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红心大战怎么玩才能赢,怎样的玩家才能成为最终的胜

媒评|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哪个会成为人们最后的选择_网易新闻
媒评|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哪个会成为人们最后的选择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媒评|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哪个会成为人们最后的选择)
共享单车成了当下最热的词汇之一,戴上互联网的光环之后,短时间内在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冒了出来。用共享理念打造自行车慢行系统,在杭州已经走过了9个年头,8万多辆红色的公共自行车(“小红车”)在杭州随处可见,公共自行车的“杭州模式”还在全国200多个城市成功复制。城市公共自行车和互联网共享单车,在杭州这个城市的“共处”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因为这里的慢行系统建设行之有年,互联网共享单车的进入会否成为人们新的选择?两种单车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三四月份的杭州西湖,是一年中游客最多的时节之一。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尽管有雨水的打扰,但是一旦雨稍稍停歇,西湖边的共享单车就成了外地游客喜爱的交通工具。而同样是在西湖边,也有不少红色的公共自行车,也有不少市民和游客来租用。“那些是商业单车,和城市公共自行车有着不同的性质,也不构成竞争关系。”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陶雪军在采访一开始就强调了两者的不同。在他看来,两者属于不同领域。杭州公共自行车已成为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发展到哪里,哪里就有公共自行车的身影,而共享单车是一种商业模式。随着互联网共享单车进入杭州,陶雪军几乎每天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关心地问我,会不会有很大的竞争压力。”有人比较了公共自行车和互联网共享单车的优劣,试图想得出谁赢谁输的结论,但客观地说,不同城市、不同地段、不同人员还是不能一概而论。从方便程度来看,如果单纯从方便性来讲,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不相上下。之前媒体认为杭州公共自行车靠刷卡,而摩拜等共享单车都靠扫码,ofo需要通过手机获得一把“电子钥匙”,用来打开指定车辆的车锁,一般也只需要十几秒钟。其实,2016年8月,杭州公共自行车就已在景区周边沿线100个服务点正式推出“扫码租车”功能,换句话说,杭州公共自行车当时就已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那时,互联网共享单车还未进入杭州。陶雪军说,这些都是非常成熟的技术,提升改造也不是难题。“互联网共享单车有的技术,我们也都有,包括扫码租车,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有桩墩,有桩和无桩是目前两者最大的区别。”无论技术,还是造价,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据透露,一辆公共自行车的费用大概是742元,而共享单车的价格一般在1000元左右,最大的价格差就在于锁具的不同,部分共享单车的锁具价格约两三百元。2011年9月,凭借“世界最大公共自行车”项目起源地,杭州作为全国唯一城市,与巴黎、华盛顿、孟买、伦敦、墨西哥城、墨尔本和都柏林一起,成为全球8座公共自行车服务最棒的城市。让杭州公共自行车刷屏的,还有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阿根廷总统骑着它游览西湖。其实,杭州公共自行车互联网化的尝试一直在进行中。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在第二届、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乌镇大街上的公共自行车也是杭州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提供的。而在全国400多个推出公共自行车的城市当中,有200多个是杭州模式的输出,这些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整套技术也是从杭州输出的。公共服务如何应对野蛮生长杭州大街小巷的公共自行车,是这座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日开始推出的杭州公共自行车,当时投入61个服务点、2800辆公共自行车。如今,“小红车”即将迎来9岁生日,说起它的诞生和发展,陶雪军有很多话要说。9年前推出这些“小红车”的时候,还曾一度担心没人骑,令他们想不到的是周转率非常高。“到2009年底的时候,我们已在主城区建成2001个租用点,投放公共自行车5万余辆,初步形成了规模。”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杭州有3770个租用点,公共自行车总投放量8.58万辆,每天约有31.5万人次租用公共自行车。记者还获得一个数据,杭州公共自行车迄今为止的建设费用大约是4.5亿元,包括电线、网络、桩墩、停车亭以及车辆。这个费用如果用来造地铁,大约只能造一两公里。从政府投入产出的效益看,某种意义上说公共自行车要远远高于地铁系统。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人们上下班搭乘地铁再走上二三十分钟的路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和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相比,杭州发展公共自行车更有优势。公共自行车发展之初,杭州还没有地铁,当时人们每天搭乘公共交通的历程也比一线城市要来得短,而慢行系统的硬件也比较完善。在不少城市的闹市区,机动车道不断拓宽,而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不断被压缩,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更是无从谈起,自行车只能在车流中艰难穿行,寻找自己的空间。让人感到庆幸的是,杭州在近十年来的道路改造提升中,对慢行系统一直都非常重视,都留下了自行车通道。当第一辆共享单车现身杭州时,无论是业界还是普通市民都有一个疑问:在公共自行车系统发达的杭州,共享单车会有市场吗?还能玩得转吗?“打通最后一公里。”这是当年杭州推出公共自行车时所倡导的理念,在公交车等公共交通无法到达的社区、小巷等地方配上公共自行车,确实方便了很多居民。不可否认,共享单车上路后,随之而来的无序竞争、无序管理现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甚至有传闻部分城市即将出台监管办法。公共自行车因为是政府主导,在建设之时就造好了停车桩,所以不存在乱停车问题。但正因为停车桩的存在,让公共单车的便利性、可达性受到一定影响。不需要停车桩的共享单车便利性、可达性虽然有所提升,却又面临着停车难的难题,随借随还在一定程度上被演变成了随借随扔。按照目前各共享单车公司公布的数据,未来在杭州的投放总量预计超过30万辆。爆发性“野蛮生长”的共享单车虽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但也造成道路混乱,影响了市容环境。共享单车数量还在继续增加。如此大数量的共享单车停放在本已很拥堵的街头,会不会形成新的梗阻?某共享单车在投放市场之初,曾向杭州公共自行车公司请教,当时得到的答复是:合规合法经营,不影响正常交通秩序。公共管理专家吴伟强教授反问:“为什么不去调查和研究一下,杭州究竟需要多少辆自行车?现在共享单车的利用率究竟有多少?”他表示,杭州作为一个开放的城市,并非不允许共享单车发展,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早对共享单车进行规范和管理。互相学习才能促进模式升级比较之间,不少人开始意识到,公共自行车项目原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概念。当然,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公共自行车还应该往更加智慧、智能的方向发展,让它更加便捷、开放、共享。“杭州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立足于 公 ,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服务,来帮助顾客解决租还车问题,其次才是对成本的考虑,这是我们和共享单车最大的区别。”陶雪军说。杭州的公共自行车这些年来也在一直改变着,包括从刷卡到扫码,也包括推出24小时全天候运营等措施。家住杭州江城路的徐女士,只要不是雨雪天,每天都骑公共自行车上下班,尽管家里也有私家车,但她很享受每天20分钟左右的骑行生活。但也有苦恼,有时加班晚了,小区边的公共自行车就还不了了,而24小时还车点又很远,有一次只好等到第二天骑车去上班了。不过公共自行车推出24时还车之后,她觉得更方便了。为了解决夜间用车问题,目前“小红”已全面升级,从3月10日开始杭州主城区(不含萧山、富阳)和余杭区的服务点全天不打烊,统一服务时间为24小时。有人说,这个“不打烊”的服务是公共自行车为应对共享单车的竞争而推出的。记者在采访中得到了否定的答复,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整个2016年都在进行系统升级,包括后台系统和前端系统,推出24小时服务本来就是计划中的事。互联网共享单车如何盈利,也是大家关心的话题。杭州公共自行车因为前期为政府投入,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只负责运营。自成立之初,杭州公共自行车就承诺“不花纳税人一分钱”,但要知道,这些走街串巷的小红车每年的运营成本高达9000万元,收入方面主城区亭棚广告的收入占据大头,输出管理和培训服务等也占一部分。据有关机构统计,迄今为止,共享单车领域的总融资额已达70亿元人民币;而资本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造车竞赛与城市扩张——这不得不让人想到曾经同样激烈的专车大战。那么,共享单车能不能跳出“烧钱买用户”的互联网创业怪圈?和互联网共享单车相比,又有哪些值得“出生”更早的公共自行车学习的呢?陶雪军沉思片刻,说:“他们确实很能抓住人们的眼球,当前共享经济是一个热词,尽管我们做得比他们早,也是用共享和分享的模式来推动的,但在和潮流热点的结合上,他们走在了前面。”他同时表示,也要学习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思维。“通过9年的运营,杭州公共自行车已经沉淀了大量数据,这些大数据的分析利用将被提上议程。”陶雪军最后说,杭州是一座创新活力之城,杭州公共自行车将会和共享单车互相学习,借鉴对方的互联网思维、车型等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公共自行车行业更好地向前发展。(原题为《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 哪个会成为人们最后的选择?》)
(原标题:媒评|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哪个会成为人们最后的选择)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共享单车大战的第一个冬天,谁更难熬?
来源:虎嗅网
作者:格物吱吱
原标题:共享单车大战的第一个冬天,谁更难熬?
  最近,北京入冬以来连续雾霾,尽管官方宣称今年PM2.5的指数不会比去年更高,但并不影响人们纷纷戴上口罩“抗霾。”与之而来的还有冷空气:上周开始,北京的最低气温已进入零度以下。
  在资本寒冬面前,两家主打共享单车的表现多少还是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摩拜单车已经完成C+轮融资。在其一长串投资方名单中,高瓴资本、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腾讯、红杉资本、启明创投、贝塔斯曼、愉悦资本、熊猫资本、祥峰投资和创新工场等著名风险投资机构都榜上有名,而ofo这边也宣布完成1.3亿美元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小米、顺为、经纬中国、DST创始人、金沙江等机构。在一年之内,ofo完成5轮融资,这融资速度堪称神速。
  此外,一些模仿者也出现。根据媒体报道,一款尚未上线的共享单车平台优拜单车宣布获得了千万级别天使轮融资;此外,小鸣单车也宣布完成1亿元A轮融资。
  目前,北方开始正式供暖,但对于风头正热的共享单车们来说,这可能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冬天。
  这个冬天,可能就会分出胜负。
  订单量减少,这个冬天不好过
  玩骑行的人都知道,冬天最好不要骑车,一是天气寒冷,冷不是最主要的,主要是运动后身体出汗,一遇冷非常容易感冒发烧;二是对于骑行来说,膝盖是整个身体的核心,而膝盖很娇贵,需要保温,遇冷、运动过大,都会造成膝盖半月板的损伤,导致膝盖疼痛。而膝盖半月板受损的话几乎是不可逆的,很难治疗,一旦半月板出问题,基本上可以宣告跟这项运动告别了。
  尽管骑行和城市代步有很大区别(城市代步均速可能只有13码),但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上述两种问题,尤其是摩拜单车,很难想象一个早上出门上班的白领,会顶着接近零度的气温,在冷风呼啸的北京街头,踩着25公斤重的摩拜单车(一般自行车12公斤左右,专业公路车只有7、8公斤)奋力前行。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勇士,我相信,在没有专业防寒手套和足够御寒衣的保护下,即便是再大的勇气和毅力,多半骑不了一公里,手指就会忍受不了刺骨的寒冷,垂头丧气的靠边,停车,然后打开滴滴,叫上一辆专车,绝尘而去。
  冬天订单量减少,这多半是摩拜和ofo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尽管没有一家愿意公布目前的数据,但并不妨碍我们去勾勒一下大致的周期。下图是ofo联合创始人张巳丁在一次分享会上的一张ppt,描述的是每辆车每天被使用的频次。灰色部分是寒假和暑假。我们可以看到,冬天是整个一年骑车人数最少的时间段,但即便是在最冷和最热的日子里,依然有不少用户在骑ofo。
  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这个行业的基本图谱:共享单车受季节波动因素较大,冬天是用户最少的季节,但即便最冷的时间段,一辆车依然可以保证一天一人次的车均单。
  所以这个问题变成了:在订单下滑的冬季,如何提高运营能力。
  我相信摩拜单车对于这个问题是一脸懵逼的。
  原因在于摩拜成立时间要晚,摩拜成立于2015年,而ofo成立于2014年,2016年4月,摩拜单车才正式宣布登陆上海,整个线上运营经验不超过1年,而早在2015年,蛰伏在校园里默默深耕的ofo就已经度过了其第一个冬天。
  冬天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以摩拜为例,单车科技含量较高,碰到下雪的时候气温极低,锁的电池有可能消耗的更快。一些比较娇贵的部件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失灵或者报废,甚至出现找不到定位失灵,找不到车的情况。
  而ofo在去年已经开始运营了,而且运营的跨度比较大,除了在北方,南方也有。冬天下雪,夏天洪水等,经历过低温、高温、大水等问题,在硬件方面ofo的准备显然更加充足。
  此外,冬天对于共享单车另外一个影响就在于闲置率大大提高了。大量的共享单车要么靠在路边,要么停在小区门口,订单减少,意味着收入减少,同时还有隐性成本,也就是每天单车闲置所带来的成本费用,好比一家火锅店开业,冬天生意红火,夏天生意清淡,但房租人力,水电燃气、食材这些硬成本都在这里,这些隐性成本如何通过年度的运营去有效的填平?
  冬天,1辆闲置的摩拜单车隐性成本相当于10辆闲置的ofo单车,但一辆摩拜的盈利能力又不见得比一辆ofo高出多少。凛冬将至,对于缺乏运营经验的摩拜来说,这相当于致命一击。
  T-34 vs虎式,颠覆式创新的胜利
  某种程度上,成本3000人民币的摩拜和成本300人民币的ofo之间的对决,非常类似二战期间,虎式坦克和T-34坦克之间的对决。
  虎式坦克作为二战德军最著名的坦克,几乎具备重型坦克的所有优点:火力猛、射程远、装加厚,唯一不足就是炮塔转速过慢。而T-34坦克是苏联制造的中型坦克,最大的优点就是成本低、结构简单、便于修理。
  虎式坦克因为结构过于复杂,需要很庞大的供应链才能够支撑,而且不易修理,最终只生产了1000多辆。而T34的结构非常简单,随便找一个拖拉机厂就可以生产,成本低、易维修,因此在苏德战场上,T34的数量一直比虎式大的多。1940年9月至1945年6月,苏联总共生产了53000辆T-34坦克和5000辆以T-34坦克作为底盘的中型自行火炮,最终,苏联人以单车质量的劣势迎来了巨大的战略数量优势,从而一举打败德国。
  为什么互联网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能够一跃成为明星行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边际成本无限趋向于0,大规模,可复制,这和ofo的投资人,金沙江朱啸虎的观点很像:“首先市场规模大,第二可复制,可非线性的高度复制,第三个可防御。”
  有意思的是,ofo和摩拜的创始人,在不同场合都不约而同的谈到了扩张。
  摩拜单车表示,该公司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部署了大约3万辆单车,今年年底前要在每座城市投放至少10万辆单车。
  ofo则表示,该公司已经投入了超过12.5万辆单车,并计划向中国其它城市推出服务。
  与此同时,ofo和摩拜单车目前都在考虑进军欧洲市场。
  两家几乎同时选择跑马圈地,优势劣势,一下子就显示出来了。
  摩拜单车最大的硬伤,是成本太高。即便运营能力再强,两千多一辆的成本价,起码两年才能把钱赚回来,相比之下 ofo 只要几个月就能收回成本。这些钱又可以成为购买新的ofo的资金,如此循环反复,自我繁殖和扩展,最终达到的迅速占领市场的目的。
  朱啸虎也说过类似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摩拜单车存在很多的问题,大部分人使用摩拜单车一天就两次,单车的运营效率很低;摩拜单车开锁需要充电,要骑车一小时以上才会开始充电,使用频次低会导致单车因为没有充电而开不了锁的情况。”
  如果看过《颠覆式创新》这本书,就知道什么是“Low-end Disruption”(低端式颠覆),什么意思呢?一部分人并不需要特别先进的产品或者服务,换句话被过度服务了,如果有一个更便宜更低端一点的解决方式,那么这些用户会流失,但大公司囿于自己的位置和体量,很难对这种流失做出及时的反应,这就是底端式颠覆。
  这也正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在书中所解释的那样:颠覆性产品,能够开辟一片新的市场――也就这本书最重要的两个观点:产品至简与成本至简。
  尽管 ofo 扩张到校外市场也会面临使用效率问题,但与摩拜相比,ofo 最大的优势是成本低。“摩拜布一辆车,ofo 可以布 10 辆。”根据最新数据显示,ofo单车现在每2―3天投放1万辆车,总订单已经达到3000万。11月7日开始推出高校市场每天首单免费,每月5元封顶。
  实用至上
  如果说上述的对比仅仅是产品层面比较,那么接下来的更多的是战略层面的对比,毕竟两家都陆陆续续已经推出了新品:摩拜推出了Mobike Lite,而ofo的第四代智能电子锁也已经在量产的路上了。
  回到最初的原点,共享单车的出发点是什么?提供了什么价值?事实上,所谓的共享单车的价值,本质上就是提高出行的效率。
  为什么说ofo的模式效率更高?因为单位时间内的效率提升,带来的其实是总价值的提升,而总价值的提升反过来是倒逼规模的扩张、资金和运营效率的提高,最后变成骑行体验上的“帕累托最优。”
  摩拜在科技时尚单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ofo最终要做的,是变成一个自行车出行平台。小黄车只是第一步,未来将全面连接B端和C端的资源。用户共享的单车就像是快车,ofo投放的小黄车就像是出租车,合作企业提供的山地车、健身车、竞速车、高端自行车相当于专车。最终的结果是,你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租到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自行车。
  正如曲凯老师说的那样:“人们追求的永远是在一定经济效益之下的便捷性,而不只是便捷性本身。所以只有在价格降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的目光才会再放回到便捷性上。”
  换个说法,身体是诚实的,人们可能因为摩拜单车时尚的外形而拍照,但最终出行时,还是会选择更便捷方便的ofo。就好比很多人会买了耐克的篮球鞋发朋友圈炫耀,可真正打篮球时,却又悄悄换上安踏李宁。
  这大概是所有人明明知道,却又不愿意承认的一点吧。
(责任编辑:魏 UF023)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共享单车大战:背后是巨头的博弈
猎豹全球智库
[ 亿欧导读 ]
共享单车就像是一把火,点燃了资本市场,破冰成功。两个月融资三轮,资金超10亿人民币,可见共享单车在资本眼中的魅力之大。猎豹全球智库作文一篇分析了当下了共享单车的现状、市场和前景,主以摩拜和ofo为例。
【编者按】就像是一把火,点燃了资本市场,破冰成功。两个月融资三轮,资金超10亿人民币,可见共享单车在资本眼中的魅力之大。猎豹全球智库作文一篇分析了当下了共享单车的现状、市场和前景,主以和为例。
文章首发于猎豹全球智库,作者容荣;由亿欧编辑整理,供行业人士参考。
一、中国单车市场概况:单车市场还是一片蓝海,摩拜、ofo成为领军app
从公开资料来看,目前共享单车app的数量已经接近20(不算地方公共自行车app);但是从libra可以监测到的数据来看,目前单车垂直领域只有6个app具有一定规模的活跃用户。
有且只有两个共享单车上榜,却占据了排行榜的首位,单车市场新兴,且潜力巨大。永安行和野兽骑行,也投身于共享单车战场。从柱状图可以看出,摩拜和ofo已经是行业绝对的王者。
二、猎豹全球智库独家数据解读双雄对决:摩拜数据好,ofo潜力高
ofo的投资人曾经发朋友圈表示,共享单车的战争类似拼车、代驾,将在90天内结束。现在两个月过去,战况如何?
1.日活数据和打开次数:摩拜略胜一筹
从libra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从9.20-11.20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摩拜和ofo的日活跃用户数量都在波动中稳定增长;不过,两者的距离似乎并没有缩短。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光棍节当天(11.11),ofo进行了“光棍节骑小黄脱单”活动,凭骑行单号配对有缘人,从数据结果来看,颇受用户欢迎,而摩拜也在当天经历一个小低谷。
从日打开次数来看,在11.14-11.20这一周,摩拜单车的日均人均打开次数为8.22次,而ofo是5.52次。
2.用户画像:摩拜的男用户更多,ofo用户更年轻&
当我们研究摩拜和ofo的用户画像时,更有趣的事情出现了:两个app的用户群体差别较大,目前是不同的定位。
摩拜和ofo用户最近安装的相同应用(排名不分先后):
在这个部分,可以看到不管是摩拜还是ofo的用户都喜欢安装滴滴出行,滴滴进入单车领域非常符合逻辑。
摩拜用户最近安装较多的其它应用(排名不分先后):
ofo用户最近安装较多的其它应用(排名不分先后):
根据两个app的用户安装差异,可以看到ofo的用户比摩拜用户更爱尝鲜去安装新的app,偏爱游戏,超级课程表、有道词典、百词斩证明他们平均年龄小。还有一点很有趣的是,ofo的用户很多会安装摩拜,而摩拜的用户安装ofo的比例相对较低。
从性别数据来看,ofo的男女比例十分接近,而摩拜的男性用户却是女性的2.5倍多。猎豹全球智库推测:莫非是难骑惹的祸???
另外,libra的数据也表明,ofo的用户明显比摩拜用户年轻。
三、资本狂欢:入局者众多,虽然我没有亲见
猎豹全球智库整理了市面上一份不完全的单车融资、投放情况。
除了上述大有来头的共享单车app之外,还有一些单车app也逐渐进入我们视野:深圳公共自行车funbike、成都的一步单车、飞鸽同样也有投入的快兔出行、甚至还有主打电动车的小鹿出行……接下来可能会涌现更多的共享自行车项目。
四、谁将成为最后的赢家?共享单车app中的有力竞争者代表分析&
1.摩拜:科技范儿+先发优势+海量投放+腾讯投资加持
从我们第一次听见“摩拜”这个名字,到橘色单车出现在北京的街头巷尾和我们的朋友圈,架势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海量投放帮助摩拜单车第一时间抢占用户,在一线城市里打响了“共享单车”的名号。
扫码取车、GPS定位、上锁还车,这样的设定新奇又带着科技范儿;高颜值也是吸引用户的法宝。
摩拜单车自己设计自己生产,为了防盗、防损坏做了十足的功课,也因此被贴上了“难骑”的标签。不过,在猎豹全球智库看来,这并不是一个很致命的缺点,毕竟摩拜是要解决最后几公里的交通问题,本来也不用骑很久;对于骑单车健身的人来说,正好合适。另外,摩拜对单车已经进行了两次升级,向着更轻、用户体验更好方向进步着。
2016年10月,腾讯和高瓴、华平、腾讯、红杉、启明创投、贝塔斯曼、美团创始人CEO王兴等对摩拜进行了新一轮的投资,虽然具体金额和摩拜的估值没有公布,但是在9月的C轮中,融资额是一亿美元。腾讯的战略投资对摩拜的意义非凡,腾讯手上有最大的流量入口QQ、微信,对于摩拜导流的作用举足轻重;而腾讯同时还投资了keep这个健身app,如果腾讯决定在健身方向更进一步的话,摩拜也有相应的想象空间。
2.ofo:校园模式+滴滴系全力支持+700bike
ofo最开始跟摩拜的差异很明显,摩拜起初偏向单车制造,而ofo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共享单车模式的运营。ofo最先投放在各大高校,在决定进入城市之前,已经开始盈利了。
ofo背后的投资方,除了滴滴出行,还有大批投资过滴滴的投资机构。滴滴投资过的项目并不多,基本上是海外的共享出行,这次投资单车,是1+1&2的局面:
首先,共享单车与网约车都提倡“共享经济”,价值观相近,单车可以解决出行的最后三公里;
其次,滴滴对于单车也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流量入口,在周围没有可用车辆时,滴滴完全可以直接把附近的ofo单车推荐给用户;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滴滴已经累积了一些出行方面的数据,可以应用于ofo,而ofo累积的数据对滴滴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ofo单车虽然比摩拜好骑,但是单车的电子锁容易被破解、不具备gps难以找到、损坏率高都是硬伤。目前擅长硬件的小米加入C轮投资、ofo宣布制造出更结实的新单车、与700bik达成战略合作,也可以看出ofo在单车制造方面的努力和潜力。
3.骑呗:阿里流量入口+芝麻信用免押金
在共享单车领域越来越火热、越来越多玩家进入时,阿里也开始争夺共享单车的地盘。虽然没有说明具体合作形式,但骑呗选择了阿里总部所在的杭州开始运营,芝麻信用分750以上免押金,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关系紧密。
阿里可以带给骑呗的优势显而易见:支付宝在自行车领域已经经营了一段时间,在很多城市使用公共自行车,只需要用支付宝扫描即可以完成借车和还车的操作。而阿里旗下的高德地图,除了可以给单车导航,也可以导流。
骑呗单车没有选择北上广深而从杭州开始也颇值得探究。杭州是目前公共自行车发展得最好也最成熟的城市之一,用户需求持续,用户习惯已经养成,成败很快见分晓。
五、共享单车大战,背后是滴滴、腾讯、阿里之争,公司和实业巨头之争
滴滴作为出行行业的老大,不遗余力想要吞下单车出行的市场。最近出台的北京、上海网约车新政规定十分严苛,让滴滴面临在一线城市失去大批司机又因为供应不足而失去用户的风险,共享单车市场可以有一定的弥补作用。曾一度有传闻说ofo管理层已经被滴滴出行控制,虽然后面出来辟谣,但是也可以侧面印证大家都认为共享单车对滴滴具有战略意义。
有传言说滴滴内部孵化滴滴单车
腾讯参与了滴滴的B、C、D、F轮投资;而阿里之前拥有滴滴10%的股权,在F轮再一次跟投。但即使如此,腾讯和阿里却投资了ofo之外的单车项目,证明它们非常看好单车出行,都不想错过。
更深一步,我们会看见,不仅互联网巨头、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投资机构杀进共享单车,我们耳熟能详的自行车品牌永久、飞鸽、凯路仕,以及曾经在公共自行车上有所作为的企业也强势加入这个线上线下联通的市场,从事分时租赁的公司也不甘寂寞想要在风口上分一杯羹。在这各有千秋的比赛中,哪一方最先补齐自己的短板,最有可能成功。这也是一个信号:互联网与实业经济、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更快、更密切。
为什么大家都在抢占单车市场?猎豹全球智库总结了几个原因:
1.用户量大。中国自行车的绝对数量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在我国13亿人口中,78%的家庭拥有自行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拥有的自行车总数达4.5亿辆,单车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
2.单车app是一个高频使用的产品。根据libra的数据,当天使用摩拜的用户,打开次数超过8次,而ofo也接近6次,高频可以媲美社交产品。
3.使用共享单车app的用户都是有付费能力的用户,他们是所有广告趋之若鹜的用户群体。
有以上三点,单车app未必非要靠单车租赁来盈利,而追逐单车市场的公司,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六、共享单车大战,烧的依旧是钱
之前uber和滴滴进行出行大战时,不约而同选择了补贴的方式来抢占用户;这次轮到单车时,给用户的补贴相对少,但是,单车大战仍然是一场烧钱的游戏。
1.高损耗率 vs 低利用率
共享单车不被人看好、用户素质被屡次批判的原因,小黄车和小橘车常常以残缺和被藏匿的形象出现在我们朋友圈里,让我们不由得为共享单车的盈利捏一把汗。
共享单车遇到种种困难将花费大量成本
2.高额造价 vs 更新换代速度
以摩拜单车为例,之前对外公布的单车造价为6000,而ofo最新抗损坏的版本造价为300元左右,加上它们都不停更新换代以适应、满足用户需求,让单车成本进一步增加了。
摩拜的lite版本已经投放
3.押金和背后的运营成本
除了骑呗之外,大部分共享单车都要求用户支付押金,高的299,低的也要99。虽然不是很大一笔金额,但当用户遇到停车、单车损坏等问题时,有可能被扣除押金;这对共享单车的客服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而用户乱停车、单车被城管拉走等情况,为线下运营、摆放单车也是严峻的考验。
以上几点,也基本上就是人们普遍不看好共享单车的原因。不过,钱能解决的都不能算是问题,共享单车最不缺的就是钱。
七、猎豹全球智库关于共享单车的几个(不负责任的)预测:
1.摩拜和ofo很有可能会合并
利益相关方重叠,用户群体互补,都是uber的人在运营,这些都是摩拜和ofo合并的基础。合并的变数在于摩拜。
2.共享单车可能分城而治
每个城市的地理构造、交通状况、公共自行车情况都不一样,尤其不知道谁能抱上政府的大腿。因此,在不同的城市,可能会是不同的共享单车app占据主流。
摩拜和ofo将占领一、二线城市份额,疯狂向其它城市延伸;阿里的骑呗和其它共享单车app、甚至公共自行车也许在二线和以下的城市有更大的爆发。
3.单车背后的的想象空间远非你能想象,抢占单车,是抢占移动互联网的未来
a.互联网金融。一方面,大部分单车app都要求用户支付押金。以ofo为例,每个用户支付99块押金,按照其公布的300万注册用户来算,光是押金就有接近3亿,大可以拿这笔钱进行其他投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单车的预约、停放等可以提供新的维度对用户进行信用评级。这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是芝麻信用分与骑呗单车合作。
b.大数据。单车app可以知道用户的行动路线、常去地点,甚至有可能根据移动速度判断用户使用的交通工具,从而给用户进行更精确地画像,用于个性化推荐和广告投放。
c.o2o。骑行可以跟地图结合,腾讯、阿里都有自己的地图,共享单车可以作为流量入口,给美食、休闲娱乐、足疗按摩等o2o导流。
d.体育健身、赛事组织、垂直电商。单车app打出防拥堵、绿色出行的旗号,有机会像马拉松比赛一样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组织单车赛事背后的经济利益将超乎想象。
e.社交。ofo的光棍节活动显示出单车app在社交方面的潜力;实际上,已经有人借共享单车组织骑行活动。
f.汽车共享。在不适合骑单车的重庆,已经有car2go进驻。Car2go号称全球最大的汽车共享项目,使用方法跟共享单车并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共享”的是奔驰的smart汽车而已。根据公共资料,有很多汽车品牌对这个模式跃跃欲试,而且共享汽车也是它们推广新车型的重要手段之一。
海外的汽车共享项目进驻国内可能会刺激到一大批创业者
掌握了共享单车的运营方法,之后可以延伸到汽车;尤其是对租车十分习惯的海外市场,商机无限。大批汽车共享app,可能已经在路上了。
结语 你不相信人性,但是你可以试着相信互联网
滴滴与uber的合并犹在眼前,新一轮的出行大战来得猝不及防。我们再一次见识到资本的力量,尝试着把我们认为的不可能变成可能,也推动着技术进步。共享单车面临的困难数不胜数,不管是道德困境,还是技术难关,不管是城管大队,还是最近流传的段子:干死摩拜的不是ofo,而是被冷得自动关机的iphone……共享单车继续顽强生长着,技术和运营一步一步努力跟上。
互联网有泡沫,它不是万能药,但是我们的生活,还是一步步被它改变,随着它的进步而进步。所以我想说,共享单车,可能你值得相信一次。
【精彩推荐】6月14日,将在上海长宁世贸展馆举办。滴滴、威马、博世、Mobileye、Pony.ai、伟世通等企业的重磅嘉宾,以及顺为资本、君联资本、北极光创投、云启资本等顶级投资机构将与您一道,共同探讨自动驾驶、汽车共享、V2X领域的“智能+新出行”未来图景。为期3天的“2018全球智能+新商业峰会”将于6月13-15日重磅举行,携程梁建章、分众江南春、阿里巴巴王坚、京东周伯文、科大讯飞胡郁、猎豹移动傅盛、蔚来李斌等大咖,均已确认出席。
“2018智能+新出行峰会”聚焦讨论AI落地出行领域、促进出行产业升级。点此报名:
快来扫描二维码,参与话题讨论吧!
微信扫码登录
发送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
如果你遇到下面的问题
我在注册/找回密码的过程中无法收到手机短信消
我先前用E-mail注册过亿欧网但是现在没有办法通过它登录,我想找回账号
其他问题导致我无法成功的登录/注册
账号密码登录
关联已有账户
曾经使用手机注册过亿欧网账户的用户
创建并关联新账户
曾用微信登录亿欧网但没有用手机注册过亿欧的用户
没有注册过亿欧网的新用户
先前使用邮箱注册亿欧网的老用户,请点击这里进入特别通道
填写个人信息
扫描二维码,下载亿欧客户端
Android & iOS
亿欧公众号
小程序-亿欧plu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享汽车 微辆才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