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陆漂移学说过程,以前的只有一个大陆,后来分裂成现在这样,那么什么时候大陆会再次合成一块呢去?

史上今日:日 魏格纳首次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设
日,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协会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讲演,首次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设。
1910年的一天,30岁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照例在凝视墙上悬挂着的一张世界地图,研究寒流、暖流、季风等气候变化趋势。突然间,他发现大西洋两岸南美洲巴西的一大块凸出的部分和非洲的喀麦隆海岸凹进去的部分,形状恰相吻合。他立即把墙上的世界地图取下来,平摊在桌面上,用剪刀沿着各大陆海岸剪下来,从四周往中间移动拼凑,居然能合拢成一块大大的陆地。于是他突发奇想:莫非在太古的时候,地球上的大陆本来就是连接在一起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大陆在海洋上漂移,慢慢裂开,而形成了现在的模样?
此后他广泛收集和总结了当时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方面的成果,并实地考察了大西洋两岸,发现南美洲和非洲的地质结构、古生物化石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进一步考察表明,这种情况也存在于亚洲和欧洲、大洋洲、南极洲之间。
经过了两年的研究,日,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协会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讲演,首次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设;四天后的晚上,他又在马尔堡科学协会做了《大陆的水平位移》的讲演,重申这一观点。
魏格纳坚持不懈,继续进行探险活动,搜集更多的证据,于1915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论述了他的大陆漂移说:地球的大陆最初是一个整块,大约距今3亿年前开始分裂,向东西南北移动,后来便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此书被迅速地翻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流传。
但是,传统的海陆固定学派的权威们,不断对他提出种种责难和攻击,对魏格纳的疯狂嘲笑和攻讦,在国际范围内此起彼伏。由于激烈坚持大陆漂移理论,他失去了德国大学的教职。无奈之下,他在1924年前往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并继续搜集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1930年秋天,魏格纳为了获得格陵兰向西漂移的证据,冒着强大冰雪风暴的袭击,在-65℃的严寒中,再次进行横跨格陵兰的探险,不幸于10月30日罹难,为探求科学真理、为大陆漂移理论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由于传统学派的围剿和魏格纳的牺牲,大陆漂移说此后日趋消沉。20世纪50年代,古地磁研究在英国盛极一时。分别由物理学家布莱克特以及地理物理学家朗科恩领导的两个研究小组通过精密的仪器,测定了一大批岩石的化石磁性,通过对北美、西欧古地磁极游动轨迹的分析,发现中生代以前大西洋并不存在,两岸大陆是拼合在一起的。至1960年,布莱克特等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古地磁资料证明,近5亿年来,大陆以不同的速度向南向北移动了颇大的距离,并转动了较大的角度。据计算,大陆移到的速度可达每年约数厘米。1962年,朗科恩还编辑出版了一部题为《大陆漂移》的论文集,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剑桥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布拉德也成功的完成了大西洋的两缘大陆轮廓的电子计算机拼花,为验证大陆漂移说提供了形象的证据。这些证据都证明了魏格纳并没有错,而正是那些反对他的人错了。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孔祥宇
[责任编辑: 张端颖]
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设,大西洋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29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大陆漂移学说-论文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大陆漂移学说-论文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9|
上传日期: 16:00:0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大陆漂移学说-论文
关注微信公众号阿尔弗雷德·魏格纳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日生于柏林,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让世界重新认识世界的人
魏格纳32岁在不经意间发现了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的轮廓如此之契合。之后他通过不断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收集各类资料,发表论文,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新学说提出以后,魏格纳受到老一代科学家的强烈反对。为证明学说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他四赴格陵兰岛,实地考察,并不幸遇难。在他逝世三十年以后,大陆漂移说最终被承认正确性,被人们所接受。
病床上的大陆漂移
1910年,魏格纳看到墙上世界地图,注意到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和北南美洲东海岸轮廓有极大对应性。他设想:这两块大陆早就是一个整体,后来因破裂、漂移而分开。经过研究,1912年他在德国地质学会上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四赴格陵兰,为理论献身冰雪
1907年,魏格纳去格陵兰岛探险。1912年,他提出大陆漂移说。之后为研究他第二次去格陵兰。老一代科学家不承认这一新学说。为了研究,他又两次去格陵兰。1930年,魏格纳在第四次考察格陵兰时遇到暴风雪袭击,倒在雪原上。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人物生平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Alfred Lothar Wegener,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其他汉语译名主要有“艾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尔弗里德·威格纳”、“阿鲁夫雷多·魏格纳”和&艾尔弗雷德·韦格纳&,简称“魏格纳”,德国地质学家、家,创立者。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魏格纳起初研究及气象学,喜爱冒险,曾乘坐热气球参加耐空比赛,并曾经以52小时的成绩打破当时最长的耐空纪录(35小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参军并两度负伤。他留意到非洲大陆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海岸线很相似,因此推测大陆原本是相连的,1915年出版《大陆与大洋的起源》一书。
曾三次前往格陵兰进行极地上层大气及冰河学的研究及探险活动,并曾在北纬77度的冰上连续渡过两个冬天。1930年11月,在一次前往格陵兰的探险中死亡,享年50岁。后人为纪念他,月球及火星上有以他命名的陨石坑,29227也是以他为名的。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人物经历
出生于柏林,毕业于柏林洪堡大学,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年在林登堡航空气象台工作
年参加丹麦探险队
年参加科赫-格林贝格探险队,去格陵兰考察
1919年任汉堡海洋气象台理论气象学部主任兼汉堡大学教授
1924年任格拉茨大学教授
1929年率探险队第三次去格陵兰考察,并在该岛三千米高地上建立了考察站
1930年11月在归途中于格陵兰遇难身亡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和古气象学。
1912年提出关于地壳运动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说——“大陆漂移说”。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海岸轮郭非常相似等资料,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是漂浮于硅镁层之上的,并设想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石炭纪以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盘古大陆),在它的周围是辽阔的海洋。后来,特别是在中生代末期,盘古大陆在天体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破裂成若干块,在硅镁层上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今日世界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但这一假说却难以解释某些大问题,如大陆移动的原动力、深源地震、造山构造等。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理论
魏格纳以倡导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做错误抛弃或是被当做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做信条来接受。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是由于地球自转的分力使原始大陆分裂、漂移,才形成如今的海陆分布情况的?
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他首先追踪了大西
日,魏格纳与爱斯基摩人向导罗姆斯·威廉
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的大陆漂移说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他说,如果两片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两片破报纸是由完整的一张撕开得来的。除了大西洋两岸的证据,魏格纳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亚等大陆之间,也发现有地层构造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都限于中生代之前即2.5亿年以前的地层和构造。看来,报纸的版面规模巨大。
沉浸在喜悦中的魏格纳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学家就已发现,在目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例如,中龙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远古时期的陆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纪到二叠纪形成的地层中找到,也出现在南非的石炭纪、二叠纪的同类地层中。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它大陆上,都未曾找到过这种动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龙,是如何游过由咸水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种园庭蜗牛,既发现于德国和英国等地,也分布于大西洋对岸的北美洲。蜗牛素以步履缓慢著称,居然有本事跨过大西洋的千重波澜,从一岸传播到另一岸?当时没有人类发明的飞机和舰艇,甚至连鸟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蜗牛是怎么过去的?
再来看一看植物化石——,这是一种古代的蕨类植物,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层中,即现代版图中比较靠南方的大陆上。植物没有腿,也不会游泳,如何漂洋过海的?
为解释这些现象,魏格纳之前的古生物学家曾提出“陆桥说”,他们设想在这些大陆之间的大洋中,一度有狭长的陆地或一系列岛屿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植物与动物通过陆桥远涉千万里,到达另外的大陆;后来这些陆桥沉没消失了,各大陆被大洋完全分隔开来。这种观点被称为“固定论”,即大陆与海洋是固定不动的。而魏格纳的解释则是“活动论”的,各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并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曾有什么陆桥相连,而是由于这些大陆本来就是直接连在一起的,到后来才分裂漂移,各奔东西。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与火成论与水成论的争论、渐变论与灾变论的争论一道,被人们称为地质学三大论战。作为活动论的先驱,魏格纳一开始几乎是孤军奋战。
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纳的想法。距今约3亿年前后的晚古生代,在、、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曾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有的地区还可以从冰川的擦痕判断出古冰川的流动方向。从冰川遗迹分布的规模与特征判断,当时的冰川类型是在极地附近产生的大陆冰川。
而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古冰川遗迹残留在大陆边缘地区,冰川的运动方向是从海岸指向内陆,显然冰川是不会登陆向高处运动的,这说明这些大陆上的古冰川不是源于本地。面对这种古冰川的分布及流向特征,过去的地质学家一筹莫展。然而正是这些特征,却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魏格纳看来,上述出现古冰川的大陆在当时曾是连接在一起的,整个大陆位于南极附近。冰川中心处于非洲南部,古大陆冰川由中心向四方呈放射状流动,这就很合理地解释了古冰川的分布与流动特征。我们现在看到的冰川向陆地内部运动的表象,其实是因为原来巨大的大陆分裂开来,原来的内陆变成了沿海的缘故。
除古冰川遗迹外,蒸发盐、珊瑚礁等古气候标志,也可用来推断它们形成时的古纬度。古纬度与现在大陆的位置是冲突的,这也说明以前的大陆不在今天所处的地方。
证据似乎已经很充分了。在严谨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魏格纳的代表作《海陆的起源》于1915年问世了。在这本书里,魏格纳阐述了古代大陆原来是联合在一起、而后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分开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的观点。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含硅铝质的岩石如玄武岩组成,它们像一座座块状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含硅镁质的岩石如花岗岩之上(洋底就是由硅镁质组成的),并在其上发生漂移。在二叠纪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陆地,他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风平浪静的二叠纪过后,风起云涌的中生代开始了,泛大陆首先一分为二,形成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并逐步分裂成几块小一点的陆地,四散漂移,有的陆地又重新拼合,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海陆格局。
震撼科学界
魏格纳这一“石破天惊”的观点立刻震撼了当时的科学界,招致的攻击远远大于支持。一方面这个假说涉及的问题太宏大了,如若成立,整个地球科学的理论就要重写。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假说的每个环节都要经得起检验;另一方面,魏格纳在大学中获得的是天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气象,他并非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或古生物学家。在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看法,人们对其假说的科学性难免会产生怀疑。
魏格纳理论最主要的弱点是:巨大的大陆是在什么上漂移的?驱动大陆漂移的力量来自何方?魏格纳认为硅铝质的大陆漂浮在地球的硅镁层上,即固体在固体上漂浮、移动。对于推动大陆的力量,魏格纳猜测是海洋中的潮汐,拍打大陆的岸边,引起微小的运动,日积月累使巨大的陆地漂到远方;还有可能是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算,利用大陆的体积、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再根据硅铝质岩石与硅镁质岩石摩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1912年-1913年冬天在格陵兰岛
大陆漂移学说以轰动效应问世,却很快在嘲笑中销声匿迹。虽然魏格纳找到的证据很多,但是如果别人找出一个反对这个科学理论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不足,这个学说只能叫做假说,而不是真正的理论。当人们解释中龙、舌羊齿等古生物的分布时,依然用陆桥说来搪塞,虽然陆桥说显得很荒唐,但是当时人们认为,还有一种理论更加荒唐,那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逝世情况
只有魏格纳还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诗篇。1930年魏格纳第三次
柏林市中心的魏格纳纪念牌
深入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他的遗体在第二年夏天才被发现。
他离去的早了一点儿,因为德国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刚刚从大西洋回国,带来了一个消息,在大西洋中间存在一条很长的洋中脊,那里有巨大的裂谷。凭着魏格纳广博的学识,他将有可能找到解决大陆漂移动力问题的方案,洋底的移动会提供大陆漂移的线索。可惜他与这个消息永远地隔绝了。
同许多超越时代的科学家一样,他又出生得早了一点,未能等到他的学说被世人接受的一天。也许,只有人迹罕至的冰雪大陆,才能理解魏格纳生前的孤独吧。魏格纳的灵魂被冰封在格陵兰的积雪中,大陆漂移学说则被尘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问津。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维基百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以前大陆是不是连在一起_百度知道
以前大陆是不是连在一起
回答:以前地球是一片海,经过长时间之后海水蒸发,变成为七大洲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过去是连在一起的。大陆漂移学假说: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他说,如果两片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两片破报纸是由完整的一张撕开得来的。除了大西洋两岸的证据,魏格纳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亚等大陆之间,也发现有地层构造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都限于中生代之前即2.5亿年以前的地层和构造。沉浸在喜悦中的魏格纳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学家就已发现,在目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例如,中龙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远古时期的陆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纪到二叠纪形成的地层中找到,也出现在南非的石炭纪、二叠纪的同类地层中。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它大陆上,都未曾找到过这种动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龙,是如何游过由咸水组成的大西洋的?更有趣的是,有一种园庭蜗牛,既发现于德国和英国等地,也分布于大西洋对岸的北美洲。蜗牛素以步履缓慢著称,居然有本事跨过大西洋的千重波澜,从一岸传播到另一岸?当时没有人类发明的飞机和舰艇,甚至连鸟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蜗牛是怎么过去的?再来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齿,这是一种古代的蕨类植物,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层中,即现代版图中比较靠南方的大陆上。植物没有腿,也不会游泳,如何漂洋过海的?为解释这些现象,魏格纳之前的古生物学家曾提出“陆桥说”,他们设想在这些大陆之间的大洋中,一度有狭长的陆地或一系列岛屿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植物与动物通过陆桥远涉千万里,到达另外的大陆;后来这些陆桥沉没消失了,各大陆被大洋完全分隔开来。这种观点被称为“固定论”,即大陆与海洋是固定不动的。而魏格纳的解释则是“活动论”的,各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并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曾有什么陆桥相连,而是由于这些大陆本来就是直接连在一起的,到后来才分裂漂移,各奔东西。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纳的想法。距今约3亿年前后的晚古生代,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曾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有的地区还可以从冰川的擦痕判断出古冰川的流动方向。从冰川遗迹分布的规模与特征判断,当时的冰川类型是在极地附近产生的大陆冰川。而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古冰川遗迹残留在大陆边缘地区,冰川的运动方向是从海岸指向内陆,显然冰川是不会登陆向高处运动的,这说明这些大陆上的古冰川不是源于本地。在魏格纳看来,上述出现古冰川的大陆在当时曾是连接在一起的,整个大陆位于南极附近。冰川中心处于非洲南部,古大陆冰川由中心向四方呈放射状流动,这就很合理地解释了古冰川的分布与流动特征。我们现在看到的冰川向陆地内部运动的表象,其实是因为原来巨大的大陆分裂开来,原来的内陆变成了沿海的缘故。魏格纳这一“石破天惊”的观点立刻震撼了当时的科学界,招致的攻击远远大于支持。一方面这个假说涉及的问题太宏大了,如若成立,整个地球科学的理论就要重写。另一方面,魏格纳在大学中获得的是天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气象,他并非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或古生物学家。在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看法,人们对其假说的科学性难免会产生怀疑。魏格纳理论最主要的弱点是:巨大的大陆是在什么上漂移的?驱动大陆漂移的力量来自何方?魏格纳认为硅铝质的大陆漂浮在地球的硅镁层上,即固体在固体上漂浮、移动。对于推动大陆的力量,魏格纳猜测是海洋中的潮汐,拍打大陆的岸边,引起微小的运动,日积月累使巨大的陆地漂到远方;还有可能是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算,利用大陆的体积、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再根据硅铝质岩石与硅镁质岩石摩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大陆漂移学说以轰动效应问世,却很快在嘲笑中销声匿迹。虽然魏格纳找到的证据很多,但是如果别人找出一个反对这个科学理论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不足,这个学说只能叫做假说,而不是真正的理论。1930年魏格纳第三次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他的遗体在第二年夏天才被发现。他离去的早了一点儿,因为德国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刚刚从大西洋回国,带来了一个消息,在大西洋中间存在一条很长的洋中脊,那里有巨大的裂谷。凭着魏格纳广博的学识,他将有可能找到解决大陆漂移动力问题的方案,洋底的移动会提供大陆漂移的线索。可惜他与这个消息永远地隔绝了。
采纳率:55%
以前地球就一块大陆.经过地壳变迁形成了现在的大陆版块,其实大陆版块一直都在运动,再经过多少时间又会变一个样子
不是,以前有一个很大的大陆,七大洲都在一块,后来分成两个,再后来又分成了七个
在几十亿年前,大陆是连在一起,后来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发生作用力,逐渐变成现在七个大洲.当你看地球仪时你会发现非洲与南美洲好像可以拼成一块,没错它们在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原来连一块,后来因为板块漂移,和地壳运动,大陆逐渐分开(也有学者认为是彗星撞地球所产生的)。主要表现在非洲和南美洲,海牛和鸵鸟所在位置保持一致。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大陆漂移学说
我的图书馆
大陆漂移学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分裂,形成现今的地理格局。
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Abraham Ortelius)在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在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这个大胆的学说一直被学界忽视,直至1960年代出现,令大陆飘移说得以发展,后来更阐述为。
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只有一块“”或称的庞大陆地,被称为“”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形成现在的和的基本地貌。
值得一提的是大陆飘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有些不同,前者假设推动力是,后者假想推动力是由于出现对流,拖动板块。
史奈德绘图的三大洲原貌假想图
奥特利乌斯(1596年),(),,(Antonio Snider-Pellegrini,)与其他地理学家都曾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海岸线有惊人的吻合,看似最初是并合起来。
奥特利乌斯在他的地理百科全书中提及是“因与而从及分裂开去”及“如果有人拿出,然后仔细观测三的,就会发现(大陆)分裂的痕迹”。
来自南非的地质学家(Alexander du Toit)和英国的(Arthur Holmes)都支持的假说。可惜到了五十年代,大陆飘移学说仍然得不到普遍接受。在六十年代前,终于出现转机。(Robert S. Dietz),(Bruce Heezen),以及(Harry Hess)得出一份地质研究报告,这就是,得出实在的地质证据,解释了三大洲为何分裂,令大陆漂移学说更具说服力。
首先,假设地球内部是质,而地表则是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大陆因为潮汐的推动而移动分离。
构造方面的证据:是东北-西南走向,临至大西洋西岸就中断,而地质研究证明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与苏格兰、爱尔兰的山脉是与阿巴拉契亚山脉同源。另外,有证据证明南非的开普山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山是同出一彻。可见曾有段时间,美洲、非洲和欧洲是相连。
大陆边缘的吻合:将两岸的和拼在一起时,两岸的大陆边缘能十分吻合且完美的贴合。且经由两岸岩层的研究,发现在非洲某处海岸的岩层,恰与拼合后的南美洲海岸的岩层相同,再度印证两块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跨越五大洲的样式。
古生物方面的证据:活在约2亿年前的是一种住在陆上淡水沼泽的,无法越过大洋。地质学家在大西洋两侧的南美洲与发现了中龙化石,即可证明南美洲与非洲过去是相连的。另外,二至三亿年前的植物,因种子很大无法藉风力飘洋过海,但此种化石却出现在非洲、、、南美洲及,由此可见,过去这些大陆是彼此连接在一起的。
的证据:在印度南部有冰川作用的痕迹,而印度南部远离喜马拉雅山,北部的冰川不可能在溶化前来到南部,何况印度南部是低纬度地区,年温度高,不可能出现冰川。证明印度曾经是中高纬度地区。另外,地理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丰富的煤矿,是由远古植物遗骸变化而成,若南极洲一直都在南极圈内,严寒的天气根本不容许南极洲有茂密的森林,休说丰富的煤矿。从而反证南极洲曾在低纬度地区。
古的证据:把非洲、南美洲、澳洲、印度和南极洲各大陆连接在一超时,各大陆测得的古生代磁极边缘轨迹大致重合在一起,证明它们在古生代期间确实属于同一大陆地块。
*学说假设大陆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的,而硅铝层(花岗岩质)就在硅镁层(玄武岩质)上运动,其摩擦力之大,难以想象。
在魏格纳提出理论后,有人计算出潮汐的推动力很小,要强好几倍才有可能推动陆地。
花岗岩的熔点比玄武岩低,既然如此,为何玄武岩呈融熔状,而花岗岩则呈固态。
此学说在魏格纳因实地考察中丧生后沉寂一时,到了六十年代,中的地质报告证明了大西洋正在扩张,而三大洲就渐渐分离,令学界重新研究大陆漂移学说,后来更有人提出,板块构造学说亦是现今地理学根基。
1个隐藏分类:
[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陆漂移学说是真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