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的本质角度说,劳作和游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从哲学角度解释形象形成的过程和本质_百度知道
从哲学角度解释形象形成的过程和本质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写本书都不一定能说清楚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制度的哲学思考
复旦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制度的哲学思考 姓名:庄江山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指导教师:孙承叔
中文摘要制度,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现象,也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甚至还可以说是 人类社会的本质现象之一。制度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人的发展。进入现 代社会以来,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人的需要的多重性,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 系的冲突与协调,更加凸显出了制度的举足轻重与不可或缺。在这样的背景下, 认识制度、研究制度就是一件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事情。 目前,社会科学中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都有对制度的研究, 但其关注的大都是在各个领域的具体的制度,没有专门对制度本身进行必要的研 究。对制度研究更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基于综合性的研究,也就是说必须在这些研 究的基础上,超越学科之间的界限,在更加宏观的层面上进行新的综合与研究,这就是要求从哲学的层面进行理论探索。本文将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在有关制度问题上的论述做了相关比较, 从人类共生和发展的高度对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揭示了制度的基本内涵, 充分论证了制度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以期能更深刻理解制度并对制度理论的 创新和发展以及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有所裨益。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制度的起源与本质。对制度的研究离不开对制度的起源与本质的分 析与揭示,这是制度研究的基础。新制度经济学从人性的角度谈制度起源,以一 种完全缺乏社会历史情景解释的、自然化的或未经教化的人性为基点,无法科学 而正确地说明制度这一复杂的行为规范系统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 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也是制度的起源。 对于制度本质的理解,既不能从它本身来,也不能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 理解,而应从它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来理解。因为制度不仅仅是人的观念、意 志、思维、要求的表现,而且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制度的本质是人们在一定 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活动中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化、体系化的社会运行规则,是激励和限制人们行为的规范体系,是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制度的特征是 历史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第二章:制度的结构与功能。制度实质上是一个有着不同层次的体系,它既 包含社会的基本制度,也包括各种具体的制度,从经济学角度又可以看作正式的、 成文的制度,也包含非正式的、不成文的制度。制度的功能主要是协调入与人之 间的关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概括说,主要体现在预期性、有序性、 激励性以及社会整合性方面。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是制度研究的两种范 式,马克思主义坚持的是唯物史观,采用的是历史的、辩证的及整体主义的方法; 新制度经济学坚持的是社会进化论,采用的是逻辑实证及个体主义的方法。第三章:制度存在的基本方式――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常事,制度不变则是不可能的,制度变迁是制度存在的基本方式。但制度变迁的动力何在?制度变 迁有哪些约束条件?这些都是制度变迁研究最为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 制度变迁源于。利益冲突”,最终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是制度变迁的基本规律。本章将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对制度变迁进行探讨。 第四章:制度的评价与创新。制度作为一种在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中起着重 要作用的客观存在物,也存在一个被评价和创新的问题。评价首先要确立标准, 评价标准是进行评价的逻辑前提。只有那些既体现制度本质要求,有利于社会历 史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又有助于制度持续演进和发展的标准,才是合理、 可取的。新制度经济学仅从财富角度来评价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而从 哲学层面审视,公正应该是制度的基本评价尺度,以人为本则是制度评价的最高 标准。制度为人而存在,人是制度的目的,制度就是为了使人能够更好地生存和 发展。只有符合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说制度是合理的。否则,就需要制度创新了。第五章:制度的人学意蕴。制度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人是制度发展 的主体和最高目标,制度一旦产生和形成,却又成了人的发展的重要的社会环境 条件。在制约人的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度具有直接决定性意义。制度既可能促 进人的发展,也可能抑制人的发展,关键在于制度本身是否合理。目前只有不断 加强市场经济建设以及制度创新,才能推动人的发展。本章主要探讨制度对人的 发展的重要意义。第六章:制度的当代意义――制度公正与和谐社会建设。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上的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衡,引起社会各利益集团的矛盾,导致2 了种种的不和谐。因此,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必须确立公正 在社会中的地位,建立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等价值的社会制度体系,使社会主要的利益群体能够通过正当途径满足自己的需要。本章理论联系实际,探讨制度对当代社会的重大意义,提出建立制度公正, 加强法治建设,从而促进人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关键词:制度制度变迁制度公正人的发展和谐社会 AbstractInstitution,an important,unique and even.semial phenomenon of human society,not onlyadvancessocial progress buthuman development,especiallyinmodern society,with the complexityof Social devdopment,the multiplicivysocialof humanneed andboth the interpersonalandconflict and reconciliation of andrelationship,institution is holding the balance such Cil'cumstauces,theandbecoming moremore indispensable.Underacognition andto carry out.research of it has beenvery necessaryandmeaningful thmg for USCurrently,in th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Politics,Economics,Law study institution,what they mainly focus on,however,isandSociology in eachthe∞nc陀tcouescope,without institutionspcx2ial delving into institution itself.Thus the f]lrthel-developmentofresearch mast be establishedSOonacomprehensive and interdisc/plinaty i.e.philosophical basisthatwe湖synthesize and study it more macroscopically.Thisangle ofhuman symbiosisathesis,scanning andrcse缸ching institution again from the comparisonand development,makesbetweenoutthe discussion ofNee-institutionitEconomics and Marxismon it,openstothe basicconnotation ofandfullydemonstrates its significanceprofoundhumanexistenceanddevelopment,in hopes of morecomp他hension ofit and offering help to theconstruction ofharmonioussociety in modem China.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6chapters:Chapter l:The Origin and b靶n∞of Institution.Theoutresearchoninstitution cannot beseparatedfi'om theanalysis and openingof itsorigin andes.鸵ncc,which is the very basis of institution research.onNee-institutionof naturalEconomics,which,basedthe pointof humanity,startslacks social offromakindand uncultivatedhumanity thatcompletelytheand historicalcircumstances,cannot correctly complicatedsystemilluminateoriginationinstitution,the of Marxismof behaviorcriterion.On thecontrary,the viewpoint4 is that the activities of material production is the very basis of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onsociety,andoralso and origin of institution.Thus the researchproductive relationsaseconomic institution should regard the activities of materialessenceproductioncanthe springboard.Here.the comprehension of thenorof institutionneither start from itselfflom the normal evolvement of human psyche,but which it is based.It is be47Ausc that institution is notfrom the relation in earthy lifeonly the representation of011human conception,will,thought and demands,but thereflection of social productivemethod.Theveryessence of certaininstitution is the kinds of historical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in social activities undercircumstances,theabs咖cIcd。systemized regulationsandof socialfunction,and the regulation systemthat stimulatesrestricts human behaviors,i.e.the existence mode of social is therelations.In a word,institutionconsofidstion ofhistory and criterion.Chapter 2: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Institution- Essentially,institution isastratified system that includes both the basic socialinstitutionsalso beand all kinds of specific ones,which,from theasangleofeconomics.锄regardedformal,wEtten onesontheonehandand informal.unwritten onesonthe other hand.It is durable from of old mainly because of its vital significance inregulat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 and reconciling social stabilityanddevelopment.Briefly,the functions of institution manifest themselves in the anticipation.order, stimulation and socialconformity.Chapter 3:The Basic The vicissitudes is modeaModeofInstitution E圈istence---Vicissitudes.fixedness is impossible.It is the basiccommonplace and thedoes itsof institution existence.Whereimpetuslie?What arethe restrictiveprerequisites?Theseattention“conflictIt isare the questions about institution vicissitudes to which mostis paid.In the ofMarxismispoint of view,institution vicissitudes roots in the by the evolvement of productivity.interest"andultimately determinedanessentialdisciplinarianof Marxism that the basic rules of basic socialconflictare the OUeS that function in institution vicissitudes.So this chapter discusses from the aspec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Chapter4:The Evaluation and Innovation5of Institution. Asakind ofobjectiveexistence that counts much during the evolvement of bothsociety and human beings,Institution also needs to be evaluated and innovated. Above all,a criterion is tO be established because it is the logical precondition- Only those that not only embody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and favor the progress of historyandsocietyand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beingbutaIcconduce tOadvisable.the persistent evol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are reasonableandNee?institution Economics merely evaluates institutions from the angle of wealth andis historicallyrestricted.However,judgedatthe philosophicallevel,justiceis thebasic criterion of institution evaluation and Institution exists for of whom is to create suchhuman orientationregards itasis thesupreme∞e.human being andthe ultimate purpose,the aimbetter environmentaforhuman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Onlyc―tenons could ensuresound and reasonable institution.Also the innovation ofinstitution is th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for the research on it-一he evolvement of productivity iscertainto result inthe innovation and rejuvenation of productivityofproductiveand productiverelation.As a categoryrelationandanembodiment of it,of productiveinstitution must change itself to keep up with the technical conditionsdevelopmentandin ordertogainitsobjective qualificationfor existence.ofTherefore,the innovation of institution is the neAcessary socialrequirements and resultsdevelopment.Thischapteropensoutthe basicimplications andessentialfeatures of it. Chapter 5:The Implication ofInstitution in Human TheoryInstitution is the accumulation and also theaguarantee of andhumancivilizations.Asresult,it is of vitalimportanceto human existenceevolvement.Looking upon development,institutiononcehuman being asbecomes theits principal part socialandultimateobject ofimportantconditionsof human evolvementit hascomeintobeing.Among the restrictivedecisive one.becange it the institution itselffactors influencing human onlydevelopment,institutionis thec柚notispropelbut inhibit it.Here the key ties in whether throughreasonable.Onlycontinuous constructioncanof themarket-orientatedeconomyandinstitution innovationwe finallyadvance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This chapter open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institution to6 iL Chapter 6:TheModernSignificance of Institution??InstitutionJusticeand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fter the previouspenetratinganalysis of institution fTom the angle of philosophy in theory and reality,discusses the vitalchapter,thisone,combiningsignificance of it to modern societ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justice andreinforcement of nomocracyso astoadvance humanlot ofreasonsdevelopmentandthe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Although the discordance ofaaaltogether account forsociety,the mainone can besummed up to social institution.Theharmonydisarrangementcanof social institution lackingjustice,stability,efficiency andlead t0 the disproportion of mtcrest dismibufion among classes.estates and groups conflict among mtere吼groupscauseand resultin variousdiscordance.Therefore,toandamong differentpul'sue the harmony that lies between human being people,we mustcan ensurcandsocietythe higher status valuesofjustice andestablish the social system that and right and through thefully embody suchasequafity,justiceconstructionofnomocracy,enable the main interest groups inoursociety tO meettheir needs by proper means.Key words:Institution,Vicissitude of Institution,InstitutionJustice,Human Development,Harmonious Society7 论文独创性声明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 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丞丝丛1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复旦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 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触导师签名:盈挚诳日期:1则 己I言 I 目J――制度经济学的启示什么是制度?制度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是对制度进行哲 学思考所必须回答的问题。简单说,制度就是人的客观存在和基本的生存环境, 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存发展、前途命运、喜怒哀乐.它限定、规范和塑造着 人的活动和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由此构成人的发展的现实空间,形成人的现 实生活世界。人发展什么、怎样发展,根本上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直接的则是 由社会关系即制度来决定的。制度真实地影响、制约、塑造着人们的活动,为人 的活动提供了规则、标准和模式,将人的活动导入可合理预期的轨道,给人们提 供了从事活动的实际空间。制度作为规则,也即限制,它界定了人的活动范围, 告诉个人能够、应该、必须做什么,也告诉人不能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正如诺 思所说:“制度确定了人们的选择集合”,也“限制了人们的选择集合”。。 近年来,制度问题研究逐步成为热点,其中最具穿透力、解释力、影响力的 是西方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我国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性,从哲学高度对其进行批判、扬弃。 制度经济学是在批判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创始人凡勃仑综合 了达尔文进化论、德国历史学派、美国早期实用主义的分析法,对资本主义的历 史与现实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经济学、人类学、文化学、生物学等多种视角漫 谈经济和社会问题,将经济分析的核心转向制度,形成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制度主 义方法。20世纪初,凡勃仑的制度分析曾在美国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论。 凡勃仑所开创的制度分析学派,在康芒斯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光大。在二十世 纪二三十年代,制度经济学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一大学派,不仅成为经济学界的 主要力量,也对政府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思想史上这一时期发生的这一事 件被称为“制度主义运动”。。[美]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0j94:4-5.1 20世纪40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制度学派及其他一些非主流学派 被忽视,直到60年代,制度主义重新兴起。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新”制度 经济学,分别是以加尔布雷斯、缪尔达尔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及以科斯、诺思等 为代表的。为了区分这两支制度学派,国内一般将以加尔布雷斯等人为代表的制 度学派称之为后制度经济学,而将以科斯等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称为新制度经济 学。后制度经济学派较多地继承了早期制度学派传统。这一学派中的经济学家大 多数都受过主流经济学的熏陶,但随着深入接触大量现实,对主流经济学的假设 前提、研究方法产生不满,从而转向制度主义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则属于新自由主义思想中的一支,与早期的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联系相对较少。新制度经济学同样把新古典经济学忽视的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在 他们看来,最重要的且长期被新古典主义忽视的现实,就是交易成本的存在和制 度的重要性,而忽视这些现实前提的经济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开 创者科斯尖锐地指出,新古典经济学不过是一堆工具,研究的是“没有躯体的血 液循环”。他在获诺贝尔奖时所作的演讲中对新古典主义作了这样的评价:亚 当?斯密以后的经济学家主要致力于把那只“看不见的手”模型化,被研究的东 西是经济学家心目中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体系。科斯称之为。黑板经济学”。 早期制度经济学、后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都是作为新古典主义的对面 而出现,三种形态的制度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范式 进行了批判,都是以制度为研究对象,从对制度的剖析出发,建立自己的学说, 但研究制度的视角和方法又各不相同,各有理论特色,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其中, 早期制度学派和后制度学派理论存在较多的理论传承性,而新制度经济学和前两 者的差异较大。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方法是从唯物史观出发,通过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住制度产生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并廊过把握制度与人、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去解释制度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研究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制度包括了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经济制度,其制度理论 体系是十分完整的。与此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则是一个多分支、多流派、十分松 散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财产制度”为研究核心的产权学派、以“交易”为2 研究出发点的交易费用学派以及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 理论研究的前提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前提假定基础上对人 的行为特征作了重新界定:首先,对“经济人”假定的重新界定。新制度经济学 并没有否认新古典经济学的追求财富最大化的“经济人”的假定,但由于人们追 求自身财富最大化的假定有时并不完全符合现实,人的现实行为中有许多利他主 义因素,因此,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追求财富最大 化,另一方面,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其次,对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假定的拓宽。机会主义倾向是指人出于对自我利益的考虑和追求,不借用不正当手段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假定实际属于“经济人”假定,只是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完美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存在着完全理性、完全竞争、环境 确定、完全信息、制度既定、零交易费用的假定前提,因此机会主义倾向无法在 理论上表现出来。然而当新制度经济学将关于环境的假设拓展为有限理性、不完 全竞争、环境不确定性、不完全信息、制度稀缺性、正交易费用时,人的机会主 义倾向自然就成为更加符合实际的人的行为假定。再次,对人的有限理性的行为 假定。理性是指。经济人”在特定环境和约束下,具有明显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 式,具有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的 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因此人的理性必然是有限的。总之,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 行为的前提假设并没有超越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的假设,只是在此基础上■拓宽了“经济人”假设的范围与内涵。 与新制度经济学相比,马克思主义研究制度的前提也是人,但马克思所讲的 人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有关假定完全不同,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是 “现实的人”,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首先,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 个人的抽象物,人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社会生产的主体,不可 能脱离社会生产关系而单独存在。其次,个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不是自然永 恒的。个人是在一定社会经济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个人。 理论研究的角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是利用正统经济理论去分析制度的构成 和运行,并去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而马克思主义是从 研究生产关系、所有制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制度,从而揭示人类经济 社会制度更替的一般规律。二者的研究客体同为制度,并且同样用动态的、演进3 的世界观来分析制度,但是由于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在深层次上反映T--者研 究所依据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根本差异。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带有具体化的 特点,着重研究微观经济制度,并更多地从现象、形式上进行分析,较少进行内 在矛盾的考察。马克思主义对经济范畴的分析都是从二重属性上考察,既考察社 会生产的物质技术一面,又考察社会关系的一面,尤其侧重经济的社会方面的研 究;同时,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的考察,来揭示经 济活动的各种本质,从而利用经济利益矛盾分析法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理论分析的框架不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深受马克思制度理论的 影响,包含了被新古典经济学所忽视的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因素,其理 论体系围绕上述基本范畴而展开。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论包括了所有制与所有权 理论,社会经济制度动态发展及更替的一般规律,一般商品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 经济制度的本质,国家与意识形态理论等。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制度内涵与制度构成的分析。新制度 经济学使用“制度安排”将。制度”的内涵具体化,认为制度安排是约束特定行 为和关系的一整套行为规则。制度所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 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制度的实施机制构成。与此不同,马克思主义在分析 社会制度结构时认为,人、人的关系、人的生存条件、人的意识以及人的全部活 动都是被“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可见, 马克思的制度理论分析运用了整体系统观的方法,其制度结构分析是有系统分层 次的。第二,对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分析。新制度经济学用正统经济学的分析 方法来研究制度变迁的过程,认为制度变迁的诱因在于变迁主体期望获得一种在 已有制度安排中无法获取的最大的潜在利润”。但有了“潜在利润”,制度变迁 未必发生,这还涉及到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即当潜在收益超过预期成 本时,一项制度才会被创新。与此不同,马克思运用社会发展观来分析社会经济 形态的产生、发展、灭亡,以及新旧制度的交替,同时,马克思运用矛盾分析法 来研究“制度变迁”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合生产力的性质,当二者发生矛盾,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就会发生4 社会变革,而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第三,对产权制度的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以产权制度为典型,分析了产权制度的起源和功能,以及产权制度 的演进。认为产权是由物的存在及其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互相认可的行为关 系。产权制度起源于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也就是说,制度的存在可以有 效解决冲突,进行合作。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更加具体,其主要研究的是资本 主义的产权关系,认为,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所有权关系必须与社会生产的总过 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相联系。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其所有权的形 式和发展,所有制结构的变迁及本质,都是以社会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更偏重 于宏观分析和阶级分析。第四,对国家理论和制度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新制 度经济学认为国家是一种制度安排,其主要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国家有着内 在的矛盾,即国家的存在既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国家 在产权制度的形成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作为上层建筑,国家对经济基础乃至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和 消极的二重作用。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虽都特别重视制度问题,但从二者的比较分析中 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对新制度经济学产生的巨大影响。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 人诺思在其‘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指出,“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 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 典分析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马克思强调在有效率 的经济组织中产权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现有的产权制度与新技术的生产潜力之问 产生的不适应性。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贡献。马克思理论体系认为,是技术的变化 产生了这种不适应性,但这种变化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得以实现”。。 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与制度经济学都对制度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作出了 巨大的贡献。但是,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偏重经济领域,它没有触及社会生活的其 他领域,它的目的是财富,而不是人的发展。它的研究是浅层次的,是在不触及 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谈经济的,它没有看到根本制度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意义。正是由于制度经济学的这些局限性,迫切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 度对其进行批判分析、抽象和概括,以使制度理论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普遍的o[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DI].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鹤.5 指导意义。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研究制度的利器,同时较为广 泛地借鉴了西方学者研究中的一些有益的观点和方法,吸取了我国学者近年来研 究的一些新成果,运用逻辑推理方法,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力求从哲学视 域对制度的基本问题、制度对人类生存发展以及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等问题 做出探索性和创新性研究,以期能为制度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为推进当代 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6 第一章制度的起源与本质制度是贯穿于人类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其存在直接关系着所有人 的幸福和利益。制度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人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现代社 会以来,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人的需要的多重性,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 冲突与协调,更加凸显出了制度的举足轻重与不可或缺。在这样的背景下,认识 制度、研究制度就是一件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事情。第一节中外历史上对制度的界定历史的看,中国人对“制度”概念并不陌生,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人, 对人与人的关系尤为关切,从而很早就注意到人与人关系的稳定均衡――制度的 意义。从中国最古老的书‘尚书》开始,就有了对制度的记载。战国时期的思想 家商鞅把制度与建立国家和治理国家联系起来。‘商君书?壹言》中写道:“凡 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o。虽然这里所说的制度主要指习俗教化的规则,但对于它的理 解与使用,与现代对于制度的理解已经基本一致。“帝之下书有日:一日策书, 二日制书,三日诏书,四日戒敕。……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日制诏三公, 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o这里是从皇帝所颁布的关于重大事项的命令与规定方面说的。号称“三礼”的《周礼》、《仪礼》、‘礼记》,就对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 化作了大量描绘和评述。‘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 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这里说的是继承权方o‘商君书?壹言' o‘后汉书?光武帝纪’ o‘礼记)7 面的制度安排。‘山海经》就被认为是上古政治制度的记录,《春秋公羊传》则是 儒家政治制度经典。《诗经》所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回即是说有人群就必 然会有规则。吸收夏商文化,开辟中华文化正统的周朝,用“礼”这种特定形态 的制度主导社会秩序,礼乐文化成了后来中国制度结构的主要内容。到了孔子, 则集周礼之大成,引进理性主义成分,提出了。”仁、。和”、“中”等包含制度均衡的概念,并毕生。克己复礼”。他所著的《春秋》提出的政治理想,引出了公羊学传统,为中国后来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宋明儒家。也把他 们强调的“天理”、“心性”引申到了典章制度。朱熹所编的‘近思录》专辟了“制 度”一章。总括起来,中国古代对制度的使用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使用“制度” 或者。制”、。度”这些词语;二是以。法”指称制度;三是以。礼”指称制度。 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制度思想可以上溯至古希腊先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尤 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制度观奠定了西方制度思想的理论框架。 柏拉图的理想是由一个或少数具有极高智慧与德性的政治家统治,应由哲学 家做国王,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从而以智慧指导城邦国家来求知, 求真和向善,以建立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互助, 互不干涉他人事务的“正义”秩序。。由于对于优秀的个人的相信,柏拉图的政 治哲学几乎不谈制衡问题。但柏拉图最终还是看到了权力与智慧结合的罕见性和人性的自私面,为此,在晚年他开始寻求较为现实的次优国家――从“哲学王”的人治步向“法律的仆人”的法治,并主张通过建立混合政体,按照善德制定制 度并在家庭和国家方面获得服从,来实现完善的城邦共同生活。 亚里士多德把人看成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并且城邦先于个人和家庭,是至善 的团体和社会团体发展的终点。但他注意到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事 物的本性,并视政治家所执掌的为“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付托的权威。”@因此, 城邦制度是。全城邦居民由以分配政治权利的体系。”。为了保证城邦稳定、和 谐和共同善业,应确立中产阶级的共和统治,并以对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 (司法)机能进行良好组织为基础,确立起优良政体。而政体原来就是公民团体和 个人生活的规范,同时,由于任何公民阶级都没有要求取得权力的绝对权利,导o‘诗经' o柏拉图.理想国[邮.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14-215. o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第19页. o亚里士多德.政治学【lI].第109页.8 致制度至上原则的确立。驱里士多德多次讨论不可相信政治家,而必须确定有限 任期、依靠制衡和监察,甚至有限度地赞成。流放过于优异的人才”。因此,城 邦应该实行神祗体现和理智的法治而不是混入兽性的人治,只有法律制度才是最 优良的统治者,并进而强调,法治不仅意味着法律制度获得普遍的服从,而且法 律制度本身必须是。良法”,即“良法之治”。这样,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了法 律制度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确定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提出了对制 度本身的善、恶评价和是否合理性的审思。 对制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是西方制度经济学派,他们对制度的定义也各有 不同。早期制度学派给“制度”下过定义的主要是凡勃伦和康芒斯。凡勃伦在‘有 闲阶级论》一书中给。制度”下了一个一般性的定义,“制度实际上就是个人或 是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构成的是在某 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综合,因此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可以 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o凡勃伦把制度 看作是人们的。一般思想习惯”或者。流行的精神态度”,这是在一定程度上揭 示了制度的一种形式,即非正式制度的存在。制度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正式 制度,另一种是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实际上就是以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 识形态等“思想习惯”或。精神态度”等形式存在的。当然,凡勃伦对制度的界 定并未抓住制度最一般的本质。 康芒斯在他的《制度经济学》一书中写到:“如果我们要找出一种普遍的原 则,适用于一切所谓‘制度’的行为,我们可以把制度解释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 行动。”o这是康芒斯对。制度”的最直接界定,在他看来,制度是“集体行动控 制个体行动”,那么,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的工具和手段是什么呢?康芒斯在 书中说到“业务规则在一种制度的历史上是不断改变的,包括国家和一切私人组 织在内,对不同的制度,业务规则不同。它们有时候叫做行为的规则。亚当?斯 密把它们叫做课税的原则。最高法院把它们叫做合理的标准,或是合法的程序。 可是不管它们有什么不同以及用什么不同的名义,却有一点相同:它们指出个人 能或不能做,必须这样或必须不这样做,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事,由集体行动使。【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哪.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39.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叫]: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86.9 其实现。”①由此可见,这种工具和手段就是各种“规则”。即制度就是集体行动 控制个人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或规则。康芒斯应该说抓住了制度的内涵,即制度是 一种“行为规则”,它的作用在于:对行为进行规范。 以科斯、威廉姆森、德姆塞茨和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主张利用新古 典经济学的方法去分析、解释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发现制度因素在经济体系运 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寻求制度分析与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耦合,以建立一个涵盖 资源、技术、偏好和制度,包括各种重要经济变量的经济学分析体系。 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认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 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 系。”雪。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 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 济绩效》一书中,诺思说:“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 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的系列约束。制度是由非正式约束(道德的约束、禁忌、习 惯、传统和行为准则)和正式的法规(宪法、法令、产权)组成的。”。由此可见, 在诺思看来。制度”就是一种“规范人的行为的规则”,即。游戏规则”,他的进 步在于把这种规则细分为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两种。 柯武刚、史漫飞在他们所著的‘制度经济学》中,对制度作了如下的定义: “制度在这里被定义为由人制定的规则,它们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 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制度为一个共同体所共有,并总是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 彻。没有惩罚的制度是无用的。只有运用惩罚,才能使个人的行为变的较可预见。 带有惩罚的规则创立起一定程度的秩序,将人类的行为导入可合理预期的轨道。”西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归纳了博弈论视野下的三种制度观。通过将经济过程 类比于博弈过程,不同的经济学家分别将制度看作博弈的参与人、博弈规则和博 弈过程中参与人的均衡策略。他认为,。制度是关于博弈如何进行的共有信念的 ~个自我维系系统。制度的本质是对均衡博弈路径显著和固定特征的一种浓缩性。【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劬: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89. 。[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5―226. 。[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岫.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5―226. o[美]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3.。[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和公共政策[HI.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2.10 表征,该表征被相关域几乎所有参与人所感知,认为是与他们策略决策相关的。 这样,制度就以一种自我实施的方式制约着参与人的策略互动,并反过来又被他 们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下的实际决策不断再生产出来。椰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虽然 没有从一般意义上给。制度”下过明确的定义,但他们的主张从不同方面、不同 层次使用了制度概念,如“生产资料所有制”、“财产制度”、“工厂制度”、。土地 制度”、“国债制度”、“税收制度”、“法律制度”、。保护关税制度”等。由于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从本质关系上剖 析了各种社会经济制度及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等。马克思主义不仅广泛地 使用制度概念,而且对制度分析得更为全面、更为深刻。 在马克思看来,制度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人为地做出的一种安排, 但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也就是说,制度不是起源于人为的自主安排,但制度 一旦形成,它的发展就取决于人们的自主安排。因此,必须把握的是,制度本身 虽然表现为是主观的东西,但它却是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 定的。马克思研究制度的实质是研究社会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因为无论是研 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还是法律制度,这些制度从不同的层面来制约或规范人们 的行为,其实质都是要维持一种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存在与运行。因此,马克 思研究制度问题始终是与社会经济关系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也就决定了马克思 主义制度经济理论具有的深刻性。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的内涵可以归纳为: 制度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范畴,社会经济制度是制度中最主要的内容,经济制 度又是具有不同层次的,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本质的内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制度就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活动中结 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化、体系化的社会运行规则,是激励和限制人们行为的 规范体系,其本质是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第二节制度起源于人性还是物质生产的需要“人性”是人对自身追问中的一个始源性和本然性的问题,其在哲学中的地 位是不可小视的,许多问题的解释和推演都绕不开它。而哲学作为众多学科的始。[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叫1.上海:上海远东出舨社,2001:28.11 祖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论基础,也使得从人性出发去探寻问题成为其他学科采用的 一种传统或者说是方法。当然时下学界关注的“制度”问题,也不可避免地与人 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休谟在说明私人占有制度形成时,是从人的“利己心”和“贪欲”入手的。 他认为,人的俗世情欲、入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是人性本身的构成部分,经济理 论所研究的就是人性的。自私”和“贪欲”。人的需要和欲望是刺激人们进行经 济活动的内在趋力和唯一动机,正是这些人性中永远不能满足的特质使得自然界 的物质相比之下显得稀缺。由于人类的欲望超过了自然界的。稀少的供应。,才 迫使人们理性地筹划自身的经济行为,引起了交换制度和私人占有制度的产生。 凡勃伦是借助人之本能倾向而阐述他的制度理论的。他认为,人性中最本质 的是劳作本能、随意的好奇心和父母本能这三种建设性本能。劳作本能是指改变 客观事物达到某种效果的工作,它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本能。随意的好奇心是 指人渴望发现未知事物的本性,它是劳作本能的补充。父母本能是指关心他人的 本性,它在技术进步中起着增强劳作本能的作用。在凡勃伦看来,传统的思维习 惯即制度源于人的这些本能。也就是说,人的自然本性决定了人之行为的共同倾 向性,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人们行为所遵循的习惯性规则或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的著名代表诺思也是从亘古不变的抽象人性出发来解释制度 的起源的。诺思认为,由于人总是要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同时由于人的认知 能力有限,又总是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环境中,于是在交易中就会发生欺 诈、偷懒、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发生利益冲突和摩擦,增 加交易费用和交易后果的不确定性,最终损害自己的福利,而制度就是人们为防 止机会主义而缔结的契约。这是制度起源的一种契约论解说。诺思希望通过这种 解释,将一向作为新古典的经济分析的外在前提的制度,“内生化”到以自利个 人的成本――收益为基本范式的新古典分析框架中来. 无论以哪种人性为制度的形成作解,都包含了抽象、空洞的色彩,因为人性 并不是单一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以一种完全缺乏社 会历史情景解释的、自然化的或未经教化的人性为基点,如何能科学而正确地说 明制度这一复杂的行为规范系统的产生呢?但是,这些分析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 度上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颖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反对以抽象的人性说明制度的起源,人是受生存于其中的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自由地选择制度。不是先有了某种由先验 的人性决定的个人偏好,然后人们在各自偏好的驱使下自由地缔结社会契约,从而形成社会制度。相反,是与既存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制度――其中最根本的是现存的生产资料占有关系,规定着个人的经济权利、价值取向和选择空间。 制度不是起源于人们的主观安排,而是人们在为维持生存的生产活动中自发 形成的,aP¥,J度的起源在于人类维持生存的需要。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 社会时期,个人是没有能力与自然界抗衡以获得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因此,每一个个人要能够生存下去,必须要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原始部落进行共同劳动。这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成果,只有部落的集体利益,没有个人的 局部利益的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特征。原 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形成,或者说制度起源所表现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不是 人们主观做出安排的结果,而是人们为维持生存自发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是以人 类物质生产活动为出发点来揭示制度的起源。一种制度一旦形成,它并不是不变 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卷帙浩繁的人类学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美国学者摩尔根根据在美洲印地安人中的多年调查以及大量历史文献,研究 了从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财产继承法的演化,即由氏族成员共伺继承到子女继承 的变化。他得出的关于财产制度发展的结论是:“关于财产的最早观念,是与生 产资料的获得密切相关的,而生活资料的获得则是基本的需要。物品的享有,将 自然地随着在连续地各文化时代中与生活方法所依赖地那些技术地增加而增加。 因而,财产地发展,将与文明及发现地进步并进。每一文化时期,都较其前一时 期显示着更显著地进步,不只在发明地数量上是如此,就是在发明数量的增加所 产生的财产的种类与数量的增加上,亦是如此。随着财产的增加,关于财产享有 及继承的法律,亦必因之而发展。这些财产所有权及其继承的法律所依据的风俗, 是由社会组织的状况及进步所决定和限制的。”①显然,摩尔根的结论与马克思关 于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的理论是一致的。他对有关事实的挨理和 归纳,是对马克思的经济制度起源和形成理论的一次有力的印证。o摩尔根.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俄国学者科瓦列夫斯基指出:“假如我们想知道那逼迫我们的原始祖先及现 代未开化人保持多少明显地表现着的共产主义的原因时,那么我们便特别应该知 道原始的生产方式。因为财富的分配方式应该为财富的生产方式所决定……在澳 洲,猎取袋鼠就是由几十个甚或几百个土人的武装队伍来进行的。在北方的国度 中,在猎取鹿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无疑的,人不能孤独的维持自己的生存;他需 要援助和帮助,而联合十倍的加强他的力量……这样,我们就看到了在社会开始 时的社会生产及作为它的必然和天然结果的社会消费。人种学上证明这点的事实 异常丰富。”他还指出,私有财产观念的产生并非来自生产方式“个人的自我意 识”,而是来自生产方式。“原始人的达到关于关于个人占有用作武器之尖石或用 以遮身之兽皮的思想……是因为在物件的生产上应用了个人的力量”;。个人劳动 的使用,因之也便逻辑的产生个人的占有。”集体狩猎中兽肉归集体分享而兽皮 归最后射倒猎物或箭射得离猎物心脏最近的人之类的原始惯例,即源于此。“所 有这些,为印度的法律,南部斯拉夫人、顿河哥萨克人或古代爱尔兰人的习惯法 所同等的证实.”另一个例子是,在处于原始阶段的爱斯基摩人社会,作为集体 劳动工具的大捕鲸船是公有财产,而作为个人或家庭日常生活之用的小船是私人 财产,可见“生产组织继续影响占有方式到何种程度”。农业出现以后,氏族(血 缘联合)成了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怎样解释它的起源呢?科瓦列夫斯基说;“我 们以为,原因就在那个在某个时候引起了占有大部分动产的社会生产中。”(M.Kovalevsky,1890)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的制度起源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支持。第三节制度: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问题当作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认为制度与劳动、土地、 资本一样,只是一种影响生产与交易成本的稀缺资源。新制度经济学虽然也研究 人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但他们将人与人的关系简单地归结为抽象的契约关 系,交易关系,因此,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任何制度都是理性的个人根据成本――收益比较而建立的一种自由契约关系,都可以依据理性经济人的效用函数和自由交易的逻辑加以解释。这样,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不同历史和不同社会环境下14 人类行为的差异和生产过程对交易过程的决定作用。因此,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 式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并不在他们研究的视野范围之内,他们所谓 的“制度”,也并不是唯物史观的社会基本结构意义上的制度,而是属于市场机 制层面的制度(具体制度)。唯物史观认为,制度并不是理性的个人自由契约、自 由选择的结果,相反,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决定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选择空间。 因此,制度首先不是个人之间的一种交易关系、契约关系,而是不同阶级或不同 社会集团之间的一种生产关系即社会关系。 马克思说:“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那部分人的利益,总是要把现状作为法律 加以神圣化,并且要把习惯和传统对现状造成的各种限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 来。撇开其他一切情况不说,只要现状的基础即作为现状基础的关系的不断再生 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取得了有规则的和有秩序的形式,这种情况会自然发生; 并且,这种规则和秩序本身,对任何要摆脱单纯的偶然性或任意性而取得社会的 固定性和独立性的生产方式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这种规则和秩序,正 好是一种生产方式的社会固定化的形式,因而是它相对地摆脱了单纯偶然性和任 意性的形式。在生产过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似乎关系的停滞状态中,一种生产方 式所以能取得这个形式,只是由于它本身的反复的再生产。如果一种生产方式持 续一个时期,那么,它就会作为习惯和传统固定下来,最后被作为明文的法律加 以神圣化。”o马克思的这一段话,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成文的制度来自于不成 文的习俗和习惯;二是制度即“规则和秩序”是“一种生产方式的社会固定的形 式。”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生产方式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有时侧重于指生产力, 有时侧重于指生产关系,还有时则侧重于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中间环节。 具体到这一句话,我们认为,它指的是生产关系,所以,制度是“生产方式的社 会固定的形式”,也就是说,制度是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 制度是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经济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因此,制度又反映出不同的人、集团和阶级之间的经 济利益关系。恩格斯说:“每一个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人 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宙。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93―894. 。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叫].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l卷[岫.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z 82.15 制度是对不同的人在社会生产中居于不同地位的一种确认,并且,这种确认 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自从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的阶层和阶级,他 们在社会生产中就处于不同的地位。要使这种不同的地位能够保持下去,就要求 有带有强制性和约束性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当一种制度能够使不同利益集团的不 同地位保持下去,那么,实际上就规范了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 制度在本质上要解决的就是利益关系问题。 任何一个集团、阶级的经济利益都要通过制度来保障。制度是由在社会经济 中占优势的集团或阶级按照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维护建立起来的,并且要求社会其 他的集团和阶级按照这一制度的要求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以及从中得到利益。从 这一点来说,现实的制度体现的总是在社会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集团和阶级的利 益的。这是从制度的性质层次上反映的经济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在社会经济中占 优势地位的集团或阶级,也会对现存的制度进行改变和调整,但这种改变和调整 不会涉及制度性质的变化,而是在不改变基本性质的框架内,根据生产力和经济 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其形式和局部内容的改变和调整,这在根本上也是为了更好 地实现自身的利益。从这一意义上说,制度的改变和调整的目的也在于经济利益。第四节制度:历史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制度在本质上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 变化,制度的形式与内容也将发生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制度有着不同的 表现。恩格斯曾经指出;。在社会发展的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这样一种需要: 把每天重复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用一个共同规则约束起来,借以使个人服从生产 和交换的共同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不久便成了法律。随着法律的产生,就必然产生以维护法律为职责的机关一公共权力,即国家”①这不仅说明了制度的历史性起源,还说出了制度历史形态的演变过程。尽管一经确立的制度 会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和凝固化的特征,但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它是在不断的变 化中而存在的。任何制度模式都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从不会有所谓永恒的制度。 尽管一经确立的制度会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和凝固化的特征,但从发展的。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t第3卷[岫.北京:人民出版杜,1995:211.16 观点来看,它是在不断地变化中而存在的。任何制度模式都是一种历史性的存 在,从不会有所谓永恒的制度。所以,制度的历史性还表现为制度是有生命周期 的,它的存在与否取决于自身客观规律。人为地延长一种制度的寿命或者说催化 某一制度的诞生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是要受到客观规律惩罚的。比如对于一己 经丧失生命力的制度,如果一味采取消极的态度去保留它,会丧失许多制度变革 的机会,并会使社会各种矛盾不断积累,直到激化。此时,原本可能采用的有序 的、理性化的制度化变迁将会被一种无序的、非理性的社会混乱所代替,甚至还 可能导致社会暴力的出现。恩格斯在致丹尼尔逊的一封信的中曾经警示我们:。一 切政府,甚至最专制的政府,归根到底都不过是本国状况的经济必然性的执行者。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好的、坏的或不好不坏的――来执行这一任务;它们可以加速或延续经济发展及其政治和法律的后果,可是最终它们还是要遵循这种发展。一D制度归根到底是体现一定目标并有客观强制性保障实施的,调整人与人之间 一定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其目的是通过规定一种规则来确立特定的社会秩序。 使得人这个类存在物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体现自我并获得保障。罗尔斯认 为:。社会的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成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要成为的 那种个人,以及他们所是的那种个人。”o就制度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满足人们 现存欲望和抱负的规范图式,而且也是一种塑造人们未来欲望和抱负的方式。 制度又是一个规范范畴。制度告诉人能够、应该、必须做什么,或是相反. 这其实说出了制度作为一个规范范畴的本质。制度既是人生存的保障和规范,又 是影响人发展和实现其才能的重要因素。这种限制或制约是维持社会生存和发展 的必备条件。制度归根到底是体现一定目标并有客观强制性保障实施的,调整人 与人之问一定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其目的是通过规定一种规则来确立特定的社 会秩序。使得人这个类存在物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体现自我并获得保障。 罗尔斯认为:“社会的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成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 要成为的那种个人,以及他们所是的那种个人。”@就制度来说,它不仅仅是一 种满足人们现存欲望和抱负的规范图式,而且也是一种塑造人们未来欲望和抱负。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5.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钔.南京: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285. o[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285.17 的方式。马克思对制度决定人性说得很精彩:“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 类,使人不成为其人,而这个原则比其他很多原则好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单是一 个原则,而且还是事实。专制君主总把人看得很下贱。他眼看着这些人为了他而 淹在庸碌生活的泥沼中,而且还像癞蛤蟆那样,不时从泥沼中露出头来。”。在 马克思看来,专制制度和人性是不相容的,这就把制度的规范性说到了极处。 各种制度,不论是法律规范,经济规则、还是政治规则都涵盖着一定的价值 取向,它们或是保障人民大众的利益,或是维护某个特殊集团的利益。这些正式 规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也具有一定强制性,特别是法律制度,是通过国家机关强 制人们遵守的。制度不仅直接对生存于这种制度下的人们起规制作用,而且它还 能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内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强化人们对自己所承担的各种责任 和义务的认识和接受,提高其履行责任的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但人在制度的规范性面前,人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尽管在一定的社会内,制 度起着规范、修正人们行为的作用,一定的制度决定一定社会的秩序状态,但历 史上的任何制度,都与当时人的利益及其选择密切相关,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 有着辩证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余集[M].中文1版。第1卷,411.。辛鸣.制度论――哲学视野中的制度与制度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4.18 第二章制度的结构与功能制度实质上是一个有着不同层次的体系,它既包含各种具体的制度,也包括 社会的基本制度;既包含正式的、成文的制度,也包含非正式的、不成文的制度。 通常人们所说的体制就是一种制度,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 制等等,不过体制更偏重于制度体系,而不仅仅是几项具体制度。制度还可以是 指具体的制度安排,即指某一特定类型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也可以 是指一个社会中各种制度安排的总和,即“制度结构”。具体的制度安排是从属 于社会基本制度的。新制度经济学一般将社会基本制度称为制度环境,它是一系 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规则,而将支配经济组织 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规则称为制度安排。但他们一般比较忽略前者,而重在分 析给定的制度环境下各种制度安排,尽管是不彻底的,却也深化了制度问题的研 究。对制度结构的划分标准不一,但都是针对一个社会中全部制度进行分类的, 彼此之间是相容的,而不是排斥的。第一节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社会制度是个庞大的系统,它是多方面要素的,也是多层次的。从不同地位, 作用上看,社会制度可以划分为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两大层次。社会基本制 度是指反映某一关系方面的本质内容和根本特征,是体现它内在的、本质的、一 般的规定。也就是说,社会基本制度是特定社会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的本质 内容和根本特征,是特定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内在的、本质的、一 般的规定。它不只是各方面制度中最基本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更是经 济制度、政治制度中最基本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社会基本的、普 遍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法律形式。所以,社会基本制度是社会制度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具体制度是特定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基本制度的具体 表现形式或实现形式。社会的基本制度是比较原则、笼统的东西,它要在社会生 活中得以贯彻、实施,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制度。 社会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的关系就如同法律中宪法和具体的法律的关系一 样,宪法是根本大法,是指导其他各项具体法律立法、执法、司法的基本法律, 而其他各项具体法律则是宪法的具体化,是宪法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在一个国 家的法律体系中,这二者缺一不可。又如,公有制经济要正常运转并显示出自己 的生机和活力,在运行机制方面可以采取承包制、股份制、租赁制、转让制、计 划调节、市场调节等具体制度。按劳分配这个根本制度,在工资制度方面可采取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基础工资加奖金加津贴等具体制度。社会的具体制度一般 是中性的,既不。姓社”,也不“姓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采用。它 们对社会的基本性质只有影响作用,不起决定作用。 社会基本制度是所有制度中的最高层次的制度,是最重要的社会宏观性的制 度,它覆盖全社会,约束所有的社会关系,最具有强制性。具体制度则不一定是 覆盖全社会的,它一般起作用于社会的各个微观领域.也不一定是约束全部的社 会关系的,其强制性也是程度不一。 由于社会制度中是社会的基本制度对社会形态的划分与社会经济发展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人们也就常常将社会制度等价于社会基本制度。例如,在《社 会历史观大词典》中对社会制度的定义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制度 的统称,是以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各种制度的统一。按经济制度的不同,在人类社 会发展史上可以划分为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共 产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其低级阶段)五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这样一种界定 如果仅就哲学的层次上来说,是可以成立的,但如果结合经济学,特别是就经济 哲学的角度来看,将社会制度分为社会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更有利于说明问题, 也更有利于解释现实中国改革实践中所碰到的各种具体问题。 在所有的社会制度中提升出社会基本制度,又在社会基本制度中提升出经济 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制度研究的贡献,当然,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社会各种制 度对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有各种程度不同的作用,而是指出在所有这些制度作用 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制度,其中特别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实质是生产关 系。新制度经济学虽不否认经济制度是各种制度中极为重要的制度,但却认为经20 济制度是从政治制度中引申出来的,这是错误的。第二节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 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 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等,它们共同约束 着人们的行为。人们常常将正式制度称为正式规则或硬制度。正式制度具有强制 性特征。虽然这类制度也是人们自己制定或集体选择的结果,但这类制度明确以 奖赏和惩罚的形式规定其所作所为,因此,社会中就需要有正式制度的维护者、 实施者,而对社会成员来说,正式制度对其都是一种外在约束,不论你愿意与否; 而且这种强制性还在于利益的差别性,在正式制度的约束的地方,常常会是一部 分获益另一部分人受损,因而强制成为实现其实施所不可少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里,正式制度总是和国家权力或组织联系在一起。在国家层面上, 法律是正式制度的代表;在社会层面上,各种组织的章程也是正式制度的一种。 法律的最高层次是宪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体;在其之下是一系列的民事法和 刑事法,决定着社会的运作规则。根据法律所应用的对象,我们又可以把它们分 成政治规则和经济规则。政治规则决定一个政体的等级和决策结构以及对策过程 的控制。经济规则定义所有权,即确定人们对其所有物的使用和收入的权利以及 放弃或转让这些权利的规则。特别地,对权利转让的规则产生一系列对合同的保 护和约束规则,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诉诸国家保护自己在合同中的利益。各种组织 (行业协会、商会、学会、专业团体、宗教组织等等)的章程对组织成员的权利和 义务以及组织的组织结构和决策过程予以规范。虽然这些章程不能和国家法律相 提并论,而且它们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组织内部,但它们也属于正式制度范畴。组 织的章程是每个成员在决定加入组织时都自愿接受的,组织可以对违反章程的成 员进行的惩罚甚至于将其开除出组织。 非正式制度一般是不成文的或无形的,并主要是在社会舆论和社会成员自律 等非强制力或。软约束”作用下实施的。确切的说,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 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 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是那些对人的行为的不成文的限制,是与法律等正式 制度相对的概念。诺思认为,在人类行为的约束体系中,非正式制度具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即使在最发达的经济体系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的总体约 束中的一小部分,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①诺 思把非正式制度分为三类:对正式制度的扩展、丰富和修改;社会所认可的行为 准则;自我实施的行为标准。非正式制度来自社会所传达的信息,是我们称之为 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非正式制度的建立早于正式制度,后者是对前者的逐步替代, 但是,由于非正式制度的文化特征,他们具有对正式制度的强大排斥能力。非正 式制度也是集体选择的结果,它们的产生带有集体的目的。 非正式制度是社会中的人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从历史来看,在正式制度设立之前,人们之间 的关系主要靠非正式制度来维持,即使在现代社会,正式制度也只占整个制度很 少的一部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仍然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一般来说,非正 式制度包括对正式制度拓展、细化和限制的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和内部实施的行 为规则。非正式制度的产生减少了衡量和实施成本,使交换得以发生。但是,非 正式制度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没有正式制度,缺乏强制性的非正式制度就 会提高实施成本,从而使负责的交换不能发生。非正式制度是从观念层面反映该 时代人们的精神诉求,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利益集团的政治经济诉求,这种诉求 具有历史延续性。这种历史继承性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因 此世界上各个民族才有自己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风俗习惯。总的来说,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只有形式上的差异,没有本质的不同。在制度演化的 早期阶段,其实是没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分的。 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它不仅可以蕴涵价值观念、 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性,而且还可以在形式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 “先验”模式。对于一个勇于创新的民族或国家来说,意识形态有可能取得优势 地位或以“指导思想”的形式构成正式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和最高准则。意 识形态可以被定义为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工、 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长期以来,意识形态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o[美]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49.22 关心的主题。新制度经济学家更具体地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在他们看来, 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意识形态的 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信息费用的工具。第二,成功 的意识形态能有效地克服“搭便车”问题,而任何大组织生来就受到“搭便车” 问题的困扰。第三,意识形态能减少强制执行法律和法院的费用以及实旌其他制度的费用。非正式制度中的另一项主要内容是习惯,它可定义为所有在正式规则无定义 场合起着规范人们行为作用的惯例或作为“标准”的行为。而“标准行为”在规 则没有定义的场合,通常只能表现为前人或多数人的榜样式行为。。习惯”于是 可以被理解为由文化过程和个人在某时刻以前所积累的经验所决定的标准行为。 熊彼特认为,若没有习惯的帮助,无人能应付得了每日必须干的工作,无人能生 存,哪怕是一天。第三节制度的功能:预期性、有序性与激励性制度之所以古已有之,并且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问的关系 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而这些都是与制度的功能密切相关的。 一、制度的预期性 每个人都要先对对方的行为做出预期,然后再决定自己的行为。那么,人类 依据什么来预期?很显然,是依据人类在重复的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制 度来预期的。制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作用是提供一个可预测的结构,在其中经济、 文化等各项活动发生并繁荣。不管是在什么性质的社会,不管是在政府占主导地 位还是私人部门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中。都需要有这样的制度基础。制度提供 了行为过程的秩序和稳定性,并使得行为者自身和他人行为及结果具有了可预测 性。这样,便可以减少耗费在博弈和磨擦上的人力、物力资源,从而起到降低交 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的作用。 制度通过对行为主体权利与义务的明确界定,规定各种情形下主体的权利空 间和利益限度,为主体提供了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的信息。从而减少了由于主 体的利益的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制度的确定性使行为主体 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选择范围和行动方向并使行为主体了解与环境有关的信息 和认知模式,从而预先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并对其他主体的未来行动产生一种 预期。在康芒斯看来,只有通过制度的确定性所产生的预期,那些“生活于未来 而行动于现在”的人们,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因为,“假使 不能有把握地预期别人在未来以及目前不会有不利于我的举动,或者别人一定会 实现他们的诺言,那么像人类这样一种靠‘预期’生活的家伙,就会不肯生产、 储蓄或交换。”@因而,制度作为有效的社会规则体系,其功能的发挥就是。通 过帮助在与别人交往中形成合理的预期来对人际关系进行协调,”从经济活动的 情况看,“制度提供了对于别人行动的保证,并在经济关系这复杂和不确定的世 界中给予预期以秩序和稳定。”o一种确保的可预见性即确定性使制度成为一种 有效的行为规则体系。 二、制度的有序性 制度发挥功能的主要方式是形成秩序。人类社会的秩序,与人之外的其他生 命存在物及自然的秩序是根本不同的,人类社会的秩序是生成的,而不是既成的, 是通过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并通过人类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人类社会秩序是人类 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和要求。“秩序在人类生活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 多数人在安排他们各自的生活时都遵循某些习惯,并按一定的方式组织他们的活 动和空闲时间。”。人类社会秩序是社会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遵循社 会规范而形成的一个稳定的、连续的、有机的统一状态,它具有一致性、确定性、 规范性的特征。社会秩序是人类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是人类社会生活 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 制度通过形成秩序,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而合作能够给人们带来和谐稳定 的秩序与高效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有竞争,而且还要合 作,竞争与合作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因为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 原因,人自身不可能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就是 人们在社会分工与协作过程中经过多次博弈而达成的一系列契约的总和。制度为 人们在广泛的社会分工中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制度的功能就是为实现。I美1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9"1.。I美】布罗姆.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府的理论基础[岫.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3.o[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蝴.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23.24 合作创造条件,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尤其在复杂的非个人交换形式中,制度更 加重要。所以,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规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信息成本和 不确定性,把阻碍合作得以进行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布罗姆利说:“没 有社会秩序,一个社会就不可能运转。制度安排或工作规则形成了社会秩序,并 使它运转和生存。”o三、制度的激励性制度的激励机制,指称其对社会成员某种行为的鼓励和促进。它通过提倡什 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或压抑什么的信息传达出来,借助奖励或惩罚的强制力量 得以监督执行。制度的激励,可以规定人们行为的方向,改变人们的偏好,影响 人们的选择. 任何制度都有激励性,但不同制度产生的激励效应不一样。因此才有不同国 家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工作学习积极性和创造 性的不同,才形成主体能动性或人的本质力量大小发挥的差异。但对于社会来说, 激励程度的大小差异,足以决定发展的快慢。或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人们把那 些激励程度低的制度――如计划经济体制――看做缺乏激励机制的制度。 当人们说一种制度缺乏激励机制时,实际上已经预设了何谓激励的标准。但 如果追问为什么合乎这个标准才叫有激励,则最后的答案只能从人们的价值观念 和行为选择中去寻找。因此,激励是依附于制度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的 一个因素。 激励机制是动力机制,它提供社会整体意义上的创新条件和活力源泉。一个 社会发展的动力可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原动力(利益)、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矛盾),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改革、科技革命)等等,隐藏在所有这 些动力背后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发挥问题。只要一个社会 共同体的成员始终富有积极性、创造性,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这个社会共同体 的成员便不愁没有自我更新能力,而共同体成员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发挥, 主要是靠制度激发和保持的。o[美]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II].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55. 第四节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高度发展时期, 社会成为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体,组织程度高,规模大,各个系统纵横交错,各 种因素盘根错节,制度的整合功能就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运用制度解决矛盾和 冲突的过程即是整合社会的过程。由此形成的“稳定和秩序”是各种力量互动的平衡点,是整合的结果,蕴含了社会已经达到或能够达到的整体力量。制度是人们交换活动和发生联系的行为准则,它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选择 和决定的,反过来又规定着人们的行为,决定了人们行为的特殊方式和社会特征。 作为成文的社会制度不同于风俗、习惯、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地方在于它是定 型化、成文化、组织化的社会规范,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它要求一定范围的社 会成员毫无例外地都遵守它的规定,包括制度的直接制定者也不能例外,不遵守 或违反规定者必定要受到谴责或惩罚。制度的目的和作用是为人们的社会关系和 社会活动立规矩、定方圆的。它要求人们的行为举止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和模式, 从而管理、控制人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秩序。毫无疑问,社会建立一种制度,都 是期望它能对社会生活起一定作用,使人们循规蹈矩地进行思想和采取行动,减 少因没有制度而产生的个人的肆意妄为和社会的混乱不堪,从而使众多个人的行 为构成全社会的和谐。无论哪一个时代,良好的社会秩序,都为人们的认识和实 践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对个人权利无限制、无约束的制度实际上就是无权利 的制度。制度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