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公务接待喝酒可以喝酒吗?

盘点《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四大亮点
当前位置: >> >>
盘点《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四大亮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日 20时11分   来源:新华社
【E-mail推荐
管住“吃”·管好“住”·管控“行”·管制“游”
——专家盘点《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四大亮点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新华社记者  孙铁翔  史竞男  崔静)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就规范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作出规定。有关专家表示,《规定》对公务接待中暴露的部分“顽疾”一一开出药方,呈现出四大亮点。
亮点一:管住“吃”——不得提供高档菜肴、香烟、高档酒水
“一段时间以来,‘大吃大喝’一度成为公务接待中最被社会诟病的问题,‘被接待’现象也十分突出,不仅造成巨大浪费,接待人员也为其所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巡视员林家彬说。
《规定》指出,工作餐应当供应家常菜,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和用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不得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
林家彬认为,《规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在短期内刹住“大吃大喝”的风气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看,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规范财务、财政支出等制度建设。
亮点二:管好“住”——不得超标准安排住房
“过去,一些地方由于怕慢待上级领导,经常超标准安排住宿,对于一些级别不高的领导干部也安排套间甚至豪华套间住宿,不仅造成严重浪费,还助长了奢靡之风。”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说。
《规定》指出,住宿用房以标准间为主,接待省部级干部可以安排普通套间。接待单位不得超标准安排接待住房,不得额外配发洗漱用品。
谢春涛认为,《规定》直指过去普遍存在的超标接待问题,对公务接待住宿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标准,甚至对配发洗漱用品都提出了明确规定,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亮点三:管控“行”——不得违反规定实行交通管控
“警车开道、超规用车、交通管控……这些看似‘有面子’的接待方式,实际上非常劳民伤财,根源是基层‘拍马’与被接待的上级部门形式主义的‘一拍即合’。”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学部副主任马庆钰说。
《规定》指出,国内公务接待的出行活动应当安排集中乘车,合理使用车型,严格控制随行车辆。接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使用警车,不得违反规定实行交通管控。
北京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林双林表示,公务接待讲排场、比规格,表面是风气,根源在制度。《规定》正是从制度着手,对公务接待出行的方式、规模、边界(是否与公务有关)、标准等都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一定会起到积极的效果。
亮点四:管制“游”——不得组织旅游和与公务无关的参观
“无论是公款旅游,还是公款娱乐、赠送纪念品或土特产品等超标准接待现象,公务人员都是打着公务的幌子多吃、多用、多占,这是一种特权思想在作祟。”马庆钰说。
《规定》指出,接待单位不得组织旅游和与公务活动无关的参观,不得组织到营业性娱乐、健身场所活动,不得安排专场文艺演出,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有价证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等。
“《规定》的出台针对的都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说明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扎扎实实地推进。”马庆钰建议,遏制公款旅游、娱乐等顽疾,还要加强监督问责机制建设,同时将巡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为《规定》的落实保驾护航。
 相关链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责任编辑: 吕佳多地出公务接待禁酒令 饮酒需纪委批!能挡干杯文化?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新疆近日出台的《自治区公务接待禁止饮酒的规定》提出,自治区范围内所有的公务接待一律不准饮酒。因外事接待和招商引资等特殊情况需饮酒的,报本级纪委(纪检组)审核批准。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布规定,要求在自治区范围内的所有公务接待一律禁止饮酒。记者梳理发现,近两年,浙江、黑龙江、吉林、江苏、湖南、安徽等省份已出台公务接待“禁酒”规定。
特殊情况需饮酒应报纪委审核批准
新疆近日出台的《自治区公务接待禁止饮酒的规定》提出,自治区范围内所有的公务接待一律不准饮酒。因外事接待和招商引资等特殊情况需饮酒的,报本级纪委(纪检组)审核批准。
《规定》还特别指出,所称一律不准饮酒,是指一律不得饮用任何人和任何单位提供的任何酒类。
省内公务活动一律不饮酒
日,中办、国办印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接待活动食、宿、行等关键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
随后各省份陆续出台本地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同时为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不少省份还针对公务接待提出“禁酒”要求。
相对于大多省份工作日午餐一律不准饮酒的规定,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浙江、黑龙江、吉林、江苏、湖南、安徽等省份已出台更严的公务接待“禁酒令”,即不分午餐晚餐一律禁酒。其中,黑龙江、吉林在2014年出台有关公务接待规定,要求省内公务活动一律不饮酒。
昨日,吉林长春市一名公务员坦承,公务接待“禁酒令”实施后,饭局都不再安排酒,也清静了许多,既减少了接待费用,也节省了用餐时间,“而且以前接待领导陪酒必喝多,身体也吃不消。现在有了不喝酒的充分理由,也不再为了推酒绞尽脑汁。”
含酒精饮料果酒也被禁止
目前出台公务接待“禁酒令”的一些省份,对于什么酒属于被禁止范围,也做出了详细规定。
今年7月安徽发布的《省内公务活动禁止饮酒规定》明确提出,一律不得饮用任何人和任何单位提供的酒类或含有酒精的饮料。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7月13日面向全省法院系统下发的《关于禁酒的八条规定》中,详细列举了被禁的酒品种类,“包括各类白酒、红酒、黄酒、啤酒、果酒及其他酒精性饮料。”
湖南省纪委驻湖南高院纪检组副组长、湖南高院监察局局长谭辉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务接待既包括工作日的公务接待,也包括休息时间、法定节假日的公务接待,《八条规定》要求禁止的饮酒,不仅包括用公款购买的酒水,还包括私人自带的酒水。
国企也被要求执行禁酒令
对于“禁酒令”的适用人员范围,新疆做出了非常细化的规定,包括了自治区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安徽则在上述适用人员范围的基础上,提出国有企业、国有金融企业和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也要参照该规定执行。同时还列明须禁酒的省内公务活动范围,如参加会议、考察调研、执行任务、学习交流、检查指导工作、请示汇报工作等。
各地屡现“夺命酒局”
日 湖南永州市长向曙光等人参加了由永州零陵机场迁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的公务接待用餐,喝了白酒,导致用餐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当晚非正常死亡,经司法鉴定系急性乙醇中毒继发重要部位出血而致死。之后,向曙光被免职。
日 四川省宜宾市林业局造林营林管理科科长卢刚按工作安排带队到江安县检查造纸原料林基地建设情况。当晚的接待就餐过程中,检查组一名工作人员饮酒后意外死亡。
日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地税局一名年轻干部,在陪同上级部门领导用餐时饮用了白酒,因呕吐物堵塞窒息死亡。
各地禁酒令
自治区范围内所有的公务接待一律不准饮酒。因外事接待和招商引资等特殊情况需饮酒的,报本级纪委(纪检组)审核批准。所称一律不准饮酒,是指一律不得饮用任何人和任何单位提供的任何酒类。
除外事接待和招商引资等活动外,省内公务活动一律不准饮酒,工作日午间一律不准饮酒。
所称一律不准饮酒,是指一律不得饮用任何人和任何单位提供的酒类或含有酒精的饮料。
省内公务活动一律不饮酒,接待省外人员按《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执行,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不得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
省级班子领导和省直单位干部职工到省内市(地)及以下基层单位从事公务活动,就餐中一律不允许饮酒。
涉及外事接待,招商引资,接待海外华侨华人中的知名人士、港澳台政要及各界知名人士的公务接待活动,可按标准提供省内地产酒,绝不允许提供高档酒。
各地各单位和各级党员干部要切实做到省内公务活动一律不准提供各类烟酒。
省内公务接待一律不喝酒。
1 如何识别违规饮酒行为?
纪检部门明察暗访;到饭店可查消费明细
出台公务接待“禁酒令”的各省份都明确提出,纪检监察机关是监督查处违法“禁酒令”行为的主要部门,他们如何识别一场饭局中是否存在违规饮酒行为?
合肥市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对“酒桌办公”问题的查处上,主要是通过财务检查、审计和明察暗访等形式。
一名纪检部门的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透露,查处违规吃喝问题最集中的时间段,就是节假日期间,各级纪检部门会组成调查组,到饭店、会所等地抽查,“调查组的成员中,有当地的纪检工作人员,他们会调查发票开具情况及消费明细,还会向饭店工作人员询问了解。”另外,来自各界的举报信息,也是纪检部门对“酒桌办公”进行调查的主要依据。
今年端午节期间,安庆市各级纪委组成了28个明察暗访组,到饭店、旅游景点、农家乐、超市、垂钓园等场所抽查公款消费情况,查实问题9起、立案9人。南通市纪委近日也对145个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16家饭店进行检查,发现了42条问题线索,其中就包括接待前未审批、报支凭证附件不齐全等问题。
新疆此次发布的《规定》也明确,自治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会同督查、财政、审计、公安等部门,采取专项督查、联合检查、明察暗访、受理举报等方式,及时发现、查处违反《规定》的行为,对执行不力、违规饮酒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在严肃处理直接责任人的同时,还要坚决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
2 招商饭局为何网开一面?
专家称边喝酒边谈合作是惯性思维,应禁酒
黑龙江公务接待“禁酒令”提到,涉及外事接待、招商引资等较特殊的公务接待活动,可按标准提供省内地产酒,严禁提供高档酒。安徽的公务接待“禁酒令”虽明确省内公务活动一律不准饮酒,但也提出,外事接待和招商引资等活动除外。
招商引资、外事活动等,是否会成为违规饮酒行为的借口?上述纪检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各地区基本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接待审批流程,“进行一场公务接待之前,需要说明被接待人员身份、人数、接待目的、预算等,十分细化,而且要逐级报批。”他说,尤其是招商引资,如果是对方主动前来考察,机关单位需要进行接待,那么也需要对方发函说明情况,“接待目的和规格,其实并不难把握。”
“在谈合作时,很多中国人都认为边喝酒边谈可信度比较高,更容易拉近距离,以及迅速提高熟悉程度,但其实这只是一个习惯性的思维,很多洽谈合作就算不喝酒,也并不影响合作的达成。”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认为,公务活动之中,目前允许在招商引资时适量饮酒,也应被禁止。
3 禁酒令如何落实和监督?
专家建议完善追查措施,加大处罚力度
多个省份出台的公务接待禁酒令让一些网友叫好的同时也提出疑问,如何让禁酒令能够彻底执行,如何保证公务接待饭局不会出现违规饮酒情况。更有网友称,有公务接待饭局上,官员将茅台灌入矿泉水瓶中拿到饭局上饮用。类似情况如何监管?
毛寿龙说,公务接待虽然在事前会列入计划且需要报批,但在进行接待行为的过程中,即使出现了饮酒问题,也只能由纪检部门事后追查,“这就是‘禁酒令’在落实过程中的最大难点。”
他举例,“比如给酒换个‘包装’偷着带上饭桌,或者在开发票及明细时,把点的酒以其他名目代替,事后追查时,其实很难识别。”毛寿龙认为,这些证据本来就不好掌握,而且单靠纪检部门的抽查,很难将“禁酒令”彻底落实。
毛寿龙建议,应针对公务接待“禁酒令”出台更完善的追查措施,以及更公开透明的举报及曝光平台,“各级部门应时常对‘禁酒令’适用人员进行政策宣传,向社会公众宣传多种举报渠道。”另外,处罚力度也应加大,只是谈话、警告的处罚,很难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
相关搜索:
责任编辑:王虔
点击加载更多
报刊热搜词
黄金周哪些景点最受欢迎,会不会被挤成饼干?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公务接待吃出不同“味道” 新安晚报
公务接待吃出不同“味道”
合肥60多家单位,花费高的超过300元/人次,低的只有48元/人次;相关部门:降费用有个过程,今年会比去年少
“有的单位公务接待费每人次300多元,有的每人次才48元,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日前,合肥市直单位集中公开2013年“三公”经费决算,引起了市民的关注,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昨天就此采访了相关部门。□算账接待费差别挺大  在92个单位中,有60多家单位既公布了公务接待总支出,也公布了接待人次。根据数据,细心的市民很快就能算出平均每个人的接待费用。  合肥市检察院2013年共接待来宾164批1840人次,公务接待费支出43.67万元,平均每人次为237元。合肥市招商局国内公务接待费是34.8万元,共接待来宾150批1110人次,平均每人次313元。而合肥市委党校2013年接待了71批1100人次,花了5.34万元,平均每人次是48元。另外,合肥市民盟2013年共接待来宾37批601人次,国内公务接待费是4.62万元,平均每人次76元。  按照合肥市财政局的解释,公务接待费基本只包括用餐费,而不包括住宿费、交通费等。2013年6月,合肥市财政局还专门印发《合肥市市直单位接待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以此严肃接待纪律,力戒铺张浪费。在用餐费方面,办法要求,接待对象需要用餐的,“ 餐费每天不超过90元/人,确需宴请的,不得超过一次,宴请标准应低于100元/人。”  但记者发现,在能够计算人均接待费的单位中,招商局超过了300元,检察院和国土资源局等超过了200元,还有不少单位超过了100元。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单位人均接待费在100元以下,如合肥市安监局是78元/人次,团市委是82元/人次。□回应1.没计算陪同人员  合肥市招商局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国内接待费主要用于接待境内客商来合肥投资考察,不少是500强企业、央企代表。而接待人次的数据主要指的是客商,现实中还有陪同人员,今年我们将会削减接待标准,能不宴“请的就不宴请。”  合肥市体育局财务处有关负责人同样解释,公务接待主要用于接待上级、外省单位业务指导和工作调研等公务往来支出,但陪同人员没有放在里面。”据了解,该“局去年国内公务接待费为7.82万元,共接待来宾55批385人次,每人次203元。2.接待不只是吃饭  有两家人均接待费超过150元的单位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客人用餐之外的钱也放在公务接待费里面。其中一家将系统内开全体会议时的自助餐费用纳入公务接待费,另一家则把用于接待的茶叶等物品计入公务接待费,如果除掉这个,“ 我们算下来也是人均100元出头。”3.吃食堂花钱最少  人均接待费最低的合肥市委党校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来人用餐基本都是在食堂里解决,我们“自己买菜,标准比较低。另外,我们每次陪同的人也很少,外面来八个人,我们也就两个人陪一下。”4.降费用有个过程  合肥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个单位接待费不一样,跟单位工作性质有一定关系,比如招商局,“ 他接待很多准备到合肥投资的客商,这跟学校的接待就不一样。”  对于不少单位人均接待费高于100元/人次,这位负责人表示,《合肥市市直单位接待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是6月份公布执行的,在此之前,一些单位支出可能比这个标准高,人均接待费降下来有个过程,2014年的应该会比“前一年低。”□链接陪客不能比客人多  合肥市接待办日前召开会议,集中学习《合肥市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细则》,合肥的公务接待 33条军规”“ 正式走向实践。《合肥市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细则》要求,接待对象应当按规定标准自行用餐,确因工作需要,接待单位可以安排工作餐一次。工作餐根据接待对象人数,安排自助餐或桌餐,以当地家常菜为主,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和用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不得使用私人会所、高档消费餐饮场所。  陪餐人数也有明确规定,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本报记者-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央企高档酒都招待了谁?老毛病年复一年总在重犯
来源: 羊城晚报作者: 滕朝阳
2014年审计公告显示,有央企花1700万买高档酒,有央企把高档烟酒归入会议费中,央企高档酒都招待了谁?买高档烟酒,如果不是用于自己消费,就一定是用于公务接待了,这是典型的不收敛、不收手。
日前,审计署发布的2014年审计公告称,中电投集团下属企业花1753.66万元买高档酒;国电下属公司花143.54万元买高档烟酒,称是会议费。
从这一简单事例即不难见出,一些央企花钱大手大脚,虽屡经整顿遗风犹存,吃喝之风仍炽。即使孤立地看,1700多万和140多万也不是小数目,仅仅用于高档烟酒的开支便如此巨大尤使人触目惊心。更何况此类问题发生在十八大之后,是典型的不收敛、不收手。
买高档烟酒,如果不是用于自己消费,那么就一定是用于公务接待了。日,《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发布施行,国有企业等参照此《规定》执行。该《规定》第十条明确要求,工作餐应当供应家常菜,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和用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不得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
既然如此,即使贵为央企,又有什么理由花巨款买那么多的高档酒、高档烟呢?接待了谁、谁参与了消费、谁审签,如果建立了接待制度,应当是一目了然的。该《规定》第十二条明确要求,禁止以举办会议、培训为名列支、转移、隐匿接待费开支,那么称高档烟酒开支为会议费对此项规定构成直接违反。
从前,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一出,都会引起社会强烈关注,而近几年,震撼效果似在递减。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问题虽然摆出来了,整改的成绩却不能赢得公众赞成,并且老毛病年复一年总在重犯。比如这一次,人们就很想看一看,花巨款买高档烟酒的央企会有什么后果。是不喝(抽)白不喝(抽)、喝(抽)了也白喝(抽),还是真正按照有关规定严格问责、追责呢?《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第二十条明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应当将国内公务接待工作纳入问责范围。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国内公务接待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严肃追究接待单位相关负责人、直接责任人的党纪责任、行政责任并进行通报,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从审计报告看,2014年,“三公”经费支出58.8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2.71亿元,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亮点,但亮点并不能遮蔽事实上存在的问题和不平衡。有的公务接待费减少了,有的却还在顶风违纪;有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减少了,有的却还在违规出国。如果违规违纪的行为不受到应有处理,那么就是对遵规守纪者的无情嘲弄和极大打击。不是要以上率下吗?不是要一级干给一级看吗?央企花巨款买高档烟酒消费,事实确凿无疑,这个时候就用得上从前口中念念有词的“高压线”了。这不仅对令行禁止者是一种公平,也可以为其他国有企业或部门的同类行为提供一个处理范例。
扫一扫加入南方网微信朋友圈
编辑: 龚春辉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央企公务用车管理办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