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和星巴克在中国推出了什么产品,谁会更适合中国消费的发展

阿里巴巴中国站和淘宝网会员帐号体系、《阿里巴巴服务条款》升级,完成登录后两边同时登录成功。
星巴克VS中国茶馆,咖啡PK茶叶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欧洲喝咖啡还是根深蒂固的一种家庭消费习惯,人们都还习惯于在办公室和家里煮咖啡。而城市里的咖啡馆绝大部分都属于自发的、分散的、小打小闹式的自然增长方式发展,在广阔的咖啡馆市场面前,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1971年,星巴克在西雅图平民的传统市场区诞生。1996年,星巴克正式跨入国际,现在更以每一天这个地球上就多了3、4家星巴克的速度成长。这个发展历程,就像企业版麻雀变凤凰的传奇。  正是因为星巴克的崛起,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识了泛着温厚奶香的拿铁,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习惯在星巴克里小坐。可以说,星巴克造就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咖啡馆市场。  现在星巴克已经在中国最前沿的城市落地生根,而中国咖啡馆市场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从京城的国贸、西单到上海的新天地、淮海路,星巴克无疑赚得盆满钵盈。  看到了赚钱的机会,谁也不想放过!于是真锅、上岛等咖啡馆纷纷杀入,回想3年前,很多省会城市、二线城市都没有上规模、上档次的咖啡馆。现在呢?全国各地咖啡馆星罗密布。如果当初你成功赶上这股咖啡馆投资风潮,少说也能当个百万富翁。  喝咖啡,居然喝出了一个产业,居然喝出了众多品牌!  中国有上千年的茶文化,为什么没能喝出一个产业?为什么没能喝出品牌?  为什么没能喝出生意来?……  在都市的时尚前沿地带,为什么中国茶馆都只能节节败退?  于是就有了以下的一番讨论……  茶馆商机与咖啡馆商机共同的基石在于第三空间  人有第一空间,那就是家庭,那里是生活之所;人有第二空间,那就是公司,那里是工作之所;人还有第三空间,那里是精神栖息之所。灵魂不仅住在身体里,灵魂也需要一个物理的空间,个人的喜好、趣味与追求才得以像植物一样静静生长。我们所有纵横杂乱的人际关系都归于第三空间之中,这个空间只留给自己。  厌倦了家与工作单位两点一线的生活,人们在公共空间寻求安慰。在派对、旅途、网络、休闲场所、虚拟世界以及别人的空间中,我们疏离了旧的人际关系、旧的圈子和旧的活动空间,也不可避免地拉出了新的社交纽带、新的趣味和新的追求。这催生我们需要一种第三空间来调剂和分配不甘平淡的自我们。这种第三空间在哪里?部分富裕的人们用第二套房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它是属于自己、又不一定称之为家的所在,它是城市人居住的一次物质升级和精神备份,它是容纳个性、品质、精神流向和成就感的温室,它是真真正正的差异化生存。而对平常人来说,第二套房的门槛虽非每人都跨得过,第三空间的憧憬却应常驻在每人心中。  于是我们在第三空间里,释放工作压力,放松心情。我们在第三空间里,或谈情说爱,或老友重逢,或思考人生,或交流心得。  正是因为人生活中的第三空间具有非常大的商机和市场,于是出现了上海的“新天地”,台湾的“钱柜”,央视的“同一首歌”, 美国的“迪斯尼”等等。  我们看到星巴克通过为顾客创造第三空间,从而营造了一个全新的体验。在环境布置上,星巴克努力使自己的咖啡店成为一个舒服的社交聚会场所,成为顾客的另一个“起居室”,既可以会客,也可以独自在这里放松身心。在这种时尚且雅致、豪华而亲切的浓郁环境里,人们放松心情,摆脱繁忙的工作,稍事休息或是约会,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报偿。通过情景,星巴克来创造“体贴”。  通过对第三空间的探索和对星巴克氛围的分析,我们才能了解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根本原因。  而对于中国茶馆[坊]研究,也正是希望通过了解那些可以刺激顾客内心情感的细微末节,从而探索一条适合市场需求的发展轨迹。  中国茶馆[坊]与星巴克的差距在哪里?  对于星巴克的成功,有过很多的分析,就笔者看来,星巴克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两条:一是星巴克善于吸引消费者,这是咖啡馆的生意来源;二是星巴克善于管理,这是星巴克能够迅速扩张的根基。  经营获利能力上的差距体现在:谁能吸引时尚消费者、谁能制造时尚  作为一家拥有25年历史全球连锁店超过6000家的咖啡公司,星巴克(Starbucks)咖啡馆行业的楚翘。因此它在宣扬其咖啡文化和制造时尚方面有其独特的管理哲学和经验。  在中国星巴克的选址策略一直是在最繁华的商业区域开设咖啡馆。这大大有利于吸引商务消费者和情侣消费者这两大类消费群,由于这两类消费群本身就属于时尚的制造者和追逐者。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星巴克里有人在使用最新流行的手机接电话,有人在用最新款的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这种店内风景就在不断地制造照着星巴克式流行风。同时,从收入和支出角度看,这两类消费者关注的是星巴克的氛围,而非产品或价格。  从其良好的店堂环境看,星巴克迎合了现代人文化消费的需求,提高了商品(服务)的外在质量和主观质量,使商品(服务)的形象更加完美,顾客在听、看、嗅的过程中,产生喜欢的特殊感觉,作为提供产品与服务的星巴克真正把这种感觉传递到了顾客的心中。  因此对于星巴克来说,咖啡只是一种载体,通过这种载体,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氛围传送给顾客。这种氛围就是“浪漫”。星巴克努力把顾客在店内体验化为一种内心的体验——让咖啡豆浪漫化,让顾客浪漫化,让所有感觉都浪漫化,都是让顾客在星巴克感到满意的因素。星巴克主席兼CEO霍华德·舒尔茨说:“我们追求的不是最大限度的销售规模。我们试图让我们的顾客体会品味咖啡时的浪漫。”  正是星巴克定位于一间真正顾客至上的咖啡店,把满足顾客情感上的感受放在了第一位。现在,从销售咖啡到销售咖啡文化的星巴克,实现了以产品为中心到以顾客体验为中心的转换,这正是新经济的一个核心特征。于是,在星巴克,没有顾客再去关心价格、份量、质量这些原本在咖啡的产品经济模式中最直接的竞争要素,顾客要的就是情调上的体验。  而星巴克在营造其咖啡文化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每家商店都陈列着介绍咖啡历史的图片和样品,琳琅满目的袋装咖啡豆标着Java,FrenchRoast等字样,后面墙上挂着一幅古色古香的地图。开放式的吧台、友好而富有知识性的服务、工艺考究的咖啡器具、全木质的桌椅、清雅的音乐以及绿色为主的色彩基调,即使是一张餐巾纸,也配以简洁淡雅的色彩线条,让顾客一走进星巴克,就感受到它的独特,体验到环境氛围对自己的影响。  坐在星巴克门外的椅子上,膝头摊开一本书,咖啡在手,消费者能体会走在时尚前沿的浪漫。  看看中国茶馆[坊],我们就能感受到我们与星巴克存在巨大的差距,有多少茶馆能够表现时尚,有多少茶馆在表现文化的同时还能进行你所期望的消费者教育?  这种差距的结果就是中国茶馆[坊]的经营获利能力远不及星巴克的根本原因。
让千万商家找到您
感兴趣的产品
感兴趣的产品
感兴趣的产品
感兴趣的产品在中国做一个类似星巴克的新概念中国茶馆会不会有前途?_百度知道
在中国做一个类似星巴克的新概念中国茶馆会不会有前途?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我有更好的答案
来回忆一下你刚开始去星巴克的经历吧: 今天下定决心奢侈一次带妹子走进这家『高大上』的咖啡馆,要好好享受一下。 嗯,action。 坐下准备点单,哎卧槽,怎么没有服务员拿菜单?什么,要自己去吧台点? 点完了强装淡定的坐下来。 “先生您的卡布奇诺好了到吧台取一下谢谢”。 这么高端的地方连服务员都没有还要自己去取?! 坐下开始跟妹子聊天,不时用余光看看周围。 那俩人啥都没点怎么也坐在那聊天,脸皮真厚! 卧槽那个人要了杯免费白开水也在蹭网。 哎不对,好像服务员在吧台忙的死去活来的,她怎么知道我点没点东西?带着疑惑离开… 再次路过星巴克: 感觉星巴克装修的好高大上,上次带妹子来没仔细看,想再进去好好看看。 哎!怎么那边还有一个门。 嗯,我就假装路过,从这个门进去那个门出,真聪明。 于是再入星巴克,路过商品墙: 发现一个杯子好像也不贵,买一个吧… 杯子都买了,再喝杯咖啡吧,好像还有杯折… 星粉+1达成。。 所以去过了星巴克之后,遇到以下情形你第一个会想到哪里? 1.逛街累了需要找个地方休息。 2.跟朋友约见面等人。 3.跟朋友找个地方坐下来聊聊天。 4.朋友圈好久没发照片了 5.不想一个人呆在家,需要找个地方坐一下看书、工作。 6.非正式的商务会谈。 7.找个地方充电,临时有事找wifi。 8.找在星巴克认识的伙伴聊天。 … 你真是为了喝那杯三四十块的糖水的吗? 那么星巴克怎么就让你产生了这种冲动? 1.便利 (1)地点便利:几乎所有的星巴克都开在商场、写字楼的一层。 (2)菜单简单:基础饮品只有不到30款,除了一个特例(芒果西番莲果茶星冰乐),每款的名字控制在7个字以内。而且是没喝过咖啡的人也能叫上名字的,比如拿铁、卡布奇诺。食品更是没菜单,直接看着糕点柜点。 有心的人不妨去对比一下某动物咖啡馆,菜单带来的压抑感和陌生感扑面而来。 或是某大西洋咖啡,名字稀奇古怪还有二锅头? 你当是做阅读理解,谁有工夫琢磨你那是啥玩意? (3)统一:点单流程、用语、价格全部统一。 至少全国的星巴克。点单流程统一,有一套特殊的“专门术语”,无论机场还是商圈全国同价。 是为了降低学习成本。 当你去一个陌生地方,你可以对进入星巴克后的一切流程和得到的服务、饮料抱有固定期望。 所以星巴克是一个让你有归属感的消费场所。 2.无压力 (1)没有服务员,没有菜单,去吧台点单,wifi没密码。 (听朋友说美国的星巴克wifi有密码,厕所也要输密码,必须消费,求证真伪。) (2)不送餐:你以为星巴克配不起一个端饮料的伙伴? 伙伴很闲的时候也不会给你送。 这是星巴克最核心的竞争力:把除了吧台以外的所有空间让给顾客。 星巴克的内部标准是绝对不能打扰顾客。 所以是真正的空间、心理上的空间而不仅是物理上的: 除了收拾垃圾伙伴不出吧台,有很多座位是通过装修刻意避开吧台视线的。 不少店的商品墙都在吧台视线之外,业绩和伙伴工资没关系。 灯光晦暗、吧台繁忙。 你点不点单、点了多钱的东西伙伴看不着也懒得管。 一开始说到几乎所有的星巴克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入口。你可以不消费而很自然的把星巴克当普通商场的走廊从中穿梭,所以可以只坐下等人而不点单,甚至要杯白开水。 而且不需要脸皮多厚,星巴克自己的伙伴都不知道坐在那里充电蹭网的客人点没点单,还是点了喝完了?他们没有精力和时间闲着蛋疼去知道的,因为服务完全终止于你拿走自己的饮料那一刻。 相比于门口站着门迎,服务生目光如炬,像监视器一样做固定周期转动,随时准备冲过来为你做点什么的咖啡馆你愿意去哪个? 这样造成的效果就是:在寸土寸金的商场,有一些装修考究的『休息区』。有舒服的沙发,有办公讨论的大桌子。有空调有Wi-Fi有充电插孔,光线舒服还有爵士乐,旁边刚好有一个卖糖水饮料的小贩。那么,顺便去买杯糖水是不是很自然的事呢。 (3)公共座位: 星巴克里的座位基本上都是『公共座位』,不存在传统餐馆里一客一桌那种设计。 长条桌、长排沙发都是可以坐N人的。 双人的小桌子都摆放得很密集。 四人的沙发组,空间也宽到已经有人坐下时你坐在他旁边不会感到尴尬。 所以有人抱怨星巴克私密性太差。 其实设计时怎么可能不考虑正常说话的音量多大,周围的人能不能听到? 来咖啡馆就不是图清静的。清静的咖啡馆都倒闭了。 这个设计、这个距离就是让你一定可以听到旁边人的聊天内容 一方面你装的逼有观众, 另一方面搭讪不突兀。 3.安全 星巴克对质量的要求是我见过最高的。 所有物料、食品、杯子都有效期。过了效期一律报废。 卖不完的糕点晚上直接进垃圾桶,有监控。 定期有第三方QA检查。 为什么星巴克这么厉害?能考虑到这么多细节? 其实很可能只是歪打正着。这一套并不是为中国专门设计,而是全世界都是如此。 星巴克在欧洲、澳洲发展并不顺利,甚至可谓失败。 唯独在日本、韩国、中国这样的集体主义东亚国家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 这些国家太缺少一个不受消费歧视、不被服务员打扰的真正的『第三空间』了。 最后,消费,从来都不是理性的。 顾客细微的心理感受决定了消费选择。 不是拉个模型算一下市场回报率。 咖啡品质、茶的需求量都不是主要矛盾。 你能营造这些东西,满足上述需求。只要不卖白开水,都不会差。 去卖真正的茶? 君不见多少精品咖啡馆强行装逼、惨淡收场。 认真你就输了。。。
当然有可能火,事实上现在就有不少做的不错的新式茶馆.但要做到星巴克那样,难度还是大的。核心的一点原因是,茶和咖啡的差别是很大的.1. 口味:茶叶本身的品质要比后续的冲泡重要的多,这个权重比例要比咖啡高。2. 流程:咖啡店的咖啡比较容易标准化,比如星巴克就是通过标准化的咖啡豆,标准化的咖啡机和一系列标准化流程,星巴克并没有咖啡师。但茶馆做不到,拿到大量的标准化的茶是不可能的,至于泡茶流程,对于普通用户,是可以标准化的,就是依赖服务员倒进开水那种,对于这种研发机器完全没有必要:对于资深专家,也是无法标准化的,要依赖各个个性化的大师。至今没发现个性化的泡茶机器有研发出来3. 品牌:咖啡本身的品牌熟悉不强,普通用户的辨识度较差,连锁咖啡馆容易建立自己的品牌;而茶本身就有非常强势的品牌,茶馆比较难有自己品牌,容易沦为纯场所4. 定价:茶本身的特性是根据茶叶品质,一个品种多层定价。而这样的定价不符合一般用户的习惯,因为难以鉴别。而咖啡馆都是一个品种唯一价。5. 供应链:咖啡店开到一定规模,可以垄断供应链,控制种植基地,一种咖啡豆不同的调配,可以有不同的味道(星巴克就从云南大量采购咖啡豆);但茶本身不行,茶的调配空间很小,基本都是靠茶叶的原味,即使你大到控制一个著名茶场地,也没有意义,因为必须给顾客所有茶的选择性(你不能说你的连锁茶馆只卖你自己基地的碧螺春吧)6. 对于国内大众用户的享用门槛:你有了烘焙好的咖啡豆,要喝一杯咖啡,程序也是很繁琐的,需要器械和时间,咖啡店的咖啡机和咖啡师不是个人可以拥有的;但你有好茶叶的话,要泡一杯茶非常容易,几乎就是水壶、杯子和几秒钟,茶馆的服务人员不会比你泡的更好喝对于一般的用户,茶馆相对个人无优势,对日产生活的渗透率一定不如咖啡店。当然,对资深专家来说,即使同样的茶叶,据说也可以有很多变化,泡茶方法变化多端。这一点我们用户不了解,我们对茶的鉴别力有限。对于资深专家,你要的玩法,又回到无法实现标准化的问题。就和中医比西医一样,你可以描述出泡茶师的神奇,但无法量化基于上述原因,目前茶馆只在某些地方小范围连锁,做大的不多。另外,有些茶馆,掺杂了大量的餐饮概念,可以吃各种零食小吃。这种其实一样难,因为餐饮本身也是非常难连锁的。有几家,各店挂的名字一样,其实都是加盟的,而且内部装修都等不一样,很多三四线城市都有,这种不算是真的星巴克式的标准化连锁可能的方向:“要做连锁茶馆,个人觉得应该还是针对年轻客户群体,横向扩展,突破陈规,做创新的茶品,可以进入花茶、奶茶等领域,做标准化材料和标准化自动生产器械。”
我觉得,很有可能会火,还可能火到国外去,毕竟中国的文化对外国人太有吸引力了。说点认真的事现在有很多不错的新茶馆,但是和星巴克相比,还是有些困难的。最主要的就是茶和咖啡的区别很大。茶本身味道和水的比例非常重要,难度比咖啡要高。过程星巴克咖啡用的都是标准的咖啡豆,标准化咖啡机和一系列标准化过程。但茶馆不能这样做,没法做出标准的茶,泡茶的过程,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可以标准化,取决于服务员注入沸水的温度品牌咖啡本身的品牌大家都很熟悉,说起咖啡,就是星巴克。而茶本身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品牌,就是茶本身,但茶馆很难有自己的品牌,很容易被简化定价茶本身的特点是基于茶的品质,多层次的定价。这种定价不符合通用用户的习惯,因为很难识别。而星巴克的咖啡定价是一致的。对于国内用户来说,自己做咖啡,你需要有烤咖啡豆的机器,喝一杯咖啡,手续很繁琐,需要设备和时间,咖啡机和咖啡豆不是个人可以拥有的;但是你有茶,很容易泡一杯茶,几乎是一个水壶,杯子,几秒钟,你就可以有一杯茶,那你还去茶馆做什么,茶馆个人没有优势。当然,对于资深专家来说,即使是同样的茶也有很多变化,而泡茶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我们不知道,我们对茶的喜好是有限的。总的来说,如果可以做出文化,那茶馆是可以有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中国茶馆,你真的是星巴克的对手吗?
张海岚 /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14:59 来源:澎湃新闻
曾经有个说法:中国茶界的一个梦想就是能把茶馆做成星巴克。然而,还没等中国的茶馆变成星巴克,星巴克就真的要来中国开茶馆了。据界面新闻报道,今年,星巴克旗下的茶品牌Teavana将进入中国。初期,星巴克的门店将负责Teavana茶饮品的销售。这一消息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的茶馆圈高呼“狼来了”。我们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但是在北上广等主要城市,几乎没有年轻人可以去的连锁茶馆品牌。星巴克:不止有咖啡,还有茶自从1999年1月星巴克在北京国贸中心开设中国大陆第一家零售门店开始,“我不是在星巴克,就是在去星巴克的路上”一度成为中国都市白领间流行的经典广告语。短短17年,城市街道的转角处、写字楼的大堂里,透过大大的落地窗随时都能看到时尚的年轻人乃至越来越多中老年人坐在那里,三三两两聊着天儿、谈着事儿,敲击键盘,漫不经心地啜着咖啡,吃着糕点。这个有着绿色海妖logo的咖啡店凭借“第三空间”的概念(指 消费者在生活中除了家、公司以外,最常去的第三个地方),迅速打入传统饮料并非咖啡的中国市场。星巴克近几年在中国市场的迅猛发展有目共睹,2015年更是每18小时新开一家咖啡门店。而星巴克涉足茶界的雄心则早在2012年11月收购Teavana时表露无遗。2013年11月,首家专卖茶饮和轻食的茶馆“Teavana Fine Teas+Tea Bar”在纽约上东区开业,这是一家头顶Teavana logo但非常“星巴克”的茶馆。据悉,在美国市场上,Teavana正在成为星巴克一个重要的盈利增长点。Teavana茶吧。图片来自网络传统中国的茶馆什么样?可以说,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满足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的消费。而这样的公共空间职能,在现代化以前的中国,是由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来实现的。正如老舍《茶馆》中描述的那样,“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菜饭。”玩鸟的人们,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之后,要到这里来“歇歇脚、喝喝茶”。而除了茶客外,“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的,也到这里来。”这正是中国最普通的一个茶馆的景象。它们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并不仅仅是喝一杯茶的地方。茶客们在此谈天说地,上至国家大事下到街坊邻居,新闻、谣言漫天飞。来上一壶茶,一天的时光都可以消磨在楚河汉界里。上海人叫“孵茶馆”。即使自带大饼油条,也不会轰你走。剃头匠在这里理发,算命先生摆出挂摊儿,扦脚的、掏耳朵的都不耽误。在苏州的茶馆,花一块钱,还能得到自己的剪纸小相,当然听听说书先生口沫横飞或者看上一出《穆桂英挂帅》也是不错的选择。在老北京,“裱糊匠、厨役、瓦匠等手艺人,每日例于清晨赴茶馆儿喝茶,以备需人者往觅,至近午则散。”战时的上海,家家户户烧水不方便的时候,大大小小的老虎灶茶馆还承担了供应公共热水的职能,有些人甚至一早起来拿着牙刷脸盆就直奔茶馆。茶馆有时还有民间法院的功能。在江南地区,“吃讲茶”经常在茶馆里上演:产生纠纷的双方并不告官,而是邀请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在当地有影响的社会精英到茶馆里担当裁判,纠纷双方陈述观点,不着边际的茶客也会参与其中或做看客。被邀请的人随后进行调停裁决,理亏一方要接受理论的结果并承担所有茶资。如此看来,喝茶这件事本身并不重要,茶馆承担着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功能:餐饮休憩站点,休闲娱乐场所,社会交往空间,信息交流中心,商务洽谈所在,精神慰藉之地,民间自由论坛,社会俱乐部,家外会客室,审美博物馆,民众教育机构,文化活动中心,甚至是民间仲裁机构——简而言之,是老百姓重要的日常公共空间。老舍就把茶馆比喻成“窥视社会的窗口”。直到1980年代前,中国几乎各城镇上都茶馆林立。有句俗语称:“没有茶馆不成市。”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曾有这般描写,南京地区“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哪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在传统中国不仅较大的城镇设有茶馆,在交通要口、普通村落甚至“三家村式的小店子”,都可以寻觅到茶馆。茶馆构成了中国社会的细胞,形成了独特的茶馆文化。台湾:茶艺馆诞生自乡土回归运动这番景象在今天的大陆已难觅踪影。很多人如今更容易有这样的体验:要找一家物美价廉歇歇脚的咖啡馆,比找茶馆容易得多。比大陆更早接触全球化的台湾地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遭遇了这类问题。当时台湾的城市里满是酒吧、咖啡馆,西方流行音乐和美国电影。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认为:“这个时期,台湾无论在文化、思想、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以引进、探讨西方的思潮为风尚,但是来自的西方的意识和资讯,不免与传统文化产生冲突,就引发了中西文化论战。”到了7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感受到严重的危机感,产生了乡土回归运动,或称文化寻根热潮。70年代末,茶,被选作与西方的咖啡抗衡的象征,以惊人的速度在城市中流行起来。而“茶艺”的概念——为了区别于日本的“茶道”——也是这个时候提出来的。台北紫藤庐茶馆。图片来自网络于是,茶艺馆纷纷开张,把茶与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创建了不同于大陆传统茶馆的,富有文化并旨在提升生活审美艺术的新式空间形态。在茶的文化性方面——无论是空间氛围的营造(包括茶具、摆设、音乐、庭院设计),还是茶馆中人的服饰、举止,乃至繁琐的冲泡仪式——都使人们在茶馆消费的过程中,获得象征层面的价值远远多于物质层面。消费者在这里体验着美感氛围、情感想象、消费身份的认同。这种生活方式既不同于真正上流社会,也不同于工人阶层,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小资产阶级式“传统慢生活”的生活方式。到了1980年代,台湾八家茶艺馆成立了“大台北茶艺联谊会”,提出了“从咖啡厅到茶艺馆,从西方情调走进东方境界”的口号,可以看出当时台湾茶艺空间的自身定位,意欲引导大众从对西方文化的向往走向本土文化的世界。茶文化和茶空间在“复兴中华茶艺”的宗旨下创造了新传统。大陆:浮夸的茶馆如何应对星巴克?1980年代末期,台湾的茶艺文化复兴之风吹到了大陆,“茶艺馆”纷纷出现在各大城市街头。伴随着不久后开始的大规模城镇化进程,那些草根的传统茶馆加速消失。茶艺馆的高档奢华显然不是那些老虎灶茶馆所能比的。北京的老舍茶馆就曾出现1999元的茶套餐。泡茶的人也不再是提着长嘴壶迎来送往的“茶博士”,而变成了一个个端坐在茶台后面的温婉姑娘,她们通常都右衽布履,长裙袅袅,在接受了据说来自台湾的泡茶礼仪的培训后,迅速成长为第一代持证上岗的“茶艺师”。近些年茶空间、茶会所、茶课堂、茶会雅集之风更是甚嚣尘上:茶动辄产自700年以上的古茶树;主人往往是位历经红尘,如今包了山头种茶的“明媚女子”;茶具怎么也得是来自日本的“手作”南部铁器,最好还有出自大师之手的绝版紫砂;来客最好着中式服装,对襟盘扣大马甲。茶会上弹个古琴都已经不上档次了,现在流行的是尺八。至于花道、香道配合茶会,早已是默认的必备程序。最厉害的是,各种茶品鉴大师纷纷登场,每个人背后都有“从小在茶园长大”或“跟着爷爷开始喝茶”的好故事。真懂假懂不知道,但都能从单枞的十种分类开始讲起,然后指着桌上一排审评杯,教导茶客看汤色、闻气味、品味道、摸叶底,告诉你这是“存了十五年的熟普”,是“当年勐海茶厂倒闭时留下来的茶”,“好茶就是这个味儿”。于是一帮茶客心悦诚服拜倒在大师的长袍下,乖乖掏出真金白银如获至宝把早就发了霉的普洱领回家,还逢人便说:老师说了,好的熟普就是一股子烂抹布味儿。这就是今天的中国茶馆众生相,真的是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一家家“隐世小店”让你拿着百度地图都找不着,各种鬼洞、马肉牛肉(岩茶的产地分类)的区分让你眼花缭乱,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手打造的小罐茶,没点儿家底的还真别想凑这热闹。再看看星巴克咖啡馆,老老实实做大众生意,地址就在街头巷尾,上班路上可以买早餐,可以下午茶,下班后还能会友,平均消费30元上下,大多数老百姓都能承担得起。按此风格,可以想象的是,星巴克的茶馆不管卖什么茶、味道如何,依然会是属于大众的消费空间。既没有了传统茶馆的那股亲民可爱劲儿,又没有台湾茶馆“文化复兴”的真正土壤和氛围,自我标榜“中式生活美学”的大陆茶艺馆里那些浮夸的概念和品鉴,远离市井文化,游离在市民文化之外。缺乏市民空间的复兴和市民文化的参与,单单依靠商业包装下的复古和表演,这样的茶文化和茶艺馆能走多远?当星巴克的大众茶馆即将进军中国之际,我们不禁要问:中国茶馆,你真的是星巴克的对手吗?
责任编辑:张博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星巴克,Teavana,茶艺馆
评论(207)
澎湃新闻APP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报名星巴克中国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