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陆到香港九龙香港土瓜湾邮编马头角道113号地下怎样走

第三方登录:马头角道/土瓜湾道(路口)附近的公交站:
明伦街、中华煤气公司、香港盲人辅导会、马头角道(煤气公司)、新码头街、新码头街(翔龙湾)、九龙城码头、伟恒昌新邨、贵州街、土瓜湾道(新利华中心)、伟恒昌新邨(伟景街总站)、炮仗街(欣荣花园)、欣荣花园、北帝街、上乡道、谭公道。
马头角道/土瓜湾道(路口)附近的公交车:
九巴11b路、九巴11k路、九巴12a路、九巴21路、九巴3b路、九巴5c路、九巴61x路、九巴85a路、九巴85c路、九巴85s路、九巴85x路、106路、九巴5d路、九巴891路、九龙区专线小巴28m路、九龙区专线小巴49路、九龙区专线小巴7路、九巴2e路、九巴41路、九巴45路、九巴6c路、九巴6f路、九巴75x路、九巴85b路、九巴85路、115路、九巴11x路、九巴28路、九巴297路、九龙区专线小巴13路等。
自驾去马头角道/土瓜湾道(路口)怎么走:
请输入您的出发点,帮您智能规划驾车线路。
终点:马头角道/土瓜湾道(路口)
出行提醒:马头角道/土瓜湾道(路口)在新宝工商中心附近(西方向33米左右)。
马头角道/土瓜湾道(路口)附近的热门地点
来赞一个!
准确无误,你值得拥有!
|(<span id="qingbo9)
从马头角道/土瓜湾道(路口)到火车站怎么走啊?
离马头角道/土瓜湾道(路口)最近的餐馆在哪儿?
|(<span id="hhhh1)
我的看法(20-2000个字)请勿发表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
前往论坛发布你的想法!
看这里的人还关注了…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元朗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关链接香港深度美景怡情赏线 - 中国网
· · · ·
香港深度美景怡情赏线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前言】香江处处皆景,但以下MOOK将为你介绍那些不可错过的深度景点,每一处都能让你沉醉其中,不愿离去。到太平山顶观夜景是最Chic的一式,维多利亚港吹来的习习凉风拂面而过,好不惬意,而甫于去年11月正式开幕的山顶凌霄阁里有多家顶级餐厅,特别适合到山顶谈情说爱的情侣们。
星光大道 尖沙咀
交通:地铁荃湾线尖沙咀站F出口,或九广铁路尖东站J出口,步行即可抵达。
地址:九龙尖沙咀海滨公园道
电话:+852-
营业时间:商店9:30~22:30,步道全天开放。
2004年4月启用的星光大道,位于尖沙咀的海滨长廊上,长达440米的步行道,耗资4,000万港币,沿途设有“电影里程碑”,介绍香港电影的百年发展历程,并仿效欧美的电影盛会,邀请包括吴宇森、杨紫琼、刘德华、张曼玉、梁朝伟、李连杰等70多位香港知名电影人士,留下个人手印与签名。这里可说是香江一处结合了电影魅力、璀璨的维多利亚港夜景及浪漫气息三大特色的招牌景点。
香港艺术馆 尖沙咀
交通:地铁荃湾线尖沙咀站F出口,沿弥敦道向梳士巴利道方向步行约3分钟。
地址:九龙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号
电话:+852-
开放时间:10:00~18:00,周四休馆
艺术馆就在文化中心旁,馆内拥有许多的收藏品,包括油画、蚀刻版画及香港的古老石板画。它分成7个展览厅,展示中国古董、艺术品、历史图片、当代香港艺术及特别展览。馆外广场也有公共雕饰作品。
香港文化中心 尖沙咀
交通:地铁荃湾线尖沙咀站F出口,沿弥敦道往梳士巴利道方向步行约3分钟。
地址:九龙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号
电话:+852-
开放时间:9:00~23:00
费用:免费
香港文化中心位于九龙尖沙咀天星码头旁,是一栋滑梯式屋顶的特殊建筑物,内有音乐厅、戏院、电影院等,经常举办多项文化活动,每年更有知名音乐家、舞台艺术家在此表演。
钟楼 尖沙咀
地址:九龙尖沙咀天星码头旁
交通:地铁荃湾线尖沙咀站F出口,沿弥敦道向梳士巴利道方向步行约3分钟。
钟楼建于1912年,高45米,是香港早期的历史性建筑物。以前九广铁路车站,就设于目前钟楼所在位置。后来旧火车站迁移后,遗留下这座钟楼未拆,往昔的繁华,也只能藉由这座钟楼回忆想象了。 
西港城 上环
交通:地铁港岛线上环站C出口,沿电车路线西行;或双层电车上环街市站下车,即可抵达。
地址:香港岛上环干诺道中、摩利臣街交叉口
开放时间:商店10:00~19:00;饮食店周一~周六11:00~凌晨,周日9:30~凌晨。
西港城(Western Market)原为香港邮政局,是一栋爱德华式建筑物,大柱、拱门极具气势。它初建于1858年,1991年重新整修后开放,现为法定古迹。
1楼有许多怀旧的特色小店,2楼则有昔日花布街迁移到这里的十多家布店,提供订做衣服的服务;3楼则是美食餐厅。
兰桂坊苏活区 中环
交通:地铁荃湾、港岛线中环站D1出口,沿上山路径步行约5~10分钟抵达兰桂坊。苏活区则是在D1出口沿皇后大道中步行至阁麟街,搭乘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梯就可抵达苏活区。
苏活区(SOHO)和兰桂坊(Lan Kwai Fong)这两个原本已破旧的小巷,因为外来旅居人士的进驻,奇迹式的发展出另一种生活的重要指标,成为夜生活族最爱光顾的地区。
以兰桂坊来说,除了有明星起带头作用之外,这里酒吧、小馆颇具特色,著名的California乃香港明星经常来的店,玩乐兰桂坊的方法是,衣着尽量Fashion,大大方方、自自然然的闲逛即可。
SOHO区则完全不同于兰桂坊,苏活区可说集各国美食之大成,包括中国菜、印度菜、尼泊尔菜等世界美食,这里通通都有,可以说是香港年轻人饮食文化的大熔炉。
想体验香港人的夜生活,在此建议晚上8点先到苏活区饱餐一顿,11点半以后,再到兰桂坊California一带碰碰运气,说不定能瞧见大明星喔!
太平山顶 中环
交通:由中环花园道山下缆车站(可于中环天星码头乘15C线巴士或于地铁中环站J2出口步行前往),乘山顶缆车登上约373米高的陡斜山坡。或于中环天星码头(地铁中环站K出口),乘15线巴士、1线绿色小巴经公路登太平山。
香港太平山顶的夜景名闻世界,搭乘缆车上山也是很特别的香港经验。如今山顶凌霄阁经过翻新改革,增加了一个全新的观景台和多家拥有无敌景色的餐厅,让人有更多理由上山看夜景享乐一番。
从太平山顶(Victoria Peak)往北俯瞰,高楼林立、万家灯火,而且连接维多利亚港和九龙海景;转南看去便是苍翠香港南区和一望无际的南中国海,多少年以来,不知让多少人沉醉其中,不忍离去。标高554米,太平山顶却是香港岛的最高点。据说,以往一般人不能任意上山顶,只有得到港督批准才可上山,而且只能乘轿子或步行。后来为了兴建避暑山庄就开辟马路,1885年起更花费3年时间,完成山顶缆车工程。山顶缆车是到达山顶风景区最直接、最快速也最有趣的交通工具,还能亲身体验几乎呈90度倾斜上山的刺激。
太平山顶有多处可以欣赏夜景,缆车终点站的山顶凌霄阁天台观景台、山顶广场的餐厅或凌霄阁旁的凉亭都是观景好地点。现在旅客也可以选择在凌霄阁里的餐厅,边用餐边俯瞰香港景色,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和香港半岛酒店隶属同一集团的凌霄阁,经过全新整修后在2006年11月正式开幕。透明的玻璃入口让人微微看到里头的商店,其中包括来自美国的电子游戏发行商Electronic Arts Incorporated、出售巴士模型的80M巴士专门店等。走累了,凌霄阁里也有多家餐厅、cafe让人选择,日式甜品咖啡室Suzuki CaféCompany、全港唯一的饮用水专门店O Bar、提供健康果汁饮品的Jungle Juice,都是轻松的选择。另外,9月、10月在凌霄阁陆续登场的还包括4家星级餐厅,分别有香港知名饮食集团m.a.x concepts主理的Pearl on the Peak、知名建筑师Branko Pahor设计的天一酒家等,特别适合到山顶谈情说爱的情侣们。
皇后像广场 中环
交通:地铁荃湾、港岛线中环站K或F出口皆可抵达
地址:香港岛中环遮打道与干诺道之间
皇后像广场(Statue Square)取名自皇后大道中的广场公园,正对面就是由Sir Norman Foster设计、香港最有名的上海汇丰银行总厦,另一旁则为立法局议事的地点。
这个昔日闻名的小公园,两旁都是高级名店,公交车在周日禁止通行,目前成为外籍菲佣的休闲特区,难怪香港人戏称此处为马尼拉公园。
半山自动扶梯 中环
交通:地铁荃湾、港岛线中环站D1出口,沿皇后大道中,往中环中心方向步行,然后搭乘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梯即可抵达。
地址:香港岛中环皇后大道中
开放时间:上行,上午10:00~午夜;下行,早上6:00~上午10:00
看过《重庆森林》这部电影的人,一定会记得王菲从公寓窗口偷窥梁朝伟搭乘电动手扶梯上班的一幕吧!怎么会有如此邻近公寓的电动手扶梯呢?其实,这是香港政府专门为住在山上居民所建造的,以直扶而上的电动手扶梯代替弯弯曲曲的山路,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电动手扶梯。
手扶梯起点在皇后大道中的中央街市场(Central Marker),沿着阁麟街(Cochrane St.)而行,在荷李活道接上些利街(Shelley St.)、干德道(Conduit Rd.)后进入半山区。全长约800米,沿途高低落差达135米之多,将旧式房子和半山高级住宅区结合在一起。沿着手扶梯向上,可以看到繁华热闹的商业区,这里有许多特色餐厅,连知名摄影师杜可风的家也在此附近。 
香港公园 金钟
交通:地铁港岛线金钟站F出口,至太古广场乘自动电梯直达香港公园
地址:香港岛金钟红棉路
开放时间:7:00~23:00
香港公园(Hong Kong Park)在1991年5月完工后即对外开放。它占地10公顷,内有茶具文物馆、香港最大的观鸟园、视觉艺术中心、温室及餐厅,又因临近中环、金钟商业中心,附近许多上班族也会把午餐带来此享用。
香港茶具文物馆 金钟
交通:地铁港岛线金钟站F出口,至太古广场乘自动电梯直达香港公园
地址:香港岛金钟红棉路
开放时间:10:00~17:00,周一休馆
香港茶具文物馆位于香港公园内,是一栋极富殖民地色彩的建筑物,建于1846年,为香港现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筑。
俗称“旗杆屋”原为三军司令的官邸,在香港市政局规划下,已成为专门收藏和展览各款茶具的文物馆。馆内有9个展览室,分别收藏明、清及民初时期制造的江苏宜兴茶具珍品,并介绍茶具的生产过程。
观鸟园 金钟
交通:地铁港岛线金钟站F出口,至太古广场乘自动电梯直达香港公园
地址:香港岛金钟红棉路
开放时间:7:00~23:00
位于香港公园的观鸟园(Aviary)是全港最大的鸟园,饲养超过150种雀鸟。当你用手拨开两道垂帘进入园内,仿佛置身在没有鸟笼的鸟园里,各种鸟类就在你身边飞翔。
园内盖有一座弯弯曲曲的木桥,行走其上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到鸟儿们一举一动,坐在桥上的木椅更能清楚听见悦耳的鸟鸣声。当然,这里还有许多爱鸟人士,正拿着相机捕捉鸟儿的神态。
礼宾府 金钟
交通:地铁港岛线金钟站下,步行10分钟可抵达
礼宾府为前港督府(Government House),1997年7月香港回归中国后改名。它位在中环半山,是座米白色建筑物,保留昔日的英国传统,现为香港特区行政首长招待外宾之处,将来计划改建为博物馆,展览各任港督在港图片及各种具殖民地风的用具,并作为文艺活动、展览会及音乐会场地。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湾仔
交通:地铁港岛线湾仔A1出口,沿柯布连道行人天桥,经人民入境大楼中环广场,步行约10分钟即可抵达。
地址:香港岛湾仔博览道1号
电话:+852-
开放时间:8:00~22:00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典礼受到全球瞩目,大典举行地点就是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这里于1988年开幕,经过多次扩建工程与填海造地,成为亚洲贸易活动与国际会议的重要举办地点。简称会展中心,这里有大小型展览厅、会议厅、演讲厅和会议室。这里也会举办文教娱乐活动,例如张学友连续30场演唱会、英国国家芭蕾舞蹈团、迪士尼冰上汇演及每年百场以上电影首映活动。会展中心周边建筑向外伸出维多利亚港,而开辟了一座博览海滨花园(Expo Promenade)。在这里可以目击整个香港岛与九龙半岛的夜景,虽然规模、人潮比不上尖沙咀的星光大道,但少了观光客打扰的宁静氛围,反而吸引更多热恋中的情侣前来约会散步。
维多利亚公园 铜锣湾
交通:地铁港岛线铜锣湾站E出口,沿记利佐治街步行即可抵达。
与铜锣湾的热闹景象相比,维多利亚公园(Victoria Park)更显得宁谧。这里是香港人假日的休闲场所,不论是绿叶成荫的漫跑道、游泳池、网球场或露天咖啡座,都是合家同乐的好地方,晨运人士更是到此练太极拳。当然,举办大型活动更不在话下。
钻石山是属于丘陵地形,在香港第一个工业区“新蒲岗工业区”尚未开辟之前,这里全是低矮的平房。然而随着工业区的发展与地铁观塘线的开通,钻石山已经成为高楼林立的住宅地区。游客来到钻石山主要是拜访志莲净院,喜欢逛街的则不会错过荷里活广场。
志莲净院 钻石山
交通:地铁观塘线钻石山站C2出口,沿上元街、凤德道西行步行5~10分钟,即可抵达。
电话:+852-
营业时间:前殿9:00~17:30,后殿9:00~15:30,周三休馆
志莲净院是仿唐代的建筑,为中轴线三进三重一院的格局,座向为坐北朝南。为了能表现寺院富丽堂皇的气势,建筑师运用了大量的斗拱技法,且不用任何一根铁钉,逐一修建而成。由于工程浩大,前前后后共花了10多年的时间,于2000年5月开放给民众参观。
志莲净院除可参拜礼佛外,这里的荷花园、石景等庭园山水,也非常富有古朴的美感。要特别提醒大家,由于志莲净院是香港唯一的“女众十方丛林”,为了不扰修行,后殿开放参观时间,必须有所限制。
虽说来到钻石山主要以参观志莲净院为主,许多受到购物制约的血拼人士从地铁站出来时,还是会受到荷里活广场的吸引。这个商场位于地铁观塘线站出口,一楼是巴士总站,2~4楼则为商场,商场里以女性服饰居多,另外包括餐厅、银行、药房、家电、儿童文具玩具,属于小区型的综合购物中心。
黄大仙祠 黄大仙
交通:地铁观塘线黄大仙站B出口
电话:+852-
时间:7:00~17:30
传说黄大仙约在328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兰溪市,死后于横山得道成仙。
香港黄大仙庙里,信众膜拜的是黄大仙的画像,与一般庙里崇拜神像,大大不同。这段历史得追溯到1915年,道僧梁仁庵携带黄大仙画像来港建庙兴教,在几次灵验的印证,渐渐地得到信众的信服,于是在1921年于现址兴建黄大仙祠。
香港人有句流行语“有求必应,找黄大仙”。到黄大仙庙,几乎人手一签,香客可以拿着签诗到一旁的解签处询问,不论你是问事业、婚姻、学业、健康等等任何问题,解签的老师都能帮忙解惑。一般来说,解签诗每次收费HK$20。解签的老师都号称精通五行之术,包括生辰八字、紫微斗数、手面相、风水、铁板神算等算命方式,任凭客人选择。价格没定数,从几百元到数千元都有。
跑马地 跑马地
交通:可搭乘双层电车往返跑马地,头、末班车时间为早上6:00~凌晨1:00(依各路线略有不同);车资为成人2元港币,儿童1元港币;电车路线共计6条,【坚尼地城──筲箕湾】、【上环街市──筲箕湾】、【屈地街──北角】、【上环街市──铜锣湾】、【筲箕湾──跑马地】、【坚尼地城──跑马地】
跑马地亦称快活谷,背倚着小山坡,因山坡的溪水,夹杂的黄澄澄的泥水滚流而下,而又有黄泥涌之称。由于马场的设立,大批的赌马客、马师都会到附近的茶餐厅,聊聊马经、闲话家常一番,渐渐地形成该区独有的茶餐厅文化。
100多年来马场的兴盛,繁荣了跑马地,不过随着沙田马场的落成启用,这里已不再独领风骚了。旧马场附近,全部都改建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想一窥当年复古情怀的人,也只能凭借马场旁的双层电车,回味怀旧了。
香港赛马会 跑马地
地址:香港岛跑马地
电话:+852-
营业时间:每年9月~翌年6月,逢周三、六、日举办马赛。
香港赛马会(Hong Kong Jockey Club)成立于1884年,除了二次大战期间,因战火关系影响马赛的运作外,100多年从未间断过,不但是亚洲最佳的赛马会,同时也是香港地区最普罗大众的娱乐运动。
为了让国外游客也能体验赛马的乐趣,马会特别举办马场“精装游”和“逍遥游”两种旅游团,让不是赛马的老手的游客,也能体验玩家级的享受。
香港赛马博物馆 跑马地
地址:香港岛跑马地快活看台2楼
电话:+852-
营业时间:周二~日10:00~17:00,周一休馆
费用:免费
香港赛马博物馆(The Hong Kong Racing Museum)共有8个展览厅与1个小型电影院,包括“香港的马匹”、“跑马地的历史”、“沙田马场”、“马的世界”、“冠军人的马廊”、“中国艺术里的骏马”、“专题导览”、“慈善事业”等等,完整的纪录,百年来香港赛马会的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还附设一个礼品部,提供200多种有关马会的纪念商品,有兴趣的游客,不妨逛逛。
香港文化博物馆 沙田
交通:搭九广铁路沙田站B出口,沿大埔公路步行10~15分钟,即可抵达。周六、日,10:00~18:00,每10分钟一班,由沙田火车站至博物馆的免费接驳巴士。
地址:新界沙田文林路1号
电话:+852-
营业时间:周二~四、六、日10:00~18:00,周五10:00~21:00,周一休馆
香港文化博物馆(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采四合院的格局兴建,楼高5层,搭配飞檐屋顶,很有中国建筑庄严的风味。
展览面积达7,500米(约2,269坪),是香港最大的博物馆之一。12个展览厅有6个是长期性的主题展馆,包括有针对4~10岁设计的“儿童探知馆”、介绍香港玩具发展的“香江童玩”、追溯6,000多年来新界发展的“新界文物馆”、超过200多件文物“粤剧文物馆”、岭南画派大师的“赵少昂艺术馆”与世界知名收藏家徐展堂博士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等,展藏多元,新奇有趣。
交通:从中环交易广场搭乘巴士6、6A、6X、260至终点站下车
在100多年前,赤柱人烟稀少,是海盗经常出没的地方。香港人为了方便称呼,便以口语“贼窝”来称谓,但由于广东话的贼窝与赤柱的发音相似,久而久之,赤柱便成了该区的名字。
沿着赤柱大街一间接一间的大小酒吧,是香港岛南部最有名的酒吧区。通常傍晚7点不到,知名度高一点的酒吧就已经一位难求。这里是外国游客的最爱,因此,这些酒吧的装潢风格,也都带着些许异国风。坐在骑楼走道的户外吧台,大口大口地喝啤酒、大声大声地聊天,欣赏海滩的景色,实在是快活呀!
美利楼 赤柱
地址:香港岛赤柱大街90号
电话:+852-
时间:10:00~22:00
来赤柱,主要还是看兴建于1844年的美利楼。这是香港最古老的欧式建筑之一,原本座落于中环花园道,即中银大厦现址,1982年香港政府为了都市更新与发展,便将整栋建物分成4,000多块花岗岩拆除,并于1998年在赤柱堆砌重建。整修完成的美利楼,散发出宜人的欧陆风情,2楼还设有美味餐厅,是本地情侣最爱的约会拍拖地点。
赤柱市场 赤柱
地址:香港岛赤柱市场道
时间:9:00~20:30
这里的赤柱市场道也简直是老外的世界,与你摩肩差踵的几乎都是外国人,有黑的、有白的,全是为了来此采购中国风格的纪念品。这里除了有中国风格的纪念品外,也有物美价廉的便宜成衣与配件,就算预算不多,也可以在这里过足shopping瘾。
牛棚艺术村 土瓜湾
交通:在尖沙咀码头车站搭公交车5号C到中华煤气公司站下,即达;从香港岛出发,则可搭地铁港岛线到北角站下,在北角码头新渡轮码头转搭渡轮到九龙城码头。
地址:九龙土瓜湾马头角道63号
对于喜欢现代艺术的文艺青年型游客来说,位置比较偏远的牛棚艺术村绝对是一个必访之地。这里有点类似北京的798艺术区,集合了艺廊、表演空间等,是个一群有意思的人在做着有意思的事的有意思地方。
艺术村取“牛棚”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地方以前是历史悠久的牛只屠宰中心。1998年香港艺术家受到附近北角的油街之租金低廉吸引,日渐入驻此地,但却遇上了政府收地;后来,香港政府便出资翻新牛棚为艺术村,目前这里已有20多个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团体,或做工作室、或作展览空间。建于20世纪初,这里低矮的红砖平房,被列为第3级历史建筑,与香港其它繁华闹市的高楼大厦完全不同,也因此别有一番风味。
对香港艺术团体稍有认识的人,一定听说过前卫的表演艺术团体,进念二十面体,他们也驻扎此地;而凤凰卫视的知名主持人梁文道也在这里创办了牛棚书院。另外这里也有免费开放参观的艺廊,如艺术公社、1a空间等,而铸铜艺术工作者王振荣的工作室也总会打开大门,欢迎访客。这里也会举办牛棚艺术节、牛棚书展等。
艺术公社Artist Commune
地址:牛棚艺术村12号
电话:+852-
时间:周二至周日14:00~20:00,周一及公共假日休息
费用:免费
1a空间1a space
地址:牛棚艺术村14号
电话:+852-
时间:周二至周日14:00~20:00,周一及公共假日休息
费用:免费
文章来源: 搜狐
责任编辑: 吴阳
] [RSS] []
| 法律顾问:
| 对外服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电话: 86-10-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牛棚艺术村——香港艺术家最后的栖息地
& 很早以前,看过一个纪录片,才知道香港九龙土瓜湾马头角道还有一个牛棚艺术村,而这个艺术村犹如其名,就是设在牛棚之中。这个1908建造的红砖瓦房被香港列为三级文物,前身是香港检疫站和屠房,后来一批香港艺术家栖息在这里,发展成为艺术村。这里曾经禁止拍照,没有邀请不能进入参观,直到2011年,这里才允许自由参观,慢慢被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这里曾经有20多个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团体驻场,其中包括““1A空间”(1a space)、“艺术公社”(Artist
Commune)、“CUTANDTRY”、“录像太奇”(Videotage)、“蛙王”、进念二十面体”、“牛棚书院”等,而著名的凤凰卫视主持人梁文道就是在牛棚艺术村成长起来的,他以前曾经担任过牛棚书院的院长。
&&香港九龙土瓜湾马头角道离深圳有点远,不过乘车倒也是很容易,从深圳罗湖或者福田口岸过关,坐东铁直达红磡火车站,在B2出口下,就能走到巴士站。花上4、9港币,乘坐九巴5C、11K、21路巴士,在马头角道(中华煤气公司)站下,就是牛棚艺术村。
刚下巴士,分不清东南西北,便在车站问了当地的居民,他们说往前走几步就看到。果真没走十几米,就能看到非常特别的一栋建筑物,我猜就是牛棚艺术村。这里没有艺术村的招牌,不过它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明显不同于周边其他香港的建筑物,就是红砖瓦房。
门口只有一个小小的中英文牌子“马头角马头角道63号”。门口还有两名管理人员,问过了不需要买门票,也不需要登记,便进入了一直想去的牛棚艺术村。当然,要来这里参观,也要注意开放时间,只有在每天的上午10时到晚上8时,才允许进入。
牛棚入口的是中庭,是一片大约40平方米的空地,红砖矮墙在两边围起,这两堵墙原来是绑牛用的。刚进入古老的红砖瓦房之中,感觉像是进入了一座空城,除了管理人员之外,没见到一名游客。其实这里如果没有活动的时候,就是这么寂静,不过这样的安静之地,才有让我兴趣大增。更是想深入探访那些有名的艺术家们。
&以前,在香港北角油街,有一批艺术家聚集在那里,后来油街因为重建被港府收回,北角油街艺术村在兴旺了两年时间后就随之消逝。这座1908年建成的马头角牛房,90多年来一直被用作香港牛畜检疫站兼屠房。1999年8月,屠房迁至上水之后,经过香港艺术团体争取,香港政府耗资2600万港币,对这个几乎荒废的地方经过重修,分拆成几个单位,租给本地艺术创作家做工作室,艺术家们将这个落脚点取名“牛棚艺术村”(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
牛棚艺术村有一个中庭,外加有5座红砖平房,各长50米,占地1.7公顷。牛棚艺术村以往由港府产业署管理,一直不对外开放,只限招待已获邀请的团体或行内人士参观,并且只准许在公共空间拍照。直到2011年4月改由香港发展局接管,才正式对外开放供公众参观。
&&牛棚艺术村的建筑为红色红砖平房具20世纪初西方市场的布局,而最大特色是采用红砖建成。根据租约,有关单位是作非住宅用途,但并非只限艺术文化创作用途。艺术家们在这里创作,举办展览,还有各种表演和文艺演出。
在牛棚艺术村的中庭广场,两边各有一面红砖的围墙,墙下该有水泥的饮水槽,这里一看就知道曾经是待宰牛只的饮水槽。当年这里临近海边,港英当局为了屠宰的卫生,将这里作为牲畜检疫站兼屠宰场,迁移之后,这里一度被荒废30年。站在这里,彷佛能闻到当年那股牛圈的气味,无法想象,今天却成为香港艺术的殿堂。
地下的铁环是当年系牛的,牛棚改建之后,这些东西都被保留着,现在还在那里,虽然已经是锈迹斑斑,不过在几片飘落的黄叶衬托之下,更显出一种年代感。
抬头看看这些红砖房的墙外,随处可见的一些布置,都是废弃的物品,看似不经意的摆放,如果你能看看片刻,便已经感觉到了它的艺术气息。
房外,普通的几件不锈钢餐具,加上一点植物,变成了艺术家们的作品。至于想表达什么,你可以在这里慢慢去想象,去体会艺术家们的抽象思维。
猛一看,是一个身披铠甲的高大现代机器人,再仔细一看,却又像是古代的中国狮子。有些作品虽然很具象,不过它所表达的概念,也许是我们无法理解的。
这里是著名的“前进进牛棚剧场”,它是在2002年进驻牛棚艺术村的,是一个自主民营的小剧场。这座小剧场可以容纳60-80人,这里曾经举办过戏剧表演、音乐会、时装表演、录像播放、研讨会、工作坊,以及演员排练等活动,据说这里的戏剧表演都是非常前卫和具有探索性的。
这个剧场经常是在周末晚上八点才有演出,偶尔也会在周日的下午三点演出,可惜我们没能遇到演出的时间。前进进剧场平时都是在排练,禁止其他人员进入。我们无缘进入剧场内部,只能在门前的广告栏欣赏他们在2013年表演的戏剧海报,据说该剧场“新文本运动”作品之一的戏剧《谁杀死了大象》曾经还到北京演出过。
走过剧场,墙外看起来像是一个摆放杂物的地方,仔细看看,彷佛也是一处艺术作品,我不知道这是有意还是无意之间的作为。
据说牛棚艺术村有许多著名的艺术家进驻,例如著名的湿版摄影大师张益平,是香港仅有的几位掌握古老的湿版摄影的摄影师之一,作为喜欢摄影的我一直想见识一下,可惜没能见到他本人,无缘一睹这种古老的摄影艺术。
在牛棚艺术村的小巷子里,看到了一辆商场的购物车,车上还挂着一件破旧的牛仔裤,从摆放的位置和方式来看,绝对不是放在外面晾晒的衣物,应该也是一件艺术作品,至于它想表达什么,你可以去慢慢体会。
据说在艺术村,艺术家们非常欢迎游客进入他们的工作室交流,只是很多工作室都是大门紧闭,我不敢贸然造次。我走到最里面的一号和二号工作室,惊喜地看到一号工作室的大门是开着的,于是鼓足勇气走了进去。
刚进大门,看到一处像是柜台的地方,上面也是琳琅满目,各种物品看似随意,但是细看又是一件件作品。一个写着“内有恶人”的招牌,确实让人想到只有艺术家们才会有这样的张扬。
一个废弃的冰箱,上面满是各类的废弃物,看起来都是艺术品,不过最神奇的还不是冰箱大门,宝贝在里面,冰箱里面全是冰冻的蜡铸作品,以及其他作品,都是小孩子创作的呢,最小的孩子是四岁创作的,据说这个冰箱是保存儿童作品的“百宝箱”,
据说在艺术村的工作室内部,能否摄影需要主人的允许,这时,主人走了过来,我怯怯地问了一声,可以摄影吗?他回答说,当然可以拍摄,而且,你喜欢什么,都可以拿走!我仔细一看,十分眼熟,看看名片,原来他上过电视,他就是著名的铸铜艺术工作者王振荣。
王振荣,大家都喜欢叫他荣哥,他14岁出来做铸造行业,当年还是一名工人,自己做老板之后,专业生产船的螺旋桨。后来有许多艺术家找他按照设计,制作金属艺术品,他接触到雕塑,艺术兴趣非常浓厚,放弃了自己的生意,结束了铸造厂,便开始了铸铜雕塑的艺术人生,直到2000年他进驻艺术村。
荣哥今年60多岁了,至今还在这里忙碌着,他担任内地一些工艺厂的艺术指导,也是香港一些学校的艺术指导,在他的店,经常指导一些学生和艺术爱好者。在他的一号工作室,到处都是艺术品,各种材质,各种类型,在这里,你完全可以消磨一整天的时间。
&荣哥比较看淡金钱,虽然他也为没钱给工作室交租发愁过,但是他不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变卖,他不想让自己的工作室变成一个买卖的小店。他的工作室挂着许多的吉他还有很多书,在这里空间,立即有一种私人书房的感觉。
看似随意的摆放,处处体现了艺术家的独具匠心,如果你喜欢设计,或者艺术创作,不妨在这里慢慢溜达,或许你找到自己的灵感。
这个应该是荣哥早期的铜铸作品,我很想拿走,但是一想到这里将会失去一件艺术品,少了更多人分享的乐趣,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如果每一位参观者真的每次拿走一件艺术品,估计这里很快就会空了。
据说后来荣哥研究过玻璃雕塑和蜡雕,他将外面废弃的玻璃瓶子,例如,酒瓶、酱油瓶、药瓶等等,他将它们弄碎之后,得到了不同颜色的玻璃渣,变成了他的艺术创作材料。
在门口一处显著的位置,摆放着一幅玻璃作品,非常具有童真的活力,不知道是荣哥自己创作的,还是孩子们在这间工作室完成的。
不过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这些玻璃灯,都是荣哥一手创作的,大多数都是大家身边废弃的材料,在荣哥这里变废为宝,成为他创作的材料,创作的玻璃灯悬挂在工作室的上空,格外美丽,彷佛是在一个充满古董的房间里,注入了一股活力元素,据说点亮之后更为美丽。
据说荣哥的作品从来不卖,这就是牛棚艺术村不同于北京的798,那里也有许多的艺术家们聚集,也是一个小资的地方,不过多了许多的商业味道。而在这里更多的是凭借着对艺术的热爱,完全是一种创作的天地。荣哥经常在这里知道孩子创新,靠心去引导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作品。
走出荣哥的工作室,门口看见一个巨大的金属制品,像一个展翅的飞鹰,这个可能就是荣哥的成名之作,据说是当年讽刺港府无法实现的艺术发展计划,他创作了这件大型铜雕作品——《飞鹰计划》。
牛棚艺术村虽然只有一个弹丸之地,不过地处香港这样一个繁华的都市,它的维护依然需要一定的经费,管理部门以很低的租金租给艺术家们,日常维护管理经费由特区政府艺术发展局资助,港府还配备专人负责清洁和保安。进驻的艺术家们每年向该局详细上报年度工作,政府拨款会考量这些报告。
正因为有政府的管理与拨款,牛棚艺术村才没有引入商业机制,这对于香港艺术家的成长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发展空间。因此,牛棚艺术村目前是一个非赢利性的纯粹艺术原创基地,在这里,你感觉不到一点商业的气息,而只有艺术的氛围,这一点让许多内地的游客感慨不已。
当然,也有很多内地游客不太习惯这样的地方,去了之后有一些人还挺后悔凡人,因为在这里一个弹丸之地,你几乎找不到一点娱乐的元素,也没有纪念品可买,更多的只有与艺术有关的事物,甚至是你无法理解的、很抽象的艺术。
如果不是仔细看看,还无法发现这是一个工作室,完全在绿荫的掩映之下,有些艺术家都是深居简出,尽管在工作室他们的作品会非常超前、张扬,但是在外面,这里也没有那么招摇。
著名的媒体人梁文道和胡恩威先后是牛棚书院《E+E》杂志的主编。E的意思是“教育education”,“娱乐entertainment”、“赋权Enpowerment”、“丰富enrichment”和“启蒙Enlightenment”。他们在这里写文章,做实验话剧,成为牛棚艺术村里的先锋知识分子。
这块稀有的艺术阵地被铁丝网包围着,铁丝网上张贴者盆景展的广告,不多的盆景沿着牛棚的边沿排着一溜,给这里的红砖房增添了一丝生机。
透过铁丝网,可以隐约看见一个牛棚,可能是这里唯一没有作为工作室的地方,可以看到当年检疫站牛棚真正的模样,之所以保留这个地方,也许是为了给人们展现当年的场景吧。
四周都是煤气公司的大气罐,完全与这里格格不入,就像香港现代商业社会的噪杂与非商业化艺术的一道鸿沟,在这里有着充分的体现,很难想象有一群香港的艺术家还在这里坚守着他们最后的一块洁净之地。
这里建筑物的招牌式的打扮,清一色的红砖、绿窗、黑瓦旧屋,被很好保存了下来,这个悬挂的三级文物就这样重新活化和利用,如果不是成为艺术村,这个废弃的牛棚估计早会被拆除,不会留下一丝踪迹。
牛棚艺术村经常举办各类展览,这类展览没有任何商业性质,是纯粹的艺术,每次去都会有不同的看点。
我们这次去的时候,在N21展室正好遇上“打不死的六艺展”最后的三天展出。在过渡商业化的香港,许多手工艺术渐渐失去了它的商业价值,随着艺人的老去而慢慢失传,这个展览就是为了传承这些可能会失传的手工艺术而举办的。
大头佛、火龙扎作、打白铁、纸扎、花牌和木工这六项手工艺,以前都是非常常见的手工工艺,在香港慢慢退出了商业市场,展览取名“打不死六艺”意味着它不会消失。
一个蒙面的大侠端坐在沙发上,在做思考状,原来这栩栩如生的人物,也是学生们手工做出来的。这个展览是民间学堂工作坊联合中学生和大专生制作的,为了这些即将消失的民间工艺不至于失传。
打白铁也是最常见的一门手工艺,在没有机器设备的年代,过去我们很多的生活用具都是民间师傅一手打造出来,但是随着生产线的开通,这些手工艺用品越来越显得没有商业价值,几乎都看不到了,即使在内地的小县城,也很难看到打白铁的师傅了。
纸扎看起来很容易,不过要做成这么艺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个用报纸制作的腰鼓,另一端却是一个时钟,显示着时间流逝与艺术的消退。
过去舞龙的时候,总有一个大头佛在大龙前面跳着民间的舞蹈,而这座这个大头佛的人也越来越少。这些学生用不同的材料,练习制作了许多形态可掬的大头佛。
& & 大头佛还有书法配合,吸引人们的注目。
木工属于中国传统建筑工艺“三行”(木匠、泥瓦匠和油漆工)的一项,这个用木工手作的雕塑,显示了人们逐渐地由富裕滑落到贫穷。
与前面带有政治色彩的木工不同,这些木工作品更具有艺术的气息,乐器键盘、编织等板凳,让我们知道除了实用之外,这些东西还可以是艺术品。
过去,人们为了消除瘟疫,消灾解难,民间用稻草(现在为珍珠草)扎成龙,然后点燃香火,游村串乡去祈福,这就是舞火龙。早在十九世纪末,香港大坑已有舞火龙的习俗,现在舞火龙已经在2011年被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可惜能够扎草龙的艺人越来越少。
传说舞火龙只能是男性,在草龙身上插上香火,晚上六时在香港大坑的莲花宫点睛开光,然后沿着香港的綄纱街、京街、新村街、铜锣湾道巡游,最后将龙抛到铜锣湾避风塘的海底,历时四个小时之久,后来舞火龙移到维多利亚公园中秋灯会,为了避免污染环境,火龙最后送到焚化炉烧掉。
很多的展览为我们展示了香港过去的许多手工艺术,牛棚艺术村为了那些濒临失传的艺术在做最后的努力,这些艺术家们在脱离商业化的运作,使得这里成为他们最后的阵地。虽然说这里有廉价的房租提供他们为纯粹的艺术创作保留了一席之地。然而,短期的签约依然留下一丝忧虑,牛棚艺术村的租约中有着这样的表述,“在不影响日后土地发展的情况下,租约可以续签”,商业化的进程随时还会扼杀这块艺术之地。
&离开牛棚艺术村的时候,我们走过土瓜湾的“十三街”的旧楼群,这些以“龙、凤、鹿、麟、鹰、鹏、雁、蝉、燕、马、鹤”等中国传统吉祥物命名的十三条街道,楼龄都超过五十年了,年久失修也面临着消失的困境,如何保护这些历史的痕迹,也是香港面临的难题。与之相邻的牛棚艺术村,大有同命相连的感觉,希望牛棚艺术村和这著名的十三街一样,能够成为香港艺术家们最后的栖息之地……。
提供最新旅行资讯,请关注我的微博:&
我的更多文章:
( 07:27:39)( 08:35:47)( 19:56:04)( 19:10:59)( 20:40:54)( 08:48:03)( 20:28:29)( 08:46:42)( 08:22:14)( 13:28:14)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土瓜湾傲云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