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钥匙管家服务金服A轮2000万,是吗

管家金服有风投吗_百度知道
管家金服有风投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A轮2000万风投战略入股,在行业内属于比较厉害的
采纳率:10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那些个血汗公司,你还敢去吗?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那些个血汗公司,你还敢去吗?》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那些个血汗公司,你还敢去吗?》 精选一我刚毕业那会儿,还是个愣头青,不了解社会对刚踏进这个领域的年轻人的残酷。那个时候找公司,纯粹是冲着工作经验去的,领导看你不怎么在乎薪水,心想好嘞,遇到个菜鸟。于是,自然是找着一家暗黑界公司,即俗称的血汗公司。血汗公司,顾名思义,就是要你无怨无悔、流血流汗地为公司贡献着你的光和热。在这种公司里,员工的工作任务尽可能繁重,工作压力尽可能最大,工作时间尽可能最长,在这同时,薪水报酬尽可能最低。我的第一家公司,这几项全占了,名副其实的血汗公司。那是一家刚刚起步的创业公司,做电子商务,针对欧美市场,专卖中国特色的旗袍和工艺品。因为就在大学的旁边,刚开始进去做的都是些心潮澎湃,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大学生。那个时候,老板喜欢搞个人崇拜,喜欢谈心洗脑,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姑娘们好好干,等到将来公司上市了,我给你们股份,给你们!不久,马脚就露出来了。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最老的员工都做不了半年。有些人脸都没认熟,就迅速消失在你的视线外了。因为要和欧美的客户线上联系,每天加班到晚上 10 点,还一点没加班费。那个时候记得特别清楚,一个月 2000 大洋。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老板看你的眼神是如此洋洋得意,仿佛给你的不,而是金子,我们能得到得占了他多大的光啊!我最终看清了,这些个小老板,都不属于真诚良善之辈,基本都是把员工,下属,的骨头嚼烂,吃干,抹净,踩着人头上位且毫无愧疚心的角色。而把自己的理想和职业规划寄在这种人,这样的公司上,是有多么地天真幼稚,多么地不切实际!这样的错误,很多刚毕业的朋友们都特别容易犯。其实说穿了,你如果想当这个行业的领头人,多点经验和人脉,这是个很好的想法,但并不表示你得吊在这个公司里,就认准了它了,一定非去这家公司不可。我曾听一个给我很多人生建议的前辈说过这样的话:你可以热爱你的工作,但不要热爱你的公司,不要全盘相信你老板给你灌输的东西,更不要崇拜仰望你的老板,把自己的理想同他的公司紧密相连。听上去毫无忠诚可言。不错,对公司不忠诚,但是你对自己忠诚。你所要做的,是在公司里不断培养你个人的技术、能力,扩展自己的人脉。并且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去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对公司残忍?你错了,恰恰相反,公司在自认为适当的时候,会一脚把自己的员工踢开。可能是它认为你的价值同你的位置不符,也可能它想缩减预算,使效益最大化,或者仅仅是公司认为你的年龄太大,想招收更新鲜更便宜的血液了……那个时候,你向谁哭诉去?离了那个位置,还有人愿意倾听你的抱怨吗?真要说残忍,来点料吧。实际情况是:公司做大,跟你一丁点关系都没有;你拼死拼活地干,结局很可能并不是领导的赏识和加薪。你的同事威风八面,好吧,同你有什么关系?站在企业的高度,如果它认为这个员工不能为它带来实际利益,那么就是毫无价值的;反之,站在你自己的角度,如果这个公司、这里的同事,不能为你带来价值,那么他们外表再光鲜,吹嘘的前途再美好,情怀再高尚,他们也是屁点用都没有。公司、企业,是最现实的地方。公司有千万家,而你,只有一个。我觉得,大家的理想需要怎么样才能实现?不是通过其他的途径,而是通过,自我成长,让自己的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能接触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并一步步走向强大。等你自己足够牛 B 了,你的愿望就实现了。这让我想到,企业,特别是那些个血汗公司,他们利用员工,就像某些渣男哄骗小女孩的手段一样。给你点甜头,每天在你耳边吹嘘:哥很牛掰,哥有手段,等哥有钱了,一定会给你买最新潮的包包,带你去吃最好吃的牛排,去全世界玩最刺激的游戏!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小女孩把自己的梦想同渣男的许诺挂上了钩,直到,有一天,她幡然醒悟,这一切其实是一场空。别人的许诺怎可轻易相信?特别是这种习惯了的人!能相信的,只有自己的力量。你得有这种自信:等老娘我有钱了,我自己给自己买最漂亮的包包,吃最昂贵的牛排,看最棒的电影,去全世界找最帅的帅哥去!钱,虽然赚得辛苦,但通过你的努力赚来的钱才会让人踏实,给你满足感。请相信,钱一定要自己赚,钱包一定要自己管,钱途一定要凭自己的本事,靠别人或者公司给你的,分分钟会成为竹篮打水一场空。那些个血汗公司,那些个画大饼的公司,那些个假大空的公司,请你千万慎重考虑!《那些个血汗公司,你还敢去吗?》 精选二我觉得我很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在某个银行的支行、分行、总行都呆了较长的时间,后来离职了):一、首先,你看到的银行,和实际银行里每一个人感受的银行是完全不同的。银行我觉得就像军队一样,你作为一个工兵、团长、军长,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在通信部队、在炮兵部队、在潜艇部队、在核弹部队、在指挥部的工作体验也不同。因此,其实每个人的回答,都好像小马过河中的松鼠、小马、老牛一样,因为自身身材的大小,对河本身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我这个答案,会尽可能从各个方面给予你一些信息和借鉴,包含了各个角度。二、银行分为前台、中台、和后台,前台负责营销、中台负责产品研发、后台负责IT和运营,我这里的前中后台是站在银行整体的层面来看待的,如果你只是一个支行,那么你们所有的职务基本是前台和后台,如果是分行,那么职务会包含前中后台,中台会比较弱,如果是总行,那么前中后台都有,但是中后台会更强一些。三、怎么更加深入的理解前中后台呢?我给你一个比喻,前台就是一线冲锋陷阵的士兵,中台就是设计研发制造枪支弹药的军火工程师,后台就是负责通信、后勤、运输等的其他整个基础底层的内容。前台要冲锋陷阵,那么一定要去做营销,这种营销,可能是喝酒吃饭拉关系,也可能是介绍业务获得客户青睐,也可能是通过各种创新能力提供综合方案获得客户的认可,四、当然,对于新人,更多的是在支行柜台办理业务同时卖。前台销售,压力大而且细碎,但是业绩做好了,就很有可能快速提拔。这里的前台不包含“柜员”,柜员的定位是后台,换句话说,就是最基础的工作,虽然可能有销售任务,但那是摊派的指标,不是你的主要工作,你的工作就是当和尚撞钟,把业务做好,每天花枝招展精神抖擞的招呼好客户的存款和取款,这么来看,支行柜员,其实属于最为基础的岗位。如果在这个岗位不能尽快转岗,那么。。。基本上,你未来对这个银行的印象不会太好。(不特指招行,任何银行都一样,更。。。你懂的)五、如果小伙子或者小女孩比较灵光,不知什么原因,支行行长将你调去做,即向个人客户卖、、,那么,你才是真正接触到前台工作,柜员服务的客户中,比较高端的客户,会被介绍给理财经理,理财经理专门提供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接触到很多业务指标(虽然你在柜员阶段也有指标,但那指标更多是总体指标太重,摊派给你的),这些指标都是需要你直接负责的,于是,你的工作就会变成,上班,开晨会领任务,拿起电话,拨打:“张大妈,我们现在又有一个新的,年华很高,7号起息(即产生收益的意思),您看要不要考虑一下?”——这个过程是艰苦的,也是对你收入有直接影响的,如果你到了这个岗位,正常完成任务,收入应该比柜员多一大截。六、如果小女孩或者小伙子比较灵光,如果刚好有人士变动,有一个会计柜员走了,你就有可能到对公会计柜台,什么叫对公?对老公吗?不是,是对公司服务的意思,对应的,对个人服务的叫做零售业务。如果你到了对公会计柜台,那么你还是柜员,但是你服务的对象就变成公司了,来办事的人都是公司的财务或者出纳,比如公司转账、公司开立、公司其他金融业务例如开票、贷款等等,都需要经你的手操作。这样以来,你直观的感到,办理业务的人少了,但是业务更复杂了,而且恭喜你,你开始从对个人服务转化为对公司服务了。到了这个岗位,收入有可能比柜员(零售)多一些,但多不了多少,这个岗位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接触公司业务。但是,你的加班会明显增多,因为,公司业务很多都需要加班去做,具体原因我会在后面提到。七、如果你做了“五”,那么你的技能树就走向了“零售专精”,于是你再做对个人的业务或者岗位时,经验值上升较快,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支行),有可能继续做专业升为理财经理主管,也可以转向个贷(零售)客户经理,就是买楼买车做生意的,这个指标完成了的话,比理财经理收入更高。也是支行的香饽饽。八、如果你做了“六”,那么你的技能树就走向了“对公专精”,于是你对公司金融需求就会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未来可以转岗至客户经理(对公),这样你就可以服务公司客户,到了这个时候,你可能开始认识XX汽车销售公司财务总监、XXX钢铁集团财务主管、XXX销售有限公司老板等等,你服务的对象和认识的人,开始有比较大的拓展,你也开始抽烟喝酒泡饭局,送礼招待谈方案等等,而且压力会比较大,如果你维护的客户比较大,相关业季较好的话,那么你的收入业务比较高。这也是支行的香饽饽。九、如果你七、和八做的很不错,如果有机会,你会晋升至主管副行长,如果是七,你会成为主管零售的副行长,如果是八,你会成为主管对公的副行长,收入会提升一大截,而且未来发展的基础基本比较牢固了。十、如果你九做的比较好,未来“有那么一点机会或者几乎没有机会”做成支行行长,因为支行行长已经是银行里面比较高的职位,没有30、40岁,没有非常优秀的业绩和人脉、能力,根本不用考虑。支行行长收入高、权力大(仅限支行)、资源多,可以接触各种产业和社会关系,因此,真的是香饽饽中的战斗机,对于很多人来说,做了支行行长,基本也就算银行领域一个阶段圆满了。以上内容我说的容易,但每个阶段,至少都需要1-10年的时间,说过不去的坎,那说不定你想尽办法都过不去,举个例子,毕业大学生22岁,让你当5年柜员,7年会计柜员,你就34岁了,接下来,你可能也只能做会计柜员或者主管了,其他行业也做不来了。毕业研究生25岁,让你做2年柜员,5年理财经理,你也32岁了,可能你也只能理财了,或者跳槽去别的了。这就是银行的可怕之处(不特指招行,所有银行都一样,银行同质化很严重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银行的长短处:长处:社会会对你有一定的认同度,认为你是可以信赖的,虽然你没有多少钱,但有些适龄姑娘小伙会觉得你还是有比较可靠的工作的,对你的婚恋生涯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当然到买房卖车真刀真枪的时候。。。。你懂的,那就看你的岗位、业务、老爸等等实力了),银行的训练会最快的洗刷掉你的天真、浮躁、学生气,你会变得更像社会人、职业人,银行的压力很大,会让你早早知道,什么是企业,银行的规矩规章也很多,在职教育也算全面,会让你早早知道,准化一。很多人在这个阶段第一次化妆、营销、扫楼、拍马屁、请客招待、接送客户领导、学驾照、甚至穿西装打领带等等。 短处:枯燥的工作会把很多人压垮,压力山大任务总累觉不爱,升迁转岗无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等。支行干的好,支行干的不好,都会作出的考虑是:分行怎么样?有空的话我会讲一讲分行、总行,如果大家希望了解的话。第二部分:分行一、在支行时候,分行是非常专业的存在,除了支行开营销方面的会议之外,分行也会开各种产品和业务的培训会,支行各个条线的人员也都可能会参加,分行相关的产品经理和业务专家(注意:不是客户经理和理财经理)会进行培训,在培训的时候,你会看到分行的工作场所、工作人员、会议室、餐厅等等,当然,很多新人经历这些可能是在入职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会直观的感觉到,分行和支行是不一样的。怎么形容这样的不一样呢?就好像一个普通战士进到军部指挥所的时候,里面电报声、打字声响成一片,大家都在繁忙而专业的处理各方面的事情,但是听不到前线的炮火。二、时间越来越久,你会觉得分行越来越专业和权威,规章制度来自分行传导、业务指标以及解释来自分行传导、工作方法营销技巧来自分行传导、产品知识来自于分行传导、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检查来自分行传导。。。。,这样看来,分行都是个顶个的professional存在呀!什么时候才能去分行工作呢?三、当你告诉同事你的想法时候,特别是你在支行营销条线,那么,有些资深的同事会嗤之以鼻:“分行?就那点收入?就那样的工作状态,有什么可去的?要进步快,还是要在支行!”然后拂袖而去深藏功名。四、同学们,你可否注意到,这个问题下面,甚至所有统工作问题下面回答的负面答案,包含其他社交媒体(包括匿名社交媒体)的负面答案,都是支行居多,分行很少很少,总行几乎没有,为什么呢?在这其中,柜员、理财经理回答更多,对公零售信贷客户经理回答较少、支行副行长行长根本就没有回答,这是有原因的,换句话说,谁对战争抱怨最多?是一线的士兵,而且是普通士兵,特种兵(客户经理)就抱怨的少一些,兵工厂、运输兵、信息兵、工程兵可能就抱怨的少一些。五、如果你有幸到分行工作,你会真正接触到银行的五脏六腑,而不仅仅是双手双脚。总体来说,分行包含这些结构:对公业务部门(公司银行)、零售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同业业务/金融市场/等部门(有的银行也归为公司银行业务)、会计运营部门(有的银行归为公司银行业务)、财务部门、人事部门、信息技术部门等。下面我逐一说一下相关的结构和功能。六、对公业务部门(公司银行):如果你在支行做过对公客户经理,那么这个部门或这个事业部(你可以理解为所有对公业务部门在分行的聚合)就是你的顶头上司,业绩指标是这个大部门给你下、考核是他们给你考核、产品知识是他们给你培训、各种杂七杂八的调研业务审核和督导都是他们负责。在这个大的部门或者事业部下面,有可能会分为:公司银行部、国际业务部、现金管理/电子银行/交易银行(各个银行叫法不一样)/、国际业务、(有些银行不在公司银行条线管理)、小企业金融部/等等。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如果展开,就需要讲银行业务都讲一遍,甚至科技金融、系统、互联网、客群管理都需要涉及,估计要写四五十篇文章都可以,我以后专门开一个来进行吧。简单来说,公司金融就是负责管理支行如何营销公司客户,营销其存款、贷款、以及其他例如开、、贸易等等各种业务的部门。同时,公司客户的存款要达到多大目标,谁的贷款最终可以发放多少,都需要这个部门的最终决定。七、你需要注意到的是,我上面说公司银行部门(分行)负责“管理”营销,而不用每个客户都直接营销,虽然可能会参与协同营销,换句话说,分行是“管理”和“支援”你的业务,并且在你搞不定的时候进行协助、在你不懂的时候进行教育。我总是喜欢拿军队比喻银行,如果说你攻击的对象是坦克汽车(大个目标)是类似对公业务的话,那么分行公司银行管理部门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决定你的任务是:搞定X辆坦克、Y辆远程加农炮、外加Z辆吉普车,在这个过程中你要用到相关的金融产品:例如反坦克火箭、呼叫空中打击、手榴弹、地等等。这些武器(产品)由分行告诉你有哪些、可以用多少、怎么样用。如果你面对客户的时候,还是不知道怎么用,那么,(在客户非常重要的情况下),分行的同事也会和你一起向客户讲解产品的用法。因此,结论是:分行专业度高、管理工作多、传导培训工作多——但是——但是——没有直接营销任务和营销压力。 对于很多拥有学历较高的同学来说,会发现分行工作更加适合,为什么?因为喝酒请客打电话拍马屁,的确有可能不是你的强项。所以有些同学从支行到分行,感觉如鱼得水,也是这个道理。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支行没有前途,且听后面分解。八、分行的零售银行部,和上面讲到的公司银行部类似,只是更多涉及到个人存款、个人贷款()、、客群管理、网上企业银行、、电话银行等等业务,这里我就不特别展开了,你可以将上面对坦克作战的模式换成对敌方单兵作战进行比较即可。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公司银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包含信用卡)在银行中的区别,公司银行更像是打猎,我三个月打下一头大象,搞定一个公司,公司贷款3个亿,存款也有2个亿,那么收入相当可观。零售银行更像是耕田,我每天都播种浇水施肥,每个人存款20万,每个月发展100个人,其中10%做100万左右的贷款。。。类似这样的耕田业务。因此零售银行更加细碎,更加看日常的付出,公司银行更看关系、营销、机会等等。公司银行更像狙击的特种兵,零售银行更像是埋地雷的工兵,公司银行更灵活多变,零售银行更标准划一。注意:支行苦逼的柜员,属于零售条线,也归零售银行部管理(有些银行也会归到运营管理部管理)。九、在分行公司银行部或者零售银行部(包含其下属、附属、相关部门)工作几年,那么你会迅速对银行金融产品有深刻的理解,这个理解和你做营销的时候会有所不同,但是有些朋友的理解能力一般,只是按部就班的话,至少你对你负责的内容会有深刻的理解。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你的职业生涯可能会进入更加多彩的分水岭。十、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包含风险管理(有银行叫)和授批,具体来说,就是对企业进行归类、,确定发放贷款的金额和条件,这里面有负责整体政策的、也有负责审核企业资质的、也有数据统计的、也有系统管理的。但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审贷官,这些同事,将支行客户经理提交的客户资料反复研看,对客户申请的贷款理由反复论证,核定是否要给予客户贷款,给多少,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发放。银行最重要的就是判断风险,确保贷款正常回收,本金利息落袋为安,因此,风险管理部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银行的核心技术部门。——但是,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只要对行业理解深刻,审贷没有那么难,如果说真有那么那么高的技术含量,那岂不是。。。要拿非常高的薪水?但实际上,审贷官的薪水在分行岗位中算是比较高的,但也没有高到离谱。从这里各位看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银行,最核心的业务岗位,也都是非常体系化的,你只需要照章办事,加上自身的经验和理解,一般都错不了(或者说错了也不是你的责任),换句话说,地球离了你,照样转的欢。十一、说到这里,我插一句,也算是回答有位朋友的提问:有人问,银行将你塑形了,以后可变性降低,别的什么都做不了了! 但说实在的,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的,你在百度工作,之后就一定可以自主创业或者跳槽跳到好的单位成功?你在华为做研发,就感觉某天脱离体系可以自己做手机?你在学校做教授,之后就一定可以脱离体系自己建一个研究所或者公司?其实大的公司都是一样的,都是体系化的,唯一各位同学感觉到有问题的是,作为有学历、有想法的有志青年,在分行、支行搭进去5-10年时间,同样的时间,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何必在银行呢? 这个想法是正确的,要注意,银行在金融领域中是最为“细水长流”的行业,你待得时间越久,对银行的理解就会越深刻,甚至对金融的理解越深刻。所以,如果注意到支行的行长这个层级,每一个支行行长对业务的理解、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产业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都到了一个层面。这也是需要积累很多很多年的。反过来说,我是赞同跳槽的,一是你进来银行,感觉到了天花板,事多压力大,没有发展空间,青春一晃过去了三五年,那么这三五年的历练,一定也可以帮助你找到不错的归宿——因为,根据我的经验,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型产业,对于曾经在银行工作的人,都还是非常非常认可的,特别是一些先进的、规范的银行。二是你进了银行,上升速度很快,积极吸收银行的精华知识,从产品也好、到运营也好、到风险管理、科技、系统、流程、组织和战略管理等等都了解透了,觉得银行没有什么可以再给到你新的内容,那么我相信,很多机会、包括互联网、其他银行也会等着你,更高的薪水和空间也都在向你招手,你当然可以跳槽。 金融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也是一个现代的行业,它和教授、医生、军人、警察、公务员一样,一般来说不太可能被社会舍弃掉,关键看你能做到哪一步。 你在医院做护士和主治医师感觉能相同吗? 我这里的意思不是说,一定要做主治医师,而是说,不存在银行将人一定定型的说法。换句话说,如果你业余时间不充电、不努力,其他行业也一样。有些朋友跳出了银行,找了了很好的归宿,也有朋友最终又回来了,也有朋友在银行“混了”好多年,最后到证券、保险、P2P、供应链公司、大企业财务公司等,也有很好的发展。银行是一个平台,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但是这个平台,要想实现职业生涯的高台一跃,还要看你是否真正能够走上这个平台中的“高台”,高可以是职务、也可能是专业度。十二、运营管理部门(会计部门):运营管理部门是专门指为公司客户进行账户级别服务的部门,怎么说呢?有点像出纳的角色,举例说明:某公司要开户,那么运营管理部门要在系统中建立客户号码,审核客户开户资料,报备人民银行,然后户就开好了。这跟你去开一样的,只不过是给公司开立账户的。此外,负责公司对公司的转账工作,负责融资资金的发放工作,负责其他各种公司业务的系统账户级别操作。简单理解就是银行的会计。很多银行的会计部门也负责零售的业务,有的在零售条线也会设立会计部门。之前说的在支行的“会计柜员”就是由这个部门直接管理的。这个部门的工作,女孩子做还可以,男孩子做。。。。要有耐心,要缜密。有些银行把大部分的会计操作全部都收到分行,有些银行还依然在支行操作。这个部门真的是纯后台部门,对比公司银行部和零售银行部这些中台部门,这些中台部门依然可以与前台有很多联系和管理输出、信息回馈,对比风险管理部这样的后台部门,风险管理部虽同为后台,但却至少称得上是有技术含量的核心。而运营管理部门,更多的是例行公事,可以认为是对公的柜员和柜员管理,很多人也感觉枯燥无味迅速离开了。 但是!但是!但是!美女帅哥请留步,其实这个部门还是很有魅力的,为什么???因为账务处理,特别是银行的账务处理是所有银行经营活动的基础,很多部门做业务,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运营管理对具体业务的操作到了账户级别的层面,那真的是可以管中窥豹、一叶知秋了,因此,这个部门做的比较专业的话,去银行很多部门调岗都没有问题,总行也会非常欢迎,互联网支付公司、公司也会比较欢迎。但是就是学习的过程枯燥了一些。十三、财务部或计划财务部:这个部门是分行的财务大管家,银行怎么赚钱,储户存钱,银行放贷,并且确保放贷收回的利息要大于收不回来的钱,这样银行就盈利了。那么储户存了多少钱,利息是多少,贷出去多少钱,利息应该收多少。有存量储蓄100亿,已经贷出去90亿,现在又有50亿的贷款需求,怎么办,去哪里搞钱(一般向总行申请,还是说借同业,还是说转出---资产经营回头写专栏吧,一言难尽),总行定价多少,对客户定价多少,这些都要财务部来制定。财务部同时要基于这些安排,给各个部门分配任务,换句话说,就是对各个部门说:你这个部门,今年要赚5个亿,否则绩效。。。。就呵呵了。那个部门,今年要赚3个亿,否则。。。等着瞧。同时,存款到期和都是复杂的时间序列,加之成本和收益,你可以理解成为,银行内部的“进销存”管理部门。同时该部门要管理营销经费、报销员工经费、分行部门和支行的考核等等。这个部门是分行的核心部门,什么叫核心部门,传统理解上,管物管钱,就是核心部门。但其实这个部门非常核心和专业的功能是:经济资本的占用计算、拨备的计算、不良贷款的处理计算方式、资产评级核算等等,这些,对于很多小同学来说太高深,就按下不表了。而且在分行,很多财务部的人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对巴塞尔体系了解比较清楚,才能搞懂一些比较天文的概念。虽然这个部门比较核心,但是总体来说,属于土著部门,比较差,也很少人愿意流动,一般很多人都在该岗位干很久,原因我也不知道,不过我是不怎么愿意做这种看似很核心,但是和业务关系不大的工作。十四、同样与财务部门一样核心的是人力资源部,和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没有半点差别,这里不多介绍。引用对财务部的评价:“虽然这个部门比较核心,但是总体来说,属于土著部门,流动性比较差,也很少人愿意流动,一般很多人都在该岗位干很久,原因我也不知道,不过我是不怎么愿意做这种看似很核心,但是和业务关系不大的工作。”对于以上两个部门,如果你愿意长久的呆在这个城市,那么这两个部门都是较为理想的。十五、法律部门:这个部门嘛。。。。主要是来审合同的,众所周知,金融的基础是法律,很多合同虽然是标准制式的,但是因为客户和业务的需求,会有变动,那么法律合规部就要审一下,确保不要损害银行的利益。同时,银行有很多外部监管法规,主要来自银监会和人行,也有很多内部规定,这个部门还要时刻监控业务是否符合这样的规定。如果你是法律专业毕业,那么这里是比较合适的,工作相对清闲,专业范也有,但是我感觉,分行的法律合规部门很多人,对业务不是特别熟悉,如果能在法律专业的基础上,对所有部门的业务驾轻就熟,明晰结构,前途也会无量。十六、信息技术部:这个部门嘛。。。主要是装电脑、拉网线、建立员工账户,同时维护一下机房,别的,我很少见有很多编程的任务,有些时候,银行的系统要和客户的系统对接,信息技术部也会配合开发。但是。。。。我很少见分行级别信息技术部有编程的大拿,即使有,也被没有特别绩效考核的体系磨灭了热情,毕竟这里不是互联网公司,不需要2个月出一个版本,6个月推翻重来,一年搞几个项目即可,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因此如果你技术真的好,特别是希望未来更好,就尽可能不要到信息技术部,去互联网公司吧!但是如果你觉得希望有保障,清闲,而且偶尔编一下程序,那么,信息技术部绝对适合你! 分行总括:分行还有其他的部门,例如办公室、监察部、、投行部(你可以理解成一个另一个发放另类贷款的部门,但实质没有改变,跟券商的投行差异很大,而且说实在,券商投行也有很大的差异,别一听投行就觉得高大上,真正你认为的“那种投行”的从业人员,占投行从业总人数的10%以下,所以有些同学信誓旦旦说,我的梦想是做投行!!只能说,你真的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投行)、同业和部等,很多功能和上面介绍的某些部门有很多类似之处,我就不逐一介绍了。到了分行的工作又一个特征:业务营销压力没有了,但是!但是!但是!事务压力增多了,你可能需要负责很多文字处理工作、报表制作、报告书写、培训传导、支行的咨询电话也会打到你一天什么都干不了,今天检查、明天营销、后天出差、下周到总行培训、今晚还有报告要交、本月的数据需要从系统中倒出处理excel、领导后天讲课的稿件和PPT、下周总行让自行检查问题的报告也要交上去。于是,你会发现,你会从一个火坑到另外一个火坑,而且如果支行应酬多,营销动员和总结类别的会议多,那么,分行就是正事、杂事混合在一起,而且特别特别的多!!!多到什么程度,多到你可以认为1个人做了3个人的活,大概就是这样的程度。国有四大行会好一些,基本可以认为1个人做1个人或1.5个人的工作。所以这种忙碌立马会刷新你对分行工作的新鲜感觉。因为事情特别多,因此,下班会比较晚,股份制银行一般超过7点是家常便饭,特别是牵涉到贷款的部门,如果有企业放款,基本要等放款完成才能回家。分行支行的会计因为要处理放款,也要等到业务办理完成,晚的搞到10点以后也是非常正常的。(这里回应了上面谈到的支行会计加班的原因)。在这样繁忙的工作中,你会负责很多的内容,回头看看,你会发现,你了解的内容正在不断的变宽,但是你如果没有系统化的思考你的工作方向,3-5年也可能一晃就过去了,很多人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类似“文员”的角色,高不成低不就,就是这个原因。在分行,一定要快速学习业务知识,尽可能了解更多产品,加强与总行的交流,因为分行有与总行对口部门联系的权限,总行的产品和业务知识也会第一时间向分行的产品经理传导,因此,这个阶段,同时需要有一些总行的朋友,同时了解总行的业务方向。同时,任何地方都会有江湖,我没有说过支行有业务竞争吧?但你觉得有没有呢?我没说过支行有勾心斗角吧?但你觉得有没有呢?我没说过支行有领导因为你业绩没完成把你骂得死来活去吧?但你觉得有没有呢?还有很多事,我都没有说,但你觉得有没有呢?到了分行,你会觉得,江湖习气好像少了一些,书院和机关习气会多一些,这有好有坏,你觉得没有江湖就是好吗?人这辈子都是在江湖当中,你看不到江湖,江湖就一定看不到你,所以支行是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社会生存的重要阶段,分行则是按部就班、体系运作、部门协同的重要阶段,这些都构成了你职场的重要组成。同时,如果你根本不了解支行的业务,做分行的业务就有点“书院气”,没有“地气”,因此,在支行的工作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支行看业绩、看关系、看资源,其实这三者都可以相互转换,如果你脑子灵光,可以业务做很多,迅速获得高收入,而在分行,只是拿平均数,在分行,很多人也没有升迁的可能性,唯有在专业领域取得成就。在支行,却更有可能带团队。这也是支行的好处。因此,分行支行的工作要辩证的看,但是如果你本来就希望到分行,或者总行,那就要做好最早的准备,尽快去分行,寻找机会到总行发展,因为长期在支行会对你的职位和薪水有影响,但不一定对你的专业发展路线有正向影响。 最后,在分行、在支行、包括在总行,银行体系的知识很封闭,怎么理解这种封闭呢?你可以认为你只了解你现在要做的事情,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什么原理?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其他?怎么才可能做到更好?一般来说,我没有见过哪个银行有明晰的指导,在银行中,真正独立系统化思考的人也很少,基本都是做自己的事情,也很少分享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导致大家看银行,都是盲人摸象,只知道去摸,为什么摸?摸到什么?怎么摸更多?都是靠悟性。而这样其实也保证机器良好运转,螺丝做螺丝、螺母做落幕、齿轮做齿轮、马达做马达,你要想知道这个机器的整体构造,没有努力和悟性?那就等着晃一年又一年了。何况每天忙碌压力大,能活下来就不错了,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想了解三大哲学问题“是谁”“哪里来”“去哪里”,哪有那么多功夫?然后在分行,你可能就变成了工作和组织的一部分,分行在所在地还是很不错的工作,稳定,繁忙但却有些光纤,夜深人静时候,却也觉得有些鸡肋。3-5年可能就又过去了,下一步人生怎么走?你可能开始了新的思考。对分行、支行的一些补充说明:说实在的,分行支行的业务和内容其实占银行整体业务内容至少70%,因此,这么快结束分支行内容,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有点仓促,那么我就回答一些问题并提出我的一些见解,后续有想到的也会更新在这个地方。一、任务那么重,我能搞定吗?很多同学入职的时候,都会接到一些指标,举个例子,作为客户经理,要完成存款X千万! X千万?????!!!!!我的神!我连十万块钱长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行服发之前,我连西装都买不起。。。。来到陌生的城市,或者大学所在的城市,根本有毛社会资源,去哪里找钱?我认识谁呀?!!这个简直是Mission Impossible!!!但是,后来发现,只要给予时间,只要认真干,这些任务是可以完成的,真的不用特别担心,这些指标逼迫你去见更多的客户、说更多的好话、做更多的陌生拜访,然后有可能完成一部分,也有可能领导看你这么辛苦,会将一部分的客户资源给到你,算到你的名下让你维护,那么你的业务指标也可能完成。记住,一定要特别努力,就有可能有机会,因为作为一个团队,你的领导也希望完成任务,他/她也会积极想办法的。前提是你一定要积极的尝试你能想到的所有方向。二、做中后台还是做前台?这个话可以理解为,是做后台的运营还是去做和销售(或者叫做业务)有关的业务,这个问题人各有志,我不能代表所有人,但是我所见到的这么多年,大家都是希望从后台转向中台(产品和销售管理),或者转向前台(销售、客群直接维护),很少希望反向为之的。 第三部分:总行总行我想更多说一些务虚的内容,换句话说,不会具体再说每一个部门或者工作的具体内容,而讲一些我悟出的方法论内容,以及我个人对银行业的理解。我个人觉得,总分行到总行,比从支行到总行更加困难(一般来说困难很多),也提升更多。总行的特征是什么呢?如果说分行是一个人做三个人的事情,那么总行也可能是一个人做三个人的事情。不同之处是,分行是一个人做三个人的8种事情,总行是一个人做三个人的一种事情。换句话说,在总行,你终于可以集中在某个方向上一钻到底了。而且不管你喜不喜欢这样,但总行大部分的工作性质既是如此。如果你没有分行的历练(处理很多繁杂事务),直接从支行到总行,会觉得有些突兀,因为总行更像是一个各司其职,细化研究、推进的地方。到总行,你才发现,所谓的在分行对某些事情的理解,只是理解到了表面,总行把AK47冲锋枪做出来,分行传导清楚到支行让其能够真正理解怎么用、用好、别打到自己人、能够充分使用武器的性能,就已经100%完成其工作职责了,而且是很perfect完成的。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和M16有什么差别,子弹口径为什么是这样的,子弹重量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比较经久耐用,容不得分行去考虑,这些都是总行去考虑的内容。因为工作定位决定了彼此的差异。在总行,你也会明显的感觉到,各个银行做的事情真的是大同小异,方向性、创新型的口号即使再多,最后落地还是分支行的具体经营,更多的还是做传统业务赚钱,很多战略业务,我个人认为,可能也是传统内容的补充。换句话说,总行研究的各种武器,同业(其他银行)也都有,性能差不多,最多是细节有一些调节空间,但要说一个银行有了核武器,另外一个还在用机关枪,那基本不太可能(我这里说的是四大行和股份制,有些可能的确不一定很完善)。扩展来说,总行整体也可以认为有前中后台,很多银行的总行都有核心客群/行业经营的部门,也有很多产品部门(对公、零售、同业金融市场投行都会有),有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也有运营管理和IT科技法务财务人力等部门,总行的人员素质一般要比分行高出不少,从学历、涵养、工作方式、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提升,我这里并不是说人本身就比分行优秀多少,其实人和人有多大的分别呢?而仅仅从其工作时候体现出来的状态评价。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工作岗位的专业性提升了,业绩压力和繁忙程度有所改善的原因吧。在总行,其实很难说部门那些好、那些坏,因为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性,虽然银行产品同质化严重,但中国也就这么多银行,凑在一起,总行所有负责某个领域的人,可能也就那100个人以内,所以,这可能对你未来职业发展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说实在,你的专业性真的得到了不少提升。但是,反过来说,这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非常难的,你完全学不会的?我想知乎上很多朋友应该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到了一个时间点,无论你是做产品(金融产品)、还是做客户、还是做风险、还是IT,你就会遇到一个问题,最核心的事情基本做完了,再做创新可能更多是务虚了,或者未来3-5年要做什么基本也都思考清晰了,每年按部就班升级即可,或者每年按部就班工作即可。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这已经不错了,专业性、ok,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明确,社会和行业地位、有一些,外部的猎头、偶尔联系到你,收入嘛、凑凑活活,未来职业发展、职务和待遇如何提升,等等。这时候,如果你还年轻,我指的是35甚至30岁之前,而且你在总行所在的大城市还有住房,特别是还清了房贷,那么在总行的时光是忙碌但却充实的,也会是快乐的。直到你到了35岁或者38岁,有些人到了40岁这个坎。。。。一些问题就来了,专业度有了、待遇还凑活,但是职务。。。还是无法提升,或者说自己想做的方向很难实现,或者说家庭支出高于实际待遇,或者你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更高的要求,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思变,或者说很多人在此之前都开始思变了。因为,我之前讲过,银行是细水长流,就会导致你无论在总行、分行、支行,都会感到自己走在社会“中位数”,同学会你不是最差的,但也一定不是最好的(一些年纪轻轻平步青云)的除外,未来是可以看到的,明确而且稳定,压力比分行小不少,如果某些方面做的好,还有各种内外部的荣誉,这就看你怎么选了。总体来说,总部的管理岗位,一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变动的可能性很小,竞争也很激烈,所以如果你对自己有更高的职务和待遇的要求,则需要及时判断形势,做好职业规划,具体怎么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做法,这里就不再赘述。很多同学、包括马云同学,经常说要颠覆银行,但是腾讯、百度、阿里。。。都自己办银行了,小米、苏宁也都跟进,也是如火如荼,各大集团企业的财务公司、公司、产业链、物流公司都开始搞金融,城商行不断成立,风险可以控制合规的金融创新比以前更多了,技术运用更多了。谁说银行那么容易替代?做一个APP,有个平台,做点,就能搞定那么多支行、分行、总行废寝忘食的努力,加班加点???要是能这样,银行早做了。互联网能够替代一个竞争不充分的领域,而银行业的竞争还不够充分?你能用互联网替代一个整天下班都在8点以后的线上线下相结合、有牌照优势、整体从业素质很好、社会Network复杂多样、延续了几百年的行业吗?我想,互联网公司可以忽悠,因为忽悠也是一种营销,银行也可以忽悠,因为忽悠可能也是一种创新,但商业的实质不会改变。你付出了多少努力,都是可见可衡量的。小柜员整天笑脸对客户,晚上掩面哭泣理财经理电话打爆,被骂诈骗电话扫楼,门口一等n小时酒肉穿肠过,半夜吐到不省人事表哥表姐(excel表)处理数据动辄100兆,每次处理机器停顿5分钟,就为了经营数据的某个维度偏远都市的网点,海外的风餐露宿筹备分支内部寓教于乐协同各部门,外部舌战群儒搞定客户一天处理xxx笔业务,不能出一点错,年复一年对于风险如缕薄冰,今年不发工资就做。。。。。。银行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不可能被替代。于是,各网公司都开始与各大银行战略合作了。你们找的人都是银行的人,去做你们的,怎么样?赵本山说:“你跺(跺脚)你也麻!”知道什么是监管了吗?直到客群也是需要柜员、理财、客户经理、网点一点点积累的吧? 所以,各位同学,你受的苦,只要认真感悟,一定会是未来的财富,因为这些苦,是所有未来搞金融搞银行的人所必须经历的。中国银行多少家?美国银行多少家?中国的金融从业市场,其实潜力很大,最重要的是,你要多学习,多理解,多实践。未来一定有机会!!!不管哪个银行,都不是我们父母开的,今天轮岗一下柜员、明天做客户经理、后天去分行、大后天去总行、下个月就搞转型改革战略重组,那不可能!对于任何行业、任何职业都不可能!你需要在工作中感悟!体会!时刻鞭策自己!提升自己!把握每个机会!迎接每个挑战!创新每个细节!以匠心处事!(当然,眼神头脑也要活络)才能真正获得未来!最后放一个新加坡银行的广告,我非常喜欢,也是我追求的银行从业者的状态,与大家一起共勉,前提是如果你希望成为白发苍苍的专业银行家。
One thing more:家庭也很重要,加班的女孩,多去谈谈恋爱,虽然说银行女孩忙,但还是很诱惑男人的,特别是给人的感觉很精干、漂亮、聪明,结了婚的男女,多照看照看家庭,家庭也非常重要,业绩完不成,家庭照看好,是更大的业绩。多横向了解行业机会,有时候要有恒心坚持不懈,有时候,要曲线救国,总之,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你懂的。《那些个血汗公司,你还敢去吗?》 精选三1几个十分要好的同事吃完饭聊天,本来很开心。突然有人问:“诶,你工资多少?”“额……14K……”被问者显得有些拘谨,尽管不太愿意聊这个话题,但见对方是新人,一脸真诚的样子,半推半就还是说了。围观者惊呼。随即彼此及熟识的人的工作侃侃而谈。福利怎么样,年终奖怎么样,未来前景怎么样……兜了一圈发现任何一项不如别的公司。总而言之:我们公司最烂。而后各自陷入沉默。2刚毕业那年,我也对别人的工资充满好奇。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工资太低。每个月除了房租与饭钱就所剩无几,买任何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考虑一个问题:这个月钱够不够用?与此同时,基本上每天都加班到晚上七八点,再坐公车回家,钻进楼下的快餐店吃个饭就十点半了。连看电影都提不起兴趣,倒头就睡。同部门的老员工常对我呼来唤去,一些“无主”的任务被摊派到我身上。那时,我觉得我是这个部门最忙的人,强烈地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相匹配。每次慌慌张张地进出办公室,都能看见那些慢悠悠泡花茶的,嚼着口香糖整理桌面的,高跷二郎腿叼着烟玩鼠……心中升起一股淡淡的戾气。3有天中午吃饭,我有意无意地的问了一位同事关于工资的事。这个男孩比我早来两个月,尽管不是一个组里的,但都因为我们都喜欢打球,所以工作之余接触比较频繁。结果自然是我很不开心。不仅因为他工资比我高,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比我还低一届,只是个实习生。进而我认为公司在待遇上是不公平的。你要说他做的事情比我的重要,或者他的才能完全在我之上的话,我心服口服。但好像也没有啊。从我和他对接的工作上看,他所做的事情我一样能做。不过,我从未在公开场合表露过我的不满。其实,那时的我喜欢刷空间。傍晚的红色夕阳,清晨绿色的行道树,一有啥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在空间里感慨一下。但关于工作的事情,我绝口不提。偶尔提到,也仅仅只是表达一下今天很累,鼓励自己坚持,云云。我认真地分析了一下,自己做的事情虽然很多、很杂,但确确实实不够重要。一个公司为什么要在不重要的岗位上耗费更多的人力成本呢?除非你成为更重要的人,做更重要的事。一想到这儿,我也就不那么愤懑了。依然每天上班下班,极少迟到,尽最大的努力完成手头的每一个任务。基本上每个月都能拿到一百块的全勤奖,甚至还有一次被提名优秀员工,虽然最后没能“晋级”,却也让我高兴了一阵。起码,我的努力有人在看。4在我转正后的第二个月,月中发工资的时候我发现卡上钱竟然多了一千块。一千块钱,至少房租解决了。心里的高兴自不必说。第一次有些疑惑,是不是财务搞错了。但接下来的每个月也是按这个标准发的。也就习以为常了。偌大一个公司,扣钱不通知也就算了,连加工资也不说一声,也是醉。这就更加印证了我之前的想法是对的:要想拿更高的薪水,那就让自己成为更重要的人,去做更重要的事。但后来的经历并未如我所愿。因为,在一个体系庞大的公司里,一旦你被固定在某个岗位上,那么你所接触到的大多数事情都是岗位相关的,尤其是辅助性岗位,它或许不可或缺,却永远不可能占据主导。因而,在“做更重要的事”的路上,我受挫了。一年之后,我选择了离开。5当我立志成为一个“更重要的人”以后,我就不那么在意几百块的差距了。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去弥补的地方,而我的工作又恰好能够补足我的短板,而不至于让我过于窘迫,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关键是,我知道抱怨没有用,所以也就不做无用功了。因为你不重要,所以你说的话也不重要。再说一个例子。我接触到的一位创业者,当年开干的时候,四处找钱都遭冷眼,申请一个**补贴项目被排除,后来死撑硬扛坚持了下来,如今追着给他钱,上个月**主动找上门,给他补贴五百万。一时间,他的项目成了本市着力扶持的优秀创业典范。世事就是这样,你想要的,软磨硬泡求而不得;你不需要的,生拉硬扯强塞给你。一方面是确实是因为你变得更重要了,另一方面,其实是因为你有了更大的用处。6我并不是想怂恿你用理想麻痹自己,说钱不重要、工资不重要。你这么辛苦的工作,不就是为了工资、为了钱吗?我们都需要用钱养活自己。但是,在你人生中的很长一段时间,你必须承认,你并不具备让自己活得逍遥自在、挥金如土的能力。有人工资比你高,那是因为别人学校比你好啊;有人工资比你高,那是因为别人有技术有本事啊;别人工资比你高,那是因为别人做事优秀啊;别人工资比你高,那是因为别人会讨老板欢心啊……你有什么?你只会对着电脑刷微博,刷完微博打开手机刷朋友圈,刷完朋友圈去休息区蹭点下午茶,吃饱了发现微信群里老板交代了个任务赶紧回个“好的”,磨磨蹭蹭处理完又不知所措了……就这样,每份工作干个一年半载换一家公司。干的事情差不多,牢骚从来没断过。你抱怨生活不如意的同时却没付诸行动去改变,你想获得更多的优待和报偿,凭什么?7一位前辈告诉我说,在他工作的六年中,从来没向老板提过加薪的事。但整个部门里,数他的工资涨的最快。每次都是老板主动找他谈话,要给他提薪。第七年的时候,他毅然决定辞职创业。老板极力挽留,就是开出工资翻倍的条件,他还是辞职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不用靠打工维持生活了。他要让别人为他打工。从薪水的角度讲,他一直是同龄人中的翘楚。但他从不在朋友间谈论工资的事。他说:“为什么要去谈这个伤人的话题呢?他工资比你高,你不开心;你工资比他高,他不开心。你不开心了,他也没法开心,他不开心了,你也没法开心。大家都不提,皆大欢喜,不好吗?”想想也是。别人的工资多少,你知道了又怎样?老板又不会根据别人的工资来确定你的工资。需要根据别人的情况来确定的,是“最低工资标准”。毕竟,一个公司是根据岗位来定薪的,既然工资低,那就选一个薪水更高的岗位呗。如果不能更好的岗位,那是不是应该让自己再“深造”一下?就是买本书先充充电,也不错啊。相信到一定火候,你一定能够胜任薪水更丰厚的岗位。但在此之前,是不是要把手头的工作先做好呢?毕竟,抱怨没用,知道了别人的工资也没用。如果你真的做的很好,工资却不见涨,那么,你尽可以离开这个公司,因为这不是你的问题,是公司的问题;如果你做的确实很烂,工资也不见涨,那么,没开掉就是你的幸运,因为这不是公司的问题,是你的问题。当你修炼成佛了,你不满足于自己的小庙,那去大庙啊。眼神好的住持一定会给你一个更尊贵的位置的。而当你只是一个小和尚,还是省省吧,练功才是现在你最紧迫该去做的。作者介绍:魏渐,90后作家个人微信公众号未见(ID:weseer )国资背景互联网平台《那些个血汗公司,你还敢去吗?》 精选四导读:硅谷,不是做大做强的航空母舰;硅谷,不强调基业长青百年老店。它专注在一个领域,做深做透;它对叛逆者无限宽容;它是后工业时代的典型代表。Google计算机科学家,前腾讯副总裁吴军博士带我们走进后工业时代,解读硅谷之谜。  硅谷诞生的前因后果  解剖硅谷之谜,就要先讲讲硅谷诞生的前因后果。硅谷诞生在二战之后,那时候斯坦福大学并不像今天这样有名。在硅谷旁边,或者离硅谷比较远的地方,有另外一所大学,当时已经非常好了,就是今天的UC伯克利。这里面我想讲三个人,第一个是奥本海默,第二个是劳伦斯,第三个人叫康普顿。第一个人是原子弹之父,后两个人是当时他下面两个主要的组的负责人,这两个人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以可以说,没有UC伯克利,就没有原子弹的成功,这是当时伯克利的研究水平。  事实上到了二战后,斯坦福基本上就要破产了,当时那里没有一个好大学,硅谷还比较荒凉,虽然有一些无线电的行业,但是要破产了。二战后,它就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了60年,出现了这么一个繁荣的地区。  我们中国人讲,什么东西都是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我们就套用这个公式。先说天时,1952年,IBM决定制造计算机。我们都知道,1947年人类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当时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行为,就跟原子弹一样。但是到战争结束以后,**就放开了,因为没有市场化发展会比较慢,放开由企业去干了。IBM当时正好是老华生退休,小华生上台,他想做一些新的事情,所以就做计算机。  早期存储是纸带或者卡片,所以要做一个新的磁存储。既然要做一个新的东西,他当时就有一个想法,就是干脆远离这个本部。因为当时IBM已经是个不小的公司了,所以会受整个官僚体制的影响。他们在圣荷西南边成立了一个圣荷西研究中心,所以,最早IBM为硅谷带来了计算机。  接下来我讲一下斯坦福大学,它是个私立大学。美国的私立大学是没有**支持的。当时,老斯坦福留下了一个遗嘱,这个遗嘱里有三条:第一,这个学校不要搞宗教;第二,这个土地永远不能卖;第三,我们不收学费。但是第三条很快就支持不下去了,因为不收学费,就靠他一点点的遗产是不够的,后来就开始收学费了,一门课。到二战的时候,接一点**项目能维持,二战以后基本上就要破产了。  当时工学院院长特尔曼研究斯坦福的遗嘱,发现了一个漏洞,说这个地不能卖,但是没有说不能长期出租。美国有个法律说地可以租99年,而且还可以续租。他就用这种方式,创造了一个斯坦福科技园,当时因为有一些科技公司想到加州开一个点,因为太平洋的经济起来,尤其当时朝鲜战争以后,对日本的贸易起来了。所以,第一批进驻斯坦福科技园的公司有惠普、柯达,还有一个军火商洛克希德马丁。这个被认为是硅谷的起源。特尔曼后来当了斯坦福的副校长,也被称为硅谷之父。  “叛逆”在硅谷不是个坏词  有了天时、地利,就要有人。中国说人和,这里恰恰有一个特点,就是人不和。到50年代的时候,贝尔实验室有一个很着名的科学家叫夏克利,他发明了晶体管,获得了诺贝尔奖。到了50年代末,他跟大部分的中国人一样,因为妈妈年纪大了,希望他回家照顾,他就离开了美国东部,到了旧金山湾区。因为他的名气很大,就成立了一个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招纳了一批贤才。  但是夏克利有两个特点,第一,他不是一个好的合作者,他跟谁都合不来,后来他到斯坦福大学当教授,跟所有的同事也合不来;第二,他也不是个好老板。他手底下很多人还很能干,结果,就有8个人决定,咱们干脆当叛徒。这8个人里的几个人后来非常有名,一个叫诺伊斯,这个人两度和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另外一个很有名的人就是摩尔。诺伊斯、摩尔后来又创立了英特尔公司。还有一个人叫克蓝纳。这8个人就当了叛徒,所以“叛逆”这个词在硅谷不是个坏词。  他们出来以后,有一个从东部来的人叫洛克,洛克就给这8个人投了钱,成立了仙童公司。这个钱是从哪来呢?是东部一个有钱的家族,这个家族叫菲尔柴尔德,这个公司用他的名字命名,诺伊斯当了CEO。仙童公司具体说来就是发明了半导体。  仙童公司今天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但是这个没有关系,我们这里有几个数据,说明它对整个硅谷和全世界半导体的影响力,第一个数字是60%,全世界半导体的精英老大聚集在一起开会,互相之间茶歇一聊,60%的人都在仙童公司各个年代工作过。第二个数字是92,仙童公司后来不断的拆分,拆分出来92家上市公司。第三个数字是2.1万亿,这92家上市公司,如果把市值加起来是2.1万亿,这个数足以和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的国家GDP相媲美。但是有趣的是,在硅谷,仙童公司如果按照美国东部的发展,它可能长成另外一个ATT或者IBM,但实际上他没有变成这样,而是变成了无数个小公司,这个母鸡不断生蛋,生完以后自己变得很小,但是整个地区起来了。  “硅谷”一名的由来与发展  所以将来如果有领导办科技园,你要想,你宁可不要一家大公司,而是出92家上市小公司,把这个地区带动起来,就是一个不错的事情。这个也是硅谷名字的来源,因为有了仙童,有了半导体,半导体用的是硅,所以这个词就出现了。60年代末半导体已经方兴未艾了,“硅谷”这个名字是70年代才出来,而且是媒体创造的。  到1967年的时候,半导体已经很发达了,仙童公司的8个创始人之一摩尔就提出了摩尔定律。提出摩尔定律以后,他就说,半导体的性能在今后会每两年差不多翻一番,当时没有太多人信。而且菲尔柴尔德家族是人,他还是,虽然摩尔和诺伊斯都是主要的管理者,但是这个家族又派来了好多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有时候也有问题,比较短视,看报表,看营收,看KPI,没有长远的眼光。摩尔已经说了,将来大规模集成电路会飞快的发展,但是仙童的动作非常缓慢,诺伊斯也觉得没有太多办法改变现状。  他当时就又找洛克,就是当时给仙童人。洛克是菲尔柴尔德家的朋友,他找洛克说,我和摩尔打算出来再重新做公司,开始他们希望要,后来根据洛克的估算,就够了。洛克问,你们要做什么?他说,我们要做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因为一年前摩尔已经预测了,这个将来的发展是不得了的。  洛克当时干的一件事(这种做法是硅谷后来成功的很重要原因)就是替这两个人保密,他不能告诉菲尔柴尔德家族,虽然原来那些钱是从那儿来的。洛克说,因为只有你们两个人,我找了一个小伙伴,就是安迪格罗夫。当时安迪格罗夫死活就不愿意离开仙童,经过反复劝说才同意和他们合伙。后来安迪格罗夫讲,这是他一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决定。硅谷就这样诞生了。  在硅谷诞生后不久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很多半导体公司在这里出现了,成本有所上升,然后就培养出第一批的工程师。其实早在60年代末,硅谷的半导体业就要开始外移,1967年左右,大概有30多个台湾的工程师回到台湾,包括台积电的那几个创始人。到1968年,就有1000多人跑回去了,外移的速度很快。  后来人家说,这个地方会不会衰落?这个事反而没有发生,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80年代的时候,它的半导体已经很衰落了,80年代全世界最大的三家半导体公司NEC、东芝和日立都是日本公司,英特尔第四,摩托罗拉第五,但是硅谷没有成为底特律,用我的话说是它变“软”了,变成了“软件谷””,或者是“生物谷”,后来是“互联网谷”,而且这个东西反过来带来了半导体的复苏。从表面上看,由于摩尔定律的作用,使得处理器芯片的性能不断提高,它进入个人市场就成为一种可能性。  但是假设当时计算机,哪怕变得再便宜,如果比这个柜子大,这个东西又很耗电,放到你们家,就算白给你,你也不会要的,因为你拿它要干什么,所以一定要有个人的应用软件。在这个时候风险投资起了很大的作用,原来半导体公司里有很多做软件的,现在你出来做个人软件,这样的话这个产业就完整了,光有PC硬件是没用的。这个变化导致了硅谷从硬件到软件的转变。  硅谷成功的奥秘之一:对背叛的宽容  我们仔细分析从硅谷诞生的伟大的公司,比较早的有太阳公司,后来是思科、雅虎、Google,他们都是从现有的机构孵化出来的。关于这些小的创业公司,不要听他们讲表面的车库的故事,先决条件就是你对叛逆要有宽容,这种宽容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的。比如电商到淘宝去工作,就要求你将来不能跳槽到京东。又比如新泽西是美国科技人员最集中的地区,但是自打有了ATT以后,就再也没有大公司出现了,因为你的东西都属于ATT。  李开复从微软跳到谷歌的时候,当时打这个官司,谷歌就想把这个官司从西雅图挪到加州去打,因为只要挪到加州,官司就不用打了,因为你可以说,李开复除了做IT,他什么都不会。所以这是加州硅谷对叛逆的宽容,公司干脆就不限制他了。  第二就是保护商业秘密。比如原来你在雅虎,后来到了Google,不会有人问你在雅虎是怎么做的,这件事是绝对不能问的,他可以做,但是你不能问。在硅谷,对商业秘密的边界是有把握的,这是它的特点。  再有一个特点是加州的法律鼓励挖墙角。大概半年前有一个新闻,加州**告苹果、Google、英特尔和思科几家公司,告的理由很奇怪,我看你们四家公司很少互相挖角,所以你们底下有秘密的协议,你们不互相挖角就破坏了竞争,所以州**要罚你们。从另一方面来说,硅谷鼓励竞争。这其实是对我们过去宣传了很久的现代工业企业制度的一个颠覆,也就是大机器生产时期制度的一个颠覆,所以这是后工业时代的一个特点。  讲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也是我投的一家小公司,是做移动安全的。这个公司原来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从一家上市的信息安全公司里出来的,它的第一个投资人就是原来这个上市公司的CEO。这个事很奇怪,他做的东西跟原来公司的技术是相同的,原来的老板还去做他的投资人,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特点呢?  其实不难理解,第一,你告他也告不倒;第二,这种大的上市公司,他的竞争对手可能是赛门铁克或者思科、Juniper这样的公司,在硅谷经常有蛇吞象的事情,这种公司一旦起来以后,我作为你的投资人,保留优先收购它的权利,你做死了就算了,这个钱我就算白投了,你要做成以后,我优先收购回来,我再针对赛门铁克、思科这些公司的竞争中还保持优势。所以你虽然离开了我,还是我这个系统内的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像仙童这样的公司不断分化,导致了硅谷很难出现一个在地区上说一不二的像ATT、IBM的大公司,但是它带来了一个结果:它使整个行业都起来得非常快。  在这个前提下,因为不断的分出一些公司,我随时可以收购回来,我既然可以收购我自己投的公司,我也可以收购别人的公司,那么就造成了并购的蜂起。这是硅谷公司一个重要的手段,他不是什么事都做,但是他看到一个新的技术,或者一个新的公司,对自己核心的产业或者对自己转型有用的时候,他就开始并购。  商业文明与硅谷的企业文化  讲到并购,就要讲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跟文明的关系。德国、法国、日本的并购都不多,英美比较多,商业文明或者海洋文明的国家比较多,原因是什么呢?商业文明是强调做生意,你卖我买或者你买我卖,咱们两个人是交换,通过交换,你得到你需要的,我得到我需要的,我们互利互惠,这是很重要的特点。为了做到这一条,要有几点:第一,我做这个东西,我争取把这个东西做到什么人都能用,然后卖到全世界;第二,我一定不要去做所有的东西,东西可以买。  农业文明是什么呢?小农长大就是大农,农业庄园里什么都有,自己可以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的,是为了自己使用,自成体系,这是农耕文明的一个特点。中国过去30年完成了从农业到早期工业化,然后到大生产、现代工业以及到后工业时代。但是很多思维不可能变得这么快,所以导致很多企业什么都做,都是跟这些特点有关。  接下来可以看看硅谷企业的一些特点。我们过去说,企业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件事被日本企业做到了极致,讲究员工忠诚,公司也管你一辈子。在硅谷,是一个商业时代的交换,你个人从公司获得你所需的,从你这儿获得我所需的。有些时候人是核心的,公司不是核心。  我们过去接受的教育是,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要整合,要打造成航空母舰,要百年老店,要基业长青。一个公司要尽可能不断的一遍一遍的转基因,这一次大潮赶上以后,还要赶上下一次大潮,这是好多现代的管理者在考虑的问题。但是,硅谷恰恰不是这样的。所以今天我想把这个三角形完全倒过来。  在硅谷,人是核心,不是企业  最有名的硅谷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说,就是让工程师合法的暴富起来。什么叫暴富呢?他又给了一个解释,他们要比毒品贩子还有钱,但是这个收入是合法的。这也就导致了一些公司内核心员工的薪酬不是走标准的模式,这两个人看上去资历差不多,可能一个人的薪酬是另一个的5倍。整个商业体系的核心由公司转变成人,这是一个倒三角。  我们过去理解,风险投资就是你要办公司没有钱,我给你钱,这是风险投资,这只是一方面,它还有很多作用,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挖墙角。比如你有一个主意找投资人,他觉得你的主意不好没给你钱。但他觉得你这个人还不错,他就拿本记在上面。接下来到另外一个人办公司的时候,他缺人,他就找你来干,给你多少股份。这就是风险投资的另一个作用。事实上很多硅谷中等的公司,就是融资融到A轮、B轮的,他们的CEO都是风险投资帮着找到的。为什么他要这么做?风险投资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认为,每到一次技术革命的时候,有两个做法,一个是在现有的公司进行技术改造,赶上这次技术革命,大家如果是大企业的负责人,你会发现这个阻力在公司内是相当大的,是很难的一件事。风险投资的人说,我把旧房子的砖头拆了,盖一个新宫殿,要容易得多,砖头还是要砖头,但是做的事已经不一样了。所以在他们看来,引领下一代技术革命的公司,不一定非要是前一代成功的公司。  原来我们说,现代工业企业制度是这么一个金字塔,人是其中的一部分。日本的公司就是这样。而在硅谷,你每天听到的都是这个故事:你如果做成了,所有人都把你举起来,你就成为英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故事,才让那些年轻人前赴后继的往这儿跑,虽然真正成功的人并不多,失败占绝大多数,但因为有这样神奇的故事,才真正营造了一个创业的环境。对比美国另外几个高科技很集中的地区,波士顿地区,纽约和新泽西附近地区,包括西雅图,其实缺乏的是这样的环境,并不是缺乏技术人员。这是第一个奥秘,叛逆和对叛逆的宽容。  硅谷成功的奥秘之二: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有时候是好东西,有时候不是好的东西。但是如果能卖到全世界的一个产品,常常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产物。iPhone也一样,为什么在世界上这么好卖,不是乔布斯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他个人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产物,他在印度住过比较长的时间,去过很多次日本,“少就是多”的这个简洁设计是完全根据东方文化的形态来的。  硅谷人口是这样分布的,白人占50%多一点,亚裔占30%,西班牙籍占10%左右。在硅谷中心的一些地区,亚裔占到50%以上。国际化、多元文化本身,在世界上大部分时候,并没带来好处,而是带来矛盾的。为什么在硅谷地区,多元文化总体来讲带来的是好处而不是矛盾呢?这里有很重要的原因:第一是好奇;第二是宽容。  好奇是什么意思呢?硅谷这些地方都是一些非常有冒险精神的年轻人喜欢去的地方,这些年轻人思想里没有太多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他对新的东西比较好奇,喜欢接受。释永信到硅谷去很受欢迎,到谷歌、苹果都很受欢迎,到苹果去库珀接见了他,库珀还向他请教,说我每天入定大概15分钟,我想提高我的境界,使得我更向上。释永信答得非常到位,他说:“你们做手机做得非常好,你做这么好的手机,就是对人类的一个贡献,这是最大的善。你们继续把产品做好,这就是向上。”这就是好奇和宽容,使得多元文化真正能开花结果。  硅谷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呢?它实际上是全世界精英汇集的结果。任何地区的人口都是流动的,有人口进来,也有人口出去。硅谷2013年流出了5000人,因为那的生活成本很高,大家退休以后把房子卖了,就到其他地方生活了。流入是1.8万人。流出的都是老头、老太太,都是退休的,流入的人都是拿工作签证的,没点水平是不会进去的。所以这么一交换,每年的新生血液补充还是蛮可观的。  因为有了多元文化,所以大家爱到这儿来住。为什么你不愿意去西雅图?西雅图最好的中餐馆都不如我们这儿随便街边的一个中餐馆好,所以你怎么可能去那儿住呢,根本就不会有新的全球人才往那儿流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样的多元文化,人口不断流动,带来一个什么结果呢?那就是美国公司尤其是硅谷公司收入的一半多来自海外,像英特尔公司,绝大部分收入都来自海外。像Snapchat、Whatsapp这些小公司,至今只有几十人或者上百人,但它们已经都是全球化的公司了。  还有产品的不同,硅谷公司即使是小公司,他一开始做的也是全球化的产品,在设计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妨对比Whatsapp和腾讯的微信,2012年,腾讯的微信想花买它,他们到了硅谷,也找过我,讲过这件事,但是Whatsapp不愿意卖。当时这个公司也不过是几十人,而且真正的工程师只有15人,其中还有5个是做界面的。就是这么小一个公司,它当时的产品用户已经是全世界的了,而且你看它的产品很有意思,很多腾讯微信有的功能他都没做,但是他把好多种语言都做了。  微信不一样了,把产品做得很完善以后,等到中国市场都占满了,那个时候才会去想占海外的市场。而做一个国际化的产品和一个国家产品是完全不同的。  你要做一个全球化的产品,一开始的设计会复杂很多,但是一旦设计成了,很快能国际化。如果这个产品一开始就是为中国的市场做的,而且不断优化,形成了中国人使用的习惯,全球化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硅谷成功的奥秘之三:拒绝平庸  为什么要拒绝平庸?因为当一个地方非常发达了以后,它的各种生活成本都很高。比如我们的上海、北京,我们天天听到说生活成本太高,**要做什么事呢?要做廉租房,要保证弱势群体、一些年轻人的生活,我们总是听到这样的声音。但是硅谷不是这样,硅谷的房价基本上是直线上升,没有调控,没有限购,这早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够买得起的了。  举个例子,在硅谷的中心地区,1999年我到硅谷的一个小公司的创始人家,他当时的房子是中等价位的房子,50万买的,当时那个地区中等家庭收入是,也就是4倍半的工资。2013年,这个房子涨到230万,当时中等收入家庭的工资到了,是年薪的12-13倍,所以你基本上是买不起的。只有三种人在那儿买的起房,一种人是做得很好的,比如律师、医生,尤其是替苹果和三星打官司的律师;第二种是通过自己创业成功的人,小公司的老板;第三种是谷歌和Facebook比较早期的员工,就这三种人在那儿买房子。如果你做得不这么好,你可以到硅谷稍微差一点的地区买房子,如果你做得还不好,你就别住在这儿了,没有**说给你廉租房,要给年轻人照顾。那你怎么办?除了出人头地,没有第二个选择。  一个产业起来,一个产业下去,总有一些公司起来,总有一些公司被淘汰,各地方可能对淘汰产业的态度是不同的。比如底特律地区,跟过去的东北老区一样,说国家得给我点政策,有这么多产业工人,失业了怎么办。奥巴马没办法,他自己又是个社会主义者,他只好买一些汽车公司的股份,缓解一下,这是2008年对底特律这些地区的做法。  2000年互联网泡沫完蛋,那时候硅谷是很惨的,惨到什么程度,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年,因为互联网泡沫起来了,工程师不够用,从中国、印度招了大量的人。这些人到美国发现,美国汽车真便宜,当时还没现在贵,大概1.5-就能买一辆很好的。买完之后马上就遇到了经济危机,马上没了工作,当时硅谷的失业率是10%,这个还是拿救济的人,还不算拿工作签证的。印度人也很聪明,车的钱还没付完,就把车开到机场,买了张机票回了印度。后来发现机场的车停不下了,因为净是一堆没人要的新车。但是硅谷没拿**的一分钱救济,完全是靠市场的运作,它就起来了。  就像一个孩子,你老不给他断奶的话,他永远长不大,他经受一点风雨,能长得更快。对于这些不太好的公司怎么办?一个看法是,死亡是你这个公司对社会的最后一次贡献,你要么被并购掉,要么就慢慢关门。曾经有很多明星公司例如SUN已经不存在了,被并购了。这带来一个结果:对局部的利益来说是一个损失,但是对整体地区是一件大好事,因为使整体的地区更加有竞争力。  硅谷的房价为什么能支撑呢?因为硅谷这些明星公司的增长,它们增长地很快,所以它能支撑住房价,不至于有房价泡沫。大家普遍的一个观点是:新的事情要由新的公司来做,老的公司如果不能生存,那就不能生存。  光喊拒绝平庸是不够的,对一个公司来讲,真正要做到不平庸,就要有一些投入。首先,对小公司来讲,模仿是一件很可耻的事,在硅谷你办个公司,到我这儿拿钱,我问你做什么,你说,我做的就是跟思科一样的交换机,但是我比他便宜30%,你就不用来找我了,我不会投你。第二,因为是很强的市场行为,所以赢者通吃,**不会管这些事,允许让其他公司倒闭,最后拼出一两家大公司。  所以你会发现,硅谷很多公司会把世界上很多市场给通吃掉。第三,大公司为了保持竞争力,对研发的投资非常大,最高的是微软公司,一年投入上百亿,谷歌去年已经投到80多亿,按照这个速度今年也快突破100亿了,苹果过去不多,因为它的生产线不算长,这些年它增长得很快,思科公司是电信行业,传统一点,所以是保持一定的投入。这是硅谷成功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中国没必要模仿硅谷  做一个总结,硅谷发展起来基本上是三个机缘:天时、地利、人不和。天时是IBM进来,地利是周边的大学,人不和是有8个叛徒。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硅谷的起源,为什么叫硅谷;第二,它如何转成了软件公司,因为摩尔定律导致了个人可以使用电脑,个人使用电脑必须要有软件,所以就形成了软件公司;第三,从软件谷转化成互联网谷,在这个过程中,VC起了非常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成功秘诀:叛逆,多元文化,拒绝平庸。  它有什么借鉴意义?首先,大家没有必要模仿硅谷,中国成功的企业都不是在所谓的中国硅谷诞生出来的,所以模仿硅谷的必要性不大,况且很多东西很难模仿,比如多元化。但是有些东西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对现代工业企业制度的重新认识,怎么以人为中心来重新定义人和企业的关系。再有就是多元文化和世界情怀,新的公司需要具有世界情怀,以至于他一诞生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我觉得比较好的例子就是小米,它虽然在中国市场做得还不是很好,不像阿里、腾讯都在中国通吃了,但国际化仍举步艰难。小米的产品设计不只是为中国,不是完全优化成汉语的。  来源:正略书院  作者:吴军,Google计算机科学家,前腾讯副总裁。着名自然语言处理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曾担任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
硅谷《那些个血汗公司,你还敢去吗?》 精选五作者:江南愤青今天我来谈谈,为什么线下公司基本都是骗局这个观点,那是因为我大概三四年前论断的所谓,也就是类(采取有限合伙的方式)发放的,基本到了高发性的倒闭破产期,直接带来了线下财富管理公司的崩盘,两者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很多线下在卖的产品都是这类有限合伙的所谓基金为主。金融还是一个有逻辑的市场,会短期非理性,但长期来看,理性一定会回归,就如同几年前大家都觉得互联网金融会颠覆整个颠覆那个,每个都打鸡血一样,不知道现在还有几个人会这么想。理性回来的时候,大家都会冷静思考。在谈这个之前,我先给P2P申个冤,随着**、快鹿、中晋出事,一堆关于P2P的新闻又被放在一起讨论问题,看到市面上一堆傻逼媒体写的什么看好你的钱,最新P2P跑路名单之类的标题,就忍不住骂两个字傻逼。这个世界我一直觉得,你不懂可以不说话,但是你不懂还整天胡说,每天在哪里哗众取宠,就真心让人感到不耻了,讨论问题前提是对基本的事实要有充分的认知,然后才可能讨论,否则就是傻逼骂街,赶紧滚远点。事实上,从过去几个大的案子上来看,勉强跟P2P有点关系,因为打过P2P的旗号宣传过,某些行业组织也邀请过这家公司,也有一些专家站台过,但是从商业模式本质来看,这家公司跟P2P其实还真是没有什么特别直接的关系,至于**集团,中晋,那就跟P2P一点毛关系都没有,人家从头到尾都在线下开设门店募集资金,从没线上什么事情,而且他们也从未声称过自己是P2P,他们其实是目前国内典型的所谓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把这些公司跟P2P合在一起谈,压根就是基本常识不懂的表现,或者就是别有用心。第一个问题我们谈谈,什么是标准意义的财富管理公司,什么是非标准的财富管理公司,做个基本的简单的分析,考虑到绝大多数都是不懂金融的受众,所以我也写个大概,具体不细究。因为不是写给专家看的,所以就别来深究了。标准意义的财富管理公司其实是指那些帮助客户进行提供建议的公司,他们依赖自身更广的信息,更专业的知识,帮助你更好的管理你的资产,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他们更多是建议而已,取决于你自己是否相信他们。这里很多人可能问那呢,其实区分两个很简单,你不管钱,只提供建议,不做决策,那就是财富管理公司,而如果也替你管钱,然后去做决策,这样的公司实质就是了。确切说,财富管理公司是公司的上游行业,他让客户配置资金到资产管理公司里去,你可以理解财富管理公司是渠道方,而资产管理公司是生产方。从全球业态来看,我很不幸的可以告诉你,绝大部分资产管理公司都是亏钱的,只有少部分是赚钱的,这个是正常的情况,世界上金融行业很大程度本质都是零和博弈,你赚钱一般都是赚取了亏钱部分的人的钱,哪里怎么可能人人赚钱呢,次贷危机里,高盛赚钱很大部分是来自雷曼亏钱的部分,而一样的道理,世界最赚钱的资产管理公司也就那么几家,他们在全世界寻找猎物,咬死他们,赚取他们的利润。在一个全球GDP增长不足6的市场里,要赚取20%以上乃至更高的利润,一定意味着很多人亏钱了。所以别觉得资产管理公司很牛逼,他们大部分都未能给你带来实质的盈利。那他们靠什么赚钱呢?其实他们的盈利模式很牛逼,旱涝保收,每年收取1-2%的管理费,然后盈利了他们赚取盈利部分的20%,亏钱了跟他们没关系,我一直觉得这种盈利模式其实是很不公平的,一定会使得的管理人会去做风险很激进的事情,赚钱了他们可以分很多,亏钱了,他们没有责任。次贷危机里很多、资产管理机构最后都被认为有明显的道德瑕疵就是明知道风险很高,但是却还是去进行配置,也是来自于这种分配方案。我觉得这种分配方案应该会不断被抛弃,尤其现在互联网的出现,跨界越来越容易的年代,其实机构的这种优势会不断丧失,前段时间,有个牛人叫包凡写了篇文章叫《警惕投资散户化》的文章,从我角度来看,其实就是一个打不过散户的人抱怨散户乱打的典型,我从来不觉得机构跟散户之间,表现出什么更加优秀的业绩,恰恰我们看到市场上很多卓越的投资都不是机构完成的,而都是一些非专业的投资人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投资的下一步趋势只会更加散户化,确切来说,投资的唯一门槛其实只有钱,其他的都不是门槛,赵薇、任泉、奶茶妹们做到投资也很不错么。这个扯的有点远,不去细说。在回到财富管理公司上继续谈,中国存在财富管理公司么?我在三年前的关于诺亚的文章提过,中国是没有财富管理公司的,包括诺亚在内都不是财富管理公司。其实到今天,这个逻辑也是对的。为什么会是如此呢?前面说了标准意义上的财富管理公司帮助客户有效配置资产的专业顾问公司,但是现实情况是中国过去的财富往往是不需要配置的,这个问题我讲过很多次,核心原因是什么呢,是的存在以及根子里的中国人对任何人的不信任导致的,比较有意思的是,这种不信任又很容易被高利给冲垮,变得盲目信任。特别会走极端,出现的情况是越是专业人士越没人听,越是忽悠傻逼,越是一堆人顶礼膜拜,雪球上这个情况就很典型,一帮傻逼在哪里装神弄鬼,一堆小傻逼在下面顶礼膜拜,真是特搞笑的一个场所,这种场所什么时候完蛋也很正常的事情。在一个市场到处都不违约的情况下,其实你会发现财富是不需要配置的,反正你买什么都一样,我们一个财富管理公司,让他们力求专业的去帮助客户筛选标的,进行有效的资产筛选和甄别,请了很多专业人士,花了很多成本,最后反倒不如请几个美女销售,随便卖,你会越发现你成本越高,越专业,但是市场越是不买账的,许多人压根不会听你这个建议,他们看问题都很简单,只看你是谁,产品是谁发的,看了以后就会跟你说,没事,**在,就不会不还。于是你就发现,个体的定价能力毫无意义,市场变成跟买白菜是一样的,这个八毛,那个七毛,那个划算卖那个。最终的结果就是,无论卖那个,到最后都是看不出来对不对,没有标准答案的市场。看错的人跟看对的人,其实都是不知道的。所以大家都会做最简单的选择,而只有市场违约不断出现时候,你才知道那些人是牛逼的,那些人不牛逼的,你才会不断相信那些牛逼的人,而不是傻逼的人。最近爆出来几个,发现很多很明显的应该披露的信息都没有披露,譬如收入、负债、违约情况都没有披露,就这么简单的一些信息,承销商都看不出来也不披露,就让他发债了,这些人他妈的可都是年薪几百万的投行人士啊,居然你发现跟傻逼也没什么区别。换头猪上去也一样能干的事情。为什么?因为市场反正不违约,反正出了问题有人兜底,所有做事情的人,反正只要形式做到了就行,没人花心思真去看,反正看到最后无非就是看你是谁,很简单的市场就是如此。这个时候,导致的结果,就是你哪怕只有一百万块钱,你也会全部买一个产品,那个利息高,买那个,根本需要配置啊。所以过去的市场情况下,哪里有什么财富管理公司,都是理财产品销售公司,他们的本质就是兜售不同的产品给你,然后赚取佣金。我在四年前文章里说过,一旦收取了佣金,那么必然使得财富管理公司一定不独立啊,他每天怎么可能想着给你配置好产品,肯定是什么佣金高,推荐你买什么啊。谁都不傻啊。反正在你身上赚不到钱,必然的结果就是反向从资产管理公司上赚取佣金。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客观,不独立,当然,这个也是因为没有办法,不这样他们就活不下去。所以看上去很好听的财富管理公司本质都是理财产品销售公司,跟卖白菜的真没啥区别,一帮所谓专业,可能大学还没刚毕业几年,甚至连什么是资产管理公司,什么是股权,什么是债权都不懂,然后就跟着兜售产品了,这样的财富管理公司你觉得能信么?财富管理公司变成产品销售公司之后,很多逻辑都会变得很清晰,这里两个基本悖论就出现了,第一个悖论是,真正好产品是不会给你销售的,能给你销售的一般都是你自己都不敢买的垃圾产品,尤其是小财富管理公司,你根本抢不到好产品,差的产品,你又不敢卖,为什么啊,卖了以后亏钱了,客户都找你算账啊。就赚取一点点佣金费用,但是却要冒着被客户骂,甚至还有一些人生风险的情况下,所以导致大多数财富管理公司都选择了不卖别人的产品,干脆自己生产产品去了。本来是赚取渠道费的,这下好,改成赚取了。一下子就把财富管理公司变成了资产管理公司来了。其实目前市面上基本上的所谓的财富管理公司,都已经变成了所谓的资产管理公司了。这个逻辑是很自然实现的,前面说的风险是一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虽然资产管理公司是绝大部分都不赚钱,但是实际上资产管理公司却是看上去最丰厚的利润所在,前提是你能赚钱的话,都是赚大钱,而任何一个人其实是都不会承认自己是不能干的,都觉得自己能赚钱,尤其是骗到钱之后都觉得自己能赚很多钱,所以,一方面是风险不对称逼迫你去资产管理,另外一方面其实还是无可抵挡高利润的诱惑,有意无意的转型到资产管理公司上去。毕竟渠道费很少,而资产管理利差看上去很大。但是这里我前面说了,绝大部分资产管理的人其实注定了结局已定是死的,不用去怀疑这个结论,我在写上一篇的文章里提过,用杠杆很容易赚钱,但是绝大多数杠杆都死了,必然的结果,许多人,我只要看上一眼,听他们谈一次金融的理解我就可以给很多人判死刑,时间问题。就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所谓杠杆其实就是借入了很多刚性的资金,必须要兑付的钱,而如果亏了你不用承担风险,那么就不是杠杆了。我以前做资产管理,也曾经做到了2012年全国五十强,那个时候我管理了也差不多近八十亿左右的规模,我经常问自己一句话,我能不能给自己赚到钱,如果我自己的钱都无法赚钱,我凭什么给我的客户赚钱呢,后来想明白这点,我依然在2012年底压缩规模,因为我明显的感觉到市场是没有机会赚钱的,尤其是大资金。资产管理的根本其实还是赚钱,如果无法赚钱,你拿多少资金来,到最后亏了,要么就是让客户接受损失,要么就是你自己拿钱来赔,两个都不好。所以要让资产管理公司不死的唯一办法其实是保证资金的不刚性,客户要能承受风险,接受损失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要把产品贩卖给的原因,要给具备风险承担能力的投资人,充分的风险提示,不做兜底承诺,才能确保你能活下来。如果违背了其中任何一个,就必然走入到高风险区域,你就意味着你要自己扛所有的风险,这个风险其实是谁也扛不住的。其实,诺亚、好买其实都卖过很多亏损的产品,也没什么事情,是因为他们遵循了这点,充分的风险提示之后,就不容易出大的问题,所以,我一直说如何评价一家致力于流量段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好还是不好,很简单看他们是如何获客的,如果是保本保收益拉来的客户,在多也没有价值,本质上都是一帮屌丝客户,再有钱,不愿意承担风险,都是屌丝。而如果愿意承担风险的客户,在少都是有价值的。说个比喻很简单,你有车有房能骗来女孩子,那不是本事,但是你没车没房还能骗到女孩子,那就是真本事。这个也是为什么我说,过去三年绝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公司,毫无价值就是因为他们骗流量的方式太LOW。不担保,不兜底能骗钱,才是牛逼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诺亚、好买,显然是有一批高净值客户,还是非常有价值的。那么这里难点来了,不承担风险的商业模式,凭什么大家给你钱让你玩呢?你要证明你足够优秀,能给大家赚钱,这样的人其实毕竟是少数的,绝大部分的商业机构根本做不到这点,所以他们都会走入到保本保息的方式来吸收资金,进行运作,这个前提一定建立在他们认为自己拿到钱后就能赚更多的钱的基础上的,但是现实往往会很残酷,很多人发现拿到钱之后,没办法赚钱,那怎么办呢?就两个办法,等着爆,或者继续骗钱,然后不断的周传下去。保本保息本身其实还是不够的,你还要证明你有保本保息的能力,怎么证明呢?问题就到了下一步,如何卖产品?几个办法,第一个就是让自己搞得好像很牛逼的样子,我前面说过这个是一个看脸的社会,看脸的社会,就是让自己变得好像很牛逼的样子就可以了,所以基本上这种公司,装修就非常豪华,中晋财富,在外滩弄了那么大一个摊子,写了什么国太控股什么的,还有中晋多少啥来着的,向我这种见过世面的人都被唬住了,以为是啥大型控股公司,出事以后才知道原来是财富管理公司,就别替没见过世面的一些老百姓,不明就里一定以为是大公司,特别牛逼,还有就是老板一般都是豪车,喝酒都是几十万起步,来展现给你看巨有钱,让你放心,另外就是到处投放形象广告,让你无所不在的看到他们,让你们觉得特别有钱,反正怎么装逼怎么来,目的就一个,证明自己特别有钱,让你们把钱交给他们好放心。除此之外的第二个办法就是高返佣,我曾经说过天下没有卖不出去理财产品,只有给不了的佣金,佣金足够,垃圾都给你卖出去,我看到很多财富管理公司的职员年纪轻轻,开宝马、宾利,正常的财富管理公司,基本上都属于卖个一百万出去,返点有个1-2个点,就已经很好了,但是很多,卖个一百万出去,返佣差不多有个二三十万,我靠,那是什么概念啊。不可想象啊。还有就是给客户利息特别高,投资一百万年化利息说有20%起步,而且随时进出。基本上符合这几个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钥匙管家服务手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