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人在没喜欢一个人要说出来吗的情况下就可以远距离读脑,知道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好像有个手机就可以

为什么我在心里默读出来的想法别人都能知道,而且是一字不差的。
是有什么高科技的东西被人按在身上还是什么回事?
现在超想弄明白,我快疯了,所有隐私没了。
如果真是有什么高科技的东西被人弄在自己的身
(13条回答)
var sogou_ad_id=731549;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科学告诉你,为什么有人不相信科学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科学告诉你,为什么有人不相信科学
大脑是如何在气候变化、神创论和疫苗导致自闭症等问题上愚弄了人们
为什么有人不相信科学?他们不是“反科学”,至少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只不过,“科学”是合他们心意的观点。
本文作者:JacquelineShawn
(文/Chris Mooney)“人一旦确信了某个观点,就不会轻易动摇。如果你告诉对方,你不同意他的观点,他就不搭理你了。如果你把事实和数据罗列出来,对方就会质疑你的信息来源是否可靠。当你诉诸逻辑时,对方就搞不懂你在说什么了。”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在一篇可以用来论述气候变化否定论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拒不承认,正是如今众多的美国人对于全球变暖现象及其人为所致的事实所持有的态度。但这篇文章发表于20世纪50年代,在那时谈气候变化还太早了点,实际上,费斯汀格讲的是心理学中一个著名的案例。
费斯汀格和几个同事混入了“寻找者”(the Seekers)组织,这是芝加哥地区的一个小型的信徒(Xiéjiào)团体,其成员相信自己在和外星人交流。教徒相信一个叫“萨南达”(Sananda)的外星人,就是耶稣基督转世到另一个星球的肉身。该团体的领袖是热衷于 的桃乐茜·马丁(Dorothy Martin),她通过无意识书写将星际信息记录下来。
经马丁之手,外星人告知信徒末日灾难降临地球的准确时间:日。马丁的一部分追随者辞了工作、变卖家产,眼巴巴地盼着当大陆开裂、海水淹没美利坚时,一个飞碟会拯救自己逃离灭顶之灾。教徒甚至不穿文胸、拆掉裤子上的拉链,因为他们觉得金属会对航天器的安全构成威胁。(吐槽:真是在莫名奇妙的地方注意起“科学”!)
预言破灭时,费斯汀格和他的团队与这群狂热分子待在一起。首先,“上面的人”(信徒有时这样称呼外星人)没有现身拯救寻找者。其次,12月21日这一天平安无事。这正是费斯汀格等待良久的时刻:信念体系如今已经被事实瓦解,该教派的忠实信徒会作何反应呢?
一开始,寻找者教徒都在努力找个解释说法。不过很快,合理解释就出现了。他们收到了新信息,说在最后一刻,全人类都逃过了一劫。费斯汀格总结了一下外星人的新声明:“该团体成员彻夜端坐,他们散发了太多正能量,因此上帝最后将地球从彻底摧毁的悲惨命运中拯救出来了。”是寻找者他们坚信预言的强大意愿使世界免于被摧毁!
从那天开始,原本不乐意在报刊上露面、也不愿意布道的寻找者信徒开始传教了。“他们的紧迫感特别强烈。”费斯汀格写道,“他们之前深信不疑的事被彻底证伪了,这却让他们对自己的信仰更加坚定。”
寻找者教徒丢了饭碗,被报刊嘲讽,人们还尽量让他们远离思想易受影响的年轻人。尽管马丁的太空教派算是人类自欺欺人事例中比较极端的,但贴近生活的案例可不少。费斯汀格时代结束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大批新发现进一步显示出,人类先入为主的观念如何扭曲了人们的想法,甚至连那些人类自认为最理智、最合逻辑的结论都受到了成见的影响。这种所谓的 倾向,可以说明为什么对于证据确凿的事情,不同团体的看法却截然相反,比如气候变化、疫苗、死刑、总统的出生地点和信仰问题(没错,不少人怀疑奥巴马并非出生在美国,也有不少人认定奥巴马是穆斯林——译者注)以及此类种种。看来,希望人类能被事实说服是挺不符合事实的。
理性思考回避不了感性因素
动机性推理理论的基础,是:推理过程中其实充斥着感性因素(也就是研究人员常说的“情感”[affect])。推理和情感不仅仅形影不离,面对身边的人、事、观点时,人类肯定和否定的情绪会比意识思维更快跳出来;情绪产生的时间是毫秒级的,人类无法立刻意识到这些情绪,但它们的产生却被脑电图设备捕捉到。这并不是什么值得惊讶的事:演化中,人类需要对周遭环境的刺激做出快速反应。这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技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家亚瑟·卢皮亚(Arthur Lupia)这样解释。人类会排斥有威胁的信息,接受友善的信息。人类不仅将攻击或逃避反射(fight-or-flight reflex)用在对天敌的策略中,也用在对信息的反应上。
当人们以为自己在说理时,其实往往是在为自己所相信的观点开脱。
设想有这样一个人,她坚信神创论,最近听闻一则科学发现,说一个新发现的原始人类证实了人类的演化论起源说,这无疑在客观上对她的三观造成了冲击。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政治学家查尔斯·泰伯(Charles Taber)解释说,接下来她的潜意识就会对新信息产生消极反应,这种反应会引导意识头脑中某种记忆和联系的形成。“人们会想起那些与先前相信的观点一致的想法。”泰伯说,“这会让人们组织论证,质疑自己的所见所闻。”
换句话说,当人们认为自己在推理时,可能恰恰是在为自己相信的观点开脱。或者,用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提过的一个类比来解释这事儿也挺恰当:人类认为自己是科学家,但其实都在做律师的那些勾当。人类的“推理”不过就是达成一种预定目的的手段,这个目的就是打赢自己的“官司”,而推理过程中偏见随处可见。其中的一种被称为“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的偏见,即人们往往更加注意支持自己观念的证据和论证;另有一种偏差称为“不证实偏见”(disconfirmation bias),说的是人们会花过多精力去拼命拆穿或驳倒与自身观念相左的观点或论证。
这里面提到了太多的心理学术语,但放到人际关系问题中,这些心理学机制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我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另一半红杏出墙、不愿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个恃强凌弱的校园恶霸,对于那些感情上不甚相关的人,他们不会否认眼前明显的行为,但我会不遗余力地将这些行为做出另一番解释。这并不表示人类不想准确地认识世界,人类当然想了。这也不表示人类永远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我们当然会改变。只不过,除了准确性以外,人类还有其他重要的目的,包括确认一致性和维护自身感受。通常正是这些目的让人们即使面对事实,仍旧极不情愿改变自己的观念。
科学很容易被曲解
现代科学的诞生源于人类铲除这类主观错误的尝试,17世纪伟大的科学方法理论家弗朗西斯·培根将这种主观错误冠以“大脑的谬误”(idols of the mind)的称谓。即便单个研究人员容易深陷在自己的理论中,同行评议和质疑制度等更多个体参与的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保证最佳的结论最终能够脱颖而出。
但是,人类个体对科学给出的结论做出反应,这个过程完全是另一码事。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研究人员过度纠结于细枝末节并努力将不确定性降到最低,因而人们在阅读科学文献时极易曲解文意。将与其信念相关的科学数据摆在思想家或信众面前,无疑会让他们的动机性推理泛滥,场面就像小孩子进了糖果店而没有大人管束。
毫无疑问,很多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们对科学或者技术证据做出反应的方式,就是为自身已有的观念做辩护。中,支持和反对死刑的被试都看了一段2个虚构科学研究的描述,其中一个研究支持死刑,认为执行死刑对暴力犯罪、尤其是谋杀具有震慑作用,而另一个则反对这样的观点。两组被试也都看了针对2个虚假研究的方法的详细评论,从科研角度来讲,这两项研究的合理性旗鼓相当。但每一组被试都会对结论与自己意见相左的研究提出更多批评,而觉得结论与自己观念一致的研究更“有说服力”。
此后,科学家进行了很多其他的研究,调查人们对平权法案、枪支管制和等诸多问题的相关证据作何反应,都得到了类似结果。甚至当研究人员明确要求被试抛开成见、客观对待两方面证据时,被试者往往也做不到这一点。
直截了当的说服方式有时会弄巧成拙,在事实面前,对方不仅不会改变想法,甚至可能对自己的错误观点更加坚定。
人们并不是以曲解或选择性阅读科学文献的方式来支持自己现有观念这么简单。根据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丹·卡汉(Dan Kahan)及其同事的研究,人们对道德、社会秩序的根深蒂固的观念,能用来有效预测人们会认为谁才是正统的科学专家,并由此预测人们对争议性议题中的“科学共识”态度如何。
中,研究人员基于被试者的文化价值取向,将他们归为“个人主义者”或“社群主义者”,以及“阶级主义者”或“平等主义者”(这种分类方式多少有点过于简单,可以近似将阶级个人主义者等同于保守的共和党人,将平等社群主义者等同于自由派民主党人)。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要求不同实验组的被试帮好朋友判断气候变化、封存核废料、隐秘携带枪支法律(Concealed Carry,指以隐蔽的方式在公共场合携带手枪或其他武器,随身携带或者置于附近,比如背包或轿车里皆可)相关的风险。“这位朋友会告诉被试,他/她计划读一本与此相关的书籍,但想知道被试是否觉得作者是知识渊博、值得信赖的专家。”之后,研究人员会给被试一份编造出来的专家简历,该专家“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某所一流大学中获得了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如今在另一所精英高校任教。”接着,研究者会给被试看一段“专家”的书摘,其中,对该问题当前风险的描述或高或低、或有理有据,或只是推测性质。
实验结果非常明显,以全球变暖问题为例,当该专家的立场是全球变暖千真万确且是人为造成的时候,只有23%的阶级个人主义者认为作者是“值得信赖的知识渊博的专家”。但认可该科学家的专业见解的平等社群主义者则多达88%。将问题换成核废料是否可以安全地贮藏在地下,或者允许人们携带枪支是否能阻止犯罪时,研究人员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这种效应有时也会改变。在另一项研究中,阶级主义者与社群主义者会赞成强制精神病患者接受治疗的法律,而个人主义者和平等主义者则反对该法律。)
换言之,人们不相信科学资料的正确性,是因为其结论违背了自己深信不疑的观点,进而也就不相信上述几种情况下的相关风险。对于阶级个人主义者而言,他很难相信自己标榜的东西()可能导致危害社会的后果。反之,宣扬平等主义的社群主义者倾向于认为,自由市场有害、父权家庭会教坏孩子、人们管不住手中的枪。
研究中的被试并不“反科学”,至少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反科学。只不过,“科学”是合他们心意的观点。“人们面临灾祸了,这是一种糟糕的状况,不同的公民相信不同的文化认证系统,他们各持己见。”卡汉说。
继续阅读:
相关的果壳网小组
编译自: Medium,The Science of Why We Don’t Believe Science文章图片:medium.com
你可能感兴趣
“她喜欢我?”“她喜欢我!”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编程爱好者
依然坚持认为,将营销手段引入科普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不知道中医粉和反转控们会不会觉得这篇文章是在支持他们的观点。。。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104)
“她喜欢我?”“她喜欢我!”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编程爱好者
依然坚持认为,将营销手段引入科普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引用文章内容:信徒(Xiéjiào)团体看来这种表达方式要火
的确应该引以为戒
难得的前十
引用文章内容:如果我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另一半红杏出墙、不远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个恃强凌弱的校园恶霸后半句打错,“不愿相信”
慢慢地强势进驻前10
科普是普及大众能够接受的科学知识....
不明白,为啥“不相信气候变化”几乎与“不相信科学”划上等号?
用科学的理论去解释科学的科学之处
我总觉得不能说服人还是研究本身不够充分。如果是数学证明的话就不会有人不信了
知识不是真理。如果受者既不同化也不顺应,自然是不会接受知识的
我说眼熟呢,12年也有这么一篇文章,配图都一样,这算升级版?
典型的认知失调
比如。。。。(she hui zhu yi)?
引用 的话:我总觉得不能说服人还是研究本身不够充分。如果是数学证明的话就不会有人不信了想到那句“I see it, but I don't believe it”。。。。
好长……然后就不想看了……
不知道中医粉和反转控们会不会觉得这篇文章是在支持他们的观点。。。
想到一个词:现实扭曲力场……
所以我要变成瓦肯人。
引用文章内容:如果我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另一半红杏出墙、不远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个恃强凌弱的校园恶霸,不远应该是不愿吧
如果是纯粹的不相信,又该如何解释
愿意并尝试去更正自己观点的人才值得与之辩论,至于那些连证据都不想了解清楚的,由他去吧,他并不想知道事实,而是只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怪不得。。。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不信仰科学,也许这是我的偏执吧。
显示所有评论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春雨诊所App
扫描二维码
安装春雨诊所App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春雨医生公众号
小程序 春雨医生+
扫描二维码
无需下载快速问诊
我怕我说出来牛头不对马嘴,在那一直想应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提示:疾病因人而异,他人的咨询记录仅供参考,擅自治疗存在风险。
孙医生,我现在觉得自己口才比任何人都不好,觉得连一些没读过书的人,小学生,都比我说的好,而且我在说话之前有比较大的压力,我怕我说出来牛头不对马嘴,前言不搭后语,讲事情讲的不清楚明白,怕说的时候需要用词语用来不恰当,或多一会儿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出来,在那卡壳住了,在那一直想应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那种情形好尴尬啊……或发音不标准,还有自从得了这个焦虑状态记性很不好,有时想说话时知道自己记性不好,怕说的时候又想不起来以前的事,那样怎么说。还有我现在有时明明是想说的这样,却说成那样,说出的话与自己心里的想法相违背。还有明明在家乡明明知道家乡人都听得懂我说话,我说话不会很奇怪。却总有一种,在他们面前说话有当年在外地读书时那种口音独特另类的感觉,说话时嘴巴感觉说第一句话有点难张来,有时和他们说话时就会想我这样说的话他们听得懂,但如果外地人听到我说话,肯定就以为是另一种意思,有时可能我说一句土话他可能听不懂,不能理解我说的精彩的谈话。对我说的话没有与之陪衬的语句、表情。那样我说的话岂不是对牛弹琴,那我做的一切有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特别喜欢全四川的人都听得懂我的话,那样我说话才不会白说,不会没人回应我。那样才证明我这个人是存在的,我说的话有我说的话的立场,不管说的对与不对,别人听懂了我说的话才证明我这个人有灵魂,不然我觉得自己不能实现自身的用处,我的能力口才思想不会有用武之地,觉得我这个人是隐形的,不被人认知的,永远都是在暗地里发光不被发现的人。与本地人说话也有那种当年的感觉,怕说出别人笑我,对我说的话很敏感,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女,20岁)
陶慧杰医生
你好朋友!首先要声明的是我不是你说的孙医生。不知道你是否愿意跟我交流讨论你遇到的问题?
现在与外地人说话,总有怕别人听不懂我说话,笑我说话的感觉,不知道怎么回事?不管与外地人还是家乡人都有那种自己觉得自己没以前那么口才好了,就压抑自己的说话欲望,主要是顾虑的东西太多,其实内心是喜欢自己多说话的,因为不喜欢自己的生活太乏味,毕竟自己以前很活泼,口齿伶俐,爱说话的人。那件事都过去四年了,还是这样,不知道怎么了?
陶慧杰医生
你现在是在校学生还是已经工作了?在当地还是在外地?
陶慧杰医生
稍等下,有点事要处理。你有48小时的咨询服务时长的,有充裕的时间交流。
工作了,本地
陶慧杰医生
“主要是顾虑的东西太多”,你概括的很准确。不论是在哪里跟什么人说话,你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你的顾虑太多,影响了你的正常表达。同时你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特别喜欢全四川的人都听得懂我的话,那样我说话才不会白说,不会没人回应我。”其实这个要求是没有必要也根本做不到的,你考虑过么?
陶慧杰医生
你不管有多么高的语言才能,你只需要跟你身边与你交流的人把话说明白就可以,这样就能让人听得懂,能相互之间交流,就达到了言语的目的。这个说法你能接受么?
我考虑过,道理都懂,可是因为可能在外地读书时碰到的都是外地的同学,他们在我说话时所表现的笑我说话,学我说话,听不懂我说话,让我很不能接受,就自此有这个念想,可我知道,这是不现实的,可自己遇到了以前的事,加之有时遇到外地人那些,就觉得与他们语言不一样,觉得很烦,讨厌,让自己话都不知道怎么说,不知道该说他们那个地方的话还是自己家乡话,说家乡话的话交流有障碍,可我又说不来他们那个地方的话,自己又不想说普通话,真的很烦,有时自己遇到一些场景的话这种感觉就出来了,有时候又没有这种想法。觉得没什么?好奇怪
陶慧杰医生
知道这样一句话么?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能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么?语言就是交流的工具。
陶慧杰医生
你在外地读书时候因为说的是本地的方言,或者是带有方言特点的普通话,被同学笑、学,这样的做法在你的心理上留下了阴影,因此在遇到类似的情况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出来了,让你不知道怎么说好了,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么?
自从发生了过去的事,遇到外地人我都爱问他们听不听的懂我说的话,他们就算说听得懂,可我还是有那种怕他们笑我说话,听不懂我说话,学我说话的顾虑?
陶慧杰医生
是的,就是那个阴影如影随形的跟着你,让你总是顾虑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你无论是言语的组织能力还是表达能力都是很强的,但是你就是放不下那个顾虑,一直在纠结这个事,对么?
就是在遇到不管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都有那种感觉,怕他们笑我,学我,听不懂我说话,有时理智明知不管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的有些人听得懂我说话,但感性上就是有那种感觉。还有有时觉得自己都不知道说什么话了,是遇到外地人时或者本来有一群本地人在说话,想到有外地人在四川存在,想到现在和他们说话他们听得懂,可一旦遇到外地人就听不懂了,这种情况怎么办啊,我这个话不能适合每个地方,就很焦虑。
其实,我明白,他们当时的做法不是在嘲笑我,可我就是不能接受,大家都那样做,人人都觉得我说话搞笑,听不懂。让我觉得我是孤独无助的,孤立无援的。我那时就不想和他们说话,因为我害怕他们的那些反应。最让我痛苦的是因为因为他们的那些做法,让我做出了措施,去迎合他们,为了让他们听懂我的话,不笑我,我每次说话前都要想想该怎么说,演习几遍才说出来,可能是太过关注这个问题的原因,让我有时候说话想的是那样说的是这样,有时发音发错,让我对语言产生了关注,认为自己有时要说错话,就更加稳固了自己说话前想怎么说的习惯,接下来,慢慢的,感觉自己语言能力下降,在那时的之前有老师同学说我表达能力有问题,以前我在家乡很多人说我能说会道的人,竟然被他们说那样,我感觉自己很委屈。后来,表达真的不好了,变得害怕表达,因为自己说话能力改变了。
最痛苦的事就是这个,无法容忍我的表达能力改变了,觉得没读过书的老年人,读小学的小孩都比我好,现在不敢与人交流,因为自己没自信自己的口才,说话时极不自然,随性,随心所欲,旁边如果有人在的话也怕别人听出我说话有问题,怕,压抑。
陶慧杰医生
其实你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本就没有改变的,你还是那个伶牙俐齿的女孩。只是你现在的顾虑多了,想法多了,因此就束缚了你。所以你现在要想改变这个阴影带来的影响,就不要继续重复那个过去的模式,也不要继续复述你语言方面有什么问题,你根本就没有什么问题,是你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得出的这个感觉让你产生了错误的印象。
有什么具体方法帮助我吗?
医生,我还是有个疑问,可为什么自从从学校回来后,有好多人都说我说话矛盾,表达有问题,说话东扯西拉,本来以为我所表达的是这个,又感觉我在表达其他,都不懂我真正想表达什么了。我也感觉每次说话时思维不是很清楚,清晰,所以表达出的话都有问题。
有时想用一个词语可就是把它说不出来,以前才不会这样
又比如看到什么,说话时用方言错误,不知道形容那个该怎么形容,要去思考一下,思考过后用来有时又是错的
陶慧杰医生
你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因为你在说话的同时还再做另一件事,就是对你说的话进行审查,修正,评价。
陶慧杰医生
人无法同时做的两件事你把它混在了一起,神经系统没有办法很好处理,就出现了别人说的情况。顾此失彼。
陶慧杰医生
你这样做的情况有很长的时间了,所以要改变也需要时间。而且这个习惯做法也需要有毅力才能改变。你要有心理准备的。
陶慧杰医生
现在开始,你要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顺畅的说出来即可,不管说的怎么样,不做任何评价。坚持下去,你会恢复到原来伶牙俐齿,能说会道的状态的。
医生,不好意思,今天上班去了,没有上线
陶慧杰医生
你好朋友!
顺畅是指只要能把话说顺畅,还是让自己自如轻松的方式把话说出来?
陶慧杰医生
在自己这里是轻松的说出你要说的话即可。
陶慧杰医生
不去修饰,解释,评价,整理。该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去考虑说得好不好。因为你是会说话,能说好话的。不需要考虑。
那么,我现在记性不好,我比如想说一件事,发生很久了,记得不是很清楚,需不需要先想一下经过才说。
陶慧杰医生
那当然了。这跟怎么说不同。说话要经过脑子,但是在说的时候,不评价自己怎么说,说的怎么样。
还有本来在本地读书时,到一个地方都能交到朋友,不是缺朋友的人,可到了外地,我没有朋友,在寝室里就算有时跟寝室里面的人一起吃饭,上街几个人在一起,但我们不是朋友,自己内心很孤独,渴望有朋友,形影不离的朋友。一起去的他们的话就能两两一对朋友,我却一个人。有时自己去吃饭时,特别怕见到他们看见我一个人,也怕其他同学看见我一个人,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是一个没朋友的人。因为在那没朋友,之后离开了那个地方,我对交朋友比较害怕,不知道该怎样与他们建立友谊?有点对那件事逃避的现象?遇到认识的人也怕与他们对视,常常假装看不到,与人插肩而过,也不敢与他们眼神交流,怕我盯着人家眼神交流,人家没盯着我那样好尴尬。在路上或上街很怕遇到认识的人,觉得如果看见他了,不知道说些什么,如果别人想跟我在那聊天,我都不知道聊什么,很紧张如果遇到认识的人的情形。这是怎么回事呀?
陶慧杰医生
你在人际交往方面需要注意的,因为你的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让你不敢跟同学有比较亲近的来往,这样久了,会让你在这方面感到自卑,也就有畏惧情绪。其实你渴望有朋友,但是还要躲避不敢跟他们有眼神的交流,这样怎么会有朋友呢?
之前在外地读书时,遇到的时造成了我的喜欢在心里想一下该怎么说话然后练习几遍才说出来,这样做的原因只因害怕说错了在心里做准备,这个改不改呢?
陶慧杰医生
这个可以适当的考虑的,说话前要经过脑子想一想,不一定需要练习几遍,因为有时候说话是没有等待的时间的。对吧?
嗯,那这个也要适当改一改
陶慧杰医生
人总是在不断的改变中得到提高的,所以要随时改变不合适的习惯做法,这样就能让自己发展的更好。
陶慧杰医生
能教我一些应对“我对交朋友比较害怕,不知道该怎样与他们建立友谊?有点对那件事逃避的现象?遇到认识的人也怕与他们对视,常常假装看不到,与人插肩而过,也不敢与他们眼神交流,怕我盯着人家眼神交流,人家没盯着我那样好尴尬。在路上或上街很怕遇到认识的人,觉得如果看见他了,不知道说些什么,如果别人想跟我在那聊天,我都不知道聊什么,很紧张如果遇到认识的人的情形的方法吗?
陶慧杰医生
你现在最好是先处理好怎么跟人交流说话的问题,这样你的表达别人就能听得懂,明白你的意思了,这样就能有交流的机会了。随着你可以跟你身边的人多接触,不要急于交朋友,因为朋友是自然而然的相处之后的自愿选择。否则你想跟人家交朋友,可是他们的想法你都不知道,怎么交往呢?
陶慧杰医生
好的,还有什么问题么?
医生,我得焦虑状态吃药好久了,大概有四五个月停药了,以前的症状好了很多,就是现在记性不好,头脑里爱突然跳出事情来想,我感觉不是自己想去想的,脑袋爱自己想事情,乱想,想了这想那,想了那想这,反正乱七八遭的,每天都要要去想什么鬼啊那些的画面,但一会儿就不想了,有时候又想,一天就想这种就一两次吧,其他的想就是一天到晚,好像控制自己就好点,不控制就有点严重。还有到了一个以前发生过的事的场景就会多概率的想起以前发生的事,头不跳动,有声音响,头有时很重,痛,很紧,这种情况还要不要去治疗?
陶慧杰医生
你停药是因为什么呢?是自己停的还是医生的建议?
自己停的,感觉吃着刚开始有效果,后来就吃了感觉没什么效果,想着吃了还是多久好不了,就想着伤身体就停了。
陶慧杰医生
你现在的症状对你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影响呢?
有一点,但不大
陶慧杰医生
最好是到原来看过的医院看下医生,做个检测,看看你现在到底是什么程度的焦虑,如果是轻度的,对生活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就不需要治疗,自己过注意调整心态也可以。
陶慧杰医生
好的,还有问题么?
其实我的记性不好这一点还是很影响我的
陶慧杰医生
你的其他的比如说话的事情,焦虑的事情,都解决好了,你的记性不好的感觉会逐渐的减少甚至消失的。
还有我不知道我是怎么了,有时心情很好,有时心情很低落又没为什么事情我都不知怎么回事?
陶慧杰医生
你不是有焦虑的情绪困扰么?这样的情况是情绪不稳定。先解决焦虑的问题吧。
陶慧杰医生
那么不早了,休息吧。
谢谢你了,医生。
陶慧杰医生
不谢,祝好!
猜你感兴趣
精神心理科 心理咨询师
春雨心理咨询专家团
扫码关注医生, 方便随时提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声说出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