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穿越回三国成了刘备或诸葛亮和刘备的成语,并把现在的技术与知识带过去,可以把益州开发到什么程度?

那些年很火的十大穿越剧,肯定有你看过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无论是穿越小说还是穿越影视,都受到很多朋友们的欢迎。穿越可以说是一个较为热门的题材,上回在回温绝对计划的时候看到了小时候的女神张庭,就突然想起来了它的穿越时空的爱恋。后来,便在网上看了看还有没有穿越剧是还没追过的,整理了一下,就有了下面的十大穿越剧,这些都是当年很火的经典穿越剧,里面肯定有你看过的。  NO.1《寻秦记》  主演:古天乐、宣萱、林峰、郭羡妮、江华        这是小编看的第一部香港穿越剧,主要是讲述香港G4精英项少龙用穿梭机回到到战国时期,为了回到现代去寻找秦始皇的故事。古天乐简直就是当时的男神,开始的时候觉得他很痞,后来觉得他挺重情义的,后面还做了将军,帮助秦始皇登基。里面的演员都是大咖,演技也是非常棒的!  NO.2《九五至尊》  主演:江华、秦沛、吴美珩、张可颐        这个是以反穿越为题材的香港电视连续剧,主要讲述的是清朝康熙的四儿子胤禛和汉女吕四娘在上天的安排下穿越到现代展开的奇遇。想想一个满腹经纶的皇子来到了现代会发生什么呢,身有武艺的吕四娘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奇遇。  NO.3《穿越时空的爱恋》  主演:徐峥、张庭、万弘杰、刘莉莉、李倩、杨俊毅        童年中的穿越经典,片头曲《太多》是大家一听就回忆的经典歌曲。它是大陆第一部穿越剧,内容搞笑充满想象。女警张楚楚和神偷小玩子因梦游仙枕在明朝展开了与朱棣、朱允文的爱情故事。当时很多粉丝都希望能够出第二部,可惜也只有小说可以满足大家对于后来的故事的期待了。  NO.4《神话》  主演:胡歌、白冰、张萌、任泉、张世、陈紫函、金莎        这部剧是胡歌的经典穿越之作,它主要以古今交错的方式来发展故事的主线。讲述的是80后青年易小川偶然穿越回到秦朝历经艰难蜕变成为一代重情仁心的大将的故事,而小川的哥哥和父母及前女友也在积极寻找线索找回小川。在这过程中,小川和一同穿越的高要及朝鲜公主玉漱谱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神话。  NO.5《古今大战秦俑情》  主演:杜淳、安以轩、罗嘉良        这部剧主要是以三世的角度描写了女主韩冬儿与男主蒙天放以及秦始皇发生的爱情故事。故事的第一世和第二世都是以悲剧结尾,在第三世他们终于在一起。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告诉了观众,日本人的祖先是咱中国人。  NO.6《女娲传说之灵珠》  主演:钟欣桐、蒲巴甲、谭耀文、刘庭羽、郭珍霓        有人说这其实就是犬夜叉的电视改良版,讲述的是本为三千年前女娲传人仙乐转世的历史系学生丁瑶穿越到三千年前,并且遇见被封印的半人半妖问天,为了收集散落的灵珠的故事。一场前世今生的爱恋就此展开,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仙乐吹笛出场的时候,超仙超漂亮的。  NO.7《剑侠情缘之藏剑山庄》        主演:谢霆锋、蔡卓妍、吴亚桥和关智斌  穿越网游,进入虚拟的剑侠世界。讲述的是虚拟世界的黑客赵小赵以病毒的方式屏蔽了所有人的记忆和退出通道,藏于虚拟空间,与叶凡、宁馨、叶姝三位网游高手从虚拟网络走到了现实的故事。这部剧没怎么看过,所以无感。  NO.8《回到三国》  主演阵容:马国明、林峯、杨怡        马国明&林峰主演的科幻穿越古装电视剧,是2012年TVB电视剧全年最高收视冠军之作。讲述的是为人吊儿郞当,并且沉迷三国网游的80后青年司马信因被诬陷藏毒遭到警方追捕无意穿越回到三国,并且认识刘备、张飞和诸葛亮等英雄人物所展开的历史故事。  NO.9《宫锁心玉》  主演:杨幂、冯绍峰、何晟铭、佟丽娅        以清朝历史故事为背景,讲述了现代少女晴川为了追一幅画无意穿越到清朝,在历经清朝的宫廷生活和勾心斗角后的成长与蜕变。剧中的亮点在于晴川与四阿哥和八阿哥的爱情主线,还有晴川靠自己的小聪明和现代知识在古代中的生存。这也是杨幂的成名之作,得到了很多观众们的支持和赞赏。  NO.10《步步惊心》  主演:吴奇隆、刘诗诗、袁弘、郑嘉颖、林更新、叶祖新等        根据桐华同名清穿小说改编的良心之作,讲述的是现代白领张晓因男友出轨发生车祸穿越到清朝成为满族少女马尔泰·若曦之后的故事。开始是女人之间的心计,而后是“九子夺嫡”的纷争,若曦在步步惊心下的宫廷生活的蜕变让人心疼,中间也是有众多虐心的剧情。这也是吴奇隆和刘诗诗夫妇的定情之作。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诸葛亮--破坏国家统一,分裂祖国的罪魁祸首
大家慢慢看完【亮黑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65贴子:
诸葛亮--破坏国家统一,分裂祖国的罪魁祸首
大家慢慢看完
诸葛亮--破坏国家统一,分裂祖国的罪魁祸首。--青年作家另类解读诸葛亮雷宇明(福建)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大名垂宇宙”。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寄寓了千百年来历代仁人志士对三国时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的无限景仰和崇高的评价。  尤其是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和巨大影响,诸葛亮早已成为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人物。随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易中天的“品三国”的持续火爆,诸葛亮等三国历史人物再次掀起了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然而,2006年下半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家廖伦焰(笔名龙康),却在我国西部四川省的一个小县城里,把他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一个结论公布于世:诸葛亮根本不是千百年来人们称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而是一位破坏国家统一的分裂祖国的罪魁祸首。  此言一出,立刻在互联网上引起激烈反响。廖伦焰是如何提出他的观点的?现在,他还坚持自己的观点吗?对此问题他又有什么新的进展吗?记者近日专程前往四川省盐亭县,采访了提出这一惊世骇俗观点的青年作家廖伦焰。   统一在望时提出“三分天下”的“馊主意”  盐亭是位于四川省北部的一个人口为60万的小县,属绵阳市管辖。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带,据称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元妃嫘祖的诞生地,嫘祖被称为蚕桑之神,现在这里的农村还大面积的种桑养蚕。唐朝大诗人杜甫曾经来到盐亭,写下了“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青;云溪花淡淡,春廓水泠泠”的不朽诗句。北宋时期,还出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故事来源的画家文同。  廖伦焰,笔名龙康,1963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盐亭县,作家,诗人,现供职于盐亭县农业银行。著有长篇小说《极点》、《性罪》、《龙康中短篇小说集》。近年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研究三国历史,对诸葛亮的研究见解独到。  在盐亭县城文武街一套简朴的两居室房子中,客厅书架上放满了文史方面的书籍。一张不大的书桌上,《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等史书上,画着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批注。看得出廖伦焰在研读史书方面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说起三国历史,特别是谈起诸葛亮,廖伦焰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很难得刹住。  他说,在公元207年的时候,曹操讨乌桓取得胜利,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184年黄巾起义以来的中国北方内战基本上结束了。曹操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情况下,继续“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以绝对强大于南方的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积极准备着进行一场统一全国,消灭南方荆州刘表、扬州孙权两个主要的割据势力的战争。中国统一的曙光,经过20多年内战后,终于出现了!  然而,南方江东的孙权集团,却在公元200年,就按照鲁肃与孙权“榻上策”的战略规划,制定了“先两分后统一”的建国方针。并且在207年、208年继续按照这个战略规划,向其西部刘表所属的江夏郡发起进攻,扩大实力,顽固地对抗北方的统一。  稍后,诸葛亮于207年又在“隆中”向刘备提出了“先三分后统一”的建国方针。这样一来,中国的统一在207年就出现了三个方案,即:曹操的通过统一战争,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尽快结束内战、实现国家统一的方案,和孙权、刘备的通过战争,先达到两分、三分天下目标后,再通过战争,结束两分或三分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方案。  他说,公元208年爆发的、关系国家是尽快实现统一、结束战争,还是继续长期分裂、长期内战下去这一命运的赤壁之战,就是在这三个统一方案的矛盾水火不相容的形势下不可避免地发生的。这场战争以北方曹操的失败,南方孙、刘联军的胜利告终。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使得中国统一的进程遭到了严重阻碍,它所产生的影响为后来的“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  廖伦焰根据《三国志》向记者列举了诸葛亮出山后至公元222年三国鼎立正式形成期间的40次之战争;三国鼎立形成后至公元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结束的59年间的110次战争。指出分裂使得战争更加频繁,人民继续为之生灵涂炭。《通典.食货典》《三国.食货志》等史籍均记载:东汉末年,全国人口5648万,公元263年魏灭蜀时,全国人口仅存767万。三分天下,天下多了几十年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孙权、刘备集团“先分后统”的建国方针,是破坏国家统一,着眼于个人利益、地方集团利益的罪恶方针。  廖伦焰认为,历史不应当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中,发动统一战争的北方是正义的,是汉丞相奉天子之命,顺应统一的历史潮流发动的全国统一战争;顽固抗拒统一的南方割据势力是非正义的,是逆统一的历史潮流而动的,是应当予以否定的。  廖伦焰指出,诸葛亮是在国家统一形势极其难得出现的时候,联吴抗曹“三分”理论的提出者;又是赤壁之战中,代表刘备集团积极实践自己的“隆中”对策,到江东游说孙权,促成孙、刘联盟,促成赤壁之战爆发的重要人物。他理所当然地要对自己危害天下、破坏国家统一,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的言行,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说,在国家经过20几年内战,统一形势极其难得出现的时候,积极献计献策促成国家统一,尽快结束内战,结束人民饱受的战争之苦,才是符合历史进步潮流的,遵循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在这个时候偏偏为刘备出了个分裂国家的“馊主意”,这是逆历史进步潮流而动的,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  为了集团利益不断地让人民充当炮灰  廖伦焰说,赤壁之战后,刘备势力逐步向益州发展,经过212至214年3年时间的和益州牧刘璋的战争,终于夺取了益州。刘备于公元221年在诸葛亮等人的积极支持下,在仅有一州之地和90万人口的益州称帝,诸葛亮被刘备任命为丞相。至此,诸葛亮三分中国有其一的分裂主张,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彻底地实现了。  廖伦焰说,刘备建立的“国家”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但向北方挑起的战争次数却是相当可观的。诸葛亮在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后,于228年至234年对曹魏发动了5次带有攻势防御性质的北伐。错误的战争决策,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三分天下就开始的逆统一的历史潮流而动。正如诸葛亮《后出师表》中所说:“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在前三次北伐失败后,公元229年,孙权在江东称帝,建立吴国,诸葛亮派卫尉陈震前往祝贺,并与吴国订立了两分中国的盟约。这个盟约,在《三国志.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吴主传第二》、《三国志.陈震传》、《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四传均作了记载。盟约约定,盟约订立后,属魏的“徐、豫、幽、青属吴,并、凉、冀、兖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对曹魏统治的九州作了分割。  廖伦焰痛心地指出,这个盟约的订立,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究其诸葛亮的罪恶,真是罄竹难书,天下无二,这个以书面形式出现的“政府”间具有“法律效力”的盟约,产生了以下后果。  第一. 以蜀汉承认吴国的合法性换取吴国对蜀汉政权合法性的承认。蜀汉东吴两个政权的皇帝都是自封的,而魏政权形式上是汉天子刘协禅让的。魏帝坚持自己是国家唯一的具有合法性的政权,天下属魏,中国只有一个,蜀汉、东吴占据的领土是魏天下,即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不承认蜀汉政权和东吴政权的合法性。盟约的订立,使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得到了东吴的承认。同时,东吴的合法性得到了蜀汉的承认。  第二. 盟约的订立是两个弱小的、逆统一的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小朝廷维系其生命存在的反映。  第三. 蜀汉“先三分后统一”和东吴“先两分后统一”的统一主张,从形式上也被彻底放弃。两个小朝廷重新确立的建国方针,把两分中国作为了各自的最高奋斗目标,最高的建国纲领。恢复汉室的旗号,从法律上被废除。完整的刘氏汉天下的的意义至此不再存在。  第四. 为国家统一制造了更严重的障碍,更加延长了内战时间,严重地阻碍了国家统一进程,增加了人民的苦难,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国时期人民是为战争而生,为战争而存在,为战争而消亡的,人民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战争资源。  第五. 盟约的订立最终逃脱不了分裂国家者灭亡的命运。两个弱小朝廷的联盟,政治上是失败的,军事上仍是弱于北方的,经济基础上,北方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在三国时代,生产力水平遥遥领先于南方。  因此,两分中国的主张只是逆统一历史潮流而动的梦想。在强大的北方政权存在的同时,逆统一历史潮流而动的两分中国的盟约必然地会破产。统一的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中国几千年历史是在统一大趋势中向前发展的。自夏至汉至三国,乃至于近代,谁也不可能阻挡这个一如既往的历史趋势。 第六. 两分中国的盟约,对于改变中国历史的发展状况,起了无比恶劣的作用。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至公元280年三国结束,中国经历了近100年的内战,汉民族人口锐减,元气大伤,为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统治中原近300年和国土分裂近300年埋下了一条严重的祸根。589年,隋统一中国后,才又重新恢复了汉族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  廖伦焰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遭到失败。234年,诸葛亮联吴共同伐魏也遭到失败,最后殒命于五丈原,终于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罪魁祸首”是如何被神化了的  廖伦焰说,诸葛亮的一生实际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分裂祖国的一生。他对国家统一所起的破坏作用,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起的破坏作用,是罪在当时,害及千秋的。那么,这个破坏国家统一的“天下第一罪魁”,在历史上是怎么演变成了一个被千秋万代讴歌的“神人”了的呢?  他说,诸葛亮要成为被千秋讴歌的神人,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在魏、蜀、吴三国之中,蜀国必须代表着封建“正统”。  廖伦焰细数历史经典,他说,陈寿撰的正史《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统,蜀吴为僭国的。如以这种“正统”论,诸葛亮这个蜀汉的丞相,就是僭国的丞相,当然便是后人所不耻的。可历史给后人开了很大一个玩笑,西晋在36年的统一中国后,北方发生了“五胡乱华”,即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晋政权被迫南迁。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况,在三国前是从未有过的,这对汉民族的打击之沉重可想而知,因此被人们称之为“神州陆沉”。由于华夏民族发祥并成长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所以,传统的“正统”论,是以取得中原统治权为正统观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南渡的东晋王朝的合法性按“地域观”划分就成了一定的问题,为了给东晋司马氏政权的正统地位张目,也出于自身深刻的民族感情,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汉晋春秋》予以矫正,以“宗室血统正统观”确定“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并且,在向朝廷的上书中,也坚持“吴、魏犯顺”、“蜀人杖正”的观点,这个观点,也很符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民族反抗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普遍的民族心理。  北宋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由于历史情况发生了变化,“正统”观继续坚持陈寿撰的正史《三国志》,以魏为正统。可历史发展到南宋时,又出现了赵氏王朝偏安江南、与东晋王朝相类似的情况,历史为政治服务的现象在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是一脉相承的,大理学家朱熹修《资治通鉴纲目》,又以蜀为正统,魏为僭国,蜀为正统的地位就这样确立了下来。没有历史的这些曲折,诸葛亮的历史形象,是决不可能发生严重扭曲的。  廖伦焰分析说,蜀为正统的正统观,仅是诸葛亮得以千秋被讴歌的前提条件。中国历史上那么多正统的王朝,那么多的贤相,在历史上的地位为什么远不及诸葛亮这个天下第一罪魁那么崇高呢?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追溯到三国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上去。三国的历史虽然很短,但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却十分引人注目。少数民族开始统治中原的历史,潜伏于三国后期,爆发在西晋时代。由于三国时代上承汉民族单独地统治中原的终点,下连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起点,历史的这一巨大变化,自然会引起后世人民和史学界对三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特殊关注。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进一步神化  在《三国演义》成书前,民间受“宗室血统正统观”的影响,“尊刘抑曹”的关于三国说唱形式的文学作品及杂剧就已普遍地出现了。元末明初诞生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仍遵循蜀为正统的创作观念,小说的意识形态服务于了政治需要,《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形象,对神化诸葛亮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廖伦焰说,《三国演义》增加了大量的毫无史实依据的内容,如:借东风、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三气周瑜、空城计、智料华容道、识魏延反骨、智取成都、巧摆八阵图、锦囊杀魏延、骂死王郎,死了还以木偶退兵等等纯属虚构的情节,到现在,也还有不少知识分子把其中一些内容误以为真。而诸葛亮的一些真实情况,如蔡瑁是诸葛亮妻子的舅舅,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父,诸葛亮“出山”前在荆州一所由儒学大师执教的学堂里学习、系统地接受过儒学训练,小说可能是为了神化“隆中对”的策略,没有对诸葛亮的这些背景资料向读者介绍,只把诸葛亮创作成为一介典型的村夫,让读者读了小说后,对“隆中对”产生神奇感,对诸葛亮产生神奇感。  再如,《三国志》卷36载:刘备打下成都后,“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等人金各500斤、银千斤、钱5000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刘备集团对劳动人民财富的这种大瓜分、大抢劫,小说中也仅用“遣使赍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钱五千万、蜀锦一千匹,赐与云长。其余官将,给赏有差”一句敷衍过去。  廖伦焰说,诸葛亮在历史上不仅不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种“智绝”的典型形象,也不是大汉王朝中央政权的忠臣,因为大汉王朝中央政权从未授予诸葛亮任何官职。诸葛亮在历史上仅是一个被分裂国家的丞相,被分裂国家皇帝的利益,便是他的个人利益。隆中对策既是诸葛亮给刘备称帝的献策,又是他自己与刘备同恶相济的人生打算和愿望。  他说,当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时,就要用他一生的作为对人民幸福、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把唯一公正的尺子去衡量。在这把公正的尺子面前,一切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就都真实地展现出来了;一切历史的迷雾,便都自然地烟销云散了。  说到激动处,这位40多岁的青年作家显得有些难以自制地说:“我们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谁给人类制造了不应该有的痛苦和不幸,谁剥夺了人类应该有而没有了的美好生活的权力,谁就是人类社会的敌人,这就是我的历史观,相信也应该是绝大多数现代人共同的历史观!”   身居斗室
心怀天下 青年作家廖伦焰印象    采访廖伦焰之前,记者通过熟悉他的朋友了解有关廖伦焰的基本情况,好多人说他是一个“怪才”,甚至是一个“怪人”。因为他平常好像不爱与人交往和接触,虽然本是农业银行的一位职工,但爱好却相当广泛,不仅搞文学创作,而且对法律问题很感兴趣,他本身就是一位律师,人们经常在司法机关见到他的身影。  拨通了廖伦焰的电话,与他说上几句话后感觉到,并不是想像中的终日沉思不苟言笑的感觉,爽朗、热情,甚至有些健谈。也不知年龄大小,但他对记者称呼“老师”,让人感觉有些不自在。不过,也许就象北京人见了人都叫“师傅”一样,也就坦然地接受吧。  终于到了盐亭,这座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的一个山青水秀的小县城,也许是20多年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使这座被唐代大诗人杜甫用诗赞美过的县城焕发了青春与活力。以县城中心十字街为核心的东南西北几条街道,全成了新建的商业区。绿树浓荫下,是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不断鸣着喇叭的各种车辆。  约好在文武街见面,只见一位身着浅蓝色衬衣,戴着一副度数较高近视眼镜的,身高在170以上的精神饱满的男子早已挥手向刚刚下车的记者打招呼,这就是廖伦焰了。  廖伦焰的家就在这条街道一个院子的3楼。一进入室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摆放在客厅和餐厅之间的一排排书籍。靠窗的写字台上,堆满了各种资料和写作用的稿纸。  “房子很简陋,现在就我一个人在这里住,这房子还是前妻的呢!”原来,40多岁的廖伦焰已经离婚,如今又成了一个单身汉了,10多岁的孩子与前妻一同生活。至于离婚的原因,他说只能用性格不和来说明,具体也不好说。  “我现在几乎是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廖伦焰说,“我的生活还是很有规律的,每天一大早就起来爬上对面的凤凰山,一边爬山一边思考各种问题。由于我有500度的近视,所以不用眼镜时根本看不清人,好些人从对面走过来给我打招呼我一点也看不见,所以好多人认为我像个怪人一样不与人接触交流,其实是眼睛看不清的缘故,有时也的确是在思考问题而忘记了外界的反映。”难怪好多知道他的人都说廖伦焰是个“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怪人”。  其实,廖伦焰说他是一个最渴望与人交流的人。他说,人生最快意的事情,就是“闭门读经书,开门迎嘉宾”。每当他登上山顶时,他总是突然有了许多奇思妙想,他说要是有一个或几个朋友与自己交流一下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廖伦焰可说是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廖仲宣曾是盐亭县最有名的文人,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其诗歌、散文、故事和曲艺等作品在全国和省市多次获奖,出版过《文同传奇》、《元妃嫘祖》等10多本作品。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家中兄弟姊妹共6个,廖伦焰排行最小。  “看来你是遗传并继承了父亲的文学才华,是不是从小受父亲影响很大呢?哥哥姐姐们像父亲一样从文的多吗?”记者问。  没想到廖伦焰很爽快的就进行了否定。他说,家中6个孩子中,只有他一个人算是在“从文”的,但父亲是根本反对他们这些做子女继承他的“衣钵”,因为父亲作为“笔杆子”在反右和“文革”中都被折磨得怕了。父亲也没有教过他如何进行文学创作,对他写的东西也不怎么评价。  1984年高中毕业后,廖伦焰就参加了工作。一开始是在玉龙镇做农业信贷员,又做农经员。工作之余,廖伦焰的爱好比较广泛,尤其是爱好摄影和写些新闻报道或论文向报刊投稿,每次哪怕发了个“豆腐块”的稿件,都会令他欣喜若狂。  没有上大学是廖伦焰深感遗憾的事情,但他在工作之余通过自学考试终于拿到了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律专业文凭,他还是四川省教委当年表彰过的优秀自考毕业生。  1993年到1998年,廖伦焰用了5年的时间创作了一部4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极点》,1998年6月由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出版。以后又创作的长篇小说《性罪》和多篇中短篇小说。  廖伦焰说他创作的原则是不为名不为利,追求一种现实主义的风格。他要让自己的作品记录自己生活过的时代,“10多20年前的事情现在要回忆,我自己也记不清多少,有时我自己还得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了解那些过去的岁月往事。”  “为什么会突然对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为何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特别关注,有人说你骂诸葛亮是想出名,你究竟是怎样看这些问题的呢?”记者问。  廖伦焰说,他是从事文学创作的,闲来也看一些历史书籍。在读《三国志》时,发现小说《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许多故事情节都是作者的杜撰,于是就想对诸葛亮和三国的历史作一番研究。“我关注诸葛亮现在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目的,就是希望普天下的中华儿女,都能在了解真实诸葛亮的基础上,以史为鉴,共同地为中华民族永远地告别内战做出努力。”  “至于有人说我想出名,我坚持的是科学态度治学,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不过,我有一点情况想在这里说明一下,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人会为了哗众取宠或是想出名,而愿意用10年时间把自己弄得一身是病,也不会让这10年来的业余时间,全部生活在一个人的空间、一个人的社会之中。孤独和奋斗是我生活的主旋律,过去是如此,现在也仍然如此。”  廖伦焰关注的领域是相当广泛的,不仅文学与历史,甚至对宏观经济方面的问题,也常常是他深入思考的内容。作为一个身居小县城的普通银行职工,为什么能够“身居斗室”而“心怀天下”呢?  作为一个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人,廖伦焰说对他人生观影响最大的是1978年。当时全社会提倡一种“攻城不怕艰,攻书莫畏难”的气概,给他心灵以极大的震撼。当年,由于家住县城北街十分潮湿,15岁的他竟然得了风湿瘫痪,甚至差点失去性命。辍学在家的他,每天都要到县文化馆前的阅报栏看报纸,当时全国正在开展有关真理标准的讨论,报上同时介绍了许多名人和伟人的事迹。同龄的孩子还在学校读书,无法读书的他却有了读报了解天下事的机会,使他从此培养了关心天下大事的习惯。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品三国很是火爆,你看这个节目吗?你看时与其它观众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廖伦焰说,他也爱看这些节目,但看时常常有一种想冲上去与易中天辨论的冲动。“如果让我去讲,我自信不会比易中天讲得差。易中天讲的三国实际上有点象传统的评书,各种观点都引来一点,有吸引力但没有正确的史学观,没有联系到生产力水平及社会状况,没有研究战争的危害,好像大家都是英雄,打仗的人都是英雄了。”“如果我在《百家讲坛》上来讲三国,特别是讲诸葛亮,一定会比他讲得好!”
诸葛亮是汉奸,鲁肃又是什么
不做任何评价
这样黑很好吗
天涯搬运: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诸葛亮出山是逆历史大潮而动吗?这个说法是针对诸葛亮先三分后一统的战略规划的。那个叫廖伦焰的人据此认定诸葛亮是分裂祖国的罪魁祸首。 这中间的逻辑错误有二:第一诸葛亮没想分裂祖国,他是想统一祖国,三分只是第一步;第二,诸葛亮不是罪魁祸首。如果这是罪过的话,那刘备、孙权、周瑜的罪过要比诸葛亮大得多,和诸葛亮罪过相等的还有一个鲁肃呢。怎么就诸葛亮成了罪魁了?这叫什么混账逻辑?   另外这位廖先生显然夸大了诸葛亮的作用,他认为诸葛亮一个人决定了三分天下。其实历史是所有人共同作用的结果,虽说杰出人物的作用大一些,但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决定历史走向的。   然而当时有一个人已经有了决定历史走向的实力,并且上天赐予他统一天下的绝好机会,可惜他没有把握住,这个人就是曹操。   当时曹操已经占领了荆州,他如果听从贾诩的建议,即使有十个诸葛亮也无力回天了。可是曹操在这个关键时刻犯了骄傲轻敌的错误,这才导致赤壁大败,让刘备咸鱼得以翻身,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说,赤壁之战是刘备的坚韧、孙权的英明、周瑜的卓越、曹操的错误共同作用的结果,诸葛亮并没起多大作用。   曹操没有统一中国是曹操自己的问题,不是诸葛亮的问题。   曹操赤壁兵败不是败给了周瑜,而是败给了自己。   曹操完全可以完成统一大业,他却没有完成,他才是导致国家分裂的第一罪人!放着真正的罪魁不说,却归罪于一个毫不相干的人,我实在搞不懂这位廖先生的逻辑!  回头说说逆历史潮流的事。这位廖先生说,曹操就要统一了,你诸葛亮出来干嘛?我想请问:秦始皇好不容易统一了,陈涉起义干嘛?项羽已经统一了,刘邦又挑起战争干嘛?更始帝刘玄已经统一了,刘秀再起兵干嘛?……蒋介石都已经统一了,共产党再起义干嘛?这些人难道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吗?只需稍做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个论断是多么荒谬!   华夏统一固然是好事,但关键要看什么人来统一。   如果是诸葛亮辅佐刘备最终实现统一,不仅汉室社稷能够延续,更是天下百姓的幸事。曹操就不同了,曹操本质是反人民的,他只想统治人民。曹操的反人民与蒋介石的反人民一样,他们永远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把剥削、统治人民当成自己的目标。百姓在他们的统治之下,最多是“坐稳了奴隶”而已。另外秦始皇、刘玄等人也都一样。   可是那个叫廖伦焰的人不这样想,他认为诸葛亮是反人民的。他专门写了篇文章叫《先三分后一统的反人民性》。他说:“先三分后一统是在把中华民族往苦海的深渊里推。诸葛亮和历史上许多人一样,不是我要顺应历史干什么,而是我要历史按照我的意图怎么着,一切以我为核心,这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表现。诸葛亮才是名副其实的为了个人目的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他对于先三分后一统,国家会增加多少内战是非常清楚的,分了之后能不能一统心里也是没数的……”   另一位叫梅朝荣的教授也写了一段:“山川因诸葛亮的出世,多了一片片尸横遍野的焦土;人间因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多洒下一掬掬家破人亡的悲酸泪水。除了用如山的血肉给刘备集团的几个统治者及其后代造下安乐窝,对平民对社会,别说用今天的民主思想,就是从当时的人民大众的角度来拷问,诸葛亮的‘三分天下’又有多大价值,多大意义?”   读着这样的文字,简直让人啼笑皆非!   诸葛亮反人民?!看看蜀国百姓对他的爱戴吧。诸葛亮死后,人们对之追思不已。他刚一离世,各地就纷纷请求给他立庙,以便致祭,刘禅因对诸葛亮心怀不满,没有答应,老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上”。多少年后,仍是“百姓巷祭,戎夷野祀”。刘禅只能顺从民意,在沔阳为之建祠。以后不久,几乎诸葛亮足迹所至,都有虔诚的人们为之立庙,“岁时伏腊走村翁”,香火不断。陈寿言“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我请问,一个反人民的人,能得到人民如此的爱戴吗?   曹操不反人民?可有谁见到过人民对曹操的歌颂与缅怀呢?   没有人喜欢战争,诸葛亮尤其不喜欢。但是战争不会因为人们不喜欢就不发生,也不能因为人们不喜欢就不发动。   前文我已经说明,“三分天下”诸葛亮只是设计师,真正实现它的是孙权、刘备、周瑜和曹操。即使没有诸葛亮的谋划,东吴的鲁肃也有这种规划。这样看,三分天下基本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性恰恰取决于曹操的反人民性。即使诸葛亮不出山,结果也大概如此,诸葛亮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所以说,先前的内战,诸葛亮一点责任都没有。   诸葛亮真正该负责任的是他“五出祁山”的北伐。这是最为小人诟病且最让世人不能理解的举措。   诸葛亮不该北伐,世人大都这样认为。   那么诸葛亮应该怎样呢?置逆曹篡汉于不顾,偏安西南,独享荣华富贵吗?顺应所谓历史潮流,向曹魏投降称藩吗?   我想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一种,没有人会选择第二种,而诸葛亮选择的是第三种。
这正是诸葛亮的伟大之处。坐享富贵是利益之徒所为;卑躬屈膝是懦夫的行径,“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才是真英雄大丈夫!兴复汉室、攘除逆贼是大义所在,虽说力量不足,虽说胜算不大,但誓死讨贼,马革裹尸而无所遗憾!   诸葛亮连年北伐,死而后已,表现的是他兴复汉室的决心和一统天下的使命感。而他治军之严格,纪律之严明,更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无比热爱。袁子(晋人袁准)曰:“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请问,这样的军队历史上有几?诋毁这样一支军队的建立者反人民,我怀疑这人的良知被狗吃了!   那个叫廖伦焰的人看到的不是这个,他看的是战争次数。   他经过多年研究得出若干数据:“三国鼎立形成后至280年晋统一中国,其间战争多达110次,三国时期最有名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后两战都发生在诸葛亮出山后。东汉末年全国人口5648万,263年蜀国灭亡之时,全国人口仅剩下767万,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没有哪个王朝的人口数再低于过这个数目。从诸葛亮207年提出三分天下,至280年晋统一中国期间,天下多了73年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   说实话这些数据是有价值的,它充分证明了战乱对百姓的危害之大。特别是人口的锐减,最让人震撼。由5648万减至767万,这是怎样的灾难啊!   可是我想提醒这位廖先生:您怎么不继续统计清楚,百姓锐减到底哪一段时期最为严重呢?既然想把帐算给诸葛亮,那就至少应该弄清楚三国鼎立之前全国人口多少,诸葛亮五次北伐之后人口多少,这才有说服力不是?再说把三分之后所有的战争都归罪于诸葛亮,这学的究竟是哪国的逻辑?   不仅如此,他还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至公元280年三国结束,中国经历了近100年的内战,汉民族人口锐减,元气大伤,为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统治中原近300年和国土分裂近300年埋下了一条严重的祸根。”   单看这段话,倒没多大问题。五胡之乱与中国长期内战大概有点关系,但把少数民族入侵和300年的分裂都归罪于诸葛亮,这简直是疯狗逻辑!晋武帝司马炎的穷奢极欲你为什么没看到?王恺与石崇的斗富你怎么没看到?晋惠帝的白痴你怎么没看到?八王之乱你怎么没看到?难道这些都是诸葛亮的罪过?   让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西晋有诸葛亮这样的贤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绝对不会!   没有诸葛亮,或是有诸葛亮却被埋没民间不受重用,这才是后来天下大乱的真正原因啊!这也是五胡乱国的真正原因,也是历代王朝走向衰败的真正原因啊!   唐太宗云“以史为鉴,可明兴替”,这才是读史的意义所在啊!   然而当代一些历史研究者不是这样,他们不想探求真理,只求标新立异;他们不想以古鉴今,只为哗众取宠。为此他们恣意歪曲历史,为此他们昧着良心诋毁先贤。他们是学者中的败类,是知识分子中的奸佞!   疯狗的逻辑大概是咬住不放,但疯狗咬人之后自己很快也会死亡。   我们无法制止疯狗咬人,我们同样也只能看着它走向死亡。疯狗的死是很惨的,他先是狂奔,而后就疯狂撞墙或撞树,直至头破血流而死。呜呼!无法可想!既然咬了,等待他的,大概就是这样的结果。   这位廖先生还有一段慷慨陈词:“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谁给人类制造了不应该有的痛苦和不幸,谁剥夺了人类应该有的美好生活的权力,谁就是人类社会的敌人,这就是我的历史观,相信也应该是绝大多数现代人共同的历史观!”   看,说的多么冠冕堂皇!听,喊的多么理直气壮!   那么谁给人类制造了不应该的痛苦和不幸呢?不是诸葛亮。   是谁剥夺了人类应该有的美好生活的权力呢?不是诸葛亮。
这才是技术贴,喷人什么用都没有
名不见经传
顽固拒绝统一
罄竹难书,天下无二
一个人的世界里
不比易中天差……大致就这些
这贴笑死我了……围观
这种垃圾我都不想说啥了
诸葛亮--破坏国家统一,分裂祖国的罪魁祸首。--青年作家另类解读诸葛亮雷宇明(福建)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大名垂宇宙”。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寄寓了千百年来历代仁人志士对三国时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的无限景仰和崇高的评价。  尤其是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和巨大影响,诸葛亮早已成为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人物。随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易中天的“品三国”的持续火爆,诸葛亮等三国历史人物再次掀起了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然而,2006年下半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家廖伦焰(笔名龙康),却在我国西部四川省的一个小县城里,把他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一个结论公布于世:诸葛亮根本不是千百年来人们称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而是一位破坏国家统一的分裂祖国的罪魁祸首。  此言一出,立刻在互联网上引起激烈反响。廖伦焰是如何提出他的观点的?现在,他还坚持自己的观点吗?对此问题他又有什么新的进展吗?记者近日专程前往四川省盐亭县,采访了提出这一惊世骇俗观点的青年作家廖伦焰。   统一在望时提出“三分天下”的“馊主意”  盐亭是位于四川省北部的一个人口为60万的小县,属绵阳市管辖。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带,据称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元妃嫘祖的诞生地,嫘祖被称为蚕桑之神,现在这里的农村还大面积的种桑养蚕。唐朝大诗人杜甫曾经来到盐亭,写下了“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青;云溪花淡淡,春廓水泠泠”的不朽诗句。北宋时期,还出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故事来源的画家文同。  廖伦焰,笔名龙康,1963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盐亭县,作家,诗人,现供职于盐亭县农业银行。著有长篇小说《极点》、《性罪》、《龙康中短篇小说集》。近年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研究三国历史,对诸葛亮的研究见解独到。  在盐亭县城文武街一套简朴的两居室房子中,客厅书架上放满了文史方面的书籍。一张不大的书桌上,《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等史书上,画着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批注。看得出廖伦焰在研读史书方面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说起三国历史,特别是谈起诸葛亮,廖伦焰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很难得刹住。  他说,在公元207年的时候,曹操讨乌桓取得胜利,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184年黄巾起义以来的中国北方内战基本上结束了。曹操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情况下,继续“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以绝对强大于南方的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积极准备着进行一场统一全国,消灭南方荆州刘表、扬州孙权两个主要的割据势力的战争。中国统一的曙光,经过20多年内战后,终于出现了!  然而,南方江东的孙权集团,却在公元200年,就按照鲁肃与孙权“榻上策”的战略规划,制定了“先两分后统一”的建国方针。并且在207年、208年继续按照这个战略规划,向其西部刘表所属的江夏郡发起进攻,扩大实力,顽固地对抗北方的统一。  稍后,诸葛亮于207年又在“隆中”向刘备提出了“先三分后统一”的建国方针。这样一来,中国的统一在207年就出现了三个方案,即:曹操的通过统一战争,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尽快结束内战、实现国家统一的方案,和孙权、刘备的通过战争,先达到两分、三分天下目标后,再通过战争,结束两分或三分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方案。  他说,公元208年爆发的、关系国家是尽快实现统一、结束战争,还是继续长期分裂、长期内战下去这一命运的赤壁之战,就是在这三个统一方案的矛盾水火不相容的形势下不可避免地发生的。这场战争以北方曹操的失败,南方孙、刘联军的胜利告终。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使得中国统一的进程遭到了严重阻碍,它所产生的影响为后来的“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  廖伦焰根据《三国志》向记者列举了诸葛亮出山后至公元222年三国鼎立正式形成期间的40次之战争;三国鼎立形成后至公元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结束的59年间的110次战争。指出分裂使得战争更加频繁,人民继续为之生灵涂炭。《通典.食货典》《三国.食货志》等史籍均记载:东汉末年,全国人口5648万,公元263年魏灭蜀时,全国人口仅存767万。三分天下,天下多了几十年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孙权、刘备集团“先分后统”的建国方针,是破坏国家统一,着眼于个人利益、地方集团利益的罪恶方针。  廖伦焰认为,历史不应当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中,发动统一战争的北方是正义的,是汉丞相奉天子之命,顺应统一的历史潮流发动的全国统一战争;顽固抗拒统一的南方割据势力是非正义的,是逆统一的历史潮流而动的,是应当予以否定的。  廖伦焰指出,诸葛亮是在国家统一形势极其难得出现的时候,联吴抗曹“三分”理论的提出者;又是赤壁之战中,代表刘备集团积极实践自己的“隆中”对策,到江东游说孙权,促成孙、刘联盟,促
诸葛亮--破坏国家统一,分裂祖国的罪魁祸首。--青年作家另类解读诸葛亮雷宇明(福建)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大名垂宇宙”。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寄寓了千百年来历代仁人志士对三国时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的无限景仰和崇高的评价。  尤其是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和巨大影响,诸葛亮早已成为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人物。随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易中天的“品三国”的持续火爆,诸葛亮等三国历史人物再次掀起了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然而,2006年下半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家廖伦焰(笔名龙康),却在我国西部四川省的一个小县城里,把他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一个结论公布于世:诸葛亮根本不是千百年来人们称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而是一位破坏国家统一的分裂祖国的罪魁祸首。  此言一出,立刻在互联网上引起激烈反响。廖伦焰是如何提出他的观点的?现在,他还坚持自己的观点吗?对此问题他又有什么新的进展吗?记者近日专程前往四川省盐亭县,采访了提出这一惊世骇俗观点的青年作家廖伦焰。   统一在望时提出“三分天下”的“馊主意”  盐亭是位于四川省北部的一个人口为60万的小县,属绵阳市管辖。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带,据称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元妃嫘祖的诞生地,嫘祖被称为蚕桑之神,现在这里的农村还大面积的种桑养蚕。唐朝大诗人杜甫曾经来到盐亭,写下了“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青;云溪花淡淡,春廓水泠泠”的不朽诗句。北宋时期,还出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故事来源的画家文同。  廖伦焰,笔名龙康,1963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盐亭县,作家,诗人,现供职于盐亭县农业银行。著有长篇小说《极点》、《性罪》、《龙康中短篇小说集》。近年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研究三国历史,对诸葛亮的研究见解独到。  在盐亭县城文武街一套简朴的两居室房子中,客厅书架上放满了文史方面的书籍。一张不大的书桌上,《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等史书上,画着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批注。看得出廖伦焰在研读史书方面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说起三国历史,特别是谈起诸葛亮,廖伦焰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很难得刹住。  他说,在公元207年的时候,曹操讨乌桓取得胜利,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184年黄巾起义以来的中国北方内战基本上结束了。曹操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情况下,继续“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以绝对强大于南方的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积极准备着进行一场统一全国,消灭南方荆州刘表、扬州孙权两个主要的割据势力的战争。中国统一的曙光,经过20多年内战后,终于出现了!  然而,南方江东的孙权集团,却在公元200年,就按照鲁肃与孙权“榻上策”的战略规划,制定了“先两分后统一”的建国方针。并且在207年、208年继续按照这个战略规划,向其西部刘表所属的江夏郡发起进攻,扩大实力,顽固地对抗北方的统一。  稍后,诸葛亮于207年又在“隆中”向刘备提出了“先三分后统一”的建国方针。这样一来,中国的统一在207年就出现了三个方案,即:曹操的通过统一战争,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尽快结束内战、实现国家统一的方案,和孙权、刘备的通过战争,先达到两分、三分天下目标后,再通过战争,结束两分或三分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方案。  他说,公元208年爆发的、关系国家是尽快实现统一、结束战争,还是继续长期分裂、长期内战下去这一命运的赤壁之战,就是在这三个统一方案的矛盾水火不相容的形势下不可避免地发生的。这场战争以北方曹操的失败,南方孙、刘联军的胜利告终。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使得中国统一的进程遭到了严重阻碍,它所产生的影响为后来的“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  廖伦焰根据《三国志》向记者列举了诸葛亮出山后至公元222年三国鼎立正式形成期间的40次之战争;三国鼎立形成后至公元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结束的59年间的110次战争。指出分裂使得战争更加频繁,人民继续为之生灵涂炭。《通典.食货典》《三国.食货志》等史籍均记载:东汉末年,全国人口5648万,公元263年魏灭蜀时,全国人口仅存767万。三分天下,天下多了几十年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孙权、刘备集团“先分后统”的建国方针,是破坏国家统一,着眼于个人利益、地方集团利益的罪恶方针。  廖伦焰认为,历史不应当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中,发动统一战争的北方是正义的,是汉丞相奉天子之命,顺应统一的历史潮流发动的全国统一战争;顽固抗拒统一的南方割据势力是非正义的,是逆统一的历史潮流而动的,是应当予以否定的。  廖伦焰指出,诸葛亮是在国家统一形势极其难得出现的时候,联吴抗曹“三分”理论的提出者;又是赤壁之战中,代表刘备集团积极实践自己的“隆中”对策,到江东游说孙权,促成孙、刘联盟,促
诸葛亮--破坏国家统一,分裂祖国的罪魁祸首。--青年作家另类解读诸葛亮雷宇明(福建)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大名垂宇宙”。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寄寓了千百年来历代仁人志士对三国时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的无限景仰和崇高的评价。  尤其是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和巨大影响,诸葛亮早已成为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人物。随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易中天的“品三国”的持续火爆,诸葛亮等三国历史人物再次掀起了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然而,2006年下半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家廖伦焰(笔名龙康),却在我国西部四川省的一个小县城里,把他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一个结论公布于世:诸葛亮根本不是千百年来人们称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而是一位破坏国家统一的分裂祖国的罪魁祸首。  此言一出,立刻在互联网上引起激烈反响。廖伦焰是如何提出他的观点的?现在,他还坚持自己的观点吗?对此问题他又有什么新的进展吗?记者近日专程前往四川省盐亭县,采访了提出这一惊世骇俗观点的青年作家廖伦焰。   统一在望时提出“三分天下”的“馊主意”  盐亭是位于四川省北部的一个人口为60万的小县,属绵阳市管辖。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带,据称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元妃嫘祖的诞生地,嫘祖被称为蚕桑之神,现在这里的农村还大面积的种桑养蚕。唐朝大诗人杜甫曾经来到盐亭,写下了“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青;云溪花淡淡,春廓水泠泠”的不朽诗句。北宋时期,还出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故事来源的画家文同。  廖伦焰,笔名龙康,1963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盐亭县,作家,诗人,现供职于盐亭县农业银行。著有长篇小说《极点》、《性罪》、《龙康中短篇小说集》。近年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研究三国历史,对诸葛亮的研究见解独到。  在盐亭县城文武街一套简朴的两居室房子中,客厅书架上放满了文史方面的书籍。一张不大的书桌上,《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等史书上,画着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批注。看得出廖伦焰在研读史书方面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说起三国历史,特别是谈起诸葛亮,廖伦焰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很难得刹住。  他说,在公元207年的时候,曹操讨乌桓取得胜利,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184年黄巾起义以来的中国北方内战基本上结束了。曹操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情况下,继续“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以绝对强大于南方的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积极准备着进行一场统一全国,消灭南方荆州刘表、扬州孙权两个主要的割据势力的战争。中国统一的曙光,经过20多年内战后,终于出现了!  然而,南方江东的孙权集团,却在公元200年,就按照鲁肃与孙权“榻上策”的战略规划,制定了“先两分后统一”的建国方针。并且在207年、208年继续按照这个战略规划,向其西部刘表所属的江夏郡发起进攻,扩大实力,顽固地对抗北方的统一。  稍后,诸葛亮于207年又在“隆中”向刘备提出了“先三分后统一”的建国方针。这样一来,中国的统一在207年就出现了三个方案,即:曹操的通过统一战争,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尽快结束内战、实现国家统一的方案,和孙权、刘备的通过战争,先达到两分、三分天下目标后,再通过战争,结束两分或三分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方案。  他说,公元208年爆发的、关系国家是尽快实现统一、结束战争,还是继续长期分裂、长期内战下去这一命运的赤壁之战,就是在这三个统一方案的矛盾水火不相容的形势下不可避免地发生的。这场战争以北方曹操的失败,南方孙、刘联军的胜利告终。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使得中国统一的进程遭到了严重阻碍,它所产生的影响为后来的“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  廖伦焰根据《三国志》向记者列举了诸葛亮出山后至公元222年三国鼎立正式形成期间的40次之战争;三国鼎立形成后至公元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结束的59年间的110次战争。指出分裂使得战争更加频繁,人民继续为之生灵涂炭。《通典.食货典》《三国.食货志》等史籍均记载:东汉末年,全国人口5648万,公元263年魏灭蜀时,全国人口仅存767万。三分天下,天下多了几十年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孙权、刘备集团“先分后统”的建国方针,是破坏国家统一,着眼于个人利益、地方集团利益的罪恶方针。  廖伦焰认为,历史不应当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中,发动统一战争的北方是正义的,是汉丞相奉天子之命,顺应统一的历史潮流发动的全国统一战争;顽固抗拒统一的南方割据势力是非正义的,是逆统一的历史潮流而动的,是应当予以否定的。  廖伦焰指出,诸葛亮是在国家统一形势极其难得出现的时候,联吴抗曹“三分”理论的提出者;又是赤壁之战中,代表刘备集团积极实践自己的“隆中”对策,到江东游说孙权,促成孙、刘联盟,促
这个作者和我观点一致,诸葛亮不是罪魁,因为刘备孙权的罪过比他还大,还有个鲁肃和他罪过相等,他们都是该被审判的战争罪犯、民族分裂分子!
这么说中国不应该抗日,也该向日本投降是吧?
如果有人看见了星球游记,请帮我转告他一声我爱他,如果他拒绝我了,我就爱他妈
有一点是公认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也就是说,赤壁之战分裂了祖国,且影响最大,最恶劣(没赤壁就没三国)赤壁之战是谁打的?周瑜亮黑为了贬低诸葛亮,说鲁肃才是孙刘联盟的功臣,孙权早有意愿和刘备结盟。诸葛亮就是去传个话的也就是说诸葛亮对赤壁之战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那他就和分裂祖国不搭界了。亮黑就要说,诸葛亮对赤壁之战的影响很大。那就是在证明,虽然诸葛亮分裂了祖国,但在当时,诸葛亮是力挽狂澜的英雄,他对赤壁之战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个是亮黑不想看见的。这是个跳不出的怪圈亮黑们慢慢琢磨如何把诸葛亮说成是分裂祖国的罪人同时不得罪周瑜鲁肃孙权的粉丝还不能说诸葛亮的功劳很大这个难度。。。加油!加油!加油!
说的没错,可怜的曹操总是被当做异族看待了。
如果有人看见了振魂引,告诉他,我爱他2个妈
另外我爱楼主2个妈
以为美国同意中国统一吗?
要这么说,曹操还破坏国家统一、分裂祖国呢。袁绍一人全占河北,曹操比袁绍弱,干嘛要抵抗啊,干嘛要打官渡啊,直接投降呗,这样人都不会死,得到曹家势力助力的袁绍绝对能一统天下,哇,真棒。再往前算,袁术称帝,曹操干嘛要征袁术,大家干脆都投降算了,袁术一统天下,连人都不要死,真棒。再往前算,干嘛要起兵反董卓呢,讨董还会死人。再往前算,黄巾起义,汉室直接投降,让张角当皇帝。这不就是lz和作者的理论吗?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备诸葛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