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气功六字诀气诀吗 知道如何与太极拳套路结合运用吗

传统实战太极拳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你知道“六字气诀”吗?知道如何与太极拳套路结合运用吗?
我的图书馆
你知道“六字气诀”吗?知道如何与太极拳套路结合运用吗?
“六字诀”也称六字气诀,是我国古代仙家秘传的一种吐纳养生大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因其简单实用的功效而备受儒、释、道、医、武各家的推崇和应用。
作为中国传统的武氏家传太极拳,前辈的《拳谱》、《拳论》中早已注明既是修心养性延年益寿的拳术,又是看家护院防身卫的功夫。因此,各门各派历代的太极拳大家不重视对气的煅炼和对呼吸法的研究。又有历代太极拳祖师、宗师所遗留下来的《拳谱》、《拳论》或当今太极拳名家及习练者所发表的传统太极拳理论研究文章中,有很多都涉及到太极拳练气和呼吸之法。其中把六字气诀和太极套路相结合进行习炼,是传统太极拳注重养生的又一例证。
作者孙建国先生拳照
在笔者2004年编著的《武氏太极拳秘笈》一书中所刊的《太极拳谱影印件选录》中李亦畲宗师所写的“撒放秘诀”条目中就有“呵心、嘻肝、呼脾、呬肺、吹肾、嘘胆”六字诀功法内容。而在唐豪、顾留馨所著的《太极拳研究》一书中还有陈发科练拳时呼吸发声的“呵、呬、嘘、吹”四个音的记载。另有《中华武术》2010年第3期刊登的今人蔺志华、虞定海两位老师写的《太极拳与六字气诀》的文章。从以上列举可以看出,一百年多前的武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宗师及陈氏太极拳的第十七世传人陈发科宗师就已经把“六字诀”功法应用到太极拳习炼之中,而直到今天习练传统太极拳者都在研究探索两种功法的结合练习,即套路与呼吸的配合。
所谓“六字气诀”,《养性延命录·吸气疗病篇》中记载:“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气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
习练太极拳套路时以六字吐气诀配合拳势动作,以拳势动作为导引,在呼吸吐纳的同时,通过特定的读音口型来调整与控制体内气息的升降出入,分别形成与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胆相对应的“嘘、呵、呼、吹、呬、嘻”六种特定的吐气发声方法,从而达到练养相兼,内外兼修,内调(壮)脏腑,外健筋骨的最佳养生健身之目的。
鉴于老前辈所流传下来的拳谱对“六字诀”功法在太极拳套路练习中的应用未有更详细的介绍。本人根据所学和个人理解对太极拳的套路练习和六字诀的结合应用作一探讨性介绍,不确之处敬请同仁指正。
一、六字气诀的读者,口型与五音五行脏腑的对应关系及功效。
1、“嘘”字吐气法:“嘘”字音xū,属牙音,五行属木。对应脏腑为“肝”。发音吐气时,嘴角后引,槽牙上下平对,中留缝隙,槽牙于舌边有空隙。发声吐气时,气从槽牙间、舌两边的空隙呼出体外。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嘘”字音具有泄出肝之浊气,调理肝腑之功能。同时配合两目睁圆,还可起到疏肝明目的功效。
2、“呵”字吐气法:“呵”字音hē,为舌音,五行属火。对应脏腑为“心”。发声吐气时,舌上拱,舌边轻贴上本槽牙,气从舌与上腭乏间缓缓呼出体外。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呵”音有泄出心之浊气,调理心脏之功能。
3、“呼”字吐气法:“呼”字音hū,为喉音,五行属土。对应脏腑为脾脏。发声吐气时,舌两侧上卷,口唇撮圆,气从喉出后,在口腔中形成一股中间气流,经撮圆的口唇呼出体外。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呼”音具有泄出脾谓之浊气,调理脾胃之功能。
4、“呬”字吐气法:“哂”字音si,为齿音,五行属金。对应脏腑为肺。发声吐气时,上下门牙对齐,留有狭缝,舌尖轻抵下齿,气从齿间呼出体外。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晒”间具有泄出肺之浊气,调理肺脏之功能。
5、“吹”字吐气法:“吹”字音chui,为唇音,五行属水。对应脏府为肾。发声吐气时,舌体嘴角后引,槽牙相对,两唇向两侧拉开收紧,气从喉出后,从舌两边绕舌下,经唇间缓缓呼出体外。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吹”字音具有泄出肾之浊气,调理肾脏之功能。
6、“嘻(唏)”字吐气法:“嘻”字音xi,为牙音,五行属木。对应脏腑为少阳三焦(胆)。发声吐气时,舌尖轻抵下齿,嘴角略后引并上翘,槽牙上下轻轻咬合,呼气时使气从槽牙的空隙中经过呼出体外。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嘻”字音具有疏通少阳经脉,调和全身气机之功能。
二、六字气诀呼吸的方法:呼吸方法采用太极拳最常用的逆腹式呼吸法。其方法是:鼻吸口呼,鼻吸气要气贴脊肾,胸腔慢慢扩张,而腹部随之微微内收,呼气时则与此相反。呼气时一定要注意微微用意,做到吐惟细细,纳惟绵绵,有意无意,绵绵若存,不能用力,绝不故意用力使腹部鼓胀或收缩。
三、六字气诀适用的太极拳套路:
六字气诀属内调功法,适合和动作舒缓,圆和自然的拳术套路相配合,在武氏太极则适合和一路中捋架及三路小架套路配合习练。
四、六字气诀的选用原则:
1、一个套路一遍最好只选一个字诀相配合;
2、选用哪个字诀,要看练功者想要达到的功能目的而定。如练功者以养生为目的,可根据“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传统养生理论及六字气诀与脏腑的对应关系选用字诀。即:春季(每年的公历2月4日前后至5月5日前后)重养肝,此时练拳应以“嘘”字诀配之;夏季(每年公历5月5日前后至8月7日前后)重养心,此时练拳应以“呵”字诀配之;秋季(每年的公历8月7日前后至11月7日前后)重养肺,此时练拳应以“呬”字诀配之;冬季(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至来年的2月4日前后)重养肾,此时练拳应以“吹”字诀配之。
3、若练功者以治病为目的,练拳时可按以下原则选用相应字诀:“心脏不舒者可选用“呵”字诀;肺脏不舒者可选用“呬”字诀;脾脏不舒者可选用“呼”字诀;肝脏不舒者可选用“嘘”字决;肾脏不舒者可选用“吹”字诀,三焦(胆)不舒者可选用“嘻(唏)”字诀”。
另外还有:“健康之人按照中医”心为君,心健则身康之学说,增长功夫可选用“哼、呵”二气以健心养肺增功力为目的。
试解李亦畲宗师《打手撒放》秘诀:
一、“打手撒放是打手发人时发出的吼声,吼声之出与人俱出。同时给对方精神上也是一种威胁,瞬间使自己精气神高度集中。(自己并不察觉)这是由《五字诀初稿》中,“哈之即出,绝不用力”悟之。李亦畲击败表弟苗兰圃就是用的这个“哈”字诀。早年亦曾闻之于永年前辈先师。今约已失传。
二、撒放六字代表心、肝、脾、肺、肾、胆六个脏器。名老中医张锡纯先牛的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一段文字 与此相同。其作法大意是上下嘴唇微微挨住,喉中发出的微细声音,自己有感觉即得,呼那个字即对哪个脏器有健康作用。文革时我在牛棚中,因不能自由活动,曾用此法以健身,此法可用于健身和打手特表出之。”以上“试解……”为引用永年前辈之文字。
武氏家传太极一路炮捶应用也有“哼、哈”二气发声。“哼”为鼻腔发音,气源于胸背脊后内腔气向下行。“哈”为口腔发音,气源于下丹田气向上行。作用十敌方某一要害穴位要配合某动作招式要领起到应有的效果……
建议习、练、用太极拳呼吸法三个阶段:
第一、前三年学习阶段为鼻腔自然呼吸法,因前三年是外三合即:手、脚合、肘与膝合、肩旁胯合配和协调阶段。有些时候顾了上顾不了到下,顾了外顾不了内,所以只好采用自然呼吸方法来学习。
第二、中三年练对阶段为腹部逆式呼吸法,中三年是外三合结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阶段,逐步进行到鼻吸小腹缩小,口呼腹部膨胀细、慢、长下丹田逆式呼吸法使之下盘稳重阶段。
第三、后三年运用阶段为“六字诀”呼吸法,当能做到丹田逆式呼吸法运用自如时才可配合适当时机运用“六字气诀”健身技击呼吸法。
试望太极同仁研究探讨更多细节真谛,盼之再谈!!!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你知道“六字气诀”吗?知道如何与太极拳套路结合运用吗?
我的图书馆
你知道“六字气诀”吗?知道如何与太极拳套路结合运用吗?
“六字诀”也称六字气诀,是我国古代仙家秘传的一种吐纳养生大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因其简单实用的功效而备受儒、释、道、医、武各家的推崇和应用。作为中国传统的武氏家传太极拳,前辈的《拳谱》、《拳论》中早已注明既是修心养性延年益寿的拳术,又是看家护院防身卫的功夫。因此,各门各派历代的太极拳大家不重视对气的煅炼和对呼吸法的研究。又有历代太极拳祖师、宗师所遗留下来的《拳谱》、《拳论》或当今太极拳名家及习练者所发表的传统太极拳理论研究文章中,有很多都涉及到太极拳练气和呼吸之法。其中把六字气诀和太极套路相结合进行习炼,是传统太极拳注重养生的又一例证。作者孙建国先生拳照在笔者2004年编著的《武氏太极拳秘笈》一书中所刊的《太极拳谱影印件选录》中李亦畲宗师所写的“撒放秘诀”条目中就有“呵心、嘻肝、呼脾、呬肺、吹肾、嘘胆”六字诀功法内容。而在唐豪、顾留馨所著的《太极拳研究》一书中还有陈发科练拳时呼吸发声的“呵、呬、嘘、吹”四个音的记载。另有《中华武术》2010年第3期刊登的今人蔺志华、虞定海两位老师写的《太极拳与六字气诀》的文章。从以上列举可以看出,一百年多前的武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宗师及陈氏太极拳的第十七世传人陈发科宗师就已经把“六字诀”功法应用到太极拳习炼之中,而直到今天习练传统太极拳者都在研究探索两种功法的结合练习,即套路与呼吸的配合。所谓“六字气诀”,《养性延命录·吸气疗病篇》中记载:“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气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习练太极拳套路时以六字吐气诀配合拳势动作,以拳势动作为导引,在呼吸吐纳的同时,通过特定的读音口型来调整与控制体内气息的升降出入,分别形成与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胆相对应的“嘘、呵、呼、吹、呬、嘻”六种特定的吐气发声方法,从而达到练养相兼,内外兼修,内调(壮)脏腑,外健筋骨的最佳养生健身之目的。鉴于老前辈所流传下来的拳谱对“六字诀”功法在太极拳套路练习中的应用未有更详细的介绍。本人根据所学和个人理解对太极拳的套路练习和六字诀的结合应用作一探讨性介绍,不确之处敬请同仁指正。一、六字气诀的读者,口型与五音五行脏腑的对应关系及功效。1、“嘘”字吐气法:“嘘”字音xū,属牙音,五行属木。对应脏腑为“肝”。发音吐气时,嘴角后引,槽牙上下平对,中留缝隙,槽牙于舌边有空隙。发声吐气时,气从槽牙间、舌两边的空隙呼出体外。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嘘”字音具有泄出肝之浊气,调理肝腑之功能。同时配合两目睁圆,还可起到疏肝明目的功效。2、“呵”字吐气法:“呵”字音hē,为舌音,五行属火。对应脏腑为“心”。发声吐气时,舌上拱,舌边轻贴上本槽牙,气从舌与上腭乏间缓缓呼出体外。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呵”音有泄出心之浊气,调理心脏之功能。3、“呼”字吐气法:“呼”字音hū,为喉音,五行属土。对应脏腑为脾脏。发声吐气时,舌两侧上卷,口唇撮圆,气从喉出后,在口腔中形成一股中间气流,经撮圆的口唇呼出体外。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呼”音具有泄出脾谓之浊气,调理脾胃之功能。4、“呬”字吐气法:“哂”字音si,为齿音,五行属金。对应脏腑为肺。发声吐气时,上下门牙对齐,留有狭缝,舌尖轻抵下齿,气从齿间呼出体外。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晒”间具有泄出肺之浊气,调理肺脏之功能。5、“吹”字吐气法:“吹”字音chui,为唇音,五行属水。对应脏府为肾。发声吐气时,舌体嘴角后引,槽牙相对,两唇向两侧拉开收紧,气从喉出后,从舌两边绕舌下,经唇间缓缓呼出体外。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吹”字音具有泄出肾之浊气,调理肾脏之功能。6、“嘻(唏)”字吐气法:“嘻”字音xi,为牙音,五行属木。对应脏腑为少阳三焦(胆)。发声吐气时,舌尖轻抵下齿,嘴角略后引并上翘,槽牙上下轻轻咬合,呼气时使气从槽牙的空隙中经过呼出体外。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嘻”字音具有疏通少阳经脉,调和全身气机之功能。二、六字气诀呼吸的方法:呼吸方法采用太极拳最常用的逆腹式呼吸法。其方法是:鼻吸口呼,鼻吸气要气贴脊肾,胸腔慢慢扩张,而腹部随之微微内收,呼气时则与此相反。呼气时一定要注意微微用意,做到吐惟细细,纳惟绵绵,有意无意,绵绵若存,不能用力,绝不故意用力使腹部鼓胀或收缩。三、六字气诀适用的太极拳套路:六字气诀属内调功法,适合和动作舒缓,圆和自然的拳术套路相配合,在武氏太极则适合和一路中捋架及三路小架套路配合习练。四、六字气诀的选用原则:1、一个套路一遍最好只选一个字诀相配合;2、选用哪个字诀,要看练功者想要达到的功能目的而定。如练功者以养生为目的,可根据“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传统养生理论及六字气诀与脏腑的对应关系选用字诀。即:春季(每年的公历2月4日前后至5月5日前后)重养肝,此时练拳应以“嘘”字诀配之;夏季(每年公历5月5日前后至8月7日前后)重养心,此时练拳应以“呵”字诀配之;秋季(每年的公历8月7日前后至11月7日前后)重养肺,此时练拳应以“呬”字诀配之;冬季(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至来年的2月4日前后)重养肾,此时练拳应以“吹”字诀配之。3、若练功者以治病为目的,练拳时可按以下原则选用相应字诀:“心脏不舒者可选用“呵”字诀;肺脏不舒者可选用“呬”字诀;脾脏不舒者可选用“呼”字诀;肝脏不舒者可选用“嘘”字决;肾脏不舒者可选用“吹”字诀,三焦(胆)不舒者可选用“嘻(唏)”字诀”。另外还有:“健康之人按照中医”心为君,心健则身康之学说,增长功夫可选用“哼、呵”二气以健心养肺增功力为目的。试解李亦畲宗师《打手撒放》秘诀:一、“打手撒放是打手发人时发出的吼声,吼声之出与人俱出。同时给对方精神上也是一种威胁,瞬间使自己精气神高度集中。(自己并不察觉)这是由《五字诀初稿》中,“哈之即出,绝不用力”悟之。李亦畲击败表弟苗兰圃就是用的这个“哈”字诀。早年亦曾闻之于永年前辈先师。今约已失传。二、撒放六字代表心、肝、脾、肺、肾、胆六个脏器。名老中医张锡纯先牛的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一段文字 与此相同。其作法大意是上下嘴唇微微挨住,喉中发出的微细声音,自己有感觉即得,呼那个字即对哪个脏器有健康作用。文革时我在牛棚中,因不能自由活动,曾用此法以健身,此法可用于健身和打手特表出之。”以上“试解……”为引用永年前辈之文字。武氏家传太极一路炮捶应用也有“哼、哈”二气发声。“哼”为鼻腔发音,气源于胸背脊后内腔气向下行。“哈”为口腔发音,气源于下丹田气向上行。作用十敌方某一要害穴位要配合某动作招式要领起到应有的效果……建议习、练、用太极拳呼吸法三个阶段:第一、前三年学习阶段为鼻腔自然呼吸法,因前三年是外三合即:手、脚合、肘与膝合、肩旁胯合配和协调阶段。有些时候顾了上顾不了到下,顾了外顾不了内,所以只好采用自然呼吸方法来学习。第二、中三年练对阶段为腹部逆式呼吸法,中三年是外三合结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阶段,逐步进行到鼻吸小腹缩小,口呼腹部膨胀细、慢、长下丹田逆式呼吸法使之下盘稳重阶段。第三、后三年运用阶段为“六字诀”呼吸法,当能做到丹田逆式呼吸法运用自如时才可配合适当时机运用“六字气诀”健身技击呼吸法。试望太极同仁研究探讨更多细节真谛,盼之再谈!!!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真、复命归根,找回原始的“我”。
宇宙万物无不分阴阳,“我”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是现在的“我”,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我”,称之为“实我”或者“阳我”;还有另一个“我”,连自己都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根本不知道她的存在,这个“我”我们称之为“虚我”或者“阴我”。这个“阴我”隐藏着无穷的智慧和能量。这种智慧与潜能是人类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深深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宝贵遗产。只是由于社会的变迁、历史的演变,原本阴阳相济的两个“我”,相互分离隔绝了,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太极人身。因而,“阳我”被扭曲了;“阴我”被遗忘了,她的作用也就渐渐地丧失了。我们修为太极拳,就是用太极拳道改造“阳我”;通过对于“阳我”的复原,并逐步地重新了解、认识,最终找回那个神秘的“阴我”,使其发挥出她本来就具有的巨大力量,从而实现完整的阴阳相济的真我的重现!这是人生的真正的升华!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应该修炼太极拳道。正如杨家老谱上清楚地写道:“天地为一太极,人身为小太极,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拳”。人们通过太极拳的修为,能够找到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从而使人身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和谐相融;由拳入道,拳道合一,“与天地精神独往来”,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呀!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对每个人而言,感受是各异的;每个人的感受很难用统一的言语来表达。比如练拳的人首先要“松”,而松是一种“滋味”!这种滋味是很难用言语诠表的;松要靠自己悟,只有你真正能松了,你才明白原来松是这样一种感觉。别人再怎么去形容松,自己不真悟道也无法体会到真正的松,“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练过太极拳套路的朋友都知道,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两手的手指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展开着,手成掌形;只有在六分之一的架子中,手是曲指成拳形;而且,这些手握拳形的式子的名称又大凡不是拳,而是捶,即: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指裆捶和栽捶(合称:太极五行捶)。综观太极拳各式拳架,从起式至收式,无一式称之为拳。因此,就会有朋友发问:太极拳不是称为太极掌或者太极捶更贴切些吗?为什么要称为太极拳呢?师云:此中确有深意!
万物分阴阳,拳也不例外。两手相握而成拳,这个拳称之为显拳或阳拳;同时,还有一种看不见的拳,这个拳称之为隐拳或阴拳。而这阴拳才是太极拳道中要阐述的拳。这个拳是什么呢?师云:拳者,权也!在古代汉语中,“权”字做名词用时有“秤锤”义,如《汉书●律历志上》:“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权”字做动词用时有“称量”义,如《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师云:“练拳其实就是要把自己练成一杆秤;练拳实是练权!”
自己通过几十年太极拳的修炼,越来越体会到这“练权”的深刻含义。秤有秤盘、秤杆,秤杆上有定盘星,还有秤砣(秤锤)。秤盘不加重物时秤砣放在定盘星的位置上,提起秤杆,秤是平衡状态。如果秤盘放上重物,并不需要增加秤砣的重量,只需要移动秤砣的位置即可达到新的平衡,也就称出了重物的重量。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秤砣虽小压千斤。秤平衡后,如拨动秤砣向外稍一移动,秤盘连同重物就会被向上举起;反之拨动秤砣向里稍一偏移,则秤盘连同重物顷刻向下沉坠。这正是《太极拳论》中所说的:“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以太极拳在技击方面的应用而言,敌我双方一经接手,即可审敌听劲。“动之则分”,接敌之处为秤盘,百会至会阴之中线是秤杆,自身之单重是随时可调的秤砣;秤盘、秤杆、秤砣悉数分清,各司其职;且“无过无不及、随曲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动中调整秤砣找到平衡点,即:“静之则合”。这种平衡状态达到了“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平衡的瞬间,即“合即出”,应机贵神速、毫不迟疑,向右或向左稍拨秤砣,重物即被抛起或坠地。敌必败无疑。李亦畬大师在《五字诀》中说:“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这是非常精辟地阐明秤之原理即拳之理,故拳者权也。
如果有朋友非要执着地问:拳在何处?我的回答是:拳在拳里,更在拳外!拳在心中修拳里之功,拳在拳外得拳外之妙!太极拳的修炼,除了每日的盘拳走架、揉手找劲的行功练拳之外,更是要把拳的修为生活化;行住坐卧无时不拳、无处不拳。只有这样才能“妙手一挥一太极”而“道法自然”。当你在车站等车时,是否能双足平松落地而与大地相融一体?当你登上汽车有座位而不坐,此时能否内外松沉而与汽车相合而行?当你清晨手握牙刷刷牙时,是否能有牙刷虽小重千斤的举轻若重之感?……许许多多平日生活中看似与拳无关的大事和小事,只要心中有拳,都可融化于拳中,做到处处有拳、时时修炼。拳只有回归自然而生活化,才能用时做到:敌我双方未触之时,不知何者为用;已决之后,亦不知用者为何。正所谓有触即发、有感即应;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这时便真正进入了拳的“应物自然”之奇妙境界。
然而,至今拳界仍有人沉浸在大架与小架、新架与老架、练架与用架等等形式的争高低、论胜负之中。殊不知:拳是先天自然而生,架是后天人为而造。盘架只是练拳的方法之一。太极拳修炼的绝非是有形有象之拳式,而是无形无相、全体透空之神明;修炼太极拳是以有形之手求无形之拳;“有形有象皆为假,拳到无时始见奇”。太极拳无拳其实才是太极拳修为的真义!正是因为无拳,才能触处皆拳;才能“发人不见其形”,“挨着何处何处发”。此时方能见拳之奇、方能感拳之妙。
况且,无论何种拳架,失掉拳之意、离开拳之魂,均是无用之架;如非要冠以太极之名,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太极操。只有遵道修为、由拳入道,“至虚极、守静笃”而阶及神明,才会诸形皆无、浑然一炁。到达此时,何有你我?何有大小?何有快慢?何有拳式?何有太极?……这才是无意之意是真意,无法之法是真法,无拳之拳是真拳!
也许有朋友会问:这无拳之拳的意境确实高远,但这或许是练拳几十年以后才能达到的境界,初学者是难以企及的;初学的人是否还是要从老老实实地盘练有形之架做起呢?答曰:初学者不仅可以盘练有形之架,其实盘架之前还有很多有形之功法要刻苦修炼。但是,初学之人如果不能领授拳无拳之理,只是一味地强化有形之功,那就只能是在背离拳道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恐怕日后就再也无缘去体味阶及神明的意境了。因此,步入太极拳道的第一课就应该是悟这个无拳之拳的大道;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何 谓 中(1)
太极拳祖师张三丰曰:“大道从
‘中’字入门”。太极拳道之修为也必须从“中”开始。离开了“中”,松、空、无、分、合、变、劲、沉、粘、整、势、机等等均无从谈起。不全面地理解“中”之真义,则无法迈进太极拳道之门。因此,把太极拳的修炼称之为
“求中”的过程是毫不为过的。“中”实乃拳之法则。求中才能悟道;拳道即中道也!
三丰祖师还明确地指出:“中”,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由此可见,“中”是分内外、分阴阳的。我们把由空间方位而定的、有形的、位置相对固定的“中”称之为阳中;把相对阳中而言,无形的、位置不固定的“中”称之为阴中。太极拳的修为要得身中之阳中,更求不在身中之阴中。如三丰祖师所言:“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
什么是太极拳所求的阳中呢?太极拳阳中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以下丹田为人身之“中”,有“一身之中在丹田”之说;第二,以自百会至会阴这条中线为人身之“中”。依师所传,太极拳修炼者一举动就要“守中制外”,做到“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尾闾中正神贯顶”,“不偏不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敌交手时周身一家而形不破体,身手齐到破敌如摧草。据传,露禅师祖在结束宫廷神技营的教习生涯告老还乡时,临行前语重心长地嘱全佑:“我该教你的东西全教了,以后谨记:占住中线往开里打”。师云:这里“中线”的含义之一就是指身中之阳中。可见,守住阳中是确保自身平衡的重要因素;抢占、控制对手的阳中是破敌致胜的关键之一。因此,在太极拳的修炼中,对阳中的认识和守用是绝对不可以轻视的!
什么是太极拳所求的阴中呢?如《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道家所言:“冲者中也,中者虚空之体性也”。由此可见,如上所言之“中”,与人身形体无关。太极拳所求之阴中就是这无形之“中”,即:神意气之中和。拳中要求的无过无不及,就是求阴中使神意气达致中和的具体体现。《太极拳论》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鸿毛之轻,加一羽则过;蝇虫之小,落一只则多的滋味,就是神意气在运行中达到的最恰当、最合适、最自然的状态,这也就是守持阴中的状态!
阴中与阳中是怎样的关系呢?师云:离开有形之阳中,则阴中无求;失去无形之阴中,则阳中无魂。只有阴中与阳中相济而合,则太极拳道所求之“中”得矣!当然,真正悟懂“中”在太极拳道中的真义,还要认真深入地剖析中与定、中与重、中与虚、中与和之间的内在关系。
何 谓 中(2)
王宗岳在《太极拳释名》中曰:十三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师云:十三势以中定为主,其它十二势为辅;有中定才有其它各势。由此可知,中定在太极拳修炼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有朋友问:中定之中的“中”与“定”是一?是二?如果是二,那“中”与“定”又是什么关系?答曰:中不是定,定也不是中;但中与定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认清中与定的关系,剥开中与定之间的奥秘,确实是太极拳道里求中而悟道过程中,必须要突破的重要关口。
何谓定?曰:“不易之谓定。”可见定是不易,即:相对固定而不变。对定而言,中是动态的、可调的、相对不固定的。可以说,定是中的基准;有定才能求中。仍以秤为例:秤之定盘星就是秤之定;秤盘中所称重物的重量发生变化时,秤就不平衡而失中。此刻,应以定盘星为基准,当秤盘中重物加重时,将秤砣向远离定盘星的方向移动;反之,当秤盘中重物减重时,则将秤砣向靠近定盘星的方向移动,使之再次达到平衡而中。可见,没有定盘星,秤就无法称物而用。同理,在太极拳修炼中是先有定而后有中;以定求中是太极拳道求中的法则之一。
如何定而求中?第一,定其身而求阳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太极拳对修炼者的身形和身法有着极其严格且具体的要求,对人体十八个重要部位就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落足、舒踝、扣膝、坐胯、圆裆、敛臀、活腰、空腹、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塌腕、展指、叩齿、收颏、竖项和提顶;而且,无论是盘拳走架,还是打手搏击,在动作和形体发生了变化时,上述十八个部位符合要求的那种意念所产生的感觉或滋味,还都必须要保持相对的定而不变。这种
“形变意不变”,就称之为定;以此定求得了身体的平衡和稳定。这样就做到了“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尾闾中正神贯顶”。这就是以定其身而求得身中之中——阳中。
第二,定其心而得阴中。《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有止而定,有定后而静而安而虑而得。得什么?得“喜怒哀乐之未发”,得神意气之中和的那个形而上的阴中。太极拳修炼者在盘拳走架时,身未动必先恭正端然而立,以定其身;同时,凝神调息、静心平气,以定其心。此刻,心中一念不生、一波未起、空空荡荡、心如止水,恍然“心静可以通神明”。此时,有如“无心插柳柳成行”;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经全然寓于心腹之内。虽不去尽心看什么,却内察外观什么都看到了。这时,外示安静身未动,但内气却腾然而升,内里已跃跃欲动;神意气形之内外合一,一合俱合,合而未发。以此定心而得太极拳所求之阴中。
修炼太极拳者,盘拳走架时,从起式至合太极,动则“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总须完整一气”。静则处处得机得势,时时无过无不及。如是定其身而求其阳中,定其心而得其阴中;以定求其中(静中寓动),得中固其定(动中求静),中定相求而太极拳道所求之中得矣。
然而,宇宙万物,包括人,原本属动。《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而不息、动而不止,既属天性,也是人性。不息即不定也。因此,不定才是宇宙万物运行之真实。我们生存的空间、逝去的时间,哪有分秒的停止呢?既然无止,何有其定?既然无定,何得其中?中定到底在哪里?答曰:存心设定,存意求中!定为设定,其定是不定之定;中为时中,其中为不中之中。太极拳道之中定,就在自己心中!
何 谓 中(3)
何谓重?答曰:重者,人体之重心也。师云:不能知重、不会调重则无法求中而得中。如此重要之重,在王宗岳先师的《太极拳论》中只提及一处:“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虽仅此一处,却一语道破太极拳修炼者经数年功夫而不能运化的“死穴”。因此,求中必须先要知重。
天地万物无定不中才是其原本的属性。所以平衡是相对而短暂的;不平衡是绝对而必然的。因此,所求之中也只能是瞬间的中。关键是如何在不平衡时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在不中、失中的瞬间求中而得中。从而达到身心内外合一、立身中正安舒、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而平衡稳定的,最恰当舒适、最灵变自然的感觉之意境。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办法只有一个:调控自身的重心!人体力学告诉我们,人体各个部位都有其自己的重心,但人体的重心是人体各个部位的重心之总和;而人体平衡的关键就在于这个总和的重心。太极拳修炼就是学习并掌握随时随势调控这个人体的重心,使自身无论盘拳走架,还是打手搏击都能处于得机得势的状态而得中守中。
如何调控人体的这个重心呢?依师所传,太极拳确有其独特的调控人体重心的功夫(具体功法在太极心法和功法篇中讲述)。在人体正常站立时,人体的重心一般在脐下第三骶椎前方七厘米左右处;而人体的下丹田和人体的中心位置,也在这个地方附近。这时,人体的重心、中心和丹田在人体中出现了三合一的现象;此刻,人体是平衡的。在人体的重心、中心和丹田这三者中,唯有重心是最不稳定的。一个人的重心不仅随形体、动作和姿势的变化而变,甚至会因为血液的流淌、脉博的跳动、呼吸的急缓以及气息的聚散而发生改变。求中的过程就是调整这个极不稳定的重心的过程。比如,人在走路时双腿必须一左一右交替迈步,并且向前迈左脚时要同时向前挥右臂,向前迈右脚时要同时向前挥左臂,如此才能沿着中直路线前行,否则身体就会失去平衡而失中。这行走时左右交替之动作,就是在使身体不偏而求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的重心得到了动态平衡中的稳定,即:求中而稳重也。
我们知道太极拳所求之中是不中之中,即:时中也。而太极拳之重也同样是变中求不变,动中寻稳定。不变的是人体对地心的重力;变的是重心的位置。因此,随时调整自己的重心位置,是求中的不二法门。太极拳修炼者的重心,可以上移,也可以下移;可以在身内,也可以在别人“摸不着”的身外。诚然,太极拳修炼者能够这样如此自如地调控自己的重心,是有其独特的功夫的,完全不是在身体姿势的高低与扭转中做到的!否则难免堕于双重之病。中心与重心的混淆不辨是造成双重的重要原因,而快慢不分、大小不明以及多少不清等等均是双重之病的具体表现。王宗岳先师在《太极拳论》中对此双重之病开出的灵丹妙方是:“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综上所述,在太极拳修炼中,欲中必知重、求中稳其重、调重守其中、中重相伴,则太极拳道所求之中得矣。
何 谓 中(4)
太极拳人无不把“分清虚实为第一义”。拳论云:“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因此,太极拳道所求之中,也必然离不开务虚求实。但是,依师所传,我要说的虚实不是有人所言:身体为实,内里为虚;有形为实,无形为虚;上为实,下为虚;前为实,后为虚;左脚为实时,右脚为虚;右脚为实时,左脚为虚;……太极拳道所论之虚实,与有形无形没有必然联系。往往是你看到了的,也似乎摸到了的,但那个却是虚;而你看不到、摸不到的,却有作用的那个无形的东西是实。这个东西虽无形,却有无比的威力,的确实实在在。这才是太极拳道求中过程中所展现出“处处总此一虚实”的变化之神奇魅力。
既然太极拳道修为求中必论虚实,那有朋友会问:你这篇博客谈的是“中与虚”,为什么不是“中与虚实”?答曰:就虚与实而论,虚是重点;虚为体,实为用。虚为实之基础,为实之母体;而实为虚之外显,为虚之实用。故只须说虚,不必说虚实。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这段话运用到太极拳道中就可以理解为:虚则能受、静则能观。比如,一只空杯子我们才能往里灌水,一个空心皮球我们才能往里充气;太极拳在打手搏击时有一个重要的法则:虚接敌。也就是拳谚云:“四梢空接手,接手点中走。”为什么要虚接?因为虚能受,只有虚接才能把对方之来力接受进来;接受了对手本力之后,再经过神意气相融而中和,进而才能使之实化为太极拳的内劲。
婴儿在母体中无私无欲、虚静清明。离开母体来到这个纷杂的世界上,受外在各种现象之干扰,日渐为七情六欲所惑,杂念丛生,真性尽失。所以,只有致虚守静才能复归本性,才能“虚其心则神见”而内观外察宇宙万物之真实,进而就能悟道而得道。太极拳的修为同样必须先求虚静,由虚静而生实有;这个实有才是真实而真有。
太极拳道所言之虚实既然不在有形之体上变化,那又在何处而变呢?答曰:在中而变,即:虚实是在求中的过程里完成变转的。正如班侯先师在《虚实诀》中所云:“虚虚实实神会中。”所以,中以虚而待称之虚中。只有虚中,才能“先天一炁自虚中来”,“道以虚通为义”。虚则无碍,太极拳修炼中只有虚通,才能节节松开、节节贯穿,才能完整一气而周身一家。只有虚中才会与敌相对时,一经接手就将与对手的接触点虚掉,既虚掉自己的本力,也虚掉对方的来力;此刻对手之来力掉进了我的虚中,中由虚而“填实”,并转换成自己的神意气之中和;这时对手由于失实而虚,我方毫不迟缓地顺势而发,以实击虚,必胜无疑。此乃《虚实诀》云:“中实不发艺难精。”正如太极拳前辈所云:太极拳应敌,其最妙处在以虚静胜人。
但是,知虚未必能虚;知虚而能虚绝非易事。难就难在太极拳道的虚实变转不是在有形之体上完成的;不从神意气之中和去“变转虚实须留意”,试想如何能达到“虚怀若谷、虚静无为”之神明!
何 谓 中(5)
师云:求中必讲和。何谓和?
其一:和者,平也。太极拳修炼贵在心平气和。有平才和。平和则能真静;真静而通神明。正如三丰祖师在论平与中的关系时所云:“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心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当练拳者心平定而气顺和时,内心世界开始安静下来,头脑中杂念渐渐排除,外界干扰慢慢消失。此时,虫鸣鸟叫还依然,水音风声仍照旧,但好像逐渐离你而远去;直到听而不闻,开始生出一种感觉:刚才还在的胳膊没有了,继而身体也感受不到了,甚至身体与身外失去了界限。这时身内与身外万物都恍恍惚惚,空空寂寂;若有似无,直至视而不见。此刻,真静出现了!一切都不复存在;唯一存寄的只有无比聪慧而敏然的灵性;“气遍身躯不少滞”,“腹内松静气腾然”。畅通鼓满的内气,聚蓄了雷霆万钧之力,待触欲发。此乃:蓄而未发,平则守中。
其二:和者,谐也。太极拳所言之和谐,就己身而言要做到: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正如《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所论:“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因此,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之外三合,周身上下十八个部位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分合有制,统一协调则周身一家矣。太极拳所言之和谐还要做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动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即所求之: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内三合。内三合之关键在於:心、意、气、力之分清其责、先后有序。要做到:心领意、意导气、气运身、身随行;神(心)先意至,气催身随。其先后不可倒置,其职责不容混淆。就敌我而论,太极拳所言之和谐更要做到:内外相合,彼己相谐。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己之先动应是与敌尚未接手,吾之神已渗敌而接,吾之意已透彼骨里。此乃师云:“未曾接手分胜负,神接意打定输赢。”
简言之,太极拳修为所求之中和就是无过无不及。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无过无不及呢?我想就目前拳界存在着的认识与修为的误区浅谈两点。
其一:关于“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修炼者无不把“四两拨千斤”作为衡量太极内功的重要标尺。顾名思义,以己轻巧之内劲即可破敌笨重之本力。然轻巧之内劲何以获得?不少修炼者以为应敌时只用“四两”,而修炼时就只练这“四两”,结果用功数年依然徘徊在太极内劲之门外。究其原因,恰恰误在没有练就这“千斤”。这里需分两层来解释。首先,太极拳所练之“千斤”非常人所言之千斤。拙力、本力莫言千斤,就是万斤也无用。太极拳所要练的是积柔成刚、无形无向的内功“千斤”。其次,太极内功是千斤为体,四两为用;四两出于千斤。太极内劲如长江之源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极内功就是要练就这无穷尽的内劲。专注“轻灵”、只练四两是当代太极拳修炼的严重误区!如果这个问题不能深究悟道,则今日太极拳演绎成为绵软懈松之太极操就不足为怪了。诚然,四两也好,千斤也罢,无非都是量化之比喻。果能内劲有得,与人打手时,需一斤取一斤,取一斤一两则过;需半斤调半斤,调四两则不及。有“千斤”之体,厚积薄发;用时按需所取,才能时时处处做到“无过无不及”。
其二:关于“五阴与五阳”。
有朋友说:五阴并五阳就是太极拳所求之无过无不及。拳论《内劲歌》也云:“惟有五阳并五阴,阴阳无偏称妙手。”上述所论,应该不错。然何为五阴与五阳?我的回答是:己身之“劲库”假设蓄有千斤,取走一斤还余九百九十九斤,如不补足千斤则不及而失中。具有太极内功的修炼者,既能随需而取,更能适时而补。用一还一,取五补五,此乃五阴并五阳,相济而和用,因需而用,“劲库”无竭,取补随意。这才是太极拳修炼中“五阴五阳是妙手”之真实所在。
实际上,四两千斤与五阴五阳都是太极拳求中和的体现。四两千斤的按需所取,是与人打手时双方关系上的无过无不及;而五阴五阳是自身“劲库”的无过无不及。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综述,太极拳道之中和即神意气致中和也。求中必求和。离和则中无求;离中则和无存。如道家所言:“除情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妙之门户”。
关于中,庄子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太极拳《乱环诀》云:“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师云:“能得枢纽环中窍,自然动静互为根。”
何谓中:神、意、气致中和而无过无不及。
中与定:以定求中,用中固定,中定相求。
中与重:求中稳重,调重守中,中重相伴。
中与虚:虚中能受,中实则发,中虚相因。
中与和:平和蓄中,和谐有节,中和相守。
谈来说去,中定、中重、中虚与中和,原本是一回事儿。还是回归老子的教导吧:“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何谓松(1)
谈松之前,想先说点儿题外话。前几天我拜读了祝大彤先生的《太极内功解秘》和《自然太极拳》两本著作。说实话,此前我对祝先生不甚了解。书是我的学生荐送的;读后感受颇深。在《自然太极拳》的前言里,祝先生有这样一段论述:“普及传统太极拳内功,不是很难的事。有人会问,你说获得内功不难,为什么有许多习练传统太极拳的朋友练拳十年二十载不得内功要领,甚至资深的拳家内功修持不能深入呢?恕笔者直言,这些朋友对太极拳认识尚肤浅,对拳理不甚理解,说白了,他们不懂太极拳。太极拳家不懂太极拳吗?有一位已故资深兄弟拳种的拳家对一位太极拳练家说,有些太极拳名家不懂拳。人家能出此坦言也是难能可贵的,说的比较客观,旁观者清嘛。”祝先生此番表述,可谓精辟;一针见血地把太极拳界存在的无知、误识,且自以为是的某些“大师”、“名家”其实不懂拳的真实写照揭示无遗。本人即赞同先生的论述,又钦佩先生的率真。太极拳界,以至当今中华武术界,所缺失的正是这种实事求是、敢言求真的精神。
言归正传,开始谈松。关于松,我之所言可能与祝大彤先生在上述两部著作中的观点相左。我做为一名无名之太极拳道的爱好者,还请先生赐教。
(一)太极无松
很多太极拳练者主张练太极拳要大松大柔。太极名家李雅轩亦云:“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有人把松称之为太极拳的灵魂;或者说内功就是松功。许多资深的练家毕生追求松功,可是松功也没有上身。究其原因:走错了路,追错了物。太极拳修为所求之根本,绝非求松,而是求中。
太极拳修炼中,对与错,不在我说你云,亦不在“大师”之言,标准仅有一个:太极拳道之本,“一阴一阳之谓道”。拳论所云:“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拳谱所述: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非阴非阳、亦阴亦阳。此乃是太极拳道中衡量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太极拳修炼中,不论松与紧,不论刚与柔,不论开与合,都必须遵此道而修。否则,即使资深,仍不懂拳。
太极拳所言之“松”是与“紧”密不可分的。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松紧相济,松紧同体,就如同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松与紧谁也离不了谁。离开松,没有紧;离开紧,何谈松。如果非要让松与紧分家单过,让松独立门户,那就好比把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硬性分割开来,独立出阴鱼和阳鱼,进而去修炼孤阴或孤阳。试想,这符合太极阴阳论之根本属性吗?违背太极阴阳论的理论是错误的理论;违背太极阴阳论的追求是荒谬的追求。难怪有些资深练家松功不能上身,因为太极拳不可能有离紧之松。
(二)太极有松
太极拳所言之松与紧,不是后天修炼所得,而是先天自然而有。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儿离开母体,降生人世,不用人教松,也没有人讲紧,而婴儿却能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从同样高度摔落,婴儿少有受伤,而成人却少有不伤。但是,在人们后来的成长过程中,产生了惧怕,出现了惊恐,从而失去了原有的先天自然之松紧。尤其是过去三千多年来人类社会男权文化的属性,造成了人们紧有余而松不足;松少紧多而不平;紧过松缺而失中。正是针对于这样的情形,太极拳崇尚松,强调松。正如太极拳大师吴图南先生指出:凡练太极拳者,皆知松为太极拳之主要条件。但是,请注意吴大师在此把松定为主要条件,而不是太极拳的目的,更不是太极拳的灵魂。
我认为,太极拳所言之松,应该是能使紧而不僵的那部分元素。在此我想有必要澄清一个错误的概念:有些人紧与僵不分;甚至有人认为紧就是僵。其实,紧不是僵,僵也不是紧;在太极拳道中僵是病,紧不是病。因为僵乃直挺挺而不灵活也;紧乃密切合拢,靠得极近也。太极拳练者常说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由此可见,松不是懈,紧不是僵。太极拳要求的是不懈之松与不僵之紧。但是,不少修炼者,练来练去,依然非懈即僵。原因何在?答案是:不知懈是不紧,僵是不松;松中少紧必懈,紧中缺松必僵;懈之病因——少紧,僵之病根——缺松。因此,欲避僵懈之病,须知松紧:松不离紧、紧不离松;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相济而中。此时,太极拳所崇尚之真松有矣。如此,就能真切感悟到太极拳的松中紧与紧中松那妙不可言之滋味;并由此派生出了太极拳道修为所得之粘、沉、韧、整。正如《十三势歌》云:腹内松静气腾然。李亦畬大师《撒放秘诀》所论:“松开我劲勿使屈”。这其中松静而气腾然与松开而勿使屈,均是松紧适中的具体显现。
师亦云:“太极拳之松紧有如拨动之琴弦:过松则无律,过紧则绷断;松紧适中则可弹奏出美妙的音声。”可以这样说:太极内功所展现的无穷魅力与艺术神韵,就在这一松一紧之中。
综上而言,松之真义已明:何谓松,紧而不僵也;何谓紧,松而不懈也。那些把松与紧割裂开,专去求松,进而把松目的化、神秘化,这有悖于太极拳道与拳理,是当前太极拳修炼中的一个严重误区。其实,松与紧就如同咸与淡,无非是那么一种滋味,尝到了,不过如此。修炼太极拳实际就是在恢复人们原本就有的松紧而中的状态。松紧求中,乃是返璞归真,复命归根,遵道而行,实则不难。
如上所谈,只言松紧之道。至于松紧求中之具体方法,将在心法与功法中另述。
何 谓 松(2)
大凡练过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学习太极拳首先就是要学会放松;“放松”二字就成了老师教授学生悟练太极拳时离不开的口头禅。当然,放松并非太极拳专有,其他拳种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放松;每个人均希望每天都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然而,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现实总是背离希望!学习的困难、工作的压力与生活的烦恼等等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不是轻松与愉悦,而是相反:紧张与紧迫。因此,寻找轻松就成为了人们的追求;学会放松自己的身心,松紧适中与劳逸结合,就成了人们生命中的重要课程。而太极拳正是用特有的心法和功法,使练拳的人遵道而修,真正学会调整自我、放松身心;使自己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保持着松紧适中、阴阳持衡的良态佳境。
但是,对于太极拳的“放松”又不能等同于百姓生活之中所理解的放松;她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师云:“太极拳之放松者,松由放而得也;‘放’是太极拳道中得松之关窍。”松如何放得?以下几点是本人随师修悟的肤浅认识。
(一)放入
众多太极拳修炼者经常思考:太极拳是什么?师云:“熔炉也”。太极拳实则是上天赐与太极臣民的一座太极拳道大熔炉。许多朋友终日孜孜不倦地盘练拳架,且自豪地说:我练拳。然而,拳之先天特性决定了:吾练拳一场空,拳炼吾功自生。这吾练与炼吾的差别,道破了太极拳道修为的天机。松是不可能在我练中求得。只有把自我放入太极拳道这座大熔炉里,用拳义与拳理之烈火熔炼自己,大火煮、小火炖,猛火烧、文火焖,历经数年之熔炼,直至把自己有形之身与无形之心均熔于拳中,使原本之我变成了太极之“钢”;再将这“钢”放入太极锤机之下,反复锤锻。经过如此之脱胎换骨的炼造,松始会有得;因此,此时的我才真正成为了可以精雕成太极作品的有用材料。
放入的另一层重要的含义,就是把自己放入大自然之中。如果有朋友问:松到底在哪里?我会回答:松就在这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在人们终日于紧张与紧迫的压力之下奔波劳碌时,唯有这大自然依然是花开花谢、风和细雨、蓝天白云、虫鸣鸟唱,好一派轻松安逸、和谐舒适的景象。把自我放入这大自然中,让自己的身心与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相融相和。因为,这草与木、这虫与鸟,松也自然、紧也自然,哪有僵?何有懈?其实,太极拳之松,就在这大自然之活活泼泼、生生不已之中。这才是:有心练松松不生,无心求松松自得。正如师云:“能自然便能放松。”
(二)放下
关于放松,师亦云:“放下才能松”。自己在几十年的太极拳修炼中,深深地体会到“放下”二字值得我们反复揣摩、认真求索。大家都知道练太极拳是要从按规矩站桩开始。站一段时间以后,身型要求知道了,拳的规矩熟悉了,但身心依然松不下来。这时老师大多都会提醒学生:要放松,再放松。可是,老师让放松,而学生却不知道怎么是放松,依然一头雾水、不知所措。而作为师父的父亲,每当此时,当年他对我不是喊“放松”,而是喊“放下!放下!”父亲对我说,徐岱山师爷随少侯师祖练拳时,如果有人松不下来,少侯师祖总是走上去,踹他一脚,斥到:“不把你那臭架子放下,能松吗?”因此,父亲在教徒弟放松时,也是不让你端着,而是放下。我的体会是:心放平、身放下,此乃松也。
放下的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放下包袱。何谓包袱?拿起来而不能放下的就是包袱。有些太极拳修炼者终身求松而不能松。究其原因,就是把松看得过重、过难,松反而成了沉重的包袱。这是违背了“有意无意是真意”的原则,犯了意大而过之忌。“无过无不及”是太极拳修炼的不二法则。意过则滞;滞则不松而僵。只有放下求松的包袱,身心才能真正的放松。
修炼太极拳就必须把拿起来的那些欲求般般放下,真正做到:心中无欲、目中无人;在太极拳的汪洋大海之中潇潇洒洒、轻轻松松、自自然然地随波逐流,与大海共起伏。这才是:不放而放,不松而松;能得拿起拳中窍,自然松紧互为根。
(三)放弃
太极拳修炼的过程就是改变自我的过程;改变自我就必须学会放弃:放弃自己原有的观念、放弃原有的思维方式、放弃多年形成的习惯……,即《老子》云:“为道日损”。放弃是减法;建立是加法;改变即结果。太极拳的修炼,就是放弃旧有,使之不断减少;建立新有,使之不断增加;其结果才是把自我改变成太极新我。
“放弃”这个法则贯穿于太极拳修为的始终,即《老子》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师亦云:“拳无终点,层层可分”,即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才是太极拳修炼的真义。有朋友问:松到极点为何物?答曰:松极而转紧。又问:紧到极点为何物?答曰:紧极而归松。此乃:一层松紧一层通,松松紧紧永无终。
何 谓 松(3)
修炼太极拳的过程,就是用太极拳道的阴阳学说改变自我、改造自我,使自我由生活中的常人转变成为太极人的过程。改变自我首先是改变原有的认识方式和思维观念。如果不能改变,即使每日盘拳数遍,终将仍是徘徊在太极门外,摹练太极体操。
关于松,通常人们认为:有松就没有紧;松与紧是誓不两立的两个不同性质的个体。太极拳道则认为:松是松,紧也是松;紧是紧,松也是紧;松与紧是相生相克、相互依存、相互变转的同一个体的两种表象。
有朋友问:你不厌其烦地说松即紧、紧即松,那太极拳所言之松开、松散、松柔、松静与松沉等等到底是松还是紧?就此问题我想仅举松开、松散和松柔为例,谈些肤浅愚见。
(一)松开与松散
有些太极拳名家言松必谈松开与松散,他们把松开与松散都归入松的范畴。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松仅是开与散的前提条件;松开本质在开;松散实则是散。或许有朋友会问:既便如此,松开与松散还是与松有关,紧又在何处?我的回答是松开也好、松散也罢,如果只是一味地开、尽情地散,则必懈无疑。要松而开,且开中有难开之念;松入散,且散时含难散之意。这难开之念即为合,难散之意即为聚。此时,开中有合、散时含聚,则松而开且紧入合,松入散且紧于聚。至此,太极拳所言松开与松散之真义才能由松而得。正如太极拳大家郑曼青先生所说:“太极拳是一种时松时紧而有规律的运动。”就松开与松散师亦云:“
如放飞之风筝:脱开绳线,风筝如脱缰之马失控而去;握住绳线时松时紧,人从风力、风随人意,则风筝放飞自如。”诚然,太极拳特性决定了松长而紧短、松显而紧隐、松外而紧内;这一长一短、一显一隐、一外一内,即拳谱所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关于松开,杨澄浦先生在《杨式太极拳练习谈》中提出:“习练运行时,周身关节均须自然松开。”太极拳要求修练者,颈、脊、肩、肘、腕、腰、胯、膝与踝,这周身九大关节均要节节松开;节节松开才能节节贯穿;节节贯穿则内气与内劲畅通无碍。可见,太极拳所言之松开,主要是指人身关节的松开。何谓开?开即是自一点向两端分而有隙。由此可知,松开是有上下、左右与前后之方向的。如何才能使关节松而开呢?如果把人身比做太极球,则松开即是沿球之直径向两端对拉拔长,即在沉肩垂肘与松腰落胯的同时必须提顶竖项,否则沉坠而无向上提竖则关节向下堆积,人身就会整个懈掉。因此,太极拳之松开,就是向下沉坠必有上提之意;向上悬提定含下坠之意。此乃意上寓下、意左寓右;松中有紧,紧中含松;“对拉拔长横竖找,提顶吊裆心中悬。”
关于松散,太极拳修炼者由松开而进入松散,即由表入里、由外入内,由筋骨皮为主进入以神意气为主的修炼阶段。太极拳一般把由内向外称为散;把由外向内称为聚。在太极拳道中,散不离聚,聚不离散;散聚实则不二。太极拳的松散与聚合分为许多层次;不同层次有不同的内容。比如,内气的松散与聚合;再高一个层次,还有内劲的松散与聚合。不但有面上的松散与聚合,太极内功修炼到一定阶段,其松散与聚合完全是在点上见分晓;再到更高级的阶段,点也没有了,而是散聚于心;直至无散无聚。总之,气之聚散、劲之聚散与心之聚散,体之聚散、面之聚散与点之聚散,其不同层次的变化之境界,实难用语言来表达。现在我们只能浅谈一点儿气之聚散。仍然把人看做一个太极球体,则下丹田为发生内气之气机;气机发动以后,“腹内松净气腾然”,如杨家老谱所云:“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围。”此时,内气向身体的四面八方松散,气宜鼓荡而四梢,使人身成为一个内气腾然的太极球体。这时才能真正感悟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此刻,由于内气的松散与聚合,“以气催形”,身形随气之鼓荡而膨腾欲动。太极拳到了这个阶段,便开始了“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内”的内功之修炼。
(二)松柔
如果说松开与松散只是太极拳修练中两步由表及里、由外入内的重要阶梯,那么由松入柔就是太极拳所要达到的境地之一。当然,松柔所言之松,毫无疑问是太极拳之松;而柔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之柔有着本质的区别。常人所说之柔,就如同杂技表演之柔术,表演者的身体可以随意弯曲、柔弱无骨。然此柔绝非太极拳之柔。太极拳的松柔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紧入于刚,刚复归柔。
太极拳崇尚松柔,是因为松柔是太极拳的根本属性。老子关于“柔弱胜刚强”之说,是太极拳道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什么柔能克刚呢?因为所克之刚不是太极拳由松入柔、积柔成刚的那个刚;此刚实为用拙力与本力而使周身产生的僵硬之刚。以柔克刚之柔,也决不是柔术表演所显示的柔弱无力。太极拳的柔是由松入柔、催僵化柔而生成的一种阴柔之内劲。太极拳的刚则是“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刚,是刚柔同体、积柔成刚而产生的一种阳刚之内劲。
我们说松柔是太极拳修炼中积柔成刚的前提条件。为什么积柔成刚必须以松柔为条件呢?原因就是太极拳松柔之松是松中有紧;这松是自然之松,而这紧则是松到一定程度自然地由松转而成紧。松入于紧,松积而转紧则柔中入紧;此有紧之柔则积柔可以成刚。因此,太极拳之紧是由松转生;太极拳之刚是由柔积成。所以,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柔即是刚,刚即是柔;松松紧紧,柔柔刚刚,松紧变转,刚柔相济,这才是太极拳道所言松柔之真义。
太极心法(一)――修为在心
师云:修为在心。也就是明确地告诉我们,太极拳的修为,实质是心的修为。修炼太极拳离开了心的修为,是无法迈进太极拳最高圣殿的。因此,师亦云:练拳靠悟。何谓悟?师曰:悟即吾心。
何谓心?太极拳道所言之心,既不是指人体之器官,即人的心肝肺的那个心,也不完全等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思考或进行认知活动的那个心。其所言之心,是使人无欲无私、勿忘勿助、清净空明,如老子所说:“虚其心,实其腹”的那个心;又如孟子所主张的“存心养性”以“养吾浩然之气”的那个心;也是禅宗告诫人们顿悟而明心见性、即心即佛的那个心。假如朋友问:如果真有这个心,这个心应如何定义,或如何定名?我不知道心的准确定义,也无法用我们的语言对心进行定位;但我知道,无论老子还是孟子,无论道学、儒学还是释迦所言之心,都是要在抽象与具体中,在理性与感性中,在推理与妙想中,在正向与逆向中,在明确与模糊中,在实有与虚无中,超越其对立,追寻同一、归一、统一,而达至圆满的内心世界。如果非要给心定名,似乎可以称之为精神世界,或者干脆就将心称之为道;心即道,道即心。太极学子更可以理解为:心即太极,太极即心。
何谓心法?修为就要有法,修心之法即为心法;太极心法就是遵太极拳道而修养自心之法。这里所言心法有两层含义。其一为方法;其二为法则。我个人认为,就太极心法而言,其法似乎重点应该是指法则。因为太极拳道之心法,其特点是心无常心,法无定法,非心非法,故有则即法。正如拳论所言:功夫无息法自修。太极拳心法是统领太极拳修为的根本大法,是不容随意更改的法则,或许可以称之为太极拳王国的宪法。而方法是个性化的范畴,每个修炼者都可以、也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具体方法。当今有些太极名家把行拳走架时,如何配合形体动作的心中所思、意念所注,称之为心法,我个人认为似乎不妥。不论是手擎小气球也好,或是意想把小气球按潜到水下也罢,这些所念所想,只是修为当中的一些具体的小的技巧和方法,不应该是太极拳道所言之心法。因为太极心法是由道而生的最根本、最本质、最深刻的法则,而不是表面的、现象的、个性的、具体的想法、念法或做法。太极心法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统领并体现在太极拳领域的各个门派,因此超越杨式、陈式、吴式等各个派别,更不属于哪个人。它或许只从属于太极拳道。
有同道会问:你把太极心法称之为太极王国之宪法或根本大法,那么这心法是不是非常的深奥与神秘呢?在此我首先要说明一点:太极心法既不深奥,更非神秘。所谓太极心法绝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也不是神神秘秘的玄学,更不是抽象离奇的幻影。恰恰相反,正是前辈先人通过挖掘与传承,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归纳提炼出完整系统的太极心法,使原本深奥神秘的拳理,变得浅显易懂;使本来抽象模糊的拳义,变得形象具体;使最初繁杂含混的方法,变得简单可行。总之,正是太极心法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把“十年不出门”的太极拳,由难变易,由深转浅,由繁成简。因此,要想在太极拳的修为中,登堂入室、攀登高峰,只有一丝不苟地学悟太极心法。遵心法而修,循心法而为,才有入门登峰的可能。正因为如此,太极心法多年来被门里的人视为密不外传之法宝。
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教拳成为了生存的职业与谋生的手段。因而,把太极心法藏而秘之,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所谓之密,是人为所致。时至今日,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我们要把太极拳这个民族文化之瑰宝继承下来并传承下去,就要去伪存真、揭密示人、共同勉学。如此才能在太极拳的修为中无愧祖宗、无愧后人、无愧吾心。
言归正传,何谓太极心法?师曾秘训:“一求三修即为心法。”何谓一求?即:处处求中。何谓三修?其一,反向修义;其二,假借修真;其三,层层修分。关于这一求三修的具体内涵分述如下。
一、处处求中
关于一求三修的太极心法,本人依据自身学悟的体会,用今天的词语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一个核心即处处求中。为什么把求中视为太极拳修炼中的核心呢?如王宗岳先师在《太极拳论》中开篇即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师亦云:“无过不及者,中也。”因此,在太极拳修炼中,不管是练习基础功法,还是盘拳走架;无论是揉手听劲,或是打手搏击,毫无例外,都要时时处处遵循无过不及这个唯一准则。可以说王宗岳先师《太极拳论》通篇阐述的核心就是无过不及。“人刚我揉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是在论述无过不及。“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依然是在论述无过不及。因此,我们可以把太极拳的修炼过程归结为无过不及而求中的过程。
关于中,在太极拳道《何谓中》篇章里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但在这里我想重点阐述一下求中作为太极心法之核心,她是如何具体体现的。我们知道,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是以阴阳学说与道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武术拳种之一。她最重要的特点是充分而完美地体现了中国道家思想中古典的辩证哲学。分阴阳与合太极,就在这一分一合之中,运用并展示出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统一与相互变转的根本属性。在传承着几千年前远古母系文明的《老子》中,就用了极为精妙的文字,对这个辩证思想做了深刻的论述,这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用了形象而精辟的“相”诀文字,明确地指出任何事物有这一面,也就有另一面;而且这两面相反相成、相克相生,相依待而存在,谁也离不了谁,要这个而不要另一个,根本是不可能的。难是对易而言,长是对短而比,高是对下而说,前是对后而论,……。正是遵《老子》学说而作的《太极拳论》清楚地告诉我们:“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有些太极名家总结出了太极拳的特点:以小搏大、以慢制快、以少胜多、以柔克刚……。诚然,这些确是太极拳的特点,不容质疑。可是,它只是揭示了小与大、慢与快、少与多、柔与刚等等阴阳矛盾相对立的一面,是不全面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另一面。同时,这一面与另一面还保持着相互变转的关系。依据阴阳相济的这一根本法则,秉承老子的相诀文字,我的太极拳传承的前辈们总结出了太极心法“相字十六诀”,即:“松紧相适、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轻重相出、曲直相依、起落相成、前后相连、左右相系、上下相随、大小相含、多少相存、内外相融、开合相寓、动静相因、有无相生、虚实相伴。”相字十六诀可以说基本上较全面而系统地把太极拳所涉及的从外到内、从形到神、从方位到行功等诸方面对立统一的关系,做了具体的表述。这相字十六诀寓意深刻地指明了练太极拳时,只练松而否定紧,只找柔而排斥刚,只讲慢而丢失快,只要轻而抹煞重,只有曲而忽视直……都是有悖于太极拳阴阳相济这一根本法则的。相字十六诀告诉我们,在太极拳修炼中,既要松,也找紧;要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松紧相适。这里所言松紧相适,就是松多则懈,紧多则僵;松与紧不多不少而适中,即松与紧无过不及,也就是松紧求中。同理,刚柔相济就是刚少则软,柔缺则硬;刚与柔无过不及而刚柔求中。同样,快与慢、轻与重、曲与直、大与小、动与静、虚与实……都存在着对立统一而求中的关系。
或许有朋友问:依照相字十六诀所言求中而修炼太极拳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师曾谆谆告诫:“松紧求中而沉,轻重求中而稳,曲直求中而弹,刚柔求中而韧,快慢求中而匀,内外求中而整,虚实求中而灵,有无求中而变。”因此,处处求中就可以归纳为八个字:沉稳、弹韧、匀整、灵变。此八个字就是求中在太极拳修炼中的具体体现,也就是求中之结果。
处处求中是太极心法的核心法则。在太极拳修炼中要处处求中,就必须做到心里有中;要时时处处把握着“中”这把无过不及的标尺,去检验、衡量自身的一思一念、一举一动;要把自己的身心内外聚敛在“中”这个核心点周围。这样你就可以摒弃那些:松对还是紧对、柔好还是刚好、快点儿还是慢点儿等等混乱杂念的干扰。你会发现处处求中时反而觉得行拳走架、听劲摸手有了遵循;散乱变集中了,复杂变简单了。当用求中这把钥匙打开了太极拳奥秘这把锁,你会真正体会到:松也不对,紧也不对,松紧适中才对;柔也不好,刚也不好,刚柔相济而中最好……。你才真正悟懂“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名言之理;真正迈进“拳无拳,意无意,有意无意是真意”之太极神奇的妙境。
二、反向修义
反向修义是太极心法三个重要基本点之一;也是在太极拳修为过程中,对太极心法最主要的方法论诠释。可以说修炼太极拳离开反向修义这个法则,将无法迈进太极拳核心之门;背离或不能正确运用反向修义法则,确是不少修炼者经过几十年练功仍不入门的原因之一。师云:“拳重在悟理明义,明义贵在反向修为。”
应该说反向修义这个法则,既不是太极拳派生,更非太极拳独属,而是宇宙万物运行发展规律的必然。太极心法所言之反向修义,是依据太极阴阳论与太极拳道而产生的重要修心法则。我们知道,阴阳论是我国古典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理论,她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消长、相互变转、相反相成的运化规律。万物本源之根本就是老子所言之道,而太极拳正是以拳之形式体现和反映着道的实质。可以认为,道之所有品质和属性,均无一例外地能在太极拳中完整展现出来。
做为太极心法的基本法则,反向修义关键在“反”字。综观《老子》会发现,老子所论之道具有自然而流动性、无限而永恒性、复归而循环性、逆向而否定性。“反”是复归而循环性与逆向而否定性在道中的具体体现。细读《老子》不难发现:“虚其心,实其腹”;“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曲则全,枉则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大直若曲”;“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动”等等立论,无一不贯通着“反”这个逆向而否定的法则;无不显现着“反”揭示了事物物极必反与复归而循环的本质。
宇宙万物均是存在正反两个方面,或者说整体=正面+反面。正与反相对立又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体。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大多是事物的正面,因为正面是外显的、实在的与表浅的;而反面是隐含的、虚化的与深厚的。这种多年习惯使然的片面性,使得多数人在做人处世的行为中,抓局部失整体、看表面丟本质、顾前面落后面。而道告诉我们要抓大放小、由表及里、从前至后。“反”既然是道的重要属性,她必然也就会体现在太极拳修为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反向修义法则以三种属性完整而系统地贯穿在太极拳修为的过程中。其一:阳由阴生与阴自阳出,即阴阳互为其根。首先,让我们以太极拳修炼中轻与重这一对立关系为例,来剖析一下互为其根这一属性。《太极拳论》云:“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可为什么许多练拳者轻灵未得,反而在盘拳走架时一举动则全身俱显轻浮;与人打手时,出手则轻率妄动、轻飘无根。此病之表象是轻浮、轻率与轻飘,而病之根源实则是未得“重”之过。正如老子所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以他特有的逆向思维,一针见血地阐明了重与轻、静与躁是相反相成、互为其根的辩证关系。他告诫人们,君主治国安邦与平民处世做人时,轻失去重则失去根基,必然会轻率行事、轻浮妄动、轻薄待人而注定失败;动离开静则躁动无主,必然会急躁盲动、浮躁冒动、焦躁乱动而导致失衡。因此,在太极拳修练中要避免轻而失根之病,就必须遵太极心法反向修义之法则:轻必须出自于重!要在求厚重时而得轻灵;就是欲得轻灵要反求厚重;要把练轻求轻的练法改变为练重求轻。这就是反向修义。如此,才能做到拳谚所云:“练得千斤体,用时四两功”。可见,厚重为体,轻灵为用。厚重为根干,轻灵为枝叶。根深才能叶茂。诚然,在太极拳练重求轻的修炼过程中,既要轻而不浮,还要重而不滞。要轻重相出而中,如师所云:“轻而不浮则灵,重而不滞才厚。”
厚而重是太极拳修炼中的重要根基。厚重是由积蓄而得。在与人打手中,如何才能搭手瞬间就发人于丈外呢?师曰:“能蓄能发”。《拳论》云:“蓄而后发”。由此可知,发人的关键在于能蓄;要积而厚之,蓄而重之。如何能蓄呢?师亦曰:“轻灵能蓄。”如是可见,轻灵是为了积蓄;轻灵才能走化自如。能走化才能存蓄;能存蓄才能发打。正像水库蓄足水后,开闸放水才能发电。因此,如同重为轻根之理:蓄为发根,能蓄能发,蓄而后发;发而即蓄,有蓄有发,不蓄不发。正如《老子》所论:“早服谓之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老子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做好准备,要重视积蓄充足的后备力量。同时慎用积蓄,厚积而薄发:四两可行,不用半斤;一分刚好,不多半厘。且随用随蓄,则后劲无穷,必胜无疑。
因此,在太极拳修炼中,正确运用太极心法反向修义之法则,就能完整系统的理解并掌握轻与重、发与蓄、开与合、化与打、聚与散等诸元素相生相出,互为其根的真义。
太极心法反向修义法则在太极拳修为中始终贯穿着三种属性。我们已经知道了其一,是阴阳互为其根性。本篇将重点阐述其二:阴阳否极必反(返)性。
太极阴阳论清楚地揭示了宇宙万物阴极而复阳、阳极而归阴的运化规律。而这一规律在太极心法反向修义法则中,以阴阳相反相成,否(物)极必反(返)的属性完整而系统地贯穿并体现着。如《老子》云:“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老子意寓深刻地告诉我们:万物之运行规律,不就像是和拉弓一个道理么?抬弓过高就应该向下低些;抬弓低了则必须向上举些;力大弓弦过紧,就需要减力使弓弦回松些;力欠弓弦过松,就一定加力使弓弦绷紧些。在这里老子形象而具体的用张弓之高与低、松与紧来隐喻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相反相成而否极必反的属性。拉弓的目的是放箭,因此张弓高了要降,低了要抬,力多则减,力小需加。这样才能做到张弓稳定、平衡而准确;才能弓满如月,张弛衡稳,一箭中的。
综观王宗岳先师《太极拳论》中谈及内劲仅一处,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拳论清晰地指出了劲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然究其本质实则仅有二劲:蓄劲和发劲,或称之为阴劲和阳劲。如师所云:“内劲者,一蓄一发也。”在拳论中,王宗岳先师也如老子一样,将抽象莫测的内劲形象具体地喻为张弓放箭。他告诉我们太极拳所求之内劲正是由这一张一弛、一紧一松,一蓄一发而生;在张与驰、紧与松、蓄与发相适而中且相反相成中,太极内劲有得。或者言之,拳中内劲是张时反求驰、紧中反求松,驰时要找张、松中要寻紧的产物。因此,在太极拳修为过程中,只有深刻地认识反向修义法则中阴阳相反相成的属性,正确地遵循运用这一属性,无论走架盘拳或摸手听劲,均应做到反寓其退而进、反寻其紧而松、反问其柔而刚、反求其虚而实。如此,太极神奇之内劲即在这进进退退、刚刚柔柔、松松紧紧、虚虚实实的相反相成之中孕育而生。
由此可知,事物总是在朝与自己相反的方向行进。否极必反或物极必返才是事物发展之必然。如同四季之冷暖:冬季冷至三九,必会返暖;夏时热到三伏,一定转凉。更如月盈则亏、夜黑昼明、水满则溢、雨过天晴等等自然界之万事万物均遵循必返法则而行。既然必反,就必须防反。比如寒则添衣、热则减衣,这是遵循规律而添减;但请注意:添减过头,也依然遵必反法则而向相反结果发展。添多添早会捂而生疾;减早减多仍会受凉而病。因此,我们的老祖宗在遵必反法则的同时,处处防反,即:要重视必反法则的另一种倾向;总结出了在适时适量添减衣衫的过程中,还要春捂秋冻的经验。
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明知必反,却还反着来。明知吸烟有害,却烟不离手;明知贪则必亡,却仍贪得无厌,最终落得身败名裂。日常生活如此,在练拳修为中同样犯此毛病。在行拳走架中本应遵循: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实互转;松极转紧,紧极归松,松紧相变之原则。可是,有些人却非要背道而驰,坚持所谓:实要实足,虚要虚透;有松无紧,大松大柔。这是多么明显地违背了太极阴阳理论的错误练法。试想,与人打手时,左右脚前后分立,如左为实脚而实足,右为虚脚而虚透,左实右虚,实足虚透而分家独立,把自己的虚实清楚而分明的展示给对方。请问,在这种情形下,虚实如何变转?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又如何能做到?如此的虚实分家,就必然把自己的命脉拱手交给了对方,岂有不败之理?
在太极拳的修炼中,如师所云:“补虚难。”行拳走架中,逢多必缺、过之不及。修炼的关键就在于:缺则填、少则添、虚则补。可是,把填理解为增,把添认为是加,把补等同于满,这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反而求之,即:填要舍、添需放、补能给,此乃太极拳与人打手之真义。然而,亦如师云:“舍己难。”君不见本应将己身平松放落、与地相和,却偏要五指抓地、足下生根。君不见原是舍己从人、沾粘连随,却反而不舍不给、非丢即顶,产生顶抗丢偏之病就在情理之中了。只有舍得给人、舍己从人,才能无过不及而中;相济而中才能从人仍由己。
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可见,天之道,即事物的本源,应遵多则减、缺则补而趋平衡求中之原则。然而,人之道,即常人的习惯,却时常相反。在现实中,既然人对天经常反动,那么,就让我们遵循这样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种公式,即反之再反、否定之否定,不就在反而又反中获得了正确的结果吗?因此,在太极拳的修炼中,改变自己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就必须针对习惯相反而求。只有这样,坚持知反、遵反、防反而反向修义之法则,才能悟真道、修真心、练真功,而在太极高峰的攀登中,登堂入室,有所真得。
本篇将论述太极心法反向修义法则的第三种属性:阴阳相含自变性。
《太极拳论》云:“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虚实宜分清楚。”《十三势歌》亦云:“变转虚实须留意。”由此可知,太极拳修炼不但要以分清虚实为第一要义,更要虚实能随意变转;如果虚实不能随意相互转变,则必有“迟重之虑”而定无“圆活之趣”。那么,在太极拳修炼中如何能做到虚实分清,而且还能随意自变呢?这是一个在太极拳修为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但是具有太极拳能否入门的根本性,同时也是一个被相当多的修炼者误解而带有普遍性的课题。
首先,让我们对当今有些太极名家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的明显有悖于太极阴阳学说的论述加以剖析。比如,有位名家关于分清虚实是这样表述的:“重心在左则左实右虚;重心在右则右实左虚。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所谓单重则轻,双重则滞即指此。”另一个名家则在其著作中着重强调:“单腿重心立柱式身形是绝对的,双重仅是过渡。重心腿(脚)要实足,虚腿(脚)要虚净。”在此暂且先不论这些名家们的功夫高下,仅就上述观点,谈点愚见。不恭之处,还请见谅。
大家都公认我们的祖先以一幅太极(阴阳)图完美、深刻、系统、全面地揭示了宇宙万物之阴阳对立统一而相互变转的运化规律。它凝结并展示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思想。反复认真地学悟太极图就会发现:黑白鱼发生相互变转,其实质并非位置、方向的颠倒和互换,而是如师所云:妙在鱼眼。正因为黑鱼中含有白眼,此白眼实乃转黑而白的生命之机;白鱼中含有黑睛,此黑睛才是由白变黑的转化之种。这白眼与黑睛才是阴阳虚实变转之根本。就好像围棋之黑白子,无论哪一方:以眼为机,有眼则活。这才是:黑白先后不为奇,虚实实虚是围棋。此白眼与黑睛恰似星星之火,燎原之势由此而生。因此,太极图清楚地告诉我们:阴阳虚实相互变转,其实质是阴阳虚实的相含自变;相含自变之根本,就在于阴中之阳、虚中含实,阳中之阴、实中有虚。所以,反观名家所言:“重心在左则左实右虚;重心在右则右实左虚。”或“实要实足,虚要虚净”等等这些把虚实分家独立:虚净而虚无实,实足而实无虚;把虚实之相含自变,理解为左虚右实或右虚左实的位置互变之论,均有悖于太极阴阳图之实质。
再读王宗岳先师之《太极拳论》更不难发现,《拳论》简洁鲜明地告诉我们:“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让我们以《拳论》为尺再次比对名家之言。《拳论》云:“左重则左虚”;名家说:“重心在左则左实右虚”,且“重心腿(脚)要实足”。《拳论》云:“右重则右杳”;名家道:“重心在右则右实左虚”,更强调“虚腿(脚)要虚净”。由此显见,名家之言与《太极拳论》相背相离。孰是孰非,不言而喻。
再让我们进一步剖析太极拳修炼非“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不可之原因。此处所言重之义,可理解为重要、重点、重心。就阴阳虚实而论,重为阳、为实无可厚非。有人会问:照此说来左重则左实没有错呀?然而,这只是表象的理解。深层思辨就会明白:正是因为重为实,才要把重深藏于内而外显为虚。有如作战,我方之重,即主力部队如果部署在左,则要“左重则左虚”,即藏而不露、秘不示人,决不能让对手知道主力的隐藏位置。如果主力部队部署在右,则要“右重则右杳”,即封锁消息、杳无音信,决不能让敌人了解主力的真实配置。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迷惑对手、诱敌深入。看似空虚,以为有机可趁。殊不知,外虚内实、轻显而重藏。当对手陷入我重兵之困时,我方以优势兵力一举奸之。正如《孙子兵法》虚实篇所云:“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孙子正是以外显之形而迷惑敌人,使对手充分暴露;而我无形则是把自己的实力隐藏不露。以此做到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人不知我、我独之人。故,战而必胜。
经过上述分析,反观虚实变转中单重与双重的关系,就不难分清对与错了。左重则左实或右重则右实,重即实,实再加实,内外双实,则不折不扣双重也;只有内重(实)而外虚,藏重而显轻,一重一轻,一实一虚,实而虚之,虚而实之,此乃真单重也。
综上所述可以断言:太极拳修为过程中太极心法反向修义法则其第三属性,即:阴中须含阳、阳中要有阴,阴阳相含自变性,这是符合太极阴阳学说之根本,是太极拳修炼中必须遵守的重要法则之一。
&老子》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老子以他那洞察本源的智慧,用逆向思辨的方法,揭示着事物最本质的运化规律。大道必然走向反面,返向本态;大道无所不能、无所不容、无所不用。然而,她却以柔示人,严己宽人。大道始终遵循自己反与弱的特性,从无到有,反有而无,周而复始,反(返)来反(返)去,循环不已。因此,道之运行轨迹即圆,或者简而言之,道即太极,太极即道。
太极心法反向修义法则之三种属性:其一,阴阳互为其根性;其二,阴阳否极必反性;其三,阴阳相含自变性,均来自于道之特性。关于如何练好太极拳,如师所云:“悟道,修心,练功”。悟修练三位一体。悟为本,修为主,练为要。此三者缺一而不成矣。修为在心:有心无为,无为无心;有心有法,非心非法。太极拳真义之本源就在这一有一无与亦无亦有之中。妙哉:太极!
三、假借修真
假借修真是太极心法的重要法则之一。何谓假借修真?顾名思义,就是借用假设、假想与假如的思维方法去寻求、修炼,从而悟到拳中最本质、最真切的拳理与拳义;并使太极拳神秘之内功在自己身上得以体悟、认证和作为。
有朋友会说:“学练太极拳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一式一式认真地练,哪里用什么假借修真呢?”或许还会有人心存疑问:“不用假借就不能修真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修炼太极拳离开假借修真这个法则,是无法迈进太极拳之门的!那么,修炼太极拳为什么非要遵循假借修真这个法则呢?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我要说明假借修真法则不是门派的产物,更非大师的臆造,而是根据太极拳最本质的特性所决定派生的。有人会问:“太极拳的本质特性是什么呢?”要了解太极拳的本质特性就必须从何谓拳、何谓太极入手。何谓拳已经在《太极拳道》中有所论述,在此我重点地谈谈何谓太极拳所言之太极。为什么太极拳要冠以“太极”之名呢?谈论之前需要表明,我之所言仅是个人对太极拳的愚见,只是个人修炼的体会与感悟,充其量是近乎、可能、大概。因为太极也好、拳也罢,都如同老子所论之道,是不可言、不可说、不可名的。所以,我之言说也是不可言而言、不可说而说。
言归正传,什么是太极拳所冠名之太极呢?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由此可知,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合太极。《周易》也明确地告诉我们::“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更深刻地阐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综上所论,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宇宙万物自阴阳而生;阴阳由太极而分成;太极又由无极,即道而生。因此,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太极拳也正是遵“道”之运动规律,由我们的先人以其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不断发现、不断完善而制造出的独一无二之拳。此拳冠以太极之名,必然一丝不苟、忠贞不二地遵循并体现着道的全部本质、品格及特性。太极拳就是秉承道之属性,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毫不含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最本质的三种特性:其一、逆向思维必反性;其二、抽象思辨想象性;其三、模糊推理终极性。
而这些最本质的特性的特点,恰恰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是不可测的、不可量的;是不固定的、不具体的;是既在内,又在外的;是既不在内,也不在外的;是不可重复、不可复制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这些本质特性的特点使人们形成了“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观念;也正是这些特点构成了修炼太极拳的难点。太极拳是内家拳;太极拳修炼的是内功;而内功要有内气与内劲。内气不是人们生理上的呼吸之气。如果呼吸系统生病,就要去医院呼吸科诊治;而内气不足或不畅,就只有去找会望闻问切的真正的中医大夫调理阴阳了。太极之内劲也绝非常人所用之力。内劲靠举哑铃、打沙袋的锻练方法是无法获得的。那么,内气与内劲又是如何生成的呢?老子说:“道生一”。这个一即是太极。老子又说:“一生二。”即由太极分生之阴阳二气。老子接着说:“二生三。”为何不是二生四呢?这“三”正是阴阳相互对立冲撞、相互交融消长、相互补充变转之后而生成的一种新的东西、新的元素。这新的元素在拳中就是太极内劲。
这“一生二,二生三”之始终是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过程。因此,在太极拳修炼中,松紧求沉、轻重求稳、曲直求弹、刚柔求韧、快慢求匀、内外求整、虚实求灵、有无求变;而此沉、稳、弹、韧、匀、整、灵、变,更是无法测、不可称、不能量的一种自我感悟。所以,在太极拳修炼中,就必须在心法中求练法,在抽象中寻具体,在想象中找感觉,在假借中出真实。总而言之,假借修真法则是太极拳修炼中登堂入室之必经途径。
只有深入全面地理解假借修真的具体内涵,才能在太极拳修炼过程中正确地运用这一重要法则。深刻理解假借修真法则的内涵,首先就要清楚地知道何谓所言其假?何谓所言其真?其假与真存在着怎样一种内在的联系?当然我们必须先把假借修真法则的假与真,和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认为的假或真,从原则本质上加以区分。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假与真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品质。假就是假,真就是真;人们常说: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对于那些假话、假意、假货与假唱等等一切假的东西,无不深恶痛绝;提到假,人们经常习惯地把虚与假关联在一起,痛斥那些虚情假意、谎言连篇的人:少来这虚假一套!而人们又总是把求真务实作为做人的准则。人们的这些认识与做法是完全正确的。在生活中我们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反假、弃假、打假;要自始至终地言真、倡真、求真。然而,在太极拳修炼中,假借修真法则所言之假与真,与日常生活中的假与真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含义。为讲清楚太极拳修炼中借假修真法则里的假与真,我们得先从艺术谈起。
有朋友可能会激烈地反对说:“让你谈太极拳的假借修真,你却扯什么艺术,这分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或许还有朋友说:“太极拳是武术不是艺术!”诚然,太极拳是民族传统武术的一种;可是,我要说:“她不但是武术,更是艺术!”太极拳以她深邃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修为方式,为人们展示着美轮美奂的拳艺与拳术。太极拳之艺之术,可以与任何一种传统的艺术相媲美。艺术源于生活、源于生命。生命与生活是有限的,而艺术却在这有限之中,完美而真实地孕育出了无比震撼的无限的生命力量。太极拳正是以她那有限的柔美形象,展现出刚韧而无限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七字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