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问大家海底捞五星会员条件怎么杀条件!有没有人清楚的

懦弱的中国人(原贴《软弱的中国人》整理后持续更新中
文章类别:
共计271回复/3页
内容不完整?:
查看原贴:
     原来,想着写完后再发贴,可看到韩国又一次抓中国渔民时,看到菲律宾推倒黄yan岛上的中国界碑时,看到日本要“购买”diao鱼岛时,看到越南的军舰也开始占领中国的南海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如果不能正视自己民族的劣根性时,亡的,不仅是一个国,更将是一个民族。  提到民族的懦弱,更多的人愿意将国人的懦弱归结于制度。  我不否认制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都是制度的原因吗?我更愿意相信:有什么样的民族性格,这个民族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也会造就什么样的民族性格。(这个在我文章第三章有专题论述)。  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应当是多方面的。  从经济上说:我们两千多年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带给我们封闭保守自大的性格,使我们的民族,先天的缺乏血性。而封闭保守自的性格在遇到外界的挑战时,面对强敌,我们就会变得自欺欺人,当自欺也不能维持时,我们开始否定一切,变得自卑而盲从。(第一章)  封建小农经济里,国人封闭的意识,带给我们的还有对外地(外族)的歧视。而对外地人的歧视,使我们形成了“窝里横”性格。而封闭的窝里横的结果,造就了柏杨先生说的中国人“窝里斗”的性格。(第二章)  从政治制度上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封建中央集权的帝国开始,随着皇权专制的一步步加强,国人性格里的奴性,开始变得多了起来,骨子里的奴性使我们忘记了什么叫做责任。一个充满奴性和不负责任的民族,除了没有了血性和狼性,有的只是恃强凌弱、有毒食品、吃回扣等。(第三章)  我希望大家看了第三章,能不再把中国的一切都归于制度,从自已做起,从每个国人做起,负起我们应负的责任,培养我们和下一代的狼性,使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真正变的强悍、勇敢起来。责任是你我的,不要不负责任地将一切归于制度,制度是人定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负起自己责任,制度才会因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而改变。  我更愿意把科举制度,归到政治制度里来。科举制度阄割了中国人最后一点血性,是使我们的民族变得懦弱的最直接原因,科举的副产品,就是我们国人失去了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第四章)  从中华文化的发源《易经》、到中国的中医中药、风水八卦等,无处不透出国人形象思维发达的性格,而缺乏内在逻辑推理的性格,很难造就出现代的民主。还使我们更注重外在的形式,喜欢热闹和好面子。(第五章)  而中国没有一个自己的宗教,使我们的民族缺乏信仰的同时,又喜欢造神,造的神多了,信仰又变得多元化起来。(第六章)  以上是我的基本思路,接下来我会把提纲先发出来。  首先声明,我不想当五毛,更不想当汉奸,本人也不是愤青。  写此文,只是想对国人的性格从几千年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国人性格的影响,作一个理性的分析。一个不能了解自己缺点的民族,是一个自大的民族;一个不敢正视自己缺点的民族,是一个自卑的民族。我不知道我写的东西天涯让不让发出来,也更不敢想像国人看到我写的东西后路上有多少板砖和闷棍等着我。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只是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并一定要想法大声喊出来。  引文  仅以此文,写给我逝去的懦弱的青春岁月,和已经开始并即将开始的懦弱的后半生,寄此希望我的灵魂能为自己的懦弱变得安稳些。  先讲六个小故事,作为每一章的引子。  一 英雄“汉化”的来历。  从前,一个村子里住着汉大中、汉二华、汉三民、汉小族兄弟四个,他们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吃着地里自己打的粮食,穿着自己织的土布,生活过的忙碌而富足。可是经常让他们感到头痛的,是自己的邻居不化总是抢他们的东西。开始时,兄弟四个曾几次打败不化,并换来了数日的安宁。安逸的日子里,兄弟四人的日子一天天富足起来,竟成了村子里的首富,为了防止不化再次来抢东西,他们砌起了村子里最高的院墙,修起了坚固的房子,想把不化挡在高墙大院的外面。有了这道院城,汉家兄弟四个每天关起门来,过着男耕女织的封闭的日子,身体也渐渐弱了起来。可是不化并没有被高高的院墙和深深的宅子挡住,他靠着自己彪悍好斗,总是想方设法地想冲进来,好去掠夺汉家四兄弟。过惯了封闭富足逸生活的汉家四兄弟,已没有了原来的强壮的身体和勇敢的精神。只有汉小族对不化进行了还击,三个哥哥怕害怕打不过身强体壮的不化,不仅不敢帮小族,在汉小族被不化打败后,反而把他死死地劝住,兄弟四个躲在高墙大院里不敢出来。  有一天,汉三民因为不满汉大中的家长作风,偷偷跑出了院子,正碰上时刻想冲进汉家大院的不化。汉三民惧怕不化的强悍,更想借不化来教训汉大中,于是认不化当了自己的爹,并带着不化闯进汉家。作为家长的汉大中早已吓的瘫在地上,汉二华也不知如何是好。只有汉小族冲了上来和不化打在一起,瘦弱的汉小族远不是生性彪悍身高马大的不化的对手,很快被不化打翻在地。很快,在汉三民的帮助下,不化就占据了汉家所有的房子、财产和土地。然而,汉大中、汉二华、汉小族始终都不肯叫不化一声“爹”,令不化很不高兴。  正在这时,汉三民跪在不化面前,边讨好的叫着“爹”,边给不化出主意:“爹,您在村里这么厉害,让我们汉家兄弟认您做爹,是我们汉家兄弟的福分。按理说,跟了您,就没有人敢再欺负我们,是件好事。可是我们汉家是村子里的首富,又是人口最多的人家,无论怎么说也是很有‘面子’的人,小族他们不肯管您叫‘爹’,还不是怕丢了‘面子’让村里人笑话。我看这样吧,您老人家受点委屈,按照我们汉家的规矩改了我们汉家姓,我们叫您‘爹’不就顺理成章了吗?如果你按我们汉家规矩,让我做老大来管理他们兄弟三个,哪个不听您的,只要您一个眼神,我就让他死无丧身之地!”不化听着有道理,就改姓为“汉”,改名“汉化”。汉大中和汉二民见此,也改口称“汉化”为“爹”。汉小族不从,汉三民带领汉大中和汉二华,将汉小族杀死在祖坟前。  汉家终于又成为一统。  汉化很是满意,赏给了三兄弟一些原本是他们的房屋和土地,三兄弟感激的以头跄地,“爹,统一汉家是您老人家神武无敌,我们一定将您统一汉家大业的丰功伟绩写入我们汉家的史册,让我们的子子孙孙,永记您的光辉历史。”  完成汉家的一统后,汉化带着汉家兄弟三人,又抢了村里其他几户,并逼着村里其他人也认了汉化做爹,这事也被三兄弟写入了史册:汉家占领了多半个村子!  日子久了,汉化适应了汉家的生活,和汉家人真正融为一体,他开始失去了原来强健的体魂和勇猛好斗的性格,变的和汉家兄弟一样的软弱和怕事了。他又一次加高了院墙,加盖了房屋,整天躲在高墙大院里再不出来。  终于有一天,又有人冲了进了,在接受了汉三民的建议,改为汉姓,用了汉家的管理方式后,取代了原来的汉化。  历史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多少年后的今天,汉家的后代们翻开汉家的家史,还在向村里的人炫耀着:想当年,我老祖宗“汉化”在的时候,我们汉家可是占了大半个村子!  他们唯独忘记了,那个叫“汉化”的他们的祖宗,原来叫“不化”。  二 “猴”的来历  记得我刚记事时,听到村里大人说外面来了一群猴。我急忙和小伙伴们跑到大街上。三五个外地人女人被大家围在正中,被众人评头论足的议论着。我好奇的问了一句:猴在哪呢?引来了众人的一阵哄笑。旁边稍大一点的孩子告诉我:这几个外地人,就是猴!  从那以后,我知道了一个道理: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比我的家乡更好,我的父老乡亲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群,所有的外地人,都是被我们戏弄的猴!  三 “听话”的孩子和“不听话”的大人  从我记事时起(或许还在我不记事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一直要我“听话”,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如果哪一天我做了不听话的事,除了爸爸对我的拳打脚踢,就是妈妈在一边的唠叨:“你以后要敢再不听话,小心你爹打死你!”慢慢地,我记住了:我一定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不然我会受到惩罚,甚至失去生存的权力,因为“再不听话”,爸爸会“打死我”。  后来我上学了,老师也一直要我“听话”,做一个“听话的好学生”。我怕不听话,老师会象父亲一样“打死我”,就使出浑身的解数,表现出“听话”的样子,老师就夸我是一个“听话的好学生”,并让我担任班干部,代表老师管理班里“不听话的坏学生”。当我叉着腰对着那些不听话的学生训斥时,我也感受到了听话带给我的心理莫大的满足。  我工作了,上司也要我听话,做一个“听话的好员工”。我长大了,知道虽然上司不会象父母一样“打死”不听话的我,但上司却比父母更能决定我的命运,我只有表现出比其他员工更听话,才能得到上司的赏识。于是我处心积虑地表现出无比听话的样子,只为自己有一个好的前程,最低也为保住自己的饭碗。  从此,我彻底学会了听话,也完全失去了自我。  我的家在县城。要从一座铁路公路立交桥穿过去后,再过十字路口就到家了。有一天我骑自行车上从立交桥上来,路口正好是绿灯,就在我刚要过去时,一辆农用车呼啸着撞过红灯向我冲来。好在我年轻敏捷,迅速躲到一边。正在我惊魂未定时,农用车上的司机冲我大叫:“你小子长眼没有?”  我愣了,难道我看错了,我揉揉眼:没错,闯红灯的是农用车呀。  “明明是你闯红灯了,你怎么骂我?”我理直气壮地质问他。  “我根本没有走快车道,我看什么红灯?你真他妈的不长眼。”这句话,噎的我半天没回过神来。  直到身后的车不停地响着喇叭催我前行,这才回过神来:原来这辆农用车不仅是闯红灯过来的,而且是从慢车道上飞速逆行过来,过了路口又顺着机动车道逆行而去的。  这决不是我的杜撰,而是我经历过的“最牛闯红灯的车和司机”。  四、“榜样”的力量  上初中时,有一对表兄弟和我们在一个班。哥学习很差,弟弟学习很好。哥哥初中毕业哪也没考上,在家人的责骂和同学的白眼里,走进了军营。弟弟很争气,考上我们县一中后,又考上了全国的重点大学的计算机系。  在那几年里,弟弟和哥哥一直是我同学所在村里村民教育孩子正反面的活教材:弟弟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成了全村人眼里崇拜的对象;而哥哥却因成绩差,连初中都没毕业不得不当了兵寻求出路,成了没出息的代表。村里人一提起这哥儿俩,总会说:看人家当弟弟的,考上了名牌大学,真有出息;他哥跟他比,唉……  十年后,当我在村里的中学教书,每月挣着五百元的工资时,哥哥从部队转业了。那应该是2000年左右,他开着帕萨特(记得那时我们县长座的就是帕萨特)带着漂亮的老婆来学校找我,当知道他的公司每年能挣十几万时,我真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个在十年前被认为没出息的孩子。而也是在这一年,弟弟在一个相当有名的陆军军官指挥学校,默默地当着教官,每个月挣着和我一样多的工资,孤身一人在一座南方的城市里奋斗着。  二十年后,我出差到了南方,又一次见到了辗转换乘了三次公交车来找我的弟弟。他已经转业到了省电视台,好在单位不错,在房价飞涨的时候,分到了一套七十平米经济适用房,仍独身一人地生活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问起他的收入时,他笑着摇了摇头:每个月三四千吧,还了房贷,再加上日常开支。他不说了。我们一起在街上闲逛了一会儿,他从自动取款机上取了些钱,给我买了两盒当地的香烟,说是留作纪念。当我和同行的朋友介绍他当年在学校时优异的成绩和所考取的大学时,同行的朋友眼里对他充满了崇拜。可他却淡淡地说:上学成绩好有什么用?语气里,满是无奈。  从那座城市回来,刚下火车,哥哥开着崭新的奥迪来为我接风。我掏出弟弟给我买的烟,他笑了笑:有馒头谁吃饼子,边说边掏出“中华”递给我。在五星的酒店里,我看着意气风发的哥哥,心里煞是羡慕。  很偶然的,前几天去他们那个村子里,正好听到村民正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像某某(弟弟的名字)一样考上一个好大学,为家里争光,为自己有一个好的前程,可千万别学了他哥,初中都没有毕业,只能去当兵……  我不知道,金钱的多少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一个人的成功;但我却深深地懂得弟弟心中的那份自卑和哥哥眼中那种自信。  五 “山寨”也能为国争光  朋友给我讲过一个笑话:  话说美国卖给以色列两驾最先进的飞机,以色列就偷着将其中的一驾卖给了中国。可这事不知怎么被美国人知道了,通知以色列要收回两驾飞机。以色列只好通知中国,要求两天之内将飞机送回去。  飞机买回来后,早已被我方科研单位拆散了分别送到各个研究机构地进行研究,现在要求两天内将飞机送去,就是把零部件收集到一起,两天时间也不够。  时间又不等人,中央只好郑重地将这个任务交到某个省里(我想还是不说哪个省的吧,免得引来官司)。省委书记虽然很忙,也不敢怠慢,接到任务后,拿起电话,把任务交给了某市。市里事太多了,市长根本顾不上这点事,任务又被派到县里。县里工作更繁忙,哪顾得上这等小事,将落实的任务交给了乡里。乡长接到任务时,正在和下面的一个村长喝酒,就将这事交给了村长。村长喝多了,回来的路上碰到几个村民在路边唠磕,无意中说起了此事。村民一听问:村长,这事犯法不?村长答:做这事是为国争光的,怎么会犯法?不仅不犯法,还有奖金呢。  听说有奖金,几个村民都争着要这个任务,村长就把任务交到昨天偷着给了他一盒烟的他的一个侄子那。在其他几个村民羡慕的眼光里,村长侄子把胸一拍:村长你现在就给打电话,告诉中央领导明天一早,我就把飞机送过去。  果然第二天一早,村长的侄子开着连夜生产出来的“山寨”飞机,交给了以色列。  美国专家从以色列收回这两驾飞机(其中的一驾就是村长侄子生产的“山寨机”)后,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检查,鉴定结果为这两驾飞机均为正品行货,表示非常地满意!  六 “神”无处不在  九十年代初,新修的一条省道从我们村边经过。在方便了人们出行的同时,一个月内,却接连发生了好几起交通事故,不断有村民在村口因车祸死去。  人们变得人心惶惶,有一个消息很快就在村里流传开了:毛主席在阴间又闹革命,现在正在“那边”招兵买马,准备和反动派决战呢。  于是,家家户户都摆上了毛泽东的像,初一十五的,还要上上香。过村口时,人们也变得小心的多了,交通事故开始少了下来。  人们都说:毛主席他老人家显灵了。
  发贴终于成功,开始更新。
  第一部分:封建小农经济对国人性格的影响。  马克思说过一个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作为上层建筑里意识形态的一种:民族性格的形成,当然也离不开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经济形式的基础。而当今的中华民族,从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变法到公元1840年的鸦片战争,其间经历了的2196年封建小农经济体制,相比之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和1949年后的社会主义经济以及1979年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封建小农经济对现今国人性格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也可以说:现今国人的性格基础,也正是基于中国2196年的封建小农经济积垫的这一前提。  “软弱的中国人”的开篇,就从封建小农经济说起。  第一章  引文  从前,一个村子里住着汉大中、汉二华、汉三民、汉小族兄弟四个,他们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吃着地里自己打的粮食,穿着自己织的土布,生活过的忙碌而富足。可是经常让他们感到头痛的,是自己的邻居不化总是抢他们的东西。开始时,兄弟四个曾几次打败不化,并换来了数日的安宁。安逸的日子里,兄弟四人的日子一天天富足起来,竟成了村子里的首富,为了防止不化再次来抢东西,他们砌起了村子里最高的院墙,修起了坚固的房子,想把不化挡在高墙大院的外面。有了这道院城,汉家兄弟四个每天关起门来,过着男耕女织的封闭的日子,身体也渐渐弱了起来。可是不化并没有被高高的院墙和深深的宅子挡住,他靠着自己彪悍好斗,总是想方设法地想冲进来,好去掠夺汉家四兄弟。过惯了封闭富足逸生活的汉家四兄弟,已没有了原来的强壮的身体和勇敢的精神。只有汉小族对不化进行了还击,三个哥哥怕害怕打不过身强体壮的不化,不仅不敢帮小族,在汉小族被不化打败后,反而把他死死地劝住,兄弟四个躲在高墙大院里不敢出来。  有一天,汉三民因为不满汉大中的家长作风,偷偷跑出了院子,正碰上时刻想冲进汉家大院的不化。汉三民惧怕不化的强悍,更想借不化来教训汉大中,于是认不化当了自己的爹,并带着不化闯进汉家。作为家长的汉大中早已吓的瘫在地上,汉二华也不知如何是好。只有汉小族冲了上来和不化打在一起,瘦弱的汉小族远不是生性彪悍身高马大的不化的对手,很快被不化打翻在地。很快,在汉三民的帮助下,不化就占据了汉家所有的房子、财产和土地。然而,汉大中、汉二华、汉小族始终都不肯叫不化一声“爹”,令不化很不高兴。  正在这时,汉三民跪在不化面前,边讨好的叫着“爹”,边给不化出主意:“爹,您在村里这么厉害,让我们汉家兄弟认您做爹,是我们汉家兄弟的福分。按理说,跟了您,就没有人敢再欺负我们,是件好事。可是我们汉家是村子里的首富,又是人口最多的人家,无论怎么说也是很有‘面子’的人,小族他们不肯管您叫‘爹’,还不是怕丢了‘面子’让村里人笑话。我看这样吧,您老人家受点委屈,按照我们汉家的规矩改了我们汉家姓,我们叫您‘爹’不就顺理成章了吗?如果你按我们汉家规矩,让我做老大来管理他们兄弟三个,哪个不听您的,只要您一个眼神,我就让他死无丧身之地!”不化听着有道理,就改姓为“汉”,改名“汉化”。汉大中和汉二民见此,也改口称“汉化”为“爹”。汉小族不从,汉三民带领汉大中和汉二华,将汉小族杀死在祖坟前。  汉家终于又成为一统。  汉化很是满意,赏给了三兄弟一些原本是他们的房屋和土地,三兄弟感激的以头跄地,“爹,统一汉家是您老人家神武无敌,我们一定将您统一汉家大业的丰功伟绩写入我们汉家的史册,让我们的子子孙孙,永记您的光辉历史。”  完成汉家的一统后,汉化带着汉家兄弟三人,又抢了村里其他几户,并逼着村里其他人也认了汉化做爹,这事也被三兄弟写入了史册:汉家占领了多半个村子!  日子久了,汉化适应了汉家的生活,和汉家人真正融为一体,他开始失去了原来强健的体魂和勇猛好斗的性格,变的和汉家兄弟一样的软弱和怕事了。他又一次加高了院墙,加盖了房屋,整天躲在高墙大院里再不出来。  终于有一天,又有人冲了进了,在接受了汉三民的建议,改为汉姓,用了汉家的管理方式后,取代了原来的汉化。  历史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多少年后的今天,汉家的后代们翻开汉家的家史,还在向村里的人炫耀着:想当年,我老祖宗“汉化”在的时候,我们汉家可是占了大半个村子!  他们唯独忘记了,那个叫“汉化”的他们的祖宗,原来叫“不化”。
  第一节  封闭自大的中国人  封建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一亩地,二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经济生活中,你需要的是守住你的土地,需要的是你的辛勤劳动,不需要的向外的掠夺和扩张你就可以衣食无忧。  在初中课文里有一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想来大家都记忆很深。而《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也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里中国人追求的理想生活。而桃花源的最大特点就是与世隔绝,外人根本不可能进入。这也正反映了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带给国人性格里的第一个特点——封闭。  封闭的结果,必然会使国人成为“井底之蛙”,从而“夜郎自大”!  所以,“封闭自大”就是国人性格的第一个标签!而封闭自大的性格,也使国人变得不再勇敢!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发动全国人民兴建阿房宫和万里长城两大举世闻名的工程,到满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结束,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史,就是一部国人自己砌起高墙大院,将自己一点点封闭起来,从而形成固步自封、画地为牢、不愿冒险性格的成长史。  为了建立属于我们国人自己的“桃花源”,自秦开始到明清,历朝历代君王,都为此做了大量工作,而作为世界“七大文明古迹”之一和“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人造建筑”伟大的中国万里长城,无疑就是我们国人封闭性格的最外在的体现。  也查了一些长城的资料,在此与大家分享:  从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在各自边境修筑高大的城墙,将列城和烽火台连接起来,绵延不绝,称做长城。据文献记载和遗迹显示∶楚长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汉水,越邓县、内乡岳山至沁阳,总长近500公里;齐长城起于今山东平阴,经泰安、莱芜、章丘、淄川、临胸、安丘、诸城,至胶南人海,总长达500公里;魏长城起自华山,沿黄河北行,长300公里;燕长城有两道,南长城长约250公里;北长城长约650公里。这些长城自成体系,互不联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原来各国的长城联为一体,形成西起今甘肃东部,经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和辽宁等省、自治区、直抵鸭绿江,长达5000多公里的万里长城。汉长城更长于秦长城,达l0000余公里。至今,散布在新疆至河北数省、自治区之间的汉长城烽魑遗迹仍处处可见。此后,北魏、隋朝都有修筑长城的记载。公元5~7世纪,北魏、北齐、北周相继修筑的长城各有650、l000和l500公里。公元l2世纪,金代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至外贝加尔地区修筑长4000多公里。明代为防止元代北逸残佘势力南下侵扰,也不断地修筑北方长城。明朝修筑长城的工程延续200多年,初期修建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祁连山麓,全长7300多公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及以后各朝代修建的长城长度相加超过50000公里。所以长城堪称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伟大工程奇迹。修筑长城的工程之巨大,确实惊人,仅以明代修筑的长城估算,需用砖石五千万立方米,土方一亿五干万立方米。如用来铺筑宽l0米、厚35厘米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两周有佘。历代为修筑长城动用的劳动力数量也十分可观。据历史文献记载∶秦代修长械除动用三十至五十万军队外,还征用民夫四五十万人,多时达到一百五十万人。北齐为修长城一次征发民夫一百八十万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征发民夫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人修长城的记载。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所用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迹。在沙漠地区,干里流沙,缺少砖石,汉长城采用当地出产的砾石和红柳,分修筑充分发挥砾石抗压性能和柳枝的牵拉性能,这两种材料结合砌筑的城体非常坚固,经历两干多年风沙雨雪的冲击,不少地段仍屹立高达数米。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长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土坯垒砌,其坚固程度不亚于砖石。如甘肃的嘉峪关长城墙体,修筑时专门从关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运黄土,夯筑时使夯口相互咬实,这种墙体土质结合密实,墙体不易变形裂缝。明代修筑长城以用砖、石砌筑和用砖石混合砌筑为主。墙身表面用条石或砖块砌筑,用白灰浆填缝,平整严实,草根、树根很难在缝中生长,墙顶有排水沟,排除雨水保护墙身。  长城在重要的道口、险峻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置关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长城下设水关,使河水通过。出于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墙台,便于左右射击靠近墙体之敌;相隔一定距离又有敌楼,用来存放武器、粮草和供守卒居住,战时又可用作掩体。在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熔、烽,用于在有敌来犯时,举火燃烟,传递信息。  从以上资料我们不难看出,从封建社会在中国的建立直到灭亡,万里长城都是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工程,耗费了国家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正是由于中华民族自始至终对修建长城这一伟大工程的情有独衷,因而也有人说,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长城无论从花费的人力、财力和技术含量上,就是现在看来都令世人折服,我不想否认长城体现了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我只是有些问题不明白:我们能发动百万甚至几百万的的人力修建长城,为什么不能用百万的人力消灭匈奴?秦能举全国之财力修建长城,为什么不举全国之财力整军备战?秦能举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修建长城,为什么不能举全国之技术改进武器和战术?此外,为什么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历史中,没有出现一支远征军;没有一个真正的探险家和冒险者?  而中国人的封闭性格,体现出来的又何止是一个万里长城?  如果说万里长城是国人封闭性格的集中体现,那么除长城以外,在经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大兴拆墙之风后,尚存下来的目前仅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墙在中国就有100多座的事实,则告诉我们,在每个国人的心中,封闭是一个永恒的追求。而在五十年代之前,小到一个村落,大到一个城市,有哪里没有国人用尽了自己的辛苦和智慧筑起来的高墙。  而在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高墙大院的修建,既满足了封建小农经济下国人生活需求的同时,相对封闭的结构,又可以在遮风挡雨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有效抵御虎狼等猛兽和土匪强盗以及外族人的入侵,起到与世隔绝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封闭的高墙带给国人封闭的性格,却使我们的民族,变得不再勇敢。  翻开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北部游牧民族自北向南对中国农耕文明的征服与融和史。
  @传奇神马
06:58:22  ⒀  -----------------------------  谢谢关注,你可以先看我原来的贴子,就是写的乱了点,内容差不多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514631.shtml#adsp_content_replybox_frame_1
  @那天发生了什么
07:05:59  来早了  -----------------------------  谢谢关注,你可以先看我原来的贴子,就是写的乱了点,内容差不多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514631.shtml#adsp_content_replybox_frame_1
  @hiduan
07:31:41  家居家具、装饰装修一站齐全! www.xinzhaipei.com  -----------------------------  唉,你以为我发贴是为了买家具?
  而中国人的封闭性格,体现出来的又何止是一个万里长城?  如果说万里长城是国人封闭性格的集中体现,那么除长城以外,在经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大兴拆墙之风后,尚存下来的目前仅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墙在中国就有100多座的事实,则告诉我们,在每个国人的心中,封闭是一个永恒的追求。而在五十年代之前,小到一个村落,大到一个城市,有哪里没有国人用尽了自己的辛苦和智慧筑起来的高墙。  而在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高墙大院的修建,既满足了封建小农经济下国人生活需求的同时,相对封闭的结构,又可以在遮风挡雨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有效抵御虎狼等猛兽和土匪强盗以及外族人的入侵,起到与世隔绝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封闭的高墙带给国人封闭的性格,却使我们的民族,变得不再勇敢。  翻开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北部游牧民族自北向南对中国农耕文明的征服与融和史。  从秦汉开始,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不曾间断对这种封闭的小农经济的掠夺。虽然秦汉时期,也不断地对匈奴进行打击,并取得了好多的胜利。可我认为,秦汉对匈奴心底里是怕的,要不然为什么秦时要将六国的长城连在一起,汉时更将秦时的长城又增加了一千公里?要不然为什么会有“白马寺之盟”、为什么会有“昭君出塞”?我们历史上之所以写对匈奴的次次胜利,而将“昭君出塞”等定义为“促进了民族融和”实在是出于我们的自大!而我们将万里长城,作为我们民族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更是将我们民族封闭的性格昭然于世人面前!  而从汉代以后,北魏、隋朝都有修筑长城的记载,北魏、北齐、北周相继修筑的长城各有650、l000和l500公里,这说明我们时刻都没有放弃将自己封闭起来的步伐。在封闭的同时,我们除了变得一天比一天更自大,我们的勇敢也在一天天少去。  说起唐朝,应当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就是这个我们今人梦吟的“大唐盛世”,也只因了一个胡人安禄山引兵南下,就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而到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最后平定判乱的,靠的也不是我们汉家中央军,也是靠“回纥兵”。现在的史学家,在说起安史之乱时更多的将原因归于唐玄宗的腐败和用人不当以及对杨贵妃的宠爱,而不愿意承认我们民族的封闭自大造成的懦弱。  当时唐有边军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安禄山一个胡人,就掌握了十五万的部队,这足以说明,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不重视军队建设的民族,是一个重文不尚武的民族。没有尚武的精神,哪来的狼性,没有了狼性,哪来的民族血性和勇敢?  说了唐,我们再说我们历史上都写着软弱的北宋。  赵匡胤通过发动军事政变取得政权后,并宋很快从经济上成长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处于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北宋社会经济生产总值达到了当时世界的百分之八十。  然而,我们经济上的富足,并没有使靠“枪杆子”夺权建立起来的宋王朝重视军队建设,富裕后的宋人,想的不是如何扩疆掠土,只是想着守住自己的地盘。在北宋初年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后,辽国保持了长期威胁宋朝统治的优势地位。而且在陕甘一带这时又新兴起了夏国。北宋政府没有将经济上的优势化成军事上的动力,对辽和西夏进行毁灭性的打击,而是选择了对辽和西夏只是屈膝求和。当时,宋军和辽军、西夏军经常作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无作为,带来政治、外交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宋真宋景德元年,宋战胜了辽,反而订立了“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赠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仁宗庆历二年,又增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并改“赠”为“纳”。后来神宗时又割河东(今山西省)地七百里。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政策跟战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路线很相似。  而说到宋史,我们常将宋军的失败与宋朝政府的无能联系起来,而没有从自身的民族性格里找原因,甚至以杨家将的节节胜利和政府的不作为当例子。那我们就来说说杨继业其人其事。  雁门关大捷(注意,这个大所谓的大捷,不是我们主动出击,而是被动挨打应战后,杨业立下大功,也引起一些边防将领的妒忌。有人给宋太宗上奏章,说了杨业许多坏话。宋太宗正要依靠杨业,不理睬那些诬告,把那些奏章封好了,派人送给杨业。杨业见宋太宗这样信任他,自然十分感动。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北伐,并且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三路大军分路进攻,旗开得胜。潘美、杨业的一路人马出了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四个州。  很快曹彬率领的东路军因粮草不济逐渐落后,中路军田重进随后也被打败,宋军败局已定,宋太宗于是命令各路宋军撤退。潘美、杨业接到命令,就领兵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而杨业也就是战死于此。杨业死后,宋太宗削潘美三级。  知道了杨继业其人其事,我们也以知道,杨继业不仅没有受到政府的打击,还得到了重用。而评书中的潘人美也就是历史上的潘美,一直和他并肩作战,并没有要有意加害于他的动因。  而杨继业的事例也正说明:一个人的勇敢,拯救不了一个失去勇敢的民族!  我们对杨继业和杨家将的神化,只不过是一个封闭民族的自大,是一个失去了勇敢民族对勇敢精神的向往与意淫!  从汉代开始到清朝结束,有多少个外族曾经统治过我们中华民族,我没有进行过统计。但不管是鲜卑、契丹、蒙古、满族,这些曾经统一或者接近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中,没有一个民族的人口,能达到我们汉民族的数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  我们有着世界上最为发达的经济,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却一次次被外族统治,难道说这样的民族,除了封闭和自大,会是一个勇敢的民族?
  @丢失了幸福多的猪
08:27:32  楼主应该多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  是的,这也是我写此贴的目的。  先认识到民族的劣根,然后找到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做好了,民族就做好了。
  @2012龙要腾飞
08:04:49  顶  -----------------------------  谢谢顶贴,因为是整理原来的贴子,可能发的慢点,我会认真写的
  @丢失了幸福多的猪
08:27:32  楼主应该多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  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能看了此贴,那么中国一定会强大起来。
  我们有着世界上最为发达的经济,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却一次次被外族统治,难道说这样的民族,除了封闭和自大,会是一个勇敢的民族?  最能体现我们民族封闭与自大性格的,莫过于我们梦中的元帝国了。  作为“中国历史”是“国地面积最大的朝代”——元朝,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曾经称霸欧亚大陆甚至称霸世界的“骄傲”。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所谓的“骄傲”里,我们付出了多少:据记载,蒙古帝国军队在13 世纪的征战中共屠杀了2 亿人,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项吉尼斯纪录,其中,仅中国境内就有6000 万人死于蒙军屠杀;与之相比,纳粹屠杀的600 万犹太人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而就是屠杀了我们6000万国人的成吉思汗,在历史上却成了“我们”“伟大”的成吉思汉。即使是现在,我们的国人也总是以自豪的口气说:相当年,我们中华民族在元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我们的军队,曾经打到了欧洲的莫斯科!  在这里,我并没有挑拔民族仇恨的目的,更没有离间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不轨图谋。往远推一千年,我的祖先也许是鲜卑,也许是匈奴,也许是一个历史上都不曾有过记载的民族。读过中国古代史的朋友知道,从三国两晋献北朝和五代十国直到南北宋的建立,最早的汉民族的祖先,为了逃避战乱,大多逃到了长江以南。现在生活在长江以北的中华民族的子孙,很多是被“汉化”了的北方少数民族。我又怎么能保证自己的祖先不是后来“汉化”了的蒙古族呢?更何况元朝的建立,打破了此前历史上出现过的人为的文化屏蔽现象,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得到普遍认可,“四海为家”、“天下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多元一体格局在统一的环境里变为事实。  我在此只是告诉大家,当时元朝的版图,只不过是幅员辽阔,汗国、部落林立的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只不过对于蒙古各大汗国和部落拥有宗主权的蒙古帝国的大汗,在当时的元朝为了便于统治中华民族而“汉化”,称为“皇帝”而以。说白了,元朝就是当时蒙古帝国的一个汗国。  而到了今天,在我们的历史中,元朝却代替了蒙古帝国,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曾经称霸欧亚的记录!  元的“历史”记录,除了满足了国人性格里封闭自大的意淫,还满足了什么?  明朝建立后,我们的历史又一次将蒙古划在了界内。但有一点很值得人玩味,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一个朝代,为什么我们伟大的老祖宗,会倾全国之力,在自己的院里头,把属于自己的土地,人为的割裂出去?  而我们的“七子之一”澳门,不也是在明朝就成为了葡萄牙人“借”去的土地吗?  而“倭寇”也不是在这个时期,使我国东南沿海的人民深受其害吗?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战舰数百艘,分路进扰浙东、西及江南、北,沿海数千里同时告警。嘉靖三十四年,倭寇流劫数省,并深入内地、攻掠徽州、芜湖、南京,所至掘坟墓,掳妇女,杀掠甚惨。  有一股倭寇不过七十二人,自浙江严州、衢州,过江西饶州,历徽州等地,而至南京。南京明军与之接战,死者八、九百人,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门紧闭,大小官员皆登城守门,全城百姓也被点上城,虽然倭寇已退走,犹不敢解严。  可我们学习的中国史,除了戚继光抗倭大胜的消息,我只知道倭寇被我们在自己家里打败了。  这难道不是一个民族的自欺?  记得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主题歌《向天再借五百年》中,有句歌词“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曾引来国内万人引唱。而康熙的光辉形象与丰功伟绩,也又一次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们在世界面前挺直腰杆的机会:在清朝的康乾胜世,我们的中华民族,是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的!  这样的民族,除了封闭与自大,你哪里看到了一点勇敢的精神?
  一个民族如此,民族里的每个分子,又何尝不是封闭与自大?  “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全城堡式的乔家大院,更是民间“长城”的代表。院城高大如城墙,布局方正稳定,整座大院结构呈“喜喜”形。整个宅院内的六所大院、二十进小院、 313间房屋,都处于一种外实内静的封闭之中。楼高院深,墙厚基宽,站在大院中仰看,天空被圆墙划分成一个又一个条块型,局促又不安,我们时刻都在感受到一种莫须有的压抑。封闭的整体结构,主次森严、内外有别的房舍布局,无处不透出大院所监守着的封闭之美,努力拒绝着外力。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出院的主人保守自闭、墨守成规。实际上,营造豪宅的行为本身就是一处致命伤:晋商资本大量流向土地和房产,不利于商业资本进一步的扩大与发展,从而向近代资本发展。尽管他们有着让今人也赞叹不已的经营思想、管理体制,但他们希望能给自己的后代子孙以富足和稳定的封闭的大院,给他们的后人留下的是什么呢?  几百年后的如今,这座大院的后人们,只是做着这个大院忠实的清扫者,而大院外面无数被称为“乔家”的小店铺、小摊贩触目皆是,让我们对“晋商”这一曾辉煌一时的历史有着不曾相识的感觉。山西大院最大的价值就是一个历史的警示和教训:富足了以后,不是继续开拓新的领域,寻求更新的生活,而是盖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大院,五年、十年、几十年、一百年不停地修建着,使自己和子孙世世代代扎根、厮守于这片黄土地上,不仅不能使自己的子孙后代高枕富足与安稳,留给后人的除了“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的哀叹,就只剩下大院这一“活化石”,让大院的子孙们睡在过去祖宗留下的辉煌的梦里,久久不能醒来。  随着封建经济在中国的土崩瓦解,中国农村的“大院文化”并没有随着消失,相反的却随着改革开放后生活的富足,开始了新一轮的“大院”建设。为了把流动的人民币变成固定的看着见摸的着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封闭的房子,中国八亿农民辛辛苦苦劳碌一辈子,也就是为了建座自己的房子。  细细算来,一个农民一生中至少要经历二次建房。第一次是10-20岁,这时候,盖房的主力是自己的父亲,盖房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娶老婆;第二次是35-45岁,这个时候盖房已经成了自己的事,目的是为了给孩子娶媳妇。而这二次建房,不仅要花光大多数农民一生的积蓄,相当一部分的农民更会为些而背负上沉重的债务。以现在笔者所在的河北农村为例:现在盖四间房,垒上高高的院墙,加上装修,一处房子最少也得花十万,要是盖的再好一点,那花二三十万也是正常的。而我们这一个农民工一年的纯收也就是一万左右,这还是这几年的收水平。就是按现在的收入水平,一个农民盖一处房子,最少得十年不吃不喝,何况前几年,一个农民工的收入还远远低于现在。好多农民刚还完父亲为自己盖房和为自己结婚欠下的外债,就得要四处借钱甚至贷款为孩子盖新房,然后用自己下半生的辛苦,加上孩子上半生的奋斗,来偿还二次盖房和为孩子娶媳妇所欠下的“窟窿”(窟窿:方言,外债的意思)。  而现在,中国有一亿多农民工长期在城市打工,这就形成了农村高高的院墙里,宽敞的屋檐下,只有一把锁子,将盖好的新房封闭起来的中国特色的景观。即便如此,只要回到家里,看到自己一生的心血换来的房子,没有人会觉得不值。  农村如此,城市呢?  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的拆墙透绿,从表面上看,“大院文化”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已经越来越离我们远去了。而现代都市人的“大院”情结,却在买房的疯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看一个城里人有多少钱,基本上只要看他有几套房子就行了。  面对国内各大小城市里疯狂的房价,我们难道说这是只是投机和“黑心”的开发商造成的吗?在此我想问一下四十多岁在机关和事业单位,或者在一些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工作的都市人:你买过几套房子了?有几个人说自己只买过一套?有多少人买了二套三套甚至十几套,而又卖了几套?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我相信很少会有人将自己手里多余的房子卖出去。我们听说过温州炒房团,山西炒房团,我们经常见到的是他们买房,谁又见过他们卖房?  我们的媒体经常会报道一些因病生活困难的人,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为了治病,家里的房子都卖了。”这句话里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人的传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卖房的。  所以,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里,没房子的要买房子,住小房子的要买大房子,住大房子的要为孩子买房子,给孩子买了房子又开始为了给孩子多留下一点看得见的财产再买房子……如此循环,得盖多少房子,才能满足中国人全民买房的购房欲?  来自新华网的消息:根据建设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6.11平方米。其中,上海为33.07平方米,北京为32.07平方米。而日本东京只有15.8平方米。东京人均GDP超过3.5万美元,上海、北京人均GDP刚超过5000美元,而居住水平却早已是东京的2倍。  有人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我国目前的国内住房总价值91.48万亿元,计算的依据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为27.1平方米,而当年的城市人口约为5.77亿人,由此可以推算2006年城市住宅的总建筑面积约为156.37亿平方米。来自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和2008年两年累计的住房销售数据分别为7.62亿平方米和6.21亿平方米,今年累计销售4.94亿平方米。因此,到目前为止,城市住宅的总建筑面积约为175.14亿平方米。再来看目前的房价水平,今年以来,住房累计销售额2.35万亿元,除以今年累计销售面积4.94亿平方米,全国平均房价约为4754元/平米。2008年全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21亿平方米,销售金额为2.4亿元,销售单价3870元。按年头和年尾的均值计算,全国住宅每平米价格为4312元。结合前面所计算出来的城市住宅总建筑面积175.14亿平方米,可以得出全国城市住房总价值约为75.5万亿元。目前的农村住宅总建筑面积约为228亿平方米,按每平方米重置成本700元计算,目前农村住宅总价值为15.98万亿元,再加上城市的75.98万亿元,目前全国住宅总价值约为91.48万亿元。而目前我国的GDP累计值约为31.4万亿元。全国住宅总价值超出GDP近2倍。  按照这个计算,如果我们按照2008年国家的外汇牌价中间价1美元兑人民币683.53元计算,91.48万亿为13.17万亿美元,2008年美国GDP总量14.265万亿美元,以此计算我国的房地产市值可以买美国GDP的92.32%,着实令人乍舌!  日本统计局公布了2008年GDP初步调整数据,现价计算的绝对额为4978807亿日元,比先前数据4973737亿日元多出5070亿日元,根据CIA《世界概况》的日元年平均汇率,约为48067.26亿美元。国际货币经济组织给出的数据是49237.61亿美元,世界银行给出的数据是:49092.72亿美元,我们按照世界银行给出的4.9万亿计算,我国的房地产市值可以买日本GDP的2.64倍。  以上几组数字,足以证明国人性格里,那深入到骨子里的封闭的小农意识。
  一国财富模式,决定了一国未来的竞争力。当欧美人甚至印度人的财富选择了集中投向教育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从而创造出日益强大的跨国公司,正在逐步控制资源的全球分配走势。而我们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却没有能够成长起世界级的大公司(虽然我们好多“窝里横”的国企市值已经足够“世界级”)和世界级的企业家,更没有相同幅度地提升国人的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当我们把财富都凝聚在不动产上的时候,也就将自己封闭了起来,而靠这种方式积累的财富,却不会给自己的长久竞争力增添砝码,反而会直接削弱竞争力。“乔家大院”的悲剧,难道还要在我们伟大的民族重演?  如果万里长城是我们民族封闭自大的标志,那么一个个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则是这个民族里,每个人的标签!  虽然我们已经脱离了封建社会里“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可我们的骨子里透出的仍是封闭自大的性格。  还是先从大事说起吧。  北京的“两限”:限房和限车,就是国人封闭保守性格在当今社会里最典型的体现。  先说限车。为了缓解北京市的交通压力《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下简称“限车令”)于2010年底开始实施。条例的要点有以下几点:1.2011年上牌总数为24万台,平均每月2万台。其中个人指标占88%;运营小客车指标占2%;单位和其他指标占10%。  2.车辆上牌需通过摇号,个人买车每月可摇号一次,单位买车每两月可摇号一次,流程为提出摇号申请,获取申请码,确认有效后可获得摇号机会。指标管理机构每月26日进行摇号。个人或单位需在获得指标6个月之内办完。  3.本市人员和持有本市工作居住证的外地人以及在京纳税5年以上且有纳税证明的外地人拥有摇号资格。  4.外地进京车辆在工作日7-9时,17-20时禁止在五环以内行驶。  5.五环内停车收费单位由半小时改为15分钟,进一步降低五环外停车收费。  6.北京市汽车销售企业12月23日前销售备案的小客车需于24日18点前到企业所在地商务委备案。24日后购买车辆需参与2011年一月份摇号。  无疑“限车令”对北京市日前已经有车的人顺利出行,垒起了一座高高的围墙。而在围墙外的无车族,则只留下了一个“每月两万辆”的用车指标小门。而这个小门外,还有一道不低的围墙“本市人员和持有本市工作居住证的外地人以及在京纳税5年以上且有纳税证明的外地人拥有摇号资格”。这一条,更是将户籍不在北京而在北京的“外地北京人”,死死地堵在围墙之外。外地人如此“外地进京车辆在工作日7-9时,17-20时禁止在五环以内行驶”的规定,更是将外地车用一道时断时续的高墙,挡在保障日有车的北京人顺利出行的墙外。  面对北京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在产量基本条件没有根本改变、小客车存量基数没有改变、用车频率没有改变、用车成本公交配套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为了保障高墙内已有车的北京人出行的方便,仅仅将需求用高墙挡在外面,靠使本地车增量出现一定比例缩减,难道就能从根本上治愈北京的拥堵?  这一规定,除了证明:北京是北京人的北京外,还证明了:北京不是全国人民的北京。  首都属于北京人,不属于全国人民。  而更为可悲的是,在北京市出台“限车令”后,许多受拥堵之苦的国内城市,难免以后也纷纷仿效,而一旦国内各城市都出台各自的“限车令”,那我们和封建时代用高高的城墙保卫城里人的利益,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限车令”的高墙刚刚在北京落成,全国各地的“限房令”更是扑面而来,大有不把国内大中城市围在各种“限购令”之中而不能自拔的气势。  先是北京为了抵制高涨的房价,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本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规定,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北京市户籍居民家庭(含驻京部队现役军人和现役武警家庭、持有有效《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家庭,下同)、持有北京市有效暂住证在北京市没拥有住房且连续5年(含)以上在北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的非北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  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北京市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北京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北京市有效暂住证和连续5年(含)以上在北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的非北京市户籍居民家庭,则暂停向其售房。  《北京青年报》消息:继北京16日出台“国八条”实施细则后,近日广州和贵阳的“国八条”细则也相继出台,从即日起,已经拥有两套房产以上的本地居民禁止购买第三套房,已经有一套以上房产的外地居民禁购第二套,而符合一定条件的本地居民和外地居民则可限购一套房。至此,已经有青岛、上海、成都、南宁、北京、贵阳和广州7城市出台了“新版限购令”。  而时间到了2012年,我发贴的时候,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发布了自己的“限房令”。这和我们靠筑起万里长城抵抗匈奴,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不同的是:封建社会封闭的城墙保卫的城里的人不受外敌入侵;如今的限购令,是在保卫城里居民的房屋不被城外的人拥有!  刚听一个在北京的朋友讲了一个笑话:一天去菜市场。想买点蒜薹,一问,七块钱一斤。问了一下大蒜,十块钱一斤。不由的感叹,真是贵啊。卖菜的却笑呵呵地对外说,你还嫌贵。别不知足了,现在只是贵,等过几天北京蔬菜水果就限购了,你想买贵的都没资格。到时候你都没地哭去。我晕倒。  如果把城市的交通拥堵和高涨的房价看作饿狼,那无疑各种“限购令”就是抵御这只饿狼的高高的围墙。不从有效的道路治理和供给上治理交通拥堵;不增加房屋的有效供给来遏制高涨的房价,就如万里长城的修建一样:可能在一时一世阻挡了外族对中华民族的入侵,躲在长城里的我们终于会沦为外族的统治对象。  我们用了两千多年修建万里长城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用于两千多年持续不断地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征伐,今天的中国历史,还会是一部闭关锁国和北方游牧民族一次次自北向南的征服史吗?中国的北方,还将会有外族的存在吗?  面对交通拥堵和房价高涨这只饿狼,我们现在的限购令只能让这只饿狼在我们的限购令的高墙外徘徊。如果我们不从加强城市现有道路治理和进一步加大道路及公共交通的有效供给入手,从提高用车成本入手去解决城市拥堵;如果我们不从扩大住房有效供给入手,而是不是将需求用高墙挡在外面,那这只饿狼迟早有一天会变成恶狼。  正如万里长城都不能抵御外族一次次对中华民族的践踏一样,一旦限购令的威力失效,交通拥堵和房价高涨变成恶狼冲进来,又有谁能遏制了它?
  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更是我们封闭性格的鲜明体现。其实计划生育最早提倡者不是马寅初,而是韩非子(韩非子《五蠹》原文: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译文:古时男子不须耕种,野生的果实就足够食用;妇女不须纺织,禽兽的毛皮就足够穿着。不需要做费力的事,给养就很充足,人民少但财物有多余,所以人民之间不争斗。因此不需实行厚赏,不用采取重罚,人民的生活自然安定。现在一个人有五个儿子不算多,每个儿子又有五个儿子,这样祖父没死就有了二十五个孙子。因此人民多而财物缺少,干体力活干得很劳累,可是给养还是很少,所以人民发生争斗。即使加倍奖赏和加重惩罚,还是不能避免纷乱。)人口多了,食物不够吃了,房屋不够占了,大家不是向外找食物,而是在封闭的空间里,想着去减少人口。何其的悲哀?  封闭的我们采取的计划生育政策走到了今天,带给我们的后果就是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未富先老的”困境。  羊城晚报:要正视“未富先老”带来的挑战  “未富先老”带来的最大问题,实际是社会问题,不少年轻人可能承担难以承受的养老之重,而很多老年人将面临“老无所依”的局面。不但政府将面临史无前例的养老成本支出,而且公民个体也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可以说,“未富先老”带来的某些问题,今天我们或许还不能完全估计到。 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1年年会日前在北京举行。论坛成员、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演讲中表示,中国人口变化的一个特点是“未富先老”,这将成为“十二五”最重要的挑战。(2月20日《广州日报》) 蔡昉认为“未富先老”是“十二五”最重要的挑战,其实“未富先老”也是未来中国的最大挑战,“十二五”期间恐怕难以完全解决“未富先老”这个难题,不信的话,问问有关方面,早在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发布后就提出“未富先老”这个命题,到今天为止我们究竟做了哪些准备。  所谓“未富先老”,一言以蔽之,即国家尚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但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从种种迹象来看,无论是从社会角度应对“未富先老”,还是从经济角度应对,现实似乎都与期待有差距。  从经济角度而言,“未富先老”的出现意味着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不可持续,而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又不可能很快实现,因此,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增长将面临很大的压力。蔡昉认为人口红利三年内消失,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却道出了“未富先老”给国家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显而易见,正因为中国经济这些年的快速增长,一系列改善民生之举才有了经济基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才有了物质保障。如果人口红利很快消失,而新的经济增长点又难以接力的话,经济放缓将带来失业率上升、影响改革效率等一大堆隐忧。  “未富先老”带来的最大问题,实际是社会问题,不少年轻人可能承担难以承受的养老之重,而很多老年人将面临“老无所依”的局面。不但政府将面临史无前例的养老成本支出,而且公民个体也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可以说,“未富先老”带来的某些问题,今天我们或许还不能完全估计到。尽管很多发达国家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发达国家不仅国富而且民富,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能力远远高于我们,而我们的国家经济势力与发达国家有差距,而且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从这个意义而言,“未富先老”将影响到未来我们国家的竞争力。  毫无疑问,要应对“未富先老”关键在于社保,但很多地方社保连年亏空,让人对社保养老充满无限忧虑。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养儿防老,但在独生子女时代已不现实。有人提出买房养老,但在房价疯狂上涨的今天,梦想难以照进现实。至于说商业保险养老,那是少数有钱人的养老依靠。由此可见,应对“未富先老”,我们准备不足。  不久前,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依然面临“未富先老”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将进一步加速。这一信息再次证实我们“未富先老”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有加剧之势。  几年前《中国青年报》有一篇探讨“未富先老”的文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观点,老龄化社会最大的挑战是:有没有一代有能力超越前辈,能创造更多财富的年轻人?试问,以后的年轻人是否具备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能力和意识?  在我看来,应对“未富先老”这个命题已经提出很多年了,我们有必要从人口制度、经济制度、社保制度以及教育制度上系统盘点一下,我们应对“未富先老”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还有哪些不足。惟有多问应对准备工作如何,我们才不至于在“未富先老”的社会陷入被动。□冯海宁  面对人口的增长,不是想方设法创造社会财富,而是用一道道高墙,将人口增长挡在外面,总有一天,这座高墙,将会成为将我们困死在里面的一个监狱!  而我国的户籍政策,更无疑是现代国人最无法逾越的一道存在了几千年的封闭的高墙。
  @sd糖果
10:08:12  楼主代表中国人?你撑得起这个词?  -----------------------------  我不能代表中国人,我只代表我自己。  我还能代表,那些能为自己民族未来理性思考的一部分人,是一部分人!  我还能代表那些自为以为是中国人!  我更能代表的,是那些封闭自大的中国人
  @莫问今朝何事潦倒  10:06:45  帮顶。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谢谢关注,我会努力写的更细致些。
  @握拳士
10:32:14  楼主不必开新帖,那会造成阅读分流。  另外,说句不中听的话吧,这没什么作用。八十载前,你在这里做的事情鲁迅已做过,几乎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可改变否?还是散了吧。在中国,在做人与做猪之间选择,绝大多数就是会做猪的,这是民族性使然。人为猪疾呼会反被猪拱的,不是掀起一阵批鲁迅么?另外,还要小心咬人的狗,没多大意思。有句话还是要记得:猪有猪的用处。  -----------------------------  是的,我也知道,我这么做,不能改变什么。但不做,我心里会更过不去。  开新贴是因为看到朋友的回贴,觉得有好多东西需要重新整理,这样才能对得住看贴的朋友
  @tycampo
11:40:18  制度不变,软弱就会一如既往,对内XX,对外赔款、割地、和亲,看不到任何的出路!  日本的明治维新(主动)到二战后君主立宪(被动),每一次制度的改变,对于日本民族都是一次质的突变!  还是那句话经典"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旧社会把鬼变成人",在合理的制度的教化下,人才会变得高素质,变得强大!  -----------------------------  制度的问题,我会在第三章谈到,但制度不是决定一切的力量。  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
  @握拳士
10:32:14  楼主不必开新帖,那会造成阅读分流。  另外,说句不中听的话吧,这没什么作用。八十载前,你在这里做的事情鲁迅已做过,几乎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可改变否?还是散了吧。在中国,在做人与做猪之间选择,绝大多数就是会做猪的,这是民族性使然。人为猪疾呼会反被猪拱的,不是掀起一阵批鲁迅么?另外,还要小心咬人的狗,没多大意思。有句话还是要记得:猪有猪的用处。  -----------------------------  @蜀海天使
11:39:31  赞赞赞,完全正确。  -----------------------------  尽自己一点责任吧。
  第二节  “为了孩子”生活的中国人。  如果说,“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封建小农经济下,国人封闭生活的写照,那么在现代社会,国人封闭性格的写照则可以总结成“考大学、金饭碗、老婆孩子有房子”  曾经有一段记者和放羊娃的对话,引起我们社会的广泛关注:  记者:为什么要放羊?  放羊娃:“放羊为了赚钱”  记者:为什么要赚钱?  放羊娃:“赚钱为了盖新房”  记者:为什么要盖新房?  放羊娃:为了娶媳妇。  记者:为什么要娶媳妇?  放羊娃:“媳妇为了生孩子”  记者:为什么要生孩子?  放羊娃:“生孩子是为了放羊”  看过这段对话,相信很多国人会觉得放羊娃的一生是一场悲剧,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是我们对于这孩子的唯一诠释。  其实,我们看到了别人,却没有看到自己。  我们现代都市人过的生活和放羊娃有什么两样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将以上的问话变一下:  记者:你为什么读书?  都市人:为了考个好大学。  记者:你为什么要考好大学?  都市人: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  记者:为什么要找个好工作?  都市人:找了好工作,可以多赚钱。  记者:为什么要多赚钱?  都市人:赚了钱可以买房子。  记者:为什么要买房子?  都市人:没房子怎么能娶得到媳妇呀?  记者:为什么要娶媳妇?  都市人:还不是爸妈急着抱孙子呗。  记者:生了孩子做什么?  都市人:生了孩子读书,上学,找个好工作。  ……  这样的生活,和放羊娃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儿子看到别人家里都买车了,找到妈妈,“妈妈,我们什么时候能买上车呢?”妈妈摸了摸儿子的头,“等你爸爸挣了钱,咱就买。”晚上睡觉时,妈妈说,“咱们什么时候能买上车呢?”爸爸吸了口烟,沉思了好久说,“等儿子长大了,挣了钱,咱一定买?”第二天吃饭时,爸爸边吃饭,边严肃地对儿子说,“你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买辆好车。”儿子望了望妈妈,妈妈冲他点了点头,儿子低下头来,限入了沉思。  儿子把希望寄托在妈妈身,妈妈把希望寄托在爸爸身上,爸爸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算我们中国的特色?  改革开放后,虽然我们的国人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如果你问任何一个成年人:“你为了什么而活?”答案都会指向一个:“为了孩子!”  这个答案,从古至今,一直都没有变。  而“为了孩子”也成了国人封闭性格里一个突出的表现。  “为了孩子”才是每一个国人肩头最深重,最根本的生活目标。  孟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封建小农经济,加上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大院文化禁锢,家庭成了国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社会环境。一个人年老体衰时,唯有儿女的劳动成果才能给父母以赡养,才能使自己老有所终。所以,中国人养儿育女是为了自己老了的时候能有所依靠,可以说是为自己进行的“养老”储备。当自己老了的时候,子女手中土地的多少,房产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质量。而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女正处于年轻的创业时期,如果作父母的不能为儿女留下足够的土地和房产,那么儿女也不可能为自己的养老生活提供多少物质保障。  除了自己给儿女留下土地、房产等财富的多少会影响自己以后的生活,儿女数量的多少,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是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在封建社会里,生产力水平较低,人,既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更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有人就有一切”,成了封建社会里的一条“硬道理”。甚至在现在的农村里,“儿子就是硬道理”(指谁的儿子多,谁在村里说话就算数)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很大的市场。特别是现在的农村村委会和党支部的选举过程中,儿子多和兄弟多,家族人多,成了当选两委的重要条件。道理明摆着:不光是人多票就多,人多拳头也多。毛泽东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已经被历史证明了伟大而正确。在农村的选举中,“拳头里面出政权”靠的不正是人多吗?  中华民族历来将后代的繁衍是作为了一项基础工作来抓,不仅是为了自己“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中国人注重下一代的繁衍和生育,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在封建社会里,男性一直是社会和家庭的中心,女儿总归要嫁人成为“泼出去的水”,只有儿子,才会成为自己养老送终的归宿。所以,中国人重男轻女思想的形成,也是封建社会封闭的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  “重男轻女”的性格,我在此不想多述,因为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说上好多这样的例子,甚至好事的国人,都有了“全世界所有民族,都是众男轻女的”的论述,将国人的这一性格,进行了“与国际接轨”。
  言归正传,正是由于国人将后代的繁衍与传序作为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才有了中华民族在外族一次次的蹂躏后,不仅传承了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更一次次地把一个又一个曾经统治和压迫我们的民族,融和进我们这个大的中华民族中。这里面的因素固然很多,中华民族的人口优势,始终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原因。  从汉代开始到清朝结束,有多少个外族曾经统治过我们中华民族,我没有进行过统计。但不管是鲜卑、契丹、蒙古、满族,这些曾经统一或者接近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中,没有一个民族的人口,能达到我们汉民族的数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而所有这些曾经统一或者接近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中,没有一个不是沿用了汉族的管理和统治体制,没有一个不是靠重用汉臣和汉将,没有一个不是被汉文化所“同化”。  原因在哪?我们可以想象的出,在这些不及我们人口数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民族面前,在中华民族的巨大人口优势面前,这些得到中华民族政治统治权的民族,能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统治权。而这也正是我们所宣扬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传承并且没有中断文化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伟大,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多么先进,不是因为我们多少勇敢,而在于我们形成的人口优势,足以令任何一个想统治或者正在统治我们的民族,对我们的文化所“汉化”。  我们面对这部翻开中国史时,我们能说:我们是一个勇敢的民族,是一个靠着勇敢和先进文化打改了无数民族,从而传承了五千年文明的民族?  如果有人这样说,我相信,满族的先人听了后会笑;蒙古族的先人听了后会笑;契丹族的先人听了后也会笑;鲜卑(虽然这个民族,已经被魏孝文帝彻底“汉化”,直至与汉人没有一点分别)族的先人也会笑;至于日本民族,不要说先人,怕是现在经历过二战的日本老兵甚至每一个清楚二战中国战场情况的现代人,都会笑的直不起腰……  中华民族的人口优势不仅使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即便是在现在的经济发展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制造大国”的称号,所依赖的不正是这看似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吗?(我不是经济学家,为了引起不必要的争论,不再展开论述。人人心里面都有一面明镜:我们现在除了靠几个靠垄断资源和“窝里横”起家的国企,我们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企业吗?)  到了现代社会,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好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那种“一切为了儿子”变为了现代社会的: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  为了迎接孩子聪明健康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准备工作从怀孕甚至没结婚就开始了。  小两口从结婚怀孕开始,就开始为下一代的出生而准备了。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戒烟限酒是免不了的,每天学习科学孕育知识,精确计算生育周期,科学安排饮食等等。除此以外,必要的物质准备更是不可少的。现在很多的都市白领结婚后不敢要孩子,都将生育期往后推,为的不就是多挣点钱,好为宝宝的出生打下更好的物质基础,让宝宝出生后在经济上落在别人孩子后面吗?  一旦怀孕,准妈妈就成了一个家庭的中心。从丈夫到公婆,从自家父母到亲戚朋友,都是关爱有加,照顾周到。电脑有辐射,是要远离的;饮食不能马虎,是要讲科学和营养的;公交车不敢挤了,能买车的买车,不能买的尽量打车;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胎教问题是不能放松的等等。总之为了孩子,全家人都会觉地团结在准妈妈身边,时刻准备着为新生儿而奋斗着。  而这些,只不过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序幕。一旦新生儿呱呱堕地,“一切为了孩子”的大幕才正式拉开。  为了孩子的成长,日常生活中,哪怕做父母的吃糠咽菜,孩子的碗里永远是山珍海味;哪怕父母穿的是衣不蔽体,孩子的身上也全是崭新的名牌;哪怕父母买不起一台电视,孩子的玩具也是不会比别人孩子少一件;哪怕父母用白开水抵抗感冒,孩子头痛脑热也得挂专家门诊;用一句现成的话“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口中怕化了”。
  为了孩子的成材,做父母的更是为孩子操碎了心。从孩子上学开始,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父母开始为孩子联系最好的幼儿园、然后是最好的小学、初中;周六日里,要为孩子安排好各种辅导班;每天还要向老师打听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孩子的一点异常,都会引起父母的不安。  为了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古时有“孟母三迁”(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释文: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现代社会,为了孩子能成材,做父母那是更加重视孩子成长的环境,于是就开始有了,农村的家长在城里买房,要让孩子在城镇上学;城镇的家长在市里买房,要让孩子在市里上学;市里的家长更进了一步,为孩子办留学,去国外上学。总之只要是“为了孩子一切”,家长花多少钱,吃多少苦,都觉得值。  孩子长大了,不用再上学了,做父母的又开始为了孩子的工作忙碌起来。考上好大学的找个好工作自不用说;那些没考上重点大学、甚至没考上大学的孩子家长开始施展三头六臂的本事,恨不得从地缝里找出一条路子来,好让孩子能有一份理想的工作。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结婚,这可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全家的事情。为了孩子后半生的幸福,做父母的对孩子的婚事是一定要把好关的。孩子自己有对象了,那对象家里有什么人,做什么事,有些什么亲戚,甚至祖宗八代内出过什么人,有过什么事,都恨不得调查的一清二楚。现在虽然不象以前,婚事由父母做主了,但父母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左右婚事的成败。我的一个同事,在婚前检查中发现女方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虽然两人感情如胶似漆,同事的父母不顾如果悔婚不仅几万元的彩礼钱白扔了,甚至结婚的请柬都发出去后丢“大面子”的压力,坚决以死相逼,迫使同事忍痛和女友选择了分手。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一怕传染给自己的儿子,二怕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总之一句“为了孩子”什么事情都是次要的。  没有对象的,父母那是比孩子都要着急,亲戚朋友全托遍,为的只是给孩子找个对象,好使自己的“下一代工程”早点落实。现在流行的父母之间为子女“相亲”,就正是这种思想的表现。  父母为什么会为孩子的婚事着急?道理明摆着,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一切为了孩子”的任务,可孩子的“下一代工程”,也是他们肩头不可推卸的责任!
  @蜀海天使  11:41:49  我看是浮云。  -----------------------------  呵呵,是的,有时什么都是浮云。
  后面的需要整理和查阅资料,明后天还要陪孩子,发贴会慢下来。请见谅。
  @黄金小非龙
15:52:15  楼主开始胡说八道了。。。。人以类聚。。。。楼主晓得
媒体专家你也信得,楼主。。。。好好想想在八,,,,你怨气很大
请把中国人用引号引上
请把中国人前面加上 :现在我看到的
楼主觉得如何  -----------------------------  呵呵,也许,你和你接触到的那些人里,没有我写到的劣根吧。我为有你这样的国人而自豪。  我没有怨气,我只是想把我看到的,写出来。  当然,你说的也很对,我写的,只是我看到的。像您这样的精英,我一个农村来的人,没有接触过,我向您表达我深深的崇敬之情。
  第三节   自欺欺人的中国人。  无论是中国万里长城的修筑,还是到民间的“乔家大院”等的高墙,从表面上看是国人自我封闭性格的体现,更深层的表现出的则是国人因为封闭的性格而表现出的对外界的恐惧。  而这种恐惧被自大的国人压在心底,这就使国人封闭的性格里,在自大和恐惧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自欺欺人的性格。  这种自欺欺人,首先表现在我们不敢面对真正的历史,不能尊重真实的历史。  就以朝历史为例,看看我们初中的《历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是怎么写的吧。  这一课的课题是《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里面的小标题有三个:“一代天骄”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除了在第二个小标题里有几句“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不久在广东沿海兵败被俘,囚禁在大都。他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最后被杀害后”外,全部是对元的的歌功颂德。  如在第二个小标题里“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那时候,元朝商业繁荣。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还有第三个标题里“元朝时候,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尚铖主编《中国历史纲要》。蒙古灭金后得户87万余,口四百七十五万余,比金章宗太和七年(1207)年统计数户七白六八万余,口四千五百八十一万余,少了90%。按照这个统计,北方被屠杀汉族人民人数约四千万。  《元史》记载,蒙古攻宋时,屠城二百,包括常州屠城。元灭宋,得户九百三十万,校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 代户数1千三百六十万也少了30%。按每户5人计算(金朝境内每户平均5.4人),南方宋境内被屠杀人数约2400万。  也就是说,最保守的估计,中国金境和宋境内至少被屠杀了6300万人,金帝完颜一族尽数被屠,世间从此再无完颜一姓。这还不包括蒙古帝国在西夏的种族灭绝行为中丧失的党项族人。以及灭辽后种族灭绝的契丹人。  就这是我们历史教科书中“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的背景资料。可悲的是,我们的初中历史、高中历史教科书中,都找不到这样的记载。  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杀了中国人当时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蒙古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我们不仅没有反思为什么我们的民族会遭遇近乎灭种的灾难,而是为沾满我们祖先鲜血的民族树碑立传,歌功颂德!更意淫地对着全世界说:我们在元时,是世界是疆域最大的国家!  还能找到比这样做更自欺的民族吗?
  @tycampo  11:24:55  难道就一味自卑、一味自辱,自骂活该,然后就舒舒然然的继续做奴隶?   -----------------------------  有些人,是骂不醒的,他们听不得别人骂,他们只喜欢别人夸
  回复第20楼(作者:@莫问今朝何事潦倒 于
10:06)  帮顶。谢谢顶贴,给我动力.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今天的培训,很想骂人      
  @我是太黑888  07:30:50  第一节  封闭自大的中国人  封建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一亩地,二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经济生活中,你需要的是守住你的土地,需要的是你的辛勤劳动,不需要的向外的掠夺和扩张你就可以衣食无忧。  在初中课文里有一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想来大家都记忆很深。而《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也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里中国人追求的理想生活。而桃花源的最大特点就...........  -----------------------------  @沉沦于人世
10:55:20  强烈建议,LZ的标题改为懒散的中国人或者没有进取心的中国人。  -----------------------------  等我发完后,我们再讨论一下这个话题吧。  我也很头疼,不知道用什么题目更合适。
  还能找到比这样做更自欺的民族吗?  更值得耐人寻味的是,曾经有这样的一道考题:  请你说出岳飞、与戚继光的不同?  标准答案是这样的:  戚继光是民族英雄,他抗的是倭寇,也就是今天的日本人,而岳飞抗击的是金入侵者,他们早已融入中华民族,所以岳飞是抗金英雄。  这是什么逻辑?你打败我了,我不仅把你当成一家人,还把你当成祖宗,你打不过我,那你就是寇,就是永远被我们瞧不起的倭人。  再看历史上清代实现了“治国、平天下”大志,和“为中华民族统一在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洪承畴,和同是清代的中华民族的罪人吴三桂的对比,来看看我们国人对历史态度的自欺欺人吧。
  再看历史上清代实现了“治国、平天下”大志,和“为中华民族统一在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洪承畴,和同是清代的中华民族的罪人吴三桂的对比,来看看我们国人对历史态度的自欺欺人吧。  清朝汉臣洪承畴(洪承畴(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清兵入京后,顺治帝对洪承畴十分器重,以洪承畴仕明时的原职衔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 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洪承畴建议清延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献计甚多,大多被顺治采纳,加以推行。如恢复明代的内阁票拟制度,以便大学士对用人行政等要务能有所指陈,六科也可以据以摘参,从而达到杜渐防微的目的。他还建议九卿科道会推督抚提镇官员实行保举连坐法,慎重用人行政。为了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洪承畴建议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逐渐淡化满汉之间的畛域。顺治二年(1645年)洪承畴受命招抚江南,也镇压屠杀许多江南抗清义军,斩杀了拥护明王室内的义士,如左佥都御史金声、大学士黄道周、明宗室长乐王朱谊石、瑞安王朱谊防、金华王朱由产、高安王朱常淇、瑞昌王朱谊贵等人领导的抗清武装。)  不管是刘秉忠还是洪承畴,历史上不仅实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志,更成为了“为中华民族统一大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  吴三桂(吴三桂字长伯,江南高邮人,籍辽东。其父襄原为明锦州总兵,以武举承父廕,授都督指挥,少而善战,勇而果决,后金汗屡以书闻,欲纳之,皆不受。甲申,流贼迫近燕京,授平西伯,急招入卫,半途,闻京师陷,引兵还。初欲投诚于闯,闻其妾为顺军所掠,遂决意借师于清,约事成,割地纳款,仿辽宋故事。及清军入关,吴挥军追击李闯至庆都,还。清帝已在燕京继位,封平西王,明帝亦在金陵使人北来,封三桂蓟国公,权衡再三,辞公就王。其后转战各地,大小凡百十余战,破城无算,擒明帝于滇南,专镇云南。就藩日久,清廷疑惧,撤藩议起,恐。遂决意反正。奉明三太子,建元周咨(官方史书称吴帝制自为,国号大周,实际上是把“周咨“的“咨“字删了,考古所见确有昭武通宝,但未见有大周年号标识,吴是奉明嗍还是帝制自为,无定论)。纵横西南数年,病卒。其子应熊于京师为质,滇事起,被杀。孙世璠,守昆明,城破,戮尸。亲族连坐,一部遣回辽东,发配下五旗为贱丁,隶奴籍。及至辛亥,东北下龙旗者---民国众议院长吴景濂者,即为吴氏宗孙。子曰:邪门。)、尚可喜( 尚可喜,辽东人。父学礼,兄可义皆世职明将,战殁于明金战阵。初为广鹿岛副将,后受同僚所诬,率所部亡命后金,其军号天助兵,封智顺王。从伐朝鲜,克明皮岛。从龙入关,追击顺军,克延安,转战荆襄,下九江,邀击李自成于九宫山。功还,镇海州。后又随孔有德南下,封平南王,专镇广东。以老乞归辽东,旋三藩反正,其二子之信,之孝彼此相攻,遣兵守可喜籓府,不令出,以忧愤卒。后尚之信,与其弟之节,之璜,之瑛皆被清廷赐死。削爵。唯有二弟之孝,七弟之隆侥幸得免,回归辽东,守可喜墓)、耿仲明(耿仲明字云台,辽东人,矿徒出身。初为明登州参将,后随孔有德叛投后金。封怀顺王。与伐朝鲜,征明国诸役,隶正黄旗下。从龙入关,征陕平闯,底定东南,于湖湘战场连克衡州,祁阳,武冈诸郡县,以功封靖南王。继提兵入粤,因所部收纳亡人,以逃人法为刑部所弹劾,疑惧,自经死。其子继茂袭爵,移镇福建。不久病卒,孙精忠袭,初尚肃亲王豪格女,封和硕额驸,后从吴三桂反正,战不利,又降于清,清廷初许以既往不咎,待战事平,磔于市)等人,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罪人”的理由,不是由于引清军入关,将中华大好河山拱手送与外族,而是由于对满族人的“不忠”,成了分裂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罪人。  对他们两人的评价,不正验证了我们民族对待历史的自欺吗?
  @我是太黑888  10:22:47  @sd糖果
10:08:12  楼主代表中国人?你撑得起这个词?  -----------------------------  我不能代表中国人,我只代表我自己。  我还能代表,那些能为自己民族未来理性思考的一部分人,是一部分人!......  -----------------------------  @中国老男人-07 12:25:18  顶楼主!好文!~  -----------------------------  谢谢您的肯定,这是我写下去的动力!我会力争写好。
  对过去的古代的历史如此,对待现代的历史,我们国人的自欺欺人里,更多是是逃避和不肯反思。  我只想提一个问题: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倒底有多少人饿死?而饿死这么多人,倒底是真的天灾,还根本就是人祸?  这两个问题的真正答案,除了能从所谓的“小道消息”里找到点真实的影子,真正的历史真象,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大道消息”?
  对过去的古代的历史如此,对待现代的历史,我们国人的自欺欺人里,更多是是逃避和不肯反思。  我只想提一个问题: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倒底有多少人饿死?而饿死这么多人,倒底是真的天灾,还根本就是人祸?  关于第一个问题,正式的说法,我们很难找到,较多的说法是保守数字是死亡3700多万,而这个“保守”一说,更是让人有很多的联想。在此有关于安徽的非正常死亡人口数量,原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张凯帆回忆,大概为500万人:“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同志参加安徽组讨论,追问安徽饿死了多少人,第一次报40万,后来追问紧了,报到400万。实际上约有500万人。”(《张凯帆回忆录》,第344页。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版)据安徽阜阳地委宣传部长介绍,原有800万人口的阜阳地区就饿死200余万人。当年向刘少奇汇报阜阳地区饿死150万人,而文化大革命中揭发的数字是饿死了240万人。(金辉《“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  关于第二个问题,在“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里是这样说的:  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至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  虽然,这个里面承认了政策上的错误,但是关于自然灾害的说法却是值的玩味。曾读过王维洛《三年自然灾害的历史真相》一文,对天灾说有很精彩的驳斥。他在文中提到,在这几年里,根本没有全国大范围的严重洪涝灾害,只在局部出现过;而1959年到1961年的主要灾害是旱灾,虽然旱灾面积较大,但灾情轻,更不能算是全国性特大灾害。他更举例说:在比年旱情更严重的1972年,虽然粮食产量因灾减产1367吨,也未出现全国性饥馑,更没有饿死人。  三年期间粮食的减产,只有一小部分与旱灾有关,主要的减产因素是耕地抛荒和弃收。例如:1958年山东省的青壮年农民都去炼钢和修水库去了,全省秋播面积不及往年四分之三因而减产;1959年秋冬又有887万青壮年去修水库;甚至在1960年农村经济崩溃时仍有数百万农村劳动力在修水库。从1959年到1960年,山东省共荒芜农田五千到六千万亩。  而关于苏联的背信弃义,也与“三年自然灾害”关系不大。  中苏交恶是1960年7月,那时大饥荒已经延续了近三年,再者中苏合作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军事领域,停止重工业生产并不会导致大饥荒,反而为农业提供了劳动力,有利于农业生产。而所谓的“苏联逼债”也是站不住脚的。日,赫鲁晓夫致信毛泽东,以借用方式向中国提供100万吨谷物和50吨古巴糖,毛泽东把100万吨粮食作为备用,接受50万吨糖,第二次,苏联提出借与中国30万吨粮食渡荒,中国予以接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移动五星钻客户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