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pro买完后悔了10.5

新iPad对比iPad Pro 10.5,一倍差价值不值?新iPad对比iPad Pro 10.5,一倍差价值不值?果粉指南百家号新款iPad 88起售,iPad Pro 10.5 64G 5188起售,两者价格相差一倍。同样是iPad,这一倍的价格到底差在了哪里?首先是屏幕:直接看两者参数上的差距吧:全层压显示屏:可减少屏幕中的眩光和折射P3 广色域:可显示更宽色域的图像和视频True Tone:避免屏幕过蓝,动态调整屏幕白平衡抗反射涂层:进一步减少屏幕眩光ProMotion:可根据屏幕显示内容动态调整屏幕刷新率,在iPad Pro中可从最低24Hz动态调整至最高120Hz可能有小伙伴不理解什么是全层压显示屏,大家直接看图就能理解了,下面就是iFixit的拆机图,很明显的展示了什么叫非全层压显示屏:就是玻璃和屏幕分为两层,而不是紧压为一层。使用起来和看起来就会像这样:相信你能分辨出哪一个是非全层压显示屏。非全层压显示屏触摸起来会有一点点闷的感觉,emmm,怎么形容呢?就像你用手指弹墙壁一样,非全层压显示屏弹起来就是空心墙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有就是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技术,简单的说就是iPad Pro帧率更高且能智能调整,使用体验可以描述为:屏幕不跟手,有延迟。就像这样:其他屏幕差距应该都能从字面意思理解,iPad Pro色域更宽、支持True Tone原彩显示、拥有抗反射涂层,这些新款iPad都没有。然后是性能:直接上不科学跑分,新iPad搭载的A10与iPad Pro 搭载的A10X之间的差距也不算太大。A10的性能还是非常强劲的,不保守的说,如果不升系统,用4~5年不成问题。但要注意,新iPad 的内存只有2G,而iPad Pro内存高达4G,一倍的内存差距在使用中还是有明显差异的,更大内存能容纳更多App同时运行,减少杀后台的情况。新款iPad在拆分视图下能分屏显示 2 个应用、1 个 SlideOver应用、 1 个画中画视频,但操作焦点只在SlideOver应用上,而iPad Pro的操作焦点可在 4 个显示区域随意切换。再是相机:虽然用iPad来拍照的情况应该不怎么多,但是这也要算近成本的嘛。新款iPad搭载 8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和12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分别能拍摄最高1080p和720p画质视频。相比之下,iPad Pro搭载1200万后置摄像头和700万前置摄像头,并且4颗LED闪光灯,而且支持自动对焦、光学防抖、f / 1.8光圈,支持4K视频拍摄。然后是外观和其他:虽然两款设备重量差别不大,但是新款iPad要厚一些,同时边框宽一些,只有双扬声器。虽然两款设备都支持Apple Pencil,但两者的流畅度是完全不同的,新款iPad也不支持Smart keyboard。同时苹果和罗技合作推出了触控笔和键盘,价格也非常便宜(比起Apple Pencil和Smart keyboard来说)。两款设备都支持Touch ID,但新款iPad采用第一代Touch ID技术,iPad Pro采用第二代技术。当然,iPad Pro的解锁速度和成功率都比新款 iPad更快。总结:新款iPad 2018(32G)2588起售,iPad Pro 10.5(64G)5188起售,两者价格相差一倍,你觉得这一倍差价值不值呢?个人意见:如果你需要iPad的用途是学习的话(如苹果所说的),可以购买这款新iPad;其他娱乐或专业需求都直接上iPad Pro吧。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果粉指南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分享苹果周边,聚焦科技热点。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分享到微信
使用微信扫码将网页分享到微信
这篇文章,每一个字都是在 10.5 英寸 iPad Pro 上完成的。
不过单纯以写稿这种方式去评测 iPad Pro 显然对不起大家的好奇心和自己的良心,毕竟硬件的全面提升、iOS 11 的加持,让 iPad Pro 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写作工具。
关注爱范儿微信(ifanr),回复关键字「新iPad 」查看 iPad Pro 在生产力方面的功能提升。
于是我冒着失联、抓狂和手指痉挛的风险,毅然决然地把 MacBook Pro 丢在了家里,抱着 iPad Pro 开始了两天的全面工作实验。
虽然我的工作习惯不能代表普罗大众,但相比传统流水线作业式的评测,融入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体验多少还是有一点参考价值,毕竟「体验 」是渗透在俯仰之间的细枝末节,而不是几个所谓革命性技术和突破性功能的简单堆砌。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实验了解的是:iPad Pro 能否完全胜任我的日常工作?相比桌面平台,它的短板在哪?它的优势又是什么?在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之间,iPad Pro 的定位是什么?普通用户应该怎么选择?
我的工作琐事繁杂,又涉及团队异地协作,对多任务要求比较高,但每天工作的时间线也无外乎在以下事项中游离穿梭:
浏览新闻源,确定选题
在微信、邮件和 Slack 中进行日常沟通
运营数据表格的制作及查阅
一些行政批复
在桌面平台,很多工作可以直接在浏览器中解决,转到 iPad 上办公,我会优先选择 app,具体哪些生产力 app 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直接秀桌面(主屏)截图:
8:00 浏览新闻源,在微信群跟团队沟通
美好的工作日从选题把关开始,我要做的是浏览大量的新闻源,并在微信群里和横跨广州北京两地的同事沟通讨论。
iOS 11 为 iPad Pro 定制了一个 Dock 栏,这个 Dock 的逻辑跟 macOS 非常相似,它不仅可以容纳更多 app,还可以随时在第三方 app 中呼出。在一个 app 中,拖拽 Dock 上另一个app 就能实现多任务。
首先开启 RSS 订阅 app Reeder 3,然后从 Dock 拖拽出微信,微信会以一个窗口的形式悬浮在 Reeder 3 上,向下滑动则可以实现分屏显示。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我都处于这样一边浏览新闻 Timeline,一边微信聊天的多任务状态。
Reeder 3 是一个非常棒的 RSS 阅读 app,它提供的应用内分享其实非常强大,我既可以直接将文字收藏到 Pocket 里,也可以直接复制链接出来。但由于不少网站并不提供 RSS 全文输出,所以当我被标题吸引之后习惯于打开原网站,然后复制链接丢到微信群里。
Reeder 3 支持了键盘快捷操作,所以用 Smart Keyboard 上下键可以滚动浏览新闻,点击右键则进入原文。
在 iOS 10 上,复制粘贴的这一套流程是:先用手在浏览器上长按复制链接,然后在微信对话框里再长按粘贴,然后点击发送。
在 iOS 11,这个过程非常优雅:我可以用手指直接把地址栏的 URL 拖拽到微信对话框里,这个不比 Mac 操作效率低。
文本复制也得到改良,浏览器的大段文字可以直接拖拽到微信对话框里,这对我援引资料非常方便。
讲完了亮点,讲讲不爽的地方——手酸,因为我的手不得不在键盘和屏幕之间来回悬空操作。
相比桌面平台键盘+触控板(鼠标)的交互逻辑,iPad Pro 的用户界面完全是通过多点触控执行的,虽然接上了 Smart Keyboard 让 iPad Pro 看起来像台二合一的笔记本,但这个键盘毕竟不能进行所有的交互,我总得用手触控屏幕。
在几个微信群里来回跳跃没多久,我的手就酸了。
其实,键盘组合键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手指悬空操作。比如按下 cmd+ H 就能返回主屏幕,cmd+option+D 在应用内直接调出 Dock 栏。
在 Safari 浏览网页的时候,我可以像 macOS 一样,通过 cmd+T 打开新标签页,cmd+W 关闭标签页,通过空格键滚屏,甚至可以通过 cmd+N 实现两个浏览器窗口的分屏显示,全程几乎不需要抬手。
除了系统级 app,第三方 app 的支持就没那么好了。比如我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微信,在 iPad Pro 上充其量就是个 iPhone 的放大版。除了发送按钮我可以用 Enter 键,后退、选择联系人、选择表情这些常用操作全都得抬手。
其实这个问题,苹果早在 2010 年 MacBook Air 的宣传片里就讲过。在桌面平台上,苹果选择为 Mac 配备更大更好用的触摸板,而要想在移动平台上兼顾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第三方 app 尽可能地支持键盘快捷键。
(拼图由知乎网友制作)
10:00:开始写 iPad Pro 的评测
如果说上面的场景没什么参考价值,下面的工作应该有普适性了——上午 9 点半左右,分配完选题的空余时间,我开始着手写 iPad Pro 的文章。
我日常的写作工具是 Ulysses,Ulysses 是一款全平台的 Markdown 写作 app,支持 iCloud 同步和 Hand off,入选过去年的苹果设计奖。
除了键盘手感,在 iPad Pro 上用 Ulysses 写字跟在 Mac 上没什么区别,几乎不需要用到触屏。当然这需要用到一些相对少用的快捷操作,比如 cmd+方向键。
一个小问题是,iPad 上原生输入法在体验上跟 macOS 上还有一些差距的,有时候常用语无法记忆。第三方百度输入法和搜狗输入法对 iPad 的支持已经还不错了。
写作的时候,我会把 Safari 分出一个屏幕,用于随时查阅资料。两个窗口的切换,仍然需要时不时地用手指激活一下。
比较遗憾的是,由于 iOS11 仍然是 beta 版,当从浏览器拖拽文字粘贴到 Ulysses 的窗口时,Ulysses 会出现闪退。
Smart Keyboard 这个键盘,可能是 iPad Pro 作为写作工具最主要的失分因素。
虽然键程不算短,但这个兼具保护套功能的键盘手感并没有改进,仍然偏软,我敲击了半小时,手还是比较累的。
不过,10.5 英寸 iPad Pro 由于增加了宽度,Smart Keyboard 也变为了全尺寸,打字的时候终于不会觉得压抑了,比起 9.7 英寸输入也更不容易出错了。
罗技推出的蓝牙键盘是官方 Smart Keyboard 不错的替代之选。一个是手感更好,另一个是键盘直接集成了一些快捷操作,比如 Home 键、多任务键盘和截图键,价格也更便宜。
再讲一讲屏幕尺寸的问题。
从 MacBook Pro 高配 +29 寸 21:9 显示器突然平移到 10.5 英寸的平板上,起初我担心我会对屏幕大小非常不适应,但用了一个多小时后发现,其实在可接受范围内的。
原因可能有两个。首先,iPad Pro 的屏幕比例是 4:3,所以显示面积其实是不小的。与 12 英寸 MacBook 对比,我惊讶地发现两者的宽度竟然是一样的。加上 264 的 ppi 比我日常显示器要高,视觉观感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尺寸的劣势。
我手上其实还有一台 9.7 英寸 iPad Pro,相比之下,信息显示密度的确提升不少。最直观的是,10.5 英寸 iPad Pro 的边框窄了许多,而面对 9.7 英寸 iPad 小指宽的边框时,总觉得这是一台来自上世纪的显示器。
唯一的别扭在于分屏的限制,iOS 11 只能实现两个 app 的分屏显示,对于日常习惯于在 21:9 的“带鱼屏”一字排开三个窗口的我,五五分或三七分的固定设置多少有点不习惯。
审稿,随时需要开始的多任务
微信就是一字排开三个窗口其中的一个。跟很多人一样,微信常驻在我桌面最右侧,时不时地瞄一眼聊天面板。
我没有让微信占据 10.5 英寸屏幕的半壁江山,也没有将其悬浮隐藏在当前页面上,既然 iPad Pro 屏幕是个限制,索性不看微信以免分心。
因为审稿的工作,我不能关掉微信推送,但我也做不到每次推送来就伸手点开微信,这时候我就得反反复复地调出多任务。
iPad 唤出多任务的方式的方式有很多种,延续 iPhone 的操作习惯,我们通常会双击 Home 键盘,或者四指上滑屏幕,这时候就会出现控制中心和并列的几个多任务缩略图。
但最方便的还是键盘组合键:cmd+Tab,跟 macOS 一样,熟悉了这个指令,在 iPad 上进行多任务操作并没有想象那么低效。
在 Mac 上,如果有文章的修改反馈,我通常用光标高亮字句段落,然后截图,一并把截图和反馈意见发到微信。
iPad Pro 提供了一种更指点江山的方式:截图,然后缩略图会停留在屏幕左下角,用 Apple Pencil 点击缩略图,就可以直接在截图上做批注了。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文章反馈形式,同事纷纷表示,好像在看小学老师批改作文。
因为这样的方式,在审稿的时候,我习惯于把 iPad Pro 从键盘上拆下来,直接捧在手上阅读,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更有利于沉浸阅读,这个体验相对于桌面平台是加分的。
还有一个原因促使我这样做——10.5 英寸 iPad Pro 的刷新率突破了移动设备传统的 60Hz,加上 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率技术,在 Safari 里用手滑动屏幕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顺畅,这种顺畅带来的愉悦感甚至让我养成了一个审稿时反复扫屏的坏习惯。
11:40:编辑运营会
在我司,开会就是天南地北的两拨人齐刷刷地抱一台笔记本围坐在一起,在一片鳞次栉比闪着光的苹果 logo 中,偶尔还能瞥见墙角一个抱着神州工作站的。
大 Boss 提倡开会只带小本子,但这是典型的屁股指挥脑袋——毕竟大部分员工做的不是总结陈辞的工作,我们不但要做笔记,还要关注屏幕上一排排的运营数据。
然而带电脑的结果是:大家看起来都很认真,每个人低着头盯着自己的屏幕,但我知道他们只有耳朵在工作,手却在忙着赶没写完的稿子。
一手拿着 iPad Pro,一手拿着 Apple Pencil 的我,终于很像官方宣传片里的创意工作者了。
而系统自带的备忘录就是我开会的小本子,需要记录的时候,用 Apple Pencil 点击屏幕可以直接进入备忘录进行书写状态。
调出此前的文档,我可以直接用笔在旁边进行标注。会后,我还可以在 spotlight 里搜索到刚刚手写的文字。
需要浏览运营数据的时候,打开链接可以直接跳转到 Google Docs 的 app 里,选择 AirPlay,就可以投到电视上做演示。
14:00 处理邮件
在每天几十封邮件的信息轰炸下,我养成了在每天固定时间统一处理邮件的习惯。
考虑到效率,我直接用系统自带的邮件应用绑定了公司邮箱。而在桌面环境,其实我更习惯于用 web 版的 Email。
普通邮件的回复没什么特别值得说的,这里讲一个异地办公中最头疼的工作:我收到了广州总部行政同事发来的新员工入职档案的邮件,需要我在电子档上签名。
通常我的做法是:下载附件,然后用手指操控触摸板在文档上写出一个会被小学生嘲笑的签名,再回复邮件。
在 iPad Pro 上,如果是附件是 PDF,用 Apple Pencil 点击附件,就直接可以在文档上签名,点击确认回复邮件,10 秒钟就能搞定。
可惜行政和财务的同事发给我的通常都是 word 文档,点击附件后并不能即时批注,流程稍微迂回一点:用 word 打开,复制副本,用 Apple Pencil 签名,保存以邮件形式发送。
回复邮件需要插入附件的时候,系统会自动弹出 iOS 11 新增的 Files 文件管理器。这个文件管理器除了整合 iCloud Drive,还包括 iPad Pro 本地文件,未来还会支持像 Dropbox、OneDrive、百度和腾讯的网盘等网盘服务。我习惯于把桌面和文档两个文件夹收藏起来,这样很方便调取我常用的文档。
此前我一直纠结 iPad 没有“桌面”的概念,这就好比你坐在椅子上办公,手上有一堆文档,面前却没有一张桌子可以搁置。
而现在,我可以直接把邮箱附件的文档,拖拽到 Files 里的“桌面”上。
还有一个小功能当日工作没有用上,但值得一提。10.5 英寸 iPad Pro 配备了一颗跟 iPhone 7 一样的摄像头,因为凸起更严重了,所以不少人质疑必要性。
从工作角度来说,这颗摄像头并不是拍摄照片和视频用的,它是一个扫描仪——既可以扫描文件,也可以扫描空间(AR)。我顺手拿了一张空巢青年的报销单测试,发现即便倾斜角度拍摄,系统也能自行对文档进行矫正和裁剪。
总结:iPad Pro 究竟是什么?
iPad Pro 能应付我日常的工作吗?能。
虽然它仍然是一台基于 iOS 操作系统的平板,虽然它偶尔让我反反复复地在几个 app 间疲于奔命,但通过整整两天工作实验,它所谓的生产力超出了我的预期——iPad Pro 的确不再是个大号 iPhone 了。
至于效率如何?我以 macOS 的桌面体验为基准,对 iPad Pro 开展几项日常工作打了分:
即时通讯:70%
开会(含演示、记录):120%
审稿:100%
写作(含查资料):30%
邮件批复:120%
图片后期:90%
视频后期:50%
便携:200%
能应付你的工作吗?
这得看你的工作是什么。如果你像隔壁老王一样,守望 TIT 之巅,圈圈点点批注邮件,那当主力工作机都足够了。但对于需要使用某些专业软件的岗位来说,iPad Pro 显然是无法胜任的。
至于选择的问题,其实没什么好纠结的。要让 iPad Pro 作为主力电脑,你至少得选配 12.9 英寸 64GB 版本,加上键盘,即便不算 Apple Pencil,预算也超过了 7700 块钱,这个价位段你完全可以有更稳妥、性价比更高的选择,比如起步价 6988 元的 MacBook Air。
关注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回复「iPad」,可获得爱范儿制作的新旧款 iPad Pro 的参数对比图。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不差钱的)人来说,iPad Pro 的定位是一台不错的备用工作机,它的场景更适用于你外出度假,随时从包里掏出来应付一下突如其来的工作。
当然,对于喜欢在床头舞文弄墨的我,iPad Pro 简直完美。
苹果造了一个高速轮胎,但大部分开发者只拿它做了马车
10.5 英寸 iPad Pro 搭载了 6 核 A10X Fusion 芯片,4GB 的 RAM,Geekbench 单核跑分 3838,多核跑分 9225,对比前代 9.7 英寸 iPad Pro,单核提升了 25%,多核的提升更是达到了 75%。
在衡量图形性能的 GeekBench 4 Metal 测试中,10.5 英寸 iPad Pro 的分数高达 28598,这个成绩是 iPhone 7 的两倍还多。
在实际使用中,我没有感觉到任何性能上的掣肘。即便是 Safari 开了 20 多个标签页,同时分屏微信,流畅性也没有任何问题。
但我觉得这未必是个好事。
iPad Pro 性能过剩同时也意味着,还没有几款 app 能够真正挖掘 iPad Pro 潜在的性能,它们占据着交互上的优势,本可以在易用性和功能性上比肩桌面级的应用体验,但现状是:除了极少数像 Affinity Photo 这样的标杆级 app,大部分的 iPad 应用还只是单纯 iPhone 的放大版。
但这是可以理解的。
如今的 iPad Pro 与当年乔布斯对于 iPad 初代的设定几乎背道而驰,对于开发者来说,iPad Pro 已经是一个足以承载高级应用功能的开发平台,但因为历史的关系,这个进程滞后了。
现在的情况就好比:苹果造了一个高速轮胎,但大部分开发者还想象着它当年木轮子的样子,然后用它造出了一台马车。
而苹果的问题正如成就它的那句名言:汽车没出现之前,你问消费者想要什么,大家说,一匹更快的马。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热爱 News Feed 与 Menu,正在努力让每天处理的信息量超过脂肪摄入量。
累计已发布 1638 篇文章
最近文章:
使用微信扫码关注爱范儿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广州爱范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8 - 2018。以商业目的使用爱范儿网站内容需获许可。非商业目的使用授权遵循 CC BY-NC 4.0。
All content is made available under the CC BY-NC 4.0 for non-commercial use. Commercial use of this content is prohibited without explicit permission.
Designed by
Design Studio.
关注 if Design Studio.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if Design Studio.
关注爱范儿微信号,连接热爱,关注这个时代最好的产品。
想让你的手机好用到哭?关注这个号就够了。
关注玩物志微信号,就是让你乱花钱。
小程序开发快人一步。
最好的微信新商业服务平台。《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少数派测评:10.5 英寸 iPad Pro,向生产力设备再进一步 - 少数派
请选择你要投稿的专栏
少数派测评:10.5 英寸 iPad Pro,向生产力设备再进一步
0}" v-cloak>
今年对于 iPad 用户来说是重大的一年,在今年的 WWDC 上,苹果发布了新款 10.5 英寸 iPad Pro,并对 12.9 英寸 iPad Pro 进行了升级,另外 iOS 11 也针对 iPad 新增了许多让人兴奋的功能。看起来苹果是真的想认真对待 iPad 这个设备。
少数派在受邀参加了
之后,拿到了苹果提供的 10.5 英寸 iPad Pro,然后我也陆续收到了自己购买的第二代 12.9 英寸 iPad Pro 及相关配件。经过一周多的体验和对比,我对这两款新 iPad Pro 的总体感受是,硬件上它们更像是一次 iPhone S 式的升级,各方面都更优秀了,更好的屏幕,更好的性能。而如果从软件上来看,iOS 11 是一次跳跃,是解放 iPad 生产力的一次前进。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为你解答 10.5 英寸 iPad Pro 是否比 9.7 英寸更值得购买,以及 10.5 英寸与 12.9 英寸怎么选等问题。
首先两款 iPad Pro 除了尺寸的区别,其它配置都保持一致。10.5 英寸 iPad Pro 是一个新的尺寸,边框与其它几款 iPad Pro 有明显的差别,窄很多,在现在这股「窄边框潮流」的影响下,我在感官上会觉得这才是一款现代的 iPad Pro,而回头去看 9.7 或 12.9 英寸的 iPad Pro 就会觉得稍显笨重。窄边框并没有让我在握着 iPad Pro 进行阅读或者浏览网页时产生误触问题,苹果在边缘防误触这一点上一直都做得很好。
虽然 10.5 英寸 iPad Pro 的外观尺寸比上一代 9.7 英寸 iPad Pro 大了一圈,不过重量的区别并不大,只重了约 30g,实际使用时也没有感觉到明显的不同。
相比外观尺寸,大家更关心可能还是屏幕尺寸,10.5 英寸 iPad Pro 的屏幕分辨率为 2224 x 1668,屏幕面积比 9.7 英寸大了约 20%。不过在实际使用中,10.5 英寸多出的这部分屏幕面积,并没有让它在内容显示上跟 9.7 英寸有本质的区别。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看下面这张图,是三款 iPad Pro 的屏幕尺寸对比:9.7、10.5、12.9(2048 x
在横向尺寸上,10.5 英寸比 9.7 英寸多出 176 像素。在纵向尺寸上,10.5 英寸比 9.7 英寸多出 132 像素。
我们主要看横向尺寸的对比,因为这是我们分屏时常用的姿势。在这个方向上,多出的 176 像素并不能让 10.5 英寸 iPad Pro 显示两个完整的 iPad 应用。这是什么意思?当我们在 9.7 英寸 iPad Pro 上采用 7/3 分屏时,7 的部分会以 iPad 应用的方式显示,3 的部分会显示一个 iPhone 样式的应用。比如我常用的团队 IM 工具 ,当我把它放到 7 的部分,Slack 会同时显示侧边栏和聊天栏——也就是专门为 iPad 设计的 iPad 版界面;当我把它放到 3 的部分,Slack 就只会显示聊天栏——也就是 iPhone 版界面。
Slack 作为主应用;Slack 作为副应用
重点在于当我们 5/5 分屏的时候,9.7 英寸两边显示的都是 iPhone 版应用,10.5 英寸并没有改变这一点,而 12.9 英寸能显示两个 iPad 版应用。
Todoist 和 Slack 5/5 分屏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显示两个 iPad 版应用?有两个原因:第一,这是一部 iPad,而且是一部叫做「Pro」的 iPad,显示 iPhone 版应用是一种妥协。当我们 7/3 分屏时,3 的那部分由于宽度小,显示成 iPhone 版是正常的。但是当 5/5 分屏时,你会发现有些应用显示为 iPhone 版会有些别扭,因为这个时候应用的宽度已经超出了 iPhone 的屏幕宽度,但是又不足以显示 iPad 应用,视觉上看起来这个应用有种被横向拉扁的感觉,很不自然。
Todoist 和备忘录被拉伸后显得很扁第二个原因是为了方便操作。比如 IM 类的应用,我经常使用 Telegram 或者 Slack 和同事、作者们交流工作上的事情,这两个应用的 iPad 版界面可以显示成两栏(侧边栏和聊天栏)。一般我使用这些工具时,不会只和一个人聊天,往往会在几个聊天窗口之间跳转,这时候固定显示的侧边栏就能让我方便地进行切换。又比如任务管理应用,Todoist 和 2Do 的 iPad 版应用能同时显示你的项目列表和任务,如果你经常需要在列表、标签、过滤之间切换,这种显示方式可以让你每次都少点一次。另外还有我常用的多人协作工具 Quip,它的侧边栏可以显示其他人的编辑状态,让我实时知道其他人对文档进行了哪些修改。
这只是一部分例子,我统计了一下日常会使用的应用们,当对半分屏(占 5 成面积)时,在 10.5 英寸 iPad Pro 上不能显示两栏的应用有 、、、、、、、音乐、提醒事项、iWork。而系统备忘录、邮件客户端、 这些应用,在占 7 成面积时居然也不能显示成两栏。而在 12.9 英寸上面,它们都可以。
一个真正的 Pro 应用,应该合理地、不浪费地利用好屏幕空间。
当然也有部分应用本身就适配得不太好,比如 OmniFocus,当 OmniFocus 占 7 成时,在 10.5 英寸上不会显示侧边栏,当 OmniFoucs 占 5 成时,在 12.9 英寸上也不会显示侧边栏,这实在有点浪费空间。
所以 10.5 英寸多出来的 20% 显示面积,只能让你在看网页、看微博时多显示一两行,并没有质的改变。
10.5 英寸与 9.7 英寸对比
两款新 iPad Pro 的屏幕都从原先的 60Hz 刷新频率提升到了支持 120Hz 刷新频率,苹果称这会让设备的过渡动画或者浏览网页时更顺滑,不少
也均有提到这点。我自己刚拿到新设备时并没有感觉到明显变化,我以为大家只是心理作用。而后来让我察觉到 120Hz 刷新频率真的不一样的时候是,当我已经用了几天新款 iPad Pro,再回去操作旧款的 iPad Pro,就能明显感觉到旧款的怎么这么「卡」?其实应该是新款变流畅了,我反而不适应旧款。
(在慢动作视频下,两代 iPad Pro 的过渡动画对比。)120Hz 刷新频率可能会像当年的 Retina 屏幕那样,当你看习惯了之后,就再也回不去了。
120 Hz 刷新频率带来的另外一个好处是 Apple Pencil 的延迟变低了,主要在刚落笔的那一刻感受最明显,旧款 iPad Pro 会稍微有些延迟,往后的区别倒不是很明显。由于我不会画画,所以主要只测试了 Apple Pencil 用来写字时候的体验。写字跟画画不太一样,写字是一个不断落笔不断抬笔的过程,而且笔划一般都不会太长 1 ,所以我前面说刚落笔时延迟感最明显的缺点,在这一代 iPad Pro 上得到了不错的改善。我不确定用 Apple Pencil 来画画的用户会不会有体验上的提升,但我很肯定用来写字的用户会非常满意新款 iPad Pro。
通过下面这张动图演示,你可以直观地对比 Apple Pencil 在新旧两款 iPad Pro 上的表现:
(在慢动作视频下,两代 iPad Pro 的 Apple Pencil 延迟对比。)
10.5 英寸 iPad Pro 继承了上一代 9.7 英寸的 True Tone 显示功能,同时新款 12.9 英寸 iPad Pro 也新增了 True Tone。我刚用上这个新功能的时候其实有点困惑,它似乎跟 Night Shift 功能有些重复,一个是根据环境改变屏幕色温,一个是根据时间改变屏幕色温。虽然 Night Shift 的初衷是为了改善睡眠 2 ,但我更倾向于把它当作另一种夜间模式来使用,因为确实在比较暗的环境里,偏暖色调的屏幕看起来会比较舒服。因此对于我来说,根据时间来开启「夜间模式」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有可能晚上你在室内,开着比较亮的白色灯光,这个时候显示屏一片黄,你可能会觉得违和。但是因为我的其它苹果设备们(iPhone、MacBook、Apple Watch)并不具备 True Tone 功能,所以我只能在 iPad 上将两个选项都打开。跟 120Hz 刷新频率一样,我希望 True Tone 也能运用在我的所有设备上。
此外这两款最新 iPad Pro 均支持广色域、防油渍防指纹涂层、全层压显示屏、抗反射涂层等技术。这是迄今为止,苹果所有产品中最好的显示屏。
苹果在 WWDC 开幕演讲上介绍 10.5 英寸 iPad Pro 的时候说,这款 iPad 配备了全尺寸虚拟键盘和实体键盘(Smart Keyboard)。
我们先来看虚拟键盘。由于屏幕尺寸的增大,10.5 英寸 iPad Pro 的虚拟键盘尺寸也跟着变大。我开始时有种 10.5 英寸的虚拟键盘比 12.9 英寸虚拟键盘更好用的「错觉」,然后我仔细一对比,发现并不是错觉。10.5 英寸的键位间隙要更大,而且我们主要的输入区域——也就是英文字母区域比 12.9 英寸还要宽。
虚拟键盘对比另外 iOS 11 还给 10.5 英寸新增了 QuickType 功能,你可以通过向下拨动按键,来快速输入数字和标点符号。
虚拟键盘可以快速输入字母和标点
不过我始终认为虚拟键盘只能用来输入少量的文字,因为毕竟如果长时间输入的话,你的手掌需要一直处于悬空状态,腕关节会很快感觉到累。
然后我们再来看实体键盘 Smart Keyboard。10.5 英寸的实体键盘每个按键尺寸都比上一代增大了,边缘按键比如 Tab 键也变化比较明显,整体上更宽敞了。在这有限的空间内,10.5 英寸 iPad Pro 已经最大化了它的键盘尺寸。不过苹果说它是全尺寸键盘,这点让我很困惑,虽然说它的键盘尺寸是变大了,但是跟我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 比,还是感觉到相对有些拥挤。我甚至在最开始的时候经常按错左下角的 Control 键和右下角的方向键,因为它们跟真正的全尺寸键盘所处的位置不一样。
三款不同尺寸的 Smart Keyboard 对比
苹果所说的「全尺寸」,可能是指单个按键的面积。从这点来说,10.5 英寸 iPad Pro 的实体键盘确实已经很接近全尺寸了。
两款新 iPad Pro 均采用了 6 个核心的 A10X Fusion 芯片,CPU 处理速度比上一代提升了 30%,GPU 处理速度比上一代提升了 40%。这让我感到挺惊讶的,因为上一代 iPad Pro 的处理能力其实已经很强大了,从跑分数据上看,已经快赶上 12 英寸的 MacBook,而这一代 iPad Pro 的处理速度还能提升 30% 至 40%。
这意味着什么?对于开发者来说,这意味着吸引力。这部机器用它强大到似乎有些过剩的性能告诉开发者们,它能胜任高强度的工作,快来给它开发专业应用吧。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未来。我不需要担心它在接下来的至少两年内,性能不够用,只是这个未来的空,需要更多的专业应用来填。
新款 10.5 英寸 iPad Pro 不像上一代 9.7 英寸那么吝啬,终于将内存从 2GB 升级到了 4GB,12.9 英寸的内存则保持 4GB 不变。苹果的产品其实有个规律,就是每次当它升级内存时,那一代的产品都会活得比较久,我印象比较深的有 iPhone 5、iPhone 6s、iPad Air 2、12.9 英寸 iPad Pro 一代。你如果买了这些产品,意味着至少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它的性能都足够支撑接下来的系统大版本更新。
我最近问了身边几位正在使用上一代 12.9 英寸 iPad Pro 的朋友们,比如
和 ,我问他们有没有在进行什么操作时,感觉到 iPad Pro 的性能不够用,他们都告诉我:没有。
如果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来看这次的性能升级,你只需要知道,它的处理速度更快了,打开应用需要重新加载的次数减少了,同时续航还能保持 10 小时不变,这没有什么坏处。
关于两款新 iPad Pro 与旧款的其它参数对比,可以参考我们之前制作的 。
其实在这个时候对新款 iPad Pro 进行测评并不是很公平,因为从各个方面上看,这两台设备都是为了 iOS 11 准备的。此刻让它们跑在 iOS 10 上,其实是限制了它们的发挥。虽然我在第一时间将 iPad Pro 升级到了 iOS 11,但由于目前还处于开发者测试版,系统存在不少 bug,而且有些功能在接下来的几个测试版中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我只在这里简单聊一聊我对 iOS 11 的看法。
iOS 11 毫无疑问是一次非常棒的升级。从 iOS 9.3 到 iOS 10.3,iPad 用户几乎被冷落了整整一年。WWDC 开幕演讲那天晚上,我是激动着看完 iOS 11 for iPad 整个部分的。全新 Dock 栏,可以放进最多 15 个应用,硕大的屏幕空间终于能多利用一点了。分屏更加灵活,占 7 成屏幕空间的主窗口可以选择放在左边或者是右边。副窗口的激活方式虽然还不够理想,但至少更好用了,可以从 Dock 拖出或者从 Spotlight 搜索后拖出。 给我们的数据处理带来一种更符合直觉的操作方式。
文件应用(Files)我想另外说说,它不是我们一开始想象的那种文件管理器,它不是 Finder,它仍然处于 iOS 的沙盒机制当中。
Phil Schiller 在里面说,苹果一直在权衡两种用户的需求冲突,一种是 iPhone 最开始的主要用户,他们平时不怎么管理也不擅长管理桌面端的文件,并且也因此对文件管理系统产生厌倦。早期 iOS 没有这套系统,或者说被隐藏起来了,只以应用为核心来呈现给用户,简单易用。但是慢慢地,不少用户想在移动设备上处理更多、更复杂的事情,他们开始在移动设备上产生文档,他们需要跟桌面端、需要跟他人同步文件,他们会使用不同的网盘,于是 iOS 11 出现了 Files 应用。
Phil Schiller 说,普通的用户仍然可以不用理会这个应用,按照之前的操作习惯来使用 iOS。但是对于有需求的用户,Files 应用给了他们一个统一的管理入口,他们可以在这里建立一层一层的文件夹结构,也可以将文件从一个第三方网盘服务里发送到另一个本地应用中,并且没有打破沙盒机制,因为这个发送行为本身仍然需要用户自己来触发,你的拖放(Drag & Drop)行为本身就是一次确认,因此系统也不会弹出一个窗口来询问你是否允许。我觉得这个应用已经平衡了这两种用户的需求了,保持系统简洁的同时,也给重度用户带来方便。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 iOS 11 for iPad 的新功能,可以阅读:
10.5 英寸 iPad Pro 是各方面上更好的 9.7 英寸 iPad Pro。不过它没有改变小尺寸 iPad Pro 的定位,10.5 英寸仍然不能像 12.9 英寸那样显示两个完整的 iPad 应用,所以 10.5 英寸跟 12.9 英寸的选择实际上还是 9.7 英寸跟 12.9 英寸的选择。
如果你平时更依赖分屏操作,需要每个应用都显示更多的内容,那么你应该选择 12.9 英寸 iPad Pro,它能让你在多任务处理上更游刃有余。另外 12.9 英寸也有三栏显示的特殊排版,比如系统备忘录和邮件客户端,也能让你在操作过程中减少重复点击。
如果你更看中便携性,并且有在 iPad 上进行重度阅读的需求,那么你应该选择 10.5 英寸 iPad Pro。它跟上一代 9.7 英寸的重量差不多,并且在各个方面上都有提升,另外 120Hz 的屏幕刷新率能让你在阅读文字时,滚动页面显得更流畅。
对于我自己来说,大部分阅读需求我已经在 iPhone 7 上解决了,而且基本上都是在地铁上进行的。我之前使用过一台 9.7 英寸的 iPad Air 2,尺寸跟 9.7 英寸 iPad Pro 相同,我握着 Air 2 进行阅读时还是会觉得偏重,以至于有时候我在家里都宁愿直接用 iPhone 阅读,所以我还不如直接把屏幕尺寸推到极致,买更大的 12.9 英寸,让我在分屏时更舒适,因此我个人最后是选择了购买第二代的 12.9 英寸 iPad Pro。不过如果你有便携性等需求的话,10.5 英寸也是一个出色的选择。
最后我想说,关于 iPad 能否胜任生产力工具这个问题,有的人是一味地站队,有的人是出于个人偏好更喜欢使用触屏设备,也有的人是喜欢挑战,他们觉得 iPad 和 iOS 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并且充满生机的生态,他们想跟 iPad 一起成长。不管如何,从今年的 WWDC 里,我们都看到了苹果探索 iPad 未来的决心,并且也给了 iPad 用户们一剂强心针,因为我们知道, 正在发生。
你可以在 。
评论(${commentLength})
请勾选举报理由
${ item.text }
0" v-cloak>
${ related.released_at * 1000 | friendlyTime }
${related.summary}
${ related.likes_count }
根据国家网信办规定,互联网账号需要实名认证。验证手机号码再进行评论或撰写文章。
点击去验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padpro10.5参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