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IG今天被钉在中国电竞发展史史耻辱柱上

LOL:Faker最不愿被提起的黑历史!曾经被打到20投!
LOL:Faker最不愿被提起的黑历史!曾经被打到20投!
在RANK中,最常见的就是前期极大劣势,玩家心态崩溃,在公屏嗷嗷叫20投。虽然这在RANK司空见惯,但是在职业比赛上,也并非凤毛麟角。
4. IG vs OMG
这是发生在LPL常规赛的一段,这个时候的OMG还是属于刚刚组建成全华班,除去夕阳,SMLZ还不是顶级ADC,ICON也只显示出一定线上能力,清一色稚嫩的少年。而IG当时的状态,因为有ROOKIE的逐渐适应,显得无坚不摧。在IG前期铺垫巨大优势之后,OMG无奈选择在22分钟左右投降。
3. IG vs FNC
第三名同样是IG,这个素有神经刀功底的队伍在重新回归到世界赛舞台却显得狼狈。除去所谓的泄密风波,其实更多的是IG在世界赛的舞台,放不开手脚。初期的换线失败,前期的打野节奏崩盘,以及团战的失利,直接导致了IG心态崩盘,按下了投降按钮。
2. ING vs LD
这虽然是来自LSPL的比赛,但是去年的ING可谓兵强马壮。拥有死亡宣告,韩国上单,以及TBQ。但是他们却在和LD的比赛中品尝到苦果。20分钟不到就落后9千经济。这直接倒至ING20分钟投降。而戏剧的是死亡宣告和对于发生巨大矛盾,之后的故事,emmm,大家应该都能想象到,比如损坏公物啦,教练要关门啦。
1. EDG vs SKT
或许很多人对于EDG内战无敌,外战无力有所不满。但是EDG在世界性的比赛也曾创造过不朽的战绩。在MSI的比赛中,EDG创造过许多场景,而大家或许都记住了KORO1,记住了PAWN,但是EDG在第三场直接打投了SKT,迫使不适应版本的FAKER登场,而这一次,电竞王朝的SKT被钉在耻辱柱上,令人无法忘记。如何评价 TI6 Wings 战队夺冠?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798,628分享邀请回答341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如何评价“四人退役吹成神,一人坚守喷成狗”这句话?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15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分享邀请回答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如何评价b站知名up主瓶子君152在2018英雄联盟季中邀请赛中的各种言论?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239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3,397分享邀请回答4294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68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优秀作文《杨绛的散文短篇》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_zuciwang.com
当前位置: >
> 优秀作文《杨绛的散文短篇》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优秀作文《杨绛的散文短篇》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作文一:《杨绛的散文艺术》7200字2003年巴金和杨绛分别获得“文学先生”和“文学女士”称号。人们通常把这一称号的获得者看作本年度最有影响的文学人物。巴金迈过了百年门槛,92岁的杨绛出版了散文新作《我们仨》。9万字的《我们仨》七月出版,9月已经是第7次印刷,印数高达21万余册,并且登上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数周排行榜和台湾《中国时报》“十大好书”之首。
耄耋老人杨绛的笔底春秋非但没被人生暮冬切断,反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我们仨》给杨绛带来空前的声名。
杨绛在《我们仨》之前出版的散文作品主要有:
《干校六记》,1981年在大陆和香港出版,译成英、法、日、俄等外文;
《将饮茶》,1987年在大陆和台湾出版,译成英、日等外文;
《杂忆与杂写》,1992年花城出版社出版;
《杨绛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三书合为一体,可算1994年之前杨绛的散文总结。
《杨绛散文》卷首译19世纪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杨绛的散文创作谈或“夫子自道”。杨绛散文很少涉及自己生活范围外的事,即便写生活范围之内,也极少涉及如“海外游踪”等本来可写的内容。《艺术是克服困难》等文艺杂谈也屈指可数。钱钟书曾把《干校六记》和他并不喜欢的《浮生六记》类比。杨绛散文也关注浮生琐事,写自己的亲历、亲感、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和事。这些家事、小事、身边事,却迥异于当下流行的“杯水风波”,表现的是大智慧、大境界、大胸襟,还呈现出一种历经沧桑的浩然之气。杨绛既烤着自己的生命之火,更烤着著名学者钱钟书的生命之火,到《我们仨》,又烤着爱女钱瑗的生命之火。人们常说蘸着血和泪写作弥足珍贵,杨绛以生命之火烤出来的散文极品,自然有不同寻常的审美意义。
一、《我们仨》营造的温馨世界
《我们仨》可谓中国式“追忆似水年华”,营造出堪称文学研究界“第一家庭”的温馨世界。《我们仨》的主要内容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篇长文开头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我们仨》写家庭60年的风风雨雨,从青年留学生夫妇客寓英国,抱着婴儿移学法国,到垂垂老时在不知什么人“过问”下搬进宽适、优美的三里河寓所。作者着眼于家人相聚、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政治运动层出不穷,钱家人却总是偷空读书,丈夫读,妻子读,孩子读,是个读书家庭。他们“从未间断工作”,钱钟书写《宋诗选注》,翻译毛主席诗词,杨绛翻译一部部名著,钱瑗从学俄语到赴英国留学……《我们仨》写钱氏夫妇如何“工作”,却很少写夫妇在文坛、学界的才华卓著、风光风云,作者总是把夫妇之间、父母与女儿之间的挚爱,当成写作的感情中枢。作者似乎将故去亲人当作活生生存在,跟他们娓娓而谈。对家和家人的沉思冥想、甜蜜回味,使本应充溢孤苦之情的老作家,呈现出坦然、淡然、宁静,充满着幸福、满足和自信。
《我们仨》绘出大学者钱钟书一些鲜为人知的事。钱钟书拙手笨脚,不会打蝴蝶结,使筷子一把抓;第一次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门牙;从英国转而留学法国的钱家“大阿官”居然会煮豌豆鸡汤伺候产妇;1972年钱钟书平生第一次划着火柴;1982年钱钟书刚刚因为辞掉文学所“顾问”而高兴,不料次日被任命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苦着脸告诉妻子,被笑作“今番捉将官里去也”;……这些“花絮”从似乎微不足道的方面描述出学者钱钟书的为人。
《我们仨》也透露出钱家跟“政治”的联系:钱氏夫妇从不唱也不爱听“爱国高调”,关键时刻却有“基本的感情”。20世纪40年代末,钱氏夫妇如果要离开中国,并非无路可走,但“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这“倔强”又使“文革”中的钱氏夫妇对江青让住钓鱼台的传话“呆着脸,一言不发”。
就人物形象而言,《我们仨》只能算对《钱钟书写〈围城〉》和《写〈围城〉的钱钟书》、《干校六记》、《丙辰丁未年纪事》等散文中已定型的钱钟书夫妇形象作补充和润色,《我们仨》里最鲜活、生动、感人的形象是钱瑗,一个令人称赞和惋惜的好人。
父母称“阿圆”的钱瑗襁褓中渡英伦海峡时被外国人叫“磁娃娃”;回国后“成为爸爸(外公)家的中心人物”,爱称“圆圆头”;两岁半时,别人识字她在一边看,将《看图读字》倒过来读得一字不差,外公感叹“过目不忘是有的”,爷爷称赞“吾家读书种子”;“圆圆头”成了钱瑗,则懂事、有礼貌、富才情,还特别知道爱护、保护父母,“多年父女成姐弟”,钱钟书跟女儿最“哥们”,按生活能力,女儿是“姐姐”,父亲倒是“弟弟”。……像钱瑗这样家教好、智力好、脾气更好的女性,却硬是在生活中总得不到好的际遇。她本该是贤妻良母,丈夫却在“文革”期间自杀;靠父母遗传和言传身教,靠自身聪颖和奋斗,她理当成为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又一代权威,却在风华正茂时于政治运动中浮沉,在年富力强时身患绝症;更残酷的是,义不容辞应担起详细描述“钱钟书夫妇”任务的钱瑗,竟然在年迈的父母之前走上不归路……天妒英才,太惨,太可惜,太不公平!
法国诗人邦维尔说:“世上没有一部杰作不引起无数的非难。”[1](P5)《我们仨》的出版,却在海内外刮起以颂扬为基调的杨绛旋风。香港卫视中文台、欧洲台、资讯台、凤凰网……好评如潮;新浪网、雅虎网、新华网、人民网,铺天盖地。随便点击一下“新浪网”,就可看到:人们称赞“钱钟书夫人”“却喜大家作郑笺”,“回忆特殊家庭63年风雨路”,写出“完美中国知识分子理想爱情婚姻现实模本”……也有的论者说:“我向来不喜欢钱钟书夫妇”,并考据出某当代作家的某小说中的一对青年留学生夫妇就是影射、讽刺钱钟书夫妇。 不管多好的作品都不会得到百分之百读者的喜爱,人之常情,不必大惊小怪。
二、以清淡之笔绘浮生众态
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是人物塑造。杨绛写人,不用轰轰烈烈的斗争场面,也不作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不哗众取宠,不作惊人之语,而是平平常常甚至于平平淡淡。以清淡的文笔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
钱钟书是杨绛笔下永不枯竭的人物“源泉”。痴气旺盛的钱钟书,是杨绛笔下最精彩的人物。“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这句著名痴语曾经广为流传。杨绛写钱钟书,是在《围城》热中,应清华同学、党内理论权威胡乔木的建议而写。此前在《干校六记》中,钱钟书早已登场亮相。作者声明她写作时“既不称赞,也不批评,只据事记实”。外人眼中的大才子,在杨绛笔下却充满着呆气、“痴气”甚至淘气:幼年时喜欢玩“石室里的和尚”;14岁时因为写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的文章被父亲痛打一顿,引起发奋读书的志气;大学课堂上画《许眼变化图》;在牛津读《版本和校勘》读得太累,每天读本侦探小说休养脑筋,休养得梦中手舞足蹈,结果考试不及格只好补考;忙里偷闲竟在妻子脸上和女儿肚皮上画画儿;在女儿被窝里埋“地雷”;任教清华后,跟林徽因女士为邻,两家的猫争风吃醋,钱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支,半夜三更起床帮自家的猫打架……“痴人有痴福”的钱钟书是书痴,书也成为他“命中的禄食”,给他源源供应。读者关心的钱钟书,是写《围城》的钱钟书。杨绛就写如何写《围城》的钱钟书。《围城》是虚构小说,杨绛目击这部书的产生,从当年经历提供了《围城》形成的第一手宝贵资料:某几个角色有真人的影子,事情却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杨绛说:“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经验。要从创造的故事里返求作者的经验是颠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过创造,就好比发过酵而酿成了酒;从酒里辨认酿酒的原料,大非易事。”这既是研究《围城》和钱钟书的重要参照,也是文学创作经验的精炼总结。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先生是又一个灵动而富风采的人物。这位先后留学日本、美国的法学家做过胡适的老师,是卫护“民主法治”的“疯骑士”。他在旧中国做省高等审判厅长时,坚持司法独立,和庇护杀人犯的省长、督军顶牛;在京师高等检察长任上,把贪污巨款的总长许世英扣押一夜,不许保释,家中一夜电话不停,都是“上级”讲情,却愣是不听,因而受到“停职”处分;在上海法庭上杨大律师“故意把腿跷得高高的,侃侃而辩”;任浙江高等审判长,正直不阿,连岳父讲情都不听,被人以“顽固不灵”的罪名告到袁世凯面前……铁骨铮铮的大律师又是性情中人,做起法官来,有时忘了自己是律师,而成了当事人。最应该懂得金钱的律师,经常帮别人争回遗产和金钱的律师,偏偏对金钱和家产最不在乎;以律师为终身职业,却喜欢做植物标本,写《诗骚体韵》……杨荫杭另一重要价值是:他是几位有成就的杨氏子女“凝重有威”的慈父,是子女自立、自强,终成栋梁的榜样。杨绛用时间丝线,穿起父亲生活中一粒粒珍珠,光润照人。
“三伯伯”即三姑母杨荫榆,是杨绛笔下有特殊风采的女性。因鲁迅先生的崇高威信,在“女师大风潮”中“镇压学生”的杨荫榆多年来一直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但她却是在日寇陷苏州时因骂敌遇害的爱国志士。杨绛接受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之请,写了《回忆我的姑母》。“她很不喜欢我,我也很不喜欢她”的感情,使杨绛对杨荫榆的回忆有更多客观性。大名鼎鼎的女师大校长是在冲破了封建包办婚姻的束缚后,到美国留学,回国不久,就因为女师风潮不得不回乡,在家里被家人开玩笑地称为“大教育家”,却连侄女儿都不想受她的教育、不想接近她,“孤立”她。曾经留学国外的新女性,却“从来不会打扮自己,也瞧不起女人打扮”。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怪物”的女性,“不止一次地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最后被日本兵杀害在家门前。生前经历磕磕绊绊,死后棺材都来不及刨光,“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杨荫榆是个一直没找到生活位置的悲剧人物,本可以做贤妻良母,却因为跳出了封建婚姻就再也不想做贤妻良母;本可以用留学得来的知识有所作为,却糊里糊涂被革命潮流打下去成了“落水狗”;跟人打交道的才能不如跟猫狗打“交道”的本事,自己骂自己是“开盖货”(笨蛋或“不开窍”之意)。……这是时代的悲剧?性格的悲剧?抑或家庭的悲剧?杨绛不作任何评论,只是把她深藏心底的“三伯伯”鲜为人知的事迹,细细地絮絮道来,既不刻意回护,也不拔高,却耐人寻味。
情致绵绵画钱钟书,笔歌墨舞写杨荫杭,温情脉脉忆杨必,三言两语道杨荫榆……杨绛笔下的人物,各有各的风采,就连那些“小人物”,如临终前一天还来给钱家送鸡蛋、好像镶在门框里的车夫“老王”,自称“谈恋爱”的佣人顺姐,“文革”中“管制”牛鬼蛇神的革命群众、杨绛称之为“披着狼皮的羊”……甚至不能称人物只能叫“形象”的小趋(干校小狗)和花花儿(钱家的猫),都落笔即见神采,三笔两画,神态毕现。
人们喜欢称杨绛为“钱钟书夫人”,钱钟书写《围城》时,杨绛也曾以“灶下婢”自居。杨绛却绝对不是丈夫“大树底下好乘凉”者。《唐·吉诃德》为她赢得了西班牙国王的奖励,柯灵称赞她的文艺杂谈《春泥集》有分量。为杨绛赢得文坛最大声誉的却是她的散文。散文家笔下最有神采的形象,似乎不经意间绘出的人物,却恰恰是散文家本人。活跃在杨绛散文中的“杨绛”即“杨季康”,是个爱读书、爱写作、爱家庭、爱人与人之间真情的善人;是个世事洞明、处事练达、有识见、有胆量、有几分儿童式好奇心,爱“冒险”,喜欢“包打听”,经常冷眼观世却又善于与人沟通的能人;是个爱父母、爱丈夫、爱女儿的柔美女人;也是个百折不挠、不服输、不服软、不怕啃硬骨头的女强人。春风得意时不得志忘形,运交华盖时不气馁志短。世界有千般变化,我有做人的基本底线。困难情况下求生存,泥泞路上求前进,黑云压顶时望光明,孤苦伶仃时顽强地点亮生命之火自我烤暖。杨绛式的聪明,杨绛式的颖悟,杨绛式的韧性,杨绛式的宠辱无惊,在当前讲究利益的社会,愈加难能可贵。
三、老辣的文笔及“魔幻散文”
杨绛散文有淡雅、睿智的风格。有论者说:“杨绛的文字,如一方玉。外表朴素,不炫示,叫人望去油然生宁静心情;她还能准确,节制,不枝不蔓,叫人体会一种清洁之美;玉当然又绝不冷硬,她显出温和,淡淡却持久地散发;还有润泽,透露着内在丰富的生命律动。”[2](P8)
这样分析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够全面。除了《杨绛散文》、《我们仨》,杨绛散见于报刊的散文,如刊于1998年第5期《文学自由谈》的《答宗璞——不得不说的话》;记述与“文革”“强邻”打交道的文章。这类似乎没有收入杨绛散文集的、带论战特点的散文就突出体现出杨绛散文另一特点:老吏断狱般的老辣。
宗璞在1998年第4期《文学自由谈》发表《不得不说的话》,谴责钱钟书访问美国时“诬蔑毁谤”冯友兰先生,杨绛就此发表《答宗璞——不得不说的话》。文章“遵照她的要求,公开说明钱钟书不可能在美国诬蔑、毁谤冯友兰先生‘出卖朋友,致朋友迫害而死’‘坑人使妻小俱死’等话。”“钱钟书不需要宗璞的宽宏大量。钱钟书没有跑到美国去诬蔑、毁谤冯友兰先生。谁要指控他做过这件事,必须提供确实、充分的证据,指控才能成立。这是法律。再说,钱钟书没做过的事是没有的事。没有的事不能证实。这是合乎逻辑的情理。不论讲法律或讲情理,钱钟书不必、也不能为他没做过的事提供‘事实根据’‘具体内容’。”[3](P79)冯友兰先生有没有毁谤过朋友?杨绛没有义务代表钱钟书来澄清,即使钱钟书是冯友兰的学生。杨绛只从时间、地点、前因后果上澄清钱钟书没说过那番话。杨绛一定要洗清钱钟书,她也只管洗清钱钟书。当年少女杨绛替大律师的父亲抄状子,白头老妪杨绛跟人论辩,也像检察官读诉状,环环相扣,滴水不漏。针尖对麦芒,一掴一掌血。真有点儿宝剑出鞘,寒光闪闪的意味。
杨绛老吏断狱般老辣的文笔,也可以叫“黑色幽默”。早在《干校六记》和《丙午丁未年纪事》就表现出来:“文学所和另一所最先下放。用部队的词儿,不称‘所’而称‘连’。两连动身的日子,学部敲锣打鼓,我们都放了学去欢送。下放人员整队而出;红旗开处,俞平老和俞师母领队当先。年逾七旬的老人了,还像学龄儿童那样排着队伍,远赴干校上学。”[4](P25)“文革”中,不管多大年纪、什么身份的学者,都被轰下乡,上干校,“红旗开处”,庄严而滑稽,“年逾七旬的老人了”,目不忍睹,形成强烈对比,作者皮里阳秋,寓褒贬于冷静叙述中。《丙午丁未年纪事》描写跟先后被揪出来的知识分子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们是红专家,至少也是粉红专家,或外红里白专家,我却‘白’而不‘专’,也称不上‘家’。这回他们和我成了‘一丘之貉’,当然委屈了他们,荣幸的是我。”[4](P217)整人的人跟被整的人一起做了牛鬼蛇神,成了“难友”,却并不“风雨同舟”,而是各怀心思。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分个高低上下,令人啼笑皆非。
古人云:“初为文唯恐不奇,久为文唯恐不平。”杨绛的散文极擅长于平淡中见神奇,似乎平实无华的描述蕴藏着深沉的哲理蕴味。钱钟书夫妇在“文革”后期被安排到三里河住,钱钟书“格物致知”也猜不到是谁让他们住到这高级住宅。后来,胡乔木偶来夜谈,问“房子是否够住”,“我说:‘始愿不及此。’”关心者和感谢者都没有直接说关心和感谢的话,却意在言外。杨绛写钱、胡交往,用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钟书待乔木同志是把他当书读。”[5](P158)此段文字,意味深长,从任何角度解读,都能品尝出深刻的人生况味,比作者直接说的“我们地位不同,身份不同。他可以不拿架子,我们却知道自己的身份”更耐咀嚼。
作为散文家,杨绛散文的章法或“花头”其实并不多,写作技巧也不算十八般武艺俱全。她擅长平铺直叙,极少采用插叙、倒叙等写法。也很少采取烘托、渲染等手法,“美景如画”和“情景交融”在杨绛散文中更是很难看到。但是,杨绛的“魔幻散文”在当代散文中却独树一帜。写散文无非或叙事,或抒怀,或写人,或写事,杨绛却独创性地将“魔幻”引入散文,这可能是受《魔鬼夜访钱钟书》写法的影响,但杨绛比钱钟书走得更远。这类姑且称为“魔幻散文”的篇章主要有:《孟婆茶》、《隐身衣》、《我们仨·我们俩老了》。《孟婆茶》写人走向另一个世界时喝忘忧茶;《隐身衣》写如何巧妙地“万人如海一身藏”;《我们俩老了》把晚年钱钟书夫妇老病相侵最后终于阴阳两隔巧妙地比作在人生驿站走散。一会儿是夫妇、父母与爱女的真实生活,一会儿是三个人在人生驿站互相追寻,真幻相生,写得扑朔迷离。把魔幻小说的手法引入当代散文写作中,这一写作特点在当代其他散文家作品中还很少见到,而在杨绛则成了轻车熟路。
杨绛的散文统共不超过50万字,内容较为单一,写作有较固定程式,却总是在文坛和社会产生较大影响,是当代散文值得认真研究的审美现象。
参考文献:
[1]程曾厚.雨果评论汇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2]杨建民.宁静、平和、智慧、清洁——杨绛之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01-10(8).
[3]杨绛.答宗璞——不得不说的话[J].文学自由谈,1998,(5):79-80.
[4]杨绛.杨绛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5]杨绛.我们仨[M].北京:三联书店,2003.
作文二:《关于杨绛的散文》3300字关于杨绛的散文
如果你不屑挂~或懒得挂~不妨就敞着个赤裸裸的窗口。下面是学优网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关于杨绛的散文~希望您喜欢!
关于杨绛的散文一:喝茶
曾听人讲洋话~说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新近看到一本美国人做的茶考~原来这是事实。茶叶初到英国~英国人不知怎么吃法~的确吃茶叶渣子~还拌些黄油和盐~敷在面包上同吃。什么妙味~简直不敢尝试。以后他们把茶当药~治伤风~清肠胃。
不久~喝茶之风大行~一六六?年的茶叶广告上说:“这刺激品~能驱疲倦~除恶梦~使肢体轻健~精神饱满。尤能克制睡眠~好学者可以彻夜攻读不倦。身体肥胖或食肉过多者~饮茶尤宜。”莱登大学的庞德戈博士
(DrCorneliusBontekoe)应东印度公司之请~替茶大做广告~说茶“暖胃~清神~健脑~助长学问~尤能征服人类大敌――睡魔”。他们的怕睡~正和现代人的怕失眠差不多。怎么从前的睡魔~爱缠住人不放;现代的睡魔~学会了摆架子~请他也不肯光临。传说~茶原是达摩祖师发愿面壁参禅~九年不睡~天把茶赏赐他帮他偿愿的。胡峤《饮茶诗》:“沾牙旧姓余曾氏~破睡当封不夜侯。”汤况《森伯颂》:“方饮而森
1 / 6
然严乎齿牙~既久而四肢森然。”可证中外古人对于茶的功效~所见略同关于杨绛的散文。只是茶味的“余甘”~不是喝牛奶红茶者所能领略的。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冽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
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卢同一气喝上七碗的茶~想来是叶少水多~冲淡了的。诗人柯立治的儿子~也是一位诗人~他喝茶论壶不论杯。约翰生博士也是有名的大茶量。不过他们喝的都是甘腴的茶汤。若是苦涩的浓茶~就不宜大口喝~最配细细品。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关于杨绛的散文。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记不起哪一位英国作家说过~“文艺女神带着酒味”~“茶只能产生散文”。
而咱们中国诗~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诗清只为饮茶多。”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法国人不爱喝茶。巴尔扎克喝茶~一定要加白兰地。《清异录》载符昭远不喜茶~说“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茶中加酒~使有“和美之态”吧?美国人不讲究喝茶~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线~不是为了茶叶税么?因为要抵制英国人专利的茶叶进口。美国人把几种树叶~炮制成茶叶的代用品。至今他们茶室里~顾客们吃冰淇淋喝咖啡和别的混合饮料~内行人不要茶;要来的茶~也只是英国人所谓“迷昏了头的水。(be关于杨绛的散文itched关于杨绛的散文ater)而已。
2 / 6
好些美国留学生讲卫生不喝茶~只喝白开水~说是茶有毒素。代用品茶叶中该没有茶毒。不过对于这种茶~很可以毫无留恋的戒绝。伏尔泰的医生曾劝他戒咖啡~因为“咖啡含有毒素~只是那毒性发作得很慢关于杨绛的散文。”伏尔泰笑说:“对啊~所以我喝了七十年~还没毒死。”唐宣宗时~东都进一僧~年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惟嗜茶”。因赐名茶五十斤看来茶的毒素~比咖啡的毒素发作得更要慢些。爱喝茶的~不妨多多喝吧。
关于杨绛的散文二:风
为什么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硬的东西把它挡住~软的东西把它牵绕住。不管它怎样猛烈的吹;吹过遮天的山峰~洒脱缭绕的树林~扫过辽阔的海洋~终逃不到天地以外去。或者为此~风一辈子不能平静~和人的感情一样。
也许最平静的风~还是拂拂微风。果然纹风不动~不是平静~却是酝酿风暴了。蒸闷的暑天~风重重地把天压低了一半~树梢头的小叶子都沉沉垂着~风一丝不动~可是何曾平静呢?风的力量~已经可以预先觉到~好像蹲伏的猛兽~不在睡觉~正要纵身远跳。只有拂拂微风最平静~没有东西去阻挠它:树叶儿由它撩拨~杨柳顺着它弯腰~花儿草儿都随它俯仰~门里窗里任它出进~轻云附着它浮动~水面被它偎着~也柔和地让它搓揉。随着早晚的温凉、四季的寒暖~
3 / 6
一阵微风~像那悠远轻淡的情感~使天地浮现出忧喜不同的颜色。有时候一阵风是这般轻快~这般高兴~顽皮似的一路拍打拨弄。有时候淡淡的带些清愁~有时候润润的带些温柔;有时候亢爽~有时候凄凉。谁说天地无情?它只微微的笑~轻轻的叹息~只许抑制着的风拂拂吹动。因为一放松~天地便主持不住。
假如一股流水~嫌两岸缚束太紧~它只要流、流、流~直流到海~便没了边界~便自由了。风呢~除非把它紧紧收束起来~却没法儿解脱它。放松些~让它吹重些吧;树枝儿便拦住不放~脚下一块石子一棵小草都横着身子伸着臂膀来阻挡。窗嫌小~门嫌狭~都挤不过去。墙把它遮住~房于把它罩住。但是风顾得这些么?沙石不妨带着走~树叶儿可以卷个光~墙可以推倒~房子可以掀翻。再吹重些~树木可以拔掉~山石可以吹塌~可以卷起大浪~把大块土地吞没~可以把房屋城堡一股脑几扫个干净。听它狂嗥狞笑怒吼哀号一般~愈是阻挡它~愈是发狂一般推撞过去。谁还能管它么?地下的泥沙吹在半天~天上的云压近了地~太阳没了光辉~地上没了颜色~直要把天地捣毁~恢复那不分天地的混饨。
不过风究竟不能掀翻一角青天~撞将出去关于杨绛的散文。不管怎样猛烈~毕竟闷在小小一个天地中间。吹吧~只能像海底起伏鼓动着的那股力量~掀起一浪~又被压伏下去。风就是这般压在天底下~吹着吹着~只把地面吹起成一片凌
4 / 6
乱~自己照旧是不得自由。未了~像盛怒到极点~不能再怒~化成恹恹的烦闷懊恼;像悲哀到极点~转成绵绵幽恨;狂欢到极点~变为凄凉;失望到极点~成了淡漠。风尽情闹到极点~也乏了。不论是严冷的风~蒸热的风~不论是衷号的风~怒叫的风~到末来~渐渐儿微弱下去~剩几声悠长的叹气~便没了声音~好像风都吹完了。
但是风哪里就吹完了呢。只要听平静的时候~夜晚黄昏~往往有几声低吁~像安命的老人~无可奈何的叹息。风究竟还不肯驯伏。或者就为此吧~天地把风这般紧紧的约束着。
关于杨绛的散文三:窗帘
人不怕挤关于杨绛的散文。尽管摩肩接踵~大家也挤不到一处。像壳里的仁~各自各。像太阳光里飞舞的轻尘~各自各。凭你多热闹的地方~窗对着窗。各自人家~彼此不相干。只要挂上一个窗帘~只要拉过那薄薄一层~便把别人家隔离在千万里以外了。隔离~不是断绝。窗帘并不堵没窗户~只在彼此间增加些距离――欺哄人招引人的距离。窗帘并不盖没窗户~只隐约遮掩――多么引诱挑逗的遮掩!所以~赤裸裸的窗口不引人注意~而一角掀动的窗帘~惹人窥探猜测~生出无限兴趣。
赤裸裸~可以表示天真朴素。不过~如把天真朴素做了窗帘的质料~做了窗帘的颜色~一个洁白素净的帘子~堆叠着透明的软纱~在风里飘曳~这种朴素~只怕比五颜六色更
5 / 6
富有魅力~认真要赤裸裸不加遮饰~除非有希腊神像那样完美的身体~有天使般纯洁的灵魂。倍根(Bacon)说过:“赤裸裸是不体面的;不论是赤露的身体~或赤露的心。”人从乐园里驱逐出来的时候~已经体味到这句话了。所以赤裸裸的真实总需要些掩饰。白昼的阳光~无情地照彻了人间万物~不能留下些幽暗让人迷惑~让人梦想~让人希望。如果没有轻云薄雾把日光筛漏出五色霞彩来~天空该多么单调枯燥!
隐约模糊中~才容许你做梦和想象。距离增添了神秘关于杨绛的散文。看不见边际~变为没边没际的遥远与辽阔。云雾中的山水~暗夜的星辰~希望中的未来~高超的理想~仰慕的名人~心许的“相知”~――隔着窗帘~惝怳迷离~可以产生无限美妙的想象。如果你嫌恶窗帘的间隔~冒冒失失闯进门、闯到窗帘后面去看个究竟~赤裸裸的真实只怕并不经看。
像丁尼生(Tennyson)诗里的“夏洛特女郎”(TheLadyofShalott)~看厌了镜中反映的世界~三步跑到窗前~望一望真实世界她的镜子立即破裂成两半~她毁灭了以前快乐而无知的自己。
人家挂着窗帘呢~别去窥望。宁可自己也挂上一个~华丽的也好~朴素的也好。如果你不屑挂~或懒得挂~不妨就敞着个赤裸裸的窗口。不过~你总得尊重别人家的窗帘。
6 / 6
作文三:《杨绛的散文艺术》7400字杨绛的散文艺术
内容提要   杨绛是当今中国散文高手之一。《我们仨》等散文营造出堪称文学研究界“第一家庭”的温馨世界,可谓中国式的“追忆似水年华”。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在于以平实淡雅之笔描绘浮生众态。她心系梦萦的是家人、家事、琐事、身边事,表现的却是大智慧、大胸襟、大境界、大时代。胸有丘壑,笔有藏锋,平淡之中见神奇,于无声处见喜悲,这与当下流行的女性私人化写作大相径庭。如写其夫钱钟书的大智若愚、童心未泯;其女钱瑗的外秀内慧、勤奋敬业;杨绛“三伯伯”即三姑母杨荫榆曾因在“女师大学潮”中“镇压学生”,多年来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她却是在日寇攻陷苏州时因斥骂侵略者而遇害的爱国志士。杨绛的散文不仅淡雅、睿智,而且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且不乏老吏断狱般的老辣,其论辩性散文如同检察官读诉状,以事实为据,滴水不漏,一掴一掌血。另外,杨绛还将魔幻小说笔法引入散文,写梦游,写幻觉,虚实相生,平淡之外又现神奇。其“魔幻散文”在当今散文中独树一帜。杨绛是烤着生命之火为文,她既烤着自己的生命之火,亦烤着钱钟书的生命之火,还烤着爱女钱瑗的生命之火,用“我们仨”的生命之火烤出的散文极品,自然具有不同寻常艺术价值和珍贵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 散文艺术;审美意义;杨绛;钱钟书;钱瑗;杨荫榆   2003年巴金和杨绛分别获得“文学先生”和“文学女士”称号。人们通常把这一称号的获得者看作本年度最有影响的文学人物。巴金迈过了百年门槛,92岁的杨绛出版了散文新作《我们仨》。9万字的《我们仨》七月出版,9月已经是第7次印刷,印数高达21万余册,并且登上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数周排行榜和台湾《中国时报》“十大好书”之首。
耄耋老人杨绛的笔底春秋非但没被人生暮冬切断,反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我们仨》给杨绛带来空前的声名。
杨绛在《我们仨》之前出版的散文作品主要有:
《干校六记》,1981年在大陆和香港出版,译成英、法、日、俄等外文;
《将饮茶》,1987年在大陆和台湾出版,译成英、日等外文;
《杂忆与杂写》,1992年花城出版社出版;
《杨绛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三书合为一体,可算1994年之前杨绛的散文总结。
《杨绛散文》卷首译19世纪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杨绛的散文创作谈或“夫子自道”。杨绛散文很少涉及自己生活范围外的事,即便写生活范围之内,也极少涉及如“海外游踪”等本来可写的内容。《艺术是克服困难》等文艺杂谈也屈指可数。钱钟书曾把《干校六记》和他并不喜欢的《浮生六记》类比。杨绛散文也关注浮生琐事,写自己的亲历、亲感、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和事。这些家事、小事、身边事,却迥异于当下流行的“杯水风波”,表现的是大智慧、大境界、大胸襟,还呈现出一种历经沧桑的浩然之气。杨绛既烤着自己的生命之火,更烤着著名学者钱钟书的生命之火,到《我们仨》,又烤着爱女钱瑗的生命之火。人们常说蘸着血和泪写作弥足珍贵,杨绛以生命之火烤出来的散文极品,自然有不同寻常的审美意义。
一、《我们仨》营造的温馨世界
《我们仨》可谓中国式“追忆似水年华”,营造出堪称文学研究界“第一家庭”的温馨世界。《我们仨》的主要内容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篇长文开头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我们仨》写家庭60年的风风雨雨,从青年留学生夫妇客寓英国,抱着婴儿移学法国,到垂垂老时在不知什么人“过问”下搬进宽适、优美的三里河寓所。作者着眼于家人相聚、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政治运动层出不穷,钱家人却总是偷空读书,丈夫读,妻子读,孩子读,是个读书家庭。他们“从未间断工作”,钱钟书写《宋诗选注》,翻译毛主席诗词,杨绛翻译一部部名著,钱瑗从学俄语到赴英国留学……《我们仨》写钱氏夫妇如何“工作”,却很少写夫妇在文坛、学界的才华卓著、风光风云,作者总是把夫妇之间、父母与女儿之间的挚爱,当成写作的感情中枢。作者似乎将故去亲人当作活生生存在,跟他
们娓娓而谈。对家和家人的沉思冥想、甜蜜回味,使本应充溢孤苦之情的老作家,呈现出坦然、淡然、宁静,充满着幸福、满足和自信。
《我们仨》绘出大学者钱钟书一些鲜为人知的事。钱钟书拙手笨脚,不会打蝴蝶结,使筷子一把抓;第一次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门牙;从英国转而留学法国的钱家“大阿官”居然会煮豌豆鸡汤伺候产妇;1972年钱钟书平生第一次划着火柴;1982年钱钟书刚刚因为辞掉文学所“顾问”而高兴,不料次日被任命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苦着脸告诉妻子,被笑作“今番捉将官里去也”;……这些“花絮”从似乎微不足道的方面描述出学者钱钟书的为人。
《我们仨》也透露出钱家跟“政治”的联系:钱氏夫妇从不唱也不爱听“爱国高调”,关键时刻却有“基本的感情”。20世纪40年代末,钱氏夫妇如果要离开中国,并非无路可走,但“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这“倔强”又使“文革”中的钱氏夫妇对江青让住钓鱼台的传话“呆着脸,一言不发”。
就人物形象而言,《我们仨》只能算对《钱钟书写〈围城〉》和《写〈围城〉的钱钟书》、《干校六记》、《丙辰丁未年纪事》等散文中已定型的钱钟书夫妇形象作补充和润色,《我们仨》里最鲜活、生动、感人的形象是钱瑗,一个令人称赞和惋惜的好人。
父母称“阿圆”的钱瑗襁褓中渡英伦海峡时被外国人叫“磁娃娃”;回国后“成为爸爸(外公)家的中心人物”,爱称“圆圆头”;两岁半时,别人识字她在一边看,将《看图读字》倒过来读得一字不差,外公感叹“过目不忘是有的”,爷爷称赞“吾家读书种子”;“圆圆头”成了钱瑗,则懂事、有礼貌、富才情,还特别知道爱护、保护父母,“多年父女成姐弟”,钱钟书跟女儿最“哥们”,按生活能力,女儿是“姐姐”,父亲倒是“弟弟”。……像钱瑗这样家教好、智力好、脾气更好的女性,却硬是在生活中总得不到好的际遇。她本该是贤妻良母,丈夫却在“文革”期间自杀;靠父母遗传和言传身教,靠自身聪颖和奋斗,她理当成为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又一代权威,却在风华正茂时于政治运动中浮沉,在年富力强时身患绝症;更残酷的是,义不容辞应担起详细描述“钱钟书夫妇”任务的钱瑗,竟然在年迈的父母之前走上不归路……天妒英才,太惨,太可惜,太不公平!
法国诗人邦维尔说:“世上没有一部杰作不引起无数的非难。”[1](P5)《我们仨》的出版,却在海内外刮起以颂扬为基调的杨绛旋风。香港卫视中文台、欧洲台、资讯台、凤凰网……好评如潮;新浪网、雅虎网、新华网、人民网,铺天盖地。随便点击一下“新浪网”,就可看到:人们称赞“钱钟书夫人”“却喜大家作郑笺”,“回忆特殊家庭63年风雨路”,写出“完美中国知识分子理想爱情婚姻现实模本”……也有的论者说:“我向来不喜欢钱钟书夫
妇”,并考据出某当代作家的某小说中的一对青年留学生夫妇就是影射、讽刺钱钟书夫妇。
不管多好的作品都不会得到百分之百读者的喜爱,人之常情,不必大惊小怪。
二、以清淡之笔绘浮生众态
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是人物塑造。杨绛写人,不用轰轰烈烈的斗争场面,也不作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不哗众取宠,不作惊人之语,而是平平常常甚至于平平淡淡。以清淡的文笔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
钱钟书是杨绛笔下永不枯竭的人物“源泉”。痴气旺盛的钱钟书,是杨绛笔下最精彩的人物。“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这句著名痴语曾经广为流传。杨绛写钱钟书,是在《围城》热中,应清华同学、党内理论权威胡乔木的建议而写。此前在《干校六记》中,钱钟书早已登场亮相。作者声明她写作时“既不称赞,也不批评,只据事记实”。外人眼中的大才子,在杨绛笔下却充满着呆气、“痴气”甚至淘气:幼年时喜欢玩“石室里的和尚”;14岁时因为写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的文章被父亲痛打一顿,引起发奋读书的志气;大学课堂上画《许眼变化图》;在牛津读《版本和校勘》读得太累,每天读本侦探小说休养脑筋,休养得梦中手舞足蹈,结果考试不及格只好补考;忙里偷闲竟在妻子脸上和女儿肚皮上画画儿;在女儿被窝里埋“地雷”;任教清华后,跟林徽因女士为邻,两家的猫争风吃醋,钱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支,半夜三更起床帮自家的猫打架……“痴人有痴福”的钱钟书是书痴,书也成为他“命中的禄食”,给他源源供应。读者关心的钱钟书,是写《围城》的钱钟书。杨绛就写如何写《围城》的钱钟书。《围城》是虚构小说,杨绛目击这部书的产生,从当年经历提供了《围城》形成的第一手宝贵资料:某几个角色有真人的影子,事情却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杨绛说:“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经验。要从创造的故事里返求作者的经验是颠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过创造,就好比发过酵而酿成了酒;从酒里辨认酿酒的原料,大非易事。”这既是研究《围城》和钱钟书的重要参照,也是文学创作经验的精炼总结。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先生是又一个灵动而富风采的人物。这位先后留学日本、美国的法学家做过胡适的老师,是卫护“民主法治”的“疯骑士”。他在旧中国做省高等审判厅长时,坚持司法独立,和庇护杀人犯的省长、督军顶牛;在京师高等检察长任上,把贪污巨款的总长许世英扣押一夜,不许保释,家中一夜电话不停,都是“上级”讲情,却愣是不听,因而受到“停职”处分;在上海法庭上杨大律师“故意把腿跷得高高的,侃侃而辩”;任浙江高等审判长,正直不阿,连岳父讲情都不听,被人以“顽固不灵”的罪名告到袁世凯面前……铁骨铮铮的大律师又是性情中人,做起法官来,有时忘了自己是律师,而成了当事人。最应该懂得金钱的律师,经常帮别人争回遗产和金钱的律师,偏偏对金钱和家产最不在乎;以律师为终身职业,却喜欢做植物标本,写《诗骚体韵》……杨荫杭另一重要价值是:他是几位有成就的杨氏子女“凝重有威”的慈父,是子女自立、自强,终成栋梁的榜样。杨绛用时间丝线,穿起父亲生活中一粒粒珍珠,光润照人。
“三伯伯”即三姑母杨荫榆,是杨绛笔下有特殊风采的女性。因鲁迅先生的崇高威信,在“女师大风潮”中“镇压学生”的杨荫榆多年来一直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但她却是在日寇陷苏州时因骂敌遇害的爱国志士。杨绛接受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之请,写了《回忆我的姑母》。“她很不喜欢我,我也很不喜欢她”的感情,使杨绛对杨荫榆的回忆有更多客观性。大名鼎鼎的女师大校长是在冲破了封建包办婚姻的束缚后,到美国留学,回国不久,就因为女师风潮不得不回乡,在家里被家人开玩笑地称为“大教育家”,却连侄女儿都不想受她的教育、不想接近她,“孤立”她。曾经留学国外的新女性,却“从来不会打扮自己,也瞧不起女人打扮”。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怪物”的女性,“不止一次地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最后被日本兵杀害在家门前。生前经历磕磕绊绊,死后棺材都来不及刨光,“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杨荫榆是个一直没找到生活位置的悲剧人物,本可以做贤妻良母,却因为跳出了封建婚姻就再也不想做贤妻良母;本可以用留学得来的知识有所作为,却糊里糊涂被革命潮流打下去成了“落水狗”;跟人打交道的才能不如跟猫狗打“交道”的本事,自己骂自己是“开盖货”(笨蛋或“不开窍”之意)。……这是时代的悲剧?性格的悲剧?抑或家庭的悲剧?杨绛不作任何评论,只是把她深藏心底的“三伯伯”鲜为人知的事迹,细细地絮絮道来,既不刻意回护,也不拔高,却耐人寻味。
情致绵绵画钱钟书,笔歌墨舞写杨荫杭,温情脉脉忆杨必,三言两语道杨荫榆……杨绛笔下的人物,各有各的风采,就连那些“小人物”,如临终前一天还来给钱家送鸡蛋、好像镶在门框里的车夫“老王”,自称“谈恋爱”的佣人顺姐,“文革”中“管制”牛鬼蛇神的革命群众、杨绛称之为“披着狼皮的羊”……甚至不能称人物只能叫“形象”的小趋(干校小狗)和花花儿(钱家的猫),都落笔即见神采,三笔两画,神态毕现。
人们喜欢称杨绛为“钱钟书夫人”,钱钟书写《围城》时,杨绛也曾以“灶下婢”自居。杨绛却绝对不是丈夫“大树底下好乘凉”者。《唐·吉诃德》为她赢得了西班牙国王的奖励,柯灵称赞她的文艺杂谈《春泥集》有分量。为杨绛赢得文坛最大声誉的却是她的散文。散文家笔下最有神采的形象,似乎不经意间绘出的人物,却恰恰是散文家本人。活跃在杨绛散文中的“杨绛”即“杨季康”,是个爱读书、爱写作、爱家庭、爱人与人之间真情的善人;是个世事洞明、处事练达、有识见、有胆量、有几分儿童式好奇心,爱“冒险”,喜欢“包打听”,经常冷眼观世却又善于与人沟通的能人;是个爱父母、爱丈夫、爱女儿的柔美女人;也是个百折不挠、不服输、不服软、不怕啃硬骨头的女强人。春风得意时不得志忘形,运交华盖时不气馁志短。世界有千般变化,我有做人的基本底线。困难情况下求生存,泥泞路上求前进,黑云压顶时望光明,孤苦伶仃时顽强地点亮生命之火自我烤暖。杨绛式的聪明,杨绛式的颖悟,杨绛式的韧性,杨绛式的宠辱无惊,在当前讲究利益的社会,愈加难能可贵。
三、老辣的文笔及“魔幻散文”
杨绛散文有淡雅、睿智的风格。有论者说:“杨绛的文字,如一方玉。外表朴素,不炫示,叫人望去油然生宁静心情;她还能准确,节制,不枝不蔓,叫人体会一种清洁之美;玉当然又绝不冷硬,她显出温和,淡淡却持久地散发;还有润泽,透露着内在丰富的生命律动。”[2](P8)
这样分析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够全面。除了《杨绛散文》、《我们仨》,杨绛散见于报刊的散文,如刊于1998年第5期《文学自由谈》的《答宗璞——不得不说的话》;记述与“文革”“强邻”打交道的文章。这类似乎没有收入杨绛散文集的、带论战特点的散文就突出体现出杨绛散文另一特点:老吏断狱般的老辣。
宗璞在1998年第4期《文学自由谈》发表《不得不说的话》,谴责钱钟书访问美国时“诬蔑毁谤”冯友兰先生,杨绛就此发表《答宗璞——不得不说的话》。文章“遵照她的要求,公开说明钱钟书不可能在美国诬蔑、毁谤冯友兰先生,,出卖朋友,致朋友迫害而死",,坑人使妻小俱死"等话。”“钱钟书不需要宗璞的宽宏大量。钱钟书没有跑到美国去诬蔑、毁谤冯友兰先生。谁要指控他做过这件事,必须提供确实、充分的证据,指控才能成立。这是法律。再说,钱钟书没做过的事是没有的事。没有的事不能证实。这是合乎逻辑的情理。不论讲法律或讲情理,钱钟书不必、也不能为他没做过的事提供,,事实根据",,具体内容"。”[3](P79)冯友兰先生有没有毁谤过朋友?杨绛没有义务代表钱钟书来澄清,即使钱钟书是冯友兰的学生。杨绛只从时间、地点、前因后果上澄清钱钟书没说过那番话。杨绛一定要洗清钱钟书,她也只管洗清钱钟书。当年少女杨绛替大律师的父亲抄状子,白头老妪杨绛跟人论辩,也像检察官读诉状,环环相扣,滴水不漏。针尖对麦芒,一掴一掌血。真有点儿宝剑出鞘,寒光闪闪的意味。
杨绛老吏断狱般老辣的文笔,也可以叫“黑色幽默”。早在《干校六记》和《丙午丁未年纪事》就表现出来:“文学所和另一所最先下放。用部队的词儿,不称,,所"而称,,连"。两连动身的日子,学部敲锣打鼓,我们都放了学去欢送。下放人员整队而出;红旗开处,俞平老和俞师母领队当先。年逾七旬的老人了,还像学龄儿童那样排着队伍,远赴干校上学。”[4](P25)“文革”中,不管多大年纪、什么身份的学者,都被轰下乡,上干校,“红旗开处”,庄严而滑稽,“年逾七旬的老人了”,目不忍睹,形成强烈对比,作者皮里阳秋,寓褒贬于冷静叙述中。《丙午丁未年纪事》描写跟先后被揪出来的知识分子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们是红专家,至少也是粉红专家,或外红里白专家,我却,,白"而不,,专",也称不上,,家"。这回他们和我成了,,一丘之貉",当然委屈了他们,荣幸的是我。”[4](P217)整人的人跟被整的人一起做了牛鬼蛇神,成了“难友”,却并不“风雨同舟”,而是各怀心思。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分个高低上下,令人啼笑皆非。
古人云:“初为文唯恐不奇,久为文唯恐不平。”杨绛的散文极擅长于平淡中见神奇,似乎平实无华的描述蕴藏着深沉的哲理蕴味。钱钟书夫妇在“文革”后期被安排到三里河住,钱钟
书“格物致知”也猜不到是谁让他们住到这高级住宅。后来,胡乔木偶来夜谈,问“房子是否够住”,“我说:,,始愿不及此。"”关心者和感谢者都没有直接说关心和感谢的话,却意在言外。杨绛写钱、胡交往,用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钟书待乔木同志是把他当书读。”[5](P158)此段文字,意味深长,从任何角度解读,都能品尝出深刻的人生况味,比作者直接说的“我们地位不同,身份不同。他可以不拿架子,我们却知道自己的身份”更耐咀嚼。
作为散文家,杨绛散文的章法或“花头”其实并不多,写作技巧也不算十八般武艺俱全。她擅长平铺直叙,极少采用插叙、倒叙等写法。也很少采取烘托、渲染等手法,“美景如画”和“情景交融”在杨绛散文中更是很难看到。但是,杨绛的“魔幻散文”在当代散文中却独树一帜。写散文无非或叙事,或抒怀,或写人,或写事,杨绛却独创性地将“魔幻”引入散文,这可能是受《魔鬼夜访钱钟书》写法的影响,但杨绛比钱钟书走得更远。这类姑且称为“魔幻散文”的篇章主要有:《孟婆茶》、《隐身衣》、《我们仨·我们俩老了》。《孟婆茶》写人走向另一个世界时喝忘忧茶;《隐身衣》写如何巧妙地“万人如海一身藏”;《我们俩老了》把晚年钱钟书夫妇老病相侵最后终于阴阳两隔巧妙地比作在人生驿站走散。一会儿是夫妇、父母与爱女的真实生活,一会儿是三个人在人生驿站互相追寻,真幻相生,写得扑朔迷离。把魔幻小说的手法引入当代散文写作中,这一写作特点在当代其他散文家作品中还很少见到,而在杨绛则成了轻车熟路。
作文四:《略论杨绛散文中的“杨绛”形象》5000字略论杨绛散文中的“杨绛”形象 第12卷第5期2006年9月工会论坛
TradeUnions'Tribune
V0J.12No.5
Sep.2006
略论杨绛散文中的"杨绛"形象
(山东财政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杨绛的散文独具特色.她善于用平实淡雅之笔描绘浮生众态,而散文家笔下最有神采,似乎不经意间
绘出的人物,却恰恰是散文家本人.本文拟就杨绛散文中的"杨绛"形象作一个简单的梳理,以期在对人物形象分析的同时折射出作者
的人格魅力,从而对杨绛的散文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杨绛;散文;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6153(2006)05—-0166—-02
[作者简介]郭新洁(1963一),女,大学学历,山东财政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 在中国当代文坛,杨绛是独特的,她淡泊而睿智,宁静
而坚韧.她的创作更是独具特色.她创作的散文,一扫积
弊,给沉闷的散文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她的《干校
六记》,《春泥集》,《杂忆与杂写》,从2003年7出版,9月已 经是第7次印刷,印数高达21万余册,并且登上中央电视
台"读书时间"数周排行榜和台湾《中国时报十大好书"
之首的《我们仨》,都是令人百读不厌的作品.杨绛的散文
善于以平实淡雅之笔描绘浮生众态,正如牛运清先生所
说:"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是人物塑造".她笔下的人物,
各有各的风采:痴气旺盛的钱钟书,卫护"民主法治"的"疯
骑士"杨荫杭,令人称赞和惋惜的好人钱瑗等等,就连那些 "小人物"也被她三笔两画,神态毕现,而散文家笔下最有 神采的形象,似乎不经意间绘出的人物,却恰恰是散文家 本人.本文拟就杨绛散文中的"杨绛"形象作一个简单的 梳理,以期在对人物形象分析的同时折射出作者的人格魅 力,从而对杨绛的散文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一
,真诚真实的作家
众所周知,真与美是一对孪生姊妹,真实是美感产生 的基础.作为一位终生从事文学研究,翻译及创作的通才 型作家,杨绛深谙此道,并贯彻于叙事散文创作的实践. 在《记钱钟书与(围城)》开篇的小引中,作者写道:"我既不 称赞,也不批评,只据事纪实;钟书读后也承认没有失真". 这句话可以视作杨绛在其散文创作中再现人物形象时自 觉的美学追求.仔细研读杨绛的作品,我们会看到,杨绛 写人一般不轻易给笔下的人物作主观评价,不因自己与人 物感情上的亲疏而拔高或贬抑,而是让事实说话,把人物 在生活中的真实面貌通过准确素朴的语言呈现在读者眼 前,从而使读者沉浸在人物形象基于真实可信而产生的美 感之中.这个特点在《回忆我的姑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作者的三姑母杨荫榆,在历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杨绛说:"我不大愿意回忆她,因为她很不喜欢我,我也很 不喜欢她".但还是写了,写得"比较客观","为她留下一 点比较真实的形象".杨荫榆年轻时曾奋起反抗封建包办 婚姻,踏上个人奋斗的道路,先后留学日本和美国.她到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校长时,本想有所作为,无奈跟不上 时代潮流,"也没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结果被"打落水". 自此一蹶不振,过着独身生活,性格变得怪僻,心灵破碎, 敏感而多虑.但她仍能洁身自好,正直处世,同情学生.
日军侵占苏州后,她为了保护四邻,敢于挺身而出,与强敌 抗争,结果为敌所害,"晚节彪炳".作者真实记述了三姑 母杨荫榆"坎坷别扭"的一生,既不虚美隐恶,也没有为其 "落水"的悲惨下场鸣不平,是非曲直让事实说话,让读者 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缺陷但也有闪光点的杨萌榆形象. 二,慈爱,善良,乐于助人的女性
杨绛在文章中多处赞美她的母亲是贤妻良母,其实她 自己继承并发扬光大了母亲这一品格,把教养孩子,侍奉 和帮助丈夫,看作是自己的天职.钱钟书的生活起居全靠 她照顾,连下乡置备行装也主要靠她操办.特别是在事业 方面,钱钟书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 就,也与杨绛的支持帮助分不开.
杨绛在家里是个贤妻良母,对外则是个重义轻利,乐 于助人的慈善者,即所谓人道主义者.在她所交往的朋友 中,既有像温德先生,高崇熙先生,石华父,柯灵,傅雷这样 的名家学者,也有像老王,林奶奶,顺姐这样的普通劳动 者,而最能体现作者善良品质的则是后者.老王是个体三 轮车夫,作者坐过他的车,请他送过冰,便熟识起来,常有 来往.其间作者送给老王鱼肝油,治好了他的夜盲症,平 时也关心他的生活.老王便感恩在心,临死之前,特地把 一
瓶香油,一包鸡蛋送给杨绛,可算是对她高尚品格的回 报与奖赏.
三,有傲骨而又任性的学者
杨绛既是一个爱父母,爱丈夫,爱女儿的柔美女人,也 是个百折不挠,不服输,不服软,有傲骨和任性的女强人, 无论逆境还是顺境,杨绛都保持着自己的尊严.下放干校 认真地学劳动,认真地看菜地,打扫厕所.尽管挨批斗,但
仍然打扮得漂漂亮亮上街买菜.她坚信:"血肉之躯是经 得起折磨的."表面看来,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顺从,但正 是这份坦然昭示了她在困境时生存状态的平和与自然. 当遇到有违事实的情况,她也会奋起反抗.她敢于贴大字 报,承认错误时不忘据理力争.在那个时代,傲骨是一件 稀有品,连革命群众有时也屈服于她的傲骨,她坚定地相 信:你们能逼"我"游街,却不能叫"我"屈服.
四,世事洞明,怀有"平常人"之心的名人
杨绛是国学大师的夫人,她自己也是学界名人,却怀 着一颗"平常人"之心.他们夫妇俩曾戏言要有仙人的隐 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进而又想到"凡间也有隐身 衣","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 不见,见而无睹".有了这种"平常人"的谦逊卑微之心,作 者就能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 人.作者认为:"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 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 事".有人因为杨绛"企慕庄子所谓'陆沉"',就认为她有 老庄的出世思想,甚至认为她有佛家的虚无思想,笔者不 敢苟同.杨绛这种藏身"众人之中",不求显达,不求名利, 只是为了排除干扰,多于实事,为人生造福,正是她谦逊朴 实品格,默默奉献精神的表露.如果要作比喻的话,杨绛 所崇尚的应是娲皇的补天思想,"只顾勤勤恳恳炼她的五 色石".她曾借女娲之口,道出她的人生观:"我不要求过
第l2卷第5期
2006年9月
TradeUnions'Tribune v01.12No.5
Sep.2006
21世纪的图书馆及其服务方向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临沂276002) [摘要]图书馆工作对象是图书馆学最根本的问题.社会知识的集中和扩散是图书
馆工作的两个方面.研究社会对知识的需求
提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适时吸纳国内外为我所用的成份,实现中国图书馆事
业的繁荣.
[关键词]图书馆工作对象;知识需求;角色转换;人性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153I2006)05—叭67—02
[作者简介]张焕霞(1965一),女,山东沂水人,大学文化,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助理
图书馆工作对象的研究,是图书馆学最根本的问题, 它不但给图书馆工作规定了赖以活动的范围,还为图书馆 学确立了理论根据.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随着时代的发 展和在社会运动过程中不断的否定和扬弃,在实现了图书 馆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理论上的自我完善,逐步达到完 美.
,图书馆工作对象的认识和讨论
图书馆工作像人类历史一样古老而又文明,是世界上 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它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又随 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发展.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 着自己深刻而丰富的文化沉淀和悠久的藏书史实.从中 华祖先的结绳记事(数)到龟甲,版,椟,再到造纸和印刷术 的发明;从原始单本的档案资料到大复本量的文献印刷 物;从藏书楼到现在的图书馆,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图书事 业不同的时代烙印和理论轨迹,体现着人类的社会活动因 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对文献信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需求. 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社会主要是以收藏为主,很少为社会
生产服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图书馆的发展规模因社 会需求在绝对量上前所未有,图书馆学的研究也随时代的 变化而不断深化和抽象.图书馆工作初步从狭隘的内部 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和具有经营理念的管理方向拓展.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融人世界经济,城市化 水平迅速提升,高等教育的失误及应试教育使我国某些层 次的劳动资源失衡和短缺,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更加突出. 这都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同时也应该看 到各种网络的出现,校园网,局域网,电教中心等都在争相 演绎着信息资源的角色.中国传统图书馆必将适应社会 的发展,经历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涅檗之炼.图书馆业务的 扩大和深化,迫使我们对未来图书馆工作对象这一根本问 题进行新的认识和讨论.
多,只愿他们一代一代求得的智慧,能累积下来,至少一脉 相传,别淤塞,别枯竭.大家同心同德,把这个世界收拾得 完整些,美好些".因此,她讨厌"那伙自封的英雄豪杰"互 相倾轧,彼此排挤,互相伤害;"他们活着一辈子,只在愚暗 中挣扎".在杨绛散文中,这种反英雄观时有所见,即是她 "平常人"之心逆向运动的结果.正是这种"平常人"之心, 才使杨绛大智若愚,处变不惊.她说:"唯有身处卑微的 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 术表演".她的《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第一次 下乡》,《控诉大会》等,都是记述她在历次运动中所经受的 磨难和屈辱.其中有生死离别的愁苦与眼泪,有生理和心 理上的痛楚与无奈,也有人格受辱时按捺不住的激动与愤 怒,但决无仇恨,也从不伤人骂人.当她回过头来看看过 往的红尘世界,认为那不过是一幕幕闹剧,而自己始终只 是个观众,至多也只能算个配角.因此,她能够冷静如实 地叙述,无须隐讳,也无须惭愧,更不怨天尤人.她在《丙
午丁未年纪事》的结尾处写道:"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 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 着光和热的金边".就是说,"文化大革命"给她留下的不 是屈辱与仇恨,而是对人的理解,对人情和友情的珍爱;也 是对真理的坚信,对人生的执着.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 何等崇高的人格!
五,平淡中见神奇的叙事者
古人云:"初为文唯恐不奇,久为文唯恐不平."杨绛的 散文极擅长于平淡中见神奇,她的许多优秀文字叫人有只 觉其美却无从言说的为难,似乎平实无华的描述蕴藏着深 沉的哲理蕴味.
早在40年代,杨绛在《听话的艺术》中就说过:"辞令 巧妙,只使我们钦慕'作者'的艺术,而拙劣的言词,却使我 们喜爱了'作者'自己;说话的艺术愈高,愈增强我们的'宁 可不信',使我们怀疑,甚至恐惧".散文不同于小说,不同 于诗,更接近于日常说话,或如知己谈心,或如自言自语. 所以杨绛在散文中总是竭力以真诚的态度,来表述真情实 事;以高尚的人性,人格,来铸造散文的美的内质.她不是 不重视艺术技巧,而是融合中西,尽量以最朴素的方式,来 表达这种美的内质.她所追求的,其实正是巴金所崇尚的 "无技巧"至境.杨绛散文成功的艺术经验,或许就在这 里.
纵观杨绛的散文,我们看到活跃在其中的"杨绛"是个 爱读书,爱写作,爱家庭,爱人与人之间真情的善人,是个 世事洞明,处事练达,有识见,有胆量,有几分儿童式好奇 心,爱"冒险",经常冷眼观世却又善于与人沟通的能人;是 个爱父母,爱丈夫,爱女儿的柔美女人,也是个百折不挠, 不服输,不服软,不怕啃硬骨头的女强人.春风得意时不 得志忘形,运交华盖时不气馁志短.世界有千般变化,我
有做人的基本底线.困难情况下求生存,泥泞路上求前 进,黑云压顶时望光明,孤苦伶仃时顽强地点亮生命之火 自我烤暖.杨绛式的聪明,杨绛式的颖悟,杨绛式的韧性, 杨绛式的宠辱无惊,在当前讲究利益的社会愈加难能可 贵.
参考文献:
[1]牛运清.杨绛的散文艺术[J].文哲史,2004,(4). [2]陈字.近十年杨绛研究综述[J].陕西师大(社会科 学版),2005,(11).
[3]杨绛.杨绛作品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张希字)
作文五:《杨绛散文的老王阅读原文》2400字杨绛散文的老王阅读原文
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杨绛散文的老王阅读原文,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体悟到这些人的善良了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读一读这篇课文吧,也许你会有不少感触。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
1 / 5
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
2 / 5
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
3 / 5
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
4 / 5
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
?选自《杨绛散文》。
?塌陷破败。
?本文作者的丈夫钱钟书的字。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这里指“五七干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干部集体下放劳动锻炼的场所。
?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呆滞笨拙。
5 / 5
作文六:《论杨绛的散文特色》1000字论杨绛的散文特色
杨绛是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新时期以来她以古稀之龄,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杨绛散文的数量虽不多,但冷静从容,冲淡自如,深情款款,在新时期散文领域,独树一帜,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
杨绛散文充满了童心、爱心、真心,洋溢着人心、人情、人性,她把自己复杂的人生况味体验升华为散文创作,为文坛献上了一道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总体看来,其独到之处有:
首先,杨绛的散文显示了她丰瞻的学识、实在的生活体验和高尚的人格修养。杨绛的人生经历使她在学识、生活历练、人格修为上极占优势,她通晓天文地理、中外文章,思路开阔无滞,下笔信马游僵;她淡泊功名利禄,超脱尘世浮华,以平常心宽厚细腻地对待生活;她阅尽浮沉,能把深度的人性体验缓缓倾诉,洒脱而不失柔情,颇具大家风范,与所谓女性散文的“小家子气”绝缘。
散文是非常个人化的、展示作者人格的文体,杨绛的学识、才情、人格修养渗透在她的散文作品中,自然率真地流露着,情是心灵深处点滴渗涌而出,思是人生体验百炼而生,情思相融,深远绵长。
其次,杨绛的散文以平常心写平常事,谦和自然,淡泊宁静。杨绛平和超脱,无论题材还是手法,都能超越世俗,把审视的焦点放在平凡的生活中,信手拈事,随意写情,追求情感的自由和自然,情愫从容而富于情趣。
以小见大是她常用的手法,无论是写文革还是忆亲朋,或是写自
己都是如此。“文革”时期,剃“阴阳头”、挂“罪名牌”的恶劣行径曾经使众多知名人物不堪忍受而撒手人寰,杨绛却能泰然面对。你有你的千变万化,我有我的一定之规,生活可以失常,我的心态却不能偏离正常。这种平常心源于她的淡泊宁静,源于她的超凡脱俗,源于她不平常的经历和感受,是生命体验升华后的平实。在这种平常中,作品显得亲切、朴实、真诚。
第三,杨绛散文的语言平实晓畅,幽默诙谐,自有神韵。杨绛不事雕琢,尽去粉饰,很少故意选“眼”,很少发挥,更无故作高深的严肃,玩味理性。一切都那么平易畅达。同时,作者淡泊达观的生活态度使她有意无意间都在幽默调侃。
在杨绛的散文中,充满喜剧性色彩的戏谑式语言,例如:“ 我自从做了‘扫厕所的’就乐得放肆,看见我不喜欢的人干脆呆着脸理都不理,甚至瞪着眼睛看人,好象他不是人而是物。决没有谁会责备我目中无人,因为我自己早已不是人了。这是‘颠倒过来’的意想不到的妙处。” 这种自在自然的洒脱情怀与生动自如的洒脱笔墨完美地结合到一处,令杨绛的散文韵味十足,掩卷仍不禁会心冥想。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杨绛以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创造了散文家园中的艺术精品。
作文七:《杨绛对散文的独特贡献》6500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 0 年 7月 02
河南社 会科 学
HENAN S I   C ENC     OC AL S I ES
J 1, 0 2 u .2 0
V0 .O NO4 11   .
第 1 O卷
杨 绛 对散 文 的独 特 贡 献
( 源职 业技 术 学 院 , 南 济 河 济源 44 5   5 60)
要: 杨绛散 文一扫积弊 , 沉闷的散 文文坛带来 了一股 清新之风 , 给 称著 当代文坛 。 思历 史她从 容 , 反 冷静 , 文抒写清新  散
自然 , 泊 中 寓着 浓 郁 , 淡 平静 中饱 含 深 情 ; 入 新 时期 , 绛 继 承 和 发 展 五 四 时期 的 幽默 文 风 , 《 校 六 记 》 破 了散 文 抒 情 的  进 杨 以 干 打
固定模 式; 在记人状物叙事 中, 惯用冷静 白描 , 她 寥寥几笔勾勒 出事物的轮廓 。
关键词 : 绛 ; 文 ; 杨 散 个性 特 点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6  2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辑 :0 7 9 5 (0 20 — 1 7 0  10 — 0 X 20 ) 0 5 — 2 4
在当代 中国文坛 , 杨绛是 独特 的 , 她淡 泊而睿 智 , 宁静 而  坚韧 。 的创作更是 独具特色。 她 她创作 的散文 , 一扫积弊 , 给沉  闷的散文文坛 带来 了一股清新之风 , 称著当代文坛 。 本文拟就  杨绛 新时期的散文创作 , 探索其 作品的个性 特点。
十 年 浩 劫 之 后 ,对 历 史 的 回顾 和批 判 在 一 个 时 期 内 成 为
杨绛认为他们夫妻双方 恪守了他们 的人生 准则 ,但是她
仍时有 自责 。《 纪念温德先生 》 了我与温德 的感情变化 , 写 从
师生之 谊到 “ 去看 望”, 动开 始后 ,“ 长 运 不得 不与 温德 划清  界限”。1 0年之后 , 温德见我喜出望外 , 我却 “ 自觉惹 眼”“ 把  他送过街 , 急忙转 身走 开”。 0年之后 , 2 我再去看望温德先生 ,   他 “ 却怎么也记不起我 了”。 然杨绛在心底保 留了真情与尊  虽 敬, 但仍 自责 行动上 的怯 懦 , 她宽容 了别人对 自己的伤害 , 却  耿耿 于 自己的过 失 , 这种严格 的 自律意识 , 剖 自我 的勇 气 , 解   同样表达 的是作者对历史 的反思。
文学 创作的主题 。劫后余生 的文人们 ,在 思索 回忆那段 岁月   时, 必然显得不那么平 静 , 他们大都对 历史采取 了坚定 的批判  态度 , 用饱含 深情的作 品控诉 了 “ 文革”的残酷 荒谬 , 揭露 了  人 陛中的冷漠 、 妥协 和扭 曲 , 批判 了文 化荒漠 中人 的愚昧和无  知。反思历史同样是杨绛作 品的主题 ,但她 的态度却 显得从
容、 静。 冷
文化 反思时期 ,杨绛在散 文
创作 中选择 了一个 独特的视
角, 对历史 有距离 的冷眼旁 观 , 她看到 了其 中的荒诞 , 使 也使  她体会到 了不灭 的温情 。   文学创作是一 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它在创造 一个客观艺  术世界 的同时 ,也 自觉或不 自觉地将作者 的思想 感情渗透到  作 品中去。 这些 现象在散 文创作中表现得尤为 明显 。 杨绛 的散  文清新 自然 , 淡泊 中孕育着浓郁 , 平静 中饱 含深情 。这是抒情  主体形象 的真诚再 现 。   作 为一个 有傲骨和任性的作家 , 无论 逆境还是顺境 , 杨绛  都保持 着 自己的尊严。下放 干校认 真地 学劳动 .认真地看菜
首先 . 杨绛选取的视角是独特 的。 她认为生活就是一场闹  剧, 每个人 都在 台上表演着 自己。 于是 她对生活采取 了有距离
的冷眼旁观 ,用调侃的语 气 曲折 地表 达 自己对这 场运 动的反
思 和 批 判 。她 放 弃 了对 大 事 的 直 接 关 注 ,而 是 从 侧 面 迂 回包  抄 。 所 记 的 大 多 是 “ 革 ” 斗 、 放 劳 动 的插 曲 片段 , 离  她 文 批 下 游
于主流旋涡之外 ,这种避重就轻 的选择给人们提 供 了理解多
种生存状态 的可能 。视角 上的距 离又暗合 了时 间距 离造成 的  疏远 与冷静 , 于是整体上就显得从容 。
其次 , 善感的心灵使杨绛捕捉到人 间的温暖和至情 至性 。   患难夫妻 间的伉俪情深 , 这无需多言 。来 自同事 、 劳动人 民的  关怀 同样也令杨绛怀念 ,杨绛把 自己在那段岁 月中获得 的帮  助铭记 于心。杨绛把那些本 质并不坏 的人称为 “ 着狼皮 的  披 羊”, 认为这些人 只是被运动洪流携 着往前 奔 , 她 自己并不清  醒 自己的行为 , 但人善 良的底色却还时时散 出温情 。 的这份  她 宽容 、 同情 , 她看到生 活中的亮 色 , 动只是命 运 中不 可背  使 运
逆 的插 曲 。
收稿 日期 :0 2 0 一 1 2 0 — 3 O
地, 打扫厕所 。 尽管挨批斗 , 仍然打扮得漂漂亮亮上街买菜 。 但
她坚信 : 血肉之躯是经得起折磨 的。  表面看来 , “ ”E 这是一种
随遇 而 安 的顺 从 ,但 正是 这 份 坦 然 昭示 了 她 在 困境 时 生 存 状
态 的平 和与 自然 。当遇到有违事实 的情 况 . 她也会 奋起 反抗 。   她敢 于贴大字报 , 承认错误时 不忘据理力争 。在那个时代 , 傲  骨 是一 件稀有品 ,连革命群众有 时也屈服 于 “ 我” 的傲骨 ,   “ ” 我 坚定地相信 : 你们 能逼 “ 游街 , 我” 却不能 叫 “ 我”屈服。   傲骨是用来对待邪恶 的, 温情 是用来面对众生 的。 在杨绛
作者 简介 : 苗袢 (16 一 )
男, 9 3  , 河南原 阳人 , 济源职业技 术学院高级讲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怀 人 忆 旧 的文 章 中 , 我 ” 对 下 层 劳 动 人 民 倾 注 了无 限 的 同  “
事, 结果 只与厕所 为伍 , 神圣 的东西往下 拉 , 把 把崇 高的东西
世 俗化 , 巨大 的反 差 造 成 一 种 反 讽 的效 果 。
情。 拉车 的老王 , 做工的林奶奶顺姐 , 我” “ 给予他们 的不仅是  物 质上的帮助 , 更是一份精神 上的平等和理解 。荒唐 岁月 , 知  识 “ 有毒 ”, 青少年对知识的唾弃和 随波逐 流 , 我 ” “ 表现 出一  种痛惜的担忧。 在抒情 主人公 的宽广胸怀 中, 注的不止是 自 关   身命 运时下现状 , 多的是对 整个 国家命 运 的担忧 , 更 对未来 发
展的担忧。
抓住富有特征 的细节进行情趣化描 写也是杨绛散文 的一
个 特 色 。 《 花儿 》 花 这篇 散 文 写 得 极 为 生 动 有 趣 , 赋 予 动物   她
人 情人性。 《 花花儿 》 中写花花 儿与李妈相偎 吃花生 , 写花花  儿挨骂受委屈 , 夏天 吃饭必须滴 几滴番茄汁 等这些 细节 , 神  传 地 再现 了这些动物的可爱 , 它们 与人建立的和谐 的感情 。 同时  满篇拟人化的动作描写更显得俏皮可爱 , 人忍俊不禁 。 使   杨绛的幽默既继承 了五四时期散 文的一些特 点 ,同时也
具 有 自 己的 个 性 , 以智 者 的宽 容 化 解 生 活 中 的尴 尬 、 奈 和  她 无
描写生活处处离不开夫君 的影 子 ,杨绛 不仅亲笔写下 了  《 钱钟书与 ( 围城 ) 而且几 乎在所 有怀 旧散文 中都投下 钱  》, 钟 书的影子。 杨绛敬佩 丈夫过 人的才智和 出色 的才学 , 也理 解  他在生 活上 、 感上对 己的依赖 , 情 她对 丈夫一往情 深 , 了丈  为 夫, 她可 以做 出任 何牺牲 。 以说此 时的抒情 主人公充满 了侠  可
骨柔肠 。
悲伤 。幽默是她的一种生存状态 , 也是一种生命本 色 , 因此她  的幽默是体现在作品的整体上 ,通篇 上下让你感 到的是一种
达 观 、 彻 的轻 松 超 脱 。 透
因此 ,我 们 可 以看 出这 个 抒 情 主 人 公 形 象 既是 一 个 独 立
不屈 的知识分子形象 , 又是一个贤惠的妻子 。 她保护着丈夫 的  同时也保护着一 份对知识 的尊重 和对 美好未来 的真 诚信念 。   无论关注点在 哪儿 , 我 ”的感情都 是真诚的。 “   新 中国成立初期 的散文凝固于颂歌式 的抒情 ,受政治气  氛影 响 , 开头显其 志 , 章显其意 ”, “ 卒 成为 当时的 固定模式 。
同 时这 时 期 的散 文家 受 政 治 氛 围 的 影 响 ,在 感 情 的 处
理 上 小
杨绛 散文 的语 言干脆利 索 , 素 、 白以短句构成 长篇 。 朴 直   在记人状物叙事 中, 她惯用冷静 白描 , 寥寥几笔勾 勒出事物的  轮廓 。其 内充沛 的情感却需要在 留白中细加体会 揣摩 。   杨绛刻意地创造一种距离来 观察人生 ,她通 过客观简洁  的叙事传递她 “ 看”到的真实人生 , 而隐藏起 自己的情感 。这  份感情要求 同样在 “ ” 看 的读者去丰 富 , 去挖掘 。杨绛 的忆人  散文很有分量 , 她所运用的资料是那些 富有 情趣的人与事 , 而  将这些资料加 以穿缀 的则是作 者的心灵 。冷静 的白描作为一  种载体 , 白描的留白中贯注了作者 自然 的觉悟 , 在 这就是杨绛  散文辞浅意切 的一个重要原 因。 杨绛 的白描是冷静的。 用来 白  描 的语 言大都是 浅切 、通 俗的常用语 ,她有 大智 慧也有大知  识 , 在文 中她没有 张扬这份 渊博 , 但 而是选择 直 白 , 与她 的  这 人生态度也是有 关的。 杨绛对 白描 的成功运 用 , 增强 了文章话  语 的含蓄性 和理 解的多重性。   杨绛 的成功 , 形成 了散文情感 表达 的另一 种方式 。 它是对  长期 以来散 文界 多夸饰 的弊病的矫正 ,也是对诗 化散文泛滥  的一 种冲击 。杨绛经历 了漫长而坎坷 的路程 , 经历 了大痛苦 、   大欢 乐 , 毕生 的生命感悟和毕生 的审美追 求 , 在行文的宁静  都
淡 泊 中 得 到 了 自由 的挥 洒 ,她 的 性 格 中具 有 一 种 对 自我 力 量
心 翼翼 , 多夸饰与 程式化 , 极大地 限制 了创作 中真情 的表达 。   进 入新时期 , 杨绛 继承和发展 了五四时期的 幽默文风 , 干  以《 校 六记 》 打破 了散文抒情 的固定模式 。   把俗事的雅化是杨绛散文的一个重要 特点。在特殊 的岁  月里 , 喝拉撒这种人 生存 的必需 也有 别于往 日生活 的常态 。 吃   杨绛将这种非常态的现象纳入散文 中 ,从 而获得一种庸俗 常  事的 “ 雅化 ”。《 第一次下 乡? 过五关斩六将 》 中对于度过 “ 劳  动关 ”、“ 居住 关”、 饮食 关 ”、“ “ 方便 关 ”、 卫 生关 ” 的 描  “ 写, 除劳动关外 , 他四关均属 秘密化 的生活 , 其 杨绛把 这份 私  密的个人经历 直陈出来 , ……微 弱的月光下 , “ 只见 落叶满地  无人迹 , 我想 到了学 习猫 咪 , 摸索得一 片碎 瓦 , 当爪 子 , 了  权 刨 个坑 , 然后我掩上土 , 铺平落 叶” ,   这样 的事情 , 绛写来 充  杨 满诗情画意。 作者把 这种俗之又俗的东西雅化 , 引起人 的含 蓄
的 理 解 , 生 一 种 幽 默 感 。 同 时 , 产 生 一 种 窃 取 私 密 的羞
愧   产 又
有 限性 的把握 的理智 , 也有一份不肯 随俗 的桀骜不 驯。 她选择  了迥 异他人 的风格出现于文坛 ,从而体现 了 自己在文坛 的独
特价 值。   责任编辑
参考文献 :   【】 绛. l 杨 杨绛散文【 . 州: M】 杭 浙江文艺 出版社 ,9 4 19
与 同情 , 这种拉 近又推远 的手法 , 更使其 在冷静 的叙 事 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竞发展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