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车间员工安全注意事项不需要那么多员工,裁员有什么讲究

新华报业网讯&&&
记者4月中旬在苏州工业园区采访,听说了这样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9月,这家美资公司订单一下子减少了三成。为减少成本,美国总部已经开始大批裁员,并有意让苏州公司也裁员减少成本,但苏州公司没有简单执行总部“命令”,而是先进行了认真而详细的裁员成本估算。
  按照去年四季度的订单情况,这家拥有千名员工的公司可以减员30%,即裁员300人。如果半年后公司订单增加,需要招聘新员工。重新招聘需要招聘广告、面试、培训等各种费用,同时新员工与老员工之间有一个生产效率差。经测算,平均招聘一名新人需要花费1200元左右,差不多相当于一位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而裁员需要支付一次性经济补偿金。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工人每工作满一年,必须补偿一个月的工资,如果裁减一位在厂里工作了10年的老工人,就要一次性支付10个月的工资,即便300人中有一半是老员工,这笔经济补偿金也是一笔巨额开支。计算这一进一出,公司发现,如果半年后经济回暖,稳员成本要远低于裁员成本。这还不考虑公司裁员对留用人员造成的心理负担、有可能引发的劳资矛盾、裁员造成的公司负面影响等等。于是,公司决定不裁员,改从其他渠道降低成本,如控制原材料成本,加大研发力度,压缩管理成本等等。“在制造业,人员成本一般只占到公司总成本的12%―15%左右,控制其他成本可以有很多事做。”该公司的负责人表示。
  为了减少困难时期的运营成本,公司将平时五天工作制改成四天工作制,延长元旦、春节等节假日休息时间(元旦放假5天,春节放假10天),并向政府申请了综合工时制,根据生产需要灵活安排工时。而利用淡季培训员工,让工人熟悉不同车间、不同生产线的操作,成了淡季期间公司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公司80%以上的员工都掌握了3种以上的技能。
  令公司欣慰的是,今年3月公司的订单就开始增加。面对新的市场需求,工人在淡季期间练就的“内功”发挥了作用。不同生产线根据订单结构灵活调剂工人,换岗工人不需要重新培训就可上岗,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不裁员决定为公司赢得了竞争主动权,也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一位经历过两次金融危机的操作工深有感触地说,自己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被一家企业裁员时,觉得特别无助和茫然。这次公司遇到困难不裁员不减薪,他和许多同事都特别感动,觉得为这样的公司努力工作很值得。(黄红芳)
  相关阅读:传三一重工裁员30%:去人事部办离职要排着队(12.7.4)
我的图书馆
传三一重工裁员30%:去人事部办离职要排着队(12.7.4)
& 王永乾被告知辞退的时候,他还有点发蒙。
作为一名装配钳工,他已经在三一重工泵送业部干了3年多了。辞退原因是他在操作上的一次失误,没按规定的程序来。
虽然听说过裁员的事,但他并不在意。但后来,他发现事情比他想的严重。
7月3日,王永乾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他所在公司确实有近30%的人辞职,“当时去人事部办离职都是排着队的”。
意想不到的裁员
王永乾所提到30%的人辞职,与此前“三一重工即将裁员30%”的传言,恰好吻合。
早在今年1月,三一重工内部的一位消息人士对媒体透露说,三一裁员30%。对此,三一重工公关部的负责人陈志婷曾公开予以否认,“肯定没有这回事儿,目前没有听说任何有关公司裁员的消息”。
王永乾反映,这一次很多人都是因为一些小缘由被辞退。上班时间睡觉、驾驶室卫生没打扫干净、累积旷工三天等都成了被辞退的原因。“都是一些小原因,这在以前是不可能(被辞退)的”。
让另外一些职工下定决心离开的,是由于三一重工推出的“工资改革方案”。这个方案被三一重工的总裁向文波描述为是由传统“计件工资制”的多劳多得向“综合工资制”的优劳优得转变,目的是均衡淡旺季工人收入,推动精益制造能力提升。
王永乾算了一笔账:按照以前的计件工资制计算,他平均每月的工资大概在4000元左右,公司推行“综合工资制”之后,工资变成了按工级设定的保底工资加上生产工资,这个数字减少了到2500元/月。
另一位在三一重工担任研发人员的李作浩向记者表示,工资改革对于研发人员的影响并不大,“主要听说是在一线工人那边(影响很大),拿的钱变少了”,李作浩坦承,他所在公司的销售业绩相比以往减少了许多,“现在整个行业都不景气”。
从2011年开始,工程机械各类产品下游需求大幅下降,下游客户资金抽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客户,一些工程机械制造商以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的销售模式向市场激进营销。“不仅是三一重工,各个公司都有零首付的情况。”李作浩说。
由于工程机械类产品的售价一般很高,能够全额付清的客户相对较少,一般采取分期付款、按揭贷款或融资租赁等信用销售模式,首付比例根据客户资质一般控制在二至五成之间。但由于工程机械制造商的激烈竞争,购买机械的首付比例一低再低。而融资租赁零首付,更是吸引了足够多客户的眼球。
“这意味着你能免费租用这台机器一段时间。”一位融资租赁零首付客户向记者解释。
有分析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零首付大大降低了客户的进入门槛,使他们在竞争中往往敢于低价获取合同,在现在市场需求下降、大量设备闲置的情况下,极大地冲击了市场。一旦市场不好,还款风险增大,最终承担风险的是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和银行。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金星公开表示:“如果低首付、零首付的企业销售模式不改进,整个行业无序竞争,即使能融到资金,最终也将失去市场份额。”
三一多举措危局突围
根据2012年一季度财报,三一重工实现净利润28亿元,同比仅增5.3%,但应收账款达到201.23亿元,较期初增加88亿元。一季度末三一重工的账面货币资金仅为68.93亿元,较年初减少了33.53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30.29%。
现金紧张,这是从数据上直观反映出的问题,过度的销售政策是应收账款大大增加的主要原因。
上述分析师认为,在“4万亿”基建投资的刺激下,包括混凝土机械在内的工程机械行业过去几年的确呈现高速增长,但是从2011年开始,工程机械行业进入了低迷的状态,行业内开始出现恶性竞争。
徐工机械在年报中表示,受工程机械市场持续回落影响,行业竞争更趋激烈,全行业包括公司整体应收账款占用继续加大。柳工也在年报中表示,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比期初增加了2.4个百分点。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三一重工的崛起得益于城市规划的发展,现如今房地产等行业受政府政策调控,三一重工已经过了黄金发展时期。裁员传闻、工资改革、低首付甚至零首付销售等,也许是三一重工在这个时期突围的手段。
三一重工微博斥降价是毒药工程机械需求低迷
持续低迷的工程机械行业将开打价格战了。
三一重工(600031.SH)副总裁、泵送事业部董事长梁林河昨天再次在微博上爆料称,竞争从成交条件之争开始演变成价格战——竞争对手6月份价格比5月份至少下降了10万元。
昨天在大盘上涨的情况下,工程机械板块股价则整体逆势大幅下挫,其中三一重工盘中一度跌逾5%,中联重科(000157.SZ)盘中跌幅也一度接近4%,厦工股份(600815.SH)收盘更是暴跌9.78%。
今年4月份,梁林河就在微博上公开指责竞争对手,称混凝土设备竞争到了最后的疯狂,竞争对手中联重科开始在四川大范围锁机,看来疯狂后的死亡开始来袭。
两个多月后,梁林河再次在微博上指责竞争对手:“需求不景气,降价不是良药,只是毒药。”
这次,他并未指出竞争对手的具体名称。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梁林河所指的就是中联重科。两家公司在混凝土机械领域是最大的“对手”。
不过昨天《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中联重科,该公司人士表示,应该不是指中联重科,可能是徐工集团,因为徐工的库存非常大。
梁林河称,从7月份起,三一重工将逐步提高部分产品的价格,要提高行业的进入门槛,无论竞争伙伴怎么做,都将“一意孤行”,同时更希望同行共同努力,不要再无谓地降价。
混凝土机械是工程机械领域最赚钱的子行业。
今年以来,工程机械领域发生的两起大型跨国并购案,都发生在混凝土机械领域:一是三一重工并购了德国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其次,徐工集团并购全球著名混凝土成套设备企业德国施维英集团有限公司(Schwing).
全球前三大混凝土机械品牌相继被中国三大企业收归麾下。去年,中国混凝土机械以1053亿元的市场规模名列工程机械行业之首,占全行业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更为重要的是,混凝土机械行业30%以上的利润率更是远超工程机械行业平均水平。
对于梁林河爆料的降价消息,一家大型外资工程机械销售人员告诉本报,目前尚没有听到行业内大规模降价的消息,如果有大幅下降的,也应该是个别现象,“每台车降10万以上无异于自杀。”
不过他同时透露,虽然没有大幅降价,但今年市场上厂商给代理商的优惠明显增加了,比如每台车给1万~2万元的优惠,代理商在销售的时候,就有了降价空间。
市场仍未现转机
从去年4月份开始,伴随国家的宏观调控,此前爆发式增长的工程机械市场开始出现持续低迷现象,至今未现转机。
“由于销售不畅,现在各个企业库存都非常高,代理商手中库存同样如此。”上述外资工程机械销售人员告诉本报,“虽然外界经常会评论说有好转的景象,但是我们并没有感觉到,我估计要到明年上半年才有可能好转。”
数据显示,继前4个月持续下滑之后,今年5月份主要工程机械压路机、装载机、推土机和挖掘机销量同比分别下滑29.70%、25.77%、29.90%和23.92%。从环比数据来看,除了压路机销量5月环比小幅上升0.62%之外,装载机、推土机和挖掘机的环比降幅均在两成以上,分别为23.30%、22.14%和29.28%。
国家发改委6月29日公布的信息显示,
6月底,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组织召开了工程机械行业经济形势座谈会,与会企业普遍反映,受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去年同期较高基数影响,今年1~5月份工程机械主要产品产销均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且经营成本上升、财务费用激增、利润明显下降,企业经营困难突出。
发改委称,针对当前形势,协会及企业希望落实好国家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并提出继续出台结构性减税、技术改造、科技研发、支持企业“走出去”等政策建议,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工程机械受房地产、铁路等下游影响非常大,尤其是铁路领域的机械更惨。”山东一家工程机械高层告诉本报。
今年1~5月,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1296.54亿元,同比减少41.1%,其中,全国铁路基本建设投资1054.8亿元,同比减少46.9%。房地产行业同样不理想,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221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8.5%,增速比1~4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三一重工辟谣裁员遭质疑:每间办公室只看见三四个人(12.7.9)
一面是记者采访得知,起重机事业部为员工开设“质量培训班”,上午军训、下午上课,发给千元左右基本工资,导致大批员工“正常流动”。另一面是,7月6日晚间三一总裁唐修国“辟谣”称,员工人数减少主要是由于销售改制等原因导致。三一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戈峰称公司每年都会有10%左右的人员流动。
  但事件的真相只有一个。
“每间办公室只看见三四个人”
  在本报报道三一起重机事业部研究所裁员30%的事件后,家住湘潭的朱女士拨打本报热线,爆料其儿子就是三一裁员的受牵连者。记者联系到了当事人小苏。
  “要裁员30%,上级部门领导亲口跟我们说的,质保部的部长、制造部的王部长也说过。”
  小苏于2012年3月进入三一重工起重机事业部质检部实习。“当时签的合同上说,如果在9月份之前拿到毕业证,随时都可以转正,签就业劳动合同。”
  但当小苏于今年6月份拿到毕业证后,情况却变了。“当时他们(人力资源部)来人,让填了一个转正申请表,但7月1日、2日开始,几乎所有的实习生全都一把刷下来了。”
  小苏介绍了他了解到的裁员情况,“每间能容纳60人的新品办公室,以前还能看到一半以上的人,但7月4日我走之前去看了,每间办公室只有三四个人了。”
  三一总裁出面“辟谣”
  7月6日晚间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约见部分媒体表示“员工人数减少主要是由于销售改制等原因导致的。上半年,泵送事业部和起重机事业部全面完成了销售模式的变革,由员工直销全面转向代销,相关子、分公司的员工全部转制成为代理公司的员工。”
  “即便销售模式由员工直销转向代销,那裁撤的应该是销售人员,为什么起重机事业部研究所的工程师和质保部的人员也要裁撤30%呢?”
  有知情人士表示,“此前与三一重工签合同,各种福利都很完善,但现在和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同,福利大打折扣,这对于为三一服务多年的老员工来说也不公平”。
  员工如何“正常流动”
  三一人力资源部戈峰表示“公司每年都会有10%左右的人员流动,近来,员工主动离职比例下降,而由于考核而被动离职的比例有所上升。”
  小苏向我们讲述了员工“正常流动”的方法。据小苏介绍,起重机事业部人员“被离职”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不续约;第二种方式,是让一线员工参加“质量培训班”,停岗培训。“每天上午参加军训,下午上课,周末放假,发给你60块钱一天的保底工资,逼着你主动离职。”
  而这种逼员工“正常流动”的现象似乎在三一各地的分公司也有发生。有媒体报道沈阳三一裁员遭抵制,200多名员工围堵人力资源部。-见习记者闫沁波实习生付勇
  记者手记
  过度扩张下的均衡难题
  央行一月内两次降息,让人难以不对上半年经济发展的成绩单感到忧虑。许多行业虽早已调低了增长预期,但来自公司层面的预计比估计更差。经济的下行趋势让有的企业感慨“情势比2008年还差”。
  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中,新订单指数连续两月位于荣枯分界线以下,生产指数也有所回落,其中专业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产业指数均位于临界点以下。
  在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制造业不景气的前提下,相信许多企业也将去试探社会对就业下限的承受能力,三一不是个例,但三一却是特例,是欲裁员而不欲付出裁员成本的特例。三一悄然裁员,一方面是在试探员工对企业大规模裁员的忍耐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企业在“野蛮生长”后必将面临的阵痛。
  在这方面,同城的中联重科相对稳健,其人员规模目前只有三一的一半左右,可谓稳打稳扎。
  从股权分置改革将三一重工推向事业的高峰,到成为中国首富将梁稳根推向个人成就的新高度,三一过去20年“野蛮生长”的巨大成就显而易见。但过度扩张,也导致极大地超越了其潜在增长能力,破坏了三一应有的各种均衡关系,于是此次经济下行,让三一这台高速列车不得不“急刹车”,祭出裁员利器。但裁员以及其后的表现,却不符合这家大公司的形象。也许三一真的到了痛定思痛的时候了。
&&& 三一“裁员”风波升级(12.7.9)
7月6日,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致信沈阳重装员工:今年底前不以任何理由辞退员工
“我们现在只为尊严而战,对于公司反反复复的态度,留职也好,转岗也好,我们都不愿意了,只想拿到应有赔偿,走人。”
&&&&这是7月6日中午,三一重装研究院的年轻工程师吴宇飞(化名)所代表的大多数人的姿态。在历经数次协调未果后,他和100多名同事一起,至沈阳市政府信访局上访,他们认为遭遇到了所在单位的“变相裁员”,权益受损。这一天,距离他们接收到最初的“被优化”通知正好一周。
&&&&来自三一集团的“抚慰”,也在这情绪对抗最激烈的这一天到达沈阳。6日傍晚,本报记者从三一重装了解到,面对市政府相关人员和情绪激动的员工,三一重装总经理周万春宣读了一封来自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的致信:“保证在日前,不以考试、培训等任何形式和理由辞退员工。”
&&&&“现在终于算是我们这几日疲惫争取的所取得一点进展吧。下一步怎么做,还需要大家商议。”6日晚间,吴宇飞这样告诉记者。
&&&&相同的抗争故事还发生在三一旗下其它关联企业,从沈阳到常熟、昆山、上海、长沙等地。“7月4日下午,与三一重机人力资源部门谈判破裂,我们已经诉诸劳动仲裁。解决不了或许也只能求助政府了。”上海三一重机研究院的一位工程师告诉本报记者,与其站在同一阵线的,是上海、昆山两地工业园的300名同僚。
&&&&继7月4日,三一声明“这只是正常的人员流动,三一没有、也没有必要大规模裁员”后,7月6日当天,三一集团向记者发来第二封回应信,再次强调“三一不存在大规模裁员”,并对公司人力资源相关政策进行澄清。
&&&&愤怒员工:2011届“一刀切”
&&&&此次“裁员”主要面向2011届的研究院入职者,涉及800多名人员。
&&&&2012年仲夏,一年前毕业进入三一集团各地一线研究院所的800多名年轻人,带头掀起了一场反对三一“变相裁员”的斗争。吴宇飞向记者表示,大家已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证明所谓“裁员”并非空穴来风。
&&&&“当您接到这封邮件,您已被列入优化30%的人员名单之内,请于7月2日(周一)之前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和培训。”这是吴宇飞等其余200多重装研究院的研发工程师们,在6月29日(周五)收到的一则突然通知。
&&&&“没有任何关于培训目的的说明,没有人员界定标准,我们都拒绝签字参加培训,”吴宇飞告诉记者,“何况之前关于裁员30%的风声我们早已有所耳闻。”
&&&&而在上海三一重机的同仁,已先于沈阳同事在6月26日接到通知,以转岗的形式“进行培训”。
&&&&“6月初,各个研究所所长就曾透露,对2011届入职的工程师‘一刀切’。到了6月26日,我们接到通知要在7月2日无条件转到车间,岗位表都画出来了。”上海三一重机研究院一位机械工程师告诉记者。
&&&&本从事研发的工程师需转岗至车间工作,重新定岗,包括打磨工、下料工、油漆工等一些基层岗位。三年一签的合同远未到期的他们,就此开始了一场权益保卫战。
&&&&7月2日,本该无条件转岗的日子,三一重机董事长俞宏福召集昆山、上海这两大挖掘机生产基地的转岗人员开会,解释公司在“360计划”下希望培养员工的初衷,结果劝服会变成了一场争吵会。
&&&&上述工程师向记者表示:“给你一个装配车间里的工位,能实现360天360度全方位培养吗?如果是培养,又为何不保留原有工程师的职位、待遇,而是彻底转岗呢?”
&&&&据了解,由于工厂车间以计件制结算工资,目前行业淡季订单并不多,月收入1000余元,这和三一重机的工程师现有六七千元的月收入相差甚远。“这其实就是逼我们自己提出走人。”他说。
&&&&据沈阳、上海两地相关工程师的透露,此次“裁员”主要面向2011届的研究院入职者,涉及800多名人员,其中,沈阳三一重装200人、三一重机300人、泵送事业部300多人。基本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参加工作才一年多。
&&&&信任危机:从内部到市场
&&&&近100名上海三一重机的研发工程师集体向当地监察、仲裁部门讨要说法。
&&&&在沈阳,接到邮件的吴宇飞们迅速团结到一起商议对策。7月2日,事先约好的100多人来到人事部门,非为培训,而是提出两项申请:请公司答复培训的具体目的、计划、安排;延期一场目的不明的考试。
&&&&“可能是觉得无法解释,7月2日公司又出了一个关于‘任职资格评定考试’的通知,不合格的才参加培训。”吴宇飞向记者表示,“为什么发出培训通知后,又突然要我们考试?怎么评定考试合格与否?是不是要制造(裁员的)书面证据?我们只能理解,公司一开始定了一批人员名单,最终目标是裁员。”
&&&&此间发生的一些细节,亦更令他愤懑。7月4日,公司突然封锁了研发人员必须使用的、如“研发域”等一些工作工具。于是,从拒绝服从的抗议,到走上信访部门,一周之间在三一的一线公司呈“接力式”爆发。
&&&&7月4日,吴宇飞他们从早上8点到7月5日凌晨2点,再度堵在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前,等待公司明确答复。
&&&&7月5日,上午8点半,近100名上海三一重机的研发工程师,齐聚奉贤区四团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求当地劳动监察、仲裁部门给个说法。
&&&&7月6日,沈阳三一重装100余研发人员走向市政府求助,上海员工表示或将效仿。
&&&&作为一个研究人员,吴宇飞向记者分析认为:“我们认为导致企业变相裁员的根本原因,还是市场形势太差,工程机械产品堆积严重,竞争激烈。所以企业通过这种方式来精简成本。”
&&&&今年以来,受房地产业调整、工程建设趋缓等因素影响,工程机械行业整体低迷。不久前,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苏子孟表示,2012年上半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可能出现接近20%的下降。
&&&&资金紧张亦成为“裁员风波”的最佳注脚。根据2012年一季报,三一重工(6000031)实现净利润28.04亿元,同比增5.3%。但截至一季度末,三一重工应收账款高达201.23亿元,较年初增加88.18亿元,增幅达78%;账面货币资金则为68.93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30.29%。
&&&&三一的回应与“安抚”
&&&&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在信中承诺年底前不裁员,并为“公司工作不到位深表歉意”。
&&&&“一年前入职的时候我充满自豪,三一这么知名的企业,梁总(梁稳根)是首富,包括承诺的一系列考核晋升标准,让人期望非常高。但经历了现在的反复,我极其失望。”吴宇飞向记者坦言这一年前后的心态变化。
&&&&他所身处的重装研究院,集中了众多煤炭机械行业内最优秀的工程师。为达世界一流水平,三一重装承诺每年将销售收入的8%用于研发。
&&&&对于市场的质疑和员工的失望,7月6日晚,三一集团在发给本报一则《关于三一人力资源相关政策的澄清》中再度表示,“三一不存在大规模裁员”。
&&&&澄清文件指出:三一目前经营状况健康,利润过百亿,6月底公司账户现金超过160亿,没有必要裁员;收购普茨迈斯特后,5月份PM公司实现500万欧元利润,相当于收购前的PM公司2011年的全年利润;三一挖掘机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大吨位起重机已跃升行业第二,长臂架泵车供不应求;三一产品出口额同比提升超过100%。
&&&&在上述澄清声明中,三一还表示:“公司将建立指标,严格考核各单位因目前离司导致明年初又要招聘的情况。要将机会优先留给自己的员工。”
&&&&而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在7月6日致员工的信中则承诺今年底前不以任何理由裁员,唐修国在信中称,了解沈阳重装发生的情况后,为“公司工作不到位深表歉意”。
&&&&沈阳重装亦已承诺,员工或回原岗、或接受培训,回原岗者不会区别对待,培训者也不会请辞或转岗。
&&&&“但公司没有考虑我们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给出赔偿、我们走人。”吴宇飞表示,经此一事,很多同事已无心留恋。7月9日,他们将重回公司,与领导就这一新方案的可能性和操作性展开新的谈判。
&&&&一位长期观察三一的资深人士向记者分析指出:“此轮是宏观环境变化造成的制造业整体增长放缓,对三一这样快速做大的企业来说,在外部市场不好的前提下,进行内部挖潜增效和队伍升级,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长期的粗放式管理,也是酿成这次风波扩大化的其中一个原因。”
三一裁员风波后续:灭火“培训门”(12.7.10)
经过一个短暂周末的“火线”处理,三一集团在员工反抗“变相裁员”的两大前沿阵地——沈阳三一重装研究院和上海三一重机研究院,暂时取得了“各方都满意”的处理进展。
&&&&7月9日,三一重装一位高管人士向记者表示:“事情我们已经解决了,员工不愿意去培训的就不去,愿意去的保留原有待遇,总之一视同仁。我们也对大家千方百计地进行了挽留。”
&&&&上海三一重机方面亦给出了相同的承诺,不再强制员工转岗下车间。但即便如此,据记者从沈阳、上海两地了解,依旧有不少员工选择了与公司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并由公司支付相应赔偿的方式,走人。
&&&&这一场风波,令三一集团这一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巨头连日来处于风口浪尖,由于此次事件所涉人员恰占其所在系统的30%,更是令“三一裁员30%”的说法不胫而走。
&&&&但三一对此坚决否认。日前,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向媒体坦言:公司今年在人力资源战略上有较大调整,同时压缩了招聘规模,导致员工人数有小幅下降,“但没有大规模裁员”。
&&&&70位工程师选择离开
&&&&“现在的心情很复杂,需要重新面试找工作了。”7月7日,一名刚刚与三一重机签署解除劳动合同协议的工程师这样告诉本报记者。
&&&&当天下午,上海地区约有70多位同事做出了和他一样的选择——拿下1.5万元赔偿金离开三一。另外约20位工程师则同意留岗或转岗。
&&&&本报此前报道,6月26日,上海三一重机研究院2011年入职的工程师门,接到通知需在7月2日无条件转到车间重新定岗,转至布线工、打磨工、下料工、油漆工等一些基层岗位。有工程师告诉记者,此次转岗并不保留原有的职位和待遇,收入大幅减少,因此大家极度不满发起抗议,并于7月5日诉诸上海市奉贤区劳动仲裁机构。
&&&&7月6日,三一重机董事长俞宏福召集员工开会,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公司的政策不再强制下车间,可以留在原岗,如果都不愿意,亦可协商同意支付一定赔偿。大多数人因为对公司的信心受到影响,选择了最后一条道路。
&&&&“当时劳动监察大队的人也在,公司方面表示,按照法律规定赔偿选择离开的员工一个月工资(约6000元左右),但我们没同意。”上述工程师向记者表示,“直到7月7日上午,公司还是这个态度,而我们则坚持赔偿两个月。”
&&&&员工的理由,还在于一笔未发的搬迁补偿费用。此前,该批工程师都在三一重机昆山基地上班,2011年11月搬迁至上海奉贤临港产业园。为动员搬迁,公司曾经承诺给予搬迁人员月工资20%的津贴,但迄今8个月过去了,这笔近1万元/人的补助费用并未下发。
&&&&“最后是仲裁部门的人出面,让双方直接给个数,然后1.5万元的数字(赔偿包括补交的社保、加班费)被绝大多数员工所接受。”该工程师告诉记者。尽管有部分员工对此仍觉不公,但还是选择了接受、走人这一“速战速决”的方式。
&&&&灭火“培训门”
&&&&上海三一重机裁员风波暂告段落的同时,沈阳三一重装也于7月9日获取了初步的处理进展。记者从该公司了解到,当天下午,约100名研究院员工至人力资源部门,排队领取赔偿金离职。
&&&&赔偿的金额,以工作年限(N)乘以月工资收入计算。这对此次离职人员的主体——2011届入职员工来说,相当于领取一个月的工资。
&&&&而相比于上海的转岗,这里发生的则是一场由培训而引发的“裁员”争议。200多名重装研究院的研发工程师,在6月29日收到邮件通知,称被列入“优化30%的人员名单内”,需于7月2日前至人力资源部报到培训。
&&&&上述三一重装高管告诉本报记者:“本来是给员工安排了培训,但是不知道传达过程中哪一个环节受到了误读。”
&&&&但对此说法,员工并不买账。“为什么要培训?没有任何关于目的的说明,没有人员界定标准。”有涉事工程师向记者表示,“我们反对后,又说是要进行一场考完无法查卷的‘任职资格评定考试’,不合格者才参加培训,我们视作是对我们的一场侮辱。”
&&&&7月4日,向人力资源部门要求答复未果后,沈阳三一重装的部分员工于7月6日至沈阳市信访局投诉,这令三一方面陷入极大被动。
&&&&除了重装公司老总承诺,员工可自愿选择培训,而无论参加培训还是留岗,公司都会一视同仁不会区别对待。7月6日当晚,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还特意致信安抚员工情绪,表示公司不会无理由调岗降薪。
&&&&“现在有不少单位采用上述这些方式进行人员调整,其实有些时候涉嫌违法。”7月9日,上海君拓律师事务所主任俞敏律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比如员工参与培训学习,首先工资待遇不能有变化;如果是转岗,或其它涉及劳动合同条款内容的变更,这必须要劳资双方协商一致同意,如果是单方变更,那么必须有‘依法变岗’的理由——比如员工不能胜任工作;即使如此,转岗后的岗位也得与员工的知识结构水平有一定关联性。”
&&&&各执一词
&&&&2009年初,面对席卷而至的全球金融危机,三一集团曾以“董事长梁稳根只领一元年薪、董事全体降薪90%、高管降薪50%”,但对普通员工则承诺“不裁员、不减薪、不接受员工降薪申请”的姿态,迎接挑战。如今却因“变相裁员”引发的风波,多少显得尴尬。
&&&&7月6日,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向湖南当地媒体强调:“裁员对降低成本基本无效,以三一来说,人工成本仅占销售收入5%,即使裁员30%也收效甚微。”
&&&&据其人力资源副总监戈峰向媒体提供的数字:截至2011年末,三一集团的员工人数首次达到6万人,到今年6月30日,员工人数是5.7万人,减少3000多人;其中,三一重工的员工人数由5.1万人减少到5万人以下。
&&&&三一方面认为,今年上半年公司正常流动减少的员工为3000人左右,与去年基本相当。只是因行业下滑导致工作机会减少,员工主动离职比例下降,而“由于考核而被动离职的比例有所上升”。这使得离职员工中产生裁员风波和劳资纠纷。
&&&&而已经、或正在经历所谓“变相裁员”之痛的三一员工,坚持认为公司是处于经营压力而试图实现“无本裁员”的意图,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大多会引用三一重工一季报中的一个数据,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高达201.23亿元。双方各执一词。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1届部分入职员工的裁员风波暂停,正逢2012届新人入职。7月10日至8月3日,三一集团的第35期入司培训班将在昆山的三一重机展开。
&&&&本报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新入职员工对于人力资源总部发出的培训通知中的一个细节大为不满:“全封闭式培训,在报到的当天,上交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由培训部门统一封存保管,直到培训结束归还。”这被认为是舆论高度关注下的三一,不希望员工与外界如媒体取得联系的一个信号。
&&&&“这样的条款在入职培训通知中很少见,一日内参与培训时不得使用通讯工具可以理解,但整个期间进行封存,等于剥夺了员工部分人身自由的权利。”俞敏律师评价道。
三一重工被裁员工驳斥总裁:多名领导说裁员30%(12.7.10)
面对三一重工裁员风波愈演愈烈的局面,三一集团高管终于“坐不住”了,近日,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接收了某媒体的采访,并对三一重工裁员30%一事表示“绝不存在”。但对于总裁唐修国的说法三一的员工们似乎并不认同,而“一刀切”似的做法更让员工愤怒。专业人士表示,这一切其实都源自工程机械行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而三一的裁员也似乎是在情理当中。
&&&&三一集团总裁:“裁员30%绝对不存在”
&&&&“裁员30%绝对不存在。”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6日晚间肯定地回应记者,并表示不能把人员的流动简单等同于裁员。他接着说,招聘一个员工,公司至少需要培训3个月,有些工种至少需要6个月,人力资源的成本非常大,人员的不稳定对公司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损失。
&&&&据三一集团人力资源部数据显示,目前集团共有员工约5.7万人,今年上半年新招聘员工3000多人,同时主动或非主动离职人员比率同往年持平,达3000人左右;另因三一销售模式转变,3000多人由三一员工转制成为代理商。此前,截至2011年底三一集团员工人数约为6万人。
&&&&同时,三一今年实行机构改革将部分职能总部人员调至事业部,或引起部分员工不满。唐修国认为,把资源配置到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一个企业的必然经营逻辑。骨干人员要向增值业务倾斜,解决人浮于事的现象。“未来的总部会更加精干。”
&&&&另一方面,三一今年控制了招聘人员的数量。唐修国说,在行业整体发展下滑的背景下,三一停止了一般性人员的招聘。这也从一定程度让人“误会”三一裁员。来自三一集团人力资源部消息,往年集团每月招聘人数约为1000人,今年减少一半。下半年预计招聘人数将继续控制。
&&&&三一集团人力资源副总监:离职者考核大都不达标
&&&&三一集团人力资源副总监戈峰表示,裁员风波和劳资纠纷主要产生于离职员工中,公司每年都会有10%左右的人员流动,今年上半年,公司正常流动减少的员工为3000人左右,与去年基本相当。不同的是,由于行业下滑导致工作机会减少,员工主动离职比例下降,而由于考核而被动离职的比例有所上升。针对这部分员工,我们会进一步规范程序,落实补偿机制。
&&&&总裁唐修国表示,这些被动离职的员工,大都是因考核等级为C类而被淘汰。“过去公司扩张快,招聘难,一些考核不达标的员工也不得不继续留用,而现在大环境从紧,就业机会减少,公司有条件招到更优秀的员工,因此对考核不达标的员工采取了更严格的措施。”
&&&&唐修国还表示,三一集团最迟将在明年实现销售规模过千亿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员工人数不可能比现在减少,倘若大规模裁员,必然会导致经营业绩的下降。目前媒体和市场上出现一个误区,认为面对市场困境时裁员降本是企业的下意识动作。
&&&&事实上,裁员非但不会降低成本,还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唐修国介绍,首先公司必须一次性支付平均三四个月的薪水作为补偿,如果不久后市场重新启动,再招聘培养一个合格员工,还要至少三到六个月的培训,代价很高,所以负责任的企业不会在低谷期裁员。其次,对上了规模的大企业来说,裁员对降低成本基本无效,以三一来说,人工成本仅占销售收入5%,即使裁员30%也收效甚微。”
&&&&三一集团被裁员工:多名领导称裁员30%
&&&&而据湖南地方媒体三湘都市报报道,三一裁员受牵连者、当事人小苏对说,“要裁员30%,上级部门领导亲口跟我们说的,质保部的部长、制造部的王部长也说过。”
&&&&小苏于2012年3月进入三一重工起重机事业部质检部实习。“当时签的合同上说,如果在9月份之前拿到毕业证,随时都可以转正,签就业劳动合同。”但当小苏于今年6月份拿到毕业证后,情况却变了。“当时他们(人力资源部)来人,让填了一个转正申请表,但7月1日、2日开始,几乎所有的实习生全都一把刷下来了。”
&&&&据小苏介绍,每间能容纳60人的新品办公室,以前还能看到一半以上的人,但7月4日我走之前去看了,每间办公室只有三四个人。
&&&&小苏还讲述了员工“正常流动”的方法。据小苏介绍,起重机事业部人员“被离职”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不续约;第二种方式是让一线员工参加“质量培训班”,停岗培训。“每天上午参加军训,下午上课,周末放假,发给你60块钱一天的保底工资,逼着你主动离职。”
&&&&愤怒员工:2011届“一刀切”
&&&&据了解,此次“裁员”主要面向2011届的研究院入职者,涉及800多名人员。
&&&&2012年仲夏,一年前毕业进入三一集团各地一线研究院所的800多名年轻人,带头掀起了一场反对三一“变相裁员”的斗争。三一重装研究院的年轻工程师吴宇飞向记者表示,大家已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证明所谓“裁员”并非空穴来风。
&&&&吴宇飞提供了一个在6月29日他和其他200多名重装研究院的研发工程师们共同收到的一则通知,内容为“当您接到这封邮件,您已被列入优化30%的人员名单之内,请于7月2日(周一)之前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和培训。”
&&&&吴宇飞表示,因为之前就对关于裁员30%的风声早有耳闻,何况这个通知没有任何关于培训目的的说明和人员界定标准,所以他们都拒绝签字参加培训。
&&&&而在上海三一重机的同仁,已先于沈阳同事在6月26日接到通知,以转岗的形式“进行培训”。
&&&&“6月初,各个研究所所长就曾透露,对2011届入职的工程师"一刀切"。到了6月26日,我们接到通知要在7月2日无条件转到车间,岗位表都画出来了。”上海三一重机研究院一位机械工程师告诉记者。
&&&&从三一重工裁员事件看工程机械行业寒冬
&&&&经济之声评论员侯杰表示,从三一重工裁员事件可以看出整个工程机械行业正在经历着寒冬。
&&&&从三一重工裁员30%的消息被媒体公布后,其股价就开始加速下跌,目前已经创出近三个月来的新低。虽然三一重工方面随后对裁员事件进行了辟谣,说“这只是正常的人员流动,公司成长性良好,没有必要大规模裁员。”但各界其实很清楚,目前宏观经济层面,国内房地产调控不放松,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的动作没有出现;国际上,全球经济下滑尚未止跌,欧洲多米诺骨牌一张张在倒下,如此环境之下,工程机械行业举步维艰。据专业人士的研究,从2009年开始,工程机械便走下坡路,今年,整个行业周期则处在了U型底部,有些企业已经停产,停产部分占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总产量的20%。
&&&&根据机械行业调研报告显示,6月工程机械销量预计下滑幅度降至20%左右。在未来几个月的淡季中前期需求疲弱的态势仍将持续,企业开始准备“过冬”。整体而言就是机械行业订单需求下滑,行业的悲观预期不断蔓延。
&&&&而就三一重工裁员的事,一位机械行业内的人士表示,虽不能说出裁员的准确数字,但是按照机械行业整体情况来看,30%的裁员应该在情理之中。
&&&&其实工程机械行业也好,其中的龙头企业三一重工也好,正如上面所说,最近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三一重工一季报显示,利润仅仅增长了5.3%,但应收账款却高达201亿,而账面资金也仅为不到69亿元。三一重工的经营困境、资金面紧张程度可见一斑。
三一重工裁员风波背后:告别人海战术(12.7.11)
尽管三一重工(600031.SH)高层站出来解释“裁员门”事件,并且给出了多种理由,但是裁员的消息仍然被快速传开。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调查,三一重工裁员风波背后,与公司过去几年的战术有很大关系,与同行相比,三一重工正式员工数量和薪水明显高出许多。
“当行业遇到巨大的下行压力时,由于人力成本较高,三一重工动作较大。而许多公司以前采用大量劳务工,现在不用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不算裁员。”一位行业分析师告诉本报。
人均产值之比
本报查询几家工程机械企业数据显示,在同等规模的行业企业中,三一重工的员工总量对应营业收入比例,要高出许多。
以中联重科(000157.SZ)和三一重工这两家最大的竞争对手为例,据两家集团的网站介绍,三一集团实现销售802亿元,集团拥有员工近6万名;而中联重科员工人数近3万人,但2011年其下属各经营单元实现销售收入竟高达850亿元。
三一集团在介绍中,直接指出近6万员工是集团总人数。而中联重科则并未明确表示近3万人是否是集团总人数。
据两家上市公司的2011年年报,三一重工上市公司截至去年年底,总人数为51827人,去年营业收入为507.76亿元;而截至去年年底,中联重科上市公司的人数为28833人,营业收入为463.23亿元。
从这两组数据看,三一重工的人数要远高于中联重科。据此测算,三一重工去年平均每位员工创造的营业收入为97.97万元,而中联重科平均每个员工创造的营业收入则高达160.66万元。
还有一家公司——徐工机械(000425.SZ),同样具有很强的对比意义。2011年,徐工机械营业收入为312.57亿元,在职员工总数为16605人,这意味着,平均每位员工创造的营业收入为188.24万元,远远高于三一重工,也高于中联重科。
“十一五”期间,由于工程机械市场预期很好,各家企业都在大力扩张和“招兵买马”,尤其是三一重工在行业“挖墙脚”出了名,并且这一战术非常有效,尤其是挖掘机领域,市场份额逐渐超过了卡特彼勒、小松、斗山等外资品牌。
一个从斗山离职的员工告诉本报,过去几年,在工程机械市场非常好的时候,斗山的员工流失非常严重,工作一两年时间就被国内企业挖走了,尤其是三一重工。国内企业由于这几年扩张迅猛,员工数量激增。
“三一重工员工的待遇比同行要高出不少,所以比较容易挖人,但是流动性也大。”接近三一重工的一位人士告诉本报。
劳务工VS正式员工
对于员工离职率要高于同行,三一重工内部人士解释称,表面上看,三一重工的人均产值要低于同行,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相对而言,同行其他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使用了大量的劳务工,而这些劳务工并没有算在职员工之列,在市场好时,这些公司会招大量的劳务工,而市场不好的时候,就不用这些劳务工,所以也不存在所谓的裁员现象,而三一重工员工都要与公司签署正式劳务合同。
上述分析师也认为,许多国有企业都有非合同工,这些人不在在职员工之列,相对来说,三一重工与员工之间一般都要签署正式劳动合同,更为规范一些。
三一重工的上述人士解释称,为了保证和提升公司产品质量及研发优势,公司更愿意让员工稳定下来,如果是劳务工,产品质量可能很难保证,而从公司长期发展来看,对于正式员工的培训也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尽管三一重工人均产值低于同行,员工离职率要高于同行,但三一重工毛利率却是同行业中最高的。2011年年报数据显示,徐工机械的毛利率为21.10%、中联重科为32.54%、三一重工为36.5%。
知情人士透露,影响几家企业毛利率的原因之一是三一重工的零部件一般都由企业自己做,而其他企业许多都交由关联公司去做,存在一个利益输送的现象,削弱了毛利率,这些关联公司的人员当然不会算在上市公司中,所以三一重工虽然人数多,但毛利率在行业内是最高的。
全行业的挑战
由于不同企业在过去几年采取的策略不同,目前应对困境的方式也存在很大不同。
不只是三一重工在削减员工数量,根据行业人士透露,工程机械行业也有其他公司在裁员,但是该人士并未透露具体是哪家公司。
据上述分析师介绍,事实上,从去年年底开始,行业内已经陆续有一些公司对员工数量进行控制,或其他方式降低人力成本,一般都采取低薪放假、提前带薪休假等方式,直接裁员的并不多。
卡特彼勒旗下公司一位销售人员告诉本报,公司并没有裁员,不过公司人力资源部要求提前休假的比较多。
裁员、提前休假这些现象,陆续在工程机械行业内出现,主要缘于市场需求的低迷,公司资金链普遍变得紧张起来。
今年主要工程机械产品产销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挖掘机、推土机、汽车起重机、压路机、摊铺机前5个月累计销量的降幅同比超过30%。
今年前5个月,工程机械重点企业集团营业收入1527亿元,全行业收入2000亿元,同比下降9%;利润总额为138.05亿美元,同比下降20.34%。
三一重工裁员为快速扩张埋单(12.7.11)
“迟到、考试不及格、卫生不达标都裁掉,工资砍掉30%后还要拖欠,逼迫员工离职。”三一重工一位员工愤怒地说。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三一重工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随着国内整个工程机械行业需求下降,行业持续低迷,三一重工裁员、降薪的消息也不断传出。这也更多地暴露出该企业大规模扩张后库存增加、现金流减少等问题。
据媒体报道,此前三一重工内部人士透露,公司将裁员30%。虽然三一重工相关负责人公开予以否认,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员工被迫离开公司。
一些被辞员工称,很多人都是因为一些小缘由被辞退。上班时间睡觉、驾驶室卫生没打扫干净、累积旷工三天等都成了被辞退的原因。
让另外一些职工下定决心离开的,则是三一重工推出的“工资改革方案”。这个方案被三一重工的相关负责人描述为是由传统“计件工资制”的多劳多得向“综合工资制”的优劳优得转变,目的是均衡淡旺季工人收入,推动精益制造能力提升。在实施这一方案后,许多人的工资都少了很多。
三一重工还通过员工转岗方式,致使更多的人离开公司。比如,将研发人员送到一线车间当钳工、下料工、焊工。
一些受到影响的职工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裁员,而且还是无成本裁员。
对于裁员质疑,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称,公司今年在人力资源战略上有较大调整,同时压缩了招聘规模,导致员工人数有小幅下降,但没有大规模裁员。
三一集团人力资源副总监戈峰提供数字显示:截至2011年末,三一集团的员工人数首次达到6万人,而到今年6月30日,员工人数是5.7万人,减少了3000多人。
三一重工方面称,员工减少主要是由于销售改制等原因导致的。上半年,两部门由员工直销全面转向代销,相关子、分公司的员工全部转制成为代理公司的员工,涉及员工人数超过3000人。
戈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每年都会有10%左右的人员流动,今年上半年,公司正常流动减少的员工为3000人左右,与去年基本相当。不同的是,由于行业下滑导致工作机会减少,员工主动离职比例下降,而由于考核而被动离职的比例有所上升。
唐修国认为,这些被动离职的员工,大都是因考核等级为C类而被淘汰。
在裁员风波的背后,实际上是整个行业和企业不景气。
从去年4月份开始,伴随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不景气,我国工程机械市场开始出现持续低迷现象,在此前,该行业曾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数据显示,继前4个月持续下滑之后,今年5月份主要工程机械压路机、装载机、推土机和挖掘机销量同比分别下滑29.70%、25.77%、29.90%和23.92%。
市场不景气,企业之间的价格战也随之而起,一些企业不得不降低产品价格,以刺激销量。
据了解,以往国内工程机械的销售主要以融资租赁和银行按揭为主,客户需要支付20%~30%的首付,才能提取设备,但是进入今年上半年,不少公司开始以零首付方式销售,在下游企业资金收紧、无法支付余款的情况下,坏账大量增加。
据报道,根据2012年一季度财报,三一重工实现净利润28亿元,但应收账款达到201.23亿元,是其净利润的7倍以上。
从经营业绩来看,今年工程机械行业整体下滑近20%,而国内市场占三一重工主营收入接近90%。业内人士认为,三一重工在目前的环境下,将不得不过苦日子。
在今年一季度,三一重工的海外业务增长超过6成,成为增长主力,但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原有海外订单完成之后,三一重工可能同样将面临海外扩张的瓶颈。
需求放缓,让三一重工此前扩张的产能无法得到有效的消化,库存增加不可避免,且压力会越来越大。而这也是目前国内整个行业存在的问题。
有分析认为,此次裁员是三一重工为此前的快速扩张埋单。但是,市场好时就疯狂扩张,而市场不好时就先拿裁员应对的行事方式有些不负责之嫌。
三一重工被爆即将大幅裁员30% 受累地产与市场(12.1.10)
在问鼎2011年度《福布斯》和胡润富豪榜的“双料首富”后,梁稳根和他的三一重工在2012年开年却不得不面对大幅裁员和降薪的尴尬局面。
三一重工昨天被曝大裁员、大降薪。三一重工内部消息人士称,三一重工即将裁员30%,工资改革方案则砍了一半多的钱。一名三一重工的销售人员向北京晨报记者证实了裁员降薪的消息,“制造部和总部会有些影响,销售靠的是业绩说话,所以影响不大。”
三一重工的迅速崛起曾经造就了一批富豪,除了新首富梁稳根外,还有7人挤进中国富豪榜前500强。不过在基础建设投资下降和房地产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三一重工难免受到影响。“三一重工的崛起得益于城市规划的发展,现在房地产等行业调控,三一重工已经过了黄金发展期。”一名业内人士表示。而本该在去年年底上市的三一重工H股也被延期,有消息称,三一重工H股搁浅是因为境外路演遇冷和现金流急剧下降。
馆藏&42328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车间优秀员工事迹材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