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l力宝贝梦幻西游手游竞选首席首席竞选应该选什么首席比较好,在MuMu模拟器上怎样竞选?

&&&&大家好,我是柔颜,又和大家见面啦!最近大家关注度最高的莫过于新门派魔王寨了。如今魔王寨已经全服开放,相信很多人对第一任首席弟子的位置虎视眈眈,早在上周测试服开放魔王寨,就已经有了我们手游史上的第一任魔王寨首席弟子咯!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认识来自安卓一区似水流年的第一任魔王首席,听说是个美女喔,激动激动\(≧▽≦)/
相关搜索:&&&&&&&&&&&&&&&&&&
柔颜: 咚 咚 咚(敲门)
挚爱我球:你好柔颜
柔颜: 诶?你怎么知道是我?
&&&&【攻略】挚爱我球:呃...因为你昵称写着呢呀。。相关推荐:
&&&&柔颜: 哎哟我这个智商。咳咳,你好亲,先来跟所有小伙们们打个招呼吧!
&&&&挚爱我球:嗨,大家好,我是来自安卓一区似水流年的 挚爱我球:,朋友们更喜欢喊我 猫 或者 猫宁,我现在玩魔王寨。
&&&&柔颜: 那我也叫你猫宁吧。哇,你已经95级啦!猫宁是什么时候开始玩梦幻西游的?
&&&&【梦幻西游攻略】挚爱我球:从很多前玩端游,后来工作就没玩了,那时候最喜欢玩狐美人角色的魔王。手游公测的时候开始接触手游,一直盼着出魔王寨。上个礼拜更新后就立刻转了。相关推荐:
&&&&【梦幻西游攻略】柔颜: 原来是梦幻的老玩家呀,幸会幸会!似水已经推出新门派一周了,初涉手游魔王寨感觉如何?相关推荐:
&&&&挚爱我球:得知似水流年是魔王测试服特别激动,更新完马上就转了。转完就傻眼了,装备什么的全都没有准备,而且手游跟端游的魔王也有一定的区别,玩半天也没研究出好玩法,加点、宝石、团队配合都是个谜。求助各路大神也告诉我玩玩看,迷迷糊糊度过了一个礼拜。现在有些起色了,各种看脸技能,暴击特别过瘾,越来越觉得其实还是挺好玩的。而且让我找到了刚刚开始玩的时候的激情和冲劲。
&&&&柔颜: 哎呀,还没恭喜你成为第一任魔王寨首席弟子。这是手游史上第一任魔王首席,我想竞争一定很激烈吧?
&&&&挚爱我球:那是肯定的,包括我们区排行榜第一和第三魔王,还有好多实力与颜值并存的候选人都参与了。每个人使出浑身解数拉票,场面很壮观。我们区很久没见到这样的场景了,感觉很刺激。
柔颜: 那能当选还真是非常厉害呀!那你觉得是什么让你在所有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呢?
&&&&柔颜: 再次掌声鼓励(吧唧吧唧)现在全服都已经开放魔王寨门派,好多小伙伴也对新门派跃跃欲试,要对想要玩魔王寨的玩家们说点什么吗?
&&&&挚爱我球:嗯,魔王寨刚刚推出,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起点,究竟是暴力输出、高速/龟速、体魔/耐魔,甚至是极端非主流,都要靠大家在以后的任务、PK、团队配合去不断摸索磨合。我相信每一个门派都有其优劣,我会坚守魔王寨,用心体验探索,发现发挥它的优势所在。希望喜欢魔王寨的亲们可以共同努力进步!我也希望梦幻开发组可以多听听来自玩家的声音,把门派平衡做好,让每个门派都有趣好玩!
&&&&【梦幻西游攻略】柔颜:好的,感谢您的建议。看猫宁在游戏中人气很高呀!生活中除了梦幻西游以外还有什么爱好吗?相关推荐:
&&&&挚爱我球:哈哈,我平时喜欢窝在家里唱歌画画,也喜欢和闺蜜一起逛街买衣服、发掘美食,买买买吃吃吃拍拍拍。
&&&&【梦幻西游攻略】柔颜:最后小小八卦一下,看你的名字很有特色,是有什么含义吗?相关推荐:
&&&&【梦幻西游攻略】挚爱我球:这个(害羞)我答应我家宝贝如果竞选成功就向她表白,当选的那个晚上改了这个名字,希望她可以体会到我的心意。
&&&&【梦幻西游攻略】柔颜:好的,感谢您接受今天的专访,祝您生活、游戏愉快,新年快乐!再见!
&&&&【梦幻西游攻略】挚爱我球:谢谢!最后给大家拜个早年咯!大家可以来似水流年找我玩呀。拜拜!
玩Go APP:点我进入
&&&&【梦幻西游攻略】最新梦幻西游游戏礼包已上架,赶紧来领取吧!
&&&&《梦幻西游》下载地址:
相关推荐:
&&&&如果你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刷图刷本,不妨暂且放下手中的梦幻西游,回到原点,重拾初心,一起品味游戏人生,经典语录:&&&&这正与邪不过是一体的两面, 如果有一方自认为正... 那他必定视其他的为邪。谁正谁邪, 正亦乎邪, 邪亦是正, 若真分得分出个正邪, 那手持天平的标准又该是谁呢?___来自于《武林群侠传》
game.zol.com.cn所发布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信息,但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及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适用平台 连接方式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最佳电影榜单,这是《纽约时报》眼中的本世纪 Top 25_娱乐_好奇心日报
社交账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上传头像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预览 忘记密码
设置新密码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最佳电影榜单,这是《纽约时报》眼中的本世纪 Top 25Manohla Dargis and A.O. Scott
*只能在《好奇心日报》发布,即使我们允许了也不许转载*
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了近六分之一,电影界也已为我们贡献了上千部作品。现在是时候好好整理一下已经上映过的电影。
作为《纽约时报》的首席影评人,我们决定对电影进行排名。在 Facebook 大数据的帮助下,我们选出了本世纪以来最伟大的二十五部电影,而这些电影也注定会在未来成为经典之作。
虽然大部分人都和我们有一样的选择,但我们也清楚有些人心中会有不同的答案。
曼诺拉·达吉斯、安东尼·奥利弗·斯科特敬上
凯瑟琳·比奇洛、吉尔摩·德尔·托罗、艾娃·杜维尼、巴里·杰金斯、理查德·林克莱特、罗伯特·帕丁森以及米歇尔·威廉姆斯对本文亦有贡献
《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
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上映时间:2007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
《血色将至》()讲述了美国石油商人丹尼尔·普莱恩维尤(Daniel Plainview)说服一个加州大农场内居民允许他在农场土地上开采石油的故事。同时,他还与神父伊利·桑迪(Eli Sunday)展开激烈竞争,各自传播信仰。这场较量实际上代表了上帝与贪欲之间永恒的斗争。不过两人都曾在正义人性与邪恶贪婪之间游走,没有人能够一直代表光明或者黑暗。
达吉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的《血色将至》堪称二十一世纪的大师之作。这部作品是一个缩影,让我们看到上个世纪发生在美国土地上关于爱、死亡、信仰、贪婪、石油和血腥的故事。丹尼尔·戴-刘易斯(Daniel Day-Lewis)在本片中饰演了勘探者丹尼尔·普莱恩维尤。他毕生都在追逐一个狂野虚伪而又空虚的梦想,写下了一个充满邪恶却又悲惨无比的故事。这个人物最终告诉我们,最励志的美国梦有时候也会将人性的弱点和邪恶暴露的淋漓尽致。
美国在电影产业领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血色将至》深刻展现了美国历史,让人觉得深深的不安。与此同时,它又体现出美国电影的成功。影片故事发生在 1898 年,那时普莱恩维尤正像一头原始动物一样疯狂的开采着石油。这一幕让我想起了《2001 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的场景。两个半小时的精彩故事之后,剧情在 1927 年画上句号。正如名字中暗示的那样,影片结局血腥暴力。《公民凯恩》(Citizen Kane)是引领美国电影产业走进新时代的经典,而《血色将至》也通过剧情设定向其致敬。
斯科特:我深深的陶醉于电影展现的内容——美国资本主义身上活力十足却又邪恶丑陋的精神、信仰与贪婪的辩证逻辑、加州的开发、现代男性气概的闹剧…实际上,这部电影让我深深的震惊。整个故事带给我们的东西比其中任何主题都要奇怪,影响也更深远。《血色将至》涉及多个电影流派,对电影发展有着非凡意义。但相比于它的故事而言,这一切都还太过渺小。
影片第一幕便是无尽的画面,没有任何台词。大约十五分钟后,第一句台词才缓缓响起。整体来看,第一幕为之后各种华丽的情节(比如影片中段钻探机爆炸)做出了铺垫。安德森导演的宏伟视角与精妙的拍摄手法相得益彰。即便他对历史和原著(厄普顿·辛克莱的小说《石油》)进行了改编加工,但你从头到尾都不会怀疑剧情的合理性。与此同时,你还能感受到他那种对于艺术审美的自信。本片的摄影师是罗伯特·艾斯威特(Robert Elswit),编曲则是强尼·格林伍德(Jonny Greenwood)。在安德森导演的统筹规划下,所有演职人员都发挥出了自己最大的才能,尽全力展现导演心中所要呈现的镜头。
《血色将至》在我脑海中出现了无数次,而我却从未感到厌烦。每一次看到这部影片,我都会有新的体验和感触。很少有电影能做到这点。
达吉斯:安德森导演拍摄《血色将至》时做到了兼容并包,既吸收传统好莱坞电影的经典技巧,又采纳欧洲艺术片的长处。每每看到这里,我都会感到神魂颠倒。与《夜长梦多》(The Big Sleep)这样的经典佳作一样,《血色将至》也让人感到乐趣非凡,忍不住想要一遍一遍翻看。当然,这要归功于导演精湛的拍摄技巧。像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一样,安德森导演也将自己从好莱坞学到的一切知识都投入到拍摄过程中,从而创造出一部带有激进且强烈个人理念的佳片。
这是一个关于爱和工作的创业故事。影片主角普莱恩维尤的故事是个悲剧,但安德森导演自己的故事则辉煌耀眼。《血色将至》提出了一个在美国人心中徘徊已久的问题:电影(或者说民主)这样令人震惊的东西如何会伴随着恐惧一起出现在世间?
斯科特:与众多描写雄心壮志和创业艰难的电影一样,《血色将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充满讽刺意味。普莱恩维尤不仅是安德森导演另一面的真实展现,更是一个符合时代特色的白手起家之人。他既是魔鬼也是英雄,既能挖掘出深埋地下的石油,又能控制身边之人并使他们堕落。简而言之,普莱恩维尤就是靡菲斯特(Mephistopheles,歌德所著悲剧《浮士德》中的魔鬼——译者注)和浮士德(Faust)的结合体。一部展现这样主人公的电影必定磅礴大气,也注定在本世纪电影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
《千与千寻(Spirited Away)》
导演:宫崎骏 上映时间:2002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千与千寻》()由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Hayao Miyazaki)执导,讲述一个名叫千寻(Chihiro)小女孩的惊恐迷人冒险之旅。这部电影的艺术性与不可思议实在超乎语言的形容能力。吉尔摩·德尔·托罗(Guillermo del Toro)是宫崎骏的粉丝,也是一位令人敬畏的电影大师。他总能通过魔术一般的拍摄手法与观众分享自己的想法。斯科特在电话中与他交流了关于《千与千寻》的看法,以下是我们整理的谈话内容。
吉尔摩·德尔·托罗与我们讨论了他对宫崎骏电影的热爱。托罗执导了《潘神的迷宫》(Pan’s Labyrinth)和即将上映的科幻新片《水形物语》(The Shape of Water)托罗:我出生在墨西哥。童年的时候,我了解到宫崎骏这个人。记得在《穿长靴的猫》(Puss in Boots)这部电影中,宫崎骏和动画师高畑勋(Isao Takahata)设计了一个让怪兽在众多岩石中奔跑的镜头。这是一个典型的宫崎骏式追逐场景。我至今都非常喜欢那部电影。
许多年后,刚刚成年不久的我因为《龙猫》(My Neighbor Totoro)而泪流满面。实话说,影片美丽的画面和那种捕捉到儿童纯真的伟大技巧让我久久不能自已。在那之后,我立即开始欣赏宫崎骏执导过的所有作品。人们称他是“东方的迪士尼”。我觉得这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宫崎骏就是宫崎骏,他不像任何人。
《千与千寻》中的小女孩即将变成年轻女性,马上就要和童年时代挥手告别。这么说既可以理解成一种比喻,也可以理解成剧情的现实情况。故事开始时,千寻还是个孩子。我们第一次见她坐在车上时,她的双腿放在椅子上。这是一种很孩子气的姿势。随着故事发展,千寻慢慢长大。无论是姿势、打扮、态度、情绪还是精神层面,她都从一个小孩蜕变成一位年轻女性,并且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她经历失去所有的人生起伏。她失去了双亲,失去了名字,只能以“千”的身份活下去。整部电影是一场美丽却又有些抑郁压抑的沉思。在宫崎骏的所有作品中,你都能找到这份弥漫其中的忧郁。
宫崎骏有着属于自己风格的刻画怪物手法,而且方式非常独特。从设计角度来看,电影中的怪物具有全新的元素。不过,所有的怪物又都来源于历史传说。它们似乎代表原始力量。在很多时候,这些怪物也象征着土壤深处、风里和水中的原始精神。总之,宫崎骏笔下的怪物都闪耀着自然元素。
宫崎骏追寻优雅和力量。他作品中的好人和坏人都很有能力,破坏力极强的怪兽和乐于助人的怪兽也都可以非常优雅。这就是宫崎骏的厉害之处。他知道动画最本质的原则之一就是不追寻美好,因为总有事物最终会走向恶的深渊。当然也不要追寻美丽的东西,因为事物美丽之后就会变得丑陋。
当然,宫崎骏对我的影响非常巨大。我在《鬼童院》(Devil’s Backbone)和《潘神的迷宫》(Pan’s Labyrinth)中就尝试使用与宫崎骏一样的失落感、忧郁气氛和悲剧色彩。有时候,影片的美丽能带给你难以言说的感动。这不是因为你感受到导演制造出来的情感冲击,而是因为欣赏到充满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你知道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不会这样纯粹。宫崎骏就有这样的魔力。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上映时间:2004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斯科特:有时候,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发布新片的方式与他的拍摄风格非常相似:迅速高效,没有太多天花乱坠的宣传与营销。《百万美元宝贝》()没有参加各路电影节,也没有在奥斯卡颁奖前夕造势营销。在 2004 年 12 月正式上映之前一周,部分影评人士受邀提前观看了该片。因为一时兴起,我便邀请编辑一同前去参加点映。我俩平时关系很融洽,但有时候观影的品位还是有所区别。点映结束后,我们在沉静的气氛中一路走回办公室。最终,他首先打破沉默:“真是一部好电影!”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百万美元宝贝》都是一部佳作。很多导演出名后作品质量一落千丈,不复当年之勇。然而伊斯特伍德算得上是二十一世纪好莱坞中极为独特的一个人,他的作品质量一如既往令人惊叹。在《百万美元宝贝》(他凭借该片收获第二座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之后,他偶尔会因为与电影无关的事情闯入公众视野。他在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中露过面,也曾在 2012 年共和党全国大会上。在去年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J. Trump)的竞选活动中,他还表达了对这位总统候选人的。但这都只是他消磨时光和舒缓情绪的方式罢了。2000 年,伊斯特伍德度过了自己的 70 岁生日。在那之后他一直努力钻研练习,想要精进自己的拍摄技术。他希望能在导演生涯的最后时光中拍摄出最伟大、最奇特的作品。灵异故事?音乐剧?关于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的橄榄球题材电影?一切都值得尝试。
伊斯特伍德一直精通各种风格题材的经典美国电影:西部片、犯罪片、战争片等。不过,《百万美元宝贝》是一部以拳击为题材的电影。这可能是最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电影,也是最“老生常谈”的题材。《百万美元宝贝》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刻意追寻创新,而是以巧妙自信且轻松舒缓的方式接纳了类型片的传统惯例。同时该片还近一步挖掘深层次感受,试图展现此前从未有人关注过的体验。
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和希拉里·斯万克(Hilary Swank)因为在这部电影中的精彩表现各自斩获一座小金人。弗里曼饰演的是绰号“废铁”(Scrap)的前拳击教练,他是由伊斯特伍德饰演的法兰基·邓恩(Frankie Dunn)的知己。法兰基此前是一名拳击教练,因为太过投入事业而陷入自我封闭和压抑。不过他最终还是决定冒险一试,帮助雄心勃勃的年轻拳手麦琪·菲兹杰拉德(Maggie Fitzgerald,由斯万克饰演)开展训练。
因为担心你因为各种意想不到的原因而没看过《百万美元宝贝》,所以我就不剧透更多故事情节。不过如果你曾经看过这部电影,那你自然明白这部电影带来的东西远比剧情故事要丰富。主角之间那份温暖而又刻薄的嬉笑令人难以忘怀。本片的摄影师是与伊斯特伍德合作很久的汤姆·斯特恩(Tom Stern)。在他手下,每一个镜头都蕴含着难以言表的忧郁气息。即便是五十年后,观众看完《百万美元宝贝》后也会得出与我编辑在 2004 年时一样的结论和感受。什么是一部好电影?《百万美元宝贝》就是典范。
导演:贾樟柯 上映时间:2013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
达吉斯:贾樟柯导演通过一部令人惊叹的《天注定》让观众沉浸于暴力和悲伤之中。该片有四个故事组成,灵感来源于一系列在中国曝光度很高的暴力冲突事件。如他在采访中说的那样,将这些故事整合在一起之后,贾樟柯导演成功“描绘出当代中国的现状”。
贾樟柯导演的妻子,演员赵涛在片中饰演小玉,一位在洗浴中心工作的年轻前台小姐。小玉的生活非常艰难:她与一个已婚男人发生婚外情,而这个男人的妻子对此非常清楚。不仅如此,她还带人将小玉一顿暴打。与片中其他故事一样,小玉的人生主要也是粗暴的自然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电影整体的气氛逐步紧张,你能感受到明显的不安与慌乱。
在被暴打一顿之后不久的一天,小玉刚刚下班。此时,这条故事线开始进入高潮。她端着一盆水来到一个狭小昏暗且贴着棕榈叶墙纸的房间。墙上的棕榈叶代表大自然,而这也是引领影片慢慢以令人恐惧的气氛开展的重要元素。同时棕榈叶象征的自然环境也与主人公生活的社会环境形成对比,暗示小玉的现状与安静祥和的大自然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在小房间里,小玉独自清洗着衣服上的血迹。此时一个男人突然推门而入,要求她提供按摩服务。小玉解释说自己不是按摩师,然后关上了门。不久那个男人再次出现,然后又一次被小玉轰走。当他第三次出现时,身边还站着一个同伴。
这个同伴之前曾在影片中出现:他就是殴打小玉的暴徒之一。他也要求小玉给她按摩,还说:“我们付得起钱。”小玉第三次拒绝了这要求。她说:“我不是妓女,回家找自己老婆去。”说完她用力关上门,没想到暴徒夺门而入。“我现在就要你!”他一边说着,一边猛地将小玉推倒在地。小玉挣扎着站起来,暴徒将她推倒;她努力站起来,暴徒再次将她推倒。小玉是一个坚定、执着而又有些令人难以读懂的姑娘,她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无名客三部曲》(The Man With No Name)塑造的硬汉形象如出一辙。接着暴徒用一卷钞票扇打小玉的头:一下、两下、三下…他打了二三十下,小玉的脸渐渐被打出了红色的伤痕。小玉只是静静的看着他,然后转过头躲避攻击。
下一幕镜头突然切到一只握着刀的手,打破了之前的寂静氛围。从这一刻起,电影的强烈气氛、整体情绪以及现实主义风格都出现变化。贾樟柯导演从当代中国发生的各类事件(小玉的故事取材于邓玉娇案——译者注)中找到灵感,但他同样也借鉴了胡金铨(King Hu,首位被西方影评人推崇的华人导演,将武侠电影推向世界——译者注)导演在 1971 年拍摄的经典武侠片《侠女》(A Touch of Zen)。突然之间,展现丑陋的场景跃然眼前。此时,令人不安的强烈气氛瞬间转化成经过精心编辑的风格化暴力镜头。屏幕上夸张的人物动作和画面(小玉握着刀那只手的特写)近似于象形文字,让人浮想联翩。此前屏幕上唯一呈现红色的是小玉浮肿的脸颊。然而转瞬之间,红色变成主色调:被捅的暴徒血流如注,一个平凡的女人则成为自己故事中的英雄。
导演:克里斯提·普尤 上映时间:2006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斯科特:《无医可靠》(,直译便是《拉扎雷斯库先生之死》——译者注)的片名便剧透出关键信息。主角但丁·拉扎雷斯库(Dante Lazarescu)是一个六十岁刚出头(不过看起来很显老)的退休老人,生活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第一次出场时,他就因为胃疼而抱怨不停。两个半小时故事之后,他撒手人寰。没有人为他哀悼和悲伤,甚至人们都没有注意到他的逝去。
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别人?导演克里斯提·普尤(Cristi Puiu)用一部阴冷、揪心却又有些古怪的滑稽风格的电影向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据悉,《无医可靠》是他的第二部作品。该片在戛纳电影节上引发极大轰动,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人们议论纷纷:“你看了那部三个小时的罗马尼亚电影没?这片子真的值得一看!”
这话说的一点也不夸张。普尤导演的电影代表了正在繁荣发展的罗马尼亚电影业。近些年,罗马尼亚佳片不断,在国际上赢得一片喝彩。年轻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Cristian Mungiu)的《四月三周又两天》(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和柯内流·波蓝波宇(Corneliu Porumboiu)的《警察,形容词》(Police, Adjective)便是杰出代表。与同事和部分竞争对手一样,普尤导演喜欢用长镜头和尽量少的机位移动来营造有生机的现实感。这种手法引人入胜,甚至让人有点幽闭恐惧症的感觉。他对荒谬小事背后体现的冷酷无情观察入微,也将十几年前尼古拉·齐奥塞斯库(Nicolae Ceausescu)共产主义专制独裁政权倒台之后罗马尼亚社会中的大奸大恶呈现的淋漓尽致。
虽然《无医可靠》表现的是一种极为具有罗马尼亚特色的人生体验,但它却迅速走红,在布加勒斯特的街头巷尾、每户人家以及急诊室内引发激烈反响。影片的名字可能让你想起《推销员之死》里的威利·罗曼(Willy Loman),而这不是偶然现象。可怜的拉扎雷斯库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没有死在上世纪中叶美国资本主义虚假的光环之下,却因为东欧官僚主义和自己糟糕的决定而命丧黄泉。有权势之人的自大傲慢和漠不关心是杀害他的凶手,其中就包括各路医生和医院里的行政机构。这些医务工作者沉迷于自己的权威,对拉扎雷斯库所遭受的痛苦视而不见。
出色的罗马尼亚舞台剧女演员卢米尼塔·乔吉乌(Luminita Gheorghiu)在片中饰演一位急救车司机。她对拉扎雷斯库充满同情,愿意施以援手。全片中,只有她以一种英雄般的行为坚持帮助拉扎雷斯库,希望有人能关注这位老人的病情。不过遗憾的是,一切努力都是白费。整部电影营造令人心痛的基调,通过生活中的悲剧故事刻画出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形而上学寓言,让人不禁陷入深深的反思。
导演:杨德昌 上映时间:2000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斯科特:洋洋是简南俊的小儿子,也是一位崭露头角的摄影师,专门拍摄各种人的后脑勺。他作品的主题很简单:有些身体部位你今生可能永远也不会亲眼看到。本片导演杨德昌(Edward Yang)姓杨,洋洋这个角色的名字中有两个洋字。这不怎么像是巧合,反而像是导演专门设计的“彩蛋”。洋洋顽皮热情,像是杨德昌导演的另一面人格:一个致力于从各个角度探索人生的视觉艺术家。
《一一》算得上节奏紧凑,情节迷人的现代台湾家庭生活编年史。全片时长三个小时,是一部地位很高的伟大作品。导演通过杨杨,他姐姐婷婷和他父亲简南俊(游戏设计师,性格木讷安静,备受中年危机困扰)的多个视角叙事。罗杰·艾伯特()表示,这部电影中“每个人都只知道一半的真相,也只有一半时间是快乐的”。以乐观的角度来看,这刚好也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一一》让观众印象深刻,而最能打动人的不是你看到的画面,而是体验到的感触。你觉得自己好像生活在台北,是简家人的邻居一般。
在回台湾从事电影行业之前,杨德昌曾在西雅图的科技产业工作。他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台湾电影的代表人物,与侯孝贤(Hou Hsiao-hsien)、蔡明亮(Tsai Ming-liang)等导演齐名。《一一》是杨德昌第一部在美国上映的作品。遗憾的是,这也是他在 之前完成的最后一部电影。《一一》是一部卓越的电影,值得人们反复品味。
全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高楼林立、街头繁忙的台北,不过中间插入了一段简家人去东京旅行的故事。每一部电影中出现的城市都算得上电影中的一个角色,这种想法似乎有点老生常谈。不过,这个观点的确值得我们思考。现代都市有着自己的性格,它们是充满孤独和亲密关系的空间。各地传统渐渐消亡的同时,前途光明的全球化未来冉冉升起。在杨德昌导演的作品中,你便能看到这样的主旨。杨德昌导演能够从各个角度全面审视现代都市生活,很少有艺术家能有他这种能力。《一一》的英文译名是“a one and a two”,看上去有种无限循环的意味。
导演:彼特·道格特、罗尼·德尔·卡门 上映时间:2015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
达吉斯 & 斯科特:相比于本世纪其他电影工作室和独立电影制作人而言,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更加秉持为所有人打造电影的崇高理念。每个人心中最爱的皮克斯动画都各不相同。我们让 Facebook 上的读者选出自己的最喜欢的作品,这感觉就好像让他们选出最亲密的朋友、最亲近的兄弟、最爱的孩子或者最心仪的玩具一样。我们在选择的过程中情绪起伏强烈,也因为不得不舍弃一些电影而痛苦不已。
有些人选出了最爱的五部电影,也有人吹毛求疵(《机器人总动员》是最佳电影,但是《赛车总动员》是最有趣的)。还有的人犹豫不决,想法不断改变。本世纪以来,皮克斯一共发布了十四部电影,每一部都深受观众喜爱。大部分电影都是佳作,但至少六部电影中一些精致片段让人久久不能忘怀:《飞屋环游记》(Up)中卡尔和艾莉令人感动的婚姻;《机器人总动员》(Wall-E)中瓦力和夏娃的初次相遇;《玩具总动员 3》(Toy Story 3)结尾时安迪与玩具们的告别;《美食总动员》(Ratatouille)中柯博先生对老鼠小米作品的评价…另外,《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和《怪兽电力公司》(Monsters, Inc)也妙趣横生。我怎么能从中选出一部最佳之作呢?
为了保证世界上的其他电影能得到公平的评价,我们不得不限制赞美皮克斯的篇幅。最后,我们发现选出最佳皮克斯电影也不是特别难。在社交网络上,人们投票选出的皮克斯最佳电影是《头脑特工队》()。本世纪以来,人们拍摄了很多关于发展心理学的动画片。《头脑特工队》算得上是最感人、最引人入胜、最富有创造性且最具有启迪意义的作品。导演将抽象概念人格化,用视觉渲染的方式表现出人们脑海中的意识。这种创造力堪称无与伦比,令每一个观众都震惊万分。本片传达的理念(与喜悦一样,痛苦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剧情形成完美结合,让人既能捧腹大笑,也能泪流满面。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 上映时间:2014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从平凡蜕变为非凡,这就是《少年时代》()所讲述的故事。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用写实电影的手法为我们记录了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该片以名叫梅森(Mason)的男孩为主角,连续拍摄长达十二年之久。影片开拍时,梅森还是个喜欢幻想的六岁男孩。影片结束时,他已经成长为即将步入大学的十八岁小伙子。时光如梭,梅森就在观众眼前一点点长大。有时候你察觉不到时光在银幕上飞驰而过的痕迹,有时候你又会被时光的威力而深深震撼。观影时,你会想起那些对着镜子独自思考的时刻。时间都去哪了?
理查德·林克莱特反思了自己拍摄电影《少年时代》的过程。他还执导过“爱在”系列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前》、《爱在午夜降临前》达吉斯对林克莱特导演进行了采访,以下是我们整理的谈话内容:
林克莱特:时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私密的事情,我也没想到人们会有这么强烈的感触。我只是想讲述一个亲密的故事而已。可是看到人们的反应后,我也感受到时光的强大。我们寻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部电影让你关心别人,体会时光飞逝的感觉,目睹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变化。谁没有经历过长大成人的过程?谁没有兄弟姐妹?谁不曾离家远行?我觉得年纪大一点的观众看了电影后感触会比较深。不过后来,我发现自己讲述的是关于一代人生活和时光的故事。
人们喜欢诉说人际关系。所以我们才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女儿/儿子刚离家去上大学。”“我刚离家去读大学。看了你的电影后我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她我终于理解了这些年来她所经历的一切。”我们都在这个世界中慢慢长大,陷于自己的故事和视角之中。但是,一部电影能让你看到他人视角下的东西。这就是利用电影讲故事的厉害之处。
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上映时间:2009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达吉斯:奥利维耶·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是那种能带给影评人梦幻般作品的人,但他也是一个聪明机灵的导演。《夏日时光》()以爱迪斯·斯考博(?dith Scob)饰演的七十岁老人的生日聚会开场。全家都来为老人庆祝生日,包括她三个已经成年的孩子。年迈的母亲是很好的切入点,通过她你很快就能体会到这一家人之间复杂棘手的人际关系。实际上,剧中的母亲总是能让你联想到自己的妈妈。影片中的一切都非常有爱,充满法式风格:各色人群、多座房屋、家具陈设、花园草坪…正因如此,观众才会沉迷于剧情之中。《夏日时光》是一部关于生活、死亡、无常的电影,但整体风格保持了法国电影一直以来的特色。
斯科特:与很多法国人一样,阿萨亚斯用喜好和多疑诠释了法式风格。塑造角色时,他让生命中美好与世俗在理念中纠缠不清,而这些理念又体现于各种情绪和物体之上。《夏日时光》表现了很多家庭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父母离世后,应该如何处理他们的遗物?影片中,老人的遗物包括不只是具有情感价值的众多画作和小装饰品。出人意料的是,这个问题非常令人揪心。死亡、家庭和全球化影响等问题对欧洲人的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老人的大儿子由查尔斯·贝尔林(Charles Berling)饰演,生性怀旧。二儿子由杰瑞米·雷乃(Jérémie Renier)饰演,是一个全家都住在中国的生意人。妹妹则由朱丽叶·毕诺什(Juliette Binoche)饰演,是在纽约定居的艺术家。老人去世之后,兄妹三人不仅要向旧的乡间别墅告别,更是与他们一直所珍视和习以为常的法式生活风格说了再见。阿萨亚斯很清楚自己作为后1968(当年法国爆发五月风暴,社会剧烈震荡——译者注)一代的身份,因此他在所有电影中都展现了一丝历史感。《夏日时光》可能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具有预知意味的一部。顺便说一句,剧中的老太太品位很高。
达吉斯:老太太的品位极好。她不仅把自己家变成了博物馆,更是让自己的人生像博物馆一样充实。她家算得上是美丽的博物馆,里面摆满艺术性极强的家具陈设和她喜欢的重要艺术品。相比于和孩子们的关系而言,老太太对维护藏品这件事显然更加上心。她是一个保护性很强的人,所以两个孩子与她以及这栋房子的关系疏远便不是什么令人吃惊的事情。实际上,孩子们只是不定期的来探访母亲,比如在片名中所提到的夏天前来拜访。和大部分导演相比,阿萨亚斯对下一代人心中那种急迫性有着更深的感触。所以我觉得《夏日时光》也是一部讲述电影业的电影。
斯科特:阿萨亚斯此前做过影评人。当然,我们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将他的作品列入榜单。他是一名编剧的儿子,迷人的作品中充满历史的气息。《夏日时光》是他写给法国电影的一封情书,也是对法国电影未来的仔细审视。影片最后老太太的孙女宣布放弃继承权,转而选择形式另一种权利:享受年轻、性感、充满哲理而又冲动浮躁的人生。而这也是法国电影这些年来一直教导年轻一代应该有的生活态度。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上映时间:2009 年
达吉斯: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凭借《拆弹部队》()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时创下历史,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女性。电影产业一直存在病态,拒绝承认男女平等。这么久以来,终于有一位卓越的女性导演因为自己的作品得到男性占主导地位产业的认可。直到今天,毕格罗斩获小金人都堪称电影领域和政治领域的里程碑事件。不过,毕格罗得奖这件事却充满了矛盾意味:因为身体素质原因,女性很少出现在战争题材电影中;而作为女性的毕格罗却正是凭借一部战争片证明自我。阳刚的男子气概中充斥着不满、仪式感、令人费解之事和使人震惊的破坏摧毁能力。长久以来,这恰恰是毕格罗所擅长的题材。
凯瑟琳·毕格罗回忆了拍摄《拆弹部队》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她执导过《刺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聚焦 1967 年底特律暴乱的新片《底特律》(Detroit)也即将上映
《拆弹部队》中,这种暴力也令人处于自毁状态。伊拉克战争后美军占领巴格达,这个令人痛苦的真相也环绕在每一个士兵心头。影片讲述陆军拆弹排爆小组中三个普通士兵的故事,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排除路边炸弹。故事的核心是拆弹小组的领导者,非常情绪化的上士威廉姆斯·詹姆斯(Staff Sgt. William James)。这个由杰瑞米·雷内(Jeremy Renner)饰演的军官精于拆弹,但也因此陷入令人害怕的狂躁之中。他愿意承担本可避免的风险,曾经因为汗水影响工作而在拆弹过程中脱掉防爆服。除此之外,他甚至还主动与各种危险打交道。
战争使得詹姆斯有了工作,而他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士兵;战争让他获得军衔、战友情谊(有时候还有一丝嫉妒的情绪)以及生活的意义;战争也摧毁了詹姆斯。大部分电影表现战争残酷时会创设灾难情节,让主角像英雄一般做出令人崇拜的巨大牺牲。然而《拆弹部队》却没有采用这种传统手法。詹姆斯不是因为被子弹击中而阵亡,也没有什么宏大而具有启迪意义的情节。相反,他经历的是生活的慢性死亡过程:恐惧好像处于倒计时的炸弹一样,日复一日的吞噬着他的灵魂。
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ois Truffaut)曾经说:“每一部战争片最终体现的都是支持战争。”他要是能活着看到《拆弹部队》就好了。这部电影旗帜鲜明的反对战争:它不仅批评战争,更提醒我们人们是如何对战争上瘾,如何靠战争给自己提供生活的意义。与编剧马克·鲍尔(Mark Boal)合作拍摄《拆弹部队》之后,毕格罗女士在一封邮件中阐述了拍摄过程中遭遇的种种挑战:“那时人们大大低估了伊拉克战争的影响。这部电影算得上某种形式的新闻报道。此次军事行动本来就受到各方的强烈质疑,我觉得需要让人们了解更多关于伊拉克战争的信息才行。”
导演:乔尔·科恩、伊桑·科恩 上映时间:2013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达吉斯&斯科特:对乔尔·科恩(Joel Coen)和伊桑·科恩(Ethan Coen)的全部作品进行排名已经发展成互联网上的一个小型产业。所以当我们要求读者选出本世纪以来科恩兄弟最佳电影之后,人们很快就给出了清晰明确的答案。科恩兄弟的粉丝知识渊博,奉行教条主义,喜欢逆向思维。其中大部分人都对《真情假爱》(Intolerable Cruelty)和《阅后即焚》(Burn After Reading)情有独钟。当然,也有少部分人的最爱是《逃狱三王》(O Brother, Where Art Thou)和《大地惊雷》(True Grit)。不过最后真正获得大多数人青睐的还是三部电影:《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严肃的男人》(A Serious Man)以及《醉乡民谣》()。
奥斯卡评选委员会更喜欢《老无所依》,而科恩兄弟也凭借此片获得职业生涯中唯一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正如欣赏科恩兄弟在改编戈麦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著有同名小说《老无所依》)小说时所体现出的才华一样,我们也被《严肃的男人》中那种形而上学理念和《醉乡民谣》中那份忧郁气质所打动。最佳作品究竟是哪一部?我们在这两个电影中犹豫不决。于是我们就此问题咨询了科恩兄弟,但没有得到答案。实际上,我们要找的答案就隐藏在人们的嘴里,潜伏于乡村民谣的字里行间。
我们最终选择的是《醉乡民谣》,原因是片中那只猫。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其实,打动我们的是影片精致的前后呼应、优美的原声音乐以及奥斯卡·伊萨克(Oscar Isaac)犹豫的眼睛和娴熟的弹奏指法。如果说选择《醉乡民谣》是错误的,那我们也认了。实际上,科恩兄弟电影中的人物就经常做出错误的决定。
导演:伯德拉马纳·希萨柯 上映时间:2015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达吉斯:《廷巴克图》()讲述了廷巴克图地区渐渐被摧毁而人们却默不做声的故事。该片故事背景设定于当下,所有剧情都发生在马里的廷巴克图。圣战分子来到当地后实行伊斯兰教法(),要求所有抵抗他们的民众服从。最开始,影片似乎没有什么中心主旨或者主角。相反,导演伯德拉马纳·希萨柯()展示了大量恐怖分子的暴行。通过这样的手法,我们渐渐了解被压迫人民生活的一些片段。
片中,一个没戴头巾的女性走在街上。一大块布料垂在身后,像是随从尾随女皇一般。她丝毫不在意圣战分子用来统治当地人的规定,实际上圣战分子有时候自己也会违反伊斯兰教法。根据伊斯兰教法,人们不能在街头播放音乐、抽烟以及踢足球。一个公然违反规定的年轻男子最终被处以二十下鞭刑。不过,要想限制人们的想象力可不容易。在一幕感情丰富的情节中,孩子们快乐的踢着“想象中的足球”。两名乘坐摩托车的圣战分子在尘土飞扬的场地边上转了许久,最终发现自己不能处罚眼前的这些孩子。
片中主角叫基达内(Kidane),是一个与妻子莎提玛(Satima)和女儿一同居住在靠近廷巴图克地区的穆斯林。他们的家位于沙丘之上,是一个面积不大但却平静祥和的“小城堡”。圣战分子占领当地后,很多邻居纷纷外出逃难。不过基达内运气不错,暴力与恐怖似乎没有降临在他身上。然后有一天,暴力猛然出现在他的生命中:在与渔夫的争论中,基达内向对方开了一枪。为此,他要接受由圣战分子组成的陪审团的审判。这个陪审团奉行伊斯兰教法,手段残忍无情。
《廷巴克图》故事的起源是骇人事件。当时,一对没有结婚的马里夫妇被圣战组织 Ansar Dine 成员用石刑活活砸死。圣战分子宣称这对已经有孩子的夫妇是婚姻关系之外的婚外情。次年,出生于毛里塔尼亚而成长在马里的希萨柯导演便开始筹划《廷巴克图》的拍摄。他希望借此引发人们对圣战分子暴行的关注。该片堪称艺术佳作。希萨柯导演,他通过这部电影向所有圣战分子恐怖行径的受害者表达哀悼。他表示:“圣战分子让伊斯兰教教义中的美好设想成为泡影和虚幻。”
《廷巴克图》是一部悲情片,但却没有宣扬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希萨柯导演在展现暴力行径时没有丝毫回避,但他也没有以耸人听闻的手法加工任何恐怖分子的暴行。相反,他的镜头展现了视觉美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乐趣。随着影片的发展,这反而变成人们对抗恐怖分子的一种充满艺术性的行为。他坚持给圣战分子赋予人性,比如片中一位老人徒劳无功的教导年轻人如何在传教视频中发表演讲。(老人说:“你的演讲毫无说服力。”)这是一幕非凡的场景,既荒谬可笑又真实可信。导演借此提醒人们,犯下种种罪行的圣战分子也是人,而不是什么不为人知的野兽。
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 上映时间:2015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
《在杰克逊高地》()的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Frederick Wiseman)不仅仅是,也是一名优秀的导演。他的作品以各种机构为题材,尤其注重描写在学校、官僚机构和各种组织中坚守人性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从表面上看,学校、官僚机构和各种组织存在的意义正是要最大化的灭绝人性。艾娃·杜维尼(Ava DuVernay)便是他的仰慕者之一。在拍摄反映体制性种族歧视和美国刑罚制度现状的纪录片《第十三修正案》之前,杜维尼反复欣赏了怀斯曼的作品。达吉斯与杜维尼就怀斯曼对她产生影响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以下是我们整理之后的谈话内容。
艾娃·杜维尼与我们分享了弗雷德里克·怀斯曼对她作品的影响。杜维尼是《塞尔玛》(Selma)和《第十三修正案》(13th)的导演,她的新作《时间的皱纹》(Wrinkle in Time)即将上映。
杜维尼:“我在 UCLA 读书时看了《高中》(High School)这部电影,深受触动。首先,影片的形式就很惊人。我不断问自己两个问题:‘这是什么?我在看什么?’影片表现的是体制内的人,是站起来反抗体制的人。怀斯曼找到故事中那种亲密关系的方式让人着迷,他也让我们看到体制内有很多毫无生机的生命。他移动镜头的方式很讲究。我对他呈现的东西很感兴趣,但在他讲述之前我都不知道自己会对此产生兴致。第一次看他的作品时,你会觉得高度写实而没有任何艺术加工。我觉得《高中》之前我看过的都不能称之为纪录片。对我来说,怀斯曼的作品才配得上纪录片的名号。”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上映时间:2006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斯科特:有些导演是环球旅行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景,他们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从一种风格转化到另一种风格。比利时兄弟让·皮埃尔·达内(Jean-Pierre Dardenne,)和吕克·达内(Luc Dardenne,)则倾向于待在离家近的地方,所以他们一直在说法语的比利时工业城市瑟兰(Seraing)附近活动。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故事充满艰辛和现实主义传奇色彩,看上去更像是预言一般。很多人仰慕兄弟二人的作品,也有很多导演试图模仿他们的风格。他们在戛纳电影节上赢得了六座奖杯,影响力也遍及全球。从《廷巴图克》到《温蒂和露西》(Wendy and Lucy),你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
《孩子》()是一部剧情充实而又令人紧张不安的犯罪片,同时它又是一个启迪心灵的寓言故事。杰瑞米·雷乃饰演主角布鲁诺(Bruno),一个年轻的小坏蛋。片中黛博拉·弗朗索瓦(Déborah Fran?ois)饰演的女友索尼娅(Sonia)怀孕并生下一个孩子。要说布鲁诺还没准备好成为父亲是有些不真实,但他的处境的确会给这个孩子带来很多麻烦。我把这部电影看了一遍又一遍。虽然此前已经写了很多关于达内兄弟的影评,但我觉得自己还能找针对基督教、欧洲社会主义制度崩塌、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和摇晃镜头等问题写出许多新的看法。当然,本片的剧情让我着迷。即便知道结局,我依旧屏气凝神的欣赏着扣人心弦的情节。
达吉斯:影片的故事虽然相对简单,但是叙事背后却隐藏着深远的意义。这就是达内兄弟电影令人生畏的地方。在《孩子》中,他们更是将这一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故事不可避免的涉及朴实的道德选择以及误入歧途,还把人们经常与基督教联系在一起的救赎作为元素之一融合其中。不过,达内兄弟电影中的上帝恩典本质上是个人选择,而这也与斯科特的一个想法紧密结合在一起:欧洲社会主义制度的崩塌。在一个堕落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只有彼此,也只能面对自己的选择。
斯科特:影片基调阴冷,但却没有绝望气息。经济压力的确是造成布鲁诺和索尼娅困境的原因之一,但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福利带来的津贴和补助。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在于非物质领域的价值观来源腐化堕落。宗教、家庭、阶级团结、故乡荣誉…这些东西都失去了往日的约束力。价值观的缺失和对个人责任(尤其是作为父亲的责任)的强调使得《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部保守的电影。
达吉斯:父亲必须对孩子负责,对其他人也负有一定社会责任,这就是《孩子》所坚持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太过保守还是合乎情理?我们对其他人的义务正是人性的组成部分。当人们把这种义务转移给官僚作风的政府之后,社会可能面临风险。你不需要太激进,也不需要太保守。实际上,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侧面证明达内兄弟的作品实在是内涵丰富。他们的作品像惊悚小说一样扣人心弦,但他们也让观众以哲学家的角度思考道德和政治问题。
导演:克莱尔·德尼 上映时间:2010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故事发生在未提及名字的非洲国家。在那里,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饰演的玛利亚(Maria)拼命想在冲突不断升级的内战中保住家族的咖啡种植园。《白色物质》()是一部关于爱、力量、守护家族遗产代价和后殖民主义对当地持续破坏的电影。为了拍摄,杰出的法国导演克莱尔·德尼(Claire Denis)又一次来到非洲。她童年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非洲说法语的国家度过。演员罗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极其喜欢这部电影,也是德尼导演的粉丝。他通过邮件回答了一些达吉斯提出的问题。
帕廷森与我们分享了自己喜欢克莱尔·德尼电影的原因。今年他参演了《迷失 Z 城》(The Lost City of Z)和《美好时光》(Good Time)两部电影。目前他正在拍摄由德尼导演执导的新作《高品质生活》(High Life)达吉斯:你最初是怎样了解到克莱尔·德尼的电影?
帕丁森:七年前我看了《白色物质》,那之后她就成了我最爱的导演。
达吉斯:究竟是什么让你对她的电影如此着迷?
帕丁森:看着影片中演员的表演,你能感受到她给演员提供的那份自由。她为演员创造了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她能捕捉到大量丰富的细节,而不是简单的推进剧情发展。她的电影能让你感觉到连绵的起伏。
达吉斯:伊莎贝尔·于佩尔是如何塑造玛利亚·维亚尔这个角色的?
帕丁森:她饰演的角色坚定不移的活在自己的信念和想象世界之中。不过你依旧能感受到人物身上那份人性。于佩尔塑造的角色很接地气,一点也不做作。
达吉斯:于佩尔是目前在世的最伟大的女演员吗?
帕丁森:我很难想到比她还优秀的女演员。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上映时间:2005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
达吉斯&斯科特:虽然听起来奇怪,但该片的确强有力的证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是本世纪最被低估的美国导演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从备受欢迎的艺术家转型成为颇具威望的作家,用历史题材电影《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和《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为二十世纪划上圆满的句号。《拯救大兵瑞恩》之后,他拍摄作品的效率高的吓人,取材范围也非常宽泛。不过,观众并没有给他足够的掌声和喝彩。作为一个热情有活力且高度自律的人,他先后拍摄过科幻片、历史片、政治片、动画片和谍战片。斯皮尔伯格是一个高产导演,作品内容丰富多样。基于此,我们认为他最近拍摄的众多电影中至少有一部应该登上我们的榜单。
但究竟是哪一部呢?我们其中一人觉得是《人工智能》(A.I.)。另一人说:“打死我也不能认同你的观点。”不过我们一致认为《战马》(War Horse)算不上斯皮尔伯格的最佳之作(不过《神奇女侠》在片中向黑暗惊悚的堑壕战致敬)。我俩觉得《间谍之桥》()堪称“完美”,而《林肯》则称得上“杰出”。不过有些同事对前者不怎么感冒,对后者则吹毛求疵的抱怨连连。要想做出决定,我们需要一些帮助。为此我们向Facebook上的读者求援。
但此举反而令我们更加难以找到答案。虽然没人支持《夺宝奇兵 4:水晶骷髅王国》和《吹梦巨人》(The BFG),但有些人对《逍遥法外》(Catch Me if You Can)的轻松活力、《丁丁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intin)的动态艺术、《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的反乌托邦恐怖行径以及《世界大战》(War of the Worlds)的邪恶外星人念念不忘。
为了反映 911 恐怖袭击和它带来的巨大影响,斯皮尔伯格拍摄了较为松散的三部电影。我们认为三部曲中的一部——《慕尼黑惨案》()应该是他本世纪以来创作的最佳电影。这是一部富有争议且经常被人们误解的电影,聚焦暴力、正义和复仇。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群以色列秘密特工专门负责搜捕在慕尼黑奥运会上发动恐怖袭击的恐怖分子。影片充满扭曲而令人不安的惊悚,而其本质内核则是一个令人心绪不宁且模棱两可的道德问题:正义和复仇之间的界限在哪里?人类如何能在与狂热盲从中的争斗中体面地活下来?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依旧萦绕在人们心头。它们和慕尼黑惨案一样,一直困扰着我们。
导演:侯孝贤 上映时间:2006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虽然备受全世界导演和影评人的推崇,但台湾导演侯孝贤(Hou Hsiao-hsien)对美国观众而言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他的作品视觉效果华丽,情绪微妙精致。他能够跨越电影流派和时代,用智慧、好奇和严谨的态度探索中国历史和中国当代生活。《最好的时光》()分为三个部分:1966 年的恋爱梦、1911 年的自由梦以及 2005 年的“青春梦”。每一部分的主角都是一对向往浪漫爱情的情侣。实际上,三段故事中的情侣扮演者都是同样的演员——张震和舒淇。从某种程度而言,他们对爱情的渴望已经超越了所处的历史环境。
侯孝贤导演的影响力扩展深远,巴里·杰金斯(Barry Jenkins)便是他的崇拜者。凭借《月光男孩》(Moonlight),杰金斯获得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他表示,《最好的时光》影响了《月光男孩》的创作拍摄过程。斯科特与他进行了邮件沟通,以下是整理后的对话内容。
《最好的时光》对巴里·杰金斯的《月光男孩》影响很大。凭借这部电影,杰金斯拿下了 2017 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斯科特:看了《最好的时光》后你是什么感觉?
杰金斯:我第一次看《最好的时光》是在 2005 年的特柳赖德电影节(Telluride Film Festival)。罗杰·艾伯特向我们介绍这部电影,说是一部佳作。他对侯孝贤导演的这部作品青睐有加,大加赞赏。
斯科特:你认为侯孝贤导演在电影界地位如何?
杰金斯:眼下我正在参加戛纳电影节,耳边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超越了电影本身”。侯孝贤导演就是一个超越了电影本身的人。我不是说他的电影形式过于陈旧或者古板,而是说他总能呈现给人联觉感受的高质量作品。他的手法总能让人想起一些备受尊敬的名家大师,不过最终表现出来的效果却精妙复杂,引人思考。
斯科特:《最好的时光》如何影响了《月光男孩》?
杰金斯:《月光男孩》的叙事结构借鉴了《最好的时光》。他叙事的故事原型本来也不是一个三部曲,但他却借助这个模式表现出微妙的情绪起伏。相比于内心独白而言,他更喜欢用外部意象和声音表达人物内心感受。我一直铭记他的手法,也在《月光男孩》拍摄过程中加以采用。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上映时间:2000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斯科特:《拾穗者》()是一部受 1857 年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ois Millet)启发而拍摄的纪录片,本意是告诉人们学会珍视自己忽视和抛弃事物价值的重要性。米勒画作中的拾穗者都是法国乡村妇女,她们跟在收割者后面捡拾掉落的麦粒。这些人的节俭和得体让人们对今天的社会产生反思。不消费主义者、囤积者、艺术家和隐士,这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抵制消费主义和浪费。实际上,消费和浪费正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便是片名中提到的那个“我”。她认为自己也算是抵制消费和浪费一族的非正式成员。她是一个亲切友好又充满好奇的人,喜欢收集容易被人们忽视遗忘图像的和轶事。经过不懈努力,她拍出了这部风格独特且令人难忘的纪录片。虽然影片让人觉得杂乱的有些有趣(充满导演的自由想象和内心感触),但其整体性和严谨性不容置疑。简而言之,《拾穗者》就像是一场艺术展。
瓦尔达导演是唯一一个获准进入法国新浪潮男子俱乐部的女性。这些年来,她渐渐成为跨学科的国际艺术发展趋势领域的核心人物。她是一个反叛传统的人,具有极强的创造力。和她一样,她的朋友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小说家兼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杰(John Berger)、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以及其他艺术家都对普通的艺术类型不太感冒。瓦尔达导演曾经告诉我:“他们都叫我‘朋克奶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她也都很认同朋克摇滚那种反抗精神以及无政府和 DIY 的气质。
在真正的朋克精神看来,《拾穗者》展现了程序化的审美和对身边事物的抗议。收集、诠释、并置多种多样的物品(优化、西红柿、背壳、书籍等)是最接近真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欣赏不同人群、地点和时间所具备的别样特征是导演的终极目的。而我们收集而来的所有物品便是表达欣赏的一种象征。但是商业化的浪潮使我们像丢弃垃圾一样放弃了人生体验,让我们虽然身处物质丰富的世界但却心灵空虚。
这也正是电影的本质。我们身边的事物太多,来来往往的速度又太快。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很容易忘记事物究竟因何而意义非凡。《拾穗者》是宝贵的作品,因为它完美的告诉观众一个道理:麦粒虽小,但却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导演:乔治·米勒 上映时间:2015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
达吉斯&斯科特:我们想依靠 Facebook 用户投票选出本世纪以来最好的动作片,但没想到大家为此展开了一场充满哲理性的辩论。在这个数字特效极为发达的时代,究竟什么样的电影才算是动作片?超级英雄系列电影算不算?以孩子为主要观影群体的奇幻冒险片呢?《谍影重重》(Jason Bourne)系列呢?重获新生的《星际迷航》(Star Trek)和《决战猩球》(Planet of the Apes)系列呢?
这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虽然电影学者对此意见不一,但我们的标准具有相当强的包容性。动作片中要有很多追逐镜头和爆炸场景。追逐和爆炸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太空、哥谭市、霍格沃茨、洛杉矶的高速公路或者可怜的杰森·伯恩(Jason Bourne)躲避敌人追捕时落脚的任何一个国际都市。
无论如何,最终我们还是得出了结论:本世纪最佳动作片当属《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
你想知道原因对吗?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是一位老派的导演,擅长场面混乱复杂的各种镜头。相比于数字特效而言,他更倾向于现场实地拍摄。作为《疯狂麦克斯》系列的第四部作品,该片将这个充满咆哮震天、反对独裁和朋克摇滚智慧元素的系列电影带入了全新时代。米勒导演仅凭一己之力就保留住这个系列电影的传统,还顺带完成了“升级”。查理兹·塞隆(Charlize Theron)饰演的费罗莎指挥官(Imperator Furiosa)是一个带着烟熏妆的独臂复仇者,发型清爽干练。《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漂亮的完成角色塑造工作,因此观众不再需要其他英雄。有费罗莎指挥官在,一切就都足够。
导演:巴里·杰金斯 上映时间:2016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斯科特:过去十七年中,我喜欢过、支持过很多电影。但是,《月光男孩》(Moonlight)有些与众不同。第一次观影时我便感受到超乎寻常的紧张情绪,也对该片产生了非常亲密的感情。片中主角喀戎(Chiron)应该是我产生这份感情的一大原因。电影中的喀戎从小男孩慢慢过渡到青春期,最终成长为一个男人。人们经常讨论自己与片中角色的相似性,觉得电影有代入感。但是《月光男孩》不一样,你只会觉得与喀戎非常亲近,有义务对他负责。我曾经非常认真的研究过这部电影,但至今依旧没能搞明白巴里·杰金斯(Barry Jenkins)是如何做到这一切。
达吉斯:这是影评人要弄懂的本质问题。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既有鲜明的特征又有与大众相似的共性。导演如何塑造角色才能使其活灵活现?即便我们能在理性层面理解导演引发我们同理心泛滥的手法,这个过程还是好像炼金术或者魔术一样神秘。杰金斯在影片开场后不久就带我们走进小男孩喀戎的世界。童年的喀戎身材瘦小。在马赫沙拉·阿里(Mahershala Ali)饰演的身材高大的保护者胡安面前,喀戎更显得弱不禁风。这个矮小的孩子沉默寡言、眼神惹人怜爱,身上有一种明显的“脆弱感”。每每看到这里,观众都想拥他入怀。
斯科特:《月光男孩》表明诚实机敏的叙事手法和严肃的创造力同样能产生政治影响。与喀戎一样,影片从未声嘶力竭的兜售理念,也没有抛出明显的观点。
达吉斯:本片之所以优秀,原因之一就是它将观点巧妙的隐藏在实际叙事结构中。在喀戎成长过程里,杰金斯导演努力让我们保持对他的同情。影片第二部分中,喀戎变成被人欺负的青少年。与男性友人的“亲密接触”成为观众与他之间共同的秘密。到了第三部分,喀戎就成长为趾高气昂且身材健壮的成年人,身上的阳刚之气像是铠甲一样保护着他。此处的剧情虽然老套,但是导演处理的非常聪明:他使用了黑人“暴徒”形象(这个形象主要是美国电影产业发明的),但却强有力的将好莱坞传统风格抛于脑后。《月光男孩》是一部艺术片,也是一部对抗体制的作品。它拒绝利用可耻无礼的镜头侮辱黑人身上那份男子气概。
斯科特:染有毒瘾的妈妈、待之如友的毒贩、背叛他的朋友…片中各个角色都表现出了复杂且相互纠缠不清的人性。《月光男孩》向我们展示了黑人生命也同样珍贵的原因。
导演:凯莉·雷查德 上映时间:2008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在凯莉·雷查德(Kelly Reichardt)执导的《温蒂和露西》(Wendy and Lucy)中,一位名叫温蒂的年轻女子独自穿过太平洋西北小镇,踏上前往阿拉斯加的道路。她希望能在阿拉斯加找到一份工作。温蒂身边仅剩下一点钱,一辆问题频出的汽车和她的拉布拉多犬露西。该片用简约朴实的风格阐述了绝境求生和在困难时期保持希望的故事,有点像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在大萧条时期的作品。饰演温蒂的米歇尔·威廉姆斯(Michelle Williams)与斯科特交流了她拍摄期间的经历。
米歇尔·威廉姆斯与我们分享她在《温蒂和露西》拍摄过程中的故事。2016 年,她参演了《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和凯莉·雷查德新片《某种女人》(Certain Women)斯科特:你是如何才获得第一次与凯莉·雷查德导演共事的机会?
威廉姆斯:一个共同朋友的介绍。我以前与本片的选角导演劳拉·罗森塔尔(Laura Rosenthal)住在同一个小区,有一天她在咖啡馆看到我。此后我看了雷查德导演的《旧梦》(Old Joy)。我觉得凯莉的电影风格很合我口味,因此也想参与其中。
斯科特:扮演这个角色时你有没有遇到什么挑战?
威廉姆斯:凯莉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说的很清楚。她是个很好的合作伙伴,因为她总是一丝不苟。如此一来,拍摄工作的进展便很顺利。她会具体表达出自己要的东西,所以你能迅速融入环境和角色。当然,她也愿意接纳别人的意见。我会和她交流想法,她也愿意反馈感受。她会说:“米歇尔,回去把你花哨、乏味、空泛的想法打磨精致,一周后再来和我谈。希望到时候能给我一些我可能会喜欢的东西。”
斯科特:她饰演的角色没那么多戏剧性,理解起来也不容易。这对演员来说一定是个麻烦。
威廉姆斯:凯莉电影里的角色很有尊严,也很自重。他们很少放纵自己。这给表演制造了难题,而我要处理的东西很多。有人会了解我吗?有人能理解我饰演的角色吗?人们会在意这个角色的感受吗?是应该这样做还是那样做?
凯莉是个语言简练而又感性的人。片中的角色没有那种想要为自己辩解的冲动。你要训练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让自己慢慢了解人物。看她的电影不会让你产生那种第一次约会就和别人上床的冲动和激情。你会觉得自己需要一些时间,需要好好了解和接受各种信息。
斯科特:《温蒂和露西》在 2008 年年底上映,正值总统竞选活动中期,也恰好赶上了经济危机。这部电影虽然讲述了年轻姑娘和她的处境,但让人觉得内涵又远不止如此。
威廉姆斯:凯莉的所有作品都有政治意味,但不经人提醒你可能发现不了。她能迅速切入主题,不过却不采用说教和僵化的叙事模式。这就是凯莉的风格。她对很多类型电影都有兴趣,但是所有作品的主题也很鲜明:人们应该如何相处?又应该如何面对生活?
导演:托德·海恩斯 上映时间:2007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
斯科特:托德·海恩斯(Todd Haynes)用一部《我不在那儿》(I’m Not There)阐述了鲍勃·迪伦(Bob Dylan)的故事。这不是一部传记片,而是加长版的迪伦学(Dylanology)“论文”。六位演员(其中包括理查德·基尔、希斯·莱杰和凯特·布兰切特)分别扮演鲍勃·迪伦,展现了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故事、音乐经历和丰富个性。为了帮助观众理解这部电影和它的主题,我们整理了一些问题(问题和答案的来源皆是套用了鲍勃·迪伦的歌词——编者注)。
问:我那蓝眼睛的儿子,你去哪里了?我那亲爱的孩子,你去哪里了?(鲍勃·迪伦歌曲《A Hard Rain's A Gonna Fall》的歌词——译者注)
答:坐在五月花号上时,我觉得发现了新大陆。我大声呼喊亚拉伯船长,我想让你明白。谁一路跑上甲板报告喜讯,大声喊着:“伙计们,忘掉那条鲸鱼吧!我们要去新大陆了!关掉引擎,扬起风帆!”(鲍勃·迪伦歌曲《Bob Dylan‘s 115th Dream》歌词——译者注)
问:曾经何时,你衣着光鲜。你带着优越感将硬币扔给流浪汉,有这回事吧?(鲍勃·迪伦歌曲《Like a Rolling Stone》歌词——译者注)
答:有人想让我难堪,他们在媒体中编造我的故事。不论是谁,我希望他们尽快停止。但是我只能想想罢了。(鲍勃·迪伦歌曲《Idiot Wind》歌词——译者注)
问:你金属般冰冷的床单,你蕾丝般飘逸的腰带。你那副缺了 J 和 A 的纸牌。你地下室里的衣物,你漫无表情的脸庞。他们当中可有人自认能够猜透你的心意?(鲍勃·迪伦歌曲《Sad Eyed Lady of the Lowlands》歌词——译者注)
答:我真希望有那么一次,你能设身处地替我着想。而就在这一刻,我可以成为你。是的,我期待那一刻,你能设身处地替我着想。你就会知道看到你是多么令人心生厌恶。(鲍勃·迪伦歌曲《Positively 4th Street》歌词——译者注)
问:一个人究竟要走过多少路,才能够长大成人?(鲍勃·迪伦歌曲《Blowing In The Wind》歌词——译者注)
答:我自此出发,离家已近千里。走在一条前人走过的道路上。我望着早已物是人非的世界,看到贫民、农夫、王子和国王。(鲍勃·迪伦歌曲《Song To Woody》歌词——译者注)
问:你和一个穿着中国服装的小孩跳舞。他和我说话,我抢走了他的长笛。我对他不是很友善,对吧?(鲍勃·迪伦歌曲《I Want You》歌词——译者注)
答:你也许喜欢吃鱼子酱,你也许喜欢吃面包。你也许睡在地板上,你也许睡在羽绒褥垫中。但你总要为别人服务。(鲍勃·迪伦歌曲《Gotta Serve Somebody 》歌词——译者注)
问:你知道有事正在发生,但你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事。对吧,琼斯先生?(鲍勃·迪伦歌曲《Ballad Of A Thin Man》歌词——译者注)
答:总有太多困惑,我无法从中得到慰藉。(鲍勃·迪伦歌曲《All Along the Watchtower》歌词——译者注)
问:哦,我要乘船远去,我的真爱。早上我便要踏上航程。可有什么需要我从海的那边寄给你的东西,从我正要驶向的地方?(鲍勃·迪伦歌曲《Boots of Spanish Leather》歌词——译者注)
答:我回到宾馆房间。我成功约到波提切利的侄女。她答应我将会陪着我,看我绘出传世杰作。(鲍勃·迪伦歌曲《When I Paint My Masterpiece》歌词——译者注)
导演:卡洛斯·雷加达斯 上映时间:2008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达吉斯:在《寂静之光》(Silent Light)中,墨西哥导演卡洛斯·雷加达斯(Carlos Reygadas)给我们讲述的不只是一个宗教故事。他创造出一个充满恩典和奇迹的世界,美丽缤纷。如此一来,整部电影就变成了一种祷告。影片尽可能少的叙事,但内容依旧丰富扎实。故事发生在墨西哥一个与世隔绝的门诺教派(Mennonites)社区里,展现了农民夫妇约翰和艾丝特的痛苦挣扎。因为丈夫与另一个女人有染,夫妻两人正处于感情破裂边缘。电影中似乎没发生太多事情,但它却内涵超凡。导演让我们知道了爱、信仰和生活的意义。
影片开场就是美到令人窒息的风景:夜幕在鸟鸣和风声中缓缓褪去,一缕晨曦打破寂静,迎来崭新的一天。这画面好像剧院拉开帷幕一样。电影中多次出现的自然画面让人隐约觉得这是一部纪录片,而非专业演员自然真诚的表演更是加重了这种气息。主角主要用门诺低地德语(Plautdietsch)交流。这是一种门诺派教徒采用的德国方言。德国方言、家庭成员端庄的打扮、朴素的作风以及对信仰的虔诚都让片中角色有了一种超脱尘俗的气质。
随着故事推进,约翰和艾丝特的婚姻经历了重大考验。导演一直强调夫妻二人关系亲密且与孩子关系良好,这让我们渐渐感受到一丝家庭凝聚力。通过叙事和视觉画面冲击,导演似乎想让观众与角色拉近距离,专心致志的欣赏各种特写镜头。夫妇两人居住的地方相对与世隔绝,这也就意味着观众大部分时间中都只能在屏幕上看到约翰、艾丝特和他们的孩子。这进一步强化了我们与片中角色的关系。
仔细观察非常重要。雷加达斯导演没有在电影中设置太多常见的线索:没有暗示悲伤的眼泪,也没有展露角色内心的演讲。相反,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与生活中的一般人并没有太大区别。这种明显的现实主义风格烙印深深打在家庭日常行为的每一个画面之上。在一幕引人入场的场景中,全家在被绿色植被环绕的户外游泳池里嬉戏。这本是一副天堂般美好的画面,但却被艾丝特突然的哭泣而打断。约翰建议大家游泳,此时导演拉到近景,画面上出现了一个模糊的图像。等镜头稳定对焦之后,观众才看清那是一朵野生兰花。
雷加达斯导演希望我们能够认真观察这朵兰花,感受到它脆弱的美和生命的短暂。这种感慨生命无常的刻画让观众想起电影首尾呼应的两个镜头:故事开始时,有人拨停了一个正在运转的时钟;故事结束时,又有人让时钟继续滴答滴答运转起来。通过停止的时钟,雷加达斯导演告诉观众生命中还有其他可以参照依赖的节奏,比如东升西落的太阳。我认为他还试图传达另一个理念:爱是永恒不变的。正是这份弥漫全片的永恒之爱让夫妻感情最终重现生机。
导演:米歇尔·冈瑞 上映时间:2004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达吉斯&斯科特:情人节期间,我们在 Facebook 上发起了一项非常不科学但却极为有趣的调查。也许是因为节日期间人们的情绪原因,也许是因为《纽约时报》读者特殊的情绪原因,受访人群都表示本世纪以来最好的爱情电影全是先苦后甜,破涕为笑。这些电影有着忧郁气质,让人不禁多愁善感起来。
当然,少数爱情电影没有走这个套路:《BJ 单身日记 1》(Bridget Jones)、《疯狂愚蠢的爱》(Crazy, Stupid, Love)以及《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相比于普通的爱情片而言,观众更喜欢看剧情跌宕起伏的爱情音乐电影。另外观众不喜欢一帆风顺的剧情,而是希望看到主人公失去之后的渴望心情。本世纪众多伟大的爱情片中竟然有很多是讲分手的故事。爱情并不能永恒,它的脆弱和易变实在令人震惊。《爱乐之城》是最近口碑爆棚的爱情电影,可即便它表现的也是爱情最终输给事业雄心和演出机会。部分人喜欢《和莎莫的 500 天》((500) Days of Summer),可这部片子也是一个关于浪漫最终未能长久的故事。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她》(Her)以及法国女同性恋题材电影《阿黛尔的生活》(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身上。
观众更满足于看到令人失望的结局,而不是大团圆的收场。我们赞美伟大的爱情,因为它们与迅速升温发酵的感情关系一样,在生活中都很极为罕见。《曾经》(Once)和《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就很好的表现出这一主题。相比于赤裸裸的亲密镜头而言,男女主人公不求回报的等待和付出才更打动人心。
在我们调查中获得最高支持率的电影既有欢笑也有泪水,成功将怀旧忧伤与期待信心融合在一起。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除非凭借疯狂科学家和自制设备的帮助洗去记忆,否则你永远无法忘记初恋。导演通过整个故事让我们知道,渴望与失去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想要清除记忆然后从头开始?你经历的不过是永恒的循环而已。
《暖暖内含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像是一首淡淡的流行歌曲,让人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单曲循环。该片的所有演员都表现出极高的水准。金·凯瑞(Jim Carrey)演技惊人,凯特·温斯莱特(Kate Winslet)的橘黄色头发魅力十足。除此之外,克尔斯滕·邓斯特(Kirsten Dunst)、伊利亚·伍德(Elijah Wood)、汤姆·威尔金森(Tom Wilkinson)以及马克·鲁法洛(Mark Ruffalo)也都贡献了高水平的表现。编剧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完美的平衡了角色性格中的玩世不恭和敏感多情,最终作品与米歇尔·冈瑞(Michel Gondry)导演技惊四座的创造力完美契合。我愿意一遍又一遍欣赏这部佳作。但如果能洗去记忆从零开始,那就是最好的观影体验。
导演:贾德·阿帕图 上映时间:2005 年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达吉斯:《四十岁的老处男》(The 40-Year-Old Virgin)刚上映时,我丝毫没意识这会是一部关于缺乏男子气概主人公的电影。更令我意外的是,该片导演贾德·阿帕图(Judd Apatow)此后迅速成长为美国喜剧的中坚力量。我预料到片中会出现很多笑点,不过没想到导演会用胸部脱毛的暴力场景和主角独自吹大号的滑稽场面烘托气氛。这种欢乐气氛的程度远超我的想象。史蒂夫·卡尔(Steve Carell)扮演的安迪为自己收藏手办上色的画面完美展现了影片主题,直击美国宅男悲剧人生的痛苦与绝望。
斯科特:在一群法国影评人(相比于美国同行来说,他们更多喜欢夸赞电影)眼中,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国喜剧的黄金年代”。美国喜剧的主旨就是与成熟抗争,其中杰出代表便是阿帕图导演、他曾经的室友亚当·桑德勒(Adam Sandler)以及一大群热爱戏剧的男人、女人以及孩子。最近这些年,投身喜剧视野的女性和孩子越来越多。有时候与成熟之间的战斗令人不快,有时候它有令人觉得充满天真的甜蜜。不过《四十岁的老处男》完美的平衡这两种情绪,算得上这个领域内最成功的作品。
达吉斯:本片的确兼容了两种情绪,而这也是阿帕图作品的标志。不过,《四十岁的老处男》更像是一个警示人们要远离男子俱乐部的寓言故事。一定程度上而言,环境因素的确造成了安迪的困境。电影讲述故事时更注重突出主人公的悲惨,而不是想给观众敲响警钟。安迪的生活环境让他可能成为心理变态或者连环杀手:他的邻居是一对老年夫妇,平常在电子产品商店上班,接触的都是青少年(不过他们却不是处男)。这种几乎全是男性的排外空间内似乎像是暗喻当今的电影产业。安迪的女同事是一个贪婪而令人恐惧的老女人,她一直叨叨男性对女性有一种渴望和焦虑。不过,这并不是本片想要重点突出的主题。
斯科特:害怕女性——准确来说是害怕女性特征——是表现充满孩子气男人喜剧常用的题材。有时候电影角色知道自己的问题,有时候这只是他们令人心酸的隐藏性格。《四十岁的老处男》的伟大之处在于展现了安迪同事们(堪称梦之队,演员阵容包括罗曼尼·马尔可、塞斯·罗根以及保罗·路德)的色狼之举。这些人毫不避讳的表达自己的欲望。如果说安迪害怕女性,那么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他男人讨论女性的方式让他感到厌恶。
凯瑟琳·基纳(Catherine Keener)扮演的翠西(Trish)最终帮助安迪摆脱处男身份。这也是影片用来表现安迪成长的精心设计。也许女性喜剧演员和编剧要在数十年后才能表达出自己对“不成熟”的看法,不过那一天终会到来。阿帕图导演也许不是现代女权主义喜剧之父,但他的早期作品的确为《生活残骸》(Trainwreck)的成功做了铺垫。在这部电影中,艾米·舒默(Amy Schumer)大胆的表达了女性也有“行为不端”权利的想法。
翻译 糖醋冰红茶
题图来自 视觉中国
(C) 2017 THE NEW YORK TIMES
没有更多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腾讯魔力宝贝手游公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