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装车第一步,山地车车架选择如何选

> 新手入门|如何挑选一辆适合自己的自行车
热门评论:
如果你的第一辆车是的范围,你不懂车的朋友一定是以一种看傻逼的表情看你,而不是什么赞叹……
最新评论:
如果你的第一辆车是的范围,你不懂车的朋友一定是以一种看傻逼的表情看你,而不是什么赞叹……
野途车坛周报|进口自行车要降价?国务院下调日用品进口关税
2018环卢森堡赛:两夺单站 旺蒂车手霸统GC榜
勇敢的心!“刀锋战士”鲁迪玩铁三 没有双腿也是种礼物
2018环意:18支世巡车队表现打几分?
环多菲内 | 序幕赛 托马斯摔车 挂科斯基率先披黄
19岁女孩骑车途中突然胃痛,几分钟后生了一个娃应该要怎么来选择山地车架,车架产品选购小常识
& & 在王国中,山地自行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种类、花样之繁多,是其他的车种所不可比拟的。可是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入门的自行车爱好者并没有买到最适合他们自己的山地车。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爱好者,他们看到FR或DH车看起来很COOL,就跑去买FR和DH,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只是公路骑行,结果因为FR和DH那过大的重量而叫苦不迭;又或者看到碟刹的外型很COOL,并且相对其他的刹车来说很贵,就以为碟刹一定很好,非碟刹不买。这种盲目消费的最终结果就是资金和精力的大量浪费。&
& & 运动自行车的零配件无论是在使用设计上还是在搭配上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涉及其中的原理和细节部分完全可以成为一门学问。但是有一个不变的准则:适合自己。如果不适合自己,那么无论是多么高档的零件,都不能发挥它的原有的作用。 那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零配件,进而组装出适合自己的车子呢?首先让我们从车子的灵魂&&车架谈起。&&
& & 『车架的尺问题』
& & 车架的第一关键是它的尺寸一个车架必须符合一个车手的身高臂长等,才能称的上是真的合适。
& & 太小的车架容易为了调整到合适高长度,而将立管坐杆搞的太长,从而让这些零件的强度风险更大,因为越长的暴露会导致越长的杆杠效应,摔车时坐杆在长杆杠作 用下容易断裂弯曲,甚至是撬裂车架,而颠簸时太长的立管也可能断裂,并且这些太长的零件如&立管&容易导致重量的上升和钢性的下降,并且也会发生类似坐杆 的问题,太长立管还容易导致把横重心过度位于前轮轴的前方,在下坡时容易有前翻的危险。
& & 太大的车架也会产生一些反面的问题,比如立管太短的越野车会导致爬高角度坡时容易翘头,在580mm短横把时,车前轮动作过灵活,而不容易控制,坐杆放的太矮整体也不美观,并且尤其是越野车,在丘陵环境高低度变化大时重心不能更有效的调整前后的重心。
& & 『车架的类型选择』
& & 而选购车架的另一要点就是使用在不接近环境下不同的类型。
& & 比如用于爬坡环境的公路或者山地车架,对车架的钢性,重量,都有很高要求,所以这种类型的车架,就必须有圆而坚固的立管和斜管,五通必须坚硬,重量必须相对的轻。
& & 而用于平地的车架则需要更好的空气动力学,比如扁身水滴型的斜管和立管,车架的重量只要不是太重就好。
& & 用于旅行的车架还需要考虑到车架对负重及舒适性的要求,所以车架不适合考虑太轻的,车架必须能装用于载重的后货架,车架最佳的材料选择可以是那些钢钛的车架,因为抗金属疲劳和弹性都相对的更好。
& & 『车架的口径规格和其它零件的匹配问题』
& & 选购车架另外一点就是口径,尤其是对于那些将旧车升级上来的,口径如果不配套将会导致许多旧零件不能使用。
& & 首先口径中较复杂也不复杂的是前叉口径,大多数自行车使用两种口径的前叉,一种是28.6口径,这种口径的前叉是目前的主流产品,可配套28.6口径使用 的普通碗组,或者是目前大多数的41,41.8,44口径的车架,而我们所有的山地车前叉和山地车车架都是采用这一口径规格。
& & 公路车目前个别款式还在使用到25.4的细口径前叉,但是更多的产品已经也改成和山地车一样的28.6大口径了,如果原来的车怀疑是小口径的,那就必须测 量后再确定购买什么样的车架了,测量的方法有条件时可以使用游标卡尺直接卡量前叉上管,如果没有游标卡尺,可以通过透明尺目测大概尺寸,因为25.4口径 和28.6口径可以通过透明尺目测出大概的大小差异,所以也不困难。
& & 前拨口径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目前山地车前拨有28.6,31.8,34.9这3种口径,其中31.8和34.9是使用较多的,28.6在一些老式的 钢钛车架上偶然有,铝车架因为管壁厚度大,一般难以做出这样的口径。另外某些如s-work的车架是采用下拉式前拨的,我们有配套的前拨,但是车架升级的 用户如果选择错误可能原来的前拨就没有用了。
& & 公路车也有山地车这三种口径的前拨,但是34.9除了我们目前碰到几款opeak车架是用到这个口径的,其它大多都是31.8口径,28.6口径也有很少 的车架是使用的,公路车还有一种挂耳式前拨,这种前拨应用的车架现在也越来越多。另外公路车有三片式前拨和两片式前拨之分,三片式用到很少,但是可以向下 兼容两片式牙盘进行变速,但是如果原来的车用三片式牙盘,那就必须一定使用三片式前拨了。
& & 车架的坐杆和坐箍也是需要注意口径的配件,现在大多数车架都较统一在27.2的口径,个别老式钢架也会使用到一些不同的口径,比如大名铬钼钢车架使用较多 26.6口径,而兰翎的钢架较多使用26.8和27.0口径坐杆,其它一些铝架则会有一些更奇怪的口径,如31.2,31.8等,口径可以用游标齿测量是 最准确的,如果没有,那可以用直尺在立管的圆面正中进行侧量,不过需要比较仔细,因为如果不是在圆的中心,那就很可能导致尺寸有偏差。
& & 山地车和公路车的后叉宽度是有区别的,通常山地车是135mm的后轴,而公路车使用130的后轴,但是这个标准是可以互相兼容的,我们自己的山地车架就一 直是使用130轴长的花鼓,使用4年没有发生过什么问题,而我早期的公路车也在使用lx的花鼓,但是一样很正常,不配套的轴长唯一的问题就是回在拆装车轮 是要稍微的撑开车架或者旋紧快拆。
& & 车架的中轴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通常我们销售的几乎所用车架都是采用日规中轴,个别进口车架,尤其是为了兼容cp套件的公路车,常会使用意规中轴,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链接: 否则后果自负!
已有人参与,
经销商推荐
经销商名称销售热线商家资讯
360021-028-3
周排行总排行热门文章
12345678910
热门车型热门品牌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行车之家已解决问题
公路车车架怎么安装
提问时间: 21:02:19
公路车车架怎么安装
浏览次数:3671
RECORD,把组.9是整车卖的LZ你的1,和现在卖的2,还有1W6我建议车架CannondaleCAAD9大约5000(买了1,RED都是不可行的应该说哪怕用UT6700,阿斯塔纳队版的涂装,FORCE这等级的套件都很吃紧不知道LZ是否已经买好车架我个人的观点如果LZ没买车架.9的车架是否已经买好了,没有单车架?
答案创立者
以企业身份回答&
快速解决你的电商难题
店铺优化排查提升2倍流量
擅长&nbsp 店铺优化
您可能有同感的问题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  
带新手组装车架,认识一辆车所有配件名称/说明书解读
15-5-25 19:40|
查看: 25818|
评论: |原作者: lqxii
摘要: 常有新手买到RTR车子,直到玩坏了,要买配件,才想起来不知道一些配件叫什么,这下怎么办?
FunRC Studio原创资料,只发RCFANS,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常有新手买到RTR车子,直到玩坏了,要买配件,才想起来不知道一些配件叫什么,这下怎么办?是每次都给商家发图说要这个那个?那就OUT了,本文将以时下最热门的入门漂移车3RACING SAKURA D3 CS为例,全程组装一次,教各位各种配件的名称(中英对照),各种规格解释,以及如何装好一辆D3 CS车架。
(本文早已计划就绪,但是本计划使用D4车架组装,无奈厂家推迟上市时间,于是改用D3 CS,重点在于教会各种名称术语以及一些装车看说明书细节,待D4上市FunRC依旧会发D4专用装车教程)
新手必读,老手建议看一遍,有些知识未必人人都已熟知
首先,我们最先看到产品就是包装箱子
KIT版的车架,打开包装,里面都会用不同包装袋装好不同配件,按装车顺序使用。请勿一打开就将所有配件倒出来,不然到时很难在一堆配件中找出某一个小零件
接下来说一下说明书的那些小提示
我们看说明书,很多朋友会习惯从第一页往后面看,这是对的,但是说明书后面有每一包配件的对应型号/数量/图示清单,建议打开车架包装后,直接先与说明书后面的内容进行大致比对内容(但是先不拆大包装,免得像上面说的会出现东西摆乱了)
翻开说明书,最先提示的是需要使用什么工具。
组装目前主流电房车型(平跑/漂移)都是主流使用1.5/2.0/2.5MM的內六角螺丝刀,5.5/7.0MM的套筒,这几个是必备。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议选择优质工具,尤其2.0MM內六角螺丝刀,使用率远高于其他型号。因此其他型号可以省着点,但是2.0MM的建议直接买个好的省事省心。下图则是我们本次主要用到的工具:
3把內六角螺丝刀:1.5/2.0/2.5各一,用于拧各种螺丝
2把套筒:5.5MM用于拧一些M3的螺母,而7.0MM则是拧锁轮螺母必须
普通斜口剪一把:用于把塑料件从塑料板上剪下来,要心情的建议选购田宫的
普通尖嘴钳一把:拧拉杆,装避震芯之类的会用到
戒刀和镊子各一把:用于处理一些细节
主要的是上面介绍的型号,但是随着装车的进行,后面我们还用到了大一号的剪钳,以及砂纸,这些都是周边比较容易弄到的型号
下面开始装车以及各种介绍
说明书第一步用到的是BAG1,也就是第一包,如图所示
这一包是悬挂部分,包括臂码,A臂(前后摆臂),固定插销以及附属小零件
说明书每一页都有左右之分,通常左边都是需要使用的物品图示以及数量,如图所示:
物品名称后面一般都会带上小括号,里面写的是这个物品需要使用的数量
Front Suspension Arm (2) : 前悬挂(前A臂),2个
Rear Suspension Arm (2): 后悬挂(后A臂), 2个
5.8mm Ball Stud (4): 5.8MM穿孔球头,4个
M3*10 set Screw(4): M3*10(直径3mm 长度10MM) 机米螺丝,4个
M3*12 Button Screw (4): M3*12 (直径3mm 长度12MM)圆头螺丝,4个
(友情提示:说明书后面还有很多提及螺丝的地方,后文中涉及螺丝的将不再一一列出)
说明书左栏中的物品图示,与实物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1:1比例的,如果你不知道是哪个,直接把这一步用到的物品,放到图中比对就行,如下图所示这个5.8MM的穿孔球头
再如下图所示的M3*8平头螺丝以及M3*12圆头螺丝
到安装步骤,塑料件都是在板件上,我们用斜口剪将塑料件剪下,这样剪口比较齐整。如果直接用手把塑料件掰下来,容易出现尖锐的断口,看上去就比较粗糙
按说明书图示位置,将机米螺丝与圆头螺丝都固定到A臂上,如图所示:
需要注意留意说明书的一些小提示,例如机米螺丝凸出长度只需要5mm,圆头螺丝刚好齐平A臂另一侧
然后开始固定避震用的5.8MM穿孔球头,这几个是使用2.5MM內六角螺丝刀来进行固定的
也有一些是使用5.5MM套筒来固定的,这里因为没用上,所以暂时没示范
前A臂装完,到后A臂,之前忘记说那个M3*10的机米螺丝,其中一头是有1.5MM螺丝孔,使用1.5MM螺丝刀即可拧进去A臂里面
按说明书图纸组装好之后的A臂
有朋友可能会问A臂上的4个圆头螺丝,只要上齐平就行了,那么有什么作用呢?
这4个螺丝事实上是平跑上十分常见的下止点限位螺丝,可以通过螺丝凸出的位置,来限制A臂的行程,但是这里的设计只需要上平就可以,那么理论上这4个螺丝是完全没有任何作用,喜欢的话可以直接卸掉。但是我们按照说明书进行了保留。
A臂装好,接下来是细节的一步,强迫症患者必备的工具:A臂穿孔器,普通玩家要求不高可以忽略
A臂需要使用插销固定到臂码上,但是A臂是需要摆动的,插销固定在臂码上,理论上是不会动的。A臂的摆动自然是靠A臂在插销外侧摆动。
原装状态下,A臂与插销之间会有一定的阻力,因此需要A臂穿孔器来将A臂的3mm孔打磨一下,让其顺畅。
穿孔器穿入A臂孔内之后,来回抽插就可以将內孔磨顺。
要有多顺?看下图GIF
穿好之后,放旁边等待下一步安装
接下来到将A臂固定到臂码上,下图所示这种即为臂码,用途是将A臂固定到车架上
其中臂码有一体臂码与分体臂码。上图中上方的是普通一体臂码,左右各有一个小孔,用于放置插销
上图下方的是分体臂码,每个只能固定1根插销,2个一起固定左右2个插销。
分体臂码还分L和R,L=Left左侧用,R=Right右侧用,臂码的左右是以车架前进方向来区分,车架前进方向的左侧为L,车架前进方向的右侧为R,因此说明书中可能会根据车架摆放位置不同,L放在图片右边而R放在图片左边。我们在实际安装时只要记得上面的原则就行。实在对左右还没有概念的,就想象自己坐在车架里面,然后就知道自己的左和右在哪里了。
平跑车架,一般有4个臂码,前A臂使用2个,后A臂使用2个。
不管前还是后A臂,臂码都分前后,于是整车4个臂码,按车头到车尾的顺序,分别是:前前(Front Front / FF),前后(Front Rear / FR),后前(Rear Front / RF ),后后(Rear Rear / RR)&&这4个
其中臂码还存在度数的问题,也就是A臂插销固定在臂码之后,这个插销如果是平衡的,则为0度,如果与平衡位置有夹角,那么夹角的度数称为臂码度数。常见一般前A臂是0度,后A臂是2~3度。如这个D3 CS是后3度。
臂码的专业解释暂至此,继续装车:
这步用到的如下:
M3*6*1.0 Spacer (8):&&M3*6*1.0 (内径3mm 外径6mm 厚度1.0mm) 垫片 8个
M3*46 Pin (4): M3*46 (直径3mm 长度46mm) 插销4根
Suspension Mount RR+3 (3 Degree) (1): RR+3度 后后臂码 1根
Suspension Mount FF-0 (0 Degree) (1): FF-0度 前前臂码 1根
FR-0 Suspension Mount Left & Right (1): FR-0度 前后臂码 1根
RF-0 Suspension Mount Left $ Right (1): RF-0度 后前臂码 1根
前A臂部分按说明书摆放一起,准备固定上去
前A臂摆上去后
后A臂部分也一样按说明书摆放好,准备固定
2套准备装车
按说明书,前A臂顺利装上去
轮到后A臂,从图片可见,插销固定在后后RR臂码的情况下,插销前段水平状态下是无法插入到RF后前臂码的孔内
这是由于上面说到的,后轮需要3度束角造成,需要用力将臂码插销掰进去,固定好之后就如下图所示,2个插销是不平衡的。
在装好后A臂之后,发现A臂并非顺畅状态,强迫症又犯,于是用砂纸对塑料垫片进行打磨,左右2侧各取一片磨少约0.2MM之后重装,A臂恢复顺畅。
接下来组装后皮带张紧轮
这步用到的内容(需要开始使用BAG2):
Belt Tension Post (1): 皮带张紧轮支架 1个
M3 Lock Nuts(1): M3螺母 1个
M5*10*4Bearing(1): 5*10*4MM滚珠轴承 1个
Pulley Ring (A)(1): 皮带限位环 A 面 1个
Pulley Ring (B) (1): 皮带限位环 B面 1个
M3*8 Flat Screw (15):M3*8 平头螺丝 15个
M3*12 Button Screw (1): M3*12 圆头螺丝 1个
按说明书位置摆放好,准备装紧
完成效果图
下一步,到转向系统以及电池固定座的组装,使用BAG2中的相关配件:
M5*0.3 Stainless Steel Shim Spacer (2): 5MM内径 0.3MM厚度 不锈钢虚位垫片 2片
M5*8*2.5 Bearing (4): 5MM内径 8MM外径 2.5MM厚度 滚珠轴承 4个
4.8mm Ball Stud (3): 4.8mm球头螺丝 3个
M5.7*4.2 Flanged Tude (2): 5.7mm*4.2mm带法兰边铜套 2个
M6*9 Steering Post (2): 6MM * 9MM 转向柱 2根
Battery Mount A(2): 电池固定座 A款 2个
Battery Mount B(2): 电池固定座 B款 2个&&(AB款为对称设计,以放在电池仓左右2侧)
Steering Arm - Right (1): 转向系统摆臂-右侧 1个
Steering Arm - Left (1): 转向系统摆臂-左侧 1个
Steering Link(1): 转向连杆 1根
按说明书摆放好,准备上螺丝刀固定,这款银色4.8球头使用2.0MM内六角锁紧
转向连杆需要注意摆放方向,平的一面朝上
先将法兰铜套装到连杆上,螺丝穿过去后,再固定到转向臂
然后安装转向轴承
将转向柱固定到底盘上,准备安装转向系统
转向系统放上去转向柱之后
记得加上5MM内径的垫片,然后才可以上紧固定螺丝
整个转向系统基本完工
电池固定座,需要注意A款和B款
按位置安装好
接下来需要使用BAG3,开始组装波箱以及二楼板
M6*23 Aluminum Post(2): 6MM*23MM固定支柱 2根 (注意看图,BAG3中共有3根类似的柱子,其中一根稍长的是二楼板下方使用)
Motor Mount (1): 马达座 1个
Rear Bulkhead Left(1): 后下波箱- 左侧 1个
Rear Bulkhead Right (1): 后下波箱- 右侧 1个
Front Bulkhead Left (1):前下波箱- 左侧 1个
Front Bulkhead Right (1):前下波箱- 右侧 1个
按说明书顺序组装好前下波箱效果,注意左侧与右侧
然后固定到车头
接下来是后下波箱,依然是需要注意左右
组装好效果
接下来到BAG4以及BAG5
BAG4是前后直轴(头直$尾直)
BAG5是全车皮带轮以及皮带(3个13T小皮带轮,1个22T小皮带轮,3根皮带)
Front Belt - 138 (1): 前皮带 138MM 1根
Solid Axle Spool (2): 直轴杯 2个
Solid Axle Body(1): 直轴主体 1个
38T Pulley(1): 38T皮带轮 1个
Bearing Holder - A(1): 轴承套A款 1个
Bearing Holder - B(1): 轴承套B款 1个
& & (轴承套是将轴承固定在波箱中的一个偏心轮,可以通过转动到不同位置来调节皮带的松紧程度,也称为皮带松紧调节卡环)
下面是前直轴的安装
名词解释:
直轴:Solid Axle, 意思为动力输出左右是硬连接,左右输出速度一样。直轴装在车头则叫头直轴,装在车尾称为尾直轴。
相对的,有头单与差速两种其他连接方式:
头单是:前进时,前轮有动力输出,动力通过单向轴承传递到头单接杯上。但是刹车或者倒车时,则对前轮没有动力。
差速:左右轮可以实现转速差。
四驱漂移常见配置是前后直轴或者头单后直轴
按说明书的要求和顺序摆一起
上紧皮带轮螺丝,额外小提示:上紧这3个螺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3个螺丝的锁紧力度必须一致,不然就会出现皮带轮被压致轻微变形,出现明显左右摆动的情况
然后套上轴承
最后通过螺丝将塑料直轴杯固定在直轴主体上,一个直轴就完成了
最后套上轴承套,等待装车,需要注意轴承套分A和B,摆放位置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的位置,装错会导致皮带出现严重过紧或者过松
D3 CS原车配套2个直轴,一个用于前面,皮带轮是38T,另一个用在后面,皮带轮是30T,方便装车起见,我们先装好前后直轴,再一起装车会比较方便。
下面是后直轴的安装,整个过程与前直轴一样,特别需要注意的依然是轴承套的AB面摆放位置
装好之后,记得加上皮带,然后一起放到波箱中,前轴承套按照说明书的位置摆放好,默认是上方数下来的第三个孔
需要注意孔位必须左右2边对应,例如这里我们左右都是上方数下来第三孔
不对称的孔位会导致直轴安装不正,出现歪斜,下图则是错误的孔位示范,明显看到直轴歪掉
后面也是先按照说明书的默认位置放好
但是这里有个小提示:固定好之后,按照说明书是需要用M1.6*5的小螺丝将轴承套固定在波箱上。但是出于松紧度调节需要,我们这里先不安装这个固定螺丝,待装好所有皮带轮以及整车皮带后,才能知道默认松紧度是否适合。
接下来到后小皮带轮支架以及二楼板的安装,需要用到:
Rear Bulkhead Bearing Housing - Left (1): 后小皮带轮支架 - 左侧 1个
Rear Bulkhead Bearing Housing - Right (1): 后小皮带轮支架 - 右侧 1个
M6*25.5 Aluiminum Post (1): 6mm*25.5mm 支柱 1个 (这个之前我们提及过,是稍长的那根)
Upper Deck (1): 二楼板 1块
我们需要注意区分后小皮带轮支架的左侧与右侧,如图所示
按说明书螺丝固定好,效果如图
接下来到全车4个小皮带轮的组装,需要用到:
M1.5*10 Spring Pin (2): 1.5mm * 10mm 带牙插销 2支
Center Belt - 519 (1): 519MM 长皮带 1根
M4*43 Shaft(1):4mm * 43mm大齿轴 1根
13T Pulley Gear (3): 13T 皮带轮 3个
13T Pulley Gear Cover (3): 13T 皮带轮盖 3个
22T Pulley Gear (3): 22T 皮带轮 1个
22T Pulley Gear Cover (3): 22T 皮带轮盖 1个
Gear Adaptor (1): 大齿座 1个
皮带轮的组装:将塑料从板上剪下后,把皮带轮盖套上皮带轮,如图所示
接下来到大齿轴的组装,需要用到的内容见图,其中1.5*10的带牙插销目前所知是D3 CS特有
内容按说明书顺序摆放好
然后把轴承安装到波箱上
大齿轴从左往右穿进去,记得要放好皮带位置
2个皮带轮都已经穿在大齿轴上
按说明书放上垫片,准备上紧一侧
接下来是很关键的,使用1.5*10带牙插销固定好皮带轮
固定前,请再三确认皮带已经放到皮带轮上,因为带牙插销一旦固定好,几乎是无法拆卸,除非破坏小皮带轮。
插销固定前,先将小皮带轮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合适的位置如图所示,能对准大齿轴上的孔位,直接看穿对面
然后用尖嘴钳,用力将带牙插销夹进去。用力之前请再三确认已经对准孔位。
夹进去后插销口基本与皮带轮外圈齐平如图所示
到这一步,前直轴与前小皮带轮已经通过皮带连接上,即可以检查皮带的松紧是否合适。在原厂默认的第三个孔位时,松紧度确实是刚好,我们就可以上紧那2个小的固定螺丝了,如图:
接下来到大齿座的安装,先放上指定垫片
固定大齿座需要用到1.5*9的光滑插销,如图所示,跟带牙插销样子的区别明显,请勿用错
固定好之后,发现大齿轴左右有约0.6MM的移动间隙,属于比较大的虚位
最终确定添加3片0.2MM的垫片到大齿座这侧(此处添加的垫片是额外添加的,车架本身并无附带)
垫片加在大齿座这侧的话按照图中的位置,小皮带轮的位置会比较理想
然后到后小皮带轮的组装,物品依然是按顺序摆放好准备使用
将轴承放到支架上
从一侧穿进去,记得放上皮带
按顺序穿好皮带轮
像前面的一样方法固定好
然后调节皮带的松紧度,我们这里发现用到倒数第二格时比较理想(实际位置请不要完全照抄,因为皮带的松紧度还跟之前安装的Belt Tension Post(后皮带张紧轮)中的轴承位置有关)
至此大部分基本完成
下一步到油压架,需要用到:
Front Shock Tower(1) : 前油压架 1个
Front Bulkhead Cover - Left (1) : 前上波箱盖-左侧 1个
Front Bulkhead Cover - Right (1) : 前上波箱盖-右侧 1个
M9*15 Damper Taper Cone (2): 9mm*15mm油压支柱 2个
48 Pitch Spur Gear 80T(1): 48P-80T大齿 1个
将需要用到的物品按照说明书位置放置好
固定的孔位直接按说明书所示黑点的位置,注意油压架的正反面
然后到前上左右波箱盖,注意区分左右
按说明书位置摆放好,放好小螺母,然后上紧4个加长的M3*28MM平头螺丝
但是这里我们发现之前安装好了大齿座会挡住右侧不好放M3螺母,临时拆掉大齿座以方便安装
固定好之后的前油压架已经完成
大齿的固定,需要注意固定时4个螺丝的松紧度要一致,才能保证大齿转动时不会出现左右摆的情况
接下来到后油压架的安装,需要用到:
Rear Shock Tower (1): 后油压架 1个
Rear Bulkhead Cover - Right (1): 后上波箱盖 右侧 1个
Rear Bulkhead Cover - Left (1): 后上波箱盖 左侧 1个
注意上波箱盖的左右
按照说明书位置组装好
固定到上波箱盖
然后整体固定到后下波箱上方,即完成
接下来到BAG6以及BAG7,是全车拉杆以及传动/轮座的安装
需要用到:
4.8mm*13mm Ball Cap (4): 4.8*13的球头帽 4个(图中球头帽板上短的,1板有2个,2板刚好4个没多的)
4.8mm*16mm Ball Cap (8): 4.8*16的球头帽 8个(图中球头帽板上长的,1板有8个,2板有16个,装完车之后会有几个多出来)
M3*25 Turnbuckle (4): 3*25MM的拉杆 4根
M3*16 Set Screw (2): 3*16的几米螺丝2根 (此处说明书有误,实物应为3*14MM的机米螺丝2个,16mm会太长,说明书没修正过来)
M3*25PIN (2): 3*25的固定插销2个
Rear Upright - Left(1): 后杯 左侧 1个
Rear Upright - Right(1): 后杯 右侧 1个
Universal Shaft -44mm (2): 万向狗骨44mm&&2根 (就是习惯说的CVD,全车一共有4根)
说明书中这一步安装的拉杆,是数量各2个
说明书中的M3*16的机米螺丝对应的是短的4.8*13球头帽,先用1.5MM螺丝刀将螺丝固定到其中一个球头帽上,然后另外一个球头帽拧进去就完事
然后到使用拉杆来固定的球头帽,这里经常会有新手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头怎么都拧不进去
解释:这种样子的拉杆,全部都是正反牙拉杆,其中一头是顺时针,那么另外一头就是逆时针才能拧进去
拧球头帽时,有朋友说会拧到手痛,那么肯定没有充分利用工具的优势,下面是我们的组装方法:
用尖嘴钳夹住球头帽,然后用自带的小扳手拧拉杆的卡位,十分轻松省事
共6根拉杆完成,拉杆的缺口长度就照说明书的长度去测量
接下来到后杯,注意区分左右,后杯上也有文字,L为左,R右
使用到的球头与轴承均准备好,然后安装好
接下来是将后杯固定到后A臂上
这一步又要用到之前我们用过的A臂穿孔器。后杯固定到车架上之后,插销会通过一个机米螺丝固定在后杯上,后杯的动作是插销在后A臂的孔位内转动,因此我们需要打磨的依然是后A臂孔
后杯放上去之后,发现后杯与A臂在生产时有轻微尺寸干涉,后杯约12.88MM,而后A臂口径约12.86MM,有0.02MM误差,导致后杯需要稍微用力才能装进去后A臂,这样必然造成后杯的不顺畅,需要进行打磨
打磨后的尺寸,刚好适合
然后固定到后A臂上,插销与后杯之间通过M3*6机米螺丝固定
CVD在安装前我们需要进行加固,因为在厂家都是一些阿姨大婶阿伯之类的组装,固定未必足够稳
由图中可见,CVD内有一颗小机米螺丝
我们用1.5MM螺丝刀对其进行加固,以免日后跑车时这个插销脱落
然后固定到车架上
装上连杆,后轮CVD完成
接着到前面部分,需要用到:
M5.7*4.2 Flanged Tube(2): 5.7*4.2 法兰铜套 2个
M5.7*5.5 Flanged Tube(2): 5.7*5.5 法兰铜套 2个&&(这2款铜套的款式一样,不过5.5的比4.2的略长一些)
Knuckle Arm - Left (1): 转向杯 左侧 1个
Knuckle Arm - Right (1): 转向杯 右侧 1个
C-Hub - Left (1): C座 左侧 1个
C-Hub - Right (1): C座 右侧 1个
转向杯准备好,注意区分左右样子,都有标记L和R
按说明书组装好
上好轴承,装好CVD
然后准备装进去C座中
注意法兰铜套,短的用在C座上方,长的在下方
将转向杯固定到C座中的上球头以及下方螺丝,安装紧时要注意必须对正螺丝孔,不要偏,确保同一直线,不然转向杯可能会出现某角度会变紧的现象
然后打磨前A臂孔
固定拉杆时发现大齿会轻微干涉,稍微倾斜一些顺利装上
之前涉及到穿孔器的使用,效果见GIF效果,顺畅无比
接下来到避震BAG8的组装
需要用到:
2.5*6*0.4mm E-Ring (8) : 避震芯E卡 8个
M2.8*1.8 O-Ring(4): 硅胶防漏O圈 4个
O-Ring Spacer(4): O圈垫片 4个
O-Ring Cover (4): O圈限位盖 4个
Shock Piston (3 holes)(4): 3孔活塞 4个
Shock Piston (2 holes)(4): 2孔活塞 4个 (活塞一共有2份,我们只用到3孔的,2孔的会多出来不需要用上)
Shock Silicon Cap(4): 避震肺 4个
Bottom Cap(4): 避震下盖 4个
Upper Cover (4): 避震上盖 4个
M11.5*1.5 O-Ring (4): 限滑O圈 4个
Adjust Ring (4): 调节卡环 4个
Oil ShockBody(4): 避震筒 4个
5.8mm * 10.2 Ball Cap (4): 避震脚 4个
M3*28 Shock Shaft (4): 避震芯 4支
Shock Top Plastic Cap(4): 避震上球头帽 4个
按顺序摆好,说明书默认是使用3孔
E卡夹进去避震芯是用尖嘴钳
避震桶方面,需要先拆下来
然后准备好限滑O圈
限滑O圈是放进去调节卡环内侧的凹槽中,用途是增加调节环与避震桶之间的阻尼,让调节环不会自己变松,如果没有的话调节环会在使用时发生震动自己往上转
四个都装好
装了限滑O圈后,调节环如果不做任何处理,是比较难拧上去避震桶中,我们可以往黑色限滑圈上涂一层避震油,让其变滑,然后拧到避震桶顶部(拧到顶部之后,直到整车装好设备以及轮胎之后才需要进行调节)
涂的避震油会在日后自然干燥,不会影响限滑圈的限滑效果
接下来将避震芯安装到避震桶中
然后是下防漏部分的处理
安装顺序如图
四支都已搞定
接着是避震脚球头的安装,由于塑料件本身并没有螺纹,为了让避震脚安装时简单一些,我们先用螺丝把避震脚拧一遍,让塑料件内出现螺纹
接下来是将避震脚固定到避震芯下端,需要借助 尖嘴钳以及一片普通纸(说明书中所示使用剪钳的方法极不推荐,用力太大可能会夹伤避震芯)
我们推崇使用纸片,用尖嘴钳的方法,此法是田宫说明书推荐。要求更高的,直接买个避震芯钳子更好。
四支都装好
确定好每支的长度一致
接着到避震油的灌装
D3 CS大家使用经验是前避震使用浓的1200号,后避震使用稀的300号,与说明书推荐刚好相反。后面用稀一些可以增加后轮抓地力,减少过甩几率。
将避震芯拉到最长,放进去避震支架上(这里我们用的是田宫吸奶器),避震油的量不需要太满
然后将避震芯推到顶,自然会有一些避震油跑到下方
再将避震芯拉到底,气泡自然会出来不少,四个一样操作,待气泡消失后,再抽拉避震芯看是否还有气泡,都没有气泡后,就可以准备安装避震肺
避震肺的安装中,需要注意放进去的时候,不要垂直盖上去,容易产生气泡,最好是按说明书这样倾斜慢慢放上去,慢慢压平,让多余的避震油溢出
为了让溢出的避震油不要弄到避震其他地方,需要借助纸巾吸油,处理方法见图
然后倾斜慢慢盖上避震肺
多余溢出的避震油擦掉
拧紧上盖,一只避震就完工了,没有多余的避震油弄到哪里都是
四支一样处理方法,完成效果,干爽!
接着到避震弹簧的安装,需要用到:
M1.2*13.5*31 T8 Spring (Orange)(2): 橙色弹簧 2只
M1.1*13.5*31 T9 Spring (White)(2): 白色弹簧 2只
Shock Spring Base Cover(4): 弹簧托 4个
橙色比白色略硬,用于车头位置,增加支撑力
注意弹簧托的方向,比较大的一面是面向弹簧,有凹槽的一面是面向避震脚并卡到避震脚上面
完成后需要注意避震脚与避震上球头帽,2面其中1面是面向球头帽一侧,比较容易套进去的,区分方法见下图
图中可见,带一个外圈线的,是面向金属球头,比较容易套进去
避震安装到车架上
至此车架已90%完成
然后到舵机保护BAG9的安装
Servo Saver Cover (1): 舵机保护外盖 1个
Servo Saver - Sanwa JR/TAMIYA (1):舵机保护座 1个 (这里分SANWA KO标准的23T,或者FUTABA标准的25T,只用其中一个,根据舵机型号去选择)
Servo Saver(1): 舵机保护外臂 1个
Servo Saver Spring - Silver (1): 舵机保护缓冲环 银色 1个
Servo Saver Spring - Gold (2): 舵机保护缓冲环 金色 2个
M3 Countersink Washer (2): M3沉头螺丝垫片 2个
Servo Post (2): 舵机座 2个
&&(因为我们这里先不装设备,所以固定舵机用的沉头垫片与舵机座暂时不用)
选好对应的底座以及外臂
先将缓冲环装到底座上,顺序是先1个金色,再一个金色,然后外面一个银色
安装方法见图示,3个倾斜压进去就行
然后装上外臂以及外盖,舵机保护完成
接着到舵机连杆,方法与之前做悬挂拉杆一样,注意长度即可
接着到BAG10 车架防撞组件,车壳柱与后扰流板的组装
防撞需要用到:
Foam Bumper (1): 防撞海绵 1个
Bumper(1): 防撞海绵底座 1个
Upper Bumper (1): 防撞海绵压板 1个
Body Post Cushion (4): 车壳支撑扣 4个 (因为这里我们先不安装车壳,所以这几个扣子我们暂不安装,要等安装车壳时,根据车壳尺寸去固定)
Rear Body Post(2): 后车壳柱 2根
Front Body Post(2): 前车壳柱 2根
先是前防撞组件
将海绵中多余的拿出来,但是我们不要扔掉,这4个黑色的小海绵圆柱我们如果更换头单时可以有其他用法,到时裁到适合的厚度,可以放在头单接杯用用于填满狗骨与头单接杯之间的间隙,限制头单接杯内外活动范围(具体在后面头单的安装中会涉及)
将车壳柱固定在海绵底座上
然后将海绵放在底座上,发现有2处凸起,会影响后面的固定,详见图片对比
用刀子把多余的部分裁掉
多余的边角料可以用来顶住那个M3 Nuts (M3)螺母,如果不顶住会松动,很容易就自己掉出来
固定到车头,完工
接着是后扰流板的组装,需要用到:
Drift Lower Diffuser (1): 后扰流板 下层 1个
Drift Upper Diffuser (1): 后扰流板 上层 1个
这里居然要用到十字螺丝刀,不在准备的工具之列,不过好在十字螺丝刀到处都有
安装,固定好
然后到结合器的安装,这里需要用到:
Flanged Nut - 4mm (4): M4锁轮螺母 4个
M2*10 Pin(4): 2*10MM插销 4支
Adaptor(4): 六角结合器&&4个
先将2*10插销插进去CVD外侧的孔里面
然后套上结合器
由于原车是塑料结合器,我们再上好锁轮螺母,将结合器固定在车架上就行。(轮胎先不安装,轮胎都是等设备组装完成后,需要调车准备下地才安装的)
至此,整车的组装经已全部完成,一辆D3 CS车架已经准备好。想必大家看完已经很清楚各种部件的名称,以及如何看懂车架说明书,D3车架组装的一些细节处理等等。
谢谢观赏!
RCFans 论坛平台
3RACING 提供D3 CS车架
Team EDS 提供专业组装工具
极速模型(YST) 技术指导
FunRC Studio将不定时发表各类文章,欢迎关注本账号
论坛最新主题|Forum论坛主题
RCFans微博
版权所有 RCFans.com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骑17寸山地选公路车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