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石油物流行业大外企的外企工作多年,今年裁员了,为啥就没有

【图片】外企裁员的事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57,799贴子:
外企裁员的事实收藏
笔者在外企三大油服公司之一工作5年,面对今天这样一个石油行业大萧条的局面,应石油Link邀请,给大家讲讲现在的状态,也许对后来者从业选择有些帮助!裁员大家这段时间都会看到各种三大油服公司裁员的消息,这些数字给大家的印象除了惊讶、出乎意料之外,应该没啥了。不在这个环境里工作的人,是体会不到个中的滋味。我身边的人昨天还在一起讨论问题,今天突然消失了——一问才知道,通知被lay off了;有一段时间每天都会有同事离开,为了最大程度减小被裁者对公司的影响,外企裁人的方式很是干净利落,通常两个小时之内必须离开、公司电脑立刻上交、里面私人的东西之后会由IT给你拷贝出来,全程都有保安跟着,防止带走有价值的材料。走出办公室的门,再进去的话就要前台登记,有专人接待你,就不让你再进去工作区了。该赔偿你的一分不少(这是按照HR的说法,其实有待研究)。这样的过程在2015年上半年,不停的上演,甚至有的出海工程师在海上都不知道自己被裁了,回来陆地才知道。由于被裁的人都是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被通知的,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是谁被叫到办公室。还有一种现象是,公司在招你的时候,给你的非纸面的承诺以及对新来员工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保护,在这个时候都已经不存在了。公司会毫不犹豫的把刚来公司的、没有经验和能力的菜鸟裁掉,这样就不用赔付很多钱,至多一个月工资。而这些人的工作几乎不用怎么交接,因为大部分还处于实习和培训阶段。至于这些人被裁之后怎么办,就没人关心了。因为外企没有义务养人,更不用像国企那样要尽社会责任。怎么样?很残酷是吧!如果你恰好刚买房、买车或者刚生了小孩,需要靠工资来还贷、养孩儿,那么你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把工作搞定,不然就麻烦了。日常工作这个话题会让我们这些人感到很无奈,因为油价大跌、甲方大幅削减预算,还有国内石油行业的反腐力度前所未有,两者因素强势叠加,使得油服公司的合同大幅减少或者合同价格大幅降低、利润减少,有的甚至为了保住市场份额赔钱干。油服公司原来的人员配置已经富余了,那么外企能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裁员,但是裁员之后,公司的财务目标并没有多大降低,因为我们可爱的股东并不答应。大家的工作状态就变成了一个人干多个人的活,做项目的不许失败、必须拿到;销售工程师必须拿到计划外的合同;现场工程师还更加辛苦,因为人数减少了,不能保证正常的休假;其他的功能部门,像财务、物流等已经只剩基本框架了。还有一个不愿提的——降薪,出海和去陆地现场的工程师补贴降低了,还必须同意,这个时候之前签的合同什么都不是了,不答应,就离开。我本人做过现场工程师,后来做项目负责人,我的工作现在变成了降低产品价格,然后要账,是的你没有听错;甲方不付账,我就去要账;甲方不愿意买,我就降价。之前公司指定的各种市场策略,都不存在了,不用保持高冷,实现销售额才是最重要的!因为销售额每减少多少的额度,就要裁一个人——大家拼命的做,就为了维持住head count,因为大家都知道,人数越少,工作就越无法高质量的完成、甲方就越不满意,这样项目就会越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带来的后果就是现在我遇到的。对个人来讲工作变得多了、加班都干不完,但是公司想控制成本,你要加班可以,但是必须经过公司在中国区的老大批复才可以。你突然来了一个紧急的设计或者现场紧急的需求,你就必须马上行动,这时候不可能先去找整个中国区的老大先批复,这就是摆明了让你加班,但是不给钱。选择有人说既然这样难,还坚持啥,辞职换地方啊。呵呵~~~现在哪还有地方招人啊,私企随着甲方的预算大幅减少、业务量一落千丈、无关人员全部裁掉,只留下核心的几个。有的私企需要人,但是这个年月价格谈不上去。外企出来的想回国企太难了,看机遇,我身边的同事确实有成功从外企回到国企,主要是做技术,人家也是看中了这点,但是大部分是没机会的。不能回国企、私企更难,还有一条路——创业!但是老牌的公司业务都缩水,刚成立的公司死的多惨就可想而知了。客观评价大家一定会问:当初选择外企,放弃什么中海油天分,塔里木,大庆,辽河……?后悔不?这个问题我想客观一点的看待,现在是非常时期,外企首先是公司、上市公司,以追逐经济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公司的一切决策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保护股东的利益和价值。这就决定了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员工就是珍贵的,因为他们可以创造价值。我们在行情好的时候,出差都是五星级酒店,去北京开个会都是长城、港澳神马的,差不多的培训就是美国、迪拜。所有这些给了外界一种信号:外企这是人性化、对员工真是好,高大上。然后优秀的人才就蜂拥而至。这是一种策略,同时也要承认公司对员工的关照很到位,这是市场调节的结果。外企付出的和收获的性价比很高,换句话说付出的多,得到相应回报就多。说到这里想必大家明白了,外企所有的一切都是市场化的、赤裸裸的商业,连外企引以为豪的公司文化也是为市场服务的。那么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你会学到一个技能,放下儿女情长、放下人生感慨,大家冷静而理性的坐下来谈谈生意吧,你会变得坚强,因为你身边的同事不会一直在那儿、他/她随时会离开,你没有人可以依赖,我们公司的女孩来的时候都是风吹杨柳,但是经过严格而缜密的培训之后,一个个的变得比汉子还汉子;你还会变得勤奋好学,因为你知道这是你唯一存在的理由,你的价值就是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外企都是以技术为导向的,他们别的不会玩也不想玩;你会变得聪明,因为遇到的问题都要经过你不懈的努力来解决,一个萝卜一个坑,你自己不能解决,自有人替代你解决。所以你会发现,原来你是那么聪明、那么的有创造力。我们公司信奉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的学习能力是巅峰状态,因为他要生存,所以基本上3年就要轮一个新的base,为的就是保持你巅峰的学习状态。看用人之道达到炉火纯青,所以慢慢学吧。当所有的事情经历之后,你还会发现,你已经成长到了不惧风雨,或者你已经死在风雨中。我写的都是比较细节和真实的生活工作状态,看似令人羡慕的高薪资、高待遇工作环境,更多包含的是外企人的无奈与辛酸。我接受石油Link的邀请,写下这篇文章,欢迎感兴趣的筒子们,留言给石油Link,欢迎拍砖。以后石油link还会继续发布关于外企在中国做生意过程中是如何对待贿赂等问题的,以及从一个普通项目工程师角度看待外企作为企业的优越之处。同时,欢迎国企私企外企的朋友们来稿讲述你们身边发生的变化。
请问楼主在哪里高就?
虽然不是学石油的,但还是看完了
虽然不是学石油的,但还是看完了
说的很现实
太长不看    警告你,千万不要手贱点我的小尾巴    
入错行……
哈里伯顿的?
卓越的商业精神,靠谱
我是学石油的,却不知道学这个有什么用
登录百度帐号我在外企工作两年,公司裁员,通知日期到合同结束不足一月,赔偿金额为两个月的税前工资,这样合理吗?_百度知道
我在外企工作两年,公司裁员,通知日期到合同结束不足一月,赔偿金额为两个月的税前工资,这样合理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工资应为应发工资而非税前工资;通知日期和办理离职手续之间如果不足一个月的话,公司应该支付你一个月的工资作为代通通知金。
明白了,非常感谢
采纳率:88%
都是这样的,正常
没有提前一个月通知不是应该N加一的赔偿吗
那知你是哪个阶层吖
那你们可以按合同制度来评论吖
这样啊,好的,非常感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税前工资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网页制作/数据库:阳光技术小组
版权所有:;ICP许可证:苏B2-;;软著登字第0395877号;人力资源中介许可号
本页更新时间: 01:57:04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将应届生论坛分享给朋友:
关注应届生:
查看: 82589|回复: 172
[此帖已被设为精华]
本帖最后由 jojolove99 于
11:17 编辑
最近在整理过去自己写的帖子,也看到每年大家对于做公务员,去国企,去央企,去民企或者外企有很多争论。那么今天就聊聊这个吧。
当然,因为我只在外企呆过,所以我也只能谈谈外企的,当然还是以欧美外企为主,日韩港台企业文化很不一样,待遇福利也相当不同,没有可比性。
第一,当然是工资问题。
工资角度,一般来说,外企的明面工资基本面上比国企公务员都好。国企,公务员的明面工资一般都很低,但是他们有很多东西是台面下的,所以综合起来,超级牛的例如央企,收入总体待遇还是非常好的,比大部分外企好。但也应该看到,大部分国企在收入方面和外企来说还是外企占有优势的。
那么看工资,该看那些?绝对不是基本工资哦。
我们HR问别人收集上家公司工资的时候都要收集Total Package,也就是总体薪酬。
总体薪酬也分为薪资部分和非薪资部分。薪资部分常见的就是
基本工资 base pay,
奖金bonus,
提成Commission,
加班工资OT Pay(这个很多外企是没有的,因为外企一般只有低岗位或者工厂职位才有,大部分Office岗位都没有这部分钱),
津贴Allowance(内容比较繁复,出差津贴,手机津贴,置装费,培训费,旅游费等等很多)
这块内容有的公司提供车贴的比方说,回头另一家提供班车的话,那么车贴就会不计入总体薪酬,因为我们要做到对等。而实际工作中,如果在家附近就有班车的话,绝对比自己开车领车贴舒服(那不是上车就可以睡觉吗?而且一般这也意味着没有很多加班,否则企业要亏死的)。
外企由于塞班斯法案存在(美国企业),有很多公司不给出差津贴,但给比较高额度的报销限额,比如每个人每天餐饮费最高报销400人民币(还是酒店里面包早餐的情况),其实中国人都懂得,火车站那么多卖发票的很多都冲着这个去的,事实上,老板也一般不会在发票金额上给你使绊子,给你400限额了,哪怕你不是吃饭出差时候天天去酒吧,也尽管报销吧。呵呵。
除此之外,手机费也是有的公司给报销一定金额的,一般都是用不完的。而大部分外企员工也会充分享用这种福利。
其他现金福利(other Cash Benefits)这个也就是过节费之类的东西,这个呢,外企的其实比较单薄,而且越大的企业越单薄;一般过年,中秋节,儿童节能有个100-200的券或者礼盒已经算很不错的了。和国企动不动就几千几百的发还是很有区别的。当然,有些外企因为工会组织,所以福利还是挺不错的,比如有的每季度发个20张电影票,一年组织一次旅游什么的,还经常搞搞内买。
非现金福利
这块表现在合同长短,保险,年假等方面。也是外企比国企公务员体系优惠的地方。
合同角度,新劳动法实行以后,很多外企的合同都有所变化,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外企是采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方式进行管理的(毕竟那样HR管理成本可以下去很多,特别对很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而言)。这个时间短的看不出好坏,但是总结来说,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好处就是企业对于裁员多一份顾忌(并非不能裁员),裁员补偿更高,如果重大疾病的话,对有些航母级外企来说,其实比国企待遇更好(福利保险使然,当然没人想生病)。
保险特别是商业保险,也是外企比其他企业好的一个表现。对于相当多数的外企来说,他们都会为员工加保医疗险,意外险等保险。
当然,外企对人的要求也是高的。你不干活的话,总归危险的。所以,如果想偷懒过日子的,外企最好不要抱太大希望。这是一个工资可以很高,但同样付出巨大的地方。冗员在规范的外企永远是HR要消灭的东西。而冗员颇多的外企本身生命力也是很有问题的,而这时候,外企就没有国企那么好运了。股价一跌,马上裁员的大刀就磨的锋利的很。所以说道弊端的话,稳定应该是头一条。
这里说的稳定,并不是职业的稳定,而是在一个公司工作很久的稳定。你问外企的人,准不准备在一个公司呆一辈子,绝大部分都会说“No”。这既是主观意愿,也是客观情况。在一个外企干上10年的人目前实在是太少了。原因很简单,机会太多,诱惑太大,而企业本身经营的起起伏伏也是个诱因。
一个在知名外企工作3年以上的人,即使你不在51job投简历,也会有无数的小猎头找上你,今天一个supervisor,明天一个manager职位的诱惑你,工资少则30%增长,多则100%甚至200%增长,你能不心动吗?
毕竟,一个企业中,人才梯队做的再好,也不可能人人都最后升职为经理,甚至有很多公司,很多岗位其实是没有前途的。比如说大型外企的很多部门秘书行政,除非碰到一个赏识的老板,否则一辈子就在订酒店做报销,做的事情琐碎而低端。工资也不高。但你在那里呆上了2,3年,企业的很多行政管理内容就已经很清楚了,也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多余的。那么回头一个猎头跟你说,某个小公司招聘办公室经理,工资你本来5000一个月,给你8000,你去不去?因为你是大公司的,你留在Linkedin或者51job上的简历就有很高几率被人家看到。相比较从茫茫人海中找候选人,认准大公司的员工,总是效率比较高,产出比比较大的。那么自然,这个流动率就来了。有人走了,自然要有人填。可是弄个应届生不行呀,上手不能立刻干活呀,于是外企一个有趣的循环就开始了。新人工资往往有高过老人,于是几轮更替,人员工资就自然而然上升了。
记得再2002年的时候,上海这里,一个外企经理有个10多万,20万已经是高的不得了的工资,今天一个普通的专员工资也在这个数字,而高级专员工资往往也接近30万,至于老板,动不动工资就超过50万,朝着100万挺进。
相比较外企,国企就会显得“健康”很多,至少由于人员跳槽而腾出来的岗位很多时候被内部转岗消化了。这在外企有,但很少。比如我一个行政,看到HR有个职位,想去应聘,往往经理不太愿意招用这样的人,虽然可能人家干上2-3个月就能上手,但由于没有国企那种企业氛围,再讲究效率的外企,明显效率会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就少了。而这有在另一方面,造成很多人员外部流动。
另一个原因就是外企经营环境的变化,国企特别是效益好的很多国企,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靠自己的经营实力再赚钱,而是靠垄断很多国有资源而赚钱,比如08年的金融风暴,国家4万亿的投资大部分消化给了国企,造成今天中国中小型私企举步维艰的情况。所以,国企如果是有资源垄断优势的企业,那是稳定性很有保证的。而外企就不一样了,即使IBM,西门子,HP这类在中国算得上巨头的外企,也难以避免隔三差五的裁员精简。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正确的经营方向。但对于个人就有些残忍了。我自己也经历过被裁员,当你周围的同事都和你一样不得不挑个日子“家里蹲”的时候,那种悲哀和无助很难明言。
我看到的简历中,在一个外资企业呆了超过10年的,除了日韩企业(那属于外其中比较稳定的,但也同样属于工资待遇不比国企高多少的企业),基本在5%之内。除非在这个企业一直在职业上升中,否则很容易被猎头打上“没有Potential”的印记。似乎在外企,你不跳槽就显得你自己太窝囊一样。我经常听到的话也是“你也干了2年多了,可以动一动啦之类”的诱惑我跳槽的话。
当然,这种不稳定也不见得是不让人喜欢的地方。因为每次职位变动只要是积极地,都会带来或者涨薪或者涨薪升职的好处。所以很多外企人就变成了跳蚤。每年年底公司工资review完,就开始给猎头广撒网,来年过完年奖金拿好和公司88的为数不少。
当然,这个前提是他们呆在真正的牛企,毕竟外企规模也有大有小,在行业中的地位也有高有低,只有那些在知名外企的员工才会有机会成为香饽饽。所以,在外企生存,实力是必需的。如果你有能力,那么稳定对你就是一种常态,即使你干的不爽了,换个下家,也能有好职位+好工资。但如果你惰性强,就想找个好公司然后靠着大树好乘凉,回头可能就会很尴尬。
当初我自己遭遇的裁员也是在2008金融危机的时候,那时候我所在的公司是行业内No.1的,的确是个好公司,但很多员工在公司干了几年,站稳脚跟后,也的确有思想惰性了。结果遇到裁员,他们的技术职能都是昨日黄花,或者太偏太窄,外面的企业需要一人多能,晃晃悠悠1年多还没找到工作的也大有人在。而那些积极上进的,反倒是即使金融危机,也能换个行业继续生存,且升职加薪,职位之路越走越广。当初我们部门和我一起被裁员的有7-8个人,现在回过头来看,3年过去,我们这些被裁的员工人人职位薪水都几乎和当时相比翻了一翻。因为大家当时虽然被裁员,但是一则利用网络互相帮助,二则利用空余时间读书进修,再加上好公司的背景,所有人都实现了无缝连接(周五从公司办完离职,周一到新公司报道)。但我也收到过前公司的同事简历,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样是当时走的人,竟然有1年多没有找到工作的。所以,懒惰是外企生存最大的敌人。
生活在外企
外企早已退去了90年代那种小资的身影,大部分外企的员工也和普通人一样打拼着生活,或者欢乐,或者辛苦,或者抱怨,或者坚持地在人生路上写下自己的印记。很多MM一定以为做了外企白领,就可以天天洋装在身,每天TAXI代步,午饭晚饭精致可餐,在周末练练瑜伽,购下物,参加个烘焙班,过上真正的小资生活。那么我就得给你泼冷水了。
先从穿说起
其实很多外企并不需要职员每天正装出席,除了IBM之类的公司外,大部分公司的人只要Business Causal即可。什么叫做Business Causal?就是男生可以穿着POLO衫,女生可以穿着针织衫天天在办公室晃悠。裤子也不是必须西裤,一些休闲裤都是可以接受的。皮鞋或者休闲鞋也可以穿。要做到天天换洋装,穿的跟瑞丽里面的美人一样的每个公司也总有那么几个人,个位数的,但绝大部分的人,穿着和学校,事业单位的人相比较,并没有什么不同。说的实在点,也是囊中羞涩给弄得。别看外企白领每个月上万的大有人在,很多人的压力也很大,或者是买房还贷,或者是孩子要钱教育,真正月入过万的也都是一些年近30或者年纪更大一些的女士,对他们来说,fashion已经不是他们追逐的东西了。而最有资格的小年轻们,有囊中羞涩,税前月薪7000的话,四金过后(上海),拿到手也只有4000多,而太平洋百货一套漂亮点的洋装得2000左右。那里有这点米呢?淘宝?那个做学生妹的时候买来穿穿还可以,真的工作了,出入A级写字楼的话,宁可穿的套装是过时的,也不能穿完全名不见经传的东西。七浦路有一阵子是那些囊中羞涩的小白领们淘衣服的好地方,可惜现在价格也是一年高过一年,很多时候,商场打折后的价格和七浦路的价格已经相差无几了。再说,那种很多均码的衣服,很多MM身材不那么标准的话也没法选购。于是,Zara,H&M这类品牌还行,款式不错的品牌成了很多白领血拼的对象。遇到打折季,一次买个几千的衣服也是常见的。
相比较衣服,包,配件倒常看到国际品牌的身影,那个不挑身材嘛。呵呵。但背着LV上班的也绝对少数,大部分也都是Coach之类的国际二线品牌。曾经有个同事,就属于前面说的那种洋装天天换的类型。今天背个MIUMIU,明天一个LV的,但是和办公室大部分人而言,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后来,再公司里感受不到艳羡和称赞的她,跳槽到某奢侈品品牌做HR,终于过上了每天穿衣服都会有人说你这是11年新款的那个衣服之类的评价,为此开心的不得了。
接着就是吃了
其实,白领的午餐有那么几个大类。一类就是在CBD区域用餐的,基本上分为三大人群,外卖族,带饭族和外出就餐族。
前两种的第一类人就是属于无奈之举。大部分是开始工作5年之内的人,因为每个月收入到手也就在5000上下,每天如果一顿30-50块的午饭,实在吃不消,而满大街的小广告中的套餐基本价格在15内搞定,于是,顾不上午餐时间(外卖中午都非常忙碌,所以1点多送到餐点常见的很,而且都是冷的),顾不上卫生(一直很怀疑他们是不是正式饭店烧的),就冲着便宜两个字就去了。味道吃久了,实在不是一个让人舒心的午餐。出了外卖,那些在全家,7-11解决午餐的也大多数是这种类型,那个预算可以更少,10块钱女孩子一顿饭基本可以吃饱,但东西都不算新鲜烧制的,所以营养价值要打个问号。
第二类人,有一部分是因为顾虑外出就餐的食品卫生问题,还有一部分原因和上面的外卖族一样,就是“省钱”二字。不过幸福的是,家中有人烧晚饭+带饭,他们组成了公司午餐族。
第三类人,除了月光族之类的白领外,很多都是公司高级专员或者以上级别的人。毕竟,一顿午饭吃个50很常见,弄到100也不是不可能。没点经济基础,哪里有这个底气?当然还有些人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公司里面大家都很忙,午餐时间,和老板是一个可以近距离沟通的好渠道。很多线下的小道消息都可能会因为午餐聊天而提前得到。于是,有些有心人尽管收入不高,也加入外出就餐团。当然你看50-100一顿饭好像很多了,其实大部分时候,再CBD就只能够吃个管饱的商务套餐而已。并不是山珍海味的。所以,有时候,吃个午餐就立马可以看出公司里面人的阶级之分。刚入行的外卖,有家庭以后有人带饭,而老板们基本都外出就餐。泾渭分明。
当然最近还多了一些类似食堂的餐厅开在CBD里面,但基本一顿饭下来20起码的,菜色最多比大学食堂好那么一点点(主要是装修看起来更干净),也成了CBD上班的白领们,要不了低价要健康的无奈选择。好歹每天上馆子对身体其实没啥大好处,这种菜反倒能做到荤素搭配不是?
而还有一类人则身处工业开发区或者工厂区域,比如张江男们,虽然收入也不低,但是往往从单位到有餐厅的地方还得打车,那么,这类地方配套的餐厅(质量和食堂差不多)也就成为了首选。那里看着菜色和大学食堂没差多少,但价格却差很多。基本上一顿饭也要10块出头,吃个20多个也很常见,却只能吃到食堂的品质。在这里带饭一族有时候不单是出于节省,而是实在受不了那种食堂菜的品质。所以相对的,这里带不带饭倒不是收入差异的判断标准。有时候,年收入100多万的老板也得和你坐在一个桌子上吃“食堂菜”。出去搓一顿不是经常的。所以如果刚踏出校门的,倒是省钱的好法子。至于工厂的一些工程师们,收入有时候不低,但工厂经常包饭,菜色其实有时候还搞过园区的食堂,自己往往免费用餐,或者只象征性的缴一点钱。所以,也可以说是另一种福利了。
衣食住行,接着就是个住行。在上海这里,基本上白领们(排除大老板级别的),大部分还是普通人,一般外企里面,一半上海本地的,一般外地来沪的。本地的如果没有成家,绝大部分和父母住,蹭吃蹭住蹭洗衣,还是过着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日子(很多带饭族都是有这个先天便利的),成家的无论上海外地的,一般小夫妻单过,但要做到离家近,很难控制。毕竟大部分新结婚的都想买新房和次新房,CBD附近房价都在3万以上,一套也得200多万300多万的,年轻小夫妻有这个实力的很少。除非打定主意先做丁克或者回头换房,否则一般都会买到挺远的中环以外去(丁克族有的就老公房买套装修下,那么可以控制在150万左右)
在CBD上班的,有些人家在浦东,上班在浦西,那么收入在到手10000之内的时候,基本上还是地铁为先,公交辅助,出租短途的经济出行方案。如果离家近的,也会每天打车上下班,平均花费再30-40之间(毕竟上海出租车起步费就要14了)。至于开助动车,骑自行车上班的都属于另类,可能是会有碍形象吧。还有个原因是很多办公楼没有这类停放点。当然也有月光族的DDMM会先买小车,然后代步上班。但一般月入万元之内的比较少,一则虽然月入万元,但如果加上房贷扣除3000(有些虽然没有买房可要存钱买房),还有午餐费1000(一般月入7000以上的大部分就加入了外出就餐族),其实可支配收入已经不多了,硬要在挪出一块来养车,挺辛苦的(一般每月开销2000以上,包含800左右邮费,几百块养路费保险费维修费还有400-800不等的停车费)。所以,这些白领MM们可能天天会换衣服,换包包上班,但遇到下雨下雪天就愁眉苦脸的,一则出租车叫不到,二则,大部分公司到地铁站公交站都要走点距离,好好地衣服鞋子都会弄得湿漉漉的。所以下雨天可以说是CBD白领们最不喜欢过的日子。
另一些再园区上班的,基本上,工作开始几年还是班车+地铁的方式。但逐渐的,会有人开始开车上班。因为园区一般都有免费停车位,每个月省掉着几百的停车费后,也往往让人心动。当然,如果该公司很大,班车线很齐,有时候坐班车还是不二选择无论你是100万的老板还是10万一年的员工。虽然收入高了开车会很方便,但高架路上的堵车很让人烦闷,班车多好,上车就可以闭眼睡觉,想当年我们公司班车线路有40多天,我老板住在静安寺附近,和我一个班车线路,每天要坐班车横跨大上海,直线距离30多km,但还是不开他的小车,方便嘛。但大部分公司班车线路都很经济,比如张江附近的公司,经常是班车线路从张江站或者金科路站开始的,轮的10分钟一班,那个就让人不舒服。因为等班车的时间加上班车行进的时间几乎就是你从公司步行到地铁站的时间,所以,每天上下班,时间是固定的,除非开车(那也有堵车),否则上班时间很难控制的更短一点。而且如果家里有事要半路离开公司,动不动打车就是100多。再想快也快不出来。
当然,如果是外地来上海的新上海人,那么大部分还是就近原则,选择住在公司附近的住房。不过实际来说,大部分人租住的也就是80,90年代的老公房,很多人一开始还要与人合住,减轻费用。所以要说住的很干净很爽,挺难得。这些人中有的人月入已经超过2万,但为了能存钱买房或者现阶段也实在买不起房子,也只能继续蜗居着。今年上海市政府有些什么白领工程。最近了解下来也是花拳绣腿偏多。做得好的,比如张江的白领公寓,那是申请者众多,基本没你的事。其他地区的,说起来政府会补贴你每月1000以上的,但往往都会限制你必须租住那些酒店式公寓(估计是那个入住率不高,房租却虚高),我最近有个同事因为租的房子在浦东,人在浦西上班,就去申请了一下,结果发现,每月租金,只有30-40平方,还是没法和人家合租,而且得房率很低的方形,水电煤都要商用收费,想了想,最后还是租了公司附近的老公房,2000左右好歹还是2室户。
说完了衣食住行,相信很多人对于外企哪怕是纯外企白领的生活已经情绪低落了很多吧?记得去年在同济做活动,问起哪里的学生你想毕业起薪多少,有很多本科生跟我说要8000以上,我问为啥,说只有月入8000以上才能过体面地生活。才能5年后一年又个10多20万。但那基本是税前的概念,国企,民企我不清楚情况,但外企来说,由于不逃税,基本上10多20万到手也就月入10000左右,也就是这么一个生活状态,也许有钱每周出来餐厅搓一顿,卡拉OK唱唱,电影看看,买房子得勒紧裤腰带,买车子呢,上牌是个大问题(牌照上海得5万多),以后每个月开销又会要不停算计怎么便宜怎么好,日子也不轻松的。
那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还是向往着外企的生活呢?
在我看来,第一是我们的家庭环境。外企的人,大部分对自己的事业和人生有一定追求,但同时却没有很强的家庭关系网替我们搞定那种“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所以外企的上海人比例大大低于国企和某些金融垄断行业。那里由于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肥缺都给有关系的人占了。外地的新上海人往往属于自己有能力,但关系缺乏的类型,那么在靠实力生存的外企中,他们自然容易获得职业的成功。当然还有很多没太多关系的上海人也会选择那里。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其实家里挺有关系的,但还是选择来外企工作,很多还是处于满足自我。他们也许一毕业,家里有条件给他们安排到某大型国企工作,但再怎么说,人能进去是家里关系,在里面混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很多时候,这种“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也是很让人没有成就感的工作,于是并不是所有有关系的家里人都愿意走这一条路的。所以这第一个原因,可以说是无奈中的选择。记得前阵子聊天,说起某知名外地OEM合资汽车生产商,以高收入,高福利为众人所知。说里面的工人,在那个二线省会城市,竟然月工资5000打底,加上经商双薪,三新的发,年收入都很高很高。但是换过来说,要进去,那是得送多少万的礼还得有过硬关系才行的。毕竟同一城市的其他汽车相关业人家工人收入只有,这种工人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劳动大众了,而是某些特定阶层的一种特殊福利。而相比较而言,硕士毕业的该公司工程师,干了5年了,基本工资还在4000内打转,当然,他们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是因为真才实学一轮轮通过校园招聘闯过来的。毕竟企业要发展,都是那种关系户是不行,总得有干活的不是?
第二也就是一个词“奔头”。毕竟你没有关系做不了公务员,进不了福利待遇都很好的国企央企,你还是有很多出路的,但为什么选择外企,因为外企比较规范的人员发展通道,相对保证的较好收入和以贤能为基准的评价体系造成的公平感让大部分在里面工作的人都能感受到公平和希望。人毕竟最不能缺乏的就是希望了。
每个人都有和他生活在一起的圈子,但病房往往是没有区别的,所以有时候这也是窥视别的圈子的一个途径。记得当年生孩子,因为是突然临产,也就住在普通病房里面,6个床位,几天中换了10来个产妇,那时候自己也就是上面说的每个月到手几千块的小白领,日子也是这么紧巴巴的过。但有了对照就知道,社会上大部分人还是生活的比自己更加紧巴巴的。基本上10来个产妇里面有2-3个对几千元的分娩费用为难无比(因为私营老板那里工作的,怀孕后就只能回家了,没有医保报销,也没有生育津贴可以拿,而外企除了正常的社保津贴,还有保险公司5000元上限的其他医疗报销),但再穷孩子还是要生的呀,那时候就感慨自己虽然只是小白领,但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是很好的工作了(毕竟对方也是大学生出身的)。
所以外企虽然不能让大部分人大富大贵,但终究还是能保证你接近中产阶级或者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和经理追求自己的其他理想,爱好。这可以说是“奔头”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外企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和晋升通道了。当然这只是相对国企,民企而言的。国企中,在人员晋升过程中,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事情可不少见。我之前有个做教育咨询的大学同学,最近碰到说换工作,去证券公司的投行部门做高级销售经理了,每天只要4点半就能下班,然后年收入也有20来万到手。想她干的活也实在太不一样了,就聊起应聘条件,她瞄了我一眼,“这个嘛,你得是谁的谁谁谁才能进去。”那么可见这种职位,没有关系的人是基本得不到的,晋升路上,其实也是一样的问题。你勤勤恳恳,干的受到领导赏识,但真到晋升的时候,说不定突然冒出个“谁的谁”,那该是多窝火的一件事呀。外企当然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相对来说,在关键职位晋升的时候,基本上,人力资源,部门都会参与其中,有了多重手段的保证,这种晋升就会更透明更公正。当然,会说话的,的老板赏识的总会多一点机会,但那个属于个人能力,而且做老板有时候就是要能协调各方资源,所以会说话其实还是一种必备素质。
而且,外企的人员流动也会造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情况。我们HR有句话将人员流动,就是“员工都是因为公司加入,因为老板离开”。所以当你有个不喜欢你赏识你或者存心给你小鞋穿的领导的时候,在外企的你只要有真才实干,大可以拍拍手不留下一片云彩的走人,另谋高就。之前看到有文章说外企的“空降”问题,这个的确存在,这种空降大部分指的是来个不怎么样的老外老板。让你感受到玻璃天花板的无力感。但这个一则大部分是不会感受到的,因为老外一般不会空降到一个中等职位的经理岗位上,来都是高级经理总监以上职位,而绝大部分在外企的人都是爬不到累死位置的。第二就是这也就是某些特定行业特定岗位的特点,比如我们所处的汽车业,这算是这种情况泛滥的一个典型。很多时候,要老外真的就是要个FACE,让他好做客户沟通而已。你和人家母语交流两句,一起泡泡酒吧,就熟人好办事了。而很多客户是纯国企的公司也有这种情况,因为中国人这个“崇洋媚外”的心态短期内不会结束,来个老外谈生意就好像中气比中国人强。当然,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很多人才还没有到这个能力阶段,毕竟外企扩大人员招聘也是从90年代末才开始,还没有涌现出大量的高级经理人选,所以,这种情况以后会好转的。好歹一个老外一年的福利津贴动不动好几百万人民币,再加上对方两个国家双重缴费的税费和工资,对公司可不是个小数字,公司怎么会不考虑这些呢?
当然,要能潇洒的挥手前提是你的“真才实学”。这不是单纯指的技能,而是一种在氛围中浸润而培养的气度和眼界。之前我的关于财务也好,HR也好,法务也好的章节内容都强调一定要找个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从事职业,就是要培养这种眼界。在一个小公司的工作流程和大公司绝对不同,而小公司在发展中会需要吸纳大公司的人员来看看到底大公司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也就是Know-how,因为没有学校能培养这种能力和知识,所以最直接方式就是“挖人”。而挖人的代价当然是高薪和高职位,那么这也就促进了一种流动。大公司的小职员,爬的上去的就往上爬,但还有很多爬不上去的,到一定年龄会选择相对规模小一点的外企,从事一个高一些的职位,培养出一定能力后,有些人还是会平移回到大公司从事相同等级的职位,但薪资又涨了一回。我们天天看简历,有些人为啥30岁能拿到好几万一个月,很多人就都有这样一段经历。大公司培养资历,小公司培养领导力和提升薪资水平,再到大公司有更大的发展平台+更高的薪资。所以我一直强调,第一份工作不能只看薪水,那个高低能差多少?比如FMCG,你说一个给8000,一个制造业的大公司可能就5000,差的挺远的吧。但工作个10年你再去做个调查,可以发现,工资等级差不多的。当然,你周围的人也都是经过高等教育而且通过相对公正的筛选途径进来的人,综合素质比较高,合作起来,那种“这种人怎么也会招进来”的感受就会少很多。
第三,也就是我们说的“实现自我”了。毕竟大部分人已经不再为每天的面包而愁眉苦脸,买房买车虽然有困难,但依靠努力还是看得到的时候,做一份能实现自我的工作就变得重要起来。外企的工作大部分情况下不闲,说不闲不见得你每天都忙得跟陀螺似的,但一定是每天都有事情要做,每个月都能看到自己做了什么,学了什么,体会了什么,你会感受到自己慢慢的成长,无论是经验,还是阅历,知识亦或是人生感悟。而你周围也往往有那么一些同样和你一样不甘寂寞,在努力工作的人,他们好像一种波浪会助推着你也努力向前。这种体验,相比较很多“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容易带给人更强烈的满足感。我们每周除去双休日,每天清醒的时间中,大部分非用餐时间都是在工作,那么一份能带给你成长体验满足的工作肯定比一份无所事事的工作让人心动。
我有个亲戚之前说过,因为关系铁,家里给弄进了海关,现在在下面一个管理所工作,小姑娘每天的工作就是做柜台,等着内部的海关人员前来办理业务。由于是内部流程相关的岗位,工作比当初她作天作地的吵着累死累活的关口工作要轻松了不知道多少倍,一天20就敲20个左右的章,年入到手10来万,算成税前,应该已经月薪破万了。这么好的待遇,相信很多人会很眼红。但她却说,这份工作无聊透了,每天上班就开始想着午饭吃什么,下午下班后(他们5点就可以到家了),去哪里逛街打发时间。这种日子,过1个月,2个月你喜欢,让你过上几年你试试看,有多无聊就多无聊。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在外企的工作中。在这里,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行政,都可能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情,也许单个看来很琐碎,比如定定打印纸,叫叫快递,接接电话,但她做1个月和做一年就很有区别。而且不可能永远做这个,总有发展路径可以往上走,或者公司内部的转岗,或者出去其他外企工作。
说完了利与弊,就来聊聊外企到底要招聘什么样的人吧。
作为在校生,大家基本上硬件条件无外乎学校,专业,特殊技能,奖项,外貌这些。有些可以改变,比如学校和专业,有些很难改变,比如外貌(除非你和韩国人一样为了找工作去整容,这也不是大众的情况。)
而软件条件,则非常多样性。人格品质,领导力,谈吐,魅力也是外企的关注点。那么多内容,到底作为在校学生(如果你还有1-2年毕业的话),我该怎么调整自己呢?
第一,保证自己有优秀的品格。品格在外企就是诚信,正直,良好的社会公德,这几乎是所有的外企招人的最低底线。我记得自己还是在校生的时候经常看到某些书上说,某中专生应聘外企,因为看到门口的垃圾桶翻了,她不顾自己西装笔挺,去收拾被老总看见了,立马录用。这就是应聘者的良好的社会公德造就了这样的机会。记得校园招聘时,有学生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曾经公开问我们,不是说很多销售都要私底下塞钱给采购吗?你们可以有这种变通方法吗?当时我们的宣讲嘉宾就直接回答,你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可能给你任何机会,因为你骨子里是一个歪点子很多的人。
不可否认,在很多领域,比如医药行业或者某些和政府打交道密切的行业,商业贿赂是存在的。君不见IBM,西门子之类的公司也曾经深陷这类丑闻影响?但这永远也只是公司的某一小部分歪瓜裂枣的行为,对于绝大部分的外企员工而言,秉承诚实,守信,正直还是他们的第一为人原则。曾经看过一篇稿子,说到一个医药代表,做业务的方式,从来不给医院医生送钱,而是通过一些金点子切实的拉近医院和他的关系。做销售,拉近与客户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钱当然是一种看上去效率最高的方法。但因为钱好像能摆平很多事情,恰恰忘记了如果改进自己的业务,也能起到一样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外企这样一个注重效率和管理的公司会对这种行为如此的憎恨。
那么作为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也能让你的简历给用人单位树立起这样一种“我是好人”的观点。
第二,学校,专业,技能都很重要,但是很少有人在这块什么都很完美,那么外企选人的时候,它更多地会看你的学习能力和动力有多少。比如我们是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我们虽然每年都录用很多的机械本科毕业生,但大部分人在学校也就打了个基础,到了公司还有1年左右的培训+学习+工作的时间才能慢慢适应企业。这时候,不单单是你脑瓜多聪明的问题,还有你有多少学习动力的问题。我们招聘中,很讲究Motivational fit,也就是动机适配。一个人再聪明,如果他没有动机和动力,那么他也不会干得好。而如果一个人聪明程度一般,却勤奋肯吃苦而且愿意学习,那么他在外企的未来肯定不会很差。说到这个,就说到勤奋肯吃苦的重要性。外企要求人员有理想和抱负,但同时也害怕那些眼高手低的人。
我过去有个同事是某著名学府毕业的,再部门工作了2年不到,某个夜晚,静悄悄的从办公室消失了。之后听说是被解雇的。问她老板为啥会这样,老板说,此人虽然英文很好,也的确很聪明,但实在是太眼高手低,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我们安排做什么,她就开始挑三拣四,谁没有吃过3年萝卜干饭,这种人我不要!
正如我之前就提过的,你可以不聪明,不漂亮,但只要你勤奋,积极,吃的起苦,肯定不会混的太差。在外企也自然是一样道理。
我们面试中,两个成绩差不多的中流学生,一个是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谈朋友和电脑游戏上,另一个则是花费在各种课余活动上,往往我们会录用后者。这不是说,课余活动一定能让此人比另一个长进多少(虽然实际上也经常是他各方面能力也有提高),而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毕竟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青春更是只有弥足珍贵的几年而已,你怎么花费这几年就可以 ** 出你未来会怎么对待你的人生。我们看中的就是这种态度。一个对自己认真的人才可能对工作认真对企业负责。对吧?
说完了要什么样的人,就有人会提问,我都符合,可为啥还是找不到好工作?接下来就谈谈,我们的招聘方式方法。
其实如果你去看任何一本求职的书籍,只要靠谱点的,都会谈到人际求职比网投有效的说法。也就是说,你不但要让自己做到“酒香”,还要让这香气飘出深深地巷子,让人家知道你。这需要你懂得经营自己的人际圈。
我们经常看到某三流院校的学生最后给一个牛企录用的事情。当然,海投成功的案例还是有的,但还有很多案例中,他们走的就是人际求职的路子。对于学生,大部分情况下,人际无外乎亲友,同学,老师三大类。这三类人,第一类,往往要家里有关系才排的上用场,第二类好像没什么作用,第三类对于很多腼腆的同学来说也不知道该怎么运用。事实上,三类人通过有心经营都可以发挥作用,在求职期,都会帮到你的。
第一类人,需要你深度挖掘他们的潜在能量,并得到他们的认可,也就是你们之间的关系不再单纯血缘联系,而更多地是一种长辈对小辈的欣赏和提携。
第二类人,在正式工作求职中也许没那么容易立刻帮到你,但他们之间,往往有那么几个领袖人物,身边会有很多的实习资源。通过他们,你也许就有幸就职于一个很不错的公司开始自己的实习生涯,并通过实 ** 得到公司方员工认可,进而打开自己的求职大门。
第三类人,他们是你们的师长,在你们的确能够表现出足够的能力的时候,大部分老师是很有意愿推你们一把的。千万这时候别客气。要知道我们企业HR经常会问学校负责就业的辅导员,院系领导要求推荐的。
海投的技巧有很多帖子和书会列出,而人际经营却是你从现在就可以开始做的。哪怕你只有大一,大二,也不算早。特别对于很多远离家乡,异地求学的同学而言,当亲友已经对你无能为力的时候,好好地利用下面的资源,绝对能在最后关头帮到你。
朱朱姐带你了解真实的职场情况帖子集。
1.再来谈谈IT通信人的选择和职业生涯。
2.也来看看工厂的各种职位,特别工科女生们,看看哪款适合你?
3.销售和市场,就我知道的聊聊吧
4.朱朱姐继续开贴,从《杜拉拉升职记》话说HR和行政人员的职业发展这档子事
5.也谈财务学生的职业发展
6.也谈谈Legal,法务那档子事
7.猎头行业的点点滴滴
校园招聘感悟贴汇总
1.也谈工科生职业规划,死守上海,宁可做贸易跟单(中专生就能干的活)
2. 勇气的力量。从我大学同学找工作的经历谈起。偏专业学生找工作的一条路
3.从昨天面试实习生中感悟到的,诚恳和真诚的重要性
4.号外!前程无忧对2011年机械汽车工科毕业生的统计结果包含权威薪资统计
<p id="rate_4297"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赞一个!&应届生币 + 4 枚
" class="mtn mbn">
<p id="rate_1337"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谢谢朱朱姐,很喜欢看你的文章,受教了。&应届生币 + 8 枚
" class="mtn mbn">
<p id="rate_9743"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很给力!&应届生币 + 3 枚
" class="mtn mbn">
<p id="rate_4685"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应届生币 + 3 枚
" class="mtn mbn">
<p id="rate_2952"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赞一个!&应届生币 + 4 枚
" class="mtn mbn">
项目经理, 积分 1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 积分
受教了,谢谢
中层管理, 积分 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8 积分
话是这么说 但是 外企的校招毕竟名额有限 现在都没了
董事长, 积分 203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66 积分
项目经理, 积分 1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 积分
学到很多,,谢谢。
地区经理, 积分 759,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1 积分
项目经理, 积分 1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1 积分
十分感谢!!!学到很多!
中层管理, 积分 2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4 积分
读来受益匪浅啊,生活都不容易啊
项目经理, 积分 2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47 积分
哇,不去上海啊
项目经理, 积分 12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1 积分
受益匪浅。我也准备在外企工作,不知道和您说的符合多少呢,呵呵
中层管理, 积分 3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89 积分
受益匪浅,自己的一些感受这里描述得更为详尽了
项目经理, 积分 1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 积分
项目经理, 积分 1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 积分
写的很好,谢谢!
职员, 积分 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 积分
谢谢楼主。对于我们这种孩子,还真的是亟待体验生活的压力和残酷啊。大学这种的 ** 塔和社会真的是差太远了!!!
高级管理, 积分 6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5 积分
读过《杜拉拉升职记》,对外企很向往,看到外企这么优秀的HR姐姐,所以更向往。O(∩_∩)O~
项目经理, 积分 1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1 积分
感谢分享,太有用了!
职员, 积分 1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 积分
好文章!顶!
高级管理, 积分 7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 积分
这篇文章写的太真实了。。。外企真的不是天堂的。。。
中层管理, 积分 3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高级管理, 积分 4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11 积分
说得非常好,现在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都是看base和公司名气的,很多东西都要自己走过了才明白,不过您谈的这些也许会给那有心人指明方向
站长推荐 /1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企行业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