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如何看待网红现象道德银行这种异化现象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思修模拟试题与答流案.doc 3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思修模拟试题与答流案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
测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依据我国经济生活和人们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可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具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高层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二是(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三是( 基本层次:公私兼顾,不损人利己 )。
2、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
3、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4、我国的《游行示威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 政府依法保障原则)二是(权利义务以致原则),三是(和平进行原则
5、职业生活中最主要的法律有(
《劳动法》
《公务员法》
6、民事诉讼时效分为普通诉讼实效和特殊诉讼时效两类。普通诉讼时效适用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分为两类:一般诉讼实效期间为( 2 )年;短期诉讼时效为( 1)年。
7、我国国防安全法律制度主要有《 国防法》、《反国家分裂法》 、《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条例》等法律法规构成。
8、处理离婚时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保障离婚自由)。二是
( 反对轻率离婚
9、《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义务有: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 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 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0、《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治安管理处罚种类有警告、(罚款
)、( 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外国人适用)等。
二、名词解释(12分)
1、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
2、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特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有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地对具体行政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活动。
3、民事主体
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4、故意犯罪形态
故意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形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
三、简答题(每小体6分,共30分)
1、根据我国《公务员法》,处理人事争议的途径有哪些?
申诉;控告;仲裁;诉讼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3、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克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4、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家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5、宪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四、论述题(22分)
试论大学生怎样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五、案例分析(16分)
“道德”银行
人们印象中,“道德”意味着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而“银行”则总和金钱联系在一起。浙江一所高校却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创办了一家“道德银行”,将道德行为折合成“货币”的形式依存起来,并可支取申请相关帮助或享受相应待遇。道德银行一成立,立即引发了诸多争议。
日,位于杭州钱塘江畔的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启动仪式,宣布道德银行正式成立并运行。全院所有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都被吸纳为储户,其他学生也可以自愿申请开户。深蓝色封面的“道德银行储蓄卡”样式与常见的银行储蓄卡相似,有户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3页57页19页15页44页19页18页28页23页46页1用好人好事来这样是否对道德的亵渎与公开挑战? 2道德银行与传统的不留名冲突吗 ?3你怎么看异化现象?4_百度知道
1用好人好事来这样是否对道德的亵渎与公开挑战? 2道德银行与传统的不留名冲突吗 ?3你怎么看异化现象?4
某大学在校园里实行到的银行用好人好事来奖励大学生并且可以的到各种补助和有待。问?
1用好人好事来这样是否对道德的亵渎与公开挑战?2道德银行与传统的不留名冲突吗 ?3你怎么看异化现象?...
我有更好的答案
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日 08:01:55
来源:新华网
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以后,每年的3月5日,都成为全国人民纪念和学习雷锋的日子。47年过去了,面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变,今天的人们还有没有必 要学习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会不会过时呢?答案是雷锋没有过时,时代需要雷锋精神。
雷锋作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今天的社会虽然在物质层面取得巨大进步,但在精神层面仍需要雷锋精神。
今天,依然有许多“活雷锋”。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等雷锋精神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中继续得到发扬。结人梯救助落水儿童的大学生、机智阻拦飞车抢匪的“抡车男”,以及每年评选的“感动中国人物”等,这些人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在生活中也普普通通,但在他人有难之时,他们敢于站出来,以自己的行动,实实在在诠释着雷锋精神。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74615名志愿者为各国运动员、教练员提供了优质服务;5.12汶川大地震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以一己微薄之力,撑起了一片充满人间关爱的天空。热心公益、善待他人、奉献社会这些雷锋精神的代名词,在志愿者精神中得到全面体现。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的这句朴实话语,在这些新时代的“雷锋”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活雷锋”虽然有很多,但是还不够。许多丑恶社会现象依然在提醒人们,社会需要更多的“雷锋”。七旬老人摔倒街头无人扶、孕妇公交车上无人让座突然昏厥,以及一些党员干部中饱私囊等社会丑陋现象,让人痛感雷锋精神的缺失。“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等顺口溜,也暴露出一些人在学雷锋时过分强调形式、不注重实质的问题。
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法律法规等硬性规范,同样离不开道德的约束。从这个角度来讲,越是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时期,我们越有必要理直气壮地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越有必要让雷锋精神深入人心。人民时评:雷锋的纯真与善良不只属于一个时代
日 08:46:32
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47周年纪念日,近半个世纪过去,“雷锋”这个名字仍然如同灿烂朝阳,照耀着人们的心灵。雷锋没有随着一个时代的远去而远离,他始终站在我们的身后,用他清澈的笑容诠释着什么叫纯真与善良。
学习雷锋什么?这是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只要在网上搜索一下“雷锋精神”,你就能得到如下答案——公而忘私、言行一致、艰苦朴素、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是很习惯并接受这样的语言和句式的,而今天,如何让那些关注自我、强调个性化的年轻人,让那些在富豪排行榜、娱乐明星绯闻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理解并接受“雷锋精神”呢?
“雷锋精神”如何能跨越半个世纪屹立于新时代?依靠的恐怕不是每年的“学雷锋日”,纪念日只是一种提醒,惟有用超越历史时空,超越政治、文化的语言来解读“雷锋精神”,释放“雷锋精神”所蕴藏的人性光辉,“雷锋精神”才能真正长久影响人们的思想和心灵。
雷锋是那么善良的一个人,他坚信人与人之间需要互助友爱,所以,他将自己的手套送给在寒风中呵着手取暖的老人,他“好事做了一火车”却不留姓名。
雷锋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精神,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是社会大机器上的一颗小螺丝钉,只有把本职工作做好了,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职务岗位,所以,他爱岗敬业、公而忘私。
雷锋是懂得感恩的人,这个从贫穷苦难中走出来的苦孩子,对共产党、对新中国充满爱,这是他“时刻准备着为了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一切,直至最宝贵的生命”的思想根源。
我们从人性出发,寻找到“雷锋精神”之源,这些美好的人性,是数千年人类文明演进的根基。当我们除却那些华丽的辞藻和激昂的口号,我们发现,雷锋之所以成为最可爱的人,是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体现了人性的纯真与善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个“大写的‘人’”,还是“美好的‘人’”。
对美好人性的赞美与坚持,让“雷锋精神”跨越时代。
我们曾经报道过许多外国人学雷锋做好事的事迹,谓之“洋雷锋”,他们没有经历过“雷锋精神”光芒四射的年代,亦不了解雷锋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没有接受过类似的道德说教,更不可能被组织参加一年一度“学雷锋日”活动,他们的见义勇为、义务支教的动力,来自对善良的坚守,对美好的坚持。
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们仍然不会拒绝对人性美好的追求。正因为此,我们有手拉手组成人链舍己救人的大学生;有超越生命、接力送薪的“信义兄弟”;有7年来利用节假日义务在南京长江大桥巡逻,救助轻生者的普通市民陈思……
这些雷锋式的人物,他们没有响亮的口号,缺乏传奇经历,但他们的纯真与善良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怀念雷锋,愿曾经指引着他的纯真与善良,能继续指引我们芸芸众生。留住雷锋,社会需要雷锋精神
日 08:36:53
来源:中国网
三月曾经是“学习雷锋月”,以后渐渐淡去了,演变为3.5日“学习雷锋日”。在这一天,街头红旗招展。百姓有脸盆破了的,收音机不响的,自行车出了毛病的......总会在街头找到热情的学雷锋年轻人,为他们义务修修补补。尽管“雷锋同志没户口,3月来了4月走”,一年就这么一次感受“春天般温暖”,毕竟还让人感到雷锋还 活在人们心中;尽管学雷锋日,一年就这么一天热闹,尽管街头插的彩旗日渐其少,以至近年“偃旗息鼓”,毕竟人们还能看到学雷锋的身影,雷锋还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笔者生活在一个小县城,每年三月五日也是少不了要到街头看看学雷锋的热闹。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学习雷锋日,笔者照例兴致勃勃想看个热闹。不想,原本惯常街头学雷锋的地段,今天再没有学雷锋、无偿修理服务的学雷锋人。
笔者大疑惑,眼前出现了一串问号:是雷锋已经被人们遗忘,还是“公仆”们已经把雷锋看做是个落伍人物?按照惯例,每年都是由官场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学雷锋活动的。今年,他们是否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不需要再学雷锋了?
学习雷锋是45年前,毛泽东同志首先提出来的,并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难道毛泽东思想就涵盖不了学习雷锋精神?在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条件下,邓小平同志也为学习雷锋题了词,“谁想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当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雷锋精神应该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雷锋精神体现着助人为乐、团结和睦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应该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过去学雷锋过程中,我们应该检讨的是,如何才是真正学习雷锋。把学习雷锋简单化,每到学雷锋纪念日前后,就涌到敬老院、社区和大街上集中做好事,那不是学雷锋精神的实质。学雷锋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把学雷锋搞成运动,如同我们搞过的许多品德教育活动,比如“五讲四美”等等。运动,就避免不了一阵风,避免了形式主义,热闹有余,扎实不足。运动式的学习雷锋,就难免有一种强制性,难免有口头上的表面文章,看起来思想觉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是一种虚假。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一阵风就可以一举成功、一劳永逸的。精神建设从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熏陶,是社会主流阶层的无言示范,是每一个时期人们所共仰的英雄模范人格的久远影响。
无庸置疑,雷锋已经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雷锋精神已深入人心。人们赞美雷锋精神,社会需要雷锋精神。我们可以不在3.5日上街学雷锋,但绝不可以抛弃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永驻神州人间,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民族精神。念好“三字经”,让雷锋精神永不流逝
日 09:22:03
来源:红网
提起雷锋,许多人都能联想到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以其特有的旋律和激情,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茁壮成才,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一生。
日,《解放军报》发表了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同时还发表了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题词。每年的3月5日,也成了“法定”的学雷锋日。各地、各部门,也都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的学雷锋活动,自发地或有组织地到大街上做好人好事、发扬雷锋精神。但是,一些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在“学雷锋”问题上,却形式大于了内容,将“学雷锋”异化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甚至有一部分青年志愿者把宣传学雷锋变成了自我形象广告宣传的机会,引起了市民的不满,也亵渎了雷锋的灵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雷锋”的形式可能越来越多、越来越新。但是再怎么变,雷锋精神不能变,更不能丢。雷锋过去是、今后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但是,怎么学,却很有讲究。笔者认为,要突出三个字。
第一是“真”。雷锋,一个中国人熟悉的名字。40多年过去了,从雷锋生活的那个年代到现在,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有一样没有变,雷锋这个名字及其所代表的高尚精神内涵,始终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围绕这个年轻人的事迹引发的精神生活大讨论,也轰轰烈烈、绵延至今、名扬海外。学雷锋,首先必须突出一个“真”字。必须始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必须真正把握并传承雷锋的精神实质。众所周知,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因此,一定要通过学习,将雷锋精神固化到、落实到、践行到每一个人,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中,而不是做一些表面文章、搞一些虚假活动。
第二是“常”。学雷锋,学的是精神,见的是行动,而且是长期坚持、不懈追求的实际行动。不能光在3月5日,上上街、入入户,做一些不大不小的好事,甚至可能是扰民的麻烦事,解决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甚至可能是添乱。学雷锋,要做到常思、常想、常做、常行。时刻以雷锋的精神内涵对照自己、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虽然,在新的时期,一些人对一些“学雷锋”的事可能有新的理解、新的做法,但是,并不能说明雷锋精神过时了,而是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有了更深的认识,雷锋精神的精髓或者说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却会永存也必须永存下去,因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也是先进文化的核心,更是党的根本宗旨的要求,见义勇为、大公无私,这当然是为人民服务的最高体现。每一个人,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想着为人民服务,常怀为民之心,常修为民之德,始终做到常为民、为常民。不能一曝十寒,更不能虎头蛇尾,要长期坚持、常抓不懈。
第三是“实”。就是要求实、踏实、务实。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没有实际效果,坚决不去做、不去行,始终以实际、实用、实效,作为学雷锋活动,乃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并且扎实抓好。这就要求我们研究现实、结合实际,进行学习和实践。20世纪60年代,我们“向雷锋同志学习”,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20世纪80年代,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标志的学雷锋热潮,关注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新时期我们“学雷锋”,就是要求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发展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今天,我们应该这样来看待雷锋精神。我们弘扬雷锋精神就是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来把大家团结起来,鼓励大家前进。我们学雷锋,应当更注重学习雷锋精神的思想内涵,并将其作为建立新型的现代人际关系,学习高尚道德情操和为人处世之道的精神源泉,逐步建立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雷锋精神才能更大程度地改观我们的精神和物质世界,也才能真正万古传承、永不流逝。
应该说,搞一两次“学雷锋”活动,不难;但是要想真正将雷锋精神融化到血液里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每代人去努力和奋斗。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党员干部,要永远记住雷锋的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也才能形成一个又一个纪念学雷锋活动的小高潮、中高潮、大高潮。(倪洋军)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47年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席卷神州大地;47年后,神州大地沧桑巨变,“向雷锋同志学习”变得从容而淡定。尽管也有“雷锋叔叔没户口”的戏谑,尽管也有“雷锋是否已经过时”的疑问,但“雷锋精神”始终在不经意处闪耀光芒,这就是雷锋,这便是雷锋精神,他不仅仅属于一个时代,并且不再仅仅属于一个国家!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不留名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研究生必须懂的生存法则!!!(写的相当好 欢迎大家分享) 不过内容有点多哦 得花点时间看哈 呵呵~
来自周月的日志
有所增长,可一旦缺乏关注,学生所有的进步全部消失。若将弹簧拉长到极限,虽然不会弹回到原点,但是失去了弹性,这也就不再叫弹簧了;也就是说,倘若长时间对学生实施高压式的关注,这对学生是极端痛苦的过程,其心理可能会扭曲。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4555
研究生必须知道的生存法则(三)
1、学生完成科研任务的质量和时间成正比,但正比的系数是和能力成反比的。不是多花时间,就一定能得到满意结果,学术研究领域尤其如此。慢工固然可能出细活,但是能力不足,就不是快慢问题了,而是质量好坏问题。
2、如果研究生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都难以辨别,那么,他做事的机会慢慢就减少了。须知:机会不是永远都有的,也不是一承认错误就能继续拥有的。研究生在导师那里长期兑现不了诺言,就算导师不批评,至少他不再信任你了。信任一旦失去,哪里还有做事的机会呢?永远记住这句话:信任失去的速度比建立的速度要快得多。
3、一个工作任务没有处理好,在导师过问之前,学生主动向导师说明情况,学生的理由就是理由;如果学生一直保持沉默,直到老师过问才说明为难之处,此时学生的理由就变成了借口。
4、&做任何事情都是要慢慢磨的&。这里的&磨&是指做事过程中的精心、细心、决心和用心,而不是时间上的拖拉。研究生必须具备&韧性&,正所谓水滴石穿。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激情往往就像太阳雨,来去迅速,这对一心期望学生进步的导师是最大的伤害。
5、一个研究生,毕业五到十年以上,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应当得到基本满足,至少不用为五斗米折腰。因此,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过多考虑未来究竟能否赚到足够多的钱,就好像每天担心十年后有没有足够多的空气供人呼吸一样,纯粹是浪费自己的青春。有这个时间,就多去思考该思考的问题。
6、对老师的敬畏:畏其才能,敬其品格。如果对老师只剩下畏,却毫无敬,那就说明: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方面有所不足,而老师在完善人格方面尚需磨练。
7、社会太浮躁,人心易躁动,这都怪不得任何个体。现行教育体制,已把高校退变为供人镀金的熔炉。任何从高校这个冶炼炉出产的制品,在烫金学位证书的光照下摇身一变成为一名金人。至于会不会一鸣惊人,那就看个人的造化。
8、研究生不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最好不要读研究生。导师缺乏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和品格,还是少找几个学生为好。这两者都基于一个共同的观念:肚子里没货,到产房里去干什么?
9、学生要有感恩之心。感恩,不是指学生飞黄腾达后给予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师多少物质享受,而是要学生树立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在自身能力不断增长、占有的社会资源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不管学生以后是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应树立这一信念。
10、低调是具备高调做事能力的人才能说的官话。首先要能做事,要能把事情尽量做好,才能选择以什么样的面目示人。有高调的做事能力,却以低调的方式展示,这样的官话一般人是学不来。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9034
研究生必须知道的生存法则(四)
1、成年人的世界不是看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知道一个道理,并不是成天把它挂在嘴上到处宣扬,而是要在行动中把它做出来产生实效,这才是真正的&懂&道理。研究生已是法律承认的成年人,如果长期把自己当未成年人看待,动不动就以&我是学生,是弱势群体&来回应所有的批评和指责,那么神仙也当不了你的导师。
2、作为研究生,要有极强的上进心。学生刚进来时,大多是有远大志向的。缺少上进心,做事时只求过得去就行,不设定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只会浪费导师指导学生所付出的辛劳。
3、专业只能让你有饭吃,而不能让你过好日子。人要吃饭就不得不有专业,可是有了专业以后,生活的乐趣就大大减少了。一辈子从事一个行当,一辈子只懂这一行,有什么乐趣?
4、&无私&,这是成大事者必备的技能。真正的豪杰,在&无私&上,当有更高的境界。王阳明就认为:&莫要轻看了豪杰。能做一番大事业的人,总有一段真挚的精神在内。&所谓&真挚的精神&,应该就是更高层面的&无私&吧。这在吕思勉所著&吕著三国史话&一书中&替魏武帝辨污&一节也有类似观点:&哪有盖世英雄,他的志愿只为自己、为子孙的道理?&研究生要在学术团队中生存,就不能太自利。你是团队的一员,必须为团队服务。只有学会放弃自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5、一个人穿惯了休闲装以后,穿正装会觉得不舒服。人一旦习惯了放松的状态后,再想绷紧会痛苦不堪。不要让身体太舒适。一旦懒散,就很难严谨起来。在精神方面,人越舒适越自由越好,但肉体方面要多加磨炼,要多吃一点苦,才能走更长远的路。只要你站得住,就不要坐下;只要你坐得住,就不要躺下。
6、我一直认为,有人赏识你、提拔你,比你自己努力奋斗更重要。这个观点也许有人不同意,他们宁可选择自己奋斗。我宁愿有人提拔我、赏识我,实在没有办法时,我才会自己去奋斗。话又讲回来,一个人自己不努力、不奋斗,没有人会赏识你,也没有人会提拔你,这称为机遇与能力互为因果。
7、成长是自己的事情,真正的成长,代表你需要对说过的每一句话负责任。责任,不是只关注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真正的责任是关爱身边的人。所以,话不能说满,但事情一定要做满。
8、做事是要遵守制度的,否则定那么多制度干什么?制度是用来规范那些不值得尊重的人。只有自尊不足的人,才需要制度这一低层次的约束机制,高自尊的人更习惯于用内省来约束。如果你觉得制度制定得不合理,那就通过制度改革来解决制度问题,千万不要随便改变游戏规则,因为规则的制定者不是你,而是你的上级,你不能抢班夺权。
9、导师不能轻易降低研究生的培养标准。对研究生的不忍心,就是导师的自私。对学生不忍心,等同于一步步把学生引诱到安逸的陷阱,进去容易出来难。一旦这种降低成为一种惯性,还会反噬自身,导师的自我要求也就相应放松,这是教学相长的反向解读。
10、不要觉得自己的导师很蠢,成天不做正经事,但他年轻时也许比你能干多了。实在忍不住想鄙视一下自己的导师,千万不要让他知道,否则日子就不好混了。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0646
研究生必须知道的生存法则(五)
1、人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其中有一些是短期内很难完全克服的难关,要学会顽强地坚持。世上只会有人可怜你,但绝不会有人帮你把所有的困难都扛下来。所以人永远不要轻言放弃,否则,一定会令真正关爱你的人非常失望,而且你也就逐渐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2、遇见任何事情,都先将自己的要求满足后再来考虑别人的利益诉求,天底下哪有这种好事?不一定非要自己吃饱喝足后才将残羹冷炙留给别人享用。有时候自己没吃饱,但同样可以先让他人大快朵颐。混迹社会,立身之本在于有&利他之心&。要学会不断地吃点小亏,最后才能赚大便宜。千万不要在提出一个请求之前,才想到要在别人的道德银行里面存点钱。如果你无法用真心去关怀身边值得珍惜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3、在这个世上,不怕吃亏,不怕受伤。怕的是自己明明知道吃亏、受伤是不值得的,却不懂得去思索、不愿意去改变。
4、一件事情处理得不够完美,出现了些许瑕疵,期望他人主动了解你的苦衷,这是很困难的。所以,只能尽量让自己的工作绩效满足甚至超越别人的期望值,而不能要求他事事都为你设想。想想为什么他要为你的错误买单?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理由,那就学会为自己的错误亲自结帐。做事情之前,总要先思考自己能否承担相应的后果。人生抉择永远属于自我选择,对与错都要勇敢去承受。
5、我们很喜欢为彰显个性而宣讲&活出自我&。悖论的是,宣讲得越多的人,最后活出的大都是别人眼中的自我。
6、时间有两种,一种是北京时间,这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另一种是自己安排的时间,这因人而异。有人整天浑浑噩噩度过,换算成当量工作时间是零小时;而有人成天专注于工作,换算成当量工作时间是可观的小时数。
7、在得到别人的信任时,更应谨小慎微,因为此时给予你信任者处于无防备状态。如果你背叛,会令他极度心寒。要知道,背叛是没有利益大小之分的。
8、人的成长分为两种:一是绝对成长,二是相对成长。绝对成长是与历史自我相比较的增量,相对成长是与别人相比较的进步。成长是极度私人化的事件。研究生要想在校期间有平和的心态,就必须时刻用这两种成长观来正确评价自己某一阶段的进步。要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必须要让自己的道德高于技能,品行超过能力。
9、作为一个&社会人&,在社交圈子里面应当认清自己的位置,对社交网络如何构建要有独立思考,应做该做的事,交可交之人。人一辈子真正的朋友很少,大都是酒肉朋友。而现在结交酒肉朋友的成本越来越高。高,不仅仅体现在金钱的开销越来越大,更主要是时间和精力的损耗越来越多。此类朋友,不如不交,乐得耳根清静,心情舒畅。
10、人,很多时候一定要有人能管得住他,这样才不会犯大错误。人,一旦失去规制,往往会降低对自我的标准。做人做事,一凭良心,二讲规矩。良心靠自律,而规矩靠他律。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3394
研究生必须知道的生存法则(六)
1、人如果没有羞耻心,活着就相当于行尸走肉,那就真是在活&命&。
2、权力(权利)很多时候不是争取来的,取决于别人是否自愿给你;而别人是否自愿,关键是你是否配得上享有这样的权力/权利。
3、刚入学的研究生,导师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习惯,引领他们进入科学研究的殿堂。初期教育过程中,学生犯错误的数量很多,且犯重复性错误的几率较大,导师固然有耐心等待学生的自我成长,但必然会适当加以批评。随着学生同类型的错误越犯越多,老师批评的话就越来越重,对学生的品性就逐渐产生疑虑,而学生也会开始觉得老师的思想日渐邪恶,总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
4、要学会怀疑一切,更要努力相信一切。至于何时应该相信,何时应当怀疑,体现的是智慧的大小。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说的,更不要把没有把握的事情随便去宣扬。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人与人的关系变化。以前值得相信的人,不见得一直值得信任。也许是你改变了,也许是别人变化了,更多的时候是双方的前进轨道背道而驰了。
5、要养成一种好习惯,当日之事尽量当日完成。当天接到的工作任务,应尽量立即办理。不要总想着等待一下,让新出现的事情去参与工作任务的排队。其结果是:等到这个新任务的完成时间到来时,已经太晚了。
6、一个人没有思想,万万不行;但是,一个人太有思想,却是很危险的。
7、父母的辛劳,做子女的当尽力去体谅。但是,得失之间的关系,要慢慢去辨析清楚。还款也好,房贷也罢,既然自己想在很多方面都尽可能平衡,就要有如何处理&两难境地&的心理准备。
8、挣钱的目的,最终是要达到经济上的自由和心灵上的平和。因此,第一,挣多少钱不是人生的目标,什么时候不用再受经济的困扰才是研究生需要思考的问题;第二,钱多少才够,完全是个人选择,如果总是活在别人的价值取向下,那一辈子都挣不到足够多的钱,总是会有比你更有钱的人出现;第三,如果觉得钱够了,剩下的生命干什么?万一一不小心35岁之前就有足够多的钱了,总不能天天无所事事吧?
9、自主管理最重要。这是研究生和小学生最大的区别,也是最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这种区别迟迟不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根源在于研究生的&成人&意识还需要加强。成人,不是生理年龄上的概念,也是不是传媒鼓吹的&成人礼&盛典上的宣誓仪式,而是承担责任的决心、勇气和行动。人要靠实现自我价值的增值来提升,而不能永远依靠压力来进步。
10、没有德行作保障,学生能力越强,产生的伤害越大。伤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种能力会变成损害别人正当权益的利器;二是这种能力继续增长,一旦通过它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则会演变成自我戕害,自噬其魂。两者相比,第二种伤害更致命。
研究生必须知道的生存法则(七)
1、攻读硕士学位本质上就是本科生毕业后任职的第一份工作。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上,一名研究生究竟能够在综合素质方面提升多少,对研究生毕业后能否在社会寻找到真正的定位,至关重要。如果研究生真正把科研工作完成得很出色,那么便能够提升自己的求职能力。如果研究生毕业以后连个工作都找不到,那恰恰说明他的第一份工作非常失败。
2、科学研究注重创新,创新建立在思维是否发散的基础上,而思维能否发散,不仅在于多思考,更在于多积累,多交流。思考、积累、交流,这些都和研究生是否具有开放性心态有直接关系。归根结底,一名研究生思维不够发散,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资质。就好像一滴墨水滴在木质的桌子上,只会在桌面形成一个小圆点;一滴墨水若是滴在吸湿性很好的面巾纸上,就会形成一个平面。一名疯狂吮吸学术养分的研究生注定是吸湿性超好材料构成的。
3、导师和研究生,有时是利益共同体,有时分属不同的利益群体。当导师与研究生在利益上趋同时,必须把彼此的成长当作应尽的责任;当导师与研究生在利益诉求上存在差异时,应当寻求各自利益的满足化,而不是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导师和研究生都受人性的制约,而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得到以后还会殚精竭虑地期望获取更多,所以利益是没有最大化的。
4、研究生要有理想,但不能太理想化。理想是奋斗的目标,是不可缺少的。理想引导研究生预设人生追求,并在追逐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当理想逐渐受到挤压时,才是最需要坚持的时候。不能因为天空中飘过一片乌云,就怀疑太阳的不存在。研究生的理想必须有实现的可能性,否则便成为白日梦般的空想。太理想化就会被现实击倒。
5、&慎独&与&反求诸己&,对计划生育国策下成长起来的80后研究生而言,&421&的家庭结构决定了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因此,要做到其中任何一条都很难,但两者又不可或缺。研究生必须先自知,其次才能自明。了解自己是人生第一难事。把成长看作自己的事情,很多问题就能自己寻找到答案。人的成长,最终体现为责任感的增强。
6、人没有生而知之,都是学而知之。既然是学习,就一定需要导师。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制的设立给他们提供了绝好的向高人学习的机会。但是,真正的导师,不仅仅是研究生在学问方面的指导者,更是志向与价值观选择方面的引领者;不仅仅是研究生求学阶段的导师,更是职业阶段的人生导师。
7、部分研究生的通病似乎:没有见识过高层次的科研能力,却把自己身上具有的那点研究水平看得很高、很了不起。鉴赏能力的提高,往往意味着科研能力的同步增长。
8、现在的研究生,似乎动不动就陷入两难困境。在两难困境下抉择时,理智是每个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所谓理智,不是在决策时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而是在做最后决定时必须想到:一旦做出了决定,就必须勇敢面对决定所产生的一切后果。很多年轻人喜欢采用&试错&的方式来摆脱两难困境,这一做法无所谓对错,只要您能承受因错误抉择而带来的痛苦和压力,那就可以&随心所欲&。在生理层面上,研究生是不折不扣的成年人,必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9、人的每一个年龄段都要有属于自己的精彩,并且必须努力做好每个阶段该做的事情。研究生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不止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习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思维的技术。如果不想苦心钻研,那还来读什么研究生?不如早点找个工作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10、学生品行不好,是教育者犯的罪。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者一旦发现研究生品行不端,屡次教育后仍难以改正时,就应停止教育,以免学生利用教育者更多的资源去危害社会。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0667
研究生必须知道的生存法则(八)
1、探究一个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一定要有证据。在管理学上,这叫做&循证管理&。导师在培养研究生时,一旦出现利益冲突的情况,学生都可以归因于导师的教育方法不对。如果没有证据能支撑这样的指责,证明确实是导师的过错,那么这种归因本身就是对导师的&妖魔化&,并不符合&循证管理&的思想。
2、在对一篇学术论文进行修改时,常出现&跷跷板&效应:&一头沉下去,另一头就升上来&的现象。旧的问题才解决,新的问题就出现;新的问题刚改掉,旧的问题又产生。其原因在于:修改文章时,修改者没有遵循高标准的学术规范。修改者解决问题的方案,既随意,又往往顾此失彼,不断用新错误修订旧错误。
3、研究生的培养标准,非由导师设定,而是源于学生对人生目标定位的内生需求。设定的标准是否恰当,只有一个评价指标:&能否实现自我超越&。很多学生之所以难以实现自我超越,不良的习惯是主要动因。人在本性上都是懒惰的,都不愿意随便改变。改变习惯,意味着人必须走出舒适区,而这是极其痛苦的。
4、研究生要想形成核心竞争力,就要有别人难以模仿或复制的一整套创新成果。就好像人的穿着,别人是可以跟风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别人是容易模仿的;但是,一旦一个人形成独具特色的复杂集成创新体系,别人要想全盘抄袭就极为困难了。这恰恰说明,培养研究生科研素质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
5、导师对研究生严格要求,就像父母贱带小孩,适当地让小孩多沾沾地气,这样小孩才能不断提高身体抵抗力。另一方面,研究生被导师批评多了,参加工作后被领导批评时就没有那么大的心理落差。正所谓&恩生于害&。对你帮助最大的人,有时候恰恰是害你的人,这就是人生的悖论,也是人活着所遭遇的最大无奈。
6、导师在给研究生安排工作任务时,尽可能要做到目标明确。这应当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导师应当尽可能对任务进行量化,包括时间、质量、资源配置等等;二是学生应当主动对导师的要求进行明确,在接受任务的最后阶段,向导师详细重复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个很好的工作方法可以尝试。
7、在急功近利思潮占据主流的学术环境中,研究生如果想从事真正的科学研究,就必须多一点自娱自乐的精神,目光必须长远,气度必须宽广,见识必须高远。科学研究不仅仅是获取研究生学历、完成几个科研项目这么简单,这些仅仅是科研道路上的磨练,应平常心看待。真正的科学研究,并不必然和学位证书挂钩的。
8、当研究生开始对导师表现出&喜欢&之情时,代表导师已变成学生眼中的傻瓜,因为学生感受不到来自导师的压力,甚至能刻意蒙骗导师;当研究生开始怨恨导师时,说明导师成为学生眼中的聪明人了,因为导师往往揭穿了学生卖弄的小聪明,学生感觉被剥得光光的,只穿了皇帝的新衣,只能踏实做事诚实做人。
9、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认为社会化的标准对自己的成长历程是有所帮助的,至少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很多学生不愿意过早接触社会中的阴暗面,更加愿意继续沉浸在理想的国度。此时如果有人打破了他们的梦想,这是万万不该的。有梦的人才会有明天,梦一旦破灭,希望也就随之消失,当然就缺少积极面对人生的激情。
10、巴菲特在与美国大学生的交流时说(与盖茨一起):&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时刻需要成功的榜样以供模仿。&研究生在求学期间能够遇到配得上榜样称号的导师,是一种幸运;如果研究生在毕业后,在能力增长的情况下依旧发现导师还能继续成为自己的榜样并不断地引导他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前行,那就更加幸运了。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7006
研究生必须知道的生存法则(九)
1、每个人天生都是演技极高的艺术大师。人一生中要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并且要在多角色间自如转换。我们很难看见一个人的本来面目。抑或是,正是因为每个人每天都在演戏,所以对每个角色的把握以及在不同角色之间的投入分配正是人的真实面孔。和动物亘古不变的本色演出相比,一人分饰几角体现做人的精彩。研究生在求学期间,参与科学研究的时间越久,往往容易在人生定位上出现&单一&性,将自己定格为&科研工具&这一角色而忽视了生命本是完整的整体。之所以出现这种角色错位,导师将过多的科研任务压在学生身上,是主要诱因。为师者,应当尽量帮助学生拓展生命的宽广,而不仅仅将他们当作赚钱的工具。
2、真正优秀的导师能够在很多方面对研究生加以指导,包括:完成科学项目的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还有拓展思维视角的方法。此外,导师必须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品格。最重要的是,导师必须要引领学生懂得如何用平生所学去承担社会责任,而不仅仅局限于&五子登科&的狭隘境界。
3、在人的智力结构中,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根据已知的事物进行推理演绎而得出一定结论的思考过程是一种&聚合思维&;而从一些简单的前提出发进行自由的联想,从而得出各种各样解答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才是创造力的基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最重要的训练就是发散思维的增强,这代表知识移植能力的极大提升。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说法不见得正确。一名研究生在学术团队中能否汲取周围人士的优点,不仅取决于团队中是否存在帮扶的良好氛围,更取决于以下因素:团队的领袖是否已给团队成员尽量明确地告知了团队的远景;团队成员对自身奋斗目标的明确度;最为关键的是,团队远景和个人目标之间存在多大的统一度。
5、学术团队的建设属于系统工程,不是单纯依靠完成课题任务就能做好。每个成员期望从团队中获取的收获各异,必须设计很多种不同方式的培养环节以保障多元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些培养环节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例如,学术讨论会侧重学术规范的遵守和学术观点的创新,工间操突出身体训练的重要性和劳逸结合的情感互动。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不同,人生经历各异,同样一个培养环节给每个成员带来的工作压力是不一样的。团队成员在某一两个环节中表现不佳,对其终极目标的实现不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成员在很多环节都是得过且过,那么这些培养环节的设置还有现实意义吗?只不过成为挂在墙上的制度而已。特别是新晋员工,一旦被强加这么多培养环节的训练,就从一种慢节奏、松松垮垮的精神状态突然驶入一条高速跑道,初期的刺激会让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行驶得很好。但是,一旦他们发现长期保持高速行驶让自己很紧张,同时高速公路长期看不见尽头,沿途的风景也不能停车驻留欣赏,于是他们会开始怀念过去慢车道上的悠闲自在,期望尽快找到下一个高速公路的路口尽快离开这条跑道。当然,在这一愿望尚不能实现之前,慢慢降低车速、在车辆行进过程中喝点啤酒听段音乐,让自己处于一种舒适的状态成为首选。
6、下属的依赖性越强,领导者的工作繁重度就越高。很多工作任务和团队建设的管理任务,看似分配给了团队的不同成员,但是这种依赖性的大量存在,使得领导者的劳动强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重了,就好像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一不小心魔术师还会被返回来的飞刀伤了自己。中层干部作为团队建设的组织者及协调者,在获取领导者的授权后,本应将团队成员反馈上来的事情加以妥善处理,而不是一味怕担当责任而屡次让团队成员将问题直接向领导者汇报。他本应当是领导者面前的一道防火墙,应当将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的管理工作处置妥当,在问题得以解决后及时向领导者汇报即可。
7、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很多工科女学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她们中的一部分之所以选择留在工科领域继续深造,并不是因为对工程有多么大的兴趣,而是因为跨专业考研究生的难度着实不小,为提升考研成功率不得不牺牲专业取向。工科需要精益求精,更强调治学严谨,不少工科女研究生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完美主义倾向。这种完美主义倾向不仅影响未来的求职与择业,更影响其恋爱观。
8、名垂青史是很多研究生成天琢磨、期望用毕生去追逐的梦想。但是,历史常常在这个方面和人开玩笑。卡斯特罗在其口述的传记《我的生活》中说:&我并不在乎历史的评价,看看拿破仑,就知道历史的评价是当不得真的。&拿破仑一生都受荣耀的驱使,可是,今天很多国家的人们知道拿破仑更多的是一种酒、一段和约瑟芬的浪漫情史、一场耻辱的滑铁卢战役,而不是这位将军和皇帝的丰功伟绩。严嵩、秦桧也没有料到自己的名气会如此之大,可惜留下的只是身后的骂名。所以我们要谨记的是:你人生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德行。
9、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有的研究生觉得再怎么努力学习,都无法获得成功,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自己能力差,怎么做都不行&的无力感。长期处于这种&习得性无助感&支配的学生,往往更加消极、忧郁,极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导师应当帮助学生学着变得乐观,即逐渐获取&习得性乐观&。干预(例如交流、一起参加团队活动、情况严重时甚至采取心理治疗)不止能消除学生的悲观看法,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乐观程度,从而帮助他们应对压力,并降低抑郁风险。
论傻子、奴才、聪明人和主人――&学术团队建设中的四类人&
&傻子、奴才、聪明人和主人,在一个学术团队的建设中,每个人究竟应当如何给自己定位?首先要分清楚四种人各自的特征。第一个角色:傻子。傻子之所以是傻子,不是因为智商低下或者天生智障,而是具有极强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傻子大多正气凛然,疾恶如仇,且往往比其他类别的人更容易对弱势群体的遭遇产生&共情&,即拥有EQ理论中的&同理心&。大家都知道傻子难当,所以更加不愿意做傻子。事实上,傻子不是人人做得的,需要具备几个先决条件。一是傻子不能变节,不能见风使舵,不能事先应承别人后却在遇到困难时打退堂鼓,这既非傻子的气节,更会被人看作自不量力的反面典型而加以嘲弄。二是当傻子一定要自愿,要明瞭有可能会被别人当作炮灰,要计算自己因为对事件情况的了解不够充分而被人利用的几率。真正的勇敢往往出现在充分了解问题的艰难后依然一如既往,勇往直前,&虽千万人吾往矣&。三是当傻子一定要有很强的逆商,要明白自身解决复杂局面的能力尚存不足,要能坦然面对举事不成招徕的讥讽,要承受别人的白眼带给你的痛苦。第二个角色:奴才。奴才和傻子一样,都是&难听&的称谓,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可以一辈子不做傻子,却注定要从奴才开始人生的旅程。因此,不管一个人是否愿意当奴才,是否愿意接受奴才的称谓,只要他处于社会关系的网络中,就必须成为某个主人或者多个主人的奴才,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现实。奴才的特点一在忠心,能够依循主人的吩咐,时刻从主人的利益出发,并且在危难的时刻做到不离不弃(这是好奴才才具备的优良品质);二在顺从,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主人的意图,为主人排忧解难;三在能察言观色,不仅能够猜想主人的心思,更能揣摩出主人表象下面的真实意图。第三个角色:聪明人。中国人大多是聪明人,愿意做傻子或者奴才的人少而又少。当然,愿意当傻子的人,你非要强迫他去当聪明人或者奴才,他是很痛苦的;反之亦然。总体而言,聪明人的骨子里充斥着&狡黠&,脸上写满了&圆滑&,言谈举止道尽了&技巧&。在聪明人看来,奴才的悲惨是宿命的活该,不用对其遭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傻子的困境是自找的,被人推进火坑只能反证出聪明人的&明智&;主人本不必操心奴才的死活,自当让奴才在其本位上做牛做马,那些殚精竭虑为奴才谋幸福的主人,其烦恼都是&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因此,聪明人具有极强的位置感,&当止则止,当行则行&,不会越雷池半步。更关键的是,何时当止、何时当行,聪明人大多从自利的角度来权衡、判断、决策,不会如傻子般冲动,不计后果。更重要的是,聪明人对于傻子的行为往往嗤之以鼻,认为傻子不谙世事,不通人情世故,故而对傻子保持极强的&心理优势&。第四个角色:主人。主人固然地位尊崇,悠闲自在,但是当主人的最为&劳心&,要具备当主人所必需的实力,且必须知人善任。主人的目标是成为奴才眼中的&好主子&,获得良好的声誉,保有已经属于自己的一切。因此,主人都希望奴才忠心耿耿,就算主人处事不公,也要感恩戴德;希望傻子都变成聪明人,不会给自己闹事添乱,&在沉默中死亡&;希望聪明人一如既往地聪明下去,不会变成傻子而鲁莽行事,更加不要煽风点火鼓动傻子和奴才起来革命。这样,主人的位置就越来越牢靠,烦心的事情越来越少。可见,做傻子需要勇气和毅力,做奴才需要认命与忍耐,做聪明人需要圆通和中庸,做主人需要气度和见识。一个人究竟应当选择做哪一类人,其实是没有定论的。在一个学术团队里,主人、奴才、聪明人和傻子都应当具备;就某一个研究生而言,其求学生涯也应当在这几种角色中不断变迁。对于导师而言,理想的境界是期望学生能够&四者合一&,即通常所说&学生应当具备极强的领导力,不仅能够很好地管理自己,也能管理好同门的师弟师妹、师兄师姐,更主要是能管理好导师&,这就需要学生在这四种角色中自如转换。(1)如何做奴才。做好奴才的要诀是管理好自己,对自己负责,把自己承担的工作按照高标准完成,体现出较高的主动性。读书求学,重在培育思想的发散性,磨练人格的坚韧。因此,要想在研究生阶段实现&创造新知识&的目标,不仅仅是按照导师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更需要深度挖掘任务隐藏下的素质训练目的。这些都建立在良好的自我管理基础上,如果抱持&戳一下动一下&的癞蛤蟆心态,至多是一个基本合格的奴才,而距离优秀相去甚远。奴才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和研究生在承担科研任务时担负的重任极其相似。在&成果导向&流行的社会,研究生从事科研的压力与日俱增,在规定的工期内完不成导师安排的任务、提交的成果满足不了课题结题的要求,都可能丧失做好奴才的资格。所以,高压之下如何调整心态,释放压力,这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心理按摩&技能。(2)如何做傻子。做好傻子的要诀是学会关注更多的利益群体,尽量在不同利益诉求之间平衡,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也不要把短期利益看得太重,要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即所谓的&先吃亏,后享福。&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做傻子,其实不是不懂得关爱别人,而是自身力所不逮。正如俗语所说:&前半夜想自己,后半夜想别人&。有的人前半夜想自己,想着想着就睡着了,从来没有想过别人。做傻子的必须要耐得住寂寞,要先学会默默付出,要&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因此,傻子应当在学术团队中其他人的&感情银行&里面多存储,少提取,要学会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学生,要把自己在科研中获得的心得和技巧与人分享,要把自己具备的资源奉献出来供人借用。此外,傻子要把积累的&感情资本&在最需要的时候加以使用,而不能随便与人&对冲&。傻子在前期的投入,最终换来的是未来与朋友交往的极低的交易成本。从资金的时间价值来看,傻子不一定永远吃亏,聪明人也不是永远占便宜的。(3)如何做聪明人。做好聪明人的要诀是懂得&有所得,有所失。&聪明人固然知道相机而动,但是,世间万事祸福相依,利益的计算也不存在唯一性。很多决策方案,放在不同的环境里、各自的价值判断准则下,优劣常常易位,聪明人眼中的最优往往不是绝对最优,而只是从其自身利益出发的最优,在聪明人获得既得利益的同时,其实也可能损失了更多潜在利益。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学术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当这种帮助需要以再三忠告的方式出现时,聪明人往往会理性地逃避这种责任。忠告代表着要指出别人的错误,而没有人愿意欢天喜地地听到有人指出他的缺点,&闻过则喜&的人毕竟罕见。子曰:&忠告而善告知,不可则止,勿自辱焉。&意思是给朋友提出忠告应该采用合理的开导方式,如果朋友不爱听,就不要再提了,以免自取其辱。在这个方面,聪明人是深谙此理的,所以绝对不会为了给人忠告而搭上自己的颜面,也就更加不能指望聪明人会为了给人善意批评而坚持不懈,这对于学术团队的建设是最为有害的。对一个团队而言,聪明人不会惹什么麻烦,但是也不会对团队产生太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人生有较高的追求,总希望拥有精彩的绚烂时刻,而聪明人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往往会令这种成就感缺失,这是聪明人不得不查之处。(4)如何做主人。做好主人的要诀是具备强烈的主人翁精神,这样才能帮助导师去发现学术团队建设中的问题,才能对导师设置的各种培养环节提出质疑,并帮助导师尽快完善。此处探讨做主人,是强调傻子、奴才和聪明人都应当从主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但是,傻子、奴才和聪明人都不敢或者不愿意有当主人的想法,都认为学术团队建设是老师一人之责,明哲保身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就现阶段的情况看,探讨&如何做好主人&恐怕是一个伪命题。关于学术团队建设中的四类人――傻子、奴才、聪明人和主人,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越谈越新的话题。关于团队的建设,不仅仅是导师的责任,更取决于所有研究生对学术团队的认同和付出。扪心自问,您现在属于哪一类人?抑或是几类人的组合?组合的比例又是多少?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1632
究竟是谁在读研究生?
&研究生扩招以后,每个导师名下的研究生数量激增。常规的理解是:每一个研究生都应当成为栋梁之材,方不负多年的苦读。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总是有导师在指责研究生不求上进,总是有研究生在抱怨导师不够称职,其间的口水战不断升温。要辨析清楚其中的对错,首要问题是搞清楚:究竟是谁在读研究生?研究生的学习,注重的是学生的自动自发。大多数来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其实并没有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更没有&为科学献身&的悲壮情怀,所谓的深造大多只是推迟就业的一种托词。因此,研究生在日常学习管理中缺少主动性和自觉性,也就不足为奇。但问题是,如果仅仅为了一纸文凭而虚耗三年的光阴,付出未免太大。站在导师的立场,当然希望研究生都能在自己手下&变腐朽为神奇&,个个都能光宗耀祖,报效祖国。但教育是互动的联盟,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彼此信任,仅仅依靠导师一厢情愿的努力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手工作坊&式的教育方式下,导师所面对的学生数量越多,越不可能单独给某一个学生太多的个别指导。因此,学生必须学会抓紧一切机会,提问导师,质疑导师,请教导师,激励导师。要知道,导师最大的幸福源自学生每一天不断的进步。综上,究竟是谁在读研究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弄清是学生在读学位,导师只是为学生服务,这对学生和导师都是头等重要的。目前的研究生培养状况不佳,很多程度上在于很多研究生对这个浅显的问题有不一样的理解。现在真有不少研究生,算准了老师要么顾及自己的名节,要么不愿意为难学生,不可能不帮他毕业,所以与导师大打心理战。其实,导师只能给研究生提供指导,给予帮助,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除此以外,导师是无能为力的。那么,学生怎样才能寻找到自主学习的动力呢?外部压力和兴趣是一个人实施良好自我控制最重要的两个动力。在这二者中间,兴趣应该是主要动力,而外部压力居于次要地位。为什么这样排序?是因为外部的压力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发挥作用,但是时间一长,效果就不明显了。这和癞蛤蟆的跳跃前进有相似之处。怎么样才能让一只癞蛤蟆跳跃前进呢?最简单的方法是:戳它一下。在这个外部压力源的激励下,癞蛤蟆会马上动一下。但是,这仅仅是一次性行为,如果&戳&的行为停止,癞蛤蟆的跳跃也就不再发生。因此,要使得癞蛤蟆继续前行,就必须持续地&戳&它。问题就此出现了。持续的&戳&使得癞蛤蟆慢慢开始变得不耐烦。于是,情况在这里发生了转弯。(1)癞蛤蟆不愿意按照既定的路线跳跃,开始寻求不被&戳&的路径。在多次改变前进路线后,癞蛤蟆将逃离束缚,进入自己预定的轨道,而&施戳者&对此无能为力。(2)&施戳者&在癞蛤蟆一开始改变路径的时候,就加大&戳&的力度,期望癞蛤蟆能够尽快回到正常的轨道。在这个环节,戳的力道越重,癞蛤蟆就跳得越高越远。戳得越勤,癞蛤蟆就跳跃得越频繁。由于刺激刚刚持续一小段时间,所以对于癞蛤蟆和&施戳者&而言,情况尚可,彼此还相互容忍,还能在正常的轨迹上实现自我纠偏。(3)随着癞蛤蟆的行进路线不断偏离正常轨道,&戳&的增加成为&施戳者&的最优选择。于是,事态开始变得不可收拾,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一方面,在几次不成功的试验后,&施戳者&加快了&戳&的频率,逐渐&戳&得过重,导致癞蛤蟆伤痕累累,无力继续跳跃;而&施戳者&也在多次&戳&后,慢慢精疲力尽,在期望的结果没有出现时感到强烈的挫败感,不愿再关注受伤的癞蛤蟆。(4)&施戳者&&戳&的频率过快,&戳&得过重,使某些癞蛤蟆不能再忍受而出现精神错乱;某些癞蛤蟆则聚集全身力量狗急跳墙,反击&施戳者&,使&施戳者&受到伤害。癞蛤蟆不再致力于改变原有的生活模式,不再寄望自我纠偏能带来的改善,而是通过极端的退出方式来自我减压。外部的压力源就像&戳&,对被&戳&的癞蛤蟆和施行&戳&的&施戳者&而言,都痛苦不堪。因此,自我控制的关键在于: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克服不良的嗜好,单纯依靠别人的高压和自己的理性是远远不够的。研究生不要像癞蛤蟆一样,戳一下动一下。更不要再戳一下,就动得多点。被戳得痛了,要知道警醒,而不是躲避,妄图不面对外在压力。应该将&戳&这种外力,转化为内功,让自己不停地动起来。如果学生好学而导师不肯教,或者学生不肯学而导师愿意教,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彼此生怨,相互伤害。如果学生学而不倦而导师也诲人不厌,则能琴瑟相合。当然,学生不想学同时导师也不教,这也是和谐的典型案例,只是这样的例子还是少一些的好,毕竟研究生毕业以后还算是&高级知识分子&,总不成顶着这么耀眼的光环却连基本的学术素养都不具备吧,那未免也太讽刺了。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1577
做自己&标准的制定者&
&学问和人品一样,都是难以用简单标准加以衡量的,这也正是令人很困惑之处。但是,总是需要一个标准,哪怕是不那么尽善尽美的标准。
&学问有&实高&的成份,客观性的指标可以印证一个人具备多少的学问,特别是在理工科领域,这方面是比较容易评估的。比如,评价一个理工科教授可以运用易于定量的指标,包括能够运用专业软件、熟练掌握外文写作能力、对本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极为了解等等。但是,学问更多地,我认为,属于&虚高&的范畴,主观性指标更能体现一个人真正的学识,像人文社科领域里面真正的大师必须得到同行的一致认可,而认可本来就是源自内心的感受,和不同的认知主体息息相关。
&在我看来,人品的高下不像学问那样难以衡量;相反,对人品的认知往往较为直观。在过度物质化的社会里面,要辨识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其实不需要浪费太多的时间。餐桌上的一道菜,色、香、味固然重要,最关键的是做菜的原材料必须新鲜,没有异味。一旦用了变质的肉,那入口的臭味令人恶心作呕,无法下咽,这道菜自然难畅销。同理,辨别一个人的人品也是如此。一个人的外型、气质、能力固然惹人好感,但是最重要的人品出了问题,就像那入口的臭味,放再多的辣椒和酱油也是无法遮掩的,再美的伪装都会被剥离,只剩下赤裸裸的丑陋不堪的真实。
&对人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固然困难重重,但却不得不加以评价。道理很简单。人在世上会遇见形形色色之人,大家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相互的影响不可避免。其中人格高尚者有之,品格低下者亦存。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机制甄别好坏,那么,人品极低的人就会像苹果上的一个虫眼,一旦没有及时清除,就很快蔓延开来,顿成星火燎原之势。因此,在同一个群体里面对每个人的人品进行大概的分级应该是有益的。这样,既有助于革命队伍的纯洁性建设,又能帮助部分缺乏辨析能力的同志提高警觉。相反,如果没有很好的&防火墙&,就会如冰箱里面没有覆盖保鲜膜的食品那样相互串味,最后大家同质性增强,集体变成道德品质的下螺旋动态演变。
&更为重要的是,认识主体的认知水平是确定认识客体处于哪一层级的关键。伏尔泰曾说:&如果问一只雄蛤蟆,美是什么?它就会回答说是他的雌蛤蟆。&就像钱钟书的《谈艺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个没有深厚文学涵养和理解能力的人,既不能探寻书中的真义,更不能评价作者的学术水平。同样,对于一个利令智昏的人,你又如何能要求他深刻理解奉献、忠诚、牺牲、信任等崇高的理念。贪恋财富的人对金钱趋之若鹜,于他而言财富的获得是最重要的,至于获得的方式和手段并不在考虑之列。相反,崇尚魏晋遗风的君子却对&阿堵物&避之不及,只愿&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可见,不同的认识主体对于同一认识客体的理解,受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往往出现大相迥异的现象,因此评价标准的不易确定也就再自然不过了。所谓艺术家眼中圣洁的贞德往往成为登徒子心中亵渎的欲女,就是这个道理。
&由是观之,标准是否合理取决于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之间的二元统一。
&客体本身的属性会部分决定标准的合理性,而这些属性往往是易于测度,且较为直观的。像人品,与别人通常认为的&难以识别&不同,我认为,就是属于认知客体自身的属性,很难通过别的方式隐藏,特别是在一个较长的交往周期中&狐狸尾巴&终究是难以掩饰的。一旦将&隐藏者&置于别人洞察一切的眼光之下,成为了&透明人&,那他就不再能以&欺人的面目&混迹于世,而是被别人定在&丑陋的无行者&,最终成为别人惧怕交往的对象,或者成为其他寻求&以物易物&者的交易伙伴。
&在客体自身属性不及的范围内,主体的感受决定了标准的合理性。随着认知主体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认知客体的自身属性更加容易暴露。&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年龄的增长伴随着一个人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应提高。当然,环境的变化加剧了标准合理性判定的难度。一旦原有的环境发生改变,认知主体会重新确定认知客体,而认知客体的自身属性往往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适用不同的标准。比如,以前人们认为离婚的人道德水平降低了,而现在离婚的群体不再背负这样的&十字架&。类似地,一度被人们所诟病的财富,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
&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认知主体对于认知客体的盲目崇拜,往往导致评价标准的异化,而这种畸形的崇拜恰恰来源于认知主体自身的低下。这样的例证比比皆是。包工头往往希望找个大学生做老婆,是因为知识对他而言太神圣;太过贫困的穷学生的理想就是娶个富家千金小姐,是因为财富对他而言太诱惑。
&学问和人品,更重要的一点,拥有的人需得有相匹配的地位,否则往往给拥有者带来极大的困扰。高洁的人品和高深的学识都是奢侈品,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拥有的。有的人一生都不曾拥有,在平淡中感知生活的真谛;有的人过早的拥有它们,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一个年轻人学问太高,会遭人嫉妒、排挤,甚至打击报复,在学问评价标准的判定上虽然获得了较高的评分,但是不免给他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同样,一个工程师如果太过于坚持工程伦理,不向&潜规则&低头,在人格完善的同时却出现了生存危机,这样的评价标准恐怕还是值得再三斟酌的。在&关系&盛行的社会里,权衡利弊成为每个人每天的必修课。
&所以,标准都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期望确定自己认可的标准,做&标准的制定者&。在我看来,制定适合自己价值观的标准才是最重要的,无论是与人品有关的标准还是与学问有关的标准。运用这样的标准,才能厘清美丑,分善恶辨忠奸,才能慢慢&耳顺&,进而迈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1710
如何医治研究生的&延缓偿付期延长综合症&
&这几天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研究生阶段对学生提出较高的社会化要求是否妥当?虽然很多学生在生理年龄上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成年人,但是心智的不成熟往往导致研究生的心理年龄普遍滞后,很多学生甚至因为害怕面对现实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而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寻求暂时的安全感。这种通过读研究生获取避风港从而逃避现实的极端做法,导致大量&延缓偿付期延长综合症&患者的出现。
&延缓偿付期&原是指发生战争或天灾等非常事件时,为了防止金融危机引起银行倒闭,政府在一定期间停止债权、债务清帐。美国精神分析家E.H.埃里克森将&延缓偿付期&这一概念引入发展心理学,意在强调年轻人虽然在生理上已表现出足够的成熟,但是可以在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方面适当予以延缓。这本是社会给予年轻人的一种保护,但是,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方法更新的滞后,导致延缓偿付期延长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年轻人没有真正度过&延缓偿付期&就不得不进入了成人阶段。这种&延缓偿付期延长&的现象导致一大批延缓偿付者的出现。这些&延缓偿付期延长综合症&患者的特征表现是:只懂得关爱自我、无止境地追求膨胀的自我。这种自恋型的人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承认失败。遭受任何批评都会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他人不能结成亲近的关系,做什么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导师在研究生阶段不督促学生趁着年轻尽早把一些缺点暴露出来,尽快加以改正,彻底根治这种病症,可以预见的是,一旦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踏入社会后病症会加重,而且还会引发其他的并发症,直至崩盘。很多研究生都坚信,凭借研究生文凭,就足以保证自己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战无不胜。心存这种想法,随之而来的当然只有失望和债务。最近浙大海龟的自杀事件,其实也是这一现象的反映。可见,在研究生阶段导师给学生适当提出社会化的要求,对于学生尽快摆脱&延缓偿付期延长综合症&的影响是大有裨益的。可是,很多学生不大能够接受这个教育理念,对这种社会化的标准表现出极度的不适应,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和消极思潮,进而影响到自我提升的速率。所以,最近我一直比较困惑:是继续坚持,还是有所松动,两难啊!教育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仅仅一方有良好的意愿,很难获得成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磨难较少,较难理解生活的艰难,因而往往不容易体会&社会化标准&的设置于己有什么好处。在这一点上,和父母教育小孩是同一个道理。为人父母者都希望小孩尽可能少犯前人犯过的错误,可是,如果没有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仅仅是单纯的言语规劝,其实是没有什么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是学生要勇于暴露自己的不足,敢于犯错误,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不畏权威、勇担责任的勇气,而这恰恰是不少学生亟需改进的;二是对于学生表现出的缺点,老师如何去教育指正,所采用的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此所谓&因材施教&,但过分强调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往往会使得团队中的其他人产生&心理落差&,不易于&社会化标准&的广泛推行;三是学生在学校缺少真正的人生历练,不太理解&社会化&的训练究竟能够带给自己多大的成就,能够给自己的未来储备多少的心理资本,因而常常在同一个错误上反复跌倒,而要求老师针对一个错误多次给学生改正的机会,这恐怕是也是教育效果不佳的一个体现,至少说明重复犯同样错误的学生不大具备&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四是高素质的人才,大多应该具备较强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要善于从过去的挫败中汲取教训,更要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为自己所用,而学生如果缺少&积极思考&的动力,将会极大地限制力量的增生。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学相长&遇到了阻碍。如何采取合适的培养标准,是近来最困惑的地方。还在努力思考中。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5008
用&四要&法则应对研究生的求学生活
&研究生阶段的求学生活具有多重性。一来学业的压力很大;二来导师的科研项目任务繁重;三是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导致研究生储备&求职资源&的意愿强烈;四是社会的集体浮躁总在摇动着学生平静的书桌。&学习&和&生活&,二者存在资源使用上的冲突,包括时间、精力、偏好等。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常令研究生左右为难。有的学生看重学业愿意刻苦钻研,有的学生只想尽快获得学位而展翅高飞,不同的心态决定了研究生在三年的求学生活中&学习&与&生活&的分配比例。但是,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本为一体。学习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活本就是学习的关键环节,正好印证了&学习即生活&的道理。学习即生活,体现为四层意思:一是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是对技能、态度、信仰等的提升,而知识、技能、态度和信仰本身就代表着生活。二是生活中处处存在可供学习的教学资源。三是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以助人摆脱人生困境,在运用所学的过程中,学习者自然勾勒出人生的崭新蓝图。四是学习所产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很多人毕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度过研究生的&求学生活&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的最大化呢?一个很好的指导原则是&四个要&,即&要严于律己、要集中、要有耐心、要全力以赴&。学习需要紧守&四个要&,生活同样如此。(1)要严于律己。做学问,是&自我的规制&。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不遵循学术规范,这些不仅是学术能力增长缓慢的主要根源,更是研究生塑造完美人格的大敌。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不是给社会提供大量&仅仅适合生存&的学生,而是要培养能&最大化自身能力&的学生,要培养对社会有贡献、能关爱他人的学生。研究生需要通过三年的科学研究经历,应当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教养,铸造高贵品格,而这些首先从&要严于律己&开始。现实的情况是:如果导师不紧盯学生的表现,学生出问题的几率大大增加;而导师一旦增加对学生学业的关注度,学生的压力就陡然升温。如果研究生都停留在如此差的自我管理水平,显然就不具备研究生应有的自律能力。读研究生的目的,应该是有助于学生成为一个具备高幸福感的人,而不是强迫他变成别人眼中非凡的成功人士。而幸福的要诀在于:有所取舍。取与舍,恰恰依靠自控力。(2)要集中。与本科生不同,研究生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研究生教育的奇妙之处在于学生的不确定性。每个学生都是导演,都想用适宜的方式规划未来。多样化的利益纠葛使得研究生常处于多重价值取向的冲突中,表现出较高的心理焦虑。是多去现场单位实习以丰富工作经验?还是多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是多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还是多获取各种资格证书?是多进行专项技能的集中训练?还是多涉猎交叉学科的知识?所做的选择对吗?哪种选择才是最好的?哪些选择的组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很多研究生每天都在遭遇此类心灵考量,分心劳神又迟迟未能果敢行动,大好的青春在不经意间就虚度了。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屏气凝神地将所有力量&集中&猛攻一点。只有&集中&,才能帮助一个人看清现实、认识自我,找到最值得去追求的目标。(3)要有耐心。&学问&也好、&能力&也罢,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急速提升的。犹如恋人间的爱情,感情快速升温只在恋爱的极少数阶段,大部分时间情感的增进体现为循序渐进。相反,一蹴而就的&闪婚&则大多以劳燕分飞收场。一个研究生要真正成长为具备独立思考的人,其艰辛超越了很多学生的想象,难以承受的重压要求研究生必须提升承压的阈值,学会运用&逆商&给自己一些时间去适应原来无法接受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苦尽甘来,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春&。(4)要全力以赴。你有没有在费尽心力去完成一件工作的时候出现极度厌倦的感觉?如果有这样的经历,那就说明你曾经&全力以赴&过。做人与做事一样,都需要全力以赴,而且不仅仅在某一阶段需要全情投入,还必须时刻警醒自己,不到最后成功的那一刻,失败的危机就像达摩克利斯宝剑,随时会让你前功尽弃。人要长期保持这种专注度和努力度,着实不易。在一段时间坚持一种信念、恪守某些准则是较为容易的,但要强迫自己长时间践行那就太难。例如,对个别人采取亲善的方式很容易,对很多人给予关爱就非常困难;对别人犯的小错误能宽宏大量,却很难对他犯的大错误一笑了之。全力以赴也就等同于勇担责任,永不放弃,而责任是成长的开始。获取硕士学位的过程,既不是单纯的工作,也不是简单的生活,应当是二者的紧密结合。紧守&四个要&,研究生的求学生活才会真正精彩。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4752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什么为标准
&在当下的中国,期望导师会为研究生的三年求学生涯设计整体培养方案,是一件很两难的事情。在项目导向制的情况下,导师培养学生的唯一途径就是让学生大量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并且实行&放羊式&管理,只要学生能够顺利按照项目目标要求将项目结题,那么学生在其余时间究竟干什么,导师是不会关注的。至于学生在品德方面的不足应当如何修正,更加不是导师关心的范畴。对经济效益的过分追逐,恰恰就是对教育目标的最大背离。现代社会越来越快的节奏,迫使现代人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们常常只看得见短期利益,只关心物质利益,忘记了每个人活在世界上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要过同一种生活的。一旦大家的人生目标都设定在雷同的区域,也就存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置于别人价值观的评价之下的危险。在这种大环境下,研究生面对生存的重压,自然也期望能缩短未来物质条件得以满足的奋斗期限。于是,很多研究生在求学期间,只想获得能经世治用的知识和能力,至于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修养,则大多不在考虑的行列。在这种想法的主导下,&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我一定要拿到几个职业资格证书、要精通几种概预算软件&这样的培养目标,常常从刚成为研究生的学生口中嘣出,甚至在成为研究生很长时间之后依旧有学生依然对此乐此不疲。我们常常讲&活出我自己&,可最后活出的大都是别人眼中的自己。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训早已经告诉我们应当将自己定位在哪个层级。读研究生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最基本的&格物、致知&,不是帮助自己尽快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的生存需要,而是修炼自己的品格,就算不能&治国、平天下&,至少能做到&修身、齐家&,给自己一个幸福的明天。而这恰恰是很多研究生毕业多年以后都没有弄明白的,甚至很多导师也根本没有这种培养意识。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德行是修出来的。三者在获取难度上的不断递进也使得研究生只愿意关注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品格的养成。能力、意愿、机遇,这三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决定了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究竟能够获得多大的提升。最佳的情况是,学生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有强烈的参与科学研究的激情,导师正好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与学生的研究兴趣存在较大的吻合度,这种良性的元素组合不仅催生出高品质的学术成果,更能通过科研任务的完成顺利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最差的情况则是,学生一心只想混个硕士文凭,导师只想通过给学生发放毕业证书而享受研究生导师的荣誉光环,这种师生关系无异于市场交换,师生关系退化为纯粹的利益交换关系。在这两级中间,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的组合,而不同的组合决定了研究生究竟能够获得哪些素质的培养。能力、意愿、机遇,这三个维度,在严格意义上说都应当是针对研究生和导师这一教学双主体的。学生想通过从事科学研究来提高自己,但是导师没有这种学术能力,或者导师根本就不愿意把精力投入到研究生的培养上,那么学生的良好意愿自然就遭到无情抹杀;反之,导师期望借助学生参与科研任务这一培养环节来锻炼学生,但是学生对导师给出的研究方向有抵触情绪,或者并不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甚至学生对科学研究根本就不感兴趣,那么无论导师再怎么推进这一培养环节,最终都是无果而终,反而会让学生心生怨恨,觉得导师处处故意刁难他。研究生之于导师,一来研究生是&作坊式&下导师手工打造的精美作品;二来研究生是&师徒制&下导师单独加以言传身教的工艺品生产者。如果导师和研究生无法实现上述三个维度的双向契合,那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除非导师主动放弃对学生的高标准打造。研究生的培养,首要问题是要解决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目标设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导师为每个学生量体裁衣而设定的;二是研究生自行设定的。在这二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人生阅历的不同以及生存压力的加重,学生设定的目标更偏重于&技能型&,期望尽快掌握一些有助于获取良好职位的知识和能力;老师则期望学生能潜心向学,在综合素质上全面发展,齐头并进。这种目标设定上的差别所带来的教育理念上的冲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期初还不是很强烈,毕竟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起点较低,无论导师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式,对于学生自设目标的实现,都是有益的。一旦学生自认从导师处获取的能力已经足以应付未来的工作,那么学生的自主培养意识就会立刻增加,不再愿意接受导师的工作安排,期望通过各种专项技能培训、获取从业资格证书、联系现场单位增加工作实习时间等等,来为求职奠定更现实的基础。从导师的角度,学生的这一选择虽属自然,但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过分急功近利的思想往往会导致学生成为跛足的人才。研究生在求学阶段究竟应该学习什么,锻炼什么,获得什么,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本没有标准答案。但是,要让导师对人才培养的期望屈从于学生自行设定的目标,有可能会强迫导师放弃自己的教育理念。《论语》第十三篇《子路》第4章: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段话并不是说孔子轻视农牧渔等职业,而是强调自己所能给予学生的是他一贯所推行的&道&。如果樊迟只是想学&稼&,那么自然应当去请教&老农&和&老圃&,这些方面既不是孔子的教育兴趣所在,也不是孔子的教育所长,更不是孔子对学生的培养预期。如果孔子感知,学生自认为从孔子那里只能获取这些技艺性的知识,那才是孔子最大的悲哀。在学生的眼中,孔子如果只是解惑者而不能传道授业,恐怕这是对孔子最大的不公平。每个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都有自己的做法,这基于其价值取向而定。詹姆斯&加菲尔德当选美国总统前,是俄亥俄州海拉姆大学的校长。关于人才培养,他说:&如果上帝要培育一棵橡树,他要用一百年的时间;如果上帝要培育一片灌木丛,他只要花两个夏天的时间。&研究生如果期望获取更多的&快餐式技能&,这对导师而言仅仅是类似培育灌木丛的简单园艺工作,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和心力;相反,研究生有志成为参天大树,则导师必须精心设计培养方案,不仅在学生求学阶段要帮助他成长,更要在其职业生涯的初期持续提供思想养料,在遇到狂风暴雨时及时给予避害措施以确保其向上生长的垂直度。现代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大,使得很多学生在职业生涯初期很容易就偏离了正确的生长方向,等到自己长高长大后再回望,发现生长的方向不对,已悔之晚矣。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1725
猜你喜欢:
精彩悦读:
热门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理解技术异化现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