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阿里健康,未来汽车行业3d软件趋势是什么样的

来自雪球&#xe6关注 从医药电商谈开去——粗论阿里健康的业务前景(一写就写多系列)来自 &&&身为“阿里巴巴集团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旗舰平台”,阿里健康在阿里系的地位不言而喻,其业务边界涵盖医疗产业和健康产业,大概包括临床诊断、处方、治疗、康复,自我保健、药疗,未来还可延展到基层医疗、家庭医生、医保和医药配送。市场不可谓不大,涉及面不可谓不广。非大智慧、大资源、大格局者不能图也。这里仅从目前阿里健康的主要业务医药电商谈开去,粗论其业务前景和可能路径。个人意见,如下:一、阿里医药电商包括药品、保健品、中药饮片、医疗器械在内的额医药产品(国内、进口)的在线销售业务。这一块生意模式是非常清楚的,也是阿里最擅长的,拿过来自营,与企业、尤其是品牌企业合作,且未来能获取比传统药店渠道更高的利润(资产轻、信誉高、流量大)。想想过去,看看现在,猜猜未来就能发现,这是阿里医疗健康产业的抓手和切入口。二、阿里医药电商的过去:确实是曲曲折折走了很多年山路,也刚刚才扭亏。三个原因:1、需求:普通医药品消费的客单价低和即时需要,网络购买在配送成本和时间上难以满足;2、上游话语权不如传统渠道:很长一段时间,传统药店都在便利、服务、覆盖乃至医保等方面一直处于优势,并随着连锁化趋势,提升了管理能力和对上游企业的议价能力,强化了所谓“掌控C端”的话语权(其实平台电商的本质也是一样,掌控C端——的流量);3、对行业不够了解:不知是自大还是托大,犯了一些低级错误。比如监管码,串联了几家品牌医药企业,想把线下入口一网打尽,一口吃个大胖子,这激起了药店终端的集体不满甚至愤怒,是当时网上网下话语权的一次硬钢,结果大家都知道,阿里关灯吃面去了。这块业务未来我也不看好,本来追溯就有其价值边界,再加上其并非全程追溯,也就是个信誉背书,意义非常鸡肋。三、阿里医药电商的现在:随着品牌医药企业在天猫电商的发展和相关营销投入,消费者对网上购药逐步信同。三点变化:1、已发现以网购为主流的品类:大体为私隐品、保健品、滋补药材和医疗器械四类,共同的特点恰恰就是高客单价和非即时需要;2、截胡带来的上游话语权:天猫通过整合站内资源,将阿里健康前置,注入了大量流量,进而以最传统的终端思维,“掌握C端”,提升了对上游企业的话语权,成为了实际上全国最大的医药零售终端,医药电商没有人是阿里健康的对手。(说实话,医药企业是有点懵逼和怨气的,辛辛苦苦在网上把自己的品牌店做起来,以为可以直接做消费者生意,再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了,哪知道天猫平台自己跳出来(其他行业好自为自吧),对阿里健康搜索置顶、全流量支持……)3、高成长性才刚刚开始:其实零售这一块,普药更多体现为流量,客户价值最高的还是在于之前说的那四类,随着阿里健康对Ali JK Nutritional Products的收购,这一优势将更为凸显。四、阿里医药电商的未来:影响深远,徐徐图之1、融合传统药店终端,加入新零售大潮: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由于历史发展和政策约束,药店终端目前还是医保消费的重要载体,同时药店本身(主要是大型连锁)也提供着一定的药师服务,都决定了未来新零售的可行。2、轻体化购药终端或将出现:网上、网下的融合,将彻底改变以前竞争和冲突的局面,同时带来大鱼吃小鱼的效应,倒逼或主动形成轻体化、集约化的小型购药终端业态,只做低价、常用普药的便捷购买需求。3、侵食医药配送市场:与线下药店的合作(包括并购)正带来物流时效的改善,以及未来随着阿里集团提出的千亿物流构想,阿里健康的电商业务势必会以“线上+线下”新零售的形式向需求更大众的普药产品渗透,进而完成整个零售价值链的统合,自然也将侵食医药配送市场。(这与两票制没有关系,是商业模式本身带来的)4、网售处方药,三年内不可能:谁都知道网售处方药将对医药电商带来巨大的估值影响,但处方药之所以为处方药,其原因在于需要医生诊断后来正确处方,并最大化药物功效和最小化药物对健康的负面影响。所以,能否网售处方药,问题在于在线诊断是否成熟。目前的答案显然是否。所以,在线诊疗业务,其实除了轻问诊之外,主要就是指向未来的在线处方,可惜除了慢病之外,远程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有待验证(谁也不能拿生命开玩笑)。5、电商医保支付,前提是政府工作和找准突破口:医保是政府的钱,不是谁要都给的好吗,我觉得突破点有两个,一是大数据对医保管理的帮助(比药店靠谱啊),二是慢病用药先行先试(没有首诊处方问题)。这都要做好政府沟通和试点,哪天看到这样的新闻出现了,那就有戏了,否则技术再牛逼也只能等着。五、阿里“医疗健康领域”的整体业务远景:零售问题跟医院问题分开,殊途,最后同归1、前面谈到的医药电商,其实绝大部分属于零售问题。其逻辑基础主要是市场化的供大于求关系。而医疗产业,尤其是医院,属于供小于求问题,话语权在医院、在医生手里。2、目前的未来医院事业部,就是科研、服务和支持性质的商业模式架构。我觉得这是对的,首先是自己位置摆好,因为供小于求嘛,然后找准需求,解决医院和医生遇到的问题,最后打包成为方案,卖给医院。做得好的话,甚至让医院跟着升下级。(顺便提一句,公立医院目前是不允许企业参股的)3、最后通过互联网,形成医患大数据库,加上技术支持,打通零售和医院间市场——小病就诊问题,即目前基层医疗及多有提及的家庭医生领域。这块大的吓人好吗,不过最乐观估计也要五年以后考虑了。4、这样一圈圈下来,“医疗健康”这个领域才算完成,互通、互补、互成。其他业务战略意义等而下之,赚钱而已。顺带说一点:从未来看,平安好医生其实不是阿里健康的对标企业。平安好医生的逻辑在于人群的垂直,其生意模式侧重于平安其他业务带来的客户,对其价值的再开发。小结阿里健康业务前景:1-2年内还是电商业务的飞速发展;2-3年内则是由此延伸出线上线下融合带来的增益发展(资产略重,阿里其他配送相关业务可分担下);3-5年才是勾兑好医保、医院合作后带来的跨越式发展;5-10年如果还顺利的话,则包个饺子,建立技术支持下的兼顾日常疾病诊疗和重大疾患救治的医疗保障体系,深刻改变中国老百姓医疗健康方式和水平。&p&马云出手,发起“共享药师”后,引发业内人士疑虑:&/p&&p&“20家药房用一个执业药师不知道你们在乐个啥劲!”&/p&&p&“需求少了,看来执业药师要降价了。”&/p&&p&“是坏消息,大大压缩执业药师的就业机会。”&/p&&p&无疑这些疑虑只会徒增烦恼,但如“共享药师”一样服务性质的互联网药事服务平台仍会快速兴起。&b&产业的兴起会精简部分人群,也会刺激市场,提高供需。&/b&&/p&&p&&b&丨会替代部分药师&/b&&/p&&p&以在线出行(滴滴出行)为例,还未普及时,出租车一家独大。每次在车站,赶车,或节假日、傍晚等你最需要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涨价了。当然结果是,明知这是坑你还必须跳,或一气之下耽误事。&/p&&p&随着在线出行逐步拓展,除了分食出租车已有市场外,还给很多其他司机带来就业机会,这样无疑会给用户更多的选择和出行便利。当然,这也会促使用户在选择消费时,会考虑安全、方便、服务等多个因素。&/p&&p&那么,对于服务态度差、专业水平不足、借机敛财的司机来说,只有被淘汰&/p&&p&类比到在线药师来看,互联网在开拓市场时,也会替代部分人群,但有知识、有水平的药师绝对受欢迎&/p&&p&&b&丨刺激市场,提高供需&/b&&/p&&p&当然,针对“共享药师”的出现,也有网友表示:药师服务需求的市场变大非常关键,也就是消费者要有希望药师提供服务的内生需求。共享药师服务出现,可能会启幕启发消费需求,从而使药师服务市场规模增加,并逐步形成习惯,结果可能会倒逼药商配备并提供药事服务(以前是有配备但不一定有服务)。这样,对药师的市场需求可能会极速增加,从而使药师“含金量”提高!好事好事!&/p&&p&目前,国家虽然提出要求每万人口配备4名执业药师,但是即使配备了,对于实际情况来说也是“产能过剩”。然而“产能过剩”并非是国家配备不合理,而是群众在对用药安全这一块认知不足,导致药师资源折损。&/p&&p&&b&其次,群众观念未变,即使让药店配备再多的执业药师也是枉然。&/b&&/p&&p&随着“共享药师”“问药师”“执业药师智能助手”等互联网药事服务平台的冲击,除了要从已有市场分食成果外,或也是在产生新观念,刺激消费群体,引起大众对用药安全问题的关注。这样才能从“产能过剩”变为切实需求。&/p&&p&同样以在线出行为例,滴滴的普及,也给司机朋友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虽然目前仍有很多不稳定因素,但市场对出行的选择,也会迫使产业优化)&/p&&p&&b&当然,由于目前产业还属于初始化阶段,很多关于在线药事的安全问题仍需优化。&/b&&/p&&p&&b&丨实体药店药师仍需配备&/b&&/p&&p&针对药店药事服务互联网化,也有网友表示,“有了远程诊疗,是不是药店就可以不用单独安排执业药师在岗了呢?”或者说,“有了共享药师,开单体药店就不需要自己挂证了么?”&/p&&p&这些想法全要打消。&/p&&p&药事服务互联网化只会精简某些环节信息不通导致的不便流程,但不是取代或取消以用药安全为目的的服务。所以,电子处方、远程审方等这些不违背安全原则的互联网服务国家认可。&/p&&p&当然,目前的“共享药师”“问药师”等网上药事服务平台或重在缓解、过渡用药安全问题,线下实体药店的药师资源才是安全用药的底线。&/p&&p&所以,执业药师别担心,&b&这时候就该偷着乐,行业大咖使劲往里投入时就是产业革新正当时。&/b&&/p&&p&&/p&
马云出手,发起“共享药师”后,引发业内人士疑虑:“20家药房用一个执业药师不知道你们在乐个啥劲!”“需求少了,看来执业药师要降价了。”“是坏消息,大大压缩执业药师的就业机会。”无疑这些疑虑只会徒增烦恼,但如“共享药师”一样服务性质的互联网药…
&p&&b&PBM在中国市场的困境&/b&&/p&&p&随着各级政府对于医保资金穿底的担忧,医保控费成为了本轮医改重要的议题之一。要推动医保控费,首先要降低病人前往大医院的就诊量,从总体上降低医疗费用,同时严格控制医院内部的费用增长。因此,分级诊疗和按病种付费也成为卫计委今年力推的几项措施。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以药养医,这导致药品支出占据了总体医疗费用的一半以上,这就为药品福利管理(PBM)带来了市场想象的空间。&/p&&p&但PBM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容易,外资的PBM巨头早已进入中国市场,但大都未能获得市场空间。内资的主要集中在医疗信息化公司,主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帮助各地政府在医保上进行控费。但从总体上来看,基本还是概念大于实质,PBM在整体的业务贡献上始终非常小。&/p&&p&与美国相比,中国PBM市场本身受到较多的制约,未来的发展需等待医疗市场的变革。&/p&&p&首先,以药养医制度是对PBM最大的制约。PBM的核心是对医生处方进行审核并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进行修改,通过使用价格较低的仿药或者类似的药品来替代处方中较为昂贵的药品,从而在整体上降低医疗费用。当然,PBM也包括从药品采购、药房管理一直到药品使用目录管理和赔付管理。但整个流程的核心还是集中在对处方的审核以及修改上。在中国的以药养医的体系下,医生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药品回扣,如果要修改处方势必会触动其核心利益。而且,现在整体的药品目录管理都是政府和医院在做,PBM毫无话语权,整体的操作难度很大。所以,现在的PBM还是主要集中在药品采购和处方审核,对于修改处方降低药品费用还很难展开。&/p&&p&其次,中国医疗机构过于强势,难以控费。由于中国的基层医疗非常薄弱,病人一般都选择前往大医院就诊,这使得大医院非常强势,在与其谈判的过程中无法占据主动权。虽然现在的病人很大部分是使用医保,但医保并没有能力去控费。而商保又过于弱小,完全没有能力对医院进行限制。更进一步来说,中国医疗体制本质上还处于官僚体系下,很难去撬动。在这种情况下,控费的措施要推行下去势必遭到各种形式的抵制。&/p&&p&再次,中国医疗数据的共享和标准化难度非常大。中国各家医疗机构没有互通互联,数据都存在各个孤岛上。在没有信息共享的前提下,也无从对数据进行标准化。而PBM要发展的前提是需要大量的诊断与治疗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处方处理系统。在当前的情况下,只能一家家的去谈合作,是一个非常缓慢和低效的过程。&/p&&p&最后,中国的商保太弱小,无力推动PBM。在美国市场,PBM的发展主要还是商保在推动。因为商保对雇主实行的是浮动计价方式,雇主在PBM市场的动力也非常强劲。而在中国,因为医保对雇主实行的是固定费率,雇主完全没有动力来推动医疗控费。在这一市场前提下,PBM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关系在医保上进行推动,但医保的推动有着上述分析的诸多难点。所以整体的PBM市场目前还很难成长起来。&/p&&p&当然,在目前医药分开的试点推行后,医院有动力将自身的药房进行托管,从而降低成本。但这种托管的前提依旧是希望能从药房中获取收益,托管方尽管可以通过采购等方面来削减成本,但药品目录管理依然不在自己手中,也无法直接修改医生的处方。PBM在这一环节依旧无法真正的展开。&/p&&p&因此,当前的PBM的发展还很困难,各家公司都在累积阶段,临床医学、处方标准数据库的建设是最为关键,等待市场的变局到来或能获得较大的发展。&/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unfuriji.com/%3Fp%3D412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BM在中国市场的困境 | 村夫日记&/a&&/p&
PBM在中国市场的困境随着各级政府对于医保资金穿底的担忧,医保控费成为了本轮医改重要的议题之一。要推动医保控费,首先要降低病人前往大医院的就诊量,从总体上降低医疗费用,同时严格控制医院内部的费用增长。因此,分级诊疗和按病种付费也成为卫计委今…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1467 人关注
118 条内容
395 人关注
119 条内容
2355 人关注
2034 条内容
7634 人关注
2501 条内容刚刚,马云的“未来医院”又一次动作,怒砸十亿打造阿里健康!
马云曾经表示:下一个超越我的,一定是出现在医疗领域!而且马云的未来医院计划将会颠覆整个健康行业!
马云又一次出手,据悉,马云斥10亿元巨资收购“中信21世纪有限公司”,改命为“阿里健康”,以此展示了未来医院兑现的决心。而前不久,马云和旗下的基金会以及阿里系合伙人共同为浙江大学附属医院捐赠了5.6亿,马云如此好气,已经可以看见马云未来医院的雏形了,誓要改变中国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实现先看病后缴费!
以后,在智能化的医疗体系里,可以实现“先看病后缴费”,打破以往医疗体系的臃肿不便,人们不再对看病产生畏惧,让病患逐渐接受去医院就诊!
马云说:以后的医院是百姓的医院,整个搭建的阿里健康生态系统,将以支付宝为核心,整个挂号、缴费、查询、取号、诊前服务都将通过一系列操作完成!
在整个过程中,医院只需要复制治疗和诊断,其他的一切操作都交由支付宝完成,而且可以通过支付宝给医院和医生进行好评和中差评。
而且,加上了基于大数据的芝麻信用体系,最终可以实现先治病,甚至完全恢复后再给钱!
如今,马云的这一项功能正在逐步落实中,医生是否正确诊断,医院服务是否完善良好,是否正确收费,我们都可以进行评价,更加公开透明,看病不再难!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药品监管大变动 药品零售业未来该怎么走?
作者: 王蔚佳来源: 一财网
全国药品电子监管出现重大变动。2月20日晚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下称“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明确暂停执行2015年1号公告药品电子监管有关规定,并发布《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开征求对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修订的意见》,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2月21日晚间,药品电子监管码运营方阿里健康发布公告,否认了国家食药监总局撤回其药品电子监管网运维权,但承认目前运维方案正在与药监局商议调整,并正在讨论药品电子监管网的移交事项。消息一出,市场震动——在历经了近20天的诉讼风波后,国家药监局终于松动了备受争议的药品电子监管码,废止还是部分退出,引发热议。废止电子监管码“(2月)19号下午,国家药监局内部开了一个关于(药品电子)监管码的讨论会,最后形成的两个思路就是,修改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删除电子监管码的部分;或者挂网征求意见,只有生产企业执行,零售企业不再执行监管码制度。”一位接近国家药监局的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此时,距离民营药店湖南养天和大药房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养天和”)状告国家药监局强行推行药品电子监管码刚过去28天。1月25日,养天和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递交诉状,起诉国家食药监总局强制推行药品电子监管码属于行政违法,应立即停止。随后事件迅速发酵,关于国家药监局强制推行这一政策的背后深层动因,以及目前独家运营药品电子监管码的阿里健康都开始受到关注与质疑。然而,2月5日,在法定立案期限的最后一天,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告知裁定“不予受理”养天和状告国家食药监总局一案。“我们还会上诉,请求裁撤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不予立案的行政裁定书,并申请裁定立案,因为这不仅是诉讼,也是药品行业的一场维权斗争。”2月19日下午,养天和起诉国家药监局代理人、北京泽博律师事务所周泽律师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当日下午,湖南老百姓、云南鸿翔一心堂和益丰大药房等连锁药店与法律界多位学者律师召开研讨会,商讨药品电子监管码立案被驳回后下一步的“走向”。“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起诉案件,事实上是整个零售连锁药店行业对事件不满的发泄,也是行业重点关注的一个大事件。”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连锁药店分会会长、湖南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表示。在谢子龙看来,电子监管码属于重复建设,无端增加企业和消费者成本——“如果说药品溯源,原有的药品批号管理就完全能实现;而相比起药品批号的作用,电子监管码并没有更多新功能,为什么劳民伤财要做这样的事情?”他告诉记者。云南鸿翔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飚进一步指出,“一个企业产品的销和推广可以立法到药品经营体系的法律文件,而国家药监局为了推广一个非常不成熟的产品,强制要求企业必须付费安装,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谢子龙曾表示,“以千家门店的零售连锁药店为例,药品电子监管码需要软硬件改造投资超过3000万元,而增加的人工费用更是超过5000万元/年。”“因为现在反对声音最大的是连锁药店行业,所以(国家药监)局里开始也考虑过只在生产企业中实行电子监管码,零售行业退出这个政策;但即便这样,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仍然会有很多的争议,所以最后基本确定的方案是,先暂停,然后废止药品电子监管码。”前述接近国家药监局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阿里健康退出但废止药品电子监管码,并不是简单的事。作为药品电子监管码运营方的阿里健康深陷舆论漩涡——此前,市场多认为,养天和及其连锁药店行业既反对现行监管码制度,更反对阿里健康数据运营方的身份。2005年,国家药监局开始推行“药品电子身份证”监管制度,并要求列入重点药品的生产、经营企业于日前完成赋码入网,未使用药品电子监管码统一标识的,一律不得销售,这一制度的具体操作方,是当时的香港上市公司、中信集团旗下中信21世纪。2014年1月,阿里巴巴联手云锋基金,对中信21世纪进行总额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37亿元)的战略投资,收购后者54.3%的股份,阿里巴巴集团持股38.1%,云峰基金持股16.2%,随后更名阿里健康。“市场普遍的一个观点是,阿里就是冲着电子监管码去的,对这一业务,他们有一个雄心勃勃的盈利计划,当时提出的是400亿元的盈利,这就意味着全国所有的产品企业都要加电子监管码,每一个企业都要交600块钱,而且这个编码将来还会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品类的产品上。”2月21日,有长期观察这一事件的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根据2015年7月阿里健康发布的全年业绩,报告期内,收入3718万港元,同比增幅35.3%。阿里健康发布的2015年中期财报显示,集团主要业务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收入同比增长14.61%至2137.1万港元,盈利能力提升主要由于运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的收入增加。近年来,阿里健康不断布局医药健康产业,其作为药品电子监管码运营者的身份引发争议。此前,本报在采访中就发现,包括生产企业在内,也对阿里的身份提出质疑——“那些大公司的数据,并不想让他们的同行看到,这也很正常。”。“舆论压力下,加上本身这项制度不成熟,阿里健康交回药品电子监管网运营权是基本确定的事,药品电子监管码制度也会正式废止,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交给国家药监局信息管理中信来运营,需要的费用从哪里出?这一直是局里比较头疼的问题。”前述接近国家药监局人士告诉本报。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和朋友圈
电商服务推荐
电子商务ERP软件
客户关系管理CR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汽车相关行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