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老玩家热衷于去新服玩为什么这么热衷太阳神教

基督教在近现代科学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评析
我的图书馆
基督教在近现代科学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评析
钱时惕(河北大学物理通报编辑部)
摘要:关于基督教在近现代科学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存在不同观点;总的来说,对问题复杂性与历史演变性缺乏深入的分析.为克服上述局限,我们从哲学(认识论)高度及长远的历史背景视角,深入分析、研究了基督教在近现代科学产生过程中的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进而揭示问题复杂性与历史演变性。最后,
进而分析探讨问题的复杂性与历史演变性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基督教 近现代科学 产生过程 正面作用 负面作用 问题复杂性 历史演变性
近现代科学产生于16~17世纪的欧洲,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1。其中,基督教在近现代科学产生中起了什么作用,有多种不同观点,众说纷纭。2~18总的来说,对问题复杂性与历史演变性缺乏深入的分析。为克服上述局限,本文,在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历史演变”19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从哲学(认识论)高度及长远历史背景的视角,深入分析研究基督教在近现代科学产生过程中的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揭示问题复杂性与历史演变性。最后,
进而分析探讨问题的复杂性与历史演变性产生的原因。
1.钱时惕:近现代科学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条件—李约瑟之谜的深度解析,收集在吕变庭主编科学史研究论丛(1),北京:科学出版社,~251&&
&2.A.怀特:基督教世界科学与神学论战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B.罗素:宗教与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E.麦克格拉思:科学与宗教引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5.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6. R.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7. 伊安,巴佰:宗教与科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8. R.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 约翰,布鲁克:科学与宗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0.兰西,佩尔斯;查理士,撒士顿:科学的灵魂—500年科学与信仰、哲学的互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古川 安:科学的社会史—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3.J.W.Draper:History
of the Confoict Between Religion and Science ,1874
14.张晓荣.聆听黑暗中的滴答声—浅析中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4)
&15.刘立夫.科学和宗教:和而不同如何可能?&&
自然辨证法研究, 2006(2).
&16.李建珊主编:世界科技文化史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7.杨小明等,科学与宽容—一部科学与人文的恢弘史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8.吴国盛:近代科学与基督教文化,中国科学报,日,第7版
19.钱时惕: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历史演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钱时惕,河北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邮箱
1.基督教神学的不同派别及其历史演变
&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全社会的统治思想,“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种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1
然而,作为基督教教义的最高经典——“圣经”,实际上是许多古代作家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作品和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汇集而成。这样一部“圣经”虽通俗易懂,且颇有情趣,但有很多漏洞、破绽、荒谬、前后矛盾之处。而基督教教会要把它奉为“永恒真理”,这当然难以令人信服。为了使教徒、特别是有知识的教徒信服并驳斥异教徒的诘难,基督教教会建立起基督教神学,其任务主要是从理论上解释并论证“圣经”的真理性。
基督教神学分为教父哲学(2世纪中叶至5世纪)与经院哲学(5世纪至15世纪)两个主要阶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400页。
公元64年,罗马皇帝尼禄开始对基督教进行迫害,至戴利仙皇帝时代为止(公元313年),前后共10次之多。成千上万的基督徒死于酷刑、屠刀之下。教会被解散,祈祷所被捣毁,基督教面临瓦解之中。为挽救基督教的覆灭,争取罗马帝国的理解与社会的同情,基督教内许多学者纷纷起来撰写护教的书文,如朱司丁的《护教论》、阿太那戈拉的《为基督教徒的请愿书》等。这些护教理论不仅为基督教取得合法存在、战胜异教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为基督教神学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后来,罗马帝国逐渐改变了对基督教的态度,由镇压转向收买,基督教上层人士为适应罗马统治者的需要,则进一步把基督教信条理论化、形成了一整套基督教教义,出现了所谓基督教哲学(即基督教神学)。在历史上,这些制定教义的人被教会尊称为“教父”,其学说则被称为“教父哲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尔图良(Tertullian,约160~222年)与奥古斯丁(Augustinu354~430年)。
&& 1.1.1德尔图良
教父哲学的早期代表是德尔图良。在德尔图良看来,基督教基本的任务就是对“上帝的认识”(也就是对真理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不能依靠哲学的“理性”,而必须依靠“其天性即合乎基督教精神的人的灵魂。”在德尔图良看来,基督教是神圣的愚蠢,这种愚蠢比哲学的智慧更聪明。德尔图良有句名言:“此事可信,因为它是荒谬可笑的;此事可靠,因为它是不可能的——我相信它,正因为它是荒谬的。”1典型地反映了德尔图良的信仰主义与蒙昧主义思想。德尔图良关于天启与理性关系的思想对后世神学有着重要影响。
1.转引自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04页
1.1.2.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的典型代表,在托马斯地位确立(13世纪下半叶)以前,他一直是基督教神学的最大权威。在德尔图良时代,教父哲学体系还不太系统,奥古斯丁第一个从哲学上全面论述了基督教教义并使其成为完整理论体系,包括“上帝论”、“基督论”、“原罪论与拯救论”等。奥古斯丁的理论体系并不和谐一致,充满着矛盾与混乱,这是由于他的思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包括“圣经”、柏拉图主义(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摩尼教等。
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角度,我们简要地介绍奥古斯丁有关“上帝”、“信仰与理性”关系的观点。
上帝论是基督教的核心,也是科学与宗教争论或冲突的焦点。其观点主要包括:①上帝是不变的 ,②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世界
,③上帝是永恒的,④上帝是至善的。总括起来,奥古斯丁认为上帝“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美、至坚、至定、但又无从执持,不变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1
1.奥古斯丁:《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页。
(2)关于信仰与理性之关系
在信仰与理性关系方面,奥古斯丁与德尔图良有所不同。德尔图良曾提出“正因为它是荒谬的我才信仰它”的名言,因此,在德尔图良那里,理性是被完全排斥在基督教的思想之外。而奥古斯丁在建立基督教神学理论时,常引用古代希腊罗马哲学(特别是柏拉图的哲学)来作论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把理性引入了神学,把信仰与理性结合了起来。但是,在奥古斯丁看来,“如果要明白,就应该相信;因为除非你们相信,你们不能明白。”2所以说,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体系中,不仅信仰高于理性,而且理性要依赖于信仰才能存在。不过,这毕竟比德尔图良完全排斥理性有了进步。
2.《奥古斯丁选集》,东南亚神学教育基金会,基督教辅侨出版社1962年版,第22页。
1.2经院哲学
&&经院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学院、学校,经院哲学是在查理曼帝国(800~843年)的宫廷学校以及天主教神学院中所发展起来的哲学。经院哲学的根本特征,就是对神学命题进行哲学论证,因此,“经院哲学本质上就是神学”。经院哲学主要采用希腊罗马的哲学来解释基督教的思想、教条与教义。由于引用的希腊哲学的始祖不同,以及理解上的各异,经院哲学分为不同派别,其争论异常激烈。
经院哲学在其发展过程及衰落过程中有重要影响的人与事主要有:(1)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2)阿奎那·托马斯神学体系,(3)经院哲学的衰落以及经验科学新思潮的出现。
&& 1.2.1唯名论与实在论的论战
从9世纪初到12世纪末,是经院哲学的准备和形成时期,其中出现了唯名论与实在论的论战。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一般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
唯名论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个别,没有一般,一般仅仅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同唯名论相反,实在论者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唯名论与实在论争论的实质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此,它对后来的哲学思维方法与科学思想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丹皮尔说:“要发掘埋藏很深的文艺复兴后才萌发的现代科学的种子,却不能不对这场论战加以研究。”1
W.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第132页。
1.2.2托马斯的神学体系
11世纪之后,欧洲的手工业、商业得到恢复与发展,随着城市的形成与繁荣,一批大学相继出现,而历时200年之久的十字军东征,使西欧人重新发现古代希腊的灿烂文化,并形成翻译与学习(特别在各大学)古代希腊学术著作的热潮。
本来,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是按奥古斯丁的观点来解释基督教信仰的: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万物,物质世界是依附于上帝的;上帝赋予人以灵魂,人们的知识,全靠上帝在人的灵魂中的光照或启示。但新发现的亚里士多德著作(例如《物理学》、《形而上学》等),把物质世界作为研究对象,上帝只是物质运动的初因,而且,不承认灵魂不朽。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与基督教传统观点相距甚远,但却受到不少人的支持与赞赏,这当然会引起正统神学家的恐慌与反对。1209年,教会曾查禁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但愈是查禁,愈是引起人们的兴趣。在此期间,巴黎主教威廉(年任职)发现,亚里士多德学说虽有违背基督教信仰之处,但也有与基督教思想合拍方面,主张采用调和立场。罗马教皇格列高里九世(年在位)也感到,压制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结果适得其反,使教会变得孤立,因此,改变方针,在1231年发出通谕,委派一个神学家委员会,审查与删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使其能为基督教会所接受。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后来被推崇为“圣徒”、“天使博士”的托马斯。托马斯一生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在这些著作中,托马斯把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与基督教思想结合起来,开辟了基督教神学发展的新道路。一开始,托马斯的思想,遭到保守的神学家的强烈责难,视为“异端”。经过激烈斗争,直到托马斯死后半个多世纪,才逐渐被基督教人士普遍接受。1323年,罗马教皇封托马斯为“圣徒”,1563年,命名为“天使博士”。在14世纪以后,托马斯学说一直被推崇为基督教神学的最大权威。托马斯的神学体系包罗万象,从科学与宗教关系角度来说,最有兴趣的是:
(1)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托马斯不赞成基督教神父对上帝存在的盲目信仰,也不满足安瑟伦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这种证明实际上是一种概念游戏),他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通过不动的推动者、最终因、自身必然性、真实性的等级、世界秩序性,对上帝的存在作了全面的论证1
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62~264页。
(2)关于理性与信仰的和谐一致性
在托马斯的神学体系中,神学问题分成为二类。第一类为自然神学,包括上帝的存在及创造等问题,也就是《反异教大全》一书中前三卷所论述的有关问题。第二类为启示神学,包括三位一体、道成肉身等问题,也就是《反异教大全》一书中第四卷所论述的有关问题。托马斯认为,自然神学问题可以通过理性给以论证,而启示神学问题则是只能信仰。托马斯认为,在自然神学范围内,我们从《圣经》所领受的教诲与从自然所领悟的事物是不可能相互矛盾的,因为两者都来自上帝。也就是说,在自然神学范围内,理性与信仰是等价的。用托马斯的话来说则是:“人的理性通过受造物上升到认识上帝,而信仰则相反,使我们通过上帝的启示去认识上帝。前者是上升法,后者是下降法,但二者是同一的。无论是超越理性而获得信仰,或者通过理性获得对上帝的认识,殊途同归。”2托马斯认为,对于启示神学,理性则无法认识,只能凭借信仰。不过,这些启示神学问题虽然是超越理性的,但是并不是反理性的。所以,在托马斯的思想体系中,理性与信仰是和谐一致的,这是托马斯主义的一个核心观点。
在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上,托马斯虽然像奥古斯丁一样,认为信仰高于理性,但是由于托马斯承认在自然神学范围内理性与信仰的等价性,从而实际上使理性获得了相对独立性,这就为哲学与科学的自身发展留有一定余地。
&2.Tomas.Aquinas:Summa Contra
Gentiles,London,1975,Book 4,P39
&1.3经院哲学的衰落,经验科学新思潮的出现
托马斯使经院哲学成为完整体系,达到发展顶峰。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反托马斯经院哲学的派别与思潮,使经院哲学走向衰落。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双重真理说”的传播以及经验科学思潮的兴起。
1.3.1“双重真理论”的传播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潮流在西欧基本中断了,起来继承古代文化的是东方的阿拉伯民族。阿拉伯民族于7世纪至11世纪建立起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在阿拉伯帝国中兴起了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接受了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印度、波斯、叙利亚以及中国文化的影响,比之中世纪西欧经院哲学(10~14世纪)开明许多。在阿拉伯哲学中有所谓拉丁阿维诺依主义,他们主张的“双重真理沦”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双重真理论”主张,除信仰真理之外,还有“理性真理”。这种“双重真理论”与托马斯的信仰与理性一致的观点有很大差别,它更多的是倾向于理性与信仰之分离,而不是和谐一致。这种学说,有力地冲击了基督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独霸地位,为哲学、科学摆脱神学统治走向独立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1.3.2经验科学思潮的兴起
到13世纪至14世纪,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力量日渐强大。市民阶层为了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对于科学与技术有着日益增长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对经院哲学那些空洞、繁琐的论证与争辩表示不满,开始了对经院哲学思想方法的批判。这方面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罗吉尔·培根(R·Bacon,约年)。
罗吉尔·培根坚决反对正统经院哲学空洞、烦琐的思想方法。他认为,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排除四种障碍:一是对毫无价的权威的崇拜;二是习惯的影响;三是流行的偏见;四是由认识的虚夸而造成的无知。罗·培根认为,这四种障碍是人类产生谬误的原因,为获得科学知识,“必须认清这四个原因的暴行和毒害的一切罪恶,谴责它们,并将它们远远地排斥在科学考察之外。”1
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呢?罗·培根强调依靠经验和实验,他说:“凡是希望对于在现象背后的真理得到毫不怀疑的欢乐的人,就必须知道如何使自己献身于实验。”2罗吉尔·培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本人曾根据10世纪时阿拉伯学者哈金的著作做过光学实验,研究过平凸透镜的放大效果,并且建议用这些镜片制成望远镜。他也热衷于炼金术、占星术活动(这个时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与炼金术、占星术混杂在一起)。他是首先引用“实验科学”一词的学者。他的思想与行动对于突破经院哲学脱离实际的旧传统、使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结合起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86页。
2.同上书,第288页。
基督教在近现代科学产生过程中的正面作用
&&2.1通过受造物认识上帝的观念鼓励着基督教徒对自然之研究
按照基督教教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但是上帝又是不能直接看见的。如何来认识上帝的存在与伟大呢?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上帝的启示、即“圣经”来认识上帝;二是通过上帝的创造物、即“自然’’(包括人)来认识上帝。这种观念贯串在基督教神学的始终,不过,在托马斯的神学理论中更加明确了。
在《圣经.罗马书》中曾经写到:“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1中世纪著名基督教神学家朗巴德(P·Lomba
年)对此作了进一步说明:“由受造物的绵延,可以认识主宰的永恒,由受造物的广大,可以认识主宰的全能,由受造物的秩序和安排,可以认识主宰的明哲,由受造物的统治,可以认识主宰的仁慈,这一切都表明神的统一性。”2
在托马斯的神学理论中,更进一步指出了通过“圣经”认识上帝与通过“自然’’认识上帝的一致性。托马斯指出:从“圣经”领受的教诲与从自然领悟的真谛不可能相互矛盾,因为两者都来自神。这实际上指出了“天启真理”与“自然真理”的一致。
由于通过自然是证明上帝存在及伟大的重要途径,而且“自然真理”与“天启真理是一致的,因此,在中世纪很多学者看来,对自然的潜心研究是作为基督信徒的一种“神圣”责任。罗吉尔·培根就曾说过:“所有哲学运动的意义就在于经过认识而认识造物主。”3哥白尼(Copermicus
年)、伽利略(Calileo,1564年~1642年)、开普勒(Kepler,年)、玻义耳(Boyle年)、莱布尼兹(Leibniz,年),牛顿(
Newton,年)等著名科学家都是在这种观念鼓励下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
&1.《圣经.罗马书》,第1章,第21节,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年,南京
&2.《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家文选》,金陵神学院托事部基督教辅桥出版社,1960年版,第349页。
见奥·符·特拉赫坦贝尔:西欧中世纪哲学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55页。
2.2新教伦理对科学价值的评价激励人们从事科学活动的动力
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成长,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和发展其经济利益并从政治上逐渐取代封建统治,需要制造舆论,建立自己的精神武器。
在十字军东征时期,欧洲人从拜占庭和阿拉伯人那里发现了灿烂的希腊古典文化,从中看到了理性主义、探索精神、民主思想、世俗观念……这些与中世纪封建社会宣扬的盲目信仰、墨守成规、专制独裁、禁欲主义……形成鲜明对照,正适合资产阶级的需要;因此,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开展了一场反对封建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这场思想文化运动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到
16世纪达到高潮
新兴资产阶级当然不是想回到古代希腊罗马社会去,而是在文艺复兴的口号下,为自己的发展开辟思想道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来对抗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神权统治,也就是以人权来对抗神权。这为自然科学摆脱基督教神权统治,走向独立发展道路找到思想武器。
&&除文艺复兴运动外,新兴资产阶级还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从教会内部掀起了反对教会特权的斗争。宗教改革产生了路德派、加尔文派等新教*,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改革了政教合一的局面。由于受到文艺复兴运动之影响,较之天主教,新教更重视人的个性及现世生活,放松了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所有这些,当然有利于学术与文化的发展。
新教把科学推崇为为人类谋利的最大善行, 从而大大提高了科学的价值 。新教伦理强调改造现世的价值, 认为“公益服务是对上帝最伟大的服务”
,“使我们自己和他人获益是上帝所乐意看到的。”1 这种伦理观使得科学研究成为一种令人向往的活动与工作。
&& 在中世纪 ,
科学(特别是与基督教观点冲突时)常常受到教会的压制, 即使在比较开明的托马斯·阿奎那那里 ,也仅是主张把科学和神学结合起来而已
,所以说,新教伦理使科学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关于新教伦理对科学的作用 , 默顿曾作如下经典描述
:“新教伦理既是占主导地位的价值的直接表现 ,又是新动力的一个独立源泉……新教伦理使科学研究有了尊严 、变得高尚
、成为神圣不可侵犯。”2
1.R·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 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p87
2.R·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 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p119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各个新宗派称为新教。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成为基督教三大派别。
&2.3“神圣立法者”观念引导着对自然规律的寻找
按照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的说法:“自然法(规律)’’是“西方文明最古老的观念之一”1。在古代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人们受到自然现象规则性(日出日落、冬去春来……等)的启发,就曾出现过神为自然立法的观念。在《后斯巴比伦创世纪史诗》中,太阳神马尔杜克被描绘成星辰规律的创制者,正是它“规定了星神安努、恩利勒、伊亚的规律并固定了他们的范围。”2这种神圣立法者的观念在希伯来人中也有强烈反映。在《圣经》旧约中记载有:“主向海洋颁布命令,水不能违抗他的诫律”3;“主制定的律法是永恒坚固的,主颁布的律法是决不能违犯的”4。
在柏拉图的学说中,世界是神以理念为原型用质料创造出的。因为神是至善的,他愿意使一切东西尽可能与自己相像,于是,神使可感世界“从无秩序变为有秩序”5。
亚里士多德则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看成有目的性的活动,因此,按亚里土多德的观点,整个自然界也是在有秩序的运动之中。
基督教神学家在糅合早期基督教思想与古希腊罗马哲学时,竭力证明宇宙是合乎理性的,是受一定法则支配的。奥古斯丁说:“永恒的法是上帝的神明和意志,他命令出并维持着事物的自然秩序,且禁止事物违背这个法。’’6托马斯在《神学大全》中则指出:有一种永回的法,即理性,存在于上帝的心中,并统治着整个宇宙。上帝为自然立法的思想,虽然很有启发意义,但自然法到底是什么?在基督教神学家或经院哲学家的著作中只能找到很笼统、很抽象的说明,不足以具体地解释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为了要用不变的或永恒的法去解释多变的或瞬变的自然现象,要求把这种法具体化、精确化,这就导致对自然规律的寻找。
由于上帝被基督教奉为最高的理性,它的创造物当然也就充分体现着理性。按照这种思路,不难相信,自然又是可以认识的,自然规律也是可以寻找到的。
&&1.Jospeph Needham,The Grand
Titration,T0mnt0,1969.P328--P329.
& 2. 见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66页。
& 3《旧约·诗篇》,第104篇,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年,南京
& 4《旧约.诗篇》,第148篇,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年,南京
5.《西方自然哲学原著选辑》,(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页。
6.见S.E.Stumpf, Socretes &to
&Sartre,Mc& Graw-Hill, 1975,
4经院哲学所包含的理性因素为近代科学思维方式之形成准备了一定条件
自从奥古斯丁把柏拉图哲学与原始的基督教思想结合起来,建立基督教神学体系的时候,理性的因素就被引入了基督教神学。不过,在奥古斯丁时代,理性不仅低于信仰,而且要依赖于信仰才能存在(“只有信仰才能理解”),因此,理性的地位是很低的。只是到了托马斯时代,尽管从总的方面来说,神学高于哲学与科学,但理性在自然神学(也就是只涉及自然界而不涉人及社会之领域)范围内已取了相对独立性,即使上帝的存在也需要用理性来证明,这就大大提高了理性的地位。
经院哲学所包含或导致的理性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为近代科学思维方式之形成准备了条件:
2.4.1因果性原则的追求
所谓说理,就是对于任何一种现象或问题要说明其产生之原因。自然科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解释自然界千变万化现象发生之原因。找到了事物发生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找到了事物运动与变化之规律性。因此,因果关系之分析与追求是近代自然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特点之一。古代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对于因果性原则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说来,哲学旨在寻求可见事物的原因。”1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就是从哲学方面对因果性原则作出的总体分析(分类或规范)。亚里士多德认为,利用四因说,再辅之以形式—质料说、潜能—现实说,原则上就可以找出万事万物之产生、运动、变化之原因。前面谈到,托马斯的神学体系是亚里士多德哲学学说与传统基督教思想的糅合。对于亚里
士多德关于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求可感知事物原因的思想,托马斯当然非常重视。例如,托马斯在关于上帝存在之证明中,就是从经验事实与自然事物(如运动之变化,事物之产生与消灭、事物的等级性、世界的秩序性等)出发,通过因果分析,而追求终极原因。当然,托马斯的结论是错误的,这是由于托马斯在论证中引入了许多错误的前提或观念(例如不承认物质及运动之永恒性、不知道用进化论来解释所谓“目的性现象”等等),但是,对事物进行因果分析,甚至追求终极原因,从思维方式或科学方法本身来说还是正确的,应该肯定的。这种思维方式或科学方法,支持并引导着自然科学家从因果关系方面对科学实验的资料(数据)进行理性分析,从中找出事物的秩序(即规律)及终极原因(当然,这可能导致神的出现,但它毕竟是推进人类认识逐步深化的一种途径或过渡形式),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结果。而自然规律及层次结构(终极原因的不断揭示)的发现,将把上帝一步一步驱赶出自然界,这当然是基督教神学家所始料不及的。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8页。
2.4.2保持重视逻辑的传统
近代自然科学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数学与(可控)实验方法相结合。实验提供自然现象的可靠资料,同时,充当对理论知识真伪的检验;利用数学可在基本假设(基本原理)基础上推演出各种定理及具体结论,构成理论体系。数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化的逻辑。因此,逻辑对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是逻辑学的奠基人。他首创了归纳一演绎的逻辑方法。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理论体系就是按演绎方法建立起来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1150年起,陆续从希腊文和阿拉伯文译为拉丁文,至1270年基本出齐。中世纪的许多学者,对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极为重视,进行了精心研究。托马斯本人非常推崇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他的《神学大全》一书,就采用了典型的三段论形式,全书512个问题,就是用大大小小的三段论所组成。
在中世纪的大学,通常开设七门课程: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其中辩证法、几何学二门课程与逻辑学密切相关,文法、修辞中也包含着某些逻辑学之内容。可见中世纪保持着古代希腊时代重视逻辑的传统。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方法在中世纪不仅得到确认、保持,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发展。
波爱修斯(Boethius,480~525年)最早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介绍到欧洲,并创立假言与选言推理,大大丰富了三段论;格罗塞特(Grosseteste,年)撰写了《分析后篇》的注解,提出了否定后件推理(否证法);布里丹(Buridan年)深人研究了形式推理与实质推理的关系;而约翰·邓·司各脱与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 年)则各自提出了归纳求同法与归纳差异法,并把这些方法应用于科学研究。
此外,毕达哥拉斯及柏拉图重视数学的思想,也在基督教文化中有一定反映,这对于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
2.4.3怀疑精神的出现
近代自然科学的一个本质的特征,就是不盲目相信权威、不承认现有的知识会是永恒的真理,而主张用怀疑的眼光审视一切现有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追求真理的道路。怀疑,也就是提出问题。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对此,学术界尚有争论。但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对于科学家的重要性则是一致公认的。可见,科学的(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根据的)怀疑精神是保证自然科学清除自身之谬误而不断完善、发展的重要原则,也是近代自然科学思维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
宗教就其本质来说则是信仰,对权威与“圣典”(“圣经”、信条、教条之类)的盲目崇拜。从这一点来说,宗教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
然而,由于基督教神学引入哲学来为其信仰论证及辩护,这就不能不埋下“叛逆的”种子。理性的机器一旦开动,怀疑精神必然随之而产生。上帝的存在都需要证明,还有什么东西不需要进行理性的审视?正是在这种情理下,12世纪著名经院哲学家阿伯拉尔针对“信而后理解”(安瑟伦语),大胆地提出了“理解才能信仰”,并且尖锐地指出:“在学问上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坚持和经常的怀疑,……怀疑把我们引向研究,研究使我们认识真理。”1
正是这种基于理性基础的怀疑精神(当然还有其他多种原因),在经院哲学内部形成了反正统神学*的种种流派。其中,对于后来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影响较大的有:爱克哈特(Eckbart
年)的泛神论;威廉·奥卡姆(William of Occam
年)的“剃刀”;库萨的尼古拉(Nicolanus Cusanus 年)的宇宙论。
1.《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15~217页。
*从基督教神学角度来说,托马斯学说一开始也曾视为异端,不过,后来经过斗争,托马斯学说成了正统神学。
2.5基督教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一定程度促进了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的接近
&&从古代希腊罗马开始,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就存在着两种传统: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这两个传统一直是分离着的。因为从事学问研究的都是奴隶主、贵族、封建主、神父、主教……等上层人士,而从事工匠活动的则主要是奴隶、平民、小手工业者……等下层人士。在那个时代,学问研究被视为“高尚的”,而工匠活动被视为“下贱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教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人们的宗教。”1因此,对普通劳动者是相对尊重的,对于手工劳动给予了积极、肯定的评价。基督教把从事普通劳动看为接近上帝的精神活动,很多修道士都是从事手工劳动(盖房、伐木、制衣、养殖等)的能手。在“圣经”的故事中,有些知名人物(例如阿坡斯特尔斯的君主、耶稣的养父约瑟夫)就是普通劳动者或劳动者出身。耶稣本人也是一个劳动者,对于各种从事劳工的人他都深表同情2。这些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的接近。基督教哲学家罗吉尔·培根正是看到工匠活动的作用与意义,从而提倡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首先引用“实验科学”一词。到10~12世纪,
更由于欧洲的生产技术进步使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的从接近走向结合,对近现代科学的产生起到一定作用。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陈终道,圣经人物(下),云南人民出版社,
*在世界其他各地也有相似情况
2.6基督教会在使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方面之贡献1~2
在不违背宗教教条的前提下,基督教对教育及学术活动是积极提倡的,大力支持的。这表现在兴办学校、创立修会(现代学术团体的前身),建造图书馆及天文台,组织学术著作翻译,开办印刷局等等,从而为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作了一定准备,下面择要地介绍几个方面。
2.6.1兴办学校
在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为了培养自己的神职人员,就非常重视兴办学校。其中,约公元150年,罗马公教学校首先成立,其第一任校长为地质学家、哲学家约斯廷(Justin,103~167年)。此后,安第约基公教学校(现叙利亚境内)、亚历山大公教学校(今埃及境内)相继成立。至四五世纪,基督教学校已遍布罗马帝国各地。
至12世纪,随着工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的兴起,各类大学在西欧各国纷纷建立,其中多是教会所办或经教会批准的,最为著名的有:巴黎大学(1100年),波伦亚大学(1100年),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帕多亚大学(1222年)、布拉格大学(1348年)、维也纳大学(1365年)、科隆大学(1388年)、莱比锡大学(1409年)等。现以巴黎大学为例作一简介。
1l世纪,教会在巴黎办有三所著名学院一圣母学院、圣日内瓦学院、圣维克多学院。1100年由这三所学院合并组成巴黎大学。1180年由教皇英诺森三世颁布校章。巴黎大学分为四科:神学科、法律科、医科(包括物理)、文科(包括低三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原理与高四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文科是预备性的、普通教育性的。学生在修毕低三艺得文学士学位,再修毕高四艺得文学硕士后,才能投考一个专门学科:神学、医学或法学。
12世纪,巴黎大学人数近万人;13世纪,增至4万多人。由于世界各国著名学者及有志青年投奔、云集巴黎大学,使巴黎大学成科学之故乡,智慧之源泉、人才之产地。
中世纪各地的大学,在当时享有很大权威,有时,连世俗政权和教会皇帝的争论都交给大学去解决。当时的教授与学生,很容易从一所大学转移到另一所大学,从而,促进了国际间文化交流。
2.6.2建立修会(学术团体的先声)
基督教曾建立过各种隐修会,这些隐修会在保护文化遗产、兴办学校、普及文化、研究学术、传播科技知识……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成为后来的各种学术团体之前身。
&&&&(1)方济各会
1209年,由意大利阿西西的方济各(Francous,年)创导,经教皇英诺森三世批准而建立。该会重视学术研究,以学术传教为其目的。1230年,该会在巴黎设立一学院培养本会修士。学院后与巴黎大学合并,该会修士则在巴黎大学享有神学讲座权。1224年,该会在牛津设立一学院,不久就与牛津大学合并而设神哲学讲座。另外,该会修士还在波罗弱大学、科隆大学、维也纳大学等拥有讲席。许多著名学者,如波拿文都拉、罗吉尔·培根、邓斯·司各特均出自该会。
&&(2)多明我会
1215年由西班牙贵族多明我(Dominigue
年)创立于法国图卢兹,1217年获教皇洪诺留批准。该会会规接近方济各会,主要在城市中上层传教。该会成立后,在巴黎设立了一座学院,1248年又于科隆、牛津、蒙伯烈、波罗弱等地设立学院,提倡学术研究,大阿尔伯特、阿奎那·托马斯、爱克哈特等著名学者均出自该会。
2.6.3组织学术著作之翻译
公元476年,日耳曼人攻陷罗马的时候,罗马帝国西部的学术、图书馆等文化事业遭严重摧毁,但罗马帝国的东部,即拜占庭帝国的学校、图书馆得以保存下来。因此,在7世纪至10世纪,不少西欧国家的青年到拜占庭接受高等教育。当他们回到西欧各国时,带回了许多古典希腊罗马、阿拉伯及东方占国的学术著作。到1l~13世纪,在西欧掀起了翻译古典学术著作的热潮,中心地点是西班牙的多肋忒,意大利的罗马教会和蒙加IU的本笃修院、英国的牛滓、希腊的君士坦丁堡和地中海的西西里岛。
1. .钱时惕: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历史演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第 80~84页
韩彩英:论近代科学的社会建制的中世纪学术文化基础,贵州社会科学,2013(11)
&基督教在近现代科学产生过程中的负面作用
3.1基督教神权统治造成欧洲科学长期(5~12世纪)停滞不前
&& 公元 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标志欧洲社会奴隶制的瓦解,封建主义的开始,从此,欧洲进入了基督教神权统治的所谓“黑暗”的中世纪(公元5到15世纪)。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在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在2~4世纪,产生了以德尔图良与奥古斯丁为代表、名为教父哲学的基督教神学。这种教父哲学宣扬蒙昧主义与信仰主义。德尔图良的名言:“此事可信,因为它是荒谬可笑的;此事可靠,因为它是不可能的——我相信它,正因为它是荒谬的。”1是蒙昧主义的代表。而奥古斯丁的名言“如果要明白,就应该相信;因为除非你们相信,你们不能明白。”2则是信仰主义的代表。这种蒙昧主义与信仰主义在13世纪以前,一直在欧洲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教会推行的信条和准则是“启示高于理性”、“知识服从信仰”。被称为中世纪教皇之父的格里哥利一世(Gregory,1)(约540~604年,590~604年教皇在位),在其所著《对话录》中公然宣称:“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3这个时期,传授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的场所尽遭破坏,
科学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重创。著名的柏拉图学院在公元 529年被东罗马皇帝查士丁下令封闭, 雅典的所有学校被关闭,
希腊学术藏书最多的塞拉皮斯神庙也被拆毁。任何揭示自然奥秘的科学思想,只要不符合宗教的教义,都会被斥为“异端邪说”(下节给出典型事例)。迫使科学成为神学的婢女与附庸工具。“数学被用来计算耶稣复活的时刻
”、“天文学用来论证上帝在天上的位所”、“古生物化石被用来说成是造物主的遗弃物”。更为严重的是,基督教会成立了镇压人民和控制教徒的“宗教裁判所”,数以百万计的“异端分子”惨遭迫害,成为黑暗与愚昧的守护神4。在这个时期(5~12世纪),整个欧洲科学成果几乎为零;而与此同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倒是科学成果非常丰富。
正是由于基督教神权蒙昧主义与信仰主义的“黑暗”统治,造成欧洲科学长期(5~12世纪)停滞不前,直到13~15世纪,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包括托马斯的神学(主张理性与信仰的一致性)经过激烈斗争,逐渐被基督教人士接受并成为主流,欧洲科学才开始复苏。
1.转引自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04页
2.《奥古斯丁选集》,东南亚神学教育基金会,基督教辅侨出版社,1962年版,第22页。
3& Gregory l (pope): Dialogues on the Life
Miracles of the ltalion Fathers p56
年4罗董进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董进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Gp56p马教皇在位,中世纪教皇之父
&&3.2违反“圣经”或教会推崇的“权威”的科学均受到压制或迫害
在基督教神权统治下,不管是奥古斯丁时代、还是托马斯时代,都不允许违反“圣经”或教会推崇的“权威”观点。否则,将被斥为“异端邪说”而受到迫害。这种对科学的压制与打击涉及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地质学、考古学、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医学等诸多领域1。下面,给出几个典型事例。
3.2.1对日心说的压制与打击
(1)哥白尼被迫拖延到弥留之际才出版《天体运行论》
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从古就有,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当人们思考与研究我们生活的地球与宇宙空间的关系时,首先要考察的就是地球与那个高挂在地球之上、发光发热的天球—太阳之关系:是太阳围绕着地球旋转?还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日心说最早的模型,可能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菲洛劳斯(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400年)所提出的“宇宙中心火学说”:宇宙中心是一团熊熊的烈火,其他星球都围绕着中心火旋转。地心说的思想在古代各国许多学者的著作中都可以见到,但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形态,则是由托勒密所提出的。他的理论,记载在《至大论》*一书(共13卷)之中。托勒密吸收了阿波罗尼(公元前277一公元前205年)、希帕哈斯(公元前150年左右)、亚里士多德的有关概念,建立了以地球为中心,太阳围绕地球按本轮、均轮体系运动的天体模型。这个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当时所观测到的许多天文现象,特别是对行星视运动的不规则性给出了较有说服力的说明。由于托勒密的模型的上述成就,更因为地心说与人们的直观经验以及狭窄生活范围所相应的心理(总以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世界中心)相符,所以,这个学说得到广泛承认并流传下来。
本来,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完全属于学术(科学)本身的争论,但由于地心说被纳入基督教思想体系,使之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卷入科学与宗教之冲突。
在基督教的历史中,由于托马斯把亚里士多德学说与基督教思想相结合而开辟了基督教神学发展的新道路。这个托马斯在吸取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时,也接受了托勒密的地心说**。
在基督教看来,人是上帝根据自己形象创造的,而日月星又是上帝为了人而创造的。因此,人居住的地方理应在宇宙的中心。这种观点,与托勒密的地心说是相符的。基督教思想与托勒密理论的结合,就形成了“地球在宇宙中心,上有天堂、下有地狱”的构想,这正是中世纪末日审判画面;再加上《圣经》上所谓“约书亚要太阳停止而不是地球停止”的故事***以及赞美“将大地置于它牢固的基础上,使其不得移动”的诗句;托勒密地心说就被纳入了基督教的思想体系。从此,反对地心说,似乎就成了反对基督教教义。&
*又称《伟大论》,原名为《数学综合论》,是现今世界上保存的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之一。
**托勒密学说中有关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思想是来源于亚里士多德有关宇宙的学说,所以,托勒密学说与亚里士多德思想有内在联系。
***《圣经》“约书亚记”第l0章第13节记载,约书亚率以色人与五王军作战,五王军败逃,但日已西斜,约书亚向天祷告要太阳停止,果然奇迹出现,太阳停住了,逃敌无处藏身,约书亚大胜。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年,南京
哥白尼(N.Copernius,)出生于波兰托仑城的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从小就形成了深沉的宗教信仰。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莱考大学,学习医学期间对产生了兴趣。1496年,23岁的哥白尼来到的策源地,受到方兴未艾的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影响。1503年,哥白尼回到波兰,继续天文学的观测与研究。约在1515年写成《天体运行论》一书,在该书中,哥白尼建立了不同于托勒密的新宇宙模型。在这个宇宙模型中,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它照亮整个宇宙,驾驭着周围的行星,地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与其他行星一道绕太阳运动,最外边则是宇宙之边界—恒星天。根据这个模型,哥白尼解释了太阳东升西落以及有关天文现象。
哥白尼有关“地动 ”的思想,在其与朋友交换意见尚未出版时期,就被一些主教神父们
得知而遭到指责。例如基督教路德派首领马丁路德在1539年曾说,人们听一下那个傲慢的占星家在拼命地说些什么,说旋转着的是地球而不是天空也不是太阳和月亮,这个傻瓜想把
天文学整个颠倒过来,但是神圣的圣经上说约书亚命令太阳停止下并不是命令地球停下来。哥白尼为避免与教会的冲突,《天体运行论》一书直拖延到1954年才出版,此时,哥白尼已处于弥留之际。不过从整体上说哥白尼的著作起初并未引起教会的强烈反应,这是由于该书是用拉丁文写的,主要是从数学上阐述宇宙图景,很少有人能够看懂。再则是负责该书出版的奥西安德尔因害怕地球运动说会触怒教会而写了一篇未署名的序言。该序言声称地动的论断只是一个数学假说,至于宇宙的真实结构如何,还是应按《圣经》的说法,这就大为淡化了《天体运行论》一书反神学的意义。
(2)布鲁诺为宣传哥白尼的学说而献身
布鲁诺1548年出生于意大利,15岁时,进了修道院,成为意大利天主教多米尼克教派的修士。在修道院学习神学的同时,他也刻苦钻研古代希腊罗马的语言文学和东方哲学。布鲁诺在修道院学校学习达10年之久,毕业时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和神甫的教职,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在修道院学习期间,他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交往密切,有机会系统地阅读了不少禁书。在读到哥白尼的著作后,他为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所吸引,走上了为捍卫和发展哥白尼学说而奋斗的道路。1583~1585年间,布鲁诺侨居德国,写下了《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论原因、本原和统一》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布鲁诺继承、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例如,他曾指出:“不可计数的恒星是许许多多个世界,甚至比我们这个世界还大,要说它们是无目的地、无终极原因地仅同我们这个世界有那么一点联系,那是没有任何根据的”1。布鲁诺关于“宇宙无限”、“世界众多”的思想,不仅剝夺了地球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也剝夺了太阳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给出了一幅与基督教完全不同的宇宙结构图景。布鲁诺由于热情宣传哥白尼的学说及其他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言论,1600年2月6日,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行刑前,布鲁诺满怀信心庄严地宣布:“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来临,真理终将战胜邪恶!”并最后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知道我的价值。”1889年的6月9日,在布鲁诺殉难的罗马鲜花广场上,人们树立起他的铜像,以作为对这位为真理而斗争,宁死不屈的伟大科学家的永久纪念。这座雄伟的塑像象征着为科学和真理而献身的不屈战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1.布鲁诺:对话集,俄文版,1949, p 154
(3)伽利略因支持哥白尼学说而被终身监禁
伽利略1564年生于意大利的比萨。早年,曾在卡马多斯修道院学习,并加入了修道会。在大学期间,伽利略开始学习医学,后转人物理学。1589年,伽利略任比萨大学数学及天文学教授。在比萨教书期间,伽利略已熟知哥白尼学说,但他本人仍接受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学说,并就托勒密的理论写过一篇评论。1609年,伽利略制造了一架望远镜,1610年1月,用它观察到木星周围有四颗卫星绕它转动;9月,发现金星盈亏现象;10月,又观察到太阳黑子。由于这些发现,伽利略名声大振。但通过对这些发现之分析,伽利略体会到哥白尼体系比托勒密体系远为优越。这促使伽利略从信奉托勒密理论向信任哥白尼学说之转变。1613年,伽利略所写《关于太阳黑子的信》在罗马发表,在信中,伽利略明确表示了对哥白尼学说的支持。1616年,伽利略依据地球的运动写了一本阐述潮汐理论的书送到红衣主教奥西尼手中。所有这些触怒了教会,并被提交法庭。日,经宗教法院审查做出裁决1:太阳是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的命题,在哲学上是愚蠢和荒谬的,它在许多地方与《圣经》所表达的意见相抵触,因此在形式上是异端;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它不断作整体和周日运动的命题在哲学上也是愚蠢和荒谬的,考虑到神学的真实性,它至少在信仰上是错误的。2月24日,伽利略得到警告:不可再坚持被谴责的上述命题或为它辩护,否则,将要受到惩处。3月5日,经教皇批准,教会发布了一条教令,凡认为太阳静止、地球运动是真实的,或认为这种观点与“圣经”并不相悖的著作列入“禁书”。对于教会的裁决与警告,伽利略内心不服,但出于各种原因,暂时保持沉默,把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的研究上去。
1619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Kepler
年)出版了《宇宙和谐论》一书,总结了行星运动三定律,抛弃了繁杂的本轮、均轮体系,纠正了行星运动限于匀速、圆周之概念,使哥白尼学说更加完整。1620年,开普勒还出版了《哥白尼天文学简述》一书,对哥白尼学说之普及起了推动作用。
伽利略与开普勒过往甚密,也许是开普勒的这些行动鼓舞了伽利略,1624年至1630年,伽利略又恢复了自己“关于潮汐对话”的写作。书取名《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对话》表面上是以三个人对话的形式,客观地讨论托勒密的与哥白尼的日心说,对谁是谁非进行没有偏见的探讨。但细心的不难发现,这本书以充分的论据和大量无可争辩的事实,有力地批判了托勒密理论的错误,支持并论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经过一番波折,《对话》于1632年3月出版,但不久被人告发。8月,罗马宗教法庭下令停止该书出售,伽利略被传受审。经几次审讯,日,判定伽利略为重大“异端”嫌疑,处以终身监禁。
伽利略案件的严重后果,是“结束了意大利的科学,使科学在意大利经几个世纪未能复活”2,使之不少人,在很长一段时间,把宗教视为科学的敌人。
历史是无情的,基督教教会对科学的禁锢、迫害,阻挡不了科学的发展。1687年,牛顿等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为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原因找出了科学依据,使日心说又一次取得重大胜利。1838年,贝塞尔(Bessel
年)从观测中证实恒星视差之存在,驳倒了地心说最后一张“王牌”。到1882年,罗马教会被迫承认日心说。1979年,罗马教会宣布要重新审查伽利略案件。经过13年“复查”,认定伽利略学说并非“异端”,日正式为伽利略平反3。
1.A.Favaro(ed)Opere di Galileo,p321
2.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第54页
3.见日光明日报报道。
3.2.2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维萨里受到迫害1
&& 盖仑(C.
Galen,130~200)是古罗马时期著名的解剖学家、医学家,在《论解剖过程》和《论身体各部器官功能》等著作中,阐述了他有关人体解剖与生理学的许多重要发现。由于在罗马时期,人体解剖是严格禁止的,因此盖仑只能通过对猴子等动物的解剖与活体实验来推测人的身体结构与生理活动。因此,不可避免会存在着的错误,甚至严重的错误。但在基督教神学与经院哲学占统治地位的1000多年,盖仑的学说被推崇为“权威”与“经典”,神圣不可侵犯。
维萨里 (A. Vesaliua 年)在青年时代曾求学于法国。当时,巴黎虽然受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冲击,出现新思潮,但是旧传统的影响仍旧很深,大学的医学教育还没有摆脱中世纪的精神桎梏,盖仑的著作仍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与“经典”。年轻的维萨里面对这种现象极为不满,他根据自己掌握的解剖学知识与经验,指出盖仑解剖学中的错误和教学过程中的弊病。为了寻求真理,维萨里克服种种困难,亲自做人体解剖实验,终于掌握了珍贵、可靠的第一手材料。经过多年的努力,1543年,维萨里完成了《人体结构》这部著作(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于同一年出版),对人体的结构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维萨里的《人体结构》一书冲破了以盖仑为代表的“权威”们臆测的解剖学理论,引起了教会与守旧派的仇恨和攻击。
《圣经》上说:“男的肋骨比女人少一根”,“人身上都有一块不怕火烧、不会腐烂的复活骨,它支撑着整个人体骨架”等。而《人体构造》将这些神学信条否定了,宗教事务所视维萨里为异端分子,四处散布维萨里“盗掘坟墓”、“亵渎神明”等谣言,采取各种手段对他进行迫害,诬告维萨里“解剖了一名心脏还在跳动的贵妇人”。1563年,宗教法庭以“杀人罪”判处维萨里死刑。只是由于西班牙国王菲里普出面干预,才免于死罪,改判前往耶路撒冷朝圣,才了结了此案。但在归航途中,航船遇险,年仅50岁的维萨里不幸身亡。
3.2.3肺循环的发现者塞尔维特被判处火刑2
塞尔维特(M. Servetus,年)生于西班牙的图德拉,
年在巴黎研究医学,并学习了解剖学,是解剖学家维萨里的门生。他年青时写了“论三位一体的错误”一书,引起教会反感与追捕。为此,塞尔维特逃到里昂避难。在那里,他对医学产生了强烈兴趣,后成为一个著名医生。
关于人的生命活动,中世纪盛行神秘的“三灵气说”。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后期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人体具有三种灵魂,即①生长灵魂,位于脐部,主管生长;②动物灵魂,位于心脏、主管感觉和运动;③理性灵魂,位于脑部,主管智慧。盖伦把这三种灵魂的说法与人体的解剖学、生理学知识结合起来,提出“三灵气说”:"自然灵气"、"生命灵气"、"动物灵气"分别位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并用此来解释心血管的基本生命活动,认为血液不是朝一个方向流动的,而是像海浪一样,阵阵往复,方向不定。这种神秘的“三灵气说”被奉为
“经典”,不可怀疑。
1553年,塞尔维特秘密出版了《基督教的复兴》一书,在此书中,塞尔维特提出了“灵魂本身就是血液”的观点,并提出所谓生命的精气是由物质产生的,这种所谓精气来自左心室,靠肺的帮助而产生。塞尔维特认为纯净的精气为红黄色,具有火一般的潜力,即吸进的空气与血中大部分物质的混合物。他第一次提出关于血液由右心室经肺动脉分支血管,在肺内经过与它相连的肺静脉分支,流入左心房的正确看法。限于当时条件,他未能提出有系统的循环的概念,“循环”一词未被使用。但后人基于他的功绩,常将肺循环称为“塞尔维特循环”。
塞尔维特关于“灵魂本身就是血液”、 “生命的精气(vital
spirit)是由物质产生的”观点,与流行的盖伦的观点(神秘的“三灵气说”)相抵触,被基督教会视为异端邪说,宗教裁判所对他进行缉捕并判处火刑。他拒绝放弃自己的观点,于1553年在被烧死在火刑柱上。塞尔维特的所有著作也同他一起上了火刑场,通通被烧毁。
&& 3.2.4创立者哈维遭受攻击3
哈维(H.William,年),出生于的一个富裕农民的家里。他19岁毕业于英国的,后来出意的利留学,5年后他成为医学博士。在意大利学医时,他常常去听讲授的力学和天文,深受这位教授的影响。伽利略注重实验的做法,对哈维影响极大,为他日后研究医学,发现人的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以来,盖仑的血液理论(血液在人体内像潮水一样流动之后,便消失在人体四周)一直奉为“权威”与“经典”,不许怀疑。
&16世纪,由于的鼓舞,出版了《人体结构》一书;不久,又提出了血液在心肺之间进行小循环的看法,这两位的同学,相继向盖仑的“权威”提出挑战。但是他们都受到教会迫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哈维没有被困难吓倒,决心弄清人体血液的奥秘。哈维系统地分析了前人的研究(包括公元前3世纪的医生,解剖学的创始人赫拉斯对与的区分
;盖仑的血液理论;15世纪著名画家、医生通过解剖,发现并提出的心脏有四个腔的理论,以及维萨里与塞尔维特研究的成果)情况,从中吸收经验与知识。
为了掌握一手资料,哈维学习伽利略注重实验的做法,用不同动物反复做实验,终于得出了结论:血液由心脏这个“泵”压出来,从动脉血管流出来,流向身体各处,然后,再从静脉血管中流回去,回到心脏,从而完成血液循环。他把这一发现写成了《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一书,正式提出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
哈维在医学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因理论有悖于“权威”与“经典”,所以,遭到当时学术界、医学界、宗教界的一些人士的攻击,说他的著作一派胡言,荒谬而不可信的。幸好,哈维当时是英国国王的御医,受到国王的宠幸,这才使他没有像前辈维萨里、塞尔维特那样付出沉重的代价。哈维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的工作标志着新的生命科学的开始,成为与哥白尼、伽利略等齐名的科学革命巨匠。
N.Magner.生命科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3
2. N.Magner.生命科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
N.Magner.生命科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6
3.3经院哲学空洞烦琐的思维方法阻碍科学的健康产生与发展
所谓“经院哲学”最初是在欧洲的宫廷学校、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它运用理性形式,用烦琐的抽象方法为基督教信仰和宗教神学论证服务。它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9~11世纪是其准备和逐渐形成阶段;12~13世纪是其发展和繁荣阶段;14世纪以后,经院哲学日趋没落。
在经院哲学中,上帝是最高的超验的实体,而整个体系则是高度抽象的和形式化的,从而造就了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烦琐的研究方法。经院哲学的特征是:以《圣经》作为研究的对象和真理的标准,轻视对世俗生活和自然的研究,片面地运用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沉溺于空洞无聊的文字论辩。因而经院哲学又被称为“烦琐哲学”。
经院哲学的研究只允许在基督教教义的范围内思维,为信仰找合理的根据,反对离开教义而依靠理性和实践去认识和研究现实,因而其结论也不受经验和实践的检验。这个时期,所谓的探索真理,就是引经据典地复述和阐发圣经中的有关论述、教会制定的信条以及“圣人”(如亚里土多德、柏拉图、奥古斯丁、托马斯等)的说教。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实践,而是权威和经典。
由于脱离实际、远离自然,经院哲学往往争论一些无聊荒唐的问题,如“天堂里的玫瑰花有没有刺?”“上帝能否制造出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
“一根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跳舞?”
“天使吃什么?”这样一些问题。为了争论田鼠有没有眼睛,双方都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和圣经中寻找论据,作无休止的“论证”,但就是从来不肯从田野里捉一只田鼠来鉴别一下。
经院哲学的这种传统与空洞烦琐的思维方法,阻碍了科学的健康产生与发展。
4.基督教在近现代科学产生过程中作用复杂性的原因
4.1科学与基督教神学产生、发育的特点及历史演变决定了关系的复杂性
4.1.1人类早期认识自然的两个不同分支:宗教与科学1~2
在原始人那里,一开始什么都混沌一团。只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才逐渐学会了区分人与自然、人与人、物与物,并使感性表现思维逐渐带上抽象的成分。在学会了对事物进行区分的基础上,人们才开始试图对各种现象做出有联系性的描述并猜测它们彼此之关系或现象相互联系的原因。
原始人对各种事物的猜测只能以人的感性经验为基础,那些人们感觉得到而又比较确定的现象联系作为知识积累下来就逐渐发展为科学;那些人们感觉得到但说明不了或变幻不定的现象(如雷鸣、闪光、干旱、洪水……等)则被神秘化(例如设想为拟人化的神等)而发展为宗教。在人类早期文明时期,对于原始人来说,绝大多数的现象是人们感觉得到但说明不了或变幻不定的,因此,在这个时期,宗教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科学知识只能在充斥着神秘的、荒诞的种种宗教观念之中逐渐积累、成长。正如科学史学家丹皮尔所指出:“科学并不是在一片广阔而有益的草原上发芽成长的,而是在一片有害的丛林——巫术和迷信的丛林——中发芽成长的。”1
由于宗教是对感觉得到但说明不了或变幻不定的现象(如雷鸣、闪光、干旱、洪水……等)的说明或解释
,因此,需要宏大的想象空间,这就导致引入超自然力量(神、鬼、仙、妖等)、超自然的空间(天堂与地狱等)、神秘化的现象(灵魂等)及对自然现象作整体性思考、对终极原因的追求。
由于科学是对人们感觉得到而又比较确定的现象联系的知识,依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发展、壮大,在其初始阶段,主要是研究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也没有自己系统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需要外界力量(哲学、宗教、神学、文化等)的引导与推动。
1.钱时惕:人类早期文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见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历史演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第 80~84页
&&&&&&&&&&
2马林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神话,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6,第121~126页
&&&&&&&&&&
3.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2001,北京:商务印书馆,1970.,第29页
4.1.2基督教教会吸收古希腊罗马文化建立起包含理性的基督教神学
基督教创立于公元前后,在初创时期,基督教是对犹太教的一种扬弃和革新,容忍、吸纳各种学说、观点,使基督教的学说能为社会所接受。但作为基督教教义的最高经典—“圣经”,实际上是许多古代作家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作品和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汇集而成,代表着人类智慧尚处萌芽状态对于人和自然(万物)的起源、处事等复杂问题的想像、猜测与思考。其中很大部分是那些人们感觉得到但说明不了或变幻不定的现象(如雷鸣、闪光、干旱、洪水……等)而被神秘化(例如设想为拟人化的神等)的内容。《圣经·创世说》中的神话就是典型而集中的代表。
这样一部“圣经”虽通俗易懂,且颇有情趣,但有很多漏洞、破绽、荒谬、前后矛盾之处。而基督教教会要把它奉为“永恒真理”,这当然难以令人信服。为了使教徒、特别是有知识的教徒信服并驳斥异教徒的诘难,基督教教会吸收古希腊罗马文化(科学、哲学等),从理论上来解释并论证“圣经”的真理性,建立起基督教神学。
基督教神学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生演变,出现过不同观点学派,从教父哲学(德尔图良的蒙昧主义、奥古斯丁的信仰主义)到经院哲学(唯名论与实在论的论战、托马斯的理性与信仰的一致性、爱克哈特的泛神论、罗吉尔·培根对经院哲学思想方法的批判及对实验作用的强调)再到新教伦理(清教主义的资本精神)。基督教神学在演变中,从宣扬蒙昧转向提倡信仰、再到主张理性与信仰的一致性。总的来说,对科学发展的消极因素逐渐减少,积极因素逐渐增多。
总之,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继承了古希腊哲学思想与自然科学知识相结合的学术传统 ,同时
,还包含了某些异端思想(例如,罗吉尔·培根对经院哲学的批判),使思想的自由在实证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促使了近代科学思想的产生。
4.1.3科学作为人类认识的“幼苗”或 “婴儿”从各种文化(特别是基督教神学)吸收营养慢慢成长
在年前,科学在世界各文明中心慢慢产生与发展,其中,在古希腊罗马有过黄金时代。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欧洲进入了基督教神权统治的中世纪,在公元5世纪~17、18世纪这条历史长河中,科学与基督教神学一直发生交集。在那个时代,科学处于人类认识的“幼苗”或
“婴儿”阶段,主要是研究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也没有自己系统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需要外界力量(哲学、宗教、神学、文化等)的引导与推动。而基督教神学在学术、文化领域处于主导地位,科学的产生、发育、发展不能不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巨大影响。而吸收、包含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科学、哲学等)的基督教神学,对科学产生、发育、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例如:理性与信仰的一致性鼓励着基督教徒通过对自然(受造物)之研究去认识上帝;上帝“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决定了自然界的有序性引导着人们对自然规律的的寻找;包容理性因素为近代科学思维方式之形成准备了条件(因果性原则的追求);也有消极作用,例如:以“圣经”或教会推崇的“权威”作为真理性的标准压制科学创新;经院哲学空洞烦琐的研究方法误导健康的科学研究。总的来说形成正反两方面复杂的关系。
4.2科学与宗教(基督教)认识路线的对立是科学与宗教冲突的深层次原因1
如上所述,在历史上基督教神学确实促使了近代科学思想的产生、发育与发展,但为什么科学与宗教(基督教)又经常发生冲突呢?深层次原因在于:科学与宗教(基督教)认识路线的对立性。
&(1)科学从实验(包括观察)出发,引用自然界本身的因素(关系或规律)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宗教从信仰(教义或教条)出发,引用超自然的力量(神、上帝)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2)科学以实践(理论是否与实验或观察事实相符)作为检验理论真伪的标准。宗教以教义或教条(圣经等)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凡不符合教义或教条的都斥之为异端邪说。
(3)科学方法是经验与理论的结合,而宗教的方法则是以教义或教条为基础的推断与注释。宗教方法原则上不可能为人类提供新的知识。
(4)科学主张认识的相对性,反对认识的穷尽论;而宗教主张认识的绝对性,认为宗教的教义与教条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由以上可见科学与宗教(基督教)认识路线是对立的,这是科学与宗教冲突的深层次原因。
应该承认,不论是《圣经·创世说》的有关神话,还是托勒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盖仑的医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包含着一定的智慧结晶,作为一种思想或观点,对后世学人,也不无参考、启迪之处。但是,当把这些神话或学说,当作千古不变的永恒真理、不容疑义的神圣教条,就成为禁锢科学探索与进步的思想桎梏。
&& 当科学还处于“幼苗”或
“婴儿”阶段、还依附在神学的权威之下,科学还没有力量与宗教势力较量时,这种冲突不太明显,但当科学逐渐成熟以至达到敢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观点、建立自己的认识体系时,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就变得不可避免了。这就是为什么科学与宗教之冲突发生在16~1
9世纪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之原因。
1钱时惕,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哲学分析,河北学刊,1989(5)
&&&&&&&&&&&&&&&&
基督教在近现代科学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评析
钱时惕(河北大学物理通报编辑部)
摘要:关于基督教在近现代科学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存在不同观点;总的来说,对问题复杂性与历史演变性缺乏深入的分析.为克服上述局限,我们从哲学(认识论)高度及长远的历史背景视角,深入分析、研究了基督教在近现代科学产生过程中的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进而揭示问题复杂性与历史演变性。最后,
进而分析探讨问题的复杂性与历史演变性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基督教 近现代科学 产生过程 正面作用 负面作用 问题复杂性 历史演变性
近现代科学产生于16~17世纪的欧洲,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1。其中,基督教在近现代科学产生中起了什么作用,有多种不同观点,众说纷纭。2~18总的来说,对问题复杂性与历史演变性缺乏深入的分析。为克服上述局限,本文,在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历史演变”19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从哲学(认识论)高度及长远历史背景的视角,深入分析研究基督教在近现代科学产生过程中的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揭示问题复杂性与历史演变性。最后,
进而分析探讨问题的复杂性与历史演变性产生的原因。
1.钱时惕:近现代科学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条件—李约瑟之谜的深度解析,收集在吕变庭主编科学史研究论丛(1),北京:科学出版社,~251&&
&2.A.怀特:基督教世界科学与神学论战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B.罗素:宗教与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E.麦克格拉思:科学与宗教引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5.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6. R.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7. 伊安,巴佰:宗教与科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8. R.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 约翰,布鲁克:科学与宗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0.兰西,佩尔斯;查理士,撒士顿:科学的灵魂—500年科学与信仰、哲学的互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古川 安:科学的社会史—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3.J.W.Draper:History
of the Confoict Between Religion and Science ,1874
14.张晓荣.聆听黑暗中的滴答声—浅析中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4)
&15.刘立夫.科学和宗教:和而不同如何可能?&&
自然辨证法研究, 2006(2).
&16.李建珊主编:世界科技文化史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7.杨小明等,科学与宽容—一部科学与人文的恢弘史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8.吴国盛:近代科学与基督教文化,中国科学报,日,第7版
19.钱时惕: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历史演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钱时惕,河北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邮箱
1.基督教神学的不同派别及其历史演变
&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全社会的统治思想,“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种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1
然而,作为基督教教义的最高经典——“圣经”,实际上是许多古代作家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作品和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汇集而成。这样一部“圣经”虽通俗易懂,且颇有情趣,但有很多漏洞、破绽、荒谬、前后矛盾之处。而基督教教会要把它奉为“永恒真理”,这当然难以令人信服。为了使教徒、特别是有知识的教徒信服并驳斥异教徒的诘难,基督教教会建立起基督教神学,其任务主要是从理论上解释并论证“圣经”的真理性。
基督教神学分为教父哲学(2世纪中叶至5世纪)与经院哲学(5世纪至15世纪)两个主要阶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400页。
公元64年,罗马皇帝尼禄开始对基督教进行迫害,至戴利仙皇帝时代为止(公元313年),前后共10次之多。成千上万的基督徒死于酷刑、屠刀之下。教会被解散,祈祷所被捣毁,基督教面临瓦解之中。为挽救基督教的覆灭,争取罗马帝国的理解与社会的同情,基督教内许多学者纷纷起来撰写护教的书文,如朱司丁的《护教论》、阿太那戈拉的《为基督教徒的请愿书》等。这些护教理论不仅为基督教取得合法存在、战胜异教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为基督教神学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后来,罗马帝国逐渐改变了对基督教的态度,由镇压转向收买,基督教上层人士为适应罗马统治者的需要,则进一步把基督教信条理论化、形成了一整套基督教教义,出现了所谓基督教哲学(即基督教神学)。在历史上,这些制定教义的人被教会尊称为“教父”,其学说则被称为“教父哲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尔图良(Tertullian,约160~222年)与奥古斯丁(Augustinu354~430年)。
&& 1.1.1德尔图良
教父哲学的早期代表是德尔图良。在德尔图良看来,基督教基本的任务就是对“上帝的认识”(也就是对真理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不能依靠哲学的“理性”,而必须依靠“其天性即合乎基督教精神的人的灵魂。”在德尔图良看来,基督教是神圣的愚蠢,这种愚蠢比哲学的智慧更聪明。德尔图良有句名言:“此事可信,因为它是荒谬可笑的;此事可靠,因为它是不可能的——我相信它,正因为它是荒谬的。”1典型地反映了德尔图良的信仰主义与蒙昧主义思想。德尔图良关于天启与理性关系的思想对后世神学有着重要影响。
1.转引自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04页
1.1.2.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的典型代表,在托马斯地位确立(13世纪下半叶)以前,他一直是基督教神学的最大权威。在德尔图良时代,教父哲学体系还不太系统,奥古斯丁第一个从哲学上全面论述了基督教教义并使其成为完整理论体系,包括“上帝论”、“基督论”、“原罪论与拯救论”等。奥古斯丁的理论体系并不和谐一致,充满着矛盾与混乱,这是由于他的思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包括“圣经”、柏拉图主义(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摩尼教等。
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角度,我们简要地介绍奥古斯丁有关“上帝”、“信仰与理性”关系的观点。
上帝论是基督教的核心,也是科学与宗教争论或冲突的焦点。其观点主要包括:①上帝是不变的 ,②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世界
,③上帝是永恒的,④上帝是至善的。总括起来,奥古斯丁认为上帝“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美、至坚、至定、但又无从执持,不变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1
1.奥古斯丁:《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页。
(2)关于信仰与理性之关系
在信仰与理性关系方面,奥古斯丁与德尔图良有所不同。德尔图良曾提出“正因为它是荒谬的我才信仰它”的名言,因此,在德尔图良那里,理性是被完全排斥在基督教的思想之外。而奥古斯丁在建立基督教神学理论时,常引用古代希腊罗马哲学(特别是柏拉图的哲学)来作论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把理性引入了神学,把信仰与理性结合了起来。但是,在奥古斯丁看来,“如果要明白,就应该相信;因为除非你们相信,你们不能明白。”2所以说,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体系中,不仅信仰高于理性,而且理性要依赖于信仰才能存在。不过,这毕竟比德尔图良完全排斥理性有了进步。
2.《奥古斯丁选集》,东南亚神学教育基金会,基督教辅侨出版社1962年版,第22页。
1.2经院哲学
&&经院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学院、学校,经院哲学是在查理曼帝国(800~843年)的宫廷学校以及天主教神学院中所发展起来的哲学。经院哲学的根本特征,就是对神学命题进行哲学论证,因此,“经院哲学本质上就是神学”。经院哲学主要采用希腊罗马的哲学来解释基督教的思想、教条与教义。由于引用的希腊哲学的始祖不同,以及理解上的各异,经院哲学分为不同派别,其争论异常激烈。
经院哲学在其发展过程及衰落过程中有重要影响的人与事主要有:(1)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2)阿奎那·托马斯神学体系,(3)经院哲学的衰落以及经验科学新思潮的出现。
&& 1.2.1唯名论与实在论的论战
从9世纪初到12世纪末,是经院哲学的准备和形成时期,其中出现了唯名论与实在论的论战。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一般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
唯名论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个别,没有一般,一般仅仅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同唯名论相反,实在论者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唯名论与实在论争论的实质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此,它对后来的哲学思维方法与科学思想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丹皮尔说:“要发掘埋藏很深的文艺复兴后才萌发的现代科学的种子,却不能不对这场论战加以研究。”1
W.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第132页。
1.2.2托马斯的神学体系
11世纪之后,欧洲的手工业、商业得到恢复与发展,随着城市的形成与繁荣,一批大学相继出现,而历时200年之久的十字军东征,使西欧人重新发现古代希腊的灿烂文化,并形成翻译与学习(特别在各大学)古代希腊学术著作的热潮。
本来,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是按奥古斯丁的观点来解释基督教信仰的: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万物,物质世界是依附于上帝的;上帝赋予人以灵魂,人们的知识,全靠上帝在人的灵魂中的光照或启示。但新发现的亚里士多德著作(例如《物理学》、《形而上学》等),把物质世界作为研究对象,上帝只是物质运动的初因,而且,不承认灵魂不朽。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与基督教传统观点相距甚远,但却受到不少人的支持与赞赏,这当然会引起正统神学家的恐慌与反对。1209年,教会曾查禁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但愈是查禁,愈是引起人们的兴趣。在此期间,巴黎主教威廉(年任职)发现,亚里士多德学说虽有违背基督教信仰之处,但也有与基督教思想合拍方面,主张采用调和立场。罗马教皇格列高里九世(年在位)也感到,压制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结果适得其反,使教会变得孤立,因此,改变方针,在1231年发出通谕,委派一个神学家委员会,审查与删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使其能为基督教会所接受。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后来被推崇为“圣徒”、“天使博士”的托马斯。托马斯一生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在这些著作中,托马斯把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与基督教思想结合起来,开辟了基督教神学发展的新道路。一开始,托马斯的思想,遭到保守的神学家的强烈责难,视为“异端”。经过激烈斗争,直到托马斯死后半个多世纪,才逐渐被基督教人士普遍接受。1323年,罗马教皇封托马斯为“圣徒”,1563年,命名为“天使博士”。在14世纪以后,托马斯学说一直被推崇为基督教神学的最大权威。托马斯的神学体系包罗万象,从科学与宗教关系角度来说,最有兴趣的是:
(1)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托马斯不赞成基督教神父对上帝存在的盲目信仰,也不满足安瑟伦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这种证明实际上是一种概念游戏),他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通过不动的推动者、最终因、自身必然性、真实性的等级、世界秩序性,对上帝的存在作了全面的论证1
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62~264页。
(2)关于理性与信仰的和谐一致性
在托马斯的神学体系中,神学问题分成为二类。第一类为自然神学,包括上帝的存在及创造等问题,也就是《反异教大全》一书中前三卷所论述的有关问题。第二类为启示神学,包括三位一体、道成肉身等问题,也就是《反异教大全》一书中第四卷所论述的有关问题。托马斯认为,自然神学问题可以通过理性给以论证,而启示神学问题则是只能信仰。托马斯认为,在自然神学范围内,我们从《圣经》所领受的教诲与从自然所领悟的事物是不可能相互矛盾的,因为两者都来自上帝。也就是说,在自然神学范围内,理性与信仰是等价的。用托马斯的话来说则是:“人的理性通过受造物上升到认识上帝,而信仰则相反,使我们通过上帝的启示去认识上帝。前者是上升法,后者是下降法,但二者是同一的。无论是超越理性而获得信仰,或者通过理性获得对上帝的认识,殊途同归。”2托马斯认为,对于启示神学,理性则无法认识,只能凭借信仰。不过,这些启示神学问题虽然是超越理性的,但是并不是反理性的。所以,在托马斯的思想体系中,理性与信仰是和谐一致的,这是托马斯主义的一个核心观点。
在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上,托马斯虽然像奥古斯丁一样,认为信仰高于理性,但是由于托马斯承认在自然神学范围内理性与信仰的等价性,从而实际上使理性获得了相对独立性,这就为哲学与科学的自身发展留有一定余地。
&2.Tomas.Aquinas:Summa Contra
Gentiles,London,1975,Book 4,P39
&1.3经院哲学的衰落,经验科学新思潮的出现
托马斯使经院哲学成为完整体系,达到发展顶峰。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反托马斯经院哲学的派别与思潮,使经院哲学走向衰落。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双重真理说”的传播以及经验科学思潮的兴起。
1.3.1“双重真理论”的传播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潮流在西欧基本中断了,起来继承古代文化的是东方的阿拉伯民族。阿拉伯民族于7世纪至11世纪建立起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在阿拉伯帝国中兴起了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接受了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印度、波斯、叙利亚以及中国文化的影响,比之中世纪西欧经院哲学(10~14世纪)开明许多。在阿拉伯哲学中有所谓拉丁阿维诺依主义,他们主张的“双重真理沦”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双重真理论”主张,除信仰真理之外,还有“理性真理”。这种“双重真理论”与托马斯的信仰与理性一致的观点有很大差别,它更多的是倾向于理性与信仰之分离,而不是和谐一致。这种学说,有力地冲击了基督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独霸地位,为哲学、科学摆脱神学统治走向独立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1.3.2经验科学思潮的兴起
到13世纪至14世纪,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力量日渐强大。市民阶层为了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对于科学与技术有着日益增长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对经院哲学那些空洞、繁琐的论证与争辩表示不满,开始了对经院哲学思想方法的批判。这方面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罗吉尔·培根(R·Bacon,约年)。
罗吉尔·培根坚决反对正统经院哲学空洞、烦琐的思想方法。他认为,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排除四种障碍:一是对毫无价的权威的崇拜;二是习惯的影响;三是流行的偏见;四是由认识的虚夸而造成的无知。罗·培根认为,这四种障碍是人类产生谬误的原因,为获得科学知识,“必须认清这四个原因的暴行和毒害的一切罪恶,谴责它们,并将它们远远地排斥在科学考察之外。”1
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呢?罗·培根强调依靠经验和实验,他说:“凡是希望对于在现象背后的真理得到毫不怀疑的欢乐的人,就必须知道如何使自己献身于实验。”2罗吉尔·培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本人曾根据10世纪时阿拉伯学者哈金的著作做过光学实验,研究过平凸透镜的放大效果,并且建议用这些镜片制成望远镜。他也热衷于炼金术、占星术活动(这个时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与炼金术、占星术混杂在一起)。他是首先引用“实验科学”一词的学者。他的思想与行动对于突破经院哲学脱离实际的旧传统、使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结合起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86页。
2.同上书,第288页。
基督教在近现代科学产生过程中的正面作用
&&2.1通过受造物认识上帝的观念鼓励着基督教徒对自然之研究
按照基督教教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但是上帝又是不能直接看见的。如何来认识上帝的存在与伟大呢?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上帝的启示、即“圣经”来认识上帝;二是通过上帝的创造物、即“自然’’(包括人)来认识上帝。这种观念贯串在基督教神学的始终,不过,在托马斯的神学理论中更加明确了。
在《圣经.罗马书》中曾经写到:“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1中世纪著名基督教神学家朗巴德(P·Lomba
年)对此作了进一步说明:“由受造物的绵延,可以认识主宰的永恒,由受造物的广大,可以认识主宰的全能,由受造物的秩序和安排,可以认识主宰的明哲,由受造物的统治,可以认识主宰的仁慈,这一切都表明神的统一性。”2
在托马斯的神学理论中,更进一步指出了通过“圣经”认识上帝与通过“自然’’认识上帝的一致性。托马斯指出:从“圣经”领受的教诲与从自然领悟的真谛不可能相互矛盾,因为两者都来自神。这实际上指出了“天启真理”与“自然真理”的一致。
由于通过自然是证明上帝存在及伟大的重要途径,而且“自然真理”与“天启真理是一致的,因此,在中世纪很多学者看来,对自然的潜心研究是作为基督信徒的一种“神圣”责任。罗吉尔·培根就曾说过:“所有哲学运动的意义就在于经过认识而认识造物主。”3哥白尼(Copermicus
年)、伽利略(Calileo,1564年~1642年)、开普勒(Kepler,年)、玻义耳(Boyle年)、莱布尼兹(Leibniz,年),牛顿(
Newton,年)等著名科学家都是在这种观念鼓励下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
&1.《圣经.罗马书》,第1章,第21节,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年,南京
&2.《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家文选》,金陵神学院托事部基督教辅桥出版社,1960年版,第349页。
见奥·符·特拉赫坦贝尔:西欧中世纪哲学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55页。
2.2新教伦理对科学价值的评价激励人们从事科学活动的动力
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成长,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和发展其经济利益并从政治上逐渐取代封建统治,需要制造舆论,建立自己的精神武器。
在十字军东征时期,欧洲人从拜占庭和阿拉伯人那里发现了灿烂的希腊古典文化,从中看到了理性主义、探索精神、民主思想、世俗观念……这些与中世纪封建社会宣扬的盲目信仰、墨守成规、专制独裁、禁欲主义……形成鲜明对照,正适合资产阶级的需要;因此,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开展了一场反对封建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这场思想文化运动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到
16世纪达到高潮
新兴资产阶级当然不是想回到古代希腊罗马社会去,而是在文艺复兴的口号下,为自己的发展开辟思想道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来对抗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神权统治,也就是以人权来对抗神权。这为自然科学摆脱基督教神权统治,走向独立发展道路找到思想武器。
&&除文艺复兴运动外,新兴资产阶级还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从教会内部掀起了反对教会特权的斗争。宗教改革产生了路德派、加尔文派等新教*,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改革了政教合一的局面。由于受到文艺复兴运动之影响,较之天主教,新教更重视人的个性及现世生活,放松了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所有这些,当然有利于学术与文化的发展。
新教把科学推崇为为人类谋利的最大善行, 从而大大提高了科学的价值 。新教伦理强调改造现世的价值, 认为“公益服务是对上帝最伟大的服务”
,“使我们自己和他人获益是上帝所乐意看到的。”1 这种伦理观使得科学研究成为一种令人向往的活动与工作。
&& 在中世纪 ,
科学(特别是与基督教观点冲突时)常常受到教会的压制, 即使在比较开明的托马斯·阿奎那那里 ,也仅是主张把科学和神学结合起来而已
,所以说,新教伦理使科学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关于新教伦理对科学的作用 , 默顿曾作如下经典描述
:“新教伦理既是占主导地位的价值的直接表现 ,又是新动力的一个独立源泉……新教伦理使科学研究有了尊严 、变得高尚
、成为神圣不可侵犯。”2
1.R·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 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p87
2.R·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 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p119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各个新宗派称为新教。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成为基督教三大派别。
&2.3“神圣立法者”观念引导着对自然规律的寻找
按照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的说法:“自然法(规律)’’是“西方文明最古老的观念之一”1。在古代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人们受到自然现象规则性(日出日落、冬去春来……等)的启发,就曾出现过神为自然立法的观念。在《后斯巴比伦创世纪史诗》中,太阳神马尔杜克被描绘成星辰规律的创制者,正是它“规定了星神安努、恩利勒、伊亚的规律并固定了他们的范围。”2这种神圣立法者的观念在希伯来人中也有强烈反映。在《圣经》旧约中记载有:“主向海洋颁布命令,水不能违抗他的诫律”3;“主制定的律法是永恒坚固的,主颁布的律法是决不能违犯的”4。
在柏拉图的学说中,世界是神以理念为原型用质料创造出的。因为神是至善的,他愿意使一切东西尽可能与自己相像,于是,神使可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魂3太阳神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