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变焦镜头焦距范围任何焦距下像场和感光元件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 广角之恋 三支大光圈标准变焦镜头横评
广角之恋 三支大光圈标准变焦镜头横评
【合作】 CNET中国·蜂鸟网 日
  24-135mm焦段是影友们日常拍摄最常用的焦段,又由于其视角在人眼标准视角附近,这一焦段的又被称为标准变焦镜头。因为是常用焦段,其也是用户拥有率较高的一种镜头,各厂家在这一焦段也下足了功夫。
广角之恋 三支大光圈标准变焦镜头横评
  但是进入数码时代后,很多标准变焦镜头在APS-C画幅上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虽然长焦端变得更长了,可原来的广角却不见了,原本宽广的视野变得狭窄局促,这让很多人觉得不爽,腾龙SP AF 28-75mm F2.8 XR Di标准变焦镜头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腾龙、三款标准变焦镜头对比
  同时,由于的特殊结构,为了有效抑制镜间反射和传感器反射造成的画面清晰度下降、眩光的现象,以及数码传感器边缘感光能力下降导致的边缘成像质量下降等问题,各厂家纷纷推出专为APS-C画幅相机设计的小像场镜头。虽然这类镜头有一定局限性(不能用在全画幅单反上),但对于大多数影友来说,APS-C画幅的数码单反仍是将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打器材,全画幅更多的是美好的理想和奢侈品。
佳能、腾龙、适马三款标准变焦镜头对比
  因此,虽然全画幅的热潮一直在影友中涌动,但是厂家们仍然没有放弃对APS-C镜头的开发和完善。他们不断改进和完善小像场镜头的产品种类,以不同功能、技术和价格在各个等级上铺开,以更好地满足影友们的各种需求。佳能17-55mm F2.8 IS USM和适马18-50mm F2.8 EX DC Macro就是这样一些产品。
本次拍摄用佳能17-55由佳能(中国)公司提供,腾龙17-50由腾龙公司提供,适马18-50由适马(香港)公司提供,存储卡由ATP独家提供,在此谨向其对蜂鸟网的支持表示感谢。
  佳能17-55mm F2.8 IS USM、适马18-50mm F2.8 EX DC Macro、腾龙SP AF 17-50mm F2.8 XR Di II这三支镜头由于参数接近,又都是各自品牌里的热销类型,因此它们的表现一直都是影友们关注的对象。一个是嫡出原厂,另两个是副厂里的佼佼者;一个有着原厂的性能技术优势,另两个有着副厂的性价比优势。三者之中,我们该何去何从?取谁舍谁?希望这个对比评测能为影友们提供一个参考。 “赛手”介绍——腾龙17-50mm F2.8
腾龙SP AF 17-50mm F2.8 XR Di II
  在标准变焦焦段,腾龙曾经出现过一支非常受欢迎的,那就是腾龙SP AF 28-75mm F2.8 XR Di。这支镜头采用了腾龙诸多的先进技术,并针对数码单反做了优化,加强边缘成像和抗眩光的能力,属于腾龙的高性能规格镜头。事实上该头成像优异,画面锐利清晰,色彩饱和也是广为影友所称赞的。
  可是该头的28mm广角搭载在APS-C画幅上却只有42mm(按1.5倍换算),如果搭载在EOS 400D或者20D、30D等机身上,广角更是只有44.8mm。因此,广角的缺失要求厂家为APS-C开发适合的广角镜头势在必行,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款腾龙SP AF 17-50mm F2.8 XR Di II(以下简称腾龙17-50)也就应运而生了。
左为腾龙17-50,右为腾龙28-75
  新版的17-50镜头在个头上又有所降低,比腾龙28-75还矮了一小截。因此,该头的变焦环和对焦环都相应的变窄了一点。与腾龙28-75不同的是,17-50两环之间的镜头标识采用了金圈黑字,比腾龙28-75的黑底金字更为醒目,有佳能红圈和金圈的功效。在镜头底部仍然有一个对焦方式切换键和一个变焦环锁定键,手感不错。
  从“ Di II”标识来看,腾龙17-50是专为APS-C画幅数码单反设计的小像场镜头。17mm的广角如果以1.6倍倍率换算(本次评测采用30D机身,其镜头转换倍率为1.6X),其焦距相当于35mm的27.2-80mm,正好弥补了腾龙28-75mm F2.8在APS-C上的不足。这也是我们说到腾龙17-50就不得不说到腾龙28-75的原因之一。
腾龙17-50mm F2.8
  腾龙17-50的整个外观依然承袭了前辈腾龙28-75的风格,显得比较朴实,不过细节上有所不同。虽然都是对焦环在前变焦环在后,但由于镜身更为短小,其宽度也有所收缩,也占了镜身近三分之二左右,其上的防滑纹路变得更粗大,手感依然不错。
腾龙17-50mm F2.8镜组结构
  腾龙17-50的变焦环和对焦环阻尼都比较不错,前者的转动行程为78度,而后者的转动行程为52度。手感基本上也无可挑剔,一如腾龙其他镜头一样,实在而不张扬,但给人的感觉很平和亲切。
  而从镜头参数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同样是16片镜片,但镜组结构作了调整,使得腾龙17-50最近对焦距离缩短到了27cm,不过放大倍率却降低到0.22倍。不管怎么说,由于有28-75这样优秀的前辈在,我们对这只腾龙17-50镜头同样寄予了厚望,要知其表现如何,请继续关注我们后面的样张对比。 “赛手”介绍——适马18-50mm F2.8
18-50mm F2.8 EX DC Macro
  对于18-50这一焦段的,熟悉适马的用户肯定很熟悉它之前推出的适马18-50mm F2.8 EX DC这款镜头。这款专为APS-C画幅打造的标准变焦镜头,等效焦距为28.8-80mm(按1.6倍算),它的推出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此次,适马在该头的基础上作了改进,用一枚ELD镜片代替了原来的一枚普通镜片,在仍然保持13组15片的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了镜组的组合安排,口径也因此增大到72mm。
适马新版18-50 macro镜头
  同时新头增加了微距功能,最近对焦距离从原来的28cm拉近到了20cm,放大倍率也有所提升,近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由此形成了一款具有良好性价比,对同类镜头具有较大竞争力的新标准变焦镜头,这就是今天登场的适马18-50mm F2.8 EX DC Macro(以下简称适马18-50 Macro)。
&老版适马18-50镜组结构(左)和新版适马18-50 Macro镜组结构(右)
  适马18-50 macro和其前辈18-50mm F2.8 EX DC的样子非常相似,只是前者的个头稍微高大粗壮点,但差别甚微。镜头前的金色圈在向我们彰显着适马“EX”的不俗,镜头尾部的“”字样由原来的白色改为金色浮雕铭牌,给人的感觉更为高档。镜身部分与遮光罩表面都采用了磨砂涂层,手感颇为舒适。
&老版的适马18-50(左)和新版适马18-50 macro(右)
  该镜头变焦环在后对焦环在前,对焦环宽度约为变焦环的二分之一,变焦环约占整个镜身的二分之一。变焦环从最短焦距18mm到最大焦距50mm的转动方向与从最近对焦距离到无限远的转动方向相同,均为从右向左转动。
适马18-50(左)和适马18-50 Macro(右)内镜筒的区别
  变焦时适马18-50 Macro的镜筒伸出约2cm,镜筒中心有一道白线作为对焦距离指示线,白线的右侧有近摄放大倍率刻度,而前代适马18-50并没有这一标度。适马18-50 Macro变焦环和对焦环的阻尼都不错,两者的转动行程均为50度,但对焦环转动时有轻微的齿轮感,并有“咝咝”的噪音。
  适马18-50 Macro镜头伸出后可以明显感受镜筒上的适马专业标志的“EX”涂层,尽管有的用户对“EX”涂层持保留意见,但从外观和手感上来说,“EX”涂层确实是非常理想,当然前提是在保养很好的时候。“EX”涂层确实存在容易被磨掉而有损美观的问题,相信随着工艺的不断成熟这个问题会越来越少见,在新款的“微距小黑”APO 70-200mm F2.8 HSM Marco上这一点就得到了体现。 “赛手”介绍——佳能17-55mm F2.8
EF-S 17-55mm F2.8 IS USM
  在佳能庞大的阵营中,标准变焦镜头品种也十分丰富。全画幅系列中有高端定位的EF 24-70mm F2.8L USM和定位中高端EF 24-105mm F4L IS USM镜头,而在专为APS-C数码单反设计的EF-S系列中从则有定位低端、强调性价比的EF-S 18-55mm F3.5-5.6 II和中端定位、重视多用途性的EF-S 17-85mm F4-5.6 IS USM。
  对于EOS 300/350D/400D/20D/30D这些APS-C画幅数码单反来说,除了这些EF-S镜头外,还可以选择EF 17-40mm F4L USM甚至EF 16-35mm F2.8L II USM这些高档广角变焦镜头。
佳能EF-S 17-55mm F2.8 IS USM镜头
  佳能EF-S 17-55mm F2.8 IS USM(以下简称佳能17-55)是佳能第一支恒定大光圈标准变焦“小像场”镜头,不仅采用超声波马达驱动,而且还具备防抖功能,堪称EF-S系列中的“旗舰”型号。
佳能EF-S 17-55mmF2.8 IS USM(左)与EF-S 17-85mmF4-5.6 IS USM(右)
  佳能17-55的外形设计和EF-S系列的佳能EF-S 17-85mm F4-5.6 IS USM一脉相承,我们可以从下面的镜组结构对比图中可以看出,它们的镜组结构也是非常的相似。不过当两者Side By Sidy时,尽管佳能17-55变焦倍率更小,但体积却明显粗壮高大许多。
&佳能EF-S 17-85(左)与EF-S 17-55(右)镜组结构对比
  通过对比以上镜组结构,我们可以看到,佳能17-55增加了两片镜片,而且低色散镜片也使用得更多,这也是该头成像质量的一个有力保证。不过因此佳能17-55的份量自然也更重。
佳能EF-S 17-55mm F2.8 IS USM变焦前后
  EF-S系列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变焦环和对焦环的位置和一般镜头相反,佳能17-55也是变焦环在前对焦环在后,不过比佳能17-85的要宽了很多。该头变焦环阻尼适中,手感非常不错。其转动行程为67度,而对焦环的转动行程为90度。在镜头尾部,AF/MF切换及防抖开关都设计在一个凸出的位置上,而且键位都比较大,手感不错,易于使用。
  由于该头采用了USM超声波马达,对焦自然是非常快速而安静。即使是使用手动对焦,该头也能提供良好的对焦手感。应该说,该头的技术含量非常高,不仅拥有F2.8的恒定大光圈,而且还配置了防抖和超声波马达等先进技术,为用户提供了很好的拍摄技术支持。如果不是因为它是款适用于APS-C的小像场镜头,就其他方面而言,佳能17-55几乎可以媲美佳能L级镜头。 设计风格对比(上)
设计风格对比
  当三支一字排开时,我们发现它们一个比一个小巧。个头最大的是17-55,其尺寸达到83.5×110.6 mm,重量更是达645g,成为三支镜头之冠,其外表的坚固的材质和扎实的分量让它看上去是四支镜头里最为专业、耐用的一个。其实如果不是EF-S的限制,佳能17-55实在可媲美“L”头。
佳能17-55、腾龙17-50和18-50 Macro外观对比
  适马18-50 Macro和腾龙17-50虽然只有四百余克,但是做工仍然很实在。两相比较,适马18-50 Macro又是磨砂表面、又有金圈和金色的浮雕铭牌,看起来似乎比腾龙镜头要高档。
腾龙17-50和适马18-50 Macro的外观对比
  而腾龙17-50在一番数码化后也将体积很好的控制在了理想范围内,是三者中最轻小的一位,不过比适马18-50 Macro粗壮一点。虽然外观普通,不过它却一如既往给人踏实的感觉。
  当三支镜头变焦到长焦端时,分别都伸长了2cm左右,此时,佳能17-55显得尤为威猛。
佳能17-55、腾龙17-50和适马18-50 Macro外观对比
  体积的大小多少和它们的镜组结构有关系,现在我们就来对比一下三支镜头的镜组结构吧。由下图的镜组结构对比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腾龙和适马都采用的是13组设计,且非常相似。不过腾龙有16片,适马为15片。同时,腾龙镜头在前面三张镜片为其XR高折射率镜片,两者都采用了两片非球面镜片,而适马除了一片SLD低色散镜片外,还有一张超低色散镜片。
佳能17-55镜组结构
适马18-50镜组结构
腾龙17-50镜组结构
  三者之中,佳能17-55使用镜片最多,达到了12组19片。其中非球面镜片有3片,还有两片超低色散镜片。此外,该镜头还有对焦驱动的镜身超声波马达,这就难怪佳能17-55要重那么多。 设计风格对比(下)
  正面看三支,17-55的直径明显大了很多,其次是,腾龙17-50是三者最小的。它们的口径分别为77mm、72mm和67mm。
佳能17-55、腾龙17-50和适马18-50 Macro正面对比
  而在镜头尾部,三支镜头的尾部镜组设计也有所不同。金属卡口让人使用起来更加放心。而且我们还注意到佳能和腾龙尾部的电子触点个数和设计都相同,而适马18-50的电子触点最多。
佳能17-55、腾龙17-50和适马18-50 Macro尾部对比
  本次评测的佳能17-55是一支新头,并没有发现进灰现象。而且就其做工来看,佳能17-55进灰的可能性不会太大。而评测中的适马头是使用了一段时间的“旧头”,仔细观察也没有发现进灰现象。腾龙镜头在日常条件下(并未精心呵护)使用两个多月后,亦无任何进灰现象出现,相比编辑部同样使用频率的4000元左右的某款原厂镜头,表现确实好很多,因此网友不必过于担心适马和腾龙这两款非内变焦镜头的进灰问题,毕竟镜头上还有“EX”和“SP”这样的代表专业和顶级的字样。
  评测的三支镜头中,适马和腾龙都附送了莲花形遮光罩,遮光罩内壁都有环形条纹以减少反光,而佳能17-55的遮光罩需要用户自行购买,相比起来,这也正是副厂镜头的实惠之处。
佳能17-55、腾龙17-50和适马18-50 Macro遮光罩对比
佳能、腾龙和适马镜头镀膜对比
  从镜头表面的反光我们可以看出三支镜头的不同镀膜颜色,最左端佳能17-55镀膜为黄色,中间腾龙17-50为绿色,而最右端的适马18-50 Macro镀膜为紫色。
与机身搭配
  本次测试采用了佳能EOS 30D机身,现在我们来看看它们和该机搭配时的情形。
&腾龙17-50+EOS 30D
&适马18-50 Macro+EOS 30D
&佳能17-55+EOS 30D
  当三支镜头搭载在EOS 30D上时,佳能17-55的威猛便显露无遗,整个套机的中心往前偏移,因此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在其变焦到55mm端时显得更为突出。而适马和腾龙则保持着良好的平衡和重量感,应该说,携带起来,必然是腾龙和适马镜头更为轻松。 变焦和对焦设计
  17-55的设计与其他EF-S一脉相承,宽大的变焦环在前,较窄的对焦环在后,两者的宽度在四支镜头中都是最大的,毕竟其镜身要高大一些。
佳能17-55、腾龙17-50和18-50 Macro变焦状态对比
  适马18-50 Macro的设计与前一款不带“Macro”的18-50镜头如出一辙,而腾龙17-50的设计也更多地秉承了腾龙28-75镜头的风格,两者都是对焦环在前变焦环在后,这和佳能17-55正好相反。两者差别在于适马18-50 Macro的变焦环要窄一些,而对焦环稍宽一点。适马的变焦环约占整个镜身近二分之一,而腾龙的更是占据了整个镜身的三分之二,且变焦阻尼都十分均匀,操作起来手感很好。
  当内镜筒伸出后,我们可以看到佳能17-55内镜筒外壁上什么都没有,而腾龙镜头上有一条白线作为对焦距离指示线,而在适马18-50 Macro的指示线旁边有放大倍率刻度。由于腾龙的伸出量较多,因此看上去比适马还高一点。
适马18-50 Macro的刻度线
  值得一提的是,适马18-50和腾龙17-50都在变焦环下端设计了镜头锁定键(适马的体积稍小一点),虽说这个锁定键的用途名义上主要是防止镜头滑出,但对于这两款“准专业级别”的镜头来说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佳能17-55上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设计。
&腾龙17-50(左)和适马18-50 Macro(右)镜头锁定键
  由于适马18-50 Macro变焦环的底端太靠近镜头尾部了,因此要想将镜头从机身上取下时,如果不用锁定键多少需要些技巧,腾龙17-50在这方面稍好一些,在变焦环和镜头尾部之间留出了一定的距离,但不好取镜头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体积较大的佳能17-55后部空间比较富裕,装取镜头没有束缚感。
&对焦切换键
  在按键设计方面,三支镜头都设计了对焦切换键,其中佳能17-55和腾龙17-50的按键手感比较好,而适马18-50的拨杆稍显生涩。除此之外,佳能17-55还是三支镜头里唯一采用了光学防抖功能和超声波马达驱动的镜头,因此在对焦切换键下面多了一个防抖按键。而佳能镜身还有距离标识窗,也是和副厂镜头之间比较大的区别,突显出了原厂镜头的品位。
&&腾龙17-50(左)和适马18-50 Macro(右)对焦切换
  佳能17-55的对焦环阻尼适中,而适马18-50的对焦环稍沉,转动时有一定噪音,可以清楚地感觉到细密的齿轮感,但感觉发干。腾龙的阻尼感和适马差不多,转动时也有轻微的齿轮感,但噪音较适马稍小一些,手感也柔和一些,感觉没那么发干。
  采用了环形超声波马达的佳能17-55对焦最为迅速,而且非常安静。腾龙的合焦速度其次,对焦时有 “啾啾”的声音,偶尔会来回小蹭一次合焦,相比起来,适马在这方面就逊色多了,在50mm端就可以比较明显感觉合焦速度慢一筹,而且噪音比腾龙还要大一些,声音是“吱吱”的,机械感觉更明显一些,看来适马在这方面是落后了,不过考虑到它的问世时间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 锐度值测试
锐度值测试
  笔者在实验室分别拍摄了三支的ISO 12233分辨率标板,为了更好的比较衬托,我们还特意拍摄了EF-S 18-55mm F3.5-5.6 Ⅱ的分辨率标板,虽然说它和这三支镜头并不是同一级别的产品,但俗话说,没有绿叶的衬托,哪来百花的娇艳?权当其为我们的评测“加菜”吧。
  四支镜头的拍摄时设置保持一致,佳能17-55防抖关闭。由于镜头数量比较多,因此,我们分别比较了他们的广角端、35mm和长焦端的锐度值,而且每个焦段都分为中心和边缘值。经过专业的Imatest软件分析处理后得到如下结果:
广角端锐度值:
佳能EOS 400D+四支镜头的广角端中心锐度
佳能EOS 400D+四支镜头的广角端边缘锐度
  在广角端的锐度值对比中我们看到,腾龙17-50在全开光圈时,无论是中心锐度还是边缘锐度都是四者中最高的,甚至超过了佳能17-55。不过佳能17-55的表现依然要好过18-50和佳能18-55两款镜头。而且在收小一挡光圈后,佳能17-55的锐度值猛增,中心部分远远超过腾龙镜头,成为四者中最高的一个,并在以后各档光圈中都保持着这一优势。
  在F5.6及以后,适马的中心锐度也有大幅提升,并以微弱优势胜过腾龙。但在边缘部分则和腾龙17-50旗鼓相当。事实上,除佳能18-55锐度整体较低外,其余三支镜头在光圈收到F5.6后的表现其实不相上下。
35mm端锐度值:
佳能EOS 400D+四支镜头的35mm端中心锐度
佳能EOS 400D+四支镜头的35mm端边缘锐度
  35mm端的锐度测试值表明几支镜头都在广角端的数值上有所下降。但是佳能和适马似乎下降得更多一点,以致于腾龙17-50表现出了整体优势,但是差距并不是太大。收小光圈后佳能和适马有所提升,尤其是佳能17-55的中心锐度一度超过腾龙17-50。只是在边缘部分,腾龙大多数光圈下的锐度值处于领先地位。
50mm端锐度值:
佳能EOS 400D+四支镜头的50mm端中心锐度
佳能EOS 400D+四支镜头的50mm端边缘锐度
  50mm端的中心部分,腾龙镜头的优势不再,但显然适马下降得更为厉害,而佳能17-55仍然保持了较高的锐度。在边缘部分,佳能17-55和适马镜头下降比较厉害,此时腾龙又表现最好。
  总的来说,佳能17-55镜头的锐度特点是全焦段锐度下降不太大,但是最大光圈时锐度相对较弱(但比适马头要好),而一旦收小一挡光圈,其锐度能得到很大提升,成为三者之冠。腾龙镜头的锐度表现更为稳定,尤其是其大光圈下的锐度依然能够保持得很好,甚至超过了佳能17-55,是三支镜头里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支镜头。适马18-50在这三支镜头中的表现稍微逊色一点,大光圈下也有锐度下降严重的问题。该头在广角端的表现尚可以和其它两支镜头相抗衡,但是随着焦距增长,其锐度差距也逐渐拉开,但是并不太大。当然,毫无疑问的是佳能18-55的锐度是四者中最低的一个。 色彩倾向测试
色彩倾向测试
  同时,我们还测试了这三支以及18-55mm套头与佳能EOS 30D搭载时的色彩倾向。我们拍摄了色彩标板并经过专业的Imatest处理得到了如下结果。拍摄时为自动白平衡、色彩模式均为标准,其余设置均为默认设置。
佳能17-55mm拍摄
腾龙17-50mm拍摄
18-50mm拍摄
佳能18-55mm拍摄
  测试结果如上图所示,令人惊讶的是适马18-50mm镜头的色彩饱和度竟然高达120.5%,而佳能17-55mm和腾龙17-50mm均以105.7%次之,差距相当大。而且适马18-50mm在对红色的表现上也明显比其余三款镜头更为夸张,我们从后面的样张中确实也能感受到这种不同,适马镜头成像明显更为明亮饱和。而佳能18-55mm套头以104.8%的饱和度位于最后,这倒也在情理之中。 室外拍摄——广角端
  对于大家都关心的室外成像,我们分别拍摄了四支在广角端,从F2.8-F22各级光圈下的对比图,拍摄中采用手动曝光,自动白平衡,其他设置为缺省值。
光圈:F2.8 快门:1/2500秒,ISO 100(点击可查看原图),18-55最大光圈F3.5,快门:1/2000秒。
&佳能17-55(左)和腾龙17-50(右)拍摄
&18-50 Macro(左)和佳能18-55(右)拍摄
  从广角端的最大光圈来看,佳能17-55的中心和边缘锐度都出乎意料的低,而腾龙17-50却出乎意料的好,无论是中心还是边缘,都是四者中表现最好的,而适马18-50 Macro的表现也不够令人满意,几乎和佳能18-55的表现差不多。
光圈:F4 快门:1/1600秒,ISO 100(点击可查看原图)
&佳能17-55(左)和腾龙17-50(右)拍摄
&适马18-50 Macro(左)和佳能18-55(右)拍摄
  当光圈收缩一挡到F4的时候,佳能17-55和适马18-50 Macro的中心、边缘锐度都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佳能17-55在此时显示出了较为明显的中心锐度优势,而在边缘上,它和腾龙、适马三者旗鼓相当,只有佳能18-55较弱,不过差距却也不太明显。
光圈:F5.6 快门:1/800秒,ISO 100(点击可查看原图)
&佳能17-55(左)和腾龙17-50(右)拍摄
&适马18-50 Macro(左)和佳能18-55(右)拍摄
  在光圈F5.6时,佳能和适马锐度继续上升,特别是边缘锐度都表现得非常不错,肉眼上基本看不出来太大的差别,只有佳能18-55弱一些,毕竟不是同一档次的产品,不过其表现在该档次的镜头里也已经算不错了。
光圈:F8,快门:1/400秒,ISO 100(点击可查看原图)
&佳能17-55(左)和腾龙17-50(右)拍摄
&适马18-50 Macro(左)和佳能18-55(右)拍摄
光圈:F11,快门:1/200秒,ISO 100(点击可查看原图)&佳能17-55(左)和腾龙17-50(右)拍摄
&适马18-50 Macro(左)和佳能18-55(右)拍摄
光圈:F16,快门:1/100秒,ISO 100(点击可查看原图)
&佳能17-55(左)和腾龙17-50(右)拍摄
&适马18-50 Macro(左)和佳能18-55(右)拍摄
光圈:F22,快门:1/50秒,ISO 100(点击可查看原图)
&佳能17-55(左)和腾龙17-50(右)拍摄
&适马18-50 Macro(左)和佳能18-55(右)拍摄
  F8时候,四支镜头的锐度都保持不错,但从F11开始,中心和边缘锐度都有能够觉察到有所下降,到F22时下降严重。而从各级光圈的对比图来看,适马18-50 Macro的成像风格是四者中最明亮的,而佳能18-55较暗。 边缘色散对比
  边缘的色散(紫边)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将前面的图片100%截图后对比,我们分别截取各光圈F2.8-5.6的对比图。
17-55拍摄,光圈:F2.8腾龙17-50拍摄,光圈:F2.818-50拍摄,光圈:F2.8佳能18-55拍摄,光圈:F3.5
  最大光圈时,边缘截图不仅可以清楚的看到四支镜头的边缘锐度孰高孰低,还能看到四支镜头不同程度的色散现象。不过佳能17-55的边缘锐度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其色散却控制得最好,其余三支镜头紫边情况都差不多。
佳能17-55拍摄,光圈:F4腾龙17-50拍摄,光圈:F4适马18-50 Macro拍摄,光圈:F4佳能18-55拍摄,光圈:F4佳能17-55拍摄,光圈:F5.6腾龙17-50拍摄,光圈:F5.6适马18-50 Macro拍摄,光圈:F5.6佳能18-55拍摄,光圈:F5.6
  当光圈收小后,适马和腾龙镜头的紫边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仔细观察仍然是佳能17-55最佳,适马18-50 Macro的紫边较明显点,佳能18-55更次。 广角端暗角对比
  对于大光圈的广角,广角端大光圈下的四角失光是个比较让人关注的问题。我们在室外拍摄了这组对比图让大家了解在较大光圈下,这三支镜头每级光圈的四角失光现象的程度。点击图片可查看原图。
光圈:F2.8
&17-55(左)和腾龙17-50(右)拍摄
&18-50 Macro(左)和佳能18-55(右)拍摄
&佳能17-55(左)和腾龙17-50(右)拍摄
&适马18-50 Macro(左)和佳能18-55(右)拍摄
光圈:F5.6
&佳能17-55(左)和腾龙17-50(右)拍摄&适马18-50 Macro(左)和佳能18-55(右)拍摄
  在F2.8时,我们看到佳能17-55有着更为明显的暗角,也就是说其四角失光是四者中较为严重的一个。其次,腾龙17-50和适马18-50都有不同程度的暗角。
  当光圈收小一档后,各支镜头的暗角都有所减轻,尤其是佳能17-55的暗角有了明显改善。几乎每支镜头在光圈达到F5.6时暗角都基本消失。因此,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再比较它们在F8以后的表现。佳能17-55在全开光圈并收小一级后的巨大变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室外拍摄——长焦端
  我们还拍摄了四支长焦端的对比图,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镜头在长焦端的锐度和虚化效果。拍摄采用手动曝光,自动白平衡。
光圈:F2.8,快门:1/2500秒。ISO 100(点击可查看原图)
&&从左至右分别为17-55,腾龙17-50,18-50 Macro拍摄
  F2.8时放大原图可以看到,虽然锐度稍欠,但是佳能17-55镜头在55mm焦段的焦外特别柔和,虚化效果在四支镜头中是最令人满意的一款。腾龙和适马镜头虽然都是50mm焦段,但是腾龙17-50镜头的景深比适马18-50的景深明显要浅,且腾龙焦外也更为柔和,焦点所在处是三支镜头中表现最为锐利的,适马镜头则有轻微的线性虚化感觉,再加之适马在这一光圈焦段下锐度较差,因此在三支镜头中明显处于下风。
光圈:F4,快门:1/1250秒。ISO 100(点击可查看原图)
&&从左至右分别为佳能17-55,腾龙17-50,适马18-50 Macro拍摄
光圈:F5.6,快门:1/640秒。ISO 100(点击可查看原图)
&佳能17-55(左)和腾龙17-50(右)拍摄&适马18-50 Macro(左)和佳能18-55(右)拍摄
  光圈收小后,各镜头的锐度都有了较大提升,在F4时达到最好状态,F5.6又有所下降。从F5.6这一级光圈来看,适马的焦外虚化和佳能18-55的情况几乎差不多,在同级别的三者中较差。
光圈:F8,快门:1/320秒。ISO 100(点击可查看原图)
&佳能17-55(左)和腾龙17-50(右)拍摄&适马18-50 Macro(左)和佳能18-55(右)拍摄
光圈:F11,快门:1/160秒。ISO 100(点击可查看原图)
&佳能17-55(左)和腾龙17-50(右)拍摄&适马18-50 Macro(左)和佳能18-55(右)拍摄
光圈:F16,快门:1/80秒。ISO 100(点击可查看原图)
&佳能17-55(左)和腾龙17-50(右)拍摄&适马18-50 Macro(左)和佳能18-55(右)拍摄
光圈:F22,快门:1/40秒。ISO 100(点击可查看原图)
&佳能17-55(左)和腾龙17-50(右)拍摄&适马18-50 Macro(左)和佳能18-55(右)拍摄
  从以上各级光圈值的对比图来看,佳能17-55在长焦端,无论是背景虚化能力还是焦外成像都是四者中最漂亮的,唯一的遗憾就是F2.8时焦点处不够锐利,但收小光圈后表现优秀。
  而腾龙和适马处于第二梯队,焦外成像略逊于佳能17-55,但是两相比较,腾龙的焦外又比适马更好一点。两者在同一焦距段同一光圈下,腾龙镜头的景深也显得更浅,更柔和。在大光圈下腾龙17-50还表现出了很高的锐度,这和我们前面的锐度测试以及广角端的成像表现一致。
  总之,佳能17-55的表现令人满意,也体现了其原厂镜头的优势,而腾龙镜头的表现则令人诧异,特别是大光圈下的表现令人赞叹。相比之下,适马表现中规中矩,也还不错。 总结及参数规格
  经过长时间的试用,我们对这三支有了一定的认识,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外表看起来最不起眼的腾龙17-50。
腾龙17-50+EOS 30D
  这支镜头体积小,重量轻,外观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但是手感却很舒畅,唯有对焦时的轻微噪音有些美中不足。不过腾龙17-50的成像表现令人讶异,特别是在光圈F2.8时,它的锐度高居三者之上,边缘的锐度优势尤其明显,四角失光也控制得比较好,但色散控制还有待提高。
  整体上,该头的成像大有前辈腾龙28-75的风格,锐利清晰、饱和。相比原厂镜头昂贵的价格,腾龙17-50有着更高的性价比优势,相信它的出现必然会成为第二个热销的“腾龙28-75”。
18-50 Macro+佳能EOS 30D
  适马18-50 Macro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它的通光量为三者中最大,在同样的曝光值下,它的成像总是最为明亮,不过画面略有些偏黄的感觉。除此之外,适马18-50 Macro在锐度和色散上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不过这款镜头的前身“非Macro”版的问世时间要早于另外两款,估计适马已经在开发这款镜头的升级版了。不过,该头售价也只有原厂价格的一半不到,而且还微距功能是三款镜头中最出色的,性价比也算不错了。
佳能17-55+佳能EOS 30D
  至于佳能17-55,不仅外观威猛,而且手感舒适,加上它是三者中唯一一个有超声波马达对焦的镜头,因此其对焦速度也有着很大优势。更有竞争力的是该头在F2.8恒定大光圈的基础上还具有“IS”防抖功能,安全快门能够降低3档左右,保证更高的拍摄成功率,令这款镜头在弱光环境下如虎添翼。
  在成像上,佳能17-55总的表现非常不错,畸变、色散都控制得很好,色彩也很饱和,焦外虚化得很漂亮,唯一让人遗憾的就是其在广角端、大光圈下的暗角有点严重,全开光圈时的锐度也较低,但收小一档光圈到F4,这些都会有很大改观。不过通过使用一段时间(4个月时间),这款不带“L”的顶级镜头还是与其兄弟镜头EF-S 17-85mm F4-5.6 IS USM一样有比较明显进入灰现象,令人有些失望,而且这款镜头随镜不带遮光罩,也是遗憾之一。不过总体来说,佳能17-55还是无愧于“EF-S旗舰镜头”的定位,只是价格还是显得稍高了一点。
参数规格表
  编者按:希望本次评测能为大家提供一定的参考,也非常欢迎大家在下面的评论里友好讨论、提出批评和建议。同时,小编对大家的支持和理解、批评和建议表示诚挚的感谢!下一期,“器材PK台”栏目将为大家带来原厂和副厂70-300mm镜头的横向评测,敬请期待。
&相关阅读:
·大光圈镜头必备配件 HOYA ND购买推荐
&&·高素质超广角 富士10-24 f/4 R OIS评测
&&·顶级远摄变焦镜 佳能200-400mm f/4评测
&&·大光圈人文镜头 富士XF23mm F1.4 R评测
&&·小包大储存 乐摄宝Nova180亚马逊促销
看完本文后的感觉:
数码相机选机中心
网友摄影作品
普通编辑专精领域摄影技巧
普通编辑专精领域折腾相机
高级编辑专精领域采购指导
精选回答&&&&&&
数码相机排行榜
用户评分:
上市时间: 2018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摄像机镜头焦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