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如何消除焦虑情绪绪的关系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交焦虑的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交焦虑的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19:35:4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交焦虑的
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免费论文
欢迎来到网学网学习,获得大量论文和程序!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
【皖南医学院论文栏目提醒】:以下是网学会员为您推荐的皖南医学院论文-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 - 期刊论文,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J i a o Yu L i L u n Ya n J i u ☆ 教 育 理 论 研 究 ☆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 徐成芳,顾 林 (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 1 6024) 摘 要:近年来出现了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 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 活带来了很大危害。&&&&手机依赖症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其中内因是大学生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从众心理、 心理诉求、特殊 的人格特质和不稳定的情绪四个方面。&&&&因此,学校、教师、学生自身三方面要形成合力,使大学生克服手机依赖心理,养成 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手机依赖症;大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44 G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02- 2589 ( 1) 32- 021 7- 02 1 201 信息化时代, 手机凭借其小巧、 便携、 无线移动等特点 害。&&&&对手机过分依赖, 电话、短信不断, 使大学生的整块学和不断完善的上网、 阅读、音乐、 游戏等功能, 日益成为大 习时间 , “碎片化”注意力难以集中, 学习效率降低, 学习成学生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通讯和娱乐工具。&&&&近年来, 大 绩大幅度下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逐年攀升, 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手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分析机依赖率为 17.0126.12, 一些大学生患上了被心理专 第一,从众心理的影响。&&&&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受到他家定义为“手机依赖症” 的心理疾病, 并且已经影响到身心 人或社会群体的一致性影响或压力时, 自己的认知或行为健康和学习生活, 亟需研究解决对策。&&&& 遵从于公众舆论或群体大多数人, 甚至出现违背自己意愿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危害 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 “随大流” 。&&&&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 朝 又称 手机依赖症, “手机依赖综合症、 手机综合症、 手 夕相处,群体内部具有足够的同一性和吸引力, 再加上大机焦虑症、 , 手机瘾” 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 “ 导 学生年龄段的特点, 个体独立性较差、 自制力弱, 对群体有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 北京 3 较强的依赖性和归属感。&&&&因此, 在高等院校, 大学生的从众安定医院精神科郑毅主任认为 “手机依赖症表现为对手机 现象比较普遍。&&&&“别人有, 我也要有” 别人玩, 、 “ 我也要玩”过分依赖”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手机的滥用, 4 “ 的心理,导致一些大学生购买和使用手机的初衷并不一定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 工 是自己真的需要, 而是看到同学都买了、 都用了, 便认为自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 身体会出现一系 己也有这种 , “需要” 自己也购买并使用手机, 才能和大多列的不适反应, 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 4 数同学保持一致。&&&& 目前,上述症状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多方面体现, 据对 第二,心理诉求的需要。&&&&一方面, 使用手机满足当代大广州市 8 所高校的 600 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有 “ 学生的社交需求。&&&&在现代社会, 大学生通过手机通话、 发送43.3的学生曾因为发过多短信导致手指酸软不灵活, 有 短信,随时随地与社会网络中的其他人取得联系, 获取社35.8的学生曾因为打太久电话导致耳朵嗡嗡作响, 有 会资本,满足社交需求。&&&&一般说来, 手机上存储的号码越41.4的学生曾因为手机而影响睡眠,有 23.5的学生曾 多,每天使用的时间越长, 说明社交网络就越大, 获取的社因为使用手机导致头晕头痛。&&&&” 2 会资本也就越多,导致对手机的依赖也就越深。&&&&另一方面,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过分依赖手机, 给大学生的身 借助手机包含的丰富的附加功能, 满足当代大学生获取信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 第一, 心理危害。&&&& 过分 息的需求。&&&&手机不仅拥有通话和发送短信的基本功能, 还依赖电话和短信, 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弱化, 不知怎 包含手机上网、音乐、 游戏、 电子字典等功能。&&&&处在黄金学样面对面地与他人沟通交流, 甚至出现社交恐惧症等心理 习阶段的大学生, 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 手机丰富障碍疾病。&&&& 过度依赖手机上网、 手机电子书、 手机词典等渠 强大的功能、满载的信息、 方便快捷地传递, 无不吸引着大道获取信息和知识, 导致大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 学生的使用。&&&&的精神,使大学生丧失自主性, 影响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 第三,人格特质的差异。&&&&有研究发现, 粘液―抑郁质 “问题能力的提高。&&&&第二, 生理危害。&&&&长时间使用手机, 手机 的大学生每月发送手机短信的条数最少, 相对而言, 胆汁电磁波以及躯体固定、 机械、重复的活动, 会引起身体不同 质的大学生每月发送的短信条数最多; 而在手机使用时间部位的不适。&&&& 长期依赖手机, 心里过分焦虑紧张, 则导致出 方面,粘液―抑郁质的大学生使用时间最少, 胆汁质的大现手脚发麻、 头晕、心悸、 出汗等不适症状。&&&&第三, 学业危 学生使用的最多。&&&&” 根据艾森克人格理论, 5 胆汁质类型的 217收稿日期: 1 - 1 0- 1 6 201作者简介: (1 , 辽宁本溪人, 徐成芳 965-) 男, 教授, 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 (1 979-) 女, 顾林 , 内蒙古通辽人,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硕士, T h e o ry R e s e a rc h 学 ★ ★ 理 ★ ★ 论 人,脾气急躁, 情绪冲动和难以控制。&&&&因此, 胆汁质的大学 响,从而在活动中重建自己的社会交往圈, 消除孤独感和 生有许多朋友, 需要与人交谈, 所以经常使用手机, 将自己 失落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知道和发生的事情与同学分享。&&&& 他们还经常关注别人的信 第三,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调控学生的不良情 息,如果手机不在身边或一段时间没留意手机, 便会觉得 绪。&&&&高校教育者应把握大学生心理尚不成熟, 情绪波动性 不安。&&&& 而粘液―抑郁质的人, 安静稳定, 反应迟缓和情绪不 大的特点,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让大学生的不良情 易外露。&&&& 这种气质类型的大学生, 不爱社交, 喜欢把心事藏 绪得到合理宣泄。&&&& 合理宣泄是保持心态平衡的重要方法之 在心里, 而不愿意找别人倾诉, 也不关注别人的事情, 因此 一。&&&&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 部分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 不太使用手机, 对手机的依赖性较低。&&&& 产生厌学情绪或无聊感后,通过手机短信和上网进行排 第四, 不良情绪的排遣。&&&&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 “第二次断 遣,同时,由于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 感到不公平等原因, , 乳期”缺乏生活的磨砺, 心理尚不成熟, 性格比较脆弱, 情 也使得有的学生牢骚满腹, 需要通过手机沟通来得到精神 绪波动性也很大。&&&& 据有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显示,心 “ 安慰,上述情况都可能形成手机依赖, 影响学生的正常学 烦意乱、 感到不适、产生幻觉、 焦虑暴躁、 悄悄查看、拇指酸 习和生活。&&&& 因此,为克服手机依赖, 高校教育者应给予学生 痛与情绪稳定性都呈正相关。&&&&” 因此, 6 情绪不稳定的大学 合理宣泄的机会, 倾听他们的心声, 让他们的不良情绪得 生对没有电话或短信的刺激反应更强烈, 表现出种种不适 到恰当释放, 进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 症状: 心烦意乱、 焦虑急躁, 甚至出现幻听。&&&&而情绪稳定的 悟,改变手机依赖心理。&&&& 大学生由于有较强的自控能力, 保持平和的心态, 因此对 第四,采用科1&&
【】【】【】【】【】
相关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网学网 提供大量原创论文 参考论文 论文资料 源代码 管理及投稿 E_mail:
郑重声明: 本网站论文均来自互联网,由本站会员上传或下载,仅供个人交流、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下载完后24小时之内删除,任何人不得大幅抄录、在期刊上发表或作为商业之用。如涉及版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手机焦虑症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手机焦虑症
“手机焦虑症”是指越来越多的人不知不觉地开始依赖手机所带来的方便,时间长了一部分人开始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多了些毛病,一旦手边离了手机,就立刻觉得心里没着没落的,再不就总觉得自己不在服务区内,时不时地就想要掏出来看一下,有的人甚至发展到开始害怕接听电话或惧怕以手机交谈。或者由于工作的关系,有的人需要整天带着手机,因为手机就等于金钱,但是,有的人即使不是工作的原因,每天也要带着手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就很容易出现焦虑的情绪。心理学家分析,像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是患了“手机焦虑症”。
手机焦虑症简介
众所周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日渐普及,然而就在手机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手机一族'中的一个特殊群组悄然现身,他们的心理因为无法摆脱对手机的依赖,而患上了所谓的'手机依赖症'或是'手机焦虑症'。
首先要了解焦虑症的2种类型,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发作;广泛性焦虑障碍,又称慢性焦虑发作。表现为精神上的担心,没有现实的客体。主要行为表现:
(1)经常把手机放在身上
(2)总有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
(3)接听电话时常觉得耳旁有手机的焦虑症辐射波环绕
(4)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
(5)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
(6)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
(7)当手机经常连不上线、收不到讯号时,会对工作产生强烈的无力感
(8)有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焦虑症状出现
手机焦虑症测试
测测你有没有“手机焦虑症”
1、你经常把手机放在身上吗?
2、你会不会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
3、接听电话时你是不是常觉得耳旁有手机的辐射波环绕?
4、你是不是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
5、你是不是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
6、你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吗?
7、当手机经常连不上线、收不到讯号时,你会对工作产生强烈的无力感吗?
8、有、、、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出现吗?
如果上述问题有一半以上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很可能患有“手机焦虑症”,或者有染上“手机焦虑症”的倾向。
手机焦虑症建议
很多人在受到手机困扰时有一种想要“把它砸烂”的冲动,这未免太过极端。其实心理学上有一种叫做“系统脱敏”的治疗方法可以一用:每天给自己规定一定的时间不使用手机,而是用固定电话。建议在近一段时间内少用手机,或一有机会就把手机转接到固定电话上,尽量保持好的心情,工作不要贪多,要保留一定的热情,多一些与朋友或家人面对面沟通的机会。接下来要慢慢延长手机不在身边的时间,坚持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摆脱“手机依赖症”了。如果还没有效果,最好赶紧找医生协助解决。
此外,专家建议:一方面,要认识到手机依赖症和焦虑症不是什么严重的病症,另一方面要知道克服这些症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别人进行积极的交谈、外出散步或者读书读报等形式,来转移思维,克服手机心理依赖。
.三农直通车[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大学生手机依赖研究综述
南亚娟+李盛+南锋霞+刘丽摘要:目前国内外对手机依赖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国内外都将研究对象集中在青年群体身上,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研究的结合,着重考察了性别、自尊、性格等变量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关系。此领域的国内调研在心理学、社会学维度的展开尚不够深入。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成瘾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4-02新媒体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手机依赖已经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生活,甚至逐渐改变着他们的行为习惯,它不仅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难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国外对手机依赖的研究介入较早,近几年,国内学者也有所论述涉足。本文对相关研究及成果,重点从概念界定和对行为本身的研究方面概括如下。一、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明确概念界定是研究手机依赖的前提。但目前,国内外对此并均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明确的界定,分述如下:国外学者对手机依赖的界定:从手机使用的“度”来考量“依赖”。如日本学者SatokoEzoe et al通过调查认为,对手机的过度使用是手机依赖的典型特征。而研究手机过度使用对使用者产生的负面影响,“无手机焦虑症”(no-mobile-phone phobia)的提出是代表,它是英国著名的名为YouGov的研究机构对手机依赖界定的成果概括,此界定假定了手机不畅通时,使用者的心理应激状态主要表现为恐慌不安、缺乏安全感等。借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对药物依赖的界定,Yen et al则认为,手机依赖是指手机持有人过度地沉溺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从而对手机产生强烈的、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并严重损害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新西兰学者A Vacaru et al认为手机依赖是因使用手机而产生的多种问题,包括身体的、社会的、心理的三个维度。从多个维度对手机依赖进行界定,包括前面提到的手机的过度使用,以及过度使用所导致的后果等。如Choliz就从五个维度来定义手机依赖:高经济成本、亲子关系、社交活动、更换新型手机的需求、手机使用受阻时的情绪变化。以上界定中,前两种分别从依赖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后果出发,强调了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和依赖形成后的心理状态,界定都涉及不够全面的问题,也没有准确把握手机依赖的内涵。最后一种界定则过于具体,用罗列的方法来界定手机依赖的后果可能导致涵盖不全的问题,如身体方面的影响后果就未提及。因此,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并使之准确化。国内学者对手机依赖的界定可总结如下:南京师范大学的汤敏佳认为手机依赖应当被称为“手机依赖综合症”,是指那些对手机过度依赖,而对身心健康与学业进步产生多种负面影响的现象。该界定对“过度”缺乏进一步定义。而浙江大学的谢书铭认为,要研究手机依赖的概念,首先要清楚手机依赖的具体表现,还须引入量化的指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衡量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称为“手机依赖”。该界定明确了手机依赖症属于一种心理疾病,并提出用量化的方法来明确“手机依赖”的边界,但如何“量化”却未有下文。沈阳师范大学的李雅鑫认为手机依赖实质是“手机成瘾”和“问题性手机使用”,指个体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生理或心理不适应的一种现象。此概念对手机使用“过度”的界定不明确仍是问题。二、对手机依赖行为的研究1.国外对手机依赖的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推广普及,产生手机依赖人群的年龄层也越来越广泛。但更多的学者将研究对象范围集中在青年大学生群体,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18—39岁的高中生和大学生身上,这与大学生群体学习和生活相对独立,且易被时尚新技术产品吸引的特征不无关系。Mizuko Ito等人、Motoharu Takao等人的研究也都集中于這一群体。把研究重点集中于这一高发群体,有利于发现手机依赖的形成过程和群体心理特征,并为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典型数据支持。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定量分析法,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来采集数据,不过特别的是,Motoharu Takao et al通过招募志愿者的方式来开展问卷调查,受到一些质疑,被认为可能存在样本量偏小或者样本的代表性不够等问题。此外,学者们还综合运用了质性研究的方法,例如Vacaruetal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视频媒介深度调研相关数据。对相关变量的考察上,主要包括性别、自尊、性格和生活方式等。性别: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性别是影响手机依赖的一个最常见的影响因素,然而手机依赖与性别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关联性和差异性还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目前尚未形成公论。自尊:在对成瘾行为的研究中,自尊是一项重要的测量变量,但目前在手机依赖领域的研究也未形成一致的结论。Motoharu Takao等人的研究指出,低自尊的人相比高自尊的人表现出更强的他人认可欲望。由于手机中的社交软件本身就是一种虚拟终端,因此更容易使这类人沉溺于网络和手机中无法自拔。性格: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性格与手机依赖也存在较强的相关性。SatokoEzoe等人,Bianchi等人和Daria等人的研究结果同时指出,外向型性格与手机依赖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外向型性格特点也会使大学生在手机更频繁地使用手机终端的社交软件。生活方式: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手机依赖对健康的生活水平起着负面作用。SatokoEzoe等人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大学生的思想压力、抑郁倾向和失眠与手机的过度使用间存在密切关系。除了这四个主要引起手机依赖的变量外,可能还有其他未发现变量也影响手机依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国内对手机依赖的研究。目前国内对于手机依赖的研究多集中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和大学生性格特征的角度来对手机依赖现象进行阐释,主要研究了手机依赖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结合,包括问卷调查、多部门走访及大学生现场调研以及对采集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浙江大学的谢书铭研究组认为对于手机依赖须从心理学的角度建立量化指标来对手机依赖的程度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危害性和未来发展趋势。广西师范大学的杜立新研究组自编了手机依赖量表,对手机依赖的性别和生源情况进行了测量,他们发现城市生来源的大学生比城镇农村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强迫性上更加明显。山西大学的王芳研究组的研究结果则与多数学者相异:她们通过访谈和统计分析后提出性格特点与手机依赖并不一定存在明确关系,而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构成较显著预测,即孤独感强、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的大学生更易产生手机依赖的倾向。而江苏科技大学的徐维艳研究组则构建了大学生手机依赖影响因素体系,并采用数学上的粗糙集理论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认为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欠缺、交际的需要和对课程学习压力的回避心理是导致手机依赖产生的重要原因。作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总的来看,手机依赖在我国虽较为普遍存在,但较早、较成体系的研究却在国外,国内从近几年才有学者陆续开始关注,但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从心理机制上开展的深层次调研不够。国内本土高校有着一手的丰富大量的调研资料,还需我们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开展多维分析研究,也是未来我们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研究趋势所在。参考文献:[1]Vacaru M A,Shepherd R M,Sheridan J.New Zealand youth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mobile phone technology[J].IntJMent Health Addiction,):1-13.[2]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3]谢书铭,颜美艳.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及对策[J].江西教育,2009,(1).[4]王芳.山西大学本科生手机依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5).[5]杜立新,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7).[6]郑毅,张晓远,刘小秋.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4).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5期
教育教学论坛的其它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消除焦虑情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