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的qq牧场绿色玛瑙总是更绿,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为进一步凝聚企业的绿色发展共识,推动实体经济的提质增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
7月6日,由UNIDO-UNEP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基金小镇、新华社中国财富传媒集团共同举办的“金融助力绿...
7月6日,由UNIDO-UNEP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基金小镇、新华社中国财富传媒集团共同举办的“金融助力绿...
平行论坛一:可持续城镇化与未来绿色城市
平行论坛二:金融科技助力绿色金融发展新思路
平行论坛三:环首都绿色经济发展面临新机遇
以下文字由速记稿改编,未经发言者与论坛主办方审核,转载或引用请谨慎!中国财富网不承担转载引用以下文字所引发的任何后果。
  主持人(赵峥):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参加2017中国绿色发展论坛,可持续城镇化与未来绿色城市分论坛。本次分论坛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新华社中国财富传媒集团,北京基金小镇共同举办。城市绿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北京重点实验室承办,碧桂园集团提供战略支持。首先我们有请主办机构代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主任,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先生致辞!
  关成华:各位大家下午好!我今天首先代表我们主办方,祝贺上午论坛的圆满成功,同时也欢迎各位来参加我们下午的平行论坛活动。刚才实际上主持人已经介绍了,主持的是我们这个平台办公室的副主任,也是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副院长赵峥院长,他忘了介绍他自己了,我介绍一下,他今天下午来主持我们论坛的活动。
  我们在开始选择今天下午的题目的时候,还是做了很多的一些研究,我们有一个比较基本的看法,就是绿色必须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在未来的城市的建设中得到很好地贯彻。
  创新应该是主要在城市,作为一个主战场和主要的空间,这点大家可能已有比较好的共识。但是我们想绿色也是要发生在这里面的。同时,我们当时选择合作方时,我们选择了碧桂园集团。上个月我也去碧桂园总部参观,然后参加了他们在惠州做的一个科技小镇的奠基典礼和论坛活动,的确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今天上午我们意大利的费教授介绍了意大利或者其他欧盟国家在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经验,那么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些案例,在中国也是同样存在的。上午我们看新能源汽车的一个例子,下午我们看碧桂园的做法。
  今天下午在这个论坛的都是本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在这个领域的从业人员,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承袭我们上午论坛的好势头,在下午的发言和讨论中,会有更多的思想的交流、观点的碰撞,也能够为我们可持续的城镇化和未来绿色城市的建设贡献更多的真知灼见,我们也会把各位嘉宾,各位朋友的发言认真地记录、整理,然后把这样的一些成果很好地运用到日后无论是产业平台,还是首科院的工作中去。
  我再一次代表主办方欢迎各位朋友,也祝大家下午的发言会有更丰富的内涵,祝大家在北京参加论坛期间平安顺利,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关主任的精彩致辞,正如刚才关成华主任所谈到的,实际上“创新”和“绿色”主要发生在城市,而在过去的30多年中国的快速的城镇化经历中,实际上中国的城镇化也取得了很多非凡的成绩,被很多中外学者誉为是构成中国增长奇迹的重要因素,也被很多国际专家认为是影响人类重大发展进程的特别重大的事件之一。
  但是我们当前的城镇化,也面临着很多不可持续或者褐色发展的问题,所以在今天这样新的形势下,我们共同来探讨,未来的可持续的城镇化和绿色城市问题将显得更有意义。下面我们正如关成华先生在致辞中提到的,下面我们邀请七位专家来进行基调的发言和演讲,他们分别是: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亚太局主任王圳先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创新和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金周英主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刘云中主任;
  意大利佛罗伦萨教授Marco Sala先生;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专业院及旅游中心院长李金路院长;
  阿特金斯集团北京城市规划与咨询事业部城市设计总监Matthias Bauer先生;
  国际资深可持续发展专家一米一绿色设计技术服务平台创始人龚万彬先生。
  下面首先我们有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亚太局主任王圳先生做基调发言,谢谢!
  王圳:尊敬的各位嘉宾,下午好!我这边有一个发言稿,我下面就用英文来给大家介绍。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关成华教授,也非常感谢碧桂园的王继赢王总,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今天下午的分论坛,在这里我主要讲三点,第一点就是联合国工发组织在绿色行业发展方面的一个工作。此外,它还包括我们的生态产业园区,这个是由工发组织所支持的园区,我还要介绍一下“一带一路”举措下的倡议。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工发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的合作。这个我们主要是有一个配置的项目,这样的一个项目是最开始是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以及和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在2013年启动的一个项目,这是当时在里约+20会议上所提出的一个举措,希望能够帮助相关国家,这些国家都是有兴趣去发展绿色经济、相关政策和战略的国家。
  联合国环境署是2014年加入到我们这个项目中来的,主要是希望能够加强合作伙伴的能力建设。这个配置的项目最开始是在江苏省于2015年11月份的时候开始启动的,在最开始的时候,主要是希望能够帮助中国江苏省在2016年的时候逐步地向绿色经济转变。对于这些希望能够顺利实现绿色转变的国家而言,我们要帮助他们制定重点的战略发展方针,同时也要帮他们量化这些具体的要务和目标。所以说我们这里有一个GIP的指数就是绿色行业进步指数,它是帮助我们来衡量在过去数年之中一些区域和国家的绿色发展相关情况,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一些具体的政策方面的影响力。
  第二点就是我们在能源利用率方面,在伊朗有很多相关的经验,这个主要是能够很有效地帮助伊朗提升能源使用的效率,可以在各行业降低能源的消耗,这个是在2014年衡量的一个标准,和2008年进行一个良好的对比。我们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帮助该国提升能源使用率,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能源使用的成本。我们在伊朗启动的这个能源节省项目,比如说炼油厂的能源的节省达到了66%,这个是在石油化工行业最大的节省,基本上是减少了相关成本的90%之多。
  此外,这个数据是和2016年做对比,我们获得了这个66%的一个大幅度降低的数据。这个项目的价值总计是300万美元。但是我们的咨询和投资成本也仅仅是80万美元,所以说工发组织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来不断地推进伊朗的能源提升项目,这个可以帮助伊朗很快地恢复其能源利用率。比如说他们使用的一些材料、水泥、钢铁等等。
  这是我们在伊朗开展的关于能源效率利用方面、还有资源回收方面的项目。另外我们还建立了生态工业园,这个是在越南的项目,这个项目的主要针对的方向是可持续的工业区。越南的这个项目是由规划与投资部和工发组织一起合作开发的项目,主要的目标是引入和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管理系统,目的是降低和消除温室气体,还有水源消耗以及水污染,以及其他全球关注的污染物和化学品污染,来帮助我们展示创新型的、清洁的、低碳的技术。我们在三个省份和城市开展了这方面的项目。我们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建立办公室,开展一些技术转移以及知识分享的工作。
  接下来第二个大的部分,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下工发组织在中国开展项目的情况。正如大家所知,在中国的福建省,联合国工发组织与相关合作伙伴共同合作,建立绿色产品的标准,主要是针对机械和电子类的产品和设备,该项目旨在实现通过培训和为企业进行认证的形式来进行总体的提升,包括实施环境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还有职业健康和安全标准。
  同时也会和中国的企业,和其他的国家共同分享经验,主要合作和分享的国家包括“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该项目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并且成效卓著。另外一个在中国开展的项目是“GIP项目”。GIP的能力建设项目,关教授在早上的时候也说过这些项目,主要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GIP关注中国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为早上我们已经介绍过这个项目,有专门的主旨报告,我在今天下午就不再赘言。
  在此我还想提及的一点,我们在2013年的时候,在广州举办的可持续发展论坛,我们分享了许多有益的绿色技术方面的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分析,并签署了一系列重要的在绿色发展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在2014年的时候,联合国工发组织和中国还建立了年的行动准则。第一点是绿色产业的发展,第二点是针对食品安全方面。此外联合国工发组织还在中国建立了关于应对化学品污染的解决方案的相关举措。
  我还想简单地提及联合国工发组织在绿色产业方面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未来将采用的新的倡议和计划。第一个新的倡议就是会在“一带一路”倡议上,以及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上去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主要目标是为中国的绿色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方面的能力建设以及在资源效率提升上,在区域合作方面提供一系列的指导和经验的分享。第二方面是在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建立国际联盟,主要的目标是要确保可持续发展和投资,都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实施的,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
  主持人:谢谢王圳主任的发言。刚才王圳主任用非常短的时间,将咱们联合国工发组织在推动绿色产业升级、绿色经济转型方面所做出的积极贡献,进行了一个非常详细的介绍。我相信,王主任刚才的发言也对我们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我们也在积极地推动相关绿色方面的理论研究,案例的分析和政策实践方面的工作,在未来我们也要结合刚才王主任所提出的一些要求,更好地对接国家 “一带一路”相关战略,更好地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平台,为中国的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做贡献。
  下面我们有请我们第二位的发言的专家,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创新和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金周英主任!谢谢金主任,请金主任发言!
  金周英:下午好!感谢主办方为我们开了这么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大会,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下面根据给我的课题,谈谈“未来绿色城市-反思与展望”。说未来,又是绿色,又是城市,这个对我还是一个挑战。
  我讲四个内容:新一轮城市化趋势的思考;未来城市的畅想;未来城市面临的挑战;关于绿色城市。
  第一个内容是新一轮城市化趋势的思考。更遥远的未来我不知道,但是起码未来的30年,城市化将是一个全球性大趋势。现在大家都在探讨未来绿色城市、绿色转型,但是很多问题值得思考。
  首先,城市化与技术发展在同行。现在我们大家在讲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空间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应运而生,但是技术发展是爆炸性的,人类的智慧是无止境的,未来的生活模式是会怎么样,未来城市会怎么样,智慧城市怎么样,建设到什么程度算是智慧城市,考虑了没有?人工智能高度发展以后,未来社会是什么样?这是我们在考虑城市化的时候,尤其是在谈论未来的时候值得考虑的问题。
  第二,城市化与全球其他的趋势同行,包括气候变化,科技的颠覆性发展,绿色经济、共享经济、分子经济,还有新旧全球化,这些将如何影响未来的城市?
  第三,距离概念的变化。技术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改变了距离的概念,人们非得堆聚在拥挤的城市,才提高效率和发展经济吗?
  第四,不要忘了农村。农村变成更多年轻人向往长期居住的地方(日本已经开始有这样一些地方了),那个时候城市应该什么样?我们还需要摩天大楼吗?
  最后一个要考虑的是商业利益不要扰乱未来城市的建设。城市建设是一个千年大计、百年规划的大事。我们北京市有好多教训,大马路成天“开拉锁”。比如中国目前有400多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其中超过300个城市和三大运营商签署了智慧城市建设协议,它们将在这一领域与潜在竞争者展开激烈竞争。这是好事,但要警惕企业的短期行为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
  第二个内容:畅想未来城市。从综合角度,绿色城市从70年代已经提出来,现在已经成体系了。智慧城市、宜居城市,全世界都在搞,中国每年也在评估。如果从规模、边界和位置考虑的话,那就更具体了。现在大家都在谈论超级城市、没有边界的城市、立体城市、地下城市,进而接近科幻的,诸如天空城市、水下城市、宇宙城市等等。如果从建筑特点考虑,现在各种城市模型都有了:高塔城市、帆船城、自由之船、垂直城市、虚拟生态城市等待。
  未来城市会是什么样呢?我想没有固定的模式,将有不同的特点,千变万化。根据不同的建筑特点,资源、能源的利用,地理和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文化特点,出行的方式,治理方式,特别是根据新技术的应用程度,将形成各具特点的未来城市。
  但是,未来城市有共同的愿景,那就是环境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物质生活保障,出行便利,安全,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生活在城市里面我不仅希望知道国家大事,还想知道全世界都发生什么了,等等。未来城市还有两个大目标,要成为创造新经济的平台,也要成为一个创造、创新的中心。
  第三个内容:未来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回顾一下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国际上的共同语言。但是,回顾一下过去30多年,人类面临的全球性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人口、农业等生存危机日益加剧,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地区和跨国的冲突越来越频繁。可见,这方面挑战是严峻的。所以2015年联合国又通过了一个《变更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了17项目标和169个子目标,意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更加清晰化、可度量化。为此,每年将耗资3.5-5万亿美元。为什么可持续发展就这么难呢?因为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环境的可持续,包括经济、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同样,绿色城市建设也和社会变革,人类文明紧密相关。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维纳斯计划,亚利桑那高原上的阿科桑蒂绿色城市试验,历经4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到现在只完成了10%。其原因竟然说是资金问题!我说美国就缺这点钱吗?实际上就是观念和价值观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绿色城市面临着很多挑战。我之前说过工业文明的转型还在继续,工业文明本质是物质至上主义,遵循的是野蛮的丛林法则;还有一个宏观的危机就是人类文明危机,包括人类进化的危机,大家现在很乐意谈论诸如半人半机器人等等,将来机器人可能比人脑还要聪明。大家想过没有,在这种社会我们人类还能保持我们传统的人类吗?那时候还有城市吗?人类会怎么样?所以未来城市的发展和人类的危机是值得考虑的方面;还有技术发展的挑战,技术发展已经颠覆了产业、企业、商业模式的概念和形态;战争和恐怖主义威胁,这种破坏不是你绿色城市、绿色革命能代替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资源能源的矛盾;气候变化就更不用提了,最近美国还退出了《巴黎协定》;环境生态的破坏,这是工业文明的代价;移民和不同文化的融合,等等。
  从微观层面我就不详细说了,这个大家都知道城市病、人口老化、民生问题、城市安全,等等。
  在操作层面上,不管是智慧城市还是绿色城市,主要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从局部地区的开发角度,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引导和规划,这就是上午关成华主任讲的,国家顶层的设计。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所包含内容的看法往往不同,顶层设计彼此间缺乏关联及共享,城市间搞不好又形成新的孤岛,包括网络信息安全等新的威胁。
  解决方案最大的挑战是将各种元素与不同的规划、愿景、数据集合和业务模式结合。从体制机制角度,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关键在于执行不利,条块分割,落实不到位,这是很大的问题。还有下一步是运营问题。绿色城市也好,智慧城市也好,建设成本和文化遗产的问题。是要重新建立理想的新城吗?还是循序渐进改造旧城?北京的旧城建筑的拆除-恢复之教训。还有与郊区、农村的关系等。
  最后是关于绿色城市。鉴于上述三个方面的挑战,实现绿色城市,我认为必须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只靠物理层面的绿色是不可持续的。我们上午看了很多非常美好的,绿色城市愿景。然而,忽略社会改革,社会进步,绿色是不可持续的;绿色需要与工业文明转型同行,要考虑如何恢复、保护、补偿工业文明所付出的代价;要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步进行,不仅要讲生态文明,还要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科技文明、政治文明,我称之为全球文明。
  绿色城市必须和产业的绿色化,企业行为、绿色商务模式同行。绿色城市政府行为要先行。这次美国政府退出《巴黎协定》是历史的倒退。
  绿色城市一定要有全社会、民众的参与,这一点韩国智慧城市建设中贯彻得比较好一点。绿色城市还要尊重和顺应自然。
  第二,只靠硬技术的进步,绿色城市是不可持续的。绿色技术包含了一个范围广泛的技术,绿色能源,绿色建筑技术;从光伏能源供应、智能电网、下一代电池,低能源消费的ICT部署,智能制造系统中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自我调节的节能与资源管理,等等。
  但是诸如另一类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等引起的矛盾,是智能技术或绿色方案难以根本解决的。又如技术和就业问题,未来学家托马斯说,未来技术的高速发展,2030年预计全球20亿人口将要失去目前的工作了。解决上述问题,还要与软技术包括绿色商务模式、节能和资源管理,金融技术,所谓的城市软技术(诸如城市的未来研究,治理技术、人口管理,社会管理,公共管理等)相集成,寻找整体的解决方案。这相当于管理一个小国家。更重要的是软硬环境的支持和保障,包括智能基础设施、R&D投资、有利于鼓励和刺激绿色投资(绿色金融),广泛采用鼓励绿色技术应用的机制、制度、政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最近世纪银行的一个项目,指出我们国家尽管互联网这么发达,但是我们宽带普及率,别说跟OECD比较,就是在G20国家中也是比较低的一个,为什么?要考虑如何提高整体竞争力问题。
  第三,未来绿色城市需要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
  如果不考虑绿色城市建设面临的各类挑战,只从技术发展所能实现的愿景考虑,不管绿色城市还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是眼花缭乱,令人陶醉和兴奋的,可以尽情地设计。你看目前未来城市的设想什么都有,非常美好,甚至近乎科学幻想。但是如果和社会改革联系起来就那么容易轻松了。那也是为什么维纳斯计划40多年还在奋斗的原因。从研究角度,未来城市是个跨学科的研究;从实践角度,城市化不是一个城市的布局、建筑和管理那么简单。从宏观的角度,城市化过程是相关城市的自然资源系统、生命系统、生态系统、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等互为依存、不能相互替代的几大类系统之集成的过程,是开放性复杂巨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过程。
  从绿色城市建设的运行角度,成功的未来绿色城市的建设是坚持基本原则(城市规划者一定要有千年大计的胸怀)、正确的观念和价值观、健康的智能社会、软硬技术支持和软硬环境的保障、实施绿色商务模式的企业、以全方位合作与协同为基础的行动等,至少围绕这六大方面的复杂系统之集成,才能够实现未来的绿色城市。
  所以我的结论是,未来是美好的,挑战是严峻的,绿色转型需要长期艰苦的工作。特别需要多个层次的协同作战,谁也别想自个儿单独搞,都需要协同、合作,这里面政府的责任和我们社会组织的责任是很繁重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金老师的发言,金老师是我们国家著名的未来学家,刚才金老师对未来绿色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反思性的问题,同时也提出未来城市要有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这样一个非常好的建议能够给我们非常多的启示,感谢金老师的发言。下面我们有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发展与战略研究部的刘云中主任发言!
  刘云中:尊敬的各位来宾下午好,非常荣幸来参加这次可持续城镇化与未来城市论坛,我下面就我们最近做的一些基本工作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都是我个人的看法。我的题目是“中国的城市形态与可持续发展”。大概谈三个方面的话题。
  第一个关于城市人口的密度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程度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是我们的一些个人的基本建议。
  首先我们看一下,大家都知道,对中国城市一个很大的一个诟病,就是说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比较低,这确确实实在中国很多的新城和新区,是一个有很多很多的表现。在很多的新区和新城的人口密度是偏低的,这有大量的数据和大量的统计,而且有很多的类似的研究。
  我这里展示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跟世界银行在2015年的一个研究,这是关于广州的情况。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广州和韩国首尔比较起来的话,我们在一个城市的中心城区,大概是半径10公里的范围之内,我们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比首尔要高的,但是随着城市向外围的变迁,我们发现我们的人口密度下降的坡度非常的快,我们越往外走,我们人口的密度越低。这张图中绿色的点是首尔,下面那条黑色的线是广州,大家会看到离城市中心区比较远的地区,我们的人口密度是大大低于像首尔这样的东亚国家的城市。
  这样一个比较偏低的城市人口密度,在我看来就导致了两个方面的话题。第一个就是我们出行的距离开始拉长,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曲线,如果人口密度越来越低的话,我们道路的网就是人均占有的一些道路的长度就越来越多。这样的话也就意味着你出行的时间,你要走的路程都是要长的,这对大家来说也觉得很难忍受,而且我们对资源的消耗也会更大。另外就是能源的排放也会有一些很不利的影响,这两条曲线很相似,也会随着我们人口密度的下降,我们人均的排放也会增加,这就是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偏低所导致的一些问题,我们把它称之为城市不够绿色,或者城市不够可持续的第一个方面的话题。
  第二个就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程度。我们会发现在中国大城市,这里面我们列举了十多个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大部分都非常集中,集中在我们说的中心城区也好,老城区也好,就像我们在这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北京的情况,这里面也有北京、上海、沈阳等等。我们中国很多城市都是把这个公共服务配置到市中心,配置到老城区,这样就导致一个不均衡的配置,也会导致我们上面看到的出行的时间,出行的距离,以及我们的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偏大的一些情况。
  前面讲的是一个基本的原理,这个研究是最近我们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同学和老师做的一个研究。大家看到在北京、重庆和深圳这样的一些城市的出行消耗,我解释一下市区级、社区级指的是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有些是向全市服务的,还有一些向区服务的。大家看到在2012年和2016年,利用北京的市区级的公共服务设施的话,你的出行耗时是增加的,增加了3分钟,按照增幅来看,增加了13%;重庆更加夸张,增加了23.87%,这个增加幅度很大。我们发现在最近的5年期间,在中国大城市里面要获取一个比较好的公共服务的话,像医院甚至大型商场等会带来出行时间、资源和能源消耗的一些问题。
  上面就是我们谈的两个话题,一个是公共服务设施,一个是人口密度。根据这两个话题,我们有一些基本的政策建议,完全是我个人的看法,而不是一个机构的看法。
  第一是要提高土地的价格。当然大家可能觉得房地产价格已经很高了,你还要提高土地价格,但从最基本道理来讲,价格是最能促进高效利用资源的,既然这样人口密度这么低的话,还是需要提高土地的价格。这个不是在人口偏低、比较远的区域,我们要提高的是新城、新区的土地价格。
  第二个就是提高路网的密度。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城市的比较,这是来自世界银行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的一项研究。大家看到其实北京传统的,包括北京胡同的路网密度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北京新区,交叉路口连接度都是很差的,我们第二步就是要把路网的密度提高,增强城市道路的连接性,这是规划的一些具体措施。
  第三个建议就是把我们超级街区(Super Block)划小,这个我想在很多国家里面其实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做法。中国大街区有大街区历史的原因,我们应该把这些大的街区划成相对比较小的街区,就像图中我们传统的模型1到模型2,再到模型3的过渡,这样会使我们社区或者交通路网都会更加地细致。而且这样转变会有很多的好处,像可以增加十字路口的数量,可以增加人口的密度,增加一些临街街区的长度,利用这个长度做商业运作的话也是一个更好的方式。这样一种更致密化的规划、一种城市的改造其实是可以带来收益的。
  最后还有两个建议,一个是我们觉得还是要征收城市交通的拥堵费,提高私人交通使用的成本。最后一个建议就是刚刚谈到公共服务设施过于集中在市中心或者一些老城区,将来市级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应该进一步向新城和新区进行配置,这样会有利于降低我们公民出行的距离。
  时间关系,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刘主任关于三个重要话题的分享。在这三个话题中,我们其实也看到了实际上有很多的问题,正像很多专家研究的一样,中国的城市化和公共设施的布局,主要是由中国的行政体制决定的,因为很多的时候中国城市的公共资源配置的多少是由行政的层级、级别来决定的。刚才刘主任也从政府作用的角度,实际上提出了很多非常具体的建议,我们也希望这些建议如果能够更好地落实,也是我们作为市民的福祉,感谢刘主任的发言,下面我们有请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Marco Sala教授发言,有请!
  Marco Sala: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尊敬的来宾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主办方邀请我在今天的论坛上做发言,在今天的发言的时间里,我想利用这次机会为大家介绍绿色领土新联盟以及来自意大利的绿色发展方面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在可持续发展还有绿色建筑以及和建筑相关的技术方面,我们也有许多的信息想与大家分享。今天的报告主要是一些来自我们过往的经验,来自意大利的视角以及先进的技术,它们有可能引入到中国。
  双方公司是在10月份的时候,在中意设计交流中心佛罗伦萨基地举办的“一带一路”万里行的活动中结识的,今天早上的时候我的同事也给大家做了一个初步的介绍,是关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在意大利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在城市和乡村关系中也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这是一种和谐共存的,也是适应我们所处的时代发展要求的。
  我们发现,在意大利有过城市迅速崛起的阶段,但随着城市的崛起,农村土地并没有被荒废,仍然有许多的居民在农村耕种,并且为农用的目的来使用农村的广袤土地。比如说我们托斯卡纳大区就是这么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看“中—意”的历史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报告,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局。我们可以看一下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的比较,我认为这是许多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已,因为这是促进人们离开农村去减少贫困、增加收入的一个动力,由于经济方面的考虑离开农村来到城市,我们也需要有良好的政策来引导人口的流动。
  我们再看一下我们意大利的经历。我们主要是通过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来激励他们留在农村,采用的活动和措施非常多,不光是在农业方面采用的和推进的活动,各种类型的活动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为农村的居民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解决方案首先就是水培先进农业的发展,还包括农业旅游活动,老年人的养老活动,旅游接待活动,餐饮活动,食品生产和销售等等,都可以增加农村和农民的收入。
  我们看到这是离一个大城市大约一两百公里的一个地方,它是一个住宿、休闲中心。我们看到,这为了那些因为污染或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想暂时逃离城市高压的生活环境而来到农村,在乡村生活中寻找休闲以及身心恢复的人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场所,可以让人们利用这样的形式来短暂地体验农村的生活。我们借助了新的农舍,我们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一个增加收入的手段,他们能够把这些住宿设施提供给那些来自城市的、短暂郊游的旅客,同时也是当地居民的一个收入的来源。
  接下来这个案例是水培农业的培养。这是我们能够用先进的技术,来降低在农作物培育的过程之中的水资源的消耗,这个也是一个提升农村居民收入的这样一个途径和方法。
  接下来的是餐饮业的活动,也是为来自城镇或者是周边的大城市,短暂享受农村生活的游客提供这种农家乐式餐饮的体验。
  最后就是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意大利就是一个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国家,所以我们需要为老年人找到这样一个居所,能够让老年人能够享受他们老年的生活。这是非常令人愉悦的、舒适的而且环境零污染的一个场所,同时也为当地提供这些服务设施的农村居民提供了一个增加收入的渠道和手段。
  所有这些各种途径的收入,能够有效地帮助农村的居民支付他们的银行贷款,就是去兴建这些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向银行借贷的这部分款项,在还完银行贷款之后也提高了自己收入的水平,并且也为自己带来了一个能够从业,能够以此为生,并且能够获得比较良好的生活质量的一个途径。我希望这样的方式也能够为中国提供一些借鉴,可以让我们能够从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之中获得一种创新的、不一样的增加收入的途径。
  我们看到,这是“家”的一个字样,我们看到中心是村落,旁边还有绿地,绿色生态太阳能村是一个现代农业生活的一个范例,是一个示范的项目。
  这是一个离网式教育空间的案例,可以提供户外活动和课程,也是对我们中国传统的使用土地的方式进行了创新。
  接下来这个案例,我们把它叫做“乡村之门”,通过这扇门我们可以找到新的发展途径,就是能改变我们现在的消费和生产机制以及在中国农村可以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下面这页我们看到,来自银行的贷款资源、融资资源以及通过私营部门资金来融资的这样一种项目推展的模式,从经济角度来讲这也是具有可行性的。
  这些绿色建筑还有生态村的项目也能够为社区带来益处。
  我觉得下面的案例可以作为一个减少人口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趋势的案例。这是太阳能农场生态村还有生态群落的设计,他们一般是由5-6个这样的房屋组建起来的小村落,能够去创造一种类似于古代农村生活方式的生存形态,直接提供给我们的居民。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我们也能够应用这样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种比较小型的农村生态村的设计方式,也能够为中国不同的气候区来设计适合的太阳能农场示范村,当然从北部到南部气候也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大家看到的是为我们的乡村居住而设计的场所,此外还用于住宿、游客接待,还有为老年人设计的居住场所。这里有一些照明的系统,包括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还可以使用其他新能源来实现发电,包括一些绝缘、保温的材料的使用,还有一些人造材料的使用。这里还有一些生态农场的设计,在一个温室之中化学污染会更少。这里很少使用化学品,这样我们所食用的蔬菜和食材也更加的健康,我们可以看到种植的一些蔬菜、瓜果,这里的温室也可以让当地小镇的镇民过来参观。
  这是我们绿色屋顶的一个设计理念及其一些优势,这里可以看到,它首先利用到太阳能,因为它每天接收太阳的辐射,所以这样不会有很多能源方面的浪费。另外还有一种垂直水耕绿色增长技术,也有助于帮助我们节省空间的利用。也许这不是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但是有一家专业的机构在这方面已经有相当成熟和丰富的经验了,可以指导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这里有一些圆形的设计,在下个月的佛罗伦萨会议是就会实际展出,比如说我们可以会对这样的一个设计加以修改,然后将修改得更好的版本加以利用,用到我们具体楼层的设计工作中。比如说这个大楼的屋顶应该怎么设计,然后包括它的周边,还有它面前的一些空间应该怎么具体去设计加以利用,可以让我们社区的人民更加方便的使用。
  我们这里可以看到过去的一个趋势就是一个横向的扩展和发展,这样的方式可以减少城市的热导效应,也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因为这样我们可以将建筑所承受的阳光的辐射加以更好的利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垂直性的,也许在未来我们还会有一些新的趋势、新的愿景出现,这个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生产效率。也许这个不仅仅是针对于农业这样的一个层面的,它还针对很多其他的纬度,比如说科技方面,可以让我们的设计有更多新的灵感,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Marco Sala教授的精彩演讲,意大利成功的经验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城镇化过程中将会有很多的实践机会,比如我们过去发展的都市农业到现在的特色小镇,包括我国刚刚提出的要发展田园综合体,我想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下面我们有请,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专业院及旅游中心院长李金路院长发言,有请李金路院长!
  李金路:各位专家,下午好!从中国传统文化看绿色,往往离不开风景、风水和文化。所以我今天提供给大家绿的颜色会多一些。
  从山水观来看,中国文化确实是独树一帜,比如说我们2000年前就设立了五岳,五镇,我们说它既不是最高的山,又不是最美的山,为什么被帝王选为封禅之地。
  比如说嵩山,它山型的稳重结构和高海拔,象征着仙凡相通的意境。我们看普通的山水,中国人是怎么改造和利用的。800年前看到我们颐和园的瓮山,这个山就像窝头一样,400年前对水系进行了改善,200年前,从乾隆的时候基本上定型,经历了一个办公住宿阶段,景点游览阶段,和建立了一个理想的宇宙模型阶段,我们叫人化、诗化、神化的三个层次。
  到现在我们经历了25年的实践,中国在推行国家园林城市的建设。现在600多个涉事城市已经有一半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还有7个获得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个活动促进了中国城市化的有序平衡。另外一个方向叫特色的山水小镇举办国际大事,这是博鳌论坛,一个很小的镇,是个河口,把它整合起来作为一个国际特色的接待地,这个时候更追求国际化,只在博鳌上找出自己的地方特色。
  中国进入新常态以后,领导人又提出要整合山水林田湖。我们这个行业,绿色也好,风景园林也好,又开始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百姓的福祉。原来我们国家的重大活动是务实的,两国领导人先谈政治,谈经济,业余的时候再看一看我们这些风水、风景。现在这些政治活动融于风景园林之中了。
  雁栖湖的这个图是我们1997年做的规划,做完之后我们都不愿意去,因为环境太乱了。2012年为了迎接APEC开始整治,这么多单位进行梳理,进行拆迁改造。改完以后开始走向接待国际重大的宾客,成了一个特色的国际会议中心。
  从城市走向山水之间,利用山水文化,中国具有非常大的特色和强势。被整合以后的雁栖湖的山水就是日出东方、中国特色,地方园林局还想把它申报成北京市级的风景名胜区。就中国这个角度看,山不是Mountain,水也不是Water,山水比德,把人和山水本性相结合,“山者静,水者动,山者仁,水者智”。我们看看没有山水文化就进行经济开发的情况,比如这是1983年我去北京的十渡,叫小桂林,20年以后北京青年报上有一个小文章,叫“我再也不去十渡了”,作者跟我一样,20年后再去变成这样了。又过了10年就是的洪水,60年一遇的洪水就变成这样的灾害了。农民的饭碗违反了科学的规划就要遭到报复,我们政府又没有把科学的规划贯彻下去。
  我们提倡的是什么呢?是新时代的自然崇拜,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只有把山水林田湖进行了整合,我们才说是高效有机的,才是金山银山,哪个城市没有山水连田湖呢?尤其是在我们提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这个思想更加有用。
  比如说在长沙有一个梅溪湖,既有历史文化背景又有山水环境。原来选这个地方是想作为正面的典型,建完了以后本应该是山水环抱城市,实际上是高楼夹缝中的山水,这样GDP增长了,但是痛失了长沙的山水文化。
  在新的形势下很多小城市获得了大机遇,比如说敦煌市就获得了中国国际文化博览会永久会址的机会,是和百万人口的西安竞争成功的,而且西安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现在我们如何用特色的山水文化资源来承接国家甚至国际的重大功能,我们就把它做了三条线的策划:当代丝绸之路,迎宾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在这样一个6万人口的小城市就把这个丝绸之路的概念做得很丰富,比如说下飞机进程的我们就叫迎宾丝绸之路,比如说省道这一级,就是开会的时候比较热烈的我们就叫现代丝绸之路,还新修了一条模拟唐玄奘去印度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又是路灯又是公路做得太绚烂了。
  那我们做一个预测,明年是上合组织峰会,中国是轮值主席,我们建议设在郑州。为什么要设在这里呢?在郑州北部的惠济区,我们调研了在方圆百平方公里之内,它的历史文化依存是从旧石器到人民公社,我们叫“方圆百公里,上下两万年”,这过程中展示的不仅是中原、中国而且是人类发展的高度浓缩的历史,而且这三条河,黄河、惠济河和佳禄河又和城市融汇为一体。
  说这么好,实际上又这么差,历史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所以需要进行文化创意,激发它的文化资源。那么对当地的水系进行了梳理,以水营城,把汉代古城,这汉代古城有明代城,有清代城,将其居民迁到外面,再配以现代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这样我们说,就两个城相互呼应,而且可以承接重大的、现代的国际会议功能,我们叫东西两百米,跨越两千年,东部是汉城,西部是新城。
  我们推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山水文化整合的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否则就是山一般,水一般,我们整合以后叫山水融合不一般,林一般,田一般,林田交映不一般。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看看一个皇帝是怎么整合山水的。这是乾隆皇帝第一次看到承德的时候,避暑山庄的位置是这样的,武烈河的河水环山而过。他首先修了一条堤,把武烈河挡在堤外,再对园内的堤地进行了山水的梳理,叫“芝径云堤”,大家像是在云彩上行走。进而把宫殿区,生活区,别墅以及庙宇配置完成,这时候才形成了现在的避暑山庄。
  我们想这个皇家宫苑思想对我们依然是有效的,我们现在的承德双桥区近50万平方公里,三农要做什么?现在的功能和古代的功能高度吻合,养老、休闲、政务、体育、提供副食品、文化创意、休闲农业,我们还加了商务活动。这样就把沟域经济和最高层的皇家园林文化和基础的绿色的山水背景相结合,策划了10大景区,将皇家避暑文化为大众使用,城乡发展相互支撑,重新打造国家的避暑之都。300年前没有北戴河,都在这儿,这样就支撑了承德市的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
  我们再看一个县是怎么整合山水的,这个县叫崇义县,县城只有3万人。在其南部有一个山水拐弯的地方,我们认为与其做3-5个住宅,把楼卖出去了,我们不如把山水激活,我们叫做山水梳理,低才高用,实际上做了高端接待的一个酒店,而农民还可以在这里面务农。有一条小河缓缓流过,这个水是一类水质,可以喝的,因为后面是自然保护区。我们改完之后叫做“崇义县钓鱼台”,可以做最高端的接待,平时农民可以在这儿种地、种花、种药材,而水流经了每一户的客厅。
  一个普通村庄也在整合山水,像婺源,水路也是它的公路也是它的财路,在这样发展的过程中它保留了村里的风水林,几乎是原始林状态,1000年下来变成了一份遗产,而不是破坏。
  一个家庭它是怎么整合山水的,这是北郊的一个农民房地产项目。我们一看觉得没有趣味,房子质量很差只是山水比较好,这样我们把家庭的功能和庭院功能相结合,变成一个庭院,经过四五年植物生长变成这样:外面是风景,里面是园林,这样含山怀蓝,自然和山水相结合。
  这就是中国人的山水观,也是绿色观,叫“山水清音,元气淋漓”,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李院长,用这么多生动、形象的案例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山水林田湖文化整合课。下面我们有请来自阿特金斯集团北京城市规划与咨询事业部城市设计总监Matthias Bauer先生。
  Matthias Bauer:感谢主办方邀请我来参加今天的活动,我非常荣幸能为大家介绍“低碳规划——来自英国和中国的经验”。英国这方面具体指的是伦敦地区的经验,我将为大家进行具体的分享,这些经验也会对中国的实施非常有借鉴意义。
  阿特金斯能够建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前瞻城市,我们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以及帮助下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一系列的城市建设活动,以应对食物短缺、洪水、灾害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的挑战,这是一个非常长期和丰富的项目。
  在英国本土的应用,我为大家分享一个来自伦敦大区的案例。这是在几周前才新完成的项目,今天如果大家去伦敦的话就能看到我们项目产出的成果。这个项目是位于伦敦的Park Royal地区,这是在伦敦一个非常高等的、上流化的街区。
  另外一方面,我为大家分享一下来自伦敦老橡树交通枢纽的案例,它是来自铁路的交汇枢纽的路段,也是唯一一个两条线进行交汇的地方,同时还有其他的公共交通,包括地铁、大巴车交汇的一个地方,是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
  大家可以看到,目前的现状是一个开发不是很良好,规划也不是很好的地区,比较混乱。这是一个未来规划发展图,我们会把它建成一个不仅仅是交通枢纽,同时还是一个办公室、写字楼和居住区结合起来的,同时融合了比较完善的绿化地带的城市街区。
  接下来大家可以看到是我们的环境研究,为我们未来设立了非常清晰的愿景和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去建立一个零碳排放、资源高效利用发展的社区,能够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促进智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福祉。
  伦敦对于环境目标和政策方面也有非常明确和严苛的规定,我们的工作是严格地遵照政府相关的目标规定的要求来进行规划,甚至会超出政府要求的目标。伦敦老橡树的主要环境目标如下:主要包括能源、碳排放、水、空气质量,还有一些不是可见的空气指标,比如说噪音,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微气候环境等等。
  接下来我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重要的建议和我们的经验。首先第一点,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能源和零碳排放,同时也应该成为一个零废物产出的社区。我们会有效地利用这些工业的废物,同时我们家庭的废物以及建造建筑时的建材废物经常被我们忽视,没有真正发挥他们的价值。这也是零碳排放规划当中需要考虑的重要指标和纬度。还有一个重大的目标就是隐含碳,也就是说不是可见的直接的碳排放,而是我们在制造这些建材当中,比如说生产水泥的过程当中,在所有的这些生产环节和整个产业链当中所产出碳排放,这个被我们称为隐含碳,我们的目标也是要降低隐含碳的排放量。伦敦老橡树的运营方面应该能够实现零碳排放,并且从长期纬度来讲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还有一个提议就是至少将老橡树地区30%的空间用于公共活动空间。虽然这是一个比较密集的、也非常紧凑的街区规划,但是我们仍然要预留30%作为公共活动使用的空间。
  接下来大家看到的是伦敦老橡树项目的导览手册,还有实施手册的截图。在空气质量方面,我们的提议是:我们把使用传统内燃机还有传统能源的车辆要减少至少10%,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在可持续交通方面我们也想引入一系列的新举措,来降低街区的私家车的使用。大家再看一下这张表格我们看到一个关于可持续交通方面的很有趣的信息,我们看到公共交通都不是位居第一,第一个优先重点是用自行车出行或者是步行的方式作为主要的出行方式,甚至干脆不出行,而且保持在家中就能完成一系列的活动。这也是我们在中国发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大家的通勤时间非常的长,居住的场所和居住的时间非常的远,我们许多开私家车或者是在平时周末休闲活动的时候也需要通过驾车或者出租车的方式来出行。这个也是我们要应对的可持续交通的一个方面,就是去尽可能多地鼓励大家步行和用自行车出行的方式来完成通勤的需求。
  我们发现北京就是一个特别极端的案例,代表着中国的大城市中的通勤的距离之长,通行时间,通行压力之大,整个城市处于过度拥堵的状态,公共交通设施也处在过度负荷的状态,这可能就是我们北京或者其他大城市还有更大改善空间的地方。
  在低碳规划的议题中我们经常会谈及我们的交通问题,其实就是土地利用的问题,而低碳规划就是土地利用的规划。我们要解决如何让大家的居所离餐馆还有日常活动的场所以及上班地点的距离能够尽可能地优化,这样就可以解决低碳的问题。讨论到中国交通出行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可忽视的就是土地利用的问题,土地规划的问题,这些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还有这些可持续的交通方式,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进行研究的问题,如何为中国的大的城市找到一条可行的低碳规划的道路。
  阿特金斯公司发布了一套低碳规划的方法,这个主要是针对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的规划原则和指导方针,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方面的,更多是关于城市整体方面如何进行更加低碳、更加环保的低碳规划的实施,这个对于中国住建部和其他相关的政府部门也是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的。这份文件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同时我们也尝试着将这一系列的原则能够应用到中国本地的项目中来,例如说湖南长沙的梅溪湖项目,这个也是之前有其他的演讲者提及到的,我们也希望这些原则能够在长沙的CBD有所应用。我在这里就不再谈论太多的细节,主要就是关于公共交通方面的低碳规划还有地铁站的规划,来促进智能城市还有促进人们选择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加环保。
  我接下来总结一下,低碳的规划不仅仅在中国,同时在全球都是一个宏观规划的主题,不仅和交通、气候、基础设施、建筑本身有关,我们需要把所有的元素进行整合的、协调的考虑,来做一个总体协调的规划,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我们离真正实现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的未来目标也就不远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Matthias Bauer先生对伦敦老橡树改造和绿色城市发展案例的分享。下面我们有请国际资深可持续发展专家,一米一绿色设计技术服务平台的创始人龚万彬先生发言!
  龚万彬:谢谢绿色产业平台的邀请。我今天要谈两个问题,一个是今天很多专家和领导都谈到了价值观也好,如何让绿色落地,能够实现市场化的转变,然后让金融介入进来。我的话题是如何让市场能够转型。我先谈一下我的本行工作,就是绿色设计。如何评价绿色产品,你知道怎么评价才知道怎么设计。这个图我待会儿会讲,就是绿色价值观如何落地和绿色市场转型的问题,这个涉及到以后大家如何去做起来还是只是停留在论道上,这两个有根本的区别。
  我们首先看一个毒西瓜引发的设计思考。先谈设计,这是我儿子画的一张图,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一个毒西瓜跑到小孩子的口里。我们小时候经常去瓜地里来,我之后和我儿子讨论如何防止毒西瓜跑到孩子的嘴里去,我们可以养条狗,加一个标志说明这是有毒的或者干脆不要用农药了。其实这是一个设计思维,我们碰到这个问题我们怎么解决,所以对设计师来讲,他会考虑一个问题,首先我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大家想吃西瓜没有钱买,还是很淘气没有事情干,还是说农民要保护西瓜地。
  分析这些问题后发现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不光是经济的问题,不光是管理的问题,还涉及到金老师刚才谈到的价值观的问题。所以这就从一个单一的问题变成一个系统的问题,这是生态设计所经常碰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回过头来讲绿色,首先绿色到底是什么问题,大家都关心环境出问题了,由于PM2.5,有用口罩的,有用各种各样的净化器来解决的。生态问题不光要关注到空气,还包括水体、土壤,在座的肯定有很多环境专家更加了解,我们还不可能去火星,我们目前的技术还达不到的情况下我们就要自救。
  要自救,设计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我们环境问题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画面上红的一圈就是我们碰到的问题,大家知道温室气体效应,有各种各样土壤的问题,空气污染,有毒物质的排放等。还有就是生态系统的影响,大家知道生物多样性,我们不可能说砍掉一大片雨林来造房子,这个红色部分表示不确定性以及危险度很高的环境因素,这里面看到至少有4个范围的问题已经达到了人类承载极限之外,这个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我们地球脆弱的生态系统就会崩溃,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科学家研究的,这是我这个领域里面很多专家在做的研究。
  我们知道这些问题,也知道问题产生的严重后果,设计师会找原因,对于环境科学家来讲,他也要找出到底是什么样的企业行为造成了环境问题,就会落实到思维方式,我把它叫生命周期评价,这是全生命周期的思维方式。现在这种思维方式在我们国家的政策中,包括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部委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里面很多条都提到用全生命周期思维来做绿色管理和绿色设计。
  用这个工具和思维方法,时间关系我不展开,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一下LCA生命周期评价。通过这个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找到我们问题的弱点。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女士用的很多化妆品、洗发水、沐浴露等等,也会产生环境影响,这个是否只在废弃物阶段呢?我们看左下角的废弃物只占到20%左右,更多的是在使用阶段。你可能想不到使用化妆品怎么会污染环境?你可能是要洗掉它,用到其他的一些设备和清洁装备,还有原材料的生产过程等。你知道这些过程以后你是不是找到原因了,找到原因才能想到解决的办法,而不是说不买了,不买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女士还是要让这个世界更美丽一点。
  但是我们现在回过来讲,要设计这么复杂的问题,因为从生命周期角度上讲,你们涉及到那么多供应商,我们碰到的一个产品不会超过50个供应商或者100个供应商,你的企业有能源有水有排放问题,这么多的问题就会导致设计不会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所以画一个西瓜小孩子可以做得到,但是要他解决系统思维的问题还做不到。最右面是最复杂的,就是解决确定性问题,不确定性非常高,未来有不可知,所以今天这么多专家在这里讨论未来是怎样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需要有设计思维也需要有不同角度的科学思维去参与。
  这个就引导到我最后讲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绿色市场转型的问题。我讲这个之前给大家讲几个案例,来看绿色设计是怎样发生的。最终我们要实现经济价值大过环境污染,这才是正绩效的功能社会,我们一直谈论城市,其实是考虑人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需求,这是功能的考虑,我们不能脱离了一点。
  时间关系,我来讲一下三个案例。这个例子我们在瑞士做的,给瑞士国家减排,其潜力在哪里?我们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发现原因在能源上,在居住上,在饮食上。这个大家想象不到,瑞士没有农业,基本上都是进口,所以农业方面有很大的减排潜力,分析下来前三强就像右图里的那样。围绕这个我们就可以想,吃素是一种很好的降低环境影响的办法。
  另外我们在城市里面有农林牧服渔,一二三产业都会涉及到绿色设计的问题。比如说糖这样行业,通过数据分析我们知道黑巧克力最环保,白巧克力次之,牛奶巧克力加上各种各样的果仁巧克力最不环保。知道这些以后才会采取措施,如何解决我们绿色消费的问题。很多企业包括化工的,建材的,如何实现物流的绿色化,这里就不再讲了。还有在建筑里面要如果保温,可以降低我们的环境影响。如果你要用数据来说明的话,它可以通过三天的时间可以收回环境本身的影响,有了这个数据就可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和市场化的问题,这就引到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市场化。
  这个地板要做绿色设计就要考虑回收材料,而不是原材料。下面这张图是循环经济的概念,对化妆品怎么样实行绿色包装的设计,这个我们和他们的供应商在做绿色采购,绿色原材料的设计。他们可以把瓶子的碳排放和影响降低50%以上,这个不是靠香奈儿在法国做的,而是靠他的供应链一起参与。
  第二个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必须和环境问题结合起来,这也是金老师上午提到的,包括她下午讲到的价值观的转变。绿色市场一定要建设起来才能够推动绿色金融和绿色消费的合力。那绿色市场怎么建呢?我到美国市场考察过两次,做过相关研究。有一个组织叫美国绿建委,他们从建立这个非政府组织到现在推动了几十万亿美元的绿色建筑产业和建材产业的发展,美国现在1/3的建筑市场利用绿色建材。我们说他们有1/3是搞绿色的人,我们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其实研究它的模式以后,其实是可以通过科学加经济,加金融,加设计这样共同的参与,这个英文叫Community,我们翻译过来就是社会参与的模式,通过这个模式来实现就是共创模式的落地,我们做这一点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我们开发了很多平台,把这个数据,把这个评估方法体系建设得很完整,我们现在有好几万个数据可以支撑大家做各种各样的环境影响评价。我们要做的是真正要落地到每一个人,我们希望在2025年能正确创造10万亿的建材、食品等的绿色市场,我们要培养10万个人才,他们才是推动这个市场建设的人,然后他们能制造至少10万个产品,这些产品是绿色的,更加环保的,不能说完全环保,因为这是个发展的过程,当然这项工作需要大家一起来支撑。我们把这个概念抛出来,也是给大家一个讨论和交流的一个机会。这个平台目前叫一米一绿,取之于中国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大概就有一米一这样一个距离。
  时间到了,我就分享到这里,希望跟大家做更多的交流,谢谢!
  主持人:龚万彬先生刚才的发言,为我们分享了绿色设计方面的一些新的理念和案例,我想他其实给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提供了观察城市绿色发展的一个机会,谢谢龚万彬先生。
  以上是我们第一阶段基调发言的环节,我们以上七位专家做了精彩的发言,我们希望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一下以上七位专家的发言!
  实际上我们除了前面七位专家从理论、案例、规划、设计等等方面对可持续城镇化与未来绿色城市建设方面提供的一些思考以外,中国的很多企业也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做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例如今天我们今天战略支持单位碧桂园集团,他们不仅在营造森林城市,同时也在打造科技小镇方面都已经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我们今天也有幸地邀请到了碧桂园集团海外事业部的副总经理王继赢女士,来给我们大家做一个主旨演讲,并且做一些经验分享。下面我们有请王总来给大家分享碧桂园的经验,谢谢!
  王继赢: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很荣幸今天有这个机会参加2017年中国绿色发展论坛。碧桂园集团是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也深入践行了“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致力于在国内外推动可持续的城镇化,打造绿色与智慧城市,打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建、共享的新平台、新动力和新亮点。今天很开心能在此分享碧桂园集团在可持续城镇化与建设未来绿色城市领域的一些实践。
  2017年是碧桂园25年的一个生日,也是碧桂园实现跨越的一年。1-6月,碧桂园已经实现了2842亿元的销售金额,目前占领行业的首位。最新发布的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500强排行榜中,碧桂园从去年的444名上升到今年的273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碧桂园也致力于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绿色城市的建设。同时碧桂园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中,也在进行积极的努力,借此机会,我希望以碧桂园两个代表性的作品,海外的森林城市与中国的科技小镇为例,以绿色城市、智慧生长为主题进行分享,也恳请大家给予多多的指教。
  绿色城市在碧桂园看来能够让文明有序发展,让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低碳可持续的一个韧性城市,是一个让人们可以安居乐业、具有可造血功能的一个健康发展城市。基于这层含义,碧桂园在海外的森林城市以及在国内的基金小镇便是碧桂园在践行绿色城市理念进行的不断努力的探索。
  森林城市是碧桂园集团在马来西亚政府的支持下,携手柔佛人民基建集团合力打造的20平方公里的绿色智慧城市,是一座国际产业新城,融合了环境、科技和产业的顶尖设计,将呈现优雅先进的理想工作场所和居住环境。在产业经济环境当中,森林城市以产城融合,绿色智慧为理念,正积极有序地引进旅游会展、教育培训、健康医疗、外企驻地、电商基地、新兴科技、绿色与智慧产业等相关产业,扎实打造海外的海外产业园区生态圈。
  日,在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我国驻马来西亚黄惠康大使等37位政要的见证下,森林城市召开了第一次产业落地会议,与华为、腾讯、美的、比亚迪、SASAKI、思科、中华医疗健康联合会等36家中外知名机构签约,涵盖了规划、营建、教育、金融、健康、通讯、绿色等产业。此外森林城市还携手中建钢构等知名机构共建海外产业新城。
  今年8月碧桂园将计划召开第二次产业落地的活动,进一步推动海外园区的开发建设,力争成为新型未来城市的榜样。在人居环境上,森林城市力求实现建筑物全绿色植被覆盖,地面皆是公园,目之所及皆是绿色。它是一座城市,更是一座森林。它不仅仅让城市回归了自然森林的怀抱,更让城市和森林有机互生,整座城市采用了立体分层化的交通架构,地下两层主要用于停车和车辆行进,地上一层是由轨道交通来连接,没有任何的机动车辆在地面上穿行,每一天都会让人们感觉生活在花园里,呼吸在森林里,愉悦在自然当中。
  碧桂园在可持续城镇化发展当中起到了什么样的角色?可持续城镇化是指与环境和自然资源相适应的城镇化,是能够提供和人们愿望相称的一个城市生活质量,其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小镇正是碧桂园践行新兴城镇化和创新驱动的战略之作,其核心设计理念有六点:
  第一是产城融合,持续高效,构建了多元复合功能,真正实现了为凤筑巢;第二是立体城市,地面没有车辆穿行,屋顶都是花园,真正实现了人车分流;第三是多维度生态景观系统,生态的垂直绿化理念,全城搭建绿色垂直绿墙;第四是打造众创空间,积极相应国家的双创号召,引进名人创客平台,打造健全的孵化保障体系,进行持续造血的功能;第五是智慧城市;第六科技小镇是以公共交通导向的一个开发模式,在土地利用上进行了集约化和高效化。
  碧桂园布局建设科技小镇,坚持以产业先行、产城融合、区域聚焦、智慧生态等先进理念。目前碧桂园已经在珠三角,环北京地区落地了数个科技小镇项目,目前正在与思科公司、富士康、创新工场、清华大学、中科院综合研究中心等近数十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已经于5月17日动工的潼湖科技小镇就是碧桂园全力探索的重点项目。项目位于惠州的潼湖生态智慧区,这里被誉为未来的广东硅谷。它是距离深圳只有50公里的路程,整个行车现在是需要70分钟,规划面积是占地约140公顷。碧桂园将全面实现科技小镇的战略理念,从产城一体化,分层立体城市,垂直生态融合,孵化创新产业,构建智慧城市等方面,实现产城融合的新型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森林城市和科技小镇不仅仅是碧桂园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两个典范之作,更是两座典范之城的共生与共融。在中国以及全球化逐步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碧桂园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阳光企业,希望能够为推进全球绿色城镇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也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也希望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也希望提出多多的宝贵意见,谢谢!
  主持人:感谢王总的精彩发言,实际上今天我们搭建这个平台,我们也希望我们与会的专家学者能把自己先进的理念和思路落实到我们真正的实践中去,我们也希望碧桂园集团建设绿色、科技、人文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未来绿色城市的建设。
  我们第二阶段的整个的环节结束,我们下面有5分钟的时间进行茶歇,5分钟以后请大家回来,我们进行交流研讨阶段。
  ——(下午茶歇)——
  主持人:谢谢大家,咱们上一段发言的时间太紧张了。我们进入交流研讨的环节,这一环节我们每个人发言的时间是8分钟,我现在一共是7位发言的嘉宾,因为刚才陆海主任因为今天天气的原因突然来不了,所以我们按照主办方的安排,我们也按照顺序开始自由发言。咱们这个环节各位专家都没提供PPT,我们就发言就好。我们有请第一位发言嘉宾Isabel Nepstab总监,她是来自于禾众基金会的。
  Isabel Nepstab:大家下午好,我会用英语来发言。大家好!我来自禾众基金会,我们是一个覆盖全球业务的基金会,我们和超过50个国家以及小型农户的企业一起合作。我工作的背景可能不是特别地与今天的主题分论坛的主题——绿色城市有直接的关联,但是我相信这个也是和可持续发展相关联的一个板块,同时我们基金会也是这样的一个组织,大家可能有一点没有想到的就是,我们经常会去思考,不仅仅是我们在哪里居住还有包括我们在哪里生活以及绿色消费。现在我们是依赖食物的不光光是在中国种植的这些蔬菜和食物,还有来自全球的蔬菜和水果,我们会去消费来自新西兰的奇异果和来自非洲的咖啡豆,还有来自欧洲的啤酒等等。同时我们还会有有赖于进口的食物,来帮助我们去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也是非常大的黄豆的进口国,去年来自马来西亚和来自印尼的农产品,包括来自南美的牛肉产品,以及黄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进口的农产品。
  我们需要思考的这些资源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中东,来自于南美?我们观察到,这些产品的进出口量有巨大的增长,包括来自美洲亚马逊地区的产品,还有其他来自南美洲的这些原住民的、农民所耕种的这些产品,包括亚洲地区的印尼、印度等等。
  现在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出现了森林退化的问题,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信息,这个森林退化带来了全球20%的碳排放量的增长,同时还有我们牲畜的养殖也带来了超过50%的碳排放量的增长。所以我们会发现,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关于交通还有包括能源消耗的问题,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农业对于碳排放量的贡献还有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发现其实农产品在温室气体还有可持续排放之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在讨论温室气体减排的过程也一定不能忽视全球农产品的交易,尤其是牛肉还有大豆这些产品的种植它所带来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之后,我们看到各国一起表达了非常明确的态度,就是对于气候变化应对的责任是不会放弃,我们也会一并坚持的。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履行,还有绿色发展一系列倡议的落地,我们也会坚定自己本国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以及绿色产业的发展中去发挥自己不可忽视的责任。
  我们谈论到绿色发展的时候,中国不仅仅是放眼国内,也积极地去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产业在国内的发展,中国也非常关系国际层面碳足迹的活动和倡议。比如说在巴西,还有包括在需求侧,我们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倡议和计划。我来自的基金会,我们和中国还有中国的企业一起合作,和进出口的企业、进出口的行业一起开展对话,提供信息和数据,关于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在这方面我们也希望在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更好的共识,在中国这些农业产品的生产国这方面去帮助他们应对气候变化还有森林的退化,来采取一系列的举措。我们给出了这样一个承诺,我们要达成零的森林退化,其他的包括IBM等,他们也会履行相关的承诺,他们也已经做出了这样的承诺,来在供应侧进行相应的改革和举措,我们能够和相关的利益相关方一起来促进,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大国,而且在包括棕榈油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我们也会一起和企业合作、鼓励企业。在今年4月的时候,我们带领企业代表团去参观了欧洲,能够在应对森林退化这方面做一系列的工作,我们也希望去学习来自欧洲最佳案例的分享,能够在金融领域,在工业、企业、还有政府方面一起合作。包括我们也能够带动消费者他们也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对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一系列的工作进展都非常的良好,我们也希望在未来能够继续开展企业+代表团的访问工作和学习之旅活动的组织,我们也希望通过示范的项目,鼓励企业的参与,以及提升中国的企业和公民在这方面的意识度。
  另外一方面还有关于可持续追诉性的问题,包括森林退化,我们知道有一些采购棕榈油的公司,他们产品的原产地正在经受森林退化的问题,我们也有自己的团队帮助他们应对开启一系列的可实施的方案,来应对森林退化的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技术、需要信息、需要数据来进行整个供应链追溯的工作,同时这也是一个需要政府支持合作的工作,我们需要来自政府的支持,来自金融机构的支持,还有来自消费者的支持。
  今天我当然不会说让大家少吃一些米,或者少吃一些大豆,或者少食用一些棕榈油,但我想说的是,大豆80%的进口都是由禽类和肉类供给的,所以食用了肉类的话也是在食用大豆的,棕榈油是用于方便面里面以及巧克力里面的一些成分,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的超市中可以买到的食品。有些时候这种直接的关系是看不到的,但其实每个人都是在消费棕榈油和大豆的,我们希望提升这方面的意识。
  因为这些产品确实是导致了森林退化,我们是需要森林的,它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是最佳的抵抗。包括也可以吸收碳成分,我们希望能够共同合作起来保护我们的森林,谢谢大家!
  主持人:实际上大家跟多地关注在农业的制造的层面,Isabel Nepstab女士所提到的关于农业从供给侧来探讨。下面我们有请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国家颜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王京红博士,与大家分享关于色彩方面的探讨。
  王京红:大家下午好,我是一名建筑师,研究城市色彩,有10年的房地产经验,我想先介绍一下城市色彩是怎么研究的。城市色彩不是彩色的东西,所有不透明的东西都是能看到的,有颜色的,所以我们研究的是叫广义色彩,就是视觉的、看到的,由看到的影响我们心里想到的东西。实际上我们的团队是多了一个语言,我们比通常的建筑师、规划师、园林师多了一个设计的工具。就像我们说中文以外,还可以会说英语,还会说法语,我们用广义色彩这个语言,我们做了很多项目非常有效,像从房地产的住宅、别墅这些——我们很早十年前就得了色彩中国的奖,现在也正在做北京市整个的城市色彩的规划和副中心色彩这方面咨询,也都做了半年多了,包括一些新农村,特色小镇这样的一些项目。而且在几年前,跟大型房企,因为我们一直在跟大型房企合作,像在白洋淀做城市风貌的规划,像城市风貌既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用冰冷的理性的工具很难规划,所以我们来做就非常得心应手。
  今天我想说两点,第一,生态不等于技术的,绿色的城市也不是技术简单的罗列、叠加。生态需要最终被人感知,这个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在大约快十年前了,做了一个城市的一个色彩规划,当时是到那里调研,居民就说缺少绿。眼睛里看到的绿色很少,实际上一查,他们这个城市已经达到园林城市的绿化率的指标了,他们的政府官员非常努力。但是为什么大家看不到?就是指标上已经非常好了,技术上无懈可击了,为什么大家还是觉得缺少绿,后来我们发现城市的住宅好多都是由瓷砖,就是白色的瓷砖做的,城市的好多建筑也是老旧了一点,那些瓷砖是有缝隙的,这个城市是工业的城市,所以它的污染比较严重,那个缝是黑色的缝。这样我们看到了之后的效果是一个亮灰色,我们叫色彩同化作用。在亮灰色前面那个树是显得更暗而不是更绿,就像白色映衬着黑色就会更黑一样。这样本身树就落着煤粉尘的灰,也就不绿,这样就更不绿。所以要把城市色彩改正确了,这样人们才能感受到绿,所以生态是需要被感知的。
  未来我们有很多人工智能、AI等等,人会做什么?我们现在正在跟一些法国专家在做一个健康城市的课题,包括特色小镇,健康的特色小镇,法国的专家更多的是从科学的角度去研究。我们最终,那人的感受是什么,健康的城市,未来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应该是让人愉悦的,让人心情好,让人心情愉快的,未来这个机器人把人诊断了之后会发现人有病,会很机械地跟人说你得了癌症,只有两个月的生存期,这时候医生怎么做,医生未来实际上就是AI的一个助手,会有同情心,会表达出来让人更加愿意接受。
  未来绿色的城市,一定是更加以人为本的,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更加对人的感受、心灵、情感有更多的关怀。所以我说引出第二个话题就是生态中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绝对不可或缺的。
  今天上午金老师也是提到了很多次的这种在生态上的这种整合和综合,我们更多的是注重自然,自然环保等等一些东西。实际上,文化它是根治于思想,思想本源是性情,性情又受环境的熏陶,每一个环境都有自己的文化。我们现在接受的更多也是西方的文化,我们认为科学的东西就是真理的东西,智慧城市生态城市就是科技,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思维是天人合一的,所谓的天人合一是关联思维,我们农耕的时候种植的植物,如果天气不风调雨顺的话,那就没法丰收,我们在一个地方定居,我们都是一些有血缘的家族,人伦的关系也很重要,人是处于一种关系网中,所以我们很注重一些关系。前些年有一个四川的老板给我看绿色楼盘的效果图,他让我提意见,四川的,然后蓝天白云,那个建筑也无懈可击,但是你这个确实是效果图是有问题的,因为在四川盆地,几乎是看不到蓝天白云的。
  所以按照我们的研究,这个城市首先是自然光,它是分阴影中的城市,像四川是属于阴影中的城市,拉萨那种地方才是蓝天白云。所以我们好多的设计是虚假的,在蓝天白云下看到的绿色效果和阴影中的灰灰的天空衬的楼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注重关系,注重关系就是说,刚才提到了,红墙前面我们种愉悦梅是看不到的,我们一般种黄色的花才会衬得更美丽。我们的园林设计、绿色设计最后就是填空,建筑做完之后把空地种上树,这样实际上是不对的,我们要整体、整合地设计,植物和建筑实际上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中国文化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思维就是整体上的思维,我们的阴阳两方不是互相对立的,它是互补的,它最后要的是一种完整的、圆满的一个整体。
  所以我们的绿色生态建筑,我们不能只偏颇于一个自然和科技的方面,我们用广义色彩的手段会做出一套地域特质的语言,这个特色小镇如果是生长在这个土地上是不能移位的,那一定是生态的,一定是好的。不是说只要是技术比如低碳的水处理我们用上了,就一定是生态的,我们要把这一套地域的视觉上的语言也用上,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有自然的、有人文的东西,那才是一个生态的城市。我们这套语言包括用它的广义色彩,它看起来这个色彩是什么样,它用什么样的材料,甚至它的窗户是横宽的还是竖长的,我们发现北方的窗户是横宽的,南方的则是竖长的,这跟通风、阳关等有关系。比如山地的景观就应该多用一些石头,如果在平原上一定要做一些石头的雕刻,那这一定不是地域的,也不是生态的,等等这是一套的东西。
  所以我们发现在香港的楼盘我们会用一些绿色是非常好的,因为那个绿色是来自于维多利亚湾水的颜色,我们的副中心也有水,我们的副中心有我们的运河,北方的水比南方的水纯度要低,没有那么绿,我们在副中心这个水可以用在玻璃幕墙上的,可以用低纯度、灰调子的颜色,这些东西都是很有趣的、需要研究的。我们很自豪地在用广义色彩这种手段、这种语言,把它地域特制的东西发掘出来,能够很好地让城市的风貌,它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一个未来绿色的城市。
  总而言之,这种可持续化的城市和未来的城市是一个大的概念,千万不能片面化,我们需要整体地来看,我们要从人的角度、人的感受、从文化的角度多多去考量它,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王京红博士,实际上我觉得这个发言非常精彩,我非常深刻的一句话就是生态不等于技术,王京红博士提出了我们不仅要有宏大的视野,也需要在细节上有人文的关怀,这对研究者是共勉,实践者也是启发,下一位发言的嘉宾是来自于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副主任、高级研究员萧东荣。
  萧东荣:谢谢各位,谢谢主办单位邀请参加这次盛会。我是做品牌传播研究做了二十几年的传播者,在最近这5年从事城市品牌的定位、营销的工作。今天的这个话题,可能更多的是希望把这个对于城市、城镇化的可持续以及未来的绿色城市怎么发展、发挥加以讨论,所以跟城市品牌的关联性,我觉得比较能够做到的应该是在于一个城市它本身已经有了未来的规划之后,再来使用我们为城市所提供的这些咨询的知识。
  我刚刚从济南回来,早上动车回来的时候赶在大雨之前回来,我就先谈一下从孔孟之乡回来的感受吧。
  孟子说过一句话,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从你对亲人的爱护,一直到你最后对一个物质,或者是我们有限资源的爱护的这个过程,其实也反映了我们可持续城镇化的一个精神所在。
  城镇化的过程其实就是要让你的人民的生活更好,集中在城市里头,城市里头你集中人越多,GDP就会越快,经济增长的速度会提升,这都是城市管理者、政府希望能够达到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形成了一些社会问题,会给经济的成长反过来也会形成了一些压力。比如说物价的上升,地价等等这些问题。这些城市新的毛病如何去解决,反过来对政府形成了一种考验。
  在我刚刚前面听到Matthias Bauer提到的关于如何减低碳的排放,如何去让资源的运用更有效率,也包括今天中午交流时也提到了如何让我们消费掉的东西、物质的来源更少地影响我们城市环境的伤害。所以跟孟子所说的,这个“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其实是有同样的精神在背后的。如何让这个精神去贯彻呢?因为我自己本身是从台湾过来,大陆工作20年,经常会看一些家里的新闻。台湾有一个记者,他的很多报道很有趣。
  之前有一个报道,台湾西边的沿海会养一些海蛎子,海蛎子是什么都吃的,它吃的东西最后会回到我们身体里面,它会吃我们丢进去的垃圾,会回到我们身上。我们最近也听说过蜜蜂越来越少的故事,蜜蜂采蜜的时候把农药吃进去,这些农药是可允许范围内的农药,吃了之后并没有死掉,但是导航系统出了问题,回不了家,回不到采花蜜农人给它设定的笼子,一年一年蜜蜂越来越少。这些都是我们人类为了追求成长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一些成本。
  早期的人类自给自足,自己种什么吃什么,后来人类发现东西可以交换,我家的大米可以跟你家养的猪交换,所以开始产生了利润的概念,有了利润就追求经济的成长,为了产生更多的产品,后来发现更多的产品不够,我们还得降低成本。因此周而复始,周而复始最终的结果就是让我们伤害了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环境受到了迫害。
  现在很好包括各种NGO在鼓吹,包括我们的“一带一路”,虽然我们讲的是开发,但同时我们也在讲如何能够有限制地去使用我们的资源。讲到这里,我们会回头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人口不断地爆发式增长的话,这个终点在哪里,这个限制在哪里。前不久有一部电影《丹丁密码》里面有一个反派角色说“那就把人类消灭掉吧”,所以这种论调其实很多,都在这些科幻小说里出现,但有可能把人类给灭掉了吗?没有错,人类不见了,地球可能就恢复了,但是我们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所以如何能够这么做,如何既能够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又能够让我们好好地成长下去呢?还是提到今天上午金老师所说的,人类的价值要去做调整。我们需要的并不多,我们之所以今天会这么激进地要求增长,其实是来源于我们对目标的追求,我们的目标追求已经到了忘记我们需要多少,我们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
  我们最终在未来的环境里头,我个人还是从我们老祖先的思想里面去找到了一个可以供大家思考的,就是和而不同。刘云中主任也分享了,现在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回到农村这种趋势已经开始出来,在台湾也好、在大陆也好,很多毕业生,直接毕业以后回去当农夫或渔民,在台州底下有一个城市叫温岭市,温岭市的城市宣传片是我们看到最好的一个城市宣传片,它里面介绍了温岭市的第三代渔民他是怎么回去的。
  所以我认为,《易经》最终的那句话叫否极泰来,所有的一切到头的时候自然而来会回来,我觉得我们的环境穷则变,变则通,终究会回来和谐的一面。
  主持人:萧主任是咱们中国城市品牌的专家,他也是实操者,他其实做了很多中国城市品牌方面的非常成功的案例。今天实际上没有介绍具体的城市品牌,但是我觉得他实际上还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给我们阐释了城市绿色发展和品牌营造方面很多有价值的观点。现在咱们中国城市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口号,花园城市、绿色城市、宜居城市,更多的品牌还建立在表面这个层次上。也希望萧主任能给更多的城市赋予它人类价值、目标追求,能真正推动绿色发展的实践。谢谢萧主任,我们下一位交流研讨的嘉宾是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的副秘书长唐斯斯博士,有请唐斯斯博士。
  唐斯斯:感谢主办方的邀请,非常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交流。刚才听了很多专家的演讲,感觉也收获很多,开阔了眼界。我是来自国家信息中心,主要就是说从2010年开始,协助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从事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的文件起草以及具体的推进工作,我们也承担了国家新型智慧城市25个部委的工作组秘书处和43个部委的大数据联席会议、部级联席会议秘书组秘书处的工作,也在政策支持的同时也做了20多个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对地方政府的需求,应该说有一些经验和了解。
  今天的主题就是这个可持续城镇化与未来绿色城市。我们知道我国是处在一个快速的一个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实际上工业化还没有完全地完成,而我们农业现代化又是一个短版,所以我们在十八大的时候提出了“四化同步”的概念,就是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相互协调推进。
  那么我们认为,这智慧城市实际上也就是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它提出来的,最初它是一个新型城镇化,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和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这么一个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应该在2016年底的话,全国几乎有90%以上的地级市都提出在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这个量是非常的大。我们从2016年,应该说以前很多个部委都开展过智慧城市相关的试点工作,我们在做推进智慧城市工作的时候,就发现地方上存在一些问题,刚才很多专家也提到的一些问题。就是说,技术能够解决一些表象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我们常规的,就是在大城市,或者城市发展过程中间面临一些城市病、传统的一些城市病,比如说交通的拥堵,还有民生的服务跟不上,就是资源的不均衡等等的一些问题。我们的信息技术,它可以做到一些缓解作用,包括可以用智慧环保的方式,可以做一些支撑服务。
  但是我们发现,很多的时候,体制机制的障碍,实际上没有做很好的设计,所以我今天特别想讲就是说,软性的这一块实际上是我们在做可持续城镇化的过程中间需要特别注意的。
  我们刚才无论是讲到森林城市,还是我们金老师提到未来的绿色城市,还是我们一米一做的很好的绿色的设计,我们没有一个统筹的规划在一个城市中,它很难做到说去集约化的建设、一体化的设计。所以这个是实际上我们在推进可持续城镇化中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障碍,也是现在我们国家在推进智慧城市也好,还是大数据也好工作面临的障碍,就是开放共享的问题。
  从政府部门来讲,我们如何把我们的信息系统打通、兼容,把我们公共的数据开放出来,释放数据红利,我们现在提出互联网+政务,就是集约化的一体化的服务、便民化的服务,没有这种开放共赢互联网的思维根据就做不到,这也是我们在力推的一些事情。
  另外一个就是说,我觉得智慧城市它是一个综合的载体,无论它叫什么名字,也叫智能城市,因为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无论名称怎么样,我想它的本意应该实际上还是不变的,就是可能未来它会有不同的名字。我觉得至少包含它体现了产城融合这么一个理念。刚才其实包括碧桂园提到的新城的概念,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你比如说像苏州的园区,尤其一些新城的设计非常好,因为它是白纸,比较好规划。与其我们打破这些现有障碍重新设计,还不能从头我们统一地规划。
  所以为什么智慧园区比智慧新城做得好,第一它体量小,从空白的、从最初的基础设施到一体化的设计。第二个它体现城乡的协调发展。这里面我刚才听到好多专家都提到农村,现在力推很多地方不能遗忘农民,不能说智慧城市只是辐射到主城区,它应该更多的是要惠及的、包容化的发展。所以这里面就是网信办、发改委在推的网络扶贫,实际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块。怎么样用好互联网技术,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好地精准扶贫、精准地服务我们需要帮助的人群。
  现在也建了一些大数据的平台,这样可以协助城市里的服务市民,更好地服务我们各个不同群体,包括弱势群体,这样才能实现它的绿色、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所以我想,它应该体现就是多元普惠的一个民生服务,智慧高效的城市管理,融合创新的产业经济和集约统筹的基础设施,就是共建、共享。所以我想智慧城市作为一个综合载体,在推进和促进可持续城镇化的过程中间,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去发挥。未来的走向就是打通城市各个领域的数据,以大数据、以数据流的整合来推动我们人才流、资金流和物质流,能够真正地做到精准服务,智能、便捷的治理。我想这可能是未来的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
  谢谢大家,以后可以多多交流和分享。谢谢。
  主持人:谢谢唐斯斯秘书长,我觉得这里面提到的集约化设计、一体化建设这个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在座很多嘉宾实际上都做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实践和探索。但是就是由于我们可能大多数的时候是碎片化建设,也缺乏相应的顶层设计,所以使我们很多非常成功的、非常好的经验没有得到好的推广和应用。所以我们也期待着唐斯斯博士从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改委的角度更多地呼吁一下集约化的设计、一体化的建设。
  下一位发言嘉宾跟和唐斯斯嘉宾有一定同行的色彩,我们曾经美国克拉克的教授陈浩教授,现在是城市绿色发展科技战略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我们有请陈浩教授做交流研讨发言。
  陈浩:谢谢大家,我这个发言主题和唐斯斯博士有些相近,我们这个城市战略发展北京重点实验室,现在主要是聚焦于城市问题,而且是面临城市发展当中运营的一些问题,怎么用结合传统的经济学的方法,资源环境管理学的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促进这个城市绿色发展的研究。这里面提到的建设新型技术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比如说大数据的分析、空间信息技术,还有现在利用比如说移动化网络,这都属于大数据、云计算等等。
  我现在想展开一下,就是咱们这个主题是可持续城镇化与未来绿色城市,我觉得这个里面有几个关键词,一个是城镇化,城镇化显然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是持续的,可能西方国家已经发现了这个去城镇化的趋势,但是中国城镇化还是会持续地进行下去的,怎么可持续,这个可持续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引进了未来城市的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绿色草原牧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