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市场经济价值观社会发展对女性价值观的影响

经济社会学视角中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经济社会学视角中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价值观与经济发展
  摘要:价值观作为一种对事物的心理偏好,通常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经济发展中,除了具有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外,价值取向还能够对经济发展质量产生影响。2005年,我国提出建设两型社会的新型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文对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的文献进行回顾,指出传统发展价值观及存在的缺陷,并阐述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可持续价值观的政策效果。结果显示,可持续价值观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正面的作用。 中国论文网 /3/view-4164605.htm  关键词:价值观 经济发展 两型社会   一、价值观的内涵   Kluckhohn(1951)最早定义了价值观:对事物是否“值得的”的看法,能够影响人们的选择和行为,他将这种看法称为“价值取向”。Rokeach(1973)[1]深化了价值观的概念:一种信念,它使得主体会选择最可取的方式行动。Hofstede(1980)[2]认为价值观是对事物偏好的心理状态。Schwartz(1999)[3]认为价值观是心里倾向,引导主体对事物进行评价、选择。   总结研究者对价值观概念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价值观是行为主体对事物的评价的价值准则,它通过主体的选择、行为方式体现出来。价值观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是生产生活的指南针。   价值观在指导人们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1、价值判断的标准。价值观是人类认识累积的结果,它包含了人的自然、社会属性,即对自然和社会的看法。也就是说,价值观是人们对自然、社会中事物怎么样、是否值得的判断的集合。   2、人类活动的内在动力。认识指导实践,人类的活动也受到意识观念或价值观的指导,价值观为人类活动设定了目标,也激励人们为达成目标付出努力。   3、人类活动方式的决定因素。人类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类的活动不断地对自然界和社会产生影响。价值观不同,决定人类行为方式的不同,对自然界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不同。好的价值观,往往促使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坏的价值观则破坏和谐。   二、价值观与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对于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者普遍认为价值观指导经济活动,经济实践促使价值观不断更新。研究者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Adam Smith(1776)[4]从“经济人”假设出发,指出,市场经济只有在共享的价值观,即信守契约、履行支付承诺、尊重市场伙伴的基础上才能正常运行。换句话说,价值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John.S.Mill(1848)注意到信仰、道德等因素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他认为,道德能够促使劳动者提高劳动效率,而经济状况又通过社会关系作用于道德和信仰。他建议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道德品质。Alfred Marshall(1890)[5]认为,除过利己心,经济竞争主要源于人们某些特定的价值观念。   Weber(1904)[6]讨论了工业革命发生在西方而不是中国的原因。他发现,资本主义精神促动了工业革命在西方发生,而儒教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Huntington(1996)[7]对文明冲突的研究为韦伯命题提供了理论支持。Ralph Linton(1943)的研究成果表明,与财富积累有关的价值观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Lipset(1981)讨论了价值观与腐败的关系。Ingelhart和Barker(2000)发现了文化差异与经济差异存在密切的关联。   Schumpeter(1934)分析了价值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认为,传统习惯会阻碍创新和技术进步,进而影响经济发展。Myrdal(1968)[8]在考察南亚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时指出,与宗教关联的传统价值观阻碍了经济进步,需要对这种阻碍因素的形成基础进行大变革,才能形成新型价值观念。Fairbanks和Lindsay(1997)通过对企业进行调研,发现企业内部的价值观和态度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首要因素。Amartya sen(1999)的论证表明,强有力的价值观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高效运行。他还对发展中国家提出建议,重视道德品质和其他补充性的价值观。   Hayek(1978)分析了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承认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接着剖析了文化进化的过程,最后得出结论,文化变迁通过价值观的传播影响到经济发展。North(1994)[9]认为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有紧密的联系,他对意识形态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举例南美洲国家忽略自身文化价值观特点,照搬西方制度,没有出现经济高速增长。   国内学者对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也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价值观与经济发展是否有关联?价值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本文仅介绍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王能昌(1996)[10]对中国现存的价值观进行了总结。根据对象不同,将中国的价值观分为:民本位、权本位、钱本位、欲本位和己本位五类。   陈春英等(1997)[11]主张根据经济状况将发展进程进行阶段划分,分析每个阶段价值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们将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和价值观更新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郭熙保(2001)[12]赞成对经济进程进行划分,他采用了另一种划分法,基于人们对经济发展内涵认识的变迁,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分成了五个阶段。   孙德明等(1997)[13]较早的研究了价值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他们构建了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发现:价值观与经济发展是协同演化的关系,社会构型在二者起传递作用;时势的变化促使价值观念发生变迁。夏振坤(1998)[14]分析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文化价值观因素。他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观源于西方,但生产关系却继承了传统文化。张军(2004)[15]主张沿价值观→制度变迁→经济发展的路径讨论传统价值观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他认为在经济转轨时期,价值观对经济制度的变革具有深远影响。   三、传统发展价值观及缺陷   (一)传统的发展观   1、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这里说的传统发展观指的是西方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自Adam Smith后很长一段时间,西方经济学理论将发展观视为这样一个过程:工业化过程即经济发展过程,经济发展过程即财富增长过程。因而,西方经济学讨论经济发展时,只重视生产力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市场机制能自发实现经济发展。Fritjof Capra(1989)曾这样评价早期的西方经济:一切活动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追求更多的财富。   2、先经济后环境的发展观   西方经济学一些学者认为,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为经济建设让路,只有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的确,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创新、发明在西方国家不断涌现,经济加速发展,人们的财富水平极大提高,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在对财富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西方学者和民众才开始关注生态问题,于是“优先经济发展,再治理污染”的发展观念应运而生。   3、零度增长的发展观   生态危机、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这些问题。其中,部分学者的观点比较独特。他们收集了大量数据,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子系统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增加不能补偿因此产生的资源、环境成本。他们作出预测,如果继续优先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最终会破坏生态平衡,以致社会的灾难。因此,他们建议,改变旧有的发展模式,树立新的发展价值观,以经济、资源、环境的均衡发展为目标,发展为“平衡稳定的社会”。按照他们的设想,只有人口停止增长,经济停止发展,环境才不致继续恶化,整个人类——生态系统才能处于平衡状态。他们的观点被称为零度增长论。   (二)传统发展观的缺陷   时代发展中,传统的发展价值观已然跟不上脚步。内在的缺陷是传统价值观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根本原因。   1、忽视资源、环境的资本作用   在指导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中,古典经济学、内生增长理论等等,都认为,经济发展是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的函数,资源虽是因变量之一,却能一定程度上被其他变量替代,而环境变量根本没有进入经济发展方程式。这种割裂了资源环境的经济发展理论指引人们在经济行为中忽略了资源环境的约束,只有面临资源环境威胁时才被动的改变。正是人们的忽视,在享受经济成果的同事,生态问题变得越发严重。   2、重视生产关系忽视生态关系   回顾中国或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普遍认为人与人间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因而备受重视。然而,经济与资源、环境间的生态关系却受到异常冷落。主要有几方面原因:(1)评价标准的选择。人们在评价经济活动的成果时,往往从效益、结构等方面进行,很少将资源环境作为标准;(2)人们仅仅将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要素,关注其经济价值,而忽略了生态价值;(3)孤立的利用资源、环境,忽略了生态、社会系统的联系;(4)长期以来,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奉行以经济优先的信条。当经济活动与生态约束冲突时,生态往往让位于经济。   3、忽视了整体利益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人都是理性的,任何经济活动都遵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个体利益的最大化最终会导致整体利益最大化。   实际上,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为主体利用有利条件,将不利条件外部化。例如,企业在选址和生产过程中,会选择距离原料地、市场较近的地区,而生产后将三废直接排放到自然界,不考虑生态后果。因而,没有监督与约束机制,只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模式对资源、环境系统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四、可持续发展观及政策效果   (一)可持续发展观   1、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评价客体及自我评价的标准,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根据时代及社会状况,建立适应时代和社会的价值观,是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资源、环境的不平衡发展,决定了本时代的价值观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观,指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价值观念。具体的说,是伦理道德内化为人性的一部分,引导人们在开展经济活动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平衡,协调生产关系、生态关系,满足人的需要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实现人自身的价值。   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主要包含三方面内涵:(1)经济可持续。经济可持续指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而进行适当规模的生产活动。(2)生态可持续。生态可持续指经济、社会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可持续首要认清经济、社会、生态的动态关系,树立平衡发展的观念。(3)社会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主要关注发展的社会公平、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参与性。首要创造人人平等、有发展权的社会环境。   2、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   对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分解,可以归纳出其包含五方面内容:   (1)代际公平观。代际公平观要求人们树立长期发展的理念,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考虑后代人的发展需要。这种价值取向改变了人的时间观念。传统价值观指导下的人们注重实效,关心眼前不顾未来,产生了生态危机。代际公平观注重面向未来,人们不仅维护自身利益,更要关注未来发展,为文明传递创造条件。   (2)代内正义观。只有代内正义,当代人才会考虑后代人发展的需求,实现代际公平。代内正义指每个主体享有平等的分配权和公平的发展权。任何主体的发展不能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需要消除社会剥夺。有人认为,再分配不利于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分配方式,假如以教育、营养的形式,可视为对未来人力资本的投资。   (3)全面发展观。全面发展包含两层涵义:一是物质生活发展的同时,人的精神世界也得到发展;二是经济要发展,自然、社会也要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因而需要抛弃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的传统发展观念。   从现象还原到本质,全面发展要求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在各种需求之间建立协调关系。   (4)共同发展观。全球化使得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成为每个主体面临的共同问题,任何主体不可能孤立的存在,生态破坏的后果由所有主体共同承担。因而,所有主体都应该从整体利益出发,对自身行为进行矫正,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另外,基于整体利益,主体间应该加强合作、协调。   (5)创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面临最大困难是发展的长久性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除了控制发展规模与节约资源开发外,重要手段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践证明,科技进步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保证了经济快速发展。另外,制度创新,在协调生产关系、生态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而,应该树立创新发展观,推进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   (二)“两型社会”建设效果评价   1、协调度评价方法   基于效益理论和平衡理论,系统协调度能够反映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效益理论指经济、资源、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综合效益最大;平衡理论指经济、资源、环境效益处于平衡状态,即帕累托最优状态,此时,表现出复合效益。本文以三者效益的平均值表示综合效益,效益积的立方根表示复合效益。   经济、资源、环境的效益可由下式计算得出:   公式(1)   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可由下式计算得出:   公式(2)   其中,:系统的协调度;:经济效益水平;:资源效益水平;:环境效益水平。   参考相关文献,本文将协调度划分为七个等级,如表1所示。   表1 协调度等级的划分   2、评价指标与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经济、资源、环境的属性特点,以及分析的需要,构建了经济、资源、环境发展协调度指标体系(表2)。该指标体系包含14项二级指标,既包括正指标、也有逆指标。   本文选择年的数据对中国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水平进行研究。实证所需要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3、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   (1)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利用熵权法,计算得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标体系的权重,如表2所示。   表2 指标体系及权重   (2)经济、资源、环境效益   根据公式(1),本文计算出中国2001——2010年经济、资源、环境的效益,如表3所示。   表3 经济-资源-环境效益   (3)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度   将表3中的经济、资源、环境效益代入公式(2),可以计算出三者的协调度水平,其中资源系统的指标均为逆指标,计算时进行了逆向处理。   表4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   从表4可以看出,十年间中国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度存在三个特点:一是协调度水平偏低,始终没有达到初级协调的标准;二是协调度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三是2001年至2004年,系统的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状态,2005年后处于勉强协调状态。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一切为经济建设服务和让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急剧污染,从而造成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持续处于低水平的失调状态。1998年,中央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治理污染,例如对淮河和太湖进行治理。之后,中国的环境污染开始有效的控制,污染增加量逐步下降。由于起点低,尽管资源利用效率快速提高、污染排放相对下降使得系统协调度得到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计算结果显示系统协调度逐年上升,表明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型,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提高,重要原因是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中科技含量提高的带动。事实上,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建设创新型社会,中央政府始终强调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中结果还显示,2005年是个分水岭,之前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状态,之后处于勉强协调。并且,2005年后,协调度的增加呈加速态势。究其原因,2005年,中央提出建设两型社会,国家开始对资源利用和减排目标进行严格的控制。结果表明,中国的经济转型非常成功,正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中“建设两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功不可没。   五、结论   价值观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方式,经济效果也不同。2005年我国开始树立建设两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本文通过计算年我国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地协调度,发现十年间我国的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发展越来越协调。但是协调水平在2005年前后发生显著的变化,表现在两点:一是年协调度年均增加程度明显高于年增加程度;二是前一阶段处于轻度失调的状态,在开始建设两型社会后,协调水平上升为勉强协调。这一实证结果充分说明,新型发展观是经济向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Rokeach M.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M].New York: Free Press.1973   [2]Hofstede.G.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 [M].New York: MeGraw-Hill.1991   [3]Schwartz.Shalom H. A Theory of Cultural Value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Work[J].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3-47   [4]霍尔斯特·施泰因曼、阿尔伯特·勒尔.企业伦理学基础[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马歇尔著.朱志泰译.经济学原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M].1997   [6]马克斯·韦伯著.彭强、黄小京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陕西:陕西师大出版社.2002   [7]塞缪尔·享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8]冈纳·缪尔达尔著.方福前译.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9]道格拉斯·诺思著.厉以平译.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王能昌.现阶段我国社会五种价值观述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J].1996(4).12-14   [11]陈春英、王石宁、李贵岭.市场经济发展与价值观念变化.社会科学论坛[J].1997(3).42-45   [12]郭熙保.论发展经济学的新进展.理论月刊[J].2004(10).5-10   [13]孙德明、杨燕青.价值观念的协同运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研究[J].1997(9).72-78   [14]夏振坤.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论纲.夏振坤选集[C].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15]张军.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价值观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J].2004(3).1-4   作者简介:白涛(1984-),男,籍贯:陕西蒲城。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文化经济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的位置: &
论劳动价值观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优质期刊推荐大风号出品
男女平等价值观: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男女平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性别问题上始终秉承的价值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及舆论等多种方式坚持不懈推进男女平等。那么,什么是男女平等价值观?应该如何理解男女平等呢?“男女平等价值观”的定义男女平等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男女两性的人格与尊严以及两性在家庭和社会领域中的能力与价值、角色与分工、权利与责任、机会与结果进行认知和评判时持平等的态度和看法。简单地说,是一种具有平等理念的性别观。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认识:一、如何看待男女两性个体的人格、尊严、能力、价值?女性是具有独立人格、尊严、价值和贡献的社会主体1.男女两性人格与尊严平等无论男女,人生而自由平等。男女两性生理结构不同,但这不是两性社会地位高低、人格尊严贵贱的理由,在生命的尊严与人格上男女两性是平等的,他们都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也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人格与尊严平等是一切平等的基础,反对并消除任何领域基于性别的偏见和歧视,是男女平等的第一步。2.男女两性智力与能力平等真正将人与人智力能力区别开来的是个体差异而非性别差异。作为女性,有能力、也有权利对社会事务做出独立判断,对个人事务做出自主安排。大量研究表明, 两性智力与能力的差异并非人们观念中普遍认为的那样大。无论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甚至能力水平,不同性别间的差异远远比不上同一性别间的个体差异。社会上流行的女性不擅长逻辑思维,“女人智力与能力不如男人”等论断都是毫无科学根据的认识误区与性别偏见。3.男女两性贡献与价值平等女性同男性一样,都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都是对实现社会文明进步、国家繁荣昌盛有贡献的人。在现代社会,女性不仅是家庭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决策者与贡献者,更是活跃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各领域的半边天力量,还是人类再生产的主体,为人类种族繁衍做出了重大贡献。二、如何看待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男女两性是平等、和谐、包容、共享的依存关系1.尊重差异,平等依存男女两性虽然自然属性不同,但差异不等于差距,正是有生理构造不同的男性与女性,才会有丰富多彩、缤纷斑斓的美丽世界。男女两性不是对立、对抗的等级关系,男性不是女性天生的压迫者,女性也并非天生是男性奴役的对象,应该是平等互依、相互促进的伙伴关系。这里所说的“平等”,不是要求男女绝对均等,也不是女性向男性争权夺利、争资源、抢地盘,更不是把男性当成对立面进行歧视或敌视,而是主张在承认并尊重两性生理差异的基础上,消弭两性的社会性别差距,使女性与男性在家庭、社会各个领域实现角色与分工、权利与责任、机会与结果等各个方面的平等。2.携手前行,共同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两性精诚合作、携手前进。女性的解放与发展程度,不仅关系女性自身,还关系着男性的发展与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父权制度和文化不仅伤害和禁锢着女性,也束缚和限制了男性的解放与发展。女性不解放,男性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男女平等意味着两性共同的解放与发展。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不是女性向男性的“夺权复仇”,也不是以女性来代替男性、压迫男性造成新的不平等,而是旨在追求和实现男女双方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两性共同摒弃传统父权的陈腐观念,才能窥见女性解放的曙光。三、如何看待男女两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地位、贡献?男女两性同是平等文明和谐家庭的建设者1.家庭事务决策和家庭资源分配权利平等男女两性一方面是家庭建设的参与者与决策者,共同商量规划家庭的生产经营、投资贷款、购房/盖房、子女升学/就业等重大家庭事务;另一方面还是家庭教育、健康等基础性资源、房产股票等财产性资源以及父母财产继承的共享者。2.养家、持家责任平等一方面,挣钱养家是男女两性共同的责任与义务,男女双方都应该为家庭经济来源做贡献;另一方面,男女两性应共担持家责任,共同承担起养老、育幼、家务劳动等家庭照料责任,尤其是夫妻双方在传承家风家教、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包容的家庭关系方面,都应有以身垂范、言传身教的职责。四、如何看待男女两性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关系?男女两性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男女两性都是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主体力量作为社会人,女性和男性一样,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半边天力量。那种固守传统性别观念,借口女性应尽母职、承担家庭责任而主张女性退出社会、回归家庭的认识和主张,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2.尊重、肯定和认可女性人口再生产的社会价值对于女性为人类社会的繁衍与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及其在生育养育方面付出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全社会应予以充分尊重,并给予她们公正评价和合理补偿,不能使女性因履行生育责任而被限制和受到歧视。3.强化国家责任,保障女性发展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离不开广大妇女贡献智慧和力量。妇女的全面发展也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在男女两性发展实质上还存在相当差距的社会现实中,需要国家坚持不懈地在出台法律、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部署工作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男女两性的现实差异和妇女的特殊利益,更好地开发妇女这支重要的人力资源。大家都在看为城市代言,他们是认真的!除了这位江西鹰潭女市委书记,玩自拍的书记市长还有他们……从工厂学徒到复旦学霸到美国院士,袁钧瑛也有犯难的事:培养细胞难,培养子女难上加难!一位父亲的醒悟:有了女儿,我才知道如何疼老婆来源/性别研究视界作者/刘晓辉 马焱编辑/肖婷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中国妇女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价值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