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开展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革

关于紧密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紧密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
作者:赖明勇   信息来源:民建中央网站   发布时间: 日
  高校是知识人才的聚集地,是前沿科学、尖端技术、先进文化的发源地,高等教育改革既属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也是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取得了巨大进步,目前已经总体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截至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34.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提出至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40%,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将扩大至3550万人。在“量”已经做大的基础上,高等教育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就是看高校自身能“提供什么产品”,也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能有效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是否能在我国“五位一体”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
  高等教育拥有“四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教育公平、简政放权等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不均主要体现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之间、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比如地方高校与部属高校相比,享受到的政策待遇有明显差距,在专业设置、人才工程、研究生推免指标、博士点评审和招生指标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缺乏发展活力。尤其是在财政支持力度方面,中央部属高校生均经费明显高于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投入也因地方财政收入情况而异,进一步加剧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比如从大学排名上看,欠发达地区省份高校很难进入全国百强,每年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的评比,地方高校获评人数微乎其微。这些都进一步导致了地方高校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困境,阻碍了地方高校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二、科研体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
  大量的高校科研投入没有产生相匹配的社会效益。产学研结合方面,很多高校与企业、政府、研发机构构建了多边合作关系,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是“社会服务”的功能在很多高校并未得到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同等待遇,高校对学院、教师的评价指标较多地体现在经费、论文以及获奖等方面,而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前景一般不作考核,使高校教师更热衷于申报政府计划项目而不关心科研技术的市场需求,科技活动与地方经济建设及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很多科研成果缺乏应用价值,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
  三、人才培养和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高校毕业生素质、能力与社会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所在。高校合并、升本大潮之后,很多高校片面追求建设“一流大学”、“综合性大学”,对自身发展规划定位不清晰,不顾自身能力和社会需求,新增了大量学科,尤其是经贸、管理、法律、计算机等增设门槛较低的学科,加上扩招影响,一些学科毕业生的供给远远超过社会所需。在课程内容上面,很多学科也不同从程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技术理论、市场案例也经常落后于时代发展。大部分高校的三本教育基本照搬一本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缺少分层分类教育意识,毕业生质量难以保证。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但是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很存在很多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的活力远远不足。一是很多高校还缺乏系统的、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创业讲座、创业课程等浅层次培训为主。二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层次不高,很多集中在小商品、小餐饮等方面,欠缺必要的管理经验、市场运作及资本支持,“创业”与“创新”联系不紧密。三是创新创业鼓励政策覆盖面不够。各级政府已经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政策,基本针对的都是毕业生,对在校大学生支持不多。
  高等教育改革应当结合当前社会需求,配合国家经济发展大方向,做好以下几点,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整合各方力量提升高校发展活力
  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简政放权”的改革,落实和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增强高校专业调整、招生、财务自主权。推进高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保障各种自主权正常运行。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资源向中西部、东北部地区的倾斜力度,推动地方高校生均拨款的增加。加强总体规划,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和学科差别化发展。理顺高校与政府、市场、企业、社会、校友关系,完善多方力量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共同推动高校发展。
  二、推动科研成果服务产业和区域发展
  科学研究既要“顶天”,也要“立地”,高校的科研工作在重视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对接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推动高校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深入推进科技评价改革,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和学科评估机制,把产学研合作成果合理纳入到教师考核体系中来。高校要加强与行业及地方的联系,逐步完善科研产出的牵引机制,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创业基金,建立高校科研成果孵化基地,共同承担国家和部门的产业化项目,产出一批对产业和地方发展起支撑作用的“立地”科技成果,实现高校、企业、地方政府的“多赢”。同时高校要充分结合行业特色,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打造和完善、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的智库,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
  高校必须强化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重点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应主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跟踪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标准。引导高校设置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改善民生急需的专业。
  要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分类施教,努力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广适应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人才培养重心要转向应用和实践,提升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的程度,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对课程体系、专业结构不合理,课时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不科学以及课程内容陈旧等问题要大胆改革、果断试点。要积极吸引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探索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开展企业“订单教育”,形成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继续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改革,有序开展改革试点,以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
  四、多层次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将是解决当下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除了推动高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纳入学分管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之外,主要应重视三个方面:一是重视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大学生创业园等平台的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同时搭配相应的服务、扶持、奖励、资助和管理制度体系,比如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立鼓励创新创业的软环境。二是重视学生社团组织的纽带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到位而不越位,鼓励学生自我觉醒、自我设计、自我成长。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广泛带动和发动作用,让兴趣相投、目标相近的人凝聚起来,形成一种交流、互助、启发的合力。三是重视榜样的教育力量。从实际上看,高校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并不具有经验的优势。因此在进一步加强大学教师国际化、工程化的同时,要积极联系发掘知名校友、成功企业等社会资源,特别是联系更具有话语权的、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取得成绩的人士,通过创业讲座、实地考察、企业实践等途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大有可为。湖南近年来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方面实现了较快发展,同时湖南的各大高校在这些专业方面也拥有雄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实力。在“中国制造2025”这一历史机遇下,建议国家将湖南作为“高等教育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点省份,从中探索总结相关政策、路径方面的经验,为高等教育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湖南省委主委。)
责任编辑:范可新
民建中央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民建中央”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民建中央和民建中央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如有需要链接转载或其它方式调用者,请注明摘自“民建中央网站”或相关字样。 ②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民建中央”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和促进交流之目的,不代表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我们不作任何承诺保证,不承担任何的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 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民建中央&,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信息中心 电话 010--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吉祥里208号(100020)电话:010-传真:010-邮箱:webmaster@cndca.org.cn
您是我们的第个访问者,备案号:京ICP备号唐国华: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注新华网
1月27日,辽宁省教育厅厅长唐国华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省教育厅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高中等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指针,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促进供需双侧深度融合,着力增强人才、科技供给的有效性,为推动辽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科技支撑.
省教育厅通过优化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动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人才培养供需适配度,有力调整了供给结构;通过推进“双一流”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与企业无缝对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全面提高了供给质量;通过增强办学思想活力,增强供给主体的内生动力,打造校企联盟,构建供需合作抓手,有效增进了供给主体活力。
近年来,我省系统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工作,先后启动建设两批向应用型转变省级试点,承担试点工作的高校共计51所。通过开展调研、组织座谈、培训等方式系统推进转型工作,组织遴选了10所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及100个示范专业。
据介绍,今年,省教育厅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开展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及示范专业特色建设年活动,组织转型发展示范建设经验交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示范高校及专业凝练特色,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和试点专业阶段性检查,进一步加强引导,形成辐射引领、全面带动的格局,深入推进我省高校转型发展工作。(记者 许嘉玥)
责任编辑:
2018年,辽宁省在加快推进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2017年,辽宁通过淘汰黄标车、拆除燃煤小锅炉等多种途径,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近年来,辽宁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全方位满足居民健康需求。
辽宁省人大代表马廷东表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可以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1月27日,第六届康平卧龙湖大辽文化冬捕节开幕式在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卧龙湖康桥广场举行。
数据新闻 H5大学供给侧改革要改什么_网易新闻
大学供给侧改革要改什么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大学供给侧改革要改什么)
高校改革面临哪些问题?如何理解大学教育目标?如何看待高校腐败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
大学供给侧改革要改什么“林校长好!”
昨天上午的小组会议结束后,林建华被来自浙江和北京的媒体包围了起来。浙江媒体熟悉他,因为他是浙江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还曾在浙江大学担任校长;北京媒体关注他,因为他是北京大学现任校长,他毕业于北大,也在北大教坛深耕了二十余年。大家对他感兴趣,还因为,他当年调任重庆大学校长后,曾因进行学部制改革等而获称“改革校长”。
“总理的工作报告提出,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我看来,大学就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这位“改革校长”一张口,便把高校改革和时下最热的供给侧改革结合起来。
记者:为什么说高校改革是供给侧改革重要的一环?
林建华:对国家来说,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校的作用至关重大,转型、创新、产业发展……必须要有人才支撑,培养不出优秀的人,任何发展都是没有基础的。
我和很多企业家聊过,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其实教育也面临着相似情况。老百姓都希望获得公平的、高质量的教育。但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也面临着很多体制上的困惑、障碍、束缚。对大学来说,供给侧改革,就是怎样把原先的束缚和问题理顺。
记者:大学进行“供给侧改革”,其中面临着哪些问题?
林建华:任何一个机构和行业都有内在的潜力,要发挥出来,必须考虑这个行业内在的利益诉求。国家在制定政策时,也要考虑这一点,满足了诉求,就能释放出潜力。但各行各业包括高校,都有自己的使命和任务,解放生产力时一定要围绕着使命去做,这样才不至于偏离方向。
党和国家希望,大学能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和更高质量的学术支撑。要求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大学不能偏离的底线。
记者:近些年来,高考录取率大幅提高,会不会带来大学“产能过剩”问题?
林建华:(哈哈一笑)如果用国家层面的产能问题来理解教育,也是很有意思的。现在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不小,但是质量有很大差距。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大学面临的也是同样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当建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多样化的,能够适应学生自身特点,也能够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我们说提高培养人才质量,是要使学生接受不同类型的、最适合他们发展需要的教育。
记者:既然把教育改革和供给侧改革结合起来,那么大学在专业设置上,是否也需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
林建华:我觉得应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从本质上说,教育需要适应社会发展,根据实际社会的需求,调整学科布局和结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不能仅仅根据眼前的需求考虑教育。育人是一个长线的工程。在做学科布局时,必须要有远见。例如,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不同,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和人才必须要有长远布局,这是国家长远竞争力的基础;但应用学科和应用人才的培养应当更多地与实际结合。
大学教育不能仅仅以就业为目标,但大学培养出来的人一定要能就业,要具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潜力。我们必须考虑大学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的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
记者:有的教育界代表提到,高校需要更多的自主权,您如何看?
林建华:这是一个老问题了,我们遇到很多的障碍就来源于此。应该从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出发,真正分析一下各方的真正利益诉求是什么,各方的底线是什么。大家都守住底线,放开其他,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大学的潜力和优势,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办好。总理曾经讲过,对很多行业,要建立负面清单,划定哪些是不能做的,对大学来说也是如此。
希望在今后5年,能够推动大学教育的综合改革,真正释放出教育的潜力。
记者:总理也在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如何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林建华:创新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过去教育偏重知识传授,轻视启发和把学生的潜力真正发挥出来。
对大学而言,创新创业应该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要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纳入大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纳入每一个课堂当中,让学生主动发挥潜力,这也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记者:怎样看待高校腐败问题?
林建华:应该肯定的是,大学整体风气是好的,如果说存在腐败现象也是个别现象。但是教育是培养人的,出现任何腐败现象都是不允许的,所有的教职员工应该清楚,我们的行为将会影响下一代人。因此,高校中的任何违反道德底线或腐败的现象比其他行业危害性更大,一定要坚决反对,坚决制止,并且从制度上加以防范。
同时也应指出,高校中存在经费使用不当问题的原因是很复杂的,这也涉及到一些制度上的问题,我们也应当不断改进制度,让老师能够高效地去使用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避免不规范的行为。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
——信阳师范学院迈上更加开放、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的新征程
&&&&信阳师院牵头成立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
&&&&信阳师院院长宋争辉(左二)陪同河南大学等高校领导参观茶学专业实训基地
&&&&信阳师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河海大学签约共建国内第一家光伏系统发电能力测试联盟
&&&&美丽师院,成就出彩人生&&&&□宋争辉&&&&走进信阳师范学院校史馆,映入眼帘的“教师之摇篮”牌匾烛照着学校的办学传统,传递着这所学校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治校精神。轻轻地翻开她那迷人的画卷,就像历史的创造者、改革的弄潮儿矗立在“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红色沃土之上。如今,这所名闻遐迩的高等学府正以更加开放、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的办学品质和追求开创新的篇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上指出,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信阳师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创新发展、开放发展、活力发展,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厘清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上的供给优势和责任,激发内生动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快推进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步伐。&&&&全面提升办学条件筑牢强校之根基&&&&峥嵘岁月,砥砺奋进。作为改革开放后河南省获批的第一所省属本科院校,信阳师院办学空间不断拓展,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层次实现新跨越。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4年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被誉为“教师之摇篮”,是河南省唯一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的本科高校。&&&&学校拥有文学、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现设21个二级学院和1个直属教研部,有72个本科专业,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具有7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47个招生领域,1个学科群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有10个河南省重点学科。占地1500余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91万余册,中外文期刊4508种,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近3亿元。&&&&信阳师院站在基础设施建设是强校之基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后勤保障能力、提升校园环境建设水平的工作任务。2016年,启动了1600亩新校区征地拆迁工作。充分利用校园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围绕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的总体目标,修订了校园建设总体规划、校园环境建设规划、校园净化绿化美化方案等;实施了文心园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对勤学园、桃李园、景明园、桂园、竹园、梨园等特色园区进行专项整治及绿化美化,突出各自特色,使校园的山水、园林、建筑、道路等达到了使用、美化和育人功能的和谐统一。拓展公共活动空间,改造新图书馆东侧山坡,向师生开放。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完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加快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论证实施“智慧校园”建设项目,提高服务教学科研的能力。根据发展需要和地域特色,建设校史馆和茶学专业实训基地,在宣传学校办学理念的同时,打造了宣传学校、联系校友、活跃文化的基地和缅怀历史、启迪未来、传承文化的平台。&&&&校园山水的自然美、树木的参差美、建筑的错落美、布局的合理美与师生的行为美和谐统一,构成了信阳师院的一大特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供给侧改革促活力育人质量成品牌&&&&求大学之实,务育人之本。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立校之本,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入理解高校供给侧改革的要义,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需要,通过强化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狠抓学生基本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等多方面措施,全力打造学校育人品牌。信阳师院的育人经验得到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学界泰斗潘懋元先生高度评价和肯定,认为学校突出师范特色,重视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抓住了关键,学科专业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有自己的特色品牌。&&&&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学校设立校长教学质量奖,实施本科教学工程,营造教师倾心教学、钻研教学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浓厚氛围。坚定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课程与教材改革,加大教改研究力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建立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和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教师成长创造优良的软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信阳师院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机遇,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推进校地合作、校产联合、校企对接,构建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按照“品德优、基础厚、能力强、口径宽、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多次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构建了“3+1”和“2+2”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弹性学制”、“选课制”、“学分制”、“主辅修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机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专业(集群)转型发展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在中期评估中获得第一名。&&&&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坚持技能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强化夯实基础、重视实践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应用能力的具体做法,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新型人才。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快产业行业急需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开人文素养课程。不断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构建实践实训平台,鼓励支持毕业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技能大赛等活动。始终坚持实施“顶岗实习”制度,建立200多个专业实习和就业见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习见习,引导学生把“课堂学的”转化成“工作用的”,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校风淳正、教风优良、学风浓厚是师院的无形资产,被誉为“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和河南省“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典范高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实践技能竞赛连年取得优良成绩,获奖数量不断增多、层次不断提升,学生程双泽、李君昌、陈凌勤夺得201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唯一最高奖“高教社杯”,打破全国重点高校垄断“高教社杯”的惯例;应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在全国同类高校名列前茅,部分专业超过60%;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信阳师院扎根大别山革命老区,成为大别山地区一张闪亮的高等教育名片,培养出了一批部级官员和院士、大学校长、企业家、全国优秀教师等各级各类的众多优秀人才。&&&&协调融合彰显特色服务老区扬旗帜&&&&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学科建设是大学的龙头,一流学科才能培养一流学者,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信阳师院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按照“打基础、上水平、求突破”的思路,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巩固优势、彰显特色为重点,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凝练学科方向,构建学科基地,汇聚学科人才,积极构建结构合理、优势和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助推经济社会的发展。&&&&立足学科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定方向创特色。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大别山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学科群”的获批,得到了中国农科院吴孔明院士等专家的充分肯定,认为河南省大别山地区是我国独特的南北气候过渡区域,区域内农业生态系统独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特色学科研究,有效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符合国家和河南省的政策定位,是信阳师范学院自身发展到特定阶段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信阳珍珠岩矿开发利用需要申报的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球形闭孔珍珠岩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并获国家专利,先后与日本、韩国、希腊及内蒙古赤峰市、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信阳市上天梯管理区等签订了技术转让和合作开发协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科研工作的加强,有效地拉动了相关学科建设,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瞄准学科前沿,加强内涵建设。健全学科建设管理制度,促进学科建设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多措并举做好人才培养和队伍稳定工作,构建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学科梯队。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项目管理机制、责任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提升学科竞争力。着力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加强学科学术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从1995年起,每年拨出专项经费,对重点学科专业予以大力支持,使一些学科脱颖而出,并在国内颇有影响。根据地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优化学科布局,论证遴选校级特色学科群如根亲文化、新能源材料等。我校是全国25所开设茶学专业的本科院校之一。&&&&与信阳师范学院、闽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与中国林科院、河北工业大学等培养博士研究生为契机,深化博士点培育学科建设,推进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切实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推进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相互促进,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推进科研提升工程抢占创新制高点&&&&策马扬鞭奋蹄疾,乘势而上正当时。深入推进科研提升工程,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一方面着力加强国家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的申报工作,获批数量逐年上升,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科研经费逐年上升,在2016年河南省社科规划工作会议上作为典型发言;另一方面立足豫南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实施创新推动计划,强化省级、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学校同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推进“产、学、研、用”结合,进一步提升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在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明显突破。&&&&构建科研平台,探索建立校校、校所、校企、校地的有效机制和模式,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努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打造科研高地。获批“豫南非金属矿高效利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建筑节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河海大学共建全国第一家光伏系统真实发电能力国际化测试平台,标志着科学研究平台建设达到了新高度,在培养科技人才,产出重大成果,增强自主创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实效。一大批出成果、显特色的厅级研究平台和校级重点研究机构进一步整合了学校的科研资源,发挥了团队的科研优势,提升了办学实力,10年来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百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30多部,获得省以上科研奖80多项。主办《国际生物数学杂志》(SCI来源刊),《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报”和河南省“十佳”优秀学术期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自然科学版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被遴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挥地域优势,立足地方文化建设需要,挖掘和研究地方文化资源,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与河南省台办联合组建的涉台研究、咨询机构——中原文化与闽台寻根研究中心,立足区域资源、凝练学科方向,对海峡两岸关系、豫籍台湾名人、两岸地方史志进行研究。通过与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合作挖掘中原根亲文化,连续三次主办“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蒋氏文化论坛”等,走出一条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创新之路,得到省台办、国台办和台湾相关研究机构的高度评价。该中心还推动台湾同胞中原寻根,举办了两岸青年中原文化研习营等活动。学校成立了河南省红色资源研究中心,促进红色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地建立了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推进“红色精神”进课堂。&&&&“南湖”工程振人心人才高地显优势&&&&得人者兴,失人者崩。高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站位全局,研判国家“985工程”、“211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到“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发展逻辑,信阳师院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发展机遇,创新人才工作,构筑人才工程平台,人才积聚效应明显。&&&&构筑人才工程平台。在原有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青年英才支持计划的基础上,学校实施了“南湖”系列奖励计划人才工程,计划用五年时间,投入8000万元到1亿元的资金,保障“南湖”系列奖励计划人才工程各项制度措施落地生根。通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多层次、立体化培养,促使人才脱颖而出成长为高端领军人才,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和人才竞争的机制,创新师资管理模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营造有利于人才生存、发展的环境,构筑高水平人才方阵。更好地发挥人才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作用。学校现有教职工140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480多人(教授120多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800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学名师等100多人。在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青年教师王娟获得大赛理科类一等奖。&&&&营造重视人才的软环境。把师资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机制,营造助力优秀人才潜心成长的软环境。同时,加强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在政策上重点倾斜,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教师海外培训力度,设立专项培训基金,引培相结合,逐步提高教师国际化比例。&&&&创新创业就业机制工匠精神领航人生&&&&思想决定脚步。近年来,信阳师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屡获殊荣,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信阳师院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全校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一是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责任制,二是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目标管理,三是建立全员就业工作机制,形成“领导主抓、部门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和“人人关心毕业生就业、人人支持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局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和“互联网+”的信息化潮流下,学校构建了课程融入、第二课堂、创新项目立项、技能大赛、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建设等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引导学生养成工匠精神。切实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多渠道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加快“众创空间”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信阳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扩大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规模,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担任兼职导师,打造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四位一体”的创业服务机制,参与创业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一体化办学成绩喜人。物理电子工程学院2013届优秀本科毕业生朱志恒创办信阳启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毕业生詹长浩创办了“思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美术学院学生周玮雯创办了“深边陶艺工作室”、计算机学院毕业生郑凯彬创办了“郑州京慧越科技有限公司”、体育学院毕业生王壮创办了“艺河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等受到舆论广泛关注。&&&&坚持开放办学模式办学水平提质升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通过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课程体系等优质资源,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学校把握国务院批复《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有利时机,倡议成立了“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提升了学校在区域内的影响力,构建了区域内校级沟通协调机制、教育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拓展国际化办学视野,先后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美国米勒斯威尔大学、法国阿尔多瓦大学及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与台湾静宜大学签订了互换生合作协议,增强了办学活力。&&&&深化多层次多形式合作办学,增设商科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合作项目,与英国罗伯特戈顿大学、新西兰维特利亚学院、韩国青云大学、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维特利亚国立理工学院、新西兰UUNZ商业学院、英国威尔士大学、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签订合作项目联合培养学生。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重点聘请了著名社会活动家、原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赵浩生,加拿大汉学家白润德,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樊明武、吴孔明,著名数学家朱广田、陈兰荪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讲座讲授、客座教授,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交流开设新渠道。建立外籍教师暑期开展本科生双语教学工作模式,引进留学生。学校自200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留学生,来自美国、韩国、日本、巴基斯坦、马达加斯加等国留学生在我校学习。&&&&百舸争流,奋楫者先。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落脚点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信阳师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站位全局立足长远,把办出特色作为发展方向,把培养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改革目标,把主动服务社会作为关键环节,以只争朝夕的拼劲、久久为功的韧劲、热火朝天的干劲,全力以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吹响了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活力发展的新号角,阔步朝着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迈进。&&&&(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院长)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