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初学太极拳不得不知

当前位置:
&& 内容正文
如何练好陈氏太极拳?练习陈氏太极拳10大要领7大事项
  练习陈式是非常有利我们的身心健康的,在不同的练习阶段需要弄清楚每一个时间段需要掌握什么内容,需要纠正哪些问题?明白自己每一个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阶段目标?通过一步一步的训练实践,就能较系统地掌握它的风格特点,那么刚开始如何练好呢?今天太极拳小编就来全面分析太极的基本功及太极拳的练手方法和要领,还有就是的注意事项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初学陈式太极拳的人一定要对其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练习起来才能做到更好的掌握,才有利健康。  陈氏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包括桩功、震胯功、手型、步法、开肩、活腰,拉筋,单式训练,绷、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及开合功,缠丝功,辅助器械太极尺、太极大杆、太极球等等……  其中基本桩功包括高架板凳桩、低架板凳桩和无极桩。常练的单式有左右单手云手、定步云手、前绷上捋、前绷下捋、挽花手等等。步法有上步、退步、横开步等等。  练习陈氏太极拳的方法与基本要领  一.熟练套路 明确姿势  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
。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练陈氏太级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拳论》说:“静养灵根气
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清净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内气充沛,神得所养,动作矫健。  2.注意身法。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写成横平、竖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
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
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
力争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随。  每天坚持练10遍左右,两个月即可将套路练熟。这时要进一步考虑动作要求,从头至足,一招一势进行纠正。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的正确与否。每天坚持10遍拳,再练习一个时期,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了。  二.调整身法 周身放松  所谓“身法”,是指练拳时对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则。要调整身法,首先必须在放松上下功夫。为了使骨节松开,伸筋拔骨,可选练些动作,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摆脚跌叉”等,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  这一阶段练习出现的主要毛病是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等,产生这些毛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放松”这个含意理解不够;二是腿的支撑力不
足,难以放松。《拳论》说:“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也就是说套路架式的练习,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所说的“端正”,也有两种含意:一是指躯干四肢及头的位置中正,即身体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种是身体在歪斜情况下,保持相对平衡,如开步时的上引下进动作。所谓“放松”就是说在腿的支撑下,全身各部自然协调地松下,气沉丹田。初学时由于对这些问题没有理解和注意,加上功力浅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上述毛病。可通过增加练拳遍数放低身法,加大运动量,并且做一些单腿或双腿下蹲运动及站桩
功来克服上述毛病。同时注意松胯、曲膝、圆裆,保持立身中正。随着腿部力量的增长,身法的放松,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自然下沉,体内的气机升降协调,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强,其毛病就会消除。  这一阶段练习,需有3至4个月时间。届时,身法已得到调整,姿势已基本正确, 并且随着练习质量的提高,已有内气活动的感觉。  三.疏通经络 引动内气  经络遍布周身,内联脏腑,外系肌表,从而沟通人体上下表里,是调节机体和内气运行的通道。“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微小的物质微粒,很难直观察觉,只能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它的存在。人体的气,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禀赋于先天父母之精气,
二是饮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以及存在于人体内的精气,通过脾、肺、肾三脏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而生成。《拳论》说:“气者,生之本,经者,气之路,
经不通则气不行。”又说:“以吾本身自有之元气,运行吾身”,“以气运形,一气贯通”。说明气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质,只有在经络畅通无阻的情况下,
才能引动与鼓荡,达到一气贯通,从而产生防病健身和技击效果。  前面已经说过,在“调整身法,周身放松”阶段后期,体内已有内气流动的感觉,练拳也有兴趣。但是这个感觉如波浪起伏,时有时无,时隐时现。经过一段时间,甚至会全然无有。这是经络之气通流不畅,气机运行不利,内气引动不力之故。因此,在这一阶段练习中必须重于意念引导,在大脑意识的指挥下,
以意运形,使内气节节贯穿。如有不顺之处,可以自行调整身法,以得劲为准 。练习速度宜慢不宜快。一招一式要精力专注,活泼无滞。外形尽量与内气意
识保持一致。这样进一步练习一段时间,内气就会自然畅通,僵劲拙力也会慢慢克服,逐渐达到周身相随,连绵不断,内气会按拳势要求,产生有规律的鼓荡,达到一气贯通。  四.形气结合 如环无端  所谓“形”是指形体,也就是拳式动作的外在表现。“气”即指内气。从医学角度讲,“形”、“气”是统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为用的。《拳论》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及能收敛入骨”。又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随。”
就是要求每招每势,都要注意以意引气,以气运身,顺其自然,催动外形。通过形气结合的反复练习,使内气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在体内运行。努力做到,
周身一致,内外合一,外形在内气的催动下,一动则周身全动,一静则周身全静,动静开合,起落旋转,无不顺其自然。在练习过程中,身与手、内与外某一部位不够协调,某一部位即产生矛盾,就会影响内气的贯通,从而使意气与形体难以结合。如动作运行速度的快慢,以及身法位置角度掌握不够,难以适
得其中,在套路架式的练习中,就会产生身慢、手快、眼不随等散乱现象,不
能身手一家,动作协调。谚云:“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也到,击敌如摧草”。说明形气结合,身肢顺随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的练习,要注重于意念与形体姿势的结合,也就是心到、意到、气到、形到,使内气一气贯通。同时应当理解,某一部的开合,是全身整体开合的局部表现,全身总的毛病,也可以从局部反应出来。因此,凡是调整局部姿势时,
务必注意整体的调整,从而达到意气合一。这一阶段的具体表现为: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足跟发重,丹田有发沉之感。  五.周身相随 内外一致  “周身相随,内外一到”的意思,是指全身形成一完整的运动体系。陈长兴在《十大要论》云:“太级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
。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
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此段论述,具体阐明了周身相随、内外一致,以及一气贯通的整体表现。  在周身内外相随一致这一阶段,内气虽已贯通,但很薄弱。在练拳时,稍不注意或运动不当(如疲劳过度或精神欠佳),都会影响内气的贯通和运行。在前一阶段,如身、手、内、外产生了矛盾,可以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使姿势顺随,内气贯通。而在这一阶段,就不许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这一阶段,要求周身相随,以内气催外形。气不到,外形寂然不动;气一到,外形随气而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每招每势,气由丹田发起,内走五脏百骸,外行肌肤毫毛,运行周身而复归丹田,缠绕往来,圆转自如。动作以缠丝劲为核心,
以内气为统驭,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缠丝劲”发源于肾,起于丹田,遍布全身,处处有之,无时不然,衍溢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间,达四梢
通九窍,增长内气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伸筋壮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祛病延年,皆缠丝内劲之功效。“缠丝系劲”为陈氏太极拳之精华。  此段时间,每天除坚持练架式套路以外,可以结合练习推手,从而体会沾连粘随,挤按的劲别,校正拳势运动的正确与否。每天还可以增加练习几遍炮捶,用来增强耐力和爆发力;练习刀枪剑棍等器械,以检验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从
而使在练拳时,能够做到不加思索,不犯疑意,不期而然,内外一致,周身相随的程度。完全掌握太极拳的要求和运动规律。  六.稳固根基 充实内气  所谓“稳固根基,充实内气”,意思是指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扎稳下盘,以促使内气的充实和饱满。《拳论》云:“根本固而枝叶荣。”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练习拳架,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这里所指的“根”,具有根其之意,也就是下盘。《拳论》云:“下盘稳固,上肢自然轻灵”。所说的“下盘”,就是指体的下半部分“腿”而言,“靠腿的支撑力,以两足为基础,裆劲圆活自然、沉稳。另一咱说潮“根本”指元气。元气藏于肾、肾气足则精力充沛,即为“根本固”。所谓“润其源”,源指根源,即本源。元气为诸气之本,根源于肾通于丹田,禀赋于先天,又称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肾藏元阴元阳,元阴以养五脏之阴,元阳以养五脏之阳,周身之阳得以温、阴得以养,故生机旺盛,则又反过来益助肾气,充盈丹田。这样相互资益,周而复始,从而使根本固,源流润。  在呼吸配合一致以后,除了正常的套路练习外,还要加练些辅助功。如:练站桩,采用大马步、弓步、丁步都行,练拳前后坚持20分钟,练习稳固桩步,呼吸行气,发展力量和耐力;练抖杆子,用后尾直径6——8厘米,长3米的白蜡木杆,每天用拦、拿、扎的方法抖100下。另外还要把拳式内的单势发劲分别抽出练习,以增加在根基稳固、内气充实情况下的蓄发力。  七.触觉灵敏 知已知彼  这一阶段,主要是练习全身空灵,身体皮肢感受的灵敏性,也就是接受信息传递采取行动的应激反射。练习太极拳的人,随着功夫的加深,这个应激反射过程也随之加强,直至接受信息传递如闪电,应激反射如雷霆。人体的反射活动基础称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部分: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简单地说,反射过程的进行,是由一定的刺激被一定的感受器所接受,感受器发生兴奋,兴奋由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活动产生兴奋。兴奋又经过特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这一阶段主要是练习加强加快这个反射过程。练好这种功夫,必须以充实的内气做中流砥柱,使内气充盈丹田,贯注全身,内至脏腑经络,外至肌肤毫
发,周身各部如电充身,触觉极其灵敏。格斗时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彼微动,已先动,后发先至”。  这一阶段,仍应按前段练习套路和辅助功,还应经常练习推手竞技,在实践中,锻炼听劲、灵劲,周身上下结合劲。在练习拳时,功应内收,气行于外的表现
和缠丝劲的外形动作,也庆内收与缩小。也就是由大圈到中圈的练习方法。拳架练习,应缓慢柔和,平稳舒展。陈复元说:“学时宜慢,慢不家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快后复缓,是为柔,柔外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和济。”
这段练习,就是“快后复缓”阶段。积功日久,就可做到静如山岳,急如闪电 。就象射箭一样,慢拉弓弦开满月,力聚弓背,松弓弦,矢疾出,威力大,其快无比。  这一阶段后期,可以做到:眼神如捕鼠之猫,动作如翱翔这鹰,身形轻灵矫健,意识反应及皮肢触觉十分灵敏,运动出于无心,鼓舞生于不觉。  八.得机得势 舍已从人  “得机”就是利用最恰当的时机。“得势”就是得到已顺人背的形势。“舍已从人”意思是舍掉自己,以顺从别人,随顺化解,不顶不抗。对方控制住我的
手(梢节),我以肘肩来化解;控制住肘肩,我以胸腰来化解;控制住胸腰,我以裆劲与手臂来化解。陈鑫在“单鞭”一势中写道:“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中间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形象地说明要周身相随,蓄发相变,舍已从人,顺随化解。所谓“借力打人”或“四两拨千斤”,就是利用杠杆、滑轮、离心力、向心力、摩擦力等力学原理,使对方之力又加
于对方之身,以我之小力击倒对方。  这一阶段,是由中圈到小圈时期。《拳论》云:“要想拳练好,除非圈练小。”
在这一阶段练习时,外形要求轻松自然,舒展大方。内劲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应用时劲由内换,一般人难以看出。这些内劲在体内的表现,象是一股热流发于丹田,随着意识的引导,由根到梢;由内到外,绵绵不断地遍布全身。每时每刻都有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脚跟发重、拳顶发悬、丹田发沉,膀胱发热的感觉。对敌时得机得势,舍已从人,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九.身如火药 一动即发  “身如火药,一动即发”是内气充实饱满阶段技击的形式表现。此段是太极拳的基本成功阶段,功夫已基本达到刚柔相济,周身肌肤充满了内气,已具有强大反弹力。只要对方之力一加我身,犹如火药见火,烘然而发。  达到了这层功夫,周峰内外已成为混圆一体,犹如太极这象。在这个充盈的太极圈内,有纯厚的真气为根基,有旺盛的机能之气为动力,有十二经络联系内外,在意气鼓荡的作用下,使一切外业之力无法加于自身。不但不能使这个混圆的太极整体遭到丝毫破坏,反而由于太极内气的无穷威力,产生强大的反弹
作用,使进击者得到相反的效果。这好象去击打充满气的皮球一样,用力越大,它跳得越高。另一种是太极混圆一体的球形圆滑作用,遇有外力接触其身,就会象旋转着的圆球将它引化落空。如陈发科在北京教拳时,弟子们纷纷传说,
陈老师背部有弩弓(所说的弩弓即是反弹力)。有一天,发科公便对几个好奇的弟子爽快地说:“来,你们一摸便知。”说着面壁而立,让两个身强力大的徒弟,分别按住背部,只听“哈”的一声,将二人发出2米多远。发科公则屹然
而立,脚步丝毫未动。接着又叫徒弟们往他身上撞,不但丝毫不能撞动他,反而被他在两脚未动的情况下,将徒弟们发了3米多远。这说明太极内气充盛了,就可以“遭到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在这一阶段练习时,除了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外,主要以培养本元为主,陈鑫说
: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原,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无使伤损。根本固而枝叶荣,万事可作,斯为至要。”所谓“清心寡欲”,“培其根本”,“无使损伤”等,都说明在此阶段,更应注意:心静、神安、精固。只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瞻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敛,病安从来。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十.变化无方 神鬼莫测  “变化无方,神鬼莫测”,是形容拳术已达到炉火炖青,登峰造极的境界。运动变化及技击表现难以看出,难以意测。玄奥渊博皆在其中。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练拳到此阶段,功夫已经成熟,出神入化,奥妙无穷,举手投足,皆能阴阳平衡,八面支撑;内气已达皮肤之外,毫毛之间,外力虽未接触皮肢,动触毫毛即有感觉,随即化劲发出,威力无穷。陈鑫有诗赞云:“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混沦,虚灵具一心,万象藏五蕴,寂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道阴阳结合在此身,任凭他四面八方人难近,纵有那勇猛过人,突然来侵,倾者倾,跌者跌,莫测其神,且更有,去难去,进难进,如站在圆石头上立不稳,实在险峻,后悔难免
陨。岂有别法门。只要功夫纯。全凭一开一合,一笔横扫千人军。  练陈氏太极拳有什么好处?& &1.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 &人体的各种活动,依赖于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的调节,而动作的变化、协调和平衡则全由中枢神经系统来指挥。打太极拳时,要求全神贯注、沉心静气、意守丹田,排除一切思想上的干扰,在意的支配下,进行练习。这样就能有效地随时保持着大脑皮质神经的兴奋和抑制的平衡,调整神经系统的正常发展,对那些神经系统障碍而引起的疾病,如脑神经衰弱症等有显著的疗效。  2.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循环系统主要是通过心脏和血管的血液流动,向各个组织细胞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及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废气,促进新陈代谢的进行。打太极拳时,人体各部的肌肉和关节的活动,使各毛细血管开放,静脉、淋巴的回流加速,因而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全身肌肉细胞的工作量较大,需要氧气和营养物质就多,这就要求循环系统相应提高输运量,以保证肢体活动的需要,这就使心脏血管等得到了锻炼。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陈氏太极拳采用“腹式呼吸”,要求气向下沉(气沉丹田),一呼一吸,一开一合,与动作自然配合,使呼吸系统逐渐做到深、长、细、缓、匀、柔,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即把胸部由于运动所引起的紧张状态转移到腹部,使胸部松活宽舒、腹部沉静而又踏实,这对保持肺组织弹性,发展呼吸肌,改进胸廓活动度,增加肺活量、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有着良好的作用,所以,坚持长期练拳者,呼吸频率会减少,肺活量都比一般人的大,练拳时也不致气喘,可以久练而不发喘,呼吸自然。  4.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由于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过程的改善,膈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对肝脏、胃肠也能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使肠、胃、肝、肾随之发生适当运动,促进了肝内的血液循环,提高了胃肠的张力、蠕动、消化和呼吸的能力,增强了肝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改善了体内物质代谢(尤其是胆固醇的代谢)。因此,经常打太极拳可增加食欲,减少便秘现象。使血液胆固醇含量下降,由于练拳后血中蛋白含量增加,球蛋白和胆固醇的含量明显减少,对预防动脉硬化有良好的作用。  5.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肌肉、骨骼和关节三部分组成的。螺旋式的缠丝运动,能使全身各部分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的螺旋缠绕,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程度。坚持长期锻炼,一张一弛,使肌肉均匀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并增强收缩的能力。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促使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以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可变得坚固而又有一定的韧性,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扭转方面的性能,不易发生变形和畸形,可增强关节的稳固性、柔韧性和灵活性。同时,对关节炎也有很好的疗效。  6.对经络系统的作用  陈氏太极拳结合了中医的经络学说,人体的健康与经气的畅通有着密切的关系。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劲起足根,贯注四梢,要求动作螺旋上升,螺旋下降,没有平面,没有直线,园活连贯,使肌肉纤维,韧带和关节在均匀、自然的反复旋转活动中得到无微不至的运动,
这样,练到一定工夫就会感到肌肤发胀,手指发麻,丹田发沉,膀胱发热,足根发重,头顶发玄和腹鸣等现象,中医认为这是体内行气、畅通经络、舒通气血的放映。长期坚持练习对于各种慢性病患者,如神经衰弱、神经痛、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肠胃炎、肺病、气管炎、肝炎、肾炎、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遗精等都有良好的疗效。  7.防身作用  陈氏太极拳不仅有良好的健身作用,而且有防身御敌的技击作用。然而,陈氏太极拳却独树一帜,流传三百余年,仍保持本来特色。陈氏太极拳练到上成功夫,可达周身一家,以静制动,以逸代劳,以不动而应万变,亦可得机得势,舍己从人,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引进落空,借力打人。有推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周身相随人难侵,任人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太极推手,不仅可以检验姿势是否正确,也是锻炼技击技巧的好方法。太极拳推手不是比力而是比技巧。所谓技巧,则是顺应自然以克制自然,达到“弱胜强、慢胜快”。自然界中的杠杆支点和螺旋转化的原理,就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能。推手利用这种原理,即可揉化一切重力,化为劲。有此化劲功夫,就可以轻制重。同时,太极拳的运动是运用了离心力,并以腰脊作为中轴,使一切动作皆走内圈;走内圈虽线速度较慢,但仍可胜过走外圈的快,这是“后人发,先人至”的缘由,也是“慢胜快”的关键所在。
相关章节视频
太极拳推荐练习太极拳必须要克服的十大常见问题-中国太极拳网
练习太极拳必须要克服的十大常见问题
的修炼过程,也是一个克服种种心魔的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心魔有十个方面。那么该怎么克服这些心魔呢?1.过分用意意念过重容易出偏差。有人认为,传统太极拳论中说“用意不用力”,就反复强调用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以偏概全。太极拳的用意是云淡风轻的,若有若无的,意念重就滞,其危害尤甚于用力。用力只是功夫不高,用意过分则伤及精神。2.贪多求全太极拳流派众多,每一流派又有很多套路。初学太极拳容易犯的一种心病就是看这套路也好,看那套路也好,割舍不下。前面的势子还没学好,就想学后面的,学了拳术又想尽快学器械。学拳一要沉住气,二要能舍。一通百通是太极拳一个重要特点,练到一定程度就会深刻体会到这一点。3.萎靡不振太极拳论中讲含、收的较多,这是针对人后天的张扬因素过多,通过练拳要懂得收敛。收的本质是“守中”,中气充沛,再鼓荡全身,达到神全意足。有的人练拳,一味地“收”,不懂得“守”,精神不敢提起,仿佛神气一抖擞就违反了太极原则。实际上恰恰相反,练习太极拳就是要练得精神饱满,气宇轩昂,如果越练越萎靡则是适得其反,功得其反。4.追求感觉太极拳是内家拳,练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身体感觉。这些感觉有的是正常的,有的不正常。对于不正常的感觉就要及时纠正,否则越练越偏。即使是正常的感觉也是练拳的自然现象,不能过分去追求,过分追求感觉就是“着相”。就会“跟着感觉走”。太极拳要领是一致的,长久不变的,而感觉是临时的,是不断变化的,追求感觉就会失去原则,最终走入迷宫。5.软弱无力太极拳提倡“以柔克刚”,但并非软弱无力。有些人练太极拳不敢用力,出拳伸腿软塌塌,这样越练越松垮,这是没有解决好“柔”和“弱”的关系。太极求柔但不求弱,是通过练柔,把弱变成强。其练习也经历了用力、运劲、用意、行气等几个过程。特别是在太极拳初期,不要怕别人说用力而把拳练软塌了。6.技击为上太极拳是一种武术拳种,自然有很强的技击功效。但有的人练太极拳一切从追求技击效果出发,每一式必究如何技击和怎样应用技击。如此,心中总有怒气,难以放平,难以放下,难以舍却。太极拳并非每个动作都有确定的技击应用,有些动作是练功力、练敏锐、练意气,是整体上提升身心的活力水平,这样对健康、对技击都有根本性的帮助。而过分关注每个招势的技击应用,则流于表面,在练拳中也容易一叶障目,因小失大。7.出手怕错这是很多初学太极拳者最常见的心理障碍。这主要是把太极拳看得太难、太艰涩的缘故。太极文化很深奥,但太极拳是一种很“亲民”的拳,学会并不难。太极拳是一种放松的拳,学拳届要有一种放松的心态。太极拳几项大的基本要领要掌握,动作上不要有太多的负担,只要符合要领,出手就是对的。步子大小、手臂高低都是细节问题,可以随时间长久而慢慢打磨,那是如何练得更好的问题,而非对错。所以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大胆、放松的练拳,这才是太极原则。8.回避刚猛很多人由于长期练习太极拳,学习了很多太极拳理法,柔、慢的观念深入骨髓,于是把刚、猛视为洪水猛兽。其实太极拳并不避讳刚猛,特别在技击上。柔、慢只是练习的方法,而不是终极目的。所有拳种,在技击的最终环节上,刚猛的体现是不可避免的,以慢打快,是要比快更快才行,以柔克刚,是比刚更刚。通过练习太极拳身形应该更加敏捷,反应应该更加快速。9.故弄玄虚太极拳以太极阴阳理论为基础,在技击、上具有突出效果。但太极拳是一门科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理”可析。有的人练拳中毫无根据地随意演绎,故弄玄虚,将他人也将自己引入岐途。太极拳有很好的养生作用,但不可能包治百病。太极拳有独特的技击能力,但也不是包打天下。只有客观地认识太极拳,才能科学地练太极拳。10.急功近利太极拳是“慢”拳,练起来慢悠悠的,它的作用、效果也是逐步积累、显现的。它不是吃西药、打点滴,很快就有效果。这种快速的效果,同时对生命机体也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太极拳对生命质量的改善是长期的,它的作用过程也是长期的。练太极拳要有耐心、恒心,不能追求快速成功,而应追求长远成功。练习太极拳只有克服了这十大心魔,才能获得正确的心法,沿着正确的大方向不断进步。当前位置:
&& 内容正文
练习太极拳好处多多 初学有三忌八要诀需掌握
现在每当清晨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中老年在公园或是广场上晨练,因为经常练习太极拳好处很多,包括提升免疫力,强身健体、陶养性情、内外兼顾等好处。不过对于初学太极拳的拳友我们这里强调三忌(忌贪招式,忌求气,忌求神)及八要诀
(慢、松、柔、刚、圆、匀、静、轻),主要掌握这些方能更好的练习太极拳及达到的作用,下面我们就详细的来学习这篇文章吧!经常练习太极拳好处多多1、全面锻炼太极拳的动作有几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如柔软、慢、连贯、走弧线(即圆形动作)和一动无有不动,都是锻炼上绝对不可忽视的法则。在这里只拿一动无有不动的特点来证明它的全面锻炼作用。太极拳在动作时,凡是全身能动的部分,都需要参加活动,所以叫做一动无有不动。它的运动量虽然较游泳为小,但在全身动作的和谐上和细致上,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可见太极拳具有全面的锻炼的优点。2、内外兼顾太极拳在锻炼时,不但肌肉活动有各式各样的柔和动作,同时还要做好呼吸运动和横膈运动,来促进心、肺、肠、胃等内脏的机能活动。另外,由于每一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使人精神集中,不起杂念,以至越练越纯静(即心境异常安静之意),也能使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更好的调节作用。这种锻炼方法,一面具有一般运动项目活动肌肉的好处,一面又吸收了静坐法调息养神的好处,所以能有内外兼顾的优点。3、趣味浓厚太极拳的动作都走圆形或者弧形的线路,在初练架子时,不容易做好圆形动作,当然趣味较少。但练到后来,越练越熟;圆转如意的程度不断提高,便会发生浓厚的趣味。到最后,如能在圆形动作中,运用虚实变化和运动调息的功夫时,它的趣味也就更加层出不穷了,趣味浓厚能提高锻炼情绪,对促进健康很有好处,这也是太极拳所具有的优点之一。4、陶养性情太极拳的动作要求柔和,要求轻灵贯串,又要求在动作中包含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意识作用,能使性急的或者性慢的练拳人在无形中接受影响,矫正原有的习惯。因为太极拳一面讲究灵敏,能使人提高敏感,一面又讲究沉静,能使人抑制浮躁。5、人人可练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也并不难学,而且动作的或高或矮和用力的或多或少都可根据特点,以适应病人的不同要求(但正在咯血或者出血的病人除外),所以能帮助病人在恢复和增进机能活动上获得显著的效果。初学太极拳我觉得有三忌第一:忌贪招式很多人学太极拳,就是学了一套,再来一套,陈氏的学了老架一路,跟着学二路,杨氏的,学了二四的学四八的,有些再学学太极剑什么的。我觉得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学习基本没什么用处。太极拳的初学阶段,学的是个规矩,抛开规矩的太极拳,我觉得还没体操好。不细细地修规矩,学一套又一套,那就像练了一套又一套劣质体操。在修规矩的阶段,有一套招式,能提供个练规矩的空间,我觉得完全就OK了。第二:忌求气有些人学太极拳,是以一种类似学气功的想法和模式来学的,天天想着气感,忽悠着自己还真可能有类似的感觉,但其实没任何进益。气是太极拳很重要很核心的内容,但这真不是初学者可以直接去修的,在规矩没有非常到位甚至圆满前,所修的“气”,是真是假,有害有益,都是非常大的问题,对于相关感受,无视才是最好的态度。第三:忌求神还有人学太极拳,是以一种类似修静的想法和模式来学的。是的,太极拳有修身养性的效果,能舒缓压力呀调节心情呀什么的,太极拳深入的修炼也确实需要很高的静来配合。但是,很多人的“静”,讲真,就是享受享受太极拳那种缓慢匀称舒展的运动中带来的一种感觉,有点放松,有点舒适,有点惬意,再看看周围兴许挺养眼的环境,感觉更美,兴许有点自己觉得很有意思的体验。这种东西,你下午没事时去晒个太阳,或者散散步,大概也会有差不多的感觉。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这种“静”,和真正的修静相去甚远,对人在静上的提升,没什么助益,真修静就去按修静的法门修。二是这种“静”会妨碍人修规矩,太极拳的规矩,需要人全身心去体会去感知去磨炼的,其难度可以说,远甚于学一个科学定理,把心思散逸到这种“静”中,怎么去修规矩?太极拳八字要诀简释慢 行云流水,外形缓慢,内神活泼。练好步法,走对架子。松 全身放松,骨节、筋腱拉开。柔 由松入柔,含胸拨背,沉肩坠肘,松腰落胯,屈膝圆裆,气沉丹田,都是松柔要领。刚 积柔成刚,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圆 走弧形、曲形,螺旋缠丝、抽丝,勿使用曲陷、凸凹断续处。匀 是要点,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冷静分析事物的能力。静 心静,思想集中,全神贯注,心静体松,由松入柔,柔中寓刚。轻 周身轻灵,迈步如猫行,轻是松的前提。在上述的八字要诀中,“慢、松、柔”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刚、圆、匀、静、轻”是太极拳运动的规律,但八字之间又有相互的关系。如要开智健体,着重演练前六字即可;如求防技击之功,则对刚、柔两字须静心研究。
相关章节视频
太极拳推荐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