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进入做什么都难赚钱的魔兽世界60年代赚钱,现在只有一条出路

细思恐极!中国已进入做什么都难赚钱的年代,现在只有一条出路!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编辑 |头条君  再过几天就是2018年了,也就是说,2017年很快就过去了。     我问一个问题,2017年的关键词是什么吗?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家可以在留言里面说一说。  我觉得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共享经济。大家知道,今年的共享经济越来越繁荣,从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再到共享汽车、共享豪车,接着再有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现在连共享女友都有了,未来是不是一切都可以共享,我们不敢想象&&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房价。房价在什么时候都是老百姓热议的话题。但在今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今年是各大城市首次开始实行租购同权,政府在去年的时候,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可见确实是下定了决心的。未来房价会涨还是会跌?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第三个关键词就是比特币。从比特币出现至今已上涨过百万倍,但国内政府却关闭了国内数字货币交易所。对于这件事,有两个说法,一种说法是,政府认为比特币是泡沫,不想让国人参与这场骗局;另外一种说法是,国家未来会发行自己的虚拟货币。  可能有的人觉得这些事与自己无关,但如果你仔细研究这些事情背后的真相,你会发现一个可怕的现实:现在中国做什么都不赚钱了。  曾经有人写过一篇文章分析中国经济赚钱的逻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分析,始于经济学的鼻祖斯密。纵观中国企业赚钱的现实和历史,起码,在过去10多年,究竟是哪些企业,靠什么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如果我们对中国企业这几年赚钱的基本逻辑进行梳理,就会发现,这几年,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大多和垄断、金融以及房地产有关。  据我个人认为,中国企业和中国人赚钱的逻辑主要有三:  其一赚垄断的钱  无论是政策垄断型的金融企业,还是行业垄断型的电信企业,以及资源垄断型的石油企业,它们赚钱的逻辑都是垄断。500强中利润最高的企业,全部由国有金融部门和垄断型国企占据,比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石油、农业银行、中海油、中移动、中石化、交通银行和中信集团。  其二靠金融赚钱  大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从银行获取信贷资金,然后充当二道贩子,通过委托贷款、银行理财等形式把资金再贷出去,获取暴利。  其三投资房地产赚钱  房地产几乎成为很多企业的避风港,很多企业的主业其实不赚钱,但因为有房地产,报表特别好看。  这三点是近几年中国企业和中国人赚钱的逻辑。  今年火爆的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越来越发达,表面上受益的是我们老百姓,但这些都是表象,都是暂时的。等到共享经济干掉所有的代理商和服务商,靠着垄断地位,就会用各种方法吸我们老百姓的血汗钱。而在未来,当人工智能与共享经济结合时,由巨头垄断所有的市场,取代所有人类工作,这是不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而房价现在被政府稳住了,部分城市甚至还有轻微的下跌,这对老百姓来说是好事,但对买房者和炒房客来说是不是一种灾难?有很多人还梦想着将来能炒炒房赚钱,但现在这个时代明显已经过去了。  而比特币的交易停止,也是这样。对于不想创业,不想干活,把现金用来买比特币是最保值的做法,几年就可以升值上十倍。但现在被国家取缔后,断了很多人的这种念想。  前一段时间,还发生了一件引人深思的事情。长沙一女子给一个烧烤店打了一个差评,然后店主带着七八个彪形大汉把她和她老公狂揍了一顿。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那个店主的素质低下。但最本质的原因是,互联网将餐饮店的服务、口味全都公开化,反而使得大多数劣质的餐饮店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我们中国人一直说“民以食为天”,如果连餐饮行业都做不下去了,那其它的行业肯定也是越来越艰苦。  我以前也写过,那些做APP创业的是怎么死的,做农行业的怎么死的。现在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行业不饱和,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还能轻松赚大钱。  你也可以问问周围那些做公众号的朋友,做微商的朋友,做培训的朋友,是不是比三年前更艰苦。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开始绝望了。  那么是不是说,现在完全没有机会了呢?  我觉得恰恰相反。越是在危机关头,越能诞生巨大的商机,前提是你必须能看懂趋势。  从经济角度来讲,社会上只有两种人:“生产者”和“消费者”。  “消费者”和“生产者”不是绝对的,而是互相转化的。假如你是一名服装厂的工人,那么首先你就是一名生产者,你生产的是衣服。但是当你去餐厅吃饭,你就变成了消费者,这时餐厅的厨师是生产者,但是厨师也需要穿你做的衣服,所以他同时也是你的一名消费者。所以:每一个人在服务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相互转化,经济就是这样被推动的。  当生产和消费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整个社会就会往前推进,经济健康增长。相反,当生产和消费脱节,一方跟不上另一方,就会出现经济停滞增长,即:经济危机到来。  毛*主*席时代的时候,我们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一切都是按计划进行的,所以永远不会发生危机,那时候产品还比较匮乏,只要你能把产品生产出来,就会被消费者享用。但由于计划得过多,又没有利润,生产者的积极性也不高,消费者就一直处于物质匮乏的状态。这种模式并不值得提倡。  后来小*平同志主导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原则是“按意愿生产,按利润分配”,由于开放了生产与消费的权力,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一下提高了。那个时候胆子比较大的,直接就下海经商,不到十年就积累成了非常大的资本家。这可能是毛*主*席最不愿看到的现象,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初期成长起来的资本家和企业主,为推动新中国的变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由于人们看到这些初期资本家赚钱了,越来越多的人下海创业,同种产品的投资人和生产商越来越多,为了扩大利润,只能劣质生产,低价销售,恶性竞争,结果所有生产商都赚不到钱了,而且消费者也买不到优质的产品,生产的那些垃圾产品只能大量囤积,这就是我们中国目前面临的现状。  最直观的一个现象就是,好几年前很多中国人都跑到日本买马桶盖。这种丢脸的事情,我都不好意思写出来。  有人说价格做烂了,市场做坏了,还能恢复以往吗?当然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层次。但是,这个修复的过程会很漫长,甚至需要付出死掉一批的代价。有时候,甚至会让一个品种彻底消失。新生的力量不是来自于飞蛾扑火般的不怕死者,而是来自于反其道而行之的、坚守自己品质定位和价格定位的执着者。  价格适当做低有利于产业化,规模化,但价格过低过滥,不折手段,就扼杀了产业。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真理。  现在的市场,你去走一圈,你会发现,同类产品严重过剩,价格一家比一家低,哪个产品赚钱,大家就一窝蜂做哪个产品,哪个款式卖得好,大家都仿照该款式来做,同样一个品种,从10元到两元都有,包装上根本看不出差别!客户只看表面,感觉差得不太多,事实上,在看不见的地方,差距甚大!但是客户不知道呀,他们盯着便宜的买,劣币驱逐良币,慢慢的好的东西为了生存,也开始降价了!  所以,这真是一个做死的时代!为了让自己活,所以不想让大家活!结果是,大家都没得活!    价格做滥了还能做好么?八成预后不良。就像土地被污染之后,你能指望粮食不受污染么?这同样是白日梦!  土地被污染了,至少要荒几年。让荒草疯长,把所有污染物质全部净化,恢复土地本来的纯净,然后才可以种庄稼。只是,这颗粒无收的几年,有很多人是熬不下去的,要么饿死,要么辗转流徙。这就是为什么细分品类一开始很有生命力,也有不少人依靠细分品类赚钱,后来大部分企业覆灭的原因!  价格是把双刃剑,可以伤人,也可以伤己。非理性的价格战,通常等于同归于尽。行业做到无钱可挣那一天,就离做死不远了。  我们非常欣赏那些始终坚持自己定位的企业,无论是品牌定位、品质定位还是价格定位,他们才是行业的脊梁,才是行业的未来和行业的希望,才是值得尊敬的企业。做销售怕拒绝,关注销售厚黑学!  真正值得尊敬的企业,不是发展和扩张最快的企业,也不是规模最大的企业,而是始终如一坚持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企业,至始至终有自己底线的企业。它的存在,是行业的幸事,是社会的幸事,也是自己的幸事!  所以,坚持自己的产品价值,坚持自己的商业价值,坚持自己存的在价值,是重要的企业底线和商业底线。  我们不能因为垃圾而做滥了行业。    当然,我们国家最近十年来,已经成功把许多日本品牌挤出去了,比如以前很火的松下和索尼现在几乎看不到了。手机行业里面,华为、小米、OPPO和vivo,也成功夺回了三星和苹果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这里面的一个核心原因就是几年前,我们开始流行一个口号: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作为政府,必须控制生产的无序化,淘汰同质企业中的落后企业,这就是国家目前提倡的“供给侧改革”和“淘汰落后产能”。  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看似危机重重,实际上正进行着一场巨大的变革。  打个比方:金庸武侠小说里面的鸠摩智和欧阳锋,都是因为练功走火入魔,后来自己用内力或者在外力的作用下逆向打通了任督二脉,立刻就成了绝世高手。  中国经济结构也是这样,正在发生一场逆向的大升级!这其中也蕴藏着无数的商机,一旦你打通了任督二脉,财富将会源源不断地向你涌来。    经常关注马云演讲的人,肯定知道马云说过一句话,他说:未来的中国,很难诞生像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公司,现在的年轻人也不应该整天去想着超越BAT,而是应该专注于细分的小领域,做一个小而美的企业,才是如今的创业者要奋斗的目标。  马云说的“小而美”就是个性化经济,而现在是个性化经济抄底的最佳时机。  什么叫个性化经济?  我举个例子,在小时候,如果一个女孩看谁穿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裙子,就会问她是在哪儿买的,我也去买一条。  而现在,如果一个女孩刚买了件裙子,聚会时却发现跟别人撞衫了,她就会感到郁闷:她怎么跟我穿的一样?于是回去就把衣服扔在家里了!再也不会穿了。  现在人们开始寻找自我,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变了,个性化将是下一个时代的开端!  为不同消费者提供不同的商品和服务,这就叫个性化经济。  著名导演冯小刚甚至把个性化经济拍成了几部电影,他拍的《私人定制》《甲方乙方》《顽主》都是这种题材的电影,大家有空可以看一看,腾讯视频上都有,没有开会员的,也可以到迅雷里面下载。  个性化经济最成功的例子就是今日头条。很多人都纳闷,为什么今日头条能干掉众多门户网站,甚至干掉了BAT,而且越来越壮大?就是因为它的推荐机制非常个性化。给不同的用户推荐不同的内容,让每个用户都收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从而对软件产生了很高的粘性,然后再对高粘性的用户分发广告商的广告,从而割韭菜盈利,再把割韭菜赚来的钱和广告商的钱分给内容创作者,鼓励创作者生产更好的内容,再分发更多广告,割更多的韭菜,形成了良好的循环。  以前由于互联网不发达,企业很难了解用户的需求,所以只能由设计师设计并由工厂生产,再拼命地在电视台打广告,用户也很难辨别产品的好坏。只能相信“谁的广告打得多,谁就是好产品”。  由于信息闭塞,广告效应强,即使产品不好,用户也会购买。  比如运动品牌李宁,在辉煌时代,年营业额可以达到几十上百亿,就是因为他们的广告效应很强,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名牌。  但现在互联网很发达,信息越来越灵通,在外国品牌的对比之下,很多消费者已经不再觉得李宁是名牌了。  再比如,几年前有一个叫尼采的山寨手机,外形跟苹果4s做得一模一样,价格却只有五百多块钱,还请了王宝强做代言,在贵州电视台狂炸广告。当时,大街小巷里有很多这种店,而现在全都倒闭了。  因为互联网一发达,大家都知道这是山寨机,而且好不好用,网上都有评价。  那么在未来,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引领潮流呢?  前文已经说过了,传统的消费关系是推动式的,生产者生产什么,消费者就消费什么,消费者并没有自主生产的权利,而只有选择消费的权利,而且消费后不能给其它消费者提供可参考的评价,这样商品是否靠谱,消费者没有数,企业生产者也没有数。  而未来,互联网将会越来越放大消费者的权利,不仅有消费权利,还有生产权利。这才是最高效的商业模式。即:用户想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用户需要多少,企业就生产多少,用户提了什么建议,企业就必须得改正。  几百年前马歇尔说的 “顾客就是上帝”,这句口号直到现在才慢慢实现。  这样一想,是不是很疯狂?整个社会的供应关系被摧毁重建,经济的任督二脉被逆向打通。  其实这种构想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运用。  如今,移动支付越来越发达的中国,消费者下订单再也不受时间和场所局限,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有效提高管理效率,比如打滴滴专车、叫外卖、预订酒店、订车票和机票,再比如科技产品众筹、农产品众筹、电影众筹,都是先由消费者通过平台下订单,再有“生产商”和“服务商”来向我们提供服务。  未来,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被放大,人们越来越喜欢个性化的东西。  但是个性化的东西需求量没有那么大,比如,一件印上黄家驹的T恤可能大部分人都喜欢,但如果印上高晓松的T恤,喜欢的人就比较少了,这就需要企业能实现小批量的快速生产。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等等,这些新兴的技术,恰恰顺应了这种变化。 可以快速、定制化、小批量的生产每一个消费者需要的东西!  未来,所有的中间商将会消失,毫无特色的企业也会消失,有特色的企业都能直接与用户交流,每一个用户既是产品的消费者,又是产品的生产者,共同消费,共同生产!  你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吗?  欢迎小伙伴在底部发表神评,与我们交流!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扫扫有惊喜
中国似乎已进入做什么都不赚钱的年代,马云:现在只有一条出路!  再过几个月就是春节,也就是说,2017年很快就过去了。  2017年的关键词是什么吗?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家可以在留言里面说一说。  我觉得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共享经济。大家知道,今年的共享经济越来越繁荣,从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再到共享汽车、共享豪车,接着再有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现在连共享女友都有了,未来是不是一切都可以共享,我们不敢想象… …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房价。房价在什么时候都是老百姓热议的话题。但在今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今年是各大城市首次开始实行租购同权,政府在去年的时候,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可见确实是下定了决心的。未来房价会涨还是会跌?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第三个关键词就是比特币。从比特币出现至今已上涨过百万倍,但国内政府却关闭了国内数字货币交易所。对于这件事,有两个说法,一种说法是,政府认为比特币是泡沫,不想让国人参与这场骗局;另外一种说法是,国家未来会发行自己的虚拟货币。  可能有的人觉得这些事与自己无关,但如果你仔细研究这些事情背后的真相,你会发现一个可怕的现实:现在中国做什么都不赚钱了。  你也可以问问周围那些做实体企业的朋友,做公众号的朋友,做微商的朋友,做培训的朋友,是不是比三年前更艰苦。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开始绝望了。  那么是不是说,现在完全没有机会了呢?  我觉得恰恰相反。越是在危机关头,越能诞生巨大的商机,前提是你必须能看懂趋势。  从经济角度来讲,社会上只有两种人:“生产者”和“消费者”。  “消费者”和“生产者”不是绝对的,而是互相转化的。假如你是一名服装厂的工人,那么首先你就是一名生产者,你生产的是衣服。但是当你去餐厅吃饭,你就变成了消费者,这时餐厅的厨师是生产者,但是厨师也需要穿你做的衣服,所以他同时也是你的一名消费者。所以:每一个人在服务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相互转化,经济就是这样被推动的。
上一页&1共3页热门新闻更多
实时热点榜单热门视频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拒绝访问 | diyitui.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diyitui.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4388-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客户端下载
发送验证码
未注册的用户手机验证后自动登录
30天内免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绑定手机号
发送验证码
举报举报原因:广告营销地域攻击色情低俗人身攻击诈骗骚扰谣言反动其他取消 提交
中国已进入做什么都难赚钱的时代,只有一条出路! 23:56
学点投资理财
2018年已经快过去一半了,这半年,你有哪些收获?我问一个问题,这两年创业赚钱的关键词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家可以在留言里面说一说。我觉得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共享经济。大家知道,今年的共享经济越来越繁荣,从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再到共享汽车、共享豪车,接着再有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现在连共享女友都有了,未来是不是一切都可以共享,我们不敢想象……第二个关键词就是房价。房价在什么时候都是老百姓热议的话题。但在今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今年是各大城市首次开始实行租购同权,政府在去年的时候,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可见确实是下定了决心的。未来房价会涨还是会跌?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第三个关键词是虚拟货币。从比特币出现至今,已上涨过百万倍,但国内却关闭了国内数字货币交易所。对于这件事,有两个说法,一种说法是,政府认为比特币是泡沫,不想让国人参与这场骗局;另外一种说法是,国家未来会发行自己的虚拟货币。可能有的人觉得这些事与自己无关,但如果你仔细研究这些事情背后的真相,你会发现一个可怕的现实:现在好像做什么都不赚钱了。纵观中国企业赚钱的现实和历史,在过去10多年,究竟是哪些企业靠什么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如果我们对中国企业这几年赚钱的基本逻辑进行梳理,就会发现,这几年,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大多和垄断、金融以及房地产有关。
来源:地球城小程序
来源:出行壹加壹
来源:GGV纪源资本
来源:上世是朵花
来源:全球创新论坛mp
来源:36氪
来源:沉木很香
来源:科技快报网
来源:文强唠社会
来源:凤凰网
来源:佳兆业科技创享集团
来源:人生可叹173
来源:陈俊宏创业
来源:亿欧
来源:豆号
来源:惊奇世界大搜
来源:凤凰网
来源:CEO说
来源:别怀港
来源:中国网
来源:天极网
来源:中国电影票房吧
来源:呵呵8
来源:互联网宝典
来源:人民网太恐怖!中国已进入做什么都难赚钱的年代,现在只有一条出路!
再过几个月就是春节,也就是说,2017年很快就过去了。
我问一个问题,2017年的关键词是什么吗?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家可以在留言里面说一说。
我觉得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共享经济。大家知道,今年的共享经济越来越繁荣,从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再到共享汽车、共享豪车,接着再有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现在连共享女友都有了,未来是不是一切都可以共享,我们不敢想象……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房价。房价在什么时候都是老百姓热议的话题。但在今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今年是各大城市首次开始实行租购同权,政府在去年的时候,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可见确实是下定了决心的。未来房价会涨还是会跌?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第三个关键词就是比特币。从比特币出现至今已上涨过百万倍,但国内政府却关闭了国内数字货币交易所。对于这件事,有两个说法,一种说法是,政府认为比特币是泡沫,不想让国人参与这场骗局;另外一种说法是,国家未来会发行自己的虚拟货币。
可能有的人觉得这些事与自己无关,但如果你仔细研究这些事情背后的真相,你会发现一个可怕的现实:现在中国做什么都不赚钱了。
曾经有人写过一篇文章分析中国经济赚钱的逻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分析,始于经济学的鼻祖斯密。纵观中国企业赚钱的现实和历史,起码,在过去10多年,究竟是哪些企业,靠什么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如果我们对中国企业这几年赚钱的基本逻辑进行梳理,就会发现,这几年,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大多和垄断、金融以及房地产有关。
据我个人认为,中国企业和中国人赚钱的逻辑主要有三:
其一赚垄断的钱
无论是政策垄断型的金融企业,还是行业垄断型的电信企业,以及资源垄断型的石油企业,它们赚钱的逻辑都是垄断。500强中利润最高的企业,全部由国有金融部门和垄断型国企占据,比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石油、农业银行、中海油、中移动、中石化、交通银行和中信集团。
其二靠金融赚钱
大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从银行获取信贷资金,然后充当二道贩子,通过委托贷款、银行理财等形式把资金再贷出去,获取暴利。
其三投资房地产赚钱
房地产几乎成为很多企业的避风港,很多企业的主业其实不赚钱,但因为有房地产,报表特别好看。
这三点是近几年中国企业和中国人赚钱的逻辑。
今年火爆的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越来越发达,表面上受益的是我们老百姓,但这些都是表象,都是暂时的。等到共享经济干掉所有的代理商和服务商,靠着垄断地位,就会用各种方法吸我们老百姓的血汗钱。而在未来,当人工智能与共享经济结合时,由巨头垄断所有的市场,取代所有人类工作,这是不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而房价现在被政府稳住了,部分城市甚至还有轻微的下跌,这对老百姓来说是好事,但对买房者和炒房客来说是不是一种灾难?有很多人还梦想着将来能炒炒房赚钱,但现在这个时代明显已经过去了。
而比特币的交易停止,也是这样。对于不想创业,不想干活,把现金用来买比特币是最保值的做法,几年就可以升值上十倍。但现在被国家取缔后,断了很多人的这种念想。
前一段时间,还发生了一件引人深思的事情。长沙一女子给一个烧烤店打了一个差评,然后店主带着七八个彪形大汉把她和她老公狂揍了一顿。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那个店主的素质低下。但最本质的原因是,互联网将餐饮店的服务、口味全都公开化,反而使得大多数劣质的餐饮店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我们中国人一直说“民以食为天”,如果连餐饮行业都做不下去了,那其它的行业肯定也是越来越艰苦。
我以前也写过,那些做APP创业的是怎么死的,做农行业的怎么死的。现在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行业不饱和,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还能轻松赚大钱。
你也可以问问周围那些做公众号的朋友,做微商的朋友,做培训的朋友,是不是比三年前更艰苦。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开始绝望了。
那么是不是说,现在完全没有机会了呢?
我觉得恰恰相反。越是在危机关头,越能诞生巨大的商机,前提是你必须能看懂趋势。
从经济角度来讲,社会上只有两种人:“生产者”和“消费者”。
“消费者”和“生产者”不是绝对的,而是互相转化的。假如你是一名服装厂的工人,那么首先你就是一名生产者,你生产的是衣服。但是当你去餐厅吃饭,你就变成了消费者,这时餐厅的厨师是生产者,但是厨师也需要穿你做的衣服,所以他同时也是你的一名消费者。所以:每一个人在服务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相互转化,经济就是这样被推动的。
当生产和消费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整个社会就会往前推进,经济健康增长。相反,当生产和消费脱节,一方跟不上另一方,就会出现经济停滞增长,即:经济危机到来。
毛*主*席时代的时候,我们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一切都是按计划进行的,所以永远不会发生危机,那时候产品还比较匮乏,只要你能把产品生产出来,就会被消费者享用。但由于计划得过多,又没有利润,生产者的积极性也不高,消费者就一直处于物质匮乏的状态。这种模式并不值得提倡。
后来小*平同志主导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原则是“按意愿生产,按利润分配”,由于开放了生产与消费的权力,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一下提高了。那个时候胆子比较大的,直接就下海经商,不到十年就积累成了非常大的资本家。这可能是毛*主*席最不愿看到的现象,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初期成长起来的资本家和企业主,为推动新中国的变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由于人们看到这些初期资本家赚钱了,越来越多的人下海创业,同种产品的投资人和生产商越来越多,为了扩大利润,只能劣质生产,低价销售,恶性竞争,结果所有生产商都赚不到钱了,而且消费者也买不到优质的产品,生产的那些垃圾产品只能大量囤积,这就是我们中国目前面临的现状。
最直观的一个现象就是,好几年前很多中国人都跑到日本买马桶盖。这种丢脸的事情,我都不好意思写出来。
有人说价格做烂了,市场做坏了,还能恢复以往吗?当然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层次。但是,这个修复的过程会很漫长,甚至需要付出死掉一批的代价。有时候,甚至会让一个品种彻底消失。新生的力量不是来自于飞蛾扑火般的不怕死者,而是来自于反其道而行之的、坚守自己品质定位和价格定位的执着者。
价格适当做低有利于产业化,规模化,但价格过低过滥,不折手段,就扼杀了产业。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真理。
现在的市场,你去走一圈,你会发现,同类产品严重过剩,价格一家比一家低,哪个产品赚钱,大家就一窝蜂做哪个产品,哪个款式卖得好,大家都仿照该款式来做,同样一个品种,从10元到两元都有,包装上根本看不出差别!客户只看表面,感觉差得不太多,事实上,在看不见的地方,差距甚大!但是客户不知道呀,他们盯着便宜的买,劣币驱逐良币,慢慢的好的东西为了生存,也开始降价了!
所以,这真是一个做死的时代!为了让自己活,所以不想让大家活!结果是,大家都没得活!
价格做滥了还能做好么?八成预后不良。就像土地被污染之后,你能指望粮食不受污染么?这同样是白日梦!
土地被污染了,至少要荒几年。让荒草疯长,把所有污染物质全部净化,恢复土地本来的纯净,然后才可以种庄稼。只是,这颗粒无收的几年,有很多人是熬不下去的,要么饿死,要么辗转流徙。这就是为什么细分品类一开始很有生命力,也有不少人依靠细分品类赚钱,后来大部分企业覆灭的原因!
价格是把双刃剑,可以伤人,也可以伤己。非理性的价格战,通常等于同归于尽。行业做到无钱可挣那一天,就离做死不远了。
我们非常欣赏那些始终坚持自己定位的企业,无论是品牌定位、品质定位还是价格定位,他们才是行业的脊梁,才是行业的未来和行业的希望,才是值得尊敬的企业。做销售怕拒绝,关注销售厚黑学!
真正值得尊敬的企业,不是发展和扩张最快的企业,也不是规模最大的企业,而是始终如一坚持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企业,至始至终有自己底线的企业。它的存在,是行业的幸事,是社会的幸事,也是自己的幸事!
所以,坚持自己的产品价值,坚持自己的商业价值,坚持自己存的在价值,是重要的企业底线和商业底线。
我们不能因为垃圾而做滥了行业。
当然,我们国家最近十年来,已经成功把许多日本品牌挤出去了,比如以前很火的松下和索尼现在几乎看不到了。手机行业里面,华为、小米、OPPO和vivo,也成功夺回了三星和苹果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这里面的一个核心原因就是几年前,我们开始流行一个口号: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作为政府,必须控制生产的无序化,淘汰同质企业中的落后企业,这就是国家目前提倡的“供给侧改革”和“淘汰落后产能”。
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看似危机重重,实际上正进行着一场巨大的变革。
打个比方:金庸武侠小说里面的鸠摩智和欧阳锋,都是因为练功走火入魔,后来自己用内力或者在外力的作用下逆向打通了任督二脉,立刻就成了绝世高手。
中国经济结构也是这样,正在发生一场逆向的大升级!这其中也蕴藏着无数的商机,一旦你打通了任督二脉,财富将会源源不断地向你涌来。
经常关注马云演讲的人,肯定知道马云说过一句话,他说:未来的中国,很难诞生像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公司,现在的年轻人也不应该整天去想着超越BAT,而是应该专注于细分的小领域,做一个小而美的企业,才是如今的创业者要奋斗的目标。
马云说的“小而美”就是个性化经济,而现在是个性化经济抄底的最佳时机。
什么叫个性化经济?
我举个例子,在小时候,如果一个女孩看谁穿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裙子,就会问她是在哪儿买的,我也去买一条。
而现在,如果一个女孩刚买了件裙子,聚会时却发现跟别人撞衫了,她就会感到郁闷:她怎么跟我穿的一样?于是回去就把衣服扔在家里了!再也不会穿了。
现在人们开始寻找自我,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变了,个性化将是下一个时代的开端!
为不同消费者提供不同的商品和服务,这就叫个性化经济。
著名导演冯小刚甚至把个性化经济拍成了几部电影,他拍的《私人定制》《甲方乙方》《顽主》都是这种题材的电影,大家有空可以看一看,腾讯视频上都有,没有开会员的,也可以到迅雷里面下载。
个性化经济最成功的例子就是今日头条。很多人都纳闷,为什么今日头条能干掉众多门户网站,甚至干掉了BAT,而且越来越壮大?就是因为它的推荐机制非常个性化。给不同的用户推荐不同的内容,让每个用户都收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从而对软件产生了很高的粘性,然后再对高粘性的用户分发广告商的广告,从而割韭菜盈利,再把割韭菜赚来的钱和广告商的钱分给内容创作者,鼓励创作者生产更好的内容,再分发更多广告,割更多的韭菜,形成了良好的循环。
以前由于互联网不发达,企业很难了解用户的需求,所以只能由设计师设计并由工厂生产,再拼命地在电视台打广告,用户也很难辨别产品的好坏。只能相信“谁的广告打得多,谁就是好产品”。
由于信息闭塞,广告效应强,即使产品不好,用户也会购买。
比如运动品牌李宁,在辉煌时代,年营业额可以达到几十上百亿,就是因为他们的广告效应很强,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名牌。
但现在互联网很发达,信息越来越灵通,在外国品牌的对比之下,很多消费者已经不再觉得李宁是名牌了。
再比如,几年前有一个叫尼采的山寨手机,外形跟苹果4s做得一模一样,价格却只有五百多块钱,还请了王宝强做代言,在贵州电视台狂炸广告。当时,大街小巷里有很多这种店,而现在全都倒闭了。
因为互联网一发达,大家都知道这是山寨机,而且好不好用,网上都有评价。
那么在未来,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引领潮流呢?
前文已经说过了,传统的消费关系是推动式的,生产者生产什么,消费者就消费什么,消费者并没有自主生产的权利,而只有选择消费的权利,而且消费后不能给其它消费者提供可参考的评价,这样商品是否靠谱,消费者没有数,企业生产者也没有数。
而未来,互联网将会越来越放大消费者的权利,不仅有消费权利,还有生产权利。这才是最高效的商业模式。即:用户想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用户需要多少,企业就生产多少,用户提了什么建议,企业就必须得改正。
几百年前马歇尔说的 “顾客就是上帝”,这句口号直到现在才慢慢实现。
这样一想,是不是很疯狂?整个社会的供应关系被摧毁重建,经济的任督二脉被逆向打通。
其实这种构想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运用。
如今,移动支付越来越发达的中国,消费者下订单再也不受时间和场所局限,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有效提高管理效率,比如打滴滴专车、叫外卖、预订酒店、订车票和机票,再比如科技产品众筹、农产品众筹、电影众筹,都是先由消费者通过平台下订单,再有“生产商”和“服务商”来向我们提供服务。
未来,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被放大,人们越来越喜欢个性化的东西。
但是个性化的东西需求量没有那么大,比如,一件印上黄家驹的T恤可能大部分人都喜欢,但如果印上高晓松的T恤,喜欢的人就比较少了,这就需要企业能实现小批量的快速生产。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等等,这些新兴的技术,恰恰顺应了这种变化。 可以快速、定制化、小批量的生产每一个消费者需要的东西!
未来,所有的中间商将会消失,毫无特色的企业也会消失,有特色的企业都能直接与用户交流,每一个用户既是产品的消费者,又是产品的生产者,共同消费,共同生产!
你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吗?
来源:金钱暴(ID:JQstorm)综合大咖岛(ID:auuu55)互联网、功夫财经;本文不代表金钱暴观点,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号后台与我们联系,非常感谢!
ID:zhongchou188
ID:earthview
ID:wenzaih88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60年代盗贼如何赚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