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这个plc并行工位怎么打啊

PLC并行依赖关系分解的研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PLC并行依赖关系分解的研究
【摘要】: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 Logic Controller)始于20世纪70年代,凭借其高可靠性、长寿命、简单易懂、操作方便等一系列优点,在工业控制领域得到了推广使用。随着工业控制自动化水平的提高,PLC的软件规模迅速膨胀,使得PLC无法满足所有实际应用的性能要求。国内外学者已开始寻找更好的实现PLC实时高速的方法,其中基于FPGA并行架构的超高速可编程控制器的研究成为工业控制研究领域的热点。本研究针对PLC梯形图并行性识别与并行机制实现的问题。从数据和控制依赖两方面建立了梯级间的依赖关系,提出了基于梯形图依赖关系分解的方法,得出梯级并行执行层次。最后通过FPGA实现高速并行PLC。
论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详细分析了传统PLC工作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FPGA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总体设计方案,包括硬件平台、软件流程、梯形图到VHDL转换的并行编译等各项关键的实现技术。
(2)对梯形图进行语义分析,划分梯形图梯级间的依赖关系,提出控制依赖(Control dependence)与数据依赖(Data dependence)模型,并提出并行依赖关系的分解算法,确定并行执行的层次,最终实现PLC程序的并发执行。该分析技术有效地挖掘梯形图并发性,建立并发模型,解决当前国内外只有简单数值依赖关系的可编程控制器并行编译方法与理论的问题。最终建立基于FPGA并行架构可编程控制器编译方法和理论。
(3) FPGA实现并行PLC控制逻辑,需先实现LD-VHDL的转换。提出了梯形图到VHDL转换的桥梁——逻辑表达式。建立AOV图模型,作为符合IEC61131-3标准梯形图到逻辑表达式转换的辅助表示形式,易于向目标代码转换,同时给出梯形图对应的布尔逻辑表达式、定时器/计数器逻辑表达式和功能块指令逻辑表达式的转化算法和例子。
(4)提出了PLC特有的循环扫描执行工作方式在FPGA上的实现方法。构建了模拟PLC工作模式的有限状态机模型,利用进程实现各个梯级逻辑。利用控制信号的自触发变化来控制状态的转换,实现循环扫描执行。同时,本文还给出了其在FPGA中的具体实现代码。
(5)提出了梯形图布尔逻辑、定时器、计数器、功能块的VHDL代码的自动生成算法,实现逻辑表达式到VHDL的转换。
为了验证基于PLC并行依赖关系的分解结果在性能和控制逻辑方面的正确性,给出了印刷立体图硬模的纹理切割实验,在FPGA实验平台匕对生成的VHDL语言进行了编译仿真,实现梯形图程序在FPGA上的并发执行。最后给出基于FPGA的PLC与传统的PLC性能比较结果。
目前基于传统的PLC功能已经非常完善,与它们相比,本系统仅实现初步的并行PLC系统,在完善各项功能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和调试工作。本文的工作为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产品以及下一代高性能PLC的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TP27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董威,王戟,齐治昌;[J];电子学报;2002年S1期
王晓君;王田苗;姚远;;[J];航空制造技术;2007年03期
冯光;夏清国;裴元方;;[J];航空计算技术;2009年02期
闫昭;刘磊;;[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0年01期
郭龙;陈闳中;叶青;;[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年01期
孔亚广;王文海;;[J];计算机工程;2006年18期
王敬亚;朱怀宏;胡琰华;徐洁磐;;[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8年10期
龚雪容;生拥宏;沈亚楠;;[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红梅;[D];天津大学;2003年
黄文伟;[D];东南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闫昭;刘磊;;[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年01期
张火林;李国庆;张江维;;[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3期
岳鹏;张天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何元清,孙世新,傅彦;[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王璘;吴灿雄;;[J];电力与电工;2010年01期
陈丽娜;[J];高师理科学刊;2003年04期
张涛;黄少滨;黄宏涛;吕天阳;刘刚;;[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闫昭;刘磊;;[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0年01期
闫昭;刘磊;;[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0年04期
张平;李清宝;赵荣彩;;[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超;王希诚;;[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杜静;杨灿群;敖富江;;[A];2005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夏军;[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曾丽芳;[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董春丽;[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晏小波;[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邓宇;[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孙玉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闫昭;[D];吉林大学;2009年
邓娜;[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张涛;[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王智学;[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磊;[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刘卫强;[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刘晓娴;[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王涛;[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丁锐;[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张晓东;[D];浙江大学;2011年
濮晓波;[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金旭球;[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张延帅;[D];山东大学;2011年
梁玲玲;[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江海,李宇成,骆智,蒲永卓,刘晓霞;[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曾绍华;魏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李必信,郑国梁,王云峰,李宣东;[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0年03期
陈振强,徐宝文;[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2年02期
杨洪,徐宝文;[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7年03期
方燕飞;姜小成;漆锋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年29期
曾国荪,陆鑫达,王景村;[J];计算机工程;2000年03期
张平,赵荣彩,李清宝;[J];计算机工程;2005年17期
王珊珊;赵荣彩;张平;;[J];计算机工程;2006年07期
徐宝文;[J];计算机学报;199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齐乐新;;[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2期
张友;石锦云;;[J];煤矿机械;2009年04期
王瑞云;;[J];科技信息;2009年18期
雷云飞;童怀;伍世元;;[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年04期
彭登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年07期
赵雨生;高美凤;;[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8年06期
吴倩;陶亦亦;陆春元;;[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7年02期
孙克礼;谢忠志;;[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8年10期
叶先明;李杭生;;[J];微计算机信息;2010年26期
尚靖;周会成;陈吉红;;[J];机械与电子;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卢小辉;童伟;;[A];2010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秦华;宋蓓;廖瑞;;[A];广西计算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杜碧华;余愚;;[A];“技术提升产业 创新成就未来”——2006“苏拉杯”全国现代纺纱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马秀坤;史运涛;王捷;郑勇;杨立永;;[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邹六省;王占儒;刘绪洪;;[A];水泥工业节电和变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张小宾;;[A];河南省金属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王永杰;李彦勇;陈淑媛;陈启卫;刘波;;[A];2009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谢文明;;[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周杰;王振;;[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吴亮;韩端阳;王忠华;祖孝奎;方晓达;;[A];2011年河北省冶金信息化自动化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再雄;[N];黄石日报;2011年
四川 张星;[N];电子报;2009年
四川 熊波;[N];电子报;2009年
广州 杨光电;[N];电子报;2009年
王宝剑 岳文峰;[N];中国建材报;2010年
赵毅锋;[N];中国建设报;2009年
广西 麦少迪;[N];电子报;2009年
成都 张奉节;[N];电子报;2009年
王雯;[N];中国纺织报;2009年
四川 曾慧;[N];电子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江;[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余玫;[D];南京大学;2011年
宋晓峰;[D];上海大学;2007年
王东林;[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董国日;[D];中南大学;2007年
王静;[D];浙江大学;2009年
安宝林;[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林宝君;[D];吉林大学;2009年
周乐荣;[D];华南理工大学;2004年
任科伟;[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建伟;[D];中北大学;2010年
李洪亮;[D];山东大学;2010年
王玉飞;[D];西华大学;2010年
李子昀;[D];中南大学;2010年
徐永兴;[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刘其亮;[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杨磊;[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公维强;[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王艳美;[D];苏州大学;2010年
亓英莲;[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PLC并行连接通信方式的应用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PLC并行连接通信方式的应用
&&PLC并行连接通信方式的应用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PLC入门基础知识大全
我的图书馆
PLC入门基础知识大全
在自动化控制领域,PLC是一种重要的控制设备。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厂家生产300多品种PLC产品,应用在汽车(23%)、粮食加工(16.4%)、化学/制药(14.6%)、金属/矿山(11.5%)、纸浆/造纸(11.3%)等行业。为了使各位初学者更方便地了解PLC,本文对PLC的发展、基本结构、配置、应用等基本知识作一简介,以期对各位网友有所帮助。一、PLC的发展历程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开关量顺序控制,它按照逻辑条件进行顺序动作,并按照逻辑关系进行连锁保护动作的控制,及大量离散量的数据采集。传统上,这些功能是通过气动或电气控制系统来实现的。1968年美国GM(通用汽车)公司提出取代继电气控制装置的要求,第二年,美国数字公司研制出了基于集成电路和电子技术的控制装置,首次采用程序化的手段应用于电气控制,这就是第一代可编程序控制器,称Programmable Controller(PC)。个人计算机(简称PC)发展起来后,为了方便,也为了反映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特点,可编程序控制器定名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现在,仍常常将PLC简称PC。PLC的定义有许多种。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PLC的定义是: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贮器,用来在其内部存贮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的、模拟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PLC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增长率一直保持为30~40%。在这时期,PLC在处理模拟量能力、数字运算能力、人机接口能力和网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PLC逐渐进入过程控制领域,在某些应用上取代了在过程控制领域处于统治地位的DCS系统。二、 PLC的工作原理 &&&&&&&& 最初研制生产的PLC主要用于代替传统的由继电器接触器构成的控制装置,但这两者的运行方式是不相同的:(1)继电器控制装置采用硬逻辑并行运行的方式,即如果这个继电器的线圈通电或断电,该继电器所有的触点(包括其常开或常闭触点)在继电器控制线路的哪个位置上都会立即同时动作。(2)PLC的CPU则采用顺序逻辑扫描用户程序的运行方式,即如果一个输出线圈或逻辑线圈被接通或断开,该线圈的所有触点(包括其常开或常闭触点)不会立即动作,必须等扫描到该触点时才会动作。&&&&&&&& 为了消除二者之间由于运行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差异,考虑到继电器控制装置各类触点的动作时间一般在100ms以上,而PLC扫描用户程序的时间一般均小于100ms,因此,PLC采用了一种不同于一般微型计算机的运行方式---扫描技术。这样在对于I/O响应要求不高的场合,PLC与继电器控制装置的处理结果上就没有什么区别了。2.1、扫描技术 &&&&&&&& 当PLC投入运行后,其工作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输入采样、用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完成上述三个阶段称作一个扫描周期。在整个运行期间,PLC的CPU以一定的扫描速度重复执行上述三个阶段。&&&&&&&& I、输入采样阶段&&&&&&&& 在输入采样阶段,PLC以扫描方式依次地读入所有输入状态和数据,并将它们存入I/O映象区中的相应得单元内。输入采样结束后,转入用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即使输入状态和数据发生变化,I/O映象区中的相应单元的状态和数据也不会改变。因此,如果输入是脉冲信号,则该脉冲信号的宽度必须大于一个扫描周期,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该输入均能被读入。&&&&& II、用户程序执行阶段&&&&&&&& 在用户程序执行阶段,PLC总是按由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地扫描用户程序(梯形图)。在扫描每一条梯形图时,又总是先扫描梯形图左边的由各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并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对由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进行逻辑运算,然后根据逻辑运算的结果,刷新该逻辑线圈在系统RAM存储区中对应位的状态;或者刷新该输出线圈在I/O映象区中对应位的状态;或者确定是否要执行该梯形图所规定的特殊功能指令。即,在用户程序执行过程中,只有输入点在I/O映象区内的状态和数据不会发生变化,而其他输出点和软设备在I/O映象区或系统RAM存储区内的状态和数据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且排在上面的梯形图,其程序执行结果会对排在下面的凡是用到这些线圈或数据的梯形图起作用;相反,排在下面的梯形图,其被刷新的逻辑线圈的状态或数据只能到下一个扫描周期才能对排在其上面的程序起作用。&&&&& III、输出刷新阶段&&&&&&&& 当扫描用户程序结束后,PLC就进入输出刷新阶段。在此期间,CPU按照I/O映象区内对应的状态和数据刷新所有的输出锁存电路,再经输出电路驱动相应的外设。这时,才是PLC的真正输出。2.2、PLC的I/O响应时间&&&&&&&& 为了增强PLC的抗干扰能力,提高其可*性,PLC的每个开关量输入端都采用光电隔离等技术。为了能实现继电器控制线路的硬逻辑并行控制,PLC采用了不同于一般微型计算机的运行方式(扫描技术)。以上两个主要原因,使得PLC得I/O响应比一般微型计算机构成的工业控制系统满的多,其响应时间至少等于一个扫描周期,一般均大于一个扫描周期甚至更长。所谓I/O响应时间指从PLC的某一输入信号变化开始到系统有关输出端信号的改变所需的时间三、PLC的构成&&&&&&&& 从结构上分,PLC分为固定式和组合式(模块式)两种。固定式PLC包括CPU板、I/O板、显示面板、内存块、电源等,这些元素组合成一个不可拆卸的整体。模块式PLC包括CPU模块、I/O模块、内存、电源模块、底板或机架,这些模块可以按照一定规则组合配置。3.1、CPU的构成&&&&&&&& CPU是PLC的核心,起神经中枢的作用,每套PLC至少有一个CPU,它按PLC的系统程序赋予的功能接收并存贮用户程序和数据,用扫描的方式采集由现场输入装置送来的状态或数据,并存入规定的寄存器中,同时,诊断电源和PLC内部电路的工作状态和编程过程中的语法错误等。进入运行后,从用户程序存贮器中逐条读取指令,经分析后再按指令规定的任务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去指挥有关的控制电路。&&&&&&&& CPU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及状态总线构成,CPU单元还包括外围芯片、总线接口及有关电路。内存主要用于存储程序及数据,是PLC不可缺少的组成单元。&&&&&&&& 在使用者看来,不必要详细分析CPU的内部电路,但对各部分的工作机制还是应有足够的理解。CPU的控制器控制CPU工作,由它读取指令、解释指令及执行指令。但工作节奏由震荡信号控制。运算器用于进行数字或逻辑运算,在控制器指挥下工作。寄存器参与运算,并存储运算的中间结果,它也是在控制器指挥下工作。CPU速度和内存容量是PLC的重要参数,它们决定着PLC的工作速度,IO数量及软件容量等,因此限制着控制规模。3.2、I/O模块&&&&&&&& PLC与电气回路的接口,是通过输入输出部分(I/O)完成的。I/O模块集成了PLC的I/O电路,其输入暂存器反映输入信号状态,输出点反映输出锁存器状态。输入模块将电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进入PLC系统,输出模块相反。I/O分为开关量输入(DI),开关量输出(DO),模拟量输入(AI),模拟量输出(AO)等模块。&&&&&&&& 开关量是指只有开和关(或1和0)两种状态的信号,模拟量是指连续变化的量。常用的I/O分类如下:&&&&&&&& 开关量:按电压水平分,有220VAC、110VAC、24VDC,按隔离方式分,有继电器隔离和晶体管隔离。&&&&&&&& 模拟量:按信号类型分,有电流型(4-20mA,0-20mA)、电压型(0-10V,0-5V,-10-10V)等,按精度分,有12bit,14bit,16bit等。&&&&&&&& 除了上述通用IO外,还有特殊IO模块,如热电阻、热电偶、脉冲等模块。&&&&&&&& 按I/O点数确定模块规格及数量,I/O模块可多可少,但其最大数受CPU所能管理的基本配置的能力,即受最大的底板或机架槽数限制。3.3、电源模块&&&&&&&& PLC电源用于为PLC各模块的集成电路提供工作电源。同时,有的还为输入电路提供24V的工作电源。电源输入类型有:交流电源(220VAC或110VAC),直流电源(常用的为24VAC)。3.4、底板或机架&&&&&&&& 大多数模块式PLC使用底板或机架,其作用是:电气上,实现各模块间的联系,使CPU能访问底板上的所有模块,机械上,实现各模块间的连接,使各模块构成一个整体。3.5、PLC系统的其它设备&&& I、编程设备&&&&&&&& 编程器是PLC开发应用、监测运行、检查维护不可缺少的器件,用于编程、对系统作一些设定、监控PLC及PLC所控制的系统的工作状况,但它不直接参与现场控制运行。小编程器PLC一般有手持型编程器,目前一般由计算机(运行编程软件)充当编程器。&&&&& II、人机界面&&&&&&&& 最简单的人机界面是指示灯和按钮,目前液晶屏(或触摸屏)式的一体式操作员终端应用越来越广泛,由计算机(运行组态软件)充当人机界面非常普及。&&&&&&&& III、输入输出设备&&&&&&&& 用于永久性地存储用户数据,如EPROM、EEPROM写入器、条码阅读器,输入模拟量的电位器,打印机等。3.6、PLC的通信联网&&&&&&&& 依靠先进的工业网络技术可以迅速有效地收集、传送生产和管理数据。因此,网络在自动化系统集成工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甚至有人提出'网络就是控制器'的观点说法。&&&&&&&& PLC具有通信联网的功能,它使PLC与PLC 之间、PLC与上位计算机以及其他智能设备之间能够交换信息,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分散集中控制。多数PLC具有RS-232接口,还有一些内置有支持各自通信协议的接口。&&&&&&&& PLC的通信,还未实现互操作性,IEC规定了多种现场总线标准,PLC各厂家均有采用。  对于一个自动化工程(特别是中大规模控制系统)来讲,选择网络非常重要的。首先,网络必须是开放的,以方便不同设备的集成及未来系统规模的扩展;其次,针对不同网络层次的传输性能要求,选择网络的形式,这必须在较深入地了解该网络标准的协议、机制的前提下进行;再次,综合考虑系统成本、设备兼容性、现场环境适用性等具体问题,确定不同层次所使用的网络标准。四、PLC的分类 &&&&& I、小型PLC&&& 小型PLC的I/O点数一般在128点以下,其特点是体积小、结构紧凑,整个硬件融为一体,除了开关量I/O以外,还可以连接模拟量I/O以及其他各种特殊功能模块。它能执行包括逻辑运算、计时、计数、算术运算、数据处理和传送、通讯联网以及各种应用指令。&&&&& II、中型PLC&&&&&&&& 中型PLC采用模块化结构,其I/O点数一般在256~1024点之间。I/O的处理方式除了采用一般PLC通用的扫描处理方式外,还能采用直接处理方式,即在扫描用户程序的过程中,直接读输入,刷新输出。它能联接各种特殊功能模块,通讯联网功能更强,指令系统更丰富,内存容量更大,扫描速度更快。&&& III、大型PLC&&& &一般I/O点数在1024点以上的称为大型PLC。大型PLC的软、硬件功能极强。具有极强的自诊断功能。通讯联网功能强,有各种通讯联网的模块,可以构成三级通讯网,实现工厂生产管理自动化。大型PLC还可以采用三CPU构成表决式系统,使机器的可*性更高。五、PLC的选型方法&&&&&&&& 在PLC系统设计时,首先应确定控制方案,下一步工作就是PLC工程设计选型。工艺流程的特点和应用要求是设计选型的主要依据。PLC及有关设备应是集成的、标准的,按照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选型所选用PLC应是在相关工业领域有投运业绩、成熟可靠的系统,PLC的系统硬件、软件配置及功能应与装置规模和控制要求相适应。熟悉可编程序控制器、功能表图及有关的编程语言有利于缩短编程时间,因此,工程设计选型和估算时,应详细分析工艺过程的特点、控制要求,明确控制任务和范围确定所需的操作和动作,然后根据控制要求,估算输入输出点数、所需存储器容量、确定PLC的功能、外部设备特性等,最后选择有较高性能价格比的PLC和设计相应的控制系统。&&& 5.1、输入输出(I/O)点数的估算I/O点数估算时应考虑适当的余量,通常根据统计的输入输出点数,再增加10%~20%的可扩展余量后,作为输入输出点数估算数据。实际订货时,还需根据制造厂商PLC的产品特点,对输入输出点数进行圆整。5.2、存储器容量的估算  存储器容量是可编程序控制器本身能提供的硬件存储单元大小,程序容量是存储器中用户应用项目使用的存储单元的大小,因此程序容量小于存储器容量。设计阶段,由于用户应用程序还未编制,因此,程序容量在设计阶段是未知的,需在程序调试之后才知道。为了设计选型时能对程序容量有一定估算,通常采用存储器容量的估算来替代。  存储器内存容量的估算没有固定的公式,许多文献资料中给出了不同公式,大体上都是按数字量I/O点数的10~15倍,加上模拟I/O点数的100倍,以此数为内存的总字数(16位为一个字),另外再按此数的25%考虑余量。5.3、控制功能的选择   该选择包括运算功能、控制功能、通信功能、编程功能、诊断功能和处理速度等特性的选择。I、运算功能  简单PLC的运算功能包括逻辑运算、计时和计数功能;普通PLC的运算功能还包括数据移位、比较等运算功能;较复杂运算功能有代数运算、数据传送等;大型PLC中还有模拟量的PID运算和其他高级运算功能。随着开放系统的出现,目前在PLC中都已具有通信功能,有些产品具有与下位机的通信,有些产品具有与同位机或上位机的通信,有些产品还具有与工厂或企业网进行数据通信的功能。设计选型时应从实际应用的要求出发,合理选用所需的运算功能。大多数应用场合,只需要逻辑运算和计时计数功能,有些应用需要数据传送和比较,当用于模拟量检测和控制时,才使用代数运算,数值转换和PID运算等。要显示数据时需要译码和编码等运算。II、控制功能  控制功能包括PID控制运算、前馈补偿控制运算、比值控制运算等,应根据控制要求确定。PLC主要用于顺序逻辑控制,因此,大多数场合常采用单回路或多回路控制器解决模拟量的控制,有时也采用专用的智能输入输出单元完成所需的控制功能,提高PLC的处理速度和节省存储器容量。例如采用PID控制单元、高速计数器、带速度补偿的模拟单元、ASC码转换单元等。III、通信功能  大中型PLC系统应支持多种现场总线和标准通信协议(如TCP/IP),需要时应能与工厂管理网(TCP/IP)相连接。通信协议应符合ISO/IEEE通信标准,应是开放的通信网络。PLC系统的通信接口应包括串行和并行通信接口(RSA/423/485)、RIO通信口、工业以太网、常用DCS接口等;大中型PLC通信总线(含接口设备和电缆)应1:1冗余配置,通信总线应符合国际标准,通信距离应满足装置实际要求。PLC系统的通信网络中,上级的网络通信速率应大于1Mbps,通信负荷不大于60%。PLC系统的通信网络主要形式有下列几种形式:1)PC为主站,多台同型号PLC为从站,组成简易PLC网络;2)1台PLC为主站,其他同型号PLC为从站,构成主从式PLC网络;3)PLC网络通过特定网络接口连接到大型DCS中作为DCS的子网;4)专用PLC网络(各厂商的专用PLC通信网络)。  为减轻CPU通信任务,根据网络组成的实际需要,应选择具有不同通信功能的(如点对点、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通信处理器。IV、编程功能  离线编程方式:PLC和编程器公用一个CPU,编程器在编程模式时,CPU只为编程器提供服务,不对现场设备进行控制。完成编程后,编程器切换到运行模式,CPU对现场设备进行控制,不能进行编程。离线编程方式可降低系统成本,但使用和调试不方便。在线编程方式:CPU和编程器有各自的CPU,主机CPU负责现场控制,并在一个扫描周期内与编程器进行数据交换,编程器把在线编制的程序或数据发送到主机,下一扫描周期,主机就根据新收到的程序运行。这种方式成本较高,但系统调试和操作方便,在大中型PLC中常采用。  五种标准化编程语言:顺序功能图(SFC)、梯形图(LD)、功能模块图(FBD)三种图形化语言和语句表(IL)、结构文本(ST)两种文本语言。选用的编程语言应遵守其标准(IEC6113123),同时,还应支持多种语言编程形式,如C,Basic等,以满足特殊控制场合的控制要求。V、诊断功能PLC的诊断功能包括硬件和软件的诊断。硬件诊断通过硬件的逻辑判断确定硬件的故障位置,软件诊断分内诊断和外诊断。通过软件对PLC内部的性能和功能进行诊断是内诊断,通过软件对PLC的CPU与外部输入输出等部件信息交换功能进行诊断是外诊断。PLC的诊断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对操作和维护人员技术能力的要求,并影响平均维修时间。VI、处理速度PLC采用扫描方式工作。从实时性要求来看,处理速度应越快越好,如果信号持续时间小于扫描时间,则PLC将扫描不到该信号,造成信号数据的丢失。  处理速度与用户程序的长度、CPU处理速度、软件质量等有关。目前,PLC接点的响应快、速度高,每条二进制指令执行时间约0.2~0.4Ls,因此能适应控制要求高、相应要求快的应用需要。扫描周期(处理器扫描周期)应满足:小型PLC的扫描时间不大于0.5ms/K;大中型PLC的扫描时间不大于0.2ms/K。5.4、机型的选择I、PLC的类型PLC按结构分为整体型和模块型两类,按应用环境分为现场安装和控制室安装两类;按CPU字长分为1位、4位、8位、16位、32位、64位等。从应用角度出发,通常可按控制功能或输入输出点数选型。  整体型PLC的I/O点数固定,因此用户选择的余地较小,用于小型控制系统;模块型PLC提供多种I/O卡件或插卡,因此用户可较合理地选择和配置控制系统的I/O点数,功能扩展方便灵活,一般用于大中型控制系统。II、输入输出模块的选择  输入输出模块的选择应考虑与应用要求的统一。例如对输入模块,应考虑信号电平、信号传输距离、信号隔离、信号供电方式等应用要求。对输出模块,应考虑选用的输出模块类型,通常继电器输出模块具有价格低、使用电压范围广、寿命短、响应时间较长等特点;可控硅输出模块适用于开关频繁,电感性低功率因数负荷场合,但价格较贵,过载能力较差。输出模块还有直流输出、交流输出和模拟量输出等,与应用要求应一致。可根据应用要求,合理选用智能型输入输出模块,以便提高控制水平和降低应用成本。考虑是否需要扩展机架或远程I/O机架等。III、电源的选择PLC的供电电源,除了引进设备时同时引进PLC应根据产品说明书要求设计和选用外,一般PLC的供电电源应设计选用220VAC电源,与国内电网电压一致。重要的应用场合,应采用不间断电源或稳压电源供电。  如果PLC本身带有可使用电源时,应核对提供的电流是否满足应用要求,否则应设计外接供电电源。为防止外部高压电源因误操作而引入PLC,对输入和输出信号的隔离是必要的,有时也可采用简单的二极管或熔丝管隔离。IV、存储器的选择  由于计算机集成芯片技术的发展,存储器的价格已下降,因此,为保证应用项目的正常投运,一般要求PLC的存储器容量,按256个I/O点至少选8K存储器选择。需要复杂控制功能时,应选择容量更大,档次更高的存储器。V、冗余功能的选择  (1)、控制单元的冗余1)、重要的过程单元:CPU(包括存储器)及电源均应1B1冗余。2)、在需要时也可选用PLC硬件与热备软件构成的热备冗余系统、2重化或3重化冗余容错系统等。(2)、I/O接口单元的冗余1)、控制回路的多点I/O卡应冗余配置。2)、重要检测点的多点I/O卡可冗余配置。3)根据需要对重要的I/O信号,可选用2重化或3重化的I/O接口单元。 5.5、经济性的考虑  选择PLC时,应考虑性能价格比。考虑经济性时,应同时考虑应用的可扩展性、可操作性、投入产出比等因素,进行比较和兼顾,最终选出较满意的产品。  输入输出点数对价格有直接影响。每增加一块输入输出卡件就需增加一定的费用。当点数增加到某一数值后,相应的存储器容量、机架、母板等也要相应增加,因此,点数的增加对CPU选用、存储器容量、控制功能范围等选择都有影响。在估算和选用时应充分考虑,使整个控制系统有较合理的性能价格比。六、PLC控制系统设计的要点&&&&&&&& 硬件选购目前市场上的PLC产品众多,除国产品牌外,国外有:日本的 OMRON、MITSUBISHI、FUJJ、anasonic,德国的SIEMENS,韩国的LG等。近几年,PLC产品的价格有较大的下降,其性价比越来越高,这是众多技术人员选用PLC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选购PLC产品呢?&&&&&&&& I、系统规模首先应确定系统用PLC单机控制,还是用PLC形成网络,由此计算PLC输入、输出点。数,并且在选购PLC时要在实际需要点数的基础上留有一定余量(10%)。&&&&&&&& ii、确定负载类型根据PLC输出端所带的负载是直流型还是交流型,是大电流还是小电流,以及PLC输出点动作的频率等,从而确定输出端采用继电器输出,还是晶体管输出,或品闸管输出。不同的负载选用不同的输出方式,对系统的稳定运行是很重要的。&&&&&&&& III、存储容量与速度尽管国外各厂家的PLC产品大体相同,但也有一定的区别。目前还未发现各公司之间完全兼容的产品。各个公司的开发软件都不相同,而用户程序的存储容量和指令的执行速度是两个重要指标。一般存储容量越大、速度越快的PLC价格就越高,但应该根据系统的大小合理选用PLC产品。&&&&&&&& IV、编程器的选购PLC编程可采用三种方式:&&&&&&&& 是用一般的手持编程器编程,它只能用商家规定语句表中的语句编程。这种方式效率低,但对于系统容量小,用量小的产品比较适宜,并且体积小,易于现场调试,造价也较低。&&&&&&&& 是用图形编程器编程,该编程器采用梯形图编程,方便直观,一般的电气人员短期内就可应用自如,但该编程器价格较高。&&&&&&&& 是用IBM个人计算机加PLC软件包编程,这种方式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方式,但大部分公司的PLC开发软件包价格昂贵,并且该方式不易于现场调试。&&&&&&&& 因此,应根据系统的大小与难易,开发周期的长短以及资金的情况合理选购PLC产品。&&&&&&&& V、尽量选用大公司的产品其质量有保障,且技术支持好,一般售后服务也较好,还有利于你的产品扩展与软件升级。6.1、输入回路的设计&&&&&&&& I、电源回路 PLC供电电源一般为 AC85—240V(也有DC24V),适应电源范围较宽,但为了抗干扰,应加装电源净化元件(如电源滤波器、1:1隔离变压器等)。&&&&&&&& II、PLC上DC24V电源的使用各公司 PLC产品上一般都有DC24V电源,但该电源容量小,为几十毫安至几百毫安,用其带负载时要注意容量,同时作好防短路措施(因为该电源的过载或短路都将影响PLC的运行)。&&&&&&&& III、外部DC24V电源 若输入回路有 DC24V供电的接近开关、光电开关等,而PLC上DC24V电源容量不够时,要从外部提供DC24V电源;但该电源的“—”端不要与 PLC的 DC24V的“—”端以及“COM”端相连,否则会影响PLC的运行。&&&&&&&& IV、输入的灵敏度各厂家对PLC的输人端电压和电流都有规定,如日本三菱公司F7n系列PLC的输入值为:DC24V、7mA,启动电流为4.5mA,关断电流小于1.5mA,因此,当输入回路串有二极管或电阻(不能完全启动),或者有并联电阻或有漏电时(不能完全切断),就会有误动作,灵敏度下降,对此应采取措施。另一方面,当输入器件的输入电流大于PLC的最大输入电流时,也会引起误动作,应采用弱电流的输入器件,并且选用输人为共漏型输入的 PLC,Bp输入元件的公共点电位相对为负,电流是流出 PLC的输入端。6.2、输出回路的设计 I、各种输出方式之间的比较&&&&&&&& (1)继电器输出: &&&&&&&& 优点是不同公共点之间可带不同的交、直流负载,且电压也可不同,带负载电流可达2A/点;但继电器输出方式不适用于高频动作的负载,这是由继电器的寿命决定的。其寿命随带负载电流的增加而减少,一般在几十万次至Jl百万次之间,有的公司产品可达1000万次以上,响应时间为10ms。&&&&&&&& (2)晶闸管输出: &&&&&&&& 带负载能力为0.2A/点,只能带交流负载,可适应高频动作,响应时间为1ms。&&&&&&&& (3)晶体管输出: &&&&&&&& 最大优点是适应于高频动作,响应时间短,一般为0.2ms左右,但它只能带 DC 5—30V的负载,最大输出负载电流为0.5A/点,但每4点不得大于0.8A。&&&&&&&& 当你的系统输出频率为每分钟6次以下时,应首选继电器输出,因其电路设计简单,抗干扰和带负载能力强。当频率为10次/min以下时,既可采用继电器输出方式;也可采用PLC输出驱动达林顿三极管(5—10A),再驱动负载,可大大减小。II、抗干扰与外部互锁&&& 当 PLC输出带感性负载,负载断电时会对PLC的输出造成浪涌电流的冲击,为此,对直流感性负载应在其旁边并接续流二极管,对交流感性负载应并接浪涌吸收电路,可有效保护PLC。当两个物理量的输出在PLC内部已进行软件互锁后,在PLC的外部也应进行互锁,以加强系统的可*性。III、“GOM“点的选择&&& 不同的 PLC产品,其“COM”点的数量是不一样的,有的一个“COM”点带8个输出点,有的带4个输出点,也有带2个或1个输出点的。当负载的种类多,且电流大时,采用一个“COM”点带1—2个输出点的 PLC产品;当负载数量多而种类少时,采用一个“COM”点带4—8个输出点的PLC产品。这样会对电路设计带来很多方便,每个“COM”点处加一熔丝,1—2个输出时加2A的熔丝,4—8点输出的加5—10A的熔丝,因 PLC内部一般没有熔丝。IV、PLC外部驱动电路&&& 对于 PLC输出不能直接带动负载的情况下,必须在外部采用驱动电路:可以用三极管驱,也可以用固态继电器或晶闸管电路驱动,同时应采用保护电路和浪涌吸收电路,且每路有显示二极管(LED)指示。印制板应做成插拔式,易于维修。&&&&&&&& PLC的输入输出布线也有一定的要求,请看各公司的使用说明书。 6.3、扩展模块的选用 &&&&&&&& 对于小的系统,如80点以内的系统.一般不需要扩展;当系统较大时,就要扩展。不同公司的产品,对系统总点数及扩展模块的数量都有限制,当扩展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网络结构;同时,有些厂家产品的个别指令不支持扩展模块,因此,在进行软件编制时要注意。当采用温度等模拟模块时,各厂家也有一些规定,请看相关的技术手册。&&&&&&&& 各公司的扩展模块种类很多,如单输入模块、单输出模块、输入输出模块、温度模块、高速输入模块等。 PLC的这种模块化设计为用户的产品开发提供了方便。6.4、PLC的网络设计 &&&&&&&& 当用PLC进行网络设计时,其难度比PLC单机控制大得多。首先你应选用自己较熟悉的机型,对其基本指令和功能指令有较深入的了解,并且指令的执行速度和用户程序存储容量也应仔细了解。否则,不能适应你的实时要求,造成系统崩溃。另外,对通信接口、通信协议、数据传送速度等也要考虑。&&&&&&&& 最后,还要向 PLC的商家寻求网络设计和软件技术支持及详细的技术资料,至于选用几层工作站,依你的系统大小而定。6.5、软件编制 &&&&&&&& 在编制软件前,应首先熟悉所选用的 PLC产品的软件说明书,待熟练后再编程。若用图形编程器或软件包编程,则可直接编程,若用手持编程器编程,应先画出梯形图,然后编程,这样可少出错,速度也快。编程结束后先空调程序,待各个动作正常后,再在设备上调试。
[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lc柜打雷跳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