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封神榜里面的神仙排名有很多妖怪和神仙都要帮纣王?

为什么《封神榜》里天上的神仙一半都帮纣王,纣王却还是便当了? - 知乎10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1分享邀请回答39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5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现实版的“封神演义”
湖南文艺出版社,文学,诗经密码,刘蟾
  现实版的&封神演义&  小说《封神演义》中,第九十九回名叫&姜子牙归国封神&。就是说姜子牙扶周灭纣,最后要把在这场浩劫中战死且封神榜上有名的将士的亡灵封以神位,让他们成为神仙,在天界有事可做,这也是《封神演义》一书名字的来源。  这当然是小说的虚构,然而历史上,西周建立之后,真的搞了大规模的&封神&运动。  西周在商的基础上,完善了政治制度,是为&分封制&。周天子自己控制京城附近的一些土地,其余全国各地的土地分封给王室贵族或者有功劳的大臣,这些被分封出来的国家就是诸侯国。比起小说的虚构,这才是真正的货真价实的&封神演义&。  本文所涉及的诗篇,主要是《诗经&大雅&大明》一诗。  1.完美无缺的祖先们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  大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这两个兄弟都很有贤名。  小儿子名叫季历,娶了太任为夫人,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后来的周文王姬昌。  姬昌生来有异象,古公亶父觉得这不是一般人,他说:&据古老的传说,咱们这几代人中将会出现一个使家族兴旺的人,恐怕就是我这小孙子姬昌了吧?&因此就想让姬昌做周族的领袖。  姬昌是季历所生,要想姬昌继位,就必须先让季历继位。然而,季历只是小儿子,前面还有太伯、虞仲两个哥哥呢,传位问题,是个麻烦事啊。  太伯、虞仲两兄弟一个比一个聪明,他们察觉出了老爹的心思,于是就&文身断发&,逃到南方,以成全弟弟季历,也不让父亲为难。  于是,古公亶父就顺利传位给了季历。  目前看来,周人的祖先们一个比一个贤能,一个比一个仁爱,杀戮、罪恶、嫉妒、贪婪、权力欲,在他们身上是丝毫找不到的。  周朝的六大开国史诗中,还有一首《大明》。《大明》所讲的,就是古公亶父之后,周人的几位祖先圣王的事迹。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大明》框架性地把季历、文王、武王这几代圣王的事迹讲了一遍。下文,我们将分段来看《大明》都讲了哪些故事。  2.商纣vs夏桀  欲扬先抑、对比的文学手法,在古老的《诗经》中就已经得到了运用。  《大明》主要是赞扬周人几位祖先圣王的,可是开头呢,他们却没有直接赞美自己的祖先,反倒是批评商纣太过暴虐,从而给周人伐纣灭商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意思是&明显的恩德在下面,煊赫的神灵在天上&。&忱&,意为&信&,&维&就是&为&,&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合起来就是&天意不可信(不可捉摸),当王不容易啊&!  所以呢,&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天位本属殷商(纣王),结果殷商无法统驭天下,四方诸侯都不服气。  这第一段就是说商纣继位,殷商的气数已尽,天下一片大乱。言下之意,周人代殷,是天命所加,是顺乎天意的。  经过殷商几百年的盲目迷信,周人开始开化。他们意识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道理,即老天也是愿意帮助有德行的君王的。而人心向背,就是天意的体现。  周人的这个思想,影响到儒家,再经过儒家的充实和发展,使得儒家思想过分早熟地充满了人文关怀。  《封神演义》一直强调的思想核心就是这个。阐教、截教的众多子弟,无论人神妖怪,是道人还是畜生成精,是俊美还是丑陋,好坏的划分标准,就是看谁在顺天行事,谁在逆天而行!因为西岐的文王、武王德行宽厚,百姓爱戴,所以连老天和神仙都帮他们;商纣残忍无道,百姓背离,所以连妖怪都来捣乱,以加速其灭亡。故凡是帮助西岐的都是好人,帮助商纣的都是坏蛋,都得死。  商纣到底有多坏?  在本书第一章中,已经有过简单介绍。看过电视剧《封神榜》的,更是清楚,说他宠爱妲己,造鹿台、酒池肉林、虿盆,杀比干、商容等,无所不用其极。  但是商纣的这些恶行,越看越眼熟。商纣所犯的种种罪恶,都和夏桀那么类似,我们甚至都有点怀疑,是不是写错了?  这个问题,早就有人注意到了。清末民初的学者夏曾佑,在他的《中国古代史》一书中,就把这个问题详细梳理了一遍,还把夏桀和商纣的恶行一一进行了比较。  夏曾佑一共说了六条。  一、夏桀宠妺喜,商纣宠妲己。  二、夏桀造酒池,可以行舟,有三千人在里面喝酒行乐;商纣造酒池肉林,男女相逐其间,没日没夜胡闹作乐。  三、夏桀造了琼台瑶室,商纣也造倾宫瑶台。  四、夏桀杀忠臣关龙逢,商纣杀忠臣比干。  五、夏桀囚禁商汤,商汤贿赂他得以脱困;商纣囚禁周文王姬昌于羑里,姬昌的儿子伯邑考贿赂他,周文王得以脱困。  六、夏桀自比太阳,商纣自认为受命于天,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  这六条几乎一模一样,只是人物和内容稍稍改换,性质基本完全相同,总结起来为&内宠妃子&&沉湎酒肉&&大兴土木&&拒谏饰非&&收受贿赂&和&信命自大&。这六条,也就是后代指责一个君王不合格的主要内容。我们看看后来的历史,但凡坏的君主,必然不脱这六条的范畴。  这就好比古代儒生提及圣王就是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一样,提及国师就是伊尹、傅说、姜尚、张良一样,他们都是类型化的符号。  总之,商纣是坏蛋,四方诸侯都不喜欢他,天下百姓也都讨厌他。他要是不坏,周人怎么能取而代之呢?  3.周文王的爸爸  《大明》第一段批判完商纣,接下来就该赞美自己的祖先了。  第二段,就从文王的父亲&&季历这里开始大肆赞美。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前文介绍过,季历是古公亶父的小儿子,本来是轮不到他继位的,但是他生了姬昌,所以古公亶父才把王位传给他,这叫&指定隔代继承人&。  这就好像民间的一种说法,说康熙之所以传位给雍正,是因为康熙看中了乾隆。所以雍正是托了儿子的福,才有机会当上皇帝。  季历大概与此类似。  从史书上看,季历没有什么大作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生了姬昌。但是生姬昌也不是他一个人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大明》的第二段,赞扬的就是季历和他的妻子太任。  挚,是商朝的一个小国家,任姓。&挚仲氏任&,指的是挚国的二公主,就是太任。王季,就是季历,&王季&是周文王为父亲所追赠的名号。  这段话大意是说,挚国的二公主太任,来自殷商,嫁到了周朝京城,她生了文王。  4.姬昌和《周易》  赞颂完季历和太任,接下来就要着重赞美周文王了。所以《大明》接下来的三段,就从各个方面赞美文王的德行。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在中国,周文王姬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孔子开始,就不断美化周文王,说他多么多么仁爱,多么多么贤明。经过历朝历代的称颂,周文王早就是圣王明君的典范了。  不但如此,周文王还和中国一本神秘而古老的书&&《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周易》呢,在中国差不多是人人都知道、人人都赞美、人人都敬畏、人人都好奇,但是几乎人人都没认真看过的一本书。在中国人的眼里,《周易》就是天书,代表着传统文化中最高深的智慧和最神秘的学问。  显然,《周易》也是被误读最为严重的一本书。  和《周易》密切相关的,有一组神秘的符号,那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卦。  相传,八卦是伏羲氏创造的。伏羲用最简单的两种线&&(阳爻)、&&(阴爻)进行组合,得出八个基本符号,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最基本的自然物体。  但是八卦不仅仅代表这八种自然物体,它们还可以被引申比附,成为可以代表万事万物的一组符号。因此,八卦就被赋予无限的含义,成为古人智慧的象征。  而周文王和八卦有什么关系呢?相传他被商纣囚禁在羑里城的时候,就把八卦两两组合成为六十四卦,并给每一卦起了名字,又写上卦辞,来解释每一卦的具体含义。  比如,把两个&乾&放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新卦象&乾卦&(),代表大吉;一个&乾&和一个&坤&组合,就成了一个新卦象&否卦&(),代表蔽塞不通。诸如此类。  这就完成了《周易》一书的大致框架。  《周易》自古就被传得很邪乎:谁要是学会了《周易》,那么就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间万事万物了然于胸,能知道福祸,能通晓过去和未来,简直就是神仙。尤其是在民间戏剧和小说里,大凡要描写一个人聪明绝顶智慧超群,多会说这个人精通《周易》。  而周文王就是这本&天书&&&《周易》的作者,他能不厉害吗?  所以,在传统文化概念中,周文王是极其了不起的,他是&圣王+智慧&的符号。  当然,伏羲造八卦、周文王演八卦之说,这都是古人的附会之辞,早已被学者们证实。但是至今仍然有不少人愿意相信,确实就是伏羲造八卦、文王演《易》,并且乐此不疲地对他们顶礼膜拜。  总之,作为周朝的建立者之一,周文王姬昌的名气大得不得了。  按照《大明》的说法,季历和太任都是有德行的人,姬昌更是与众不同。  他行为谨慎恭敬,敬天畏命,仁爱宽厚,做事小心翼翼。等他主宰西岐之后,就积善修德,施行仁政,于是四方诸侯纷纷归附。  文王也娶了一个贤惠的妻子&&太姒,生下许多许多孩子。相传文王有一百个孩子,但这个估计也是传说。史书可考的,有二十几个之多。这些孩子一个个都牛得不得了,他们在后文中都会有介绍。  当然,《大明》也少不了赞美一下文王娶妻的隆重场面。  这些就是《大明》第三、四、五段的大致内容。  5.西伯,西伯侯?  《诗经》中的《雅》和《颂》两部分,有许多首诗都是直接赞美或祭祀文王的,如《大雅&文王》《大雅&思齐》《大雅&灵台》《周颂&清庙》《周颂&我将》等。这些诗篇从不同角度详细记载了文王从政后的点滴故事,赞美了文王的仁政和德行。  由于这些诗篇太多,而且大都比较长,生僻字也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我们把这些诗篇所反映的文王从政经历和主要功业大致说一下。  当时,周已经是殷商的一个诸侯国了,国家位置在西岐,姬昌就是诸侯国的国君。由于姬昌仁慈,又镇守西方,所以周国比一般的诸侯国还要大,于是姬昌成为西方诸侯的领袖,是方伯,就被称为&西伯&。所谓&方伯&,就是&一方之长&的意思。  殷商时期,诸侯分封的制度还不完善,诸侯国的等级差别也不大。一般来说,有几个方伯帮着商王管理就够了。而我们通常说的&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制度,是西周才有的。所以,&西伯姬昌&的&伯&和&公侯伯子男&的&伯&并不是一回事。  可是,我们看到《封神演义》或者《封神榜》中把姬昌称为&西伯侯&,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其实是《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不了解制度沿革造成的误解。当时出土材料有限,人们想当然认为姬昌贵为一方之长,爵位至少也应该是&侯&一级的吧,所以就叫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名字&西伯侯&。  同时,《封神演义》里还想当然地认为,有西伯侯,那就必然有东伯侯、北伯侯和南伯侯了,于是就塑造了几个人物,分别为东伯侯姜完楚、北伯侯崇侯虎和南伯侯鄂崇禹。这几个伯侯,历史上都不存在,但是这几个人物,有实实在在的原型。  北伯侯崇侯虎的原型,是殷商时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崇侯虎。崇国大概在今天陕西省户县一带,崇侯虎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告密者。  当时,姬昌在西岐大行仁君之道,礼贤下士、躬行仁德,尊敬老人,对晚辈慈爱,所以很多诸侯都去归附他&&包括很多名士,诸如散宜生、太颠、南宫适、闳夭等。在历史上,这四个人被称为&文王四友&,是当时的大名士。  于是崇侯虎就向商纣王告密。《史记&周本纪》记载崇侯虎告密的内容是:  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  就是说,这西伯姬昌行善积德,诸侯都归顺他,这样恐怕对您的王位有威胁啊!  纣王一听,想也没想,就把西伯姬昌抓来,囚禁在羑里城。羑里城在今天河南汤阴县北,至今还有遗址。相传,姬昌就是囚禁在羑里的时候,推演出六十四卦的。所以今天这里也成了一个风景区,有不少人打着&文王周易&的幌子给人占卜算卦。其实,文王和《周易》没啥实际关系。  姬昌被关在羑里,西岐的大臣和他的众多孩子都很担心。于是,大家就搞了一些美女、良驹和奇珍异宝,通过纣王的宠臣费仲(此人在《封神榜》中戏份不少)把这些礼物送给纣王。  纣王收了贿赂,十分高兴,就把姬昌给放了,并且还给了姬昌征伐诸侯的大权。最不地道的是,纣王一高兴,还告诉了姬昌一件事。他亲口对姬昌说:  谮西伯者,崇侯虎也。(《史记&周本纪》)  这就等于崇侯虎给纣王告密,纣王一转身又把崇侯虎给出卖了!  看来,从古至今,告密者都没有好下场。姬昌在他临死的前一年,就攻伐崇国,把崇侯虎给杀了。  姬昌被放出来后,就铁了心要推翻纣王的统治。于是,他施行仁政的力度更大了。一时间,西岐成为正义、公平、富足的化身,甚至连国与国之间有了争斗,都要去西岐找姬昌给评理。  同时,姬昌更加礼贤下士,招纳各路贤才,姜子牙估计就是这时候被姬昌找到的。  从姬昌的爷爷古公亶父开始,他们就热切盼望出现个可以治国安邦的贤人。后来找到姜子牙,姬昌觉得姜子牙就是古公亶父所预言的、自己要找的人。于是姜子牙就有了一个美称&&太公望,意思是太公(姬昌的爷爷古公亶父)所盼望的人。  《封神演义》把姜子牙说成是一个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仙人。不过,历史上的姜子牙也确实很牛,他是个大军事家、政治家,被姬昌&立为师&,掌管军队,还被周武王当作老师和父亲一样对待,为周朝灭商立了大功,同时也是后来齐国的开国国君。  不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民间传说也更加有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老艺术家蓝天野则把姜子牙塑造得惟妙惟肖,让人一提到姜子牙,脑子里浮现的就是他的形象,成为影视史上不可逾越的经典。  公元前1056年,姬昌去世。  姬昌为周朝开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周朝灭商铺下了平坦大道。他和自己的二儿子姬发一起,成为后世人们口中不断赞誉的圣王明主。  6.武王伐纣  西伯姬昌死后,二儿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大明》的最后三段(六、七、八段),就都是赞美周武王姬发的。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这一段是《大明》的第六段,讲述的是周文王和太姒生了姬发。姬发则秉承天命,联合诸国攻打殷商。  姬发即位之后,就拜姜子牙为师,让弟弟周公旦辅佐自己,同时召公、毕公这些有才能的弟弟也得到重用。  一切准备就绪,他就开始了攻伐殷商的计划。  在正式攻伐商纣之前,姬发先准备了一场大的军事演习。这次军事演习,被称为&孟津观兵&,是历史上记载最早的一次军事演习。  姬发率领大军,先到文王墓所在地毕(今陕西咸阳北),祭奠了自己的父亲,然后向东而行。他在中军竖起文王的牌位,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统帅依旧是父亲西伯姬昌。  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孟津,据《史记》记载,有八百诸侯闻讯赶来参加&&由此可见当时的诸侯得有多少!  当时殷商的版图才有多大,那么小的地方,就有这么多诸侯,仔细想想,一个小点的诸侯估计就相当于现在一个村长吧。  诸侯们都劝武王立刻挥师灭了商朝!但是武王和姜子牙心里清楚殷商的实力,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又命令军队全部返回,并以&女未知天命(你们不知天命)&告诫那八百个&村长&不要操之过急。  又过了两年,商纣实在残暴得不行了!  他杀了王子比干,还囚禁了箕子&&《封神演义》对这些都有文学性的描写,都很精彩。  这时候,姬发觉得时机到了,于是重新整顿军队,东去伐纣。  那些诸侯应约而来,在孟津会师。大家浩浩荡荡举兵南下,进攻朝歌。  在朝歌城外的牧野这里,武王举行了誓师大会,这就是《大雅&大明》第七段所讲的内容。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誓师大会中,誓词很多,《史记》有详细的记载。《大明》是诗化的语言,自与之不同。  &会&同&旝&,是古代的一种军旗。&矢&同&誓&,&维&是语气助词,&侯&意为&是&,&兴&即兴起的意思。&女&同&汝&,意为&你们&。  这段话的意思是,殷商的军队很多,旗帜就好像树林一样。(武王)在牧野这里誓师说:&要兴起的只有我周国!上天在看着你们,千万不可以有二心!&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带领军队,在牧野和商纣的军队展开大战,商纣的军队一击即溃,武王攻入朝歌,商纣王在鹿台自焚而死。  这里还有个小问题,顺带说一下。那就是我们历史书上描写牧野之战的时候说,商朝军队无心抵抗,全部临阵倒戈,转而投靠周武王姬发&&这就是词语&前徒倒戈&的来历,现在通常指&前面的军队转过头来打自己人&。  &前徒倒戈&出自《尚书&武成》,这个词语确实指的是这个历史事件。但是具体是不是这样解释,那就值得一说了。  一般为了突出纣王的残暴、周武王是天命所加,都说是&武王人心所向,商纣的军队自己人打自己人&。这是把&倒&解释为&掉转&。  不过,近人根据出土资料以及文字学研究,发现这个&倒&更应该解释为&失败&。&前徒倒戈&,就是&前面的军队吃了败仗&的意思,这句话是在描写战争过程的一个场面。  后者的解释更加接近事实,由此看来,历代文人一直强调的&天命所加&,也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附会罢了。  无论如何,总之这一战,周武王姬发大胜,商纣王失败。从此,商朝就结束了,西周则登上了历史舞台。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大明》的最后一段,讲的就是周的军队和商纣的军队交战,场面宏大。姜子牙带领军队意气风发,攻势凌厉。从此,武王灭商,天下开始平定,政治重新清明。  7.&封神演义&开始了  武王攻进朝歌,纣王在鹿台自焚,朝歌的人们夹道欢迎武王。  姬发把纣王的人头砍下来,挂在旗杆上;也把纣王两个宠妃的头砍下来,挂在小旗杆上,以此象征商纣彻底玩完了。同时,也替被商纣残害了亲人的百姓们报了仇。  然后呢,他就清除道路,修缮神社宗庙和战争中损毁的宫殿。然后祭祀了上天,告知上天自己打败了商纣。从此&受天明命&,周朝开始了。  接下来,武王就在商容住过的地方立竿表彰;派人重修比干的坟墓,并进行祭奠;把箕子也放出来&&他做了许多大快民心的好事。  他也善待了亡国君的儿子&&禄父(又名武庚),让他继续管理朝歌和商朝遗民。但是又不完全放心,于是就派了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帮着禄父治理国政。这三个人名为帮助,实为监管,所以号称&三监&(一说只有管叔和蔡叔)。  周武王安顿好一切之后,他就返回了周都。《封神演义》中写姜子牙回到周都封了很多神,虽是小说家言,但在历史上确有与之相似的事&&周武王大搞分封制。  西周在商的基础上,完善了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周天子自己控制京城附近的一些土地,全国其余的土地分封给王室贵族或者有功劳的大臣。这些被分封出来的国家就是诸侯国。  诸侯国拱卫京师,向天子朝贡,遇到事情要出兵勤王。  诸侯国的国君也分为不同的等级,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其管辖国家的国土面积随着等级不同而不同。(五级爵位的制度,究竟在西周什么时候完善,目前尚有争议。本文谨按照传统说法简单介绍。)  这一套制度的建立、完善、执行等,主要由周公旦来负责,所以后人也把周公旦称为是西周礼乐制度的真正缔造者。  西周初年封出去的诸侯国非常多,我们这里只介绍一些主要的诸侯国。  鲁国&&封文王第四子周公旦于山东曲阜,建国为鲁。因为周公旦要在朝辅政,所以鲁国的第一任国君,就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由于周公旦完善周朝礼乐制度的功劳,所以鲁国国都几乎成了周朝的文化之都,是周朝礼乐制度的象征。孔子出生在鲁国,儒家思想在鲁国发扬光大,确实和孔子的生长环境密不可分。  齐国&&封尚父姜子牙于山东营丘,建国为齐,齐国后来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之一。  燕国&&封文王的儿子召公奭于燕地,建国为燕。燕国,就是战国七雄之一。  魏国&&封毕公高于毕,其后人后来建国为魏,魏国同样为战国七雄之一。  卫国&&封文王儿子康叔于黄河与淇水之间,建国为卫,成王时期建国。卫国发生了许多故事,本书后文会详细讲到。  晋国&&封武王的儿子唐叔虞于山西,初名为唐,后改名为晋国。晋国是周成王时期所封,春秋时期比较强盛。  宋国&&封商纣之兄微子启于今河南商丘一带,建国为宋,延续殷商民族的血脉,孔子的祖先就是宋国人。  楚国&&封颛顼帝之后鬻熊于荆蛮,在周成王时期真正建国。  曹国&&封文王儿子叔振铎于山东定陶附近,建国为曹。  东、西虢国&&封文王的弟弟虢仲于今河南荥阳市东北,为东虢国;封另一个弟弟虢叔于今陕西宝鸡一带,为西虢国。春秋时期有五个虢国,互相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还有一些比较著名的诸侯国。  如封文王儿子叔武,建立郕国(《史记》写作&成&);封太伯的后人,建立吴国;封虞仲的后人,建立虞国;封夏民族的后人东楼公,建立杞国(杞人忧天那个国家);封舜帝的后人,建立陈国;封神农氏的后人,建立焦国;封尧帝的后人,建立蓟国;等等。  还有许多国家,这里就不过多介绍了。  据荀子说,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之国共有五十三个,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而据统计,在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十六国,属于武王之子的有四国,属于周公后裔的有六国。  这次大封赏虽然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但是也为后来的动乱埋下了祸根。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这些都是分封制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西周灭商,大肆分封,比之小说中神鬼斗争的文学描写,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封神演义&!&& 本书以《毛诗序》为基础,对其内容加以扬弃,梳理《诗经》中记录历史的典型诗作,通过这些作品回顾与之相对应的史实,真实再现中国先民的生活、战争、君臣关系、男女情事等等,从中彰显出中国人原始的野性与疯狂。&&&&&耽迷易学、佛老、古史、诗词,四处寻访高明,以探究竟。&
关键词:&&&&&&&&&
请选择星座一场封神之战,关乎阐、截二教众仙的命运。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神仙们,或享受凡间的香火,或潜心修道,或巡山访友,或煮茶论道。日子过的颇为悠闲。自女娲宫被纣王提诗亵渎后。女娲娘娘一怒之下,用招妖幡招来狐狸精等三只小妖,面授机宜,指点三姐妹去朝歌祸乱纣王江山,并允诺事后必有封赏。由此揭开了封神大战的帷幕。阐教和截教的众弟子或被蛊惑、或为了兄弟义气,纷纷下山应劫。特别是截教门人,死伤大半,被迫上榜封神,成为昊天上帝的部下,虽受封神位,生命永恒。却也永久失去了自由。而凡间之人上榜成神,则喜不自胜,感叹此番走了大运。由此看来,修仙之人逍遥自在惯了,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想上榜封神的。不过,凡事也有例外,比如下面这位修仙之人,既非阐、截二教之门人,又与交战的双方没有半点交情和仇怨,听闻封神之战爆发,居然于千里之外颠颠儿的跑来战场送死,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粘上因果,上榜封神。话说封神之战转眼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截教门人憋了一个大招,“十绝阵”闪亮登场。由于此阵太过凶险,副教主级别的燃灯道人决定亲自带队去闯上一闯。十二金仙也跟随燃灯上场。一番观察后,阐教仙人看的明白,破此阵的关键是每破一阵,都要先派出一人,好听一点的说法是进入阵中打探虚实,直白的说法就是去送死。为了不牺牲有生力量,燃灯尽量派修为低微的人前去。等此人死在阵中,身上精血祭阵以后,大伙再一拥而上,就能轻松破阵。这日,燃灯众仙来到化血阵前,燃灯道人环顾四周,正想着派哪一位道友去阵中打探虚实。忽然远处有一人快速来到众仙近前,打了一个稽首,口中念念有词:众位道兄请了。阐教一众弟子瞬间懵了,心想我等正在破阵,此人跑来凑什么热闹?很快这人自我介绍,本名乔坤,来自五夷山白云洞,听闻西岐大军被十绝阵所阻,特来相助。阐教众仙看他如此自信,又知道十绝阵,想来也有两把刷子的。于是把破化血阵的机会留给了这位乔坤道友。乔坤也不推让,与掌控化血阵的孙天君交起手来,孙天君几招后落败,把乔坤引入化血阵中,只见阵中一片黑砂飞出,打在乔坤身上。乔坤肉身瞬间化为血雾,而灵魂却飘向了封神台方向。由此可见,乔坤的战力是比较渣的,那他为什么还敢前来破阵送死?修仙之人深具慧根,资质可是万里挑一,显然乔坤不可能是傻子,那答案就呼之欲出了。阐、截二教这种有身份、有背景的大教弟子,过惯了自由自在的神仙日子,对封神榜是抗拒的。而乔坤这样的散修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虽然在凡人面前,他是高高在上的“仙师”。但有苦自己知,一没太多修炼资源,二没高级功法,仙人漫长的寿命只是蹉跎岁月罢了。乔坤此次前来相助阐教,也是两手打算。如果胜了,那是雪中送炭,从此抱上了阐教的大粗腿,走上人生巅峰。就算败了,也有很好的归属,成为天庭的天神,不再自己一人打零工了。如此,不论胜败,对乔坤来说都是很好的归宿。最后乔坤如愿以偿,上了封神榜,获封夜游神。虽然只是芝麻官,但好歹也是天庭的正规编制啊,俺老乔知足咯!欢迎众道友留言,咱们明天见。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清闲居士其它文章
封神榜:阐教一向看不起妖族,为何阐教中却有三个妖怪徒弟
封神演义里,可能大家对截教圣人通天教主更有好感一些,毕竟通天教主收徒一向讲究不论出身,有教无类。因此很多天资不凡但出身不好的妖族有了修行...
封神榜:哪吒见到美女为何骂人家五体不全?人的五体是哪五体
纣王手下三山关总兵邓九公,育有一女,名邓婵玉。性情刚烈,貌美如花。武艺也极其精湛,连圣人之下第一高手孔宣也被她的暗器五色石打中两次,让...
封神榜:叛变截教的他,为何被姜子牙逼迫娶玉帝的公主
封神演义里,虽然讨伐商纣的西岐大军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说纣王乃无道昏君,人人得而诛之。但孔子曾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意思是真实的纣王...
封神榜:上榜封神很惨?几位截教仙人逃过杀劫却更加悲惨!
一般说来,修行有成的仙人都对上封神榜一事避之不及,唯恐上榜封神。毕竟上榜以后,成为天庭仙官,注定为昊天上帝这个大BOSS打一辈子工。对于...
封神榜:圣人之下战力第一的他,为什么甘愿去给纣王当总兵
封神榜的世界,强者为尊。最强的自然是鸿钧老祖,女娲娘娘,以及通天教主、元始天尊、老子、准提、接引这些教主级别的大神。如果排一个圣人之下的...
封神榜:通天教主一法宝强过诛仙剑阵,为何未在封神大战上使用过
封神演义里,阐、截两教弟子围绕着封神大战大打出手,很多神通广大之辈也纷纷下山,比如截教的八大弟子、阐教的十二金仙等等。到了后期,连...
封神榜:他法力低微却能肉身成圣,为何地位还在杨戬哪吒之上
一场波澜壮阔的封神大战,把众多仙人卷入其中。阐教、截教二教,更是呼朋唤友,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些潜心修道、不问世事的大能纷纷下山应劫。比...
封神榜:姜子牙一法宝可杀圣人之下众仙,却从来不用,不是打神鞭
封神演义里,法力高绝的神仙有不少,这些神仙都有一个相似的特征,拥有一件或数件非凡的法宝,在与敌人争斗时大放异彩。比如广成子的番天印...
封神榜:上封神榜真的不好吗?有人千里送人头,只为被封神!
一场封神之战,关乎阐、截二教众仙的命运。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神仙们,或享受凡间的香火,或潜心修道,或巡山访友,或煮茶论道。日子过的颇为...
封神榜:圣人之下无敌手的孔宣,却接连栽在此女手中,她是谁?
封神演义的世界里,神仙、妖怪、凡人共处一方天地。一场声势浩大的封神之战,几乎成了阐教、截教二教争锋的舞台。两教弟子纷纷下山应劫,各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封神榜神仙体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