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人悬棺内有东西吗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神秘僰人悬棺之旅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神秘僰人悬棺之旅
《神秘僰人悬棺之旅》是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小说,作者是重庆雪燃。
神秘僰人悬棺之旅小说类型
神秘僰人悬棺之旅内容简介
千古之谜的僰人悬棺神秘莫测。重庆作家雪燃的僰人悬棺之旅,更是充满艰难险阻碍,夜宿悬棺下听老人讲悬棺的故事,攀上悬岩探秘古僰人如何悬棺,深夜到悬棺下看古僰人显灵...他把一路上看到的拍成照片,把听到的记录成文,一路上的耳闻目睹充满神秘色彩……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探访四川神秘的“僰人悬棺” 场面震撼恐怖(组图)
我的图书馆
探访四川神秘的“僰人悬棺” 场面震撼恐怖(组图)
  “僰人悬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境内,珙县、兴文、筠连等县境内均有分布。我国古代的南方民族中,百越、干越、僚人、僰人(都掌人)民族都有悬棺葬的习俗。而最有名的就是川南的僰人悬棺和福建的船形悬棺。《珙县志》载“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僰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僰人悬棺”崖葬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僰bó人”是先秦时期就在中国西南居住的一个古老民族。僰字读轻唇音为白。古时无轻唇音,只有重唇音,读濮。又称“山都掌”“都掌蛮”。据研究,濮即越人。人们多叫为百濮,百越。唐朝前以俚獠著称。宋代才开始以壮族为名……可见壮族是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主干,也是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流"。
  僰人在两千年里不断发展壮大,以至于成为了西南少数民族的领袖,而僰人雄据云贵川三界的咽喉地带,却并不是一个易于驯服的人群,因此历来是中央政府的心头之患。明朝开国以后,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开始逐步限制僰人的利益,尤其万历初年,中央政府在这里强行废除了一直以来的蛮夷酋长制度,代之以汉臣,使原本紧张的对抗终于演变成一场全面反抗明朝政府的战争。
  这个古老而神秘消失的民族,在历史上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民族?我们从零星的史料中,从对麻塘坝部分悬棺的清理发掘中,从峭壁上的岩画中,从流传于叙南一带那众多民间传说中,多少捕捉到了他们—些“影子”。历史上的“僰人”,是个历史悠久、英勇善战的民族。从西周到明朝万历元年(约公元前1066年一公元1573年)长达2500余年的时间里,他们生存、繁衍在祖国西南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他们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建立了战功,被封为“僰侯”,在今天宜宾一带建立了“僰侯国”。这在秦汉以后的史料中多有记述。《珙县志》(旧志)上说:“珙本古西南夷服地,秦灭开明氏,僰人居此,号曰僰国。”
  明朝开国二百年间,朱明王朝对他们发动了十二次征剿。在前十—次血雨腥风的征剿中,由于他们英勇善战,敢于牺牲,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击败了朱明王朝十次征剿。
  僰人之英勇善战,明朝翰林院经筵讲官任瀚,在他所书的《平蛮碑记》中也写道:“……秋七月始计取九丝城。城踞夜郎西,小两壁对望,岩间陡绝四十里,三雄王壁其—亡,控弦数万。王皆强力,晓军事,惯攻战……”官兵们在屡战屡败后,便绞尽脑汁制订出了十—种破僰人的方略并最终取胜。
  珙县是古代悬棺葬最典型、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国乃至世界悬棺最多的地方。珙县位于川、滇、黔三省邻接处,归四川宜宾管辖,现已发现悬棺发现悬棺遗址四十一处,计有悬棺二百八十八具。主要集中在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
  明朝攻破僰人后,将俘获及投降的僰人分散安置。明末崇祯年间,大坝附近居民多为僰人,朝廷仍因其“厥性难驯”,僰人势力大大减小,后来逐渐消亡。
  一个民族的消亡,本就是历史的悲剧。而作为—个曾经雄踞祖国西南的强大民族历经了2500余年的沧海桑田,在距今400余年时却突然从这块他们生存繁衍的热土上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能不使人产生几多迷惑、几多猜疑、几多悲哀……
  “僰人”虽然消亡了,但作为在历史上为开发西南有过重大贡献的民族,中国的历史将会永远保留他们的一席之地。随着僰文化旅游的迅速发展,“僰人悬棺”的历史价值显露出来。
  悬棺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为特征。置棺高度,一般距离地表 10米~ 50米,最高者达100米。置棺方式,一为木桩式,即在峭壁上凿孔2~3个,楔入木桩以支托棺木;二是凿穴式,即在岩壁上凿横穴或竖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穴、裂缝盛放棺木。棺木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尸身,随葬品置脚下两侧,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铁器和麻织品,其中麻织品最多,有少量的丝织品。僰人悬棺的年代,上限未知,下限为明代。
  悬棺俗称“挂岩子”。即把棺木置于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是古代川南一带僰族的葬制,僰人早在战国时期就在宜宾地区群居,并建有僰侯国、僰道县。因其剽悍骁勇,为其历代统治者所不容。他们栖身于荒野荆棘之中,有“披荆斩棘”之誉。明代,僰人称“都掌族”。神宗元年( 1573),四川巡抚曾省吾、总兵刘显率十四万大军将其杀绝。其时,“前军引火炬烧城屯千余,炎焰漫天……赴火坠崖谷者数万……都掌蛮至是尽灭”(《兴文县志》)。
  民间传说僰人未被杀绝,当地何姓人家即为僰人后裔,还说何姓祖先本姓“阿”,因避当朝镇压才改姓“何”。明史有僰人首领“阿大王”在僰都城九丝城被杀的记述。有人曾在当地访一何姓老人,言其始祖何大宁原为酋阿大、阿二同族,后投军至一何姓将军麾下,改为何姓。珙县过去曾有明谚“游稞稞(彝族),范苗子,后山何家挂岩子”。至于为什么僰人有悬棺葬俗,《珙县志》记述:“相传有罗因者,因僰人尝其灭宗,乃教以悬葬岩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也有人说,是诸葛亮用这个办法消耗僰人的力量。三国时,诸葛亮南征路过僰地受阻。他看到天旱地干,就让人放风说;旱灾是由于僰祖坟风水不好,如将棺材移到悬崖上,来年一定好收成。僰人信以为真,就放下战事,忙着迁坟。诸葛亮趁机离去。不料次年果然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于是,悬棺葬便代代相传下来。但在刀耕火种的年代,悬棺如何置于悬崖之上,置于众说纷纭。有说凿岩为路,放棺后又毁掉路;有说先以土填埋崖壁,然后再去土;有说崖顶放绳索;有说搭厢架。究竟如何,仍不得其解。
  僰人悬棺放置方法,有凿岩为穴横放者;有凿岩孔嵌木桩,棺木平置桩上者;也有几具并放或叠放者。棺行似船,头大尾小,多为整根楠木挖凿而成。悬棺葬地周围,还有许多僰人岩画。画面、色泽清晰可辨,多为砂彩绘,均用较原始的平涂技法,线条粗犷,形象生动,题材多样。其作用,或为部族徽记,或为安慰亡者,反映了行悬棺者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
  “僰人悬棺” 的六大千古之谜:族属,年代,为什么行此葬俗,行此葬俗的民族有无后裔,如何将千斤重的棺木置于干仞绝壁之上,悬棺周围绘制岩画的目的和岩画的涵义等等。
  已解之谜:后裔
  明万历元年后,叙南的僰人大规模减少,至崇祯、顺治年间间或出现在文献记载中,后神秘消失,给人留下了疑问。普遍认为,—场战争应该不至于让一个民族彻底消亡,僰人应有后裔存在。而其后裔的去向,当地流传着以下说法:一是他们改名换姓,不敢承认自己是僰人,也不敢再姓原来的“阿”,于是将“阿”姓“阝”改为“ィ”旁而为“何”姓,当地“何”姓即是僰人后裔;第二种说法,僰人散居于云贵川毗连的大片地区,叙南的僰人只是其中的一败涂地部分,现云南横江流域、贵州南盘江流域仍有僰族遗民居住。就是在九丝城陷落之后,也还有不少幸存者,只不过慑于朝廷的镇压,他们不敢再用“僰”的族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其他民族同化罢了。(补充:僰人常用的族名为“都掌”,查文献记载可得,此族名一直至清初仍然在使用)
  当代,在云南省丘北县境内发现了僰人的后裔,他们自称“锅泼”、“僰族”,其他民族称他们“海巴族”、“伯族”,1956年划分民族时,将他们归入彝族白彝支系。目前,丘北境内共有僰人人,分布在双龙营、舍得、官寨、曰者、腻脚、树皮6个乡(镇)20个村民委员会的44个自然村,其中纯僰人村寨19个。当地僰人说:“我们的祖先,是为了躲避战乱才从‘江外’渡江逃到这里的。 至今他们仍保留着古老的语言和服饰,而且沿袭着古老而神奇的习俗。
  站在雄峙险峻的山崖下,仰望着峭壁上那残存的棺桩、数不清的桩孔以及具具棺木、幅幅岩使人不禁想到史称“僰人”的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他们把自己的历史赋予高岩,突然沉于历史的长河,消逝在故纸堆中,只把这奇特的葬制和众多悲壮感人的民间传说遗留下来,供人们去沉思,去感悟,去遐想。
  延伸阅读——僰
  僰 (音bó,类“博”)解释:1、逼迫,2、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僰人之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为“西方之戎”,属氐羌族群。秦以前有僰侯国,位于今四川宜宾地区。滇(今云南滇池地区)和邛都(今四川西昌地区)两部落也居住有大量僰人,史称滇僰和邛僰,与当时川东的濮族同出一源。汉代,其聚居区称僰道(王莽改为僰治),是秦汉时期修“五尺道”通西南夷的起点。主要从事农业,除水稻外,还栽植各种经济林木。本族奴隶主常向外输出奴隶,称僰僮或僰婢。曾发动过反抗东汉统治者的斗争。后一部分渐与汉族同化,另一部分向南迁移,到南北朝时成为僚族的一部分。在汉末以后,僰的名称不见于记载。宋代大理国是僰人(白人)建立的。元、明继续称为僰人或白人。明、清以后称民家。他们都是白族的先民。元以后也称傣族先民白夷为僰夷,最早见于《元史·泰定帝纪》。
  僰最早见礼记王制篇作“棘”所谓“屏之远方,西方曰棘”,郑注“棘”当作“僰”。吕氏春秋侍君览始作“僰”,称“僰人野人,篇笮之间,多无君”。后来史记西南夷传,有所谓“僰僮 ”。说文解字“僰,犍为僰蛮也”。(摘自黄现璠著《广西僮族简史》 )
  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南夷之君,西僰之长,常效贡职,不敢惰怠。”《史记.西南夷列传》:“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笮马、僰童、髦牛,以此巴蜀殷富。”张守节正义:“今益州南戎州北临大江,古僰国。”段玉载注:“接楗为郡有僰道县,即今四川叙州府治也。其人民曰僰。《王制》:‘屏之远方,西方曰僰,东方曰寄。’”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僰道县,在南安东四百里,距郡百里,高后六年城之。治马湖江会,水通越隽。本有僰人,故《秦纪》言僰童之富,汉民多,渐斥徙之。”清陆次云《峒溪纤志.僰人》:“僰人号十二营长,猡鬼、猉狫言语不通,僰人为之传译。披毡衫。女吹篾,有凄楚声。六月二十四日祭天过岁,朔望日不乞火。性悍好斗,卢鹿同声。又好佛,手持数珠。善诵梵咒,有祷辄应。”
馆藏&16037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僰人悬棺&&  在中国四川麻塘坝的悬岩峭壁上,挂着许多悬棺,周边画着许多岩画。远远望去,象一队队的船儿,航行在云海之中,奔向远方。这些悬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棺木和岩画,记载了一个民族——僰族兴衰、消失的千古之谜,引来国内外许多历史学家前来和游人的观赏与遐思,同时也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历史传说  之头的宜宾,古称僰道,是人民聚居的地方。相传,周,和儿子们帮助周武王夺天下,率领的兵将,全是英勇善战的僰族青年。灭了纣后,论功行赏,将僰族青年将军哈段藤,晋封为僰侯,赐地三千里于川南,哈段藤就在川南的长江之头,建立起了古僰侯国。  僰侯与在讨纣的战斗中结成了生死之交,成了异姓兄弟。哪吒因不愿受封,回到僰侯国所在地的翠屏山哪吒庙,由清修肉身成圣,封为中坛元帅,司降魔镇妖之职,为僰侯国保平安、祈丰收作了许许多多事。哈段藤每月十五都要到翠屏山去拜望哪吒,在家中供奉了哪吒生牌神位,早晚三柱香,从不间断。  那时,僰侯国十分兴旺,僰族人靠山打猎,靠水下河捕鱼,在平坝的种植庄稼,住在丘陵的栽果树、种桑麻。那时候在南广的荔枝园种植的已闻名全国,出去求学的僰僮、做生意的商人遍及中原各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河依旧人易老,僰侯哈段藤死后,由儿子继任僰侯国国主,儿子死后,由孙子继任。随着儿孙们分家,各占一方为酋长、都长,僰侯国分裂了。而在南边的另一个民族——东爨乌蛮(僚)人却越来越兴旺,乘机把僰人赶到了贫瘠的山上。  被赶到穷乡僻壤的僰人越来越穷,经常遭到旱灾、洪水、瘟疫以及被其他民族的掠夺,人口牲畜怎么也发展不起来,部落也越来越衰败。  却说边打渔村中的哈渔郎,因有龙女照顾,生活得无忧无虑,渔郎的父亲活到一百二十岁才离开了世。老人临死前对儿子、孙子、重孙们说:“别忘了我们是,别忘了太子爷的恩情。”就含笑离开了人世。哈渔郎当时已是近百岁老人,就把僰国的兴衰故事,告诉了儿孙们,希望儿孙们能使僰人兴旺起来,别忘了祖训。  哈鲟夫妇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名哈旦、儿于叫哈辰、小女儿名哈芳。哈旦已娶妻生子,哈辰、哈芳年纪虽然不大,但已长得五大三粗,在龙婆婆敖慧兰的调教下,入水如履平地,钻地能到鬼域,上天能御风驾云。三人听了爷爷所讲,决心要把僰族兴旺起来,商量了一阵,三人便把自已的打算告诉了龙婆婆与爷爷。哈渔郎当然希望儿孙们能去帮助族人,龙婆婆见丈夫支持,不好反对,想了想对三人说:“你们去可以,不过先得到翠屏山哪吒庙去问问你们的太子爷,他说可以去,你们就去,他说不能去就不去如何?”  哈旦、哈辰、哈芳三人得到祖母允许,立即赶到翠屏山,在哪吒金身前焚香祷告,三柱香后,空中飞下一张黄色灵符样的纸条,飘到哈旦面前。哈旦展开纸条一看,只见上面写道:“速到上罗坝救族人,复国欲建九丝城”。  兄妹三人见太子爷有明示,立即驾起到上罗坝,只见僚人的大都都孟平正领着几千乌蛮兵,把居住在坝中的僰人围困在村寨中,上千名僰族男女老少,如待宰的羔羊,眼睁地看着乌蛮兵牵牛、拖羊、抢粮食、掠妇女。  哈旦大怒,一声大叫:“畜牲大胆,敢欺我族人。”带着弟弟妹妹从天而降,如半天中响起一个炸雷,吓得耶些乌蛮兵心惊胆颤,那乌蛮兵的大部都被吓得从马上掉了下来。  哈旦三人如天神降临,一到地上便呼风唤雨,几千乌蛮兵被卷到一起,伏倒在地,呼喊:“天神饶命!”  哈旦道:“你们以后不准再欺侮我族人,留下马匹武器,滚回去吧!若下次还敢来抢劫、掠夺,定叫你们死无葬生之地。”  几千乌蛮兵,留下无数战马、戈矛刀枪,灰溜溜地走了。  上罗坝的僰人被眼前发生的突变惊呆了,老半天还没回过神来。哈旦三人笑容可鞠地去向人群,哈卫道:“各位同胞,我名哈旦,这是二弟哈辰、三妹哈芳,我们都是僰侯哈段藤的后人。现奉了大子爷哪吒的明示,赶来解救大家。你们别呆在这里了,快去牵马,收拾武器。”  大家听这么一说,都欢呼起来,青壮的年男人都高兴地去牵马、扛刀枪,妇女们围着哈芳问长问短;老人们来到哈旦、哈辰面前,十分恭敬地跪在地上,其中最老的一个老人道:“感谢你们相救,多年以来,我们四分五裂,被外族欺凌,其原因是没有一个人能把我们团结在一起。你们是僰侯的后商,就当我们的头人吧!我们盼你们来已经盼了许多年了。”  哈辰对哈旦道:“大哥,太于爷不是说‘复国欲建九丝城’么?你就答应了他们吧!”  跪在地上的老人们一闻此言,立即俯伏在地:“我们拜见哈大王、哈二王、三公主。”其余僰人男女见状,也立即跪了一大片,高呼:“拜见哈大王、哈二王、三公主”。  哈旦见状,大声道:“都起来,我答应你们,和你们在一起,恢复我们的侯国。”众僰人这才从地上爬了起来。  哈旦扶起那个领头的老人问:“老人家,太子爷说的九丝城可在这里?”  老人摇了摇头道:“周围百里,没有叫九丝城的地方。不过,离这里不远有一座山,足足要九两蚕丝才能统一圈。”  哈旦闻言,一拍手道:“对了,太子爷所说的一定是这里了,我们把城修建在那山上,不就是九丝城了么?我们上去看看如何?”  经老人指点,哈旦兄妹飞到那九丝山一看,只见此山四周悬岩绝壁,只有一条独路可以上山,山顶万圆十余里,林木遮天盖地,几立于坝上,真是天生的城堡之地,只要守住那条独路,就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哈旦把这一千多僰人带到山上,竖起僰侯国大旗,开始修建九丝城。周围几百里的僰人间风而来,很快就在上罗坝洛表一带聚集了七、八万人。人多拾柴火焰高,其中还有许多建筑高手,各种艺人,九丝城很快就建好了。  哈旦打败乌蛮人大都都,在九丝城建国的消息很快传遍四方,特别使乌蛮人心惊胆颤,使朝庭驻守在戎州的总兵,州官、府官坐立不安,认为是僰人在造反,要求朝庭派兵进行围剿。  阿旦竖旗复国后,国库空空如也,带兵收复了许多被乌蛮人侵占的地方。以洛表、上罗为根据地,很快向四方扩展。  乌蛮人大都都孟平,自从被阿旦三兄妹在上罗坝吓跑以后,卧床不起,最后一命归西。临死前,对大儿孟林说:“你速去乌蒙山,求你大伯天罡星孟凡,他学道多年,法术高超,能趋虎豹蛇虫,降瘟作法……。”然后离开人世。乌蛮人大都都孟平死后,大儿子孟林接替了大都都的职位,不久带了两个亲信,马不停蹄真奔乌蒙山,找天罡星孟凡。  这乌蒙山脉莽莽苍苍,系东北——西南走向,在今天云南省的东北部和贵州省的西部,那绵绵余脉仲入四川的戎州边缘,形成了四川盆地的周边山脉和连接云贵高原的一道屏障。  孟林带着两个随从自然先从兴文、珙县境内乌蒙山余脉上山寻找天罡星孟凡。他们不辞辛苦,在那虎豹出没,蛇蜥横行的原始森林中跑了一个多月,那里没有人烟的踪影,吃尽了苦头,只好无功而返。就在下山的途中,进人一座莽苍滴翠的楠竹林前,这竹林之中潮湿阴暗,没有虎豹出入,没有怪兽呻吟,三人以为到了极乐世界,孟林叫两个仆人先进林看看。谁知两个走在前面的仆人进入竹林不到两丈,便发出撕心裂肺的尖叫,孟林被这惨叫声吓得毛骨悚然,只听得一声:“孽障,还不松口,佛爷可要下毒手了。”一个老和尚夹着两个小瓶,从其中一个瓶内倒出两颗药丸,放大二人口中,从另一个药瓶中倒了一些药散撒在二人的伤口上,这才拾起头来问道:“施主,你们怎往蛇虫王国来了?”  盂林拱手道:“多谢高僧救命之恩。我乃乌蛮人孟林,父亲孟平在临死之际让我到乌蒙山,寻找大伯孟凡,我们在大山之中寻找了一个多月,吃尽千辛万苦,哪有踪影,只好下山四处寻觅,误闯入这蛇的王国,请大师指点迷津。”  老和尚道:“你父亲可告诉过你,你那大伯是什么人?”  孟林:“他说人称,是一位高人。”  老和尚:“他还说了什么?”  孟林:“现在僰人兴起,乌蛮人有难,只有请回大伯才能挽回乌蛮覆灭之灾。”  老和尚:“他真的这么说?”  孟林:“他就是被僰人惊吓而死的,临死前对我说的这些话。”  老和尚仰天:“他死了?真的死了么?”  孟林见老和尚问得十分详细,暗想,这老和尚大概就是我要寻的大伯了,见他仰天长叹,忙道:“死了,我爹已死了。”  老和尚望了孟林一眼,点了点头道:“不错,你是孟林,我就是你要找的大伯,天罡星孟凡。看来在劫难逃,我只有违背诺言,跟你走一遭了,我不能看着我的族人遭到灭顶之灾。”  天罡星静修多年,在得道高僧的凋教之下,有呼风唤雨,移山倒海之能,因多年居住在竹海龙吟寺,长期与蛇为邻,除了研制出了治蛇伤的灵药外,还练就了一套能趋使蛇虫毒物的本领。他随侄儿回到戎州都长街的大都都衙内,阖府上下昼夜欢庆,把天罡星孟凡捧为活神仙,成了大家希望和救星。  天罡星孟凡自持本领高强,也过不惯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急于为弟弟报仇,没过几天,就要孟林发兵去攻打僰侯国。孟林立即向戎州府官禀明,愿以自己的乌蛮兵作为先头部队,前去剿灭目无朝庭,举旗复国造反的僰人。那府官与总兵刘挺,自然欢喜不动一兵卒就能平息造反的僰人,当即命令了大都都孟林的进剿僰人。  孟林立即与天罡星孟凡,带领五万乌蛮兵,浩浩荡荡地杀向僰人聚居的洛表和上罗坝。天罡星孟凡见侄儿这样兴师动众,大不以为然。当大队人马到了离格表十多里,安营扎寨下来,天罡星孟凡对侄儿说:“孟林,今晚我就施法,让洛表的僰人通通离开,明天你就兵不血刃地占领洛表镇就行了。”  孟林自然高兴,恭恭敬敬地道:“侄儿这就先谢过伯父了。”  当夜,月朗,天罡星孟凡步出营帐,对着洛表镇双手合什,口中念念有词,只见平地飞沙走石,狂风大作,雷雨交加,天昏地暗。随着风雨雷电,蛇蜥、蜈蚣等各类毒物,潮水般涌向洛表镇。一个更次后,孟凡没法回到营帐调息,孟林见伯父脸色苍白,一声不吭地坐在一旁陪伴,心中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不知大伯作法是否赶走了洛表的僰人。  东方出现鱼肚色,天罡星孟凡才吐了一口浊气,睁开眼睛,望了侄儿一眼说道:“你可以占领洛表镇了。”  孟林的五万乌蛮兵浩浩荡荡进人格表镇,只见遍地是蛇、蜥、蚁、蜈蚣、鼠的尸体,臭气熏天,令人作呕,却不见一个僰人的尸体。天罡星孟凡见状大惊失色,忙取出身上的药瓶,让孟林给几十位乌蛮千户各吞了一颗药丸,以防中毒。  孟林道:“大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天显星道:“实话对你说,我昨夜施法碰到了对手,我们打了过平手。想不到他们也有高人相助,这局面我也没料到。”  孟林犹如当头淋了一盆凉水,见大伯那憔悴苍白的脸色,无可奈何地下令清除这些毒物的尸体,暂时撤出这座令人恐怖的小镇。然而,一切都迟了,许多蛮兵都中了毒,五万人马几天之内,有的拉肚子、有叫头痛、有的倒床不能站立,一批批无缘无故地死去。大都都孟林不敢责怪天罡星,只好含泪下令撤兵,五万人,只回去了几千残兵。  天罡星孟凡留了下来,满腔悲忿地寻找对手,要捞回面子,要报复、要泄岔……。他那里知道,龙女敖慧兰、哪吒是哈旦、哈辰、哈芳他们的保护神。龙女算定天罡星歹毒,会施邪术,趋毒物来残害僰人,早叫居住在洛表的僰人撤到了麻塘坝的山崖上,自己留在镇内专侯天罡星。那天傍晚,龙女带着孙女哈芳,烧了几堆火,让那烟子迷住天罡星和乌蛮军,认为镇上炊烟缭绕,人还在镇上。  二更时分,天罡星施法,龙女念他平日好善乐施,救过不少被毒物咬伤的人,只让他知难而退,没有伤他。对于他趋赶毒物进镇,龙女也不愿亲手杀害这些生灵,只让孙女哈芳在镇内街上倾倒了一些精、一些盐、一些醋,那些毒物进人镇上,各自沾上不同的食味,便互相撕咬至死才罢休。这叫做害人反害已,使乌蛮兵不战而亡,身受其毒害,只有灰溜溜退兵。而天罡星孟凡也弄得灰头土脸,不思悔改,执意要报复。  龙女敖慧兰虽然没有亲手杀死儿万乌蛮兵,但是也有责任,伤了天和,南海龙王受到玉皇大帝:“教女不严,以伤天和”的谴责,被父亲南海龙王召回南海闭门思过去了。临走之时,告诫孙儿、孙女:“天罡星孟凡还会来报复,他善趋毒物,千切小心。”  天罡星孟凡已尝到苦头,知道僰人中有比自己高强的能人,不敢冒然下手,成天象一个野鬼游魂,在洛表、上罗坝、九丝山下一带游转,寻找机会进行报复。无奈,哈且兄妹谨尊祖母的告诫,处处防范,使天罡星一时难以下手。  不久,哈渔郎死了,哈旦兄妹把祖父的尸体,以国礼安葬在上罗坝。谁知,头天埋好,第二天便被刨开,尸体被咬得七零八落,哈旦令人重新埋过,埋人的人回来后都中毒死了。这种事接连发生了好几次,许多老人的坟都被刨开。阿旦兄妹感到奇怪,怀疑是天罡星干的,却又没有证据,便令人日夜守护,看究竟是谁在捣鬼。  一天夜里,伸手不见五指,哈旦亲自来到一座坟旁边,突然发现一股白蒙蒙的雾气向他站的地方涌来,他明白这一定是有人在捣鬼,悄悄拔出佩刀,待那白雾离自己两三步时,突然大吼一声:“妖孽!那里逃!”随及举起鬼头大刀向白雾中乱挥,一颗血淋淋的狗头滚了下地,狗血喷了哈旦一身,哈旦被那狗血喷得倒退几步,一屁鼓坐在地上,顿时感到头昏目眩,心中明白,这狗定是那天罡星孟凡所变,现在斩杀了这歹毒的和尚,自己就是死了也值得。当人们赶到哈旦身边时,哈且己经被那毒血攻心,死在那坟边,和哈旦在一起守坟的僰人,没有一个活了下来。  哈旦死了,哈辰、哈芳悲痛不已,二人把大哥身上的血污冲洗干净,却没有立即下葬,他们怕这几位亲人的尸体,象爷爷和其他老人的尸体一样,埋下后又被猪拉狗扯,暴尸荒野,连死后的灵魂也得不到安宁。  哈辰与哈芳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去问太子爷哪吒怎么办。哈辰怕乌蛮人得到哥哥哈大王死讯会乘机前来报复,让三妹去翠屏山哪吒庙求太子爷措点迷津。  哈芳驾起祥云,很快就到了翠屏山,她在哪吒庙前降下云头,哪吒的两个童儿早已守候在庙门口相迎,其中一个道:“三公主,家师因赴灵山群仙会去了,与你下一道示谕,你拿去自然会排忧解难。”  三公主哈芳接过那张黄纸条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对门坡上树青青,  凿空整木寄我身。  高挂岩上避狗扯,  儿孙后代享太平。  哈芳见了纸上谒语,心中一亮,辞别了两个童儿,如风一般飞回上罗坝,把太子爷的谒语交给了二哥哈辰。哈辰把族中的几位老人找来商量了一下,大家一致认为麻塘坝山明水秀,中间一条溪水,当地人叫僰溪可灌溉坝中田地,两边悬岩峭壁正好存放棺木。  哈辰立即令人把大哥和几位死者的尸体运到麻塘坝,派了几十个青年到对门山的马桑林中,伐木做独木棺,自己和三妹到那高耸人云山崖,去寻安放棺木的地方。二人走到一个岩边,见一处绝壁上凹了进去,上面的岩石状如华盖,决定把大哥安葬在那绝壁“华盖”下,这里又避风又遮雨,人畜野兽都上不去,又符合大王的身份。兄妹二人意见一致,立即飞到绝壁上,打了几根桩桩,以便存放大哥的灵枢。  独木棺做好以后,哈辰兄妹把大哥和另外八位死去卫士的尸体装殓人棺,然后点燃九堆大火,敬祭了天地、神灵祖宗,率领族人打起铜鼓、唱起祭歌,把棺木抬到选定的地方。  众人抬头一看,都傻了眼,开天般高,还在云雾中,棺材那么重,哪个弄得上去?  哈辰与哈芳打了一个眼色,一人伸出一只手抬起棺木,冉冉飞起,飞到高处象两只岩鹰,放好棺木又飞了下来。  事后,哈辰追封随大哥守坟而死去的八位卫士为大将军,后人永继其位享其奉禄。并在悬岩上画了九颗鲜红的印,以示身份尊贵。至今,那九颗印仍然完好留在那岩壁上,人们就称那里叫九颗印。这存放棺木的悬岩尤如两只雄鹰,宿集了无数山鹰,护卫着哈旦遗棺,人们就叫这里为“”。  于是,点化身边亲随,如法泡制,抬起第二口、第三口棺材飞身上岩。至此,这些能飞的人,被称作白人子,永世守护在麻塘坝,苏麻湾、和九丝山几处僰人悬棺墓地。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僰人会飞的美丽传说。相关传说&  关于哈大王三兄妹身世,川南有三种传说:&  一是“人配龙种”之说。据建武乡(今九丝城镇)民间艺人向清志(已故)所搜花灯唱词中,有“龙女奉了神灵命,茅店草舍配哈君。”&  二是“凡人”之说。据建武乡覃浪澄老先生所搜集民间故事记载:“哈大父亲家贫,靠打柴为生,与姨妈家表妹哈莲自幼相爱,所生儿女三人。”&  三是“人狐混种”之说。据兴文县琉秀苗族乡的徐万培、周志正听老人讲过一个故事:明朝穆宗朱载 (在位年号隆庆-年),还在作太子时,好交游至川南,被毛狗精(俗称狐狸精)所迷而同居。回京前曾许下语言,若怀龙种,一定接到皇宫享福。尔后毛狗精一胎生三子,即哈旦、哈辰、哈芳。直到三兄妹长大,穆宗继位后忘其许诺,毛狗精忿而让儿女造反,争其帝位。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1.旭途网: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评论评论内容为网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僰人为什么要悬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