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赶集卖什么赚钱大集卖的东西够便宜的了为什么还是没有人买哪

记者散记:陪父亲赶乡村大集_社会新闻_唐山环渤海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记者散记:陪父亲赶乡村大集
&& 13-11-22
&& 13-11-20
&& 13-11-09
陪父亲赶乡村大集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记者杨盛东)回老家住了一晚,第二天吃早饭时,父亲不经意地说:&今儿是长凝集。&我意识到,也许父亲是想去赶集,于是说:&吃完饭,我们去赶个集吧。&父亲爬满皱纹的脸上露出高兴的表情,我也为自己猜对了父亲的心思而暗暗得意。
  父亲说,他主要是想给家里的两只猫买点毛虾,每次给它们和粥时放一些。母亲说:&你们去赶集,给我买一个大菜板回来,家里的菜板太小,板子也裂了。&我呢,是想给父亲买一副墨镜,因为他的眼睛自年初受伤做了手术后一直怕光,看电视时又酸又痛,还总流泪。
  父亲又去对门顾新家,喊上了顾新夫妇一起去赶集。我知道,父亲是想借这个机会表达一下对顾新夫妇的感激之情,因为平时除了我的两个堂兄,顾新夫妇也净照顾我父亲和母亲了。我开上车,不到10分钟就到了长凝大集上。
  滦南县长凝大集农历逢五逢十开市,是附近最大的集市。下车走不远,便有一处卖眼镜的摊儿。我拉住父亲,帮他挑选眼镜,贵的35元,镜片好一些,便宜的十几元,是塑料镜片的。父亲试戴了两个茶色的墨镜,很喜欢其中的一个。我正要压价,卖眼镜的倒先说话了:&都是一个村的,还是亲戚,你就给25块吧。&原来,他是邻村的,他们村是百年前从我们村搬出去的少许人家组成的,顾新是他同宗的远房叔叔。看来,乡村的熟人社会也有其顺乎世情之处,应与契约社会互补才是。我付了钱,父亲便直接戴着眼镜赶集了,原来,平时他也怕阳光,现在好多了,当然不再摘下来。我则暗暗责备自己心不够细,没有尽早给父亲买眼镜。
  买完眼镜后,顾新夫妇与我们分开赶集。好久未来赶集,父亲一时也找不到卖毛虾的摊位在哪里,我们边打听边走。我们路过一个卖姜的摊位时,父亲问多少钱1斤,对方答10块钱,我便掏钱想买。父亲说:&6块钱差不多,你这儿咋这么贵?&卖姜的妇女说:&不贵,不贵,都这价儿。&我想:都在市场上卖东西,价钱肯定一样,于是不顾父亲反对,自作主张掏钱买了一大一小两块姜。又走了20多米,我们又遇到一处卖姜的,父亲说:&这儿的姜肯定便宜。&我一看,个头差不多,半信半疑地一问,果然是6块钱1斤。我暗自吃惊的同时,也深深佩服起父亲的判断力来。
  路过一处卖香油的摊位,父亲喃喃地说:&家里香油也快没了。&我赶紧冲过去,问了问价钱,想买一瓶香油。父亲却摆手制止,不同意我买。有了刚才买姜买贵了的教训,我想也许父亲是对的,就未买。父亲说:&张鲁庄有份卖香油的,那香油才叫好。&我问父亲是否尝过这家的香油,他表示没尝过。我暗想:您没尝过怎么知道这家的不如张鲁庄的好?但我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跟着父亲走。
  终于找到了卖毛虾的摊位,在第一个摊位前,我又想买,父亲又制止了我,说:&卖东西的就喜欢你这样的,看到就买,也不知道哪家的贵,哪家的便宜,我要把全部摊位都走个遍才买。&我暗暗嘲笑父亲的迂,心想:走个遍,上下也不差几块钱,何必这么锱铢必较呢?最后,父亲在一个摊位前停下了脚步,摸了摸一个塑料袋子里的毛虾,问好了价钱,决定买两块钱的。卖毛虾的说:&多买点吧,这么便宜,别处没有啊。&我便说:&那就买4块钱的吧。&但父亲坚决不同意,说撂不住,后来摊主小声对我说:&你听老爷子的吧。&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我不能按自己在城市里的消费标准与消费习惯来衡量父亲的消费标准与习惯。我拿一两块钱不当回事,可父亲平时没什么收入,当然会很当回事。正如大款拿一两千块钱不当回事,甚至可以一笑而掷万金,而我却很当回事一样。在特定的消费环境中要&入乡随俗&,不然会被人笑话装大。
  这样想时,我张狂的心立即冷静下来,不再轻率地买这买那,显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之后,我们又朝集市的最北头走,准备去买一个菜板。一路上,见到许多有趣的情景。一个卖小百货的中年男子,大声唱着歌:&学习雷锋好榜样,照到哪里哪里亮&&&突然,他又唱起黄梅戏《天仙配》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那男子却旁若无人,依然大声唱着,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一个量身做衣服的摊位前围着两三个妇女,她们在翻看几本服装画册。我问摊主生意怎么样,她告诉我,现在大家都买成衣,订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了,可是自己是学裁剪的,舍不得扔了手艺,还好有几个老顾客总找自己,就这么支撑着。
  终于,我和父亲找到了卖菜板的摊位。我们逐个问价钱,看质量,父亲一时无法决定买哪家的。我却发现,现在农村市场上卖的菜板,有不少都变成了竹质的,而非木质的了。摊主说,竹皮做的菜板更结实,还有一股清香味,比木质的好。我想一想,这个说法还挺浪漫,于是在父亲犹豫不决时,自作主张,从第一家摊位上花22元买了一个竹质菜板。父亲正在和别的摊主讨价还价,我买的这种菜板,一般要价25元,少也就少一两块钱,父亲听说我花22元买的,也就没说什么。
  我们又买了宽粉条、淀粉等物,回到车边时,顾新夫妇已经等我们一会儿了。他们买了十几斤山楂,几斤白糖,准备回家做冰糖葫芦。我突然想起还未买香油呢,于是一个人匆匆返回集市,买了一小瓶香油,又顺手买了12个凉糕、5块炸糕,因为去年过年时父亲说过他爱吃过去不爱吃的炸糕了。
  满载而归的轿车,行驶在初冬的乡间小路上。天空宁静高远,路上轻轻飘着黄灿灿的叶子,大家都买到了心仪的东西,有说有笑,好一幅恬淡闲美的乡行图!
&& 13-11-04
&& 13-10-16
&& 13-09-05
&& 13-08-21
&& 13-08-13
唐山通:唐山生活资讯门户
唐山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唐山劳动日报社主办 技术支持:北方网
环渤海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
当前位置:&>&&>& > 正文
去农村赶大集 年味儿扑面来
&&&& 10:33:07&&&&来源:&&&&
&&&&&& 【网讯】按照农历,农村集市隔三差五就逢一次集,而过了腊月二十四,农村集市是天天逢集,这是历史上遗留下来一成不变的&规矩&。随着龙年春节的临近,我市城乡年货大集又开始火爆起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过年赶大集的传统虽然没变,但集市中的经营品种、供求关系等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如今,除了周边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赶大集,许多城里人也来赶农村大集,采购年货。
农村大集节前&黑压压& 
  昨天,记者来到区蔡集镇,尽管不是平时逢集的日子,但这里早已熙熙攘攘。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打量着千姿百态的摊点,欣赏着一张张甜美的笑脸,这些纷繁的景象告诉我们,又一个春节来了。&蔡集镇的市场过去只是一条路,地方很小,经营品种也不多。上个世纪过年逢集,市场上大都是当地农民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现在不一样了,市场占地面积6000多平米,划行规市,城里市场有的这里样样都不缺。&在市场上经营干货的73岁老人蔡宏胜告诉记者,过去,他家过年买年货也就花二三十元钱,如今过年不差钱,过年开销是过去的几十倍。
  记者看到,市场上土特产品种繁多,价格实惠,吸引不少人的眼球。近年来,兜里有钱的村民觉得年味是越来越淡了,而到热热闹闹逛大集、办年货,却又是很多市民过年的一大乐事。上午11点多钟,黑压压的人群已经密布在农贸市场的各个角落,连马路两边也被各类商贩占领,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提着篮子的、推着自行车的、蹬着小三轮的&&朴素的棉袄、摩登的皮衣在人群中时隐时现。年画春联、猪、牛、羊肉、时蔬干货、水产海鲜、服装鞋帽应有尽有。
乡下年味引来城里人 
  记者在市场内走了一圈,被琳琅满目的商品搞得眼花缭乱起来,平时很少见到的用秸秆扎制而成笼头,春节前成了抢手货。别看它貌不惊人,身价不高,可是年关这段日子里,它却是农家蒸馒头的首选炊具。&过年时都用碱蒸馒头,味道香,特别好吃,以往过年家家户户都会用这种笼头当蒸笼。&摊主老陆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农村很少有人再使用这种秸秆制作的笼头,可是春节前这几天,他卖的这种笼头却十分抢手,每天都能卖出十来个。
  农家养的大公鸡、草鸡蛋,更是深受城里人的青睐。在大集上,不少市区的居民几乎每年春节前都要到农村的集上转转,买点地道的土特产,感受一下农村大集的欢乐,也给城里人的春节增加一些色彩。不少市民认为,市区大商场中,商品虽然琳琅满目,但是一些地道的农村特产却只在农村大集上才有。临近春节,一些逛够了商场的市民也想去乡下大集上逛逛,买点传统的年货,觉得更有年的味道。在市场上,记者看到家住新区的蔡先生也来&凑热闹&,他说此次到农村赶集,就是想买到当地的牛肉和草公鸡。
  集市人气大增,商贩生意红火,口袋里的钱当然也就越赚越多。今年60岁的凡师傅从来没有做过生意,不久前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靠着一辆三轮车,来到集市卖起了烤红薯和水煮玉米棒,虽说是小本生意,可每天的收入都让凡师傅感到喜出望外。&这些都是城里人做的生意,现在农村也不稀罕了。&
 随着交通和物流水平的提高,年货市场上的各类商品可谓应有尽有,人们在选购物美价廉年货的同时,商贩们也就赚得腰包鼓鼓。记者在蔡集农贸市场看到,来自山东青岛崂山的乔六,他已经是第二次来城乡赶大集,销售从全国各地运来的土特产。因乔六能说会道,加上摊前品种丰富质优价廉,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在他的摊点前,时常被人围得水泄不通,尽管寒风凛冽,乔六忙得只穿一件衬衫。&来卖鱼了,这是海里的干鱼,30块钱一斤,你们蔡集都没有的,这是我们山东的特产,还有新疆和田大枣,红红火火吃大枣啊。海米,崂山的海米。
  这里还有山西和云南的核桃。&乔六的叫卖声给农贸市场增添了几分热闹。他介绍说,在多年的生意中,他练就了&一抓准&的好功夫,不论你要干货还是海鲜,无论半斤还是八两,几乎一抓一个准。
  生意红火,却也很辛苦。乔六的摊位两端摆着两个电子秤,生意忙活起来时在盆盆罐罐间左右开弓,他那娴熟的动作犹如一个爵士鼓手在表演。记者询问他一天最多能卖多少钱的货,他说年货大集最高的时候一天销售收入达到5万元。记者在乔六的摊点前看到,前来购买年货的顾客几乎很少有人讨价还价,多出个三毛两毛的零头,他全都忽略不计。
春联福字饰品喜上心头 
  过年历来都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进入腊月,市场上熙熙攘攘的几乎都是买年货的人。说到年货,除了食品以外,春联、鞭炮、年画、小饰品,都是过年必备之物。记者在蔡集镇农贸市场看到,几个街区都摆满了春联、福字、红灯笼等各类红色吉庆饰品,前来购买的市民络绎不绝,围在摊点前,细细挑选喜爱之物。
  专门销售新春饰品十多个年头的蔡先生告诉记者,春联、福字和中国结都是应节商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所以年前这些商品卖得非常好,常常一个人就能买好几样。&年年春节前都逢大集,腊月二十三是亮相,二十五是小卖,到了二十八九就是大卖了。&蔡先生说,年前这几天,农村市场是一年当中最红火的时候。
  贴春联是过春节的主要风俗之一,它除了给节日增加喜庆气氛之外,春联的内容词句也表达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和企盼。人们把福呀、寿呀、喜呀、财呀统统写进了春联,目的是求个吉利,图个喜庆。看到这红红火火的春联和各种饰品,品种、花样繁多,让人目不暇接。&福字、门对子、灯笼、单福,这些喜庆的东西大概有四百种,现在居家过日子都很富裕,手写的对联基本看不到了,印制的对联都经过装饰,贴在家里特好看、特喜庆。&蔡先生说,除了这些传统商品好卖,生肖饰品更是走俏。春节后是龙年,与龙有关的饰品刚一摆出,很快就被销售一空,与往年相比,销售量也是大幅上升。蔡先生介绍说,以前逢大集卖这些一天也就几百块钱,这两年逢大集每天都能卖四五千块,他预计腊月二十八那天销售收入超万元。
农村大集不变中的演变 
  据蔡集工商所的同志介绍,过年逢大集真是一年一个样,风俗未改,可内容却在一年一年发生变化,很多老百姓把过年赶大集当成节前必做的事,不来赶几次大集,似乎感到过节很不热闹。&过去,老百姓养猪养羊很零散,不像现在规模化,所以在过去的时候,免不了有猪羊经营场地。随着时代的变迁,消费类商品占据农村市场主流,而猪羊市场却退出了历史舞台。&在采访中,记者没有看到有人出售猪羊。蔡集镇村民蔡兆威老人介绍说,如今的农村大集,也逐渐向时令化、成品化方向发展。&过去卖的八角、桂皮都是整个的,现在有电磨,谁想要粉状调料就现场加工好。&一位卖调料的摊主说,现在农村人的消费也在服务上提出了要求。
  在一个经营摊点,记者看到一位老人出售约有鸡蛋大的面团,一元钱一块。经询问得知,这本是用于蒸馒头的酵母,当地老百姓都称之为&糟引子&。&过年蒸馒头是习俗,但很少人家会留下&糟引子&,没有它就没办法发面,我这是为大家服务。&这位老人说,他做这生意并不是为了挣钱,主要是给没有&糟引子&的人家提供方便。
  市场很大,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中也给人带来很多遐想。春节大集,由来已久的年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愈加繁荣,令人流连忘返。
责任编辑:
&&&&您想爆料吗?请登录进行爆料,也可登录爆料。禁止虚假信息!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 图片新闻
24小时点击排行
沭阳网讯 9月23日,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来沭阳县开展信访接待工作,倾听民声,解除...
??????????石家庄报业集团:
石家庄今日天气
农村赶大集寻找地道的年味
■上庄大集人山人海,从京赞公路到西三环足有2公里长
■有市民说,“春节前不赶一次上庄大集,总感觉像是没有过年”
  ■李双双老奶奶还在卖自制的虎头鞋。
  ■元氏县的李大哥销售自家酿制的黄酒。
  ■崩爆米花的摊位不时发出一声巨响。
  ■高粱秸秆做的饺子帘、笤帚。
春节将至,省会很多市民扶老携幼到三环周边乡镇赶大集买年货、赏民俗、寻年味,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过节方式。市民们赶大集不仅仅是怀旧,更是被丰富的货品和实惠的价格所吸引。不过,也要小心骗子和伪劣商品哟!
□文/图 本报记者 孟醒石 通讯员 解卓伦
上庄大集各种摊位足有2公里长
昨日是腊月二十三“小年”,又逢上庄大集,各种摊位从京赞公路向东一直摆到了西三环,足有2公里长。上午10时,已是人山人海,还有不少市民拖家带口乘坐325路、357路公交车,从三环以内的城区赶过来。其中大多数是老人,他们拉着带滑轮支架的大空袋子,专门来此采购年货。“春节前不赶一次上庄大集,总感觉像是没有过年。”桥西区茗秀园的张大爷说,早年西王、张营村的集市也很大,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集市被挤到一条小街里,货品很少,赶着不过瘾,他们就来赶上庄集。
在上庄集上,还有几个手拿长镜头相机的摄影爱好者,刘智慧就是其中一位,他说:“赏民俗最好还是到集市上来,这里的年味更浓。”大红灯笼、年画对联、干鲜果品都是大路货,而真正的老民俗还需要用细心的目光来发现:那位年近九旬的李双双老奶奶,还在角落里卖她亲手做的绣花鞋、虎头鞋,身体依然硬朗。那位用手摇炉崩爆米花的中年男子,还会时不时放出大炮一样的巨响,吓人一跳。而本报曾报道过的磨刀老师傅赵文魁,已经因病回老家了,春节将至,很多市民的刀剪没处磨,都感觉特别遗憾。唯有消失之后,才会感觉到这些童年记忆中的老手艺老行当的可贵,如今也只有在乡镇大集上才能看到。
除此之外,还有元氏县的李大哥,开着三轮车,拉着几大桶自家酿制的黄酒,“平时我们都自家喝,只有春节前才来上庄卖。”还有商贩现场制作麻糖,贩卖高粱秸秆做的饺子帘、笤帚,出售装枕头的荞麦皮、黍子皮。“大人枕头用荞麦皮,小孩的枕头用黍子皮。这些原生态的东西,超市很难见到了。来,给我称三十斤。”一位老大爷说。
爱吃猪头肉的,这里有刚出厂的生猪头;爱吃烤羊腿的,这里架起整只羊,现割现卖。市民们赶大集可不光是为了怀旧,还因这里商品的丰富和价格的实惠。行唐红薯、赞皇大枣、平山核桃、新乐红薯粉条整车整车地卖,都是地道的土特产。
赶大集当心骗子和假冒伪劣商品
大集热闹异常,也给了浑水摸鱼的人机会。赶大集第一个要防的就是小偷。昨日记者看到,当地民警、协警三五人一组,在大集上来回巡逻,维持集市治安。第二个要防的是假冒伪劣商品,比如有人摆出很多衣服,声称是各种名牌断码尾货,但做工粗糙,颜色不正,一看就是假货;有商贩兜售的玩具汽车,刚玩了一会儿,轮子掉了一个;还有商贩缺斤短两;这都需要顾客耐下心来,货比三家,讨价还价。第三个要防的是无孔不入的骗子,他们专门针对有贪小便宜心理的老年人,设好圈套,请君入瓮。
昨日11时许,记者看到,在上庄集贸市场东门西侧一个隐蔽的角落,一群老人围着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男子站在凳子上,正在宣传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鞋垫,声称只要垫了他的鞋垫,就能治疗各种腿脚麻木、高血压、心脏病。男子先说他们只是某公司的市场推广人员,要把鞋垫免费赠送给各位老人试用。男子每赠送一轮,就让围观的老人听他口号,同时举着鞋垫。如此一来,又引得不少老人加入进去。
等很多老人拿到鞋垫后,男子又改口:“大爷大妈们,你们看我口干舌燥挺可怜,就赏我一口饭吃。每副鞋垫5元钱。”有的老人给他钱,有的老人不给。而给他钱的老人,随后又得到一种盒装的保健品奖励。没给他鞋垫钱的老人见状,又抢着付款。
记者见状,就举起相机对着这名男子拍了一下,没想到被他发现了,他举起手来指了指记者,旁边蹿出一个穿黄棉袄的光头男子,让记者把相机中的照片删了。为避免冲突,记者删除了照片。随后佯装在周围拍别的场景,过了一会儿,又转回去对他们拍了几张。
随后,记者联系了上庄工商分局,对这帮可疑分子进行举报。执法人员赶到现场,这帮人趁人多混杂,溜走了。执法人员便对整个市场进行了排查,对一些不良商贩进行了坚决的清理。
对此有专家感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的集市都消失了。而三环周边上庄等乡镇的集市,却成为很好的补充,使得“到乡镇赶大集”成为一种生活和过年的方式。三环周边各乡镇也应该从中看到市场商机,切实完善各种服务和管理,把集市做大做强,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视频新闻&&|&
互动访谈&&|&
今日焦点&&|&摘要:农村人都喜欢赶大集,尤其村里的老人们,没事的时候都喜欢到集市上去逛逛。冬天更是如此,就走路去当做遛弯了还锻炼身体,就算什么都不买也觉得开心,更乐意感受这热闹的氛围。大集上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商品和新鲜事,
农村人都喜欢赶大集,尤其村里的老人们,没事的时候都喜欢到集市上去逛逛。冬天更是如此,就走路去当做遛弯了还锻炼身体,就算什么都不买也觉得开心,更乐意感受这热闹的氛围。大集上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商品和新鲜事,对于孩子也有无比的吸引力,从小就跟着老妈赶集,自然也特别的熟悉,尤其是大集上的特色美味,到如今想起来还流口水。在农村的集市上豆腐脑是一大特色,小时候总要到集市上喝一碗豆腐脑,五毛钱管饱。老家的的豆腐脑功夫主要在汤上,是用猪棒骨肉熬成的老汤,据说还添加了各种的中草药,在加上自己炸的酥片,吃起来特别的可口。这么多年以来早就成集市上的招牌,农村人做买卖靠的是口碑,这豆腐脑口味也始终如一的地道。放到以前在集市上吃吃喝喝会被人说“不过日子”,现在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也乐意到集市上尝点不一样的味道。小笼包是集市上最常见的小吃,现吃现包,各种的用料都是在集市上买来的,相比外面要干净许多。这老板也是一个实在人,小笼包的个数包的比别人家的多,连个头也大不少,一提都能吃的饱。农村的大集上火烧裹肉最让人眼馋,刚烤出来的火烧特别的脆,就算什么都不加也很有口感。若是在里面裹上一点猪头肉或者香肠,味道更是了不得。小时候一个火烧裹肉只要两毛五分钱,算上里面的肉也才五毛钱,跟老妈赶集的是总是要给买上一个。这火烧简单用草籽包好,拿到手里还是热乎的,一边赶集一边吃,特别的惬意。农村的大集上有做羊汤的买卖,比较冷天里吃的人更多了,暖烘烘的吃上一碗特别暖和。不少到集市赶集的人都会要上一碗,越喝越舒坦,连带这身体都暖和不少。羊汤的也是真材实料,老板为了做宣传甚至当街宰杀了一头肥羊。花不多的钱就能吃到这样的美味,也只有在农村的大集上才能遇到。老家里以面食为主,最近一些年各地的特色面类在集市上流行。吃惯了本地的口味,这些不一样外地的面也很是火爆。在集市上卖东西要起个大早,甚至都没有时间吃上一个热乎饭。对于赶集的人来说,吃一碗面也最合适了,也省的在家里做饭还特别的实惠。农村的生活在变好,人们对于吃也有了更多的追求,大集上的美食样式也更多起来。现在的农村集市不仅是生活用品的交易场所,也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百家号作者平台APP
扫码下载安卓客户端
便捷管理文章信息
随时查看文章收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赶会跳舞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