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兄弟分家协议书对方可不可以要求查对方的银行帐号呢

报刊博览&正文
个人银行账户要有大变化:ATM可反悔 钱包金库分开用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根据央行9月30日发布的《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ATM机转账24小时内可反悔、大额转账必须通过U盾、同行异地取存款手续费取消等一大波保护消费者钱袋子的新规定将在今年底、明年初正式亮相。
日讯,刚一汇款就发现上当,却为时已晚;不小心泄露了一个短信验证码,百万存款不翼而飞;明明在同一家银行的设备上取钱,跨个省就要收50元的“银行卡漫游费”。从下月起,令消费者担心的上述情况将会明显减少甚至一去不返。
根据央行9月30日发布的《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ATM机转账24小时内可反悔、大额转账必须通过U盾、同行异地取存款手续费取消等一大波保护消费者钱袋子的新规定将在今年底、明年初正式亮相。与此同时,根据央行11月25日刚下发的《关于落实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制度的通知》,一人在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I类户,此前“一人多折”、“一人多户”的情况将得到清理。
ATM转账24小时内可“反悔”
要求受害者通过ATM机转账是电信诈骗分子最常用的伎俩,因为ATM机转账具有实时到账的特点,因此即便受害人汇款后立刻醒悟,也为时晚矣。
针对这种情况,央行支付结算新规规定,从12月1日起,除向本人同行账户转账外,个人通过ATM转账的,发卡行在受理24小时后才会办理资金转账,这期间个人可以向发卡行申请撤销转账。受理行应当在受理结果界面对转账业务办理时间和可撤销规定作出明确提示。银行通过ATM机位个人办理转账的,应增加汉语语音提示,并用文字、标识、弹窗等设置防诈骗提醒,无法提示的不得提供转账。
这样的调整会不会对正常的转账业务造成影响?一家银行的客服告诉记者,网银、手机银行转账仍可以选择实时到账,并且完全免费。
5万元以上转账必须用U盾
现在许多银行为方便用户使用手机银行App,仅凭一条6位数的动态短信验证码,就可以让用户转出几十万、上百万元。因此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的另一个惯用伎俩是通过植入受害人手机的木马病毒,截获动态验证码从而盗刷资金。央行规定,从12月1日起,除向本人同行账户转账外,银行为个人办理非柜面转账业务,单日累计金额超过5万元,应当采用数字证书或者电子签名等安全可靠的支付指令验证方式。所谓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验证方式,就是通常说的U盾或者动态令牌。个人银行非柜面转账单日累计金额超过30万元,银行应进行大额交易提醒,个人确认后方可转账。
“银行卡漫游费”明年取消
同一家银行的借记卡,换个城市取现却要收手续费,这种收费被网友戏称为“银行卡漫游费”,被视为不合理收费的典型代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IT架构工程师也向记者表示,商业银行最初的数据是分散在分行甚至是支行层面的,因此不同分行之间的结算成本比较高,不过近年来通过IT系统建设数据集中到总行层面,其实银行卡异地存取款导致的数据流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了。
一直以来,收取行内异地取现、转账手续费的主要是规模较大的银行,收费标准从每笔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不等,最高50元封顶。华夏、广发等规模较小的银行则没有异地取现手续费。针对备受消费者诟病的“银行卡漫游费”,央行《通知》明确规定,银行对本银行行内异地存取现、转账等业务,收取异地手续费的,应当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三个月内——即明年1月1日起执行。
“钱包”和“金库”分开用
去年12月25日,央行发布了《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 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提出对银行账户实施分级管理机制:Ⅰ类户是可以存款、投资、转账、消费、缴费支付、支取现金的“全能型”账户;Ⅱ类户是可以进行存款、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限定金额的消费和缴费支付的“部分功能”账户;Ⅲ类户是只能进行单日最高1000元消费和缴费的“钱包型”账户。账户分级的目的是规避网络支付诈骗风险,保护百姓资金安全。央行规定,从日起,同一个人在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户,已开立Ⅰ类户,再新开户的,应当开立Ⅱ类户或Ⅲ类户。
今年11月25日,央行《关于落实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制度的通知》中,对个人账户分类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对Ⅱ、Ⅲ类户的开户、使用进行了明确。Ⅱ类账户是存款人的线上投资理财和消费类账户,仅可以与绑定的同名Ⅰ类账户或信用卡账户进行资金互转,可以配发实体卡片。单日最高1万,年累计20万。Ⅲ类户是支付账户,日累计限额5000元,年累计限额10万元。新通知进一步明确,开设一个Ⅱ类户,必须包含申请人姓名、居民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绑定账户账号(卡号)、绑定账户是否为Ⅰ类户或者信用卡账户等5个要素。开设一个Ⅲ类户,则至少包括开户申请人姓名、居民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绑定账户账号(卡号)等4个要素。
工行说法先对一人多户进行排查
今天上午,工行北京市分行个人金融部相关负责人对落实个人账户新规进行了详细介绍:12月1日以前,工行发行的普通借记卡和存折都是Ⅰ类账户。将对“一人多户”和“一号多人”的情况逐步开始清理。“一人多户”是指同一个人名下有多个借记卡或活期账户存折,工行会先排查5个户以上的储户,通知储户来银行进行合理性核验,如果储户承认有些户确实没用,就会在柜台做销户处理。如果多张借记卡确实有存在的必要,银行也不会强制销户。“一号多人”的“一号”指手机号。在手机号不实名的时候,“一号”可能被多人用来开户办卡。银行会先对一个手机号码对应三个以上个人账户的情况进行核实,逐步实现每个手机号码只对应一个实名客户。
Ⅱ类户有虚拟户和实体卡片两种形式,虚拟户只要通过工行手机银行App就可以自助开立,实体卡片必须在银行柜台开立。Ⅱ类户在与非绑定的Ⅰ类户进行资金互转时,才受到转账支付金额限制,与绑定的Ⅰ类户进行资金互转时不受资金限额的影响。
相关搜索:
责任编辑:李书苗
点击加载更多
报刊热搜词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咨询热线:400-676-8333
手机找法网
您的当前位置:&&&&&正文
夫妻双方是否可以相互查询对方的银行账户?
夫妻双方的财产平时由妻子管理,丈夫平时很信任妻子。
但最近妻子在丈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部分夫妻共有财产投资高利贷,不能按承诺期限归还,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丈夫此时要求查询家庭共有财产,但妻子找了一些借口;此时丈夫是否有权利查询妻子的个人银行账户?
提问者:zzh***时间: 08:52:06地点:1个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法律和道德。我的意见是,如果夫妻双方感情尚好,当然要信任另一方,如果感情确已破裂,配偶一方,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查明另一方的财产,是法律允许的。
其他类似咨询
答: 想离婚,则起诉离婚。关于存款,若属于夫妻共同拆产(多半是),则会在诉讼过程中一并
答: 您好,首先,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共同担保贷款,则应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答: 抚养权方面,要按照那一方的抚养对孩子成长有利原则,法院确定抚养权时会综合考虑孩子
答: 属于共同债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一条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
答: 如果是夫妻婚姻期间的债务,一般会要求双方承担,女方承担后可以向男方追偿。上述只是
法律百科专题
热门知识推荐
最新咨询回复
回答:构成交通事故肇事逃逸。
回答:你好!伤情稳定后做工伤鉴定。
回答:可以要求工伤赔偿。
回答:不影响效力的
回答:你好,请问你家是有两套房子吗?征收是按照人口还是住房面积来的呢?
回答:不可以,你们现在属于同居状态,各自的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购置的财产共同所
回答:可以争取。
回答:首先,要看你是否为登记注册的股东,如已登记,则辞职与退股没有必然联系,其
回答:别人找你借钱,不还钱是这个意思么?还是你打了借条给别人,但别人没把承诺借
回答:可以暂时不办过户!!!!
回答:你外婆是有权利继承你舅舅的遗产的,毕竟你舅舅有义务赡养他母亲,所以,你可
回答:要看当时合同上是怎么约定的,总之是要有证据
回答:具体涉嫌的罪名是什么。
回答:受伤经过是怎么样的?需要做工伤认定及劳动能力鉴定
回答:是提供劳务还是帮工?
回答:你好,可以找一下游戏运营商的客服,进行投诉。
回答:受害人如果是雇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受伤,可以申请雇主责任险赔偿。
回答:你好,你可以委托辩护律师,谅解书是量刑的情节之一,但不是唯一情节
回答:通知对方解除租赁合要求腾房
回答:如果是婚前财产则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属于一方个人财产
回答:你好,男方涉嫌事实重婚
回答:仅有这样的合同条款不一定有效,你可以书面告知、提示相关注意事项
回答:你好,没有连续工龄计算这个说法
回答:不清楚!!!!!!!!!
回答:对交通事故认定书不服,可以在受领后三天之内申请复议
回答:可与对方协商与处理。
回答:你好,如果你认为仲裁裁决书有错误,你可以申请仲裁院所在地的中缝人民法院撤
马俊哲律师
魏宪合律师
王晓鸣律师
张福恒律师
陈惠斯律师
郑利烈律师
为您推荐地区及婚姻家庭专业律师、优质婚姻家庭法律咨询、优质婚姻家庭法律知识等内容,如果有法律纠纷寻求帮助,可以在线!
地区律师:
热门城市律师:
湖南律师:
婚姻家庭专业律师:
婚姻家庭法律咨询:
婚姻家庭法律知识: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14 岁黑银行,30 岁赚了 5.8 亿美金,如今他退休了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14 岁黑银行,30 岁赚了 5.8 亿美金,如今他退休了》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14 岁黑银行,30 岁赚了 5.8 亿美金,如今他退休了》 精选一本文来自公众号: 英国那些事儿ID:hereinuk下面这哥们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认识?想当年,他也是名声的人物。他是 Tom Anderson,myspace 的创始人 ...2005 年到 2008 年初,myspace 是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在高峰期,一个月能吸引美国 7590 万的网络访客 ...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 myspace,而是它背后的创始人 Tom Anderson。Tom 的人生用一句话概括,那可能是:永远不按常理出牌 ...Tom 从小就展现着不同寻常的智力水平。只不过,从小聪明的他,一开始却没有走对路 ...少年时期,他成了一名黑客组织的领袖。14 岁就曾经成功入侵了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的电脑系统。这些系统存储着客户的重要资料,Tom 警告银行,除非让他免费使用其系统,否则他将破坏这些数据。这事当时闹得很大 ...银行报警之后,FBI 突袭了 Tom 及其好友的住宅,没收了 25 台计算机。由于尚未成年,FBI 并没有逮捕他。虽然干得不是正经勾当,不过小小年纪的 Tom 已经展现出惊人的计算机学习能力。很快,就到了要上大学的年纪。正当大家都以为他会选计算机专业的时候,他选了一个 … 英文修饰学 ....还成了 Swank 乐队的主唱 ...整个人生的画风突然变成妥妥的文青风 ...之后,他在台湾生活了一段时间,又回美国读了个电影学位 ...这是下定决心要走艺术道路了??没人能猜到他究竟下一步要干嘛 …2003 年,他突然又把注意力转回到计算机,跟一个小团队一起创建了 myspace,当时他是团队中的启动**。myspace 是一个集交友,个人信息分享,即时通讯多功能为一体的互动平台。用户粘性极强。当时 myspace 发展势头猛烈 ... 很快就成了社交网络里的大哥大 ...2005 年,myspace 甚至还准备收购 facebook。当时扎克伯格给出了 7500 的报价,被 myspace 拒绝了 ...也是在 2005 年,风头正盛的 myspace 突然又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以 5.8 亿美元的价格把 myspace 卖给了默多克的新闻集团 ….拿到一大笔钱的 Tom 并没有立即离开 myspace,他继续在这里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是发现卖给新闻集团后,myspace 在决策、执行方面都变得异常缓慢,每件事都要各种审批 ...最后的最后,Tom 和新闻集团不欢而散,他也离开了 myspace...现在有钱,也有时间了,是不是要大笔一挥开始,再一次创造奇迹了?并没有,人家又迷上了摄影 ...开始全世界各地去旅行,拍各种各样的美照 ...2014 年,他在推特上表示:享受退休的生活 … 那一年他 45 岁都不到 ...在很多人还在努力工作苦逼赚钱的时候,他的生活已经是这样 ...各种玩玩玩,拍拍拍他实现了很多人的梦想,早早赚上一笔巨款,环游世界 ...他说:我不知道我的人生之后会怎样,但是我喜欢挑战和未知的刺激,对我而言,一切都有可能 ...《14 岁黑银行,30 岁赚了 5.8 亿美金,如今他退休了》 精选二文章的作者,80年代从中国到美国,30多年间经历三次大起大落:他曾经是每天奔忙打工的留学生,也曾经是创业的成功人士,他曾经尝试自杀、躲债、众叛亲离,现在他仍然是前1%的有钱人。本文是他的自述,在Quora上获得了14万次浏览和无数好评。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经验教训。译者:Joe from 17work,Sam Wang from Stanford MBA。你该如何成为人群中的1%?到今天为止,我做到了三次。但这件事没有捷径,除非你能中彩票,否则我也给不了你挣钱的速成方法。一我在80年代中期随父母离开中国大陆来到美国,那时根本没人在意中国。就算是在西雅图这里的华人群体中,我们也被看做是第三等公民,排在ABC甚至是台湾人后面。我们家没有任何技术背景、财产或是人脉,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体力活。我的父母在国内原本是大学教授,而且不会说英语,也不会经商,所以别以为我在做生意这方面有先天优势。他们在这个资本主义的世界里一点用处也没有,甚至对钱都没什么概念。他们在美国只能做保姆和清洁工,在50多岁的时候从头开始。所以,要是有屌丝抱怨说顶尖1%的土豪们有什么不公平的优势,我想对你们说,去你妈的。我唯一的优势就是我手脚完好,而且生性顽强好斗。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西雅图本地的Safeway超市里,连麦当劳都没要我,因为我的英语实在太烂了。那年我16岁。我像疯了一样地工作,总是盼望着周末、假期、还有任何我可以加班的时间,因为加班工资更高。我骑车冒雨上班(西雅图的雨天多得一逼),有时候下雪路上结冰,有时候下晚班要到凌晨2点才能回家,然而回家了我作业还没做。我两年就上完了四年的高中,这样我才能和我的同龄人一起毕业(我的高中不认可中国高中的课程)。我不想在20岁的时候还在高中里上学,所以我上的课也比正常人多。这段时间我同时打三份工,晚上在7-11超市上班,白天去呼叫中心接电话被人调戏,有时候还去大学当实验对象,在市里的血库卖血——只要来钱,我什么都干。所以评论里有人抱怨自己要加班加点才能交得起房租,我完全理解你们的处境。但我不会对你有任何同情,因为这段时间里我每天都对自己说,这只是暂时的,只要我努力,我一定会离开这糟糕的处境。在Safeway超市做了两年收银员后,我从家里搬出来了,因为我遇见了我第一个女朋友,但是父母不同意。我那年18岁。我的支出更大了,而且还得为大学存钱,所以我开始找收入更高的工作,而我只是个高中生。结果我发现,只有做销售的收入比$5.25(最低工资)要高。像很多男生一样,我喜欢各种各样的机器,而且我最喜欢相机。在国内的时候,我们家很穷,所以根本不可能接触到相机——这是一个很昂贵的爱好。我在西雅图会在Bellevue的相机店呆上半天,就为了把玩这些牛逼的机器。让我惊讶的是,很多销售员工对相机的了解还不如我多。我意识到我可能会比他们做得更好。所以我问店里的经理能不能给我一份销售的工作。那时我的英语还是不太好,而且从来没有销售的经验——经典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我知道必须找一点销售的经验。我看到一个Cutco刀具的广告,说一个小时可以挣$9。说白了就是挨家挨户地推销。我买了一套基本款刀具,开始销售。我找到一份在波音公司西雅图办公室的中国工程师名单,然后开始挨个联系他们。我编了一堆故事,比如介绍刀具是学校市场课的作业,而且装作他们都认识我在波音工作的叔叔。大多数人觉得一个高中生不会是什么坏人,还有一些甚至模糊地记得我叔叔的名字,所以很少有人会挂我的电话。这教会了我一个道理:如果你不去索取,你就不会获得。我甚至还叫我叔叔开车送我去这些“朋友”家做刀具演示。当然了,不是每个人都会买,但是那些买了刀的人直到今天还在和我提起那些刀具质量多好。有了一个暑假的销售经验,我把它加到了我的简历上,然后拿到了一份在本地相机店销售相机的工作。但是连这份工作也来之不易,为了拿到offer,我不得不无薪工作一个月,而且我告诉经理,要是这个月底我没有完成销售任务,我就不干了。在Cameras West(现在倒闭了)、Silos(也倒闭了)和Video Only这些本地的相机店我都干过,不管在哪家,我几乎都是销售冠军,因为我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花在了解我销售的产品上面。在不上班的时候,我会去其他电子产品商店了解他们销售的产品;我会跟在别的销售身边,听他们是怎么销售的;我在Tower Books书店读杂志上的产品评测。我就是想比其他人更清楚我在做的事。我很早就知道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解决问题这种销售方法真的奏效。从时薪$5.25,两年以后我一年挣了$40,000。这年我20岁。二我在Video Only 的工作也让我初次尝到了创业的滋味。Video Only的老板Peter Edwards采用销售提成制度来为公司挣钱。销售人员会拿到一张打印好的纸,上面是每件产品的成本,和产品在展架上的实际价格,只要最后卖出的价格在上述两个数字之间,销售人员可以自由定价。每到月底,销售的提成和他们的业绩成正比。我很喜欢这份工作给我的自由,并且我学会了与人谈判的技巧。后来我也教会了我的员工这些技巧。也就是在这时,我开始对商业和产生兴趣。我把我的大部分花在了书本上。我从来不party,我把能存的钱都存了下来,并且买了第一套房子,这样我就能省下租金。我买第一套公寓的时候21岁。因为我在零售市场做销售,而且业绩越来越好,我很快发现很多同事都比我年长一倍有余,而且业绩还不如我。我不想在销售行业干一辈子,所以我开始考虑其他选择。如果我要在销售上更上一层楼,唯一的方法就是增加销售的产品价值,或是增大销售的频率——所以房产经纪人或是看来是个不错的选择。我考取了房产经纪人许可证,但是很快发现这一行的节奏太慢而且太无聊。所以销售成了唯一的选择。但是作为少数人种而且缺乏人脉(能立即有钱朋友或家人),大多数都不会雇我,更别说我连大学都还没毕业。我不停地打cold call骚扰本地几家券商的经理们。因为西雅图和纽约证交所有三个小时的时差,这意味着大多数券商在早晨6点就要到办公室上班。于是我在凌晨5点会在券商办公室的大厅里等待,希望能够幸运地见到作决定的经理。三个月中我每天都这么干,我的努力没有白费,Prudential Securities西雅图分部的PaulWannacott聘用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实际意义上遇见1%的土豪。虽然经纪实际上就是一份销售工作,我试着学习和吸收一切知识。金融、会计、业务结构、、研报,这些材料对我来说就和天书一样,但是我一点点地啃下来了。我对的技术分析越来越感兴趣,早期的彭博终端(Bloomberg)成为了我的好朋友,我不敢相信这个泛着橙色光的屏幕能够给我这么多信息。几年内我的年收入达到了六位数,以90年代早期的标准,我已经是前1%的土豪了。我非常骄傲,但同时也讨厌我的工作。我不喜欢把带有极高手续费的产品卖给别人,或是帮着销售公司染指的股票。不管怎样,这份工作只是销售,和没有一点关系。我想离开了,于是我开始寻找一个理由。三1996年,新婚燕尔,我发现经纪变得越来越火爆。我当时收取每笔交易110刀的手续费,而网上的手续费才20刀,我意识到我的工作岌岌可危了。而且,20刀的手续费比我们公司内部人员的50刀手续费还要便宜,我终于看到了离开的机会——我想自己交易。我在1996年晚春辞职,但我当时只有20万刀的流动资金用来交易。起初的6个月是个悲剧,我的20万刀几乎全都赔在了Ascend,Shiva这些早已不复存在的科技公司上。我不得不大幅减少生活开支,而且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为了弥补亏损,我需要更多的资金——我刷爆了。幸运的是,市场转而向上,我不但把亏损填上了,还小赚了一些——这时我一共有5万刀的资金。但我知道我需要有个周密的计划。我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一年挣10万刀,这样我才能相信我在做正确的事。所以我一年至少要达到200%的回报,而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计算并整理了我以前的错误操作,然后准备了一个简单的计划。寻找一个一年里翻倍的股票是不可能的,就算找得到,风险也太高了,这些股票的波动太大。但是有很多股票每天上下的幅度超过了几个点,我只要能抓住一部分波动,我就不需要持股过夜。因为每年有超过200个交易日,这意味着100,000/200 = 500,也就是每天1%的回报。我完全能做到。这个计划的关键就在于止损,如果你了解交易的话,止损是日内交易的精华所在。于是我开始实施计划,在1996年底,我的资金已经超过了10万刀。我达到目标了。一年以后我的年收入达到了50万刀。没错,我又回到了1%的群体。然后我就蒙逼了。由于日内交易只占用了每天早晨的几个小时(西雅图比纽交所晚三个小时),我每天早晨10点就下班了,剩下的时间都属于我自己。四因为无聊,我开始买各种东西。我买了好多辆车还有好几套房子,最后我的支出没有底线了。很快,我成为了购物欲的奴隶,我每个月的固定支出达到了5-10万刀。每天操盘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我必须赚够一定的数字才能保持现状。这时我还不到30岁。我的情绪开始受影响,我对自己很愤怒,并向周围的人发泄。我变成了一个愤怒的混蛋,因为我太自大,而且还不明白我为什么不快乐。现在想想,我觉得金钱并没有让我高兴,所以即使我达到了我的目标,我的内心还是空虚无比。我必须想办法在交易上面挣更多钱,才能负担得起我当时的生活方式。于是我回到了以前所憎恨的生活——找有钱人募资,开设了我自己。我在拓展人脉方面并不是很擅长(对一个混蛋来说当然很困难),所以这个基金开始的时候只有少得可怜的1000万资金,很大一部分还是我的自有资金。我在的监控下操盘,这种感觉太糟糕了。我感觉每时每刻都有人在监视我,我的操作也随之受到了影响。我没办法再保持以前的操作风格,于是我的回报开始下降,我开始感到抑郁。我有几年都在和抑郁症斗争,有时几天里什么都不干,整天整天地上网。我的婚姻受到严重影响,我责怪我妻子和她的家庭贪婪无度,总是想着从我这里得到什么。甚至我儿子的出生都没给我带来快乐。因为我的糟糕表现,人们开始退出基金。我的操作风格越来越激进,以前的风险管理原则也随之丢到了九霄云外。我完全就是凭运气和直觉在选股。到了2003年,我彻底完蛋了,我把所有的资金全部亏完,同时还有几套房贷和其他债务。我向我妻子坦白了我们的处境,她哭了好多天。我觉得我的人生完了,我尝试过自杀。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真的很黑暗。我孤立无援 ,没有任何人可以倾诉。因为我已经疏远了身边所有人,现在只剩下我来收拾残局。我还记得有天晚上天黑以后,为了不让邻居看到,我尽可能快地打包了所有东西,从我的豪宅搬到小了很多的出租公寓里。我羞耻又绝望,因为这座豪宅还有贷款没有还清,我只能让银行收走,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学会了如何躲避来讨债的电话。五最后我决定逃避和自怜自艾不会解决我的问题,我必须寻找一些有用的方法,开始工作。那时候,我们只能靠我妻子的收入来支持我们的生活。那些年入百万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了,那时我们的收入只有每年7万刀。随之一同离去的是豪车、无意义的花销、还有每年的度假。我的精神状况也开始坚定起来,是时候离开家去工作了。2004年我加入了一家科技创业公司当销售总监,不管怎样,我还是会做销售。这个创业公司没有真正的投资,它是靠创始人们不到5万刀的建立起来的。我加入的时候只剩下最后的两个创始人。因为没有客户,公司也没有收入。我们在西雅图南部工业区Southcenter的一个仓库里上班,这里比车库还要糟糕,进进出出的卡车噪声让我连电话都没法好好打。要是客户问起这些噪声,我就告诉他们因为我们的生意太好,卸货的卡车源源不断。我作了一个计划,从一切可以获得收入的渠道挣钱。我在全国各地作销售,几乎每月就要去一次中国与制造商和合作伙伴见面。因为公司只有我们三个人,我担任起了销售、商务拓展、会计、财务和市场营销的职务。我们第一年的收入是50万刀,第二年200万刀。在这时候我已经成为了CEO,因为是我定下的计划和方向,并且产生了所有的销售额。2007年,销售额涨到了300万刀,我们觉得是时候找风构了。不幸的是,在西雅图,没有人相信我们的故事。和20多岁的创业者们比起来,我们三个人年纪都太大,而且一个都没有计算机背景。作为CEO,我是最拿不出手的一个——大学都没毕业,而且没有任何技术行业的经验。即使公司有不错的收入,我们根本没法找到投资。西雅图的风投们要多势利有多势利,但他们确实指出了我们的不足。VC们反复问我们一个问题:你们有什么竞争优势是别人没有的?这个问题我根本不会回答,因为我们实际上没有任何确切的优势,就算有也无济于事。现在回想起来,真正的答案是我们内心充满激情。也就是在融资的时期,我真的觉得受到了冒犯。我们会和所谓的“天使”见面,这些人通常是微软或谷歌的早期幸运员工、从大公司退休的管理层、或是医生等等。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开过自己的公司,却总是有着大公司的傲慢。其中一家叫ZINO Society,我们在他们吃饭喝酒的时候做演示,我真的觉得自己像个舞台上的廉价小丑。我对自己保证如果真的能挣到大钱,我会尽我所能改变创业者们的待遇,现在不再是有贵族阶级的中世纪社会了!我们融资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也就是为OEM(已有产品和品牌的公司)开发软件技术。我们的客户把我们开发的技术产品贴牌打包,当做自己的产品进行销售。我们渐渐发现我们每张拍照只能收取50-60刀,而终端客户却要支付刀。我们意识到旧的模式走进了死胡同,我们必须做出改变。虽然我们没能获得风投资金,我们还是决定在2008年开始转型。这也意味着将原有的产品全部开发完成,当成我们自己的品牌进行销售。用商业语言来说,我们想爬上更高的价值链。这也意味着我们不再和销售额5000万-1亿刀的公司竞争,我们的新对手是数十亿美元价值的公司。这需要我们构造一个完整的产品线,然后将其与企业级的硬件设备兼容,并做好开发、服务、和售后支持的准备。我们既没经验又没客户,我要是能得到投资才怪。我们的时机也糟的离谱。抛弃我们现有的300万刀的生意,然后靠自己的一点点投资开发新生意,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创始人和我从来没有为自己开过工资,因为我们决定把所有的收入全部投入到企业里。这真的是一段难熬的日子,我的婚姻彻底玩完了。我5年里没有挣到一分钱,我再也不是家里的顶梁柱了。六2009年差不多是世界末日,我没有收入,公司转型也不顺利,因为我们的新收入不足以弥补失去老客户的损失,市场和经济也不景气。我必须作出改变。我离了婚,开除了大部分员工。离婚之后我的银行户头又只剩20000刀了,但我还是得想办法发工资。我被赶出了以前的房子,为了省下租金,我带了一个充气床垫搬到了公司的储藏室(下图是用鱼眼镜头拍的,我的头顶着另一面墙)。更糟糕的是,我们的办公室租金也已经拖欠了几个月了,供应商鸟都不鸟我们,还欠了银行一大堆钱。我又一次跌倒了,而且还无家可归。有时候我6岁的儿子会来办公室看我。虽然他知道我住在公司的储藏室,他从来没有觉得丢脸或是不好意思,就好像他知道我能再一次爬起来一样。连我儿子都不怕,我有什么好怕的?我们把这样的处境变成了一场闹剧,我们会在充气床垫上跳来跳去,胡闹搞笑。住在这么小的空间,身上没几件值钱玩意的日子让我意识到物质是多么的重要。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我的脑海一片清澈。我的员工们都知道我住在储藏室,但是没人说起这件事。我不断地告诉每个人坚持住,在商场上,只要活下来就是成功,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活下来!很明显,这段时间里我的生活和生意都濒临崩溃,但有意思的是我一点也不伤心,也不生气。我甚至觉得我的处境很有戏剧性。我总是向别人炫耀我是如何从一无所有奋斗到现在的,而且不会害怕回到一无所有的日子。现在一语成谶,然后呢?我知道我不能在储藏室里住太久,物业不允许这么干,我的健身房会员也快到期了(我每天在那里冲凉),因为这是我前妻的公司福利。我只能重新开始做交易。又是20000刀的本金,但这是2009年,市场非常动荡的一年。对日内交易很有优势,但是我必须加倍小心不要套牢,持股过夜的风险高的离谱。还好我以前的几把刷子还在,很快我就能用交易的获利支付员工工资了,至少可以留住骨干员工。我与我们的房东、银行、供应商重新谈判,让我们再多坚持一会。我的直觉告诉我,这种五十年不遇的经济危机会帮我们解决掉很多竞争对手。我们只需要存活下来,我必须尽我所能做到这点。也就是在这时候,我帮助了一位做技术支持的哥们,我们就叫他老王好了。老王刚被公司裁员,他的房子也被银行收走了,他的三个孩子和老婆一起搬回了他父母家。我能感觉到这个家伙对成功的极度渴望。我让他来我们公司做销售,而不是他的老本行技术支持。我们两个把他以前的老客户全部联系了一遍,还真有几个客户答应和我们合作了。这给了我们急需的信心。2010年初我从储藏室里搬出来了,股票的20000刀本金变成了250000刀,这给了公司一点喘息的空间。这时候我们还找到了公司转型以后的第一个大客户,这位客户的触角遍布全球(是一家家居用品公司),所以问题就很明显了——我们公司才6个人,怎么为这么大的客户提供支持?我用上了以前当销售时的一招:免费给他们使用我们最好的产品。我们把公司的产品与客户的现有系统结合起来,并在其中加了一个软件,实现了更简洁、更容易操作的界面,同时还为客户节省了开支。这花了我们几个月的时间和汗水,但最后我们成功地交出了100倍于我们公司的对手都没能搞定的产品。为了更好地服务和支持我们的客户,我们把执行和安装任务外包给别人,同时监控整个系统的运作,来保证更好的体验。而且,我们监控客户端上所有的运营,一旦出现问题和bug,就会实时传回到我们这里,这样我们就能在客户意识到问题之前就把问题给解决了。我们的底线是确保客户和我们产品的互动处在最佳情况。我们2010年的收入是100万刀。因为老王的成功加入,我想把我们公司打造成我们两个的形象——有决心的屌丝。公司里一半员工都是开发人员,而且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我们公司有俄罗斯人、罗马尼亚人、印度人、中国人、拉脱维亚人、德国人、意大利人、等等等等。我们还有自学计算机出身的开发人员、专业是地理、数学的员工,甚至还有一个以前是打渔的哥们。销售和支持人员也一样多元化,大多数没有高等学历,有些曾经有严重的家庭问题和个人失败经历。但是他们都知道我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这个紧紧结合的团队把我们的公司推进到了我想都没敢想过的境界。四年以后,经济终于有所好转,我个人也慢慢回血了。我的公司在过去的12个月挣了2000万刀,在接下来的一年目标是5000万刀。这很大一部分和技术转销售的老王有关。在2010年他的起薪是4万刀,而去年他赚了75万刀。今年他的预计提成是300万刀。2015年初,老王把所有的债务都还清了,还用现金为他的家庭在西雅图郊区买了一座马场(现在还是没有银行愿意贷款给他)。他买房子的那天,我和他坐在在公司的会议室里,面前放着买房用的,我们四目相对,几乎留下了眼泪。这一路走来,我们能互相理解各自的付出和艰辛。也许有一天,老王会在知乎上讲述他的故事。公司的利润率达到了80%,公司户头上也存下了不少现金,我终于支付给我自己100万刀。公司的估值在一级市场大约是年销售额的2-3倍,也就是在1-1.之间(截止目前为止)。我有信心过两年我们的销售额能达到,所以公司估值达到也是迟早的事。现在我能告诉自己,我又回到了1%的人群。这一次我希望能一直保持下去。七我知道的烂笔头写得太长了,但是,以下是我从自身学到的几课。如果你想成为1%的土豪,你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 坚韧不拔。学会克服你的恐惧。也许我很幸运,因为我出生在“文革”的后期,那是充满混乱和破坏的日子。也许上天眷顾我,让我天生逆反,不喜欢循规蹈矩,蔑视一切权威,要是在传统保守的亚洲社会,这些品质会让我的生活一塌糊涂。但我是幸运的,我离开了。我的意思是,我小时候就经历了很多个人的问题,缺少安全和稳定,所以我已经有一些习惯了。也是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大多数人都是恐惧的,而且是不理性的恐惧。你恐惧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你会退缩,你会保守,你会犹豫,你会拖延。更糟的情况是,你看问题更加偏执,甚至开始充满极端的怨恨。你会开始错过机会,你成为了你不理智的囚徒。所以当你不敢做某件事的时候问问你自己,我有什么可损失的?很多情况下,你根本没什么可损失的,除了心跳开始加快,除了脸上开始发烧,除了你的自尊受到一点打击。当你学会面对这些荒唐的恐惧时,你很快就会意识到你身边绝大多数的人都活在这种傻乎乎的恐惧里。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超过大多数人,你不需要靠颜值,你不需要很有钱,你不需要有更好的教育,你只需要我们大多数人都具有的品质——勇气、坚韧、脸皮够厚。你的时间在一点点流逝,所以赶紧行动!2.量入为出。别和我一样傻。3. 学会怎样挣钱,而不是怎样存钱。你永远不会存钱存成有钱人。话说回来,这不意味着你要像傻逼一样花钱4. 学会发展自身和公司。这意味着学会为公司着想,学会激励他人,学会雇用牛逼的人来做你不会做的事。我的公司到处都是我招来的员工,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我的销售老王就是很好的例子。要是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不可能有今天。5. 不断学习。我每个月用Kindle和有声读物看10-20本书。我不知道除了阅读,还有什么更好地办法帮助我超越和提升自己。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不读书,因为有这么多书,现在的读书方法又这么多。我开车或是做事的时候,用有声读物“读书”。我会把语速调到两倍,这样我几个小时就能消化一本书。关于读什么类别的书——我过去20年只读了两本小说。5. 从自己的经历和以前的成功/失败学习。6. 多问“为什么”。通常问5个“为什么”以后你就能找到事情的真相。7. 和聪明的人共事。学习,偷走他们的想法,他们不会介意的。8. 在你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旅行,你会拥有一个更宽广的眼界。现在就去把护照准备好!9. 在困境中开怀大笑,多找乐子。生活有时候会很艰难,不要觉得只有你倒霉,连比尔盖茨都有屎一样的日子。10. 不要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不要找借口。因为并没有什么卵用。11. 学会一项能在困境中同样挣钱的技能。我自己总是可以靠股票挣钱,这让我无所畏惧。12. 找到排解压力的方法。当我觉得我没法再工作,或是不想面对任何事的时候,我就开车出一趟远门,自己一个人。很幸运的,我住在世界上最美丽的地区之一,所以我不用离开太远就能变得很平静。我最喜欢去的地点是死亡谷,美国西岸的一号公路。我另外一项活动是在海里划皮艇。当我一个人在大海中时,没什么事能够让我感到压力。当我没钱的时候,我会一个人听古典音乐,进入我的禅修状态。13. 时刻勇狠好斗是一个不错的品质,它让你时刻充满动力。但这也是一个很讨人厌的个性,所以保持好平衡。14. 也许你不是生来就斗志昂扬。我哥哥就和我完全不同,他只想保持平庸,对我的挣扎和成功不屑一顾。如果你不是打了鸡血的个性,那就学会满足。15. 美国西部能够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保持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认可了“创造阶级”,企业家们首次获许保留他们的财富。这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激情,并激励各式各样的人们努力奋斗。不幸的是如今世界上很多地方依然没收或是查抄人们的劳动成果。如果你发现自己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需要决定是否留下来和体制搏斗,还是干脆离开。我很幸运,能够在我认为的世界上最好的体制中奋斗并有所收获,要是我还留在中国,我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成功。16. 不要相信“不平等”这种鬼话。真正的不平等是自身的动力和智商。我这两样都没有——我连大学都没有毕业,智商比小布什也高不到哪里去。要是像我这样的人都能进入1%的土豪群体,其他人一定也可以。17. 没错,你的人生就是你对抗全世界。18. 学会销售。这也许是最简单的超越别人的方法了。无论你是医生、律师、会计还是其他职业,你会发现成功的人们通常都是会销售的人。他们销售自己,他们销售想法,他们销售并激励其他人帮助他们。不管怎样,一些销售人员有世界上最高的薪水,而销售不需要任何特殊技巧或是教育。19. 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你得确保自己开开心心。在美国,关于“做自己想做的事,保持激情”这种陈词滥调太烂大街了。找到能让你开心的事简单多了。做生意就可以很开心,很多时候快乐和放下身段就是生意是否成功的关键。谁想和一帮无聊又不开心的人一起工作?本文转载自董飞的知乎“董老师在硅谷”·END··经济·△长按二维码关注《14 岁黑银行,30 岁赚了 5.8 亿美金,如今他退休了》 精选三原瑞银亚洲投行部主管金弘毅,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系,获硕士学位。他于 1989 年加入伦敦普华永道,1994 年加入伦敦 SG Warburg(瑞银前身),后于 1996 年移居香港。他曾分别担任瑞银亚洲并购业务及金融机构主管, 年间为瑞银亚洲投行部主管。作为资深投行人士,他将自己 20 余年的经历记载下来,在财新网开辟专栏,让读者也得以一览投行风云。【投行回忆录(一)】:初入行便遇大风大浪1994 年初,我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留在英国还是回香港发展。我在英国大学毕业后,先是进入会计行业,一方面想打好商业方面的基础,一方面又能取得专业资格,进可攻、退可守。几年后顺利考到英国特许会计师牌照,对未来的道路更加明确,就是要进入金融界的核心——。多轮的接触和面试后,我幸运地被两家公司录取。一家是在伦敦,瑞士银行的前身 SG Warburg,另一家是在香港的外资投行。我在香港长大,对香港自然有深厚的感情。1994 年正好是第一批中国企业来香港上市,各投行开始扩充,聘请中、英文流利并有专业资格的年轻人。但另一方面,纽约、伦敦始终是国际投行的总部,我刚入行若能浸淫几年,一定受益良多,有了扎实的基础再回香港。经过反复思考,我选择留在伦敦加入 SGW。很多有志加入投行的人都有同样的问题:如果有机会在欧美工作,应该先在国外开始,还是尽快回亚洲?我觉得答案因人而异,地点各有千秋。对我而言,伦敦总部将近三年的时间,是我投行生涯一个重要的阶段。伦敦有几百年的金融和投行历史,但在二十世纪 80 和 90 年代经历了重大的变化。1986 年的「Big Bang」允许金融机构之间合并,成为综合性的投行。保守党撒切尔**的国企民营化政策,带来一连串大型的。企业在压力下寻找机会释放价值,老牌化工集团 ICI 在 1993 年分拆医药业务 Zeneca 上市,是个典型例子。面对种种商机,伦敦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各国银行纷纷进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独立的投行逐步被外国大型商业银行并购,如 1990 年德意志买下 Morgan Granfell、1995 年 Dresdner 买下 Kleinwort。开放政策让伦敦保持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吸引各国人才,但英国本土的投行所剩无几。就如温布尔登网球比赛,它是每年网球赛季最受瞩目的赛事,但长年累月没有英国的本土冠军(2013年穆是77年来第一位英国人夺冠)。香港采用同样的开放政策,近年也出现「温布尔登」效应,无论是银行,如永亨、创兴,还是证券行如大福、新鸿基,都纷纷被外资收购。我觉得这是大势所趋,但只要香港继续扮演中国首要金融中心的角色,各国包括中资在内的机构都要在香港发展。1994 年我加入 SGW 时,公司如日中天,人才济济,是投行中最大的上市公司及唯一一家富时指数成分股。对比其他动辄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历史的英国投行,SGW 算是后起之秀,二次大战后由德裔犹太人 Seigmund Warburg 创建,1958 年策划英国第一宗上市公司敌意收购,让一向小圈子里舒服惯了的竞争对手措手不及;1963 年帮助意大利 Autostrade 发行有史以来第一笔,吸引离岸美元,开创了以伦敦为基地的庞大,打下江湖地位,为后人津津乐道。勇于挑战及创新,是投行成功的必备元素。但好景不常,SGW 20 世纪 90 年代发展过急,特别在美国投入大量资源。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但外国投行很难打进,也是很多外国投行的葬身之地。在财务压力下,SGW 先和摩根士丹利探讨合并但不成功,1995 年夏天宣布卖盘给瑞士银行 Swiss Bank Corporation。无独有偶,同一年内另一家英资投行、有两百多年历史的 Barings,因为新加坡交易员出事而破产,被荷兰 ING接手。公司面临大风大浪,一时人心惶惶,不少识时务为俊杰的同事们纷纷跳槽。我这位刚入行的新丁,忙着执行一宗又宗的并购、融资和上市,没时间多想其他事情。其中我花了特别多的精力在两宗案子上:瑞士 Clariant 特种化工的分拆上市,和利乐包装的家族。Clariant 业务隶属于制药和化工混合的山德士公司,分拆的目的是要简化业务主题。为了深入了解它的经营状况,我拜访了他们在欧洲、北美和日本的分公司。这是我参与的第一单上市项目,从头到尾经历过后,我的基本功如财务模型和分析、撰写文件、统筹客户及其他中介都有良好的操练。利乐包装作为家族企业,上世纪 50 年代初成立,业务发展迅速,足迹遍布全球。到了 90 年代,家族第二、三代面临分家,但又要保持公司业务不受影响。积极主动处理,提早划清界线,合适财务安排,是顺利解决这类问题的前提条件。家族企业在亚洲十分普遍,如何应对换代接班是常见的问题。踏入 1996 年,除了工作以外,我还要忙着筹备人生大事:我的婚礼。很多人认为进了投行便等同签了卖生契,一定忙得六亲不认。我很幸运,能够在差不多加入投行的同时,与女友进入稳定关系,做到了所谓的工作生活平衡。结婚到现在,她给我和家庭极大的支持,使我无后顾之忧。所以我常鼓励同事们要工作不忘家庭,才能恒久持续。我的太太也是香港人,我们都想在中英移交前回到香港,见证历史。正好公司的香港办事处缺人,我便自告奋勇,在 1996 年 10 月回到香港。【投行回忆录(二)】:回归后的金融风暴1997 年初的香港一片歌舞升平,楼市和股市兴旺,对回归的恐惧感已大致消失。资本市场活跃:除了 H 股公司外,红筹如上海实业、中信泰富等上市、注资、大展拳脚。北京控股上市受到股民热烈追捧,申请表一扫而空,听说每张被炒到 100 港币。我的第一单主打项目就是帮助一家国企北京燕化来港上市。中国客户和欧洲客户的明显区别,在这个案子上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在香港上市,对一家中国企业,特别是国企来说,绝不是单纯的资本市场活动,而是透过上市的契机推动体制、经营和理念的改革。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上市仅是一个开始。其次,投行所带来的价值,不单是在技术或法规层面,而是结合国情与境内外监管部门、投资者的需求。执行过程中,我和客户的团队打成一片,上至董事长和总裁、下至工作组成员,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是很难与欧洲客户实现的。由于语言和兴趣的缘故,回到香港后我积极参与了中国业务的开拓。1997 年初,我们在北京有个小小的办事处和一名秘书,供香港飞去的人有落脚之处,但这样的安排不能紧贴客户和证监会等部委。我和一位也是 SGW 伦敦总部回流的中国同事杨凯一起探讨,他自告奋勇长驻北京。我们一起去游说老板任命他为首任北京首代,对了解情况、收集信息很有帮助。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加深上层关系和影响力。我们当时都只是三十岁出头,从来没在体制内工作过,也没有人脉关系的积累。我们需要一位有声望地位、能结合中外的领军人物。但当时投行在国内仅是起步阶段,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皇天不负有心人,杨凯认识了何迪,游说他加入瑞银成为首位中国投行部负责人。直到现在,何迪还是北京瑞银证券的董事长。我常开玩笑说,下属若成功聘请老板,是很成功的一步棋。经过多年努力,杨凯也一度担任摩根华鑫合资券商的总经理。随着中国发展一日千里,我们的中国团队从当年几个人发展到现在上百人,并成为瑞银投行部亚洲地区收入最高的国家。过去二十年,很多其他投行及企业都有类似的经验。使我自豪的,是我不单见证了这个转变,还从一开始便参与其中、出谋划策。跨国公司新业务发展多半是遵从整体战略,由上至下。但执行时不一定成功,因为可能缺乏当地合适的员工,或无法与本土实际情况结合。有时候情况相反,前线人员看到商机,有了突破点再寻找支持、扩大战果。由下而上,效果取决于前线员工的积极性和总部的支持,我们的中国经验是一个成功案例。在发展中国业务初期,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和国家电力公司探讨研究潜在重组和上市。90 年代初英国电力行业经历重大重组:发电、电网输电和配电公司相继民营化上市。英国以外,其他国家又有不同的模式。我们组织多次的会议、研讨会、境外考察等,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分析中国独特国情。目标是能找到一条合适中国的电网改革道路,可惜最终没有往前推进。我从中学到的功课,就是中国在进行行业改革过程中,迫切希望得到国际经验,是外资投行一个好的切入点。但无论投入多少,最终成事取决于能否找到结合中国实际需求的方案,并得到相关各方面的支持。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中国,7 月 2 日泰国宣布泰铢自由浮动后大幅贬值。亚洲金融风暴几个月内席卷印度尼西亚、韩国、菲律宾等国家。刚开始香港隔岸观火,认为凭着健康的金融体系及雄厚的或能置身事外。但最终还是不能幸免,到了十月份股市大幅下滑,单日下跌 10%,最后由金管局出手救市。这是我投行职业生涯里,第一次经历重大的金融风暴。我体会到越是发展迅速,如当年的东南亚国家,越依赖债务。,无论是楼市或股市持续飙涨,形成泡沫。泡沫一破,其摧毁性不限于企业和经济层面,还能使**倒台,甚至社会秩序崩溃。中国近年整体杠杆不断上升,是经济改革的一个隐忧,近期 A 股的暴涨暴跌只是一个缩影。风暴后善后,考验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众多受创的国家里,我对韩国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地民众团结一心,**大刀阔斧进行企业和金融改革,为几年后的复苏奠下基础。我从那时开始与韩国团队合作一些案子,十多年来,首尔的石头饭一直是我的至爱!金融风暴期间,几乎所有进行中的项目都暂停下来。除了外忧,内患也接踵而来。1997 年 12 月,瑞士规模第二的瑞士联合银行和排名第三的 SBC 宣布合并,资产排名全球第二。两家银行的业务模式和领域都很类似,重迭性高。新公司命名为 UBS,虽然宣称是等同合并,其实大部分高管来自 SBC。整合过程采用快刀斩乱麻的策略,尽快任命各部门主管,然后一层层往下推,把双方拼在一起。当时的理念是「宁可错、不要拖」。相比之下,我见过很多其他的银行合并,几年后仍然分开经营,系统不对接,客户无法整合,协同效应发挥不出来。但即使这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合并个案,对业务仍然造成影响。新的搭配需要时间磨合,人员流失在所难免。几位比我有经验的同事相继离开,我旋即被任命为执行团队的负责人。心里虽然战战兢兢,但想到圣经里保罗鼓励提摩太的话:「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提摩太前书4:12),也就坦然面对。【投行回忆录(三)】 :「三大战役」踏入千禧年,亚洲金融风暴最坏时刻已过去,经济渐趋稳定。瑞银合并后,内部尘埃落定,发展业务成为首要任务。但在几条主要战线上,我们都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当时正是科网股如火如荼之际,但我们缺乏美国行业团队的支持。在中国,新的一轮国企改革正在展开,大型集团如三大石油公司上市,我们都榜上无名。我们努力寻求突破,在 2000 年完成和拿到三个项目 ——盈科并购香港电讯、地铁民营化和中银香港重组上市。这「三大战役」对瑞银的亚洲业务影响深远,也是我个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2000 年初,传出英国大东电报局要出售其持有的香港电讯,并已与新加坡电信接洽。消息泄漏,香港舆论哗然。公众认为如此战略性资产,不应该卖给新加坡**所控的企业。盈科半途杀出,以现金加盈科股票,按当时市价总值约 360 亿美元,全面收购香港电讯。时间极为紧迫,从项目启动到宣布只是短短数周。我们代表盈科,一边与大东谈判,一边与几家银行安排贷款,还要跟澳洲的Telstra谈合作,动用欧洲、澳洲、亚洲同事将近三十名。从财务角度看,这是典型的,利用香港电讯稳定现金流为支撑。始料不及的是项目完成后盈科股价大幅下跌,最低超过 90%。只能说是赶上了科网热潮尾班车,若项目往后推几个月就可能做不成,历史便要改写了。经过前期硏究和论证,香港**在 2000 年决定将地铁公司上市。民营化上市项目对投行来说一般不是很赚钱,但发行规模大、媒体关注高,有重要的示范效应。港铁作为香港第一家公营企业上市,是兵家必争的项目。瑞银最终被委任为三家牵头行之一,归功于提前做好准备,在两年前便开始与**和港铁交流、了解情况。我们也充分利用我们的行业组,发挥在英国和全球各地累积的经验。港铁与民生息息相关,从上市到现在争议不断。港铁得益于香港独特的地理条件,结合交通和土地供应,有评论家称其为「有轮子的地产公司」。做到平衡其社会功能、一定程度上的自然垄断,又能达到高效和不依靠**补贴,谈何容易。环观全球,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模式。过去十五年,港铁票价水平保持低于大多数可比国际大都会水平,而且网络进一步扩大完善,股价涨到上市时的四倍,很多国家都来港取经。纵然近期受高铁项目延误困扰,我认为港铁整体的成就,仍然值得香港人自豪。2000 年下半年,我们开始积极筹备中银香港的重组上市。从一开始,我们就意识到这不只是香港的重大案子,而是中国金融业改革的前哨。当接到任命通知时,整个团队心情激动,有人甚至落泪: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在总算跻身第一梯队的投行了!虽然大家有心理准备执行工作将十分繁重,但实际的难度远超过。重组前的中银香港,由十二间关系松散的姊妹行组成。我们与其他中介团队,花了一年半时间,处理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整合十二间行、设计公司治理框架、规划未来战略、优化风险管理流程、等。为了促成合并,香港立法会要为中银立法。其间又遇上安达信会计师行因安然事件倒闭,而被迫更换审计师。项目能够往前推进,有赖于中行董事长刘明康亲自挂帅,并有熟悉国际情况的朱民博士领导日常上市工作。而中央领导人也对项目高度关注,我们要到北京向*****汇报工作进展。中银香港上市案子由瑞银、中银国际和高盛三家投行共同牵头。在一些问题上我们和高盛各持己见、辩论激烈,上市地点是其中一个焦点。高盛建议中银香港跟从当时已上市的大国企,如中石油和中石化,在香港、纽约两地上市。我们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市标准被国际投资者认可,足以支持中银香港的成功发行,去纽约上市还需要花费额外成本和投入。经过反复论证,中银香港最终采纳了我们的方案。上市时,我伴随中银香港总裁刘金宝。他不喜欢背熟材料,经常不按照准备好的标准答案作答。我想反正他说中文,我翻译成英语时就帮他补充矫正。没想到在纽约碰上一位懂中文的外籍基金经理,指责我的翻译和原话不吻合,十分尴尬。刘金宝长袖善舞、酒量惊人,但上市后不久后便出事了。2002 年 6 月,中银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当年亚洲资本市场的一大盛事。上市迄今虽然经历过风风雨雨,但按步就班推进战略转型和提升、稳健经营,股价上升了几倍。近年来更在中举足轻重。刘明康和朱民在接下来的中国金融改革和中国银行重组上市中,皆扮演重要的角色。2011 年,朱民被任命为副董事总经理,是首位中国人在 IMF 担任此要职,代表中国的国际地位上升,也反映了他个人在国内外的声望。而中银香港以后,除了科技和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少中资公司选择两地上市,香港成为无可争议的中国境外资本市场首选。2000 年的经验让我的业务能力得到突破,也考验了我的管理水平。我负责一支十多人的执行团队,在短短几个月内,有些去科网公司创业,有些去竞争对手的公司,几乎全部离职。当时正好几个重要项目同时进行,压力特别大,只好立即招兵买马。能聘请到优秀合适人才对所有企业都是挑战,对投行来说更加如此。猎头公司水平参差不齐,光靠面试很难深入了解,口碑重要但不一定准确。高兴的是我当年聘请的同事们,好几位现在都在各投行、基金及其他机构事业有成,位高权重。2002 年初,我被提升为董事总经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投行回忆录(四)】:搭建中国平台中银香港上市完成几个月后,董事长刘明康便被调职,筹备建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并在 2003 年担任第一任**。银监会的成立,**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水平,对于推动整个行业改革功不可没。其实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中国已经成立,进行,但不能根本上改变格局。当时很多国际评论家对中国银行业看法极为悲观,甚至预言整个系统将要崩溃。从 2003 年开始执行的一系列措施,使银行业走上新的台阶,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除了注入金和剥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独立和加强风险管理、和上市,其中很多工作和中银香港的经历性质相似。当然,在全国范围内规模更庞大,牵涉问题更复杂。其中中国银行经过两年的努力,在 2005 年底完成了和引入的工作。基于和中行长年的合作关系,瑞银成为其上市前的投资者之一。这是瑞银在全球罕有地投资另一家商业银行,我有幸全程参与。前期的准备和谈判工作很顺利,但临门一脚却差点出问题。当时瑞银内部已正式通过 2.5 亿美元的投资额,但在离签约前很短时间,中行要求我们增加到 5 亿美元。瑞银董事会在伦敦开会,我们十分担心内部无法仓促作决定。幸好中投汪建熙正好在伦敦,可以安排他与我们的高层当面解释。最后顺利通过 5亿美元的,大家都捏一把冷汗。除了中国银行项目,我花了不少时间参与瑞银中国平台的搭建。在全球和亚洲,和研究一直是瑞银的长项。国内 A 股市场由散户主导,容易大起大落。我们建议让外国进入 A 股,帮助市场进一步向成熟发展。但相关部门对亚洲金融风暴记忆犹新,担心涌进涌出的冲击。我们投入不少功夫和时间介绍「合资格」(QFII)机制,以及资本开放在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成功案例。重点就是能受惠于外资进入,但同时让中央银行有效控制总量及防止短炒行为。经过反覆论证,中国正式启动 QFII,瑞银在 2003 年成为第一家拿到牌照的券商,并长期保持最大的额度,奠定我们业务的基础。在改革进程当中,外资若能了解国情、耐心投入,找到结合中国需要与境外做法,便可能抓住商机。瑞银 QFII 是个典型成功案例。中国境内市场的重要性,对业务也越来越明显。很多优质的企业选择只在 A 股上市,或想境内外两地上市。要全方位服务中国客户,我们必须有境内平台,才能两条腿走路。这段期间,中国证监会开始允许国际投行以合资方式进行境内业务,所以我们积极筹备。找什么样的合资伙伴最有利?当时内部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要找强大的中方伙伴,才能利用对方的网络和客户基础;有人认为控制权最关键,所以要找个较弱的伙伴才会有话语权。这是很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合资时,同样面对的问题。我们和其中一家主要中资券商探讨将近一年,始终没谈拢。但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并没白费,因为不久之后有个更好的机会出现了。随着中国企业的壮大,海外并购案子在 2003 年左右陆续增加,开始时集中在天然资源行业。中国无论是能源或矿产都有大量需求,为了确保供应稳定,并对冲步步上升的大宗商品价格,并购上源是必走的道路。那段期间,我负责瑞银亚洲的并购业务。除了协助天然资源行业的并购,我们也在其他行业积极探讨、寻求机会。其中成功帮助一家工业公司,收购海外一家同行,希望利用目标公司提升自身的技术。可惜事与愿违,几年后经济不景气导致需求下跌,文化隔阂使管理困难,加上复杂的工会和**问题,该海外公司最终宣布破产。跨境并购对所有公司都是一个挑战,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不少外国公司在中国也经历过全军覆没的惨况。近年来,中国公司海外并购活动越趋活跃,行业多元化、规模也更大。「走出去」有成功也会有失败的案例,中方必须冷静慬慎地作综合评估。这段期间,我们中国以外的亚洲业务也取得不错的进展。2003 年上半年发生「非典」疫情,很多出差飞行被禁止,整个区域内的资本市场变成一潭死水。但负面影响短短几个月便过去:我们五月份完成新加坡邮政的上市、七月份完成台湾中华电信的配售、十月份完成马来西亚 Astro 和印尼 BRI 银行的上市。透过一连串成功的发行,我们明显感觉到亚洲走出了金融风暴的阴影,国际机构投资人重新回到区内。而我们在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投入,都开始见到成效。业务不景气时,国际投行都难免面对来自总部的降低成本的压力。常见的一个处理方法,就是关闭一些国家的办事处。我总会尽量避免这种做法,因为这会给当地的客户、员工和监管部门会留下不良印象。团队人数再少也保留办事处:离开一个市场容易,但要再重新进入该市场就很难了。在我所参与的众多项目里,2004 年中国电信的注资及 2005 年的中国远洋上市令我印象深刻。中国电信 2002 年底上市时股市波动,必须将减半。2004 年启动十个省份业务的注资及配套。4 月下旬我陪着周德强董事长带领的高管团队全球路演。本来计划立即完成股票发行,但 5 月初市场环境不理想,当时真担心历史要重演,我们只好建议公司暂缓发行。好在窗口很快来到,5 月 19 号早上我们和公司开电话会议,达成共识后中午,下午完成 17 亿美元的股票发行。电信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回想当年要跟国际投资者花费口舌解释的小灵通业务,今天己经绝迹。不知十年后会是什么景况?如同其他国企集团,中远上市前要处理复杂的重组,包括如何处理上世纪 90 年代已经在香港上市的中远太平洋。我们建议将其包含在中国远洋以下,但这在集团内备受争议。当时仍是中远副总裁的李建红牵头上市工作,作风大刀阔斧,问题一一克服。他仔细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后,支持我们的建议,并在最后得到集团采纳。很高兴见到他在 2014 年被任命为招商局董事长。中远上市路演将近结束时碰上一个难题。当时候很多分析师认为船运周期在接着一年将会转弱,使公司盈利下降。中远董事长魏家福一向热情高调、敢说敢做,大家习惯叫他 Captain Wei(魏船长)。他不同意分析师的观点,在记者会上宣称「春江水暖鸭先知」,觉得下一年盈利会上升。联交所立即回应,认为这言论等同于盈利预测,需要审计师确认并加进,意味着无法按原定时间表上市。我们想到一个补救办法,就是董事会发出正式公告,澄清董事长的讲话不代表公司。这样的公告十分罕见,当时我们在路演的最后一站纽约,我硬着头皮到「魏船长」的酒店房间里跟他反复解释、分析利弊。为了及时完成上巿,他最终同意这个安排。我学到的教训是,必须不断提醒领导们公开场合发言务必小心。基于我比较多参与金融机构相关的业务,我在 2005 年被任命为亚洲金融行业负责人。【投行回忆录(五)】 :亚洲投行的巅峰时代2006 年,我们完成了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的香港上市,融资金额总数超过 150 亿美元。在此之前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已经上市,而之后工商银行和其他国有、股份制银行陆续上市。中行和招行各有特色,两位领导人的风格也很不一样。肖钢接替刘明康掌管中行时才 45 岁,是五大行里最年轻的董事长。中行在中资银行里国际化程度最高,他上任后百忙中抽空苦练英文。到上市路演时,他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和,令人刮目相看。2013 年担任中国证监会**后,他通过重启上市活动、推动注册制、整顿两融业务、开启等一系列措施改善中国证券市场。但近期 A 股的大起大落,相信对他个人及证监会都是极大的挑战。招行多年以来被视为中国最佳的商业银行,我认为和它的总部地点、、领导人有密切关系。招商局历史悠久,是晚清洋务运动,官督商办企业之一。虽然是大型国有企业,但总部一直设在香港,熟悉国际市场情况。而招行又植根在全国最具创新性、充满活力的深圳,既有国企的规范,又有民企的冲劲。早年便引进当时台湾同行较先进的系统、软件和经营团队,使招行夺得先机。董事长秦晓具有宏观、高层面的洞悉,与银行经验丰富的马蔚华行长是最佳配撘。中国在那几年间,受到投资者热烈追捧,股价节节上升,估值远高于国际水平。金融风暴来到后,欧美大行严重受创,过去的「师父」一个个倒下,「徒弟」却继续稳步增长。回头看,中国银行业在那几年间,一方面得益于自身改善和极小的欧美资产比重,另一方面,中国四万亿刺激经济措施和保护,让银行业能享受较高的增长和回报。但到了 2012 年前后,以上因素的负面效果开始显现,包括地方**债务偏高、经济增长放慢和房地产在某些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银行业股价下跌,H股平均估值长期低于,到最近才有所回升。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整体融资中,大部分仍然会通过银行贷款。无论是看好或看淡银行业,它都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上文提到我们积极寻找机会,进入中国 A 股市场。在 2005 年左右,北京市为大股东的北京证券面对财务压力。当时的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是金融业权威,与外资合作经验丰富。早在 1995 年他担任建设银行行长时,便主导成立了与摩根士丹利合资的中金公司。在他指引下,北京市**愿意新尝试,引入外资投行成为北京证券。经过反覆讨论和谈判,我们和由我们引入的伙伴注入新资本金,享有经营权,并把公司更名为瑞银证券。王岐山作风开明,事实求是,1997 年和 2003 年北京非典等棘手难题,都空降他去处理。有一次我们和他会面,因北京交通堵塞迟到,我们自然向他道歉。他回答说应该是他道歉才对,因为北京交通问题严重,是市长的工作没做好!这几年来他负责远比北京市交通棘手百倍的反腐工作,我想也只有他能胜任。签定协议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把一家原本纯国内券商,提升水平并与瑞银对接,牵涉到所有的前、中、后台部门。如何开展业务、规划战略也是重要的工作,因为我们此前并没有 A 股实战的经验。另外还要处理大量人事调整,整项工作十分复杂和繁琐。我们经常为其他企业提供并购财务顾问服务,但一般不用或甚少参与整合过程。而瑞银证券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筹备工作用了将近两年,幸运的是,与此同时,国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活动停顿下来。2007 年一季度,瑞银证券完成重组和审批,一正式开张便赶上融资活动重启和 A 股。当年我们牵头完成了中石油、等大型国内上市项目。从此我们便有完整的中国境内、外平台,累积了宝贵的营运经验和客户资源。相比之下,很多其他国际投行境内业务起步较迟,或是受到境内合资伙伴的限制,不能和境外业务对接。瑞银证券是我们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2007 是亚洲投行业巅峰的一年,区内几乎所有国家地区的并购融资活动都极为活跃。其中我们作为财务顾问,帮助印度的 Hindalco 及 Essar Steel,分别收购加拿大的 Novelis 及 Algoma Steel。那几年间,印度公司海外并购的步伐甚急,比中国公司有过之而无不及。如 2008 年 Tata 买下英国的 Jaguar 汽车,2006 年 Mittal 与 Arcelor 合并,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印度和英国独特的历史渊源,令英语广泛被使用,国际化更容易。印度往外走的趋势主要由民企主导,国企和**支持的力量远远不如中国。两国不同的模式各有千秋,在跨境并购领域里也反映出不一样的结果。作为金融行业亚洲区负责人,这段期间我参与了不少金融机构的并购,如中国银行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招商银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等,其中我特别关注台湾的金融市场。台湾整体市场规模不大,但在当时有五十多家银行,**控股或参股的公股银行占比庞大,激烈竞争导致盈利和回报偏低。促使银行间整合、**减少参与、让外资更大程度进入,是明显的金融改革路径。民进党陈水扁**主导「二次金改」,就是朝这个方向推动。我们积极配合,参与了渣打银行收购新竹商银、建华与台北商银合并等主要案子。可惜改革时阻力重重,执行上弊案累累,到 2008 年政党轮换加上,台湾二次金改寿终正寝。2007 年底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整个金融系统特别是投资银行,带来几乎致命的打击,也彻底改变了瑞银。美国破灭,触发次贷危机及巨额亏损,流动资金市场恐慌和萎缩。在不到一年之间,独立投行如贝尔斯登、、美林相继消失。过去的行业龙头如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也需要**出手救助。投行以外,如综合性商业银行花旗、巨头 AIG、政策性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国有化。欧洲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同国家的多家银行需要**接手,而接着引发的财政赤字、衰退等问题,到今天仍然持续困扰欧洲。瑞银是金融危机里受打击最大的银行之一,在
期间,总共亏损大约 300 亿瑞郎,被迫向原有及东(包括瑞士**)大规模融集新资本金。等同于一个原本健康的人,一次重大意外后失掉了所有原本的血液,但在抢救并输入全新的血液后总算活过来。为什么创伤如此重?瑞银是瑞士为总部的百年老店,过去无论是或投行业务都经营稳健,即使是内部同事们都十分惊讶。原因自然很多,但最基本的就是
年,在美国大举扩充固息业务,而集团最高层不了解其中风险,不能有效防范。SG Warburg的经历差不多十年后在瑞银历史重演。我觉得金融机构管理风险,必须始于决策者了解自身业务和潜在风险,再配上适当的管理体系和员工文化。耶稣在《圣经》的比喻「家主若知道几更天有贼来,就必警醒,不容人挖透房屋」(马太福音24:43),值得所有银行管理层紧记。【投行回忆录(六)】: 亚洲投行部的重任踏入 2009 年,得益于各主要中央银行及**协调救助,全球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但刚经历了外部的大动荡,随之而来是内部的变动。我的顶头上司——亚洲投行部主管,宣布离职。其实我几年前已向当时的总部高层表达意愿,希望能更上一层楼,但一直需要耐心等待。机会终于来到,我和另一位同事被任命为联席亚洲投行部主管,开启了在这个岗位上六年的职业生涯。回顾这次升职,一方面是基于我在中国地区和金融行业等领域的经验。随着中国市场重要性日益增加,中国和相关团队在内部的影响力也相应提升。另一方面,我也受益于当时在瑞银已经工作 15 年,建立了良好的内部人脉网落。投行有时候给外人的印象是靠个人魅力,其实十分讲求整体团队和平台的发挥。但在亚洲区,员工隔几年便跳槽乃司空见惯。我觉得过于急功近利,在一个机构里缺乏积累,很多时候对个人的中、长期事业发展反而不利。为了刺激经济,美国联储局从 2008 年末开始了持续几年的量化宽松政策,大规模。实体经济复苏需要时间,但金融市场却反应迅速。香港恒生指数从 2009 年 3 月份的低位 12,000 点反弹,至年底涨到 22,000 点左右,升幅比 2007 年有过之而无不及。顺应有利的市场窗口,2009 年下半年股票市场发行特别活跃,由瑞银牵头完成、规模超过十亿美元的香港上市项目包括国药集团、永利澳门、龙湖地产、民生银行、龙源电力等。当年的股票发行规模打破纪录,让我上任第一年便有个好的开始。众多项目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年初美洲银行大宗配售建设银行股权,及年底的太平洋保险H股上市。 2005 年入股建银,两行合作密切,美银甚至将美银亚洲卖给建银,让建银的国际化迈出重要一步。金融危机来临,美银原本可以避开一刧,但 2008 年并购 Countrywide,继承了巨额房贷亏损,接着又拯救濒临倒闭的美林,使财务状况雪上加霜,必需接受美国**救助。庞大压力下,美国银行只好建设银行股份,发行规模 28 亿美元,是当时H股有史以来最大宗配售。瑞银独家包销,不小,虽然经过精心准备,大家心情依然忐忐忑忑。2009 年 1 月 7 日香港时间早上 5 点开始簿记,看到亚、美、欧三个地区上百家踊跃参与,定单滚滚而进才松一口气。8 点左右簿记顺利完成,当天早上建行正常开盘交易,堪称一次成功的发行。我从 2006 年初便开始统筹太保的上市,既要克服内部重组的障碍,又受到上市政策变化的影响,从原本「先 H 后 A」方案,变成「A+H」,再改为「先 A 后 H」。2007 年底完成上海 A 股上市后就等待境外的窗口。2009 年香港发行条件成熟,但部分不愿意承担减持。我们想到一个创新方案,就是让凯雷参与减持,记忆中应该是外资第一次减持。太保虽然经过几年的折磨,总算在境内和境外分别捕捉到市场高点发行。在坚强的资本金支持下发展良好,多年来被视为最稳健而专注的公司之一。凯雷虽然付出代价,但H股上市后能盘活其股权,最终获利丰厚,是全球回报率最高的单一项目。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资本市场上也是如此!香港上市项目中,中资企业无论是在过去或可预见的未来,都是主要客户来源。但在那几年间,我们开始向国际公司讲解和推动其来港上市,见到一些效果。譬如 2010 年,我们成功帮助 LOccitane 化妆品公司在香港上市。它从法国起家并作为生产基地,业务遍布全球,其中最大的市场是法国、美国和日本。2011 年我们再接再厉,牵头完成新秀丽的香港上市。作为全球旅游行李箱行业的领头羊,新秀丽业务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三个区域大致均等。全球市场的扁平化不只影响生产行业,也同样影响国际金融行业。LOccitane 和新秀丽有众多上市地点可以考虑,包括伦敦、纽约、新加坡等。他们最终选择香港,一方面是看重亚洲及中国市场对其未来业务增长贡献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认可香港这个上市平台,可以享受高流通量、低成本交易,并吸引到全球投资者。总而言之,在亚洲各巿场中,香港占有很大的优势。虽然股票发行业务 2009 年表现强劲,而且该业务一直是瑞银的强项,但我们不能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激烈竞争导致费率下降,而参与一个项目的投行数目又上升,僧多粥少。我开始推动其他金融产品业务发展,其中特别看好及结构性。在亚洲,传统上远少于股票相关的收入,但我觉得市场在发生重大变化。首先,随着中资企业加速海外发展,它们的长期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外管局对国企外债发行逐步放开。其次,中国的民企,特别是地产公司资金需求庞大,但国内融资渠道不畅通,境外发债成为重要的途径。此外,全球主要央行减息,推行货币宽松政策,投资者迫切需要有良好回报的投资工具。亚洲投资者熟悉中国企业,欢迎它们的。事实证明,从 2009 至 2014 年间,中国企业总规模急升 45 倍,而在同一时期,中国境外股票发行规模上升不到两倍。我们趁机团队力量。也带来商机,香港发行的点心债发展迅速。2010 年 12 月我们牵头完成瑞安房地产 30 亿人民币点心债,是第一笔地产行业的债。我不禁想起将近 50 年前 SGW 帮助意大利 Autostrade 发行第一笔欧洲美元债,创下了庞大的离岸市场。化路途遥远但目标明确,我相信增长空间巨大。作为部门负责人,有两样我不喜欢却必须处理的事——裁员和花红。金融危机之后几年,国际投行经历一轮又一轮的裁员。一般都是总部设定减员总数,并按级别再设目标。谈数目很容易,但落实到个人就头痛了。而且裁员同时又要保业务,所以必须有取舍,不能一刀切处理不同团队。每年的奖金分配,对很多投行员工是首要大事,也像一面照妖镜,把各样性格反映出来。有人高调争取、有人默默耕耘;有人关注与别人的对比、也有坚持绝对金额。个人满意与否,又取决于实际数和预期的差距,所以管理预期成为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我觉得这不是我的长项,只能如《圣经》所说「因此自己勉励,对神、对人常存无愧的良心。」【投行回忆录(七)】:投行的风险与文化2011 年 9 月 15 日,我在北京出差。黑莓手机突然传来一个公司电邮,指内部发现一位在伦敦的交易员涉及重大违规欺诈交易,导致亏损约达 20 亿美元。讽刺的是,我当时正在参加一个风险管理的硏讨会!担任瑞银仅两年多的 CEO 几天后引咎辞职,当时真有些沮丧。金融危机后好不容易喘一口气,又要面临改朝换代。Sergio Ermotti 被任命为新 CEO,并在 2012 年 10 月宣布重要战略调整,大幅度削减投行占用的资本金和员工数目,关闭大部份固息业务,集团重心转移到财富管理,金融时报形容为投行中最彻底的重组改革。孙子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瑞银这几年表现大有起色,股价从新战略宣布前的约 12 瑞郎,上升到现在的21瑞郎,升幅超越大部分同行。过去几个月内,瑞士信贷、德银、巴克莱、渣打等,不约而同地因为业绩和股价未如理想而更换 CEO。相信接下来陆续宣布的新战略,具体细节因人而异,但重点内容不外乎简化业务重心、降低成本、提升资本金回报和充足率。有些媒体评论认为「瑞银模式」值得同行学习,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投行广泛被视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而且在欧美众多地方需要**出手救助。所以,各国纷纷推出不同的监管政策与措施,并加大力度处理不当行为,罚款动辄数十亿美元。投行顿时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正因如此,改善文化、防范风险一直是瑞银内部这几年来的首要任务,重要性不亚于赚钱。团队人数,是众部门中增长最快的。除了本地法规,美国的海外反贪污法「长臂」伸进亚洲。偏偏区内经常需要与国企和**打交道,不单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一样。请客吃饭等应酬行为必须小心处理,事先要得到合规部的批准,并严格遵守个人最高消费金额。我们加大内部教育力度和推广,但难免仍会有同事误踩地雷。幸好近年国内推动“八项规定”后,应酬活动大幅减少。我觉得投行防范风险很重要的一环,是建立自身的文化。公司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和竞争对手区别在哪里?风险与盈利如何平衡?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对金融危机过后的投行十分关键。文化建设不能立竿见影,必须长期投入,并贯彻到公司每一个环节。瑞银 2012 年底宣布新战略,当时一般评论员并不看好,但 2013 年靓丽的业绩令市场刮目相看,其中亚洲投行部作出重要贡献。我们在股本、债券、并购等各产品线都有卓越的表现,业绩创历史新高,被主要金融杂志如 IFR、Finance Asia、The Asset
一致评为当年亚洲最佳投行。传统业务领域里,我们帮助光大银行、、中石化工程等上市,并牵头蒙牛/雅士利、越秀/创兴银行等并购案。在创新领域,我们提供结构性融资安排,使泰国正大集团顺利以 94 亿美元从汇丰买下约 16% 股权。2013 年的一大特色是东南亚业务表现突出:我们在泰国完成当地第一宗基础设施基金 BTS 的 21 亿美元发行、印度尼西亚 Matahari 百货 15 亿美元发行、及菲律宾有史以来最大规模 LT 集团的 9 亿美元上市。东南亚国家各有特色,其中我最看好印度尼西亚:2.5 亿人口全球排名第四;28 岁以下的占总人口一半、十分年轻化;天然资源丰富、政局相对稳定。虽然面对很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如基建追不上需求、官僚腐败,但我相信假以时日必能改善。东南亚的一大特色,是华人在当地商界举足轻重。以上提到的公司和背后大股东,如正大谢国民、力宝李文正、LT 集团陈永栽、BTS 黄创山等都是其中佼佼者。即使他们可能已经移居海外几代,但对中国仍有浓厚的感情。我去印度尼西亚经常拜访的一位客户,是第三代华侨,他说印度尼西亚语及普通话,我们两人对话用普通话。他的下属和我的同事们说英语和印度尼西亚语,所以开会时普通话、印度尼西亚语、英文三语并用,很有意思。瑞银投行的成功,得益于和私人银行的合作。瑞银是全球最大的私人银行,有庞大的平台和客户基础。过去十几年,亚洲区的财富积累快速上升,是瑞银所管理的资产增量最大来源。亚洲很多有钱人是第一代企业家,投行能帮助他们的公司上市、融资和并购,而上市后的财富管理和家族投资,可以交给私人银行,所以,投行和私人银行间能产生协同效应。好处显而易见,操作上却难免会有障碍,不同部门员工不时出现磨擦。好在我和私人银行负责人合作多年,有互信的基础。我们一起推动部门间的交流,增加对内和对外的活动,近年来见到成效。每一家公司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内部**,如何克服并鼓励协同,对大型金融机构是个重要的挑战。2014 年,当时为瑞银投行部中国区**的赵驹告诉我他将离任,加盟招商银行。我一方面极力挽留他,但另一方面又替他高兴。赵驹为人豪爽,认真可靠,深得客户信赖,是近几年中国投行业务的支柱。从 1997 年起,我和历任中国区负责人合作紧密,其中何迪、蔡洪平和赵驹最为突出,在不同的年代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是瑞银中国的三大功臣。他们性格迥异,与他们共事使我获益良多。赵驹加入招行,我相信对他们的投行及国际业务帮助很大。中资行有广大客户,手段灵活,在境外的市场占比近年逐步上升。我觉得无论是中国的个人、企业、或资金走出去,都会给中资行带来商机。近年来我有机会服务海通、华泰、光大等券商,它们不约而同在境外大展拳脚。但在发展之余,我相信中国众多的银行与券商必会走整合的道路,整个金融行业在未来 5-10 年内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投行回忆录(八)】投行光环已失?1998 年秋天,我第一次被派到美国,招聘大学毕业生和 MBA 学生。我们在纽约市一间酒店的会议室举行介绍会,当时瑞银在美国知名度不高,预计顶多 50 人参加,结果来了将近 100 人。房间里挤得水泄不通,很多站在外面走廊上,其中大部分是亚洲留学生。亚洲投行业方兴未艾却遇上金融危机,大家都关心行业走势、招聘计划及晋升前景。众多的学生中,有一位高大的马来西亚籍华人 MBA 学生特别踊跃,有强烈兴趣回亚洲加入投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后来保持联系,他在 2000 年得偿所愿加入瑞银亚洲,今天已是一名高级主管。从那时起,我连续多年到海外帮亚洲投行部进行招聘活动。很多公司和行业都宣称「以人为本」,投行更是如此。怎样才能拥有优秀的人才?吸引顶尖的大学毕业生和 MBA 学生是关键的第一步。他们是投行团队里的基层骨干,大部分的执行工作都由他们操刀。我觉得所学的科目是其次,重要的是分析、学习和表达能力,加上积极进取的态度。过去有人以为外资投行只从欧美名牌大学招聘,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起码瑞银不是如此。我们的招聘对象包括亚洲区内顶尖的学校,如中国内地、香港、澳大利亚等。招聘过程需经过多轮筛选,有笔试也有面试。但无论多么严谨,几个小时内很难全面了解一个人的能力。正因如此,大学毕业前一年的暑期实习工作十分重要。一般六到八周的实习计划,既能让学生了解投行工作的实况,也能让学生展示能力和适应力,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良机。现在一年的全职招聘生中,起码一半是上一年的暑期实习生。投行基层给人的印象是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我加入 SGW 不久后便第一次通宵工作。当时我们和一个主要客户商讨一宗潜在并购,我负责财务模型和分析。约好早上十点和客户开会,前一天下午我的上司突然提出一堆额外的要求。我花了十几个小时才完成工作,把开会材料预备妥当、打印整齐,刚好赶上。我相信所有经历过投行基层的人,必有类似的经验。分析背后原因,一方面固然是无论时间多么紧迫,都必须满足客户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大家对这种工作方式习以为常,不会思考如何改善、提高效率。久而久之,捱更抵夜成为投行文化的一部分。2013 年美林伦敦办事处的一位暑期实习生,连续 72 小时工作后暴猝身亡,对这种工作习惯敲起警钟。社会的变化使很多 80 后和 90 后对工作态度改观,与此同时科技网络发展推动了创业和投资热潮。对比下投行吸引力今不如昔,加上金融危机对行业声誉的打击,导致投行员工,特别是基层流失率大幅上升。面对当前情况,投行业急忙作出相应调整。有一家美资行规定所有基层员工,从每周五晚上九点到星期天早上九点,不准回办公室或登入公司系统,所有例外必须得到部门负责人特殊批准。瑞银和其他投行也推行了类似的办法,目的就是迫使员工更有效地编排工作,确保大家有适当的休息时间。除此以外还有一系列配套措施,如鼓励团队内的社交和公益活动,为年轻员工提供更多职业辅导、岗位调换的机会等。有资深同事抱怨年轻人不好伺候,我的回应是社会环境变化,现在的婆婆不能用当年作媳妇时的经验来对待现在的媳妇!文化改变不可能一朝一夕达到,但我相信这些努力会使投行职业生涯更具持续性。每年年初宣布的董事总经理提升名单,银行内部万众瞩目。进入这个重要的阶层,不单只要有优秀的工作能力,其全面的素质,如领导能力、个人操守也要被广泛认可。我今年特别高兴见到几位新任命的 MD,都是大学毕业后就加入瑞银,十多年从分析员一路走过来。其中一位,是我当年去美国招聘过程中,面试并聘请的。而另一位女士,过去几年不单忙于工作,还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他们为年轻的同事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这个后金融危机时代,媒体上充斥着「投行工作光环已失」的评论。我觉得有所谓光环其实就不健康,它意味着泡沫存在,意味着人云亦云。投行如此,科网创业也一样,就像 90 年代末那一波,现在可能又再重覆。从薪酬回报的角度看,有其他职业比投行更高;论工作时间和压力,很多职业比投行轻松。投行适合一些人,不适合很多其他人,年轻人要走自己的路。但我觉得以下几点,令投行工作经验(特别是在亚洲)十分宝贵。首先,可以接触各行各业、民企国企、中资外资,并且与客户高层沟通对话;其次,可以参与不同类型的项目;并购、股权和等需要不同的知识与技术;第三,中国经济改革是历史上千载难逢的机遇,行业需要进一步重组、整合、改制和发展。投行不但参与其中,更能牵头引领,引进国际案例;最后,投行是人才集中的地方,一个团队能共同合作、各展所长,克服困难而达到目标,所得的成就感不是金钱可以衡量。我觉得投行仍是值得年轻人考虑的职业选择。【投行回忆录(九)】 亚洲企业的收购兼并并购业务是投行的一项主要业务。除了咨询费本身,还可能需要融资和安排,可以带动其他业务。大型并购多半是由公司最高层拍板定案,在讨论过程当中,能和决策者频繁沟通、增进了解。但对比一般融资业务,并购不确定性较大:买方可能研究很多目标后也找不到适合出手的;卖方可能因为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主意。如果有多家有兴趣者参与竞标,作为买方成功的机会便相应减少。对比欧洲和美国,在亚洲的投行业务中,并购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过去一般较少。这反映出亚洲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和公司结构的区别。亚洲经济整体来说仍在成长期,企业主要依靠自身发展。亚洲的公司中,家族企业和国企所占比重大,他们对并购的心态,和一家由职业管理人及机构主导的西方企业截然不同。我曾经和一间家族企业洽谈出售,家族成员总是有不同的想法,有些对业务没有感情、要尽快套现;有些想发奋图强、大干一场;有些只想稳稳当当、保持现状。前后花费了六七年的时间,家族成员最终才达成共识。幸好出售时赶上好时机,获得一个好的价格。所以并购既要有耐心,也需要一些运气。2006 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兄弟分家协议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