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收购了siemens?()a.联想 20c6a0b8cdb.华为c.三星

ROM数量:690
人气:18197
ROM数量:144
人气:3050
ROM数量:407
人气:10332
ROM数量:923
人气:17041
ROM数量:0
ROM数量:0
ROM数量:254
ROM数量:1725
ROM数量:87
ROM数量:123
ROM数量:1725
ROM数量:254
ROM数量:88
ROM数量:123
[救砖教程]
[救砖教程]
[救砖教程]
[救砖教程]
[救砖教程]
[救砖教程]
[救砖教程]
[救砖教程]
ROM数:625
下载:3967703
ROM数:493
下载:3030250
ROM数:436
下载:2509012
ROM数:260
下载:2200080
ROM数:398
下载:2145060
ROM数:440
下载:2024148
下载:2012001
ROM数:311
下载:1896278
ROM数:473
下载:1374672
ROM数:390
下载:1327529
ROM数:625
下载:4912384
ROM数:311
下载:3460428
ROM数:493
下载:3393410
ROM数:436
下载:3056117
ROM数:398
下载:2894650
ROM数:473
下载:2451664
ROM数:440
下载:2447282
ROM数:260
下载:2265908
下载:2012001
ROM数:112
下载:1867858
ROM数:625
下载:3907041
ROM数:493
下载:2999912
ROM数:436
下载:2472268
ROM数:398
下载:2406122
ROM数:260
下载:2265908
信壹网络旗下产品三星在华反诉华为专利侵权 索赔1.61亿元_网易财经
三星在华反诉华为专利侵权 索赔1.61亿元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三星在华反诉华为专利侵权 索赔1.61亿元)
继先后在深圳、美国、福建泉州起诉侵权之后,三星终于作出反击,在北京起诉华为侵权,索赔1.61亿元。北京知识产权法院21日晚宣布,近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受理了三星电子株式会社诉北京亨通达百货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侵犯专利权纠纷六案,共计索赔1.61亿元。三星电子株式会社诉称,其为“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随机化小区间干扰的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记录活动图像数据的方法和数码照相机”等六件专利的专利权人,其发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北京亨通达百货有限公司销售的华为Mate8、荣耀等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分别使用了其专利权。三星电子株式会社认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亨通达百货有限公司的行为侵犯了其专利权,为此诉至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要求两被告停止生产、销售、许诺销售等侵权行为,并在其中两个案件中,分别主张赔偿经济损失和合理支出8050万元,共计1.61亿元。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进行审理中。在三星起诉华为之前,早在今年5月份,华为就宣布在美国加州和中国深圳同时提起对三星的知识产权诉讼,要求三星就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对华为进行赔偿,涉案专利包括涉及通信技术专利等。此后在7月初,华为终端公司将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作为被告起诉到泉州中院,要求5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同时要求惠州三星、天津三星和三星投资公司连带赔偿8000万元,并承担华为终端公司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50万元,泉州中院已经立案。相关图集
商业传奇 No.45 爱立信:如何被华为超越?
提及爱立信,很多中国人的第一反应是,爱立信手机。实际上,作为瑞典的一家老牌企业,爱立信是由一家修理电报仪器的店铺发展之跨国企业集团,是全球规模的移动通讯设备商。伴随瑞典及欧洲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经济大潮中一波三折,从早期生产电话机、程控交换机发展到今天的移动通讯设备商,爱立信的业务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领先的提供端到端全面通信解决方案以及专业服务的供应商,爱立信拥有全球超过35%的GSM/GPRS/EDGE市场份额,以及40%的WCDMA市场份额,其无线通信网络被世界上各大运营商广泛使用和部署。作为移动通信标准化的全球领导之一,爱立信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波折,甚至陷入泥潭。爱立信是如何行至今日的,面对当前颓势,爱立信该如何破局,其破局之策能否发挥作用?如何突破来自中国的华为、中兴的“围剿”?本期商业传奇一国一企之瑞典篇,我们将带您一起走进这个伴随瑞典一起成长的企业——爱立信。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5E05BN40025.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5E05BN40025.jpg
爱立信公司
公司名称:爱立信公司外文名称: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总部地点:瑞典斯德哥尔摩成立时间:1876年创办人:Lars Magnus Ericsson业务地区:全球代表人物:Leif Johansson (董事长) Hans Vestberg (CEO)经营范围:移动通讯解决方案、电信系统和设备公司性质:上市公司(纽约和斯德哥尔摩)年营业额:358亿美元 (2012年)、340亿美元(2013年)员工数:13万(2012 年底)影响力:爱立信的电信设备和业务营运目前覆盖全球多余18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全球超过35%的GSM/GPRS/EDGE市场份额,以及40%的WCDMA市场份额。爱立信在IMS和软交换领域都保持着领先地位,也是世界最大的提供专业电信服务的公司,是移动通信标准化的全球领导。除瑞典外,爱立信在美国,英国,德国,爱尔兰,芬兰,意大利,匈牙利,加拿大,巴西,印度,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等地设有子公司。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jpg
爱立信最初是一家修理电报仪器店铺
爱立信最初是一家修理电报仪器的店铺,由拉斯·马格努斯·爱立信(瑞典语:Lars Magnus Ericsson,年)于1876年创立。创业之初,爱立信主要从事修理电报机及其它电器仪表,爱立信以其非凡才能、饱满精力、精炼手艺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迅速设计并生产出一系列改进的设备。一个值得一提的例子,就是用于铁路系统的爱立信自动电报装置。爱立信以其优质的工作和优良的产品在当地赢得了广泛赞誉,并很快得到来自消防、警察和铁路运输部门的众多公、私机构的订单。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6NC5BN40025.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6NC5BN40025.jpg
追随者”转移主要业务
1877年,美国生产的电话机开始进入瑞典市场,管当时电话机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种奢侈品,但爱立信以其超人的洞察力觉察到,一个全新的充满前途的产业即将诞生。爱立信从西门子买来一些电话,研究其构造(之前他曾在西门子学习),迅速掌握了电话机制造技术,并于1878年11月推出了爱立信自己的电话机,成为新技术和西门子等的“追随者”。由于爱立信设计的电话机经济耐用,很快就赢得了大量订单。适逢电话网络在斯德哥尔摩迅速发展,爱立信把公司的主要业务转为生产电话。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7B85BN40025.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7B85BN40025.jpg
与贝尔竞争 挑战中赢得第一次辉煌
1880年,美国的贝尔公司利用在美国生产的设备在斯德哥尔摩、Gothenburg、Malmo、Ndsval和Soderhamn建立了瑞典首个电话网络。这对爱立信来说,形势异常严峻,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的设备可以和贝尔产品媲美,那么爱立信公司将面临失去瑞典整个国内市场的危险。面对如此形势,爱立信在1881年的一次招标案中勇敢地站出来挑战贝尔,爱立信电话因“更加简便、耐用、美观”而中标,这向世人展示,爱立信的技术和产品有能力和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竞争。从此以后,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爱立信始终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几乎没有出现过明显的衰退。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7NG5BN40025.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7NG5BN40025.jpg
爱立信国际业务取得进展
9世纪90年代以后,爱立信的国际业务取得重大进展。1892年与中国签订了第一个供货合同。1893年,爱立信电话机的产量首次超过10,000台。20世纪初,爱立信在手动式电话交换机的市场一直占领先地位,却较迟推出自动化的交换机。历史上世界最大的能接驳60,000条电话线的交换机,是由爱立信于1916年在莫斯科安装的。此外,20世纪初,爱立信分别在美、英、法等地设置办事处或分公司,国际业务拓展取得一定进展。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8DS5BN40025.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8DS5BN40025.jpg
爱立信高速增长中技术进步
爱立信公司经历过数次高速增长,同时也经受过数次危机考验。二战后,电话市场需求激增,爱立信率先成功研发了纵横制系统,并籍此提升了自己的市场份额,成为电信业公认的知名通讯公司。20世纪70年代初,电信业开始进入数字时代,爱立信经过不懈努力,研发出大受市场欢迎的AXE交换机。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长达10年的技术累积,爱立信的数字交换技术在行业中领先。随着移动通信的逐渐兴起,爱立信凭借技术优势开始赢得更多市场份额。20世纪90年代,全球通讯业进入了高速增长的数字时代。这一时期也是爱立信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爱立信的业务重心也由固定电话向移动通信系统转移,并在GSM/GPRS网络时代里获得了巨大成功,爱立信成为了无可置疑的通信业领导者,20世纪90年代,电信行业经历了一段爆炸式的高速增长,爱立信也保持了连续10年年均35%以上的快速增长。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9G15BN40025.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9G15BN40025.jpg
爱立信最擅长做“追随者”
从模仿贝尔的电话机到电话系统,到在中国市场上模仿摩托罗拉等从模仿贝尔的电话机到电话系统,到在中国市场上模仿摩托罗拉等,爱立信都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对其款式、体积和质量等方面加以改进并吸引到自己的客户,与市场领导者相安无事。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9TC5BN40025.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9TC5BN40025.jpg
专利技术为爱立信强势领域
爱立信一贯重视新技术和未来系统及产品的开发,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超过了同行业其它公司。资料显示,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均占公司全年销售额的15%-20%。举例而言,1998年爱立信的研发投入为37亿美元,相当于当年销售额的16%,爱立信还有专门的研究部,负责超前的研究工作。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AFU5BN40025.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AFU5BN40025.jpg
质量技术第一 标准引领行业
在爱立信公司最初的发展历史中,爱立信个人对于产品的质量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他总是为自己的产品制定出比当时外国竞争者高得多的标准,这种质量第一的观念常常使爱立信的产品标准成为整个行业的标准,这就为爱立信赢得最初阶段中国内地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海外业务的拓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声誉和影响。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AT95BN40025.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AT95BN40025.jpg
推行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策略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爱立信成功的关键是建立了一个以客户为中心和导向的灵活组织结构。为了更加突出客户和市场的地位,爱立信在各地区和全球两个层次上建立了客户负责制度。另外,企业执委会成员还分别就任于中国内地的斯德哥尔摩和国外的伦敦、达拉斯、迈阿密和香港的一个总部办公室,以便更有利地吸纳国际人才。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BG45BN40025.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BG45BN40025.jpg
爱立信的“中国游记”
爱立信同中国的接触可追溯到1892年。1894年,2,000部爱立信电话远渡重洋来到上海,翻开了爱立信与中国的合作篇章。1985年,爱立信在北京开设了其在中国的第一个办事处;1987年第一套移动电话系统在秦皇岛开通;1992年开始陆续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生产移动电话、移动设备;1994年成立了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部设在北京。目前,爱立信在中国已拥有一万多名员工,建立了24家办事处和10家合资企业,为中国用户提供全套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BQR5BN40025.jpg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BQR5BN40025.jpg
为何全球手机市场第三地位不保
自2000年起,受到全球经济萎靡的消极影响,通信业也出现急刹车,全球诸多大电信企业均受到严重冲击。爱立信也不例外,公司经营在高速增长10年后陷入亏损。在2000年,爱立信公司主要经营项目之一的手机业务移动市场全年亏损金额高达164亿瑞典克朗(约合17亿美元)。虽然爱立信公司所经营的电话交换系统业务给该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在移动电话方面,爱立信公司已远落后于诺基亚公司和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据Gartner Group的2001年第二季度手机市场报告显示,爱立信全球手机市场的第三位已经由德国西门子(SIEMENS)取代,西门子市占率仅为6.9%。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C915BN40025.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C915BN40025.jpg
爱立信展开“瘦身行动”
面对亏损,爱立信快速做出了应对:2001年第一财季,爱立信推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的“成本控制计划”,并实行了“瘦身行动”。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市场和行业的变化,爱立信开始了市场战略的调整,将公司的核心业务做了全面的优化与整合,爱立信将其手机生产业务交给代工公司,自己则集中力量于手机的技术研发、设计、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CRU5BN40025.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CRU5BN40025.jpg
索尼爱立信品牌诞生
2001年10月,爱立信集团的手机业务分离,与日本索尼(SONY)分别出资50%组建合资公司索尼爱立信(Sony Ericsson),将双方的手机业务进行合并。索尼爱立信公司总部设在伦敦,致力于开发并向全球用户提供2.5G和3G手机终端。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D9O5BN40025.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D9O5BN40025.jpg
曾有过的短暂恢复期
2003年第3季度爱立信宣告结束亏损,恢复盈利。随着全球通信产业回暖,爱立信之前的一系列战略调整显露一定成效,爱立信在全球3G市场上表现突出,占据了40%的3G WCDMA市场份额,在3G领域拥有无可争辩的全球市场领导地位,但是,手机业务市场竞争激烈,爱立信的策略仍然不能发挥力挽狂澜之势。至此,市场对爱立信的前途并不怎么看好。尽管一系列举措让爱立信可能短暂恢复盈利,但从长远看来任何恢复策略都是很虚弱的。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DU45BN40025.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DU45BN40025.jpg
2000年以后进入了多事之秋
似乎在2000年以后,爱立信就进入了多事之秋,官司、退出市场、业绩下滑、市场竞争等负面缠身,而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瑞典的昔日之星能否恢复昔日辉煌,外界多持悲观观点。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EA45BN40025.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EA45BN40025.jpg
收购事件:索爱成爱立信史上败笔
2007年后,受到市场上智能手机兴起的打压,公司生产的功能手机逐渐失去市场,加之市场营销不力和产品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公司经营一步步滑入亏损的泥沼。日合资公司索尼爱立信被索尼收购,交易完成后,爱立信彻底与索爱“分手”,索爱成为索尼旗下全资子公司,索尼爱立信遂改名为索尼移动通信(Sony Mobile),自此,爱立信从手机终端领域正式退出,转而专注于移动网络设备和通信专业服务,即2G、3G和4G移动通信网络以及通信市场专业服务领域。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EQV5BN40025.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EQV5BN40025.jpg
起诉事件:爱立信起诉中兴公司
2011年4月,爱立信在英国、意大利、德国三地同时向中兴提起诉讼,称中兴侵犯了爱立信GSM/WCDMA的部分专利,除要求赔偿外,还要求三地禁止中兴手机的销售,中兴对这一事情也进行了回应,称爱立信是在“专利恐吓”。分析认为,爱立信选择这样做,正是为了打击中兴在欧洲市场的快速拓展,通过限制市场进入,达到对设备市场保护的效果。双方最终和解。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FBQ5BN40025.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FBQ5BN40025.jpg
与三星的争议:三星赔6.50亿美元
爱立信与三星的争议,涉及三星产品所使用的爱立信拥有的多项关于电信技术和网络标准至关重要的专利技术,以及无线和消费电子产品中常用的其它爱立信专利发明,日,爱立信宣布,已与韩国三星集团达成和解,后者同意支付6.50亿美元,加上数年的版税,以了结双方之间的技术许可纠纷。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FQ65BN40025.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FQ65BN40025.jpg
没有了昔日辉煌,还能否回去?
乔布斯认为创新是无极限的,有限的是想象力,创新决定了你是领袖还是跟随者。没有了乔布斯,苹果是否还能延续辉煌? 已经成为业界普遍讨论的话题,同理,爱立信为何没有了昔日辉煌,还能否回去?恐怕形势并不乐观,分析原因主要与其策略等有一定关系。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GCI5BN40025.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GCI5BN40025.jpg
原因:模仿太多 创新不够
作为一个追随者,市场地位本来就是不牢靠的,特别是从其在原来的手机市场一系列模仿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就能看出这一点,虽然短期内能带来一定成效,但是从长远来看爱立信的模仿太多,创新似乎仍旧不够。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GRA5BN40025.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GRA5BN40025.jpg
爱立信公关策略方面有待商榷
爱立信公司把“质量高于一切”的观念视为最基本的经营哲学,但是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实在值得怀疑,比如手机质量问题、工厂火灾问题、利润下滑等一系列负面等均引起轩然大波,这对其后来发展确有影响。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HEI5BN40025.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HEI5BN40025.jpg
爱立信未抓准市场重点
当今之日,通信设备市场已告别了十几年前外企垄断高利润的时代,竞争态势正日益激烈,行业利润逐渐摊薄,逐步进入同质微利时代,爱立信在该主业之外,智能手机等方面探索均告失败,其收购策略、起诉对手等策略均未对挽救颓势起到过大作用。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HSG5BN40025.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HSG5BN40025.jpg
窘境中重组 净利仅有华为三分之一
日,爱立信通知其瑞典员工,公司计划减少在瑞典的运营,其中包括减少大约1550个职位,覆盖所有工作领域,包括销售、行政管理、研究与开发、供应和服务交付等。2013年,爱立信瑞典事业部的重组工作已经完成,此举将导致旗下1399名员工丢掉工作。作为全球最大电信设备制造商,爱立信正日益受到来自国内厂商如华为的威胁。年初时爱立信的财报显示,去年收入与华为相当,而净利润却仅有华为的三分之一。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IE35BN40025.jpg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IE35BN40025.jpg
爱立信苦寻新机
北京时间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爱立信周一宣布,该公司已同意收购英国媒体服务公司Red Bee Media(以下简称“Red Bee”)。通过这一收购,爱立信的服务将扩展至广播领域。借助这一收购,爱立信将能够利用通过上网设备增加视频消费的优势。收购中,1500员工以及遍布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的媒体服务和运营设施将并入爱立信,这将进一步加强爱立信的广播服务业务。如今,英国现已成为爱立信主要的全球媒体中心,但这对于爱立信这一电信运营商扭转颓势而言,恐怕作用微乎其微。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JFC5BN40025.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JFC5BN40025.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2/600x450_A05M0JU25BN40025.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2/t_A05M0JU25BN40025.jpg
图集已浏览完毕重新浏览
三星电子为什么衰落了?这是近两年多来,中国媒体比较关心的话题。无论是三星手机市场份额的一步步“败退”,还是三星家族的内斗,电视业务遇麻烦。作为当今世界最出色的电子制造商之一,三星在中国早已火了十多年。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涉足移动设备领域,更是在90年代后期开始,在中国疯狂的扩张。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韩国“第二政府”三星走入低谷,三星会成为智能手机时代的诺基亚、摩托罗拉吗?本期商业传奇我们一同来问诊三星,解开三星电子的衰落“迷局”。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8/600x450_AOAKG1RU5BN40025.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8/t_AOAKG1RU5BN40025.jpg
从2012年起,三星凭借定位于高端市场的大屏幕手机与苹果平分秋色,开始了三星电子的爆发式增长。截止2012年底,三星的利润率高达76%,这都要归功于移动业务的增长,移动业务部门也一下成为了三星最赚钱的部门。但“三星盛世”的崩塌只用了一年的时间。2014年,三星电子第一次连续三个季度营收下滑。今年年初,三星公布去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利润同比下降36%,全年运营利润总额为25万亿韩元,比2013年减少11.8万亿韩元,创2011年以来新低。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8/600x450_AOAKG2GH5BN40025.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8/t_AOAKG2GH5BN40025.jpg
PChome提供的数据表示,2014年1月三星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20%,但到了10月已下降至13.7%,与联想(10.7%)、苹果(9.4%)、华为(8.5%)、酷派(7.7%)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媒体报道,三星在2014年的滑坡或许是由许多因素导致的,但其中最主要的“肇事人”确是来自中国的制造商。中国的初创公司如小米、华为、联想、锤子等,似乎已经掌握了制造漂亮、高质量,且价格低于三星手机一半的秘诀。以小米为例,小米与三星都使用安卓系统,而鲜有三星的高价型号手机能做到小米做不到的。另外,小米在市场营销方面做出很多三星未尝试的方式——米粉们像果粉那样排成长龙,翘首以待购买产品。而小米的大部分营销依靠社交媒体和口口相传,不必像三星花重金进行广告攻势。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8/600x450_AOAKG3UH5BN40025.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8/t_AOAKG3UH5BN40025.jpg
除了来自中国军团的挑战,三星的“宿敌”苹果也对其优势展开强攻。回看韩国的智能手机发展史上,从没有一个国外品牌手机的市场份额超过20%,这一记录,随着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在韩国市场的热卖告破。据Counterpoint的统计数据显示,在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发布之前,苹果在韩国的市场份额不足15%。而在2014年11月之后,苹果在韩国的市场份额就上升到了33%,苹果大屏手机在韩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相反的却是三星的市场份额由原来的60%下降至46%,失去的正是苹果增加的那部分份额。这表明三星在本土的份额并非稳固如山,也有失守的时候。除了苹果对三星本土的威胁外,中国一大批新兴手机厂商在本土获得成功的同时,正踌躇满志地瞄向国外市场,从海外包抄三星。市场调研机构TrendForce的最新报告显示,尽管苹果、三星在全球市场仍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全球十大智能手机品牌中,有6家品牌来自中国。中国手机厂商华为、联想、小米以超高性价比的产品强力进入新兴市场;而在欧美市场,中国手机厂商也在步步紧逼,特别是在摩托罗拉被联想收购后,三星在全球市场将不得不面对来自中国手机厂商的压力。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8/600x450_AOAKG5ET5BN40025.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8/t_AOAKG5ET5BN40025.jpg
与盛世时期的三星相比,2014年第四季度三星移动产品的占比下滑7%。手机业务占三星运营利润的60%左右,三星手机走下坡路,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8/600x450_AOAKG6T45BN40025.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8/t_AOAKG6T45BN40025.jpg
三星在解释利润下滑的原因时称“系中国等市场积压了大量库存,为清理这些产品,其不得不提高营销费用,这增加了公司成本。”很显然三星压根不愿意承认业绩的下滑是由于中国本土品牌的竞争威胁,避开正相关的市场竞争说,反而说成是清理库存造成的营销成本增加。那造成三星手机业绩下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一、丧失大屏优势,被iphone 6当头一击二、智能手机大环境巨变,多元化战略,成三星累赘三、android的生态盈利能力不及ios通过以上三点的综述,造成三星手机销售颓势的根本原因在于中高端市场的失势,中国手机厂商的竞争压力占一部分原因,并非核心威胁。国品牌经过小米、华为、魅族的“越做越好”,一步步蚕食了三星在中国的份额。加上苹果的强势,三星的日子更艰难。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8/600x450_AOAKG8CR5BN40025.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8/t_AOAKG8CR5BN40025.jpg
人们普遍认为,三星的产品陷入了在高端和低端被苹果和小米分别夹击的旋涡中,产品乏善可陈,甚至后来居上的荣耀、努比亚采取的策略都比三星有新意。而在中国手机厂商崛起之时,三星还紧盯着苹果,对中国军团并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所以网易商业认为,三星的急转直下,是自己就没有找准“对手”。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8/600x450_AOAKG94C5BN40025.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8/t_AOAKG94C5BN40025.jpg
从下滑的数据来预判三星手机的失势,自然毋庸置疑,但不解的是,媒体上出现大量“中国手机成功干趴三星”、“三星和苹果正败给中国手机品牌”、“中国手机蚕食三星市场份额”等消息,仿佛三星真要被中国本土品牌的手机干掉一样。诚然,三星手机的业绩下滑,和中国手机市场本土品牌小米、华为、联想等手机厂商的激烈角逐有关联,但只是原因之一,并不至于构成核心威胁。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8/600x450_AOAKG9QD5BN40025.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8/t_AOAKG9QD5BN40025.jpg
安卓的开放,推动了智能手机的发展,也造就如今安卓阵营残酷厮杀的现状。当硬件利润薄之又薄,厂商为了寻求安全开始谋划建立一条属于自己的“护城河”——生态。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到目前为止,安卓阵营下并没有出现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就算巅峰时候的三星也没有实现这个愿望。没有闭合生态圈防护,又同在安卓阵营,三星的领地不断遭受其它安卓阵营硬件厂商的侵袭在所难免。面临本土失守,在全球份额遭受蚕食的现状,如果三星在今年不能一挽颓势,绝地反弹,那么三星帝国将非常危险。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8/600x450_AOAKGAK95BN40025.jpg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8/t_AOAKGAK95BN40025.jpg
三星移动业务在美国的成功反而成了与韩国总部之间的嫌隙。有消息说,三星在美国越成功,与总部间的关系就越复杂。美国团队感到,他们的杰出工作换来的反而是苛责,而不是获得更多信任。在2012年的最后三周,三星派了一飞机的高管飞往移动业务在美国的总部达拉斯,进行了一次未事先宣布的审计。身处达拉斯的员工们不得不对移动产品的营销材料进行彻查。他们被指控对销售数字作假、行贿媒体以及其他影响公司形象的严重行为。将三星品牌提升至与苹果相提并论的那个美国业务部门,却瞬间因为他们的工作受到了惩罚。这样的举动直接扼杀了想把美国团队的成功复制到其他地区的希望,虽然2013年仍然是三星的收获之年。但2014年,警钟开始敲响。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8/600x450_AOAKGBCO5BN40025.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8/t_AOAKGBCO5BN40025.jpg
三星电子的典型商业手法是:找到在世界市场上有销路的产品之后将其作为企业的主攻方向,集中资金从全世界挖来技术人才,集中一点突破,以增加产量薄利多销的手法挤压竞争对手的市场,扩展自己产品的销路。但三星电子这种发展模式有一个致命的地方,就是缺少内涵和支撑,三星电子产品的加工设备以及不少关键零件都无法自产,另外韩国也没有像日本那么发达的拥有优秀加工技术的中小企业,不得不依赖日本厂家,这就埋下了在现在威胁到自身发展的祸根。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AOC6SRVI5BN40025.jpg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9/t_AOC6SRVI5BN40025.jpg
三星是一家典型的世袭制家族企业,其家族成员在高层管理人员中的比例超过10%,并通过内部交叉持股,使家族成员掌握着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在决策机制上,三星采取“铁三角”的模式,李健熙就是这个三角的顶端,拥有中央集权制的强大权力。李健熙开口时,几乎无人敢说一个“不”字。鉴于李健熙依然牢牢控制着三星的一举一动,李在镕还没有充分的空间和机会去施展能力。即便如此,他10年前的惨败经历仍然让人记忆犹新。即使抛去这些,“大企业病”的问题也根深蒂固,创业难守业更难,富三代李在镕未来表现如何还是未知数。三星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研发和市场的主导地位能否保持,有赖于三星现在和未来的经营管理和领导团队。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8/600x450_AOAKGCO55BN40025.jpg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8/t_AOAKGCO55BN40025.jpg
持续几个季度的业绩下滑,导致唱衰三星的舆论失控,有关三星盛世危机的言论不绝于耳,更有甚者认为三星将重蹈诺基亚的覆辙,但从三星目前的出货量看,这些舆论不免有些危言耸听。要知道,此刻的三星依然以7810万的全球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的宝座。(Gartner数据)电子产业观察家刘步尘认为,三星近一年的低迷状态并不是其历史发展中的最大低谷期。不管是1987年李秉喆时代走到尽头,1997年,三星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负债高达180亿美元,几近破产,还是2008年三星集团领导人李健熙因贪腐问题辞职,离开其一手打造的“三星帝国”。三星都通过领导力行、结构重组等方式在危机中重振。形成目前的局面,主要是因为三星没有重视到中国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而且这些品牌实力比起前几年已有较大提升。如果三星不及时推出符合目前中国市场的低端机型,那么三星手机的颓势还将一步恶化。而面对目前的下滑局势,三星也开始了降低利润率、高管降薪等战略战术上的调整。所以,分析人士认为,三星的业绩下滑不能简单内地认为三星将成为下一个诺基亚。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8/600x450_AOAKGDID5BN40025.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8/t_AOAKGDID5BN40025.jpg
电子产业观察家刘步尘认为,形成目前的局面,主要是因为三星没有重视到中国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而且这些品牌实力比起前几年已有较大提升。三星应及时推出符合目前中国市场的低端机型,实现高中低端产品的全面覆盖。而面对目前的下滑局势,三星也开始了降低利润率、高管降薪等战略战术上的调整。所以,分析人士认为,三星的业绩下滑不能简单内地认为三星将成为下一个诺基亚。从整体形势来端倪,三星持续几个季度的业绩下滑,已经显现颓势,如果不思变,三星的未来将会无比惨淡。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8/600x450_AOAMDNP05BN40025.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8/t_AOAMDNP05BN40025.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8/600x450_AOAKGE665BN40025.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8/t_AOAKGE665BN40025.jpg
图集已浏览完毕重新浏览
任正非:猪养得太肥了 对华为不是好事
“猪养得太肥了,连哼哼声都没了。科技企业是靠人才推动的,公司过早上市,就会有一批人变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他们的工作激情就会衰退,这对华为不是好事……员工年纪轻轻太有钱了,会变得懒惰,对他们个人的成长也不会有利。”这是华为创始人兼掌门人任正非的一句名言。对于华为为何不上市,在《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中给出了答案:不是技术,亦不是资本,唯有客户才是华为走向持续成功的根本。华为要培育亲客户的文化,而非亲资本的文化。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7/600x450_99PBCQLV0AK00025.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7/t_99PBCQLV0AK00025.jpg
宗庆后:娃哈哈不缺钱,目前没有上市计划
宗庆后表示娃哈哈不缺钱,目前还没有上市的计划。宗庆后认为,上市融资要对股民有个交代,要给股东比较好的回报才行。而上市会稀释股份,员工回报将变少。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7/600x450_99PBCR4F0AK00025.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7/t_99PBCR4F0AK00025.jpg
王卫:办企业的根本目的不是赚钱
对于顺丰有没有上市融资的打算,王卫这样回答: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回到宗教信仰上来,我认为,做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我是想做成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可以实现我的价值和理想。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7/600x450_99PBCRD00AK00025.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7/t_99PBCRD00AK00025.jpg
老干妈:坚决不上市 那是骗人家的钱
之前曾有一些政府领导建议陶华碧,可以帮助“老干妈”公司借壳上市,融资扩大公司规模。陶华碧一口否决,她回答:“什么上市、融资这些鬼名堂,我对这些是懵的,我只晓得炒辣椒,我只干我会的。”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7/600x450_99PBCQ9D0AK00025.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7/t_99PBCQ9D0AK00025.jpg
方太创始人茅忠群:企业不上市 不打价格战
茅忠群说:“其实不上市就是为了自己能够真正的静下心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发展,因为上市公司会受很多的影响,股价涨跌,业绩公布,投资方对你指手画脚,例如每个季度都要交报表,可能到时为了销售的利润不得不采取短期措施。上市和不上市其实差距还是比较大。”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7/600x450_99PBCS3G0AK00025.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7/t_99PBCS3G0AK00025.jpg
立白集团董事长陈凯旋:立白不缺知名度
“上市的目的一般来说有两个:一是提高知名度,二是融资。”立白集团副总裁、首席新闻发言人许晓东曾坦言:“而这两点我们暂时都不需要。我们现在天天打广告,也算是家喻户晓的品牌了;至于资金,我们是业内第一家款到发货、打破行业三角债的企业,所以资金很顺畅。”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7/600x450_99PBCRPA0AK00025.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7/t_99PBCRPA0AK00025.jpg
图集已浏览完毕重新浏览
本文来源:TechWeb
作者:麻晓超
责任编辑:王文华_NF5982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想 20c6a0b8cd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