内地男性约会的「港女」大多拥有一定学识及独立的经济能力,例如从事会计师、空中服务员等工作,希望寻找与自己水平相近的男士,而香港的同龄男性未必符合她们的择偶要求。事实上,很多女性受访者都指出,内地男士较香港男士「慷慨」、「豪爽」,不会太「斤斤计较」,不少更曾在海外留学、事业发展甚有前景,对她们来说有一定吸引力。而内地男士则认为「港女」独立、有干劲、有担当,与内地女性小鸟依人的个性很不同,对她们十分欣赏。
3.21 与此同时,当内地的经济愈来愈富裕,内地女性的择偶心态亦跟过往不同,以往甚受她们欢迎的香港男性未必再有优势。有受访的社会学教授便指出,近年台湾、日本、韩国等地也出现不少跨境婚姻,内地女性择偶范围已经不再局限於内地或香港,台湾、日本及韩国等地也可以成为「外嫁」的选择。而当内地女性考虑是否与「港男」结婚时,部分或因对香港的居住环境、政治气氛、社会文化等问题有忧虑而却步,令「港男」娶「内地女」的数目持续减少。
3.22 事实上,此现象对本地的人口政策亦有一定的启示。政府统计处近日公布《香港人口推算》时指出,过往较多港男北上娶妻,其配偶及在内地出生的子女会透过单程证制度来港,但近年愈来愈多港女嫁给内地男士、并在内地定居,另外部分人会留港产子,其子女不用申请单程证,故预计长远来说,透过单程证来港团聚的人数将会下跌。
趋势二:双方教育程度显着提高
3.23 以往谈到香港人跟内地人结婚,一般认定双方的学识皆不高,特别是男方因为条件差、选择不多,才会「退而求其次」选择内地伴侣;但从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所见,近年跨境婚姻夫妻双方的学历皆有所提升。政府统计处的数字显示,2001年两地婚姻的港人中,只有约4%拥有大专或以上的学历,至2009年有关比例上升至12%,2016年更增加至17%,升幅超过四倍(见表3.6)。
3.24 至於跨境婚姻中的内地一方,其教育水平在近年亦显着提升。根据民政事务总署及入境事务处的统计24,在1997年,只有43%的内地新来港人士(包括港人配偶及子女)拥有中学或以上的教育程度,2017年第二季的比例却大幅增加至87%,较香港整体人口比例的81%更高25;当中曾接受专上教育的比例更上升近四倍,比率达19%。
表3.6:年香港与内地婚姻中港人的教育程度
3.25 有受访的社区组织干事称,以前内地新来港人士一般只有小学学历、甚至从未接受任何教育,但现在这批人士只占极少数;她指当新来港妇女的学历提高,英语、电脑等各方面的能力也有所进步,加上香港面对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她们要找工作相对容易,既可自食其力,亦可为香港经济带来贡献。
趋势三:夫妻年龄差距缩小
3.26 过往谈及两地跨境婚姻,大多会联想到夫妇年龄动辄相差二、三十载,年长的香港男性在本地找不到伴侣,只好到内地娶年轻妻子,女方只是为了「居港权」而结婚,婚後两人容易产生磨擦及冲突,甚至引起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然而,不少受访者指近年的跨境夫妇多为「少夫少妻」,在读书时期认识、谈恋爱,毕业後不久便结婚,双方的年纪、思维模式均十分接近,婚後较少出现矛盾。
3.27 据政府统计处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年在港登记的两地跨境婚姻个案中,夫妻的年龄差距明显缩小,此情况於学历较高的组别最为明显。拥有大专或以上的港人,与内地配偶的年龄差距中位数由2001年的9岁,大幅下降至2016年的3岁(见表3.7)。在2016年,港人跟内地配偶的整体年龄差距中位数为4岁,可见传统印象中的「老少配」已不常见。
表3.7:年港人与内地配偶的年龄差距中位数(按教育程度划分)
注释:(1)年龄差距是以新郎年龄减去新娘年龄。
(2)计算按教育程度划分的年龄差距中位数时,只包括有提供教育程度的登记婚姻。#数字只包括有向入境处申报相关资料的登记婚姻,以2016年为例,约有五成港人向入境处申报有关资料。
资料来源:政府统计处
趋势四:内地配偶就业人数增加
3.28 过往内地人、主要是年轻妇女跟香港人结婚後,只能轮候「前往港澳通行证」(一般称为「单程证」),以「家庭团聚」方式来港26,她们大多留家相夫教子,较少投身社会工作,因而有人视之为社会负担。但近十多年内地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整体的教育水平、工作能力也有所提升,内地配偶来港後倾向投入劳动市场,为本港经济带来一定贡献。据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近年内地新来港人士的就业率不断增加,由2001年的44%上升至2011年的48%27。
3.29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现时与港人结婚的内地配偶,不一定要依靠「单程证」来港定居。如前文所言,近年香港推出了多项入境计划,部分内地人可透过这些计划申请在港居留,不少人在婚前已担任专业界别,如金融服务、资讯科技、学术研究等工作,符合申请条件。在2016年,共有三千多人藉着有关入境计划/安排取得居港权(见表3.8)。
表3.8:近年根据各项入境计划/安排来港人士取得居留权的统计数字
注释:数目按申请人申请居留权时的身分划分。入境处未有备存取得居留权人士所属地区的分项数字,申请者大部分是内地人,但亦包括少数海外人士。资料来源:入境事务处
3.30 曾撮合不少香港及内地男女的受访配对顾问就表示,参与两地约会的内地人大多是国企或外资公司的管理层,本身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香港亦颇为熟悉。至於受访的社会服务机构代表亦称,近年愈来愈多「港漂」与香港人结合,他们经各种人才计划留港,毋须申请「单程证」,本身从事专业工作、有良好的经济能力,不用依赖社福服务,而且对香港社会经济甚有贡献。
3.31 根据是次的桌面研究,近年香港与内地跨境结婚人士的背景呈现以下几项主要特徵:
一、因为往返两地/来港居留的途径增加、跨境读书工作及海外留学的人数上升、网上交友平台及婚姻配对服务日渐流行,令香港人与内地人有更多机会相识、交往;
二、目前两地跨境婚姻当中,仍以香港男性与内地女性结婚为主,但有关比例持续下跌,相反香港女性嫁内地丈夫的数目则大幅上升;
三、近年跨境婚姻的夫妻年龄差距不断缩小,现时的差距中位数约为4岁,传统印象中的「老少配」已非主流;
四、近年跨境婚姻中夫妻双方的学历皆有所提升,不少人曾接受专上教育,相信可为香港经济带来贡献;
五、以「家庭团聚」方式申请来港的内地人士,近年倾向投入劳动市场,另外不少内地人透过各入境计划申请居港,他们本身从事专业工作、有良好的经济能力。
第四章 婚姻与家庭关系
(一)结识契机
4.1受访的香港与内地跨境夫妇,究竟如何结识自己的另一半?最多人选择的答案是「跨境读书」(24%),当中包括港人到内地读书、内地人来港升学,以及双方在海外求学时认识;其次是「亲戚朋友介绍」(21%)、「一般社交场合」(21%)及「工作环境」(16%),而在「互联网」结识另一半的也有14%。
表4.1:受访者认识其配偶的渠道
跨境读书及工作自然成为恋人
4.2 过往香港人与内地人谈恋爱、结婚,很多时都是依靠其他人刻意介绍,一心寻找伴侣,现在则愈来愈多是在学校或工作环境相遇、邂逅,过程就像结识本地人一样自然,可说是缘分使然。正如前文所言,现时有大量内地人来港读书、工作,因为长时间留在香港,早已熟习本地文化,在不少受访者心目中,他们的外表、个性、文化习惯跟香港人没多大分别。而近年亦有不少港人到内地如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升学及工作,亲身接触内地的环境、文化,他们习惯了与内地人相处,彼此沟通没有太大问题。
4.3 此外,两地愈来愈多年轻人到海外留学,他们在海外相遇,同学及朋辈之间根本没有关注大家的出生地,情投意合便自然发展成恋人。此外,香港及内地的新一代有不少是「第三文化小孩」(ThirdCultureKids,TCK),儿童或少年时期便随家人在外国居住,成长过程除了受父母的文化薰陶外,更受居住地方的文化所影响。他们经常在跨文化之间生活,世界观较广阔,包容性及柔韧度强,擅於与不同人相处,甚至融入别人的生活方式,常常与非本地人打成一片,认为与对方谈恋爱、结婚是平常不过的事。
利用互联网及婚介所寻找合适伴侣
4.4 值得注意的是,有14%的受访者是透过「互联网」结识另一半,可见新科技如网上讨论区、社交平台、手机交友程式令两地的界线变得模糊。有受访者「用手机摇一摇」(指随机交友程式)便认识了身在附近的异性,顺理成章发展恋情;也有受访者分享手机有很多「沟女apps」,亦有受访者相约网友见面时,才知道对方并不是本地人。
4.5 而科技的发展亦有助双方在结识之後维系感情,即使彼此常常分隔两地,也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的免费视像通话功能,随时随地互传文字、图片、映像讯息,不用像十多年前般付出昂贵的长途电话费,也只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加上现今网上资讯发达,香港及内地年轻人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大致相同,因而促进双方的沟通、增加了共同兴趣,也促使部分两地青年互相欣赏、堕入爱河。
4.6 另外,亦有4%受访者经「婚姻配对机构」认识现时的配偶。有受访的恋爱配对顾问指出,过往香港人认定光顾配对服务的人必定「好差」、「冇人要」,很怕被人知道另一半是经中介公司结识,直至近年才慢慢接受这种择偶方式;相反内地人一向不介意经中介认识另一半,最介意的是到适婚年龄还是单身。而据他观察,参与两地约会的内地人多来自福建、深圳,他们来港的交通相对方便;职业大多是国企或外资公司的管理层,本身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香港亦颇为熟悉。至於参与配对约会的港人很多曾在外国接受教育,视野较为广阔,包容性亦较强。
(二)结婚原因
因爱情而自然结合
4.7 是次的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受访者选择伴侣时,主要考虑是否喜欢对方,而不理会她/他是否本地人。逾七成(73%)的受访者认为「只要喜欢对方,对方是否本地人并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17%称「非本地人的素质较本地人为高」,至於因为「在本地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者则占15%(见表4.2)
4.8 当中港人受访者只有14%因为在香港找不到另一半,才「退而求其次」选择内地伴侣,反映他们大部分是真心喜欢内地配偶、被其特质所吸引。而相比起原居香港的受访者,明显有较多内地受访者因「非本地人的素质较本地人为高」(23%)而选择现时的配偶,可见即使内地经济急速起飞、人民质素有所改善,但在不少内地人心目中,香港人的水平依然较内地人为高。
表4.2:受访者与非本地人结婚的原因(可选择多项)
功利原因非主要考虑
4.9 而过往对两地婚姻的一般假设是内地一方「另有所图」,希望透过婚姻取得「好处」,在是次问卷调查当中,只有11%内地受访者表示希望通过婚姻「获得长期居留当地的权利」、10%希望藉此「改善经济状况/自己及家人的生活」,另外5%希望「巩固工作/事业的发展」,有关比例均偏低,可见大部分内地受访者与港人结婚,并不是建基於功利的原因。
內地異性具吸引力
4.10 在受訪的香港人眼中,內地異性具有一定的魅力,雖然他們的整體質素不 一定較本地人高,但較為適合作為終身伴侶。整體而言,香港男性喜歡內地女性 勤力、願意為家庭奉獻,不像「港女」般有很重的事業心及個人主義;至於香港 女性則欣賞「內地男」慷慨、豪爽、聰明能幹及有目標,相比之下「港男」較為 斤斤計較(例如消費時要求「AA 制」)、不成熟。
4.11 而据受访的恋爱配对顾问观察,近年多了很多「港女配内地男」的个案,主因是香港女性的教育水平、经济能力皆显着提升,认为本地男性与自己的目标不一致,个性较为幼稚、自我、没上进心,令她们难在本地觅到另一半;相反内地因为地方大、选择多,香港女性在一、二线城市较容易找到有学识、有文化、与自己更为匹配的异性。
(三)婚恋过程
家人亲友相当接受
4.12 绝大部分受访者在深入访谈中表示,与另一半的恋爱、结婚过程相当顺利,因现时两地人士结婚情况甚为普遍,亲友们对此没有多大意见,部分甚至十分支持。受访者A7忆述家人知道自己和内地女生一起後,不停追问他何时结婚,整个过程可说是低调而顺利。即使有港人受访者的父母初时心存疑虑,担心对方另有所图,但很快就消除了成见,接受子女的另一半。
内地配偶未必愿意来港
4.13值得注意的是,过往香港人与内地人结婚,特别是当「港男娶内地女」时,几乎一面倒会选择在港定居。然而,不少参与是次深入访谈的受访者均表示,过往内地女性向往来香港,认为这里是理想的居住地,可提升生活质素,但现在则觉得内地的发展、生活环境比香港更好,未必很想嫁来香港。尤其是部分内地女性拥有个人事业,在内地甚有发展前景,来港後或要重新开始,付出很大的代价,令她们移居香港前颇为犹豫,有的甚至希望丈夫迁就自己、到内地定居。
4.14 另一方面,部分香港女性(特别是在内地出生、香港长大的一群「新香港人」)为了整个家庭着想,尤其是丈夫的事业发展,决定婚後随丈夫回内地定居,身边的朋友一般会劝她们想清楚,认为要放弃在港的一切很冒险。而这些女性虽愿意暂时居於内地,但几乎全部都较喜欢香港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倾向在港生儿育女,希望长远能回港定居,让下一代在港接受教育。
(四)婚姻关系
一般对婚姻感到满意
4.15 整体来说,受访者很满意自己的婚姻关系,七成半人表示「满意/非常满意」,觉得「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仅占5%(见表4.3)。受访者A13便称与太太婚後完全没有冲突,十多年来从没有吵架,一来是双方的脾气好,二来是来自内地的太太个性包容、愿意迁就别人。而比较两地受访者,原居内地者对婚姻的满意对较高,近八成自称「满意/非常满意」。
困难非跨境婚姻独有
4.16 谈到婚姻关系曾遭遇的困难,最多人指现时的「居住环境欠佳」(37%),其次为「与配偶的生活习惯不同」(29%)、「与配偶的思维方式不同」(28%)、「自己/配偶未能享有一般港人的福利(如医疗服务)」(26%),以及「自己/配偶未能找到理想工作」(16%)(见表4.4)。不少受访者称困难主要和个人性格、习惯有关,即使与本地人结婚也可能出现同类问题,跟香港人/内地人的身分未必有直接关连。
表4.4:十个最常遇到的婚姻问题(可选择多项)
4.17事实上,近两成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跨境婚姻并没有遇到困难,当中以原居香港受访者的比例较高,反映港人似乎较为容易适应跨境婚姻的生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人均不觉得有歧视问题,只得4%受访者认为自己或配偶受到歧视,当中以内地受访者的比例略高(第五章将详加讨论有关「身分标签」的问题)。
处理问题的态度积极
4.18对於解决跨境婚姻困难的方法,大部分受访者表现得颇为积极和正面,最多人选择的方法是「安排配偶尽快来港/内地定居,夫妻不再分隔两地」(41%)
,其次为「夫妻尽量了解两地文化,寻找共识」(39%)、「与配偶家人商议,解决困难」(35%)、「夫妻尽量融入当地社会,结交更多朋友」(28%)、「尽快在当地找到工作,改善家庭经济」(24%);表示「自己/夫妻无法解决困难」的只占约4%(见表4.5)。
表4.5:解决婚姻问题的方法(可选择多项)
4.19 多名受访的社福机构代表均指出,很多跨境婚姻的问题源於期望落差,因此婚前辅导的工作非常重要。现时民政事务总署委托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及新家园协会,分别在深圳及广东省推行「期望管理计划」,内容主要包括语言训练、就业资讯等,有受访者建议政府同时在港推行此计划,并加入更多关於本地文化的元素。当内地人提早了解香港真实的一面,移居後可避免出现严重的期望落差,相信对维系婚姻关系也有帮助。
感觉上离婚数目只属一般
4.20 对於传媒常常报道两地跨境婚姻离婚率高企,根据受访者的观察,这种现象未算明显。被问及两地跨境婚姻离婚的多不多,约一半受访者认为「一般」,28%认为「少/非常少」,22%认为「多/非常多」(表4.6)。至於已离婚的24名受访者中,最主要的离婚原因是「与配偶的思维方式不同」(54%)、「与配偶的生活习惯不同」(42%),以及「相识日子太短,互不了解」(42%),这些同样并非跨境婚姻独有的问题(表4.7)。
表4.6:对两地跨境婚姻夫妻离婚数目的观感
(五)居住环境
居所挤逼易生磨擦
4.21 不论是原居香港或内地的受访者,都认为「居住环境」是婚姻关系最重大的挑战。对内地一方来说,即使本身的家境不算好,在内地的住屋面积也有数百尺,有受访者更直言「在广州父母的屋闲闲地都二千尺」,比一般港人的居住单位宽敞得多(有统计指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为179方尺29),令他们来港後很难适应;特别是部分需与配偶的家人同住,当环境挤逼、没有私人空间,自然会增加日常生活压力,容易与身边人产生磨擦。
4.22 不少受访者均指出,香港的住屋问题十分严重,四处都是「纳米楼」和「屏风楼」,疯狂的楼价和恶劣的居住环境,令它对中产来说渐渐失去吸引力。有居於香港的受访者无奈之下,只好在内地房价较便宜的地区置业,每逢假日也到当地小住,寻找喘息空间。
移居内地成为新选择
4.23 虽然参与深入访谈的受访者中,很多也选择在港定居,但当中亦有不少人考虑移居内地。对一般中产家庭而言,内地生活成本较低、环境较大,工作上的发展机遇亦颇多;相反香港的租金昂贵、地方狭窄,行业选择又不多,未必是理想的居所。而随着过关的口岸不断增加,由从前主要依靠罗湖,到现在有福田、文锦渡、皇岗、深圳湾等,加上兴建中的莲塘口岸,两地往来的交通日益便利,有受访者便预计,当港珠澳大桥通车後,有不少跨境夫妇会到珠海定居。
4.24 当问及是否同意「整体而言,香港适合长远定居」,有一半受访者表示认同,可见香港对他们来说仍有一定的吸引力(见表4.8)。而对於是否乐意考虑在「大湾区」(即包括香港和位於广东、深圳等邻近城市)30长远定居,则有超过一半受访者表示「同意/非常同意」,而「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少於两成(见表4.9)。多名受访者均称回内地生活不算是牺牲,反而可以由「普通中产」变为「中高产」、甚至晋升上流阶层,像受访者A21就笑言:「其实好开心,用同一笔钱,在内地可以住大屋、驾靓车,去高级餐厅吃饭,在香港就做不到了!
跨境家庭流动性加强
4.25有於社会服务机构任职的受访者也指出,近年很多跨境家庭不一定在港团聚,而是选择在生活成平较便宜、交通也方便的内地城市居住,如深圳、广州等地,故此社福机构「以港为本」的服务定位或已不合时宜。有受访者建议政府应投放资源,让独立机构於边境地区如上水、天水围设立办公室,为跨境家庭提供流动的社福服务,相信服务更具弹性,亦更为到位。
4.26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跨境夫妇的地域流动性强,未必长期留在同一个地方工作、居住,例如不少内地妇女取得香港身分证後,就会搬回内地居住,亦有原居内地的家庭,会在产子後回流香港,也有部分长期过着「两边走」的生活。正如有受访者所说,「香港是两地融合的其中一点,但不是终点」,他建议政府将家庭团聚生活圈的定义扩大,除了协助内地人士融入香港,也要多了解居於内地的港人处境。
4.27根据是次的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这批香港与内地跨境结婚的人士,其婚姻背景、家庭处境主要呈现以下几项特徵:
一、除了传统的朋友介绍,很多受访者是在工作或学校环境认识另一半,透过网上平台结识的亦愈来愈多,而随着两地婚姻愈趋普遍,亲友对此亦甚为接受;
二、受访港人很少因为找不到另一半,才「退而求其次」选择内地伴侣,大部分是真心喜欢对方,并很欣赏内地异性的特质,而很多内地人认为香港人的质素较高;
三、大部分受访者对个人的婚姻关系表示满意,最主要的困难是居住环境欠佳,至於与配偶的生活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认为这些问题并非只在跨境结婚的家庭出现;
四、绝大部分受访者不觉得自己/配偶遭受歧视,对於解决跨境婚姻的困难态度积极,例如会尽快申请配偶来港/内地定居,并了解两地文化、寻找共识;
五、很多受访者认为香港适合长远定居,同时亦有不少人乐於考虑到包括香港在内的「大湾区」居住,或计划将来在香港、内地「两边走」,显示一定的地域流动性。
第五章 社会适应与融入
(一)环境适应
所有范畴的适应度皆有提升
5.1尽管香港已回归内地二十载,但两地本身拥有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背景,当香港人及内地人一起组织家庭,必然会为双方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而近年两地的矛盾气氛,亦令不少移居异地的受访者初期感到忧虑,担心遭到当地社会排斥。可喜的是,当被问及婚前和现在对香港或内地各方面的适应程度,包括语言、社交礼仪、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人际关系、政治体制及价值观,受访者在所有范畴的适应度均有所提升(见图5.1、表5.1及表5.2)。由此可见,跨境婚姻在推动两地民众互相了解、接受以至融合上,扮演着重要的催化剂角色。
5.2 值得留意的是,在所有范畴中,内地受访者在婚後的适应度变化全都较港人为高,特别是「生活习惯」、「工作方式」及「人际关系」方面,他们的适应度升幅明显高於香港受访者。事实上,不少受访者在深入访谈时,均指内地人较愿意入乡随俗、学习接受香港的文化,反而港人较难放开怀抱,对融入内地社会有所保留。
语言学习是融入社会第一步
5.3 不论是香港或内地受访者,婚後也是对异地的「语言」最为适应,现时高达93%表示「适应/非常适应」,没有人表示「不适应/非常不适应」(表5.1)。特别是原居内地的受访者,有关的适应程度升幅达22%,较香港受访者的19%为高(表5.2),反映他们婚後变得相当熟悉广东话。
5.4 多名内地人在访问中指出,若要成功融入一个新环境,必须先调节心态,抛弃过往在内地的一套,主动学习新的文化、习惯,第一步是要学好广东话,跟本地人顺利沟通,才能真正成为「香港人」;亦有受访者因为学不好广东话,自觉未能融入社会,并为此感到苦恼。
5.5 至於香港人要学习普通话的问题也不大,一来较年轻的一批在求学阶段已常常接触普通话,二来很多时在工作环境也需要用上「两文三语」。然而,当港人移居内地,身边所有人也是以普通话沟通时,有时是会感到很疲累,好像有受访者便说工作时已要说普通话,回家还要跟丈夫说普通话会「好累好惨」。
被本地生活习惯同化
5.6 在「社交礼仪」及「生活习惯」方面,受访者的整体适应程度分别上升了17%及20%,婚後有85%受访者表示「适应/非常适应」异地的社交礼仪,83%表示「适应/非常适应」异地的「生活习惯」(见表5.1)。跟语言的情况相似,当中内地人的适应程度有更大的改变(见表5.2),有内地受访者更称自己已被香港的文化习惯「同化」,每次回内地反而很不适应。其中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内地人来港後戒掉了插队、阻街、高声说话等行为,对部分内地人这样做看不过眼。
受港式工作文化感染
5.7 若计算受访者适应程度的变化,当中改变最大的为「工作方式」,婚前与现在的整体适应程度提升了21%;其中内地人的变化同样高於香港人,前者的整体适应度上升了23%,後者为18%,可见不少原居内地的受访者均被香港的工作环境、方式所感染(见表5.2)。
5.8 有内地受访者在深入访谈中指出,香港的工作节奏急速、工时偏长,每天在办公室犹如「打仗」,加班是家常便饭,跟内地较自由、弹性的工作模式不同,要花好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这种工作气氛。此外,有受访者亦形容香港的工作环境讲求「软性技巧」(softskills),人事关系有时较内地还要复杂。是次的问卷调查亦发现,受访者婚後对异地「人际关系」的整体适应程度提升了20%,同样以内地人的变化较香港人为大(见表5.2)。
5.9 与此同时,有受访的港人回内地定居、工作後,必须调节生活节奏,学会「叹慢板」,但过程非常不容易。现居福州、从事保险业的受访者A20便称:「福建人的生活节奏真的好慢,返工做任何事都好慢,做一件事可能要做一日。」有受访者又称,即使是内地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一般人也不会像香港人那样「疯狂」工作。
5.10至於一般港人认知的内地「酒桌文化」,随着新生代的企业家崛起,有关风气也逐渐出现改变,有受访港人指现在於内地工作不用常常喝酒,「不用摸酒杯底也能做到生意、交到朋友」。亦有内地受访者指出,送礼的文化过往在内地非常盛行,一般会送高级香烟或茶,但国内反贪雷厉风行,近年国营企业已谢绝收取礼物,更不可收受红包或现金,违规者会被革职。
最难适应异地的政制
5.11 不论是婚前或婚後,两地受访者较难适应的范畴均是「政治体制」,当中以香港受访者的适应度较低(见表5.1及表5.2)。尽管调查结果显示,现时有六成受访者表示「适应/非常适应」异地的「政治体制」,较婚前的41%有所提升,提升度却是各研究范畴中最温和的一项;同时表示适应程度「一般」的有36%,另外5%表示「不适应」(见表5.1)。
5.12 一般而言,香港人习惯了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较难认同内地的制度,并担忧内地会把它的一套模式带来香港,影响「一国两制」。另一方面,不少内地受访者承认国家的制度需要改善,但不能一步登天,香港人应予以包容。有受访者就不时为此与另一半争拗,却始终无法说服对方,为免影响感情,最终协议双方不谈政治。
5.13 虽然部分接受深入访谈的内地人称,觉得「香港人太自由」、「有事没事都去游行」,但亦有不少人、特别是曾在海外留学的受访者,表示欣赏港人争取民主的热情和勇气。然而,不论是否认同香港的政治体制,绝大部分内地受访者也认为,港人不应进行过於激烈的抗争,否则只会两败俱伤。
5.14 事实上,很多受访者也强调,内地的资讯愈来愈流通,即使官方媒体没有报道的事件,新一代也可从社交平台、朋友通讯间取得最新消息,因此视野较上一代广阔,思想也较开明,不如很多港人想像中「无知」,只是选择以低调的方式表达个人政见。有内地受访者则认为,香港人对政治议题非常敏感,网上经常发动对异见者的攻击,令他不敢再公开表达自己的看法。
5.15在谈及「政治体制」时,不少受访者均提及两地人「价值观」的分别,这方面涉及处理事情时对错的判断、做选择时取舍的标准,并不是朝夕间能改变的事。问卷调查的结果亦显示,不论是香港人或内地人,在有关方面的适应程度变化亦相对较少,婚後的均值增幅为16%(见表5.2)。
(二)社会融入
自觉颇融入配偶的社会
5.16 平日关於两地跨境婚姻的负面报道中,很多时都描述来自内地的一方(一般是女性)未能融入香港社会,与配偶家人的关系不佳,最终或导致家庭纠纷或离婚,甚至演变成伦常惨剧。然而,这次的问卷调查却发现,有66%受访者认为自己「融入/非常融入」配偶的社会、67%形容配偶「融入/非常融入」自己的社会,比例远高於不融入者(见表5.3)。
5.17 与此同时,超过七成半受访者形容自己与配偶的父母/亲人的关系「好/非常好」,而觉得双方亲家之间关系良好的亦超过七成(见表5.4),反映他们自觉与配偶的家人相处颇为融洽。有很多受访者均称,配偶的父母把自己当成「亲生女」、「亲生仔」,生活上甚少有冲突,双方家人不时有聚会,令他们觉得「被欢迎」,产生一种能融入当地社会的感觉。
5.18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起本人及配偶,受访者认为子女融入当地社会的程度更高,近八成表示「融入/非常融入」,「不融入/非常不融入」的只有1%(表5.3)。而被问到跨境婚姻面对的困难时,有关子女适应问题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当中只有7%提到「子女须跨境读书」、4%提到「子女未能适应当地教育制度」、2%提到「子女未能融入本地社交圈子」(表5.5)。
5.19 受访的本地小学校长便称,即使这些家庭的小朋友要跨境上学,但因为年纪尚轻,很容易跟本地的小朋友「沟埋」,成为好朋友;特别是现今的学生自小会说普通话,语言对他们来说不会造成沟通障碍,因此跨境学童要融入港人的圈子并不困难。亦有受访者指出,小朋友的适应力比成年人更强,即使婴孩时期在内地成长,来港後很快就会习惯本地的社会及文化。
(三)社交关系
5.20 社交圈子方面,受访者与配偶的朋友关系亦颇佳,逾八成属於「好/非常好」,表示「差/非常差」的仅得3%(见表5.4)。事实上,不少受访者与配偶在读书、工作时期认识,本身拥有一群同学或同事作为共同朋友,彼此相处自然没有问题。不过,亦有个别受访者因与配偶的年纪差距较大,认为对方跟自己的朋友没有共同话题,另外有妇女大部分时间要留在家中照顾子女,因此较难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
5.21 若以性别划分,较多男受访者自觉融入配偶的社会,逾七成表示「融入/非常融入」,较女受访者的比例高出一成(表5.6),这或与女性较重视原居地朋友,容易产生「思乡之情」有关。好几名婚後到内地居住的香港女性均透露,自己在内地朋友不多,只能常常打电话给在港的闺密诉心声,周末、假日回港与香港的好友吃饭相聚。她们庆幸现代科技发达,即使人在内地,也可常常透过社交平台、手机网络与好友通讯,加上两地往来的交通便利,每次「思乡」时也可即时回港,才不会感到太寂寞。
(四)就业问题
工作是适应社会的关键
5.22综合深入访谈受访者的经验,现时就业的内地受访者全都自觉融入香港社会,因为在工作场所很快会结识到新朋友、学到当地语言。他们不少从事高薪、专业的工作,如金融投资、法律、会计、研究等,一般与本地人相处融洽,特别是早於读书时期来港的,大多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不用常常依赖配偶。
5.23 然而,若是家庭主婦、特別是要在家照顧子女,因為社交圈子較狹窄,相對 較難融入當地社會。亦有受訪者於深入訪談時透露,自己雖屬中產、高學歷的內 地人士,但來港後為了照顧家庭,因而未能從事同等待遇的工作。
5.24也有受访者指出,内地人在港求职时最大的障碍是语言能力,因香港大部分雇主招聘时也对英语水平有一定要求,若一直在内地受教育,便未能取得相关的资历。有受访者认为除非是外资公司,否则日常工作使用英语的机会其实并不多,认为本地雇主应实事求是,适当地调整有关英语考试资历的要求。
5.25对於内地人来港就业的问题,有受访者建议香港进一步加强两地的资历互认,例如提供适当过度安排,让内地的专业人士(如会计业)可在本港从事同等工作;而整体来说,政府亦应提供更到位的就业辅导及职业配对服务,吸引更多人、包括新来港人士投身劳动市场,从而贡献社会。
部分内地妇女就业受限制
5.26此外,有受访的社区组织干事指出,很多新来港人士的技术在港没有用武之地,例如有妇女擅长车衣,在港未必找到相关的工作;若是文职、需要见客的工作,基於部分港人上司的偏见,内地妇女亦很难获得聘用。当她们同时照顾小朋友,很多时只能从事薪水不多的兼职,如侍应生、美容助手、收银员等。
5.27有协助新来港人士的机构的调查便发现,现正就业的内地女性当中,超过七成均是从事兼职工作31。她建议政府推动「家庭友善」政策,给予在职妇女更多支援,如鼓励弹性工作时间、在家工作安排等,并提供更多托儿服务,以善用全港、包括这批新来港妇女的劳动力,同时增加她们接触社会的机会。
(五)身分标签
5.28之前在第四章提到,问卷调查中只有约4%受访者认为自己/配偶受到歧视,但当中内地受访者的比例较高(见表4.4)。不少受访者在深入访谈时指出,近年的社会气氛较差、两地矛盾加剧,令内地人在港受到一定的负面标签,部分人更不敢在街上说普通话,怕会招来周遭不友善的目光、甚至不公平的对待。据他们的经验,在工作环境一般不会受歧视,同事、上司、甚至顾客们大多非常包容,但下班後在商场、社区等公众地方,陌生人的眼光有时就不一样了。
5.29 另一方面,在内地定居的港人,近年亦自觉身分不再优越,好像被当成「外来人」,感觉格格不入。除了港人在内地银行开户口、买保险的手续一向较为繁复,有受访者提到某些内地酒店只接待本地的「内宾」,把香港人排除在外;部分内地人更会「标签」香港人,觉得他们比较「麻烦」,对他们的态度明显较冷淡,不像以往般热情相待。有部分移居内地的港人受访者便称,会因应环境需要换上不同的「身分」,在「香港人」及「内地人」之间游移。
5.30 本章节探讨了这批两地夫妇婚後的适应变化、融入配偶社会的程度,以及对两地人身分的态度,并得出以下的主要观察:
一、受访者婚後对异地的适应程度,在所有的研究范畴均有所提升,而原居内地受访者的适应度升幅一般较为明显,至於变化最大的范畴是工作方式、语言、生活习惯及人际关系,变化相对温和的则是政治体制及价值观;
二、对很多受访者来说,学习异地的语言非常重要,有利与当地人沟通、融入配偶社会、维系双方感情;
三、大部分受访者自觉与配偶的家人、朋友相处融洽,不觉得受到配偶的亲友排斥,当中子女融入社会的程度甚高,与本地学童的关系甚佳;
四、当受访者在异地投身工作,一方面可分担家庭开支,另一方面融入社会的情况亦较理想。现时不少内地受访者在港从事高薪、专业的工作,但仍有部分较难在港觅得理想职位,而很多内地妇女为了照顾家庭,只能从事兼职工作;
五、有部分居於香港的内地受访者称,近年因两地矛盾频生,感到自己被本地人「标签」,虽然在工作及朋友圈子不会受到歧视,但在公众场所有时会受到陌生人的白眼。与此同时,在内地定居的港人受访者亦自觉身分不再优越。
第六章 两地优势与矛盾
(一)两地矛盾
6.1自回归以来,香港与内地的接触大幅增加,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矛盾和冲突。社会方面,内地妇女来港产子导致医院床位不足、「双非」子女引发本地学位短缺32,令不少本地人、特别是为人父母者怨声载道;经济方面,「自由行」及「一签多行」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同时造成高昂的社会成本如推高商舖租金、压抑中小企的生存空间,严重考验本港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此外,传媒亦不时报道内地人插队打尖、小童随处便溺等新闻,加深了港人对内地人的负面印象。
现居香港者觉得矛盾较严重
6.2是次接受问卷调查发现,有四成受访者认为两地矛盾的程度「严重/非常严重」,近一半觉得属「一般」,另外约一成认为「不严重/非常不严重」;而现居香港者表示矛盾严重的比例较高。当中又以原居留内地、现居香港的组别觉得矛盾最严重,至於原居香港、现居内地的组别则觉得矛盾相对温和(见表6.1)。
两地争夺资源成矛盾根源
6.3至於两地矛盾的根源,最多人认为是因为「两地居民争夺有限资源(例如房屋、医疗服务、日用品等)」(46%),至於第二至第五位,分别是「两地文明程度差距」(41%)、「两地居民的价值观不同」(37%)、「两地政治体制差异」(36%)及「两地生活习惯不同」(34%),而关乎市民日常生活的「自由行衍生的社会问题」和「水货问题给港人生活带来不便」,也分别占33%和31%(表6.2)。
6.4 若以受访者的原居地作分析,明显有较多香港人认为「两地居民争夺有限资源」、「两地文明程度差距」、「自由行衍生的社会问题」、「香港政改停滞不前」是两地矛盾的主因。不少受访港人认为香港的社会资源被内地分薄,有受访者便批评之前内地旅客来港抢购奶粉,令本地奶粉供不应求,触动了港人父母的神经,因而产生强烈的反弹情绪。
6.5 亦有不少受访者指出,近年访港的内地旅客背景不同了,很多来自三、四线的城市及乡村,体现了两地文明程度的差异。据他们观察,这批内地人的教育水平远不及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有很多改不掉的陋习,如乱过马路、小孩随处便溺等,这些行为令港人难以接受。
不认同以激进方式争取改革
6.6 值得关注的是,有高达36%内地受访者认为「香港激进派排斥内地人和事物」,是造成两地矛盾的重要原因,比例远高於香港受访者的3%。不少内地人在深入访谈中指出,香港的媒体经常夸大两地的差异,令新一代对内地的人和事心生抗拒,不愿了解国情,慢慢形成偏激的思想,甚至做出激进的行为,他们对此较难认同。由此看来,即使在跨境结婚的夫妇当中,不同原居地受访者对两地矛盾的看法,也有一定的分别。
6.7 有受访的内地人强调,现时不少内地人对香港的印象很差,觉得港人反抗内地的情绪高涨,行为愈来愈不理性,因此不敢来港旅游。大多受访者认为,一切矛盾均源於对异地不了解,引致双方有所误会,自己有责任向亲友作出澄清。亦有受访者认为内地政府不懂与香港的新一代沟通,特区政府应充当中桥梁,不要推行「家长式领导」(PatriarchalLeadership),学习如何聆听年轻人的声音,令社会重拾和谐。
期望透过沟通化解矛盾
6.8 面对现时两地之间的种种冲突,大部分受访者均认为,香港与内地本身拥有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历史,磨合过程自然会产生磨擦,期望随着双方认识加深、慢慢了解,矛盾会得以缓和,学懂互相包容。是次的问卷调查便发现,43%受访者对化解两地矛盾感到「乐观/非常乐观」,感到「悲观/非常悲观」的只有11%,而当中以原居内地的受访者的态度较为乐观(见表6.3)。
(二)两地融合
与内地融合是香港的出路
6.9尽管香港及内地之间有不少矛盾和冲突,但有逾六成受访者认同「香港的发展需要依靠中央支持」,近六成认同「香港在各方面的发展已落後於内地部分城市」(见表6.4)。不论是原居香港还是内地的受访者,大部分认为香港回归内地已是不争的事实,融合是大势所趋,对两地均有好处;有人更提到不少香港艺人也到内地发展事业,开创一番新景象,相信对一般市民有启发作用。
6.10 对於加强两地经济融合,近七成受访者表示「同意/非常同意」,当中以原居内地受访者的认同程度较高(见表6.5)。不少受访者指香港经济体系小、市场需求有限,而且产业发展过於单一,集中於房地产和金融业,没有任何亮点或增长点,定位不够清晰,与内地融合可说是「唯一出路」;若不愿和内地社会接轨,结果只会「冇运行(走背运)」。
6.11 反之内地在急速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致力发展香港邻近的地区,可见它不一定要依靠香港也能生存,像受访者A7便称:「中国有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有好多地方都好进步,不一定要与香港融合!」多名受访者均认为深圳是香港的竞争对手,形容它就像一个「大熔炉」,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一般很年轻、包容、有活力,愿意与外来人士沟通及合作,而香港却重视个人主义,排他性很强烈,因此限制了其发展。
接受经济融合多于文化融合
6.12 对于两地应加强文化融合,58%受访者表示「同意/非常同意」,较同意加强经济融合的67%为少(见表6.5及表6.6)。当中原居香港的受访者,对於加强两地文化融合的态度较有保留,认同者不足一半。不少香港人在深入访谈中透露,希望可以保留自己的文化、言语、价值及生活方式,不愿被内地人的习惯「同化」。相比之下,原居内地受访者对此的态度较为开放。
6.13 综合各受访者於深入访谈的意见,他们倾向认为香港的经济发展较弱势,但文化既多元化,亦甚具特色,像广东地区的粤语文化象徵了香港精神的承传,值得加以保留及珍惜。事实上,过往关於两地融合的研究,亦大多发现香港人较为接受两地的经济融合,但抗拒文化上的融合。香港集思会於2015年进行的《香港年青人的处境及诉求》调查中,就有近三成受访青年反对香港加强与内地的文化融合,同样高於反对两地经济融合的25%。
香港的核心价值、国家安全和主权皆重要
6.14 提及对香港及内地政治环境的看法,大部分人均认为「香港的核心价值(廉洁、自由、公义、法治)必须维护」(均值3.97),同时认同「国家安全和主权一定要维护」(均值3.94)(表6.7)。很多受访者也强调,香港的人权、诚信、廉洁、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等基本价值观,正是香港赖以成功的要素。不少内地受访者便盛赞香港的司法制度健全、体制独立,市民拥有平等的待遇,这方面内地仍及不上香港。至於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同样重要,可确保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因此港人不应挑战中央的主权地位。
「一国两制」必须保持不认同「港独」
6.15问卷调查结果亦显示,绝大部分受访者认同「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均值4.02)及「香港要保持『一国两制』」(均值3.92),对此表示不同意者只有1-2%,可见这两个原则获得绝大部分两地夫妇支持。值得关注的是,同时有逾四成人认为,现时「一国两制」已被削弱。综合各受访者的意见,他们相信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之下,中央的主权及香港的「高度自治」理应可和谐共存,因此保持「一国两制」十分重要。
6.16与此同时,亦有大部分受访者认同「在规划和政策过程中,社会愈来愈难取得共识」(均值3.87)、「现时出面争取权益的各种团体阻碍政府运作」(均值3.85)、「政治改革要循序渐进」(均值3.77)及「社会的撕裂日益严重」(均值3.74)(见表6.7)。由此可见,一般受访者主张较温和渐进、兼顾社会和谐的政治改革,不同意以对立、制造社会矛盾为手段的改革。
(三)两地比较
6.17当被问及两地在不同方面的表现时,大多数受访者认同「香港的环境比内地自由开放」(69%)、「香港的社会比内地文明」(65%),逾六成认为香港的教育制度、医疗服务比内地好,近六成认为香港的社会福利制度比内地好(见表6.8),反映在大多数受访者眼中,香港的社会环境、制度及文化仍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对於投资机会及居住环境,受访者对两地的评价相距不远。而整体来说,被访者觉得香港人的快乐程度还是比内地人高,工作/事业发展机会仍是比内地好。
香港的教育质素水平高
6.18近乎所有接受深入访谈的受访者均称,香港的教育制度始终较内地为佳,内地短期内难以追上香港,这亦成为受访者(特别是有子女的)倾向以香港为目前落脚地的原因,多名本身无意来港的内地受访者,亦是为此而移居香港。他们一致赞赏本地教育质素高,教学方式较灵活多元,学生能发挥创意,又能接触多方面的资讯,最重要是英语水平高,有助加强学生的竞争力。
6.19此外,不少受访家长认为香港的学校监管充足,有健全的质素保证机制,不像内地学校、教育机构良莠不齐,很多只为赚钱;有受访者就透露,在内地家长不时要送礼物给老师,才能换取子女有较好的待遇,反映内地的教学风气不佳,但这种事在香港绝不会发生。不过,多名受访者均认为本地教育环境的竞争性大,不论学生与家长均面对很大压力,部分人希望子女将来能在外地升学,在较轻松的环境读书及成长。
香港的医疗服务有保证
6.20跟教育制度的情况相似,香港的医疗制度亦备受被访者赞赏,他们一致认为本港的医疗设施良好、技术先进,医护人员做事专业可靠;相反内地的医疗系统存在不公平,若要到得好的服务,必须「有钱、有身分、识熟人」,而且动辄要求病人进行收费昂贵的检查及化验,又不时出现「断错症」、「开错药」的情况,令人很不放心。有居於内地的港人受访者甚至十多年来坚持不看当地医生,平日小病只吃成药,大病或需要进行身体检查时,会特地回港求诊。
其他范畴各有优劣
6.21 至於社会福利制度方面,虽然大部分人认为香港的制度较佳,但由於很多受访者都是自食其力,不少人更拥有理想工作,未有领取任何社会福利,因此对这方面了解不多,没有作出实质比较,而两地的福利制度亦不会影响他们的定居选择。也有部分受访者认为,香港及内地在有关方面的表现均属一般,最好还是「靠自己」。
6.22 而据受访者观察,香港在事业发展、投资机会、居住环境等方面,跟内地各有优势及弱点,不会有太大差距。有受访者指出,尽管在内地似乎较容易当老板、赚大钱,但内地市场亦相对混乱,很多行业「来得快也去得快」,转眼可能已被潮流淹没,创业也不一定能成功;而香港的投资市场有很多制肘,但在劳动力不足的前提下,一般人要找工作十分容易,只要努力便能赚钱养活自己。
6.23 居住环境方面,内地的地方辽阔、居住空间大、房价较相宜,特别是二、三线的城市,要置业并不困难,物业管理方面亦大有进步,但在治安、交通及城市规划方面却比不上香港。举例说,有曾在北京居住的受访者指出,当地的道路规划甚差,经常会大塞车,场面极为混乱;相反香港的城市规划甚佳,交通及运输系统极为方便,配套设施亦很充足,在这层面来看更为宜居。
(四)前景展望
对内地前景看高一线
6.24谈及两地的前景,受访者明显对内地的将来较为看好,七成表示对内地的前景「有信心/非常有信心」,至於对香港前景「有信心/非常有信心」的则有五成。有趣的是,原居内地者对香港前景的信心较港人为高,而原居香港者对内地的信心又较内地人略高(见表6.9)。由此观之,受访者对「异地」的前景,似乎比本地人更为乐观。
6.25 不少受访者在评论两地的经济发展时,也提到香港的优势已逐渐减弱,例如现有的产业结构过於单一化,多年来均依赖金融、贸易,未有任何创新突破,而本土的市场亦太小,难有进一步发展空间;至於仍有一定优势的是金融体系及法治制度。反之他们对内地的经济一致看好,因为发展空间大得多,市场可容纳不同类型的行业、投资者,做到百花齐放
6.26 很多受访者均指出,内地人的「转数快」、「进步快」,懂得看准时市场机遇,勇於作出新尝试,带领了不少新行业;举例说,现时单车共享、Uber等行业在内地早已起步,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但它们在打入香港市场的过程却处处碰壁。而现时在内地的大城市(如深圳)购物十分方便,数年前已可支付宝来付款、享有折扣优惠,相反香港近期才开始应用此程式,显得相对落後。
6.27据现居内地的受访者形容,内地的商机大、工作机会多,除了适合创业,即使「打工仔」也有向上流动的机会。尽管内地的大学毕业生起薪点偏低,但之後的人工升幅高,有受访者大学时期的朋友出来社会工作数年,现时已月入数万元,「有车有楼」,生活非常风光。
港人未必适合在内地发展
6.28 既然对内地的前景一致看好,那麽受访的港人是否乐意到内地发展?有多名受访者均指出,随着内地市场不断扩张,早已吸纳了海外制度及文化的优点,现已毋须依靠外国/香港的帮助,因此港人在内地的优势已不断弱化,像受访者A4便直言:「香港对内地的主流论述停留在很多年前,政府经常叫年轻人北上,说那儿多发展机会,根本就是空谈!」亦有受访者称,港人的人脉、关系网络及不上内地人,在内地发展受到制肘,「内地甚麽都讲求关系,由求学、工作、到小朋友上兴趣班,都是需要靠关系。」
6.29 事实上,尽管认为内地的前景较香港理想,但被问及长远来说希望子女在哪里居住时,不论是原居香港或内地的受访者,依然有超过一半选择香港,较选择内地的高出逾倍(见表6.10)。其中一个主要原因,相信是考虑到两地的教育及成长环境,认为香港这方面的条件较令人满意。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受访者称未有想到子女将来的发展,会交由他们决定自己的人生,只要子女喜欢,在香港、内地或海外生活也没问题。
(五)婚姻角色
预计跨境婚姻仍占重要比例
6.30在香港与内地交往频繁的格局下,不少人相信两地跨境婚姻的数目会保持平稳、甚或有所上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约四成受访者预期两地跨境婚姻的趋势将会有所增长,另外44%认为数目会停滞,17%认为会下降(见表6.11)。有受访者在深入访谈中表示,由於近年整体结婚人数有下行趋势,所以两地跨境结婚的数字可能会跟随大势微跌,但相信仍会占港人婚姻的重要比例,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跨境婚姻有助促进两地了解
6.31 被问到是否认同「跨境婚姻对两地融合有正面的影响」时,72%受访者表示「同意/非常同意」,而不同意者仅得3%(见表6.12)。很多受访者认为港人抗拒内地、或内地人对港人反感,主因都是不认识对方的文化,只靠道听途说和传媒报道;而跨境婚姻有助加强两地了解、促进彼此融合,先是令夫妻两人互相感染,而当他们跟身边的亲友分享个人的真实经历,更能消除家人、朋友对异地的误解。
6.32 当香港人与内地人结婚,经常要和内地配偶的亲友接触,不时会发现很多内地人跟想像中不一样。多名香港受访者比较婚前及婚後对内地人的观感时,均称初时以为他们没甚麽文化,例如说话粗声粗气、衣着不整齐,但当双方常常来往之後,发觉对方原来可以很有礼貌、待人很亲切,甚或跟港人分别不大。即使他们的某些行为看似过分、不为港人接受,背後也可能有其历史原因,深入了解过後,自然会予以体谅。
跨境夫妇化身「亲善大使」
6.33 值得留意的是,好几名深入访谈的受访者、特别是香港女性均自称是「亲善大使」、「旅游大使」,希望利用自己作为跨境结婚人士的身分,向夫家及其他内地人宣扬香港的优点,让对方了解港人的难处,避免双方的误会加深。她们深信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弱,但最终可积少成多,慢慢打破香港与内地之间的隔阂。
6.34 此外,受访的婚礼管理协会代表称,不少内地人结婚後来港生活,发现社会气氛没有想像中恶劣,两地人之间亦不算有太多冲突,只是传媒夸大了矛盾的程度,甚至有很多内地新郎、新娘跟她反映香港人的优点,例如包容、自立、大方、有礼貌、没有机心、愿意帮助人、人民质素国际化等。她认为当两个来自不同城市的人建立家庭,必定可以加深两地人民的沟通、了解,有助化解两地矛盾,令社会气氛愈趋和谐。
6.35对於近年香港及内地的矛盾、融合、优势及前景,以及两地跨境婚姻的趋势与角色,受访者有以下几项主要意见:
一、近一半受访者认为两地矛盾的程度属一般,当中以原居内地、现居香港的组别觉得情况较为严重,而原居香港、现居内地的组别则觉得矛盾相对温和;
二、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香港与内地融合是大势所趋,香港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当中支持两地「经济融合」的受访者比例较支持「文化融合」的稍高;
三、受访者认为香港和内地各有优势,前者的教育制度、医疗服务较佳,而且社会文明、开放及自由,至於後者在投资机会和居住环境方面已紧贴香港的水平;
四、整体而言,受访者较看好内地的前景,认为香港的优势已逐渐减弱,即使港人愿意北上工作,在内地的发展亦有局限;
五、大部分受访者相信两地婚姻的数目会保持平稳、甚或有所上升,而这些跨境夫妇可扮演「亲善大使」的角色,促进两地人民的沟通,澄清有关异地的错误信息及观念
问卷调查受访者背景
原居及现居地点
问卷调查共访问了804名香港及内地跨境结婚人士,当中24人(3%)在接受访问时已离婚,401人来自香港、403人来自内地(见表A1)。按受访者的原居地和现居地分析,201人的原居及现居地均为香港,203人的原居及现居地均为内地,另外200人原居香港、现居内地,200人原居内地、现居香港。
此外,现居住於内地的403名受访者中,最多人的居住地为深圳,占现居内地受访者人数的19%,其次为北京(15%)及上海(12%),其余来自广州、珠海、东莞、成都、福建及青岛。他们部分与配偶长期同住,部分则不时需要分隔两地,但整体相聚的时间颇多,夫妻平均有逾七成时间(每月约22天)一起居住。
香港身分状况
在访问进行期间,大部分受访者本人/配偶均拥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两者比率均为七成半左右,其余少数持「单程证」、「双程证」或工作/留学签证(表A2)。
选民登记及投票活动
合资格登记为香港选民的受访者中,共有53%表示已登记成为选民,比率远低於香港的整体选民登记率(2014年为73.5%)34。而在拥有选民身分的受访者当中,逾六成表示曾投票(表A3),比率略高於刚过去2016年立法会直选的投票率(58%)。
性别、年龄、子女数目
研究样本中的男女比例相若,男性占55%、女性占45%。男性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为39.4岁、其妻子则为35.6岁;女性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为36岁、其丈夫则为39岁。整体的配偶年龄差距中位数为3岁,表示妻子较丈夫年轻3岁(见表A4),可见这批受访者与另一半年纪相近,绝非属於「老夫少妻」的类型,而此数字与全港夫妻年龄差距中位数(3.6岁)亦十分接近。
在804名受访者中,42%育有一名子女、16%育有两名子女、1%育有三名子女。他们的第一及第二名子女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8岁及3.6岁(见表A5),这批子女六成以上在香港出生,但超过一半在内地居住,大部分选择在港读书,因此有不少人成为了跨境学童。至於逾四成没有子女的受访者当中,则有55%表示长远有打算生儿育女、29%没有此打算,另外16%想顺其自然/未想清楚。
教育程度方面,虽然以高中毕业的受访者最多,占53%,但亦有26%曾接受专上教育(非学位)、16%拥有大学本科或以上的学历,而只有初中程度的受访者比例甚低,不足4%(见表A6)。受访者配偶亦具有一定的教育水平,有46%曾接受专上教育(学位及非学位),高中毕业的亦超过一半。在804名受访者当中,近两成表示自己和配偶同时拥有大专或以上的教育程度。
经济活动身分
如前文提及,本研究集中探讨较年轻、高学历及中产的群体。这次调查询问了受访者的主观社会阶层认同,结果发现有约七成半的受访者表示,以目前的家庭状况而言,他们自觉属於社会的「中层」、「中上层」或「上层」,近两成(19%)认为自己属於社会的「中下层」,只有6%认为自己属於「基层」。
有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从事较高技术、高薪酬的经理、行政级人员或专业人员的工作,5%为辅助专业人员(见表A7)。另有24%受访者为「服务工作及销售人员」、21%为「文员」、11%为「料理家务者」(即家庭主妇或家庭主夫);而受访者配偶的职业结构亦相似。当中约19%受访者需要经常跨境工作。
近八成半(84%)受访者的家庭每月收入高於2.5万港元,整体的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数为32,160港元,较2016年第四季全港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的25,000元为高。
深入访谈受访者名单
桌面研究补充资料
假结婚数字
针对「假结婚」的问题,入境事务处於2006年成立专案小组,重点打击「假结婚」,包括透过手机交友及即时通讯程式、报章、网页等广告媒体,调查可疑的婚姻中介人,防止有人透过此方式申请来港38。据入境处提供的数字显示(见表B1),过去五年怀疑与香港居民「假结婚」的被调查个案共有2,602宗,只占同期跨境婚姻的2%,当中成功检控的人数仅得761人,不能证明「假结婚」的情况如一般人想像的严重。
新移民领取综援数字
至於社会上有声音认为内地人跟香港人结婚的家庭,很多会骗取福利,根据政府发表的《香港贫穷情况报告》,2015年内地新来港人士(即持「前往港澳通行证」、俗称「单程证」来港定居不足七年的内地人)的贫穷率为32%,较全港整体贫穷率14.3%为高;然而,他们当中只有5%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简称为「综援」)39,仅占整体综援个约5%40。而回顾过去六年,内地新移民领取综援的比例一直维持在4%至5%左右(见表B2),反映他们大部分希望自力更生。
很多市民认定两地婚姻常以离婚告终,有关当局并没有储存任何相关数据,但观乎香港及内地的整体离婚数据,即使不是跨境结婚,夫妇离异的情况也十分普遍。近十年香港的离婚率不断上升,粗离婚率由1997年的1.62(每千名人口的离婚数目),升至2016年的2.3442;在2016年,本港共有17,196宗离婚判令个案,相等於该年香港结婚总数的三成(见表B3)。
至於内地的情况亦十分相似,2016年共有415.8万对夫妇办理离婚手续,较前一年增长8.3%,粗离婚率为3,较十年前增加近一倍;离婚个案占同年登记结婚总数的36%44(见表B4)。
港人往内地工作数字
香港输入内地人才数字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港澳居民在内地买社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